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成气化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煤成气化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煤成气化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化石能源短缺,新

型能源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煤成气化技术成为了备受瞩目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煤可以被转化成为可再生的气体资源,从而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本文将探讨煤成气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一、煤成气化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煤成气化技术是指将煤转化为气体燃料的技术。对于煤的转化技术,可以采用

多种不同的方法,包括煤气化、煤液化和煤热解等。其中,煤气化技术是最为主流的一种,并且也是煤成气化技术的代表。在煤气化技术中,煤先被加热到高温下,与水蒸气或者其他的气体一起反应,产生一种混合气体。这种混合气体可以通过净化和分离等步骤,得到市场上所需要的合成气,包括甲烷、乙烷、工业原料气和燃料气等。

煤成气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当时,在德国,一家煤

矿厂开始使用煤气化技术,将煤转化为煤气,并将煤气作为能源用于生产和生活中。接着,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的一家煤矿厂也开始使用煤气化技术。到了上世纪

60年代,日本和中国也相继开始煤气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上世纪70年代,煤

气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此后,煤成气化技术一直得到了各国的重视,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二、煤成气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比较煤资源的不断增加,煤成气化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煤成气化技术的应用中,三个国家比较典型,分别是中国、美国和俄罗斯。

2.1 中国

中国地大物博,煤炭资源得天独厚,因此煤气化技术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今,中国成为煤化工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其在煤成气化技术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例如,借助规模化的煤气化技术,中国已经成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气化工厂。在国家的支持下,相关企业已经积极投入到煤成气化技术的发展中,不断创新和提升技术,意在满足国家能源需求的大局。

2.2 美国

美国在此领域也有着广泛应用,其煤气化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煤成气化技术上,实现了煤的转化。在煤气化流程中,美国可以更具准确的测量装置,想法创新以及规模化生产等方面获得很多优势。另外,美国在二氧化碳抓取和封存等技术的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些技术正在为美国新能源的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俄罗斯

在俄罗斯这样一个拥有大量自然资源的国家中,煤成气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俄罗斯应用煤成气化技术的生产规模之大骇人听闻。这其中,在地热资源丰富的西伯利亚,远东和中亚地区,煤气化工厂被广泛兴建,。在煤成气化技术的发展历程中,俄罗斯也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和经验。

三、煤成气化技术的未来展望

在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的今天,煤成气化技术将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展望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讨。

3.1 技术创新和升级

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是煤成气化技术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方向。提高使用铁矿石煤气化技术的效率,降低燃料化石燃料制氢成本,质量控制等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煤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体系。这些会有助于推动煤成气化技术的发展,加大煤化学工业的比重,实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等目标。

3.2 合理利用化学煤气

化学煤气是煤气化过程中的副产品,若该副产品不能合理利用,不仅会导致资

源的浪费,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因此,在煤成气化技术未来的发展中,合理利用化学煤气将成为越来越被重视的问题。例如,有人借助该副产气燃烧技术实现了发热发电等各种利用方案。

3.3 推进技术共享

不同国家在煤成气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各具特色。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

程中,各国需要开展合作,在技术共享和经验交流方面进行更多的合作,以实现这项技术的共同进步和持续发展,推动世界能源行业的发展进程。

总结:

煤成气化技术未来的发展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的事情。各国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技术升级、化学煤气的合理利用等方面进行探索和进步,推进煤成气化技术的发展进程。同时,各国也可以进行更多的合作,在技术共享和经验交流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以此实现煤成气化技术的共同进步和持续发展,为全球能源生产使其的不断升级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煤层气讲课材料

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 一、煤层气 1 煤层气的概念 煤层气、煤层甲烷、煤层瓦斯、矿井瓦斯 储集在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的主要气体成分是甲烷,又称煤层甲烷。也称其为煤层瓦斯。 煤层甲烷,赋存在煤层中的甲烷及其气态同系物。 矿井瓦斯,是指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 2 煤层气的气体成分 甲烷、乙烷-戊烷、二氧化碳、氮气、水、氧气、惰性气体 典型的煤层气中,甲烷含量高于95%,目前一般把80%作为工业价值的下限。 3 煤层气的赋存状态 吸附气70%-95%;游离气一般小于10%,最大20%;溶解气 4 煤层气与常规气的比较 自生自储、双孔隙系统、吸附气、蔬水降压 5 煤层气开发的意义 能源:世界2000米以浅240万亿立方米,是常规气的两倍。其中,独联体17-113万亿立方米,加拿大5.66-76.4万亿立方米,中国30-35万亿立方米,美国11.35万亿立方米,澳大利亚8.5-14.16万亿立方米,德国和波兰各2.8万亿立方米。 环境:二氧化碳温室效应24.5倍,60亿立方米

安全问题: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爆炸,美国黑勇士盆地橡树林沟煤矿14.2m3/t,经11年地面抽放,含气量3.8m3/t,抽出率73%。 二、国外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 1 发展历程 1953年第一口煤层气井(圣湖安盆地) 1981年开始商业开发 1982年 1.7亿立方米 1986年 5亿立方米,378口 1991年81.7亿立方米,2% 1992年207亿立方米,6600口,税收优惠政策取消 1996年295亿立方米,5% 1998年 324亿立方米,6% 2 发展阶段 50年代以前,井下抽放阶段 抽出率低、气体质量差难以利用 50—70年代,地面抽放的理论、技术的探索阶段 研究煤储层特征,将天然气的开发理论和工艺技术嫁接到煤层气的地面抽放实践, 形成了煤层气的开发理论和工艺。 80—90年代,商业开发蓬勃发展阶段 理论、技术、工业日趋成熟;鼓励政策陆续出台;开发规模急速

