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睁了眼看》导学案

《论睁了眼看》导学案

《论睁了眼看》导学案
《论睁了眼看》导学案

《论睁了眼看》导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研读作品,能了解并深刻认识到“瞒和骗”这一国名劣根性的历史根源和实质,并能结合作品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

2、使学生通过研读和探讨,能理解“睁了眼看”的深刻含义,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学习探究,联系已学过的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

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课前阅读材料】

童年时期

13岁那年,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长期患病,终致死亡,家境败落了下来.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间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自他家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说话了,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受人们的冷落。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弃医从文

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

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

主要作品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

小说创作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创作

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

杂文集: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9部和很多另外的杂文集。

本文《论睁了眼看》就是选自《坟》中的一篇。

《论睁了眼看》写作背景

《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年7月22日,初刊于是年8月30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期,后收入杂文家《坟》。鲁迅撰写这篇杂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虚生”即徐炳昶,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他在该刊第19期发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名性”问题的思考,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这篇文章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

二、课文分析

1、研读第一部分(1—5自然段)先写为文的缘起,即看虚生先生的时事短评有感而作。感的是什么呢?

A.引导学生讨论第3自然段:

关注重点句子:“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

批评对象:中国文人

批评指向:人生、社会现象

批评内容:多没有正视的勇气

总结:批评国民性

【教师补充说明“国民性的含义】:

国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国民素质,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及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尺度、性格特质、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乃至于心理、风俗习惯等等。”

B.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文人对待人生、社会现象的方法是什么?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是什么?

方法:瞒和骗

根源:孔孟之道长久的精神统治

在文艺方面的表现:

不敢、不能、不视、不见

不满,却说并无其事,闭了眼,看到的是圆满

无问题、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

研读第二部分:(6—11自然段)

讨论一:中国的婚姻有问题(社会现象的一部分)?中国的作家们意识到了吗?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一下,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讨论二:中国文人对《红楼梦》或续或改的结局处理方式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三:对那些如“关羽、岳飞的被杀,因有“彰明的史实,瞒不下”【无法取得大团圆结局】,他们采取什么方法?

先生的结论:“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成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而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不足忧悲似的。

第二课时

研读第三部分:(12—14自然段)这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精髓所在。

讨论一:研读第12小节,】针对中国文艺中存的瞒和骗现象,鲁迅开出的药方是什么,并讨论这一药方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鲁迅开出了根治“瞒和骗”痼疾的药方,那就是“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这也正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最后一段简短有力,进一步表达了鲁迅对于建设新文艺的热切希望。)

讨论二:“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参考:鲁迅从“瞒和骗”的文艺同“瞒和骗”的国民性相互推动的恶性循环中,概括、提炼出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论断。这个论断虽然是在谈到“瞒和骗”这种消极现象时做出的,但我们的理解须着眼于它普遍的积极意义,即它所揭示的文艺同国民精神的辩证关系、文艺的特殊功用等。首先是国民精神决定文艺的风貌,文艺反映国民精神,或者至少打上国民精神的烙印。例如中

国古代所谓的“建安风骨”“盛唐气象”,现代的“五四”文学、抗战文艺等,可以说无不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精神相联系,无不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精神所灌溉。事实上,正是这种联系和灌溉,才使得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引起受众普遍的精神上的共鸣。其次是文艺对于国民精神的积极影响和反作用。“满和骗”的文艺可以“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健康向上的文艺自然也可以使国民精神获得升华和提高。鲁迅始终认为文艺能够移人性情、影响人的精神、具有启蒙作用,这的确是非常正确的。特别是他提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一命题,更是一语点明了文艺特殊的社会功用,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文艺作品的这种客观效果,人们不能不提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鲁迅的“灯火”论证是要启示作家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塑造国民灵魂,培育国民精神,引导我们民族以健全的人格卓立于世。

三、总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了鲁迅先生。本篇课文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

论睁了眼看

一、(1-5)

二、(6-11)“瞒和骗”

三、(12-14)

