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1.78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治愈童年的创伤(中)

7-1.78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治愈童年的创伤(中)

7-1.78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治愈童年的创伤(中)
7-1.78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治愈童年的创伤(中)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治愈童年的创伤(中)哪些父母最容易伤害到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不合格的父母,无法很好地照顾、养育孩子,甚至会严重的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一生都承受心理痛苦,生活备受挫折,在我们之前的节目里讲过,父母语言暴力、溺爱孩子、忽略孩子会伤到孩子,极度自恋型的父母伤害孩子厉害,还有一种常见的对孩子伤害非常大的父母: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父母,根据统计,人口中的2%的人是边缘人格障碍患者,我们国家是13.6亿人,也就是说有将近2700万人有这个问题,而且那每个患者可能会影响到身边的5个人,这么算下来,就有一亿多人会受到边缘人格障碍的不良影响,这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患者呢自己很痛苦,而且会让自己身边的人也很痛苦。还非常难以治疗。

边缘性人格障碍主要有以下的症状表现:

1疯狂的拒绝真实的感受,经常感觉到被抛弃或被拒绝。边缘性人格患者通常自我认知能力都非常的差,他们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存在来检验自己的价值,他们非常害怕独处,因为独处时他们呢,很可能会做出一些绝望的举动,并导致他们一直试图避免的这种被抛弃和被拒绝的感觉。

2.人际关系紧张,而且不稳定,对别人的感情不断的在极端的喜欢和极端的一憎恨、愤怒之间摇摆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倾向于给别人贴上标签,他们不能够很好的同时感受两种情绪,也不能够同时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和她们眼里别人要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人,要不就是一个魔鬼、混蛋。

3.不能够定义自己不能够很好地描述自己的这个喜好、愿望,自我的这种感觉非常的不稳定。成年的子女在谈论边缘性人格障碍父母时呢,都有一些常用的表述,像是反复无常,优柔寡断,相是善变的变色龙。

4.冲动、冒失,暴饮暴食、挥霍无度,甚至是偷东西。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就像小孩子一样

5.不断地企图自杀威胁自杀或者自己伤害自己。大约8%到10%的病人人格患者选择自杀,另外有一些呢,咋可能经常的威胁自杀或者自杀未遂,来引起别人的种反应。

6.情绪多变,情感的反应非常的极端,在几个小时到几天的时间里反复的表现愤怒和焦虑,许多成年的子女形容他们的父母的情绪变化,就像是这个小孩子的一样。从快乐、有爱心到这个狂暴,愤怒,只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而且患者经常也不记得,或者声称自己

不记得到底说了些什么话,到底什么事。

7.持续性的,或者经常性的感觉被掏空,内心感觉非常的空虚。他们感到极度的无聊或者内心深处空荡荡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滥用药物或者酗酒,或者迷恋金钱财富,或者自我伤害。他们缺少自我支撑,感觉无法控制自己,往往需要去依赖别人,并且了充满而这种受害者的这种情节。

8.无法表达我或过度的表达愤怒,经常情绪激动表现愤怒。经常与人发生肢体冲突。说话非常的刻薄或者表现得非常的孤僻

强烈的愤怒。许多成年子女呢对此都很了解。引起这种愤怒的原因可能是衣柜里的这个衣服不整齐,或者是饮料洒在桌子上了,或者说电视的声音太大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就会发脾气,无论导火索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夹杂者语言个暴力和肢体暴力的这个暴风雨都会突然的爆发,然后又迅速的归于平静。让孩子内心充满恐惧。

9.间歇性的猜忌妄想或者感觉不真实。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亲友们可能都会注意到,患者本人有时会表现得像走火入魔一样,短暂的脱离现实,并且表现出精神病发作的症状,每当指出他们一些不好的行为或者回一段对话的时候呢,成年子女常常会看到事一张面无表情的脸。事情发生时,他们的父母可能正在出神,元神出窍了,他们真的什么都不记得了。

如果你的父母表现符合上面的五条或者五条以上,那么他们很可能就是边缘人格患者。但有一点要说明,病人的这条表现的必须是经常性的,而不是偶发的,因为几乎每个人都会偶尔表现出诊断标准中的一些症状,虽然症状尽管程度可能不是那么剧烈。有一句话,绝大多数的心理疾病,如果不是全部的话,都是正常行为的一种放大。

上面了解了如何通过九种典型的症状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边缘人格障碍患者,我们再来看看边缘人格障碍的父母是到底是如何伤害到孩子的。

童年时期常见的一些创伤经历以及对孩子性格的不良影响

这一部分,我们将了解论边缘人格父母的子女在生活中经常需要面对的一些状况,以及这些状况对成年子女的影响。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去责备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父母,而是为了识别出那些仍然在影响着你的行为模式。在理解了这些模式产生的原因之后,设想出新的生活并为改变而做出努力将变得更为容易。

1.混乱

由于缺乏强烈的自我认知,边缘人格患者通常都会既害怕被抛

弃,又害怕被吞馨。在心理治疗的访问中,许多成年子女都表示,自己成长在一种令人迷惑而又不可预知的氛围中。他们不知道要期盼什么——他们是会被称赞还是会被资备,被拥抱还是被推开,被需爱还是被忽视。有些人不得不不断地思考,自己究竟要怎样做才能够获得父

母的认可。有时候,父母会表现得很“清醒”,成年子女们回忆说,在那段时间里,父母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会表现得比较正常,不会表现出精神游离、否认事实或者过度防卫的症状。在那段时间里,父母可能会鼓励子女发展自我,但不久之后,他们就又会对此表现出极端的馈怒,他们的不满也可能会以更微妙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暗中破坏或无故地表现冷漠。马丽今年50多岁,她还记得自己的母亲有时候会鼓励她多出去玩,母亲会冷酷地说,“你怎么没有朋友呢?你需要加把劲儿。”玛丽在15~16岁的时候和中学里的几个女同学成为了好友。每次她在其中一个朋友家过夜,她的母亲就会指责她说谎,说她以在朋友家过夜为借口以便“和那些跟你搅在一起的不三不四的女孩在外面约会男人”。她的母亲也拒绝开车送她去朋友家或者接她回来。“既然他们那么喜欢你就让他们给你当司机吧。

玛丽至今都无法理解母亲自相矛盾的行为:“做了,受责备;不

做,也受责备。

边缘人格父母对自己的想法通常都与现实不相符。他们常常会在表现冷漠残酷时,仍然认为自己充满爱心和关怀;他们很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实际行为如何影响了周围的人,也不知道这种扭曲给自己的子女造成了多大的混乱和疑惑。

对你的影响:逃避现实

由于这种无法预知性,边缘人格父母的子女经常在现实中或在心里找一个避难所——卧室、衣橱,或者一个幻想出来的世界。成年子女们会发现他们的记忆不完整;他们在回顾过往时会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怎样度过了那段时间。他们也许(至今仍然)会时不时地出神几秒钟到几个小时不等的时间。

有一位女士,她的母亲是边缘人格患者,这位母亲总是交替扮

演着“充满爱意“和“大喊大叫、尖酸、愤怒“的角色,就好像随身携带着一枚手雷,你永远无法知道她什么时侯会拉引信。这位女性表

示,她之所以经常出神就是因为她总是在担心母亲会随时爆发,“我

冻结了自己的情绪:不容许自己去感受。我适应环境的主要方法就

是不断告诉自己,‘我现在不在这儿。’我经常这么做,以至于忘记了

学校里的许多活动,童年里的许多回忆对我来说都变成了空白。

成年子女可能会迷失在幻想或白日梦中,并倾向于将情况和他人理想化。他们经常会看到童话故事,或者说是漂白后的现实,而不是真正发生的事件。他们只会看到自己在儿时所希望的那种家庭关系。或者只看到他们的边缘人格父母所期望的那种理想关系。