洁净煤技术

浅谈洁净煤技术 1.洁净煤技术的背景 1.1煤炭利用过程的危害 煤炭是世界重要能源,我国更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而发电用煤占原煤的很大比列。我国煤炭消费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大量原煤直接燃烧,大约占原煤总量的62%。由于大量煤炭直接燃烧,燃煤质量差,且燃烧效率低,对环境也造成了破坏。煤炭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烟尘、放射性飘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这些产物会造成很大的危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会形成酸雨,严重影响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燃烧后排放的二氧化碳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威胁着全球生态系统及人类生存;烟尘会以颗粒物形式漂浮在大气中,危害生物健康及气候;人类长期吸入氮氧化物会影响呼吸系统造成疾病,同时氮氧化物达到一定浓度后也会和其他物质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损害生态系统。 1.2针对煤炭利用造成污染的一些措施 有关专家提出开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改善电力工业结构,降低煤炭消费量。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核能、水能、风能、天然气等。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发电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虽然其他能源消费比例有所提高,但煤炭仍是我国主要的消费能源,针对这一情况,提高煤炭使用效率提高使用技术就变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我国正逐步进行工业锅炉大型化,减小煤耗提高效率,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取代分散小锅炉。再有就是实施城市煤气化以提高煤炭整体利用效率。 1.3洁净煤技术的提出及意义 洁净煤技术一词源于美国。洁净煤技术贯穿于开发即利用整个过程,是减少污染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高新技术的总称。洁净煤技术主要分为煤炭燃烧前处理、燃烧中处理、燃烧后处理和转化技术。而且各个部分越往后越难,成本及投资也越来越多。各国在分阶段进行各环节净化技术同时,也分阶段进行技术经济优化。我国煤炭大部分用于直接燃烧,造成各种问题,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发展滞后。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国内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投放不足,没有形成完备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体系,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长期依赖进口。因此,发展洁净煤技术将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选择。 2.洁净煤技术的发展 1984年10月美国政府率先提出/洁净煤技术示范计划,旨在通过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各私营企业的合作,开发和示范具有优良运行性能、环保性能和经济竞

煤层气的相关资料

煤层气俗称“瓦斯”,其主要成分是CH4(甲烷),与煤炭伴生、以吸附状态储存于煤层内的非常规天然气,热值是通用煤的2-5倍,主要成分为甲烷。1立方米纯煤层气的热值相当于1.13kg汽油、1.21kg标准煤,其热值与天然气相当,可以与天然气混输混用,而且燃烧后很洁净,几乎不产生任何废气,是上好的工业、化工、发电和居民生活燃料。煤层气空气浓度达到5%-16%时,遇明火就会爆炸,这是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根源。煤层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其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1倍,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极强。在采煤之前如果先开采煤层气,煤矿瓦斯爆炸率将降低70%到85%。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具有一举多得的功效:提高瓦斯事故防范水平,具有安全效应;有效减排温室气体,产生良好的环保效应;作为一种高效、洁净能源,商业化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煤层气或瓦斯的热值跟甲烷(CH4)含量有关,地面抽采的煤层气甲烷(CH 4)含量一般大于96.5%,当甲烷含量97.8%时,在0℃, 101.325kPa下, 高热值:QH=38.9311MJ/Nm3(约9299 kcal/ Nm3) 低热值:QL=34.5964MJ/Nm3(约8263 kcal/ Nm3) 井下抽采的煤层气(瓦斯)目前一般将甲烷(CH4)含量调整到40.8%后利用,此时瓦斯的热值为:(在0℃, 101.325kPa下) 低热值:14.63MJ/m3(约3494 kcal/ Nm3) 高热值:16.24 MJ/m3(约3878 kcal/ Nm3) 煤层气可以用作民用燃料、工业燃料、发电燃料、汽车燃料和重要的化工原料,用途非常广泛。每标方煤层气大约相当于9.5度电、3 m水煤气、1 L柴油、接近0.8kg液化石油气、1.1-1.3L汽油,另外,煤层气燃烧后几乎没有污染物,因此它是相当便宜的清洁型能源。 煤层气比空气轻,其密度是空气的0.55倍,稍有泄漏会向上扩散,只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即可避免爆炸和火灾。而煤气、液化石油气密度是空气的1.5—2.0倍,泄漏后会向下沉积,所以危险性要比煤层气要大的多。 煤层气爆炸范围为5—15%,水煤气爆炸范围6.2—74.4%,因此,煤层气相对于水煤气不易爆炸,煤层气不含CO,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象水煤气那样发生中毒现象。 煤层气的开采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地面钻井开采;二是井下瓦斯抽放系统抽出,地面钻井开采的煤层气和抽放瓦斯都是可以利用的,通过地面开采和抽放后可以大大减少风排瓦斯的数量,降低了煤矿对通风的要求,改善了矿工的安全生产条件。地面钻井开采方式,国外已经使用,我国有些煤层透气性较差,地面开采有一定困难,但若积极开发每年至少可采出50亿立方米;由于过去除了供暖外没有找到合理的利用手段,未能充分利用,所以,抽放瓦斯绝大部分仍然排入大气,花去了费用,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居世界第三。每年在采煤的同时排放的煤层气在130亿立方米以上,合理抽放的量应可达到35亿立方米左右,除去现已利用部分,每年仍有30亿立方米左右的剩余量,加上地面钻井开采的煤层气50亿立方米,可利用的总量达80亿立方米,约折合标煤1000万吨。如用于发电,每年可发电近300亿千瓦时。 [编辑本段] 我国煤层气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油气资源勘探现状与前景展望

