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章体外试验与新生物技术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第章体外试验与新生物技术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第章体外试验与新生物技术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第章体外试验与新生物技术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第八章毒理学评价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毒理学固然应主要着眼于生物大分子,但也应当看到这些大分子是

存在于细胞膜上、细胞器内,乃

至细胞间隙液中的。它们与细胞是不可分离的。因此,对亚细胞组分的研究也是毒理学分子生物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亚细胞组分的制备现代毒理学中使用最多的亚细胞组分是细胞膜、微粒体及线粒体。现就细胞膜、微粒体及线粒体的制备方法加以介绍。

一、细胞膜的制备

细胞膜指细胞外层质膜,厚度约6?10nm。它将细胞与外环境分隔,且参与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内各种

细胞器也是由质膜分隔,称为细胞器膜,两者统称为生物膜。它是常用的研究模型,用以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研究外源化合物的中毒机制。

1 .肝细胞膜的制备其基本原理是:首先,将肝组织在含有钙离子的低渗碳酸氢钠缓冲液中温和匀浆,使细胞膜保持较大的膜片;其次,应用低速离心使细胞膜片与细胞核一起从匀浆中分离,再利用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的密度差异,用密度梯度离心将细胞膜从低速离心获得的粗核部分中分离出来。

2.红细胞膜的制备哺乳动物红细胞不含任何细胞器,故其红细胞膜是较纯净的细胞膜。

(1)红细胞血影膜常用的制备方法是在低渗条件下,红细胞膨胀,由双面盘状变成近乎球形,随后细胞内容物因胞膜破裂

而释放,20 000g 离心。洗涤去除血红蛋白,即获红细胞膜。此种膜最接近整体系统,仍保留着原有膜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等特性,毒理学试验常用简易模型研究外源化合物对细胞膜离子转运及相关酶类、膜脂流动性和细胞骨架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但它不能控制细胞质内的环境,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低渗制备的红细胞膜虽然去除了细胞内质,但膜的封闭性差,有许多泄漏的空穴。

(2)再封血影

近年发现,在一定条件下,胀破了的红细胞可以重新封闭,对K '等离子不通透,给研究红细胞膜提供

了另一模式。其制备的方法有:

①向低渗胀破的红细胞加入浓盐溶液,成为等渗溶液,置于37C温育20min,期间可缓慢地搅拌,即得

一定比例的再封血影。

②将低渗胀破的红细胞在0C条件下,过Bio —gel A柱,柱上部的1/3pH为7. 6,以利膜与血红蛋白分

离,其下的2/3pH 为6.0,有利于随后红细胞空泡的重新封闭,当膜从柱上流出后再用一定浓度的Kcl 调节

为等渗液,在37 C温育1h,即获得重新封闭的血影。

(3)封闭的红细胞膜囊泡有时为了深入研究,需要将膜的内、外层翻过来。红细胞溶血后,在不含一价离子的碱性低离子强度介质中,膜能自发地凹陷(无Mg “存在)或外凸(有Mg “存在),形成小囊泡,通过实验可制备封闭的红胞膜囊泡。其特点是不受胞浆内容物的干扰,可采用匀浆,等密度梯度离心或屏障分离等技术制备胞浆面在外的翻转泡

(其内、外层正好与血影膜相反)或胞浆面仍在内的正转泡(即与红细胞膜内外侧相同的囊泡)。

3. 脂质体的制备脂质体是双层脂质包围一些水溶液的小滴,呈球形。它是最常用的人工膜之一,是较为理想的生物膜

拟系统。大脂质体制备可将适量的磷脂溶于氯仿等有机溶剂,置于旋转蒸发仪上蒸发至干,使玻璃壁上附有一层极薄的磷脂膜,然后加水溶液,并振摇,即可形成多层大脂质体。用超声波法和微量注射法、去垢剂法可获得单层脂质体。

4. 突触体膜的制备制备突触体膜的基本原理是将脑组织在预冷的蔗糖溶液中进行匀浆,再利用脑突触体膜的蛋白质与脂

的比例、电荷性质、颗粒大小、形状等不同于其他的细胞器膜进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将其分离出来。

二、微粒体的制备

微粒体是内质网在细胞匀浆过程中形成的碎片,并非独立的细胞器。由于微粒体含有代谢外源化合物的混合功能氧化酶,在毒理学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是较常见的试验模型。制备肝微粒体的方法有超速离心法、钙沉淀法、凝胶过滤法及等电点沉淀法。

基本步骤为:将肝组织匀浆后,2500g 离心;弃去沉淀(主要是细胞核及碎片),取上清液9000g 离心;弃去沉淀(主要是线粒体),取上清液,100 000g 离心,得到的沉淀即为线粒体,上清液为胞浆。所得微粒体用缓冲液悬浮

后,贮存在一20?一70 C冰箱中。

除超速离心法制备微粒体外,用凝胶过滤、钙沉淀法和等电点沉淀法也可以制得微粒体。

三、线粒体的制备

1.肝脏线粒体的制备

所有操作应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全部器械如匀浆器、烧杯、离心管等,以及缓冲液应放4C冰箱内

预冷。2.亚线粒体颗粒的制备

亚线粒体颗粒是指经特殊处理,除去线粒体外膜和基质部分后形成的小囊泡。它含有氧化磷酸化过程所有的酶类,是

观察呼吸链氧化反应、ATP 酶活性及其他一些特殊反应的模型。

亚线粒体颗粒制备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作用,破坏线粒体外膜,再经超速离心获得仅有内膜的亚线

粒体颗粒。在超声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持线粒体制备物温度,不要升高,维持在4C以下。

第二节核酸的提取与制备

核酸的提取是分子生物学中很重要的基本实验技术,也是其他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的前提条件。核酸样品的提取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有关分析检测的成败。

分离纯化核酸总的原则是应保证核酸一级结构的完整性及排除其他分子的污染。为了保证孩酸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完整的一级结构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遗传信息全部贮存在一级结构之内。核酸的一级结构还决定着其高级结构的形式以及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结合的方式。

经纯化的核酸样品中不应存在对酶有抑制作用的有机溶剂和过高浓度的金属离子,其他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多糖和脂类分子的污染应降低到最低程度,此外还要排除其他核酸分子的污染,如提取DNA 分子时,

应去除RNA 分子,反之亦然。

为了保证分离核酸的完整性和纯度,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

①尽量简化操作步骤,缩短提取过程,以减少各种有害因素对核酸的破坏。

②减少化学因素对核酸的降解,为避免过酸、过碱对核酸链中磷酸二酯键的破坏,操作多在DH4?

10 的条件下进行。

③减少物理因素对核酸的降解。物理降解因素主要是机械剪切力,其次是高温。机械剪切力包括强力高速的溶液震荡、搅拌,使溶液快速地通过狭长的孔道,细胞突然置于低渗液中,细胞爆炸式的破裂以及

DNA 样品的反复冻贮。机械剪切作用的主要危害对象是对分子质量大的线性DNA 分子,如真核细胞的染色

体DNA 。对分子质量小的环状DNA 分子,如质粒DNA 及RNA 分子,威胁相对小一些。高温,如长时间的煮沸,除水沸腾带来的剪切力外,高温本身对核酸分子中的有些化学键也有破坏作用。核酸提取过程中,常规操作温度为0?4 C,此温度

环境可降低核酸酶的活性与反应速率,减少对核酸的生物降解。

④防止核酸的生物降解。细胞内或外来的各种核酸酶消化核酸链中的磷酸二酯键,直接破环核酸的

一级结构。其中DNA酶需要金属二价离子Mg “,ca “的激活,使用金属二价离子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柠檬酸盐基本上可以抑制DNA 酶的活性。而RNA 酶不但分布广泛、吸易污染样品,而且耐高温、耐酸、耐碱、不易失活,所以生物降解是RNA 提取过程中的主要危害习素。

总的来说,核酸提取的主要步骤就是破碎细胞,去除与核酸结合的蛋白质以及多糖、脂类等生物大分子,去除其他不需要的核酸分子,沉淀核酸,去除盐类、有机溶剂等杂质,纯化核酸等。

核酸提取的方案,应根据具体生物材料和待提取的核酸分子的特点而定。

一、DNA 的提取与制备

从细胞中提取DNA 要用尽可能温和的细胞破碎法,以免DNA 被机械破碎。操作时还需要有EDTA 的存在,以螯合镁离子,镁离子是DNA 酶降解DNA 所必需的。如果有细胞壁,要用酶进行消除,如用溶菌酶处

理细菌,对于细胞膜要用去污剂溶解。对于不同来源的细胞、组织应使用不同的裂解液,如果必须使用物理破碎,一定要尽可能地轻缓。细胞破碎以及其后的操作都要在4cIC 条件下进行,所用的玻璃器皿和溶液都要经过高压灭菌以破坏DNA 酶。

