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彭怡鸣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摘要: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是《资本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理论的精华内容。学习和理解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是一项必须的工作。本文着重介绍了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构成,包括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使用价值等。以及其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的论述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到:“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劳动力商品的作用

(1)劳动在生产力三要素中的决定因素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人类从事社会生产的历史活动中有三方面内容: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活动和生产人口的生产活动(即“增值”)。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的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是人类社会生产的物质手段,人口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主体构成。这三方面的生产活动构成统一的社会生产历史活动,三方面生产活动缺任何一方面,都构不成人类社会生产历史活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这三方面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产历史活动的三个因素,而不是三个阶段。社会生产历史活动的实现,生产的历史,是人类在这三个方面生产活动中分工合作的过程。无论是生活资料生产,还是生产资料生产,还是人口生产,任何一方面的生产活动都必须具备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要素,而且都必须在生产三要素基础上建立起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1

(2)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每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物化在该商品的使用价值中的劳动的量来决定的,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就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言,劳动并不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用马克思引用过的威廉·配第的话来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但商品价值的源泉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的抽象劳动。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说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劳动力所有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的所有者。”“第二个基本条件就是:劳动力所有者没有可能出卖有自己的劳动物化在内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的活的身体中的劳动力本

身当作商品出卖。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劳动力价值的基本前提。劳动力作为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其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或再生产劳动力一定要以劳动者的个体存在为前提,也就是使劳动者能够生存,因此,劳动力价值的第一部分是维持劳动者个体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此外,劳动者还要进行后代的繁殖和供养,以作为补充的劳动者,这需要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而劳动者为生存以致生活的更好一些,应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需要一定的教育或者训练。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第五章中马克思提到:“商品交换本身除了包含由它自己的性质所产生的从属关系以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从属关系。在这种前提下,劳动力只有并且只是因为被他自己的占有者即有劳动力的人当做商品出售或买卖,才能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劳动力占有者要把劳动力当做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他。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所有者。”

(1)人身自由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第五章中马克思提到:“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这也就是说劳动者必须在法律上是自由平等的、是有人身自由的,不存在超经济强制,可以支配自己的劳动力,能够把劳动力当做商品来卖,这样才能实现劳动力成为商品。

(2)一无所有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第五章中马克思提到:“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在人身自由上马克思指出劳动力可以作为商品来买卖,一无所有则是指出劳动力除了劳动力商品以外,自由的一无所有,既没有可利用的生产资料也没有现存的生活资料,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第五章中马克思提到:“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独特物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就劳动力代表价值来说,他本身只代表在它身上对象化的一定量的社会平均劳动。”马克思在这段论述中表明,劳动力是作为获得个人的能力而存在。因此,劳动力的生产要以活的个人存在为前提,因此,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具体来讲,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的价值构成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者抚养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掌握一定生产技术所花费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2)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转化为一定生活资料所需的价值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第五章中马克思提到:“生活资料的总和应当足以使劳动者个人能够在正常生活状况下维持自己。第一种生活资料资本论”。“劳动力所有者今天进行了劳动,他必须明天也能够在同样的精力和健康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过程。因此,生活资料的总和应当足以使劳动者个人能够在正常生活状况下维持自己。第二种生活资料:劳动力所有者

是会死的。因此,要使他不断出现在市场上(这是货币不断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的卖者就必须“像任何活的个体一样,依靠繁殖使自己永远延续下去”。因此,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总和,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只有这样,这种独特的商品占有者的种族才能在商品市场上永远延续下去。第三种生活资料: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又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用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受自然的、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影响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实现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劳动力的特殊性决定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劳动力这种独特商品的特性,使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买者和卖者缔结契约时还没有在实际上转到买者手中。同其他任何商品的价值一样,他的价值在它进入流通以前就已确定,因为在劳动力的生产上已经耗费了一定量的社会劳动,但它的使用价值只是在以后的力的表现中才实现。”

二、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现实意义

1、充分利用中国具有优势地位的劳动力资源

我国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任务。集中廉价劳动力,大力的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劳动力的输出。

