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爬行纲

第十章爬行纲

第十章爬行纲
第十章爬行纲

第十章爬行纲

教学目标1.理解蜥蜴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结构生理、生殖发育的特点;掌握爬行纲的主要特证;了解其他的爬行动物及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2.通过对纲的知识的学习及爬行与两栖动物的比较,继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3.通过对蜥蜴等有关知识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对已绝灭的古代爬行动物的了解,特别是兽齿类动物的了解,继续培养学生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重点、难点分析1.蜥蜴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等特点是学生掌握本纲主要特征的基础;同时这两部分知识对学生理解蜥蜴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及在进化中比两栖高等也十分必要,并为以后学习鸟类、哺乳动物的知识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爬行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这两部分知识都应作为本章的重点。2.蜥蜴的循环途径与青蛙一样也是两条路线,即肺循环和体循环,但这两条途径仍较为复杂。而且蜥蜴心室开始出现了一个隔膜,使动脉血和静脉血混合程度减少,学生对这点理解起来也有较大困难,所以蜥蜴的

循环系统仍应作为本章的难点。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二、教学过程(一)引言:复习两栖纲的主要特征。放录像或投影片,给学生展示一些爬行动物,如蜥蜴、壁虎、蛇、龟、扬子鳄等,告诉学生这类动物差别很大,但都属于爬行动物。(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答出这些是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一类真正适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只不过有些种类又回到水中去生活了,下面以学生较熟悉的蜥蜴为例了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点。(二)新课:1.蜥蜴(1)生活习性用投影片或挂图给学生展示蜥蜴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曾经在什么环境下见到过蜥蜴?(2)你知道蜥蜴吃什么吗?当学生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后,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蜥蜴生活在田野和山坡的草地上,白天捕食昆虫、蜘蛛等小动物,夜间住在洞穴里,有冬眠的习性,它是真正的陆生动物,从外部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2)外部形态了解蜥蜴的外部形态最好能给学生放一段它活动的录像,没条件就通过挂图让学生观察,让学生经过观察后思考:蜥蜴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外部形态有哪些?为什么?在思考此问题时,要注意与两栖动物比较。可以强调观察的重点为颈部、四肢、尾及皮肤的情况。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后能答出:蜥蜴有颈,青蛙无颈,因此它的头能灵活

转动,以便在陆地上更好地寻找食物、发现敌害。它的四肢比较短小,适于在陆地上爬行。它的尾圆长、末端尖锐、遇到敌害,尾自动断落,(蜥蜴的断尾学生亲眼看到的可能很少,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录像了解,也可以联系壁虎自动断尾的情况。)还能作屈曲运动,吸引敌害注意,蜥蜴可乘机逃跑,断尾后还能重新长尾。关于蜥蜴的皮肤特点在与青蛙皮肤对比后,学生能比较容易答出:青蛙的皮肤裸露有粘液,而蜥蜴的皮肤干燥、粗糙,皮肤表面覆盖鳞片(这是角质细鳞),这样的皮肤能减少水分蒸发,利于在陆地上生活。(3)结构与生理蜥蜴的结构与生理这部分知识,要特别注意与青蛙比较。①呼吸系统由于蜥蜴是真正的陆生动物,学生比较容易想到它的呼吸是通过肺来完成的,但教师要指出,它的肺泡数目很多,因此能比较好地完成气体交换,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不像青蛙那样,由于肺的结构简单,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所以,蜥蜴能生活在比较干燥的环境里。②循环系统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充分利用蜥蜴和青蛙的循环系统的投影片或挂图来比较,让学生依据图指出两者在心脏的结构上相同与不同之处,结合蛙的循环途径,指出蜥蜴的肺循环及体循环的具体途径。(可以事先为学生准备好表示蜥蜴血液循环途径的示意图,让学生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涂出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并让他们指出在左心房、

右心房、肺动脉和肺静脉中分别是什么血。)在学生了解了蜥蜴循环系统之后,组织学生讨论:蜥蜴心室中出现的隔膜对它的血液循环系统机能的提高有何意义?注意引导学生指出:心室隔膜的出现,导致蜥蜴心室中动、静脉血分开的程度比蛙要强,这样的血运输氧气的能力比蛙自然要强了。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进行小结:蜥蜴的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这点与青蛙相同,但它的心室开始出现了一个不完全的隔膜,几乎把心室隔成两个腔,这样在心脏里流动的动脉血和静脉血就基本上分开了。同时,教师要注意强调它运输氧气的能力与鸟类和哺乳动物相比还不很强,所以蜥蜴仍是变温动物,有冬眠的习性。它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还有一定的局限性。(4)生殖和发育关于蜥蜴生殖和发育方面的教学,最好能让学生看一段有关的录像。如果有困难就利用挂图,师生一起讨论蜥蜴适于陆地生活的生殖发育特点,并进一步讨论为何这些特点是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学习时注意与蛙进行比较。蜥蜴在生殖时,其受精方式是体内受精,这与蛙的水里受精有很大的不同,受精完全摆脱了水的限制,而且蜥蜴产生的受精卵较大,卵内含的养料多,外面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加之它可把受精卵产于沙土里,能更好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些特点都有利于受精卵的孵化。幼蜥刚出壳就能独立生活。这些说明了蜥蜴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最后教师从蜥蜴的外部形态、结构生理、生殖发育的各个方面小结它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并列一个总的表格,对蜥蜴和青蛙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填写。通过以上的比较,学生对蜥蜴比青蛙高等而复杂,更适应陆上生活,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动物更清楚了。2.其他爬行动物:主要了解龟和扬子鳄,最好通过录像,条件不具备的就用挂图,由学生介绍生活环境及主要的形态特点。(1)龟龟大多栖息在河流、池塘中,有些种类生活在海洋中,有时也能上岸爬行,以鱼、虾、植物等为食。体表覆盖坚硬的甲,起保护作用。(鳖没有坚厚的角质甲,身体最外面是软的表皮。)(2)扬子鳄首先让学生了解它是我国特产的淡水鳄类,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被称为“活化石”,研究它还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所以国家把它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并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然后让学生了解它分布在我国什么地区,具体生活在什么环境里,以什么为食,何时开始冬眠。这些问题可由学生来回答或老师告诉学生。接下去让学生仔细观察扬子鳄的皮肤、体色及四肢,使他们了解扬子鳄皮肤覆盖大的角质鳞片,身体背面黑绿色、有黄斑,腹面灰色,尾部具灰黑相间的环纹,较长,后肢趾间有蹼,前、后肢适于游泳和爬行。最后简要给学生介绍扬子鳄的生殖发育特点,它也是体内受精,把受精卵产

