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期以来张爱玲研究评述

新时期以来张爱玲研究评述

新时期以来张爱玲研究评述
新时期以来张爱玲研究评述

新时期以来张爱玲研究评述

摘要:张爱玲女士去世以后,各类杂志报刊都表现出了对她强烈的“热衷”,以及许多国内的专家学者对张爱玲和她作品的研究也是极其深入的。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强独特性的一位女作家,张爱玲的很多作品在极大一个层面上是受到了精神分析理论影响的。新时期以来,我国学者对她研究的热情逐渐较原来高涨,还有许多海外的专家学者对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评述。

本文就新时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张爱玲女士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调查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新时期以来张爱玲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性评析、梳理和总结,力求找到一个较清晰的研究路线,从横、纵两个方面对其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追求可探讨的空间。研究所得出的最大成就是使得新时期以来的张爱玲研究成果从生平传记研究、艺术特色整体研究女性思想研究、具体作品研究、文化研究各个方面进行归类,并且从横、纵、文学体裁的角度进行了二次分类,使得新时期对张爱玲的研究成果得以整体性归纳,有明确的分类和研究思路,对新时期张爱玲的研究能有新的突破性研究。

关键字:新时期;张爱玲;研究成果;角度;类别;艺术性

一、引言

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张爱玲一直都是文学爱好者不忍遗漏的重点研究对象,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国内的又掀起了一场“张爱玲研究热”。也就是在进入80年代以后的这数十多年间,对张爱玲女士的研究论文不仅是数量剧增,连一些专门的研究性著作也是相继问世。此外,在专题史、文学史以及小说史当中也不断地出现了有关于张爱玲女士的论述。自她的作品问世以来,她的小说就受到了广泛的读者喜爱,其中不乏社会各界、各阶层的人物。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张爱玲笔下的人生感悟和对生命的体验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还有就是她创作的小说可以说是雅俗共赏。

从近十几年来学者们对张爱玲的研究方向和结果来看,我认为他们总体的研究趋势还是表现出从单一变得更加多方位,从断断续续的片断逐步转向到系统化、整体化的。在研究方法上也是不断地有创新,我也会学着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全方位地去对她进行研究。

二、研究角度梳理

细数张爱玲的50年研究史,学者们从许多个不同的角度对张爱玲女士以及她的作品进行了研究。但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就是对张爱玲本人的生平进行的研究分析,另一类就是对她的具体作品作出的研究分析。下面,我就从张爱玲的生平传记、艺术特色整体研究、女性研究等方面对研究的角度进行梳理。

(一)生平传记研究

1.40年代——轰动文坛的才女

40年代的上海,著名作家张爱玲是无人不知晓的才女,她的成名在当时的文坛非常富有传奇色彩。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她的作品《传奇》一经出版,就马上成为了上海文坛最畅销的书。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张爱玲被文坛瞩目,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她的作品就在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可是较现在来看,当时对

她的研究还不多。

2.70年代——30年的空白

自建国以来的30年时间内,对比她红极一时的年代,她渐渐被人们遗忘,并且还是长久的遗忘。这30年期间对她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据统计,国内竟然没有一篇有关于张爱玲的研究性论文发表,而且在几部非常权威的文学史册中,也没有张爱玲的名字出现,这就导致使了这位女作家很少被国人所知。但也就是在这同时,海外的学者却对张爱玲女士的研究有了很快的进展。

3.新时期——重新深入定位

新时期以来的十多年间,随着张爱玲的作品又重新被世人所翻阅,有的被翻拍成了电影、电视剧,所以又重新掀起了一场“张爱玲热”。也正是由此,人们才开始渐渐拾起对她的研究。但此时就面临着需要深入地研究她的每一部作品,从中挖掘出更深一层次的涵义,并且还要重新对张爱玲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要肯定她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艺术特色整体研究

许多有名的作家都不能否认张爱玲是具有很强艺术造诣的作家,她写出的作品自然也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尽管有的名家认为她有一点“过”,但她所具有的艺术特色是毋庸置疑的。

1.貌似延续传统,实为中西结合

水晶是台湾众多的“张迷”中较痴迷的一位。他曾经到美国去对张爱玲进行过两次采访,并且与她谈了长达七个小时之久的时间。水晶曾经写过一本名为《张爱玲的小说艺术》的著作,在这本书中他用非常精确的语气指出:“张爱玲女士的小说虽然从外貌上乍看起来像是传统的章回体小说的延续,但是事实上她是属于貌和神离型的,她在技巧和精神上,还是比较西洋的”。就这样的论述其实就已经触碰到了张爱玲小说最实质的艺术性。

2.现代趣味和旧小说的情调相统一

从张爱玲整体的艺术特色来看,她的小说表现为具有相当鲜明的独创性,最主要是体现在“现代趣味和旧小说的情调相统一”。杨义先生曾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论述到,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添加了许多西洋的小说写作技巧,或者说是较为现代的“先进”手法。这就使得她的小说作品中有很多象征、意象和主题是其他的通俗小说和古典小说所不能比拟的。或许就是因为她在我国的小说与西方的小说中间寻找到了符合自己风格、适合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让自己所创作出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3.艺术特色中的个人因素融入

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还跟她的生活背景以及家庭教育等因素有关。比如,从她17岁时所写的《霸王别姬》中就不难发现传统的古典文化对她的影响有多么大。我们可以看到,年仅17岁的她在《霸王别姬》中所运用的那些强烈对比(“雪白的脸”、“墨黑的眉峰”、“漆黑的眉毛”)表现出的苍凉和悲壮,是多么的令人难以置信会是出自一个小姑娘之手。这在于青的《天才奇女——张爱玲》疑问中也有相同的论述,另外于青还指出,“其实这些是跟她的家庭甚或息息相关的,因为这种苍凉和悲壮不仅限于此部作品,甚至还一直贯穿于她一生所创作的作品中。张爱玲的小说当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这已经成为了她小说的一个重要标志。”另外,张爱玲的小说在时序性上很固定,因为基本上都是按照事件的自然发展时序来进行叙述的的,很少出现倒叙或者是插叙的情况出现,这恰恰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所特有的叙事特点。可见她受古典小说的影响还是挺深的。而且她

