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宗教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宗教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宗教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宗教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宗教对中国的影响

学院班级学号:姓名:

关键字:宗教问题、宗教本质、宗教历史、宗教派别、宗教影响

摘要:宗教是旧社会的产物,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进入二十世纪的今天,这一奇怪的意识形态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有了新的继承与发展,而且始终深刻的影响着当今世界的发展,因而对中国也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迅速向前发展,我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得到的长足的满足,精神生活也是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当然在我们进步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就比如说现在的宗教问题,我们都知道,宗教是一个历史问题,民族争端、民族繁荣都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多民族的大家庭,宗教问题就显的尤为重要。世界已经越来越国际化,进入我们国家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科技,还有他们的宗教信仰,每一个宗教传入都会对一个国家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西方宗教的传入对我国有什么影响呢?这个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西方社会能够产生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充满理性和诚信精神,这为西方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二是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实质是市场需求的大发现,这为欧洲社会的整体变革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引力;三是在发展中政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相比西方而言,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其中宗教文明是最关键和最深层的因素,也就是说,中国和西方最大的差别就是宗教文明,宗教文明在解释李约瑟问题中应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和西方在宗教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方法上,中国的宗教更多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和实用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理性精神和逻辑基础上的。而西方的宗教,本质上是与理性精神纠缠在一起的,是用理性精神和逻辑基础来对待宗教的。其次,从影响范围看,中国的宗教是局部的,而不是整体的。而西方的宗教影响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第三,从宗教派别看,中国宗教更多体现了一种零散性,没有统一的组织,一直都是封建王朝来统治整个中国的。第四,从追求宗教的境界看,中国人是为生活而宗教,而西方人是为宗教而生活,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对待宗教的方式。第五,从宗教与政治的关系看,西方是宗教高于政治,而中国是政治高于宗教,宗教在中国始终是处于附属的地位。

宗教是旧社会的产物,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进入二十世纪的今天,这一奇怪的意识形态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有了新的继承与发展,而且始终深刻的影响着当今世界的发展。西方宗教学作为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中的一门新兴学科,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势头,从根本上影响到一百多年来的世界宗教研究。西方的宗教传入中国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

阶段从利玛窦人华传教1582年(万历十年)至1630年(崇祯三年);第二阶段是从1630年至1721年(康熙六十年)。从广义说,由利玛窦人华传教始至1939年罗马教廷宣布废除中国礼仪禁令止,历经350多年的历史;而从其狭义说,则是从1603年(万历三十一年)至1721年(康熙六十年)。我国宗教学发展及其学科基本建设的一大任务,就是对西方宗教学的系统介绍和研究。摸清西方宗教学的发展“历程”和“轨迹”,对我国宗教学达到质的突破和提高不仅必要、而且重要。当代著名人文学者、作家裴钰评论说,在中国近代,基督教对于信徒价值观的直接影响比较重大,而其对中国的间接影响则更大。他说:“西方宗教对中国近代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就是宗教对信徒价值观的影响,间接影响就是西方宗教所带来的一些共生现象和伴生现象,举个例子:很多基督徒传播西医和现代医学,但这属于间接影响,不是直接影响。但其直接影响依然较为重大。”在中国晚清以及民国初期那段时间,当时教会所办的北京协和医院等医院、办学校等,他们都很重要,那些传教士所建立的医院和学校出现之后,才正式代表中国开始了教育现代化、福利现代化,它起到了开端的作用,是一个起点。现代文明的种子往往是和传教士一起的,包括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也是和教堂分不开的,但在当时的比重并不大,现在看来确实起到了发端的作用。甚至说民国以后一夫一妻制的开始,以及中国1912年以后采用公历等,都与基督教的影响有关。当下圣诞节在中国的流行也可以反映出基督教对于中国的间接影响。“在圣诞节的时候,中国大都市的学生很愿意上街狂欢,去教堂参观,这就是典型的民间行为,圣诞节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民间节日了,近十年来影响是越来越大,而且对地区服务业的增长、促进消费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圣诞节的大促销,幅度和春节应该是类似的,每个人都会经历过。

从西方宗教对我国传统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国家,对于先进的东西存在着本能的排斥心理,就像当时外国人向中国官僚介绍火器的时候,只得到了一个“看亦可,不看亦可”的结论,中国不比日本这个小国家,它没有自己的文化根基,看到别的先进的东西,就会马上拿来为自己所用,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附属品,但是结合它自己本国的基本国情,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的。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我国的宗教文化史相当有基础的,所以不会也不可能像日本那样完全接受外来文化,而且在中国普通的老百姓心目当中,外来的西方宗教似乎还有一定得地位,至少在人生价值观上面,不像以前只有道家、儒家、佛家这三种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啦。

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也许会有更多的西方宗教信仰传入中国,我们一定能过摒弃糟粕,吸取精华,争取为我们的国家的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宗教对国贸的影响

