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军人集体心理特征与作用

军人集体心理特征与作用

军人集体心理特征与作用
军人集体心理特征与作用

军人集体心理特征与作用

军人集体心理特征与作用

军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组织严密的集体,具有明确的集体目标,完善的组织体系,严格而自觉的纪律,和谐的集体人际关系,健康的集体舆论,共同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军人集体的特殊性,加速了军人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促进了群体凝聚力的形成。研究和探讨军人集体心理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加强军人集体建设和各级组织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军人集体心理特征与作用

军人集体是集体的一种特殊形式。集体由群体发展而来,是群体的最高形式。军人集体是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按一定编制组织起来的、有严密组织纪律和心理亲合力的群体。

一、军人集体心理的特征

军人集体心理是军人个体在共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它群体的价值观、倾向性、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军人集体心理是在军人个体心理基础上产生的,主要通过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共同活动的整合、集体舆论压力、感情生活的互动、密切交往和人际沟通等心理层面表现出来。军人集体同其它集体相比,其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以集体活动为中心的凝结性

青年一旦参军加入部队行列,无不打下军人“集体”的烙印。军人生活在这个集体里,从起床、早操、操课、训练,到熄灯就寝,无时无刻不处在集体之中。因此,以集体活动为中心,成为军人集体的最重要特点。人与人之间地理位置越接近,越容易自然发生人际交往关系:人们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感受,越容易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军人的活动以集体为中心,在连队集体内部,军人交往的距离之近、交往的频率之高,是军队之外的其他任何人群都不能比拟的。这种时空上非常接近的因素,成为军人之间能够形成亲密无间战友关系的十分有利的客观外在条件。

(二)官兵心理互动的平等性

在人民军队,不论职务、军衔高低,不论是军官还是士兵,政治上一律平等。官兵无论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处在发展相对落后的经济贫困地区;无论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镇,情同手足、亲如兄弟,相互之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亲疏远近之别。这是因为在军队内部,官兵都是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这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而结合到一起的,任何基层单位和官兵个人的具体目标,都是这个大目标的具体化,都是为着实现这个大目标的,因此在官兵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大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

的。这就决定了军人的交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平等的。官兵一致的平等性交往,有利于军人心情舒畅、身心健康,有利于增强部队的凝聚力。人都有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官兵一致的平等性,会使军人不会感到权力的压力和威胁,彼此尊重,相互关爱。因为一致,是“自己人”,所以在交往的过程中,彼此易于接近和吸引。官兵一致的平等性交往对于形成部队内部的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服从性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在部队内部,士兵必须服从班长,下级必须服从上级,这是军队的铁的纪律,也是军队夺取胜利、完成各项任务的保证。有严密的组织系统和铁的纪律,是军人集体区别于其他群众的一个显著特征。军人相互之间的交往和共同活动,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军人之间大量的交往活动是上下级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既体现民主和平等,也体现集中和服从,因而军人集体的行动无不打下服从的烙印,军人集体行动的服从性与平等性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服从性主要体现在工作关系上。是正式组织意义上的等级关系,是非情感性的;平等性是就人格和态度而言的,包括政治上的平等和情感上的相容。士兵要听从军官指挥,向军官学习,下级要服从上级,接受上级的指导。但是这种服从不是被动的。士兵和下级只有感到在政治上与军官和上级完全干等,在人格上受到尊重,才会自觉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军官和上级热情、关怀、支持的态度,能获得士兵和下级的好感、拥护和合作,军官、上级对士兵、下级缺乏情感,相互之间只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发号施令与唯命是从的关系,则不利于官兵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我军几十年来形成的尊干爱兵的优良传统,是官兵进行健康人际交往、加强军人集体心理建设的重要基础。

(四)以地缘情感为交往纽带的非正式性

以地缘情感为纽带的非正式交往也就是同乡交往,是基层部队非常普遍的现象。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由于同乡之间有共同的地方语言,有比较一致的风俗习惯,有相同的对故乡留恋的情感,因而在感情上容易沟通交流,从而建立起同乡型非正式群体。同乡型非正式群体在部队是客观存在的。它既可能对部队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可能对部队建设产生消极的影响。

因为同乡型非正式群体内的成员是自愿、自由结合在一起的,是非权力结构,同乡战友间情感相悦。交往频繁,互相谅解,友好合作,无话不说,并且一般都感到同乡战友的话更可信,尤其

是同乡型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在群体中的威信可以达到很高。对同乡型非正式群体引导得好,使同乡战友之间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竞赛,则会促进部队的巩固和建设,有些思想工作让同乡战友去做,可能比连队领导去做效果还好。但是,如果对同乡型非正式群体不加引导或引导不得法,同乡之间极易产生狭隘的老乡观念,拉帮结派,感情用事,形成—个与他人、与领导作对的小圈子,破坏组织原则,破坏部队的团结和稳定。因此,正常的同乡交往无可非议,但也无须提倡这种同乡关系的发展,特别要加强对同乡型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使同乡之间不拉拉扯扯、吃吃喝喝;不利用职权、违反组织原则为同乡办私事;不慷公家之慨,让同乡占便宜;同乡有缺点时多提醒、多帮助,不为之掩饰和袒护;同乡发生违法乱纪行为,应严肃劝告,及时报告,决不纵容支持和包庇。

二、军人集体心理对个体的作用

军人是在集体中生活的,一言一行,一笑一怒,一个念头,一种想法,都会受集体的影响,留下集体的印迹。军人集体心理对个人影响的方式很多,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社会助长作用

