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力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

劳动力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

劳动力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
劳动力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

题目:劳动力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

目录

题目:劳动力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 1

1.劳动力的定义 (2)

2.劳动力商品的定义 (2)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2)

二、劳动力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 (3)

三、劳动力商品特殊性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4)

1

摘要: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有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本文对于该价值的形成机制作出了一定的探讨,并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的身份做出了一定的反思。

关键词:劳动力商品、劳动力商品价值、价格形成机制

引言: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体力和脑力总和。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劳动力商品虽非纯粹意义上的一无所有,但却必须不断出售自己的劳动能力方能维持生存,其报酬应与劳动贡献直接挂钩,其价格除受劳动力的价值影响外,还与劳动力的买方市场、闲暇、工资增长刚性有较大的关系。研究劳动力商品价格的形成体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劳动力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从而使劳动者获得更大的利益。

一、劳动力商品的定义以及其价值

劳动力商品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该范畴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被称为商品。

1.劳动力的定义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体力和脑力总和。

2.劳动力商品的定义

劳动力要形成商品,需要有一定的先决条件:

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他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才可能把它作为商品出卖;

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出卖劳动力为生。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由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即它不但有生产过程,而且有不断的再生产过程。劳动者所在国家的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及其历

2

史发展和文化水平,都影响着劳动者对生活资料需要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因而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劳动者对生活资料的需要是不同的。

总的来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自身的劳动力;

2)劳动者养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必要费用,用以培训适合生产和再生产需要的劳动

力。

二、劳动力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

劳动力商品价格的形成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经过资本主义的漫长发展所形成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要受价值规律的支配;

(一)劳动力价格的基础是劳动力价值,动力价格劳动力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主要表现为工资,工资实际上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的价值同其他商品一样,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即由维持劳动者正常生活和受到一定教育训练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二)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

○1供求关系。劳动力是商品,必然要求在市场上通过买卖来决定其实现。就劳动力的卖方而言,他要求保障充分就业,希望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要求得到“公平的工资”要按“合理”的价格进行公平买卖。就买方而言,作为劳动力商品的买者,他是按照增值的需要决定雇佣什么样的工人和雇佣多少,劳动者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对他无害,反而对他有利;有权选择自己合适的价格,有权利用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他的情况,尽量压低工资;有权任意使用所购买的商品,有权决定工作日的长度、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劳动力商品的市场价格便取决于劳动力的卖方(劳动力的供给)、买方(需求)之间的力量对比和二者之间的斗争。

○2买方市场。在当今世界上,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机械化程度的加深,特别是计算机的普遍运用,机器挤占劳动力已成为一种趋势;随着人口自然增长,进入劳动年龄人数

3

不断增加,再加上计算机使操作技能简化,劳动年龄幅度日趋扩大,一方面机械化使劳动年龄的下限下移,另一方面,人均寿命的延长,劳动时期后移,再则科技进步以及女权运动,使劳动者的供给范围扩大。因而从总体趋势上来看,劳动力市场呈一边倒的供大于求的状况,买方市场特征十分明显,在这种情形下,劳动力价格往往由买方(资本家)决定,且一定背离劳动力价值,长期偏低。

○3工资率刚性对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影响。尽管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其市场价格应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上下波动,但劳动力也是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实际上是用来维持劳动力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故而往往是上涨容易,下降难,呈易涨不易降的刚性特征。受这一特征的影响,各国政府往往会制订相应的最低工资率标准,以确保“人权”,这说明劳动力的价格应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但受刚性特征的影响,充分就业往往很难实现。

三、劳动力商品特殊性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在新型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面临着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化,知识同生产实践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知识转化为科技,并进入生产过程成为劳动过程的精神因素。事实证明,知识已并入社会生产系统,知识分子成为劳动的骨干和主体,知识的获得及其运用在社会总劳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劳动者应积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以适应新的社会劳动力要求。另外,政府应加强对劳动力的法律保护。劳动力商品价值具有特殊的交换形式,劳动力商品与其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同其他普通商品不一样。劳动力商品在出售过程中不发生所有权的转移,商品的所有者出卖的只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而不是自己本身。劳动力商品所有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契约关系,他们的人格应该是平等的,劳动力使用者对劳动者的管理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和一般的道德原则。虽然劳动力的交换过程是自愿的,但是事实上劳动力出售者和劳动力购买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由于劳动力出卖者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其他的选择,使得他们与购买者相比处于弱势的地位,这更需要国家从法律上加强对劳动力所有者的保护,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4

