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的本义 与 引申义

词的本义 与 引申义

词的本义 与 引申义
词的本义 与 引申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由于词义是不断发展的,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止一个意义,因此,词的多义现象是古汉语中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谈谈古汉语书面语言中词的多义现象的几个重要方面——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词的本义

1 什么是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也就是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或最早的意义。这是因为在汉字诞生之前,语言(口头语言)早已产生,某个词在口语中刚出现时究竟表示什么意思,我们无法考证。据考古发掘,中华大地上早在170万年之前,就有元谋猿人的活动,就有人类社会,就有语言。而汉字的产生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同170万年相比,五、六千年实在是短暂得很。我们现在了解古代语言,主要是靠用汉字记录的书面材料。王力先生说:“所谓古代汉语,实际上就是古书里的语言。”因此,研究和学习古代汉语,离不开汉字。在汉字诞生之前的一百六七十万年中,汉语的形

态和词的含义,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因此,我们界定的词的本义,是从有记录词的汉字之时算起的,而不是从语言中词的产生之时算起的。词的本义和词的原始意义之间不能画等号。

对于一个多义词来说,本义在它的所有含义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他含义多数是从本义派生发展出来的,抓住了本义,其他含义也就容易理解。清儒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本义明而后余义明,引申之义亦明,假借之义亦明。”这是对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关系的深刻揭示。

例如,在新版《辞海》中,“题”字共有七个义项,即:①头额;②标识篇首的文字,如“标题”、“篇题”;③题目、问题;④书写、署,如“题字”、“题诗”;⑤品评;⑥章奏;⑦通“提”。在这七个义项中,“头额”是本义,《说文》:“题,额也,从页,是声。”《说文》告诉我们,“题”是形声字,它的本义与“页”有关,读音为“是”。“页”(xié)是个象形字,含义为“头”;“头额”是“头”的一部分,所以从“页”。《山海经·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文题”即“花额”,这是“题”的本义之用。义项②至⑥,都是由本义发展推衍出来的:“头额”是人体最上最前的部位,由此引申表示一篇文章最前面的文字,即“标题”、“篇题”;“标题”表示文章要阐述、说明的具体对象,由此引申

表示“题目”、“问题”;出了“题目”、提出了“问题”人们才能做文章,由此引申出“题字”、“题诗”之义;写的字、题的诗,是供人们鉴赏的,由此引申出“品评”之义;就某一问题向皇帝禀报,并发表自己的评论意见,便引申出“章奏”之义。义项⑦“提”在意义上与“题”无关,是音同借用。可见,只要抓住“头额”这个本义,“题”的其余六个意义就不难把握。

正因为本义在理解多义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古汉语研究者历来重视本义的探讨。我们在学习中,必须牢牢掌握一些常用词的本义。

2 怎样掌握词的本义

前面谈到,本义是指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因此,掌握词的本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汉字的结构和寻找古书用例,并将两者结合起来。

我们将介绍汉字的造字理论“六书”时,曾全面讨论过汉字的结构方式和表义特点。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是从分析字形入手来探求本义的。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就是一部通过字形分析来阐释本义的专书。清儒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许书之要,在明文字之本义而已。”清代著名文字学家王筠在《说文释例》一书中则指出:“许君之立说也,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义,继有字声,乃造字形。

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这些评论,都是十分中肯的。

一般来说,分析字形以求本义,不能以楷书为据,而应以小篆为据,有时还应参考甲骨文和金文。

可以用来考核本义的古代文献,包括:经史子集等著作及其注释,古代的字典辞书,等等。当然,材料越古越可靠。

象形、指事、会意字可以通过直接分析字形、证以古书用例来确定其本义。例如:

豆——《说文》:“豆,古食肉器也。”“豆”是个象形字,其外形像一只高脚盘盂。《国语·吴语》:“在孤之侧者,觞酒、豆肉、箪食,未尝敢不分也。”韦昭注:“豆,肉器。”《诗经·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毛亨传:“木曰豆,瓦曰登。豆,荐葅醢也。”郑玄笺:“祀天用瓦豆,陶器质也。”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豆”的本义是古代用来盛放肉食的器皿。

末——《说文》:“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徐灏注笺:“木杪曰末,故于木上作画,指事。”“木”是个指事字,是在象形字“木”上加上一个抽象的指事符号来表示的,义为树梢。《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意即树梢太大必定折断,尾巴太大难以甩动。由此,可以断定:“末”的本义是树梢。

秉——《说文》:“秉,禾束也。从又持禾。”朱骏声《说

文通训定声》:“从又持禾,会意。手持一禾为秉,手持两禾为兼。”《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毛亨传:“秉,把也。”《仪礼·聘礼》:“四秉曰筥。”郑玄注:“此秉谓刈禾盈手之秉也。”由此,可以断定:“秉”的本义是禾束。

形声字的形旁,只表示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而不表示字的具体意义,因此,不能从形旁直接断定其本义。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了某一个形声字的若干个意义,就可以根据其形旁来确定哪一个意义可能是本义,然后再通过古代的语言材料来论证。例如:

脱——新版《辞源》“脱”字有八个义项:①肉去皮骨;

②脱落,失去;③解去,去掉;④逃脱,免祸;⑤散落,缺漏;⑥疏略,轻慢;⑦中医病名“虚脱”;⑧副词:倘或,或许。“脱”是个形声字,从肉,兑声。在上述八个义项中,只有第一义与“脱”的形旁“肉”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肉去皮骨”可能是本义。在古籍中,这一意义得到了应用,如《礼记·内则》:“肉曰脱之,鱼曰作之,枣曰新之。”孔颖达疏:“肉曰脱之者,皇氏云:…治肉除其筋膜取好处。?故李巡注《尔雅·释器》云:…肉去其骨曰脱。?郭云:…剥其皮也。?”《玉篇》:“脱,肉去骨。”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断定:“脱”的本义是“肉去皮骨”,义项②至⑦是由本义发展引申而形成

的含义,义项⑧与本义毫无关系,是假借义。

编——新版《辞源》“编”字有三个义项:①串联竹简的皮筋或绳子;②顺次排列,如编列、编排、编印;③编结,编织,如编蒲、编竹。“编”是一个形声字,从糸,扁声。“糸”的意义是“细丝也”(见《说文》)。由此可以确定:义项①可能是本义。《汉书·儒林传》:“(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注:“编,所以联次简也。”“韦”是熟牛皮,“韦编”即牛皮绳。根据上述材料,可以认定“编”的本义是义项①,义项②③是引申义。等等。

