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圣才出品】

第18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一、概念题

1.社会总产出

答:社会总产出是指社会再生产的总成果,也称作社会总产品。其中,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社会总生产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周而复始、不断地运行和发展,构成的。而社会总生产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根据社会需要和生产资源的供应状况,将全社会的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供社会消费和使用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社会总产出的实物构成,可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两部分。相应地,生产社会总产品的部门可分为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两大部门。

分析社会总产出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来考察,社会总产出的总量即其价值构成,可用系列总量指标来衡量,如社会总产值、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等。社会总产出的结构即其生产门类划分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亦即产业结构和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

2.投资需求

答:投资需求又称投资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需求。

从构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分为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即对建筑物(如厂房、住宅、公共建筑、码头、水坝等)和固定设备(如机器、仪器、器具等)的投资和对流动资产的投资。

从资金来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以区分为重置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和新增投资两部分。其中,重置投资是指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它主要用于重新购置、替换和更新已经报废的现有固定资产及企业的改建。由于这种重置、替换和更新通常与企业的改造结合在一起,因此又称这部分投资为更新改造投资。新增投资是指用社会积累资金进行的投资。

3.消费需求

答:消费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

从消费形式上看,社会总消费包括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两部分。其中,个人消费需求是指居民个人日常生活中对各种个人消费品和生活服务的需求。社会公共消费需求主要包括两部分:服务部门对公共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和物质生产部门为供集体消费之用而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

二、问答题

1.试分析投资和消费的决定因素。

答:(1)决定投资需求规模的因素

①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在国民收入分为积累资金和消费资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国民收入数量越多,可用于投资的数量越多,投资规模越大;国民收入增长率越高,投资增长幅度越大;反之,则相反。

②消费率与积累率。消费率是国民收入中用于现实消费的比率;积累率是国民收入中用于现实积累的比率,是可供投资的资金来源。在国内生产总值既定的前提下,消费率和积累率之间是此消彼长的。积累率提高,投资规模增大;积累率下降,投资规模缩小。

③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国民收入划分为消费和积累的比率必须同社会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及其构成相适应。

④投资效益的高低。投资效益系数越大,投资规模越大。表示投资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投资效益系数,它是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其公式是:

投资效益系数=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固定资产投资额×100%

投资效益系数越大,说明投资效益越好;反之,则相反。

⑤经济体制对投资主体行为的影响。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影响投资规模的还有主观因素,其中主要是在一定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

(2)决定消费需求规模的因素

①居民收入的水平。一定时期的居民个人消费水平,首先取决于居民个人收入的水平。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水平越高,反之则相反。

②一定时期的居民个人消费水平还受到居民收入分解为即期消费和储蓄的比例的影响。现实的消费水平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居民储蓄部分后的实际消费支出。

③市场上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消费品的供给状况。

④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变动及价格预期。

2.联系我国实际,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和形式。

答:(1)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要求实现社会总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但是,应该将这种平衡理解为一种趋势或大体平衡,而不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完全相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总供求之间的不平衡是经常存在的,这会给国民经济发展

带来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的可能性:

①源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流通媒介之后,产生了供给与需求的分离,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分离,于是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就具有了一般可能性。而且随着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将随之扩大,当生产和市场的扩大不能同步进行而又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时,就会逐渐演变成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失衡。

②微观方面的原因。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按照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进行决策,其活动不可能与国民经济的整体目标完全一致,由此产生了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的可能性。

③宏观层面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或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性,或者由于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及宏观调控不力等原因,都会造成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尤其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发行量要达到和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完全相适应,也是极其困难的,而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导致国民经济总量的失衡。

在我国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上述原因以外,体制因素也是造成这一可能性的重要原因。