参考文献

【1】劳动力商品存在条件新论-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2年第12期 (2)

【2】胡志辉;邢华彬:《动力商品价值变化趋势及其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物价》 2013 【3】秦涛:《论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及其影响价格形成的因素》,《纪人学报》2006

5

劳动力价值

劳动力价值 一、什么是劳动力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指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一定量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决定。因此,劳动力的价值随着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力的生产要以劳动者的生存为前提,而劳动者的生存和维持,则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由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构成的。 二、劳动力价值的构成 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就是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是工人维持他本人及其家属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过程。所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①维持工人自身正常生活状况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为了维持自身的生活,必须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如食物、衣服、燃料、住房等等,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劳动力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维持工人家属、子女即劳动力的替补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工人总有一天会丧失劳动能力乃至死亡的,必须有新的劳动力来补充。因此,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中要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也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

③劳动力的教育费用。要使劳动者施展自己的劳动力并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就需要经过一定的教育、培训,这要花费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料。劳动力的教育费用因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不同而有多有少,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所需的教育费用较高。这种教育和训练费用也是劳动力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三、劳动力价值的影响因素 劳动力价值的影响因素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数量及其构成。 一方面,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气候和其他自然条件不同,劳动者对食物、衣服、燃料、居住等等自然需要的范围的不同。 另一方面,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取决于工人阶级形成的条件、风俗习惯以及一般的生活水平等等。 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到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根源在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劳动分工。 1)因为某个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都是特定的,一般掌握一种技能,最多几种而已,不可能是 全能劳动者; 2)每个劳动者只能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甚至只生产一道或几道工序,即单个劳动者的劳 动只是社会化大生产劳动的一部分; 3)劳动者的生活却需要消费各种各样的产品。所以,劳动者需要先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力参 与大生产劳动换回工资,然后再用工资去交换各种消费品。 4)因此,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动者的劳动力自然地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注意,不是整个 自然人全部变成商品)。关键问题是劳动者要拿到足额的工薪(一般要占劳动总价值的六成左右),同时通过社会制度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这样才能避免遭到剥削。只要存在剥削(不当剩余价值),劳动者的工薪福利就肯定是不足额的。 3、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上的特点: 1)同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有价值。 2)但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计量。 3)可以间接用供养劳动者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的劳动时间来衡 量。 4)“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 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77页。) 4、劳动力价值包括: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2)为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3)为提高和发展劳动力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此外,还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有区别的。 5、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 其他商品被消费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就消失或者转移。劳动力被消费时,创造出新价值和使用价值。 不仅有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且创造出比劳动力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马克思基本原理专业 姜伟 201120901007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学说旨在揭示资本主经济运行规律和困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劳动力商品理论不是对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否定,而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实现充分就业,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保障民生体现。 [关键词]劳动力商品;劳动力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动力商品理论 劳动力商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钥匙,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生产关系的矛盾,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指马恩)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同雇佣劳动相结合的。马克思讲到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劳动者要有人生自由,这个是前提条件。第二个条件是劳动者要自由的一无所有,完全丧失生产资料。这两个条件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人身自由是前提,一无所有是根本。二者缺一不可。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有商品生产和交换,但是劳动力不是商品,因为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就奴隶社会而言,

奴隶是奴隶主会说话的工具,本身就被当成商品买卖,根本谈不上自由。封建社会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绝大部分农民并没有全完的丧失生产资料,而且农民对封建地主有人身依附关系。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者有人身自由,而且这种自由度大大超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但劳动者有生产资料,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因此劳动力不是商品。 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发达商品经济的标志。人类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个历史的范畴。商品经济的产生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私有制。在原始社会分工简单,不存在私有制,因此没有商品经济。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不存在,社会分工相当发达,也不存在商品经济。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经济萌芽于原始社会的末期,产生于奴隶的初期,在那个时候有了第一次社会分工,生产力得到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进而产生了私有制。由于分工要交换,由于私有制要采取商品形式。因此商品经济只存在于这三个社会形态之中: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这三个社会形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两个社会形态的商品经济叫简单商品经济。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则叫发达商品经济又叫市场经济。而把这两者区别开来的标志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相结合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必然产生买卖关系。区分社会形态是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用雇佣劳动来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少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多部分人丧失生产资料,多数人通过出卖劳动力来实现和生产资料的结合。雇佣劳动制度体现了阶级压迫,阶级剥削,阶级统治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内容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身体中并在生产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在任何社会中,劳动力都是生产的必要因素。但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才大规模地成为买卖的对象,成为商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是自由的,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东西。马克思在这里说的两个