2.虐待和忽视

有些成年子女表示,他们的童年充满了冷库的情感、严重的家庭暴力和被忽视。20岁的李雪表示,自己就像一个“野孩子”,营养不良、得不到医疗保障、一身衣服穿到烂,并在4年中学生活中时常成为别人发泄怒气、责打的对象。另一些人则回忆起自己常需被严厉调斥,而导致这种境况的原因通常都是像没有布置好餐案、睡过头、呕吐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们频繁的经历过虐待和仇恨,并在孩提时代就常常思素,为什么父母会生下他们。

此外,由于害怕被抛弃、缺乏完整的自我认知能力,边缘人格父母常常会被心智不成熟的人所吸引。一些成年子女表示,他们的父母(或继父母)的一方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很少敢于反抗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另一方。另一些人则表示他们的父母有一方极端地自恋,或极端自卑。这类父母连自己的感情需求都无法满足,他们的子女在精神上等于被父母双方同时抛弃。

对你的影响:创伤后应激反应和慢性病

由于长期生活在语言、精神、肉体虐待的阴影之下,成年后的子女很多离家独立生活后仍然会受心理障碍的困扰。有些子女还表示,虐待让他们患上了哮喘、偏头痛、社交恐怖症、慢性焦虑等各种身心疾病。

3.隐私被侵犯

边缘人格患者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很难分清自己与他人间的界线。每当子女有意或无意地维护自己的权利,或提醒他们注意隐私界统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被拒绝或者被抛弃,非常的恐惧和愤怒。

隐私侵犯包括了各种身体虐待;对私人空间的侵犯,例如不敲门就走进子女的卧室或浴室;不尊重子女的隐私或对物品的所有权(阅读子女的日记、未经允许就将子女的物品送人)。

父母详细询问私人问题的细节,或要求子女分享他们不想分享的信

息,这也是对子女情感空间的一种侵犯。

23岁的琳琳记得她的母亲在和她相处时更像是一个朋友,母

亲会和她分享性生活的细节,甚至告诉她自己的婚外情,并希望她

替自己保密,不要告诉父亲。

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父母常常把子女当作是自己的外延,就像自己的四肢一样。他们期望子女和他们穿同样风格的服饰、和他们具有相同的看法,并在他们与配偶或其他家庭成员发生争执时站在自己一边。

这样的父母可能会嫉妒子女与父母另一方、祖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甚至是宠物之间的关系。

对你的影响:如履薄冰

孩子们学会了小心翼翼,尽量不去做可能刺激到父母,使父母伤心的事,并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接施,好让父母不会感觉那么要威胁。有些子女则学会了反叛,他们尽量待在外面,并参与性滥交或其他冲动性的行为。由于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纠葛,成年子女们常常会感觉自己无法在与父母维持关系的同时独立生活。他们表示,每

当他们的日常行为触发了父母的恐惧和不安全感时,父母就会大发

雷逗或者崩渍。如果成年子女结婚,或者与他人订婚、生了孩子,他

们就总是会担心,或者说根据自己的经验而知道,他们的父母会通

过某些手段来干涉他们的生活。

50岁的李女士直接说,“有时候,罪恶感使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怪物,但我必须承认,有时候我真的希望她(我母亲)死了。我想,只有这样我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黑道家族里的安东尼)

由于在成长过程中避受了种种隐私侵犯的行为,威年子女常常难以确定隐私界线,也难以划清和他人之间的界线。

4.被忽视

边缘人格父母的子女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被无视。他们的感情被轻描淡写或完全无视,父母会告诉他们,他们的感觉是错的。有些人成年之后仍然记得自己在试图说自己的感情时被打断,被暗示不论发生什么都是他们的错,或者被问到“那么,你到底做了什么才搞成这样子?”他们也许还记得父母问他们问题,并因为自己回答错误而一

成年子女们还记得他们分享信息或者按露自己的感受时父母

通常的反应,“你在夸大其词。“你根本就不懂。”你根本不知道事

情是什么祥子。”“你根本不懂得感激……”“孩子,你这个年龄就没

有悲伤、恐惧、愤怒(等等)可言。”

对你的影响:做事犹豫不决

这样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养成了不信任自己判断的习惯。他们总是不断地检查自己的决定,并怀疑自己是否漏掉了什么东西没有考虑。因为父母总是告诉他们,是他们扭曲了事实,这就使得他们不能够很好地分辨自己的感受。他们也许会因自己拥有了自己的情感、拥有了独立的思考、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而感到极端羞慌,因为从儿时起,他们就被教导,不要把自己的需求摆在父母的需求前面。

5.孩子与父母的角色颠倒

孩子本来是需要父母照顾的,但是边缘人格患者的子女经常自己要充当父母的角色,也就是说,他们要反过来照顾别人,照顾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自己的父母。很多成年子女都很难回忆起自己童年里天真烂漫的时刻。有些人还记得自己在小时候收到的家务的任务一—上面可绝不仅仅是铺床、打扫自己房间、洗盘子、扔垃圾那么几样小孩子该做的事,而是包括了买菜、准备晚餐、清洗家人衣物等等成年人的工作。父母可能会希望他们年纪轻轻就出去工作,或者希望他们用小猪存钱罐里的钱给自己买衣服。

对你的影响:他人优先,委屈自己

从小角色颠倒的子女很早就学会了,肩负起照顾自己和他人的责任。他们倾向于让别人站在舞台的中央,自己则从事幕后工作。这种情况可能会一直延续到成年之后一一成年子女可能常常会把别人的需求

摆在自己的需求之前。他们可能很难接受别人的照顾和关注,也很

难感受到快乐满足。他们的心理年龄可能会远高于实际年龄(可能

自童年起就显得很早熟)。朋友们都依靠他,都向他倾诉。帮助别人会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问题是经常的讨好别人,委屈自己。

6.投射

一位父亲总是不断地告诉他十几岁的儿子,海波,他长大后一定会是个不称职的父亲,因此还是单身的好。海波直到30多岁才谈上了恋爱,并打算结婚。一开始,他说他根本不想要孩子,但妻子向他指出,他和小孩子很合得来,而且看上去很喜欢孩子。他越觉得自己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但他父亲的话紧紧地限制住了他。海波这才意识到,“我的父亲才是不称职的父亲;他才应该永远不要孩子。”

边缘人格父母可能会将自己的感受投射或转移到子女(或其他

人)身上,而不是接受子女本来的面目。一个父母如果认为自己很无能,那么她可能会经常辱骂自己的孩子:你这么没用!总是被人瞧不起!