一、中国油气矿产资源的状况 1.油气资源自然状况 (1)油气资源总量比较丰富 在1993年全国二次油气资源评价基础上,2000年以来,三大油公司先后对各自探区部分盆地重新进行了油气资源评价研究,根据阶段成果的汇总,目前我国石油资源量约为10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47万亿立方米。通过对不同类型盆地油气勘查,新增储量规律和各种方法的分析,测算出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为150亿~160亿吨,天然气可采资源为10万~14万立方米。按照国际上(油气富集程度)通常的分类标准,我国在世界103个产油国中,属于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2)油气资源地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大盆地 根据石油可采资源量的分析,陆上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准噶尔和鄂尔多斯五大盆地,共有石油可采资源114.4亿吨,占陆上总资源量的87.3%。海上石油资源分布在渤海为9.2亿吨,占海域的48.7%。而天然气资源量主要分布在陆上中西部和海域的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东海、莺歌海六大盆地,共有天然气可采资源为8.8万立方米,占中国天然气总资源的62.8%,为今后发现大中型油气指出了勘查的主攻方向。 2.油气资源勘查开采现状 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已在25个省、市、自治区和近海海域,开展了油气资源勘查工作,共放置石油天然气探矿权区块1000余个,勘查面积320多万平方千米。采矿权660多个区块,开采面积近7万平方千米。在23个含油气盆地中累计发现了580多个油田,探明石油可采储量65亿吨,180多个气田,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2.5万亿方,建成了大庆、胜利等25个油气生产基地。2003年全国原油产量为1.7亿吨,已连续10年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气年产量341亿立方米,列世界第十八位。 总的看来,我国油气勘查开发程度也不均,石油高于天然气,东部高于西部,陆上高于海上;勘探难度增大,发现大油气田的几率减小;勘查对象的地表地下条件越来越复杂,已开发的主力油气田都已进入了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稳产难度大。 3.后备石油可采储量不足,供给矛盾突出 二、中国油气矿产资源勘查前景展望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复习过程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石油天然气行业相关概念 1.1 石油行业相关概念 1、石油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 2、油气地质储量及其分级 油气地质储量就是油气在地下油藏或油田中的蕴藏量,油以重量(吨)为计量单位,气以体积(立方米)为计量单位。地质储量按控制程度及精确性由低到高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三级。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 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 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 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 平方公里。1995 年年产原油192 万吨。油(气)按按最终可采储量值可分成4 种:特大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大于7亿吨(50 亿桶)的油田。天然气可按1137 米3 气=1 吨原油折算。大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0.7-7 亿吨(5-50 亿桶)的油(气)田。中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710-7100万吨(0.5-5 亿桶)的油(气)田。小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小于710 万吨(5000万桶)的油(气)田。 2.2 天然气行业相关概念 1、天然气

地下采出的可燃气体称做天然气。它是石蜡族低分子饱和烃气体和少量非烃气体的混合物。天然气按成因一般分为三类:与石油共生的叫油型气(石油伴生气);与煤共生的叫煤成气(煤型气);有机质被细菌分解发酵生成的叫沼气。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 2、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区别 天然气是指蕴藏在地层内的可燃性气体,主要是低分子烷烃的混合物,可分为干气天然气和湿天然气两种。干气成分主要是甲烷,湿天然气除含大量甲烷外,还含有较多的乙烷、丙烷和丁烷等。液化石油气是指在炼油厂生产,特别是催化裂化、热裂化、焦化时所产生的气体,经压缩、分离而得到的混合烃,主要成分是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 3、可燃冰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其主要万分是CH4?H2O。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天然气密切相关,是埋于海底地层的大量有机质分解形成石油和天然气时,其中的许多天然气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形成一种类似冰的透明结晶。1 立方米可燃冰释放的能量约相当于164 立方米的天然气。目前国际上的公认全球可燃冰总量是所有煤、石油、天然气总和的2-3 倍。我国南海海底已发现可燃冰带,估计能量总量相当于我国石油总量的一半。而对东海的调查也得出可燃冰蕴藏量可观的结论。还为新世纪使用高效新能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我国石油天然气重点地区竞争格局 我国石油资源总量不少,但资源品质相对较差,勘探开发难度较大。目前,石油勘探程度尚处于中等成熟阶段,存在较大潜力,石油储量仍将呈高基值稳定