24.2018届高三历史题库——农业

农业 一、精耕细作的农业 1.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 “五谷”的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 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 C.作物历经选择D.经济重心南移 2.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是麻、黍、稷、麦、菽,后来最流行的是稻、黍、稷、麦、菽。这一变化最有可能是由于 A.水稻出现较晚B.经济重心南移 C.粮食需求增加D.饮食结构变化 3.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农业发展4.据历史学家估算,战国时粟的亩产量大约将近今天的80市斤,西汉粟的亩产量时提高到93市斤,唐宋时,粮食一般亩产大约达到200多市斤,明清大约达到400多市斤。在古代中国,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粮食作物品种的增加B.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 C.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D.农民的长期辛勤劳动 5.据《后汉书》记载: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在安徽寿春修建了芍陂,灌溉农田一万多顷,扩大了稻田。芍陂得以修建的背景是楚国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水旱灾害较为严重 C.新式农具推广使用D.经济实力最为强大 二、小农经济 6.秦国规定一家除一子承嗣外,其余儿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单独立户,否则加倍征收户赋。 秦国这一做法有利于 A.商业的发展繁荣B.自耕农数量增加 C.人口数量的增加D.郡县制度的推行 7.汉初一篇文章记载:昔日秦人家中稍富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

劳动力特殊商品论

劳动力特殊商品论 --------劳动力商品特殊性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具有资本属性的特殊商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也是用来交换的商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而且必须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劳动力资源配置,因而它不仅是商品,而且是资本性的商品。 马克思认为,诚然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资本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剥削制度。但是从社会生产一般来看,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劳动包括资本,从市场经济上讲或从价值论上讲,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且必须在运动中不断增殖本身的价值。撇开这一层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力同样包括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过去劳动的积累,它在使用过程中同样要带来剩余价值,并增殖自身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和人本身的双重发展。从劳动力让渡特征看,劳动力商品颇似于作为资本商品的借贷资本,即让渡出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功能都要实现生产价值与增殖价值。在让渡过程中,商品所有者都是在放弃其一定时期的使用权时仍拥有所有权,而且都以契约形式进行让渡。所不同的是借贷资本所实现的价值增殖,必须在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之间进行分割。而劳动力商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的主客观条件的分离,从而工人劳动力使用价值实现的价值增值,全归物质资本所有者,因而劳动力商品所有权不能象借贷资本所有权一样,有其权益实现形式——利息,它却是有名无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的关系是劳动者整体与劳动者个人之间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统一关系。这从制度前提上消除了物质资本把劳动力商品当作异己的东西即当作“非资本”来交换的基础,如果劳动力仅作为商品来对待,必然导致劳动异化的结果,从而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相矛盾。所以,我们应该使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资本化。承认劳动力商品让渡不仅是劳动力使用价值的让渡,而且也是劳动力价值的预付,即是企业可变资本的出资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也是商品,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加强对劳动力商品的研究,科学管理和使用劳动力,对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在对劳动力商品特殊性的认识上,以下几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提高对解决就业问题重要意义的认识 即使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从劳动力所有者的角度来看,失业也是工人的沉重灾难。虽然将劳动力出卖出去,实现就业,工人就会遭到资本家的剥削;但是,即使如此,就业也比失业强得多,受剥削也比不受剥削强得多。因为不受剥削、不将劳动力出卖出去,“工人就会感到一种残酷的自然必然性”。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失业则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同其他商品不同,人的劳动能力不仅不宜储存,而且不使用还可能会萎缩、消失。人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使自己身上的自然力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它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一个人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它自身沉睡着的潜力就可能萎缩、消失,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我国解决就业问题同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更多的困难,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