有人在场或者许多人在一起共同工作的效率高于单独工作的效率,叫社会助长作用。社会助长作用具有三种心理效应。一是结伴效应。军人个体与他人共同从事某工作,其工作效率有所提高。许多人有这样的体会,干活时,如果和几个人合伙干,干劲就大增,质量也好一些。心理学家经过实验发现,自行车选手在独自一人骑车时,平均时速24英里,但在结伴不比赛的情况下,平均时速可达31英里。这就是社会助长作用的结伴效应。二是观众效应。学员在军事训练中,在有观众的情况下,动作练习要快要好一些。三是竞赛效应。在集体中共同活动,如果明确给双方提出竞赛的要求,双方的活动效率一定会大有提高。

社会助长作用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任务或活动比较简单时,多人共做或他人在场的工作效率优于个人独作。有些任务或活动在客观上更适合群体共作。比如有些流水作业,群体共作就比个人完成全部流程的效率要高得多。在集体活动中,他人在场或群体共同从事某项工作,人们会有意无意地产生一种隐含的竞争意识。这种竞争意识就可导致工作效率的提高。正如马克思指出;“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能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神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他人在场还会唤起别人评价的想法。由于人们具有自尊自爱等需要,总

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以显

示自己的能力,因此,个体对别人评价的期待就能促进自己把事情办得更好。

(二)社会从众倾向

从众是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在认知上或行为上趋向群体的期望,与群体的多数人相一致。从众是军人个体适应集体生活的一种倾向。个人之所以从众,是因为它能使个人获得一种安全感和被接纳感,还能从他人的肯定性评价中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从众现象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从众行为有积极和消极意义之分。它取决于引起从众行为的事物或信息的性质。如果所从的是正确的“众”,无疑会产生积极的效应。如果所从的是错误的“众”,比如随声附和多数人的错误意见,跟着多数人起哄,那就会起消极甚至破坏作用。同时,还与群体的状态有关。在一个正不压邪的群体里,从众行为必定产生不良后果;而在一个团结坚强的集体中,从众行为带来的是对集体建设的促进和加强。

从众或不从众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主要由以下因素所决定;一是群体的一致性。无论群体规模的大小,群体内成员意见越不一致,其他成员的从众就越低;而群体成员意见越一致,人们的从众性就越强。这是因为,本来就怀疑群体意见的人发现有人也对群体意见表示反对,无疑找到一种社会支持,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更加降低对群体多数人的信任程度,因而也就减弱了从众,人通常还有一种不愿偏离群体的心理倾向。当自己的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时,也就出现偏离,但当他发现还有人同自己是一样的,偏离的感受就会减弱,因此也就削弱避免偏离的从众。二是群体规模。一般情况下,群体意见和行为一致,群体规模越大,从众率就越大。三是群体的专长。对于个人来说,群体成员越有专长,他对群体就越信任,就越把群体的意见当作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他就越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从众。有些研究表明,当一个知识渊博的专家赞同群体的意见时,就会增加人们的从众率。四是个人心理特点。不同心理特征的人,从众的倾向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文化水平和智力低者较之文化水平和智力高者容易从众,易受外界影响的情绪不稳定者较之情绪稳定者容易从众;自信心弱者比很有自信者容易从众;个人掌握的判明模糊情形的信息越少,从众的倾向就越大。

(三)社会顾虑倾向

这是指个人在群体大众面前由于感到不自在,受拘束,其行为表现与私下时不尽相同。例如军人集体中有些人平时与朋友在一起闲聊,口若悬河,可到小组讨论或在大会发言时,他就言语不多甚至词不达意。这就是社会顾虑的影响。社会顾虑倾向

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加入集体时间不长,对集体中的他人不甚熟习。新兵刚到部队,人生地疏,最容易受到心理上的困扰,表现较多的踌躇反应,行为上拘谨。因此,新入集体的成员在熟习集体之前,表现出社会顾虑倾向比集体老成员明显。二是性格内向者较性格外向者,社会顾虑倾向表现较突出。上一篇文章:

军人的自我意识

军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军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适应问题 从老百姓到军人,从战士到班长、军官,青年军人经常要面对新的情况,扮演新的角色,执行新的任务,适应新的环境。在适应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许多心理问题。包括新兵入营后的心理适应、服役期间角色变化的心理适应、日常行为习惯的心理适应、任务转化中的心理适应、军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退役时的心理适应等问题。其中以新兵入营后一周到两个月之间,心理的不适应表现得最为集中和明显。 (二)自我意识问题 青年军人在自我发展中,既存在着自我认识、评价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同时又存在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如何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将是青年军人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青年军人自我意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相互矛盾的倾向;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过强的自尊心与过度的自卑感;自我中心与盲目从众;过分的独立意识与过分的逆反心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自卑心理。 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军人自卑主要表现在; (1)消极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明显不如他人。(2)泛化,有的人由于身体引起的自卑,使他感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及社会交往能力均不如别人。(3)敏感性和掩饰性,具有自卑感的人往往对自己的不足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敏感,常把别人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由于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知道,因而常加以掩饰或否认,或回避与别人交往,或有时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类的适应,首先是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障碍主要也是由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军人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缺少知心朋友,与个别人难以交往,与他人交往平淡,社交恐惧,不想交往等。其中孤独心理和猜疑心理是人际关系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的复杂情绪体验。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人人都不可交。猜疑心理是军人交往中的一种消极心理,如有的军人在发展进步遇到挫折,愿望不能实现时,便疑心谁跟自己过不去。当受到领导批评时,总是疑心谁向领导打了小报告,疑心与自己竞争的入使绊子,疑心与自己有过结的人伺机报复等。甚至有人对自己稍微表现出一丝异常,就怀疑是对自已有成见。个人一旦掉进无端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战友失去信任,对自己心生疑窦,既损害正常的人际交往,又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孤独心理是因缺乏与人的交流而产生的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心理上的孤独并不等于一个人独处,真正的孤独,往往产生于那些虽有表面接触,但缺乏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不

