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观点下几类初等数学问题的解题策略

高观点下几类初等数学问题的解题策略

高观点下几类初等数学问题的解题策略
高观点下几类初等数学问题的解题策略

高等数学中常用的初等数学知识(第一章)

第一章 函数、极限与连续 第一节 函数及其特性 (一)集合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集)。 我们通常用大字拉丁字母A 、B 、C 、……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 、b 、c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如果a 是集合A 中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否则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 ⑴、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 N ⑵、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或N+。 ⑶、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 ⑷、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 。 ⑸、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 集合的表示方法 ⑴、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括起来表示集合 ⑵、描述法:用集合所有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集合。 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有限集:我们把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二)常量与变量 ⑴、变量的定义:我们在观察某一现象的过程时,常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量,其中有的量在过程中不起变化,我们把其称之为常量;有的量在过程中是变化的,也就是可以取不同的数值,我们则把其称之为变量。 ⑵、变量的表示:如果变量的变化是连续的,则常用区间来表示其变化范围。在数轴上来说,区间是指介于某两点之间的线段上点的全体。 区间的名称 区间的满足的不等式 区间的记号 区间在数轴上的表示。 闭区间 a ≤x ≤b [a ,b] 开区间 a <x <b (a ,b ) 半开区间 a <x ≤b 或a ≤x <b (a ,b]或[a ,b ) 以上我们所述的都是有限区间,除此之外,还有无限区间: [a ,+∞):表示不小于a 的实数的全体,也可记为:a ≤x <+∞; (-∞,b):表示小于b 的实数的全体,也可记为:-∞<x <b ; (-∞,+∞):表示全体实数,也可记为:-∞<x <+∞ 注:其中-∞和+∞,分别读作"负无穷大"和"正无穷大",它们不是数,仅仅是记号。 ⑶、邻域:00000{}(, (,) )-----x x x x x U x x δδδδδ=-<-+=一维 以为中心,以为半径的邻域 0000000{}(, )(, )------x 0(,)x x x x x x x U x δδδδδ=-<=-?+<以为中心,以为半径的空心邻域 00(),()U x U x -----0x 的某个邻域、某个空心邻域

高观点下中学数学教学与高考备考若干问题的研究

课题《基于“交汇”的数学试题命制的研究》 子课题:高观点下中学数学教学与高考备考若干问题的研究 厦门双十中学李生华 一、子课题中几个核心概念的界定。 1、什么叫高观点?. 本文所讲的“高观点”狭义是指高等数学和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观点,广义是指一切数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如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波利亚的解题理论等等。 2、什么叫高观点下数学问题? “高观点”下的数学试题,是指与高等数学相联系的中学数学问题或者说含有高等数学背景的中学数学问题.高观点下试题的命制是以现代数学和高等数学的知识背景来命制中学数学题目的一种新的命制模式。 3、什么是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教学? 老师们在教学中运用高等数学的理论、思想、方法与观点剖析中学数学相关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有利于探究高等数学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指导作用,积极把高等数学中的某些概念和理论与中学数学里相应的原型和特例联系起来。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能使我们准确把握中学数学的本质和关键,从而高屋建瓴地处理中学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拓广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大有裨益。 二、本课题的意义和探究内容。 2、1、本课题的意义。 (1)引导中学数学教师应当站在更高的视角,从高等数学的角度,以宽泛的视野来诠释初等数学的核心知识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内容来审视和理解初等数学的问题。只有把握并能驾驭数学核心概念,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发生、发展过程,才能更准确地回答学生提出的“为什么”。 (2)通过高观点下高考题的研究提升含有高等数学背景的高考试题的解题能力,提升编拟该类型试题的水平。 (3)通过本课题的前期和后续研究积极促进2012年福建数学高考的备考。 2.2 本课题主要探究内容 (1)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联系。通过几个高中数学问题的初等数学解法和高等数学解法进行比较分析; (2)研究这几年全国各地高等数学背景的高考题; (3)2012年福建高考备考的几个启示。 三、高观点下中学数学教学内容。 3.1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联系。 (1)中学数学的内容,是常量数学和变量数学的初步知识,是高等数学的基础。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概念和理论与中学数学里相应的原型和特例联系起来,如,数集和点集(平面的和空间的)是集合的特例;整数环是可换环的原型,有理数域是域的原型,数的四则运算是二元运算的特例;数值函数是映射的特例,变换又是特殊的函数等。 (2)对于中学数学里某些不能交待清楚的问题,要了解其再数学史上产生和解决的过程,弄清它们在高等数学里的背景。如,新课程教材中为什么把“0”作