化学与能源1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化学与能源的关系………………………… 二、世界能源现状………………………………………… 三、我国能源现状…………………………………… 四、未来能源倾向…………………………………………… 五、化学在能源方面的运用…………………………… 1.煤的合理利用…………………………………… 2.太阳能的化学转化和储存……………………………… 3.生物质能的转换及应用…………………………………… 4.氢能的开发及应用………………………………………… 六、总结和展望…………………………………………

化学与能源 化学在能源中运用 【摘要】: 现代化社会是建筑在巨大的能源消耗上的。所以大力开发和合理利用能源,特别是大力开发新能源,乃人类未来之所系,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大规模耗能型工业体系终将成为过去,代之以节能型和新能源型生产体系。然而要实现这样一个巨大转变,作为化学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因为化学能是我们经常利用的一种能量形式,因此本文将在世界及我国的能源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化学在我国能源发展中的重要性,另外本文将重点介绍化学在能源中运用,重点介绍化学煤、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氢能等方面的运用。 【关键词】:化学能源运用 一、化学与能源的关系 能源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学过程,能源消费的90%以上依靠化学技术。怎样控制低品位燃料的化学反应,使我们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使能源的成本合理是化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化石能源的转化及综合利用至关重要。可再生新能源的开发离不开以化学为核心的技术的发展。 二、世界能源现状 一方面全球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保持持续增长,能源结构也发生着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的转变,尽管这种变化量依然很小。按照国际统计口径,目前全球能源最新数据的统计节点是2011年,当年全球终端能源消费量达到了8918Mtoe(百万吨油当量),相比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增长了90.8%。对应地,当年的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了13113Mtoe,在1973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14.7%。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世界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虽然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但世界石油消费量却没有丝毫减少的趋势。此后,石油、煤炭所占比例缓慢下降,天然气的比例上升。同时,核能、风能、水力、地热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渐被开发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存的能源结构格局。世界能源资源虽然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运输压力增大。 三、我国能源现状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能源工业在许多领域已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地方,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中国的资源情况进行客观详实的分析。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自然资源总量排世界第七位,能源资源总量约4万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三位。煤炭保有储量为10024.9亿吨,精查可采储量

煤成气化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煤成气化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化石能源短缺,新 型能源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煤成气化技术成为了备受瞩目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煤可以被转化成为可再生的气体资源,从而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本文将探讨煤成气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一、煤成气化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煤成气化技术是指将煤转化为气体燃料的技术。对于煤的转化技术,可以采用 多种不同的方法,包括煤气化、煤液化和煤热解等。其中,煤气化技术是最为主流的一种,并且也是煤成气化技术的代表。在煤气化技术中,煤先被加热到高温下,与水蒸气或者其他的气体一起反应,产生一种混合气体。这种混合气体可以通过净化和分离等步骤,得到市场上所需要的合成气,包括甲烷、乙烷、工业原料气和燃料气等。 煤成气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当时,在德国,一家煤 矿厂开始使用煤气化技术,将煤转化为煤气,并将煤气作为能源用于生产和生活中。接着,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的一家煤矿厂也开始使用煤气化技术。到了上世纪 60年代,日本和中国也相继开始煤气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上世纪70年代,煤 气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此后,煤成气化技术一直得到了各国的重视,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二、煤成气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比较煤资源的不断增加,煤成气化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煤成气化技术的应用中,三个国家比较典型,分别是中国、美国和俄罗斯。 2.1 中国

中国地大物博,煤炭资源得天独厚,因此煤气化技术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今,中国成为煤化工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其在煤成气化技术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例如,借助规模化的煤气化技术,中国已经成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气化工厂。在国家的支持下,相关企业已经积极投入到煤成气化技术的发展中,不断创新和提升技术,意在满足国家能源需求的大局。 2.2 美国 美国在此领域也有着广泛应用,其煤气化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煤成气化技术上,实现了煤的转化。在煤气化流程中,美国可以更具准确的测量装置,想法创新以及规模化生产等方面获得很多优势。另外,美国在二氧化碳抓取和封存等技术的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些技术正在为美国新能源的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俄罗斯 在俄罗斯这样一个拥有大量自然资源的国家中,煤成气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俄罗斯应用煤成气化技术的生产规模之大骇人听闻。这其中,在地热资源丰富的西伯利亚,远东和中亚地区,煤气化工厂被广泛兴建,。在煤成气化技术的发展历程中,俄罗斯也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和经验。 三、煤成气化技术的未来展望 在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的今天,煤成气化技术将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展望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讨。 3.1 技术创新和升级 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是煤成气化技术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方向。提高使用铁矿石煤气化技术的效率,降低燃料化石燃料制氢成本,质量控制等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煤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体系。这些会有助于推动煤成气化技术的发展,加大煤化学工业的比重,实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等目标。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安全生产现状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安全 生产现状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1790-63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安全生产现状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主要的能源和重要的化工原料。其产品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是无所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石油或其附属品,比如汽油、柴毫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纤维、。液化石油气等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石油、烃类天然气是储存于地下、可流动的、可燃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是自然界化石燃料的重要类别。石油、烃类天然气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其构成的主要元素为碳和氢,也通称为烃类矿产物。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可燃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在地下形成并储集于各种孔隙、缝隙岩石中的称之为天然石油,也叫原油。天然气从广义说,系指在大气圈和地壳内形成的各种天然的气体,包括氮气、二氧