对你的影响:愤怒,脆弱的自我意识

充当父母情感投射器的子女们,可能会对父母长期无视自己的想法而感到愤怒。他们可能会缺乏完整的自我意识,因为总有一个人将自己的观点叠加在你的身上,不断地告诉你这才是你的想法,才是你想要的,这会使你很难弄清楚自己到底是谁。

新时期关于学生童年期心理创伤的研究 资料

新时期关于学生童年期心理创伤的研究 有关学者研究发现,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思想工作,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学生在童年期有过创伤性经历后在学习、生活中总是不能表现自我,大部分有过创伤性经历的人都会产生心理问题,这就像在人生历程中埋下的定时炸弹,随时会因为一些其他诱因造成爆发,不仅对个体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还会伤及他人,成为社会的一个隐患。 一、童年期创伤概念的界定 在DSM-IV中,美国临床心理学家Jnogsma进行了有关儿童虐待描述,将童年创伤作了以下具体界定:第一,患者童年情绪上痛苦,产生了适应不良的应对机制,表现出分裂现象(心因性的神游症、多重人格、恍惚状态、人格解体)和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第二,患者童年曾受过虐待(包括肉体、性或情感方面)。第三,患者父母工作太忙、不在身边忽视患者在躯体或感情。第四,患者童年生活混乱,父母有心理疾病、反社会行为,经常乱交异性伴侣,患者在儿时频繁更换看护人,多继父母兄弟姐妹、年纪较小时背负经济压力。第五,患者父母苛刻、完美主义,经常贬低、过多批评使患者感到威胁,或者有些监护人过分虔心某种宗教或信条。第六,患者形成与早期痛苦生活经历有关的压抑愤怒、非理性恐惧、低自尊、抑郁或焦?]不安等行为。 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造成的影响

在儿童时期,童年创伤的短期影响主要是“躯体虐待所造成的身体伤害由轻(青肿、擦伤)到重(骨折、内脏出血、昏迷),甚至是器质性损伤和器官脏器功能性损伤,乃至生命垂危”。上述损伤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破坏了正常生理功能,甚至造成终生伤残。大量相关心理治疗实践研究显示,患者早年若遭受过不良刺激,极易产生持久影响,现已有许多案例显示,部分心理疾患甚至躯体疾病归咎于童年期心理创伤。 (一)引发反社会人格障碍 患者在婴幼儿、童年期受到虐待、情感忽视,造成了扣带回、杏仁核、眶前叶、海马回的损伤或代谢异常,形成共情缺陷,引发反社会人格障碍。相关调查显示,在儿童期受到严重虐待的儿童产生对抗社会的暴力行为的几率较大,受虐儿童的人格异常发生率是正常儿童的4倍。儿时受躯体虐待的成人行为粗暴残忍,常出现激越行为,反社会人格增多且犯罪趋势较一般人高。 (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易诱发抑郁症 有关学者研究发现,患者在成年后是否产生抑郁问题可以根据儿童期心理创伤进行预测。童年期创伤性经历会增加成人期患抑郁风险,有48.5%的抑郁患者童年期都经历过创伤。 (三)缺乏共情能力 一些患者童年期受过情感虐待或情感忽视后缺乏共情能力,对人冷漠。一则真实案例发生在我国四川省,两个孩子被母亲关她从小遭受情感这位年轻母亲在孤儿院长大,在家里活活饿死,

小学美术教案让美走进孩子心中

让美走进孩子心中 小学美术教案 生活中的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怎样让孩子去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应该去深思和反省的。艺术教育通过一定的教育形式,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集中展示和表现出来,让孩子对美有更鲜明的感受和更深刻的体验,是幼儿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纲要》中对幼儿艺术教育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大班艺术教育活动《花儿与蝴蝶》正是王老师在新《纲要》理念的指导下所做的努力与尝试,为我们研究艺术教育,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 ●一、情景的精心设置,为幼儿创设了三维空间美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树上长出了嫩叶,地上开满了鲜花。在优美的《梁祝》乐曲中,美丽的“花儿”(角色)和“蝴蝶”(角色)在翩翩起舞,嬉戏玩耍。) ●二、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给予幼儿和谐的环境美 这是所提的“环境”,是指心理环境,请看下面的几段对话: 师:你认为蝴蝶漂亮吗? 幼:漂亮 师:哪儿漂亮? 幼:我认为翅膀是最漂亮的 我认为是蝴蝶身上的花纹...... 师:你想把自己打扮成谁? 幼:我想扮成花儿 师:那你准备怎样做? 幼:...... 师:听了这段音乐,你觉得怎么样?你想干什么? 幼:我想跳舞 我想散步......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蹲下来”和孩子对话,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耐心地倾听,并努力理解他们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内心的意愿。《纲要》中要求“教师的态度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教师的可亲、可爱、可信任、可依赖便是心理环境中最基本的“建筑”,给孩子舒适、欢心和自由的感觉。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才可以展开想象,放飞思维。《花儿与蝴蝶》中,师生融洽,气氛和谐,教师精心营造的“美”的氛围,让幼儿充分体会到了快乐学习,学习的快乐。 三、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表现的机会,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美。我们都知道,艺术 活动须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不同的特点和需要,提供均等的表现机会。《花儿与蝴蝶》中教师按新《纲要》要求,为让每个孩子都有动脑、动手和表演的机会,准备了丰富的操作材料。 工具类:剪刀、铅笔、水彩笔、胶水、固体胶、胶带、别针 材料类:白纸、彩纸、亮纸、旧挂历纸、旧报纸、硬纸板、皱纹纸、旧纱巾、丝巾、围巾;各种颜色的线等 在进行美工活动时,每个孩子既使是能力最弱的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浩瀚好画画,就画个漂亮的蝴蝶,做个头饰戴上;小坤就用皱纹纸做个美丽的花环;亚雯呢,就拿纱巾别在两只小胳膊上,扇动着“翅膀”飞来飞去;思雨喜欢折纸,于是就用彩纸折了蝴蝶背在背上......孩子们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专注于自己的作品中,甚至没有一个孩子在打闹,没有一个孩子不欢乐。 由此看来,美工活动确深受幼儿的喜爱,而且意义重大,对于发展幼儿手、眼、脑的协调性、手的灵活性以及形象思维能力都有良好的作用。但它必须依靠物质材料,与材料的接触过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感觉经验,通过改变材料表达美的情感。有心的教师往往不忽视这一教育契机,不辞辛苦为孩子准备种类众多,数量够多的材料,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玩玩做做中,学到知识,开发智力。让每个孩子都有选择的权力,表现的机会。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美昭然于众。教师爱孩子,那就关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教育好孩子,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不同的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反思: 《花儿与蝴蝶》给我的总体感觉是一个“美”字,不容置疑,但美中亦有不足,在这许多“美”的画面之后,却残留了一个不能称之为“美”的场景: 制作完成后,是孩子们的表演,然后整个活动结束,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离开了活动室。室内一下子静下来。桌上有零乱的物品,地上到处是纸屑、残头等,一片狼籍。 看到这个场面,你能说这是美吗?只是一个小小的忽视,却在人的心里留下了一丝阴影。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却轻易放过了一个美的教育的良机。幼儿园的各项教育内容应有机联系,相互渗透。艺术教育也应与其它各科教学相融合。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不时体验教育的价值。 如《花儿与蝴蝶》,当活动结束后,可引导孩子收拾整理好用过的物品,清理地上的垃圾,让活动室重归整洁。这就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教育契机:1、培养了幼儿的自理能力及爱整洁的习惯。2、体验了劳动的快乐,劳动本身就是美。3、增强了爱护环境的意识,进一步

拥抱心中的内在小孩

拥抱心中的内在小孩 每个人的心中,有一个内在小孩,那是个如此需要被爱的孩子。 它童真地望著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抗拒和防卫,没有任何戒备和评断,它一直保持对这个世界无条件地接受和无止境的好奇心。然而,它需要爱,需要被关怀,需要被支持,需要被重视,需要我们也对它无条件地接受。 每个人的心中,有一个内在父母,那是个如此理智的父母。 它带著有色眼镜看著这个世界,因为多年来受到的眼光,它渐渐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它在做著别人让它做的事,小心翼翼地看著别人的脸色过活,并且遏制著内在小孩,它在以别人怎么看它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内在小孩。 当内在小孩对这世界上发生的某一件事不满且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内在父母大声地喝住它,"不能这样做,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这样做会伤害到其他人。"