《论睁了眼看》教学设计

《论睁了眼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研读作品,能了解并深刻认识到“瞒和骗”这一国名劣根性的历史根源和实质,并能结合作品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 2、使学生通过研读和探讨,能理解“睁了眼看”的深刻含义,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学习探究,联系已学过的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 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 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 《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年7月22日,初刊于是年8月30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期,后收入杂文家《坟》。鲁迅撰写这篇杂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虚生”即徐炳昶,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他在该刊第19期发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名性”问题的思考,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这篇文章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 课文分析 1、文中一共有14个自然段,(问学生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先写为文的缘起,即看虚生先生的时事短评有感而作。 感的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文中的第3自然段。 “(第3自然段)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接下来三段就从批判国民性入手(在此可以解释一下“国民性的含义:国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国民素质,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及

圆柱体表面积教案

圆柱体表面积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方的计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导入: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立体图形中的一位新朋友——圆柱体。谁来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其实,圆柱还有许多的奥秘,你打算研究它的什么? 板书课题。 回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猜想圆柱表面积 1、请大家猜想一下,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呢? 学生: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一个侧面的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2、验证猜想 3、动画演示圆柱展开图 三、小组合作、研究圆柱侧面积 (1)、利用手中的材料,探究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 (2)、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选出一个学生将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的哪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侧= C ×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2∏r×h (5)师: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6)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四、巩固练习 1、求下面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1.6米,高是0.7米。 (2)底面半径3.2分米,高5 2、出示例4, (1)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30厘米,帽顶直径20厘米,做这样一顶帽 子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面料?(得数保留整十数) (2)思考:求至少要用多少面料,就是求帽子的什么? 生:就帽子的表面积 (3)这个帽子的表面积是完整的表面积吗?它包括哪些面的面积?

2019年鲁迅《论睁了眼看》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本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鲁迅《论睁了眼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论睁了眼看 鲁迅 ⑴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中,曾有一个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有正眼 看各方面的勇气”(《猛进》十九期)。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然而,不幸这 一种勇气,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 ⑵但现在我所想到的是别一方面—— ⑶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 的勇气。我们的圣贤,本来早已教人“非礼勿视”的了;而这“礼”又非常之严,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现在青年的精神未可知,在 体质,却大半还是弯腰曲背,低眉顺眼,表示着老牌的老成的子弟,驯良的百姓,——至于说对外却有大力量,乃是近一月来的新说,还不知道究竟是如何。 ⑷再回到“正视”问题去:先既不敢,后便不能,再后,就自然不视,不 见了。一辆汽车坏了,停在马路上,一群人围着呆看,所得的结果是一团乌油 油的东西。然而由本身的矛盾或社会的缺陷所生的苦痛,虽不正视,却要身受的。文人究竟是敏感人物,从他们的作品上看来,有些人确也早已感到不满, 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他们总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 便闭上了眼睛。这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当前的苦痛不过是“天之将降 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为。”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因为凡 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放心喝茶,睡觉大吉。再说费话,就有 “不合时宜”之咎,免不了要受大学教授的纠正了。 ⑸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中国婚姻方法的缺陷,才子佳人小说作家早就感到了,他于是使一个才子 在壁上题诗,一个佳人便来和,由倾慕——现在就得称恋爱——而至于有“终 身之约”。但约定之后,也就有了难关。我们都知道,“私订终身”在诗和戏 曲或小说上尚不失为美谈,实际却不容于天下的,仍然免不了要离异。明末的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案设计

2015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案 单元二课题圆柱表面积计划课时2-2 主备人复备人 教学 容 分析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P13—14页,例3、4。 本节课的教学容是在学生认识掌握圆柱基本的特征,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是在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因而要以上述知识为基础,运用转化、迁移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另外学好这部分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其它几何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 目标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

