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满分解题攻略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满分解题攻略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满分解题攻略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满分解题攻略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满分解题攻略"猜读八法"攻克文言虚词"堡垒"

一、代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名

(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又如“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尤其需注意,在句末动词后,有时是兼词“于此”,如“风雨兴焉”;在句末形容词后,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盘盘焉”。

五、全句关照法

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的。

以“也”为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表判断);②“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表陈述);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表解释);④“公子畏死邪?何泣也?”(表疑问);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叹);⑥“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表舒缓语气或停顿);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

六、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牢记课文中出现过的这些有代表性的词,便有助于快速解题。文言句式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除较易识别的判断句、被动句外,重点是倒装句。如主谓倒装“……矣,……”(“甚矣,汝之不惠。”)、定语后置“……之……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以……”(“覆之以掌”)等。固定句式较多,须熟记的如:“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无以……”(“军中无以为乐”)、“何……为?”(“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如……何?”“若……何?”“奈……何?”(“如太行、王屋何?”)、“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七、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推断出虚词的用法。比如,要判别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夫晋,何厌之有”、④“均之二策”诸句中“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①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③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④中“均”是动词,作“权衡”解,“二策”是名词,由此断定“之”与“二策”一起为“均”的宾语,作代词“这样”解。可见,抽主干、析结构、判功能,不失为简便的虚词推断方法。

八、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用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来推断,应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又如“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可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等成语来推断,这里的“因”是介词“依照、根据”之意。

若能灵活地综合运用以上八种推断技巧,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大大增加答题的正确率。当然,要想彻底攻克文言虚词这一“堡垒”,关键还在于平时的积累。

文言文断句方法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准。我们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下面一些语言标志,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1.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到“曰”“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说”的意思时,后面应断开,如“其乡人曰”等。

2.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

面可断句。“乎”作介词用,相当于“于”时除外,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5.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应当断开,后面有时也可断开。

6.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说乎?)、“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在其前后断句。

7.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结构(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开。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间也不能断开。

8.相同词语紧相连,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说来,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点断,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等。

9.名词、代词经常做主语或宾语,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主语,就在它的前面断开;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宾语,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

10.古人写文章,很多时候讲究对仗工整,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利用这一特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凭借语法知识和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点断后的句子是否讲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要想提高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学好课本中的经典文言课文,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加强运用。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和实践中形成。

文言文信息筛选题考点揭秘

一、命题规律

信息筛选题的题干都会规定信息筛选指向,这些指向往往是阅读

材料的中心,或者是人物的主要品行、行为、观点,或者是文章的主要观点、论据,或者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态度。待选项均为文中语句,其中有些是干扰项。

二、误区剖析

1.混淆人物

近年来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史传类文言选段一般都是多个人物、多个事件的综合,而题干要求往往就其中确定一人或几人进行考查,命题者在设计干扰项上,就常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把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杂在一起,胡乱“嫁接”给某一人,造成人物与事件不对应。

2.混淆“品性”

一些史传类选文往往会贯穿着弘扬民族美德的宗旨,文中主要人物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义士、孝子等,以此引导考生的价值取向。传记中作者往往会横向罗列多个细小事件来反映主人公多方面的美德与成就,命题者却常常就其中的某一点设题,如果答题时不仔细读懂题干,检索有效信息,就会造成人物品性的错位,误入陷阱。

3.混淆事理

命题人故意混淆题干要求和选项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此来检测考生这一方面的辨析能力。主要表现在混淆片面与全面、混淆未然与已然、混淆观点与事实、混淆直接与间接等方面的设误。

①混淆片面与全面。如“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是”,其中“②公禁之,民不敢犯”写的是陈公弼禁止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这一活动,突出的是其执法之“严”,而题干中包含了“严”和“不残”两方面的意思,选项犯了以偏概全之误。

②混淆未然与已然。如“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其中B项上句“以北山石为椁”写的还是孝文皇帝对厚葬的一种“想法”,而不是写薄葬。考生若选该项,就犯了把未然当已然的错误。

③混淆观点与事实。如“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其中“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写的是作者陈述的既有事实,而不是作者的观点。显然,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与题干要求不相符。

④混淆直接与间接。如“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其中“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写的是齐桓公让百官有司做的事,不能“直接”体现齐桓公“以民为本”的思想

三、答题技巧

筛选文中信息,主要是要求学生会整体把握文意,概括文章事件,善于在复杂的信息区域内,明确题干中筛选信息的指向,依据情理分清主次,排除干扰,正确答题。具体来说,就是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题干要求,明确解题方向