第一次,它止住了自己要说的话, 第二次,它微微地低下了头, 第三次,它把头都低下了, 第四次,它重新把头抬起来了,但眼睛已不再神采飞扬。 它,是受伤了。重重受伤了。 它不想做该做的事情时,内在父母告诉它,你不听爸爸妈妈的话了,你是个坏孩子。 它想做它要做的事时,内在父母告诉它,你不能这么做,这么做别人会看不起你的。 它无助地想要寻求帮助,内在父母告诉它,你必须坚强,不能脆弱。 它茫然地找不到方向,内在父母告诉它,你不能迷茫,你必须知道自己要走的路。 它想要找个依靠的时候,内在父母告诉它,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坏人。 它开始不知所措,它不知道它到底该怎么做。可怜地缩在角落里哭泣。 这一切,你是否觉得似曾相识?多少回,你想去追求你的梦想,但是你想要你的父母一定是不同意的,所以你亲手掐灭了梦想的纸灯。

多少回,你想恨你的父母,但是你知道父母辛辛苦苦把你养这么大,恨他们是不道德的,是要引起公愤的。所以你压抑。 多少回,你伤心得不能自止,但你想起自己是个坚强的人,你告诉自己,我不能哭。所以你把痛苦往肚子里面吞。 多少回,当别人靠近你的时候,你马上会警醒,身边这个人是要干嘛?你开始防卫。 多少回,当你想到提出自己的看法的时候突然就吞下去了,因为,曾经,别人不尊重你的意见,你开始抑制自己的想法,让念头熄灭于内心底处。 第一天上学的时候,当爸爸妈妈的手松开你的时候,你开始恐惧,看著爸爸妈妈挥手跟你说再见的时候,你开始哭闹,那时,小小的你,如此地害怕被抛弃。第二天,你依旧饱受著被抛弃的痛苦,依旧哭闹不休。第三天,你开始不会哭得那么厉害了。第四天,你不哭了。第五天,你也会挥手向父母说再见了。爸爸妈妈会说,真乖。可是,你那个小小的内在小孩知道自己被抛弃了。你不再是爸爸妈妈所爱的孩子了。尽管现在的你已经忘了。

童年创伤疗愈四步法

童年创伤疗愈四步法 第一步承认那个不公和困难 放心吧,我们都遭遇过各自的不公平,如果我们的父母不是佛陀和菩萨的话,但即便是佛陀,他也遭遇过父母的不公平,他的父亲想尽办法要用他做继承人。 去充分的承认这个不公平,不用害怕愤怒和怨恨,就算是仇恨也不必怕,千万别受传统的孝道阻挡,那本是最大的罪恶,充分的去怒,去怨,毫无阻挡和害怕,然后被怨覆盖的爱就会涌出来,若你又爱又怨,你就既不能好好地爱,又不能好好地怨,两边都不是。如果你想真的爱自己,那就充分的去为自己讲话,这些本就是真实的,为什么要用“不应该”来打压,父母本就是我们人生里最爱恨交织的人,如果出现“我恨不得掐死你”“你根本不配做父母”类似的言辞是完全正常的。 但我说的不是报复,不是对父母大发雷霆,如果这发生了,不必内疚,如果没发生,我不建议这么做。你可以对你的咨询师控诉父母,你可以在镜子面前对自己控诉父母,但不要去直接这样对父母。对于父母,我觉得最大限度的话是:当初你那样做,我真的很受伤,现在想起来,我还是很委屈。 总之,这一步就是承认那个孩子遭遇不公平,为他平反。不必压抑愤怒和怨恨,充分的愤怒是很美的,很自然的,然后悲伤会进来,愤怒到极致就是悲伤,当悲伤来临,接纳也就开始了,当接纳开始,爱也就油生了。因为所有的怒和怨,不过是求爱不得罢了。

我们要为当初那个受伤的、委屈的小孩平反。 那是不公平的,我也是个孩子,我该自由玩耍,现在却要担负照顾妹妹的责任,这不是我的义务,这是我的牺牲,而你们却不懂得感谢和欣赏我,给我那么多的批评、要求甚至命令,你们剥夺了我、命令了我、苛责了我,这非常不公平! 那是不公平的,我本是一个美丽的女孩,你们却因为重男轻女的陋见对我失望,我怎么努力都进不到你们的心里去,即便是我做得比哥哥、比弟弟都好,你们还是喜欢男孩轻视我,这不公平! 那是不公平的,本来我是一个神圣的生命,你却告诉我咱们不能和别人比,本来我们应该为自己讲话,你却出于害怕要我逆来顺受;那是不公平的,你身为父亲,你的强大是本应用来保护和支持我,你却用来威胁和命令我,而且你居然享受你的胜利,这是非常不公平和不人道的……(这条是指小迁的父母) 第二步欣赏和感谢自己活下来 想象一下那个孩子,忍受了这么多,承受了这么多,委屈了这么多,压抑了那么多,孤单了那么多,无奈了那么多,痛苦了这么多……终于活到现在,得以有机会觉察和疗愈,得以有机会做自己,这是那个小孩子的伟大成就。 我头脑中有一个画面,就是一个士兵受伤了,他自救,他可能都不能走了,他就爬,忍着伤痛一寸寸的爬,一段段的捱过来,经过荆棘经过沼泽经过黑暗,那么久,那么远,终于来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他自己

(完整word版)《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读后感_心得体会

《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读后感 这本书是每学期学校推荐给青年教师的书籍,我想是因为我们本身是小学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和小孩子打交道。本书是集故事、游戏、叙事治疗于一体的综合书体。通过读本书的每一个故事,受益都很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矛盾体,不光是孩子我们成年人也是。只是成年人的解决和处事方式好比孩子委婉很多,不像孩子那么直接的表达。孩子的内心是脆弱的,需要我们耐心的去引导,在与孩子对话的过程也是我们的一个学习过程。 《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以一个个详实的案例教导我们如何去打开孩子的心扉,与孩子好好地沟通,耐心是首要条件。不急不躁,温和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孩子才会愿意跟你交心,说出他们心中真实的想法,吐露他们的心声。 在一次交流会中,有个教育前辈抛出了两个问题:1.孩子真的会了吗?测试一个学生是不是真的会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去教其他孩子,如果其他孩子也能够举一反三,那么,这个学生就真的会了。 2.你真的会给选择题吗?在家庭大扫除中,家长给孩子抛出了选择题:你愿意充当什么角色?A.给屋子拖地;B.给宠物猪洗澡;C.换洗卧室的床单;D.倒垃圾。让孩子选择,可是孩子一个也没选,还附加了一个答案:当那只宠物猪。通常我们在给孩子选择题的时候,答案的选项往往是我们想要的,并不包括孩子想给的真实答案。 这本书告诉我们与孩子对话的过程,要从孩子感兴趣的地方开始,淡化或者不要开口谈及孩子的问题点。当孩子能够散出对你的提防,

乐意与你说话,并且说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或者是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赢得了孩子的信任,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顺着孩子的思路一起走下去,就可以了解到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也能明白孩子为什么会有一些过激或者为常人所不理解的做法了。 这本书一定程度上指导了我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记得从进校的第一天,校长给新教师这么说:“学生无论怎么坏那只是犯错,老师动手那就是犯法。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大度,宽容每一个学生,用爱去呵护每一个学生,学校就是学生犯错的地方,是学生的权利,老师要有义务去纠正这些错误,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你做的每一个动作,说的每一句话,学生无形当中就学会了”。当时我不以为然,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明白了其间的道理,作为教师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有德行和教育学生的艺术。 除了孩子,在对于我们自身出现的问题的时候,也是可以利用这样的方式来解决的。比如作者有在书中提到,自己在遇到父母都生病住院而且还是生命攸关的时刻,精神整天处于蹦紧状态,终于有一天,因为承受的压力过大,导致精神即将走到崩溃的边缘。好在最终找回了迷失的自我,回到现实中与父母一起面对眼前的难关。 人们都会在一段时间内,因为受外界或者内在的各种因素干扰,而会出现一些过激或自闭的形为,理智的时候是可以自己走出来的,但大家因为走进了死胡同而出不来,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去找到定位点,让我们在回归起点,放下心中的一切,或者试着想像自己完全是这个事件的局外人,也许就能重新走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也不