宗教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宗教信仰。 目前世界上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三大宗教,若把小的宗教派别和分支都包括进来,那就更多,至少有几十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消费方式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从传统上看,基督教主张努力工作、节俭、储蓄;佛教和印度教强调精神价值,贬低物质欲望;伊斯兰教禁止食猪肉、饮酒等,这些都会对国际投资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投资接受国来看,宗教制度和一些清规戒律越复杂严格,往往越令国外投资者畏缩不前。从国际投资者来看,越能尊重东道国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适度地加以利用,则越能在该国开展投资活动并获得成功 二.宗教对开展国际贸易的影响和制约因素表现在哪些方面? 1. 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消费习惯以及市场消费结构; 2. 宗教独特的节日如圣诞节是企业扩大出口不应错失的良机; 3. 宗教禁忌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开展对外贸易活动,应避免触忌,造成损失。 宗教 三.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宗教伦理强调努力工作和创造财富,并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在西方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工作态度现在被称为“新教工作伦理”。类似的,儒教主张忠诚、相互约束、诚实、勤奋工作,在信仰儒教的亚洲国家,这种工作态度被称为儒教工作伦理,在日本,则被称为信徒式工作伦理。信仰上述宗教的国家的人们往往非常注重努力工作,并希望通过努力工作来获取财富。而与此相反的是,印度教认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是精神而不是物质成就。佛教则主张禁欲,清心寡欲。 宗教也会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安排和社会生活,宗教节假日往往造成季节性消费浪潮,例如西方国家圣诞节之前的一段时间,复活节假期期间,儒教国家的春节前后,穆斯林国家的斋月,人们的消费行为都会因为宗教或节日而与平常有所不同。 宗教对政治与商务活动的影响也很大。有些国家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宗教伦理直接央定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例如,伊斯兰教禁止支付或接受利息,1992年,巴基斯坦联邦法院甚至宣布利息是非法的,政府必须按此修订所有的金融法规。这样的政策必然严重影响一国的金融体系,提高商务成本并吓走国际投资者。在这一方面,为了避开禁止利息支付的规定,巴基斯坦的伊斯兰银行一直采用利润分享制度替代贷款的利息,个人或企业将资金存入银行时也是通过分享银行利润的方式获得利息。 在国际贸易中应当重视客户的文化背景,宗教习惯等。曾经美国有一个很高级别的副总裁经常出入巴林——一个准许酒精进出的国家。他后来被派往邻近卡塔尔去进行一个无限期的长期谈判。基于对成功的信念,他放了两瓶白兰地在他的背包,准备在仪式后与他的同事庆祝。结果,他不单止在严谨的回教国家里的一个对习俗虔诚的男子立刻赶走,且他的公司也成为

西方宗教影响

浅谈宗教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学院:护理学院 专业:护理学 学号:2009300026 班级:09级二班 姓名:冯娅婷

浅谈宗教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内容摘要: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可以说宗教是研究西方世界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宗教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涵盖了政治、法制、经济等各个领域。 关键字:宗教政治法制经济影响 一、宗教对西方国家政治的影响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很复杂。在历史上,宗教常常被统治阶层用来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宗教也常常被反抗者用来作为反抗压迫的工具。现代在许多国家,公民都有宗教信仰自由,即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有信这种教的自由,也有信那种教的自由,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中世纪时,西方有许多国家都采取政教合一的制度,国家政权与宗教合而为一,宗教首领就是国家首脑,直接掌握国家政权;设立单一的宗教成为国教,教规就是国法,公民必须信奉和遵守,公民没有信仰其他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否则会被认为是“异教徒”而遭到迫害。 宗教与政治虽然核心不同,但本质却是一样的,对人的要求都具有绝对的倾向,宗教要求信徒的绝对服从,而政治则追求和强调统治其国民的至高主权。正是基于这一共同特性,二者在实际生活中才能互相协助,相辅相成。一方面,统治集团要求社会的宗教结构与政治结构相适应,利用宗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宗教的巩固、保持和发展也都离不开政治力量的支持。 宗教参与政治的形式之一便是形而上的宗教理念。即以其教旨吸引民众,以其教法整合民众,使教徒以教义教法为基本原则和最根本的目标参与社会的政治活动。远可追溯到十六世纪,德国教皇利用赦罪来敛财,进而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巩固自己的政权。而近则可至现今美国社会中,借由基督教的理念与价值来提供政府的合法性,为美国政府的合法性提供了支持和注解。宗教的合法性论证将经验社会的

浅析中西不同宗教信仰对语言表达影响

浅析中西不同宗教信仰对语言表达影响 中西方的语言在表达上有许多的不同,这种差异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现在就宗教观念对人语言习惯的影响谈谈我对此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直接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观念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的产生。 中西方的宗教种类繁多,我们只能以双方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来进行对比分析了,那就是中国的宗教和西方的基督教。宗教是对神圣事物的信仰和追求。为什么这里说的是中国的宗教,而没有说明具体是什么宗教呢?因为我觉得在中国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并没有很明显的界限,大多数的人都是佛道结合的,一般的民众大多只要有庙,庙里有佛、菩萨、神仙,他们就会拜。所以才会出现有的地方居然有齐天大圣庙,当地的人们还是会郑重其事的,摆上祭品,对神桌上的悟空大圣进行膜拜,而西方的基督教信仰的是上帝。可能就是因为在中国,宗教系统的模糊性让许多人都说中国其实没有真正的信仰,在中国所有的信仰都带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这样的观点我觉得并不全面。我们不能排除在中国存在着有的人只有遇上了不好的事情才想起要烧香拜佛的情况,但也不能就否定了那些每天都吃斋念佛的人的信仰。据我所知,在我国广大的南方地区有很多人都是怀着极度虔诚的心去进香朝拜的。我是崇明人,在我们那里还有很多老人供奉土地公,有的人家里除了土地公之外还会供奉有地藏王菩萨和观音大士等,这些人家大都至少会在每个月的初一、十五烧香、吃斋,更有甚者,每天