初等数学研究课后习题答案(2020年7月整理).pdf

初等代数研究课后习题 20071115033 数学院 07(1) 杨明 1、证明自然数的顺序关系具有对逆性与全序性,即 (1)对任何N b a ∈,,当且仅当b a <时,a b >. (2))对任何N b a ∈,,在b a <,b a =,b a >中有且只有一个成立. 证明:对任何N b a ∈,,设a A ==,b B == (1)“?” b a <,则B B ??,,使,~B A ,A B B ~, ?∴,a b >∴ “?” a b >,则B B ??,,使A B ~,,B B A ?∴,~,b a <∴ 综上 对任何N b a ∈,,b a (2)由(1)b a b a <∴与b a >不可能同时成立, 假设b a <∴与b a =同时成立,则B B ??,,使,~B A 且B A ~, ,~B B ∴与B 为有限集矛盾,b a <∴与b a =不可能同时成立, 综上,对任何N b a ∈,,在b a <,b a =,b a >中有且只有一个成立.. 2、证明自然数的加法满足交换律. 证明:对任何N b a ∈,设M 为使等式a b b a +=+成立的所有b 组成的集合 先证 a a +=+11,设满足此式的a 组成集合k ,显然有1+1=1+1成立 φ≠∈∴k 1,设k a ∈,a a +=+11,则 +++++++=+=+==+a a a a a 1)1()1()(1 k a ∈∴+,N k =∴, 取定a ,则1M φ∈≠,设,b M a b b a ∈+=+,则 ()()a b a b b a b a +++++=+=+=+ ,b M M N + ∴∈∴= ∴ 对任何N b a ∈,,a b b a +=+ 3、证明自然数的乘法是唯一存在的 证明:唯一性:取定a ,反证:假设至少有两个对应关系,f g ,对b N ?∈,有 (),()f b g b N ∈,设M 是由使()()f b g b =成立的所有的b 组成的集合, ()()1f b g b a ==? 1M φ∴∈≠ 设b N ∈则()()f b g b =()()f b a g b a ∴+=+ ()()f b g b ++∴=,b M +∴∈,M N ∴= 即b N ?∈,()()f b g b =

《初等数学研究》教学大纲

《初等数学研究》教学大纲Research on elementary mathematics 课程名称:初等数学研究英文名称: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4 学分: 64 理论学时: 64 总学时: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先修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应使学生在掌握近、通过本课程的开设,初等数学研究是数学教育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现做到初等与高等相结合。系统深入掌握中学数学内容有关的初等数学知识,代数学的基础上,以填补学生在中学数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尽量反映近、一方面,通过初等数学内容的研究,处学与高等数学之间的空白;另一方面,试图用近、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居高临下地分析、为当好一名使学生对中学数学内容有个高屋建建瓴的认识与理解,研究中学数学内容,理、使学生进行解题策略的训练,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开设,中学数学教师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解题能力。由于学生对初等数学内容并非一无所知,因此,必须突出与强调课程的研究性质。在每章、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索、研究,每节之后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便他们将来走向教学岗位后,能较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形势。必要时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适学生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以讲授为主、当的专题讨论。周,有32八学期开设,安排---初等数学研究是专业选修课,系主干课程。一般情况下第七课时。64共,周36条件时可安排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序

号章节名称学时分配 1 第一章绪论 2 2 第二 章集合与逻辑 6 3 第三章数与式的理论 8 4 第四章函数的理论 8 5 第五章方程、不等式 8 6 公理化方法与演绎推理 6 7 第七章几何变换 8 8 第八章几何的向量结构及坐标 法 6 9 第九章排列、组合 6 10 第十章中学数学解题策略 6 合计学时数 64 三、各章节主要知识点与教学要求课时) 2第一章绪论(中学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关系,中学数学的特点,中学数学的发展历程,包括数学研究的对象,本课程的研究 对象,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等等本章重点:中学数学的 特点本章难点:无掌握中学数学的特点,中学数学的发展历程;要求学生了解数学研究的对象,本章教学要求:中学数 学与初等数学的关系,掌握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学习本课程的 目的意义课时)6第二章集合与逻辑(集合集合的特性, 集合的运算。集合的运用命题的逻辑演算命题的特征,简 单命题,复合命题的真值定义,等价命题,简单命题的演算 命题中的量词假言命题的四种形式,量词的否定,存在量词, 全称量词,开语句的复合,真值集,开语句,充分条件与必要 条件集合与逻辑的关系本章重点:复合命题的真值定义, 等价命题,假言命题的四种形式本章难点:假言命题的四种 形式,开语句的复合,本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假言命题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相关内容的比对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相关内容的比对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相关内容的比对作文/zuowen/经过调研了解到,2003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新出版的高中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新教材进一步加强了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联系,高中教材中安排了大学数学课程里的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试图从教学内容方面解决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问题。但是,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的衔接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数学学习形成了障碍。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亟待解决。 1 “函数与极限”的衔接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高考要求较高,学生掌握也比较牢固。高等数学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基本相同,但内涵更丰富,难度也提高了。 (1)函数概念:在原有内容中,增加了几个在高等数学中经常用到的实例,如取整函数、狄利克雷函数、黎曼函数、符号函数等。因此,在学习中,函数概念部分可以简略,重点学习这几个特殊函数即可。 (2)初等函数:反三角函数要求提高,新增加了“双曲函数”和“反双曲函数”等内容。反三角函数的概念在高中已学过,但高中对此内容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会用反三角函数表示“非特殊角”即可。而高等函数中要求较高,此处在