《内在小孩》精华 (1)

首先我也要感谢(navy)这位同学,他是另一个论坛的,他买了这本书并且亲自打出来得。第一时间给大家分享。感谢他。 上个星期六收到从台湾代购的新书《内在小孩》,内容非常好,我也跟大家分享其中的一些片段,我是摘抄部分片段,这本书对我们清理太重要的了,代购加书的价格我花了RMB 105,在淘宝上面弄的,我尽量按照书中的顺序,把我认为精华的部分分享给大家,好了,进入正文: 修.蓝博士 希望大家了解一件重要的事--内在小孩(潜意识)拥有我们以前经验过的所有资讯。资讯,换言之也就是记忆,它不仅是你本身过去数十年中体验过的记忆,也包括宇宙诞生至今所有生命体,所有矿物等体验的记忆。你周遭发生的事(包含问题),都是由内在小孩所拥有的记忆所引起。荷欧波诺波诺认为,消除引起问题的记忆,就可以解决问题。每个人内在小孩的记忆(资讯)都是共通的,因此它具有一个特点,就是即使是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问题,你与你的内在小孩交流,清理记忆,也能够解决别人的问题。换言之,大多数记忆都是与他人相互共有,清理你自己内在小孩的资讯,同时也能消除他人的记忆。 例如,你现在对某人抱有恨意。你正因此体验恨的情绪。这是因为内在小孩所保管的记忆库中,[过去曾经憎恨某种事

物之体验】的记忆被重播的缘故。因此并非你本身憎恨什么事物,只是你感觉到内在小孩曾经体验过的事而已,内在小孩内的问题,就像储存在电脑记忆体内的资料,数量非常庞大,它们完全由内在小孩来管理。 我们人类所认为的问题,全部是内在小孩重播出来的记忆而已,希望大家理解这个重点。 请试着向内在小孩说:今天在这里体验或感受到的事,并不是问题或苦恼,只是你一直保管的记忆被重播而已,我们可以放下这些记忆。你不要着急,就从今天开始清理,只要你选择这么做,一定可以持续下去。 KR 女士 内在小孩掌握了所有发生的事。即使你闭上眼睛,假装忘记实际上发生的事,内在小孩都看到一切。因为身为意识的你,相当长的一段期间以来,一直支配着内在小孩。你深信:我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并因此为这种想法而任意责难自己糊涂。一点办法也没有,这样那样。。。。。一再责备自己,这都会伤害内在小孩。你有自虐的倾向,以为一切只有自己承担,但结果所有的负担都落在内在小孩身上。在这种状态下,你与内在小孩的关系变的不平衡,因此内在小孩不愿与你结合。你常抱着必须如何如何的想法来行动,由于你经常如此要求,使得内在小孩变成附属性质,与其说是伙伴,不如说是你的奴隶。

TED英语演讲:童年创伤怎样影响一生的健康

TED英语演讲:童年创伤怎样影响一生的健康童年创伤不是一件长大就能解决的事。儿科医生Nadine解释虐待、忽视、和父母精神健康不良或有药物或饮酒问题,都会影响儿童的大脑发展。童年经历影响终身,在高压环境下长大的儿童比他人得到心肺疾病的比例高三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TED英语演讲:童年创伤怎样影响一生的健康,欢迎借鉴参考。 演说题目:童年创伤怎样影响一生的健康! 演说者:Nadine Burke Harris In the mid-'90s, the CDC and Kaiser Permanente discovered an exposure that dramatically increased the risk for seven out of 10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high doses, it affects brain development, the immune system, hormonal systems, and even the way our DNA is read and transcribed. Folks who are exposed in very high doses have triple the lifetime risk of heart disease and lung cancer and a 20-year difference in life expectancy. And yet, doctors today are not trained in routine screening or treatment. Now, the exposure I'm talking about is not a pesticide or a packaging chemical. It’s childhood trauma. 90年代中期, CDC和Kaiser Permanente发现: 暴露于某种事物中会极大增加死亡风险, 七成美国民众的首要死因皆由此引起。暴

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摘要: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知道他们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哪些地方是他们的不足之处,哪些地方又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从而创造必要的条件,给予相应的指导。 一家人每天生活在一起,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父母要做的是给予孩子全然的接纳和支持,尊重孩子的天赋秉性、个性特质,相信每个生命都有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那么,怎样才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呢? 1、父母无法给与孩子自己所没有的东西 若手上没有糖,如何给孩子一颗糖?如果本身不快乐,如何带给孩子快乐?如果对自己也不能接纳,那便无法对孩子接纳。所以做好父母的重要前提是照顾好自己,让自己是个有能量给与的父母。 2、孩子的情绪不是你的责任 孩子的情绪并不属于你,不要认为是自己的责任。用心倾听,并表达理解,反映孩子的当下状态,协助孩子觉察自己的感受与行为。如果随着孩子的情绪起舞,自己也情绪起伏、言行失控,不但无法协助孩子,还会加深对抗。 3、珍贵的关系是由细小处点滴累积而来的 要珍惜与孩子的每一个互动,不是等待大事发生时才出面处理。总期待等待更重要的事件才去参与孩子的世界,反而失掉许多小而珍贵的机会。珍惜每天细微的相处,就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不能用心于孩子的小事件,就不能去期望协助孩子生命中的大事件。 4、重要的不是当时做了什么,而是事后你做了什么 父母不是完人,总有判断不当、处理不周的情况。但是父母不要为内疚所困,担心会对孩子造成长期影响。重要的是去学习,如何改变自己。如何在事后理性响应、说明,在坦诚中让孩子学习勇于认错与负责的行为,也同时示范了如何修补、维护关系的态度。 5、当无法接纳事实时,给予想象的空间 孩子常会有许多负面的情绪与攻击力要发泄,因此表现出一些不当的行为。孩子可以藉由想象得到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获得的东西,表达出真实生活中不会被接受的情绪和希望。因此,如果不是有具体的破坏性行为,透过游戏、画画、说故事等,可满足孩子具破坏力的“想象”。不过度限制孩子的想象,就能帮孩子的压力找到出口。 6、精简说话 过于冗长的陈述常流于说教,也让孩子失去注意的焦点。所以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别让孩子听了一大篇,结果什么也记不下来。让重要讯息能够进入孩子脑中的方法就是要精简明确。

童年创伤可能给孩子留下恐怖后遗症!

童年创伤可能给孩子留下恐怖后遗症! 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曾经受到过某种伤害,即使你已经忘记了这件具体的事情,但是留下的伤害可能会伴随很多后遗症影响你以后的生活,其中童年创伤是最为严重的! 童年创伤可能给孩子留下恐怖后遗症,而童年受惊吓是其一大原。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过害怕的感受,小时候可能怕毛毛虫,怕一个人走夜路,怕独自一人留在黑暗的屋子里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感受。 而恐怖症患者发作时,通常会伴有剧烈的植物神经症状,如心慌、出汗、哆嗦、头晕、晕倒等,甚至不能和人正常交往。而且,病人一般都知道自己的恐怖是不必要的,但就是控制不住。 恐怖症可分为: 1、场所恐怖,如一个人不敢站在广场上,不敢进剧院、逛商店,不敢坐公共汽车等; 2、社交恐怖,害怕与别人接触,一见人就脸红; 3、物体恐怖,如对针、剪、笔尖等锐器恐怖;