一早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烧香拜拜。西方虔诚的基督教徒,一个星期去教堂三次,我想在数量上我们的教徒们是不会输给他们的。正是因为中西方宗教的信仰情况的不同,中西语言中用来表达有关宗教的词汇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中国,要是要提醒别人不要做坏事的时候,他们会说“人在做,天在看”,他们认为“老天”是“有眼”的;而西方在表达“祝你好运”的时候,他们经常会说“God bless you !”;在诅咒人的时候,中西方所用的词汇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一般会说“让你去见阎王!”,而在没有阎王概念的西方,人们会说“go to hell!”,他们的地狱相当于我们的地府;在中国我们说人死去,是说驾鹤西归,而在西方他们会说是上天堂。跟我们不一样的是,他们觉得对于人的生老病死上帝都是有所安排的,一个人要是生下来就有所缺陷,他们会认为是因为这个孩子是上帝的宠儿,所以上帝要在他身上留下记号。面对死亡,基督教徒似乎也比我们更加的豁达。在中国,我们肯定不会说“让我们一起在西天相遇吧”的话,但是在西方,人们会说“If one day I was dead ,I think I will meet all of you in the heaven.”;还有在表达惊讶语气的时候,我们大都会说“我的天啊!!”,而西方则是“Oh, my god !”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能找到很多的。 在中国与宗教有关的语汇还是很多的,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之类的,而西方也有许多我们所没有的宗教方面的名称,如angel (天使)、monk (僧侣)等,又有中古时期从法语借用的词,

宗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宗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梁子毓英语学院英语137班 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又是发达国家中最具宗教色彩的国家,可以说美国的发展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从美国建国伊始至今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这种影响绝不仅仅只是停留在道德方面,在政体的确立、民主制度的促进等方面都有着同样深远的作用。如今,宗教在美国的影响力有增无减,信仰上帝的人越来越多了,宗教在美国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宗教对美国发展的影响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特征,可以使我们对宗教在美国社会的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宗教美国社会影响 引言 美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宗教性。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移民带来了他们自己的宗教,使美国成为多宗教的国家。各种不同的宗教必然会对美国的社会产生影响,同样也融入了美国的文化。在众多宗教中,影响最大的是新教众多教派中的清教,清教在发展过程中,其影响超越了宗教领域,渐渐渗透到了美国宗教以外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使美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带有明显的清教主义特征。清教主义因而成为美国文化和社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美国的文明都刻有明显的清教主义印记,清教主义文化也造就了独特的美利坚精神与文化。 一、基督教新教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美国虽然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却从一个英属殖民地逐渐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民选总统,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这些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些都与基督新教及其伦理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 早期殖民北美的新教1徒的新教信仰,构成了北美早期社会思想风潮的主调,也构成了以后美利坚的民族精神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是因为早期移民北美的多数人都是新教教徒的缘故。由逃亡的清教徒们建立的美洲殖民地,在宗教上,一直与英国本土的宗教处于对立状态。美洲大陆的宗教主流为清教徒,英国的国教则为天主教与新教的混合体圣公会安力甘宗,安力甘宗作为英国国教一直是清教徒改革的对象。在美国独立战争及18世纪二十年代,英国本土和美洲殖民地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伟大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在美国是新教教义的普及和强化运动,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新教教义在新大陆被强化的运动,这场运动最后导致了新教的进一步振兴,从而在思想上与英国国教彻底脱离了关系。宗教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北美殖民地人群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了殖民地与英国本土的在宗教上和政治上的离心力,为独立战争做了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准备。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本土上的宗教对立,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美国近代发展奠定基础的南北战争,实际上也有着深刻的宗教原因——美国清教对南方奴隶制的憎恶而引起的南北方对立。废奴主义一直是基督教教义的传统。在新教中这被理解为上帝爱世上的每一个人。这种思想成为西方人权思想的源头。既然上帝爱每一个人,个 1新教:新教(Protestantism)是由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的一系列新教派的统称,主流教派有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圣公会。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的征服了这个民族。 [ 转自那么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我认为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并迅速扩展开来。 从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非常讲究的文化,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给中世纪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优雅的元素,于是诞生了莎士比亚一大批天才文艺作者。并且西方文化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又给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层神圣神秘的外衣。这些