煤层气及其开发现状与前景

煤层气及其开发现状与前景 胡经国 一、煤层气及其主要特征 就成因而言,煤层气又叫做煤成气,是指在煤层或煤系地层形成过程中生成的一种天然气,俗称煤矿瓦斯。它是腐殖质在煤化变质过程中热分解作用的产物。煤化变质程度越高,生成的煤层气越多。例如,每吨低度煤化变质的褐煤形成时,只能生成38~68立方米煤层气;而每吨高度煤化变质的无烟煤形成时,则能生成346~422立方米煤层气。 煤层气的成分主要是甲烷(CH4)。它的甲烷含量一般为90%~99%,通常在95%以上。 煤层气的发热量很高,一般约为8500大卡/立方米,比1公斤标准煤的发热量还要高。煤系地层是中国四大类天然气气源岩之一。煤层气是中国两大类型天然气之一。它是一种能单独形成工业气藏、具有巨大资源潜力和广阔开发前景的新能源。 二、世界煤层气资源及其开发概况 全世界已发现的煤层气储量约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约为103万亿立方米)的30%以上。世界上已发现的26个最大的天然气田(储量大于2830亿立方米)中,就有16个是煤层气田;其煤层气储量占天然气总储量的77.2%。位居世界前五位的特大气田均为煤层气田。例如,前苏联西北利亚特大型气田,其煤层气可采储量高达18万亿立方米。它使前苏联80年代的天然气储量和产量,比50年代中后期猛增了数十倍。又如,荷兰格洛宁根特大型气田,其煤层气储量达2.2万亿立方米。它使荷兰的天然气产量增长了486倍,从能源进口国一跃而成为能源出口国。美国煤层气资源量约为5.6~22.6万亿立方米,可采储量估计可达11.3万亿立方米。中欧盆地南部,煤层气资源量约为3.5万亿立方米。 在世界上,煤层气开发利用研究起步于本世纪50年代。1959 年荷兰发现了格洛宁根特大型气田。从此,煤层气一跃而成为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一个新能源领域。 到90年代,发达国家煤层气工业生产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其技术水平也很高。例如,美国1986年煤层气生产井还不到200口,而到1992年却发展到了6000口。美国圣胡安煤田有2112口煤层气生产井,年产量达124亿立方米。此外,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国煤层气工业生产规模也相当可观。 目前,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煤层气开发利用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例如,美国西部圣胡安盆地和东部黑勇士盆地的煤层气生产井已达5000口以上,日产气2832万立方米。

我国煤矿区煤层气地面开发现状及技术研究进展

我国煤矿区煤层气地面开发现状及技术 研究进展 摘要:煤矿区煤层气开发面临“抽采难度大、抽采效率低、抽采集中程度低”的难题,煤层气抽采长钻孔精准定向施工是制约井下煤层气抽采效果的主要技术 及装备因素。有限采掘空间内小体积大功率钻进装备的提升是破解井下抽采钻孔 限制的主要方式。气动定向钻进技术是解决“碎软煤层成孔率和成孔精度差”的 可靠技术,可以避免出现抽采盲区和空白带。本文对煤矿区煤层气地面开发现状 及技术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区;煤层气;地面开发 引言 煤层气开发生产的国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美国,当前共有23个州已经开始 勘探与开发煤层气,并且根据当地的分布情况来看,美国煤层气的产量有半数以 上集中在圣湖安盆地和粉河盆地,目前美国所用的煤层气大约80%都取自这里。 1大倾角多煤组煤矿区时空协同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模式 改变以往将煤层气作为煤炭开采中的灾害性气体的观念,把它作为资源性气体,在煤炭开采的同时将煤层气安全高效的抽采出来,形成一体化系统,有利于 煤与煤层气高效、安全、经济开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然而,大 倾角煤层群广泛存在。新疆矿区煤层平均倾角为30°,属于典型的大倾角多煤组 煤矿区。因此,本节基于煤炭开采与煤层气抽采相互关系,提出了适用于大倾角 煤层群地质条件下的煤与煤层气耦合协调开发模式,规划区主要是对煤炭开采进 行远景规划。在规划区阶段完成主井、副井、风井等必要的开拓作业的同时,采 用地面井进行煤层气抽采作业。其中,大倾角多重采动卸压下其覆岩破坏具有明 显非对称性,而垂直井对此种地质条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故规划区地面井采用 直井。规划区地面井的井底施工至煤层顶板或煤层底板位置处。在规划区进行地

煤成气砂岩储层的测井探测技术

煤成气砂岩储层的测井探测技术 煤成气砂岩是指煤矿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含有可燃气体的砂岩储层。煤成气砂岩储层的测井探测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性质测井、电测井和核子测井等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探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一、物性测井 物性测井是利用物性参数(如密度、声波速度、电阻率等)来探测储层中油气和岩石的性质。在煤成气砂岩储层中,以下几种物性测井方法较为常用。 1. 密度测井 密度测井是通过测量储层的密度来判断其孔隙度和含气饱和度。在煤成气砂岩储层中,煤层和砂岩的密度差异较大,通过密度测井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储层中的煤和砂岩的分布情况。 2. 声波测井 声波测井是利用声波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程度来推断岩石的孔隙度、饱和度和裂缝等性质。在煤成气砂岩储层中,煤层的声波传播速度较低,而砂岩层的声波传播速度较高,通过声波测井可以精确判断储层中的煤和砂岩的厚度和分布。 3. 电阻率测井 电阻率测井是利用储层中电流通过的难度来推断岩石的孔隙度和饱和度等性质。在煤成气砂岩储层中,煤层的电阻率较低,