(2)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形式

社会总供求在总量上的不平衡甚至失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另一种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①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常称为需求膨胀或供给短缺,表现为经济过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信用过分扩张和市场秩序混乱,情况严重时可以引发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的后果,具体表现在:

a.破坏了资源有效配置的环境,降低社会经济效益。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价格不断攀升所激起的消费需求改变了各种商品与服务的相对需求、相对供给和相对价格,使价格、利率等市场信号严重失真,从而误导企业极力扩大生产规模,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严重地阻碍经济效益的提高。

b.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通货膨胀引起的价格上涨刺激投资更大规模地趋向于短期可以获利的加工工业部门而不是投向原先就较为薄弱的基础工业部门,这只会加剧产业结构更加不合理、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c.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从而引发经济、社会的不稳定。货币贬值意味着对居民手持现金和储蓄存款同比例的无形扣除和价值转移,从而造成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分配不公和整个经济利益关系的严重扭曲。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导致经济超常波动,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所导致的经济过热状态难以为继时,国民经济运行就会由热趋冷,由此形成经济超常波动。

②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其表现是:经济增长乏力,投资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出口不振,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下岗增加。这种情况也称之为供给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严重时可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许多不良影响:

a.抑制经济增长,甚至会导致经济衰退。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一方面导致企业利润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又导致实际利息率提高。由于投资机会相对减少和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造成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放慢,非自愿性失业大幅度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b.增加企业债务负担,降低企业偿债能力。通货紧缩下实际利率一般呈上升趋势。由

于社会上的债务人大多是生产者,故通货紧缩会增加债务负担;而市场低迷,企业利润率降低甚至亏损,又会使企业的偿债能力下降。在严重的通货紧缩条件下,企业因资金不足而相互拖欠,造成产品流通阻滞和产品大量积压,并可能由此引发债务危机和信用危机。

c.持续的通货紧缩易形成需求不足——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由于通货紧缩通过价格预期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影响社会总需求,在需求不足、通货紧缩、预期看淡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下,就会形成通货紧缩自身加强的惯性运动,造成经济生活中需求不足——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

(3)在过去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的情况并不多见,但是1997年以后,却时断时续地出现了需求不足的症状,其主要原因既有长期累积的因素,也有短期特殊的因素。

属于长期累积的深层原因主要是:①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问题;②管理问题;③分配问题。属于短期的特殊因素,如国际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严重影响,使出口需求下降;某些改革措施从长远和根本上看,有利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但从短期看,体制的转换需要时间并要付出成本;某些宏观措施不当等。

3.运用本章学习的社会总供求关系的原理,分析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运行出现的新问题。

答:(1)总供求关系原理

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仅要求社会总供求在总量上保持平衡,而且要求二者在结构上保持平衡。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是结构平衡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试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得分 1.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划分、确认、界定、保护和行驶财产权利的一系列规则,是制度化的财产权利关系。 2.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加的趋势。 3.委托代理问题 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4.市场失灵 所谓的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如垄断势力的存在、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巨大外部性的存在、缺乏知识和信息等)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不能实现其在理论上的作用。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角度说,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因素。 5.货币政策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实现货币均衡,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它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政策最终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

标和政策工具。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得分 1.请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总结,通过对现实的批判,提出了一套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构想:一,大工业生产的无限扩大和生产力高度增长的物质基础;二,废除私有制,建立“财产共有”的生产资料全社会公有制;三,废除商品经济,生产由社会根据公共利益实行有计划的管理;四,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制度,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五,与传统的所有制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思想文化;六,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无产阶级将首先西欧、北美几个具备实现社会主义条件的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然后带动东欧和亚、非、拉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 2、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有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3、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特征。即: 第一,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社会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不存在商品生产、货币和市场。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第四、已经消灭了阶级,国家将逐步自行消亡。 4、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 2.简述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并简要说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政策手段的构成。 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派生性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具体包括: (1)财政政策手段。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主要包括:①财政收入政策,②财政支出政策,③财政补贴政策。 (2)货币政策手段。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②中央银行再贴现率,③公开市场业务。 (3)行政管制手段。它是国家行政管理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它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30分)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B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C.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社会的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 D ) A. 使用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 B. 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 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D.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3.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执行货币流通手段职能的是(A )商品交换 A.用现金购买商品 B.交纳税款 C.付房租 D.发工资 4.通货紧缩的迹象是(B) A.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增加,物价普遍上涨 B.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下降,物价普遍下降 C.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增加,物价普遍下降 D.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下降,物价普遍上涨 5.当农业受灾,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A ) A.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创造的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创造的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6.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数量与(A ) A.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 B.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成正比 C.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无关 D. 商品价格总额相等 7. 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C) A.转移了生产资料价值 B.转移了劳动力价值 C.创造了新的价值 D.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 8.剩余价值(C) 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可以离开流通领域 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通过流通领域来实现 D.既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也在生产领域中产生 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B )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D.货币是一般财富的代表 10.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B)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C) 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 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 C.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D.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1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C ) A.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圣才出品】

