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送元二使安西》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君:指元二

2、更:再

3、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4、故人:老朋友,旧友

5、更尽:再喝完

【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

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

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

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

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c/2024htm,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

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

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

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

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

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

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不见阳光,只是细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 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 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 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 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 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 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 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 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 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 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 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 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 莫道不销魂,何处暗香盈袖? 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 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 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谆谆教诲,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 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 严冬过去,春风又绿江南。 清明时节,杨柳绽芽,桃花绽开, 小草青青。大气洁净,“洁齐清明”。 清明清明,正是形象地道出了冬去春来的气候和物象特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为什么“断魂”呢? 因为“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冬后生命的篷勃生长,使人想起逝去的祖宗亲友。 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吟咏清明的小诗, 今天读来仍然那么哀怨,那么亲切。 可见古往今来, 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 四海相通,古今相通。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生者总是会不断地成为逝者。 下一代不断成长,上一共不断地老朽, 不断地死亡,这是生物的规律,自然的规律。 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 在这里我们尽情道出对亲人绻绻的思念, 洒下所有的泪,回忆不再是生活的负担。 在这里我们再次体会人世间的爱心与温暖, 拼合破碎的心,微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在这里我们感慨世事无常人生苦短, 曾经真正爱过,生命便不存在遗憾。 援手于他人危难,自己在挫折中保持乐观, 只要心中有爱,人生永远是美丽的春天。

《赠刘景文》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品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 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 卒, 年六十。 博通史传, 性好异书古文石刻, 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 《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 “慷慨奇士”。 ②擎:文中指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向上托举荷叶) ③ 傲霜: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文中指你,指刘景文。 ⑤盖:文中 指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⑥橙黄橘绿时:指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 候。 翻译: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 菊花也已枯萎, 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 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色是在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 赏析: 《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苏轼于元祐五年 (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 首勉励诗,该作品是苏诗中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 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突出菊花 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 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 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 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 薄。 苏轼的 《赠刘景文》 , 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 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
1/6

古诗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翻译赏析

古诗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翻译赏析 《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言】 《渭城曲》原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去边疆时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古曲。现代艺人童丽有一张同名音乐专辑《渭城曲》,收录了13首现代歌曲,以古典曲风演绎了诗歌中所描绘的惜别之情。 【注释】 (1)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2)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浥:润湿。 (3)客舍:旅馆。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4)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5)故人:老朋友 【翻译】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赏析】 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的句子,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的这首诗之所以另有一题为《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按白居易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由于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唐代便被谱成了《阳关三叠》,后来又被编入乐府,成为饯别的名曲,历代广为流传。[3] 安西,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统orG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氛围。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送别的时候,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原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

苏轼 《赠刘景文》全诗翻译赏析

苏轼 《赠刘景文》全诗翻译赏析 北宋 苏轼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一年好景君须记, 注释: 菊残犹有傲霜枝。 最是橙黄橘绿时。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两浙兵马都监。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 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最:一作“正”。 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 1: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 菊花也已枯萎, 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 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译文 2: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译文 3: 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塘荷,早已红消翠减,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 起绿伞,遮挡风雨了;只有那独立疏篱的残菊,叶子虽已枯萎,而那挺拔的枝干 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中的好光景已经没了,您要记住啊,最 美丽的景色,是在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初冬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 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

《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苏诗赠此诗时,刘 季孙已 58 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在新旧两党的夹攻之下, 苏轼连上章疏, 要求出任地方官, 于元佑四年 (1089) 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刘景文是北宋名将刘立之后,却终身潦倒,甚至朝不保 夕。苏轼很看重刘的为人,与已经五十八岁的刘景文一见如故,称他为“慷慨奇 士”,诗酒往还,交谊颇深。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古代 的文人墨客常有互赠诗文的雅好,赠诗的目的多种多样:或表达友情,或抒发抱 负,或劝勉励志,或歌功颂德。这首《赠刘景文》,看似写景,实则句句切合刘 的身世,意在赞扬对方的高尚志节,劝勉对方振作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意。“荷”多比喻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 正以喻君子生不逢时,难免潦倒失路;菊常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 有凌霜傲雪之枝。诗的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目的。一般来讲,人到暮年,加上 一生失意,难免消沉颓唐,但对于读书人,尤其是对有理想、有抱负的读书人, 又未尝不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所以,诗人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 绿时”两句,对友人譐譐嘱咐,勖勉有加,言辞恳切,感人至深。作者从花写到 枝,从枝叶写到果实,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 面。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甚至晚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 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友人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荷尽已无擎雨盖荷尽已无擎雨盖全诗是什么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荷尽已无擎雨盖全 诗是什么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荷尽已无擎雨盖 “荷”多比喻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时,难免潦倒失路;菊常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目的.一般来讲,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难免消沉颓唐,但对于读书人,尤其是对有理想、有抱负的读书人,又未尝不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所以,诗人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两句,对友人譐譐嘱咐,勖勉有加,言辞恳切,感人至深.作者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

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甚至晚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友人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苏轼用擎雨无盖说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矣,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矣!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指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诗人用荷花的“尽”来衬托菊花的“傲”;以荷尽的夏日和菊残

的秋色来对比衬托由欣欣向荣的橘树装点的初冬,突出了朝气蓬勃的橘树,突出了诗人对橘树生命力的由衷赞美.本诗也运用了比的手法,以荷、菊、橘三种植物来比喻人的高尚节操”.