第七章群体心理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群体的群体心理,指社会中某一群体或组织的心理;二是集群心理。临时聚集的人群看做一个群体,考察这个集群的心态过程时,我们称做一种集群心理;三是民族心理,它限定为一个人类共同体在同质文化下的相似心理活动倾向。但由于民族心理涉及的文化因素较多,因而另立一章。 一、社会群体概述。 (一)定义和特征。 1、社会心理学对群体的定义:群体是指那些成员间相 互依赖、彼此之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2、群体具有以下特征(1)群体首先是一群人,家庭、 小组、公司、国家、民族都可以是群体;(2)群体存在一个结构,比如角色分工;(3)有一定的目标;(4)群体成员要明确意识到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以及群体的界限;(5)要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 (二)群体的分类。 研究角度不同,分类也不同,目前较有影响的分类,有这样几种: 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根据群体是否存在而划分。统计群体是指实际上不存在的群体,为了统计的方便把具

有某种特征的人在想象中组合起来。例如大于65岁的称为老年组。而实际群体是实际存在的,有明显的界限和实际交往的。以下所述都是实际群体。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根据群体的构成原则和方式 划分。 (1)正式群体是指有着规定的正式结构,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并占据着所规定的地位,扮演着安排好了的角色的群体,如政府、机关、学校、班级。(2)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成员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即以个人的喜爱、好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非法的。 3、大群体和小群体。根据群体的规模划分。 (1)所谓大群体,是指人数众多、成员间只是以间接方式联系在一起,没有直接的社会交往和互动的群体。一种是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如阶级和民族。另一种是为着某个临时目的而暂时联合起来的群体,如观众、听众。(1)所谓小群体,指人数较少,成员间有直接接触和互动的群体。成员间关系比较密切、交往比较频繁,心理感受也比较明显。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集中在3到20个人的小群体之中。象观众、听众、民族、阶级等大群体则不是研究范围。而家庭、陪审团等则是研究的领域。

军人心理学复习题

军人心理学复习题

《军人心理学》复习题 主讲:万军林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军人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一、军人心理学的对象 军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军人在军事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 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 象) 心理 情感过程 过程 意志过程 人的 心理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 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心理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 我控制) 二、军人心理学的任务 (一)描述心理事实 (二)揭示心理规律 (三)指导实践应用 第二节军人心理学的性质和意义 一、军人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军人心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 (二)军人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二、军人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是可以促进心理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二是可以丰富军事科学理论。 (二)实践意义 1、有利于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官兵素质,培养 新型军事人才 2、有利于掌握新形势下带兵规律,增强经常 性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3、有利于充分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更好地适

应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4、有助于加速军事工程技术的发展。 第二章军人心理过程 第一节军人认识过程 一、感知觉 感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觉。 (一)感觉及其分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种(二)知觉及其分类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主要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三)感知觉的基本特性 1、感受性的变化特性。 2、知觉的选择性。

军事心理学概论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前言 (1) 1.1军事心理学的概念 (1) 1.2 军事心理学的分类 (1) 1.3 军事心理学的特征 (2) 2.西方军事心理学的发展 (2) 2.1 美国军事心理学发展 (2) 2.2 英国军事心理学发展 (3) 2.3 德国军事心理学发展 (4) 3.中国军事心理学的发展 (4) 2.1 起步阶段 (5) 2.2 低谷阶段 (6) 2.3 健康发展阶段 (6) 4.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美国、英国和德国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军事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同时对我国军事心理学发展过程进行了概述,总结了军事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和军事心理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军事心理学历程发展思考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ilitary psychology’s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Germany, at the same time, military psychology’s development process of our country are also reviewed, summarized the military psychology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military psychology development. Key words:military psycholog;process ; development ;thinking 1 前言 1.1军事心理学的概念 著名军事心理学家Driskell和Olmstedt (1989)曾说:“可能没有任何组织或机构会像军队那样与心理学科的成熟和发展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Edgar M. Johnson(1991)也讲过这样句话:“军事心理学只有把焦点集中于军事应用上,它才真正是独一无二的学科。” 军事心理学(military psychology)以满足军事需要为目的、从军事作业环境出发,注重军队内部文化特点,解决部队实际问题;它既不是建立在一套系统的理论上,也不是一套常规性技术总和,而是心理学原则、理论和方法在军事环境中的应用。军事心理学是一门广阔而复杂的学科,几乎涉及心理学各个门类,但它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直接为解决特殊军事问题服务。 1.2 军事心理学的分类 军事心理学按为军事服务的内容分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军事人员心理选拔、军事人因学、特殊军事环境与军人适应、军队领导与组织、军队临床心理、心理战和特殊军事心理学问题等。