西方三大宗教

西方三大宗教,按照出现前后,分别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几大宗教之间令人眼花缭乱的流血冲突,往往给人造成错觉,那就是他们的信仰互相之间不共戴天。实际情况是,三大宗教的本质信仰是一致的。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起源于古老的犹太教。是犹太教,最先发展了宇宙中间独一真神的信仰,记载于圣经的旧约。在其信仰中,人类犯了悖逆上帝的原罪,上帝最后会派来救世主“以赛亚”拯救人类。几千年来,犹太人在等待这位救世主,至今还没有来临。旧约的意思,是指上帝与人之间的,以摩西戒律为主体的约定。 两千年前,犹太教出现了一个重要分支,其教主是耶稣,30岁开始传教,自称是上帝之子,是预言中的那位救世主。耶稣在旧约的基础上,代表上帝与人们立新约,于是圣经有了后半部分的新约,基督教从而诞生。犹太教其他分支不承认耶稣救世主的身分,他们要继续等待真正的救世主,而对基督徒来说,那是极大的亵渎。但分歧归分歧,犹太教基督教双方都还是以旧约为基础,自然,信仰的是同一个上帝。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诞生于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他起初是一个商人,但被上帝遴选为最新的信使,根据上帝的启示,录下了古兰经,创立了新的伊斯兰教。古兰经传递了上帝最新的意旨,但它的基本源泉,仍然离不开犹太教的旧约。 于是有了下面的概括:犹太教:继续等待救世主,信奉旧约。基督教:耶稣是那位救世主,因此耶稣是神,信奉旧约与新约,以实践新约为主。伊斯兰教:继续等待救世主,穆罕默德是上帝最后的信使,传递了记载于古兰经中的上帝最后的信息。穆罕默德是先知,但他不是救世主,他是人,不是神。对待基督教,伊斯兰信徒尊重耶稣,但他们同样认为耶稣是人,不是神。古兰经认为耶稣是较早的一位先知,与穆罕默德的地位相同。 耶和华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信徒们对上帝的称呼,安拉则是阿拉伯语对上帝的称呼,但称呼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归根到底,三大宗教信仰的是同一个上帝。他们之间的分歧,只是对上帝后来的安排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因此,看似不共戴天的犹太人阿拉伯人,信仰差异所造成的敌对意识,其实也并不突出。相对来说,反而是基督教的难调和性比较大,因为基督教相信耶稣是那位救世主,是真神,但其他两家不承认。 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宿怨,部分来自于基督徒指责犹太人杀害了耶稣。这里又出现了我早先举例过的,上帝造了不完美的人之后又惩罚其不完美,同样性质的不近情理。如果耶稣之生之死都是上帝的计划,那么耶稣一开始就注定要被害死,犹太人岂不是成了替罪羊,或者说,又中了上帝的圈套?时代毕竟是在进步,2000年,教皇保罗六世公开为天主教在历史上对犹太人的迫害向犹太人道歉,“基督徒对上帝的另一部分儿女的令人遗憾的行为。” 公元一世纪前期,基督教起源于地中海东部地区。早期的基督徒是清一色犹太人,其信仰基础是古老的犹太教,因此,基督教实际上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从创立初期开始,基督教就被看作是异端邪说,受到了多方面的迫害。执行迫害最甚者,是当时统治巴勒斯坦地区的罗马帝国政府,广泛并且残酷。处死耶稣,罗马政府虽不是始作俑者,但他们还是批准了死刑的执行。耶稣死后,十二门徒中的雅各、彼得,以及基督教早期最重要的领袖保罗等人,也都是在随后的传教活动中被罗马帝国处死。然而,迫害并没有能阻止基督教的发展。到公元四世纪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1.宗教建筑选址 教堂往往选择处在城市中心。基督教认为人作为上帝的造物,需要受上帝的庇护和引导。寺庙往往趋向选址在城市外的山野地区,将自身纳入到自然山水之间, 使得自身也成为宏观的自然山水在人文领域的延伸。 2、建筑布局 哥特式教堂的礼拜大厅、圣坛和袖厅形成了一个十字架形状,大厅比圣坛长,横厅比大厅短,这样的十字形叫“拉丁十字”。它蕴涵着耶稣基督受刑的十字架,对于信徒而言,十字架是战胜死亡而凯旋的象征,被赋予了宗教象征意义。 佛教建筑功能布局分散、内向、均衡而充满秩序感, 反映了“万物皆有灵”的多神论, 也反映了神界有着与人伦一样的对自然的精神性的臣服。 3、建筑外部空间 教堂往往是以单体建筑结合广场的形式,广场负担聚集人流的作用,有时城市道路也是由教堂发散出去的,这样也显示了基督教对现实社会的控制力。突出了上帝在人世间的绝对统治地位。 4、建筑单体 西方基督教堂注重实体,强调体积感和雕塑感,往往通过逆光来创造室内空间的神秘气氛,强调内外空间的对比和隔绝。这样,形成一个封闭极强的内省空间,庇护教徒的惫识离开尘世,集中注意力进行虔诚的忏悔。 佛教建筑不注实体, 而更注重“虚”、’‘空”。中国佛教建筑采用木构架,也常常采用格扇门、格扇窗,注重内外空间的相融和流通,其内部空间也比较明亮。 5、建筑细节 教堂尖拱、尖券、尖顶的运用,建筑立面越向上划分越见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是整个教堂充满着一种超尘脱世、升腾而上的动感。 垂直向上的飞腾动势令人迷惘,又尖又高的塔群,瘦骨嶙峋笔直向上的束柱,筋节毕现的飞拱尖券,仿佛随时能使得这些巨大的石头建筑脱离地面,冲天而起,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直向苍穹,升到天国上帝的脚下。 总结、在基督教建筑中无处不表现着对上帝的象征和追求。他们认为美是上帝的一种显现,不可见的上帝使自己在秩序和美中为人所见,便是借助了象征的神奇方式。人造物和自然物中给人以感的和谐,不是为独立实体的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神灵的反映,作为上帝不完整的形象,世界通过自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摹仿了上帝的单纯性和完美性。最高的美,则是上帝的美,是上帝所造物的美。美是上帝的属性,上帝的存在就是美。 寺院开拓的参悟环境,完全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和谐发展的优美境界。佛者以解脱为目标,为其自身的修道悟佛提供了一种世间的净土和良好的修佛环境。他们将现实世界中的自然大美与精神领域中的万物和合之美结合起来,在有限的山川大地中体验到无限的人生境界,从而实现了观照宇宙与考察内心的合一,极富有自由审美的意味。审美的境界趋同于禅的境界,在精神上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飞跃。圆融自然即为佛教的美。