生在巢中,在阳光照射下孵化,幼鳄孵化出来后,就能下水游泳。3.爬行纲的主要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归纳出纲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肺呼吸;心室有不完全隔膜;体内受精;卵有坚韧的卵壳;体温不恒定。现在地球上的爬行动物大约有5700多种,无论从种类到数量都不如鸟类和哺乳动物多,但爬行动物曾在地球上繁盛过,但后来又绝灭了很多。4.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1)演示中生代古代爬行动物的有关挂图,使学生了解古代的爬行动物在中生代时期广泛地分布在地球上,占绝对优势,所以中生代被人们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我国发掘了很多爬行动物的化石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教师还可以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恐龙”。(2)到中生代末期,地球上出现强烈的造山运动,影响了气候和植物的变化,这对古代爬行动物是不利的,于是很多爬行动物不适应这种变化而绝灭了。在已绝灭的古代爬行动物中,要让学生重点了解兽齿类动物,因为它们的牙齿跟哺乳动物的牙齿相似,有了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这种牙齿的相似性,说明了爬行动物与哺乳动物有亲缘关系,很可能哺乳动物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中的兽齿类进化来的。因此对兽齿类动物牙齿的了解,有助于学生了解哺乳动物的起源,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三)复习巩固:1.蜥蜴为何比青蛙高等,是

真正的陆生动物?2.有人说:“哺乳动物是由现在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这种说法对吗?【板书设计】一、蜥蜴(一)生活环境:陆生。(二)外部形态:有颈、四肢短小、有尾,皮肤覆盖角质鳞片。(三)结构和生理:1.呼吸系统:肺呼吸。2.循环系统:心脏为二心房一心室,心室有不完全隔膜。(四)生殖和发育:体内受精,卵生,有坚韧卵壳。二、其他爬行动物:龟、扬子鳄。三、爬行纲的主要特征:体表有角质鳞片或甲;肺呼吸;心室有不完全隔膜;体内受精;卵有坚韧卵壳;体温不恒定。四、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小资料蛇毒是一种什么物质?怎样区分有毒蛇和无毒蛇?被毒蛇咬伤后怎样急救?蛇毒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蛇毒中含有蛋白酶、脂肪酶、核糖酶、透明质酸酶以及多种非酶性的蛋白质。不同种类的毒蛇,其蛇毒的成份不同。不同种类的动物,对蛇毒的耐受力也不同。蛇毒对脊椎动物的毒害部位主要是脑、脊髓和神经末梢、心脏或呼吸系统、血管内膜,可引起血液凝固或阻止血液凝固,引起溶血或红血球的破坏等。蛇毒中的透明质酸酶,能加快毒素的扩散。毒蛇与无毒蛇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毒牙,若被毒蛇咬伤,其咬伤处会有两个大而深的毒牙痕迹;若被无毒蛇咬伤,伤口为几行细小而均匀的牙痕。下表为毒蛇与无毒蛇的主要区别:一旦被毒蛇咬伤时,要立即在咬伤处的上方用带子

结扎,以阻断血液和淋巴的回流,但每隔15分钟左右应放松1~2分钟,以免组织坏死。结扎后,马上用双氧水、高锰酸钾或食盐水冲洗;冲洗后,割破受伤处,把含毒液的血液挤出,然后送往医院治疗。2.蜥蜴和壁虎有毒吗?在蜥蜴王国中,共有蜥蜴和壁虎等5000多种,其中毒蜥只有希拉巨蜥和串珠蜥两种。毒蜥的毒腺在下颌附近。这两种毒蜥产于美国和墨西哥,我国没有分布。被捕捉的蜥蜴往往会排出一些固体或液体的污物,这种污物能沾污捕捉者,但是没有毒性。蜥蜴、壁虎的尿主要成分是尿酸。尿酸是无毒的。所以关于蜥蜴、壁虎的尿有毒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第19章 爬行纲复习题答案

第19章爬行纲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爬行动物的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5个部分。 2、爬行动物具有多枚颈椎,其中第一枚称为(环椎),第二枚称为(枢椎),具(2)枚荐椎。 3、爬行动物的牙齿按着生方式可分为(槽生齿)、(侧生齿)、(端生齿),鳄鱼牙齿的着生方式为(槽生)。 4、爬行动物的呼吸方式除具有吞咽呼吸外,又发展了(胸腹式呼吸)。 5、爬行动物心脏由(静脉窦)、(心房)、(心室)组成,其中(静脉窦)趋于退化,(心室)具有不完全的分隔,循环方式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6、爬行类适应陆生的最主要特征是皮肤(干燥),缺乏(腺体),(角质层)层较厚,产大型(羊膜卵),(体内)受精。 7、从爬行动物开始,肌肉系统出现了陆生脊椎动物特有的(皮肤肌)和(肋间肌)。 8、五趾型附肢从(两栖)动物开始出现。盲肠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 9、爬行动物的内耳司听觉感受的(瓶状囊)显著加长。蜥蜴的听觉器官发达,出现了雏形的(外耳道);蛇类因穴居生活,声波沿地面通过头骨的(方骨)传递给(耳柱骨),从而使内耳产生听觉。 10、爬行动物的的代谢废物以(尿酸)形式排出。 11、胸廓是由(胸椎)、(胸骨)、(肋骨)三部分组成,最早出现胸廓的动物类群是(爬行类)。 二、选择题 1、次生腭最完整的爬行动物是(A)。 A、鳄类 B、龟类 C、蜥蜴 D、蛇类 2、爬行类从外形上显著区别于两栖类的特征是(D)。 A、具有五趾型附肢 B、有尾 C、皮肤富有腺体 D、皮肤干燥,有角质鳞片或盾片 3、次生腭的作用是(D)。 A、使眼球不能下陷 B、使头骨更加坚固 C、使内鼻孔前移 D、使内鼻孔后移,口腔和鼻腔分开 4、具有1个枕骨髁的动物是(B)。 A、两栖类和爬行类 B、鸟类和爬行类 C、鸟类和哺乳类 D、两栖类和哺乳类 5、在下列动物中,具有颊窝的是(A)。 A、蝮蛇 B、眼镜蛇 C、蟒蛇 D、乌梢蛇 6、最早出现枢椎的动物是(B)。 A、两栖类 B、爬行类 C、鸟类 D、哺乳类 7、爬行动物的“盐腺”是(B)。 A、内分泌器官 B、肾外排盐器官 C、盐类合成器官 D、消化腺 8、犁鼻器是(A)。 A、嗅觉器官 B、听觉器官 C、红外线感受器 D、压力感受器 9、爬行类大脑表面出现的神经细胞层是(C)。 A、古脑皮 B、原脑皮 C、新脑皮 D、纹状体 10、下列哪组动物均为双颞窝类的后裔?(B)。 A、龟鳖类和蛇类 B、蛇类和鸟类 C、鸟类和哺乳类 D、龟鳖类和哺乳类 11、在蛇目中,种类最多的是(C) A、蟒蛇科 B、眼镜蛇科 C、游蛇科 D、蝰科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八章第一节《电能 电功》 1. 一个电能表,表盘上标明“720 revs /( kW · h )”,这表示什么意思? 2. 小明家中一周前、后电能表示数如图 所示,小 明家所在地区每度电的电费是 元,请你估算他家每 个月需要付多少电费。 记下你家电能表今天的示数,和一周后的示数对比。 根据你家所在地的电费标准,估算你家一个月应交 多少电费。 3. 一个小灯泡的两端加 V 电压时电流是 A ,它在这种情况下通电2 min ,电流做了多少功?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4. 有一块手机用的锂电池,上面标明电压为 V ,容量为1 130 mA · h ,它充满电后,大约储存了多少电能? 答案: 1. 电能表转盘每转720转,消耗的电能为1kwh 2. 3. 90J 90J 4. 解析:根据公式W=UIt=×1130mA ×1h=××3600s= 第十八章第二节《电功率》 1. 一只电热水壶的铭牌上标着“220 V 1 000 W ”的字样,它正常工作时,电流是多少? 2. 一盏电灯25 h 耗电1 kW · h ,这盏电灯的电功率是多少? 3. 一个“220 V 800 W ”的电炉,正常工作时电阻丝的电阻有多大?假如电路中 的电压降低到200 V ,电阻丝的电阻不变,这时电炉实际的电功率有多大? 4. 某次雷电的电流约2×104 A ,电压约108 V ,放电时间约 s 。这次雷电的电功率约多少千瓦?释放多少能量? 答案: 1. 提示:利用公式I=P/U 计算 2. 40W 提示:利用P=W/t 计算 3. Ω 661W 提示:计算时注意电阻是不变量,利用公式R=额额 P U 2计算出电阻,再利 用公式R U P 2实实 计算出电炉在200V 实际电压下的实际功率 4. 2×1012W 2×109J 提示:可利用W=UIt 和P=UI 来计算