劝君更尽一杯酒_诗歌鉴赏之送别诗汇总

名师 携手高中一线优秀教师,近距离触摸高中教材,答疑指津,营造新课标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课堂。 阅读驿站?名师堂 这期的名师堂我们请到了四川大学附中高三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他们将就高中语文教学之重难点———诗歌鉴赏为同学剖析常见的诗歌意象,传授答题技巧,助同学在日后的学习中能轻松应对此类型题。 劝君更尽一杯酒 ———诗歌鉴赏之送 别诗 (成都市第三十中学秦竹梅 大附中 雷声设计) 川 4.借写离别,慷慨昂扬,一吐 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在一首诗中,以上几点并非孤立,很多时候兼而有之,只是其中一点尤为突出。鉴赏要点】【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的亭子,如“短亭”。 南浦:水边送别常用此意象。如“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西楼:常用在送别后想念之人所在之处。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烟波:常用水之浩淼来隐喻离别的悠悠愁绪。 落花黄叶:伤春之意,秋愁之感,常以此写离别悲伤。 浮萍:比喻离别后漂泊无依。挥手从班马:离群之马。如“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经?小雅?采杨柳:源于《 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而柳丝之“丝”谐“思”。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如“劝君更尽一杯酒”醉不成欢惨将别”“。 此外,如“劳歌”阳关”渭““城”大都指送别之曲。 题材概览】【 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古代,生离死别总是激起诗人们无尽的喟叹。离别之际,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内容情感】【 送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除了分别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归纳起来,大致如下: 直手法关键词:借景抒情、抒胸臆、渲染烘托。

小学课本古诗词、名句复习

小学语文课本上古诗词、名句复习 一、古诗: 1、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所见:(清/袁牧):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小池:(南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赠刘景文(北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5、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7、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草(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9.宿新市徐公店(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0、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1、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2、敕勒歌(北朝乐府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13、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苺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4、夜书所见(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6、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7、饮湖上初晴后雨(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8、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遂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9、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0、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1、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劝君更尽一杯酒全诗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全诗劝君更尽一杯酒 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在兄弟中排行老二。 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②使:出使。 ③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④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⑤浥:湿润。 ⑥客舍:旅店。 ⑦更:再。 ⑧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劝君更尽一杯酒全诗《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⑨故人:老朋友。 诗句解析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全诗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

劝君更尽一杯酒全诗

劝君更尽一杯酒全诗 劝君更尽一杯酒全诗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2、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 3、客舍:旅店。 4、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诗意: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赏析: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这首诗又叫《赠别》、《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这是古代送别诗中的名作。前二句起兴,于清晨景物中

人教版小学语文级古诗词注释翻译赏析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2 )疑:好像。(3)举头:抬头。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 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鉴赏】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 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一年级下册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注释】1.春晓:春天的早晨。2.闻:听。 【译文】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鉴赏】《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⑴村居:住在农村。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 堤岸。⑶醉:迷醉,陶醉。⑷散学:放学。⑸纸鸢:鸢:老鹰。纸鸢:风筝。

【译文】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鉴赏】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风光,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后两句叙写了儿童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⑷欲:想要。⑸捕:捉。 ⑹鸣:叫。㈦“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鉴赏】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②惜:爱惜。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④小荷:指刚刚 长出水面的嫩荷叶。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⑥头:上方 【译文】 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鉴赏】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 系,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

古诗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赏析

古诗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朝:王维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A Farewell Song> wèi chéng cháo yǔ yì qīng chén 渭城朝雨浥轻尘,No dust raised on the

wet with morning rain; kè shě qīng qīng liǔ sè xīn 客舍青青柳色新。The willows by the hotel look so fresh and green. quàn

gèng jìn yī bēi jiǔ 劝君更尽一杯酒,I invite you to drink a cup of wine again; xī chū yáng guān wú gù rén

西出阳关无故人。West of the sunny pass no more friends will be seen. 注释 ⑴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即秦代咸阳古城。 ⑵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润湿。 ⑶客舍:驿馆,旅馆。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⑷更尽:再喝干,再喝完。 ⑸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古代通西域的要道。故人:老朋友。翻译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 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 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赏析

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的句子,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的这首诗之所以另有一题为“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按白居易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由于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唐代便被谱成了《阳关三叠》,后来又被编入乐府,成为饯别的名曲,历代广为流传。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氛围。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送别的时候,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原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是作者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此刻,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常会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写惜别,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