4、害怕猫、狗、鼠、蛇等,则是动物恐怖。 恐怖症的发病者,青年期与老年期的女性更多见。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6‰。 恐怖症的病因目前尚不肯定,不少学者认为可能是与童年的某些创伤性体验有关。童年时受过惊吓,虽然“好了”,但却留下了某些心理的痕迹,当以后再遇到类似事件时,这种痕迹(恐怖)就又会显现出来。另外,专家们还认为,胆小、怕羞、依赖性强或十分内向的人,也易患恐怖症。因此,培养勇敢、开朗、自立的精神,对于预防恐怖症的发生十分重要。 因此,康菲特青少年成长中心老师提醒各位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应及时到进行咨询、确诊,相信专业人员一定能给予最大的帮助。同时,希望家长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免给孩子造成童年创伤,留下隐患。

怎样和孩子进行心灵对话

怎样和孩子进行心灵对话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定位。能和孩子交朋友,与孩子说知心话,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和孩子进行心灵对话心? 父母在和孩子心灵对话的时候,不要觉得自己是父母,懂得东西多,阅历丰富,自然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这是一个很错误的思维模式。 其实,父母在和孩子对话的时候,双方是平等,只要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一个位置了,才能真心换真心。 有时候,孩子犯错误了。作为家长,都会和自己的孩子好好谈谈,在对话之前,做父母的不妨先冷静下来,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立场:如果我是他,你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怎样说你呢?我希望他们怎样说,我才愿意接受了…… 这样适当地换位思考后,父母就知道孩子的想法,很多事情就很好解决了。有的父母在与孩子对话的时候,喜欢使用说教式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其实很多小孩子都喜欢于父母通过一个故事,或者举一些例子的方式,这样更形象,而且更能懂。因此,家长在沟通上是不是可以变化一下? 同时,和孩子心灵对话的时候,语气要平和,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或者摆架子,这样都是不可取的。 当然了,和孩子对话的时候,作为父母的多多少少都会

有一些目的性。 比如说,了解孩子的近况,或者想知道孩子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孩子犯错了,想知道这其中犯错的原因…… 只有带着目的,或者说是解决问题的心灵对话才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 作为父母,在孩子的心中的地位多多少少是会有一些差别的,有一些话题或者事情,有的孩子就认为只能对爸爸讲,或者只能对妈妈讲。 当发现孩子有这种情况的时候,家长要学会相互沟通,比较对话效果,然后选择合适地去与孩子心灵对话。 有的家长在和自己的孩子对话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打或者骂,这都是很不好的心灵对话方式,这样更多带来的只是孩子不愿意和你交流,或者一些叛逆性格的形成。 当然,有的家长就喜欢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这也是不被提倡的,孩子的成长中,和自己比较,才知道自己不足,才能更好地成长,一味地和别人比较,是容易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的。 父母和孩子心灵对话的终极目标还是希望还是快乐地健康成长,在孩子的成长中,与孩子心灵对话式很重要的,当然这不是全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一个善于引导的父母,一个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环境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不要忽视这些东西哦!

与内心小孩的对话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 内疚、责任与原谅(1) 内疚,这是边缘人格父母的成年子女在采访中常说的一个词,但这个词指的究竟是什么?人们常常把内疚和羞耻混为一谈,但事实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你在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事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内疚。按照约翰·布莱德肖的说法,“正常的内疚感是良知的核心。它是我们做出违反个人理念和价值观的事情之后的反应。内疚缘自于我们内在的价值观标准,并且不像羞耻感那么基本……内疚并不是个人对其身份或个人价值被贬低的直接反应。”按照这种说法,如果你认为入店行窃不对,但你还是做了,那么内疚就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因为你的行为违反了你的价值观;你践踏了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 为什么会内疚? 内疚可以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但不正常的内疚却是另一回事。无法消化的内疚,在心中不断发酵的内疚,不是你的错但你仍然会感觉到的内疚,这些类型的内疚在边缘人格父母的成年子女那里都很常见。那么,这种内疚感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种内疚感可能来自于以下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对控制力的需求。感觉自己需要对所有事情负责,这表明你想要在自己无法控制的场合里感觉到力量和控制力。例如,一个女孩儿觉得自己对父亲多次企图自杀负有责任。这可能是因为她还太年轻,无法意识到父亲这样做是基于他自己的选择。她还可能生活在无尽的恐惧之中,因为她担心不知道哪一天自己放学回家后就会发现垂死的父亲躺在地上,或者更糟。内疚感和对此负有责任的感觉会使她觉得自己对这种不稳定的生活还拥有某种控制力。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你在家里扮演或曾经扮演的角色。当你不再扮演指定的角色,并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时,你可能会因为打破了表面的沉静,将一切都暴露在他人面前而感到内疚。比如,边缘人格的母亲眼里的乖孩子可能会在接受心理治疗谈起自己的童年之后而感到内疚。儿时,他是家里的管家,是母亲的朋友,因此,在和治疗师谈话并批判性地谈论自己的童年时,他会觉得自己背叛了母亲。 过弱的界线意识,投射性认知。如果你的界线划得不够清晰,那么在与父母相处时,就很难说得清你的责任和义务到哪里为止,你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又从哪里开始。父母可能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内疚感投射在子女身上;边缘人格患者很容易感到愧疚,为了避免这种感觉,将内疚投射在子女身上,让子女们内疚就成了一个很直接的选择。这种现象被称作投射性认知,举一个例子:一天,一位女士对自己的孩子感到不快并失去了耐心。当孩子说,“我饿了,什么时候吃午饭呢?”时,女士一下子叫了起来,“真不敢相信你这么自私。你没看见这还没到饭点吗?”这位女士实际上就是在投射;她实际上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我累了,不想再动了,什么做午饭之类的,再等等。但我这样想很自私,我无法接受这种想法。因此,我就说这种想法来自于你,都是你的错。”孩子总是相信妈妈告诉她的话,他努力想要搞明白,为什么妈妈会对饿了就需要食物这样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童年创伤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童年创伤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童年的创伤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有一个回答讲述了几个影响。 1、与内在失去联结 2、受虐的孩子长大极有可能成为罪犯 3、自恋性失常症状 4、失去对人的信任 5、产生不实际的幻想 6、无法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7、思想扭曲 8、内心空虚 童年创伤有多大? 在Youtube上有一个博主使用视频讲述了因为童年创伤患有DID(多重人格障碍)之后的生活。 最初很多网友对这些视频充满怀疑,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只是发了一下呆就换了一个人格?一个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格?认为博士是一个戏精,这些只是在演戏, 之后博主使用了更多的视频来回应网友的疑问。 在视频中,我们会看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格,有的是哥哥、姐妹,有的是朋友、闺蜜,这些人格还有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和特长等。 不同人格之间会因为如何让博主更好而发生冲突。 博主讲述最初产生DID是因为4岁时候经历的创伤,之后又经历了校园欺凌等等,这些可怕的童年创伤,让博主不得不分裂出不同的人格来保护自己。 “他们出现的时候是几岁,就一直维持在那个年龄里”“所有的人格都在不同的方面保护着我。” 这些人格就如同生活在一所房子中,共享着发生的一切。但是有的人格也会出去,或者沉睡。而当切换到之前处于出去或者沉睡的人格时,记忆就会产生断层,不知道之前发生的事情。这也导致不得不在本子上记录发生的一切,以供不知道的人格来进行了解。