上述方法只适用于细胞总DNA 的提取。不同来源的样品,处理时有不同的注意事项。对于新鲜动物组织脏器等提取

材料,由于含有较丰富的DNA 酶,应迅速冷冻保存备用,以减少DNA 的降解;石蜡包埋组织块中DNA 应先进行脱蜡处

理;培养细胞裂解之前应用相应的缓冲液进行洗涤;质粒DNA 提取之前先要经过细菌培养,获得对数生长后期的细胞后进

行离心集菌收集,再通过碱性裂解法、去污剂法或煮沸法等进行提取,纯化过程也可使用酚/氯仿萃取法,对于小分子DNA

(小于10kb),可用涡旋混合器以保证溶液中有机相与水相混合均匀,当纯化DNA分子介于10?30kb时,应轻微振荡,避免DNA被机械剪切,小于30kh的

DNA 分子纯化时应更小心。

二、RNA 提取与制备

RNA 提取技术与上述DNA 提取技术相似。由于RNA 分子相对较短,不易被剪切力损伤,因此细胞破碎可以用较强有力的方法。RNA 对RNA 酶敏感,而RNA 酶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不仅各种细胞内都有RNA 酶,操作者的手指上也有RNA 酶,因此操作者必须带手套,并且提取液中要有较强的去污剂存在,以便快速灭活RNA 酶。接下来的去蛋白操作须特别强有力,因为RNA 常常和蛋白质紧密结合在一起。用DNA 酶去除DNA,用乙醇沉淀RNA。RNA提取要用硫氰酸胍?它既是较强的RNA 酶抑制剂,又是蛋白变性剂。制备

RNA 时所用物品应完全无RNA 酶。

第三节基因突变分析与PCR 检测

一、基因突变分析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包括碱基置换、移码突变和片段突变(参见第五章第二节)。基因突变是分子

水平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见,一般是以表型(如生长、生化、形态等)的改乏为基础进行检测的,

也可通过DNA测序、DNA单链构象多态分析(sscP)、基因差异分析及基因芯片检测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DNA 序列的改变来确定。

1. PCR —SSCP 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在能够检测单个碱基变化的技术中,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因

其简单而有效已成为最常用的技术。

(1)PCR —SSCP的基本原理

PCR?SSCP分析技术是一种DNA单链凝胶电泳技术,它根据形成不同构象的等长DNA单链在中性聚丙

烯酰胺凝胶中的电泳迁移率变化来检测基因变异。首先PCR 扩增特定靶序列,然后将扩增产物变性为单链,

在不含变性剂的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电泳。此时,DNA 单链的迁移率除与DNA 链的长短有关外,更

主要的是取决于DNA 单链所形成的构象。在非变性条件下,DNA 单链可自身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构象。这种构象由DNA 单链的碱基顺序决定,其稳定性靠分子内局部顺序的相互作用(主要为氢键)来维持。相同长度的DNA 单链,其顺序不同,甚至单个碱基不同,所形成的构象不同,电泳迁移率也不同。靶DNA 中如含单碱基置换或数个碱基插入、缺失等改变时因迁移率变化会出现泳动变位(mobility shift),从而可将发生突变的DNA 与正常DNA 区分开。

经典的PCR—SSCP 技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引物或核苷,再通过放射性自显影显示结果。但由

于放射性同位素的污染及半衰期的问题,限制其推广应用。现已发展多种PCR—SSCP技术,各有其优势及适

用领域。例如,使用荧光素代替核素进行标记,也可以在电泳后用银染(银

染显示法也称冷sscp)。银染法利用对单链DNA亲和力较强的特点,大大提高了分辨率剂检测的敏感

性,且技术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单链带型清晰,带与带之问易于识别,既避免了污染,又提高了灵敏性。此外,使用RNA 分子来做SSCP 会提高其灵敏度,尤其是对大于200. b. p 的片段检测更显优势。RNA 分子形成的构象稳定、种类多,对单碱基置换等改变敏感,RNA的sscP分析可检岀多条单链带,提高基因变

异检岀率,是PCR —SSCP技术又一发展方向。

(2)PCR—SSCP的优缺点

PcR—sscP 优点包括:技术原理明确,操作简单,不需特殊仪器,技术容易掌握;实验步骤少、速度快、周期短;检测灵敏度高,一般无假阳性结果;可运用于大样本筛查;可有效检测单碱基置换和多碱基

插入、缺失等基因突变类型。

但PCR—SSCP 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该方法最突出的问题是不能检测出所有的突变,由各实验室报道的突变检出率从35%一99%不等,且分析片段太小,可能呈假阴性结果。由于随DNA 片段大小的增加迁移率的改变明显减少,故该方法只适用于检测150?200bp的DNA片段。一般来说,小于200bp片段的检岀率可达90%,而大至400bp的片

段,其检出率只有70%80%,片段越小,检出率越高。

2)、SSCP 分析影响因素较多。凝胶浓度和交联度、电泳温度、凝胶中甘油的浓度、电泳缓冲液的离子强度等均可通过影响DNA 单链构象从而影响DNA 单链的电泳迁移率,一种PcR 产物单链的良好的电泳条件需要反复试验摸索。

3)、PCR-SSCP 分析只能发现是否有突变或碱基序列组成方面的变化,并不能了解DNA 序列变化

的性质及位点。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将已知有改变的样本的PCR 产物进行DNA 序列分析.即PCR、SSCP、DNA 测序三种方法的联用(PCR —SSCP—DNA —Sequencing技术)。

2.DNA 测序

基因突变检测的“金标准”是直接进行DNA 测序,一些基因突变筛选方法得岀的结论往往还需DNA 测序来证实。

经典的DNA测序就其原理来说主要分为化学降解法和San ger双脱氧链终止法。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

一些基于非放射物质标记和自动化测序的方法,近年来还发展了一些全新的DNA 测序方法,如毛细管凝胶电

泳法、阵列毛细管凝胶电泳法、超薄层凝胶板电泳法等以及不用电泳分离直接测序技术,如杂交法、质谱法、原子探针法、流动式单分子荧光检测法等。

(1)化学降解法

1977年.Ma。am和Gilb。rt报道了通过化学降解测定DNA序列的方法,即化学降解法(chem '.。l

cl。a。。ge m。thod,也叫M . dxam —Gilbert法)。它的原理是用一些特殊的化学试剂处理具末端放射性标记的DNA 片段,分别作用于DNA 序列中4 种不同的碱基,使其在核苷酸序列中形成的糖苷键连接变弱,易从DNA 链上脱落下来。丢失了碱基的核苷酸链再经适当处理,就可在缺失碱基处断裂。在进行这些反应时,将反应条件控制在每条DNA 链断开一处,因此经过处理可产生一系列长短不等的DNA 片段。根据所用的试剂

不同,其末端分别为G,A,C,T,再对一系列这样的片段进行电泳及放射自显影,综合分析,就可测得

DNA 分子中的核苷酸排列顺序。

(2) 酶促双脱氧链终止法

酶促双脱氧链终止法又叫Sanger 法或链终止法(chain termination method) 。由于这种方法要求使用一种单链DNA 模板和一种合适的DNA 合成引物,因此有时也叫引物合成法或酶催引物合成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了DNA 聚合酶所具有的两种酶催反应的特性:第一,DNA 聚合酶能够利用单链的DNA 为模板,合成岀

准确的DNA 互补链;第二,DNA 聚合酶能够利用2'3'一双脱氧核苷三磷酸作底物,使之参与到寡核苷酸链的3'一末端,从而终止DNA 链的生长。在同一反应管中加入链终止剂2',3'一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

中的某一种,以及引物、模板、dNTPs。ddNTP 能随机掺人合成的DNA 链,一旦掺入,DNA 合成即终止,于是各种不同大小的片段起始端相同,而末端核苷酸必定为该种核苷酸。经电泳及放射自显影可从图谱上直接读岀DNA 序列。双脱氧法极适于大规模测序。

(3) 自动化测序法

Sanger 双脱氧链终止法和Maxam—Gilbert 化学修饰法在DNA 测序原理上是公认的两大成就.但两者也都存在

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有待解决。例如,这两种方法都需要使用放射性核素作为标记物,尽管灵敏度很高,但存在辐射危害,而且放射性材料在保藏、处理和运输方面也是相当麻烦的。再如,这两种DNA 序列

分析法都存在着操作步骤繁琐、效率低、速度慢等缺点(特别是在结果的判断环节中)。自DNA 序列分析技术

问世不久,为适应大规模测序的需要,许多科学家开始致力于DNA 分析自动化方面的研究。自动测序仪的原

理沿用Sanger 等建立的双脱氧链终止法. DNA 聚合酶催化延伸反应产生的DNA 片段仍需通过序列胶电泳分离,采用荧光标记取代放射性标记,通过激光激发荧光,并与电子计算机程序的自动化技术相结合,达到自动检测碱基的目的。而在荧光染料标记方式上,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ABI公司(applied biosystem)的自动