学习中应补充有关内容:在复习概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悉其图像和性质,以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新增加的“双曲函数”和“反双曲函数”在高等数学中经常用到,故应特别注意。代写论文 (3)函数极限:“数列极限的定义”,高中教材用的是描述性定义,而高等数学重用的是“”定义,此处是学生在高等数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的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引导,避免影响函数极限后面内容的学习。新增内容“收敛数列的性质”虽是新增内容,但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正常安排即可。“极限四则运算”处增加了“两个重要极限”,要加强有关内容的学习。 2 “导数与微分” 的衔接 高中新教材中的一元函数微积分的部分内容,是根据高等数学内容学习需要所添加,目的是加强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联系,让中学生初步了解微积分的思想。 (1)导数的定义: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教材中,这一内容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学习要求。高中数学要求: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例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的切线的斜率等);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概念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也就是说,尽管极限与导数在高中已经学过,但主要是介绍概念和求法,对概念的深入理解不作要求。到了大学,概念上似懂非懂、不会灵活

初等数学知识

初等数学知识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考题 数学家——毕达哥拉斯 初等数学知识 大致说来,数学可分为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两大部分。 初等数学主要包括两部分:几何学与代数学。几何学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学科,而代数学则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学科。 初等数学基本上是常量的数学。 高等数学含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它主要包含: 解析几何: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 线性代数:研究如何解线性方程组及有关的问题; 高等代数:研究方程式的求根问题; 微积分:研究变速运动及曲边形的求面积问题;作为微积分的延伸,物理类各系还要讲授微分方程与偏微分方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究随机现象,依据数据进行推理; 所有这些学科构成高等数学的基本部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等数学的宏伟大厦。 我们这门课程要讲的就是高等数学的重要分支——微积分。 微积分是17世纪后期出现的一个崭新的数学学科,它在数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是高等数学的基础。它包括微分学和积分学两大部分。

微积分学的诞生标志着高等数学的开始,这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高等数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都与初等数学表现出重大差异. 初等数学应当为高等数学做哪些准备? (1)发展符号意识,实现从具体数学的运算到抽象符号运算的转变. 符号是一种更为简洁的语言,没有国界,全世界共享,并且这种语言具有运算能力; (2)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实现从具体描述到严格证明的转变; (3)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实现从具体数学到概念化数学的转变; (4)发展变化意识,实现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变. 微积分研究的对象是变量,它的基础是实数,因此我们这一讲要回顾一下初等数学知识中与实数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 教学内容 1.第一次数学危机 2.实数、数轴与绝对值 3.区间与邻域 教学要求 1.了解第一次数学危机 2.理解实数、数轴、绝对值的概念 3.理解区间、邻域的概念 1.第一次数学危机 人们对数的认识来源于自然数。自然数是数东西时“实物个数”的表示,从1开始,依次为1,2,3,4,…,n,…,其中n表示任意一个自然数。之后记帐中,为了表示收入和支出,引入正数和负数;在表明商品价格、测量物体长度和重量时,又引入小数或分数。 显然,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但是这些推动是通过数学自身矛盾的发展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数 1添加元素法和构造法,自然数扩充到整数可以看成是在自然数的基础上添加0到扩大的自然数集,再添加负数到整数集;实数扩充到复数可以看成是在实数的基础上构造虚数单位i 满足12-=i ,和有序实数对),(b a 一起组成一个复数bi a +. 2(略) 3从数的起源至今,总共经历了五次扩充: 为了保证在自然数集中除法的封闭性,像b ax =的方程有解,这样,正分数就应运而生了,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数就扩展为正有理数集. 公元六世纪,印度数学家开始用符号“0”表示零.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二次扩充,自然数、零和正分数合在一起组成算术数集.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了负数.并且直到17世纪才对负数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三次扩充,此时,数的概念就扩展为有理数集. 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由皮亚诺、戴德金、维尔斯特拉斯等数学家的努力下构建了严格的实数理论.这是数的概念的第四次扩充,形成了实数集. 虚数作为一种合乎逻辑的假设得以引进,并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加以运用.这是数学概念的第五次扩充,引进虚数,形成复数集. 4证明:设集合D C B A ,,,两两没有公共元素d c b a ,,,分别是非空有限集D C B A ,,,的基数,根据定义,若b a >,则存在非空有限集'A ,使得B A A ~'?;若d c ≥从而必存在非空有限集'C ,使得D C C ~'?,所以)(C A ?)(D B ??所以集合C A ?的基数c a +大于集合D B ?的基数d b +,所以d b c a +>+. 5(1)解:按照自然数序数理论加法定义, 15 55555155155 )25(2535''=++=++?=+?=+?=?=? (2)解:按照自然数序数理论乘法定义 8 7)6(])15[()15()25(2535'''''''' '===+=+=+=+=+ 6证明:?1当2=n 时,命题成立.(反证法)

解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解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罗增儒 2-1 解题研究的基本工作 2-1-1 资料性的分类汇编 2-1-2 数学方法论的研究 2-1-3 波利亚学说的研究与超越 2-1-4 解题教学的研究与应用 2-1-5 竞赛数学的学科建设 2-1-6 数学思维的研究 2-1-7 解题策略的研究 2-1-8 初等数学的研究 2-1-9 教育数学的研究 2-1-10 以开放题为代表的新题型研究 2-1-11 中学数学刊物繁荣 2-1-12 数学解题的实证与心理学分析 2-1-13 数学解题理论的建设 2-1-14 中国解题学派正在形成