的小说常常是把自己作为一个说书人的口吻来开始叙述的,尤其在《第一炉香》中最明显。

综上所述,张爱玲的艺术特色是她在从小生活的环境中培养起来的,也是因多个不同因素共同作用才形成的。事实上,在五四运动过后,洋文化流入中国,当时的作家很少有不受到从西方文化冲击的影响的,但是只能够将西方文化与我国传统的古典小说完美融合的就很少有了。张爱玲从小生活在极富封建色彩的家庭中,在她那个封建世家的文化熏陶下,打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知识功底,这也是她独特的艺术特色形成的。

(三)女性研究

张爱玲小说的另类艺术风格的确令人惊叹,然而与此同时,她那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也同样值得引起世人对她的研究。在她的文章中,有很多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描写,她站在自己作为女性的独特视角对照现实的人生抒发自己的感想,做出对生命的感悟,非常精确地叙述出了她生活的那个年代女性的生活状态是如何的矛盾和尴尬。

1.从女性情欲描写的角度的女性研究

在我国的现代文学史上,不乏对女性情欲进行描写的作品,但为何张爱玲对女性这方面的描写那么受世人关注呢?这是因为她结合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又是站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进行的描写。她不仅仅只是注重“情欲”两个字的描绘,而更多的是将描写的重点放在了婚外情上,这是当时很多人不敢拿出来说的一个突破性的话题,却又是很多人正经历的。她将这种情欲进行了非常细致入微的描写,尤其擅长对有点变态的情欲的描写。在她的作品中形成了围墙内外两种不同情欲的鲜明对比,这也是他多女性描写的一大独特之处。

2.从女人们悲凉的结局的角度的女性研究

张爱玲笔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是出身在处于衰落阶段的封建家庭中,同时她们正接受着新式的教育模式,享受着新式的生活方式。但尽管这样,这些女性的头脑中归根结底还是依然被封建的传统思想一直压制着,没有办法真正做到让自己的头脑和心理也跟上新时代前进的步伐。当最后家族没落时,由于金钱受限,作为生物的本能反应,为了生存(不管有没有理想和生活目标,只是为了“活着”而活)而去充当了“结婚员”,纷纷地走上了“待价而沽”的路。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几乎拥有相同的生存方式,在感慨完繁华落尽之后,同时又去寻求金钱的依靠。她们有的人活着只是一具行尸走肉,已经没有了思想想的追求,对感情已变得麻木,这样的悲凉结局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苍凉!

3.从离不开男人的少妇们的角度的女性研究

在张爱玲塑造的诸多女性形象中,除了刚才提到的为了生存而结婚的女性外,还有另一类女性群体,那就是——渐渐老去却又想再嫁人的少妇们。这类少妇们已经习惯了有男人在身边,在她们的潜意识当中已经形成了“男人就是女人存在的价值,没有了男人,女人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这样的观念。也就是这道无形的枷锁将她们的人生束缚。她们在一次婚姻失败以后,就努力去寻求第二次婚姻,企图用着第二次的婚姻来拯救自己。但是她们却无法意识到自己那种一味对男性的依赖才是自己婚姻失败的根本原因,这种陈旧的观念不改变,他们就永远不会获得完美的婚姻。

4.从心理扭曲的阔太太的角度的女性研究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金锁记》里的曹七巧。曹七巧就是为了钱而维系的婚姻,她从成为了阔太太以后就开

始一心一意地等待遗产。待到后来她的丈夫死了以后,她如愿以偿得到了巨额的钱财,但却失掉了最宝贵的青春。于是为了找回那已经逝去的青春,她恋上了自己的小叔子,尽管他只是觊觎她的钱财而已。可见这类女性已经在性格和心理上变得扭曲不堪。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因为身处于乱世之中,所以情感变得不平静、婚姻变得不完美,因为封建家庭的种种变故和衰落,另其感情生活不能够善始善终。就正如她所说的:“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干疮百孔的。”所以在她的小说中都是描写的女性在没落时代滋生出来的心理诟病。

(四)具体作品研究

张爱玲是一个很具传奇色彩的女子,从她的作品中可以挖出她生活的缩影,品读她真实的人生。她也常常在创作的文章中使用一些拉家常式的写作手法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感觉自己就是在与张爱玲面对面地听她讲故事。但越是让人有这样的错觉,她越是不愿意让别人窥测到那个只属于她自己的内心世界。她早期的著名作品《倾城之恋》仿佛若隐若现地可以让读者臆想到她是怎样的一个女子。但最接近张爱玲本人真实生活的作品是那部被封存了十年的《小团圆》,这是一篇用自传体形式进行写作的小说。

1.《小团圆》——悲凉、真实的张爱玲

和众多对张爱玲进行研究的人一样,上海的著名作家淳子也曾对张爱玲及其作品当中的人物进行过细致的研究。在阅读完《小团圆》之后,淳子说,“就仅仅从文本的角度来看,《小团圆》是一部‘自夸’性质很强的描写女性性心理方面的小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私小说’。同以往张爱玲的作品相比,《小团圆》显的更为夸张。”

的确,《小团圆》无疑是到目前为止最为真实且接近张爱玲实际生活和心理活动,也是她注入更多生活积累的一本小说。因此,很多熟悉和喜爱张爱玲作品的读者们都希望能够将小说里的人物替换成真实的写作者。在看过《小团圆》之后,很多想要更深一层次对张爱玲进行了解的“张迷”们都不禁感慨:我们看到的竟然是如此这般的一个张爱玲,真是无法想象她张爱玲比她以往所有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还要更加地复杂;如果她就是小团圆中所描述的那样,那是该有多么的冷酷和自卑,还有焦虑多疑啊!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知名的研究张爱玲的专家陈子善这样评价认《小团圆》:它非常集中地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最为丰富和真实的张爱玲。