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解答时,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准确把握题干的关键词,尤其是内涵丰富的概念。其次要弄清所考查的设问方式,如是“正确”还是“不正确”,是“直接表明”还是“间接表明”等,这是解答信息筛选题的前提和关键。

2.结合原文信息,紧扣具体语境

解答文言文考题的前提是理解,筛选信息题也不例外。不少题目若孤立地局限于选项思考,往往会造成理解的困难和判断的失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应是阅读理解的原则,也是解题、答题的关键。因此,考场答题只有树立结合原文内容、紧扣具体语境去思考的意识,才能正确理解、准确判断词义和句意。不少选项孤立地看,很难判断其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但只要一结合其具体语境来思考判断,则不难得出答案。

3.仔细比对遴选,排除方法优先

掌握一种好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正确筛选信息尤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排除法。一般来说,题目所给的信息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选出正确的就必须对所给信息句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明白每一个信息句之所以对或之所以错的原因,一旦拿定哪一个信息句与题干要求不相符时,就可排除包含该信息句的选项,这样就降低了选择难度。如此去伪存真的方法可让我们更快更准地筛选出正确的信息,得出正确的答案。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

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

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讲解学习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考试大纲》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知识点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浅易既是对考生的要求,也是命题者选材的原则。指文言材料不出现艰涩、古奥的字词,不选择冷僻的题材。考生利用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基本能读懂文段。 据高考实情,我们将《考试大纲》规定的上述7个考点编列为9个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即《考试大纲》具体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意义”,即特定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唯一含义;“用法”,主要指其词性及所表示的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关系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主要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不同的用法”,特指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筛选文中的信息。 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从文中选取与试题具体指向吻合的信息,排除似是而非和错误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涉及阅读材料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如人物的言行举止、功德事迹,事件的发展过程,文章的论点论据等;“归纳”,就是对具体的、零散的、琐碎的材料分门别类。“中心意思”,可以指整体的思想内容,更多是指局部的思想内容;“概括”,就是把能体现中心意思的方方面面的特殊性排除,而将其共同性提取出来。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指作者在文中显示的(记叙类文本)或者揭示的(论述类文本)观点、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分析”,就是把整体分成一些“零部件”来考察,找出其相互关系和本质属性。“概括”,就是把分散在文中的观点、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的共同点提取出来。 8.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把文言文置换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语言。 9.给文言文语段断句。 把没有标点的文言文语段切分成一个个句子,或者判断命题者对一个语段给出的四种切分哪一个正确。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 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答案】(1)D (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D (4)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解析】【分析】(1)A. 甲诗作者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B. 甲诗为酬答诗。C. 甲诗不是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故选D。(2)本题注意关键词: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31分)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慭慭:yìn yìn,谨慎小心的样子。阚:hǎn,虎叫声。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4分) 船载以入()驴不胜怒()技止此耳()乃去() 2、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10分) ①然:庞然大物()然往来视之() ②因:因跳踉大阚()罔不因势象形() ③耳:技止此耳()无丝竹之乱耳(耳朵) ④且:以为且噬已也()且焉置土石() ⑤益:益习其声()有所广益() 3、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虎因喜,计之曰 D、稍出近之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跳踉大阚”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7、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说说它们对刻画考虎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 心理活动: 动作: 作用: 8、指出出自这段文字的成语(至少2个)。(2分)

高中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人物传记)