2-2 解题研究的存在问题 解题研究中的主要问题是,还存在着一些片面的认识、盲目的实践与停留在操作的层面上等,我们指出6点. ●“解题理论”研究的取消论 ●解题研究的误区 ●考试目的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解题研究多停留在操作层面,也缺少有效的方法深入到心理层面 ●缺少争鸣气氛 2-2-1 “解题理论”研究的取消论 认为随着数学内容的学习和数学知识的丰富,解题方法可以自然而然地掌握、解题能力可以自然而然地生成,“解题理论”的研究纯属多余的标新立异.一些连中学教材的习题都不能独立完成的空头理论家,更为这种观点提供了口实.而来自学生的情况却是,许多人学了课本内容不会解题,还有的人解了许多题却说不清思路.教师中也有类似情况. 解题理论须以解题实践为基础,但是,再丰富的经验也无法代替理论,并且,缺乏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常常会流于盲目. 2-2-2 解题研究的误区 表现1.很多文章只是用现成的例子说明现成的观点,或用现成的观点解释现成的例子,缺少创新,有的更是低层次的简单重复.还有很多文章明显资料占有不充分,现在有网络条件,建议动手写作之前,先搜寻一遍,至少要有一点新意、有一点自己的心得,才形成文章. 表现2.长期徘徊在一招一式的归类上,缺少观点上的提高或实质性的突破;有时候,只是解题方法的简单堆积或解题技巧的神秘出现,在解题具体操作与解题策略(或数学思想方法)之间还缺少沟通的桥梁. 表现3.多研究“怎样解”,较少问“为什么这样解”,更少问“怎样学会解”,重结果、轻过程. 表现4.更关注现成的、形式化问题的求解,对问题的“提出”和“应用”研究不足. 因此,尽管中国有丰富的解题资料,却始终未上升为系统的解题理论.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联系及一些应用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联系及一些应用 摘要:众所周知,初等数学是高等数学的基础,高等数学是初等数学的延伸和 发展。由于现阶段数学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中学教师要是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并在教学中与初等数学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将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本文着重把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联系起来,通过几个例子来阐述高等数学在初等数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应用。 关键词:高等数学;初等数学;应用 1.引言 数学是一门概括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将它从自然科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驾齐驱,在修完高等数学课程之后才能体会到这个主张是非常科学的。因此有人把它叫做思维的体操,也有人把它称作其他自然科学必备的基础工具。这些都是基于这种认识和理解,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中小学的数学,即使是高中数学的教学,它所要承担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的目 标只能是学会基本的运算和简单的推理,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更深一层次 的研究只能在大学进行。只有通过大学高等数学各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 和理解,才能深切感受到数学这门充满生机、古老的学科的庞大的体系和深邃的 理论,才能认识到数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三种特性:抽象性、严谨性和高度的概 括性。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大学课程学习的思维单向性很强。大学的学习给学生的感觉是用中学知识去 学习大学课程中的内容,学生几乎感觉不到能用大学知识解决中学数学中的问题 或对解中学数学问题有什么帮助。“用”的观念淡薄了,“学”的热情自然而然的 就少了。抓住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之间的联系,加强高等数学对初等数学的指导 作用及高等数学在初等数学中的一些应用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关键问题。中学 数学教材中的教学难点经常让新教师费劲口舌,但学生仍然晕头转向,不知其意。 比如极限定义、集合和函数等。一位新数学教师在解释从非空数集A到数集B 的映射是函数时常常讲不清楚函数的值域到底是不是B。如果他的数学分析中的 映射掌握得好,完全可以既讲得轻松而学生又听得明白。法国数学家F·克莱因 曾经说过:“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数学观点,理由是,观点越高,事物就显得越简

论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及其在新课标中的体现1

论“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及其在新课标 中的 体现 (许昌市第三初级中学赵永) 1 引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爆发了一场数学改革的运动,人们称之 为“克莱茵---贝利”运动.在这次运动中,克莱茵写了《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主张加强函数和微积分的教学,并借此改革充实代数内容,另一方面把解析几何纳入中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并用几何变换的观点改造传统的几何.我国自恢复高考以来,进行多次的课程改革,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微积分初步曾几度作为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近几年,概率论与算法的初步知识也进入中学数学,中学数学里高等数学的含量在进一步扩大.2003 年4 月,教育部又颁发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融科学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充分体现了教育改革的精神,为未来我国高中数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比较权威和全面的指导性文献.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继承和发扬.然而,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人孤立的看待高初等数学,没有发挥他们高等数学对初等数学参考和指导作用.结合克莱茵的思想和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本文尝试对“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以及在新课标中的体 现”作一下简略的探讨. 2 新课标的教育与教学理念 2.1 《新课标》的内容框架以及教学新机制 高中《新课标》数学教学内容包括10个模块和16个专题,分别包含在必修的5个模块和选修的4个系列中.其中必修的5个模块是基础知识,选修系列1是为文科学生开设的,选修系列2是为理科学生开设的,选修系列3和选修系列4是为那些对数学有兴趣,希望进一步提高的学生开设的. 在高中阶段首次采取学分制,《新课标》 规定在高中阶段,每个学生修完一个模块获得2学分,修完一个专题获得1学分.达到高中毕业的标准必修完必修的基础知识的5个模块,获得10学分.可以报考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高中毕业生的标准: 最低要求修满16学分如: 修完必修5个模块和选修系列1的2个模块,再选修系列3中的2个专题.较高要求: 修满20学