2.《红玫瑰与白玫瑰》——具有很强女性意识的张爱玲

女性意识,指的是一名女性自身作为一个人,特别是女人的对自我价值正确认识的醒悟和体验。随着我国五四运动开展以后,五四精神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唤醒女性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的风潮很快就在中国境内迅速兴起并且不断扩散。在张爱玲所著的小说中,她塑造的有很大一部分女主人公形象身上都鲜明地反映出了“女性意识”。

比如在她的著作《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就非常生动地反映出了张爱玲自身的主张。她主张男人就该回归自己的男性本质,而女人也同样应该回归自己的女性本质。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男女两性和谐的建立起一个平衡的生活状态,才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男女平等与自由。《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两朵玫瑰:王娇蕊(热情似火的红玫瑰)和孟烟鹂(淡然似雪的白玫瑰),不管用的是什么方式,她们都通过自己的手段或方法对男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她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来为自己的未来打拼,张爱玲认为,这就是女性应具备的女

性意识。不需要局限于一个什么固定的方式,只要是为自己,为了得到社会好的评价而努力,就是积极的。

(五)文化研究

从上文对张爱玲作品的整体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分析时提到了张爱玲的作品很好地融合了传统古典小说的特点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特点,这就形成了独特的“张氏文化”。在她笔下通常显现出来的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一些畸形人生,从她的字里行间里能够体验得到张爱玲那种彷徨无依的落寞感以及些许的悲剧意识。有关张爱玲研究的文章中曾经非常透彻的指出过张爱玲的作品很苍凉,它将张爱玲作品中的文化诠释为是一种新时代的生存意识,而不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内涵”,并且还指出张爱玲的中文化潜意识心理更偏向于传统性,这对于认识东西方文化是悲剧性的。

二、研究特点分析及可探讨的空间

如果说张爱玲在40年代的几乎是一夜成名的传奇是一个意外的话,那么在间隔了30年以后,新时期以来再一次掀起的“张爱玲热”就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意外”那么简单了。为什么文学界和历史界,甚至是现在的电视传媒界都那么关注张爱玲文学?这就一定有它的独特研究特点存在,或者是有值得人们去进行探索和挖掘的空间存在。

(一)纵向研究

1.早期张爱玲研究——以傅雷为代表

早在上海还处于“孤岛”的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一批对张爱玲进行研究的学者,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要数傅雷了。在1943-1944年的1年间,张爱玲就连续在各大杂志上刊登了数十部自己的小说,这一现象很快就在当时的上海引起了轰动。而就在这时,很少写文学评论的法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被张爱玲的作品所震撼了,并很快在1944年4月写成和发表了关于张爱玲作品的文学评论性文章,这就从此开启了“张学”研究的全新篇章,并为日后张爱玲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傅雷在对张爱玲作品的评述过程中,有肯定,也有否定。首先他表明毫无疑问,张女士的《金锁记》是她迄今为止最为完满的作品,但是傅雷也基本是全盘地否定了她在小说《连环套》中的语言。那时张爱玲还是一株刚刚冒出的新苗,傅雷认定了她是一棵好苗子,所以才敢夸,敢骂。他作为文学界的前辈,对张爱玲虽然会有点过激但是很真诚的评述表现出了他对张爱玲给予的厚望,以及当时张爱玲的创作可能确实还是不够成熟,在语言或其他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

2.新时期张爱玲研究——更多中肯评价

在经历了40年代“张迷”的热烈吹捧,以及大量文学爱好者对张爱玲研究蜂拥而至的狂潮之后,长达三十年之久的一片研究空白已足够使历史沉寂。不管好的、坏的,在新时期的研究潮被重新掀起以后,都将重新定位。许多著名的学者在对张爱玲进行研究时不光是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充分肯定了张爱玲在文学上的艺术天分;还从张爱玲的身世背景着手,试着走进这位奇女子的内心世界,再从她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出发,分析研究她从中想要透露出的人生领悟。

一般学者都是从客观、公正的视角去考虑和评价,对张爱玲作品中语言的艺术性、文化的渗透性给与了高度评价,以及对作品中饱含的人性情感进行史料和文学意境分析,把握她的作品中显示出来的宽厚仁心和荒凉人生,尽管现在的论述可能还不够准确,但是都已经从过去零散的评论向评论的整体性靠近。

(二)横向研究

在新时期以来的纵多研究结果中表明,张爱玲的创作可以说从西方的文学中得到了不少的启发,但是究其创作的源泉,最根本动力来源还是我们中国的古典文学,其中对张爱玲的创作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红楼梦》、《金瓶梅》、《海上花列传》和《醒世姻缘传》了。特别是《红楼梦》,这种世情小说通常是通过细腻地对日常生活琐事进行描摹,在平淡当中去寄寓深刻主题,从平凡中凸雅致,达到了中国的古典小说最高峰。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学者对张爱玲作品的评述结果来进行分析比较各学者的研究特点。

吴福辉等主编曾这样对张爱玲的创作进行评价:“张爱玲形象地描绘出了那个封建残余社会千疮百孔的社会形态以及当时人们百孔千疮的精神伤痕。”准确地将张爱玲作品的内在思想把握住了。同时还对张爱玲突出的心理描写技巧加以称赞。说是既包含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又具有现代意识的流动。如此一来就将张爱玲所特有的参差对照艺术手法作出了恰当的概括。殷国明于1989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史》中写道对张爱玲本人和言情小说的评价和分析,作者从文学方面入手,把张爱玲的小说列在“社会言情小说”之列,并且认定在她的作品当中可以让我们看到我们中国的城市中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态”生活。作者对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准确分析为以后更多的研究者们对张爱玲进行研究捕捉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三)文学体裁