第13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名词解释 创新 答:创新是指对旧事物的变革和新事物的创立,泛指一切创造性的活动。从大的方面说,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新的组织形式。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二、辨析题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生产社会化。 答:此说法不正确。理由如下: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的更新,是指用新的先进的固定资本去替换旧的落后的固定资本。马克思说:“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个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

基础,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 (2)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大规模的技术更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更进一步的层次上激化创造了条件,这表现在: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日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并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到来。 三、简答题 1.资本积累的原因和途径。 答:资本积累是指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 (1)资本积累的原因 实现价值增殖是资本的本质要求,它是决定资本积累的内在因素。资本积累本质上是把资本的增殖转化为实现资本进一步增殖的手段。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在市场上运营的资本扩大自身规模,以便提高其竞争力;这种外在的竞争压力会转变为内在的资本积累的动力。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不仅都是资本积累的动因,而且二者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习题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A) A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党的十二大 C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D 党的十四大 2、首次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予以重大突破的新概念是() A “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的概念 B “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 C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概念 D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概念 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重大突破的基础是() A 解放思想 B 经济体制改革 C 对外开放 D 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 4、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会议是() A 党的十二大 B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C 党的十三大 D 党的十四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是() A 马克思 B 毛泽东 C 邓小平 D 江泽民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 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完全相同 B 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 C 与其他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没有任何区别 D 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完全不同 7、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坚持()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相结合 B 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C 市场规律起支配作用 D 法治起保障作用

8、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 A 计划经济 B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C 社会主义市场 D 按劳分配 9、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 A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C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坚持改革开放 10、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 A 所有权的归属上 B 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上 C 使用权的归属上 D 控制力上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依据是() A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数量和质量有差别 B 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C 存在着社会分工 D 劳动是谋生的手段 12、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质是对() A 资本占有状况的分配 B 劳动者劳动质量的分配 C 劳动者劳动数量的分配 D 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13、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A 与按劳分配的性质是相同的 B 是在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 C 是按生产资料占有状况的分配 D 实质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14、实现共同富裕就是() A 同时富裕 B 先富带动后富 C 富裕程度完全平均 D 同等速度富裕起来 15、先富起来的条件必须是() A 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B 追求最高利益 C 采取一切手段致富 D 只要有利可图就干 16、邓小平提出的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基本指导原则是() A 大体平均,略有差别 B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汇总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3.商品是 A劳动产品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D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 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6.价值形成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次经过 A.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B.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 D.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具有使用价值B是商品具有价值 C是金银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 8.观念上的货币可以作为 A价值尺度B支付手段C流通手段D贮藏手段 9.在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2把石斧是 A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B处在等价形式上 C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D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 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B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 C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D经过商品交换 1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 A.W-G-W’ B.G-W-G’ C.G-G’ D.G-W…P…W’-G’ 13.资本的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P…W’-G’ 14.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 A.发生在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 B.发生在W-G售卖阶段上 C.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D.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15.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A.商品价值 B.劳动力自身价值 C.剩余价值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价值 答: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与商品相交换,在表面看来,是一种物品同另一种物品相交换,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质上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价值。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出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所以,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 2.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 答:劳动对象指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它是构成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之一。如果没有劳动对象,就不可能有人们的生产活动。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原料。 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种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物质系统。包括: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的系统、用以发动生产工具的动力系统和能源

系统、运输和辅助系统,以及为实现各种劳动资料的最佳结合所必需的信息传递系统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系统。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了生产资料。 3.按劳分配 答:按劳分配指社会总产品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有效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主要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有: ①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对共同劳动的成果进行分配,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 ②用于按劳分配的产品只是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或称为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那部分个人 消费品,而不是全部社会产品。社会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依然归社会所有,社会还要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于社会和劳动者共同需要的部分,剩下的部分才在劳动者个人之间进行分配。 ③社会或集体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这里作为分配依据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在质上是被社会承认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在量上是社会平均劳动。 4.资本有机构成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指南第五章

