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可编辑修改word版)

18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可编辑修改word版)

18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可编辑修改word版)
18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在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和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基础上,本章将分析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其目的是揭示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矛盾运动,探讨如何保持二者在总量上和结构上的平衡,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一、社会总供给及其决定因素

1.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产出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概念。一国的生产是一国供给的来源,但一国的供给并非全部来自一国的生产,或一国的生产并非全部形成一国的供给。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总供给的水平除取决于总产出水平外,还取决于进口与出口的差额。

社会总供给可以分为广义的总供给和狭义的总供给。

(1)广义的社会总供给是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服务在内的总供给。它反映一年内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既包括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又包括中间产品的供给。

(2)狭义的社会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可以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为代表。它反映一年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仅包括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2.社会总供给的决定因素

(1)市场价格水平

(2)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

(3)经济结构的变化

(4)对外经济联系的影响

3.社会总供给的结构

(1)产业结构

社会总供给的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即各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形成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

决定产业结构及其演进的因素:需求结构的变化;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

(2)地区结构

增加社会总供给不仅需要各生产部门之间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而且要求社会总生产在地区间的合理布局。

二、社会总需求及其决定因素

1.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需求是指在既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下,人们在其收入限度内所能支付,并且相对于一定的价格水平也愿意支付的对于全社会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要。狭义的社会总需求是对社会最终产品的需求。包括中间产品需求在内的社会总需求,是广义的社会总需求。

(1)投资需求(又称投资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需求。

从构成上看,社会总投资既包括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又包括对流动资产(如增加各种库存品

和国家物资储备等)的投资;

从资金来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以区分为重置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和新增投资两部分。

(2)消费需求(又称消费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消费品(包括服务)的需求。

从消费形式上看,社会总消费包括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两部分。

2.决定总需求规模的因素

(1)投资需求规模的决定因素

①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增长率

在国民收入分为积累资金和消费资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社会用于新增投资的规模将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及其增长率:国民收入数量越多,可用于投资的数量越多,投资规模越大;国民收入增长率越高,投资增长幅度越大;反之,则相反。

②消费率与积累率

在国内生产总值既定的前提下,积累率提高,投资规模增大;积累率下降,投资规模缩小。

③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

④投资效益的高低

如果投资效益系数较高,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效益取得,就可以用等量的投资获得较大的效益,或者以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多的效益。

⑤经济体制对投资主体行为的影响

(2)消费需求规模的决定因素

从根本上说,消费需求规模是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而受到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制约的,此外还受到一系列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制约。

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转化为消费或储蓄的因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水平;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变动及价格预期;市场上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消费品的供给状况;银行储蓄存款的利息率;货币幻觉

3.社会总需求结构的决定因素

(1)决定投资结构的因素

①一定时期产业结构的状况

②科学技术进步

③社会总生产的地区分布

(2)决定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

①决定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

恩格尔系数反映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据此可以考察消费结构变动的趋势和

作为衡量消费水平的标准。

②居民收入水平

③居民收入结构

④价格因素

⑤商品因素

⑥消费者个人因素

⑦社会对消费行为的引导

三、社会总需求变动对社会总供给的影响

在既定的生产资源或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利用之前,社会总产出的实际水平是由社会总

需求的水平来决定的。

1.投资需求增长对于社会总产出的增长的重要作用

在现有生产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投资需求的增长可以导致大于以至几倍于投资

需求增长本身的社会需求和社会总产出的增长。

(1)投资需求的乘数效应

投资乘数是指由投资需求增长所导致的社会总产出(用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的变动量与

引起这种变动的投资增量之间的比率。

投资需求的增长之所以会产生乘数效应,是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是相互联系的。某一部门的投资不仅会增加投资品生产部门的需求和收入,而且会在各经济部门引起连锁反应,从而使其他部门的需求和收入也得到增加,最终使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增长。

(2)在生产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如以△,表示全社会的投资增加额,以 c 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形成的收入的边际消费率,以△Q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增力口额,则:

即由于增加投资,最终引起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投资增量能

用 k 表示,k 可称为投资乘数。

(3)乘数效应实现的条件

①生产资料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各个产业都普遍存在设备能力尚有一部分闲置未用的现象;

②由投资需求增长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投资品需求、中间产品需求和消费品需求,能顺利

地得到满足,即满足这些需求的有关部门的生产能无障碍地顺利进行;