重难 点教学重点: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圆柱体的瓶子、剪子、圆柱的模型等。 教 学 设 计 思 路 本课由于概念抽象,知识难懂,易使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越听越迷糊。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等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实物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全面、全程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总结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环节教学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 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w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整合】部编版七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第2站《少年有梦》导学案共3份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 第一课《中学时代》第一框《中学序曲》导学案 设计:周灿军审核:执教:使用时间: 学校目标:1、通过开学第一课让学生了解学习环境的变化,适应新的环境,热爱新的学习环境。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学时代,让学生知道中学生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尽快适应新的初中生活。 学习重点:知道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机会,也是新的挑战。学习难点:认识到初中生活是给我们成长的礼物,能够正确面对困难,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迈进了中学的大门。初中是一个美妙的名词,是我们成长生涯中的第二段旅程。从我们迈进中学校园的那一刻起,一条崭新的路已经铺在我们面前。在这条路上,你想留下什么样的脚印?是直是曲,是进是退,往往就在你一念之间。刚刚进入中学的你,为融入新的生活做好准备了吗? 二、学习探究 主问题1、上了中学,你觉得自己长大了吗?你对中学生活有哪些新期待? 探究过程:第一步:自学探究——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第2-3页内容。 自学要求:自己独立阅读思考问题。 第二步:互学探究——请同学们利用3分钟时间进行交流。 合作要求:请小组内进行交流并记录自己思考的结果。 第三步:展学探究——小组内交流结果后,老师在班内提问。 展评要求:回答的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主问题2、你在校园里还有哪些发现?你的初中生活与小学相比有哪些变化? 探究过程:第一步:自学探究——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第4页上方内容。 自学要求: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写出本题答案 第二步:互学探究——请同学们利用3分钟时间进行交流。 合作要求:请小组内进行交流组长记录结果。 第三步:展学探究——小组内交流结果后,老师在班内提问。 展评要求:回答的结果,其他组同学进行点评。 主问题3、为什么书上说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意味着新的目标和挑战? 探究过程:第一步:自学探究——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第5页内容(生命馈赠给我们的成长礼物)。 自学要求:自己独立阅读思考机会和挑战分别指什么? 第二步:互学探究——请同学们利用5分钟时间进行交流。 合作要求:请小组内进行交流组长记录结果。 第三步:展学探究——小组内交流结果后,老师在班内提问。 展评要求:回答的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 三、知识拓展延伸 1、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下初中阶段自己想要完成的几件事。 2、与父母进行一次沟通,听听他们希望你在初中三年要完成的事情。

浙江省历年自考真题鲁迅研究

浙江省2014年4月自学考试鲁迅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81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是鲁迅以下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A.《祝福》 B.《示众》 C.《兔和猫》 D.《鸭的喜剧》 2.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 ...《华盖集续编》? A.《无花的蔷薇之二》 B.《死地》 C.《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D.《纪念刘和珍君》 3.鲁迅在______的演讲里,有过一个重要的概括:“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的戏剧的看客。” A.《娜拉走后怎样》 B.《伤逝》 C.《社戏》 D.《死地》 4.鲁迅在杂文______中称中国的看客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A.《我之节烈观》 B.《文化偏至论》 C.《颓败线的颤动》 D.《破恶声论》 5.鲁迅说,《故事新编》是“______”。 A.故事传说 B.神话传说 C.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D.叙事小品 6.以下哪个人物形象既体现魏晋文人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鲁迅本人的一些精神本质? A.孔乙己 B.涓生 C.魏连殳 D.吕纬甫

7.《影的告别》是鲁迅哪部作品集中的作品? A.《呐喊》 B.《野草》 C.《彷徨》 D.《朝花夕拾》 8.下面哪部作品体现出鲁迅讨论“文化”问题的内容,也就是新世纪“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战略问题的内容? A.《科学史教篇》 B.《摩罗诗力说》 C.《墓碣文》 D.《文化偏至论》 9.鲁迅将缺乏精神信仰的“假知识分子”称之为 A.伪士 B.瘪三 C.暴发户 D.恶少 10.在鲁迅看来,杂文应该“是匕首,是______,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A.花环 B.炸弹 C.投枪 D.尖刀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鲁迅在《论睁了眼看》中提出了一个衡量人(知识分子、国民)和文艺的基本价值标准,即是“敢于正视人生”,还是“______和______”。 A.诚 B.爱 C.瞒 D.骗 E.礼 12.在艺术上,鲁迅的两部散文集各呈特色:______深沉含蓄,具有诗的凝练;______流畅清新,表现了散文的通脱与舒展。 A.《故事新编》 B.《野草》 C.《朝花夕拾》 D.《热风》 E.《坟》 13.下列哪些作品不属于 ...《故事新编》? A.《补天》 B.《采薇》 C.《复仇》 D.《怀旧》 E.《非攻》 14.鲁迅作品的基本母题:“爱”——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关爱;“______”——生命无辜的毁灭;以及“______”——对来自一切方面的对生命的奴役、残害的绝望的抗争。 A.情 B.理 C.恨 D.死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 知识点一:圆柱的认识 (1)底面: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2)侧面:圆柱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3)高: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注:圆柱有无数条高 (4)侧面展开: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 长方形的是圆柱的高。 知识点二: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侧面积:圆柱侧面展开后长方形的面积。 (2)侧面积公式: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 (3)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4)表面积计算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两个底面积 知识点三:圆柱的体积 (1) 定义: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的体积。 ⑵ 计算公式: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X高 随堂练习: 一.圆柱的表面积 1. 求下面圆柱体的表面积 (1) 底面半径是3 厘米,高是10厘米