军人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军人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当前新形势下,紧张的部队生活,繁重的工作任务,对官兵的心理素质提出考验,基层所队官兵心理长期得不到休整减压,官兵中因心理因素引起的思想问题明显增多。因此,加强基层官兵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笔者认为要加强基层官兵心理教育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心理教育体系,强化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开展心理教育工作,首先要充分重视心理教育机构的建立,制度的完善以及骨干的配备、培训和管理等方面,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把官兵的认识统一起来,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条件。 (一)建立健全组织制度制度是工作开展的依据和动力源,建立健全心理教育保障制度是搞好基层官兵心理教育的可靠保证。一是要建立健全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心理教育工作应从部队实际出发,建立由支队级党委机关统一领导的,政工干部和卫生干部为骨干的、政治工作系统与医疗卫生系统相结合的心理教育体系和心理卫生服务工作机制。成立由多部门联合组成的专职领导小组,并建立相应的机制,为心理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要建立健全心理教育工作的联动机制。 联动机制就是要构成心理教育的课堂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调适、心理疏导和心理训练等环节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的一系列服务保障体系。形成“测试、咨询、训练、疏导、反馈”五位一体的联动、互动机制,以此来提高心理教育的实际效果。三是制定心理测试机制。每年或每半年,对官兵适时进行心理测验,测试结果一方面可以为心理教育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还可以掌握官兵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人员,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另外,心理测验应由专职、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特别是要做好测试结果的保密工作,防止个人隐私泄露和扩散,给基层官兵带来不良心理影响。 (二)建立健全官兵心理档案建立官兵心理档案,就是把官兵日常心理变化情况、官兵的思想情况、心理测试结果、心理医生的建议与忠告记录入档,为准确把握官兵的心理变化,进行心理疏导提供依据。一是建立个人心理档案。从入伍开始,就对其进行心理测试,将心理状况和个性特点、能力特征分别记录建档,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过程中还应登记家族病史和本人过去精神健康状况,由本单位档案管理部门指派专人负责管理。二是档案资料及时更新。档案资料及时更新就是要把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和复杂环境下的官兵心理变化及时记录在案。 或每年度、季度定时对基层官兵进行心理测试,测试其心理存在哪些变化,并将结果及时录入档案。这样一来,就可以掌握官兵心理变化规律,完善和更新心理教育内容、方

第三篇 群体心理

第三篇群体心理 第九章群体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群体 定义:群体指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的目标,由共同工作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群体的特点: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 –为了实现目标,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的规范 –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占据一定的位置 –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且相互影响 –群体成员都认为他们是本群体中的一员,其他人也认为他们属于同一群体 群体的功能: – 满足人们的归属、安全和自尊的需要 – 确认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 满足兴趣和需要 – 群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 群体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群体的构成 –群体的规模:从两个直到12至16之间,但许多人认为12个人可能是群体成员可以同时对其他各个成员作出反应和进行交往的上限。 –群体的同质与异质性:群体究竟应为同质还是异质,则要根据工作的性质、完成的任务来决定。

二、群体的类型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划分标准: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 –正式群体指具有组织结构的,按照指定的工作分配而建立起来的任务或工作群体。在正式群体中,人们的行为由组织目标规定和指引。 –非正式组织指既非结构的也不是组织规定的联盟。 –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①自发性:友谊、帮助、满足社交需求 ②不稳定性 ③中心人物作用大 ④心理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较强 ⑤信息沟通快 ⑥成员的重叠性(一个人可以是几个非正式 群体的成员) –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原则: ①寻求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目标的协调一致 ②利用非正式群体加强沟通,提高满意度 ③对舆论的扩散和疏导作用 ④通过非正式群体的中心人物,纠正其成员的行为 2、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划分标准:群体是否实际存在 –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 –实际群体是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的成员之间有着实际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军人心理学课程标准(审核)

《军人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军人心理学》是一门军事基础课,是必修课程,是以知识讲解、行为训练、心理体验与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内容为一体的课程。本课程针对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科学有效的心理学知识与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将课程的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与课程的互动性、活动性、开放性相结合,旨在提高士官班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促进其心理成长、潜能开发,增进其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进入军营工作和生活打下心理基础。 军人心理学广泛应用心理学和军事科学的知识研究军事活动中的心理学问题。除应用普通心理学和一般军事理论知识外,还综合地运用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管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军事训练、军事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作战理论等。但是,军人心理

学不是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在军事实践中的直接应用,不是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邻近学科内容的剪裁与汇编,而是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与特点,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一门学科。随着军人心理学应用领域的拓宽,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如军人社会心理学、军人教育心理学、军人管理心理学、军人心理卫生学等。 (二)课程基本理念 《军人心理学》本着“预防为主、教育为本”的理念,遵循高职工科士官班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学会调适心理困惑,避免心理事故,解决心理困惑,开发心理潜能,维护心理健康。 (三)课程设计思路 1.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 激发学生对军人心理健康的重视,学会自我分析,培养内省意识,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自己的成长,积极主动地塑造自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建设、自我突破。 2.探寻心理成长的途径 以高职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班大学生心理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为课程的切入点,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而开展的专题式体验教学,通过课堂当下的知识讲述、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心理测验、心理游戏以及课内实践为课程支点开展教学,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的调节,促进自我心灵的成长。

军人适应心理(讲稿)

军人适应心理(讲稿) 一、适应是生物有机体生存的基本能力 什么是适应(adaptation) 在生物学上是指有机体以改变自身身体或行为来增加生存机会的能力。 在心理学上适应是指个体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调整身心状态,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与平衡的过程和状态。 (一)人生是一个适应的历程。 (二)适应是一个积极主动地自我调节过程。 (三)适应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状态。 二、军人适应的主要问题 (一)军事生活环境适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数千名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士兵在非洲丛林中浴血奋战38个月。紧张的战争、艰苦的生活使他们生理遭受了不良影响。当回国后体检时发现,约70%左右的士兵,收缩血压在140mmHg(高压)以上,舒张压在90mmHg(低压)以上。经过3个月的休养,大多数人血压恢复到正常值,但仍有5%的人血压偏高,成为高血压病患者。 如地理、气候、居住条件等。军内有人曾对驻守喀喇昆仑高原自然环境中的官兵心理进行过调查。在缺氧、高寒和交通不便等条件下,少数边防官兵出现压抑感、恐惧感、孤独感和忧郁感等不适应心理反应。 在海军部队会面临对礁自然环境、舰艇舱室及晕船等问题的适应。 青年官兵对部队的环境和生活条件、人际关系、领导管理方式以及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有较高的期望。其中有些想法具有积极性和合理性,由于主客观条件制约,不能都实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调节不好,常常使军人感到处处有障碍、事事不如意。 (二)社会文化环境适应 由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适应是人类最主要的适应课题。 在当前社会文化影响下,义与利的价值冲突,使部分官兵在社会适应方面出现困惑、迷惘和失落感等心态。