劳动力商品和一般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有什么不同

劳动力商品和一般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有什么不同?(P154)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心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式由于这一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它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成了资本。 为什么空想社会主义提供启发了工人的觉悟的宝贵材料,但却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P213)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人世间的祸害”,必须尽快代之以最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但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这种时代的局限性说明,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 实践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通过实践,达到使客体被人认识、改造、掌握和占有的目的,从而在实践中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实践中包含着人的精神因素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能动地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实践不同于生物对外界的消极适应和本能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称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具体表现在: (1)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2)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人的意识,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 (3)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4)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所以,实践构成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 为什么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2020考研政治马原试题:劳动力成为商品.doc

2020考研政治马原试题:劳动力成为商品 2008年第5题(单选)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值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B.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2009年第22题(多选)劳动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的构成包括() A.维持劳动者自身性命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在必要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C.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D.培养和训练劳动者所需要的费用 2010年第4题(单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2012年第3题(单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并支付相应的工资。资本主义工资本质是() A.工人所获得的资本家的预付资本 B.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D.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2013年第19题(多选).美国导演迈克尔穆尔在他的最新记录片《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问世以来,一直颇受关注。“资本主义”为何与“爱情故事”联系起来呢?穆尔解释说,这是一种“贪欲之爱”。“喜爱财富的人不仅爱他们自己的钱,也爱你口袋中的钱很多人不敢说出它的名字,真见鬼,就说出来吧。这就是资本主义。”对金钱的“贪欲”与资本主义连为一体,是因为() A.资本家就是人格化的资本 B.赚钱体现了人的天然本性 C.资本的生命在于不断运动和不断增值 D.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公布答案】 2008年第5题(单选)D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彭怡鸣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摘要: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是《资本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理论的精华内容。学习和理解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是一项必须的工作。本文着重介绍了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构成,包括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使用价值等。以及其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的论述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到:“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劳动力商品的作用 (1)劳动在生产力三要素中的决定因素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人类从事社会生产的历史活动中有三方面内容: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活动和生产人口的生产活动(即“增值”)。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的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是人类社会生产的物质手段,人口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主体构成。这三方面的生产活动构成统一的社会生产历史活动,三方面生产活动缺任何一方面,都构不成人类社会生产历史活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这三方面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产历史活动的三个因素,而不是三个阶段。社会生产历史活动的实现,生产的历史,是人类在这三个方面生产活动中分工合作的过程。无论是生活资料生产,还是生产资料生产,还是人口生产,任何一方面的生产活动都必须具备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要素,而且都必须在生产三要素基础上建立起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1 (2)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每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物化在该商品的使用价值中的劳动的量来决定的,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就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言,劳动并不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用马克思引用过的威廉·配第的话来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但商品价值的源泉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的抽象劳动。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说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劳动力所有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的所有者。”“第二个基本条件就是:劳动力所有者没有可能出卖有自己的劳动物化在内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的活的身体中的劳动力本

就业人数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 就业人数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学院:数理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刖言 我国虽然社会经济体制转型还没有最终完成,但劳动力商品化和按要素分配已经占主导地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基尼系数超过0.4,必然失业率的作用越来越大。 内需不足依赖出口的局面已经形成,就业问题日益严重。我国目前劳动生产率还不太高,市场的潜力十分巨大,处在市场经济不发展,政府的力量还很强的阶段。 般说来,发展中国家都急于赶超发达国家,很难处理好发展和增长、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正是这些最基本的战略关系没有处理好,使各种经济结构失衡,造成产品积压和消费不足、就业岗位短缺并存且日益严重的局面。 人口和劳动就业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扩 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在就业问题上, 中国政府始终将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 就业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是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一 环。而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要彻底解决该问题是个不小的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对1985年到2011年27年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一个关于就业人数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找出其中影响的主要因素,从而能够得出更有针对性的扩大就业的意见。 二、数据的收集与录用 本文选取数据为1985—2011年27年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总人口数(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进出口总额(亿元)、各项税收(亿元)、流通中现金供应量(亿元)、就业人数(万人),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2011.见下表