③边际消费率比较稳定。

2.消费需求增长对于社会总产出的增长的重要作用

如果消费不足或者消费结构不合理,将导致生产出的商品或者积压,或者适销不对路,最终都将造成生产出的商品过剩、积压,从而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开工不足,严重时甚至导致社会经济萧条甚至危机。

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一、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一般条件

1.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一般条件

在封闭条件下,狭义的社会总供给=投资品+消费品,其价值为:投资品产值+消费品产值=国内生产总值。

将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分析结合起来,可以得出封闭条件下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

供给平衡的一般公式:

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投资品产值+消费品产值=国内生产总值

2.平衡公式的实现条件

(1)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的唯一资金来源是本期的(c2+ v+m)(即由国内生产总值直接或间接形成的收入,下同)。

(2)固定资产折旧(c2)全部转化为重置投资支出。

(3)(v+m)通过分配和再分配,全部转化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3.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公式的改写

(1)考虑到实际经济生活并不能完全满足上述实际条件,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公式可改写成:

由(c2+v+m)转化的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由其他资金来源转化的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

(2)引入财政收支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公式是:

(c2+v+m)+净财政支出=国内生产总值

(3)引入信贷收支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公式是:

(c2+v+m)+净信贷支出=国内生产总值

(4)同时引入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后,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公式是:

(c2+v+m)+净财政支出+净信贷支出=国内生产总值

二、广义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条件

社会总需求(广义)=投资支出+消费支出+中间投入①

社会总供给(广义)=社会总产出②

由①与②可得广义的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公式为:

投资支出+消费支出+中间投入=社会总产出

三、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关系

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是结构平衡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

2.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对总量平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3.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主要是价值平衡,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则是从实物方面来考察的平衡。

4.总量平衡侧重于对国民经济运行的短期调节,而结构平衡主要涉及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问题。

第三节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和形式

一、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的可能性

1.经济运行可以承受的不平衡

虽然存在社会总供求之间的不平衡,但这种不平衡并不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并且

具备趋向平衡的稳定性,因而是可以承受的。

2.经济运行不能承受的平衡(失衡)

这种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导致经济运行的无序和不稳定状态。

社会总供求失衡可能性的原因:

(1)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存在的内在矛盾

(2)微观方面的原因

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按照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进行分散决策,其活动不可能完全与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目标完全一致。

(3)宏观层面的原因

或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性,或者由于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及宏观调控等不力等原因,都会造成社会总供求的不平衡甚至失衡。

二、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常称为需求膨胀或供给短缺,表现为经济过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信用过分扩张和市场秩序混乱,作为以上几种状态的综合表现,严重时可引发通货膨胀。

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由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货币贬值和价格总水平的提高。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由于产品成本增加成为一种全社会普遍现象时所引起的价格总水平的提高。

3.价格结构调整引起的通货膨胀

指由提高某些产品的价格,如农副产品、矿产品、燃料等初级产品价格,或改革不合理

价格体系所引起的价格总水平的提高。

4.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

(1)破坏了资源有效配置的环境,降低社会经济效益。

(2)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3)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从而引发经济、社会的不稳定。

(4)在对外开放条件下,通货膨胀还会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三、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其表现是:经济增长乏力,投资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出口不振,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下岗增加。这种情况也被称之为供给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严重时可导致通货紧缩。

1.我国 1997~2000 年出现通货紧缩的原因分析

(1)长期累积的深层因素:结构问题;管理问题;分配问题;物价水平问题

(2)短期的特殊因素: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使出口需求下降;1997 年后国民经济运行处于经济增长波动低谷;某些改革措施的阶段性效应;某些宏观措施的惯性作用