据学者们的评述统计,张爱玲的作品大都以小说和散文居多。特别是小说,学者们对张爱玲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的考察自她的作品发表以来就从没有过间断,或许研究者们会对她小说所描写的提出异议,但对于她那独特的写作手法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却是不得不称赞的。刘鸿音在《葱绿配桃红参差对照的艺术——张爱玲的〈传奇〉及其他》中就这样认为,张爱玲的小说在艺术结构上并没有拘泥于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兼容了性格心理小说与情节小说两者的优点。在叙事的方式上,刘鸿音说,“采取了传统的章回体小说那种全知全能型的说书人口吻,其间又巧妙借鉴对间接引语的引用”,指出了张爱玲在写小说时与别人所不同的艺术气息来对文章进行渲染。形成了她张氏独特的小说体。

三、研究意义、价值

自80年代以来, 经过许许多多的专家、学者对张爱玲以及其作品的兢兢业业的研究,在对张爱玲和她的作品的精神层面上的分析研究现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通过对张爱玲以及她作品的研究,可以学到一个小小的弱女子是如何在当时那个封建的社会中靠笔杆子挣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女性意识。还有,对于一些文学爱好者来说,张爱玲是中国现代的文学史上不容许忽略的摧残明星。这就需要研究者们不得不对她作细细的琢磨和品位,在文学史上,她究竟该处于什么样的一个地位?这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内容。

从文学史角度来看,张爱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为她对我国的现代文学史做出了特别的贡献。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天赋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只是她的创作不同于老舍、鲁迅等,她更多地是关注女性和女性的情欲生活,而不是史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就可以认为张爱玲她是一个非常具有文学史研究价值的作家。

虽然学者们对张爱玲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容小觑的成就,但是如果将来某一天,在时过境迁之后,我们的后来者在更深入研究的时候发现了它的不足,也是随着文学研究的更新和研究方法的进步,就会使得研究更加地完善和深入,因此

我们现在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去做,还有很多的课题等待着我们去开发。

其实,对一个作家进行解读,对她的作品进行解读就是在对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和历史的解读。时代是不断前进和发展着的,因此要对一个作家进行的研究,那么也就必然是要坚持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例如,我们的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张爱玲的作品所饱含的苍凉与孤独、无奈与悲哀,那么就应该思考,这种悲剧的文化心理和悲剧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如果要想非常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就必须要把研究的方向伸向民族文化和历史,延伸至当时的那个时代,更要伸向该作家内心的真实世界......

参考文献

[1]刘锋杰.想像张爱玲:第二章[H].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叶枫浅谈《藻海无边》与《简·爱》中不同的女权主义思想[I].新西部(下半月),2010,(02)

[3]蒋茜,徐梁峰.简论约翰·伯格小说中的流亡现象.[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1)

[4]赵莉,李娜健全人格下的女性光辉.[I]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O2)

[5]南野.在时间的前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6]周芬伶.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276-278,289.

[7]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年

[8]李如龙.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J].暨南学报,第十六卷第四期

[9]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

[10]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缪克.浅论张爱玲散文的现代品格[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12]章澄.一曲生命之歌的二重奏--析读张爱玲〈秋雨〉[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1999年04期

[13]陈子善.私语张爱玲[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

[14]刘玉秋.于细微处品味人生的苍凉——论张爱玲的散文创作[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0年02期

[15]汤正启.美丽的苍凉- -读张爱玲的散文[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报,2001 年04 期

第11章 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模型(讲义版)

第十一章 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模型(3) 本次授课框架: 总结波动理论,引出增长理论。 增长方程推导及对增长因素的讨论(包括索洛剩余) (1) 增长方程推导(总量形式),假设条件 (2) 人均形式生产函数 (3) 总量与人均量之间的关系 索洛稳态方程推导过程 (1) 索洛稳态定义 (2) 根据均衡条件的推导 (3) 稳态条件的存在性讨论(生产函数假设,INADA 条件) (4) 储蓄线和投资持平线(补偿线)相互关系的讨论解释稳态调整路径 比较静态分析 (1) 储蓄率增加情况 (2) 人口增长率增加情况 总结“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关键结论(影响总量、人均增长率的因素(结合储蓄率)与各国收入趋同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评价 一、增长方程推导 假设生产函数: N N N K AF N N K AF N K K N K AF K N K AF K A A Y Y N K AF Y ???*+???* +?=?=),(),(),(),() ,( 假设 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收益不变1。根据欧拉定理: 1 对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 of Scale ,简称CRS )的理解。第一,经济规模足够大,以至于来自专业化分工的收益(gains from specialization )已不存在。当资本和劳动增加一倍时,只能重复原有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方式,使产出翻倍而不能带来更多;第二,强调资本和劳动对产出的重要性,其他因素如自然资源的相对次要地位。本章的一道作业题也表明这种假设的合理性,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阻碍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逾越的。

总量表达式2 N N K K A A Y Y N K AF N N K AF N N K AF K N K AF K ?-+?+?=?-=??*=??* )1(1),(),() ,() ,(θθθθ 总量与人均量的关系 N N k k K K N N y y Y Y ?+?=??+?=? 人均量表达式 k k A A y y ?+?=?θ 索洛发现:技术进步、劳动供给增加和资本积累按此顺序是GDP 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而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是人均GDP 增长的重要因素。在大部分历史中,两个重要的要素,当推资本积累3(实物与人力)与技术进步。我们对增长理论的研究重点集中于这两个因素。 索洛剩余 产出增长中不能通过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来解释的部分,可以理解为技术进步(A A ?)带来的增长。A 4有时也被称作“全要素生产率”(TFP ),这是一个比“技术进步”更为中性的术语。实证研究表明: 技术进步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大约为80%左右。由于产出和劳动、资 本投入可以直接观察到,而A 却不能,经济学家测量“索洛剩余” A 利用:])1[(K K N N Y Y A A ?+?--?=?θθ 二、稳态分析 2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资本的收入份额θ是0.25,劳动的收入份额θ-1是0.75。这意味着,资本年增长率如果为3个百分点,导致产出增长率还不到1个百分点。 3 如果将资本进一步细化为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H ),生产函数将转化为:),,(N H K AF Y =。曼昆、罗默等一篇颇有影响的文章指出,生产函数中实物资本K 、非熟练劳动力N 和人力资本H 的要素份额各占1/3。 4 A 被定义为“全要素生产率”的说法,只是针对),(N K AF Y =这种生产函数形式的,这种技术进步 类型在历史上也被称作“hicks-neutral ”(希克斯中性);如果生产函数形式为),(AN K F Y =,这是的技术进步被称作劳动增广型(labor-augmenting )技术进步或“harrod-neutral ”(哈罗德中性)。如果采用这种生产函数形式,也可以推导出类似的增长方程以及索洛稳态方程。