(2)底面直径是2 米,高是底面直径的倍 ⑶底面周长是,咼是(n取) 2.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5 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n取)? 3.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分米,咼是6 分米,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n取)? 4.把一段长12 分米的圆木锯成3 段,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分米,求原来圆木的表面积?

5.一个圆柱形油桶的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是6分米,做一个这样的 油桶(无盖)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6.把一段圆柱木料经过底面直径沿高切成两块,它的切面是一个面积为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原来圆柱体表面积为多少平方厘米(n 取)? 二.圆柱的体积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n取): (1)底面直径为5cm,高为10cm (2)底面积是平方厘米,高分米: (3)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底面直径的今倍: 2.一个圆柱形粮仓,底面直径是2 米,高米,每立方米空间可以装小 麦750千克,这个粮仓可以装小麦多少千克(n取)?

第十讲 走出瞒和骗的大泽《论睁了眼看》及其他

走出瞒和骗的大泽——读《论睁了眼看》及其他 《论睁了眼看》: 鲁迅告诉我们,由于“我们的圣贤”一直在教人“非礼勿视”,“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这就造成了“弯腰曲背,低眉顺眼”的青年和“驯良的百姓”。 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是,中国的“文人”,也即中国的知识分子与中国文学和这样的国民性的关系。 中国知识分子的顽症:“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这也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根本性的弱点。——鲁迅正是从这一角度考察中国传统小说,于是有了许多重大发现。鲁迅指出,中国的才子佳人小说总是自欺欺人地编上一个“才子及第,奉旨完婚”的结局,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变成小说里的大团圆,眼睛一闭,就皆大欢喜。 提出两个极为严重的判断与概括:“瞒和骗”的国民,“瞒和骗”的文艺,而且二者之间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提出了一个衡量人(知识分子、国民)和文艺的基本价值标准,即是“敢于正视人生”,还是“瞒和骗”。这里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在鲁迅看来,《红楼梦》开辟的是文学的一个新的传统——从下文即可看出,鲁迅认为“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是他所期待的“崭新”的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另一方面,鲁迅又提醒人们注意,旧的瞒和骗的传统完全可能在“新”的旗号下重现。鲁迅对真正“崭新”的中国文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文学”)的期待:它应该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文学,是敢于“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学。 《破恶声论》提出的“伪士”的概念:第一,他们骨子里是“无信仰之士人”,第二,他们却要使出一切手段来扼杀别人的信仰;第三,但他们又处处把自己打扮成有“信仰”者,而且还要充当“信仰”的捍卫者。精神信仰与自由创造精神这两方面的缺失,就形成了“无精神”的特征,这正是“伪士”的本质。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伪士”是必然和专制体制(既是国家的专制,又是众数的专制)联在一起的。 《马上支日记》提出了“做戏的虚无党”的概念。鲁迅多次谈到,“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鲁迅首先讨论的也是“面子”。——这也是鲁迅长期关注的一个国民性命题。除本文外,还有《两周氏谈:“面子”和“门钱”》,以及《说“面子”》等。而在《马上支日记》里,鲁迅所强调的却是他从中感到的民族危机:外国人正在“精深圆熟”地利用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官员)的面子观念,以取得他们在外交上的“胜利”,比如,明明是干涉中国的邮政,但只要将“邮政局”改为“邮务局”,“外国人管理一点邮‘务’,实在和内‘政’不相干,这一出戏就一直唱到现在”。——这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戏”。他首先将其概括为一种“做戏”现象——这是一个演戏者与看戏者(看客)的合谋,为使瞒和骗的“戏”得以“做下去”,自然要将不做戏、并要揭穿做戏的真的人(知识分子)如鲁迅者,视为“扫兴”者、异己者而加以排斥,甚至放逐。对于那些既无真的信仰,又无特操(道德坚守),打着西方新旗号的“伪士”,鲁迅命名为:“做戏的虚无党”或“体面的虚无党”。 在1928年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中,鲁迅又发现了“革命”旗号下的“瞒和骗”。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诸君子的论战,有两个焦点。其一是敢不敢正视现实的黑暗?其二是敢不敢正视自身思想的黑暗?鲁迅因此而提醒人们注意:在追求革命的队伍中,确有真的革命者,但也有一些“颓废者”,“因为自己没有一定的理想和无力,便流落而求刹那的享乐;一定的享乐,又使他发生厌倦,则时时寻求新刺戟,而这刺戟又须利害,这才感到畅快。革命便也是那颓废者的新刺戟之一”。还有一些“毫无定见,因而觉得世上没有一件对,自己没有一件不对,归根结蒂,还是现状最好的人们”。鲁迅也给他们一个命名,叫做“急进”的“非革命”的“个人主义的论客”。——所谓“急进”,不过是表演的姿态,其实是“非革命”的,因为他们既“没有理想”,又“毫无定见”,也就是从根底上缺乏信仰,所有的演戏都是为了掩盖自己骨子里的“个人主义”:到“革命”中来寻求私利,即鲁迅所说,视“造反”为“最有大利的买卖”。这就是说,我们又遇到了“伪士”,不过这回是“革命的伪士”。 鲁迅就这样与形形色色的“伪士”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始终不渝地反对“瞒和骗”。他的追求集中到一点,即是他在《记念刘和珍君》里的一句话,这是使无数人的灵魂为之震撼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圆柱体的表面积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圆柱体的表面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能初步解决有关圆柱的实际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和转化的唯物主义观点,培养认真审题、仔细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掌握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会应用有关圆柱的特征以及计算表面积的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圆柱表面展开图教具 五.学具:学生制做好的硬纸片圆柱模型,剪刀。 六.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且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和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是掌握求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巩固上节所学《圆柱体的认识》的有关知识。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掌握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能正确地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公式。首先让学生讨论圆柱侧面展开的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通过实物观察和