2.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产生的诸多不良影响

(1)抑制经济增长,甚至会导致经济衰退。

(2)增加企业债务负担,降低企业偿债能力。

(3)持续的通货紧缩易形成需求不足一通货紧缩一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

当前xx宏观经济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现状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着手。从经济增长来看,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复苏缓慢,复苏的基础还稳定;从就业上看,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上升,社会有效吸收就业,再就业的能力明显不足;从物价上看,当前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大宗商品价水平持续上涨;从国际收支看,总体顺差任然存在,但顺差额在减少。 1.经济增长GDP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日趋佳境。尤其是1996年底中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的十年间,中国经济走过了一段持续“高增长,低物价”的辉煌历程,从而使中国经济彻底摆脱十年前“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波动特征。2006年中国GDP更是大增 10.7%,GDP总量首次突破20亿大关。 从长远看,中国庞大的农业劳动数量和“三农”问题仍将是困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有转变的最大难题,尽管我们的工业GDP比重曾高达50%以上,但事实上我们仍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这便是矛盾的症结所在。同时,节能消耗和环保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我们国家和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并采取相关措施,大力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国将大力发展无污染高技术的第三产业。 2.就业方面 劳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一国的国民收入中,很大一本分来自劳动力的贡献,因此,对劳动力必须加以充分利用。而劳动的实现就是就业。 只靠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充分就业,必须引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我国目前的失业率是4%,由于产业的转型,许多产业都向高技术方面发展,需要的劳动力急剧下降,由于现在许多企业都需要知识型人才,导致一大部分非知识型人失业找不到工作,在家滞留。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通货膨胀

社会主义经济学概论复习重点

名词: 1、选择成本:选择成本又叫机会成本,它是指做出一项选择是从所放 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的资源用途获得的利益。 2、市场机制:市场的正常运转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在商品交换活 动中,各种市场因素如价格,竞争,供求等相互联系,现估制约,相互作用。 3、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又称现代公司制度,是一种适合现代 市场经济要求的,在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决策结构、责权利结构 4、 5、 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所占比重应居于主体地位,其主导作用; 在公有制经济的劳动者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同其他非劳动收入相比应占较大的比重。 6、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部门依法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其参与者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维护金融秩序,确保存款人、投保人和投资者权益的行为。 7、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内划出的在经济 运行和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特别经济区。主要形式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过境自由区等。 8、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实际消费的消费资料和服务的中及 其比重,消费结构表现为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各自所占的比重。 9、市场规则:市场规则是指依法律契约、公约形式确定下来的市场 参与者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10、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机遇物资帮助的各 种社会措施的总称。 11、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建立的,在劳动 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而失去生活来源是以及遇到其他困难时,想起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或帮助的一种社会制度。 12、企业经营机制:企业经营机制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有机体,为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特征分析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特征分析 【打印】【繁体】2013年8月6日中国行业研究网https://www.doczj.com/doc/c64742305.html, 中研普华报道: 经济相关研究报告 ?2013-2017年海洋经济行业市场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咨 ?2013-2017年中国经济型桥车市场调查及投资前景咨询报告 ?2013-2017年中国经济型桥车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投资前景 ?2013-2017年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行业市场营运格局分析 ?2013-2017年中国临空经济区深度调研及发展策略咨询建议 ?2013-2017年中国长三角经济区行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发展前 ?2013年版中国经济型轿车项目可行性建议书 ?2013年版经济型轿车项目可行性分析咨询报告 查看更多行业>>当前,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我国经济运行处在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和短周期弱复苏的交织阶段,结构性矛盾突出,运行风险增加。展望下半年,“稳增长”政策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企业适度回补库存,我国宏观经济将保持中速平稳增长态势。预计2013年GDP增长7.6%左右,CPI上涨2.7%左右。要坚持既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处理好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的关系,着力通过改革释放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提振信心,稳定预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今年以来,在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短期内由政治周期引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去库存周期基本结束拉动经济缓慢复苏的共同作用下,经济运行基本上处于平稳态势,需求面和供给面调整相对稳定,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物价较为温和。 1、国民经济处于合理区间运行 自2012年9月份企稳回升以来,我国经济基本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2013年一、二季度GDP分别增长7.7%和7.5%,增幅同比放缓0.4和0.1个百分点,连续五个季度在7.4%-7.9%之间运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所提高。经济增速也保持在7.5%的调控目标的下限之上,处于合理区间运行。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9.3%,增幅同比放缓1.2个百分点,与2012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着不少下行压力,如企业利润增速低迷,过剩产能仍有待消化,出口需求疲软,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等等。但总体上看,支持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仍然存在。 一、就业形势较为平稳 近几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在我国,就业吸纳人员最多的就是服务业了,并且这几年来服务业所容纳的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服务在加速发展,创造了许多的就业岗位,解决了许多的就业人员,这也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作用,预计在2015年新增的就业人数可超过1000万人,总体的就业压力不大,但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较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物价温和回升 从物价方面来看,我国的工业消费品的物价基本上保持稳定,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之下,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从服务价格来看,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者的工资逐步上涨,使得一部分生活服务品的价格上涨。从食品价格来看,大部分的粮食都增产,粮食价格比较稳定,但是相对来说,蔬菜、肉类的价格会微涨,这可能与劳动力工资上涨有一定的联系。除此之外,从资源产品方面来看,近几年的资源性产品在不断地改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出现高物价的局面,这与国家实行的节能减排,提倡节能减排的政策有一定的联系。此外,纵观全国的房地产业,房价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房价实现了小幅度上涨。 三、国民经济依然保持平稳增速 纵观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我国的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其发展的潜力还