博主讲述为了更好的适应现实,每隔一天都会看一次医生,每周都会做一次检查。 童年创伤的影响有多久? 在国内一档真人秀中,陈乔恩给我们讲述了一段关于自己童年创伤的故事。 在小时候,陈乔恩的母亲经常会拿树枝打她,甚至会打到身上都出了血。 这导致陈乔恩不敢和母亲说话。 因此在18岁的时候,为了远离母亲,一个人跑到台北当模特。 但是以前的经历让她习惯性的封闭自己,有了问题,却没有合适的宣泄渠道,导致只能使用酒来麻痹自己。 即使现在到了40岁,陈乔恩回忆起往常的事情,也会感到惊恐。 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因为从小父母离异,而幼年时又被成年男子性侵,这些童年创伤一直让查斯特·贝宁顿饱受煎熬,即使是酒精和药物,也依然难以让他从童年创伤中走出来。最终,在43岁的时候自杀。 弗洛伊德说过:“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为在童年时期,是大脑发育的一个敏感时期。 据科学家研究,在大脑发育的敏感时期,如果对大脑发育造成伤害,就会形成永久性的影响。 如果把人生比喻为修房子,那么童年就是房子的地基,地基的好坏决定了这房子能够修多高,能够保持多久。 如何走出童年创伤 美国约翰.布雷萧有一本书《别永远伤在童年——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作者在书中讲述了如何科学的走出童年创伤。 具体总结下来有三个步骤,找出自己何时受到的童年创伤、清理童年创伤、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正视创伤,与创伤共生。童年创伤的阴影总是不断在困扰着生活,很多人选择去逃避,但是这些创伤并没有因逃避而消失,反而不断的在干扰着生活。因此要想走出创伤,我们需要先正视创伤,接纳自己,与创伤共生。 尝试表达。童年创伤给我们带来的负面情绪,需要宣泄,而表达是宣泄的一个手段,找一个信任的人,讲述自己童年的遭遇。将自己的感受表发出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当然有条件的,也可以选择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方面的疏导。

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

——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后有感 特别在书中的第46封信中,吴放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她怎样对待一个顽皮孩子,在这个顽皮孩子的身上挖掘出了“无理”行为背后的“合理”之处,这个过程使我深有感触。是啊,现在我们所带的班级中不管哪个班总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这些顽皮的孩子在上课时要不钻在桌子底下,要不就去拉拉扯扯,弄得旁边的小朋友都不能认真听讲,或者干脆在下课时快速地奔跑追逐,常常惹得老师出一身冷汗,生怕会磕着碰着,摔伤了自己和同伴。其实,每个教师都希望班上的孩子聪明、听话, 而对调皮甚至恶作剧的孩子难免会产生“讨厌”之嫌。我们发现教师对“调皮孩子”的不良行为多采用否定、批评甚至讽刺等消极的方式,语气中大多带有责备、厌烦的情绪;而对“优秀孩子”的不良行为则多采用鼓励、建议等积极的方式加以指导,语气中包含着信任、真诚。而在观察中得知,很多调皮的孩子都是精力特别旺盛,心智特别活跃,他们做出的许多令人头痛的“坏事”、“恶作剧”,大多是出于他们的好奇,是一种解惑、探索的行为。他们的“坏事”、“恶作剧”蕴涵着他们丰富的好奇心和创造欲,他们想通过调皮来达到他们的某种欲望。换句话说:无理的行为总有他们合理的缘由。在我的教学中叶碰到过类似的例子,有次班中调皮的洁洁将自然角中的蚕豆花摘了,并把花汁碾在自己的指甲上。看到这样调皮的孩子老师一定会很生气,自然角中的植物长得好好地,为什么要摘了呢? 而且摘掉了也不利于孩子们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老师在这过程中,光凭一味的训斥,根本达不到什么好的结果。只有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孩子的行为才会有所改进。随后我与孩子的聊天中得知:昨晚,她和她奶奶将凤仙花的花汁染在了指甲上,她觉得很好看,就想到了将蚕豆花也试着染花汁在指甲上。她还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要将指甲染上各种五颜六色的花汁。听了她的话,很有道理。我没有批评她,而是鼓励她继续探索哪些花可以在指甲上染花汁,并可以适当做个记录,最后进行总结并告诉我们实验的结果。通过这次谈话我了解了孩子的行为动机,走进了孩子的心里。从此,这个调皮的孩子对探索性的活动非常感兴趣,遇到问题也喜欢问个“为什么”。 当然,因为孩子还小,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还较差,很多时候孩子出现无理行为的原因是他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合理的。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学习机会帮助孩子早些懂得这些道理,使孩子真正的明白事理。可是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吴放老师说的一句话:理解孩子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孩子有孩子的道理。可能有些道理在我们成人看来太过可笑,可是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是皆有可能,所以只有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我们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幼儿。

治愈童年创伤的四个步骤

治愈童年创伤的四个步骤 2013-12-11 萨提亚家庭研究院 第一步承认那个不公和困难 放心吧,我们都遭遇过各自的不公平,如果我们的父母不是佛陀和菩萨的话,但即便是佛陀,他也遭遇过父母的不公平,他的父亲想尽办法要用他做继承人。 去充分的承认这个不公平,不用害怕愤怒和怨恨,就算是仇恨也不必怕,千万别受传统的孝道阻挡,那本是最大的罪恶,充分的去怒,去怨,毫无阻挡和害怕,然后被怨覆盖的爱就会涌出来,若你又爱又怨,你就既不能好好地爱,又不能好好地怨,两边都不是。如果你想真的爱自己,那就充分的去为自己讲话,这些本就是真实的,为什么要用“不应该”来打压,父母本就是我们人生里最爱恨交织的人,如果出现“我恨不得掐死你”“你根本不配做父母”类似的言辞是完全正常的。 但我说的不是报复,不是对父母大发雷霆,如果这发生了,不必内疚,如果没发生,我不建议这么做。你可以对你的咨询师控诉父母,你可以在镜子面前对自己控诉父母,但不要去直接这样对父母。对于父母,我觉得最大限度的话是:当初你那样做,我真的很受伤,现在想起来,我还是很委屈。 总之,这一步就是承认那个孩子遭遇不公平,为他平反。不必压抑愤怒和怨恨,充分的愤怒是很美的,很自然的,然后悲伤会进来,愤怒到极致就是悲伤,当悲伤来临,接纳也就开始了,当接纳开始,爱也就产生了。因为所有的怒和怨,不过是求爱不得罢了。 我们要为当初那个受伤的、委屈的小孩平反。 那是不公平的,我也是个孩子,我该自由玩耍,现在却要担负照顾妹妹的责任,这不是我的义务,这是我的牺牲,而你们却不懂得感谢和欣赏我,给我那么多的批评、要求甚至命令,你们剥夺了我、命令了我、苛责了我,这非常不公平! 那是不公平的,我本是一个美丽的女孩,你们却因为重男轻女的陋见对我失望,我怎么努力都进不到你们的心里去,即便是我做得比哥哥、比弟弟都好,你们还是喜欢男孩轻视我,这不公平! 那是不公平的,本来我是一个神圣的生命,你却告诉我咱们不能和别人比,本来我们应该为自己讲话,你却出于害怕要我逆来顺受;那是不公平的,你身为父亲,你的强大是本应用来保护和支持我,你却用来威胁和命令我,而且你居然享受你的胜利,这是非常不公平和不人道的……(这条是指小迁的父母) 第二步欣赏和感谢自己活下来 想象一下那个孩子,忍受了这么多,承受了这么多,委屈了这么多,压抑了那么多,孤单了那么多,无奈了那么多,痛苦了这么多……终于活到现在,得以有机会觉察和疗愈,得以有机会做自己,这是那个小孩子的伟大成就。 我头脑中有一个画面,就是一个士兵受伤了,他自救,他可能都不能走了,他就爬,忍着伤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 内容简介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由金伯利·罗斯、弗雷达·弗兰德曼博士所著,拥有不理想的童年,其实你并不孤单。很多父母因其 自身的人格障碍而把欲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的各类生理及心理需求得 不到满足,在很小的年纪就承受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对于外界事物感到害怕 恐慌,产生童年阴影。《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即是治愈童年创伤的良药。作者从过去、现在、将来这三个时期入手,深入剖析了童年 阴影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逐步治疗,帮助你克服各种心 理障碍,重建自我。 作者简介 金伯利?罗斯 她是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作者与记者,对“边缘型人格障碍”进行过深入 研究,在《芝加哥论坛报》等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生理与心理健康方面 的文章。 弗雷达?弗兰德曼博士 在过去的20年里,她研究的临床重点是边缘人格障碍,为该类人群提供治疗、教育、咨询以及技术支持。她是几个专业医疗机构的董事,并在纽约和芝 加哥着重开发边缘人格障碍课程。 目录 前言序致谢简介第1部分过去第一章我从不知道这是一种病“嗯,你说的是 什么意思?”人们在听到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个词时常会这么问。这个词描述了 一种不能调节、掌握自身情绪,并在内心深处害怕被抛弃的病态。边缘性人格 障碍是人们研究最少、了解也最少的疾病之一。第二章长大成人许多情境和经历(包括混乱、虐待、忽视、隐私侵犯、被无视)对你而言可能都似曾相识, 也有可能你的经历与此有所不同或完全相反。研究一下你成长的环境,想一想 你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哪些思想、信念、感受、行为习惯,这些东西又是如何 影响了今天的你。第三章哀悼失落的童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可能也曾怀疑过有什么事情不对,怀疑你的家庭与别人的不同,或者怀疑自己的家庭不甚健全;但你可能并不知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第2部分现在第四章内疚、责任与原谅内疚可以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但不正常的内疚却是另一回事。 无法消化的内疚,在心中不断发酵的内疚,不是你的错但你仍然会感觉到的内疚,这些类型的内疚在边缘人格父母的成年子女那里都很常见。第五章没有怨