实验,使学生了解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这个圆柱的高,从而用已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很自然地推导出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然后,运用圆柱侧面积公式进行计算。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接着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圆柱知识的动画。在会求侧面积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引导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从而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平面、形变量不变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分析能力。教育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层次:针对本节所学知识设计了一些基本应用题。安排有:求圆柱的侧面积,求圆柱的表面积。是对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的巩固。针对一些特殊的题型:只有侧面的圆柱,只有一个底面的圆柱等,以举实物来让学生判断怎样计算的形式进行练习。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课堂上出示矿泉水瓶,剪出圆柱体那一部分? 问题:哪位同学能说出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回答:圆柱体有两个底面,它们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圆柱体有一个侧面;有无数条高,圆柱的高处处相等。 二、新授 剪开矿泉水瓶的包装纸,想想: 1、怎样才能求出矿泉水瓶圆柱体包装纸的面积? 2、不把包装纸剪开,能不能求出包装纸的面积呢?怎样求?(小

《少年有梦》导学案

《少年有梦》导学案 上课时间:2016年9月年级:七年级备课教师:陈坤锋 一.独学检测 1. 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它能不断激发我们生命的___________,让生活更有__________。人类因此__________和发展。编织_____________,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 2. 少年的梦想,_____________________紧密相连。 少年的梦想,__________________紧密相连,_____________密不可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 ⑴中国梦基本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实现中国梦必须______________,必须_______________,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 4. 努力,是一种______________,是一种不服输的_______________后从头再来的勇气,是对自我的______________和对_____________不懈追求。 二.群学探究 1. 少年为什么需要梦想? 2.怎样拉近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3. 怎样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三.当堂练习 1. 在班里召开的“你的梦想是什么”的座谈会上,小丽说:“我的梦想是长大了当一名科学家。”小明说:“我的梦想是长大了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小强说:“我的梦想是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这说明了() ①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②少年需要梦想 ③梦想一旦确立就不能变化④少年的梦想能促进个人的进步与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2.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这段话告诉我们() A.要有一个非同常人的计划 B.明确的人生目标,犹如灯塔,能够帮助我们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C.要设计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 D.要设计一个与列夫·托尔斯泰一样的目标。 3.“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习近平主席这句平实的话告诉我们青年人() A.成才的关键是得到机遇 B.艰苦奋斗就能实现梦想 C.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D. 要自觉地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联系起来 4.2016年4月8日下午,长沙市一中逸夫楼会议厅座无虚席,雷鸣般的掌声不时响起,2015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彭月月优秀事迹报告会在此举行。“保护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维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为建设法治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便是我始终怀揣着的梦想。”现场,湖南科技大学2012级法学专业学生彭月月与400多名高中生畅谈梦想。 1. 彭月月的梦想体现了少年梦想的什么特点?