第五章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 一、名词解释 24 1、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地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 2、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3、刺激一致性约束:为了使委托人的期望收益最大化,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必须满 足两个最基本的约束条件:一个是所谓的刺激一__________致性约束。由于代理人是合同的接受者,机制 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要能诱使代理人自愿地选择根据他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 4、参与约束:(接3)另一个约束条件是个人理性约束(或称为参与约束)。这种约束是对代 理人的行为提出一种理性化假设。它要求代理人接受合同所得到的效用不少于其保留效用,做 到了接受这个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合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博弈的利益动 机。 5、代理成本: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完全一 致,代理制的引入必然会诱发一定的代理成本,它包括:1.向代理人支付薪金、奖金等费用; 2.代理人为追求非货币物品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 3.由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利润 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 6、企业所有权:作为企业治理结构客体的企业所有权首先表现为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与 控股权合称为企业所有权。 7、内部人控制:就是指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大部分控制权,并且 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往往是通过与职工“合谋”完成的。内部人控制不符合我国实 际。 8、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政企关系的市场化和契约化来 实现权责利的再分配,政府赋予经营者很大的经营权,并监控经营者的行为,从而形成了有别 于内部人控制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 9、企业共同治理:贯彻了“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是“共同治理”机制,它 强调决策的共同参 与与监督的相互制约。具体地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

政治经济学习题库(精心整理)

政治经济学 一、单选题 1. (2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A. 生产的相对过剩 B. 通货膨胀 C.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 通货紧缩 答案 C 2. (2分)劳动力商品的最重要的特征是 A. 它的价值可还原为生活资料的价值 B. 价值决定中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C. 在一定条件下会成为商品 D. 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答案 D 3. (2分)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普通和最基本的关系是 A. 阶级关系 B. 商品交换关系 C. 金钱关系 D. 竞争关系 答案 B 4. (2分)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 A. 物质生产部门 B. 非物质生产部门 C. 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 D. 社会总产品 答案 D 5. (2分)在一切社会里,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的是 A. 价值 B. 使用价值 C. 货币 D. 交换价值 答案 B 6. (2分)决定一个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的经济规律是 A. 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 B.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 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D.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答案 C 7. (2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A. 是各自独立的两种劳动 B. 是先后不同的两种劳动 C. 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D. 是既有差别又有矛盾的两种劳动 答案 C 8. (2分)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 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 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 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 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答案 D 9. (2分)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 A. 作为贮藏手段可以自发调节货币的流通量 B. 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C. 不能起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D. 可以起蓄水池作用 答案 C 10. (2分)计件工资是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答案 A 11. (2分)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 A. 是由工人创造的 B. 是由资本家积累的 C. 并不仅仅是由工人创造的 D. 是由资本家和工人共同创造的 答案 A 12. (2分)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形态是 A. 商品资本 B. 货币资本 C. 生产资本 D. 银行资本 答案 C 13.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篇 社会主义经济【圣才出品】

第三篇社会主义经济 第14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的历史事实? 答:(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原理 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苏联和中国等落后国家发生并取得成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落后国家建立,是国际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这种基本矛盾转嫁到落后国家使其具备了发生革命的全部客观依据的必然结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验证和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背离和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违反,其原因分析如下: ①从苏联、中国等国家当时的国内情况看,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从手工作坊向大工业发展,由此造就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另一方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落后国家遇到了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阻碍。 ②从国际条件看,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争夺势力范围而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国际资本主义的力量;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国家的残酷压迫和疯狂掠夺,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