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廷,字子正,南充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苏州知府,有政声。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三十九年,转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南京督储,自成化后皆以都御史领之,至嘉靖二十六年,始命户部侍郎兼理。及振武营军乱,言者请复旧制,遂以副都御史章焕专领,而改廷南京刑部。未上,复改户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 时倭乱未靖,廷建议以江南属镇守总兵官,专驻吴淞,江北属分守副总兵,专驻狼山。遂为定制。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转左侍郎,还理部事。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迁南京礼部尚书,召为左都御史。奏行慎选授、重分巡、谨刑狱、端表率、严检束、公举劾六事。 隆庆元年六月,京师雨潦坏庐舍,命廷督御史分行振恤。会朝觐天下官,廷请严禁馈遗,酌道里费,以儆官邪,苏民力。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廷因发齐奸利事,言:“齐前奉命赏军宣大,纳盐商杨四和数千金,为言恤边商、革余盐数事,为大学士阶所格。四和抵齐取贿,踪迹颇露。齐惧得罪,乃借攻阶冀自掩。”遂下齐诏狱。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①阿阶意,罗织不辜。诏夺恺职,廷斥为民。 巡抚四川都御史曾省吾言:“廷守苏州时,人比之赵清献。直节劲气,始终无改。宜如毛恺例复官。”诏以故官致仕。十六年,给夫廪如制,仍以高年特赐存问。明年卒,谥恭节。 (节选自《明史·王廷传》,有删改) 注:①恺,即毛恺。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B.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C.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D.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B.“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王廷考取进士之后,先后担任重要职务,其中在担任苏州知府的时候,取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 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答案】(1)D (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D (4)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解析】【分析】(1)A. 甲诗作者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B. 甲诗为酬答诗。C. 甲诗不是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故选D。(2)本题注意关键词: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考点一: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原文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客观选择题)解题技巧——个原则,四种方法 文言文阅读试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的大多数知识点,综观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以及各单独命题的省市卷,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题型大同小异,无怪乎就是实词解释、虚词辨析、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的理解以及文章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之类,再就是2002年新增加的句子翻译题。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试题少(4小题),而且绝大部分以客观题的方式出现,所以掌握答题技巧,迅速排除迷惑项,是做好文言文客观题的关键。 原则: 自下而上的原则 做文言文阅读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但我们如果做完其他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同时,“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原则。 方法: 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如2001春季京、皖、蒙高考试题: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始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惴恐:恐惧 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 D.以石,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①吴保安,字永固,河北人,任遂州方义尉。其乡人郭仲翔,即元振注从侄也。仲翔有才学,元振欲成其名宦。 ②会南蛮作乱,以李蒙为姚州都督,帅师讨焉。蒙临行,辞元振。元振乃见仲翔,谓蒙曰:“弟之孤子,未有名宦。子姑将行,如破贼立功,某在政事,当接引之,俾其薄俸也。”蒙诺之。仲翔颇有干用,乃以为判官,委之军事。 ③至蜀,保安寓书于仲翔曰:“幸共乡里,素未谋面,而心常慕仰。侧闻吾子急人之忧,不遗乡曲之情,忽垂特达之眷,使保安得执鞭弭,以奉周旋。是吾子丘山之恩,即保安铭镂之日。” ④仲翔得书,深感之,即言于李将军,召为管记。未至而蛮贼转逼,李将军至姚州,与战破之。乘胜深入,蛮覆而败之。李身死军没,仲翔为虏。蛮夷利汉财物,其没落者,皆通音耗,令其家赎之。保安既至姚州,适值军没,迟留未返。而仲翔于蛮中,致书于保安曰:“永固无恙。顷辱书未报,值大军已发。深入贼庭,果逢挠败。吾今在厄,力屈计穷。而蛮俗没留,许亲族往赎,求绢千匹。愿足下早报吾伯父。宜以时到,得赎吾还。使亡魂复归,死骨更肉,唯望足下耳。”时元振已卒,保安乃为报,许赎仲翔。乃倾其家,置绢千匹,赎之。 ⑤向二百日而仲翔至姚州,形状憔悴,殆非人也。方与保安相识,语相泣也。仲翔到家,辞亲凡十五年矣。后因勋至京,授蔚州录事参军,则迎亲到官。仲翔至蜀访保安,而保安与其妻皆卒。于是尽以家财二十万,厚葬保安,仍刻石颂美。仲翔亲庐其侧,行服三年,德保安不已。 (选自《新唐书?吴保安传》 【注】元振:郭元振,唐朝名将,宰相。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帅师讨焉帅:率领 B.俾其薄俸也俾:使,让 C.蛮覆而败之覆:遮盖 D.殆非人也殆:几乎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侄:父亲的亲兄弟的孙子,即堂兄弟的儿子。 B.孤子:即孤儿,少年丧父者或幼无父母者。 C.乡曲:思乡的曲子,如《杨柳曲》《梅花落》等。 D.鞭弭:马鞭和弓;执鞭弭,意指在部队建功立业。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仲翔颇有干用,乃以为判官,委之军事。(4分) (2)仲翔亲庐其侧,行服三年,德保安不已。(4分) 9.结合全文,概括两件感恩回报的事情。(4分)

