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药理学——驱虫药

中药药理学——驱虫药

凡能将肠道寄生虫能杀死或驱出体外的药物,称为驱虫药。本类药物主要用于肠内寄生虫(蛔虫、绦虫、钩虫、蛲虫等)所引起的疾患,病人常见腹痛、腹胀、厌食或善饥多食、面黄、消瘦等。可以根据寄生虫的种类,选择药物。服用驱虫药可麻痹或杀死虫体,使虫排出体外,能得到根本治愈。对于体虚患者,应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驱虫时一般在空腹时服用,以便使药物与虫体易于接触,更好的发挥驱虫效果。常配伍泻下药,促虫排出。部分驱虫药毒性较大,孕妇慎用。常用的驱虫药有苦楝皮、使君子、槟榔、南瓜子和雷丸等。(1)驱蛔虫作用:苦楝皮的乙醇提取物在体外对猪蛔虫,特别是猪蛔首有麻痹作用,其有效成分川楝素的作用比苦楝皮浸膏强。不同浓度的川楝素对猎蛔首的作用随浓度递增而呈轻度、中度至完全抑制,然后可逐渐恢复活动。对整体猪蛔,川楝素在高浓度时呈现麻痹,低浓度对猪蛔虫有明显兴奋作用,出现剧烈收缩,能扰乱虫体能量代谢,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排出体外。川楝素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蛔虫头部神经环。川楝素给猴口服后,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较快,分布广,消除慢,组织中药物浓度以胆、肝和十二指肠最高,脾、肾次之,在脑内各部分呈均匀分布,但浓度低。多次重复给药有蓄积性。使君子煎剂、乙醇提取物能抑制猪蛔虫。使君子仁提取物水溶部分对猪蛔首有麻痹作用。使君子驱虫作用与其浸膏经发酵除去糖质、灰分、草酸钾无关,其有效成分为使君子酸钾,具较高的驱虫效力。使君子高浓度对蛔虫先兴奋后麻痹,此种兴奋作用亦为驱虫效果的原因之一。(2)驱绦虫作用:槟榔碱为槟榔驱绦虫的有效成分,对猪肉绦虫全虫各部都有较强的麻痹作用,对牛肉绦虫的作用则仅使头部和未成熟节片麻痹,孕卵节片(中后段)也受影响变软,但不全瘫痪,效果较差。槟榔对有钩绦虫、无钩绦虫及短小绦虫均有很强的麻痹作用。南瓜子煎剂及其提出液使牛肉绦虫中后段节片变薄变宽,节片的中部凹陷,呈麻痹状态,头及未成熟的节片活动自如。用L一过氯酸南瓜子氨酸及合成的dl-氢溴酸南瓜子氨酸治疗绦虫病犬,均能驱虫。对犬水泡绦虫一豆状绦虫的头节未成熟节段和成熟段有麻痹作用,因此常排出整条绦虫。用南瓜子氨酸治疗猫绦虫有效,对小鼠短膜壳绦虫病亦有效。雷丸亦能驱绦虫。《本草经》记载,雷丸“杀三虫”。主要有效成分为雷丸素,是一种蛋白酶,含量约3%,在弱碱性溶媒(pH8)中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体外实验证明雷丸水浸液能杀死绦虫节片,其作用是由于蛋白酶对虫体蛋白质的分解,破坏虫体,放大便中不一定找到虫片,其疗效可由于长期粪检,反复阴性而得到肯定。(3)驱蛲虫作用:使君子粉剂无驱除小鼠蛲虫成虫的作用,但对成熟雌虫和子宫充满虫卵的雌虫驱虫作用比较显著。槟榔粉剂、煎剂体外实验对小鼠蛲虫有麻痹作用,能驱除其成虫,但效果不如对人蛲虫好,槟榔粉剂对鼠蛲虫的幼虫亦稍有作用。(4)驱钩虫作用:苦楝根皮煎剂对犬钩虫体外实验,在高浓度时,能全部杀死。槟榔片煎剂亦能杀死钩虫,部分雌虫尾端破溃,子宫暴露,虫体卷曲。(5)驱鞭虫、姜片虫的作用:槟榔煎剂、合剂(槟榔、乌梅、甘草)均能驱鞭虫、姜片虫。(6)抗血吸虫作用:于小鼠感染血吸虫当天给予南瓜子,28天为一疗程,预防效果最好,虫数显著减少,对血吸虫成虫无影响。南瓜子丙酮提取物、南瓜子氨酸能抑制童虫的生长发育,有预防作用,但不能杀灭小鼠体内的血吸虫成虫,仅能使两性虫体萎缩,生殖器官退化和子宫内虫卵数减少。南瓜子氨酸与吐酒石合并治疗小鼠血吸虫时,两种药物同时投服或先用吐酒石后服南瓜子氨酸的疗效最佳,先服南瓜子氨酸再服吐酒石一般效差。小鼠口服南瓜子氨酸后,肝细胞呈轻度萎缩或肝内有少量脂肪浸润,停药后即恢复正常。(7)其他作用:①治疗肉毒中毒动物。川楝素以不同的给药途径给药,对肉毒毒素中毒的动物有治疗作用;对给致死量肉毒的小鼠,攻毒后六小时内给川楝素治疗,其存活率可达80%以上;对肉毒中毒猴子攻毒后24小时治疗,可治愈半数以上;对C型肉毒中毒后亦有保护作用,与抗毒血清合用,可明显降低抗毒血清用量。肉毒中毒小鼠对给川楝素引起的膈肌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小泡减少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实验证明,正常小鼠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区突触小泡的密度为184±37цm2/单给川楝素后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小泡明显减少,平均密度为68±15/um2,而给予毒素后再给川楝素的小鼠平