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 李津 〔内容摘要〕清教产生于17、18世纪的英国,随后清教徒们为了躲避政治和宗教的迫害,纷纷踏上北美大陆。作为新英格兰最早的移民,清教徒以及他们的清教主义对北美殖民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后来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清教;美国社会;美国价值观 〔作者简介〕李津,天津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社会文化 一、清教主义和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源于清教文化,由清教徒移民时传入北美。美国主流价值观都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一统天下的清教文化。 清教徒是16世纪中叶英国国教会内以加尔文学说为旗帜的改革派,他们因为不满教会改革,要求清除腐败而遭迫害,后逃到北美大陆,并将清教思想扎根于美洲。“他们提倡勤俭清洁的生活,希望在新大陆上建造自己的山巅之城”①。 清教徒构成了当时北美移民的主体,在新英格兰北部更是清一色的清教徒。“清教主义成为当时人们共同的价值观,他们提倡的思想主要有:虔敬,谦卑,严肃,诚实,勤勉和节俭”②。在这些价值观下,清教徒不畏陌生艰

险的环境,克服种种困难,很快便在蛮荒的土地上收获了繁荣和富足。因此,他们更加坚信自己的清教主义,雄心勃勃地要扩张疆域,而美国历史也的确是一部不断向西的拓展史,清教主义的价值观念也随之拨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在两百多年的沧桑变化中,美国文化像一座大熔炉吸收了世界诸多文明的精华,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元化的,开放性的文化体系。它包含了世界上几乎一切种族,民族,宗教,价值思想和学术,但又始终以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文化为主流,其核心是崇尚勤奋劳动的清教道德传统”③。历史学家巴斯等说:“没有对美国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理解美国社会。”④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社会的基础,塑造了美国人的性格,从各个方面影响着美国社会。 二、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民主 美国民主是世界民主的成功范例,1776年的《独立宣言》中阐明了民主的思想,美国民主制度的建立有赖于早期的清教主义。 美国清教始祖们大多是因为在国内遭受了迫害,为了追求自由和民主而移民到北美大陆的。“这些宗教叛逆者的思想要求奠定了美国民主的基础”⑤。 北美的第一批清教徒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公约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行自治,每一个成员都享有平等自由的民主权利。“清教徒自选牧师,自行管理,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和要求民主共和的愿望,成为建立美国式民主的基础”⑥。

西方文化是如何协调宗教信仰和科学理性的

西方文化是如何协调宗教信仰和科学理性的关系的 西方文化的形成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他的核心就是一种共识。在这种共识之下,传统的宗教信仰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所形成的科学理性是一个深刻的问题。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相互依存也存在冲突。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西方的文化对此作了一些调整,使之和谐并存,共同发展。希腊城邦时代,科学与宗教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同一关系,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界限。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宗教信仰是绝对的专制权力,而科学与哲学只能仰承宗教之鼻息,完全不具有独立地位。随着近代理性精神的崛起,科学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逆转,最终导致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对宗教信仰的猛烈批判。但是这种激进的宗教批判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根基,相反,它导致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一种共生和互补的新关系模式,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首先,科学的理性与宗教信仰要互为存在。所谓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在原始社会,人类智力和能力很不发达,人类出自内心地对日月星辰运转的神秘力感,日夜冷暖的更替轮回,自身生命的存在与信托,从而导致人们以一种虔诚的态度“仰望”这种伟大的力量,对它产生一种信任依托之感,希望能借助他这个无限的终极力量解决自己心灵的恐惧和困惑。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文艺复兴与思想启蒙运动等的推动下,是人们开始思考,理性的研究神秘而还未知的事物。因而,在宗教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对于未知事物进行探寻。而正是这样的探索使得人们了解自然,理解社会人情,因此产生一定的判别力,从新审视自己信仰的宗教,认识教义等,不再盲目的相信,进而有选择的,理智的对待信仰。 其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宗教与科学理性相互促进,引导人们的思想。 希腊最早的一批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具有很深的宗教情结。例如被我们称为第一个唯心主义者的毕达哥拉斯,他既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又是一个杰出的数学家,更是一个奇怪的宗教团体的创始人。这个宗教神秘主义者本身却是伟大的数学定律——毕达定律(即勾股定律)的发明者。他在哲学上提出了数是万物本原的重要思想,由此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意义上的)之根基。由此可见,无论是柏拉图所代表的神秘主义,还是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理性主义,都并未在科学与宗教之间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甚至截然对立的界限。只要合理的利用权衡宗教与科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能达到一种平衡的关系,反而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社会和谐效应。 最后,西方现代文化中科学与宗教的妥协和互补 法国启蒙运动标志着科学理性在经历了长期的委曲求全之后,终于开始扬眉吐气地对宗教信仰进行全面的清算。科学理性取代了宗教信仰而成为生活的主宰,成为唯我独尊的新上帝;而基督教信仰则在理性的法庭面前被攻击得遍体鳞伤,似乎已经虚弱到了朝不保夕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康德作为科学与宗教之关系的一个调节者应运而生。 众所周知,康德无疑是近代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全部工作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即自由,而自由只有在科学与宗教的协调中才能真正实现。康德曾经说过,在他一生中有两个人对他影响最大:牛顿让他看到了井然有序的宇宙中的自然规律,而卢梭则让他看到了人心深处的道德良知。 在西方文化的漫漫长河中,宗教与科学相互批判,相互博弈,成为各个党派的利用武器,但是,他却作为西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完好的保存至今。可见,西方对于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的平衡协调是多么重视,显而易见的,正因如此,他也达到了十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