最新爬行纲较两栖纲的进步性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两栖纲相比,其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1)出现羊膜卵,在胚体之外出现羊膜、绒毛膜、尿囊膜 (2)在外形上,四肢较两栖类强健,颈部外观明显,尾发达。颈部发达由颈椎的数目决定,爬行纲的颈椎有多枚。 (3)皮肤高度角质化,体表具鳞被,皮肤干燥缺少腺体;而两栖纲皮肤轻微角质化,富有腺体;相比较,爬行纲不在需要用皮肤进行辅助呼吸,而且进 一步减少了体内水分的散失。 (4)在骨骼上:a:颈椎具有多枚,导致外形上有了明显的颈部,有了寰椎和枢椎的分化,提高了头部和躯体的运动性;b:躯干部具有发达的肋骨和胸骨,加强了保护并协同呼吸动作的完成;两栖纲有不发达的肋骨不具有胸骨 c:很多种类具有颞孔,具有单一枕髁,两栖纲无颞孔和两个枕髁。 (5)肌肉系统:躯干肌和四肢肌均较两栖类进一步复杂化,出现了肋间肌和皮肤肌,肋间肌调节肋骨升降,协同腹壁肌肉完成呼吸运动。皮肤肌节制鳞片活动,在蛇类尤其发达。 (6)消化系统:a:牙齿进一步进化,分化为端生齿、侧生齿和槽生齿。龟鳖类有角质鞘齿;b:口腔腺发达,具有润湿食物、有助于吞咽的作用c:出现了盲肠,在大、小肠的交接处,与消化植物纤维有关。 (7)呼吸系统:呼吸器官都为肺,但两栖类还有多种辅助呼吸,泡状非,为咽式呼吸,而爬行纲是囊状肺,为胸腹式呼吸;是通过肋间外肌收缩使胸腔变大,吸入空气,肋间肌收缩,胸腔变小,压力变大,呼出废气CO2;(8)循环系统:a:两栖纲的心脏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动脉圆锥四部分组成,心室不分开;而爬行纲由静脉窦、心房和心室3部分构成,动脉圆锥 退化,其中鳄类的心室完全分隔。 (9)排泄系统:a:两栖纲排泄的含氮废物为尿素,爬行纲则为尿酸,尿酸对睡得需求量最少,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水分的散失;b:某些爬行类具有盐腺,一种肾外排泄器官。 (10)神经系统:a:大脑更加发达b:大多数种类开始具有12度对脑神经 (11)感官:a:嗅觉更加发达,开始具备嗅黏膜,犁鼻器更进一步发达b:听觉:出现了外耳道c:具有红海外感受器,可感知环境温度微小的变化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第十章 爬行纲

第十章爬行纲 第十章爬行纲教学目标 1.理解蜥蜴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结构生理、生殖发育的特点;掌握爬行纲的主要特证;了解其他的爬行动物及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2.通过对纲的知识的学习及爬行与两栖动物的比较,继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3.通过对蜥蜴等有关知识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对已绝灭的古代爬行动物的了解,特别是兽齿类动物的了解,继续培养学生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重点、难点分析 1.蜥蜴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等特点是学生掌握本纲主要特征的基础;同时这两部分知识对学生理解蜥蜴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及在进化中比两栖高等也十分必要,并为以后学习鸟类、哺乳动物的知识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爬行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这两部分知识都应作为本章的重点。2.蜥蜴的循环途径与青蛙一样也是两条路线,即肺循环和体循环,但这两条途径仍较为复杂。而且蜥蜴心室开始出现了一个隔膜,使动脉血和静脉血混合程度减少,学生对这点理解起来也有较大困难,所以蜥蜴的循环系统仍应作为本章的难点。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二、教学过程(一)引言:复习两栖纲的主要特征。放录像或投影片,给学生展示一些爬行动物,如蜥蜴、壁虎、蛇、龟、扬子鳄等,告诉学生这类动物差别很大,但都属于爬行动物。(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答出这些是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一类真正适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只不过有些种类又回到水中去生活了,下面以学生较熟悉的蜥蜴为例了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点。(二)新课:1.蜥蜴(1)生活习性用投影片或挂图给学生展示蜥蜴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曾经在什么环境下见到过蜥蜴?(2)你知道蜥蜴吃什么吗?当学生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后,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蜥蜴生活在田野和山坡的草地上,白天捕食昆虫、蜘蛛等小动物,夜间住在洞穴里,有冬眠的习性,它是真正的陆生动物,从外部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2)外部形态了解蜥蜴的外部形态最好能给学生放一段它活动的录像,没条件就通过挂图让学生观察,让学生经过观察后思考:蜥蜴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外部形态有哪些?为什么?在思考此问题时,要注意与两栖动物比较。可以强调观察的重点为颈部、四肢、尾及皮肤的情况。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后能答出:蜥蜴有颈,