均密度分别为137±18/μm2和130±26/μm2,对进一步探索川楝素及肉毒毒素的作用机理有一定的意义。②抗真菌。苦楝皮、使君子、槟榔水浸剂在试管内对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③兴奋胆囊。槟榔注射液对豚鼠离体或猫、犬在体胆囊均能明显地兴奋胆囊肌,引起有力的收缩,使胆囊内容物排出增加。对胆汁分泌无明显影响。大黄注射液能促进胆汁分泌,若两者间断联合应用,对狗或猫则能在短时间内增加总胆管的压力,加速胆汁的排出,并有利于总胆管结石的排出。槟榔对人体胆囊有一定的收缩作用,较对犬弱,临床与其他中药配伍,能促进胆道蛔虫或结石的排出。槟榔有拟胆碱作用,槟榔碱的作用和毛果云香碱、毒蕈碱相似,兴奋M胆碱受体,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拟胆碱作用,猫静注小量槟榔碱可引起皮层惊醒反应,阿托品可减少或阻断这一作用。槟榔碱也有兴奋N胆碱受体的作用。(8)毒性作用:苦楝皮煎剂对犬15 g/kg能引起呕吐,对兔的致死量在40g/kg以上,动物对其耐受力可因营养状态及体质等原因而稍异。川楝素对犬、猫以不同剂量灌胃给药,血压降低可随剂量递增而加大,血压可急降至零,呼吸、心搏停止,肺、胃肠出血。镜检发现出血是由于血管壁受损伤所致,引起呼吸衰竭主要由于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尼可刹米对其引起的呼吸抑制有轻微对抗作用。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川楝素可使小鼠、猴的谷丙酶升高。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变化比其他脏器明显,血管内膜上有沉积的棕黄色颗粒。口服川楝素片中毒的猪出现四肢颤抖、行动强拘、阵发性惊厥。中毒小孩表现站立不稳、谵语、嗜睡、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等,可能与药物纯度、剂型及动物种属不同有关。中毒剂量的川楝素可使鼠、猪、狗及猴出现全身无力(软瘫、垂头、眼睑下垂)、呼吸困难、四肢抽搐等症状。实验证明,川楝素是一个选择性地作用于突触前膜的神经肌肉传递阻断剂。能阻断大、小鼠神经肌肉间的正常传递,是猴等动物出现肌无力的直接原因。电镜观察表明,川楝素对小鼠、大鼠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膜的亚显微结构有明显的改变。 1 2 下页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扶正:即补益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祛邪:即袪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损其偏盛:即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治疗阴或阳一方偏盛的病症。 补其偏衰,即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疗组成阳的一方虚弱不足的现象。 四性:又称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五降:指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药味。 归经: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指出药物作用部分的选择性。 双面调节作用:同一中药,即可使机体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又可使低下的机能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 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或生物转化、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并根据速度论运用数学方程定量地描绘这些过程的科学。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运用化学药药动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有效部位,中药单方,复方制剂应用后,其有效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等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边缘学科。 化学测定法:给药后不同时间抽血测定化学成分的血药浓度,得到一组血药浓度一时间数据,然后用室分析或非室分析方法通过生理药动学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从而阐明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 药理效应法:是以药物的效应强度,包括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为基础的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 生物测定法:主要是微生物法,广泛用于抗菌药物的效价测定,其原理是含有试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抗菌药扩散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大小与抗菌药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利用该原理选择适宜的敏感菌株测定体液中抗菌中药的浓度,按药代动力学原理确定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或产生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副作用:指中药在治疗量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而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的作用,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毒性反应:是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过敏反应:是指少数人对某些中药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的概述 中药药理学指的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发挥药理作用和产生疗效的学科。中药是指以草、木、皮、根、果、实、花、叶、茎、根、藤等自然植物为原料,采用合理的工艺进行加工和制作的药物。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是中药中含有的活性成分的化学特征、药效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合理应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药理学的历史悠久,早在古代中医学理论就已经提出了“宣调导滞”的药理作用观点。在宋朝,张锡纯提出了“同药异功,同病异治”的药理学观点。到了明代,在刘完素的《千金方》中则详细地列举了1500多种中药和方剂。在清朝时期, 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将中药药理学和中医疾病理论融为一体,为中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中药药物的深入研究,中药药理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科技的进步使得中药药理学得以从经验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研究中药药理学,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和疗效,从而更好地利用中药为人们的健康保健和医疗服务。 中药的药物活性成分 中药是以天然药材为主要原料,因此其中含有的药物活性成分很多,也很复杂。中成药则是将若干种中药材进行合理配伍后

经加工而成的制剂,对于中药药学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中药药理学中主要研究的是中药到达人体内后发挥的药理作用和产生的疗效,与中药药材的形态、结构、性质有关。 中药材中含有的药物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苷类、萜类、多糖、挥发油、甾类化合物、糖皮质激素等。其中,生物碱是一类含氮天然化合物,具有强烈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茗荷中的茗荷碱、曲降含的曲降红碱、葛根中的葛根碱等。黄酮和苷类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主要是抗氧化、抗癌、抗炎、降血压、降血糖、增强血管弹性等方面,如银杏叶中的银杏黄酮和酰基半乳糖苷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多个异戊烷环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对于中药材的香气、味道和抗菌作用有很重要的作用,如决明子中的槲皮素和顶黄酮等。甾类化合物则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具有调节免疫系统、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挥发油也是一类在中药中广泛存在的药物活性成分,其主要含有萜类、酮类、醇类、醛类等成分,具有杀菌、解热、止痛等作用,如薄荷中的薄荷脑、白芷中的芷醇、麝香中的麝香醛等。多糖则是一类含有多个糖类分子的高分子化合物,可以调节免疫系统、促进新陈代谢、降压、降血糖等,如党参中的党参多糖等。糖皮质激素则主要存在于甜菜、防风等中药中,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可以减轻炎症、阻止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药理机制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是中药到达生物体内之后发挥的药理作用和