以字形分析和古代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法来探求本义,是比较可靠的方法。有些字难以找到或不能找到古代的文献用例,则主要靠字形分析来确定本义。

当然,探求本义不仅仅运用字形分析和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法,还有其他一些方法。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在这方面曾做出过突出的成绩,他在《说文解字注》中,运用了十余种方法求证本义。例如,通过字的读音来确定本义,就是段氏常用的一种手段。段玉裁指出:“形声相表里”,“声与义同原,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义存乎音”,“于声得义”。这些话,就是段氏“以声求义”的理论。由于这一问题十分复杂,所涉甚广,我们不作全面分析。下面,举几个例子,看看段氏对这一理论的运用:

《说文·艸部》:“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段玉裁注:“口部曰:…吁,惊也。?毛传曰:…訏,大也。?凡于声字多训大。芋之为物,叶大根实,二者皆堪骇人,故谓之芋。”段氏以“凡于声字多训大”之理,证明了“芋”的本义。

《说文·衣部》:“襛,衣厚皃。”段玉裁注:“凡农声之字,皆训厚。醲,酒厚也;浓,露多也;襛,衣厚皃也。”

《说文·艸部》:“蔈,苕之黄华也。从艸,票声。一曰:末也。”段玉裁注:“金部之镖、木部之标,皆训末。蔈当训…艸末?。禾部曰:…秒,禾芒也。秋分而秒定。?按《淮南子·天文训》作…秋分蔈定?。此蔈为末之证也。” 等等。

3 常用词的本义举例

古汉语常用词很多,这儿举若干例子,说明它们的本义:斤——本义是“砍斫树木的横刃斧头”,象形字。《说文》:“斤,斫木斧也。”王筠《说文句读》:“斤之刃横,斧之刃纵,其用与钁相似,不与刀锯相似。”《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戒——本义是“戒备”,会意字。《说文》:“戒,警也。从廾持戈,以戒不虞。”“廾”(gǒng)是会意字,由左、右两手组成,意为“涑其两手以有所奉也”(段注),即两手捧物。左、右两手持戈,即“戒”字的构形。《荀子·儒效》:“胜敌而愈戒。”杨倞注:“戒,备也。言胜敌而益戒备。”

表——本义是“裘衣有毛朝外的一面”,篆字从衣从毛会意。《礼记·玉藻》:“表裘不入公门。”郑玄注:“表裘,外衣也。”

策——本义是“马鞭”,形声字。《说文》:“策,马箠也。从竹,朿声。”《战国策·赵策三》:“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零——本义是“细雨徐徐而下”,形声字。《说文》:“零,徐雨也。从雨,令声。”《诗经·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命彼倌人。”

更——本义是“更改”,篆字从攴,丙声。《说文》:“更,改也。”《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质——本义是“抵押品”,篆字从贝,斦声。《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句中的“质”义为“人质”。

佞——本义是“巧言善辩”,从女,仁声。《说文》:“佞,巧谄高材也。”徐灏注笺:“佞者巧慧之称,巧慧有邪有正,故佞有美恶。”《论语·公冶长》:“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邢昺疏:“佞是口才捷利之名,本非善恶之称,但为佞有善恶耳。为善捷敏是善佞,……为恶捷敏是恶佞。”

及——本义是“追上抓住”,篆文从又从人会意。《说文》:“及,逮也。”《左传·成公二年》:“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

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脩——本义是“干肉”,形声字。《说文》:“脩,脯也。从肉,攸声。”《正字通》:“脩,肉条割而干之也。”《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指用十条干肉扎成的一束。

造——本义是“到”、“去”、“前往”,形声字。《说文》:“造,就也。从辵,告声。”《左传·哀公八年》:“景伯负载,造于莱门。”《世说新语·任诞》:“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然——本义是“燃烧”,形声字。《说文》:“然,烧也。从火,肰声。”《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趣——此字在古代有二音、二义。①音“七句切”(今音qū),义与“趋”通,为“疾行”、“疾走”之义。《说文》:“趣,疾也。从走,取声。”承培元《广说文问答疏证》:“趣,疾走也。……凡言走之疾速者,皆以趣为正字。”②音“趋玉切”(今音cù),义为“督促”、“催促”。《礼记·月令》:“乃命有司,趣民收敛。”《史记·陈涉世家》:“(陈王)趣赵兵亟入关。”

构——本义是“架屋”,形声字。《说文》:“构,盖也。从木,冓声。”《玉篇》:“构,架屋也。”《淮南子·氾论》:“筑土构木,以为宫室。”高诱注:“构,架也,谓材木相乘架也。”

集——本义是“群鸟栖止在树上”,会意字,篆字上面是三

个“隹”,下面是“木”。《说文》:“集,群鸟在木上也。”桂馥《说文义证》:“《禽经》:…独鸟曰止,群鸟曰集。?”《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探——本义是“探取”,即把手深深地伸进去摸取,形声字。《说文》:“探,远取之也。”《尔雅》:“探,取也。”郭璞注:“探者,摸取也。”《论语·季氏》:“见不善如探汤。”

行(háng)——本义是“四通的道路”,象形字。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行象四达之衢,人之所行也。”《诗经·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微行”指小路。《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周行”指大路。

旨——本义是“味美”、“好吃”,是个合体象形字:甲骨文、金文“旨”的上部似匙形,下部是“口”(篆文改为“甘”),以匙送食物入口,表示味美好吃。《说文》:“旨,美也。”《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引——本义是“开弓”,是个合体象形字:左边是“弓”,右边的“丨”表示箭。《说文》:“引,开弓也。从弓、丨。”段玉裁注:“丨亦象矢形。”《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朱熹集注:“引,引弓也。”

天——本义是“人的头顶”,象形字。《说文》:“天,颠也。”“颠,顶也。”王国维《观堂集林》:“古文…天?字本象人形。……本谓人颠顶,故象人形。”《山海经·海外西经》:“刑

天与帝(天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神名“刑天”,意即其头为天帝所斩。

向——本义是“朝北的窗户”,象形字。《说文》:“向,北出牖也。”徐灏注笺:“古者前堂后室,室之前为牖,后为向,故曰…北出牖?。……象形。”《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毛亨传:“向,北出牖也。”

解——本义是“用刀宰割动物(如牛)”,会意字。《说文》:“解,判也。从刀判牛角。”《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成玄英疏:“解,宰割之也。”

责——本义是“讨债”,形声字。《说文》:“责,求也。从贝,朿声。”王筠《说文句读》:“责,谓索求负家偿物也。”《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宽政,毁关(关税),去禁(禁令),薄敛,已责(停止讨债)。”