阶级、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激化,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这里爆发就是在那里爆发的特定国际环境。国际、国内条件的共同作用,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在这些国家的广泛传播,给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送来了思想武器,共产党的建立和对革命运动的正确领导,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不可避免,并取得了成功。 ③从历史上,经济落后国家越过特定的发展阶段,跳跃式地进入更高的历史阶段并不少见,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特定的跳跃方式。 2.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答:(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产生的一系列困难,并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性与艰巨性。 (2)决定和影响因素 具体分析,这种长期性和艰巨性是由以下一些因素决定的: ①生产力落后因素的制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都发生过长期的帝国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以及国内各种力量之间的战争,这些战争,使原本落后的生产力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更加落后。小农意识、自给自足和闭关锁国,导致了长期处于市场不发达,市场体系不完善,经济发展裹足不前的境地。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是不可能接近或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在世界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都要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经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习题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习题及答案 经济学院包亚钧 导论 一、简述题 1、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1)西方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资源稀缺性前提下,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的.主要涉及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如何相互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遵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特定生产方式之下的社会生产关系.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行为的结果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社会人,并形成了整体主义分析方法. 2、简述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坚持直观现实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是指:当理论与实践相冲突时,让理论服从现实。直观现实式的研究并不是不要理论,而是从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检验现有的理论。 (2)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实际上包含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含义:即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注意中国国情,在解答我国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先进的分析方法。 (3)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学具有开放性。即学术思想来源、学术队伍学术观点的开放性. (4)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首先重视实证分析方法,其次重视计量分析方法,最后重视经济观点的正确. 二、论述题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地基本脉络。P18 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特指我们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那个阶段.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2.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4.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2020年整理).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它包括以下内容: (1)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整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卷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大一上学期) 一、填空 1、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3、单位商品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成反比) 4、资本的概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两个必要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6、年剩余价值的概念(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7、借贷利息量是在(0)和(平均利润)之间。 8、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创业利润、个人联合)来实现统治的。 9、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价格之差。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1、生产产品的劳动二重性和二因素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1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13、工资的本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5、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I(v+△V+m/v)=II(c+AC))。 16、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8、租种劣等土地的资本家需要缴纳(绝对地租),租种优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租种中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19、金融寡头在政治上(个人联合)实现其统治的。 20、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生作用不同)。 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和流动资本)。 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 22、具有占有和创造剩余资本是(产业资本)。 23、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2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其主要职能是: (1)经济调节。主要包括实行科学决策和制定并实行宏观政策(如财政、货币政策等)。 (2)市场监管。由于“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政府需限制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环境的公平、公开、公正。 (3)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对那些不以盈利为主的行业和公共事业,包括社会所必需的公共经济活动承担投资的责任,从而营造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和平稳定的环境。 (4)管理国有资产。政府要遵循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开、政企分开的方式,更好地管理国有资产,实现其保值增值。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含义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实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要求实行宏观调控。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可使市场竞争下的结果更符合各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从而更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②实现宏观调控才能更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按比例地配置社会资源)。现实社会中,由于社会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人们认知的局限性和经济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只有政府和市场相互配合才能更好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实现经济的按比例发展。 ③“市场失灵”的存在,要求政府通过实行各种调控手段来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以便于国民经济的更好运行。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波动 1.经济波动及其影响因素 (1)含义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衰退、萧条、复苏、繁荣现象的交替出现被称之为经济波动。 (2)影响因素 ①投资率的变动。当投资率在合理范围时,经济增长率与投资率同向变动。当投资率过大时,实际经济增长率反而会下降,从而影响经济波动。 ②消费需求的波动。消费需求通过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影响产出和失业率,最终影响实际经济增长率。消费需求与实际经济增长率一般同向变化,前者的波动会引起后者的波动。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程度,决定了经济增长的程度,从而影响经济的波动。 ④资源供给。资源利用的程度影响社会产出,从而影响经济波动。

2013年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练习题_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二)参考答案

同等学力申硕https://www.doczj.com/doc/6315997427.html, 2013年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练习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地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 2.企业共同治理:企业共同治理就是贯彻“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它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与监督的相互制约。具体地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代表、银行代表等。 3.相机治理机制:是指不同的企业经营状态对应着不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如果不存在事前的法律规定,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的让渡就必须依靠产权主体之间的自愿谈判来完成。 4.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是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5.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组成。 6.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来表示。 7.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 8.制度: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制度包括三种类型,即宪法程序、制度安排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 9.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中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10.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的共有特征。 11.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依据一般分工或特殊分工形式,可将国民经济分为顺次发展的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或制造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 二、简答 1.简述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和如何降低代理成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练习题及答案