药理学

《药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效果,称药物的治疗作用。 2.抗菌谱:抗菌谱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抗菌谱为临床选用药物的依据。 3.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伴随治疗作用的同时,出现与治疗的目的无关或有害的作用。 4.药物作用:药物在动物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作用。 5.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病原体对药物不敏感或敏感性在多次接触药物后逐渐下降或完全消失。 6.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7.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8.交叉耐药性:在某一微生物对某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有时对同类的其它抗菌药也产生耐药性,称为交叉耐药性。 9.防腐消毒药:为防腐药及杀菌药之总称,防腐药为抑制病原体生长药;消毒药为杀灭病原体的药物,二者在使用浓度上有所差异,其化学本质无异之药物。 10.肝肠循环:有些药物由胆汁排出,进入肠道后经水解,或解离出药物在肠道内再吸收进入血循环,称为肝肠循环。肝肠循环的药物往往具有持效时间长的特点。 11.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药物代谢。 12.拮抗作用:两药配伍(联合用药)使药效小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 13.广谱抗菌药:是指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及某些原虫如阿米巴原虫、球虫等的多数病原体有抑制作用的抗菌药。 14.对症治疗:为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治标。如用解热镇痛药所消除机体发热之症状。 15.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发病的原因,去除疾病的根源。如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体。 16.兽药:用于治疗、预防、诊断动物疾病或用于促进动物生长及生产的物质。 17.兴奋药:主要引起动物机体活动增强的药物。 18.制剂:根据兽药典或处方制成一定规格的成品。 19.驱虫药:又称抗寄生虫药,指能杀灭或抑制,或驱除畜禽体内外寄生虫的一类药物。 20.吸收作用: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循环后,分布至全身各有关器官,组织而发挥的作用,也称全身作用。 二、简答题 1.有机磷酸酯药物中毒应如何解救? 有机磷酸酯中毒,通称有机磷农药中毒,轻度中毒:有唾液分泌增加,支气管分泌增加,肠道蠕动加快,腹痛等,可单用阿托品解救。中、重度中毒:四肢乏力、抽搐、动物狂躁、不安,应用阿托品配合解磷定等对因、对症治疗。 2.亚硝酸盐中毒有何症状与如何解救?亚硝酸盐中毒使动物体内形成大量高铁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作用,使血液呈现暗红色或酱油色,血管发绀、腹痛、血压下降,体温下降、四肢抽搐,最后因呼吸抑制而死亡,应用小剂量美蓝解救。 3.青霉素G的应用与不良反应? 青霉素G主要用于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球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感染,主治疗猪丹毒、破伤风、放线菌病、炭疽病、敏感葡萄球菌病的首选药。不良反应为过敏性反应,严重反应时可用肾上腺素解救。 4.氢化可的松有哪些药理作用? 氢化可的松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之一种。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2.抗免疫(抗过敏)作用;3.抗毒素作用;4.抗休克作用;5.其它如升血糖、影响水盐

中药药理学(归纳精华)

中药药理学 第一章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1、对寒证动物灌龙胆草、黄连等寒凉药和执证动物灌附子、干姜等温热药电刺激后,大鼠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中枢处于抑制增强状态; 2、用寒凉药灌胃一周,大鼠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而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含量升高。 3、寒证大鼠经热性温阳药或温性补气药灌服3日,可使脑内NA和DA含量升高,而使脑内5—HT含量降低。 总之,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而温热药如麻黄、麝香等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二、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1、寒证病人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表现为唾液分泌量多,心率减慢,基础体温偏低,血压偏低、呼吸频率减慢。而热证病人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出现相反的变化。 2、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M---CGMP系统功能亢进,病人尿中CGMP的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人,阳虚病人血中也占优势。在服用温热病和助阳药后,提高神经---B----CAMP 含量,使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3、热证病人尿中CAMP含量高于正常人,在服用寒凉病和滋阴病后能提高细胞内CGMP水平,使比值恢复正常。 4、滋阴药知母、生地、龟甲均可使升高的B受体的最大结合点位数值降低,而使降低的M 受体最大结合点位数值升高。 三、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1、长期给予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2、大多数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温热药鹿茸、肉苁蓉、人参、刺五加、黄芪、白术、熟地、当归、何首乌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 温热药附子、肉桂、紫河车、人参、黄芪、何首乌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 温热药附子、肉桂、鹿茸、紫河车、补骨脂、冬虫夏草、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海马、蛤蚧、人参、刺五加、五味子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具有兴奋作用。 四、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1、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活性,纠正热证或寒证。 2、细胞膜钠泵活性与热证或寒证异常有关,肾阳虚病人红细胞膜钠泵活性显著低于正常人。经用温热病红细胞膜钠泵活性均有明显提高。 3、寒凉药生地、知母等具有抑制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的作用。知母菝葜苷元是知母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一个抑制剂。生地地黄梓醇是生地抑制钠泵活性的有效成分。 五、寒凉药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第二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1、辛味药:入肝、脾、肺经。含挥发油。能行能散,具有健胃、化湿、开窍、行气等功效。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中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它研究中药在体内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其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研究的基础,它通过对中药成分、药理学特性和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中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研究中药的成分及其作用。中药成分包括多种不同性质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三萜类等。这些成分对人体各个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药药理学需要通过分离提取技术,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分离出来,进一步研究其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通过对中药成分的分析,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精确的指导。 其次,中药药理学需要对中药药理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中药药理学特性包括药效、药性、归经、化学成分等多个方面。药效指的是中药在体内的实际效果,药性指的是中药的性质特点,归经指的是中药对人体不同器官和系统的作用。这些特性是中药应用的关键,只有深入研究,了解其内在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中药的应用。 最后,中药药理学需要对中药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中药药理学需要根据不同病症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研究其应用剂量、使用方法、药效等方面的问题,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中医药学和临床医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它能够揭示中药的药物作用和内在机理,为教学、科研、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在中医临床应用中,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能够引导中医中药的临床应用,提高中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同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有助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通过了解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更好地将中药融于临床应用中,让更多人受益。 总之,中药药理学是中医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通过对中药消化吸收、药代动力学、药效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中药的应用水平,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药药理学——驱虫药