《论睁了眼看》公开课导学案

《论睁了眼看》导学案 任务一:初读者视角,梳理文脉。 1.大家预习了《论睁了眼看》,你对鲁迅这篇杂文有什么阅读感受? 2.那如果是你来写《论睁了眼看》,你打算怎么写? 3.鲁迅先生针对谁提倡“睁眼看”? 4.概括行文思路。 任务二:我即鲁迅,作家视角,深入文本。 假设你就是1925年的鲁迅,此刻正值“五四”退潮时,中国又兴起了尊孔复古思潮,胡适先生为青年学生开了一堆国学书目,去年你便写文章主张青年少读,或者简直不读中国书,这不是玩笑、愤激之辞。此时,有个偏爱你文章的迷惘的年轻人来访,咨询为什么不能读“中国书”的问题。你打算如何回答他的疑惑? 思考角度: 1.举什么例子?分析每个例子中的“闭眼”指什么内容。尽量从原文中找信息。 (1)明末才子佳人小说作家对闭眼。鲁迅把才子佳人小说称作。 (2)《红楼梦》续作者对闭眼。鲁迅对高鹗的评价是。(3)《醒世恒言》的改编者对闭眼。(4)文人们让关羽成神、岳飞前世有罪,是对闭眼。这种行为用鲁迅的话来概括就是和。 综上所述,“闭眼”的内涵就是。 2.对中国文人没有正视的勇气,鲁迅认为原因是。

任务三:研读者视角,历史寻根,群文关联。 鲁迅评价自己:“我看事情太仔细,我对中国人的内情看得太清楚。”鲁迅能一眼看出中国文人的创作不过是一次次的“瞒和骗”,他肯定也看穿了文人们为什么要自欺且欺人。请四人小组对文本中的这些例子进行讨论、归纳,概括鲁迅看到的“内情”是什么。大家也可以关联你阅读过的鲁迅文章综合分析。 文人为什么会自欺?尽量找文中的句子再分析。 文人为什么会欺人?尽量找文中的句子再分析整合。 《推》一文是怎么样走向深刻的? 《论国骂》一文是怎么走向深刻的?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是怎么走向深刻的?

自考鲁迅研究试题

2013年7月自学考试鲁迅研究真题(一) 课程代码:008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______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4卷5号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A.1915 B.1916 C.1917 D.1918 2.《示众》、《孔乙己》、《药》等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是对中国______的批判。 A.民族性 B.国民性 C.传统性 D.文化性 3.《野草》是鲁迅最“______”的著作,是鲁迅心灵的诗。 A.性格化 B.艺术化 C.个人化 D.思想化 4.在《科学史教篇》等文章里,鲁迅把他对科学的理解最后归结 为“______”的问题。 A.人的问题 B.民族的问题 C.文化的问题 D.国力的问题 5.在“五四”新旧论争当中,鲁迅是坚决站在______这一边的。 A.传统文化 B.传统文明 C.保存国粹 D.新文化运动 6.鲁迅认为,______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A.喜剧 B.闹剧 C.悲剧 D.戏剧 7.鲁迅的杂文创作坚持开展“______”和“社会批评”的原则。