消防部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 xx中队 副指导员 xxx 授课目的: 通过学习,使官兵拥有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障军人圆满、出色、高效绩地完成学习、训练和战斗任务。 授课要点: 第一章、军人常见的不良情绪及其调适。 第二章、挫折的心理防卫机制。 第三章、军人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不良意志品质及其克服。 第五章、新兵入伍的心理适应. 教育方法:集中授课,提问答疑 内容: 第一章、军人常见的不良情绪及其调适军队是一个执行特殊任务的武装集团,危难险重的任务和紧张艰苦的生活,常会引发军人的不良情绪。 一、军人平时常见的不良情绪 (一)抑郁 抑郁是一种过度忧愁伤感的情绪体验。抑郁可以属于正常情绪范围,在引起忧伤或悲痛的情境事件中,我们大都有过抑郁的情绪

体验。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心境悲观、对各种事情缺乏兴趣、回避与他人交往。但在抑郁严重发展的情况下,它又能转化为病态情绪,使人饱受困扰。 抑郁情绪的正常与异常之间的界线是难以截然划分的。一般来说,处于抑郁状态的人,如能对其所遭遇的现实和自身的处境作出恰当的分析,对自身行为的控制与调节符合社会常规,并有足够的自信与自尊,虽然体验到抑郁,但无行为异常,即属于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如果抑郁状态导致对情境不能作出如实的判断,并产生偏离社会常规的行为,或行为适应不良。例如,由于过度的压力感而情绪低落与绝望,失去兴趣,不能胜任正常工作,甚至产生自杀企图等极端意念和行为,就属于异常的范畴了。 当心情低落达到使心理功能下降或社会功能受损害,且持续一定时间(至少两周以上),可作为一种病态情绪对待,应考虑向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大夫求助。 病态抑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主要表现: 第一,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对往常感兴趣的事也会表现出厌烦、冷淡、无动于衷。 第二,对前途悲观。似乎生活、工作、学习都前景暗淡,事情已经无可挽回和不可收拾,严重者可感到绝望。 第三,无助感。感到对自己的不幸和痛苦无能为力,别人对自己也爱莫能助。 第四,精神疲惫。似乎精力已经耗尽,想振作也振作不起来,至

军事心理学论文

居安思危 ——中国大撤侨之感和背后的军事心理 军事心理学是关于军事活动主题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上世纪30年代末,军事心理学才传入我国。经过多年陆陆续续的发展,军事心理学在我国已经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然而,我国的军事心理学思想却源远流长。先秦时代的《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兵法》、《孙膑兵法》和三国时代的《诸葛武侯兵书》等书,不经具有军事学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了丰富的军事心理思想。尤其是《孙子兵法》,对战略与战术心理、军队士气、治军心理、将领心理等有许多精辟而独到的分析。其中关于战略与战术的心理方法的论述,如掌握信息、有备无患、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因敌制胜、麻痹对方、造成错觉、抓住时机等,很符合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并被世人称松和沿用。诸葛亮发展了孙子有关治军的心理思想,提出了“人和”这一重要的管理心理原则的方法。他认为要治理好好军队必须提倡人和。“夫用兵之道,在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战矣……”《将苑?习练》。诸葛亮的“人和”思想至今对我们还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国古代不仅有丰富的军事心理学思想,而且许多军事家还应用军事心理学思想于战争实践中,出现了如“齐鲁长勺之战”、“韩信破赵之战”、“空城计”和“袁曹官渡之战”等辉煌的战斗范例。又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草木皆兵”、“四面楚歌”、“望风披靡”、“望梅止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等成语典故就是来源对战争实践中的军事心理学思想的总结。 在现代,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物产阶级革命家,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实践中,吸收了中国古籍中的大量心理思想资料,加以改造,赋予新意,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聚会你是心理思想,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毛泽东发展了“以十攻其一”的策略思想,并从理论上作出了新的高度概括,提出了战略上药藐视敌人,即以一当十;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即以十当一的战争策略心理思想。他还提出了具有心理意义的十六字诀为主要内容的积极防御的作战原则。在攻心战、行诡道之术、治军以及指挥人员心理的分析等方面,毛泽东有许多高于前人的精辟论述。 然而,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中,无时无刻没有硝烟的存在。进入2011年,北非地区国家政局突变引起世界舆论关注。突尼斯、埃及的政局变动波及整个中东,受到最直接冲击的是地处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利比亚。埃及反政府力量用基本和平的方式,迫使执政长达30年的穆巴拉克总统下台,使利比亚境内外的反政府力量深受鼓舞。他们采用各种手段以图推翻执政长达四十余年的总统卡扎菲。 从2月15日开始,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等地出现武装冲突,利比亚军警开枪镇压。在国外干涉势力渗透帮助下,利比亚国内局势大乱,出现了严重骚乱和内战。利比亚发生的内战严重威胁到中国在该国几万侨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到2010年底为止,中国在利比亚约有3.5万侨民,其中多集中在能源、交通和通讯三大领域工作。且大都属于合同侨民,即从事某项工作完成后就离开,也有少量的中国留学生以及投资性和生意性侨民。他们居住分散,和驻在国政府及社会的联系都是由自己负责,相互之间的联系也较松散。2月22日前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要求有关部门“全力保障中国驻利人员生命财产安全”。胡锦涛主