凡能将肠道寄生虫能杀死或驱出体外的药物,称为驱虫药。本类药物主要用于肠内寄生虫(蛔虫、绦虫、钩虫、蛲虫等)所引起的疾患,病人常见腹痛、腹胀、厌食或善饥多食、面黄、消瘦等。可以根据寄生虫的种类,选择药物。服用驱虫药可麻痹或杀死虫体,使虫排出体外,能得到根本治愈。对于体虚患者,应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驱虫时一般在空腹时服用,以便使药物与虫体易于接触,更好的发挥驱虫效果。常配伍泻下药,促虫排出。部分驱虫药毒性较大,孕妇慎用。常用的驱虫药有苦楝皮、使君子、槟榔、南瓜子和雷丸等。(1)驱蛔虫作用:苦楝皮的乙醇提取物在体外对猪蛔虫,特别是猪蛔首有麻痹作用,其有效成分川楝素的作用比苦楝皮浸膏强。不同浓度的川楝素对猎蛔首的作用随浓度递增而呈轻度、中度至完全抑制,然后可逐渐恢复活动。对整体猪蛔,川楝素在高浓度时呈现麻痹,低浓度对猪蛔虫有明显兴奋作用,出现剧烈收缩,能扰乱虫体能量代谢,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排出体外。川楝素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蛔虫头部神经环。川楝素给猴口服后,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较快,分布广,消除慢,组织中药物浓度以胆、肝和十二指肠最高,脾、肾次之,在脑内各部分呈均匀分布,但浓度低。多次重复给药有蓄积性。使君子煎剂、乙醇提取物能抑制猪蛔虫。使君子仁提取物水溶部分对猪蛔首有麻痹作用。使君子驱虫作用与其浸膏经发酵除去糖质、灰分、草酸钾无关,其有效成分为使君子酸钾,具较高的驱虫效力。使君子高浓度对蛔虫先兴奋后麻痹,此种兴奋作用亦为驱虫效果的原因之一。(2)驱绦虫作用:槟榔碱为槟榔驱绦虫的有效成分,对猪肉绦虫全虫各部都有较强的麻痹作用,对牛肉绦虫的作用则仅使头部和未成熟节片麻痹,孕卵节片(中后段)也受影响变软,但不全瘫痪,效果较差。槟榔对有钩绦虫、无钩绦虫及短小绦虫均有很强的麻痹作用。南瓜子煎剂及其提出液使牛肉绦虫中后段节片变薄变宽,节片的中部凹陷,呈麻痹状态,头及未成熟的节片活动自如。用L一过氯酸南瓜子氨酸及合成的dl-氢溴酸南瓜子氨酸治疗绦虫病犬,均能驱虫。对犬水泡绦虫一豆状绦虫的头节未成熟节段和成熟段有麻痹作用,因此常排出整条绦虫。用南瓜子氨酸治疗猫绦虫有效,对小鼠短膜壳绦虫病亦有效。雷丸亦能驱绦虫。《本草经》记载,雷丸“杀三虫”。主要有效成分为雷丸素,是一种蛋白酶,含量约3%,在弱碱性溶媒(pH8)中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体外实验证明雷丸水浸液能杀死绦虫节片,其作用是由于蛋白酶对虫体蛋白质的分解,破坏虫体,放大便中不一定找到虫片,其疗效可由于长期粪检,反复阴性而得到肯定。(3)驱蛲虫作用:使君子粉剂无驱除小鼠蛲虫成虫的作用,但对成熟雌虫和子宫充满虫卵的雌虫驱虫作用比较显著。槟榔粉剂、煎剂体外实验对小鼠蛲虫有麻痹作用,能驱除其成虫,但效果不如对人蛲虫好,槟榔粉剂对鼠蛲虫的幼虫亦稍有作用。(4)驱钩虫作用:苦楝根皮煎剂对犬钩虫体外实验,在高浓度时,能全部杀死。槟榔片煎剂亦能杀死钩虫,部分雌虫尾端破溃,子宫暴露,虫体卷曲。(5)驱鞭虫、姜片虫的作用:槟榔煎剂、合剂(槟榔、乌梅、甘草)均能驱鞭虫、姜片虫。(6)抗血吸虫作用:于小鼠感染血吸虫当天给予南瓜子,28天为一疗程,预防效果最好,虫数显著减少,对血吸虫成虫无影响。南瓜子丙酮提取物、南瓜子氨酸能抑制童虫的生长发育,有预防作用,但不能杀灭小鼠体内的血吸虫成虫,仅能使两性虫体萎缩,生殖器官退化和子宫内虫卵数减少。南瓜子氨酸与吐酒石合并治疗小鼠血吸虫时,两种药物同时投服或先用吐酒石后服南瓜子氨酸的疗效最佳,先服南瓜子氨酸再服吐酒石一般效差。小鼠口服南瓜子氨酸后,肝细胞呈轻度萎缩或肝内有少量脂肪浸润,停药后即恢复正常。(7)其他作用:①治疗肉毒中毒动物。川楝素以不同的给药途径给药,对肉毒毒素中毒的动物有治疗作用;对给致死量肉毒的小鼠,攻毒后六小时内给川楝素治疗,其存活率可达80%以上;对肉毒中毒猴子攻毒后24小时治疗,可治愈半数以上;对C型肉毒中毒后亦有保护作用,与抗毒血清合用,可明显降低抗毒血清用量。肉毒中毒小鼠对给川楝素引起的膈肌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小泡减少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实验证明,正常小鼠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区突触小泡的密度为184±37цm2/单给川楝素后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小泡明显减少,平均密度为68±15/um2,而给予毒素后再给川楝素的小鼠平