牢——本义是“养牲口的栏圈”,会意字,从宀从牛,甲骨文也有把“牛”写成“羊”的。《说文》:“牢,闲,养牛马圈也。”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引罗振玉曰:“牢为兽阑(栏),不限牛,故其字或从羊。”《诗经·大雅·公刘》:“执豕于牢,酌之用匏。”《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析——本义是“劈开树木”,会意字。《说文》:“析,破木也。从木,从斤。”桂馥《说文义证》:“字从木、从斤,谓

以斤分木为析也。”《诗经·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析薪”即“劈柴。”

顾——本义是回头看,形声字。《说文》:“顾,还视也。从页,雇声。”《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雠,亡无日矣!?不顾而唾。”《楚辞·哀郢》:“过夏口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和——本义是“声音相应”,形声字。《说文》:“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广韵》:“和,声相应。”《后汉书·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苏轼《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极——本义是房屋的正梁,形声字。《说文》:“极,栋也。从木,亟声。”徐锴《说文系传》:“极,屋脊之栋也。”《庄子·则阳》:“孔子之楚,舍于蚁丘之浆,其邻有夫妻臣妾登极者。”

利——本义是“刀刃锋利”,会意字,从刀、从禾。《说文》:“利,铦也。”《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孔颖达疏:“二人若同齐其心,其纤利能断截于金。”《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

绪——本义是“丝头”,形声字。《说文》:“绪,丝耑(端)也。从糸,者声。”段玉裁注:“抽丝者得绪而可引。”汉焦

延寿《易林》:“饥蚕作室,丝多绪乱,端不可得。”等等。

二、词的引申义

1 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从词的本义发展、推衍、引申出来的意义。引申义同本义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

焦——本义是物体被火烧伤,变成黄黑干枯之色。《说文》:“焦,火所伤也。”《玉篇》:“焦,火烧黑也。”《左传·哀公二年》:“卜战,龟焦。”(意即用占卜的方式决定会战的吉凶,结果龟壳被火烧焦了)即其本义之用。“焦”由本义推衍派生出下列引申义:

①物体烧焦后,其外形往往卷缩不平,由此引出“卷曲”义。《战国策·魏策四》:“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吴师道补注:“焦,卷也。”

②物体烧焦后,其颜色一般呈黄黑色,由此引出“黄黑色”之义。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二:“心悲则面焦,脑灭则发素。”

③物体烧焦后,其气味特殊,由此引出“烧糊的气味”之义。《广雅》:“焦,臭也。”《礼记·月令》:“其味(味道)苦,其臭(气味)焦。”郑玄注:“火之臭味也,凡苦焦者皆属焉。”

④物体烧焦后,其质地往往变脆变酥,由此引出“脆”、“酥”之义。宋周紫芝《五禽言·婆饼焦》:“婆饼欲焦新麦香。”

⑤物体烧焦后,其含水量剧降,由此引出“干枯”、“干燥”之义。《墨子·非攻下》:“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明张纲孙《苦旱行》:“林木焦杀鸟开口,鲂鱼枯干沟底卧。”“干燥”是令人十分难受的事,由此又引申出“烦躁”、“着急”之义,《正字通》:“心不宁曰焦。”《史记·夏本纪》:“(禹)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⑥专指烧焦的饭,引出“锅巴”之义。《正字通》:“釜底饭之干者俗曰焦。”《世说新语·德行》:“母好食铛(三足锅)底焦饭。”《本草纲目·谷部·锅焦》:“(锅焦)一名黄金粉,乃人家煮饭锅底焦也。”

上述七个义项(含“烦躁”),都同“焦”的本义有联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引申义同本义的关系。

词义的引申,是产生一词多义现象的根本原因。

2 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

人们一般从两个角度来探讨词义引申的方式:①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②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角度分析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角度来看,词义引申可以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类。

①直接引申。所谓直接引申,指引申义是从本义直接派

生出来的,引申义与本义发生直接关系。例如:

基——本义是“墙基”,从土,其声。《说文》:“基,墙始也。”王筠《说文句读》:“今之垒墙者,必埋石地中以为基。”由本义直接派生出两个引申义:

1) 根本,基础。这个含义比较抽象,如:《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毛亨传:“基,本也。”《盐铁 论· 非鞅》:“伊尹以尧舜之道为殷国基,子孙绍位,百代不绝。”

2) 开始,起头。《国语·晋语九》:“基于其身,以克复其所。”韦昭注:“基,始也,始更修之于身,以能复其光。”

又如:

径——本义是“人步行的小路”,从彳,巠声。《说文》:“径,步道也。”段玉裁注:“谓人及牛马可步行而不容车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步行之道,谓异于车行大路。”《论语·雍也》:“有澹台灭明(人名)者,行不由径。”《史记·高祖本纪》:“前有大蛇当径。”由本义直接派生出以下几个引申义:

1) 泛指道路。《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王逸注:“径,路也。”

2) 迹,踪迹。小路上布满人行之迹,故引申出此义。《广雅》:“径,迹也。”

3) 行。人常在小路上行走,故引申出此义。《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昔赵衰(人名)以壶飱从径。”杜预注:“径,犹行也。”《汉书·苏建传附苏武》:“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

4) 疾速。小路往往短近易达终点,故引申出此义。《史记·大宛列传》:“从蜀宜径,又无寇。”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径,疾也。”

5) 圆中的直径。小路往往是舍曲取直形成的,故引申出此义。《周髀算经》卷上:“此夏至日道之径也。”赵婴注:“其径者,圆中之直者也。”

6) 径直,直截了当。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径,戴氏侗曰:…小道径达。?故因之为径直之义。”

如果直接引申义不止一个,那么,每个引申义实际上都是从本义的某一个特点上派生出来的;本义同引申义之间,形成以本义为中心的辐射关系,各个引申义与本义都是等距离的。

②间接引申。所谓间接引申,指引申义是由直接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即前人所讲的“展转为他训”,引申义和本义不发生直接关系,只发生间接关系。例如:

露——本义是“露水”。《说文》:“露,润泽也。从雨,路声。”桂馥《说文义证》:“润泽也者,《玉篇》:…露,天之津

液下,所润万物也。?”《诗经·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浓茂的露水啊,不出太阳就不会干)露水只出现在室外,“露”因而引申出“露天”之义,如《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由“露天”之义又引申出“显露”的意思,如《论衡·对作》:“文露而旨直,辞奸而情实。”由“显露”又引申出“洩露”之义(使不该显露的事情显露了,就是洩露),如《后汉书·皇甫嵩传》:“(张)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勑诸方,一时俱起。”秘密被洩露了,往往招致失败,因而又引申出“败坏”义,如《庄子·渔父》:“故田荒室露,永食不足。”郭庆藩集释:“荒露谓荒芜败露。”

