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产城融合_的新理念

_产城融合_的新理念

_产城融合_的新理念

决策2011.1

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各地在谋划未来5年的经济发展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无

一例外地成为关键词。

一时间,千亿元产业园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等鼓舞人心的提法,跃然纸上,甚至喧嚣尘上。

这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提法或做法,本无可厚非,甚至在某个发展阶段还要强力推进。可问题是,翻开一些地方的“十二五”规划文本,大多忽略了“产城融合”的谋划,要么在规划产业园区时,偏重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缺乏城市的依托;要么在规划城镇时,偏重

于“土地的城市化”,缺乏产业和人口的支撑,从而陷入“产城脱节”的误区。

而这种产业和城市相互脱节的

“两张皮”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一些地方的“十二五”规划里,在此前新一轮工业化和城市化扩张浪潮中,随着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产业园区吊塔林立,已不同程度地存在,且多为人们所诟病。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张了,但城市功能定位单一,

主城区、副中心、组团和新城区的功能没有完善和提升,清晨到市区上班,老城成了“堵城”,夜晚回新城睡觉,新城没有产业“细胞”,成了“睡城”;产业园区“填鸭”式的铺开了,但随着产业的集聚,见物不见人,只见工厂不见城镇,缺乏社区单元,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无法“落地”,产业发展难以为继。由此生发的上下班“潮汐运动”,也就不足为怪。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与产业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城市形态的建设相对

容易,难的是要引入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和匹配的产业作为支撑,尤其是创新和创业的产业。

目前,我国城市化只走了不足1/2,无疑是下一个经济增长点。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突破50%,

这意味着千年历史的“农业中国”从此将进入“城市中国”的时代,也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将迎来新一轮跳跃式的发展时期。因此,各地打造产业集聚高地、构建百万人口城市的雄心,空前高涨,呼声不绝于耳,区域型产业基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争夺战也随之升级。如果只是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可以通过行政区划的变更,将靠近城市边缘已经非农化的区域划入城市市区;如果只是为了加快产业化进程而产业化,可以通过政策的杠杆,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再造一个产业园区。然而,冷静观之,这种产业与城市脱节的“空对空”式跃进,说白了,就是“伪城市化”和“伪产业化”。

那么,如何走出“产城脱节”的误区?换言之,产业和城市如何做到协同共进、

良性互动?实际上,国外的纽约曼哈顿、国内的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等范例表明,一个成熟的产业园区,一定是个性十足的城镇社区。由此可见,“产城融合”的突破口就是激发城镇社区这一结构单元活力,把产业园区作为城镇社区加以精心打造,把城镇社区提升为“产业发展服务区”,从而实现产业园区由工业园区向产业集中区转型,产业集中区向产业社区提升,产业社区向城市特色功能区嬗变,推动经济发展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城市型经济转型。让一个个产业“细胞”的活力在新城建设中得到提升,使产业园区借助城市功能、城市功能服务产业园区。

显然,城市与产业“双向融合”的实质就是“平衡”两字,产业活了,人的需求就活了,城市的内在活力也就激发起来,城市形态也就有了“魂”;反过来讲,城市功能的完善、品位的提高也会为发展产业提供条件,增强竞争力,而这才是城市和产业的本义。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

观察家

Observer

“产城融合”的新理念

■张道刚

1

产城融合的概念知识讲解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相关资料 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 “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 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开发区的发展历程看,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成型期,这个阶段是开发区开始设立的时期, 秉承三为主的发展宗旨,即资金以外资为主、产业以新技术为主、市场以出口为主,形成我国发展新经济的基地和载体。从空间上看,面积多为几平方公里,主要是在城市外围地区, 与周边城市的关系较为松散,从就业人群看, 主要以工人为主, 其生活主要依靠工厂宿舍来解决,此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63737271.html,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刘怀生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6期 摘要:本文基于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北京市丰台河西地区基本特征和突出优势,提出台河西产城融合示范区总体空间布局和建设构想。 关键词:产城融合;丰台河西;空间布局;建设构想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城市发展相对落后,“城市病”日益突出。尤其是特大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亟需尽快解决。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新一轮城镇化拉开序幕。“产城融合”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对疏解中心城市人口、缓解交通拥堵、合理配置资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路径。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绝不仅是城镇范围扩大、“只见物,不见人”的城镇化,其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让居民生活的更加舒适、便捷,可以享有现代城市特征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重点是居住、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居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现代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新型城镇为载体,通过产业聚集人,产业服务人,提升土地、农民等要素生产率,保证农民在不丧失土地的前提下持续分享产业化收益,实现人的全面城镇化。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它将居民的居住、工作、生活聚集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减少奔波过程中的时间消耗,对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结合部发展、解决大城市病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的将城市建设成人们居住、工作、生活的载体,培育现代产业体系,解决居民就业问题,为农民生活、居住市民化提供支撑;完善现代城镇功能,重点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生活保障体系,实现居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其核心内容是实现三个“三位一体”:

产城融合案例

(一)产城融合 1.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没有活力。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且产城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 因此,“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以产业为保障,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健康、可持续、有活力的发展模式。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具体意义体现在: 1、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 2、有利于增加就业人口,规避盲目城市化带来的空城现象; 3、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 4、有利于城镇化有序推进,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 2.产城融合的方式 有产城融合发展需求的区域可归纳为两大类: (1)有产无“城” 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例如较为成熟的产业园、开发区等原以生产

为主导的区域,这类区域受制于土地成本和交通需求,一般处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城市边缘。因前期多以通过链家的土地和劳动成本吸引企业入驻,土地利用方式粗放,规划缺少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功能相对单一。但由于多年的发展也具备一定的人口基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居住生活品质的情况下,单一的居住功能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导致职住严重失衡,潮汐交通压力大,交通拥堵也在无形中增加了通勤的时间距离,并将导致更多的环境污染。 这类区域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在产业、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完善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难点在于人口基数有限,规模效益难以实现,使得配套设施的健康运行面临挑战。 图:潮汐交通 (2)有城无“产” 城市在过去依托某种大型产业已发展成熟,但过去的产业(例如炼钢厂、纺织厂、废弃铁路站场等)模式已被产业链淘汰或者面临严

产城融合模式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分

产城融合模式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分 产城融合模式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分 绿水青山、美好生活、人间仙境……国内各大城市无不被冠以如是种种设想,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这仅仅只能成为一种口号和奢望。当人被无限压缩在车厢里,当口罩成为出行必备……我们对于城市的祈求无限压缩,最后,我们需要的不再是世外桃源,只仅仅是通畅出行、便利、完善的城市公共资源,足矣,品质之在于公共资源的丰沛与充足,这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为实现城市品质,包括阁敦思在内的各大专业机构一直在践行绿色生态之路,阁敦思所倡导的绿色建筑、低碳城市理念,无不在为城市提挡,为城市聚集能力加分。除此之外,包括阁敦思在内的多位学者、开发商普遍认为应该反思过去粗放的城市开发方式,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提倡走产城人融合的模式。 产城人融合理念推进基础建设项目 就产城人融合的新模式,阁敦思有关专家认为,产城融合首先得有完善便利的基础设施,这样才能聚集人气,容纳更多人,把产业发展起来;其次,周边几个区的产业也得同步发展起来,这样各方面问题也都好解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介绍了国外的经验。他说像纽约的格林威治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它有一所很好的大学——纽约大学,有商业,又有很多人居住在那里。那个地方非常有活力,犯罪率极低。 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时候要考虑一下人的尺度,把产业、人口建设成为有机的生态群落,使得整个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和目标相匹配的,营造一种不压抑的生活氛围。 产城人融合关键在“人” 好的案例能带来好的启发,如何去推动这种产城融合,也是业内人士关注的话题。 阁敦思专家认为,首先,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要求考虑产业的问题,如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其次,政府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依托各种公共资源解决其在城市里面的工作、生活、劳动保障,还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问题。同时,产城人的融合要发挥三个平台的力度。第一,政府要发挥打造招商引资平台的引导性作用,或者主导性作用。第二,房地产开发商作为参与新型城市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发挥开发企业在建设生活配套服务平台方面的力量。第三,要积极引入专业机构进行有效项目管理,使项目少走弯路,

南京市产城融合模式研究

产城融合模式研究

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y y 产城融合的现状y 国内外产城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y 推进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的模式和思路y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和示范方向y 高水平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重点