中药药理学

1.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 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四气的现代科学涵义 温热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 1.提高植物神经功能。 2.提高内分泌系统了功能。 3.增强能量代谢,产热增加。 4.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心升压。 寒凉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 1.降低植物神经功能。 2.降低内分泌系统功能。 3.降低能量代谢。 4.减弱心血管系统功能。 五味的现代认识 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四性的物质基础,是产生功效的基本物质。 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 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有利于表证的解除。 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 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 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 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 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 1.升降浮沉的概念与表现 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本身的性味密切相关 3.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 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 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 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 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 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 归经的现代认识 1.中药药效与归经 具有抗惊厥作用的22味中药均入肝经。 具有泻下作用的18味中药均入大肠经。 具有止血作用的21味中药均归肝经。 2.中药药动学与归经 中药归经与有效成分分布密切相关。

中药药理大纲

《中药药理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为考查学生学习成果,特举行此考试。该考试所包含内容将大致稳定,试题形式多种,具有对学生把握本课程程度的较强识别、区分能力。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1、熟悉中药药理学的涵义; 2、了解学习目的、任务、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中药药理理论的现代研究 1、掌握中药四性(气)和五味的现代研究; 2、了解现代科学对中药升降浮沉及归经理论的认识,以及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研究。 第三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1、掌握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2、了解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2、了解环境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1、熟悉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2、了解中药药理学特别是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思路。 第五章解表药 1、掌握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麻黄、柴胡、葛根的主要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3、熟悉桂枝的主要药理作用,了解其临床应用; 4、了解细辛的主要药理作用。

第六章清热药 1、掌握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黄芩、黄连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3、熟悉知母、苦参、牡丹皮、金银花及青蒿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4、了解栀子、大青叶与板蓝根、鱼腥草、穿心莲及牛黄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第七章泻下药 1、熟悉泻下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3、熟悉芒硝的主要药理作用; 4、了解番泻叶、芦荟的主要药理作用。 第八章祛风湿药 1、熟悉祛风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秦艽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3、熟悉独活的主要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4、了解防己、五加皮的主要药理作用,雷公藤的主要药理作用及毒性。 第九章芳香化湿药 1、了解芳香化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熟悉厚朴的主要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3、了解藿香、苍术的主要药理作用。 第十章利水渗湿药 1、熟悉利水渗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茯苓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3、熟悉泽泻、茵陈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4、了解猪苓的主要药理作用。 第十一章温里药 1、掌握温里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附子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中药药理学重点

中药药理学重点 中药药理学是指研究中药对生物体作用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药学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了解中药药效、拓宽中药临床应用的基础。从中药的发生、发展和应用历史来看,中药药理学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当今世界中,中药药理学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药理学的重点。 首先是中药的成分及其药理活性。中药的药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分,因此,在研究中药药理学时,必须首先了解中药成分及其药理活性。中药的成分一般可以分为生物碱、黄酮类、苷类、鞣质、挥发油、多糖、生物蛋白和微量元素等。其中生物碱、黄酮类和苷类是中药中最常见也最具代表性的成分。这些成分具有宽广的药理活性,例如抗炎、抗菌、抗肿瘤、抗氧化、降低血糖、保护肝脏等。中药成分的药理活性不仅与其化学结构有关,还与其在生物体内的生理代谢过程有关。 其次是中草药药效与剂型的关系。中药药效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剂型的不同造成的。中药的剂型主要有中药汤剂、中药片剂、中药颗粒剂、中药胶囊剂和中药注射剂等。在药效方面,中药汤剂的作用最为广泛。中药汤剂具有温热通阳、滋阴润燥、清热泻火、化痰止痛等功效。中药片剂、中药颗粒剂和中药胶囊剂作用范围较小,适用于以排毒、通经、活血、消肿、止痛等方面为主的病证。中药注射剂适用于病情严重、病情急性或慢性加重等情况下。

最后是中药药理学与新药研发的关系。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药,还可以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的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对中药成分中的活性物质进行分离、提纯和结构鉴定,从而研发出更具活性的新药。近年来,中药正逐渐被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认可,许多新型中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特性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董氏毒蛋白、青蒿素、三七总皂甙、当归醇等。 综上所述,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领域。只有深入研究中药药理学,才能更好地发掘中药药性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开发并利用中医药资源,为人类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中药四气(性)的现代研究 •不1.请写出中药药理、中药的概念,中药药理研究的内容简答题 •中药药理概念: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间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概念: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病的各种物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 •研究内容: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理。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中药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的规律)。 1、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 温热药:对机体功能的病理性衰退起兴奋性作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及新陈代谢活动,调节内分泌腺功能,增加体内产热。 寒凉药:与温热药相反,对机体的病理性亢进起抑制作用,并且多具有抗感染和抗肿瘤的作用。 第二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1、 2、四气和五味的关系 四性是药物作用在人体后产生的效应;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产生作用(四性)的物质基础,其本质是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具有各种药理作用的基础。五味是成分,四性是作用。五味是四性的基础。“因有五味,故有四性”