初等数学研究试题答案

习题一 1、数系扩展的原则是什么?有哪两种扩展方式?(P9——P10) 答:设数系A 扩展后得到新数系为B ,则数系扩展原则为: (1)A 的元素间所定义的一些运算或几本性质,在B 中被重新定义。而且对于A 的元素来说,重新定义的运算和关系与A 中原来的意义完全一致。 (2)在A 中不是总能实施的某种运算,在B 中总能施行。 (3)在同构的意义下,B 应当是A 的满足上述三原则的最小扩展,而且有A 唯一确定。 数系扩展的方式有两种: (1)添加元素法。 (2)构造法。 2、对自然数证明乘法单调性:设,,,a b c N ∈则 (3),a b ac bc >>若则; 证明:(1)设命题能成立的所有C 组成集合M 。 由归纳公理知,,N M =所以命题对任意自然数成立。 (2),,.a b b a k k N <=+∈若则有 (P17定义9) 由(1)有()bc a k c =+ ac bc ∴< (P17.定义9) 或:,,.a b b a k k N <=+∈若则有 bc ()a k c ac kc =+=+ 3、对自然数证明乘法消去律:,,,a b c N ∈设则 (1),;ac bc a b ==若则

(2)ac bc a b <<若,则; (3)ac bc a b >>若,则。 证明(1)(用反证法) (2)方法同上。 (3)方法同上。 4、依据序数理论推求: 解: 1313134++=='()先求,, (P16.例1)323231(31)45,++=+=+=='''再求, (2)31313??=先求,, 5、设n N ∈,证明n 415n 1+-是9的倍数。 证明:1n 141511189,1n =+?-==①当时,是的倍数故时命题成立。 k n k 415k 19=+-②假设当时,命题成立。即是的倍数。则当n=k+1时: k 1k 415k 11 4415k 1315k 18441519(52) k k k +++-=+--?+=+---()()()。 1n k ∴=-当时,命题成立。 由①,②知,对于任一自然数n 成立。 6、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下式对于任意自然数都成立: 证明: ①412111--3-3.11-21n +?==== ==?当时,左边,右边左边右边。 ②n k =假设当时,等式成立,即:

初等数学研究问题四议_甘大旺

高中版 2013年1月 这样一个话题“课堂上我们是期望学生完美展示还是希望看见他们出点问题呢?”这实质上是针对“真实”的课堂来说的.通过两次试教和打磨推敲,X 老师的课上的还是不错的,教学流程顺畅自然,学生表现也相当好.也许正因为“好”,市教科院副院长兼数学教研员王开合老师比较委婉地提出了课堂真实性的质疑: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配合,回答问题、上台板演几乎都堪称完美,除了一位男生在表述线面平行判定定理时把“直线a 埭α,b 奂α”读成了“直线a 不属于面α,直线b 属于面α”,老师和同学还及时纠正了读法,其他地方好象没出错,没碰上什么困难.学生真的理解的如此完美吗? 事后X 老师“坦白交代”:怕教学过程出现偏差,所以回答问题和上黑板板演的大都是“优生”.笔者的思考是:高效的课堂应基于真实.要立足解决一般学生的主要困难和疑难,学生“代表”从中等生甚至中等偏下生产生更为适宜;其次,要把代表大多数学生想法的东西多角度多层次呈现出来,并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操作载体,引导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实际上我 们在下边听课,就观察到旁边的学生有书写不规范的,有不知如何组织语言表述的,可惜老师都“没发现”,在虚拟的情境中,教师用“经验”导演着课堂的“精彩”,这种现象在各级竞赛课、示范课还在不断上演,而质疑声似乎也不曾停息. 修正:我们理解人们“藏拙露巧”心理,但课堂的“真” 是第一要素,缺乏“真”就很难谈教学的有效性.真实的课堂需要学生将真实的学习困惑、疑难勇敢地拿出来,集师生之力和智慧去解决它、弄懂它、深化它.过程可能是不太顺畅的,离完美甚至有大的差距,但它确实解决了学生真切的发展需要,关注了学生真实的心灵诉求.要真正发挥好数学的育人功能,不能忘了陶行知老先生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参考文献: 1.鲍建生.谈谈数学教师的特点与发展[J ].数学教学,2009,4.■ 初等数学研究问题四议 筅浙江省宁波市北仑明港中学 甘大旺(特级教师) 我于2012年8月初在厦门参加第八届全国初等数学研究学术交流会,开阔了眼界.至今我仍以“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角色变换在遐思、沉思着我国初等数学研究的来龙去脉,查阅佐料后写成本文,期能引起有兴趣读者的共鸣或争鸣! 1.初等数学研究的萌芽 “初等数学”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60年就出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高师教材《初等数学复习及研究》丛书的书名中.几十年来,我们约定俗成的初等数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指当时不属于高等数学、 近代数学、现代数学的内容,而且当时中小学数学教材没有介绍或表述粗浅的夹层、 边缘的数学内容.早在我国解放初期,傅种孙于1952年2月在《中国数学》 杂志一卷二期发表“从五角星谈起”开始,到华罗庚于1984年10月在上海教育出版社 《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重新发表“从杨辉三角谈起”为止,中间经历了一些数学史 专家、数学翻译专家在《数学通报》和《数学通讯》等期刊发表的初等数学研究、 翻译的文章,前后33年我国初等数学研究在总体上处于萌芽状态,而对于中小学数学教师(极个别教师除外)来说则处于滞留、静眠期. 2.初等数学研究的兴起 1984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卷第18题是一道以递推数列为条件的不等式证明题: 设a>2,给定数列{a n },其中x 1=a ,x n+1=x 2 n 2(x n -1)(n=1,2, …).求证:(1)x n >2, 且x n+1 x n <1;(2)如果a ≤3,那么x n ≤2+ 12n -1 ;(3 )如果a>3,那么当n ≥lg a 3 lg 43 时,必有x n+1<3.教育纵横 数坛在线 60