政治经济学分类模拟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一)

政治经济学分类模拟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一) 单项选择题 1.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是______ A.物质资料的生产 B.精神资料的创造 C.农业的发展 D.科技的进步 答案:A [解答]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宏观经济运行保持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答案为A。 2.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是一年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价值总和,也称为______ A.社会总产出 B.社会总产值 C.社会总产量 D.社会总价值 答案:B [解答]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是一年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价值总和,也称为社会总产值。答案为B。 3.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扣除生产成本以后剩余的价值,也称为______ A.剩余价值 B.社会总需求 C.生产资料 D.生产净产品 答案:A

[解答]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扣除生产成本以后剩余的价值,也称为剩余价值或利润。答案为A。 4. 在公式c+v+m中,m表示______ A.生产资料价值 B.生产过程中补偿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C.利润 D.社会总产品 答案:C [解答] 在公式c+v+m中,c表示生产过程中已经消耗掉并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价值,v表示生产过程中补偿劳动力商品的价值,m表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扣除生产成本以后剩余的价值,也称为剩余价值或利润。答案为C。 5. 社会总产品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以后,剩下的就是______ A.社会总需求 B.社会总价值 C.剩余价值 D.社会净产品 答案:D [解答] 社会总产品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以后,剩下的就是社会净产品,其价值形态就是社会净产值。答案为D。 6. 标志着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经济效益的好坏的是______ A.企业职工工资的涨幅 B.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C.国家科技的发展情况 D.社会净产品的剩余情况 答案:B [解答] 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标志着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经济效益的好坏。一个国家按人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任达轩 2009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超常规的经济刺激计划,而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更是值得关注。从加大投资,到刺激消费;从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到全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一系列刺激方案使中国经济以顽强的“V”形反转。在中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后,我们迎来了2010这个承上启下之年,这是年轻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又一个甲子的开启。2010年无论对于实现经济全面复苏,还是谋求发展方式转变而言,都是关键之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当今的全球及中国经济形势?中国的经济又该走向何方?为此,我们将从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隐忧、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问题和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展望4个部分进行分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一、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 全球经济在经历了2009年第一季度大幅下滑、第二季度降速放缓之后,复苏势头在第三季度开始显现。第三季度,美国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环比负增长的局面,GDP增长率达2.8%;日本经济也结束了连续4个季度的负增长,二、三季度分别增长0.7%和1.2%;欧元区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三季度增长0.4%。中国经济在2009年则演绎了奇迹。从经济增长率上看,如图1所示,中国经济从2009年一季度跌入谷底(GDP增长率仅为6.1%),再到三季度GDP增长率达到8.9%,划出了一个漂亮的“V”形轨迹。更为可贵的是2009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一种均衡的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全面复苏。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看,如图2所示,2009年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7,924亿元,同比增长32.10%,环比增长2.23%,自年初累计额为168,634亿元。从企业景气及企业家信心指数看,如表1所示,2009年第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4.4,同比增长24.40%,环比增长8.50%。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1,同比增长20.10%,环比增长9.90%。由此可知,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了经济衰退的低谷,而中国经济已率先在全球经济中实现复苏。 图12008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3季度中国GDP增长率的变动情况 图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情况 部分学者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持续上升的轨道,而中国经济无论是从实体经济指标如钢铁、发电、汽车销量等,还是从楼市、股市等资本市场经济指标,或更具有全局意义的GDP等指标看,经济复苏的基础都已经巩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复苏之快超出预期,目前经济正处于从局部恢复到全面恢复时期,全年经济很可能在今年呈现“V”型复苏。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认为,无论是从生产还是需求看,2009年经济都处于回升的态势,经济增长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研究员认为,中国经济正经历“V”型复苏,并不会出现一些人所担心的“W”型波动。2009年中国经济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 近年来,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身边的巨大变化,国家的高速发展。最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变化非常巨大,足以令其他国家瞠目结舌。 自2005年以来,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个可喜的现象,消费的增长速度有了明显提高,消费需求增长保持在12%以上,出现了消费增长逐步加快的好趋势。2007年和2008年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2.2%和12.3%左右,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6.5%和16.2%左右。消费继续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成为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受世界经济增长和国内需求旺盛的拉动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火热。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连续4年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且增长速度逐年提高。发展有从偏热开始转向过热的趋势。GDP增速由2006年的11.1%提高到2007年上半年的11.5%。针对这种情况,中央已经加大了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主要是7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5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发行特别国债,取消或降低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和反征出口关税以及人民币升值等,这些政策措施对以至经济从偏热转向过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7年全年GDP增幅最后为11.4%。 在宏观经济持续高涨的带动和国家积极就业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就业形势进一步好转。经济的增长反馈于人民,由于就业的情况较好,新增就业人数较多,各地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企业效益好转使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得到提高,农产品涨价使农民普遍收益,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广大群众从经济增长中得到的实惠增多,不再出现之前的经济增长与人们收入不相关、群众受益少的现象。2007年和200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分别增长12.5%和10.9%左右,高于前两年的增长水平。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继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得以实现继续增长。预计2007和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将分别到达8.5%和8.0%左右,增长水平比前两年进一步有所提高。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改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仍将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的局面。 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带来问题,效率与质量往往很难相平衡。早前受到供需不平衡、游资投机炒作和美元不断贬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原油、铁矿石和粮食的价格快速攀升,全球通胀压力骤然增大。虽然居民收入得到提高,但是近年来居民消费价格的涨幅也在提高,甚至在2007年出现过连续两个月突破公认的可承受通货膨胀率界限值。2007年以猪肉价格为导火索,居民消费价格出现了始料未及的较大幅度上涨。由于各种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2007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必然性;掌握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以及有关政策的运用,提高运用宏观经济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本章重点: 1、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 3、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 4、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 本章难点: 1、政府职能的转变 2、财政政策及其运用 3、货币政策及其运用 教学时数:10学时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是由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了具有保卫国家、维护国内安全的政治职能外,还具有领导和管理经济的职能。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是由政府来执行的。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1、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具有的职能;2、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3、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所具有的职能。 国家是阶级统治机关,国家又是社会管理机构。国家政策承担起对包括社会经济生活在内的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国家实行政治统治的前提。恩格斯说:“一切政治权力起先都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 。国家各级政府这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表现为,确立人们从事社会经济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一定的协调和管理。这种社会经济