马原考点之劳动力成为商品

马原考点之劳动力成为商品 大家一定要多做梳理,查漏补缺,放眼全局,把复习过以及没复习到的地方梳理一遍,下面传媒研考小编整理了考研政治:马原考点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2008年第5题(单选)马克思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值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B.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2.2009年第22题(多选)劳动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的构成包括() A.维持劳动者自身性命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在要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C.劳动者繁育后代所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D.培养和训练劳动者所需要的费用 3.2010年第4题(单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4.2012年第3题(单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并支付相应的工资。资本主义工资本质是() A.工人所获得的资本家的预付资本 B.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D.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5.2013年第19题(多选).美国导演迈克尔?穆尔在他的新记录片《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问世以来,一直颇受关注。“资本主义”为何与“爱情故事”联系起来呢?穆尔解释说,这是一种“贪欲之爱”。“喜爱财富的人不仅爱他们自己的钱,也爱你口袋中的钱……很多人不敢说出它的名字,真见鬼,就说出来吧。这就是资本主义。”对金钱的“贪欲”与资本主义连为一体,是因为() A.资本家就是人格化的资本 B.赚钱体现了人的天然本性 C.资本的生命在于不断运动和不断增值

“劳动产权”概念辨析

“劳动产权”概念辨析 摘要:针对当前一些学者提出的“劳动产权”概念,笔者提出以下四点不同意见:一、劳动是产权的本质来源,但不能笼统地把劳动当作产权客体,社会财产权和剩余索取权不等于“劳动产权”;二、洛克的财产权思想不是“劳动产权”的理论依据;三、“劳动产权”并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坚持,而恰恰是走向了其反面;四、利润共享的依据是劳动力产权,而不是劳动产权。 关键词:劳动产权;劳动力产权;劳动价值论 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6)09-0041-05 一、何谓“劳动产权” 目前理论界对什么是劳动产权的认识比较混乱,从所掌握的有关文献看,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一是认为“劳动产权”的客体是社会财产。李惠斌认为,当个人的私有财产的使用权发生转移以后财产的性质就发 生了变化,而社会财产主要指具有明确产权归属关系,但其使用权发生了转移的财产形式。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劳动

产权是指以劳动作为价值尺度和价值实体的社会财产的所 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1]刘桂斌则把马克思“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叫做“联合劳动产权制度”或“劳动产权制度”。[2]显然,这些学者都把“社会财产”当作了劳动产权的客体。 二是认为“劳动产权”是对企业合作剩余的索取权。湛泳等人在解释了“合作剩余”的来源之后认为,劳动产权就是指劳动者对由于“协作”产生的集体生产力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它是由劳动者相互协作、同质劳动产生的对合作剩余的索取权。[3]还有一些学者所给出的“劳动产权”的定义也基本上是沿着“剩余索取权”而展开的。如魏建国认为,劳动产权就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者拥有他们所创造财富的 所有权。换言之,指的是一种以劳动作为价值决定和价值标准的财产所有权形式及其以劳动为尺度的财产分配制度。[4] 三是认为“劳动产权”是对劳动的权利组合。张亚斌认为,劳动产权就是对劳动这一特殊财产的权利组合[5],并进而指出,劳动产权就是劳动所有权的市场化,意指劳动者将劳动的支配使用权让渡给企业法人,形成企业法人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者自己则保持其劳动的原始产权[6]。 四是认为“劳动产权”指劳动者的权利关系。郭继强认为,劳动产权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也就是劳动者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人和自然之间物质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d

选题 1.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D) A.它能生产出劳动产品 B.它能生产出供自身消费的产品 C.它能转移和保持自身的价值 D.它能创造出高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B)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 B.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C.生产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D.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和具体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 3.某企业工作日为12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而将必要劳动时间从6小时缩短到3小时,那么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D ) A.从100%增加到150% B.从100%增加到200% C.从100%增加到250% D.从100%增加到300% 4.资本主义企业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力是:(C)

A.追求绝对剩余价值 B.追求相对剩余价值 C.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D.追求使用价值 5.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基本实现条件是:(C ) A.Ⅰ(c+v+m)=Ⅰ(v+△v+m/x)+Ⅱ(v+△v十m) B.Ⅱ(c+v+m)=Ⅰ(c+△c)十Ⅱ(c+△c) C.Ⅰ[v+△v+(m/x)]= Ⅱ(c+△c) D.Ⅱ[v+△v+m/x]=Ⅰ(c+△c) 6.一般地说,剩余价值率总是:(C) A.等于利润率 B.小于利润率 C.大于利润率 D.与利润率按相反方向变化 7.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B) A.部门内各企业竞争的结果 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趋于一致的结果 D.各部门剩余价值率趋于一致的结果 8.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的市场价格:(B) A.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B.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C.围绕着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D.围绕着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9.由于对同一块土地连续增加投资,新投资的生产率高于劣等地的生产率而产生的超额利润称为:(D) A.绝对地租 B.垄断地租 C.级差地租Ⅰ D.级差地租Ⅱ 10.当前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C)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康采恩 C.混合联合公司和跨国公司