DNA 序列测定仪采用4种荧光基团标记,而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 与瑞典Pharmacia—ILKB 公司联手推出的全自动激光序列分析仪(A .L .F.,automated laser fluorescent sequencer) 则采用了单种荧光素标记。

使用DNA 自动测序仪,熟练的操作者一天可以测1000 个以上的碱基,而其他测序方法一般 1 人1 年只能测50 000 个碱基。这种方法因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自动化操作,大大缩短了测定时间,而且结果准确可靠,是目前最优越的测序方法。

(4) DNA 测序的新方法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上述DNA 测序方法,近年来又发展了一些全新的DNA 测序方法。

①以凝胶电泳为基础的测序方法在传统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毛细管电泳激光荧光法、超薄层板电泳激光荧光法等技术。

毛细管凝胶电泳比传统凝胶电泳分离速度提高了25 倍,但1只毛细管只能分离 1 个样品,因此分析效率并未提高。阵列毛细管电泳新方法的出现提高了分析效率。1992 年,美国科学家采用激光聚焦荧光扫描检测装置,25 只毛细管并列电泳,每只毛细管在1.5h 内可读出350bp ,DNA 序列分析效率可达到6000bp /

h。1994 年,日本科学家提出的另一种测序装置,20 只毛细管并列电泳,采用激光荧光电荷耦合阵列检测器

(ccD) 检测,有较高的灵敏度。采用ccD 检测器,100 只毛细管阵列电泳装置,可同时检测100 只毛细管的DNA 分离样品。

使用超薄层凝胶板电泳进行测序,凝胶板厚度仅为50?100斗m,配备流水冷却装置,场强提高到

250V/cm,大幅度地提高了电泳速率。而一般的电泳胶厚度为200?400肛m,电场强度较低(75v /cm),限

制了测序的速度。在此基础上如采用激光荧光ccD 检测器检测,则可比常规电泳测序速度提高9 倍,达到8000bp/h 以上。

②不用电泳分离的测序新方法

DNA 测序方法研究的一个热点是不用电泳分离的技术。这一类尝试主要包括:

⑧杂交法(sequencing by hybridization ,SBH) ,这是有希望用于快速DNA 测序分析的一种新技术。它应用一套已知序列的寡核苷酸探针,与待测DNA 样品进行杂交,寻找靶DNA 链上的互补序列,形成完全互补的双链,根据杂交情况排列出样品的序列信息。目前SBH 技术用于同源序列的比较测定、点突变的检测已

日趋成熟。SBH 作为一种快速、自动化的测序方法,相信未来几年中会有迅速发展,在今后的大规模测序以及分子生物学和基因诊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⑥质谱法中发展较快的是基体协助激光解析离子化(MALDI) 一时问飞行质谱法用来检测双脱氧循环

产生的DNA 片段的序列,相关的延迟离子抽提技术(delayed ion exlraclion ,DE—MALDI) ,可提高MALDl 分析精度,还有MALDI 一' FOF'DNA 测序方法。这一类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非凝胶碱基DNA 测序方法,最终有可能比传统的方法学更加快速,并为将来的大规模质谱DNA 测序提供了可能。

⑥原子探针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新技术的发展,使快速、高分辨直

接观测DNA 分子构象成为可能。流动式单分子荧光检测法也在发展中。

3.荧光原位杂交

原位杂交(ISI{,in situ hybr ? idization),是一种在保持组织、细胞或染色体原有形态结构的基础上,对其内部特殊核苷酸顺序进行检测及定位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可用于染色体畸变分析。其原理是将已标记或经特殊修饰的核酸探针与已固定的组织、细胞或染色体中的DNA 、RNA 杂交,继而通过分析标记探针在被检对

象中的显示状况而达到对特殊目标顺序进行检测、定位的目的: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探针和放射自显影曾一度作为惟一、高度敏感的IsH手段。近年来,利用化学修饰合成核苷酸(如dig —uTP,duTP及ddUTF。等),

并将这些核苷酸掺入可与被检目标序列杂交的RNA 、DNA 或寡核苷酸片段中,杂交后通过荧光法、酶沉淀法或发色团检测来鉴定目标序列是否存在及其位置。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是目

前最常用的ISH 手段之一。

(1) 荧光原位杂交的原理和特点荧光原位杂交的基本原理为:只要两个核酸分子的碱基序列互补,就可在适宜条件下形成稳定的杂交分子。FISH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将标记探针同组织、细胞核或染色体DNA 进行杂交,在下改变其结构和分

布格局的情况下进行细胞内DNA 、RNA 某特定序列的测定。FISI-I 可用于染色体精细结构分析,非整倍体检

测,中期、间期细胞染色体数目分析,微核来源鉴定及精子非整倍唪检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具有操作及观

察分析简便、立体分辨率高、信号明亮清晰以及安全风险性小等优点。此外,利用不同荧光物质所修饰的核

苷酸标记不同探针,可在同一样品中同时识别和分析多个目标顺序。特别是

FISH 计术,在同一细胞核或中期染色体中显示出不同的颜色,从而可同时检测

备出染色体的光谱核型,使全染色体的自动化分析得以实现,大大拓宽了 代出现

的 DNA fibre 。一 FISH ,除显着提高了 FISH 的空间分辨率外,也使 FlsH 灵敏

度进一步提高。 (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一般程序 一般包括探针制备、组织或细胞的处理、杂交以及信号的显示与分析。其流程如

下:

DNA 探针标记 (利用化学修饰合成的核苷酸进行缺口平移、随机引物或

PcR 扩增标记 ) 已经固 定的

组织、细胞或染色体与探针的变性处理

D 37qC 湿盒内杂交2?72h 荧光显微镜下直接检测杂交信号 (探针上的信号分子可被激发荧光 ) 以荧光标记抗体与探针信号分子结合 D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杂交信号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

①制备和标记探针 在遗传毒理学研究中一般用 DNA 探针。目前识别畸变的 FIsH 探针大致可分为染色体序列探

针、由 许多 DNA 大片段组成的全染色体探针和着丝点探针。现在主要通过质粒重组、

PcR 扩增和人工合成等 3 种途 径制备探针。常用的探针信号标记方法有 2种:①直接标记法。将荧光分子直接标记于探针

DNA / RNA 上, 杂交后可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这种方式快速简捷,背景干扰很少,但杂交信号较弱,且不能进一步放 大,目前已较少采用;②间接标记法。采用一个中间分子标记探针,杂交后再用生物素或地高辛等荧光分子 标记的中间分子的亲和物或抗体进行检测。

② 染色体原位杂交

杂交前变性处理染色体标本,使染色体 DNA 变为部分单链,并去掉附着的 RNA 及蛋白质,变性处理 生物素或地高

辛修饰的探针。变性常用加热或碱变性,变性的温度和时间随探针和组织类型的不同而变化, 目的是为了保存组织的完整性和最大的杂交效率。变性后的探针与变性后的染色体单链 DNA 在适合的温度、 盐浓度等条件下复性杂交成双链。此后,经一系列洗涤,将标本中未结合的探针或非特异性杂交的探针全部 洗净。

③ 荧光检测 清洗后的标本用荧光标记的试剂进行检测,对生物素标记的探针一般用荧光标记的卵白素检测,而其

他中间分子,主要采用荧光标记的相应抗体来检测。常用的荧光标记分子有

AMCA ( 蓝光 )、异硫氰荧光素 (绿

光 )、罗丹明 (红光 )、德州红 (深红 )等。

④ 染色体显带 通常在杂交后显带,如先进行常规显带,再进行 FISH 会明显降低杂交信号的检出率。常用的显带方法包 括:

Actinomycin /DAPI 显示 G 带、经溴脲嘧啶处理后再由 Hoechest 显示 R 带。或采用 Alu 或 Line 重复序列 与探针同时进行杂交,亦可得出显示 G 带或 R 带的效果。

⑤ 荧光显微镜检测 荧光染料受到特定波长的光波激发便会在其所排布的位置上发光。此时选择合适的滤色镜,可

在同一 分裂相上观察到不同颜色的标记物。荧光镜检时显微镜的质量及滤片的选择至关重要,特别是滤片系统,应 严格按照相应荧光分子的荧光激发/发射光波长,选择最适的激发/阻挡滤片组合。摄影记录系统由于固态 电荷耦联扫描装置及图像分析仪的应用,可以使背景着色很大程度地减低。应用激光共轭聚焦显微镜,可通 过对染色片标本的不同平面进行断层扫描,并将得到的结果经计算机处理,获得高质量的图像结果。