人教版《物理》选修35 第十八章 第一节电子的发现

课题电子的发现 【课型】 情景教学实验探究 【课标要求】 了解人类探究原子结构的历史以及有关经典实验 【教材分析】 将本节作为原子结构的第一个内容,是因为电子的发现拉开了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序幕,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获得了第一个突破性进展。在此后的三、四十年的时间内,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捷报频传,迅速发现了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谱写了物理科学的崭新篇章。把“电子的发现”单列一节来处理,目的不仅是为教材后续关于原子结构的内容做准备和铺垫,还在于电子的发现本身在科学史以及科学方法论中的重要性。本节知识内容主要分为阴极射线和电子的发现两个部分,而将重点放在情感目标的渗透上——电子发现过程蕴含的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核外电子带负电,高中阶段在电磁场部分也经常接触电子模型,因此对于电子学生在知识上并不陌生,但对电子的发现过程,特别是电子发现过程中体现的研究方法以及对微观科学发展的意义了解较少,因此本课的重点不在知识和技能上,而是通过回顾电子发展的历史,以物理学史及物理研究方法为线索展开。学生在学习磁场时已接触过阴极射线,但对其产生原理不太清楚,因此在本节内容的学习展开过程中有必要对阴极射线做更为详细的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阴极射线的产生原理,回顾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顾电子发现的过程,了解微观粒子的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从提出问题到实验论证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电子的发现对物理学发展及社会发展的意义,了解科学家在面对已有经验和现实困扰的情况下,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思维创造性地展开科学探索的科学精神,从而产生对前人的崇敬之情,激发献身科学的探索激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体会物理学的研究过程,体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了解微观粒子的研究方法。 难点:从相关史实中提炼科学研究的各种要素 【教学用具】 带偏转电极的阴极射线管一只马蹄形磁铁一块高压电源两台学生低压电源一个激光源一个导线若干PPT课件一套 【教学设计】 为达成以上教学教育目标,作如下课堂设计 1.课堂剧的设计——关于阴极射线是什么的争论 为使学生充分了解电子的发现过程,设计了一个由关于阴极射线是什么的两个流派的争论的课堂剧,三组学生分别扮演赫兹、克鲁克斯、汤姆孙,以第一人称陈述他们各自对阴极射线的研究。 【本时段教育目的】 1)生动而充分地了解那段科学发展的历史: 2) 在课堂上实现信息和情感的充分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3)通过学生的成功表演,愉悦师生,快乐学习,增强课堂凝聚,同时表演者自身的综合能力也得到锻炼并收获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4)通过学生的感受和教师的提炼,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从提出问题到实验论证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蛙或蟾蜍的形态结构与两栖纲、爬行纲的分类

实验10蛙(或蟾蜍)的形态结构与两栖纲、爬行纲 的分类 ◎<目的要求>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思考题> ◎<返回主页> ※<目的要求> 1、通过对蛙外形和内部构造的观察,了解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2、学习双毁髓处死蛙类的方法,蛙类的一般解剖技术,蛙肠 系膜标本、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手术结扎技术和测 定反射时等基础实验技术方法。 3、通过由学生自行选择和合理安排实验项目,在1个单位实 验时间内,用1只蛙能完成多个实验项目,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设 计和合理地充分利用实验材料进行综合实验的能力。 4、了解两栖纲、爬行纲目及重要科的特征,认识常见的及有经济价 值的种类;学习使用检索表进行分类鉴定的方法。 5※<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活蛙、蛙皮肤切片标本、蛙神经系统浸制标本、蛙整体骨骼标本。两栖纲及爬行纲代表种的浸制标本、剥制标本。 显微镜、解剖器具、毁髓针、玻璃针、蜡盘、有孔橡皮蛙板、铁支架、细铁丝钩或蛙嘴夹、电炉、温度计、秒表、注射器、小 烧杯、大烧杯、滴管、大头针、纱布、棉球、细线、滤纸、培养 皿。 0.65%生理盐水、0.01%去甲肾上腺素%、0.01%组织胺、20% 氨基甲酸乙酯、1%可卡因、任氏液、0.5%、1%和2%硫酸溶液、瑞 氏染液、蒸馏水、冰水、水。 5※<实验步骤> 1、蛙的外形 将活蛙静伏于蜡盘内,观察其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3部分。 (1)头部蛙头部扁平,略呈三角形,吻端稍尖。口宽大, 横裂型,由上下颌组成。上颌背侧前端有1对外鼻孔,外鼻孔 外缘具鼻瓣,观察鼻瓣如何运动?鼻瓣的运动与口腔底部的动作

第十八章爬行纲

第十八章爬行纲(Reptilia) [知识点]结构、分类、起源与演化。 [重难点]哪些特征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的;羊膜的出现及其意义。 爬行类:是体被角质鳞片,在陆地繁殖的变温动物。因其运动的特点为腹部贴地爬行,故称为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由于成功地解决了: 1.体被角质鳞片,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2.完全用肺呼吸; 3.陆上运动,四肢较两栖类发达; 4.具羊膜,陆上繁殖。 因而摆脱了水环境的约囊,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某些爬行动物如龟、鳖等生活在水中,这是次生现象。两栖动物已初步解决了在陆地上生活的有关矛盾,但必须回到水中繁殖,所以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水的囊缚。 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一、体被角质鳞片(表皮角质化程度较高),指(趾)端具爪,皮肤干燥,缺乏腺体。 有些蜥蜴,雄含的具股腺,所分泌的胶液干后形成临时的短刺,辅助交配。某些蛇和龟,下颌或泄殖孔附近有香腺,以引诱异性。

外形与有尾两栖类的区别:①有明显的颈部;②指(趾)端具爪;③体表被角质鳞;④具外耳道,鼓膜下陷至较深的地方等。 二、骨化程度高,脊椎分区明显,出现次生腭,具1枚枕骨髁,具胸骨,封闭式骨盆。 胸廓:羊膜运动所特有,与真正陆生动物肺呼吸的完善密切相关,在肋间肌的活动下(羊膜动物所特有),构成陆上肺呼吸的新的呼吸机制。 5.次生现象 (1)蛇类无胸廓(无胸骨)以完成特殊的运动方式:①使肋骨有较大的灵活性;②支配腹鳞运动。 (2)龟鳖类无胸廓:因其具背腹甲(骨甲) (3)蛇类的腰带退化不具骨盆:适于钻穴生活。 6.封闭式骨盆 腰带与荐椎的横突相连,左右耻骨和坐骨于腹中(线)联合,构造牢固的骨