清明时雨纷纷全诗

[标签:标题] 篇一:杜牧诗《清明》参考翻译 杜牧诗《清明》参考翻译 一、出处 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全诗内容为: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译文 【译文】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 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 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注释】 纷纷:形容多。 断魂:形容十分伤心悲哀。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三、全诗赏析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 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 篇二:75首古诗全诗分组 powanjuan 第一组 1.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答案及赏析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秋末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已58岁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①擎雨盖:喻指荷叶。擎:举,向上托。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③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_____、_____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荷尽菊残)(2)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 (3)橙黄橘绿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季节?(秋末冬初) (4)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即使青春流逝,人生将晚,但还是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或: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5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6这是一首赞咏秋令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晚秋景色之美,实际上是用傲霜枝,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孤高傲世的品格。 7.诗的前两句写荷、写菊有什么作用?(2分) 答: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为后两句议论作铺垫。 8.如何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3分) 答: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1分)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1分)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1分) 9.请指出诗歌前二句中的意象,并分析作者借其所表达出的含意。(5分)

诗酒的句子

诗酒的句子 1、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3、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陈维崧《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4、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 5、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杜耒《寒夜》 6、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李珣《渔歌子·荻花秋》 7、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8、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 9、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10、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谢逸《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

风》 11、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1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其五》 13、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14、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15、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杜荀鹤《自叙》 16、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孟浩然《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17、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18、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19、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20、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朱敦儒《西江月·世事

短如春梦》 21、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22、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23、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4、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李煜《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 25、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李白《白马篇》 26、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李清照《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27、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苏轼《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28、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29、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30、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晏几道《临江仙·身外

描写春天的古诗37首

描写春天的古诗37首 绝句其一(唐)杜甫绝句其二(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字词注释 ⑴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⑵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⑶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⑷花欲燃:花红似火。[4] 译文 其一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其二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绝句二首作品鉴赏 其一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2] 其二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

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全诗翻译赏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全诗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朝雨:早晨下的雨。 (1)使:到某地出使。 (2)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3)渭城:故址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位于渭水北岸,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陕西咸阳县东。 (4)浥:(yì):湿润,沾湿。 (5)客舍:旅店,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6)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7)君:指元二。 (8)更:再。 (9)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10)故人:老朋友,旧友。 (11)更尽:再喝完。 (12)朝(zhāo):早晨、清晨 翻译: 早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沙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青翠欲滴与明朗。请您再喝一杯离别的酒吧,只是因为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不会碰到知己了。 译文: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请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赏析: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

【自吟自吊,孤单闲散──品《清明》诗遥祭杜牧】 神吊伏娇之龙吟浅滩

【自吟自吊,孤单闲散──品《清明》诗遥祭杜牧】神吊伏娇 之龙吟浅滩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寻?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绝句诗可说是清明诗的开山之作,也是人们最为熟悉、传唱最广的。后世同类作品无一能企及。这也可说是杜牧的代表作。 此诗意境深远,让人浮想联翩。 清明时节雨纷纷开篇就营造了让人压抑沉闷的气氛,在这个特别的节气,见景生情,不得不让人心情悲郁。清明时节的雨,就像串串思念的泪珠从天际纷纷滑落。难道上天也懂这人世间的悲愁,相思而泣吗?也许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吧,这让悲伤的人更悲伤,惆怅的人更惆怅。

纷纷一词既形容雨的多而密之形状,也暗喻人的心情犹如这清明节的雨一般。 路上行人欲断魂由景转入写人。刻画了失魂落魄的人儿冒雨独自行走在这漫长无尽的路上。他们是去凭吊谁呢?或许是作者自指,难不成在这个日子里,让他想起了唱后庭花而不知亡国恨的商女,抑或自吟自吊罢了。失去了生活的希冀已无所寄托,生活何以为乐呢?一下子找不到了方向,似乎只有寻觅中意的酒家痛饮一番才能释怀吧。 借问酒家何处寻?牧童遥指杏花村,此时由写人自然转到叙事。这时正巧路遇一个牧童,便问他何处有酒店,小牧童不解其心中事,只是远远地指向那富有酒乡盛名的杏花村。或许那里有让他大醉一场,忘却俗世凡尘之事的杏花美酒吧。 情在诗外。此诗言外透出一种闲散之人淡淡的无奈潦倒与悲凉苦闷。此时的杜牧正处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大唐帝国晚期。目睹战乱、疾苦、创痍,有着兼济天下之心却无报国机会,只能咏史以明心志或讥讽时弊,当仕途之路不顺之时便只好寄情于游花赏月,以酒销得万古愁,或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来聊以自慰了。 这首诗语言平实无华,易记易诵。诗人曾苦心为诗,不务奇丽,这首印证了这点。全诗由景转入写人写事,不着痕迹,不加雕饰,于自然的表达中连贯一气,不显生硬。难怪后人有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