A.人生批评 B.现实批评 C.文明批评 D.思想批评 8.鲁迅的《我之节烈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______”的代表作之一。 A.重新制定规范 B.重新界定标准 C.重新估定价值 D.重新确立思想 9.鲁迅在“五四”前后写的一系列文章大都收集在______这个集子里。 A.《华盖集》 B.《而已集》 C.《二心集》 D.《坟》 10.鲁迅对他的杂文集的编辑,总是体现出一种______的特点。 A.时代感 B.历史感 C.使命感 D.责任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 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鲁迅小说的“自我辩驳”的性质,反映了鲁迅______思维特点,如日本学者木山英雄先生所言,具有一种______的表现特征。 A.思想战斗性 B.多疑 C.审美独特性 D.超现实的想象性 E.“内攻性冲动” 12.除历史小说外,鲁迅的小说主要都收集在______、______小说集中。 A.《呐喊》 B.《热风》 C.《彷徨》 D.《野草》 E.《朝花夕拾》 13.如何看待西方工业文明,以及与之相应的“物质”、“民主”、“平等”问题,鲁迅的思考方式仍然是作______,即他所说的______。 A.历史的考察 B.现实的考察 C.思想的考察 D.“请循其本” E.重新估价 14.鲁迅对“摩罗诗人”的精神推崇,主要是推崇他们的______和______的特点。

人教版圆柱体的表面积教案

人教版圆柱体的表面积教案 人教版圆柱体的表面积教案导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导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准备:圆柱侧面展开图 导学过程: 预习学案: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长方形,正方形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导学案: (一)小组交流汇报预习情况。

(二)共同探究例3. 1.圆柱的侧面积。 (1)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观察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2)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2个底面的面积 3.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例4 (1)学生汇报,集体讲解订正。 (2)师板书:①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答:需要用2080平方厘米的面料。 4.课堂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 课堂检测: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少年有梦》教学设计

第2课时少年有梦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 感受梦想的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目标 知道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掌握追逐梦想、实现梦知识目标 想的方法 能力目标理解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梦就有希望 教学难点:努力就有改变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孩子,你的梦想是什么》。 2.师导入:看了视频中的梦想,大家都开心一笑,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梦想吗?你的梦想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课第2课时《少年有梦》(板书课题) 3.解释少年:指大约十岁到十五岁这个阶段的少年儿童,也就是少男少女。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有梦就有希望 1.梦想的含义 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2.梦想的重要性 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形象地把理想比作一个人心中的“发动机”一样,有了这个发动机,人就有了巨大的前进动力。 (1)这段话中你能得出梦想的重要性吗? (2)你的梦想是怎样的?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吗? 教师总结: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仍然有意义。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有梦想,就有希望。它能不断激发我们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

3.朗诵《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的这首诗,让你想到了什么? 提示:少年需要梦想。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它虽然总是和现实有一定距离,有时甚至不切实际,但是人类需要这样的梦想,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4.少年的梦想的特点 材料一:海伦·凯勒有这样一句非常形象而生动的话:“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地上爬。”盲聋哑集于一身的她,毕业于哈佛大学,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奔走呼告,建起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评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1)海伦·凯勒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示: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 材料二:周恩来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为兴我中华而读书。1910年,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先在铁岭银冈书院读了半年书,后来,转入东关模范学堂读书。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些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伟志向。 (2)周恩来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示: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教师讲述:无论你的梦想是做一名医生、一名警察、一名教师,还是你想当发明家、科学家,这些都是了不起的梦想,因为这些梦想都表现出了你想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我们祖国正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来共同努力建设,你点点滴滴的付出都饱含了你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因此你的梦就是中国梦! 5.播放视频——中国梦 目标导学二:努力就有改变 1.梦想与现实 观点一:从小努力,经过长时间的奋斗,梦想才可能实现。(正确) 观点二:梦想与现实是平行线,永远无法相交。(错误) 观点三:梦想即使实现不了,也能引导方向。(正确) 观点四:现实常常把梦想打败。(错误) 观点五:总有一个梦想会在现实中开花。(正确)

情境任务驱动下的整本书阅读与思辨写作

情境任务驱动下的整本书阅读与思辨写作 苏远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构建学科核心素养。 “情境”一词在《课标》中使用34次,表述各异: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具体语言情境、特定的交际情境、历史文化情境、学习情境、阅读情境、社会情境、复杂情境、具体的语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情境”的解释是“情景;境地”,“情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境地”指“生活上或工作上遇到的情况”。可见,“情境”天然就包含着“具体的、特定的场合”之意。《课标》表述的丰富其实彰显出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的丰富,同时也表明,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必须提供具体的场景,不可笼统模糊。 整本书本身就是一个阅读情境,但它文字量大,信息丰富,又关乎创作者独特的精神生活和创造性劳动,这个并不“具体”的阅读情境对学生阅读挑战大。中学生阅读经验并不丰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还不高,在经典作品面前力不从心。教師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中,不仅是学生建构阅读经验和方法的引导者,还是具体情境任务的设计者。下面笔者以鲁迅《坟》整本书阅读为例谈一谈“具体的情境任务”设计的原则。 鲁迅先生的《坟》收录了1907~1925年间创作的杂文,里面多是耳熟能详的篇章,这本集子不仅仅记录先生“生活中的一点陈记”,