4.基因差异分析 分子生物学的许多杂交、扩增技术都依赖于特定的探针或引物,才可检测到基因改变的情况。而

某 一基因的探针或引物的设计是在对该基因序列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对于未知序列的分析,此类方法 往往无用武之地。各种化学毒物和环境危害因素引起的基因改变或新基因的出现大多是未知的。对于此类基 因的分析更多应用的是差异分析技术。目前应用较多的是

mRNA 差异显示法以及新近发展的 cDNA 代表性差 异分析法。

(1) mRNA 差异显示法

IJiang 和 Pardee 等于 1992 年最早报道了差别显示法 (DDRT — PCR , mRNA differential dis — play)。其 一

般原理是,对 mRNA 进行反转录合成 cDNA ,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类 cDNA 的 PCR 选择性扩增产物进行凝胶 电泳分析,寻找差异片段。该方法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① 用 3'锚定引物对 DNA 进行逆转录;

② 用 3,锚定引物及若干数量一定长度的

5'随机引物对逆转录后的 cDNA 进行 PCR 扩增,以获得

20 世纪 90 年代发展起来的多色 2 种以上 DNA 的二维结构,制 F[SH 的应用范围。而 20 世纪 90 年

代表不同mRNA 的cDNA 片段;

③用测序胶分离PCR 扩增后的cDNA 片段,得出的差异片段在相同条件下再进行PCR 扩增、分离、纯化、克隆和测序,即可得到差异片段的序列。

差别显示技术的不足之处主要是高频率的假阳性,有时甚至高达70%以上。为了消除假阳性,应严

格设置对照。Sompayrac(1995)曾提岀一些降低假阳性的策略。近几年来随着此项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其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之中。

(2) cDNA 代表性差异分析法

1994 年Hubank 等建立cDNA 代表性差异分析(cDNA —RDA ,cDNA representational

differ 。。。。。.d。。lv。i。)。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差减杂交与PCR 有机结合,利用双链DNA 为模板时可通过PCR 呈指数扩增,而单链DNA 为模板时呈线性扩增的原理,首先制备cDNA 并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成平均长度为256bp 的cDNA 片段,随后利用PCR 技术使cDNA 片段得以富集。接着连续进行 3 次差减杂交,最后再利用PCR 技术富集特异表达基因。

差减杂交法的工作过程是:从基因表达特异的组织中提取mRNA ,反转录为cDNA ,然后与基因无

特异表达的组织中提取的mRNA 过量杂交,在基因特异表达的组织与基因无特异表达的组织中均表达的基因产物形成了cDNA /mRNA 双链杂交分子,而特异mRNA 转录的cDNA 仍保持单链状态,将这种单链cDNA 分离岀来即为差异表达的序列。

由于。DNA —RDA 能发现与表型相关的基因异常,并能随基因表达的时效性不同而分离岀表达差异的基因,从而对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有更多的了解。与mRNA 差异显示法相比,由于RDA 进行了消减杂交,从

而大大地减少了mRNA差异显示中易于岀现的假阳件结果。同时,由于消减富集和PCR动力学富集的特点,

可使mRNA 差异显示法中难以显示的稀有mRNA 的cDNA 得以富集并予筛选和克隆。

在毒理学领域,基因差异分析用于寻找外源化合物或环境诱导基因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但由于其在寻找未知新基因方面的独特优势,必将为分子毒理学的深入研究做岀贡献。

5.基因芯片检测

基因芯片(gene chip),又称DNA芯片。基因芯片技术是新近岀现的将计算机科学、核技术、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的多种理论和技术有机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的基因分析方法。它将成千上万个寡核苷酸固定在厘米大小的硅片上,将待测的材料用荧光素或核素标记,在基因芯片上与探针杂交,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芯片进行扫描获取杂交探针的荧光信号。其制作方法包括:原位合成法(in situ sy。nthesis)、离片合成法(off chip synthesis)及大规模的cDNA微排列。基因芯片的突岀特点是可准确地确定突变位点及突变类型,尤其是可以同时检测成千上万个基因乃至整个基因组的所有突变。它将核酸样品制备、核酸扩增和定性定量检测等一系列繁复的过程连续化和微型化,使其高度集中在一块数英寸大的固相支持物上,可用于DNA 测序、转录情况分析、基因诊断与基因药物分析设计、突变及多态性检测遗传作图等方面的研究。

二、有害微生物的PCR 检测

PcR(I)olyITleIas~j chain reaction) 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 序列的方法,故又称为基因的体外扩增法,也称为无细胞克隆系统。它可以在试管中建立反应,数小时后能将极其微量的目的基因或某一特定的DNA 片段扩增数十万倍,乃至千百万倍,并且无须通过

烦琐费时的基因克隆程序便可以获得足够数量的精确的DNA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PcR 技术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快速准确等优点在食品有害微生物检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1 .PCR 的技术原理

根据已知的待扩增DNA 片段序列,人工合成与该DNA 两条链末端互补的两段寡核苷酸引物,在体外

将待检DNA 序列(模板)在酶促作用下进行扩增,这种方法也就是PcR 技术。扩增过程中高温变性(denatu ration)、低温退火(annealing)和适温延伸(extension)等3步反应作为一个周期,反复循环,从而达到迅速扩增特异性DNA 的目的。高温变性是在体外将含有需扩增目的基因的模板双链DNA 经高温处理,分解成单链模

板;低温退火降低反应系统温度,使人工合成的寡聚核苷酸引物与目的DNA 互补结合,形成部分双链;适温

延伸是将反应循环系统的温度调至适温,在Taq 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有 4 种核苷酸存在时,引物链将沿着5'一3'方向延伸,形成与模板互补的新链,新链又可作为下一次反应的模板,如此周而复始使目的基因的数量呈几何级数扩增。在扩增初期,目的DNA 分子呈几何级数2“(n 为循环次数)增加,随着循环次数增加,模板DNA 不断增加和酶分子的消耗,扩增效率下降,DNA 分子呈线性(1+x) ”增加(x 为DNA 分子实际增长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第五版-课后习题[前六章]

生物统计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生物统计?它在动物科学研究中有何作用? 2.什么是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统计分析的两个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参数、统计数?二者有何关系? 4.什么是试验或调查的准确性与精确性?如何提高试验或调查的准确性与精确性? 5.什么是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如何控制、降低随机误差,避免系统误差? 6.统计学发展的概貌可分为哪三种形态?拉普拉斯、高斯、高尔顿、皮尔森、哥塞特、费 舍尔对统计学有何重要贡献? 第二章资料的整理 1.资料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它们有何区别与联系? 2.为什么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对于计量资料,整理成次数分布表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3.统计表与统计图有何用途?常用统计表、统计图有哪些?编制统计表、绘制统计图有 何基本要求? 4.某品种100头猪的血红蛋白含量资料单位:g/100ml列于下表,将其整理成次数分布表, 并绘制次数分布直方图与折线图。 表格1 4某品种100头猪的血红蛋白含量(g/100ml) 13. 4 13. 8 14. 4 14. 7 14. 8 14. 4 13. 9 13. 13. 12. 8 12. 5 12. 3 12. 1 11. 8 11. 10. 1 11. 1 10. 1 11. 6 12. 12. 12. 7 12. 6 13. 4 13. 5 13. 5 14. 15. 15. 1 14. 1 13. 5 13. 5 13. 2 12. 7 12. 8 16. 3 12. 1 11. 7 11. 2 10. 5 10. 5 11. 3 11. 8 12. 2 12. 4 12. 8 12. 8 13. 3

体外生物测定及其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精)

体外生物测定及其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沈嘉 摘要:简介用体外模型以离体细胞或纯化酶测定试验样品,对受体及酶的拮抗或抑制作用的体外生物测定法在国外新药及标准提取物和日本汉方制剂研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受体;酶;标准提取物;日本汉方药;拮抗剂;抑制剂 IN VITRO BIOASSA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NEW DRUG DEVELOPMENT Shen Jia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15) ABSTRACT:The applications of in vitro bioassay which util izes in vitro model,isolated cells or purified enzyme to measure the antagonisti c or inhibitive effects on receptor or enzyme,in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tandard ext ract and Japanese-Chinese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were briefly introduced. KEY WORDS:Receptor; Enzyme; Standardized extract; Japanese-C hinese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Antagonist; Inhibitor▲ 无论以传统方法还是以最新的组合化学技术开发药用活性成分都需要筛选大量的化合物,这需要高效、快速、准确的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作为筛选手段,而体外生物测定法正是适用于较大规模的各种成分的活性筛选方法之一。体外生物活性研究有多种形式如:细胞培养、模拟体内条件以离体细胞或纯化酶测定试验样品对受体及酶的拮抗或抑制作用等等。现在着重从以下4个方面简介后一种形式及其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1在传统植物药研究开发中体外生物测定的应用 对从北美金缕梅、锐刺山楂及欧洲七叶树中分得的8个化合物外加一个合成化合物进行体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 习题集 (动物医学专业用)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含量随机样本参数统计量准确性精确性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生物统计?它在畜牧、水产科学研究中有何作用? 2、统计分析的两个特点是什么? 3、如何提高试验的准确性与精确性? 4、如何控制、降低随机误差,避免系统误差? 第二章资料的整理 一、名词解释 数量性状资料质量性状资料半定量(等级)资料计数资料计量资料 二、简答题 1、资料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有何区别与联系? 2、为什么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对于计量资料,整理的基本步骤怎样? 3、在对计量资料进行整理时,为什么第一组的组中值以接近或等于资料中的最小值为好? 4、统计表与统计图有何用途?常用统计图、统计表有哪些? 第三章平均数、标准差与变异系数 一、名词解释 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调和平均数标准差方差离均差的平方和(平方和)变异系数 二、简答题