回归内在:与你内在的小孩对话

回归内在:与你内在的小孩对话 HOMECOMING JOHN BRADSHAW 约翰布雷萧著 “人类走出创伤的幽谷,途径有许多,在这许多走向康复的途径上,找到内在小孩是一种跨越问题形态的方法。无论目前遭遇的问题困难是什么,当年的创伤是哪一种,寻找内在的小孩均是有助益的做法。成长是一生的事,追寻、接触、关照内在小孩也是持续进行的事,不要操之过急。在着眼于内在世界,情绪趋向,过去经验之时,不要疏忽了眼前的外在现实的生活,才是内外兼修,情理并重的生活方式。”(郑玉英) 天主就临在人的内心深处,可人到处寻找他。 若望和安德肋肋真的认真等待着。于是忽然有一天,当洗者若翰正在讲道时,他抬起眼,看到了祂。「看!看那边!就是他。」若望和安德肋跑去,跟随在耶稣后面。耶稣转过身来,问他们,也问着我们每一个人——在记载上,这是耶稣第一次对门徒所说的话——「你们要什么?你们找什么?」 我们的回答呢? 若望是个聪敏的年轻人,他要的是全部。「师傅,你在哪里?」他没要求其他事,他只想与天主同住。 耶稣答说:「来看看吧。」 于是他们跟随了耶稣。 也许若望和安德肋所期待的是,耶稣将领他们至某间屋子或茅舍内,在那时,他们可与耶稣在一起,明了真正的幸福与属神的智慧等奥秘。但很快地他们发现,狐狸有穴,天上的飞鸟有巢,而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 若望忠诚地跟随了耶稣三年。他仔细聆听祂说过的每一句话。他逐渐知道自己是耶稣所爱的门徒——如果我们也能多花些时间与耶稣在一起,我们也会发觉自己是祂所爱的。 最后,一个重要的晚上来到了。若望和安德肋的兄弟西满备办了一顿特别的晚餐。起初,若望并不知道这事的重要意义。在晚餐中,耶稣对若望和其他门徒揭示祂的圣心,这是祂从前未曾作过的。此时,祂终于回答了若望第一次向耶稣所提的问题。 「那爱我之人,父和我将住在他内。」若望,我住在哪呢?我住在你内。 这便是天主在这世界上最喜爱的居住地:你我之内。 天主无处不在,这是当然的。但祂「住」在哪里呢?若望和耶稣所使用的这个「住」字,有它特别的含义。它不单指「在哪里」或「住在哪里」,还意味着与所爱之人或家人同在的亲密关系。天主住留在我们内。祂想与我们亲密地分享生活上的一切。这便是祂创造万物的原因。「一切都是你们的,而你们属于基督,基督属于天主。」天主住留于我们内。祂总是在。只是,唉,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不在。 人类寻找天主与寻找自我是同一条路。

走出童年性创伤的女孩

走出童年性创伤的女孩 羽菲(化名)是个漂亮的姑娘。可是正当妙龄的她,却终日沉默寡言,不愿出门,更不敢与他人交流,因为在她的心里,有一个始终未曾解开的结…… 很小的时候,一场意外,一个年长她许多的男子,强占了她的身体。年幼的她,并没有将当时的惊恐与不安告诉父母。从那一天起,菲菲的脸上便少见了笑容。时间一天天过去,逐渐长大的她,多少次那么想把儿时的伤痛讲给自己最亲最爱的人,可每一次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因为她总会想起母亲曾经多次说过,性是肮脏的,可耻的。如果一个女人把自己给了丈夫之外的男人,就是最下贱的……诸如此类的话语,总在她的耳畔回响。母亲说话时的轻蔑,无数次在她的眼前闪现。就这样,她开始恐惧,她最终选择了沉默,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她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是最卑微的,是最被人看不起的。从此她再也不敢走出家门,因为别人的眼中充满着鄙夷和蔑视。 父母并不知道女儿真正的心结。他们只得带着菲菲四处求医。大量的药物,除了让她的记忆越来越差,和看上去有些呆滞的表情之外,对她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她觉得,这样的痛苦,正把她拉向死亡的边缘… 这是个不幸的女孩儿,童年里的一场噩梦让她过早的告别了欢笑与美好的向往。但当她长大成熟的时候,她本可以重新收获幸福,当她终于鼓起勇气,想要从母亲那里得到安慰与理解,从而开始新生活的时候,父母对性鄙夷和排斥的态度,将她最后的希望打破。她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值得相信,再没有

人能够给她温暖。也再没有人会将她视作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于是,她选择了沉默,任痛苦将自己撕碎。其实她所受的强奸伤害不是来自强奸事件本身,而是来自她母亲的性态度带给她的性认知。可以说,她的性认知是被她母亲的性态度给强奸了,从而在遇到强奸事件后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不能自拔,从此生活在自我想象中的被鄙视的地狱里,暗无天日。 她最终鼓起勇气,向我讲出她心底深处的创伤,通过三个月的心理咨询,她点亮了心灯,甩掉那背负了多年的沉重包袱,轻松舒展开青春的翅膀,准备享受美丽的人生旅行。 现代生活中,像菲菲这样的女孩儿不在少数,受到了性侵害之后,只有将所有的罪责归于自己,不敢将苦痛讲给父母。家本是最温暖的地方,却无法温暖她们的心,父母本是最亲最近的人,为什么面对父母,她们闭口不言? 在幼小的孩子眼中,性就像一张白纸,并无好坏之分,优劣之别。他们对一切充满好奇。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的父母能够用一种自然的心态来看待性,让孩子能够认识自己的身体,告诉她每个人身上,都有些地方是别人不能够触碰的,知道怎样保护自己,那么她就可能远离了伤害。即使面对伤害的时候,她也能去化解、抚平,而不会让这些伤害淤积在灵魂中。因为在她受伤的时候,她会及时地寻找到温暖和安慰,这时候伤害的只是她的躯体,并不会伤及心灵。躯体的伤是可以自己愈合的,好了伤疤的时候就忘了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