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 y 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其基本内涵是产业与城市在功能、空间、结构、组织和政策等方面的相互匹配、有机互动、共同演进、螺旋上升的状态和过程,其目的是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城市空间载体的动态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城市服务功能的配套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持升级城市服务功能的配套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城市组织结构的完整高效、城市政策体系的整合统一、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延续、城市人口素质的持续提升,其本质是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持续发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城融合至少应包括功能融合、空间融合、结构融合、身份融合、组织融合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身份融合织融合和政策融合等个方面的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 y 南京产城融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 x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南京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创造了难得契机 x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南京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示范了有利的体制机制环境 x 全国技术创新中心城市建设为南京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 x 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出现为南京市加强产城融合发展明确了发展理念 x 低碳环保理念的凸显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挑战 x 新常态的出现增加了南京市产城融合发展的难度 x 第三次产业革命将带来城市产业和居住空间的再调整x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树立在纠正原来以经济职能为本的城市发展观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城融合发展的资金压力 x “社会力”的崛起将使产城融合发展中面临社会治理模式变化带来的挑战

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

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 情况的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 2015年初,按照朝阳市委、市政府“五个一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朝阳县依托二十家子镇和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成立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提出了开发区与新市镇同步发展、融合发展的规划设想,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4月,开发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下面将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委托辽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30)》,开发区按照区域协调、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三支柱、双培育”的产业发展“3+2”模式,产业发展将经历以下两个阶段,全面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产城融合新局面。第一阶段(2015--2020年)开发区逐渐投入到更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也会促进产业升级和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就业人群构成逐渐丰富,各类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建设职业学校、人才公寓、酒店、产

业服务平台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设施。第二阶段(2020--2030年)开发区由产业功能主导区逐渐转变为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和产城融合发展新城区,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通过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工业新区和二十家子镇区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就业人群和居住人群结构匹配、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联系紧密的产城融合新局面。工业与贸易的双轮驱动,二十家子新市镇社会经济达到全县一流水平,成功打造为朝阳县副中心。 二是明确产业定位,产业发展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这一核心命脉,依托“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三基地一园区”,具体为:利用温甬台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转移契机,依托标准化厂房和张世新能源汽车这个龙头,打造北方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基地;利用县域内丰富的钒钛资源,依托中科院过程所辽西钒钛湿法冶炼新工艺,打造钒钛产业基地;利用化工产业园优势,依托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先进技术,打造辽西地区精细化工科研成果转化承接地;利用开发区距离锦州港仅有65公里的区位优势,依托国电投锦赤货运专线东大屯车站,打造国电投朝阳(保税)物流产业园区。 截至5月中旬,现已在开发区注册的企业有64家。其中,装备制造企业21家,包括张世新能源汽车、辽宁精锐、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的概念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产城融合相关资料 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 “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 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 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 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_罗守贵

2014年第4期 第22卷(总98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JTU(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4,2014Vol.22Jul ,No.98收稿日期:2014 05 0 9作者简介:罗守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 罗守贵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 252) 摘 要:产城融合这一命题是本轮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因产业发展与城市空 间扩张脱节,产生了大量所谓鬼城的背景下提出的。无论是从全国范围、都市圈范围 还是从单体城市范围看,城市空间与产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都普遍存在,并且三个区域层面的问题表现各不相同。建议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先进行产业规划,再进行城 市空间规划。通过这种规划,严格限制那些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扩张冲动。与此同 时,对那些产业发展良好的小城镇,则可以解决他们的城市身份,在全国建成一大批生 机勃勃、各具特色的小城市。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市规划;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 2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7095(2014)04 017 0 5一、产城融合的内在机理 产城融合更多的是在中国大规模新城新区建设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内在的机理实际上是城市的本质、功能在区域经济动态发展中的体现。原因在于,在中国这一轮大规模新城新区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产城融合这个问题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产业,就没有城市;没有城市也就没有产业。图1 产城导入与城市形成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DOI:10.13806/https://www.doczj.com/doc/c63737271.html,ki.issn1008-7095.2014.04.004