2、创造条件完善劳动力的商品属性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商品交换和商品竞争,劳动力市场作为市场体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市场,必然要遵循价值规律贯彻等价交换的原则。比如,劳动力买卖双方都有自主选择对方的自由,交换行为的唯一尺度是劳动力交换价值(工资或其他收入),劳动力买卖关系的对象是劳动者的体能与技能,而不是劳动者本身。(2)由于这种体能与技能附粉于人身,不能与劳动者分离。因此在这种特定的交换过程中,劳动力必须具有商品属性,必须物化为商品,不然就谈不到买卖与交换。

根据劳动力商品的属性,要创造条件去满足劳动力的商品属性,以便创造更多的价值。

3、完善工资制度

马克思认为,工资是由那些决定其他一切商品价格的规律决定的。这就是说,作为劳动力商品价格的工资的形成与决定,在市场条件下,受到价值规律的调节,工资的形成与决定受到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共同的制约和影响。完善工资制度有利更好的提高劳动力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

[2]杜秋银.《马克思初次收入分配理论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资变动的阐释》.[J].人民出版社,1975.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马克思基本原理专业 姜伟 201120901007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学说旨在揭示资本主经济运行规律和困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劳动力商品理论不是对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否定,而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实现充分就业,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保障民生体现。 [关键词]劳动力商品;劳动力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动力商品理论 劳动力商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钥匙,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生产关系的矛盾,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指马恩)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同雇佣劳动相结合的。马克思讲到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劳动者要有人生自由,这个是前提条件。第二个条件是劳动者要自由的一无所有,完全丧失生产资料。这两个条件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人身自由是前提,一无所有是根本。二者缺一不可。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有商品生产和交换,但是劳动力不是商品,因为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就奴隶社会而言,

奴隶是奴隶主会说话的工具,本身就被当成商品买卖,根本谈不上自由。封建社会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绝大部分农民并没有全完的丧失生产资料,而且农民对封建地主有人身依附关系。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者有人身自由,而且这种自由度大大超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但劳动者有生产资料,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因此劳动力不是商品。 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发达商品经济的标志。人类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个历史的范畴。商品经济的产生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私有制。在原始社会分工简单,不存在私有制,因此没有商品经济。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不存在,社会分工相当发达,也不存在商品经济。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经济萌芽于原始社会的末期,产生于奴隶的初期,在那个时候有了第一次社会分工,生产力得到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进而产生了私有制。由于分工要交换,由于私有制要采取商品形式。因此商品经济只存在于这三个社会形态之中: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这三个社会形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两个社会形态的商品经济叫简单商品经济。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则叫发达商品经济又叫市场经济。而把这两者区别开来的标志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相结合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必然产生买卖关系。区分社会形态是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用雇佣劳动来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少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多部分人丧失生产资料,多数人通过出卖劳动力来实现和生产资料的结合。雇佣劳动制度体现了阶级压迫,阶级剥削,阶级统治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内容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身体中并在生产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在任何社会中,劳动力都是生产的必要因素。但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才大规模地成为买卖的对象,成为商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是自由的,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东西。马克思在这里说的两个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ww.doczj.com/doc/1e9603979.html,/) 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编辑]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由于他们是把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和阶级结构看作是当时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无所顾忌的,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他们的学生则越来越丢弃他们老师的科学性,把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关系作辩护当成自己的唯一任务了。政治经济学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劳动价值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编辑]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浅谈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OC)