张爱玲研究

·张爱玲研究· [主持人的话]自1952年离开大陆以后,张爱玲再次出现在读书界,在台湾是在1950年代,在香港是在 1970年代,在大陆是在1990年代。记得读大学时,我绝对不知道张爱玲,我以为我的老师也不知道张爱玲。 但张爱玲的这次出现却非同小可,在一地又一地掀起了文学的风暴,震动了文坛。如果说我们的文学版图原 来已经划分好了的,张爱玲这一来,却使原来的版图有点零乱起来。我们先有的版图是鲁、郭、茅、巴、老、曹 ……依次排列下去,整整齐齐,甚至有点一丝不苟。到1990年代中,批评界才出现了重新排座次的冲动,武 侠小说大师金庸闪亮出场,大有占四抢三的风头。张爱玲也进入了前十。但现在看看,金庸的出现只是在形 式上改变了版图,或者说是版图的扩容,即从清一色的雅文学扩展到兼容形形色色的俗文学,如学界所说,现 代文学应当有一对翅膀,一只是雅的,一只是俗的,这样飞起来才平衡,现在飞的这只现代文学之鸟平衡了。 但从价值评判的角度看,金庸被同构了,只是他的言说方式与我们所习惯的高雅文学不同而已。张爱玲的出 现,却是异数。在现代文学原版图的前十作家中,没有女性,要挑战这个排名,绝非易事。早在 1980年代,刘

小枫撰写《拯救与逍遥》,他用冰心的爱对抗鲁迅的恨,但冰心的创作深广度远不及鲁迅,这次对抗,使刘小枫 转入了基督教研究,但对现代文学版图的改变没有什么实质触动。张爱玲却来势汹汹,原来的版图是以男性 为主体的、雅化的甚至是欧化的、指定的、形成习惯的,但她却是女性的、非雅非俗的、中国化的、从边缘到流 行的、经大众认可而引发学界争议的、非指定、非习惯的。看看 1995年张爱玲去世后的这十六年,张爱玲的 任何一本书,都是首先出现在各类书店的畅销书柜台上。据说,《小团圆》发行时扉页上赫然印着全世界的 “张迷”有三千万,也许这只是一个概数,实际上可能没有这么多,但逢张必读的“张迷”遍布世界各地却是事 实。据有的学者统计,仅大陆高校的研究生中,近年来以张爱玲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就高达 5500多篇,仅次 于研究鲁迅的论文数。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名人门前是非多。张爱玲红了,关于张爱玲的评价也就分歧了。有分歧是常态;没有分歧却是病态,这 病态出现在极端思想支配一切的时代里。但无论怎么分歧,学界的论争应当沿着宽容、客观、求真的路径进 行下去,否则,把批评搞成骂战,无论是骂作者还是骂研究

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2007年11月第29卷 第6期当代经济科学M odern E c ono m ic S cience N ov . 2007Vo.l 29 No .6 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党兴华,赵 璟,张迎旭 (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论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群协调发展的PREES 系统模型,并构建城市群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城市群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模型,然后针对陕西关中城市群发展现状进行案例研究,在测度关中城市群内部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评价关中城市群1990年至2005年的协调发展程度,并就关中城市群的未来协调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群;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6)-0110-06 一、引 言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涌现,区域内城市间联系的强化与网络功能作用的加强都促使城市群这种城镇密集区的高级形态愈来愈成为产业和经济竞争的重要平台 [1] 。国家发改委 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预测我国未来将形成十大城市群,我国政府在 十一五 规划中也明确提出 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目前环渤海湾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大增长极。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向城市群集聚的广度和强度空前加剧,我国各城市群内部出现了很多不协调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城市土地不断扩张和土地低效率利用、资源消耗加快和环境承载力有限、城市文明发展与城市居民享受公共服务不足与不均衡等矛盾共存,这些矛盾严重影响了城市群整体协调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针对我国城市群发展中出现的各类不协调现 收稿日期:2007-06-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06BJ L059)。 作者简介:党兴华(1952-),陕西省蒲城县人,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技术经济;赵璟(1982-),湖北省荆州市人,西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张迎旭(1983-),女,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 象,大量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对各类问题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中大多是针对具体不协调问题进行展开,关于城市群协调发展问题本身并没有深入剖析,也少有文献明确提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内涵,针对城市群发展协调性的量化评价研究更是少见。而城市群是一个明显的复杂巨系统,不从整体上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状态进行把握,而直接针对城市群发展中各类不协调现象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很可能挂一漏万或者顾此失彼,因此如何从整体上评价城市群协调发展程度是指导我国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基础问题。 国内外大量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城市群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从区域规划学角度研究城市群协调发展问题,学者们分别对穗港澳都市连绵区、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区、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和空间规划等问题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没有明确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内涵是什么,而是直接就区域整体规划中相关方面建立协调机制促进 110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王峰杰 【摘要】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使用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宏观经济能够自动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由于均衡增长率正好等于劳动增长率,在经济均衡增长时,人均产量将保持不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储蓄率与降低人口增长率等,增加人均产量。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广化资本深化人均产量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假设: 第一,撇开政府与国际部门,为两部门经济。 第二,仅仅使用劳动与投入两种要素生产产品,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则总量生产函数为:Q=F(L,K)(1) 其中,Q表示总产量,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 第三,各种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即随着劳动与资本投入的增加,它们的边际产量(、)递减。 第四,规模报酬不变,即: (2) 令k表示资本—劳动比率,即k=KL,可得: Q=L?f(k),或QL=f(k)(3)