而砂岩层的电阻率较高,通过电阻率测井可以判断储层中的煤和砂岩的分布情况。 二、电测井 电测井是利用测井仪器传输电流经过储层后的电阻变化来推断储层中的孔隙度、含水饱和度和含油饱和度等性质。在煤成气砂岩储层中,由于煤层本身的导电性较低,而砂岩层的导电性较高,通过电测井可以较好地判断储层的含水饱和度和含油饱和度。 三、核子测井 核子测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散射或吸收来测量储层的孔隙度、饱和度和密度等性质。在煤成气砂岩储层中,通过核子测井可以判断储层的含水饱和度和含气饱和度等重要参数。 综上所述,煤成气砂岩储层的测井探测技术主要包括物性测井、电测井和核子测井等方法。这些探测技术可以帮助石油工程师准确判断储层的性质和储量,并为开采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五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五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优选五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优选1 这个假期我读了《人类未解之谜》这本书。读完后我收获了许多知识。 这本书主要给我们讲了关于人类所不可思议的事件。如会“喷火”的人,会“放电”的人,人体在空中飘浮等等。 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脆弱的“玻璃人”。它讲述了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有一位老人,名叫乔清芳,她是一个罕见的“玻璃人”,她的骨骼疏松薄脆得像玻璃一般,随时都有被“打破”的可能。老人平时坐在凳子上连动都不敢动。自从她得上了这种“怪病”,三年来就只能这样一动不动地坐着或躺着,否则一不小心就会骨折! 这位老人无缘无故的患上这种怪病,连动都不敢动,真是可怜。但对于此病症,医学专家也没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有的医学专家解释极有可能与基因突变和家族遗传有关。但是这仅仅是一种猜想,还没有充足的证据来证实。因此该病的成因依然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我们现在没有患任何疾病,健健康康幸福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有些人却是要饱受病痛的折磨,他们本也应该跟我们一样,但是一些令人困扰,难以解释的疾病却缠绕在他们身边,想要解开这些谜团,则是需要更加精密的仪器,多次的实验,才能够真相大白。我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长大后利用先进的科学,解开一个个未解之谜。 虽然现在有很多谜团无法用科学解释,但是我相信在未来的今天,这些谜团

将被一一揭晓。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优选2 从人类学会直立行走开始,从人类学会制造并使用工具来帮忙自我开始,人类的礼貌便拉开了帷幕,于是,人类便开始不断地创新,创新科学技术,创新政治制度,创新文学艺术,创新成为人类礼貌的助推器。 科技创新,让我们的生活学习更便利。 以书籍的演变史为例。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为克服甲骨文材料不易得的缺点,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竹简和木牍。为克服竹简木牍笨重的缺点,春秋末期人们发明了轻便的帛书。丝绢价贵,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破布渔网树皮制成既轻且贱的纸,手抄纸书飞入寻常百姓家。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制书效率,降低了书的成本。如今,缩微图书越发微小易存,整个大英国书馆的所有藏书,可保存在指甲盖大小的电脑芯片上。 制度创新,让我们的社会更进步。 我们这天之所以有如此便捷优越的生活环境,是无数科学工作者智慧的结晶。难以想像,没有科学,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样。我们不会忘记封建迷信怎样毒害了一代又一代人,不会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建国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试看:三峡大坝电站的电流已照亮近半个中国;青藏铁路的修建,必将大大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宏伟蓝图也已徐徐展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也已圆满成功也许你要说这些科技发展的成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远,那我们不妨看看你最熟悉的家吧。 从早期的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发展为如今的彩电电脑汽车等等高科技产品,科学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网络带来了信息时代,通讯带来了便捷沟通,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组织申报2021年省技术创新中心的通知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组织申报2021年省技术创新中 心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公布日期】2021.06.23 •【字号】 •【施行日期】2021.06.2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 正文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组织申报2021年省技术创新中心的通 知 各市科技局,省直有关部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各高新区及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科技部《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国科发区﹝2020﹞70号)要求,聚焦“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打造一流创新生态,高质量布局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参照《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结合我省实际,省科技厅组织制定了《省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现就组织申报省技术创新中心工作通知如下: 一、功能定位 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主要依托高校院所的优势科研力量或新型研发机构等牵头组建,专业化创新研发机构主要结合区域内各地方的产业发展需求和优势科研力量分布进行统筹布局,布局可以根据国家和省战略部署与区域重大需求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中心主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聚焦太原城市群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等区域发展进行战略布局,跨区