浅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马克思在批判研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继承和发展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观。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及其四个表现,并且指出扬弃异化的根本道路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异化现象的理论武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迫性分工和私有制依然存在,所以劳动异化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因而,在当前经济背景下,重读马克思异化劳动观,对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现实意义和谐社会指导作用 Marx's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u Xichao Law and Politic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 Abstract: "alienation labor" theory is Marx in his book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 very important theory proposed by. Marx criticized the bourgeois classical economics research,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alectics of Hegel's idealism, view on the basis of feuerbach's humanism alien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 labor. Marx's alienation labor view of comprehensive system reveals the root causes of alienation labor and its four performanc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undamental way of sublating alienation is to realize communism. The view of Marx's alienated Labour guide our correct recognition of the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a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China.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implements the public ownership as the main body, a variety of ownership economy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economic system, compulsive division of labor and private ownership still exist, so the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on will exist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for a long time to come.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economic, reread Marx alienation labor,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the reality guiding sense. Key words:Alienation of labor Realistic significance Harmonious society Guiding role 一、前言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彭怡鸣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摘要: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是《资本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理论的精华内容。学习和理解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是一项必须的工作。本文着重介绍了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构成,包括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使用价值等。以及其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的论述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到:“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劳动力商品的作用 (1)劳动在生产力三要素中的决定因素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人类从事社会生产的历史活动中有三方面内容: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活动和生产人口的生产活动(即“增值”)。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的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是人类社会生产的物质手段,人口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主体构成。这三方面的生产活动构成统一的社会生产历史活动,三方面生产活动缺任何一方面,都构不成人类社会生产历史活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这三方面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产历史活动的三个因素,而不是三个阶段。社会生产历史活动的实现,生产的历史,是人类在这三个方面生产活动中分工合作的过程。无论是生活资料生产,还是生产资料生产,还是人口生产,任何一方面的生产活动都必须具备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要素,而且都必须在生产三要素基础上建立起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1 (2)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每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物化在该商品的使用价值中的劳动的量来决定的,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就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言,劳动并不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用马克思引用过的威廉·配第的话来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但商品价值的源泉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的抽象劳动。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说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劳动力所有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的所有者。”“第二个基本条件就是:劳动力所有者没有可能出卖有自己的劳动物化在内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的活的身体中的劳动力本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由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多元价值论演绎而来的一元价值论,其理论目标是特定历史条件所赋予的为暴力革命提供理论依据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本身就是继承与发展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劳动价值论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必然要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必须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要结合新的现实,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当代意义 引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吸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又是其经济分析的核心。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必须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若离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所以,应该从本质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应该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概括的意义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问题既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质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 马克思严格区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不同概念。《资本论》正是从分析商品两因素,即分析使用价值与价值入手的。 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存在的物质基础,如衣服挡寒、食品充饥、车船代步、房屋供居、电灯照明等。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化分工条件下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特有形式,即通过物与物或者说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而间接反映的一种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两个因素对商品来说是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物质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谁也不会要它,谁也不会同它交换。同样,不经过劳动、如存在于自然界的空气,就没有价值,也不可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存,构成为商品的实体。 价值是劳动的产物,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从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或者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内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不断减少,或者说单位劳动所能提供的使用价值量就会不断增多,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劳动异化。 1 异化劳动的内容 手稿中对于异化劳动理论主要表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1)劳动对象的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人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 (2)劳动本身的异化。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此外,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暖,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半青神遭到摧残”。“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强制一消失,人们就回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构成了人的内在本质,但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者的劳动不是自觉的、自由的劳动而是被迫的、被强制的。 (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生产活动本来是人类的生活.是产生人的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征、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类的特性就在于蠹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但是,异化劳动使生产活动变成对人说来仅仅是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即人的生产劳动变成动物的活动..异化劳动的结果是:“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 (4)人和人的异化.由于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马立思的分析指出,既然人同自己的产品、他自己的劳动活动是异己的关系,这些产品和活动不再属于他自己,那就一定是属于一个在他之外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既不会是自然界.也不会是任何神灵,而“只能是人本身”,因为“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这个人是不同于劳动者的人.是劳动者之外的另一个人。在资本主社会,“这个人” {能是资本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活动、劳动产品都成了外在于劳动者的异己的东西,实质上都是归资本家所占有,为资本家所支配。人的异化表现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_1:入之间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 2 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导向作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尤其是他提出的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正好与我们当前建没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这对于我们建设现代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姓名:曹俊艳 专业:英语1402 学号:201407010201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一个看似很深奥很难懂的话题,可是却是一个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那么近那么紧的一个理论。它是理论但绝不仅仅是理论,它的一切都基于现实,它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现实,它的结果是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认识现实世界。看似空洞地它又是那么的务实,在当今社会,不仅仅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对于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它存在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呢?它为什么这么受到欢迎和追捧呢?讨论一个事物的意义时,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系,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列宁在深刻分析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前提下,创立了帝国主义论。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新的理论概括。在总结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则。 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帮助中国的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并导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为中国人民所掌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是艾思奇,他在1938年4月写的《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中明确提出,“现在需要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过去的哲学只是做了一个通俗化的运动, 把高深的哲学用通俗的词句加以解释, 这在打破从来哲学的神秘观点、使哲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步接近, 在使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也知道注意哲学思想的修养上, 是有极大意义的, 而且这也 就是中国化现实化的基础。然而在事实上, 哲学的通俗化并不等于中国化现实化, 因此它也没有适应这激变的抗战形势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 因为整个并没有做 到中国化现实化, 所以也不够充分的通俗化。”这表明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 既是前一段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继续, 也是抗战的需要。此后, 艾思奇还提出了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两个原则:“第一要能控制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熟悉其表现方式;第二要消化今天的抗战实践的经验与教训。”艾思奇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思路是可取的。 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是这样说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 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 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 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 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 不仅要把它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 而且需要通过一