“露”的词义引申情况可以图示如下:

露(露水)→露天→显露→洩露→败坏

可见,除“露天”同本义有直接关系外,其余含义都同本义无直接关系,是引申义的引申义。展转引申的次数越多,所产生的含义与本义的联系越弱,但不论多弱,联系总是存在的。

又如:

贵——本义是价格高,篆形为从贝、臾声。《说文》:“贵,物不贱也。”《玉篇》:“贵,多价也。”《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由本义价格高引申为社会地位高,如《玉篇》:“贵,高也,尊也。”《荀子·荣辱》:“使有贵贱之

等,长幼之差。”由“地位高”又引申为“重要”,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 法· 月战》:“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由“重要”又引申为“重视”、“崇尚”(即“认为重要”),如《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礼记·中庸》:“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由“重视”又引申为“敬重”、“尊重”,如《孟子·万章下》:“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荀子·正论》:“下安则贵上。”由“敬重”又引申为敬辞,如《三国 志· 蜀志·张裔传》:“贵土风俗,何以乃尔乎?”“贵姓”、“贵庚”、“贵地”、“贵干”中的“贵”,也是敬辞,义犹“尊”。

“贵”的词义引申情况,可以图示如下:

贵(价格高)→地位高→重要→重视→敬重→敬辞由上述引申图可以看出:本义同间接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以本义为起点、以直接引申义为第二环节、沿着线型序列一层一层引申下去的传递关系。

③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举例。在实际语言中,以本义或某引申义为中心的辐射关系,和以本义为起点的传递关系,在词义引申的过程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也表现了词义引申的复杂性和汉语词义的丰富性。下面,我们举若干例子,说明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的情况:(词的义项录自《汉语大字典》)

朝——有下列义项:①早晨;②初;③日,天;④东方;⑤早朝;⑥朝见;⑦诸侯相见;⑧下属见上官;⑨儿女向父母请安;⑩宫室;11朝政,政事;12朝服;13会聚;14归附;15朝廷;16官府厅堂;17朝代,等等。

聚——有下列义项:①会合,集合;②积蓄,储备;③征收搜刮财物,敛财;④众,集团,一伙;⑤共同;⑥村落;⑦并拢。

徒——有下列义项:①步行;②步兵;③跟随的人,从人;④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人;⑤门人,弟子;⑥役使;⑦服役的人;⑧拘禁使服劳役,即徒刑(古代刑法名);

⑨服劳役的犯人;⑩众; 11独;12仅,只;13裸露;14空;15白白地;16(贬义的)人,如“酒徒”、“暴徒”、“游手好闲 之徒”。

烈——有下列义项:①火猛;②猛烈,激烈;③甚,厉害;④严酷,严厉;⑤食物味道浓烈,味浓;⑥香气浓郁;⑦火光;⑧烧;⑨炙烤;⑩曝晒;11光明,显赫;12威;13刚正,忠义;14功绩,功业;15祸害。

骄——有下列义项:①六尺高的马;②马雄壮;③强烈,旺盛;④傲慢,骄矜;⑤欺;⑥放纵,横暴;⑦士卒不整肃。

粲——有下列义项:①精米,上等白米;②鲜明貌;③

清洁,洁白;④盛笑貌(露齿之笑,牙齿粲然);⑤有文采;

⑥明白,清楚;⑦众多。

绳——有下列义项:①绳子;②绳墨,墨斗(木匠工具);

③准则,法度;④直,正;⑤度量,衡量;⑥纠正,弹正;⑦约束,制裁;⑧捆绑;⑨纠合;⑩颂扬,称誉。

精——有下列义项:①优质纯净的米;②纯洁,纯净;

③完美,最好;④精华;⑤专一; ⑥细 致,严密;

⑦精通;⑧精明;⑨小;⑩神灵,鬼怪;11明亮;12事物内在的本质;13真气,宇宙间的灵气;14精神,魂魄;15精力,人的生命力;16精液;17瘦肉;18甚,很;19全,皆;20光,袒露。

草——有下列义项:①草;②割草;③荒野;④粗劣,草率,简略;⑤微贱;⑥创始,草创,起稿;⑦底稿,草稿。

粗——有下列义项:①糙米,粗粮;②粗糙,质地低劣;

③粗疏,不精细;④粗野,鲁莽;⑤粗大;⑥壮;⑦略微;⑧刚,才;⑨事物的表面现象。

等等,等等。

(2) 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角度分析

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角度来看,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实词到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教案九 第九讲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讲介绍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以及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要求在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常识部分所举词例的意义特点,以及能对10篇精读文选里的词义现象加以理解和解释。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常识内容精讲 一、词的本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义。语言的历史要比文字悠久得多。那些早在汉字产生以前就已出现的汉语词,它们当初的意义是什么,由于没有文献可考,我们无从得知。我们所讨论的,只能是文献语言范围内的词义引申。因此,我们所讲的本义,指的是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例如,“鄙”的本义的探求,只能通过该字在古书中的用例来考察。试看以下例句: ①四鄙之萌人。——萌(氓)人:草野之民。“鄙”的意思是边邑。 ②焚符破玺,而民朴鄙。——“鄙”的意思是质朴,厚道。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的意思是浅陋,庸俗。 ④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鄙”的意思是贪吝。 ⑤我皆有礼,夫犹鄙我。——“鄙”的意思是鄙夷,看不起。 以上②③④⑤诸义,都是从①的边邑义引申而来。因此,可以确定“鄙”的本义是边邑。 2、探求本义的途径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 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因而词的本义,一般来说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例如:“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可以确定谴责为其本义,其余的则是引申义。 (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 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词、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运用中,词义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因而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 例如:“斃”(“毙”的繁体字)字,《说文》作“獘”,表示向前倒下。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斃”,从死,敝声。从文献用例来看,先秦古书里的“斃”多表示仆倒义。如《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又如《鞌之战》“射其右,毙于车中。”都可以证明“斃”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

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08296

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 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 (1)“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如:“这里的河水很深。”“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这个宅院很深。” (2)“实”: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如:“这是一个实心儿的铁球。”“河水已经冻实词的本义,一般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 怎样确定词的本义: (1)分析字形 例如:“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可确定谴责为本义,其余是引申义。 (2)引证文献用例 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中,词义才能显示出来。 例如:“愤”有烦闷义和愤怒义,字从心,贲声。但是根据古书的用例,烦闷义出现较早,可以确定本义应是烦闷。 又如:“毙”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多行不义必自毙。”“射其右,毙于车中。”“毙”表示向前倒下。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毙”,从文献看,古书里“毙”多表示仆倒义。