1、生物统计中常用的平均数有几种?各在什么情况下应用? 2、算术平均数有哪些基本性质? 3、标准差有哪些特性? 4、为什么变异系数要与平均数、标准差配合使用? 三、计算题 1、10头母猪第一胎的产仔数分别为:9、8、7、10、1 2、10、11、14、8、9头。试计算这10头母猪第一胎产仔数的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2、随机测量了某品种120头6月龄母猪的体长,经整理得到如下次数分布表。试利用加权法计算其平均数、标准差与变异系数。 组别组中值(x)次数(f) 80—84 2 88—92 10 96—100 29 104—108 28 112—116 20 120—124 15 128—132 13 136—140 3 3、某年某猪场发生猪瘟病,测得10头猪的潜伏期分别为2、2、3、3、 4、4、4、 5、9、12(天)。试求潜伏期的中位数。 4、某良种羊群1995—2000年六个年度分别为240、320、360、400、420、450只,试求该良种羊群的年平均增长率。 5、某保种牛场,由于各方面原因使得保种牛群世代规模发生波动,连续5个世代的规模分别为:120、130、140、120、110头。试计算平均世代规模。 6、调查甲、乙两地某品种成年母水牛的体高(cm)如下表,试比较两地成年母水牛体高的变异程度。 甲地137 133 130 128 127 119 136 132 乙地128 130 129 130 131 132 129 130 第四章常用概率分布 一、名词解释 随机事件概率的统计定义小概率原理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双侧概率(两尾概率)单侧概率(一尾概率)二项分布波松分布标准误t分布

新的《生物制剂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目录 题目 (1) 关键词 (1) 摘要 (1) 引言 (1) 一生物制剂的介绍 (1) (一)概念 (1) (二)优点 (1) 二生物制剂的应用 (2) (一)克隆技术 (2) (二)血管发生 (2) (三)艾滋病疫苗 (3) (四)药物基因组学 (3) (五)人类基因组计划 (3) (六)基因治疗(GENE-BASEDTREATMENT) (4) 三生物制剂的现状 (4) (一)生物制剂的出现 (4) (二)第一代与第二代生物制品 (5) (三)生产中的药物 (6) (四)基因表达的新形式 (7) 四生物制剂的未来发展 (8) 【参考文献】 (10) 本文共10页6886字

生物制剂新技术在药学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摘要:生物制剂在药学领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生物制剂的概念,它在国内外的现状,分析了它的应用,特别是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制剂;应用;现状;未来发展 引言:21世纪的人们更加重视天然、原生态、生物,涌起了一股股回归自然的浪潮。因此,生物制剂受到人们的欢迎,在生物制剂现在的技术上,扩大它的应用领域,更快的发展,是我们迫不及待的任务。 一生物制剂的介绍 (一)概念 生物制剂就是选择性地以参与免疫反应或炎症过程的分子或受体为靶目标的单克隆抗体或天然抑制分子的重组产物。生物制剂不仅仅是原料与一般药品不同,生产工艺也不同。[1]简单的来说它就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的药品,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它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或核酸类药物,也成为生物制剂。 (二)优点 生物制剂的优点是治疗直接,什么紊乱就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比化学药品直接,也比化学药物更加个体化。常用的生物制剂有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其主要特点为: 1、生物活性功能多,均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活性。 2、作用范围广,在体外这些生物制剂几乎对所有肿瘤细胞都有抑制效应。 3、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调节增强作用。 生物制品是用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充次体)、病原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毒素)以及动物和人血浆等制成的制品,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用于防治传染病的生物制品可分为

食品毒理学实验bk

食品毒理学实验指导 食品毒理学实验 (一)毒理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食品毒理学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掌握有关的毒理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实验效率,特作如下要求: 1.课前预习实验指导,对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应有充分了解,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和理论根据,作到心中有数,避免实验中出现忙乱和差错。 2.进入实验室后,首先检查实验桌面上的仪器、器皿、药品等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及有无损坏。 3.实验时务必安静,不能喧哗,作到整齐整洁,有条有理。严格按照实验指导的步骤进行操作,准确计算用药量,注意爱护实验动物,节约实验材料和药品。 4.仔细阅读实验指导,根据实验指导进行小组分工,尽可能每人都有操作机会。 5.及时地、准确地将观察到的数据和反应如实记录。实验完毕,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6.实验后整理实验器材,作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工作。 实验室规则 1.实验室须保持安静、整齐和清洁。 2.实验完毕将实验台、桌、仪器、用具等擦洗干净。仪器、用具如有损坏,应报告老师,各组轮流打扫实验室。关好门窗,切断水源及电源。 3.节约实验用品,爱护器材及动物。 4.随时注意安全操作。 实验一、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常用实验动物的捉取方法 小鼠:用右手提起尾部,放在鼠笼盖上或其他粗糙面上,向后上方轻拉,此时小鼠前肢紧紧抓住粗糙表面,迅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小鼠颈部皮肤并以小指和手掌尺侧夹持其尾根部固定手中。 兔:捉拿时一手抓其颈背部皮肤,轻轻将兔提起,另手托其臀部。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毒理学中研究外源化学物的基础毒性主要是进行体内试验,常选用大白鼠和小白鼠、家兔。根据不同实验目的,可选用不同实验动物。例如,皮肤刺激实验,可选用家兔,因为家兔为皮肤刺激实验的敏感动物。 动物应注明来源及品系。除特殊要求外,动物年龄一般选用初成年者:大白鼠、小白鼠为出生后2~3个月左右,体重分别为180~240g和18~24g;家兔为2~2.5kg,猫为1.5~2kg;狗为出生后一年左右。实验中一般均应采用两种性别动物进行试验。所用动物进入实验室后,于实验开始前应观察一周以上,以删除不健康的动物,并使实验动物适应环境。 三、染毒途径和方式 1、经口染毒 ①灌胃灌胃体积依所用实验动物而定,小鼠一次灌胃体积在0.1~0.5ml/kg体重,大鼠在1.0ml/100g体重之内,家兔在5ml/kg体重。 ②喂饲喂饲方法染毒是将化学物溶于无害的溶液中拌入饲料或饮用水中,使动物自行

保健食品-人体试食试验规程

功能学评价程序-人体试食试验规程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为验证保健食品各种保健作用和安全性而进行人体试食试验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2 评价的基本原则 2.1 对保健食品的要求 2.1.1 受试样品必须符合本程序2.1对受试样品的要求,并就其来源、组成、加工工艺和卫生条件等提供详细说明。 2.1.2 提供与试食试验同批次受试样品的卫生学检测报告,其检测结果应符合有关卫生标准的要求。 2.1.3 受试样品必须已经过动物实验证实,确定其具有需验证的某种特定的保健功能。对照物品可以用安慰剂,也可以用具有验证保健功能作用的阳性物。2.1.4 原则上人体试食试验应在动物功能学实验有效的前提下进行。 2.1.5 人体试食试验受试样品必需经过动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并确认为安全的食品。 2.2 试验前的准备 2.2.1 拟定计划方案及进度,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并经本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 2.2.2 根据试食试验设计要求、受试样品的性质、期限等,选择一定数量的受试者。试食试验报告中试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例数不少于50人,且试验的脱离率一般不得超过20%。 2.2.3 开始试用前要根据受试样品性质,估计试用后可能产生的反应,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2.3 对受试者的要求 2.3.1 选择受试者必须严格遵照自愿的原则,根据所需判定功能的要求进行选择。 2.3.2 确定受试对象后要进行谈话,使受试者充分了解试食试验的目的、内容、安排及有关事项,解答受试者提出的与试验有关的问题,消除可能产生的疑虑。 2.3.3 受试者必须有可靠的病史,以排除可能干扰试验目的的各种因素。 2.3.4 志愿受试者应填写参加试验的知情同意书,并接受知情同意书上确定的陈述“我已获得有关试食试验食物的功能及安全性等有关资料,并了解了试验目的、要求和安排,自愿参加试验,遵守试验的要求和纪律,积极主动配合,如实反映试验过程中的反应,逐日记录活动和生理的重要事件,接受规定的检查。”志愿受试者和主要研究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志愿者填写知情同意书后应经试食试验负责单位批准。 2.3.5 试食试验期限原则上不得少于30天(特殊情况除外),必要时可以适当延长。 2.4 对试验实施者的要求 2.4.1 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志愿受试者,以保障受试者的健康为前提。 2.4.2 进行人体试食试验的单位应是卫生部认定的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机构。如需进行与医院共同实施的人体试食试验,功能学检验机构必须选择三级甲等医院共同进行。 2.4.3 与主要研究者取得密切联系,指导受试者的日常活动,监督检查受试者遵守试验有关规定。 2.4.3 在志愿者身上采集各种生物样品应详细记录采集样品的种类、数量、次数、采集方法和采集日期。