动物学

第十八章爬行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次生腭 2 胸腹式呼吸 3 新脑皮 4 犁鼻器 5 封闭式骨盆 6 卵胎生 7 爬行动物 8 羊膜卵 9 尿囊10 蜕皮11 自残断尾现象 12 毒牙13 潘氏孔14 尿囊膀胱15 巩膜骨 二、判断与改错(对的写“+”,错的写“-”) 1 羊膜动物冬天都没有冬眠习性。( ) 2 变温动物的脑神经都为10对。( ) 3 爬行动物口腔内着生有圆锥形的同型齿,具有咬捕和咀嚼食物的功能。( ) 4 两栖类和爬行类的肾脏都属于中肾。( ) 5 蝰科、蝮亚科毒蛇位于眼与鼻孔之间的颊窝以及蟒科蛇类上颌前缘的唇窝,是一种极灵敏的热能感觉器官,属于红外线感觉器。( ) 6 变温动物因白天吸取太阳能,因而白天的体温比晚上体温高。( ) 7 枢椎是从爬行类开始出现的。( ) 8 大多数爬行动物所排尿液中的含氮废物为溶于水的尿素。( ) 9 爬行类的鳞片和鱼类的鳞片都是由皮肤的真皮层演化而来。( ) 10 避役类的表皮里含有许多色素细胞,其体色可快速变化,有“变色龙”之称。( ) 11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指(趾)端具有爪,是对陆生的适应。( ) 12 爬行动物四肢同两栖动物一样,前肢四指,后肢五趾。( ) 13 爬行动物表皮高度角质化,皮肤干燥,皮肤腺很不发达。( ) 14 爬行动物的胸椎和腰椎两侧附生发达的肋骨,颈椎两侧无附生的肋骨。( ) 15 爬行动物的肋骨都由软骨合成。( ) 16 爬行动物中皮肤最发达的类群是蜥蜴类。( ) 17 毒蛇的毒腺由上唇腺转化而来,一般位于眼后部、口角上方或上颌外侧。( ) 18 从爬行动物开始,呼吸道开始出现支气管。( ) 19 蝮蛇和避役类的肺脏结构比较特殊,前部为呼吸部,后部为一膨大的气囊。( ) 20 爬行动物小脑比两栖动物发达,而不及鱼类发达。( ) 21 蜥蜴和蛇类的犁鼻器与口腔相通,需要舌的活动共同完成嗅觉;鳄类无犁鼻器,鼻骨发达,龟鳖类的犁鼻器与鼻腔相通而不与口腔相通。( ) 22 爬行动物眼都有活动性的上、下眼睑和瞬膜。( ) 23 蛇的上、下眼睑扩展、愈合特化成一层透明的薄膜,起着保护眼球的作用,蜕皮可一起蜕掉。( ) 24 顶眼既有视觉功能又有感觉功能。( ) 25 爬行动物和七鳃鳗的顶眼来源相同,即来源于松果体。( ) 26 蛇类适应穴居生活,中耳、鼓膜和耳咽管已退化,因此它不能感受空气传来的声波,只有感知从地面传来的声波。( ) 27 爬行动物营体内受精,雄性均有交配器。( ) 28 绝大多数爬行动物卵生,少数营卵胎生。( ) 三、填空题 1 现存爬行动物按体型可分为( ) 型、( )型和( )型。 2 爬行类脊柱分区明显,并首次出现胸廓,脊柱分化为( )椎、( )椎、( )椎、( )椎和( )椎五个部分。第一、二枚颈椎分别特化为( )椎和( )椎,枕骨髁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八章第一节电能 电功(教案)

《电能电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会使用电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电能可以转化其他形式的能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电功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的转化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各种发电方式 风力发电火力发电水力发电 想一想:还知道什么可以发电? 同学们讨论:核能发电;潮汐发电;太阳能发电;垃圾废料发电;各种电池等。电源的实质: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以此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电能

电能转化为光能电能转化为内能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用电器的实质: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指出下面的能量转化过程 1.发电机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电风扇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4.电暖气电能转化为内能 5.蓄电池向外供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电能常用单位:度又名:千瓦时符号:kW.h 国际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度=1千瓦时=3.6×106J 巩固练习:2kw.h= 7.2×106 J 0.5kw.h= 1.8×106J 7.2×105J= 0.2 kw.h 1.08×107J= 3 kw.h 电能表(电度表) 电能表:可以计量用电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圆盘上方的数字以千瓦时为单位显示消耗的电能。 电能表几个重要的参数意义: “220V”该电能表应在220伏的电路中使用。 “10(20)A”表示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安,额定最大电流为20A。电能表工作时的电流不应超过额定最大电流。 “50Hz”表示这个电能表在50赫的交流电路中使用。 “600r/kW.h”表示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的转盘转过600转。

两栖纲+爬行纲

?第十七章两栖纲 ?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到陆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两栖纲动物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度类型。 ?由于要适应两栖生活需要,因此,两栖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个体发育各方面均表现出既保留水栖脊椎动物的某些特征,又发展出适应于陆栖生活的某些特征。两栖动物3项最主要的特征是: (1)发育过程需经历变态, (2)变温(体温随环境而变化), (3)亦陆亦水生活方式。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空气中含氧量比水中多(多20倍) (2)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大1000倍,动物上岸需支撑身体) (3)水温恒定,而陆地上的温度存在很大的变化 (4)陆地环境的多样性比水环境复杂很多。 ?从水生到陆生需要克服的新矛盾: (1)生活介质与气体交换器官的矛盾 (2)浮力消失与动物支承体重的矛盾 (3)空气湿度减少与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矛盾 等等。 ?三、动物从水生到陆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1.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并完成运动。 2.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3.防止体内水分过多的蒸发。 4.在陆地上繁殖。 5.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需的温度条件。 6.适应陆生的感觉器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 ?四、两栖动物完成适应陆栖生活的重要进化变化 1 呼吸器官由鳃到肺,完成了在陆地的适应空气呼吸。 2 成体具有了典型的陆栖脊椎动物的骨骼 偶鳍演化成五趾型附肢,以支撑体重 脊柱出现分化,提高躯体运动灵活性——脊柱分化出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 肩带游离,前肢摆脱与头骨的连接,不在受头骨制约; 发展出具多支点的杠杆运动关节。使肢体的活动范围、复杂性和灵活性都大大增强。 3 伴随呼吸器官成为适应呼吸空气的肺,血液循环成为双循环。 4 皮肤发生进化改变,出现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 (1)皮肤裸露,表皮轻度角质化,有利于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2)皮肤内有丰富的皮肤腺和血管,辅助呼吸; (3)表皮衍生出大量的多细胞腺体(如粘液腺),粘液腺分泌黏液至体表,使皮肤保持经常湿润,不致干燥; (4)皮肤具有色素细胞,可使动物体色随环境而变化,达到保护自己(拟态)。 5 大脑两半球已完全分开,大脑顶壁出现了分散的神经细胞,形成了原脑皮。 大脑的神经细胞类型进化。 6 出现中耳和耳柱骨,能接受和传导空气中的声波。 ?第二节两栖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十八章 第一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1课时)