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指中药对机体既可产生治疗作用,又可产生不良反应;中药由于成分的复杂性导致治疗作用的多效性。(多效性、成分)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指的是中药药理实验由于影响因素多而重现性差。(重现性差、影响因素多) (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量效关系具有复杂性,规律性差。(复杂、成分) (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时效关系具有复杂性。(复杂、成分)(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称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与剂量大小和所含不同化学成分以及机体的不同状态有关。(成分、剂量、机能状态) (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往往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能证实与传统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也发现了与传统功效无关的新的药理作用。(一致与差异性同在) 第五章解表药 一、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发汗作用 特点:解表药引起的发汗多属温热性发汗 发汗是蒸发散热的方式之一,也是机体维持正常体温的一种方式。 规律:发汗及促进发汗作用以辛温解表药作用突出 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包括: ①直接影响汗腺功能,增加汗液分泌——麻黄 ②通过兴奋外周α受体而促进汗液分泌——麻黄 ③通过促进或改善血液循环而促进发汗——桂枝生姜 2、解热作用 规律:辛凉解表药的解热作用更加显著,其中以柴胡作用较显著。部分药物可使正常动物的体温下降(如麻黄挥发油、柴胡皂苷、葛根素等)。 机制:可能与抑制发热的多个环节有关 ①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②通过扩张皮肤粘膜血管增加散热。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课程名称:中药药理学课程代码:3046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差不多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结合目前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它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分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理论课分总论及各论。总论重点讲述中药药性药理、阻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和研究思路等差不多理论和知识。 各论按照中药学的传统分类分章节介绍,每章包括概述和常用药物两部分。概述介绍与各类中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常用药物介绍常用单味药的要紧化学成分、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等,也介绍部分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二)本课程的差不多要求 学生通过自学把握中药药理学差不多理论和差不多知识,把握常用中药产生其功效的药理学基础和物质基础、把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相关方法与技能,明白得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了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成就与新进展,为进一步挖掘和进展中医药理论、开发中医药资源,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或区不 《中药药理学》要紧介绍目前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同时介绍中药研究的方法——将现代科学专门是现代医学研究生命科学的方法、技术、思路与中药研究有机结合。学习本课程必须要有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西医基础学科(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药理学)和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的知识作。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把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明白得《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和研究内容,了解中药药理学的进展简史。 (二)课程内容 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一)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认识和明白得中药理论的内涵;(二)中药药理学研究要与中药临床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三)中药药理学研究促进中医理论的进展与进步;(四)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五)中药药理学研究促进中西医结合。 2、中药药理学的进展简史。

兽医药理学课后问题详解

兽医药理学 名词解释 1.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效果,称药物的治疗作用. 2.抗菌谱:抗菌谱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抗菌谱为临床选用药物的依据. 3.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伴随治疗作用的同时,出现与治疗的目的无关或有害的作用. 4.药物作用:药物在动物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作用. 5.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病原体对药物不敏感或敏感性在多次接触药物后逐渐下降或完全消失. 6.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7.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8.交叉耐药性:在某一微生物对某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有时对同类的其它抗菌药也产生耐药性。 9.防腐消毒药:为防腐药及杀菌药之总称,防腐药为抑制病原体生长药;消毒药为杀灭病原体的药物,二者在 使用浓度上有所差异,其化学本质无异之药物. 10.肝肠循环:有些药物由胆汁排出,进入肠道后经水解,或解离出药物在肠道内再吸收进入血循环,称为肝 肠循环.肝肠循环的药物往往具有持效时间长的特点. 11.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药物代谢. 12.拮抗作用:两药配伍(联合用药)使药效小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 13.广谱抗菌药:是指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及某些原虫如阿 米巴原虫,球虫等的多数病原体有抑制作用的抗菌药. 14.对症治疗:为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治标.如用解热镇痛药所消除机体发热之症状. 15.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发病的原因,去除疾病的根源.如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体. 16.兽药:用于治疗,预防,诊断动物疾病或用于促进动物生长及生产的物质. 17.兴奋药:主要引起动物机体活动增强的药物. 18.制剂:根据兽药典或处方制成一定规格的成品. 19.驱虫药:又称抗寄生虫药,指能杀灭或抑制,或驱除畜禽体内外寄生虫的一类药物. 20.吸收作用: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循环后,分布至全身各有关器官,组织而发挥的作用,也称全 身作用. 填空题 1. 药物体内过程指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 2. 药物排泄主要器官是肾和胆道 3.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4. 常用于驱除胃肠道内线虫和肺线虫的药物左旋咪唑 ,阿苯哒唑和伊维菌素 5. 常用的抗球虫药氨丙啉,氯苯胍,尼卡巴嗪和地克珠利(其它药物也可) 6. 可用驱除体外螨虫、虱子等及体内线虫的有效药物是伊维菌素 7. 复合麻醉的方式有麻醉前给药、基础麻醉、混合麻醉和配合麻醉 8. 普鲁卡因主要应用方式是浸润麻醉、传导麻醉和脊髓麻醉 9. 常用作泻药的无机盐有硫酸钠和硫酸镁 10. 常用的强效利尿药有呋塞米和依他尼酸 11. 多用于产后子宫止血,胎衣不下的子宫兴奋药是麦角新碱 12. 无机铅中毒时的解救药是依地酸钙钠 13. 纠正酸中毒的有效药物是碳酸氢钠(小苏打) 14.药物转化的主要器官是肝脏 15.常用的抗菌增效剂有甲氧苄啶(TMP)和二甲氧苄啶(DVD) 16.青霉素G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 17.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红霉素,泰乐菌素和吉他霉素(北里霉素)