产城融合解读(下)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下)上期我们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解读,本期将会就产城融合的产业导入、空间布局、服务设施、生态景观、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对产城融合有更为完整的了解。 导言 现有的产业园区规划一般分为产业规划、园区总体规划、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层次,四个规划层次围绕产业规划依次承接,核心目标是将产业落地,缺乏对城市功能培育的考虑;工业园区规划和母城规划分别独立编制,空间形态和主要功能各不相同,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导致园区的建设先天不足。 随着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发展转型,现有的层层衔接的规划逻辑已经难以指导产业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应当针对产业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介入相关城市功能,在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产城融合规划。城市化与技术革命是园区转型和升级的两大推手,城市涉及工作、居住、交通和游憩四大类功能空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三大类产业园区在不同发展阶段亦有不同的空间需求。 本文围绕产业与城市对空间功能的升级需求,构建网络化的空间引导单元,分四个阶段进行详细说明。 一、产业升级——以研发创新为导向 产城融合的前提是产业等级提升引发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集中,为城镇化提供基础支持;城镇的服务功能为

产业发展及人口集中创造了条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城市功能配套的需求。 (一)产业序列升级:前向、后向、侧向关联产业依序增长 根据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主导产业的发展必然经过单一产业要素集聚—前后向关联产业集聚—侧向关联产业集聚—创新突破的过程。其中,前向关联产业是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后向关联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关联产业则是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他服务的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前后关联、旁侧关联大的企业引导了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综合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协调发展,为整个企业运营链“护航”,生活性服务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化平台建设:满足R&D 产业化的空间需求 根据筑波科学城、硅谷和班加罗尔等国外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域的发展经验,在产城融合的最终阶段,产业发展的理想化状态是以科研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产业平台的构建最终是围绕R&D( 科研与开发) 产业化的平台建设来进行。因此,在要素集聚阶段,要围绕主导产业和园区的核心能力构建产业平台,这就要求在规划之初着重分析和判定产业平台构建的空间需求,自主创新、科技研发、高端服务、生态宜居和休闲旅游等职能应成为产城融合功能空间拓展的方向。

中国产城融合建设模式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2018~2023)

中国产城融合建设模式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2018~2023)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了新的历史。据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 虽然我国城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相对来说,城镇化水平依旧比较滞后,特别是产城过度分离的模式,让很多城市的交通堵塞问题日益严重,产业园区配套环境非常的差,导致园区吸引力下降,员工工作热情不高,而仅仅依靠大造房地产的新城建设模式饱受诟病,由于没有产业支撑,新城人气低迷,犹如“鬼城”。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往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暴露出来了一系列问题:地方财政收入过分依赖房地产,疯狂造城运动在各地兴起,产业空洞化的风险日益增大,各地“鬼城”现象频出。现在,“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强调回到产业为核心,产城互动建设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来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产城融合是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了当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新型城镇化不只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器,更是国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强调应是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产业的发展升级也要有新型城镇建设发展的带动,“产城融合”共同发展正是大有可为。