职能,是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维护其经济基础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必须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应当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调节社会分配和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检查、监督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国家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社会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社会中心对国民经济进行必要的宏观调节。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这个社会中心只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随着生产的不断社会化,社会主义国家必然承担起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的职能。政府作为宏观政治调控者,主要承担统筹规则、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的职能,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计划、方针、方案和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和规划经济布局,部署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直辖市地区、部门、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搞好宏观经济综合平衡,引导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家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所具有的职能,是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一个特点。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全民所有制为主导、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国家对属于全民所有的资产拥有所有权,这就使得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具有了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经济职能。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不是直接管理和经营国有企业,而是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确保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素质。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及其权益不受侵犯,协调国有资产内部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及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公开市场业务。这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常用工具。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率就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放款利率。商业银行因准备金不足,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融资,央行按贴现率扣除利息后放款,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再贴现率政策往往作为补充手段,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政策结合一起执行。 3、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素有货币政策巨斧之称,在货币乘数的作用机制下,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会对货币供应产生成倍地收缩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 加息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 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目前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1、财政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主要有:国家预算、税收、国债等。 (1)国家预算 扩大财政支出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其结果往往促使股价上扬,近年,我国实行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基础设施建设类上市公司及相关行业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受益。全国财政收支差额10500亿元。 (2)税收 通过税收政策,能够调节企业利润水平和居民收入。减税将增加居民的收入,扩大了股市的潜在资金供应量,减轻上市公司的费用负担,增加企业的利润,股价趋于上升。全国财政收支差额10500亿元。 (3)国债 在不带来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缓解了建设资金的需求,有利于总体经济向好,有利于股价上扬。同时,国家采用上网发行方式有从股市中分流资金的作用。 2.财政政策根据其对经济运行的作用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总结: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证券市场尤其是股市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1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短期内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来看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从上半年的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首先主要的经济指标还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7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可以说,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在面临欧洲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增长不断放缓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成绩,但宏观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上半年国内经济形势: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上半年GDP为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1.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放缓是三个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一是宏观调控影响。自去年以来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M2增速从去年底的19.7%至今年6月末的15.9%,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二是要素供给冲击。二季度以来,不少省份出现“电荒”,有关测算表明,仅用电缺口就将拉低工业增加值3.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去库存化。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下,企业库存增加很快,远超往年同期,而新订单增加不明显。由于库存增加超过需求,且二季度开始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企业开始去库存。 二、上半年国内物价走势:价格全面上涨,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国际宏观经济形势