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3)

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二十一章收涩药(一)A1型题(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收涩药的功效() A敛汗B止泻C固精D止吐E止血 2、五味子的主要成分() A生物碱 B有机酸 C维生素C D维生素E E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 3、下列哪项不是五味子的镇静催眠作用() A延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睡眠时间 B促进镇静药阈下催眠剂量致动物睡眠 C减少小鼠自发活动 D对抗咖啡因引起的惊厥 E对抗苯丙胺中枢兴奋作用 4、下列哪项是五味子的药理作用() A驱蛔虫 B保肝 C抗病毒 D解热 E抗动脉粥样硬化 5、五味子的药理作用是() A抗休克 B镇痛 C降血糖 D抗溃疡

E抑制子宫 6、下列哪项不是五味子延缓衰老的作用() A清除活性氧自由基 B升高红细胞SOD活性 C促进老化兔生殖细胞增生 D增加老化小鼠脑组织蛋白质含量 E增加老年动物脑血流量 7、五味子复方治疗心肌梗死的主要药理作用是()A抑制心肌收缩性 B减慢心率 C增加冠脉血流量 D提高心肌细胞代谢酶活性 E增加心肌耗氧量 8、下列哪项是五味子的现代应用() A肝炎 B心律失常 C病毒性心肌炎 D心力衰竭 E高血压 9、五味子的现代应用于治疗() A风湿性关节炎 B风湿性心脏病 C高脂血症 D急性肾小球肾炎 E神经官能症 10、下列哪项不是山茱萸抗休克的作用() A增强心肌收缩力

B增加心脏输出量 C 升高休克动物血压 D减少休克动物肾血流量

E延长休克动物生存时间 11、山茱萸的免疫抑制作用表现为() A加速血清抗体IgG形成 B加速血清抗体IgM形成 C加速T淋巴细胞增殖 D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 E抑制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12、山茱萸最主要的成分是() A山茱萸苷 B没食子酸 C苹果酸 D鞣质 E熊果酸 13、下列哪项不是山茱萸的抗炎作用() A减轻二甲苯所致组织水肿 B抑制蛋清引起的炎性渗出 C抑制醋酸引起的炎性渗出 D抑制肉芽组织增生 E降低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 A减轻四氯化碳引起的动物赶损伤作用 B减轻肝细胞坏死 C升高血清ALT活性 D防止肝脂肪性变 E抗肝纤维化 15、在收涩药收敛作用的叙述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收涩药所含的鞣质,具有收敛作用 B鞣质与溃疡面接触,可凝固表层蛋白质,形成保护层,减轻创面刺激C鞣质可固涩汗腺,引起汗液分泌减少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适用专业:中药学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54学时(42理论:12实验)总学分数:3学分开设学期:第四学期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药理和机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结合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制及其物质基础,是中药药理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2.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药理学是介绍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药理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药理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功效产生的药理学基础,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4.课程作用 《中药药理学》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药理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中药药理学专业的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各类常用中药药理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了解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为培养中药药理学科技人才打下一定的基础。它是沟通中西医、联系中西药、跨越医学和药学、衔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性课程,对中医药学术创新、临床疗效提高和中药药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中药药理产业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内容上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大部分:理论课分总论及各论。总论重点讲述中药药理药动学和药效学、中药药理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等基本理论和知识,介绍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和研究思路。各论按中药药理学传统分类法分类,包括概述和常用药物两部分,重点介绍与各类中药药理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常用单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等。本课程分理论跟实验教学,其中理论为48学时,实验16学时,共64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2.理解并掌握各类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思路和现代研究进展。 3.掌握常用中药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现代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二)能力目标 1.掌握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药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基本理论、中药基本理论知识的现代科学内涵 2.了解中药药理学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 3.理解并掌握与常用中药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三)素质目标 1.明确职业定位,热爱中药药理专业。 2.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培养提高自学能力 3.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良好的心里素质和职业道德。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按照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相应职业资格标准