劳动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我最喜欢的马原 这学期我们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了几次课以后我才发现传说中的很枯燥难懂的马原课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尤其是老师上课的形式很丰富,有趣味问答,精彩的视频,还有特别接地气、特别有创造力的同学展示,我们在愉快的课堂中慢慢接受了晦涩的马克思原理知识。而在老师讲过的所有知识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因为我将来想做一个有经济头脑的人。现在,我想把我刚学到的知识辑录下来,做一个总结。 一、绪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马克思以他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本立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及其市场经济活动,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以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理论,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的方针。 二、基本原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凝结在商品价值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格变动的终极原因,由此可以伸引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本质的四个重要经济原理。(一)使用价值与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的源泉,人的抽象劳动时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者一定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凝结则是构成价值的实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二)价值源泉 人的生产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生产劳动是指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非体力劳动。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价值的源泉和实体,却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三)价值量 形成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社会现有的标准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生产一个单位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四)价值转化为价格 价值的创造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价值转化为价格是在市场中流通过程中实现的。从生产价格的变动来看,它是由商品价值的变动引起的.因为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率的变动,都是由商品价值的变动决定和引起的,而且平均利润率的变动一般是比较缓慢的.所以,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商品价值变动引起的,是以商品价值变动为基础的。 三、资本论理论 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资本论》是研究资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问题。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马克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2)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异化劳动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异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探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背景和基本内涵进行了必要的阐述,然后分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局限性,最后尝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理性看待当前社会的异化现象,从而使我们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马克思异化现象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背景 (一)卢梭的异化观 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卢梭是异化思想的首推者。在他的大部分著作中,异化问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这一异化思想主要是从政治、经济、伦理和道德方面阐述的。起初,他认为人们创造了财富的同时却给自己带来了不幸,这一社会事实就是异化,而私有财产正是产生异化的根源。他在《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促进了风俗的淳厚》和《爱弥尔》中,批判了科学艺术已经成为封建统治者用来巩固王权的利器,并反过来驾驭人的异化现实。 (二)费希特的异化观 在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中,费希特首次用“外化”的概念,从哲学的高度说明了异化问题。他企图利用这一概念来表现他全部的唯心主义哲学。他提出了“自我”和“非我”两个概念,并且认为二者是对立的。但是作为本原的自我具有外化自身的能动性,自我只有通过外化才能达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从而才能实现主客体的统一。这一具有扬弃性质的过程正是费希特所说的外化,即异化过程。自我外化为非我,从而否定自身,使原来与自我同一的东西变成异己的东西。费希特仅仅是注意到了外化及其结果,并没有更细致地考察结果背后的真实关系。因此,在他那里,异化仅仅是一种自我异化。 (三)黑格尔的异化观 黑格尔继承并且发展了费希特的异化理论,起初他在批判基督教“实证性”时,曾指出人们所创造的基督教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反过来排斥、压抑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在当代仍是需要的。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在理论领域仍是需要的。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社会仍是需要的。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是需要的。又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对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的时候,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概括地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是一种辩证的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包括革命和保守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辩证否定;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曾就此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什么也阻碍不了我们把我们的批判和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和这些人的明确的政治立场结合起来,因而也就是把我们的批判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做同一件事情”。“辩证法却引起了资产阶级和他们的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烦恼和恐怖,因为它在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有它的否定的理解,它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它对每一个已经生成的形态,都是在运动的流中,从它的暂时经过的方面去理解;它不会屈服在任何事物面