初等数学专题研究答案

习题解答 第一讲 自然数的基数理论与序数理论 1、在自然数的基数理论中,证明自然数的乘法满足交换律 证明:对于{(,)|,}A B a b a A b B ?=∈∈与{(,)|,}B B b a b B a A ?=∈∈, 定义A B ?到B A ?的映射为:(,)(,),(,),(,)f a b b a a b A B b a B A ??→∈?∈? 显然这个映射是A B ?到B A ?的一一映射,所以A B B A ?=?,于是按定义有: A B B A ?=?,即乘法满足交换律。 2、利用最小数原理证明定理14. 定理14的内容是:设()p n 是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如果:(1)命题()p n 对无穷多个自然数成立;(2)假如命题对0()n k k n =≥成立时,能够推出命题对 1n k =-也成立,那么对一切自然数不小于n 0的自然数n ,命题()p n 必然成立。 证明:如果命题不真,设使命题不成立的自然数构成集合M ,那么M 非空,因此,M 中必有一个最小数000()r r n ≥。 此时,由于不大于0r 的自然数只有有限个,按照条件(1),至少有一个自然数0()r r r >,命题在r 处成立;于是由条件(2) ,命题对1r -也成立,连锁应用条件(2),那么命题在12,,,,, r r r r k ---处都成立,而这个序列是递减的,因此0r 必然出现在这个序列中,这与0r 的假定不符,这个矛盾说明定理14成立。 3、用序数理论证明3+4=7 证明:313432313145,(),''''+==+=+=+== 33323256(),'''+=+=+== 34333367()'''+=+=+== 4、设平面内两两相交的n 个圆中,任何三个不共点,试问这n 个圆将所在的平面分割成多少个互不相通的区域?,证明你的结论。 解:设这n 个圆将所在平面分割成()f n 个部分,显然1224(),()f f ==; 如果满足条件的n 个圆把平面分割成()f n 个部分,那么对于满足条件的n+1个圆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区别与联系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区别与联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从产生的历史、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3个方面说明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区别与联系,使高等数学的初学者能够在初等数学即常量数学的基础上顺利进入高等数学即变量数学的学习。 关键词高等数学;初等数学;数学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15-0047-02 Difference and Relation from Advanced Mathematics Comparing with Primary Mathematics//Yang Limin, Zhao Songqing Abstract This paper shows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 from advanced mathematics comparing with primary mathematics by Mathematical History, Investigative object and Investigative method. Fresher who want to study advanced mathematics need to know them. Key words advanced mathematics; primary

mathematics; mathematical history; investigative object; investigative method Author s address College of Scienc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China 102249 高等数学是理、工、经、管类各专业大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近年来有些文科专业如英语、法律也开设相应的文科高等数学课程,说明高等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识。如何学好高等数学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由于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所处历史时期不同,使得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使得有些学生在开始学习高等数学时有些迷茫,不明白数学怎么突然变了样子,导致不易入门,对高等数学产生抵触情绪,学不好高等数学。注意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区别与联系是学好高等数学的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顺利进入高等数学的学习,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1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处在不同历史时期[1] 数学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教程文件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数 1添加元素法和构造法,自然数扩充到整数可以看成是在自然数的基础上添加0到扩大的自然数集,再添加负数到整数集;实数扩充到复数可以看成是在实数的基础上构造虚数单位i 满足12-=i ,和有序实数对),(b a 一起组成一个复数 bi a +. 2(略) 3从数的起源至今,总共经历了五次扩充: 为了保证在自然数集中除法的封闭性,像b ax =的方程有解,这样,正分数就应运而生了,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数就扩展为正有理数集. 公元六世纪,印度数学家开始用符号“0”表示零.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二次扩充,自然数、零和正分数合在一起组成算术数集.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了负数.并且直到17世纪才对负数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三次扩充,此时,数的概念就扩展为有理数集. 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由皮亚诺、戴德金、维尔斯特拉斯等数学家的努力下构建了严格的实数理论.这是数的概念的第四次扩充,形成了实数集. 虚数作为一种合乎逻辑的假设得以引进,并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加以运用.这是数学概念的第五次扩充,引进虚数,形成复数集. 4证明:设集合D C B A ,,,两两没有公共元素d c b a ,,,分别是非空有限集D C B A ,,,的基数,根据定义,若b a >,则存在非空有限集'A ,使得B A A ~'?;若d c ≥从而必存在非空有限集'C ,使得D C C ~'?,所以)(C A ?)(D B ??所以集合 C A ?的基数c a +大于集合 D B ?的基数d b +,所以d b c a +>+. 5(1)解:按照自然数序数理论加法定义, 15 55555155155)25(2535''=++=++?=+?=+?=?=? (2)解:按照自然数序数理论乘法定义 8 7)6(])15[()15()25(2535'''''''''===+=+=+=+=+ 6证明:?1当2=n 时,命题成立.(反证法)