中药学综合考试科目考试大纲

中药学综合考试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661科目名称:中药学综合 I.考察目标 中药学综合主要考察中药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对中药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中药学综合包括中药学、药理学、中药化学,三者都是中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中药学》主要考查考生对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并从临床用药角度考查合理用药的专业知识;《药理学》主要考察考生对药理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在熟悉药物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的基础上,着重考察考生科研实践能力。《中药化学》主要考察考生对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熟悉程度,并考察考生的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名词解释10小题,共50分选择题45小题,共90分简答题10小题,共100分论述题4小题,共60分 III.考试范围 【参考书目】: 《中药学》《药理学》《中药化学》 【考察内容】 中药学综合之中药学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发展 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熟悉历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了解中药学的发展历史沿革。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及采集 掌握道地药材的概念与意义;按药用部位划分不同植物的采收时节和方法。 熟悉中药产地与药效的关系。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掌握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四章药性理论 掌握中药性能的含义及内容;掌握四气的含义、具体表述及阴阳属性,熟悉四气所表示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含义及阴阳属性,熟悉五味分别表示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气味配合的意义、原则及规律掌握升降浮沉的含义;掌握归经的含义及依据,熟悉归经的表述方法,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中药毒性的概念及分级,有毒无毒的确定依据及影响因素,引起中药中毒的原因及有毒无毒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熟悉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熟悉升降浮沉的转化条件;升降浮沉确定依据及所表示的作用,升降浮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 掌握配伍的含义及内容;掌握配伍七情。熟悉配伍的目的 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 掌握用药禁忌的含义及内容,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禁忌的含义;掌握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禁忌的内容。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掌握剂量的含义,确定中药剂量的因素;常用的给药途径及其对疗效的影响,常用剂型;中药的煎煮方法及特殊要求,服药方法 第八章解表药 掌握解表药的概念、功能、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掌握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生姜、苍耳子、辛夷、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熟悉香薷、藁本、蝉蜕、蔓荆子等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了解苏梗、生姜、浮萍、淡豆豉、木贼等药的功效、主治。 第九章清热药 掌握清热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芦根、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射干、蚤休、白头翁、鱼腥草、贯众、生地黄、玄参、赤芍药、牡丹皮、败酱草、青蒿、地骨皮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熟悉天花粉、竹叶、决明子、苦参、白鲜皮,青黛、穿心莲、土茯苓、山豆根、马齿苋、鸦胆子、白花蛇舌草、白蔹、漏芦、紫草、水牛角、白薇、胡黄连等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了解淡竹叶、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忍冬藤、紫花地丁、野菊花、拳参、半边莲、半枝莲、北豆根、马勃、熊胆、银柴胡、山慈姑、木蝴蝶等药的功效、主治。 第十章泻下药

中药“驱虫药”——雷丸

中药“驱虫药”——雷丸 本品为白蘑科真菌雷丸的干燥菌核。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秋季采挖,洗净,晒干,粉碎。本品气微,味微苦,嚼之有颗粒感,微带黏性,久嚼无渣。以个大、质坚、断面色白者为佳。生用。 一、药性和功效 本品性味微苦,寒。归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之功效。用法用量:15~21克,不宜入煎剂,一般研粉服,1次5~7克,饭后用温开水调服,1日3次,连服3天。使用注意:因本品主要成分为一种蛋白水解酶(雷丸素),加热60℃左右即易于破坏失效,故不宜入煎剂,宜入丸散服。 二、歌括 《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雷丸味苦,善杀诸虫,癫痫蛊毒,治儿有功。 三、临床应用 1.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虫积腹痛 本品驱虫面广,对多种肠道寄生虫均有驱杀作用尤以驱杀虫为佳。治疗虫病,可单用研末吞服,每次20克,日服3次;治疗钩虫病、虫病,可与槟榔、牵牛子、苦皮等同用;治虫病,可与大黄、牵牛子同用;治脑囊虫病,可配伍半夏、茯苓等药。 2.小儿疳积 本品具杀虫消积之功,主入阳明胃经以开滞消疳。治疗小儿

疳积,可与使君子、鹤虱、榧子肉、槟榔各等份,为末,乳食前温米饮调下;亦可配伍使君子、苍术等药。 四、现代药理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蛋白酶:雷丸素,雷丸蛋白酶等:还含麦角甾醇、多糖等。 2.药理作用 本品驱除虫是通过该蛋白酶的作用,使虫体蛋白质分解破坏,虫头不再附于肠壁而排出;50%雷丸乙醇提取物对猪虫、蚯蚓及水蛭有杀灭作用;在5%雷丸煎剂培养液中经5分钟可使大部分阴道毛滴虫虫体颗粒变形;雷丸多糖S-4002有抗炎及提高动物免疫功能的作用;雷丸素对小鼠肉瘤S180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课程]中药学第49讲消食药:莱菔子、鸡内金、鸡矢藤驱虫药概述

[课程]中药学第49讲消食药:莱菔子、鸡内金、鸡矢藤 驱虫药概述 中药学第49讲消食药:莱菔子、鸡内金、鸡矢藤驱虫药概述第四十九讲消食药:莱菔子、鸡内金、鸡矢藤驱虫药概述驱 虫药:使君子、苦楝皮、南瓜子 下面介绍另一味消食药,莱菔子。莱菔子就是我们疏菜当中萝卜的成熟的种子,不管那个萝卜的表皮是什么颜色,有白的、有绿的,或者有紫色的,成熟的种子都可以。大家注意萝卜就是一般所说的白萝卜,不是胡萝卜,作疏菜吃的那种,种子是那种不规则的那种类似于圆球状的,直径可能二三毫米那样大的一个成熟的种子。 莱菔子作为一个消食药,功效也是消食化积。这个药作为消食药,它什么消化酶都没有。现在发现它主要是增强胃肠的运动,有利于饮食的消化。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也是什么饮食积滞都是可以用的,而且作用还比较的强。这个药物作为消食药的最大的优点,它兼有行气消胀的作用。它既能帮助饮食的消化,又能够消除因为饮食积滞引起的脘腹胀满。一般的饮食积滞,都会有脾胃的气机阻滞,脘腹胀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莱菔子,凡是饮食积滞证,它都可以使用。因为它两者兼顾,这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优势。另外,这个药在消食药当中,临床医家认为它不足的地方是,因为它是一个行气药,就有耗气的作用,而且耗气还比较明显,如果过用,容易耗伤正气,耗伤脾胃之气。从理论上来讲,它主要是用于饮食积滞的实证,由(于)脾虚,消化功能(则)降低,就不能很好的腐熟食物、不能很好的运化水谷精微,这样的患者他出现的饮食积滞就不是很适合,所以它主要用于实证。虚证引起的容易进一步的耗伤正气,但是由虚证引起的同样有气滞胀满,它在这里面也有比较好的针对性,所以就通过配伍来解决这个矛盾。实际上它不分虚实,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