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加尔文、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到欧洲发生宗教改革的必要性,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学习导航: 一、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地位(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有支配地位,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一)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 公元1世纪产生,4 世纪初定为罗马帝国国教,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即东正教和天主教,12世纪,天主教会权威发展到鼎盛时期。 (二)特殊地位 1.经济,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土地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2.政治,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由于当时各国王权软弱,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卡诺莎之辱: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 3.社会生活、思想,天主教会控制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实施严密的精神独裁,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二、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1.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 2.政治因素: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要求打破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3.经济根源: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对 4.思想因素:早期基督教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为人们挑战天主教权威提供了思想资源

美国宗教对政治外交影响

美国宗教对美国政治与外交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美国是一个拥有近2000种独立的宗教或教会的大国。据统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美国人声称信仰上帝,超过一半的美国人称每天至少祈祷一次,百分之四十以上的美国人称每周至少去教堂参加礼拜一次。并且,当我们追溯美国宗教和文化传统时,会发现,“WASP”传统,在美国历史的优势地位保持了200多年。因此,说美国社会是世界上最具有宗教性的国家并不为过,进而,宗教对美国政治与外交势必产生相当程度上的影响。 最初乘着“五月花”号到达美洲新大陆的移民,多是为逃避宗教迫害或怀揣着宗教热情而来的,这使得美国在建国伊始就有很强的宗教性。并且,基督教的文化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美国立宪建国的领导人,清教徒的思想中含有很强烈的幽暗意识,他们认为“神性至善,而人性本恶”,“道德沉沦的趋势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由此产生的自由宪政思想就是日后美国革命建国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使得这批立宪者制定出一部现实主义,以制衡为核心的宪法,为后世的美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第一款就谈到了宗教问题,规定“国会不得设立宗教或者限制其自由实践的法律。”这两个分句分别体现了美国宪法针对宗教问题的两个基本原则:政教分离和宗教自由。然而,“美国历史却可以证明,彻底的政教分离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作为美国宗教传统的基督教新教一直在影响着美国社会。”而托克维尔也认为,美国人的政治制度之所以得以经久不衰,宗教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他说:“美国这样的政教分开反而让两者相辅相成。人在社会上有越大的自由,人就需要更大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在美国就来自于个人的宗教信仰以及与宗教有关的道德价值观念。”由此可以看出,宗教帮助了美国的统治者和立法者,使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得以更加注重“永恒的爱好,崇高的情感,和对非物质享乐的热爱”。 由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两个分句,只是单方面的,即它只限制了政府对于宗教的权力,而对于宗教不得干预国家政治,政府事务,国家教育等问题却丝毫没有涉及。因此,毫无疑问,第一修正案为以后的政教冲突以及宗教干预政治埋下了种子。 当宗教保守主义把主要精力放在政治事务和社会问题上时,就带动了宗教右派的发展,而这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宗教右派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事务。宗教右派通过基层活动,通过媒体舆论,国会游说,通过印刷品、广播、电话、互联网,通过与共和党联姻,对美国政治的影响正在逐步增大。共同的利益使共和党同宗教右派走到了一起。从此,共和党得以获得牢固的选民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共和党在1980年,1984年,1988年连续三届大选的胜利。而美国多数州的州长和联邦国会多数议员也有共和党人所担任。宗教右派则从共和党这里得到了政治上的支持和发展机会。在联邦选举和立法机构的活动中,宗教右派的势力在逐渐增大,形成了一股势力强大的政治右派集团,直接影响着美国的内外政策,包括对华政策。 宗教右派宣传传统家庭价值,反对堕胎合法化,主张教育私有化和地方化,反对同性恋者的权利,反对政教分离原则,希望恢复基督教传统价值在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西方风俗影响 ?中国节日的现状 ?近年来,在中国有些地方越来越受西方风俗影响尤其是受西方节日文化影响,中国的年轻人,对于圣诞节越来越热衷,甚至超过了中国自己的节日,造成端午节这种中国重大传统节日被列为别国遗产。 ? ?母亲节,父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 ? ? ?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重要的多。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就连春节的意义与节日气氛都大不如前,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过的没意思,? ?传统节日原来有一整套的仪式和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很多节日仪式的片段在不断的遗失,比如春节贴对联是为了避邪;吃饺子是为了送走旧的时辰,迎来新的时辰;互相拜年,表达了对对方的美好祝愿……但现在这些程序虽然还在,但缺少了仪式的凝重感和虔诚感。 ? 传统节日何去何从 ?七夕VS情人节? ? ?面对西方情人节的冲击,土生土长的传统七夕节遭遇着尴尬却总是不