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不同,该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劳动比率(k)可以变动,因为人均产量(QL)就是人均资本量(k)的函数。 第五,每一时期的劳动(用L表示)按固定比率n增长,即: (4) 第六,不存在资本折旧,则投资(用I表示)会增加资本存量,即: (5) 第七,储蓄函数采取长期的形式,即S=s(Y)。其中,S表示储蓄,s表示储蓄率,即s=SY,Y表示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等同于Q。 第八,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在两部门经济中,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就是投资等于储蓄,即: I=S(6) 从上述假定条件,可以推导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9)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基本方程。该方程表示,从长期来看,储 蓄必然等于投资。一个社会由人均储蓄sf(k)转化而来的新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 部分(nk)是为新增加的每个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量,称为“资本广化”;另一部分(dkdt)则用来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即为每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品,称为“资本深化”。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在两部门经济中,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费(C)以后,剩下的便是储蓄,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所增加的资本存量,分成两部分,用于两种用途:一部分为新增加的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另一部分用于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 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人均储蓄量等于“资本广化量”,“资本深化量”等于零,即: sf(k)=nk(10)

张爱玲的一生

张爱玲的一生 绢子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说大多写的是上海没落淑女的传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说集也命名为《传奇》,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婉而精彩动人的女性传奇。 张爱玲生于1920年9月30日,(比鲁迅小39岁,比老舍小21岁,比曹禺小10岁),卒于1995年(终年75岁),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原名张英。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儿童,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那么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此外,她还写过一篇名为《快乐村》的类似乌托邦式的小说,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幻想。1927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

空间理论评述

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城市空间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及其研究状况,包括古典城市社会学中,芝加哥学派的空间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近现代城市空间社会学研究中,择要介绍了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功能学派,行为学派和人文主义方法,介绍了几位城市社会学家的空间社会学思想。包括凯文·林奇、威廉·H·怀特、林·H·乐芙兰和祖肯、欧登博格、爱德华·索亚、舒尔茨·罗伯以及曼纽·卡斯蒂尔的观点。 对城市空间的研究肇始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不同城市其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 城市又是工商业经济的物质依托。如K.J.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区域内的各种经济产物――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1工业革命以来,城市作为非农产业的聚集地的功能得到强化,对城市不同空间位置的经济功能分异的研究,使城市经济学研究蓬勃兴起。城市经济学起源于对城市土地利用和房地产的研究,逐渐演变成研究城市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学科,城市物质空间的经济属性得以深究。对城市不同地域空间表现出的不同经济利益的回报率,被认为是城市经济发展决策与规律的体现,从而空间位置的选择被置于城市经济发展与规划的重要内容。 工业城市的精英群落――企业家和商人,对不同空间经济利益的不同回报率的追逐导致了对空间社会属性的忽视。作为人的活动及社会交往的外部环境,在一开始,很奇怪地,把人给抛弃了。 直到二十世纪初,随着大城市环境恶化和各种社会问题的相继产生,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城市也是一个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只不过社会化程度较农村为高罢了。城市里的各种人类活动都与空间环境不可分割,人口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与产业、设施、资源、空间、环境等都是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都存在食物链、营养级和生存空间环境,都有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转变,它标志着人类开始被作为空间环境的内部中心因素而作整体思考,这是一次从客体定位到主体定位的思考角度的转变,这个转变就使得以人为发生主体,空间为活动环境、社交关系网络的定性得以产生,空间的社会意义开始被人所认同。 一古典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 城市空间社会学应该说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是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与其他社会学分支区别开来的。如前所述,城市空间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是城市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和人类生态学。最早的人类生态学派诞生于欧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城市化高潮中。 1 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芝加哥学派将城市看作是一个由其内部生发机制、原理而将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有机体。他们研究人与空间的关系,将生态学原理如生存竞争、优胜劣汰引入城市研究,从人口与地域空间的互动关系入手研究城市发展。如帕克(R.E.Park,1864-1944)等认为,城市是一种生态秩序,支配城市社区的基本过程是竞争与共生。如同生物体一样,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着城市的空间结构。 伯吉斯用生态学观点来解释城镇的空间差异。他提出同心圆理论,认为城市空间的扩展是竞争的结果,城市发展呈放射状。由于城市里人们的社会活动对城市地域分异的向心力、专门化、离心力等的共同作用,导致产生了空间分离。各