(完整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曾祖忱,晋徐州刺史。祖权,黄门郎。父不疑,桂阳太守。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览经籍,尤长隶书。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欣本工书,因此弥善。起家辅国参军,府解还家。隆安中,朝廷渐乱,欣优游私门,不复进仕。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时混族子灵运在坐,退告族兄瞻曰:“望蔡见羊欣,遂易衣改席。”欣由此益知名。 桓玄辅政,领平西将军,以欣为平西参军,仍转主簿,参预机要。欣欲自疏,时漏密事,玄觉其此意,愈重之,迁以为楚台殿中郎。谓曰:“尚书政事之本,殿中礼乐所出。卿昔处股肱,方此为轻也。”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义熙中,弟徽被遇于高祖,高祖谓咨议参军郑鲜之曰:“羊徽一时美器,世论犹在兄后,恨不识之。”即板欣补右将军刘籓司马,转长史,中军将军道怜谘议参军。出为新安太守。在郡四年,简惠著称。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太祖重之,以为新安太守,前后凡十三年,游玩山水,甚得适性。转在义兴,非其好也。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除中散大夫。 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兼善医术,撰《药方》十卷。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自非寻省近亲,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元嘉十九年,卒,时年七十三。子俊,早卒。 (节选自《宋书?羊欣传》)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欣本工.书,因此弥善工:善于,擅长 B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恨:怨恨 C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诣:到……去 D除.中散大夫除:任命,授职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①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①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②其.势不俱生 D.①论者称焉.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能表现羊欣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①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 ②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③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 ④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 ⑤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 ⑥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 A.②③⑤ B. ①③⑥ C. ④⑤⑥ D. ①②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欣原本就擅长书法,在学习了王献之的字后,他的书法更有长进了。 B.隆安年间,由于朝政逐渐混乱,羊欣在家中悠闲度日,不再做官。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 1.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阅读之必考点及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阅读在陕西、河北、山西等区域中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少同学苦不堪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理一理课外文言文怎么考怎么答! 常考课外文言文主题有写人记事和讽谏劝说。 先来两道题感受下(文末附翻译):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写人记事类) 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 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 “君真其人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 ??答: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答:我之所以向你学习,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 5.请简要说说文中的韩昭侯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①知人善用;②明法度;③善于说理;④坚持原则。(答出两点即可)6.简要谈谈你对文中“修功劳,视次第”的理解,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答: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封赏等级。这样做有助于维持君王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讽谏劝说类) 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践蹂民田,中牟令当马而谏。庄宗大怒,命叱去斩之。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走追其令,擒至马前。数之曰:“汝为县令,独不闻天 驰逐?汝罪当死,亟请行刑!”诸伶复唱和,于是庄宗大笑,赦之。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语智部·中牟令》)【注释】伶人:乐工,即现在以演戏为业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D)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何不饥饿汝民,空此田地。 ??答:你为什么不让百姓忍饥挨饿,让田地荒芜。 4.从庄宗最终赦免了县令可以看出,庄宗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 ??答:庄宗是一个从谏如流、知错就改、宽宏大量、有气度的明君。 5.伶人敬新磨通过什么样的说话方式使庄宗最终改变了主意? ??答:正话反说,旁敲侧击。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二)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七里,乃止。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视之,乃殊色也。毅诘之曰:“子何苦而自辱如是?”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曰:“贱妾不幸,今日见辱问于长者!”。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幸一闻焉。妾,洞庭龙君小女也。父母配嫁泾川次子。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舅姑毁黜以至此。"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又曰:“长天茫茫,信耗莫通。心目断尽,无所知哀。闻君将还吴,密通洞庭。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未卜将以为可乎?”毅曰:“吾,义夫也。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是何可否之谓乎!然而洞庭深水也。惟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子有何术可导我邪?”女悲泣且谢,曰:“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乡人谓之‘社橘’。君当解去兹带,束以他物。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因而随之,无有碍矣。幸君子书叙之外,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毅曰:“敬闻命矣。”女遂于襦间解书,再拜以进。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毅深为之戚,乃致书囊中,引别东去。不数十步,回望女与羊,俱亡所见矣。月余到乡,还家,乃访友于洞庭。洞庭之阴,果有社橘。遂易带向树,三击而止。俄有武夫出于波间,再拜请曰:“贵客将自何所至也?”毅不告其实,曰:“走谒大王耳。”武夫揭水止路,引毅以进。夫曰:“此灵虚殿也。”语毕而宫门辟,景从云合,而见一人,披紫衣,执青玉。夫跃曰:“此吾君也!”乃至前以告之。君望毅而问曰:“岂非人间之人乎?”对曰:“然。”因取书进之。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使闺窗孺弱,远罹构害。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须臾,宫中皆恸哭。因命酌互举,以款人事。 (《柳毅传》节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越国以鄙远”中的“鄙”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夜缒而出B.阙秦以利晋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秦伯说,与郑人盟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 巧总结文言文阅读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考试大纲》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知识点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浅易既是对考生的要求,也是命题者选材的原则。指文言材料不出现艰涩、古奥的字词,不选择冷僻的题材。考生利用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基本能读懂文段。 据高考实情,我们将《考试大纲》规定的上述7个考点编列为9个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即《考试大纲》具体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意义”,即特定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唯一含义;“用法”,主要指其词性及所表示的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关系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主要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不同的用法”,特指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筛选文中的信息。 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从文中选取与试题具体指向吻合的信息,排除似是而非和错误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涉及阅读材料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如人物的言行举止、功德事迹,事件的发展过程,文章的论点论据等;“归纳”,就是对具体的、零散的、琐碎的材料分门别类。“中心意思”,可以指整体的思想内容,更多是指局部的思想内容;“概括”,就是把能体现中心意思的方方面面的特殊性排除,而将其共同性提取出来。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指作者在文中显示的(记叙类文本)或者揭示的(论述类文本)观点、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分析”,就是把整体分成一些“零部件”来考