初等数学研究论文

姓名:苏章燕学号:201102024002 班级:师范1班 分类思想 摘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在这学期做高考题和中考题过程中,很多题上面都有体现。是在问题的解答出现多种情况且综合考虑无法深入时,我们往往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得出每种情况下相应的结论,这种思想方法就是分类的思想。 关键词:分类讨论、函数、例题、集合分类 一、分类要素 分类的思想运用到每个具体数学问题中都有三个基本内容,即分类三要素,在分类的合定义中,三要素就是全集,子集和子集的分类根据。分类的逻辑定义中,三要素是母项,子项和分类标准。 二、分类的规则 在问题讨论前,首先应弄清楚我们所研究对象的范围,即全集。分类就要在这个特定范围内进行,要防止在全集不明确的情况下或全集外进行讨论。 每次分类都必须以同一本质属性为标准,被分概念或集合有若干本质属性,确定某一个作为分类标准。那么在分类过程中就要始终使用这个标准。同一次讨论中标准只能是一个。如实数在讨论绝对值时,可分为整数、负数和零;在讨论其他性质和运算时可分为有理数与无理数。又如函数按自变量个数可分为一元函数、二元函数乃至多元函数;按单调性可分为增函数、减函数和非单调函数(在某一区间内);按定义域可分为在R上都有意义的函数与定义域不是R的函数;按奇偶性可分为奇函数、偶函数和非奇非偶函数(在定义域内);按属性可分为代数函数和超级函数。诸如此类,按不同标准就有不同的分类。 分类的完整性,把集合A分为A1、A2、···An等n个子集的分类,集合A应是这n 个子集的并集,集合的每一个元素都属于且仅属于其中的一个子集,分类时必须防止遗漏,如把角分为第一象限角、第二象限角、第三象限角、第四象限角,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分类,因为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角就不在其中。 分类的互斥性,分类中分成的各部分必须是互相排斥的,即分类中各个子集的交集是空集,如平面几何中把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分类就是不正确的分类,因为存在着等腰锐角三角形,这是由于破坏了分类的互斥性。 分类的逐级性,被分概念必须分成与它最邻近的概念。有些问题必须要连续分类,这就要求严格按层次逐级进行划分、讨论。 分类的种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化的无线过程,因此分类也有一个从现象分类到本质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现象分类就是根据事物的外部标志或外部联系所进行的分类,这种分类往往会把本质上相同的事物分为不同的类别,而把本质上不相同的事物归为同一类别。如平面几何中多边形按边数分类就是一个现象分类,因为凸多变形和凹多边形即使边数相同其性质也大相径庭,而正多边形(不管它边数多少)都具有很多共性,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 本质分类就是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部联系所进行的分类,本质分类能够揭示数学对象之间的规律,如含角的三角函数的绝对值,用零点分段法对角进行的分类就属于本质分类。 分类方法的解题步骤,确定分类标准,这就是要运用辩证的逻辑思维,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从表面上极为相似的事物之间看出它们本质的相同点,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揭示数学对象之间的规律,对数学对象进行有意义的分类。 恰当地进行分类,在确定分类标准的基础上,遵守分类的五条规则,对所讨论的问题恰当地分类,问题能否顺利讨论的关键是对所讨论对象进行正确的分类。 逐类讨论,根据分好的各类情况,逐类地加以研究,深入进行讨论,分门别类逐一把