前,就它的本质说,它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列宁也指出:“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后一品质真正是马克思主义完全地和无条件地所固有的,因为这个理论公开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揭露现代社会的一切对抗和剥 削形式,考察它们的演变,证明它们的暂时性和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必然性,因而也就帮助无产阶级尽可能迅速地、尽可能容易 地消灭任何剥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在当代还需要吗?或者对当代还起作 用吗?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在理论领域仍是需要的。这是因为,马克思等在当年批判的错误理论、思潮、倾向仍然存在,有时还呈有上升、泛滥的趋势。例如,唯心主义、特别是历史唯心主义,仍在理论领域流行、在很多国家还占居主导地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仍不时地出现,并影响着、甚至左右着人们的头脑。各种迷信,包括旧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社会仍是需要的。我们知道,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在那个时候,资本主义社会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它的迷信和新的迷信,不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马克思对这些弊端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指出:“资本来到世间,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浅谈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再生产理论研究对象货币作用积累与消费经济结构论文摘要: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到第三卷中逻辑缜密地提出了自己关于社会生产平衡的思想,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学习有助于认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社会各部门保持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不管生产过程的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他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就是再生产过程。”马克思的这一段话揭示了再生产过程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就将在分析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协调比例均衡和社会三大产业关系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概述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当作个别的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来分析,即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假定了资本在流通领域内所经过的形态变化,但未进一步考察它们。而这些未考察的内容,正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要研究的。 总之,在前面资本积累理论中考察的是个别资本,生产过程,这里考察的是社会资本,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前面考察的重点是资本

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这里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简单再生产。社会资本亦称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单个资本与社会资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或者说是微观和宏观的关系。马克思说:“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二)社会再生产的起点 “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他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就是再生产过程。”所以,再生产为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但是,再生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式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起点不是自给自足形态下和计划经济形态下的以多种必须的生产要素以实体 形式的直接集中,而首先以资本积累特别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 《资本论》对货币资本的作用、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有专门的论述。马克思认为,货币的作用有二: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是商品生产为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货币形式的资本,即货币资本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启动力,也是生产过程持续进行的动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流动资本上。全部预付资本价值,即资本的一切由商品构成的部分——劳动力、劳动资料和生产材料都必须用货币先去购买。第二,适应着生产资本的一定规模,必须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与它并存的货币

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解释 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并非被人们所歪曲的“所谓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即说,价值是一种人类劳动,这意味着它代表的是人支配人劳动(行为)的权力(奴役)或者说社会关系,与具体财富(使用价值)无关.对于价值的支配者来说代表权力,而对于价值的提供者代表着被支配被奴役. 商品(货币)拜物教之谜就是把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说成是物质的属性或者物质属性的转化率.并且政治经济学的错误,都多源于价值和财富的混同. 正如阳光、空气有用,但阳光、空气不包含任何货币(商品)所计量的原子,即不包括金钱关系,不包含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诚然,在这里价值的定义与植根于社会关系形成的语言中,价值的俗约定义——“有用性”相冲突.但劳动价值论是冲着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去的,因为市场经济追求的目标就是金钱,劳动价值论正是揭示这种金钱游戏的.货币(商品)所计量的原子(价值),自然就成为研究的最主要的问题. 商品,即卖出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 物的使用价值成为具体财富,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即商品“体”这个物质的有用属性.物质的有用属性是物质在那种形态下的客观存在,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作为自然力一部人类劳动只能改变其形态引起属性转化,通常人类劳动在改变其形态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其它自然力,因此劳动并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仅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引用彼得罗.维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说明物质的使用价值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 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 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通过交换形成的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它意味着权力.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商品体(使用价值)同另一种商品体(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共5页word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及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揭示了人的本质。马克思从经济学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这一现象。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并以此分析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私有制。从而指出,只有扬弃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可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复归”。与马克思思想比较,其前的哲学家们也提出过关于人的异化的各种观点,从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论”,再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甚至联想到具体的人的劳动与异化会有怎样的关系。马克思也正是从这一基本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异化的劳动。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首先,马克思指出了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他首先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 “他把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 [1],并指出当时的事实就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2]马克思用这样的逻辑得出的一个结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 [3] 然而,产品是劳动的结果,是异化的一个方面,那作为生产产品的劳动(生产行为)本身必然也是异化了的。 其次,马克思阐述了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活动应该是