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05T16:24:01.85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2期作者:彭俊 [导读] 本文首先叙述了石家庄南新区南部产业区项目概况,而后对产城融合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对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进行研究。 ——以石家庄南新区南部产业区地块城市设计为例 彭俊 广州筑鼎建筑与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产城融合已然成为现如今新的热点话题,且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也越发受到相关领域的重视。以石家庄南新区南部产业区地块城市设计为例,对旅行文化、社区功能以及产业设计等融合的设计方式,对该地区设计方案的确定尤为有利,但因石家庄南新区南部产业区起步偏晚,发展速度也相对滞缓,致使其所面临的问题也是非常之多的,对此,应对其中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以探析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市设计;石家庄;策略 前言: 产城融合为城镇化建设的途径之一,加快产城融合建设步伐,能够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经济水平。所以,在产城融合视角下,应分析石家庄南新区南部产业区地块城市设计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而积极找寻应对问题的设计策略,实现对城市的有效设计。本文首先叙述了石家庄南新区南部产业区项目概况,而后对产城融合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对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进行研究。 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石家庄南新区南部产业区,该项目研究范围为23.32km2,城市设计范围为18.87km2。以核心区范围来说,主要包括生活服务、功能业态以及项目聚焦这三个方面,其中生活服务属于一项关键产业,也为社区服务节点。功能业态,是沿着活力街区与活力带所分布的办公、教育及业态复合等方面内容,属活力中心位置。项目聚焦,一般为项目布置,如商业街、创意区以及活力公园等。石家庄南新区南部产业区为城市有机部分,也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可将其视为发展契机,落实优化城市用地,平衡城市产业和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城市形象得以保持。 2 产城融合所面临的问题 石家庄南新区南部产业区产城融合所面临的问题是很多的,如城市间联系较弱,生活功能较差、融合水平相对较弱以及历史资源挖掘程度不够等,以上都为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应深入分析其中问题,探寻问题产生之根源,以期依据此落实对问题的改正。细致来说产城融合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内容体现如下: 第一,城市间联系较弱。此为石家庄南新区南部产业区产城融合所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进行城市建设时,一般以功能分区内容作为理论基础,但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产生城市倒挂问题,这里指的是产业发展速度高于石家庄南新区发展速度,致使石家庄南新区出现配置不全现象,城市功能也出现了相对单一的状况,相较于城市母体,空间布局层面上还存在不少的距离,且交通体系也相对匮乏,导致产城出现分离状况,难以达到融合目标[1]。 第二,生活功能较差。若生活功能较差,也会给产城融合带来不小的影响。以用地比重来说,石家庄南新区用地比重相对较小,同时商业服务用地比例也相对较低,然而石家庄南新区的人口数量并不在少数,若用地比例较低,则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小的影响,难以满足人们高标准的生活需求。 第三,融合水平相对较弱。石家庄南新区的实际规模并非很大,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不但要对主题规模加以突出,也应对次级功能加以重视。但以石家庄南新区发展状况来看,因规模并不大,所以难以对城镇旅行功能等进行大规模开发,甚至会导致石家庄南新区陷入至一种融合瓶颈中。 第四,历史资源挖掘不够。历史资源对产城融合是有很好推动作用的,且利于凸显该城市的文化内涵,推动城市产业发展。然而以目前情况来看,在进行石家庄南新区产城融合时,对历史资源的挖掘还不够深入,甚至在融合过程中,破坏了某些历史文化,致使当地文化特色陷入至危险境遇之中。 3 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以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来说,主要通过功能融合、交通规划以及文化生态这三方面来实施的,以期推动石家庄南新区产城融合进程,促进城市化与产业化两者的共同发展,最终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因此得到提高。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以石家庄南新区南部产业区地块城市设计为例,主要内容有如下体现: 3.1 功能融合 在产城融合视角下,功能融合是至关重要的,落实对功能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推动产城融合的进程,也利于促进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所以说,务必应重视对产城的设计,积极实现对功能的融合,使石家庄南新区发展水平能够得到显著提升。详细阐述,在进行功能融合时,应善于追求功能,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石家庄南新区的总体规模并不大,对产城融合的要求也并不是很大,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对当地功能的打造越发受到重视,功能分区不但要包括旅行、以及居住等,还应涵盖地产以及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还应注重功能之间的融合,促进各个功能分区的有机结合,使其能够成为一个整体,切实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能够获得里程碑式的飞跃[2]。 除此之外,在推动产城融合的过程中,还应将功能予以匹配,如在发展模式之中,要追求一种等量发展的规模,并要注重对产业组团以及居住组团等的建设,促进其一同进步与发展,且还应对两者所占据比例予以保持。再者,也应重视当地的商业用地,确保用地范围的合理性,使石家庄南新区商业化特征也能够获得凸显,从而使商业发展能够对城市发展予以推动。 3.2 交通规划 在进行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时,也应加强对石家庄南新区位置交通的规划,良好的交通环境与秩序,也利于推动产城发展,进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 1 —

--到2015年,“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织服装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 1. 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 2 —

产城融合解读资料整理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 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本文将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以及构成要素进行解读,以达到对产城融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背景解读 (一)在国外,“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20 世纪40 年代,英国开始建设卫星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在特大城市周围培育生活和工作平衡的独立新兴城市,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雏形,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和法国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等从产业园区开始培育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交通压力,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日本筑波科学城是世界范围内产业新城的典型案例之一,坐落在离