王安忆研究文献综述

王安忆研究文献综述 一、王安忆简介 王安忆,女,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954年3月6日生于南京,作家茹志鹃的次女。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儿童时代》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上海市复旦大学教授。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平原上》,之后1979年发表小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和1980年发表小说《雨,沙沙沙》引起文坛的关注。至今王安忆一直保持创作的活力,发表了多部作品,80年代的《六九届初中生》、《米尼》、《流逝》、《小鲍庄》、“三恋”、“雯雯系列”短篇等;90年代的《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叔叔的故事》、《伤心太平洋》、《我爱比尔》等;新世纪以来的《富萍》、《遍地枭雄》、《桃之夭夭》、《启蒙时代》、《天香》、《骄傲的皮匠》等。王安忆的作品影响很广泛,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并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本次列车终点》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别获得1981—1982年、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2000年《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发廊情话》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及其他各种文学奖项,而王安忆本人也曾获得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的华文作家”称号等。 二、王安忆的相关创作研究 王安忆早期以“雯雯系列”式温情圆润的创作风格引起文坛的关注,给文坛注入一支新鲜迥异的写作血液。程德培认为,她的作品是从“胸腔里唱出的”,这恰恰是托尔斯泰谈论自己最初创作《幼年˙少年˙青年》时讲到的感情写法。1也有论者认为:“在艺术形式的创新上,她也许不如孔捷生;在捕捉生活的情趣上,她也许不如贾平凹;在曲折故事的编制上,她也许不如叶辛;在笔法的凝练简峭上,她也许不如甘铁生。然而,在对生活的思索和咀嚼上,她和她的这些文学伙伴们是一样认真的;而对人物心理和生活哲理的体察和细腻表现上,她还有别人所不及的地方。她的小说,在坦诚而略带稚气、细致而时露灵秀的笔触中,为读者展示了她所亲历、所看取、所感受到的那一份人生。”2“雯雯系列”最终以《69届初中生》长篇的形式结束这时期的情绪写作,王安忆说:“‘雯雯’在《69届初中生》里的半截变相至少是预示着我企图要走出个人经验,好比生产力冲破生产关系,我在谋求发展。”3随后1985年开始在国内“寻根文学”思潮以及爱荷华“国际协作计划”的影响之下,王安忆将视线从个人的自言自语式的空间转移到了民族文化的层面进行文学创作,连续创作有《小鲍庄》《大刘庄》等寻根派文学作品,再次引起文学界的关注。冰心曾为《小鲍庄》作序写到:“我能看出她敞开了胸怀,睁大了眼睛来观察,沉入而又真诚地写出她看到的一切。她自己说‘真诚是比一切都更为重要的,失落了真诚,无论是做一个作家,做一个妻子,做一个人,都是不成的。’这也是使我惊叹而从心底欣赏和同情的句子。从我这大半辈子的观察中,并不是每个作家都是把做一个作家的真诚,做一个妻子(或丈夫)、做一个人的真诚,放在同一个立足点上来实践的。”陈思和评论道:“虽然文字的直朴无华,如同王安忆一贯的小说那样;在文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难以用文字描述的世界。它包含了作家对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的严肃思考。 1程德培,《“雯雯”的情绪天地——读王安忆的短篇近作》,《上海文学》,1981年 2曾镇南,《秀出于林——谈王安忆的短篇小说》,《读书》,1981年 3 王安忆张新颖,《文学谈话录/谈话录(六):写作历程》,《西部》,2008年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王峰杰 【摘要】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使用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宏观经济能够自动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由于均衡增长率正好等于劳动增长率,在经济均衡增长时,人均产量将保持不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储蓄率与降低人口增长率等,增加人均产量。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广化资本深化人均产量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假设: 第一,撇开政府与国际部门,为两部门经济。 第二,仅仅使用劳动与投入两种要素生产产品,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则总量生产函数为:Q=F(L,K)(1) 其中,Q表示总产量,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 第三,各种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即随着劳动与资本投入的增加,它们的边际产量(MP L、MP K)递减。 第四,规模报酬不变,即: (2) 令k表示资本—劳动比率,即k=KL,可得: Q=L?f(k),或QL=f(k)(3)

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不同,该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劳动比率(k)可以变动,因为人均产量(QL)就是人均资本量(k)的函数。 第五,每一时期的劳动(用L表示)按固定比率n增长,即: (4) L t=L 0e nt 第六,不存在资本折旧,则投资(用I表示)会增加资本存量,即: (5) 第七,储蓄函数采取长期的形式,即S=s(Y)。其中,S表示储蓄,s表示储蓄率,即s=SY,Y表示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等同于Q。 第八,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在两部门经济中,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就是投资等于储蓄,即: I=S(6) 从上述假定条件,可以推导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9)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基本方程。该方程表示,从长期来看,储蓄必然等于投资。一个社会由人均储蓄sf(k)转化而来的新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nk)是为新增加的每个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量,称为“资本广化”;另一部分(dkdt)则用来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即为每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品,称为“资本深化”。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在两部门经济中,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费(C)以后,剩下的便是储蓄,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所增加的资本存量,分成两部分,用于两种用途:一部分为新增加的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另一部分用于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 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人均储蓄量等于“资本广化量”,“资本深化量”等于零,即: sf(k)=nk(10)

张爱玲小说语言特色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张爱玲的小说的语言特色研究 指导老师:赵小华 学生姓名:张火宝 学号:W361609123680001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写作批次:2011年2月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张火宝___ 日期:2011 年3月20日

目录 摘要 (4) Abstrac (5) 导言 (6) 一、色彩的名字 (7) (一)植物色彩的名字 (7) (二)动物色彩的名字 (7) (三)矿物色彩的名字 (8) (四)其他非生物类色彩的名...字 (8) (五)客观色彩主观联想的名字 (8) 二、冷意的黑、白、灰 (9) (一)厌恶、嘲讽的白 (9) (二)静寂、悲哀的黑色 (10) (三)忧郁、苍凉的灰色 (10) 三、张爱玲小说的色彩效果 (11) (一)因人设色,色如其人 (11) (二)以色言情,情蕴色中 (12) (三)以色观心,心色相印 (15) 四、张爱玲的色彩语言的形成原因 (16) (一)受《红楼梦》等旧书的影响 (16) (二)对色彩的天分和偏爱 (17) (三)独特的人生经历 (17) 五、总结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词 (19)

摘要 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文学上的一朵奇葩,她以女人细腻心理、奇特的语言,描写出了她看到的那个时代芸芸众生的悲哀、苍凉的人生。张爱玲的因为了解所以慈悲。本文从张爱玲小说的语言里的色彩、节奏特征,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张爱玲色彩苍凉