新人教版 2019级初二 数学 导学案NO.6 编制人:熊亮 备课签字: 包科领导签字: 时间:9月5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第十八章 第一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通过运用图形的变换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2. 会用平行四边的性质解决问题。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求知欲,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对角、对边相等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难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使用说明及方法指导】 1. 先精读一遍教材P 14—P 15,用红笔进行勾画;再针对预习案二次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时间不超过15分钟; 2. 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记录在课本或导学案上,准备课上讨论质疑; 3. 预习后,A 层同学结合探究案进行探究并完成当堂检测所有题目,B 层同学力争完成探究点的研究并完成当堂检测1-5题,待优生力争学会探究并完成1、2、4题. 【预习案】 一、预习自学 1. 自学感知:自学课本P 41 (1)定义:有两组对边__________________的四边形叫平形四边形, ∵ ∥ , ∥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2)表示:平行四边形用“______”表示,平行四边形ABCD 记作__________。 注意:表示一般按一定的方向依次写出各顶点字母 (3)对角线的定义:平行四边形 两个顶点连成的 叫做它的对角线 (4)如图口ABCD 中,对边有______组,分别是___________,对角有_____组,分别是____________,对角线有______条,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 2. 合作探究 请你剪两个一样的口ABCD ,作出两条对角线交于点O ,将其中一个旋转180°,然后重合在一起,仔细观察完成下列各题: (1)AB 与 重合,BC 与 重合,因此:AB= ,BC= 。 即: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 (2)∠A 与∠ 重合,∠B 与∠ 重合,因此:∠A=∠ ,∠B=∠ 。 即: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 思考:已知:如图,已知ABCD 是平行四边形, 求证:AB =CD ,CB =AD ,∠B =∠D ,∠BAD =∠BCD .

两栖纲及爬行动物

两栖纲(Amphibia)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二、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 三. 两栖纲的分类 两栖动物是一类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动物。也有少数种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那是登陆后重新返回水域的次生性现象。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 现存两栖纲动物约4200种,我国有280余种。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外形: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 (穴居和水栖种类具有尾部,穴居者四肢退化) 蚓螈型、鲵螈型和蛙蟾型 活动性眼睑可转动有保护作用 雄体的咽部或口角有1-2个外声囊或内声囊 外声囊充气时可膨胀成泡状或袋状 蛙蟾类的四肢发展很不平衡,前肢短小,4指,指间无蹼 ;后肢长大而强健,5趾,趾间有蹼

潜水运动中的应用 2. 皮肤 体表皮肤裸露,富有粘液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皮肤呼吸占重要位臵) 区别于其他纲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并富含腺体,鳞已退化,只有穴居生活的蚓螈类在皮下还埋有残存的鳞迹。 角质层 表皮 皮肤生发层 疏松层 真皮 致密层 皮肤的衍生物 黏液腺可借真皮层内的肌纤维收缩,从皮肤开口的腺孔中流出其分泌物,使体表经常保持湿润粘滑和空气、水的可透性,对于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及利用皮肤进行呼吸都具有重要作用 两栖动物通过蒸发冷却用以调节体温。 毒腺蟾蜍眼后的耳旁腺和皮肤中的毒腺,能分泌白色、紫红色、褐色或黄色乳状液的毒浆,对食肉动物的舌和口腔黏膜有强烈的涩味刺激,因而是一种防御性适应,可以自我保护。 色素细胞不同色素细胞的互相配臵,是构成各种两栖动物体色和色纹的基础,在光线或温度的影响下,色素细胞还能通过其扩展、聚合的形态变化,引起体色改变,由此变成与生活环境浑然一体的保护色(又一种自我保护)典型代表:雨蛙和角蛙具有保护色又能迅速变色。 色素细胞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八章第1节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第十八章原子结构 第1节电子的发现 1.阴极射线 (1)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真空玻璃管中K是金属板制成的______,接在感应线圈的 ______上;金属环制成的______A,接感应线圈的______,接通电源后,观察管端玻璃壁上亮度的变化. 图1 (2)实验现象: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在类似的实验中看到了玻璃壁上淡淡的______及管 中物体在玻璃壁上的____. (3)实验分析:荧光的实质是由于玻璃受到______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并把 这种射线被命名为__________. 2.电子的发现 (1)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的探究 ①让阴极射线分别通过电场和磁场,根据______现象,证明它是________的粒子流并求 出了其比荷. ②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所得粒子的____________相同,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 倍. ③结论:粒子带______,其电荷量的大小与________大致相同,而质量________氢离子 的质量,后来,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被称为________. (2)汤姆孙的深入探究 ①汤姆孙研究的新现象,如__________、热离子发射效应和β射线等.发现,不论 __________、β射线、________还是热离子流,它们都包含______. ②结论:不论是正离子的轰击、紫外光的照射、金属受热还是放射性物质的自发辐射, 都能发射同样的带电粒子——______.由此可见,______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 ______的物质单元. (3)电子的电量与电荷量子化

①电子电荷可根据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定,数值为:e=______________. ②带电体所带电荷量具有________的特点,即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只能是电子电荷的 ________,即q=ne(n是整数). 3.电子的电量与电荷量子化 ①电子电荷可根据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定,数值为: e=__________________. ②带电体所带电荷量是__________的,即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只能是电子电荷的 ________,即q=ne(n是整数).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阴极射线 1.关于阴极射线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阴极射线是高速质子流 B.阴极射线可以用人眼直接观察到 C.阴极射线是高速电子流 D.阴极射线是电磁波 2.如图2所示是电子射线管示意图,接通电源后,电子射线由阴极沿x轴方向射出,在 荧光屏上会看到一条亮线.要使荧光屏上的亮线向下(沿z轴负方向)偏转,则下列措施中可采用的是() 图2 A.加一磁场,磁场方向沿z轴负方向 B.加一磁场,磁场方向沿y轴正方向 C.加一电场,电场方向沿z轴负方向 D.加一电场,电场方向沿y轴正方向 知识点二电子的发现 3.关于电子的发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子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发现的 B.电子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发现的 C.电子是由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的 D.电子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的 4.关于电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现电子是从研究阴极射线开始的 B.任何物质中均有电子,它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C.发现电子的意义是:使人们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本身也具有复杂的结构 D.电子是带正电的,它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方向与电场线的切线方向相同 5.关于汤姆孙发现电子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戈德斯坦是第一个测出阴极射线比荷的人 B.汤姆孙直接测出了阴极射线的质量 C.汤姆孙发现,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和不同的气体做实验,阴极射线的比荷是不同的D.汤姆孙由实验得到的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 【方法技巧练】 带电粒子比荷的测定方法 6.带电粒子的比荷q m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某中学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探 究