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筑波山麓,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总面积284.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0万,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 (二)在国内,产业园“孤岛经济“催生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规划 xxxx年后,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带动了新城、新区和大学城等多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逐步在地区发展中承担起经济推动器的作用。然而,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形成“孤岛经济”,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与周边城市的融合。 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传统以制造业为主、强调对外出口、以外资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策略逐渐被以产业集群为单位、规模化发展、高新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所取代;与产业园区密切相关的城区面临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地域空间结构开始向一体化协调发展,“大都市区”概念逐步形成,对产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产城综合体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产城综合体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一、产城综合体的内涵及意义 1、产城综合体的内涵 “产城综合体”是指通过产业区与城镇区在空间、结构和功能上的协同支撑和有机融合,以实现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空间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化、社会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在城市核心中心较远地区,以产业结合城市的模式打造区域产业集群。产城综合体的具体表现形态可以用新型厂房+科研办公+企业会所+生活公寓+生活商务五大业态+五星级的物业管理服务来表示。新型厂房、科研办公楼,可以满足企业生产和办公的需要,公寓和住宅可以解决企业员工的住宿问题,提高员工稳定性;而园区配备的食堂、超市、宾馆等组成生活商业街,满足员工日常需求;企业会所,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最前沿信息、资源、技术交流及共享平台,五星级的物业管理服务和优惠政策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后顾之忧,为入驻企业提供一个安心的家。 2、建设产城综合体的意义 产城综合体是集工作、生活、购物、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将城市服务功能渗入产业区内,以产业链相连系的厂房综合体使得生产区与生活区融合、生产区与公共游憩区融合、生产区与配套服务区融合。园区内的产业工人忙碌了一天,下班后只需要走几分钟就到家,周边超市、购物街区、公园等就在家的附近,购物、娱乐近在咫尺。从而有效地打破过去工业区功能

单一的状态,避免其一到晚上就毫无生气的状况。因此,产城综合体一方面带给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建立起产业平台和产业要素。实践证明,建设“产城综合体”是实现产业升级和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等具有极大的放大效应。章贡区应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按照“3+2”模式,打造产城综合体,在赣州市率先建成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3+2”是在现有的沙河工业园和水西工业基地两个园区的基础上,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应用产业、生物制药3个产业分别打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产城综合体”。 二、传统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缺陷 1、对园区内就业者生活空间的忽视 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工业园区的空间形式主要以生产要素和经济要素为主,而生活空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其严重滞后于产业空间的发展,土地利用仍然着眼于“工业区建设”的思路,造成了城市化功能不足的诸多问题。如大多数工业园区生活性公共设施建设的严重不足、环境条件的恶化使大量人口仍然愿意居住于市区,“职住分离”情况严重,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职住交通压力;同时,园区内生产性服务设施(如科研机构、商务洽谈等)的缺乏,造成园区内建设基础支撑不足,产业结构升级困难。园区内职工作为城市经济的建设者,他们在为国家建设奉献的同时,其生活空间不能被忽视,生活空间的重视对园区未来的发展及城市相关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城市经济学大作业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研究基于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得出产城融合的发展主要经历 “产城分离——产城规划——产业变革——产城融合”等路径,然后进一步精炼出区 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经历了“以产兴城”、“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两个阶段。并结合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其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 合理性。 大作业评阅评分表 班级:城规1211 姓名:罗嘉诚学号:1220102107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城市规划、城规1211、罗嘉诚、1220102107) 摘要: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 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研究基于 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得出产城融合的发展主要经历“产城分离——产 城规划——产业变革——产城融合”等路径,然后进一步精炼出区产城融合的新型城 镇化道路经历了“以产兴城”、“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两个阶段。并结合苏州工业 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其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合理性。 关键词: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工业园区 1 引言(Introduction)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这是“产城 融合发展”首次写入中央文件的正式表述,足见其重要性。产城融合发展是我国推进 新型城镇化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问题,也是我国新区、产业园区和小城镇等各类载体 健康发展的核心理念。因此为了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坚 持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市场化运作、分步实施、利益共享和包容发展的思路,引 导各地开展产城融合实践,探索出适合地方特点的产城融合模式。 而苏州工业园区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各地兴起的开发区、园区建设大潮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与城市功能升级优化协调并进的高水平城镇 化发展道路,为我国改革新阶段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的推进,为城镇化发展的后进地 区审慎避开“产城分离”的窘境,为新城区和开发区的建设者们反思、破解并走出新 区建设经常出现的“生活空间发展落后于生产空间发展,城市功能建设滞后于产业功 能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发展”的低水平城镇化困局,提供了极为有益 的参考和弥足珍贵的先行经验。 2 相关研究综述(Literature Review) 对于产城融合这个概念来说,业界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寻求产业和城市的共同发展。张道刚(2011)认为,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相应的匹 配度,不能一快一慢,并提出将产业园区作为城镇社区加以打造,实现产业社区向城 市功能区转变,推动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1]。李文彬等(2012)较为全面地解读了“产城融合”的内涵,并认为产城融合发展并不能一蹴而