引申义 1、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示例及分析: (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实”:真实,实在。 又如:“道”的本义是道路,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途径、方法、道理、规律、学说、引导等义项都是它的引申义。 再如:“纲”的本义是网上的总绳,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事物的总要”、“国家的纲纪”等义项就是它的引申义。 2、词义引申的趋势 从本义和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范围看,词义引申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实现的。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 ①从具体到抽象 “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 “术”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②从个别到一般 “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

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和引申义 一、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定义 1.本义:由字形记录下来并有文献用例证明的词的最早意义。 2.引申义:由本义出发,经过相似或相关联想引申发展得出的新的意义。 3.假借义:与本义无关,只是借用同音字记录下来的另一个词语的意义。 二、如何分析本义与引申义 1.方法:通过因形求义,求出词的本义以究明引申义,梳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使得该词的意义系统“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2.因形求义:通过分析字形的结构与字义之间的联系来考求本义的一种求证方法。 3.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联想的基础之上的,即建立在相似、相关联想的基础之上的。 (1)妇人怒曰:‘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自己不能保护自己的配偶而让她离开),又不能字(养育)人之孤而杀之(又不能爱护别人的孤儿而杀死他们),将何以终(这种人

怎么能得到善终)?’遂誓施氏(离开施氏)。” 其中的“字人之孤”一句不易理解,关键在于“字”字。但是,只要我们分析一下它的字形结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mian3下,子亦声。”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可见,“字”的本义应是“生子”。《广雅·释诂一》:“字,生也。”《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果实)如兰,服之不字。”郭璞注:“字,生也。”由“生子”义引申,可以有“养育”、“抚养”义(相关联想)。 由“生育”之义引申,可以有“怀孕”之义。(相关联想) 又可以引申为“喜爱”、“爱护”之义。(相关联想) 由“抚育”之义又可以引申为“教育”、“治理”之义。(相关联想) 由“教育”又引申为“文字”。(相关联想) 又引申为“名字”。古代男子成年则命名。

古代汉语教案古代汉语教案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引我讲我们讲了词的古今词义的异同、 我们在前两周讲了古今词义的异同,举例说明有许多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语言发展变化引起的,今天我们要讲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就是要来探讨词义变化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大家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间的关系,掌握词义变化的脉洛,深刻地理解、掌握词义。 这一讲我们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三、考察、推求本义的方法 四、如何分析引申义 五、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有好几个意义,其中有较原始的,有后来发展,变化来的,还有借假义,一般人说词的本义是指它最初的意义。 ①什么是词。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单位,一个词由形式内容两部分组成,形式是它的读音,内容是它表达的概念。不包括形体、字义同词义。②词的产生就是语言的产生,语言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刚产生的几十万年前,我们如果说研究词的最初产生的意义,那么研究工作是无从作起的。我们研究词的本

义,往往要借助文字记录的语言材料来考察词较原始的意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是为了记录表现语言、解决语言时空问题而产生的,是语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词和字它们产生的时间差异,如果人类使用语言是一年的时间,那么文字则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小时才产生的,所以,我们借助文字资料来研究的词的本义并不是汉语最原始的意义,而是指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的最古老的意义。 引申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词的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一个或几个有关的意义叫词的引申义。例如: 引:小篆写作,指事字,左边是“弓”,右边一竖是符号性质,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把弓拉开,形状变长,所以引申为长,延长,(还有拉、导领、后退等义)在“引申”这一词中用的是延长这一义 申:甲文作,籀文作昌,小篆作,从甲文看象闪电形,申是古电字,后来假借为地支名和陈述义,作为伸展一义,有人认为是引申义,闪电光延申状 由“引申”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义的“引申”是汉语词义发展的主要方式,词义不断地引申就可以克服词和语言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使语言更好地完成帮助人们交际的任务,但从另一方面说,一词多义现家太纷繁,又给学习掌握选成了困难,为了学习古汉语的需要,我们有必要来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分析本义,引申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会加深对词义的理解。例如: 绥:有安抚的意思

第八讲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 由于语言历史悠久,一个词最初的、原始的意义很难确切弄清。词的本义并非词的原始意义。我们所言的词的本义,是指从汉字字形上分析出来的、并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 二、如何探求字/词的本义——因形求义 1、依据字形分析 A象形字。水,。 《水经注》:?江水又东,迳巫峡。?(古指河流,本义。) B指事字。本,。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树根,本义。) C会意字。粪, 《荀子〃强国》:?堂上不粪,则郊草不瞻旷芸;白刃扞乎胸,则目不见流矢;拔戟加乎首,则十指不辞断。非不以此为务也,疾养缓急之有相先者也。?(扫除,本义。) D形声字。诛:从言,朱声。 《论语〃》:?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责备,本义。)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形,如莫、朝、射等字,

只有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2、从多个义项中确定最早的一个 当一个词存在多个义项,且通过字形分析并不能确定哪个为最初的意义时,需要依据古文献,去判断哪个在先。如: 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 愤:有两个常用义,一为“愤懑”,一为“愤怒”,文献中“愤懑”义在前,应为本义。 三、引申义 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例: 朝: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江水》)早上 ②盛服将朝。(《左传〃宣公二年》)朝见、上朝 ③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宣公二年》)朝堂、朝廷 ④汉朝陵墓对南山。(杜甫《诸将》)/一朝天子一朝臣。朝代 朝,甲文作,本义为早上,古代早上儿女省视父母、臣下晋见君王,引申为上朝、朝见,君主接见臣子的地方为朝廷、朝堂,由朝廷引申为朝代。这几个意义相互关联,可用下图表示: 朝:①早上②上朝、朝见③朝廷、朝堂④朝代本义直接引申义间接引申义 四、本义与引申义的联系方式