劳动者的本质,是其内在的东西,但是被异化后,“劳动对工人来讲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 [4],由于这样的劳动不是自愿的,为此劳动者受尽摧残,“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马克思将以上两个方面归结为“物的异化”。在此之上,马克思指出了“人的自我异化”,即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类的特性在于其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的结果就是“把自己生命活动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在马克思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而异化劳动则将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即自己的本质变成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而已。 最后,马克思指出了人同他的类本质的相异化只有通过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即人与人的异化。“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5] 既然“异化”了的人不是合理的,那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这便是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引出来的一个必然要回答的问题。 黑格尔曾将劳动引入哲学,正如马克思所述,“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却唯心的将劳动抽象化为“精神劳动”,从而又回到了他的“绝对精神”。费尔巴哈虽然站在唯物的立场上,但是却陷入了形而上学,他将人的本质归为“理性、爱情、友谊”等等。他错误的将黑格尔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与对于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与对于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 现实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价值当代大学生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所.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史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

本原理证实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道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嘴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时间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达。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其次,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无产阶级不可谋取私利,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性哲学理论,指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道路。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

黄江南:观念经济学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全文)

黄江南:观念经济学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全文) 2014-08-01 18:04:27 来源: 网易财经 基于我国国情和经济成长阶段,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最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如何正确理解和逐步落实这一战略目标,需要突破影响广泛的三个思想误区:(1)将经济结构的转变局限于三次产业的框架,进而将第三产业局限于为服务业。(2)将产业升级局限于加工工业进步;(3)将提高“创新力”局限于增加科技因素,加快机器设备更新,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最终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GD P总量的目标。 上述三个思想误区源于“传统经济学”对人们的影响和束缚。这里所说的“传统经济学”是指工业革命以来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学,即以物质生产、交换和消费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学。恰恰这样的“传统经济学”已经不能适应迅速演变的真实经济世界。 至少自1990年代以来,在主要发达国家,以IT产业为火车头,在推动全球化的同时,经济发展已经和继续超越物质生产和三次产业的框架,非物质生产的价值总量已经大幅度超过物质生产的价值总量,从事非物质生产的人口全面超过物质生产的人口,经济高度知识化和智能化,基本实现了从工业社会向智能社会的转型,从物质生产部门为主向观念生产部门为主的转型,率先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或者信息时代。美国是实现这样转型的标志性国家,一方面完成物质生产部门向海外转移,一方面非物质部门在本土全面崛起,观念生产部门对经济总量的贡献比重持续上升,成为观念生产大国。因为这样的历史大趋势,在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内涵快速而剧烈地演变,不仅农牧时代基本消亡,工业时代也渐行渐远。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是取决于有怎样的装备水平和物质产品生产能力,而是取决于这个国家创新团队的规模、观念产业发展水平和观念财富多寡。在过去三十余年间,我国已经成为农业和工业生产的第一大国,但是,观念生产部门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以新的“衰荣”观看世界,否则便会错过时代的列车而不知。 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传统经济学不仅不再可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决策的理论基础,而且可能误导我国经济在传统物质生产,传统工业化道路,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上的徘徊甚至停滞不前。现在到了用全新经济学补充和替代传统经济学的历史时刻。经过多年思考、探索、研究,我们提出“观念经济学”的理论思想,就是适应新时代和新经济的一种努力。 利用今天这个机会,我们愿意和大家分享“观念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这是我们首次将这一研究成果公示,期望“观念经济学”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和思考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之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