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境任务驱动下的整本书阅读与思辨写作

情境任务驱动下的整本书阅读与思辨写作

情境任务驱动下的整本书阅读与思辨写作
情境任务驱动下的整本书阅读与思辨写作

情境任务驱动下的整本书阅读与思辨写作

苏远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构建学科核心素养。

“情境”一词在《课标》中使用34次,表述各异: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具体语言情境、特定的交际情境、历史文化情境、学习情境、阅读情境、社会情境、复杂情境、具体的语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情境”的解释是“情景;境地”,“情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境地”指“生活上或工作上遇到的情况”。可见,“情境”天然就包含着“具体的、特定的场合”之意。《课标》表述的丰富其实彰显出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的丰富,同时也表明,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必须提供具体的场景,不可笼统模糊。

整本书本身就是一个阅读情境,但它文字量大,信息丰富,又关乎创作者独特的精神生活和创造性劳动,这个并不“具体”的阅读情境对学生阅读挑战大。中学生阅读经验并不丰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还不高,在经典作品面前力不从心。教師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中,不仅是学生建构阅读经验和方法的引导者,还是具体情境任务的设计者。下面笔者以鲁迅《坟》整本书阅读为例谈一谈“具体的情境任务”设计的原则。

鲁迅先生的《坟》收录了1907~1925年间创作的杂文,里面多是耳熟能详的篇章,这本集子不仅仅记录先生“生活中的一点陈记”,

也是先生思想的深邃所在。这些文章是杂文,其学习目标与内容可借鉴《课标》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重在“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依体而教,指向核心素养,是所有情境任务设计的大原则。

一、模拟作家视角,深入单篇文本

《论睁了眼看》无疑是《坟》中的关键篇目。这个命题“很鲁迅”,一是选题独特——论一个简单明了的常识,且看先生能写出何等新意来;二是思维独特——鲁迅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观照中,发现几千年来中国人居然都是“闭着眼看”,进而发现中国国民劣根性;三是博古通今——文中事例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又十分妥帖。但这些从历史与古书中走来的事例恰是理解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沉下心来品读文本,我提出了“作家视角”这个概念,引导学生站在作者角度思考作者的选材。创设情境任务如下:

假设此刻在座的每一位都是鲁迅先生。让我们沿着时间之河,溯流而上,穿越到一百年前的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干将,你卖力地以我笔写我思,以我思唤醒国人。

1922年你在《<呐喊>自序》中说:“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1925年,正值“五四”退潮时,中国兴起了尊孔复古思潮,胡适先生为青年学生开了一堆国学书目。而你便写文章主张“要少或者竟

不看中国书”(《青年必读书》)。此时,有个偏爱你文章的迷惘的年轻人来访,咨询为什么不能读“中国书”的问题。你打算如何回答他的疑惑?各位“鲁迅先生”结合《论睁了眼看》讨论一下。

这个学习情境基于学生读不懂鲁迅援例的学情而设计,融合了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启蒙者的心路历程,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演变过程。《论睁了眼看》的援例丰富,但都集中在中国文艺这个范畴,情境任务要求学生用这些例子回答这个迷惘的年轻人为什么不能读“中国书”的疑惑,这就能引导学生沉入文本,探究鲁迅对中国文艺的态度。我们可以看看学生的探究结果:

生1:我会给这个年青人举才子佳人小说的例子,大团圆故事的背后是自由恋爱不被允许的社会现状。但没有人去正视、改革中国婚姻的缺陷。这是闭眼欺瞒。

生2:以《红楼梦》为例,谈续作者们对曹雪芹的原意闭上眼睛,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悲剧性也视而不见。高鹗的续版虽“比较敢于写实”,也不过是“小小骗局”,不能彻底跳出大团圆窠臼。

生3:我想和他谈文人们在关羽和岳飞故事上是如何胡说八道的,抹杀历史的悲剧感,这也是“闭眼看”。性质还更恶劣,这是帮统治者瞒和骗,宣扬封建伦常。

一个合宜具体的情境任务对学生的言说欲和理解力是一个极大的触发,这个情境沟通了学生和文本,学生对“闭眼”内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

二、设计整合性情境,触发思辨阅读

余党绪老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母题、议题和问题》提出:“整本书阅读的关键,在于找到具有‘生发性和‘整合性的问题,以问题切入作品,以问题的解决来引导和推动整本书的理解和思辨。”从中可见,进入到问题探究阶段的阅读是指向思辨理解的,必须建立在对整本书通读的基础之上。

如果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单篇阅读之后提交选题意向,这样的任务就比较单调,很难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保证探究的趣味性和整合度,我设计的活动情境如下:

学校图书馆准备于今年9月25日举办鲁迅诞辰138周年作品推介展,展板制作任务由高一年级承担,涉及的作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坟》《热风》《野草》《朝花夕拾》,其中《坟》的推介展板由我们班负责完成。