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 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 (1)“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如:“这里的河水很深。”“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这个宅院很深。” (2)“实”: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如:“这是一个实心儿的铁球。”“河水已经冻实词的本义,一般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 怎样确定词的本义: (1)分析字形 例如:“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可确定谴责为本义,其余是引申义。 (2)引证文献用例 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中,词义才能显示出来。 例如:“愤”有烦闷义和愤怒义,字从心,贲声。但是根据古书的用例,烦闷义出现较早,可以确定本义应是烦闷。 又如:“毙”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多行不义必自毙。”“射其右,毙于车中。”“毙”表示向前倒下。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毙”,从文献看,古书里“毙”多表示仆倒义。 引申义 1、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示例及分析: (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实”:真实,实在。 又如:“道”的本义是道路,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途径、方法、道理、规律、学说、引导等义项都是它的引申义。 再如:“纲”的本义是网上的总绳,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事物的总要”、“国家的纲纪”等义项就是它的引申义。 2、词义引申的趋势 从本义和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范围看,词义引申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实现的。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 ①从具体到抽象 “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 “术”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②从个别到一般 “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 “江”、本来专指长江,后来引申泛指河流。 3、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 相近: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的对象相似。 如“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斗”本义酌酒器,由于形状相似而引申为斗星。 如《“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条件、因果关系。

第二章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第二章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一、何为词的本义 本义顾名思义应为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例: A象形字,水:甲文字形为,江水又东,迳巫峡。古指河流,本义。 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为,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树根,本义。 C会意字,粪:甲文字形为,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扫除,本义。 D形声字,诛:从言,朱声。于予与何诛?责备,本义。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形,如莫、朝、射等字,只有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2、从多个义项中归纳。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文献,探求出的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不能无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如: 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 愤:有两个常用义,一为愤懑,一为愤怒,文献中愤懑义在前,应为本义。 三、引申义 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例: 朝: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江水》)早上 ②盛服将朝。(《左传·宣公二年》)朝见、上朝 ③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宣公二年》)朝堂、朝廷 ④汉朝陵墓对南山。(杜甫《诸将》)/一朝天子一朝臣。朝代 朝,甲文作,本义为早上,古代早上儿女省视父母、臣下晋见君王,引申为上朝、朝见,君主接见臣子的地方为朝廷、朝堂,有朝廷引申为朝代。这几个意义相互关联,可用下图表示: ③朝廷、朝堂④朝代 直接引申义间接引申义 四、本义与引申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有某种相似处,可以类比,因以为引申。) 形貌形状斗,本指酒斗,因形状相似,引申为星斗。 功能作用关,本指门闩,后引申为关卡,均有控制出入的作用。 方式情态奋,本指鸟奋飞,后指马、牛奋蹄。(《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俗语:“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 2、相关(有关联,可以以此代彼) 标志作用齿,本指门牙,后表示年龄。 动作代表主客体歌,本指歌唱,后指歌曲。 以性状代人姝,本指女子貌美,后指美貌女子。 以方位处所指人官,本指官署,后指官员。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教学内容: 1、掌握本义、引申义的概念、引申方式 2、学会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课时:2课时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例如: 我们所指的词的本义,并不一定就是这个词的原始意义。这是因为汉语的历史悠久,而记录汉语的汉字才不过几千年的历史。在汉字产生之前,口语中的词自然也有一个本义的问题,但那个时候的词的本义究竟是什么,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去考证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本义是指由汉字的结构形体扫显示出来的而且必须有古文字材料能够证明的意义。只有这样的意义,我们才能称之为本义。 另外,词的常用义并不一定就是词的本义。如:“天”字,很多人认为“天”的本义就是“天地”的“天”,上古的文献也大都用的这个意义,实际上这是错误的。 天:本义是指头顶。《说文》“天,颠也。”章炳麟《小学答问》“天即颠耳。” 《周易·睽》“其人天且劓。”天:一种京凿头顶的刑罚。 《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个敢于反抗上帝的英雄,因为“帝断其首”,所以叫做“刑天。”陶渊明《读山海经》“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即咏此事。 二、什么是引申义? 所谓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发展而来的意义。例如:粪:本义是扫除,引申为扫除的对象——垃圾、秽土。《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人的粪便也是垃圾,又引申为粪便。 元:由“人首”引申为其它事物之首。如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叫元首,一军之首,即统帅全军的主帅称元帅,在政界资格老的叫元老,考进士取得第一名的人叫状元。坏人头子叫元凶。“元”用在时间上引申为“第一”,每年的第一个月叫元月,每年的第一天叫元旦。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改位的第一年叫元年。如:隐公元年。 字:本义是生孩子,引申为抚育、抚养。《尚书·康诰》“父不能字厥子”。《左传·成公十年》“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 天:本义是头顶,由人体的最高部位引申为“至高无上”的天地的天。这个引申义被广泛地运用,本义反而消失了。 总之,本义是词的本来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与本义有着密切地联系。那么,假借义是不是引申义呢?不是。因为假借义与本义之间毫无联系。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讲。 三、怎样分析本义和引申义? 1、怎样分析本义? 分析本义是基础,不了解本义,就谈不上分析和研究词的引申义。因为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词义,那么,怎样分析本义呢? 分析本义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分析汉字字形,二是找古书例证。 ①分析汉字字形 在讲“汉字的结构和发展”时,我们曾谈到:从分析汉字的结构入手,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因为汉字是表义体系的文字,人们是根据语言中的词的意义来造字的,因此汉字的结构能够提供词的本来的意义。例如:斤:篆文、金文是一把斧子的形状,是个象形字。这种象形证明了“斤”的本义是砍伐树木的工具。 但这样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所得出的本义是否是正确的呢?这就必须得到古文献资料的证明,看看古文献中古人是如何使用这个词的。 ②看古书例证 关于“斤”,《孟子·梁惠王》中有“斧斤以时入山林。”——斧斤按照一定的季节由人们带到山林里去砍伐。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本义顾名思义应为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例: A象形字,水:甲文字形为,江水又东,迳巫峡。古指河流,本义。 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为,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树根,本义。 C会意字,粪:甲文字形为,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扫除,本义。 D形声字,诛:从言,朱声。于予与何诛?责备,本义。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形,如莫、朝、射等字,只有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2、从多个义项中归纳。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文献,探求出的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不能无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如: 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 愤:有两个常用义,一为愤懑,一为愤怒,文献中愤懑义在前,应为本义。 三、引申义 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例:朝: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江水》)早上 ②盛服将朝。(《左传·宣公二年》)朝见、上朝 ③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宣公二年》)朝堂、朝廷 ④汉朝陵墓对南山。(杜甫《诸将》)/一朝天子一朝臣。朝代 朝,甲文作,本义为早上,古代早上儿女省视父母、臣下晋见君王,引申为上朝、朝见,君主接见臣子的地方为朝廷、朝堂,由朝廷引申为朝代。这几个意义相互关联,可用下图表示: 朝:①早上④朝代 本义 四、本义与引申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有某种相似处,可以类比,因以为引申。) 形貌形状斗,本指酒斗,因形状相似,引申为星斗。 功能作用关,本指门闩,后引申为关卡,均有控制出入的作用。 方式情态奋,本指鸟奋飞,后指马、牛奋蹄。(《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俗语:“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 2、相关(有关联,可以以此代彼) 标志作用齿,本指门牙,后表示年龄。 动作代表主客体歌,本指歌唱,后指歌曲。 以性状代人姝,本指女子貌美,后指美貌女子。 以方位处所指人官,本指官署,后指官员。 3、相因(有因果条件关系)如:危,本指高,后指危险。 五、词义引申举例 (一)连锁式引申: 1、要:金文作、,《说文》:“要,身中也。”