域、跨领域、跨科学开展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 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主要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或科研优势突出的高校院所牵头,通过集聚整合相关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带动上下游优势企业、高校院所等共同参与建设。中心面向我省长远发展、影响产业安全、参与全国和全球竞争的细分关键技术领域,重点在半导体、炭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大数据、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煤机智能制造、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煤层气、现代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机旱作农业和现代农业14+N个重点产业集群布局建设。 二、申报条件 申请建设山西省技术创新中心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省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单位应在山西省内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技术转移扩散能力。 (二)拥有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成果。中心负责人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行业内有较强的竞争力、影响力、号召力。科研团队具有稳定的人员队伍、较强的服务创新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具备一定规模的技术装备、科技资源、服务场所等基础条件,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的“中心(本部)”和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使用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 (四)符合国家和我省产业政策,尤其要符合我省“14+N”产业领域,不存在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严重环境问题或违法失信情况。 三、组建模式和体制机制 省技术创新中心原则上应为独立法人实体,可以采取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等不同类型的法人实体。前期暂不具备注册法人实体条件的,可以由人财物相对独立的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现状及进展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现状及进展 1.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 2. 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75; 4.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75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石油、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量日渐增多,石油天然气因储藏在我国中西部地区, 勘探开发困难,因此需要采用先进的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提高石油天然气的开 发量,文章就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现状及进展进行分析,以求找出未来提高我国石 油天然气开发数量及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勘探、分析 一、石油天然气行业相关概念 1、石油行业相关概念 1. 石油: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 下采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 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 2、天然气行业相关概念 (1)天然气:地下采出的可燃气体称做天然气。它是石蜡族低分子饱和烃 气体和少量非烃气体的混合物。天然气按成因一般分为三类:与石油共生的叫油

型气(石油伴生气);与煤共生的叫煤成气(煤型气);有机质被细菌分解发酵 生成的叫沼气。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 3、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区别:天然气是指蕴藏在地层内的可燃性气体,主 要是低分子烷烃的混合物,可分为干气天然气和湿天然气两种。干气成分主要是 甲烷,湿天然气除含大量甲烷外,还含有较多的乙烷、丙烷和丁烷等。液化石油 气是指在炼油厂生产,特别是催化裂化、热裂化、焦化时所产生的气体,经压缩、分离而得到的混合烃,主要成分是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 二、我国石油天然气重点地区竞争格局 目前我国石油勘探程度尚处于中等成熟阶段,存在较大潜力,石油储量仍将 呈高基值稳定增长态势,已获石油发现的大中型盆地拥有的储量占我国探明石油 储量的大部分,它们今后仍然是待发现石油资源的主要阵地。 1. 我国的石油资源及其分布:根据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统计,石油地 质资源量为765×108t、可采资源量为212×108t。石油资源的分布呈极不均衡 态势。从地区上看,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东部、西部和近海三个大区(下表),其可采资源量分别为100.25×108t、47.87×108t和29.27×108t,合计177.39×108t,占全国可采资源量的83.7%;从分布的盆地上看,我国石油资源 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 陆架等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2.31×108t占全国可采资源量的86%,而其他100多个盆地可采资源量都不多,合计起来也只占全国的14%。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拥有待发现的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约490×108t,待发现的常规石油地质可 采资源量136×108t。在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过1×108t的15个盆地中,待 发现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354×108t,待发现可采资源量104×108t,分别占全 国总量的72.3%和76.6%。在这15个盆地中,渤海湾、松辽、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和珠江口盆地待发现的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超过 15×108t 和5×108t,其中渤海湾盆地待发现的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 量最多。

中石油探明天然气储量状况及变化特点

中石油探明天然气储量状况及变化特点 孙广伯;张君峰;赵丽华;徐小林;鞠秀娟;杨桂茹 【摘要】通过分析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2000年以来年度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变化特点,指出随着中石油不断加大勘探投入,天然 气勘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探明天然气储量持续高位增长,大规模储量区块不断涌现,新增储量向深层-超深层方向发展,储量层位以古生界、中生界为主,勘探领域呈现出优势方向(致密砂岩、碳酸盐岩、逆冲构造带为主)突出、多领域(火山岩、生物气、断陷盆地等)同时开花的新局面.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储量增长特点及变化趋势预测:古老层系、深层-超深层是今后勘探的主要方向;致密砂岩、碳酸盐岩、逆冲构造带是天然气主要勘探领域;大规模、低渗透-特低渗透仍将是新增探明天然气储量主要特征.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14(035)006 【总页数】4页(P636-639) 【关键词】中国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勘探领域;增长高峰 【作者】孙广伯;张君峰;赵丽华;徐小林;鞠秀娟;杨桂茹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 与生产分公司,北京10001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 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012;TE122.1 21世纪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致密砂岩、碳酸盐岩、逆冲构造带、火山岩、断陷盆地和生物气等多个勘探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成为3大主力产气区,松辽、柴达木、准噶 尔等盆地天然气勘探也取得重大进展[1-2]。截至2012年底,中国石油天然气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矿权面积内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以下均指气层气)6.52×1012m3,可采储量3.80×1012m3,分别占全国探明天然气 地质储量的72%和可采储量的74%;自2000年以来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占 中石油全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的77%.本文通过对中石油近10余年天然气探明 地质储量特点及其变化的分析,为把握全国天然气勘探方向提供依据。 中石油的天然气勘探从新中国成立历经60余载的发展,大致可以概括为3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1949—1990年)为起步阶段,以背斜成藏理论为指导年均新 增探明天然气储量不足200×108m3;第2阶段(1991—2000年)为快速发展 阶段,这一阶段以煤成气、生物气成藏理论为指导,年均新增探明天然气储量1 470×108m3;2000年以后,以大面积岩性、前陆盆地冲断带、海相碳酸盐岩和 火山岩成藏理论为指导,通过持续加大天然气勘探的投入,中石油主要含油气盆地天然气勘探获得全面突破,天然气发展进入了高位增长的第3阶段,年均新增探 明天然气储量约3 887×108m3,截至2012年,中石油年度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已连续13年超过2 000×108m3,连续6年超过4 000×108m3(图1)。 从天然气储量增长情况来看,中石油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与中国及中国石油公司的五年规划关系密切(图2)。“一五”至“五五”期间,新增探明天然气储量主要分布在西南、辽河、青海、大港和大庆等几个油田分公司,累计天然气探明地质储