-军人心理健康及维护

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心理健康及其维护,时间约半个小时,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这个题目。 1.什么是心理,或者说心理是什么东西:心灵、态度、思想、意识、 2.为什么要讲这一课:心理控制、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行动,举例简单说明,健康积极的心理可以指引我们走向成功,消极的心理可能引导一个人自杀,走向灭亡,这就是心理的作用。 心灵的探讨必将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问,因为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灾荒、饥饿、贫困和战争等,而是我们的心灵自身。 ——荣格 主要问题 一、军人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二、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防治 三、军人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军人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一)健康的含义: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良好 (二)健康的标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了被认为是经典的10条标准: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需要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三)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积极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心理最佳功能状态。 二、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防治 (一)正常心理活动的内涵(功能) (二)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区分 (三)常见心理问题的诊断与防治 正常心理活动的内涵(功能)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不同消费群体的心理分析

第四节顾客消费心理 导入案例 ●添一点 ●有一家卖瓜子的小店生意特别火,其它同类商家怎么也比不上,该店老板说:“其实,我们家瓜子除了味道独特以外,在经营方面还有一小技巧,就是在称份量时,别人家总是先抓一大把,称的时候再把多的拿掉;而我们家总是先估计得差不多,然后再添一点。这“添一点”的动作看似细小,却符合顾客的微妙心理,许多顾客都害怕短斤少两,“拿掉”的动作更增加了这一顾虑,而“添点”,则让人感到分量给足了,心里踏实,所以乐于登门。 导入案例 ●【思考】 ●动感地带的成功推广主要利用了年轻人的哪些消费需求特点? 一、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群体的消费心理特点 ●1.少年儿童群体的消费心理特点 ●(1)儿童消费心理特征。 ●①从纯生理性需要逐渐向带有社会内容的需要发展。 ●②从模仿性消费逐步向带有个性特点的消费发展。 ●③消费情绪从很不稳定向稍微稳定发展。 ●④对消费品的购买行为逐渐从依赖型向 独立型发展。 ●⑤儿童消费品中娱乐用品的消费比重较

●大。 不同消费群体的心理分析 ●(2)少年消费心理特征。 ●①喜欢与成人比拟。 ●②购买独立意识逐渐形成。 ●?③消费意识方面的矛盾性增强。 ●④为满足成长性需要的消费所占比重增加。 ●(3)少年儿童消费与营销心理策略。 ●①区别购买与消费对象,采用不同促销方式。 ●②改善商品的外观形象,发挥商品的直观形象作用。 ●③建立商品品牌形象,提高品牌忠诚度。 ●④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消费。 不同消费群体的心理分析 ●2.青年群体的消费心理特点 ●(1)青年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 ●①追求时尚,强调实用。 ●②意愿强烈,需求多样。 ●③消费能力相对最强。 ●④消费倾向标新立异。 ●⑤冲动购买,计划筹款。 ●⑥注重情感,直觉选购。 不同消费群体的心理分析

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心理特征与相应的营销策略[1]范文

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心理特征与相应的营销策略 施奇伟学号: 摘要:电子商务和农村是两个极具潜力的消费市场。这两个消费群体心理特征、消费特点差别很大,很有代表性。本文分析了网购者和农村妇女不同的心理特征,并相应给出了企业可以采用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心理特征、网购者、农村妇女、营销策略 本学期的管理心理学课堂上,张老师讲了一节课的策略学基本知识,当时以消费者和商家的心理状态为切入点,生动地讲授了一些购物技巧、营销策略。我对此很感兴趣,经过查找资料、联系自身购物实践和进一步思考,我对此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遂决定以此为主题写一篇论文。本文分析网购者和农村妇女这两个典型群体的不同心理特征,并分别提出商家可以实行的营销策略。 一、网络购物市场 我身边的同学几乎都有网上购物的经历,网上购物尤其受到年轻且高学历人群的青睐,并成为其新潮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究其原因,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与价格低廉有关,但实际上是网上购物者特殊心理与行为的反映。而消费者购物方式的转变也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一)网购者的组成与心理特征 网上购物者一般两个特点:一是文化层次高、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二是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购买力强。网上购物者的平均年龄集中在17—30岁之间,以25岁为分界点基本可以分为两个消费层次,20岁左右的消费群体以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大学生为主,消费商品主要包括数码产品、音像制品、休闲服装等;25岁以上的消费群体则以高学历的知识阶层为主体,购买商品包括书、音像制品、健身用品、手机、MP3等。消费者网上购物原因依次为:方便快捷、价格便宜、节省时间、操作方便、充满乐趣等。为此,可以把网上购物者分为三类:冲动型消费者,他们购买时行动迅速;耐心型消费者,他们会在进行一些比较后才购买;分析型消费者,他们在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才做出购买决定。另外,还有一些“橱窗消费者”,他们以浏览为乐。 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 1.追求个性、表现自我 由于网上购物者多以年轻、高学历用户为主,他们拥有不同于他人的思想和喜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想法,对自己的判断能力也比较自负。所以他们的具体要求越来越独特,而且变化多端,个性化越来越明显。 首先,丰富的产品资源,为网上消费者的个性化选择创造了物质条件。因为网上销售的产品数量极为丰富,使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商品或服务。他们所选择的不仅仅是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是更注重其个性创新和与众不同。同时,网上购物的独特环境也为消费者表现自我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消费者通常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到网上的虚拟商店浏览、比较和选择,在消费中充分表现自我。其次,现代社会发展和变化速度极快,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加速了消费者的“喜新厌旧”。 2.追求自主、规避干扰 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在于消费者主导,消费者将拥有比过去更大的选择自由。而网上消费者又是以大城市、高学历的年轻人为主,他们头脑冷静,擅长理性分析,对各种产品宣传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