声不响。七夕节虽然历史悠久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它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却似乎并不大。人们已经把七夕节还给了古老的历史。? ?每当西方情人节来临之时,年轻情侣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而每年的七夕节却显得异常冷清,鲜见年轻人有什么热情举动,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也许是故意,也许是不经意,总之人们在追捧“洋节”的同时,冷落了本土传统的节日。纯美的七夕就是这样渐渐地被遗忘。 ? 我们的传统节日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 ?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 ? ?一方面,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2月4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在赶西洋人的时髦,纷纷过起了洋节! ? ?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 ?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资料,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发言稿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发言稿 黄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我代表第五组的成员来给大家展示我们组关于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的讨论结果。马克思曾说:“宗教就是人民的鸦片。”宗教能给人们提供某种意义上的帮助,因此,人们信仰宗教也就不足为奇。那么,什么就是宗教信仰呢?宗教信仰则就是以宗教的某些理论学说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与活动指南,并把宗教的创始人作为崇拜的对象。我们都知道,西方人主要信奉的就是基督教,而中国人主要信奉的就是佛教与道教。西方人一出生就会接受宗教洗礼,从一些欧美电影我们可以瞧出她们对宗教的虔诚。由于地域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接下来,我将重点给大家展示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 首先,中国宗教的大众信仰具有多元化的信仰特征;而西方宗教的群体信仰则具有一元化的信仰特征。 在中国宗教信仰中,就是以“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为崇拜对象,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因此要求“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这一信仰格局就是从秦汉以来逐步形成的,以后成为中国宗教信仰的特征,无论任何外来宗教,要在中国汉民族地区生根、开花、结果都必须纳入这一宗教信仰模式之中。这就就是中国宗教多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础。对于一般信教大众来说,心中并不明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而就是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自己所崇拜的神。例如:从商者崇拜财神赵公元帅也有崇拜关羽为武财神;求子者尊奉子孙娘娘;从文者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从武者尊关帝为武圣;从农者供奉土地公与灶王神、、、、、概括起来,中国的宗教信仰,其崇拜对象有天地崇拜、圣贤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其信仰形式,主要根据信仰者自已的需要、可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在心目中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神。俗话说的好:‘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体现了中国大众信仰有极大的随意性与随机性。因此,对于中国汉民族一般的信教大众来说,没有严格的教界之分,大多就是既拜佛教的菩萨,又拜道教的神仙,还拜民间俗神与供奉自己的祖先,呈现出一种跨越教派的多元信仰特征。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上帝就是至高无上的崇拜对象、圣父、圣子、圣灵三个格位也就是统一的,即所谓“三一论”、在基督教的天主教、新教与东正教三大教派中,教义与教礼虽有差异,但都必须尊奉至高无上的上帝耶稣,必须纳入这一信仰模式中,这就就是西方基督教一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石。具体的说在三大教派中又有许多宗派,她们在尊奉上帝为至高无上的神这一方面就是一致的,但就是对教义的解释与制订礼仪方面,又有所不同。因此,分属于各宗派的信徒,都受到教会的管辖,形成了各教派的社区,使得教会的信徒具有极为强烈的教会意识与教派意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基督教的群体信仰就是一种教会信仰。综上所述,基督教在崇拜对象上的特征就是一元化的,每个信徒就是在特定的教派、教会与社区组织中来实施这种一元化信仰特征。 其次,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与现实性;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教义意识。 中国人的多元化信仰源于其固有的社会结构。众所周知,中国长期以农业生产为社会结构的主体。中国的民众主体就是农民,她们以农业生产为主,信神而不依靠神。中国人对待神养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习俗,正如孔子所说“祭

中西方宗教的对比

浅谈中国和西方宗教的对比 宗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东西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存在的文化现象。宗教最初的产生是人们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现象的精神寄托,简单来说即是对神灵的崇拜,而神则是人的外化。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来说,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创造了神。而对于不同的文化地域,其所产生的宗教文化也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也不例外。本文结合了部分书籍和我自己的了解,简单谈谈中国与西方宗教的对比。 一、天生之神与人身成神——神的形成 在西方的宗教体系里,上帝是唯一的神,而这个神是天生的,由他创造了世界,而耶稣则只是他在人间的使者,代理他在人间传道,而耶稣也只不过是肉体凡胎,只因为他是耶和华之子,“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上帝是永恒的,他居住在天国,是一个超脱于整个世俗的净土之地,远离人世,高高在上。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在早期也曾有过“天帝”、“上帝”的传说,但那不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人格神,而只是指某种外在于自己的神秘的自然的或社会的力量。中国的大多数神显得“亲民”得多,他们大多是有名望、有过巨大功绩的或是有大智慧的人,经过一代代中国百姓的传说,逐渐被捧上了神坛。例如,道教所尊奉的太上老君的原型就是老子,他是春秋是一位有名的智者;佛教中所传的大肚子弥勒佛的原型就是五代时一位布袋和尚。此外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杰出的人物在后来也由于各种原因成了神,享受百姓的祭祀和侍奉,例如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商代的名臣比干都被尊奉为神,而且受到历代从皇家到黎民百姓的虔诚祭祀。在中国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所尊奉的“祖师爷”,在老一辈的从事这一行业的人的眼中,如果不尊重自己的祖师爷,那就是欺师灭祖的行为,是很严重的罪行。这种“祖师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神,比如工匠行业的鼻祖鲁班,戏曲行业的鼻祖唐玄宗等,都可以被奉为他们所在行业的神灵。 二、一家独大和三教并存——一元的西方宗教和多元的中国宗教 西方的基督教从罗马帝国灭亡起就已经成为西方世界唯一的宗教,因此基督教认为自己世界上唯一合法的宗教。基督教是一个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的宗教,可以说一元论始终贯彻于基督教的教义中。耶和华就曾通过摩西向以色列人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对于基督教的信徒来说,他们被要求只可以信奉一个宗教,侍奉一个神。如果有教徒信奉了其他的神,或是其他的宗教,那么就会被判为异端,受到极其残酷的惩罚。帕斯卡尔说:“凡