16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资源现状与发展前景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资源现状与发展前景 席胜利刘新社 (陕西西安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710021)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截至2004年底共探明8个气田,探明地质储量 11955.56×108m3,可采储量7082.56×108m3。天然气藏主要以地层—岩性气藏为主,具有低孔、低渗、低压、低丰度等特征。盆地常规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古生界,有C-P和O两套主力产层,勘探面积25×104km2。其中上古生界预测资源量 8.59×1012m3,有利勘探区带资源量为3.92×1012m3;下古生界预测资源量为 2.36×1012m3,有利勘探区资源量为1.16×1012m3。煤层甲烷资源主要分布在C-P 和J,预测煤层气资源11.2×1012m3,有利勘探区资源量为4.4×1012m3;另外盆地中生界还包括油田伴生气资源3416.94×108m3。因此,盆地天然气资源潜力雄厚,资源配置合理,后备资源充足,预计到2010年,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可达15000×108~ 20000×108m3,可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气资源战略接替基地。 主题词: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资源,发展前景,勘探方向 鄂尔多斯盆地为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面积37×104km2。自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在陕北钻探成功以来,已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油气勘探,可谓勘探历史悠久,然而对于天然气勘探来说,仍可看作是一个新的地区,因为盆地天然气大规模的研究、勘探和开发仍比较滞后,靖边、苏里格、榆林、乌审旗等4个上千亿立方米的大气田都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才发现。因此,盆地天然气资源潜力大,储量发现率低,天然气工业发展前景大。 1 天然气勘探历程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具有3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含气层系多,自下而上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均见到工业气层。目前已发现的气藏主要

煤与瓦斯共采技术采矿工程论文【论文】

煤与瓦斯共采技术采矿工程论文 一、我国煤与瓦斯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煤炭资源较丰富,目前的保有储量1100多亿t,且有48%的煤层属于高瓦斯和突出煤层,因此瓦斯储量丰富。埋深2000m以浅已探明煤层气资源约为31万亿m³,位列世界第三。但我国大规模的商业化瓦斯开采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出台较晚,或尚不明朗。这里有认识和技术问题,更有我国煤层的透气性差,抽放困难等原因。我国70%以上的煤层渗透率小于0.001μm²,属于低透气性煤层,其透气性比美国和澳大利亚低2--3个数量级,钻孔有效排放半径和钻孔瓦斯流量小,衰减快,透气性最好的抚顺煤层井下水平钻孔与美国同类条件相比,钻孔影响范围仅30--50m,而美国可达到100m以上。煤层气体压力也对瓦斯的抽放起着重要作用,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煤层压力普遍偏低,这对抽放瓦斯极为不利。中国的含煤地层一般都经历了成煤后的强烈构造运动,煤层内生裂隙系统遭到破坏,成为低透气性的高延性结构。目前,我国瓦斯勘探和开发的主要煤阶是中阶煤和高阶煤,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导致井网的井间干扰效应降低,相互间不能形成有效的联系,水力压裂增产效果也不明显。

二、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理论基础 限制我国高瓦斯矿井井下瓦斯抽放的原因,主要是煤层的低渗透率和高可塑性,使得沿煤层打钻孔困难,煤层采前预抽效果较差。由于我国含煤地层一般都经历了成煤后的强烈构造运动,煤层内生裂隙系统遭到破坏,塑变性大大增强,因而成为低透气性的高可塑性结构,这使得地面钻孔完井后采气效果差,水力压裂增产效果不明显。而且煤层普遍具低渗透率,一般在0.0000001×0.000001μm²范围内,水城、丰城、霍岗、开滦、柳林等渗透率较好的矿区也仅为0.1×10ˉ³--1.8×10ˉ³μm²,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地面开发煤层气的难度很大。鉴于此,我国煤层气开发生产的重点应放在井下,利用井下的采掘巷道,并尽量利用煤层采动影响,通过打钻孔和其它各种有效技术强化煤层的瓦斯抽放。同时,应进一步研究和不断完善提高煤层渗透率的技术和钻孔技术,研究提高气体质量的技术,研究井下煤炭与瓦斯的协调开采配套技术以及煤矿瓦斯利用技术,使之与井下煤层气开发产业配套,实现煤与瓦斯的安全共采。现场测定和实验研究表明,不论原始渗透系数怎样低的煤层,在采动影响煤层卸压后,其渗透系数会急剧增加,煤层内瓦斯渗流速度大增,瓦斯涌出量也随之剧增。因此,只要合理布置钻孔位置和其它相关参数,完全能够高效地实现瓦斯抽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