关于军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关于军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是现代军人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也是军队倡导加强人文关怀的一个延伸点。一个军队战斗力的强弱与军人心理健康与否有密切联系。心理健康问题是出现部队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关心研究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从分析当代军人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军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思考,以达到促进军人心理健康,稳定人才队伍和提高军队工作质量的目的,同时也是对自我未来军旅路程的一个心理健康反思。 据有关研究发现,军队生活紧张、训练封闭艰苦、竞争激烈以及经常执行突发任务等,使军人处于急性或慢性心理应激状态。随着高科技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军事作业环境越来越复杂,作业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越来越多,危害也越来越大;军事作业的激烈性、突然性、紧张性空前提高,导致威慑力增强。这些改变使军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军人在执行特殊军事任务时,会经历高强度封闭的训练,在疲劳、睡眠剥夺、应激因素的影响下,军人的心情、警觉性影响其风险倾向,导致冲动性增加。这些因素极易导致军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军人的个体原因。在军队组成的人员中,占90%的是17~22岁的青年人。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青年阶段正是从青少年向成人转变的重要时期,青年人的 心理也是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心理学家认为:从青少年向成人的转变是一个相当艰巨、充满危机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年军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处于成形发展阶段,相对来说不够成熟和稳定,心里极易陷入某种极端。客观的认知模式、正常的情绪状态、良好的意志品质、健全的人格、成熟的自我意识、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军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几个方面。如果在一些心理困惑上处理不当,容易造成这几个方面不健全,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2.家庭因素及成长环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军人都是独生子女,还有少部分单亲家庭子女。这些都是心理健康问题多发高发人群。研究显示,来自单亲家庭的军人,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等因子高于来自双亲家庭的军人;独生子女军人中的躯体化、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高于非独生子女军人;来自城市的军人中的躯体化、敌对因子值高于来自农村的军人。由此可见,部队应对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军人的心理给以足够重视。 3.军人文化程度。据调查显示,初中文化程度军人中的强迫、恐怖因子分值 明显高于高中文化程度军人。这说明高文化水平的军人总体上要比低水平文化程度的军人健康水平高。很有可能这是因为高文化水平的军人在自我心理调节要优于低文化的,在对问题的看待上要比低文化的军人要更加乐观。 4.军人年龄和军龄。据研究表明,年龄在25~35岁的官兵比25岁以下的官 兵更容易发生军事应激障碍。国内调查显示,入伍第2年的战士,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明显高于入伍第1年的战士 5.军人职务。国内调查发现,人员类别与军人心理健康相关,大致是军官<科技人员<学员<战士,战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这可能与个人的相关抱负得不到满足或是期望与现实差距太大造成。 关于解决心理健康提出的几点对策建议

心理学

第一章 1、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 3、军人心理学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4、军人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5、学习军人心理学的意义有哪些? 6、我们应当运用哪些方法研究军人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对象和内容 ?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军人心理学: 研究军人在军事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 军人心理的实质 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 军人心理学的任务 描述心理事实 揭示心理规律 指导实践应用 军人心理学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可以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可以丰富军事科学的理论 2.实践意义 ?有利于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官兵素质,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 ?有利于掌握新形势下带兵规律,增强经常性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有利于充分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更好地适应打赢现代高技术战争的要求。 ?有助于加速军事工程技术的发展。

军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2、分析法 3、测验法 4、实验法 第二章 1、认识过程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在做出军事决策时要遵循哪些思维程序? 3、情绪有哪些外部表现? 4、情绪的基本形态是什么? 5、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 6、情绪与情感主要有哪些功能? 7、军人需要具备什么意志品质? 、军人认识过程 一)感觉 二)知觉 (三)记忆 (四)思维 ◆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表情是情绪和情感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变化模式。它既是人际间思想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也是了解个体情绪和情感体验的客观指标。 人类丰富多彩的表情归纳起来主要有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三大类 ?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与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将情绪分为: 心境激情应激 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动力功能 这种动力作用体现在情绪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和减力的效能。(积极、消极)调节功能 是指情绪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活动具有促进或者干扰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影响智力因素) 保健功能 情绪情感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增进或者损害的效能。

军人心理学调查报告调查问卷

军校学员人际关系调查问卷 亲爱的战友: 您好!为了了解我院宿舍内部人际关系的实际情况,促进宿舍和解发展,现有一份关于军校学员宿舍关系的调查问卷,希望你能在百忙之中抽出几分钟和我们共同完成调查。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填出或选出适合的答案,你所填写的每一个信息我们都为您保密。再次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祝你学业进步,心情愉快! 一.基本信息 你所在的年纪:,专业: 1.你是否独生子女:是否 2.你上大学之前是否有过住校经历:是否 3.你是否来自城市:是否 4.你和室友是否来自同一省份:是否 5.你的室友人数是() 二.选择 6.你认为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多选)() A.人际交往 B.个人性格、品质 C.生活习惯 D.经济状况 E.不同地域 F.其他 7.你所在的宿舍关系是否符合你的预期() A.比预期好 B.基本符合 C.比预期差 D.完全不符合 8.你觉得你当前的宿舍关系是() A.十分融洽 B.基本和谐 C.偶有矛盾 D.非常紧张 9.在你心中舍友的地位是怎样的() A.只是住在一起的人 B.可以同甘共苦的战友 C.未来的竞争对手 D.不好说 10.你和舍友的关系怎么样() A.和每一个都很要好 B.有几个处得来 C.都很一般 D.完全无法相处 11.你是否和室友发生过矛盾() A.几乎天天有矛盾 B.很久才会有次矛盾 C.很少有矛盾 D.从未有矛盾 12.你的宿舍常因为什么事情发生矛盾(多选)() A.意见不合 B.作息时间生活习惯等不同经常影响到室友 C.班费分摊等问题 D.宿舍卫生问题 E.言语霸权 F.从未有矛盾 G.其他 13.当你和舍友发生矛盾时,你会(多选)() A.若无其事 B.积极沟通 C.以退为进,求同存异 D.大吵一架 E.大打出手 F.冷战 G.视情况而定 14.你的性格属于() A.热情开朗 B.冷酷寡言 C.文静内向 D.其他 15.宿舍中舍友经常交流吗() A.经常 B.一般 C.很少 D.从不交流 16.你认为使你和舍友产生交流障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可多选)() A.不注意说话方式 B.不擅长表达感情 C.不愿与他人交流 D.不重视舍友合作 17.你和舍友在宿舍干的最多的事情是什么(多选)() A.聊天 B.看书 C.学习 D.上网 E.打牌 F.睡觉 G.打电话 18.舍友之间聊天时,一般的话题涉及哪些方面(可多选)() A.时政 B.生活 C.学习 D.文体娱乐 E.情感 F.理想 G.其他 19.你和舍友在相处过程的感觉是什么() A.开心 B.温暖 C.无所谓 D.厌烦