初等数学研究第三章答案

习题三 1、已知半径为r 的圆为内接等腰梯形ABCD。它的下底AB 是圆O 的直径,上底CD 的端点在圆周上。 (1)写出梯形的周长y 和腰长x 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其定义域; (2)当腰长为何值时,该等腰梯形的周长有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 解:(1)作DE ⊥AB 于 E 连DB,则∠ADB = 90°∴ADB∽AED ∴AD AB = AE AD 2 AD 2 ∴AD = AE ? AB ∴AE = AB 又Q DC = AB ? 2 AE ∴y = DC + AB + 2 AD = AB ? 2 AE + AB + 2 AD AD 2 = 2r ? 2 + 2r + 2 x AB 2x2 = 2r ? + 2r + 2 x 2r x2 = 4r ? + 2 x r x2 = ? + 2 x + 4r . r x2 又Q x > 0 ,且= AE < r ,即x < 2r 2r ∴函数的定义域为(0,2r)。(2)y = ? (r ? x) 2 + 5r ,所以当腰长x=r 时,周长y 有最大值5r. 2、设函数y = f ( x) 定义在R 上,当x>0 时,f ( x) > 1 ,且对于任意m, n ∈R ,有f (m + n) = f (m) ? f (n). 又当m ≠ n 时,f (m) ≠ f (n). 求证:(1)f (0) = 1. (2)对于任意x ∈R ,均有f ( x) > 0. 证明:(1)Q对任意m, n ∈R ,有f (m + n) = f (m) ? f (n). 1 r ∴令m=n=0,则有f (0 + 0) = f (0) + f (0) 即f (0) = f (0) + f (0) . ∴f (0) ? [ f (0) ? 1] = 0. ∴f (0) = 1 或f (0) = 0. 若 f (0) = 0.则对于任意m>0,有f ( m) = f ( m + 0) = f ( m) ? f (0) = 0 和题设矛盾。因此,f (0) = 1. (2)由题设和(1)的结论,当x ≥ 0 时, f ( x) ≥ 1 > 0 ,假设x < 0 ,则? x > 0 ,因而 f (? x) > 1。但是 f ( x) ? f (? x) = f ( x ? x) = f (0) = 1 所以, f ( x) = 1 > 0. f (? x) 3、判断下列各组函数是不是同一函数,并说出理由。(1)f ( x) = lg x 2 , (2)f ( x) = x , g ( x) = 2lg rx . g ( x) = 3 x 3 . 解:(1)是同一函数。因为定义域相同:x ∈R ? {0} . 且对每个x,对应值也相等。(2)不是同一函数。因为当x<0 时,f ( x) > 0 ,而g ( x) < 0 . 4、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y = (4 x ? 5) + 8 ?1 x (2)y = log (2 x?1) (3 x ? 2) (3)y = log 0.5 (log 2 x 2 + 1) (4)y = 7? x?2 lg(9 ? 3x ) (5)y = 1 ? ( ) 2 x?1 (6)y = lg x + lg(5 ? 2 x ) (7)y = arccos(2 x 2 ? x) (8)y = arcsin( x ? 1) + 1 3 1 5x ? 1 1 4 (9)y = sin x ? 1 + (1 ? sin x ) (10)y = lg cos3x ?4 x ? 5 ≠ 0 ? ?8 解:(1)Q ? ? 1 ≥ 0 ? x ? x ≠0 ? 5 ? x≠ ? 4 ? ,∴? x ≤ 8 ?x ≠0 ? ? 5 4 5 4 5 ? x≠ ? 4 ? ,∴? ?8 ≤ x ≤ 8 ? x≠0 ? ? ∴函数定义域为:[?8,0) U (0, ) U ( ,8] . ?3 x ? 2 > 0 ? (2)Q ? 2 x ? 1 > 0 ?2 x ? 1 ≠ 1. ? 2 3 2 ? x> ? 3 ? 1 ? ∴?x > 2 ? ? x ≠1 ? ? ∴函数的定义域为:( ,1) U (1, +∞). ?log 0.5 (log 2 x 2 + 1) ≥ 0 ? (3)Q ? log 2 x 2 + 1 > 0 ? x2 > 0 ? ? 0 < log 2 x 2 + 1 ≤ 1 ? ∴?log 2 x 2 > ?1 ?x≠0 ? ?2-1 ≤ x 2 ≤ 1 ? ∴? x 2 > 2?1 ?x ≠ 0 ? ? 2 2 ≤ x ≤ 1 或?1 ≤ x ≤ ? ? 2 ? 2 ? 2 2 或x ∴? 2 2 ? ? x≠0 ? ? ? 2 2 函数定义域为:[(?1, ? )U( ,1)] . 2 2 ?lg(9 ? 3x ) ≠ 0 ? Q (4)? 9 ? 3x > 0 ?7 ? x ? 2 ≥ 0 ? ? x ≠ log 3 8 ? ∴? x < 2 ??5 ≤ x ≤ 9 ? ? 9 ? 3x ≠ 1 ? ∴? 3x < 9 ? x?2 ≤ 7 ? ? 3x ≠ 8 ? ∴? 3x < 32 ??7 ≤ x ? 2 ≤ 7 ? ∴log 3 8 < x < 2 或?5 ≤ x < log 3 8 ∴函数定义域为:[(?5,log 3 8) U (log 3 8, 2)]. (5)Q1 ? ( ) 2 x?1 ≥ 0. 1 3 ∴( )2 x?1 ≤ 1. ∴ 2 x ? 1 ≥ 0. ? log x ≥ 0 ? (6)Q ? x > 0 ?5 ? 2 x > 0 ? 1 3 ∴1 ≤ x < log 5 2 1 1 ∴函数定义域为[ , +∞] 2 2 x ≥1 ? ? x ≥1 ? ? ∴? x > 0 ∴? x > 0 5 ? ?2 x < 5 ? x< ? 2 ∴x ≥ 5 ∴函数定义域为:[1, ) . 2 (7)Q ?1 ≤ 2 x 2 ? x ≤ 1 ? 2 x 2 ? x ? 1 ≤ 0LL ①∴? 2 ?2 x ? x + 1 ≥ 0LL ② 1 ? ?由①? ≤ x ≤ 1 ∴? 2 ?由②x ∈R ? ∴函数的定义域为:[1, ) . ??1 ≤ x ? 1 ≤ 1 (8)Q ? ? 5x ? 1 > 0 1 5 ?0 ≤ x ≤ 2 1 ? ∴? ∴ ? 5 ? 5 2 ∴函数的定义域为:(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