第一章2016-2020年宏观经济形势总结 第一节2010-2015时期世界经济发展概况2010-2015期间,世界经济整体处于疲软态势之中,各国在复苏之路上走走停停。主要国家相继实施深度的政策调整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10-2015的五年期间,中国面临着高度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国际形势十分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时和势总体对我国有利。 一、2010-2015全球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2008年,全球经济受金融危机重创。此后,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积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但由于结构性问题的存在,导致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化。2009年全球经济回升,但从2010年开始,增速明显降低。2011年至2014年,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到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形势基本得以巩固,但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 从世界经济具体表现来说,本研究分别从经济增长、就业、物价、贸易、社会问题这五个方面着手,对2011年-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做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做出展望。 (一)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回暖 表1.2009-2015年(预测)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单位:%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2014年10月。 如表1所示,2009年世界经济经历严重衰退,于2010年反弹至高速增长状态。2011年,发达经济体平均增速、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平均增速,以及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均比2010年各自增速降低1.3个百分点,说明2011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产出与发达经济体经济产出基本持平。 2012年-2013年,世界经济增速分别低于上年,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速放缓是由于自身总需求不足、市场信心匮乏;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则受到自身控制通胀政策的影响以及发达经济体拖累。 2014年,尽管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弱于预期,但增速相比2013年仍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家庭债务调整、缩小财政赤字工作取得进展,增长动力部分恢复;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则比2013年放缓0.3个百分点。 展望2015年,世界经济表现将略好于2014年,IMF预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为3.8%。 (二)全球就业情况略有改善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失业率大幅下降。2011年-2014年世界平均就业水平有所好转,但各主要经济体就业状况差异较大。此外,以欧元区为典型的青年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这不仅会导致诸多社会问题,还将长期制约劳动生产率提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题 一、判断题(正确的命题打“√”,错误的命题打“×”) 1、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的途径之一是剥夺民族资产阶级的资本。 2、我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条件下走社会主义道路,说明社会主义的发展可以超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 3、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应全面控制社会经济命脉,故国有经济应是主要的所有制形式。 4、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一切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 5、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政府不需要管理市场,任其自生自灭。 6、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是对立的。 7、市场机制在资源合理和高效率的配置中没有长处,必须依靠计划。 8、市场行为规范化就是制定大家满意的市场价格。 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与资本主义市场没有区别。 10、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经济学问题,因此只需要软件,不需要硬件。 1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在竞争中具有不平等的地位。 12、国有企业改革并非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13、按劳分配是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的唯一方式。 14、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无法兼顾公平与效率。 15、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意味着经济的发展。 16、加强宏观调控与建立发展市场经济背道而驰。 17、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行政手段为主。 18、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因是垄断资本家追求高额利润的必然结果。 19、经济全球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具有积极的作用,而没有消极作用。 20、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社会化大生产 B.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C.无产阶级专政 D.商品经济 2.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由于:() A.商品经济规律作用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C.竞争规律作用 D.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联合斗争 3.对商品经济的正确表述是: ()