劳动力的特性和劳动的商品属性(1)(精)

劳动力的特性和劳动的商品属性 (1) 本文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素,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变化了的情况,对劳动力的特性和劳动的商品属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阐述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与资本的新型关系。 关键词:劳动力,劳动,资本 劳动这一范畴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中占有极其重的地位。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首先必须弄清楚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出卖的究竟是劳动力或是劳动?这里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里并不是纯粹的咬文嚼字,而是牵涉到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重问题。”[1] 一、劳动力的内涵和特性 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和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简单说,劳动力就是劳动者潜在的劳动能力。这种潜在的劳动能力不仅天然属于劳动者所有,而且须臾不可离开活的人体出卖给他人。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个劳动力是与工人本身长在一起而不可分割的。”[3]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此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周其仁教授就曾指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只能不可分地属于其载体;这个载体不但必须是人,而且必须是活生生的个人。”[4]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本,就是由对自身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转化形成的经营才能和劳动能力。劳动力的这一特性,集中表现在劳动者在劳动力的使用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劳动者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依靠劳动者个人的自觉性,劳动者潜在的劳动能力才能得到充分释放。因此,从劳动力的特性看,它只能依附于劳动者的人体而存在,并由劳动者个人占有、支配和使用,不可能独立于劳动者的人体而出卖给他人。既然劳动力不可能独立于劳动者而出卖给他人,那么,《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在1891年再版时,恩格斯为何将马克思原稿中的“工人为取得工资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改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呢?从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雇佣工人出卖“劳动力”这一范畴的内涵看,恩格斯的改动是必的。但是,由于马克思对“劳动力”这一概念的定义与他在实际分析论述中使用的“劳动力”的内涵并不一致,从而使人们对“劳动力”这一概念的理解产生歧义,以致国内有的学者盲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已成为商品的论断。连西方主流经济学都否认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而我国的一些学者却大声疾呼:攻克劳动力市场的理论难题。事实在上,马克思在分析劳动力的买和卖时,并非单纯从劳动力的自然属性上来理解和使用“劳动力”这一概念,而是从劳动力买卖双方的社会关系来理解和使用“劳动力”这

劳动力流动对大学生就业影响1

一、劳动力流动的含义:是指劳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而在地区间、产业间、部门间、就业状态间、企业间、乃至工作间的转移。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商品化的结果,是劳动力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直接表现。一般来说,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别。但是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并不能最终消除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别。 二、劳动力流动产生的原因:①从微观经济方面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的品种和数量、生产的技术和工艺发生变化。②从宏观经济方面看,伴随经济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就业结构等)的变动。③从劳动者个人方面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能力发生变化,此外劳动者个人的职业兴趣和就业意愿发生变化。 三、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较大和国家出台的大学扩招政策,导致了近些年人力资本市场的供需不平衡,供给远大于需求,从而使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这给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尤其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使原本就供需失调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雪上加霜,企业裁员、沿海外向型企业纷纷倒闭,使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大幅降低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公认的事实,并日益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据教育部2009年统计年鉴显示2005

年至2009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在逐年的迅速增加,在短短的五年内,毕业人数增加了将近一倍,使得就业压力大大增大。 四、从大学生本身分析 (1)大学生刚就业时对自己的定位不足,能力估计过高,对工作条件要求过高等,使得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2)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工作能力的过高估计与大学生实际能力低下,工作经验不足的强烈反差,使得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产生了怀疑。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不得不定下了许多苛刻的要求,这使得许多只知“死读书,读死书”的大学生在毕业时无法找到工作,毕业等于失业。同时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宁愿招收技校生,也不愿招收大学生。这些现象的出现对原本就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五、大学生就业危机产生的原因 1.外部原因:(1)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因此也影响高校就业的增长空间。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引发大规模的就业冲击(2)高等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我国这几年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大幅度增加,高等院校大规模扩张。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速度高于社会就业市场提供岗位的增长速率,供需结构发生变化,就业市场从以前的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使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