在理解单篇的基础上,学生的选题已经有了初步的整合性质了。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提出:组合《灯下漫笔》《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论“他妈的!”》《说胡须》谈奴性心理;组合《娜拉走后怎样》《我之节烈观》《寡妇主义》《坚壁清野主义》谈中国女性之命运;组合《论睁了眼看》《论雷峰塔的倒掉》《灯下漫笔》《未有天才之前》《摩罗诗力说》谈鲁迅之眼。可以说,这几个话题的分类是比较合理的,也比较全面地呈现了《坟》的思想意义所在。

接下去的任务就是小组组合,挑选志同道合者组成学习小组,用一周的课余时间研读群文,设计展板要呈现的内容。同时提醒各小组

注意,文本意义的挖掘与梳理是展板制作的重要环节,丰富的素材也是必备的。这就引导学生进行跨书册阅读、跨媒介阅读。

在研读阶段,学生的表现令人惊艳。以“鲁迅之眼”小组的活动过程为例,谈谈学生在情境学习中的成长。这个小组经过跨书册阅读,阅读到了鲁迅《准风月谈》中的《夜颂》:“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小组就决定把这个研究的主题定为“那双看夜的眼睛”,然后循着“看什么——怎么看”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小组学习成果如下:

鲁迅先生有着一般人所不及的特别思想、独特的见解、非同寻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给予我们特别的精神启迪和享受。这一切取决于他那一双看夜的眼,其特点有:

看夜:直面中国的黑暗现实,看向黑暗的历史。

睁眼:与大多数传统文人“闭眼看”相反,先生提倡“睁了眼看”。

深邃:鲁迅文章的命题是比较沉重的,会突破你的定式思维,看到别人所看不到,想到别人所不曾想的。

超前:鲁迅文章到现在还有现实意义,是预言式的观照。

这个小组还寻找了展板使用的素材:

裘沙、王伟君画作《闭了眼睛》;

鲁迅的照片,眼神深邃的镜头;

鲁迅《夜颂》手稿;

肖红《回忆鲁迅先生》;

群文中提及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相关照片。

这个情境任务的设计就体现了整合性,整合书册内不同篇章,整合不同书册、不同媒介的信息,还联结了整本书与时代背景,联结了整本书与当下生活。而设计展板就是生发点,用语文实践情境带动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也发展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三、设计真实寫作情境,从阅读走向思辨写作

自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概念启用以来,高考全国卷已连续多年选用此类文题来考查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的能力。这是思辨性写作的基本要求。《坟》的整本书阅读让我们认识了鲁迅杂文的基本特点:针砭时弊,批判性强;以小见大,援例丰富;由表及里,见解深刻;我们折服于先生强大的逻辑思维,深邃的眼光,犀利的分析和民族改良的强烈的使命感。其中,“心理透视法”“历史观照法”是鲁迅杂文表达思维中的突出之处。所谓心理透视法,即透视小事的视角是深入当事人的心理,尤其关注集体无意识,挖掘到不寻常的观点。所谓历史观照,是指集体无意识心理往往有很深的历史缘由,要深入历史方能看得透彻。以上两种思维能给学生思辨写作极大的启发。教师就要设计真实写作的情境,触发学生的言说欲和思辨力。以下是一个具体的写作情境:课间操铃声响起,许多同学还“赖”在座位上不下操,这是为何?

学生通过讨论,仿照鲁迅杂文的思考方式,很快得出结论:

步骤一,寻找主因:课间操如同鸡肋,这种体锻形式不受欢迎,“赖”就是一种抗议。

步骤二,心理透视:为何不向校长建议换一种体锻形式?不敢,校长高高在上;不想,我们是学生,学校管理恐怕插不上话,提了建议也可能是无用功。

步骤三,历史观照:我们有很长的封建历史时段,等级制度观念已经深深影响了我们。校长身份与学生身份悬殊,自然有一种威严,让人望而生畏。人微言轻,是历史的常态,普通百姓哪敢造次发声。

步骤四,思考自身:“赖”是一种反抗,一种不彻底的反抗。从五四至今,恰好百年,新中国成立近70周年,为何还是这个心理,现实因素也值得思索。简言之,现在的公民建设还有待加速,人的自我觉醒和突破有待加速。

被老师和校长嫌弃的这种“赖”课间操行为,我们一起读出了一种“不彻底的反抗”,读出了一段历史,也读出了沉重的现实。这就是思维层层推进、有逻辑的思考带来的。这就是《坟》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而真实的写作情境能让学生自发自觉地实践鲁迅式的思维方式,也能带给学生实践之后成长的欢喜。

整本书阅读无疑将是高中语文很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策略。具体的情境任务是学生自主阅读的驱动力,能驱赶独立阅读过程中的“连滚带爬”的无力感,能带来写作过程中文思如潮的获得感,能助益核心素养的提升。有核心素养的学习者,将会是幸福的阅读者,思想的表达者。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常规课题“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高中议论文写作课型研究”的成果之一,立项编号:FJJKXB18-433)

作者单位: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3611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