A《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框架》Ray_Dalio

如何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框架—世界最大宏观对冲基金创始人如何描述经济运行 英文原版在这里: https://www.doczj.com/doc/c64742305.html,/zlWDiol 。这是一篇近15000字的长篇文章,需要时间和耐心才能读完。但作为一篇符合实际的,而又比较通俗易懂的《宏观经济学》教程,1万5千字不算多。文中表达的很多观点,在我的两本免费电子书里都有以不同视角,不同的行文阐述过。 有趣的轶事:Ray Dalio 是从高尔夫球童开始对投资产生兴趣的,富达基金历史上最牛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也做过高尔夫球童。 作者背景:Ray Dalio,全球最大的宏观对冲基金Bridgewater(规模1200亿美元)创始人兼CEO,,2010年管理的基金收益同行业第一,收益率高达44.8%;在2011年经济以及股市动荡中,该基金依然获得了23%的投资回报。Bridgewater过去20年年均回报14.7%,成立以来给客户赚了500亿美元以上,是累计给投资者赚钱最多的对冲基金(排名第二是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第三是做空美国房地产的约翰鲍尔森基金)。 翻译人:徐治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学士,上海财经大学财务管理硕士,国泰基金医药行业分析师 宏观经济运行的框架 戴利奥.雷(徐治彪译) 作者完成于2008-20-31 更新于2012年 经济的运行如同机器的运行,而且本质上来说是经济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机器,然而并不总是非常好理解。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描述经济这台机器是怎么运作的,跟传统的经济学家们描述的不一样,你需要自己加以判断并吸收利用。下面跟随我描述这座简单的经济机器。我相信如果你耐心的读完,你会更好的理解经济的运行。 经济如何运行:“基于交易的理解方法” 经济是大量交易的总和,而每个交易都很简单。交易包括买方和卖方,买方支付货币(或者信贷)给卖方以换取商品、服务或者金融资产。大量的买方和卖方交换同一种商品,这就构成了市场,例如:小麦的市场包含了各种持有不同目的的买方和卖方,他们进行不同的交易方式。各种交易的市场便组成了经济。因此,现实中难以理解看似复杂的经济,其实仅仅是大量的简单的交易组合在一起而已。 对于一个市场(或者对于经济),如果你知道了支出货币以及信贷的总额、所卖商品的数量,你就是知道了理解经济的所有的事情。比方说,既然任何商品、服务以及金融资产的价格等于所有买方花费的支出(total $)除以卖出的总产量(Q),因此如果要了解或者预测商品的价格,你只需要预测出总支出($)以及总产量(Q)。然而,每一个市场有都大量的买方和卖方,并且这些买方和卖方交易的动机不一致,但是最主要的买卖动机总是很好理解,这样考虑理解经济就变得不那么困难。可以用下面的一个简单图表来说明。这种解释经济的视角比传统的解释方式要更容易理解,传统的解释视角是基于商品的供给、需求以及价格弹性。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04 年1 季度) 出版日期:2004 年05 月编写说明 2004 年1 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 零售额、进出口等均呈现较快增长,经济景气依然处于扩张周期的上升阶段。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突现出来,突出表现在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品价格高增长向消费品价格传导进程加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当前形势下,宏观趋势的把握上不应再拘于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而应想办法坚决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趋向上要从扩大内需转向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方向上来,但同时,应当注意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机,防止政策力度过大过猛。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II 目录 Ⅰ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1)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继续高增长 (1) (二)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 (2) (三)消费需求增长稳健 (3) (四)市场物价继续上涨 (4) (五)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 (5) (六)货币信贷增势未减 (5) (七)经济运行效益比较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6) 二、一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一)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投资和能力扩张势头加剧 (7) (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 (8) (三)通胀压力加大 (8)

(四)信贷调控难度加大 (9) Ⅱ 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9)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高位回落 (9) (一)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 (9) (二)促进投资继续高增长的因素 (10) 二、诸多因素将遏制物价上涨 (11) (一)农副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 (11) (二)各项控制物价上涨的行政手段将发挥一定作用 (11) (三)严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投资品价格回落 (11) (四)投资热、消费稳,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2) (五)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特征鲜明,不会出现需求推动型的价格轮番上涨12 三、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3)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III Ⅲ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14) 一、扩张性政策应进一步向中性政策过渡 (14) 二、财政政策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14) 三、实行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 (14) 四、统一认识,端正行为,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15) 图表目录 图表1 2003年与2004年各产业投资增长情况比较 (3) 图表2 2003-2004年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 (3) 图表3 2003-2004年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3) 图表4 2003-2004年生产和消费物价月涨幅一览表 (4) 图表5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与上半年预测 (13) 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 Ⅰ 2004 年1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宏观经济数据有哪些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某一国在一定时期其境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的好坏,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被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视为“最富有综合性的经济动态指标”。主要由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额四部分组成。数据稳定增长,表明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有利于美圆汇率;反之,则利淡。一般情况下,如果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则被视为衰退。此数据每季度由美国商务部进行统计,分为初值、修正值、终值。一般在每季度末的某日北京时间21:30公布前一个季度的终值。 工业生产(INDUSTRIAL PRODUCTION): 某国工业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工业产品的总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工业部门雇佣了大量工人,其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与汇率呈正相关。尤其以制造业为代表。此数据由美联储统计并在每月15日左右晚间21:15或22;15发布。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数据上升说明经济发展受阻,反之则看好。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失业率在4%左右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过9%,则说明经济处于衰退。此数据由美国劳工部编制,每月第一个周五21:30公布。 贸易赤字(TRADE DIFICIT): 国际间的贸易是构成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当一国出口大于进口时称为贸易顺差;反之,称逆差。美国的贸易数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重点是在赤字的扩大或缩小。赤字扩大不利于美圆,反之则有利。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下旬某日晚间21:30公布前一个月数字。 经常项目收支: 经常帐为一国收支表上的主要项目,内容记载一国与外国包括因为商品/劳务进出口、投资所得、其他商品与劳务所得以及片面转移等因素所产生的资金流出与流入的状况。如果为正数,为顺差,有利本国货币;反之,则不利于本国货币。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公布。 资本帐收支: 主要描述一国的长、短期资本流动情况,包括长期资本、非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特别提款权、误差与遗漏,以及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等项目。资本项目在金融日益国际化、自由化的今天,影响不亚于经常帐项目,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影响越大。其对汇率的影响的观察方法与经常帐基本相同。 利率(INTRESTRATE): 利率是借出资金的回报或使用资金的代价。一国利率的高低对货币汇率有着直接影响。高利率的货币由于回报率较高,则需求上升,汇率升值;反之,则贬值。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由美联储的会议来决定。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 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际价格对我国物价的传导影响逐步加深。三是西南地区多年少见的干旱、华北地区普遍低温等异常天气影响农产品(16.07,0.00,0.00%)产量。四是目前较高的生产资料与原材料购入价格将向下游传导。一季度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上游产品价格涨势将有部分传导至下游行业。五是沿海地区通过提高工资解决“招工难”问题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品价格改革导致水、电、燃气和成品油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客观上将加大成本推动型物价上升压力。 综上所述,二季度物价上升动力较强,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 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长7%。 二、经济增速创危机以来新高点 1.经济并未“过热” 去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逐季回升。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达到本轮经济回升新高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提高,带动了经济整体快速拉升。