也是先生思想的深邃所在。这些文章是杂文,其学习目标与内容可借鉴《课标》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重在“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依体而教,指向核心素养,是所有情境任务设计的大原则。 一、模拟作家视角,深入单篇文本 《论睁了眼看》无疑是《坟》中的关键篇目。这个命题“很鲁迅”,一是选题独特——论一个简单明了的常识,且看先生能写出何等新意来;二是思维独特——鲁迅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观照中,发现几千年来中国人居然都是“闭着眼看”,进而发现中国国民劣根性;三是博古通今——文中事例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又十分妥帖。但这些从历史与古书中走来的事例恰是理解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沉下心来品读文本,我提出了“作家视角”这个概念,引导学生站在作者角度思考作者的选材。创设情境任务如下: 假设此刻在座的每一位都是鲁迅先生。让我们沿着时间之河,溯流而上,穿越到一百年前的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干将,你卖力地以我笔写我思,以我思唤醒国人。 1922年你在《<呐喊>自序》中说:“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1925年,正值“五四”退潮时,中国兴起了尊孔复古思潮,胡适先生为青年学生开了一堆国学书目。而你便写文章主张“要少或者竟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通用版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 ?结合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 ?通过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你想了解一下这种纸筒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吗?下面我们一起到生产车间去参观一下。 师:根据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合作探索 1 ?研究圆柱侧面积。

X 2dm * 师:求“做一个这样的圆柱形纸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师:求需要多少纸板,也就是求圆柱形纸筒的表面积。 师:用你手中的圆柱,通过剪一剪,把圆柱的表面展开,看你有什么发现?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剪法和发现? 师:对,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圆柱侧面展开不论是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那它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呢? 想一想:圆柱的侧面积应该如何计算? 讨论得出: 长方形的面积= 长X 宽 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 咼 2.圆柱体的表面积。 师:想一想: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生:我发现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师:你能求出做这个纸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吗? 生:侧面积:3. 14X 2X 3= 18.84 (平方分米) 底面积:3. 14X(2-2)2= 3. 14 (平方分米) 表面积:18. 84+ 3. 14X 2= 25.12 (平方分米) 答:做一个这样的圆柱形纸筒,至少需要25. 12平方分米纸板。 三、自主练习 1.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单位:dm) 1*5*1

七年级政治上册 1.2 少年有梦导学案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2.少年有梦 【新知先学】 一有梦就有希望 1.编织人生梦想,是____________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 2.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图景的__________。它能不断激发生命的激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有梦想,就有________。 3.少年的梦想的特点 (1)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天真无邪、________的愿望。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2)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________紧密相连。 (3)少年的梦想,与____________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二努力就有改变 1.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在于________。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____________。2.如何努力,实现梦想? (1)努力,是一种________,是一种不服输的坚忍和失败后从头再来的________,是对自我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的____________。 (2)努力,需要________。志向是人生的航标。青少年要从小学习立志,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并且把自己最重要的人生志向同______________联系在一起。 (3)努力,需要________。只要坚持努力,即使过程再艰难,也有机会离梦想更近一步。 【要点探究】 探究一有梦就有希望

20世纪初,一位少年梦想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于是,他一有空闲就练琴,练得心醉神痴,走火入魔,却进步甚微,连父母都觉得这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天赋。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给我听听。”少年拉了帕格尼尼24首练习曲中的第三支,简直破绽百出,不忍卒听。一曲终了,老琴师问少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少年说:“我想成功,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琴师又问道:“你快乐吗?”少年回答:“我非常快乐。”老琴师把少年带到自家的花园里,对他说:“孩子,你非常快乐,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不可呢?在我看来,快乐本身就是成功。”少年心头的那团狂热之火从此冷静下来,他仍然常拉小提琴,但不再受困于要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的梦想。他一生仍然喜欢小提琴,他拉得仍然十分蹩脚,但他却能自得其乐。这位少年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如果梦想不能实现,那么,梦想还有意义吗? 努力就有改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