两栖纲至爬行纲自测题

两栖纲至爬行纲自测题 一、填空(44分) 1、蛙的发育要经过变态,其幼体称,完全生活于水里,以 等为食。 2、蛙的身体区分为、和三部分。吻端有一对外鼻孔,其上有能开闭的。头的两侧具一对眼,具上下,下眼睑的上方有折叠着的透明的,它能上下移动,这是与陆上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眼的后方有一圆形的为的一部分。 3、蛙的前肢短小,具四指,无,后肢长大具趾,趾间具,适于游泳,指趾间无。特别是生殖季节,雄蛙前肢第一指内侧膨大加厚为或称,与抱对有关。 4、两栖类的皮肤,富有回厚。 5、两栖类皮肤由表皮层和真皮层组成。真皮层源于胚层,是由组织构成的。分二层,上层为分布有、 、和;下层为、 组织构成,内有数月非常多的,能够吸收溶解于皮肤表面的,所以具有功能。蛙的皮肤与皮下组织未固着的地方称。 6、黑斑蛙具枚颈椎,放荐椎。 7、黑斑蛙属枚椎骨的椎体为型,第8椎骨的椎体为。 8、尾蛙骨愈合成,不分节。 9、黑斑蛙的肩带(上肩胛骨)通过与脊柱相连,而鱼则不同,鲫鱼的肩带直接与相连。 10、从两栖类开始有胸骨,它由、、和软骨质的组成,无,故虽有胸骨,但不与脊柱形成胸廓。 11、腺带通过和脊柱相连。 12、黑斑蛙整个肌肉系统的分布现象已经消失,只在,仍可见到分布现象的痕迹。 13、黑斑口咽腔的结构比较复杂,具有,口腔顶有两行,都齿,咀嚼机能,只有防止食物外滑的功能。舌类分叉伸向后方。

14、口腔内有分泌粘液的腺有而无消化功能,口腔内还有1对,1对,1对(雄性)和绦纵裂的。 15、初形蝌蚪用呼吸,后来用呼吸,成体用呼吸,(称式呼吸),另一种方式,即在和暖的季节,用呼吸。 16、黑斑蛙的心脏,位于内,由、、和四部分组织。 17、黑斑蛙的心房接受由肺静脉返回的血,右心房接受由返回的缺氧血。 18、动脉圆锥偏于心室右边,在其基部和心室相接处,有三块其作用可防止从心室压出的血流逆流,动脉圆锥内有一纵行的。在分配由心脏发出的含氧量不同的血液流入起着重叠的作用。 19、两栖类具条体动脉号。 20、门静脉包括和。 21、蛙的淋巴系统很发达,包括有、和等结构,淋巴管是输送的管道。淋巴液是血液的部分血浆透过血管壁滤入组织间隙去(红细胞不能透过)的液体。 22、脾脏虽位于肠系膜上,但其功能是属于范围。其主要功能是破坏,吸收和驱除混入血液中的以及产生等。 23、两栖类大脑半球的顶部,底部和侧部神经细胞构成的大脑皮层,但其作用主要司,称为。 24、蛙间脑顶部有一个不发达的,间脑底部有明显,其下为有,小脑。 25、蛙的视觉调节较为完善,具有,能于晶体向前移动,以调节焦距,这与高等脊椎动物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形状以改变焦距的方法不同。 26、蛙的中耳开口于眼后的表面上,其上盖有一层薄膜,称,其内侧为腔,(),腔向内的一端借狭窄的管(管)与口腔相通。其主要功能是。 27、蛙鼻腔的鼻粘膜上有,嗅神经分布上膜上,鼻腔以与外界是相通,以与口腔相通,因而鼻腔不仅是器官,而且又是空气进出的通道。 28、雄蛙的中肾管有功能。

护士核心考点全攻略 第十八章 中医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十八章中医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中医学基本概念及理论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将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研究人类生命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中医学具有两个基本特点,即人的整体观念与疾病的辩证论治。 1.整体观念 (1)人是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2)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及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 2.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中医诊断和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之一。(1)辨证就是通过对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等加以分析、综合及概括,并诊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2)施护是根据辨证结果,遵循辨证理论确定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辨证是施护的基础,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方法,也是检测辩证的手段。 1中医四诊包括 A.望闻问切B.望听问切 C.望嗅问切D.望闻问触 E.望嗅问触 2中医在诊治疾病的活动中,主要在于 A.辩证B.辩症 C.辨病D.辩识体征 E.辨识治疗方法 二、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的基础理论包括藏象、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七部分。其中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始末,并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阴阳学说 (1)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面。 (2)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相互对立、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消长和阴阳相互转化。2.五行学说 (1)概念: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运动变化而生成的。(2)关系:五行之间是相互运动变化的,通常以相生相克关系来探索和阐述事物间的相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课题:《两栖类和爬行类》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概述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两栖动物是一个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仍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发育后在陆地生活。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其生殖和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青蛙的生殖发育及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青蛙的变态发 育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需要将知识形象化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青蛙、蟾蜍以及蛇等动物比较熟悉,对于其他的两栖、爬行动物了解较少,但对他们有较大的兴趣,应该联系生活并借助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知这些动物。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2 ) 概述蜥蜴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 (3)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4)举例说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 (5)说出两栖动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形态结构特征与环境相适应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存状况,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两栖动物的概念。 (2).归纳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变态发育。 (4).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青蛙的变态发育 五、教学策略 1、教法:教授教学法为主,讨论及归纳总结法为辅 2、学法:自主讨论、归纳总结 六、课时安排:参考课时2课时。

八、板书设计 第五节两栖类和爬行类 一、两栖动物 1、青蛙的发育过程 2、青蛙的结构 3、两栖动物的特征 4、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爬行动物 1、蜥蜴的发育过程 2、其他的爬行动物 3、爬行动物的特征 4、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九、教学反思:

爬行纲较两栖纲的进步性1

与两栖纲相比,其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1)出现羊膜卵,在胚体之外出现羊膜、绒毛膜、尿囊膜 (2)在外形上,四肢较两栖类强健,颈部外观明显,尾发达。颈部发达由颈椎的数目决定,爬行纲的颈椎有多枚。 (3)皮肤高度角质化,体表具鳞被,皮肤干燥缺少腺体;而两栖纲皮肤轻微角质化,富有腺体;相比较,爬行纲不在需要用皮肤进行辅助呼吸,而且进 一步减少了体内水分的散失。 (4)在骨骼上:a:颈椎具有多枚,导致外形上有了明显的颈部,有了寰椎和枢椎的分化,提高了头部和躯体的运动性;b:躯干部具有发达的肋骨和胸骨,加强了保护并协同呼吸动作的完成;两栖纲有不发达的肋骨不具有胸骨 c:很多种类具有颞孔,具有单一枕髁,两栖纲无颞孔和两个枕髁。 (5)肌肉系统:躯干肌和四肢肌均较两栖类进一步复杂化,出现了肋间肌和皮肤肌,肋间肌调节肋骨升降,协同腹壁肌肉完成呼吸运动。皮肤肌节制鳞片活动,在蛇类尤其发达。 (6)消化系统:a:牙齿进一步进化,分化为端生齿、侧生齿和槽生齿。龟鳖类有角质鞘齿;b:口腔腺发达,具有润湿食物、有助于吞咽的作用c:出现了盲肠,在大、小肠的交接处,与消化植物纤维有关。 (7)呼吸系统:呼吸器官都为肺,但两栖类还有多种辅助呼吸,泡状非,为咽式呼吸,而爬行纲是囊状肺,为胸腹式呼吸;是通过肋间外肌收缩使胸腔变大,吸入空气,肋间肌收缩,胸腔变小,压力变大,呼出废气CO2;(8)循环系统:a:两栖纲的心脏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动脉圆锥四部分组成,心室不分开;而爬行纲由静脉窦、心房和心室3部分构成,动脉圆锥 退化,其中鳄类的心室完全分隔。 (9)排泄系统:a:两栖纲排泄的含氮废物为尿素,爬行纲则为尿酸,尿酸对睡得需求量最少,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水分的散失;b:某些爬行类具有盐腺,一种肾外排泄器官。 (10)神经系统:a:大脑更加发达b:大多数种类开始具有12度对脑神经 (11)感官:a:嗅觉更加发达,开始具备嗅黏膜,犁鼻器更进一步发达b:听觉:出现了外耳道c:具有红海外感受器,可感知环境温度微小的变化

爬行纲

真正陆生的变温羊膜动物——爬行纲Reptilia 脊椎动物亚门的1纲。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四肢发达。体表被以角质鳞片,皮肤缺少皮肤腺。具典型五指型四肢,指、趾端具角质爪。骨化程度高,有颞窝形成,出现完整或不完整的次生腭。颈椎和荐椎数目增多,出现胸廓。完全以肺呼吸,心室出现不完整分隔,血液仍为不完全双循环,变温。大脑开始出现新脑皮。后肾为排泄器官,排泄物以尿酸为主。体内受精,产具有钙质或革质的壳包裹的羊膜卵。爬行类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其形态结构在两栖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复杂化。其中最重要的进步是在陆地上产有壳保护的羊膜卵,发育也在陆地上进行,使爬行类在繁殖期完全摆脱了水的束缚。 爬行动物最早出现于上石炭纪(约2.8亿年前),在中生代大发展。到白垩纪后期(8000万年前),有好些分支绝灭,只余下5目约5000种,体型和重量也大大变小,如最长的蟒约12.3米,最大的棱皮龟重865千克,而古代的恐龙有的长达50米,重达4.5吨以上。 羊膜卵是早期爬行类适应陆地干燥环境的一个必要条件,羊膜卵外包有1层保护性的卵壳,且其表面有许多小孔,通气性能良好,保证胚胎发育期间的气体代谢。羊膜卵内有大的卵黄囊,贮存卵黄以保证胚胎发育的营养需求。在胚胎发育至原肠胚期后,胚胎周围产生向上突起的环状褶皱,环绕胚胎生长,最终将胚胎包在一个具有2层膜的囊中,外层为绒毛膜,内层为羊膜。羊膜腔是一个充满羊水的密闭的腔,胚胎浸于其中。这为胚胎提供了一个发育所需的水环境。胚胎后肠突出形成尿囊,位于羊膜和绒毛膜之间,收集胚胎代谢产生的废物尿酸,同时尿囊膜上富于毛细血管,充当胚胎的“肺”,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多孔的卵壳在尿囊膜上进行气体交换。由于羊膜卵的出现,使脊椎动物完全摆脱了在个体发育中对水的依赖,从而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成为完全的陆生动物。爬行类体内受精,精巢和卵巢各一对,位于体腔背部。雌性生殖器官为卵巢、输卵管、泄殖腔,其中输卵管与卵巢不相连,各以一喇叭口开口于体腔,其中部和下部有分泌形成蛋白和卵壳的机能。雄性生殖器官为精巢、输精管、泄殖腔和交配器,由于卵细胞在产出时即包以卵壳,受精必须在雌性体内进行。大多数种类卵生,将卵产在预先挖掘好的土坑中并以土掩埋,以外源热量使卵孵化,如海龟和鳄类。少数种类为卵胎生,如多数毒蛇和一些蜥蜴类。 爬行类能够在干燥的陆地环境中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干燥皮肤的产生,极大地减少了身体水分的蒸发。皮肤由多层的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高度角质化,在表面产生角质鳞片,防止水分蒸发,此外一些爬行动物还具有真皮形成的骨质板。由于皮肤角质化,爬行类的蜕皮现象特别明显。真皮较薄,富于色素细胞,使一些动物可在不同环境下迅速改变体色,如避役因善于迅速改变体色而又被称为变色龙。与干燥皮肤相适应的特点还有皮肤腺极少。爬行类之所以被称为爬行类是因为运动时以爬行为主要方式,而这与它们四肢骨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爬行类具有典型的五指型四肢。四肢骨与中轴骨呈横向直角关系,不能将身体抬离地面,因而绝大多数爬行类在运动时以爬行为主要方式。爬行类头骨最重要的特点是颞窝的出现,颞窝是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部有1—2个孔洞,由周围的一定骨片形成的颞弓围成。颞窝是颞肌附着部位,它的出现与咀嚼肌更为有效的执行咀嚼机能有关,并为达到的咀嚼肌的收缩提供足够的空间。颞窝的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类是无颞窝类,无颞窝存在,传统的分类观点认为现代龟鳖类头骨属于无颞窝类,但在有些种类头骨出现次生性孔洞;第二类是双颞窝类,头骨每侧有2个颞窝,大多数古代爬行类、大多数现代爬行类和鸟类属于此类;合颞窝类,头骨每侧有1个颞窝,古代兽齿类和由此演化而来的哺乳类属于此类。脊柱进一步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其中颈椎和荐椎数目增多。爬行类第一、二节颈椎分化为环椎和枢椎,枢椎有一个向前突出的齿突,在发生上是环椎的椎体。荐椎为2块,横突发达,通过腰带与股骨的关节使后肢承受体重的功能加强,并使机体在陆地运动能力加强。首次出现的胸廓,在保护内脏的同时增强了肺呼吸的机械装备,与陆生脊椎动物肺的发达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