词的本意和引申义

第二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一)什么叫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是与该词的书写形式相应并有上古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最古的意义。我们所说的本义,是指造字时代的词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义或最初义。象形字最能反映本义。 (二)掌握词的本义的意义 有助于深入领会由本义派生的各引申义,把握词义系统的全局,使纷繁的词义条理清晰。(三)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1.分析字形,据形索义借助于词的书写形式来探求词的本义。 2.验之以文献根据字形分析出来的意义,必须有文献资料加以参证。 二、词的引申义 (一)什么叫词的引申义所谓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类。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再引申的意义。 (二)词义引申的类型 按外在形式分:1.链条式:引申从本义出发,沿着同一方向,在不同层次上连续地引申。防:(1)以防(堤坝)止水。(《周礼·地官·稻人》) (2)防民之口,甚于防(堵水)川。(《国语·周语上》)(3)若敕政责躬, 杜渐防(禁阻)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后汉书·丁鸿传》)(4)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礼义防(约束)民欲,实菽粟货财。(《盐铁论》)(5)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规范)表。(《荀子·儒效》) 防:堤坝—→堵水—→禁阻—→约束—→规范 2.辐射式引申:以本义为中心,在同一层面上向不同方向直接引申。 贱:(1)心忧炭贱(物价低)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2)威尊命贱(卑微)。(李华《吊古战场文》)(3)且相如素贱(地位低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左右以君贱(轻视)之也。(《战国策·齐策四》)(5)又迫贱(谦词)事。(司马迁《报任安书》) 贱:卑微、价格低、低贱、轻视、谦词 “节”的本义是“竹节”。竹节有两个特点,一是截分,把事物截分为若干段;二是节制,这若干段的长短是有一定之规的。根据“截分”的特点,“节”可引申为木节、关节、季节、节拍等义。根据“节制”的特点,“节”可引申为节制、符节、气节、法度等义。例如: (1)不遇盘根错节,何以识利器乎?(《后汉书·虞诩传》)(木节)(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关节)(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季节)(4)贵在中节。(《盐铁论·相刺》)(节拍)(5)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节制)(6)杖汉节牧羊。(《汉书·苏武传》)(符节)(7)时穷节乃见。(文天祥《正气歌》)(气节)(8)礼不逾节。(《礼记·曲礼》)(法度) 上述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形表示: 竹节、木节、法度、关节、气节、季节、符节、节拍、节制 3.综合式引申 很多情况下,词义引申是链条式和辐射式两种类型交织并存。按内在联系分: (1)时空引申 “处”,有“时”义,杜甫《述怀》诗:“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刘长卿《江州留别薛六柳八二员外》诗:“江海相逢少,东南别处长。”元稹《鄂州寓馆严涧宅》诗:“何时最是思君处,月落斜窗满寺钟。”柳永《雨霖铃》词:“方留恋处,兰舟催发。”诸“处”皆当作“时”节。

词的本义 与 引申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由于词义是不断发展的,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止一个意义,因此,词的多义现象是古汉语中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谈谈古汉语书面语言中词的多义现象的几个重要方面——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词的本义 1 什么是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也就是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或最早的意义。这是因为在汉字诞生之前,语言(口头语言)早已产生,某个词在口语中刚出现时究竟表示什么意思,我们无法考证。据考古发掘,中华大地上早在170万年之前,就有元谋猿人的活动,就有人类社会,就有语言。而汉字的产生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同170万年相比,五、六千年实在是短暂得很。我们现在了解古代语言,主要是靠用汉字记录的书面材料。王力先生说:“所谓古代汉语,实际上就是古书里的语言。”因此,研究和学习古代汉语,离不开汉字。在汉字诞生之前的一百六七十万年中,汉语的形

态和词的含义,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因此,我们界定的词的本义,是从有记录词的汉字之时算起的,而不是从语言中词的产生之时算起的。词的本义和词的原始意义之间不能画等号。 对于一个多义词来说,本义在它的所有含义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他含义多数是从本义派生发展出来的,抓住了本义,其他含义也就容易理解。清儒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本义明而后余义明,引申之义亦明,假借之义亦明。”这是对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关系的深刻揭示。 例如,在新版《辞海》中,“题”字共有七个义项,即:①头额;②标识篇首的文字,如“标题”、“篇题”;③题目、问题;④书写、署,如“题字”、“题诗”;⑤品评;⑥章奏;⑦通“提”。在这七个义项中,“头额”是本义,《说文》:“题,额也,从页,是声。”《说文》告诉我们,“题”是形声字,它的本义与“页”有关,读音为“是”。“页”(xié)是个象形字,含义为“头”;“头额”是“头”的一部分,所以从“页”。《山海经·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文题”即“花额”,这是“题”的本义之用。义项②至⑥,都是由本义发展推衍出来的:“头额”是人体最上最前的部位,由此引申表示一篇文章最前面的文字,即“标题”、“篇题”;“标题”表示文章要阐述、说明的具体对象,由此引申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作业(二) 一、填空 1、词的本义是词的本来的意义,引申义是本义引申出来的,更正确地说,是从本义发展出来的。 2、文字学家主要是凭字形来辨析本义。许慎《说文解字》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词的本义。 二、下面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有别,试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告子上》(热水) 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护城河) 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诉讼) 4、一兔走.,百人逐之。《商君书?定分》(逃跑)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僖公三十年》(外交使节) 6、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城,城市;市,买卖) 7、云髻半偏新睡觉 ..。(白居易《长恨歌》)(睡醒) 三、翻译句中加“?”的词,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左传?隐公元年》(兵器,本义) 2、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城墙,本义) 3、子犯清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传?僖公三年》(达到, 引申义) 4、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左传?僖公三十年》(灭亡,引申义) 5、君子引.而不发。《孟子《左传?僖公四年》尽心下》(开弓,本义) 五、给下列句子中的“信”释义,并指出哪是本义,哪是直接引申,哪是间接引申,哪是假借义?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 (对人真诚、不虚伪。直接引申) 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论语?公冶长》 (相信。直接引申)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 (言语真实。本义) 4、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左传?襄公三十年》 (的确。间接引申) 5、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孟子?告子上》(通“伸”。伸直。假借义)