《经济学》高校历年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圣才出品】

第13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视频讲解] 13.1考点难点精讲 一、社会总产出和总供给 1.社会总产出的定义 社会总产出是指社会生产的总成果。社会总产出的实物构成,按社会生产成果存在的形态,可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两部分。生产社会总产品的部门可分为两大部门:生产物质产品的部门称为物质生产部门(包括物质性服务,即与物质产品的生产、维修、运输和分配有关的服务);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称为非物质生产部门。 2.社会总产出的衡量指标 我国曾经采用和目前正在采用的国民经济活动总量的价值指标主要有以下几项: (1)社会总产值 在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中,社会总产值是指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全部产品价值的总和。 社会总产值对于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考察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比例关系,分析各部门的投入产出,计算各类产品相互之间的物质消耗系数,对进行部门之间的综合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它存在很明显的缺陷:①由于社会总产值只包括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因而难以全面反映包括非物质性服务在内的社会总产出的水平。②由于社会总产值是按照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价值加总计算的,因而社会总产值内包含着许多重复计算的价值。 (2)总产出 总产出是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服务的价值的总

和。它的优点与社会总产值相同,而且由于包括了全部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比社会总产值这个指标更为全面。但其缺点也同社会总产值一样,包括了中间投入,即消耗的中间产品价值,有过多的重复计算。 (3)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是国际上通用的也是我国目前国民经济核算中采用的最重要的总量指标,二者反映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指标。 ①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居民和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用于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它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本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是进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最有用的综合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支出+社会消费支出+固定资产形成+库存增加+出口-进口 ②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三种:a.生产法。即从生产角度,把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所有部门新增加的价值汇总起来,再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而得出。b.分配法。即从收入分配角度,把生产和服务中形成的各种收入,也就是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固定资产折旧和间接税加起来而得出。c.最终使用法。即从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用途角度,把居民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企业国内总投资支出以及净出口加起来而得出。 我国目前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国民收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税金等纯收入加总的价值。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范围,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但不包括支付给外国居民的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研究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作者:————————————————————————————————日期: 2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由微观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摘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经过2009、2010年两年的经济复苏之后,我国经济又逐渐恢复。随后2011年和2012年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两年,“复杂性”“多变性”贯穿其中,发展和变化多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过剩流动下通胀压力加大,国际保护主义升温。未来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更趋复杂,中国处于十分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内生增长动力强劲,国内投资不足,通货膨胀不减,经济周期波动,急需结构调整。 关键词: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投资 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须先由具体的相关数据分析开始:一、GDP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GDP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GDP绝对额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我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和财富的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2008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47.5%,拉动GDP 4.6个百分点;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