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 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4、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时,必须联系()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状况 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利益 5、生产资料是指() A、劳动资料与劳动工具之和 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之和 C、劳动对象与生产工具之和 D、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之和 6、构成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产品分配关系

C、产品交换和消费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7、社会生产过程的决定性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 ) A、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 B、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D、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 9、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经济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经济规律没有重复性

C、自然规律有阶级性,经济规律没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经济规 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二、多项选择题 1、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简单要素是( ) A、劳动 B、资本 C、生产资料 D、劳动对象 E、劳动资料 2、生产力是( ) A、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B、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C、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E、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圣才出品】

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4.1 复习笔记 一、资本及其价值增殖 1.资本的含义 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资本的一般特点 (1)增殖性。这是资本区别于一般商品和货币的根本特征。资本总是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资本一旦停止了增殖,也就丧失了它的基本职能。 (2)运动性。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 (3)返还性。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资本所有者往往要把预期的资本增殖率的高低和投资回收期的长短结合起来考虑。 (4)风险性。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 3.资本的形态 (1)货币资本形态 货币资本形态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本,是资本最一般的和初始的形态。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货币资本主要存在于资本的购买阶段,用于购买其他生产要素。

(2)实物资本形态 实物资本是以物质形态表现的资本,包括投入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一切物的要素和待售的产出品。实物资本包括: ①生产资本,即以生产资料形态表现的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物质生产要素。 ②商品资本,即以商品形态表现的包含资本增殖额在内的待实现的产出品。 (3)无形资产形态 无形资产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通常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著作权、特许经营权、商誉、技术秘密等。 (4)虚拟资本形态 虚拟资本是指能够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出的资本。虚拟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 ①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纸币、国家债券、各种证券抵押贷款等。 ②收入资本化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股票、债券、资本所有权证书等。 4.资本价值流通与一般货币流通的区别 一般货币的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G-W-G′,其中G′=G+?G,?G表示资本的增殖额)。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见表4-1。 表4-1 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习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习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化习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在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股东利益,这种情况存在的一般原因是( )。 A.在公司中不存在企业资产所有者的有限财产责任制度. B.在公司中未能建立法人财产制度 C.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科学 D.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不存在有效的控制机制和约束机制 2.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建立和完善企业资产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是( )。 A.构建企业资产所有者的有限财产制度 B.构建有效的控制机制和约束机制 C.建立法人财产制度 D.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体制 3.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 )。 A.公司制 B.业主制 C.合伙制 D.股份制 4.法人治理结构是指( )。 A.以企业法人作为企业资产控制主体的一项法律制度 B.企业内部权力机构的设置、运行以及权力机构之间的联系机制 C.明确企业出资者应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承担有限财产责任的一项法律制度 D.企业的出资者委托经营者从事经济活动的契约关系 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企业最终成为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和独立的法人,要达到这一改革目标,关键是( )。 A.建立科学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B.政企分开,明确企业的权利和责任 C.确立企业的法人财产权 D.在企业内部建立控制机制和约束机制 6.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C.建立法人财产制度 D.实行股份制改造 7.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意味着要对所有的国有企业都必须完全按照市场化标准进行公司制改造,使之成为以营利为目标的市场竞争主体。在市场经济中,( )就属于不必进行公司制改造的企业。 A.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中型国有企业 B.垄断企业 C.导致外部不经济的企业 D.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企业 8.属于法人企业的企业制度是( )。 A.业主制 B.公司制 C.合伙制 D.股份制 9.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 )。 A.建立和完善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B.建立有限财产责任制度 C.建立法人财产制度 D.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10.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出资人对企业的债务承担( )。 A.有限责任 B.无限责任 C.连带责任 D.介于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之间的责任 11.在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中,担当公司权力机构的是( )。 A.职工代表大会 B.股东会 C.董事会 D.监事会 12.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中,经营决策机构是( )。 A.工会 B.股东会 C.董事会 D.监事会 13.对国防企业、公共交通企业的改革应采用( )。 A.公司制改革 B.国有产权行政代理 C.承包经营、租赁经营 D.改组为股份合作制 14.国有经济必须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其中不包括( )。 A.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B.具有战略性的高技术产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