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实验范文

?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毒理学评价与食品安全性 ?2010/1/3 16:55:37 ?食品添加剂对于改善食品色香味,对于食品原料乃至成品的保质保鲜,对于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加工工艺的改善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极为积极的作用。由于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成为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对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的评价是正确认识和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 一.食品添加剂的基本概念 FAO/WHO在1962年所提出的食品添加剂的国际定义为:“国际食品标准计划中的食品添加剂,是指其本身通常不作为食品消费,也不作为通常食品的典型成分使用的物质,所以,不论有无营养价值,在食品的制造、加工、调制、处理、装填、包装、运输或保管的过程中,出于技术目的(包括调味、着色、赋香等)而有意识地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这些物质本身或其副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成为食品的一部分,或给食品的性质以影响,或者可以充分造成预结果。它们不包括污染物质或者是为了维持或改善食品营养价值的物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同时规定,“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称为“营养强化剂”。因此,营养强化剂显然也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 在食品加工和原料处理过程中,为使之能够顺利进行,还有可能应用某些辅助物质。这些物质本身与食品无关,如助滤、澄清、润滑、脱膜、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和发酵用营养剂等,它们一般应在食品成品中除去而不应成为最终食品的成分,或仅有残留。对于这类物质特称之为食品加工助剂。 二.食品添加剂分类 根据GB12493-1990《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规定,按其主要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和其它共21类。 因食品用香料品种太多单独列出,见GB/T 14156-1993《食品用香料分类与编码》。 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按照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分类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其他、香料共22类,并以附录

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

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 technology是在不破坏组织结构,保存要捕获的细胞和其周围组织形态完整的前提下,直接从冰冻或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获取目标细胞,通常用于从中精确地分离一个单一的细胞。 背景:机体组织包含有上百种不同的细胞,这些细胞各自与周围的细胞、基质、血管、腺体、炎症细胞或相互粘附。在正常或发育中的组织器官内,细胞内信号、相邻细胞的信号以及体液刺激作用于特定的细胞,使这些细胞表达不同的基因并且发生复杂的分子变化。在状态下,如果同一类型的细胞发生了相同的分子改变,则这种分子改变对于疾病的发生可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发生相同分子改变的细胞可能只占组织总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同时,研究的目标细胞往往被其它组织成分所环绕。为了对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组织损害进行分子水平分析,分离出纯净的目标细胞就显得非常必要。1996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国家肿瘤研究所的[2]开发出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 LCM ),次年,美国Arcturus Engineering公司成功研制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系统,并实现商品化销售。应用该技术可以在显微镜直视下快速、准确获取所需的单一细胞亚群,甚至单个细胞,从而成功解决了组织中细胞异质性问题。这项技术现已成为美国“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的一项支撑技术[1]。 原理:LCM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低能脉冲激活热塑膜———乙烯乙酸乙烯酯(ethylene vinylacetate,EVA)膜(其最大吸收峰接近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试题式样 一、名词解释 1、置信区间:在一定概率保证下,估计总体参数μ所在的区间或范围。 2、回归系数:x 每增加一个单位数时,平均地将要增加或减少的单位数。 3、相关系数:表示变数x 和y 相关密切及其性质的统计数称相关系数。 4、多重比较:方差分析中平均数间的比较,称多重比较。 5、置信系数:保证置信区间能覆盖参数的概率称置信系数。 二、填空 (每空1分,共10分) 1、多重比较结果常用的表示方法有 列梯形法 、 划线法 、 字母表示法 。 2、裂区试验主区如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总变异可分解为 A 因素 、 区组 、 主 区误差 、 B 因素 、 A×B 、 副区误差 。 3、当多个处理与共用对照进行显著性比较时,常用 最小显著差数法(LSD) 方法进行 多重比较。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1、田间试验的顺序排列设计包括 ( C )。 A 、间比法 B 、对比法 C 、间比法、对比法 D 、阶梯排列 2、对一个单因素6个水平、3次重复的完全随机设计进行方差分析,若按最小显著差数法进行多重比较,比较所用的标准误及计算最小显著差数时查表的自由度分别为( C )。 A 、 , 3 B 、 , 3 C 、 , 12 D 、 , 12 3、下列哪种成对比较的无效假设的设立是正确的( B )。 A 、 H 0:d≤15 B 、 H 0:μd ≥12 C 、H 0:μ1-μ2≤10 D 、 H 0:d≠0 4、卡平方的连续性矫正的公式为( D )。 A 、Xc 2=∑(O i -E i )2/E i B 、Xc 2=∑(O i -E i -0.5)2/E i C 、 Xc 2=∑(|O i -E i |-0.5)2/O i D 、 Xc 2=∑(|O i - E i |-0.5)2/E i 5、回归系数b 的标准误等于( A )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否定正确无效假设的错误为统计假设测验的第一类错误。( √ ) 2、由固定模型中所得的结论仅在于推断关于特定的处理,而随机模型中试验结论则将用于推断处 理的总体。( √ ) 3、u 测验中,对 时,显著水平为5%,则测验的值 为 1.96。 ( × ) 4 “唯一差异”是指仅允许处理不同,其它非处理因素都应保持不变。( √ ) 5、A 群体标准差为5,B 群体的标准差为12,B 群体的变异一定大于A 群体。( × )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方差分析中,常用的数据转换方法有哪些? (1)平方根转换 (2)对数转换 (3)反正弦转换 MSe/6MSe/62MSe/3MSe/3X SS n Q )2( A.-X X Y SS x X n s 2 /)(1 B.-+ X X Y SS x X n s 2 /)(11 .C -+ + X X Y SS x n s 2 /1 .D + H A :μμ<0αu

《食品毒理学》课程实习论文

《食品毒理学》课程实习论文 氯化镁的急性毒性评价 学生:x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在所挑选合适试验的小鼠中,随机选取小鼠称重、标记,随机分组,依据LD 50 计算的设计原则将动物分成四个染毒组,给以不同剂量的灌胃染毒,观察实验动物中毒症状,观察中毒状态和所做的反应情况,最后统计中毒死亡数量以及可能的死亡原因,计算出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采用霍恩氏法 求出氯化镁的半数致死剂量(LD 50)和可信限,并根据LD 50 值将氯化镁进行急性毒 性评价。 关键词:霍恩氏法急性中毒小鼠氯化镁 1、前言: 氯化镁的性质和毒性 大多数毒性物质,无非就是凝血或者破坏神经元。氯化镁本身的毒性来自其本身凝血的作用,例如卤水点豆腐,就是使蛋白质凝固。假如一定剂量的氯化镁进入血液,血液凝固,人必死无疑。所以说氯化镁对于温血动物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杀伤力。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卤水就是氯化镁。氯化镁溶液要妥善保管,当做有一定危险的化工产品存放。常温下为白色结晶。易吸湿。100℃时失去2分子结晶水。在110℃开始失去部分盐酸而分解,强热转为氧氯化物,当急速加热时约118℃分解。1G 溶于0.6ml水、0.3ml沸水、2ml乙醇。其水溶液呈中性,pH约为<7。相对密度1.56。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2800mg/kg。。 2、试验器材和试验方法 2.1材料的选取 实验动物:在老师所给的动物中选用健康成年小鼠,试验前要对动物饲养观察3-7天,以适应饲养环境,并淘汰不健康或体重不符合要求的动物; 2.2仪器与试剂 仪器:注射器,灌胃针,电子天平,吸管,吸球,容量瓶,烧杯,棉棒,试剂瓶,棉纱手套,剪刀,镊子,铅条等; 试剂:氯化镁溶液,蒸馏水,生理盐水小鼠食料; 2.3试验方法 2.3.1实验动物与分组 首选健康成年小鼠,同性别实验动物个体间体重相差不得超过平均体重的10%,试