如何理解劳动力价值和使用价值

4.如何理解劳动力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相比,又有着许多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可以从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来理解。 1崩投力商品价值上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转化为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需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劳动力的生产就是维持人们生存的生活过程,所以,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化为生产劳动者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化为维护劳动力所有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构成和数量因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崩投力商品使用价值上的特点 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新的价值。因此,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源泉。 正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上的这个特点,使得雇佣工人在进入生产过程后,不仅再生产出自身劳动力的价值,而且再生产出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以上的剩余价值,从而使得资本家投入的货币发生了价值增殖,变成了资本。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剩余价值的来源及生产的两种方法是? 生产剩余价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另一种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就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出发点,因为只有在工作日已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基础上,资本家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源泉、本质及历史趋势是? 产业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及其职能是?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中国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变动及其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

中国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变动及其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1 李怡乐孟捷2 (本文经适当删改和校对后发表于《经济学家》2014年第12期) 摘要:劳动力商品化程度取决于资本积累体制中与雇佣关系和劳动力再生产相关的各类制度安排,去商品化的制度赋予了工人抵御市场风险和展开议价行为的能力,可以预期,此类制度安排是有利于劳动报酬份额提升的。本文选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代表性影响指标,构造了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综合变动指数,并与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变化进行比照,考察了二者在大约三十年间的变动趋势和对应关系。通过回归分析,验证了劳动力商品化程度与劳动者报酬间(GDP中的劳动份额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资份额)的负相关性。关键词:劳动力商品化程度劳动报酬主成分分析时间序列模型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以劳动力商品的重塑为基础,经历了与雇佣劳动关系和劳动力再生产有关的各类制度变迁。孟捷、李怡乐(2013)综合了马克思与波兰尼关于劳动力商品化问题的两种视角,将劳动力商品化的含义界定为“劳动力再生产对市场的依赖”,讨论了各种影响劳动力商品化和去商品化的制度因素,并分析了这些因素在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中的变化。3在此基础上,本文要做的核心工作是:检验劳动力商品化程度作为反 映工人市场风险豁免权和议价能力的一种综合指标,其变动是否影响了中国劳动者报酬的变化。直观上我们可以观察到:90年代中后期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加速对应着同一时段劳动 者报酬的剧烈下降;而2007年之后社会保护运动的推进抑制了商品化程度提升,同时GDP 中的劳动报酬比例以及企业层面的工资份额都出现了回升,这为本文的经验研究提供了现实支持。对此,本文将展开四方面工作:首先,通过简要的比较历史分析,阐述劳动力商品化程度作为反映资本资本积累体制中劳动-资本-政府三方关系的核心指标,与工人报酬变化的直观联系;其次,我们将讨论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四类影响因素作用于劳动者报酬的机制;第三,基于可用的反映劳动力商品化程度变化的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量化得出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国劳动力商品化程度变动的指数和变化趋势;最后,对劳动力商品化程度与GDP中的劳动份额,以及劳动力商品化程度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资份额变动做回归分析,验证其可能的因果关系。 二、劳动力商品化程度变化与资本积累体制的变迁 在波兰尼看来,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需要有劳动立法、工会组织限定并降低劳动力的商品化程度,在保护劳动力这种虚构商品的人的特质的前提下,使市场的功能得以发挥。波兰尼的观点勾勒在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市场扩张如何塑造出劳动力商品,而社会保护运动又使得劳动力商品化程度被限制在特定的制度框架当中。换言之,一国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支持资本积累的各种制度因素变迁。这事实上与调节学派和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形成了呼应,一定时期与劳动力再生产和雇佣关系有关的制度安排 1本文得到了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21088007)的资助。 2李怡乐,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孟捷,清华大学《资本论》与当代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作者感谢齐昊博士提供的有关GDP中劳动份额的数据以及对回归模型中变量选取的建议,同时感谢匿名评 审专家的修改建议。 3孟捷、李怡乐,“改革以来劳动力商品化和雇佣关系的发展——波兰尼和马克思的视角”,《开放时代》2013(5)。