青年军人的心理现状分析

青年军人的心理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15T15:13:11.280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田野 [导读] 家庭因素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家庭结构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田野 (解放军档案馆医务室 100089)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05-02 【摘要】目的科学合理地分析评价军人的心理素质状况,打造一支在信息化战争中战无不胜的“钢铁之师”。方法围绕青年军人心理素质的现状、增强青年军人心理素质的对策等核心问题,采用借鉴创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分五步分展开研究。结果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比如,挫折训练、吃苦耐劳训练、情绪稳定性训练、适应性训练等。通过训练提高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引导青年军人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心理素质和竞争力,完善心理防御机制。结论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在逐步改善不良环境因素对其心理状况影响的同时,也必须提高自身的适应性和应对能力,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将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青年军人心理健康心理训练现状分析 青年军人的独立意向迅速发展,有了成人感和对自己独立的要求,努力以成人的风度姿态活跃在社会舞台上,凡事都想争个高低,好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欢探索。在生活上要求独立,对家长或领导的过分关心有时会产生反抗。随着自我的发现,青年军人愈来愈注重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开始通过自我观察、自我体验和自我总结,较全面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估量自己之所长,以确定自己相应的抱负和期望。由于自我评价的成熟,青年军人能对自己正确的行为感到“问心无愧”,对自己不正确的行为感到不安而加以克制,对周围人给自己的评价十分关注和敏感。 1 青年军人心理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 1.1 军人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其基础心理健康水平不同于地方人群。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军人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军种、兵种、性别、文化程度、军龄、职别等对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心理问题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躯体化、焦虑、抑郁等方面。 1.2 生活环境可明显影响军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由于职业要求,军人常驻扎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如驻新疆部队,由于新疆的气候、地理环境等客观条件相对恶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兵营生活相对艰苦,交通及通信相对不便,更易有孤独苦闷的感觉,加上训练强度高、作风纪律严、任务重等,更易出现压抑、情感脆弱等心理变化。 1.3军事应激对军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军事应激是在特殊军事活动环境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绪状态,是军人通过对军事活动环境和军事活动形式的认知评价而产生的生理及心理反应。和平时期军事应激主要包括军事演习、特殊条件外训和应急突发任务。 1.4 家庭因素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家庭结构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完整合理的家庭结构,可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养成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相反,缺陷的家庭结构使子女缺乏亲人的呵护、关心和教育,其子女的人格、自尊心、个性、气质、品质等的形成和发育缺乏必要的环境与条件,导致心理发育受到挫折,甚至出现严重心理障碍。 2 军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对部队生活不适应的影响。由于青年军人在部队生活时间不长,对部队的情况又不是很了解,而且部队与地方的差别非常大,他们短时间内还不能适应部队的生活,因此就会对部队的规章制度、条令条例、教育训练等采取不遵守的态度和行为。 2.2个别军人的错误行为的不良影响。当某个军人出现逆反心理现象时,有些军人不是去帮助、引导,而是排斥、挖苦,强化了该军人的逆反心理;或是对青年军人进行教育和谈话时,手段简单、粗暴,只要求青年军人“听话”和“服从”,不考虑青年军人的实际心理状况,造成双方的心理差距,这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2.3自我认识偏差。青年军人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强调自我,容易造成偏激或片面地看待问题的对与错。不愿意与别人完全相同是青年人共有的心理特征,有些青年军人认为逆反就是与众不同,就是标新立异,因此,就认为不同于他人的观点和行为就是个性的体现。逆反是心理健康的“溃疡”,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但又复杂的心理。逆反心理具有两面性,有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而有的则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良逆反心理对官兵的健康成长和部队建设危害很大,不仅会影响官兵“服从指挥”意识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可能阻碍正确思想的入耳入脑。 3 建议与展望 总政治部在《关于加强官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在加强现代化高科技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官兵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军官兵不仅要有过硬的军事技能,同时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军人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也关系到信息化条件下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 3.1军队心理健康教育应突出心理训练内容。通过职业心理选拔,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训练中模拟高难度的战争条件,逐步稳定战士的训练情绪,并指导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等措施,可有效地培养他们英勇、机智、果敢的优良品质。 3.2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针对战士,基层干部也应该认真学习心理卫生知识,真正掌握战士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心理特点,在基层管理工作中,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取得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3.3编写适合部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军队系统应组织编写紧密结合官兵实际,满足官兵真正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普及资料,真正把健康教育理论策略同军队实际相结合,形成一套实用的教育模式,制作出一批优秀的教材,基本做到因人施教。 青年军人正处于自我意识分化与统一的十分突出的特殊阶段。他们对个人在部队中的发展充满憧憬,常常为自己设计一个完美的理想自我,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适应能力,对军事生活环境认识有局限性,因此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对立,从而造成心理上的种种困惑。因此,青年军人应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接近理想自我;努力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找准适当的理想目标,努力使自我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任忠文,沈卫民,朱广智,等.驻藏高海拔边防军人的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8,23(增刊):2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