词的引申义与本义

从《劝学》中讨论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选取的文言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正文: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本来的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其作者讲本意的辨法主要是分析字形。一般来说,一个字的形体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这就是造字时候的本义。对于词的本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根据字形来分析,其中包括: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但在探求词的本义的时候,不仅要分析字形,还要有语言资料来加以证实。所以,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来分析词的本义。但有些词由于文献不足的缘故,在文献中却难以找到证明。因此在探究词的本义的时候,我们要持辩证的态度,既不盲目否定,也不盲目肯定。 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从本意引申出来的意义,它就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其中直接引申是指从本意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直接引申的意义与本义的关系很近,产生的时间比较早,也比较容易辨认。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的“展转为他训”。在许多状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教学目的】理解什么是本义,掌握探求词的本义的方法,培养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分析词的本义的能力。知道引申义的内涵,掌握词义引申的类型、词义引申的规律以及词义引申的相互影响,以提高分析词的引申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求本义的方法词义引申的规律和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探求本义应注意些什么词义引申的相互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所用课时】 4学时 【教学过程】 词的本义 一、相关概念 结合现代汉语相关内容辨析:词的本义、原始义、基本义。 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思考回答:如何探求词的本义。总结: 1.词的书写形式 2.用例始见文献 3.义位之间的联系层次 以“字”为例: 字:文字、人的表字、生子、爱、养育(上古义位) 书写形式:人在屋下生子 始见文献: 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周易》——生子 于父不字厥子,乃疾厥子。《尚书》——爱 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诗大雅生民》——养育 义位之间的联系层次: 生子——爱抚、养育 生子——文字 生子——表字 综合考证,故“字”的本义是生子。 三、借助字形探求本义时需注意的问题 思考讨论:我们在借助字形探求本义时应注意些什么? 1.对于本无其字,借用别的字来表达的词,当然不能根据字形来探求它的本义。这时,要区分字的本义和词的本义。例如:难、权、新、我 2.不能拘泥字形把本义理解得过于狭窄,如:牢、逐、牧、高、小 3.要同考察词的用例相结合,如:圂、焚 4.尽量使用古文,如:保 四、课后拓展 阅读熟悉教材362页《词的本义探求例》。 词的引申义 一、讲授新课 (一)什么叫引申义

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 直接引申:月、城、 间接引申:朝、任 要尽量把一个词的多种意义之间的关系条分缕析清楚,如“解”。 (二)词义引申的方式 1.链条式引申: “要”的引申脉络: 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②中间(事物的中间部分)→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前进)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己的欲望)→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2.辐射式引申: “节”的引申脉络: ②木节、草节(用于草木) ③关节(用于动物) ④季节、节气(用于时日) ①竹节⑤节奏、节拍(用于音乐) ⑥气节、节操(用于道德) ⑦礼节(用于社会) ⑧节约(用于用度) ⑨旌节、节杖(用于外交) 3.综合式引申: “信”的引申线索如下: ②诚信 ①言语真实③相信 ④的确 ⑤信物→⑥信使→⑦音信→⑧书信 (三)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 1.由具体到抽象。如: 道:本义指道路,引申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抽象的途径、方法,再引申为抽象的规律、道理。 2.由个别到一般。如: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 3.由实词到虚词。如: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 (四)词义引申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1.同步引申 同(近)义词的同步引申 假借贷贳:都可由“借”义引申出“宽”义 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由同(近)义词构成的同步引申? 反义词的同步引申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四)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第一课时词的本义及其对本义的探求 一、本义的概念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是与词形相应的能有文献资料证明的词的最古意义。 二、探求词的本义的意义 掌握词的本义就可以提纲挈领,以简驭烦,使纷繁的词义条理清晰,脉络分明,有助于深入领会由本义派生的各引伸义,把握词义系统的全局。例举“益、及、解”如下: 益:《说文》:“饒也。从水皿。”甲骨文小篆字形。象器皿中有水漫出。从皿,从水。“水”已隶变。本义:“溢”的本字。水漫出 (1)水漫出來。動詞。《呂氏春秋·察今》:澭水瀑益。 (2)增多,增加。動詞。《觸龍說趙太后》:少益嗜食,和于身。 (3)富裕。形容詞。《呂氏春秋·貴當》:如此者,其家必日益。 (4)利益、好處。名詞。《尚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 (5)更加。副詞。《孟子·粱惠王上》:如水益深,如水益熱。 及:《说文》:逮也。从又从人。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1)追趕上。動詞。《齊晉鞌之戰》:故不能推車而及。 (2)到達。動詞。《齊晉鞌之戰》:將及華泉。 (3)到那個時候。《齊晉鞌之戰》:病未及死,吾子忍之。 (4)趁這個時候。《觸龍說趙太后》: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 (5)品行趕得上。《論語·公冶長》:非爾所及。 (6)涉及。《論語·公冶長》:言不及義。 (7)與。連詞。《鄭伯克段于鄢》:生莊公及共叔段。 解:《说文》:判也。从刀判牛角。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 (1)判,剖分也。《庄子·养生主》:庖丁爲文惠君解牛。 (2)離散也。《汉书·张耳陈馀传》:恐天下解也。 (3)說也,析言事理也。《荀子·非十二子》:閉約而無解。《史記·吕后紀》:君知其解乎?(4)脫也,免除也。《禮·曲禮》:解屨不敢當階。 (5)開放也。《后漢書·耿純傳讚》:嚴城解屝。 (6)曉悟也。《三國志·魏志·賈詡傳》:太祖遂與韓遂、馬超戰渭南,問計於詡,對曰:“離之而已。”太祖曰:“解。” (7)意識也。詳“見解”條。 (8)消釋怨隙。如云和解。 (9)達也。《莊子·秋水》:無南無北,奭然四解。 《辭海》對“解”註四個音,27個意義,我們只是取其前9個意義進行分析。第九義是不準確的。成玄英註《莊子》曰“奭然無礙。”可見“四解”是四面开放的意思,應與第五義合並。“解”的本義是解牛,直接引申為分解動物。由分解動物再引申為解體。由分解動物還引申為“解結”。從解繩結再引申為解脫,為解說、為曉悟、為見解、為和解。歸納起來只有三個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