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 习题

第五章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习题(引自网络精品课程)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 .分子杂交实验不能用于 A .单链DNA 与RNA 分子之间的杂交 B .双链DNA 与RNA 分子之间的杂交 C .单链RNA 分子之间的杂交 D .单链DNA 分子之间的杂交 E .抗原与抗体分子之间的杂交 2 .关于探针叙述错误的是 A .带有特殊标记 B .具有特定序列 C .必须是双链的核酸片段 D .可以是基因组DNA 片段 E .可以是抗体 3 .下列哪种物质不能用作探针 A .DNA 片段 B .cDNA C .蛋白质 D .氨基酸 E .RNA 片段 4 .印迹技术可以分为 A .DNA 印迹 B .RNA 印迹 C .蛋白质印迹 D .斑点印迹 E .以上都对 5 .PCR 实验延伸温度一般是 A .90 ℃ B .72 ℃ C .80 ℃ D .95 ℃ E .60 ℃ 6 .Western blot 中的探针是 A .RNA B .单链DNA C .cDNA D .抗体 E .双链DNA 7 .Northern blotting 与Southern blotting 不同的是 A .基本原理不同 B .无需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C .探针必须是RNA D .探针必须是DNA E .靠毛细作用进行转移 8 .可以不经电泳分离而直接点样在NC 膜上进行杂交分析的是 A .斑点印迹 B .原位杂交 C .RNA 印迹 D .DNA 芯片技术 E .DNA 印迹 9 .下列哪种物质在PCR 反应中不能作为模板 A .RNA B .单链DNA C .cDNA D .蛋白质 E .双链DNA 10 .RT-PCR 中不涉及的是 A .探针 B .cDNA C .逆转录酶 D .RNA E .dNTP 11 .关于PCR 的基本成分叙述错误的是 A .特异性引物 B .耐热性DNA 聚合酶 C .dNTP D .含有Zn 2+ 的缓冲液 E .模板 12 .DNA 链末端合成终止法不需要 A .ddNTP B .dNTP C .引物标记 D .DNA 聚合酶 E .模板 13 .cDNA 文库构建不需要 A .提取mRNA B .限制性内切酶裂解mRNA C .逆转录合成cDNA D .将cDNA 克隆入质粒或噬菌体 E .重组载体转化宿主细胞 14 .标签蛋白沉淀是 A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 B .基于亲和色谱原理 C .常用标签是GST D .也可以是6 组氨酸标签 E .以上都对 15 .研究蛋白质与DNA 在染色质环境下相互作用的技术是 A .标签蛋白沉淀 B .酵母双杂交 C .凝胶迁移变动实验 D .染色质免疫沉淀法 E .噬菌体显示筛选系统 16 .动物整体克隆技术又称为

2015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动物细胞培养的无菌操作技术。 2、学习并掌握细胞传代培养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细胞形态。 二、实验原理 细胞培养(cell culture):细胞在体外条件下生长,细胞不再形成组织。 动物细胞培养(animal cell culture)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使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由于细胞具有生长和自我复制的能力,为细胞体外培养和研究提供可能。 动物细胞培养可分为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原代培养(primary culture)即直接从动物机体分离、获得组织细胞,在无菌条件下,用胰蛋白酶消化或机械分散等方法,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开始首次培养长出单层细胞的方法。 传代培养(subculture)当细胞生长增值达到一定密度,用胰蛋白酶将细胞消化分散成单细胞,将细胞转移到新的培养皿中扩大培养的方法。 高等生物是由多细胞构成的整体,在整体条件下要研究单个细胞或某一群细胞在体内的功能活动是十分困难的,但如果把或细胞拿到体外培养、增殖并进行观察和研究,则方便简单的多。被培养的动物细胞是非常好的实验对象和实验研究材料,对体外培养的活细胞进行研究可以帮助人类探索防治各种疾病途径和机制,也可以人为地诱导和改变细胞的遗传性状和特性,因此,动物细胞体外培养技术是研究细胞分子机制非常重要的实验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研究领域。 三、细胞培养相关设施及材料 1、细胞培养室 无菌操作区:只限于细胞培养及其它无菌操作,与外界隔离。 孵育区:培养箱设定的条件为37℃,5%CO2。 制备区:培养液及有关培养用液体的制备,液体制备后应该在净化工作台进行过滤除菌。 储藏区:包括冰箱、干燥箱、液氮罐等。 清洗区和消毒灭菌区:清洗区为相对污染区,消毒灭菌区与清洗区分开。 2、细胞培养常用基本设施: 荧光显微镜、超净工作台、孵箱、电热鼓风干燥箱、冰箱、液氮罐、消毒器、恒温水浴槽、滤器等。 细胞培养常用器皿:培养瓶、培养板、培养皿,玻璃瓶、吸管,离心管、冻存管,注射器,烧杯、量筒等。 3、细胞培养用品的清洗、消毒 新玻璃器皿要用5%稀盐酸浸泡,以中和其表面碱性物质:刷洗: 硫酸清洁液浸泡:浓硫酸+重铬酸钾+蒸馏水; 冲洗:流水冲洗15-20次,蒸馏水冲洗3次,三蒸水漂洗1-3次。 所有需灭菌的器械、物品灭菌前均需包装,防止灭菌后污染。使用时放入超净工

FDA 非无菌半固体制剂扩大规模和上市后变更:体外释放试验和体内生物等效性要求

非无菌半固体制剂扩大规模和上市后变更:体外释放试验和体内生物等效性要求 SUPAC-SS: Nonsterile Semisolid Dosage Forms; Scale-Up and Post-Approval Changes: Chemistry, Manufacturing and Controls; In Vitro Release Testing and In Vivo Bioequivalence Documentation 1997年5月美国FDA发布 2010年3月药审中心组织翻译 费森尤斯卡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翻译 药审中心最终核准

目录 I. 前言 (3) II. 背景 (4) A. 关键的工艺参数 (4) B. 稳定性的一般考虑 (4) C. 体外释放试验 (5) III. 成份和组成 (5) A. 1级变更 (6) B. 2级变更 (6) C. 3级变更 (7) D. 防腐剂 (8) IV. 工艺 (9) A. 设备 (9) B. 工艺 (11) V. 批量(扩大规模/缩小规模) (11) A. 1级变更 (12) B. 2级变更 (12) C. 3级变更 (13) VI. 产地 (13) A. 1级变更 (13) B. 2级变更 (14) C. 3级变更 (14) VII.体外释放试验 (15) VIII. 体内生物等效性研究 (20) 术语解释 (22)

非无菌半固体制剂扩大规模和上市后变更:体外释放试验和 体内生物等效性要求 I.前言 本指导原则旨在向计划变更已上市半固体制剂的(1) 成份或组份;(2) 生产(工艺和设备);(3) 扩大/缩小生产规模;和/或(4)生产地的新药申请(NDAs)、简化新药申请(ANDAs)、简化抗生素药物申请(AADAs)的药品申请人提供建议。本指导原则涉及的是局部用药的非无菌半固体制剂(如乳膏、凝胶、洗剂和软膏),并就(1) 变更的级别;(2)建议的化学、生产和质控(CMC)试验,用于支持各级别变更;(3)建议的体外释放试验以及/或者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用于支持各变更级别;以及(4) 用于支持变更的资料,进行了定义和解释。 本指导原则详细说明了应提供给药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DER)的申请资料,以确保特定变更的半固体局部用药制剂的产品质量和特性保持不变。本指导原则未评论或以其他方式影响CDER执法办公室(Office of Compliance in CDER)或FDA药政事务办公室(Office of Regulatory Affairs at FDA)确定的执法/监督文件。 本指导原则就下列多种变更的试验和归档文件提供建议,提交适合的试验和申请资料:(1) 多个1级变更(附有1级试验和备案资料);(2) 多个1级变更;1个2级变更(附有2级试验和备案资料);(3) 多个2级变更(附有2级试验资料和1个Prior approval supplement(PAS));以及(4) 3级产地变更以及任何其他1级变更(附有3级产地变更试验和申请资料)。用于支持变更的资料取决于半固体剂型的类型和复杂性。对于Changes Being Effected(CBE)的补充申请(21 CFR 3 14.70(c)的变更,FDA可能对补充信息进行审评,并决定变更不批准。申办者应与相关的CDER审查部门或人员联系,以获取本指导原则未涉及变更类型或短期内连续的2级或3级变更的实验和申请资料的信息。 法规指出,申请人可以按照联邦公报公布的指导原则、通告或法规对某一已被批准的申请做出变更,以减轻繁重的变更通告量(如,在提交补充申请或在下一个年报中通知)(21 CFR 3 14.70(a))。本指导原则允许在§ 3 14.70(a)

《食品毒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食品毒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食品毒理学基础 课程类型:专业主干课程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课程学分:1 总学时:18 1 课程定位 《食品毒理学基础》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评定食品的安全性。这门课程重点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所含的内源化学物质或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2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进入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对这种有毒物质的毒性作用的进行评价;了解各种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天然和污染的有害物质的毒性作用;以便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藏以及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这些有害物质的生成和污染,使学生适应日益严格的食品安全检验、评价等工作的需要,同时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 2.1能力目标 2.1.1了解常用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试验的目的,试验过程,常用指标和评价方法; 2.1.2 掌握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程序。 2.2知识目标 2.2.1了解食品毒理学的学科定义、性质、内容、任务和地位,了解食品毒理学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了解食品安全性和饮食风险概念;