宗教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宗教对美国教育的影响以及对我国的若干启示 姓名:李旭 学号:1070400074 专业:教育学 班级:07级2班

摘要 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在发达国家中宗教色彩最浓,而重视教育的思想也始终在民众中处于主导地位,民主、共和的观念在教育领域中深入人心。在美国,作为两种调控社会秩序的手段,受教育的程度定义着人们的行为,而宗教规制着人们的内心世界。本文探讨宗教对美国教育领域的协调作用、共同影响,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宗教;教育;影响 宗教作为调控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教育在人类文明以来一直没有消失,反而是更加深刻的定义了人类的行为,规范了人类的制度,使人们生活有了秩序,因此有人群的地方就必须有教育;宗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因此有苦难的地方就需要有宗教,以表达人们对尘世的超脱与对来世的向往。宗教与教育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并共同维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具有宗教内涵的美国社会 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在发达国家中宗教色彩最浓。宗教在维系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帮助贫困民众、稳定社会结构和推动社会进步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宗教是美国人的精神支柱,更是美国民族的精神源泉。 (一)美国宗教教派众多,呈多元化特点 美国宗教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这是众多学者们长期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却观点各异。王恩铭教授认为,美国宗教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宗教派别多;二是政治与宗教分离。刘澎教授认为,美国宗教有四个特点。美国宗教最主要、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基督教新教为主导;美国宗教是多元的;美国宗教具有层层向下的“草根性”,也就是说,各宗教团体把眼睛瞄准基层;美国宗教以各种方式发生变化。本文则重点谈一下美国宗教的多元化特点。 1. 宗教种类众多

中国人的信仰与西方宗教的不同

读神话故事浅析中西古文化 人在天地之间何以自处?在中国人的眼里,人和天地的关系,既有合作又有斗争。上古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等,讲得不是人在灾难来临时如何依靠和求助于神明的护佑,反而是靠人类自己的双手去改变现状,为人类的繁衍发展谋求出路。 同样是大洪水时代的神话故事,西方的诺亚方舟则是讲述人类如何在神明的指引下躲避洪水的伤害,又是在神的眷顾下,才得以繁衍生息。在西方,人依靠神的庇佑进而演化为对神的崇拜,西方宗教的狭隘观(往往宣称信该教则能获得神明的救赎,在末日审判中进入天堂,不信该教或信奉异教者,将被打入地狱)。 在东方,人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而演化出现实主义的崇拜,为我所用者皆可为神。所以中国的神可以有很多,同时也能够不断接纳外来的各种神,连神话世界也是兼容并包的,西游记中佛教、道教各大神祗的融洽关系,在西方一神论的身上则是很难见到的。 中国人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道家的观念便是人与天地自然本为一体,人是天地循环中的组成部分,因此道家的某些观念不仅超出宗教的范畴,甚至成为了中国早期出现朴素唯物主义的又一例证。中国人的哲学研究,显得更为实用。 中国强调人生在世的意义,褒贬皆由此生的所作所为来决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位置。宗教不是一种排他的信仰,敬天地、祖宗……自己应该成为何等人的价值思考。中国人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儒家提

出的:天地人的观念。中国人的信仰则是人在天地之间何以自处。 西方社会,以神学为基础,信奉上帝为约束世人的观念。在明清时期,大量欧洲传教士来东方传播“福音”,传教士们惊讶地发现,国人在接受西方科学知识、天主教义的同时,没有放弃佛教。尊崇自己的道教、儒家的教义和思想! 中国人的信仰在内容显得更为抽象:每个人处在历史这一时间横轴上,有祖宗、有子孙,如何以身作则,做到传承有序;位于天地这一空间纵轴上,有家国情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生命在时间和空间的两条轴线中不断交织,“青史留名”、“遗臭万年”会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实现各自信仰的终极答卷。纵观古今、中外,要完成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去实现这样的信仰该是何等的波澜壮阔、令人心驰神往。 中国文化,在艺术、哲学、宗教、信仰等领域,都有厚重的文化沃土,伴随着中国复兴之路的开启,我们坚信:现实和梦想的结合,是可以终将实现的未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