第五周 读书笔记劳工的力量

劳工的力量读书笔记 劳工的力量一书以广阔的视角来阐述全球工人阶级运动的形成、发展和未来趋势。 第一章从劳工运动的危机开讲,指出由于罢工运动及其他形式公开和激进的劳工斗争日渐消退,工会密度消弱,工资减少和工作的不稳定性增加而表现出来的劳工运动日渐削弱的假象。作者指出越来越多的针对全球化而引发的大规模群众抗议运动,表明劳工运动进入了新的阶段。其发展趋势是跨国生产、销售和资本的流通,形成了全球资产阶级和全球无产阶级,从而为国际劳工运动提供了基础。在工人力量的源泉指出工人的力量分为:组织性力量、结构性力量。组织性力量是工人集体组织所形成的各种力量,主要代表是工会和政党。而结构性力量是指工人在经济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其中结构性力量又分为市场谈判力量(源于紧张的劳动力市场),和工作场所谈判力量(关键性工业部门工作的特定人群的战略性地位)。这两种力量是工人阶级取得劳工运动胜利的来源,也决定了劳工运动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和波兰尼为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劳工运动即马克思式的凸显历史资本主义特征的劳工抗争和波兰尼式的钟摆式抗争。两者的最大的区别是对工人谈判力量的认知。而文中重点观察的波兰尼式的是劳工对扩张到全球的市场反冲式抵抗,马克思式的是历史资本主义发展的无意识后果而被不断塑造和加强的新兴工人运动。 文中指出历史性资本主义的根本性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

趋向于不断加强劳工力量,并使资本不断面对强大的工人运动,而为了控制工人运动,资本和国家不得不对工人阶级妥协,从而导致利润率危机。而资本又必须恢复和提高利润率,则会不可避免的破坏已经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契约并加剧劳动力商品化,从而导致合法性危机和工人的反冲式抵抗。这一根本性矛盾造就了工人运动。 第二章指出某个国家或地区所产生的劳工运动从表面上看与该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紧密联系,但当我们站在整个历史的角度看,这或许仅仅是世界浪潮中相互联系链条中的小小一环。首先,劳工运动有点像多米诺骨牌,依次连绵的在不同的地域之间引爆。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轮转的最重要成因就是资本转移。研究的是世界汽车工业中的劳工抗争和资本转移在世界范围内的动力机制。其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几乎每一个汽车大规模生产快速扩张的地点,强大的工人运动也随之兴起,而且这种抗争在改善工作条件和提高工资待遇上都取得了重大胜利。该章还揭示出一种周期和反复出现的模式,即汽车制造商为应对连续不断的新的劳工抗争浪潮,不断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相对廉价并容易控制的地点。这种转移在削弱旧的地点工人运动力量的同时在不断增强新的地点工人运动的力量。 第三章介绍了产品调整概念:资本家为了尝试增加利润和加强控制,会将产品生产转移地点,也会开发新的产品和转向新的行业。通过重点观察19世纪纺织产业,20世纪汽车产业和21世纪半导体产业,来阐述劳工运动随着产业在地理位置上的调整而不断改变发生地点,也随着产业的衰落和兴起而随之衰落、兴起。第二章和第三章讲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同步测试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 2 课时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选择题 1.社会生产过程需要很多生产要素,其中处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 A.生产工具 B.劳动对象 C.物质资料 D.劳动者 2.就业是民生之本。从经济上说,增加就业不但可以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还能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正确表示这种循环过程的是() 3.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某博士甘当一线电工。他说:“我喜欢做电工,喜欢在一线工作,那里有我成长所需要的土壤。”该博士的言行体现了() ①自主择业观 ②竞争就业观 ③职业平等观 ④多种方式就业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针对近两年出现的工人工资增长缓慢、欠薪抬头等现象,某省政府出台了相关清理欠薪和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的文件,建立企业欠薪曝光制度,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定点监控, 督促企业按规定支付工资。该省政府的做法旨在() ①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②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③完善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使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更加完善 ④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享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5.虽然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但基层人才却一直有较大缺口。不能从“龙门”再回到“农门”的观念, 长期束缚着毕业生走向基层的脚步。这表明毕业生应该()A.坚守职业理想,等待最佳时机 B.学习劳动法规,依法保护自身权益 C.树立竞争择业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D.转变择业观念,灵活选择职业 6.一个 IT 专业的 80 后海归博士,创办了为农民找工作的网站。上线一年多,网站运用大数据为一万多名农民工精准“挖”到工作。为了解农民工的求职需求,他还曾到工厂打工。这位海归博士创业成功的经验可概括为() A.根据社会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 B.把高学历和高技术转化为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C.在市场需求、职业理想和个人专业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D.脚踏实地了解职业岗位要求是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