2.2.2熟悉毒理学主要基本概念; 2.2.3理解毒物生物转运的机理、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理解毒物生物转化的概念、特征、意义; 2.2.4了解毒理学实验的原则、实验动物的选择、染毒和处理; 2.2.5理解急性毒性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经典急性致死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分级;了解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概念、目的、试验方法; 2.2.6掌握外源化学物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原理、法规、程序。 2.3.素质目标(提示:含职业素质、道德素质、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2.3.1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2.3.2道德素质: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 2.3.3方法能力:继续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 2.3.4社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3 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3.1课程设计理念 根据专业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本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的选取采用“有用”的原则,即选取对学生核心课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的学习有用的理论知识,学生用不到的知识不做介绍。 3.2课程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采用的是启发式、讨论式和提问式教学,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生物技术实验心得体会

生物技术实验心得体会 基因克隆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核心技术,其目的是获得 某一基因或DNA片段的大量拷贝,用于深入分析基因的结构 与功能,并可达到人为改造细胞以及物种遗传性状的目的。 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基因克隆技术:目的基因 的获得、目的基因和载体的连接、重组分子的扩增和鉴定。 可概括为∶分、切、连、转、选。“分”是指分离制备 合格的待操作的DNA,包括作为运载体的DNA和欲克隆的目 “切”是指用序列特异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开载体DNA,的DNA; 或者切出目的基因;“连”是指用DNA连接酶将目的DNA同 载体DNA连接起来,形成重组的DNA分子;“转”是指通过 特殊的方法将重组的DNA分子送入宿主细胞中进行复制和扩 增;“选”则是从宿主群体中挑选出携带有重组DNA分子的 个体。基因克隆技术包括把来自不同生物的基因同有自主复 制能力的载体DNA在体外人工连接,构建成新的重组DNA, 然后送入受体生物中去表达,从而产生遗传物质和状态的转 移和重新组合。 一. 目的基因的获得 目的基因是指所要研究或应用的基因,也就是将要克隆 或表达的基因。获得目的基因是分子克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 步。基因工程流程的第一步就是获得目的DNA片段,。所需 目的基因的来源, 不外乎是分离自然存在的基因或人工合

成基因。常用的方法有PCR 法、化学合成法、cDNA法及建立基因文库的方法来筛选 PCR方法 PCR 是一种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及适温延伸等几步反应组成一个周期,循环进行,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省时等特点。它不仅可用于基因分离、克隆和核酸序列分析等基础研究,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或任何有DNA,RNA的地方。 化学合成法制备基因片段 采用DNA合成仪,对目的基因进行分段合成,然后进行连接,可以得到所需的目的基因。 二、重组质粒的构建 DNA体外重组是将目的基因在DNA连接酶作用下,连接到合适的载体DNA上,以便下一步转化之用。重组的DNA分子是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有Mg2 、ATP存在的连接缓冲系统中,将分别经酶切的载体分子与外源DNA分子进行连接。连接反应的温度在37℃时有利于连接酶的活性。但是在这个温度下粘末端的氢键结合是不稳定的。因此采取折中的温度,即12~16℃,连接12~16h,这样既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连接酶的活性,又兼顾到短暂配对结构的稳定。

食品安全的毒理学方面(翻译)

食品安全的毒理学方面 S. D . G a n g o l l i 摘要 食品化学品在人类接触方面的安全使用是基于有关该物质的化学成分及其在实验动物中的生物效应的信息。在英国,所需信息载于1965年关于食品添加剂和毒性测试方法提交程序的MAFF备忘录。除提供化合物的成分、纯度和商业用途的细节外,他还应提供从动物研究中获得的毒性数据。这些研究的细节在动物模型,包括急性,短期和慢性研究将描述。最近,DHSS为食品化学品的致突变性测试制定了指导方针。在美国,进一步的改进已被纳入安全评估研究。这些包括在子宫中接触动物来测试化合物,多代研究,将长期研究扩展到动物的20%存活率,以及遵守良好的实验室实践要求。因此,管理当局为清理一种食品化学品而要求进行的调查工作可能需要长达三年的时间,费用超过目前价值30万英镑。显然,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新的食品化学品获得批准的高昂和不断上升的成本必然会阻碍产品的发展。 此外,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其中许多对人类食物供应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鉴于这些后勤和经济制约因素,提出了评估化学品在人类环境中的安全的替代办法。将讨论提出的一些替代办法。 世界人口不可避免的增长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后果之一是对粮食生产的需求不断增加,城市化的额外影响加剧了与粮食分配和供应有关的问题。食品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通过开发新的和创新的食品预处理、配方和加工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后一个问题。因此,加工食品是人类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工食品含有多种化学添加剂以达到特定的技术目的(表1)。很明显,这些化学添加剂,在饮食中遇到的水平,必须不危及人类健康。 表1 人类食物中使用的化学添加剂种类 1. 抗氧化剂7. pH控制剂 2. 染色剂8. 防腐剂 3. 乳化剂9. 加工助剂

食品毒理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原癌基因:调控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正常细胞基因,突变后转化称为致癌的癌基因。 2、化学致癌:由外源化学物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 3、生殖毒性:外源化学物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或能力以及对后代产生的不良效应。 4、性腺毒性:外源性化学物质对性腺的损害作用 5、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性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6、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生物体后,能与生物体之间发生化学作用并导致生物体器官组织功能和(或)形态结构损害性变化的化学物质。 7、毒性:外源性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一般性的损害、正在发育胎儿的损害(致畸胎)、遗传密码改变(致突变)、引发癌症(致癌性)的能力等。 8、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9、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10、被动转运: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体内由高浓度想低浓度自动转运的过程。 11、主动转运:在载体和ATP的参与下,外源性化学物质体被有选择行的被运输的过程 12、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未被代谢的化学物原形和代谢产物,不经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和排泄的现象。 13、血脑屏障:指脑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和脑脊液之间的屏障。 14、胎盘屏障:由位于母体血液循环系统和胚胎之间的几层细胞构成,是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之间的屏障。 15、生物半衰期:进入机体的外来化学物由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生物半衰期。 16、肠肝循环:化学毒物及其代谢物由胆汁进入肠道。一部分可以随粪便排出,一部分由于肠液或者细菌的酶催化,增加其脂溶性而被肠道重吸收,重新返回肝脏,形成肝肠循环。 17、绝对致死量或浓度:指能引起一群机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浓度)。 18、半数致死量或浓度:在急性毒性实验中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浓度),也称致死中量。 19、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通过实验和观察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2-0001-浙江电大辅导资料

请认真阅读完再下载:预览的题目顺序完全和您自己的试题顺序完全相同再下载! 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2-0001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课程代码:3305826 参考资料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共8题,共40分) 1.(5分) 下列不属于算术平均数的特征的是()。 A、平均数没有单位 B、平均数大小与每个样本值都有关 C、离均差的平方和最小 D、各观测值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等于0 参考答案:A 2.(5分) 某水稻试验中,从320株水稻杂交后代中随机抽样,全部样本中紫色株头有20株,黄色株头的有10株,该试验的样本容量是()。 A、320 B、30 C、20 D、10 参考答案:B 3.(5分) 一批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称为()。 A、极差 B、差值 C、区组 D、组距 参考答案:A 4.(5分) 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称为()。 A、方差 B、标准差 C、变异系数 D、变数 参考答案:C 5.(5分) 对花的颜色、芒的有无、果实性状的圆扁等性状的观察记载数据,称为()。 A、质量变数 B、数量变数 C、连续性变数 D、间断性变数 参考答案:A 6.(5分) 在某冷藏库中,抽取红色切花的概率是40%,抽取玫瑰的概率是50%,那么抽取红色玫瑰切花的概率是()。

A、20% B、40% C、50% D、90% 参考答案:A 7.(5分) 某玉米品种成熟期测得5株的株高分别为240、243、245、250、257(单位:cm),那么该玉米品种的平均株高是()cm。 A、240 B、245 C、247 D、257 参考答案:C 8.(5分) 有100粒玉米种子,30粒为黄色、30粒为紫色、40粒为白色,采用复置抽样,连续两次抽到白色玉米的概率为()。 A、0.16 B、0.3 C、0.4 D、0.6 参考答案:A多选题(共5题,共30分) 9.(6分) 下列属于常用变异数的有()。 A、极差 B、方差 C、标准差 D、平均数 参考答案:ABC 10.(6分) 下列有关样本的表述正确的是()。 A、样本是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 B、样本内个数为样本容量 C、随机样本能代表总体 D、样本和总体是具有相对性的 参考答案:ABCD 11.(6分) 下列有关频率和概率的表述正确的是()。 A、频率和概率是用于描述事件出现可能性的数量指标 B、事件A在n次试验中出现了a次,那么事件A出现的频率为a/n C、频率也可以称为概率 D、当次数n充分大时,能对随机事件出现的概率做出估计 参考答案:ABD 12.(6分) 正态分布在在理论和实践上所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