025.从“产城融合”走向“产城人融合”——浅析“产—城—人”融合的内在逻辑与互动关系

从“产城融合”走向“产城人融合” ——浅析“产—城—人”融合的内在逻辑与互动关系 何笑梅,洪亮平 摘要:随着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人们对“产城融合”的认知:过于关注“产”和“城”,而忽略“人”的发展思路已不合时宜。本文重点在厘清“产-城-人”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和互动关系,探索“产-城”融合向“产-城-人”融合转变的着力点,明确只有实现产业城镇化、城市功能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才能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认为“产”是动力系统,提供就业岗位;“城”是硬件系统,提供生产生活服务;“人”作为主体,是活力系统,提供劳动力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产城人融合,内在逻辑,互动关系,产城融合 “产城人融合”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产生的新名词,是产城融合的升级,暂未作为一个专门的理论体系来进行探讨,仅以一种发展理念和转型思路,隐含在城市开发建设的实践中。“产城人”融合其本质是围绕人的多元需求,在空间中合理配置各类生产、生活要素,以产业发展和能级提升为动力,以城市发展及功能完善的载体,并最终实现人与城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是城市各系统动态变化的起点和要素互动的支点。以人为主体,研究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城市功能建设三个系统的互动关系,实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持续发展模式,更符合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 1 “产城融合”向“产城人融合”转向 1.1 产城融合的研究动向 目前国内外对产城融合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产城融合的概念及内涵、发展模式、路径及规划策略和发展水平评价,呈现出以下趋势(图1):

图1 产城融合的研究趋势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第一,突出人的主体性。研究的重点由“产、城”逐步向“人”转变,可以看出研究思路是物理逻辑向人性逻辑的转变; 第二,向多学科、多元化的视角转变。研究由传统的用地布局、城乡关系向空间结构、经济效益等功能模式的转变,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多元化的视角分析问题; 第三,土地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的转变。以往以问题为导向的规划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策略”,侧重于机械化的产业布局和配套设施建设,缺乏对“人”的特殊性和多元性分析,如今逐步转向以人为导向,从人的需求、结构特征、年龄构成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策略和方法; 第四,由追求经济目标向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很长一段时间内,产业化带动城镇化是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导方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如今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重视与日俱增,追求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 1.2 产城融合的内涵延展——产城人融合 产城融合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连接点, 促进产和城的协调发展,即产城人融合。人 口的集聚,带来生产要素和消费需求,是城 市的活力系统;产业注入,推动城市经济发 展,是城市发的动力系统;城市基础设施的 建设,商业服务、办公、居住、休闲等功能 的完善,是城市的硬件系统。 从空间上来讲,“产、城、人”三者分别代表了城市的产业空间、用地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空间的相互影响、协调融合,才构成完整的城市空间。用地空间与社会空间、产业空间的匹配关系是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中,城市功能组团决定了空间结构, 社会组织决 图2 产城融合的内涵模型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产城融合解读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上) 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本文将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以及构成要素进行解读,以达到对产城融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背景解读 (一)在国外,“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20 世纪40 年代,英国开始建设卫星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在特大城市周围培育生活和工作平衡的独立新兴城市,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雏形,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和法国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等从产业园区开始培育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交通压力,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日本筑波科学城是世界范围内产业新城的典型案例之一,坐落在离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筑波山麓,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总面积284.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0万,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

(二)在国内,产业园“孤岛经济“催生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规划 2005年后,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带动了新城、新区和大学城等多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逐步在地区发展中承担起经济推动器的作用。然而,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形成“孤岛经济”,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与周边城市的融合。 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传统以制造业为主、强调对外出口、以外资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策略逐渐被以产业集群为单位、规模化发展、高新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所取代;与产业园区密切相关的城区面临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地域空间结构开始向一体化协调发展,“大都市区”概念逐步形成,对产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2014 年3 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