小古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小古文阅读训练一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选择句子中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集:聚集。 B. 公欣然.曰然:样子 C.白雪纷纷何.所似?何:为什么。 D.未若.柳絮因风起若:如 2.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A. 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跟儿子、女儿在一起谈论诗文。 B.撒盐空中差可拟翻译:比作在空中撒盐差不多。 C.俄而雪骤翻译:不一会儿雪突然停了。 D . 公大笑乐翻译:谢太傅大笑起来,觉得很有意思。 3.关于“兄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的伯伯就是谢太傅;B.她的父亲叫谢无奕;C.她的丈夫是左将军王凝之 4.这则小古文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A.谢太傅教学有方,善于引导儿女们从生活中学习。 B.谢太傅的兄女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 C.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的意思正确的是() A.期待B.期望C.一起D.约定

2. “元方时年七岁”中“时”的意思正确的是() A.当时B.时候C.时间D.时期 3.“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正确的是() A.理睬B.顾虑C.回头看D.照顾 3.“待君久不至,已去。”的正确翻译是() A.等你很久都没来,他已经先去了。B.等了你很久,你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C.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先走了。D。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离开了。 4.朗读下面这句话的正确停顿是() 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5.这则小古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A.待人有礼貌B.做人要守信C.说话要有理D.知错要改正 小古文阅读训练二 (三)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下面带点字解释有有误的一项是(B) A.天雨墙坏雨:下雨B.其邻人之父亦云父:父亲 C.暮而果大亡其财亡:丢失D.其家甚智其子甚:很,十分 2.朗读下面这句话停顿正确的是(B)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60)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60)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 1.班昭续《汉书》 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班彪:当时著名学者。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竞_________辄_________ 2.翻译: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屯田都尉:职官名称。当:判决。文姬:蔡文姬。使驿:使者。文状:文书。明公:对曹操的敬称。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诣_________徒_________厩_________虎士_________ 2.翻译: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诚实相矜;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3.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 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炳烛:点燃蜡烛。 [文化常识] “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

阅读理解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下面是六类常见的题型的答题模式。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 意象意境: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 【知识联系】 1.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或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所谓意境是指思想感情与诗中生活图景有机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概括意境特点的术语有:雄浑壮阔、高阔远深、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繁华热闹、恬静安谧等。答题模式:意境描述+特点概括 二、情感主旨类 情感蕴含: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分析诗句蕴含了作者何种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关键词语发问。 【知识联系】 5种情感类型: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答题模式】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主旨:诗歌具体内容+诗歌主题 三、表达技巧类 【设问方式】 手法类: 1.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或就某一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要求从情景关系角度对诗歌(诗句)进行赏析。思路类: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或要求分析诗歌的构思之妙。 【知识联系】 1.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抑扬、对比、烘托衬托、以乐写哀、以小见大、比兴等。 2.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记叙、描写顺序:远——近大——小高——低俯——仰虚——实动——静) 描写(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实写、虚写、正面、侧面、反面,描写还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有声有色、白描等。) 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 4.思路结构方面的术语包括照应、铺垫、承上启下、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