新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

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夏建中 【内容提要】产生于70年代的新城市社会学是对传统城市社会学——芝加哥人文生态学派的反动。新学派主要由三个流派组成,其中,法国的卡斯泰尔和美国的哈维是该学派的奠基者和中坚人物。他们借鉴马克思的知识传统,以集体消费为基石,解说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与城市化的关系,指出城市并非城市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城市本身和城市生活方式都是更广泛的经济结构的产物。 二 曼努尔·卡斯泰尔不但是法国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旗手。他1942年生于西班牙,1967年毕业于巴黎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1970-1979年在巴黎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任教;1979年起先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在国际社会学协会中领导城市发展委员会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有《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思路》(1972)、《城市、阶级与权力》(1978)、《经济危机与美国社会》(1980)、《城市与百姓》(1983)、《高技术、空间与社会》(1988)和《信息城市》(1989)等。 卡斯泰尔的思想深受法国结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的影响,1968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存在‘城市社会学’吗?”的论文,质疑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科学性。他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对象”和“真实对象”都不确定,“城市”无确切定义,故缺乏特定的真实对象;“城市性”、“生态系统”不具有理论上的明辨性特征,故没有特定的理论对象。他还认为,沃思在城市空间与城市性之间制造了一种“伪相关”,因为被沃思看作“城市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并不是由城市环境造成,而是更广泛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反映,“是资产阶级工业化的文化表现,是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理性化进程的产物”(M.Castells,1976)。所以在卡斯泰尔看来,传统城市社会学不是科学,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更干脆讲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在其代表作,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城市问题》中,卡斯泰尔明确地表示他力图用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他认为,城市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社会结构是由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组成的,其中经济系统起决定作用;经济系统的发展不是被思想,而是被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系统所决定;经济系统本身由劳动力、生产工具和资本家三要素构成。 在卡斯泰尔的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集体消费。他认为,劳动者起初主要是通过个人提供的私人消费再生产自己的劳动力(如休息、休养、生殖、学习等);在农业社会中,农民个人为自己提供食品、衣物、房屋、出行手段以及其他所需的大部分东西。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已日益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就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般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的共性实质。它代表的是一国潜在的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中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无庸置疑,没有谁不希望经济增长,但是,用什么方法实现经济增长,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一些经济学家强调投资的重要性,还有一些人则提倡提高劳工素质。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经济增长中各种决定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从而提出了种种经济增长理论。诞生于20世纪早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近年来新的经济现象的不断出现,新古典增长理论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于是,新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将对这两种经济增长理论进行简要的比较。 ◎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是人均实际GDP的增长是由于技术变革引起人均资本增加的储蓄和投资水平的观点。如果技术进步停止,增长就结束。 一、代表人物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的经济学家、MIT的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以及英国的经济学家斯旺(Swan)。早在1956年,他们就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型。但是剑桥大学的弗兰克·拉姆(Frank Ramsey)在上世纪20年代就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理论后来,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又进一步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研究。美国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等在他们的经济增长理论中也提出了与索洛基本相同的观点。 二、假定条件 索落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以下假设: (1)萨伊定理:供给可以创造自身的需求。 (2)I=S,即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3)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利息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由以上假定条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上不会出现失业和通货膨胀。

(完整版)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摘要】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使用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宏观经济能够自动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由于均衡增长率正好等于劳动增长率,在经济均衡增长时,人均产量将保持不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储蓄率与降低人口增长率等,增加人均产量。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广化资本深化人均产量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假设: 第一,撇开政府与国际部门,为两部门经济。 第二,仅仅使用劳动与投入两种要素生产产品,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则总量生产函数为:Q=F(L,K)(1) 其中,Q表示总产量,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 第三,各种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即随着劳动与资本投入的增加,它们的边际产量(MP L、MP K)递减。 第四,规模报酬不变,即: 令k表示资本—劳动比率,即k=KL,可得: Q=L?f(k),或QL=f(k)(3) 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不同,该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劳动比率(k)可以变动,因为人均产量(QL)就是人均资本量(k)的函数。 第五,每一时期的劳动(用L表示)按固定比率n增长,即: L t=L0e nt(4) 第六,不存在资本折旧,则投资(用I表示)会增加资本存量,即: 第七,储蓄函数采取长期的形式,即S=s(Y)。其中,S表示储蓄,s表示储蓄率,即s=SY,Y表示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等同于Q。 第八,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在两部门经济中,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就是投资等于储蓄,即: I=S(6) 从上述假定条件,可以推导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9)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基本方程。该方程表示,从长期来看,储蓄必然等于投资。一个社会由人均储蓄sf(k)转化而来的新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nk)是为新增加的每个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量,称为“资本广化”;另一部分(dkdt)则用来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即为每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品,称为“资本深化”。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在两部门经济中,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费(C)以后,剩下的便是储蓄,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所增加的资本存量,分成两部分,用于两种用途:一部分为新增加的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另一部分用于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 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人均储蓄量等于“资本广化量”,“资本深化量”等于零,即:sf(k)=nk(10) 在经济均衡增长时,收入、投资与资本均按劳动增长率或自然增长率n增长: (1)收入按n增长 当经济均衡增长时,由于QL=f(k),故人均资本量(k)不变,人均产量(f(k))也不变。但劳动力始终按固定比率n增长,为了保证人均产量不变,产量也必须按n增长。

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 本文全面分析了城市化的内涵与主要理论,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化未来城市内涵理论趋势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关注。研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有必要深入系统地把握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理论。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主题,是对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大战略。城市化是动态的演化过程,城市化发展理论也是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各种理论的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这些理论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城市化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可以使我们在理论上对城市化运动过程和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而且能够使我们在城市化建设中少走弯路,更自觉、更有意识地推进和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内涵 关于城市化的概念,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定义,这是因为城市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涉及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各学科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研究领域提出了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城市化定义,尽管不同学科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但大家一致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它包括人口的非农化、产业的高级化、地域景观的复杂化等。城市化既然是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涵义是丰富的,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界定。城市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同的学科依据各自的角度而有不同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 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提高。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衡量标准,也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许多学者把对人口城市化的研究作为研究城市化的突破口和主要内容。因为人是文化的载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在地域内的大量聚集是城市化的重要前提,在人口聚集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城市聚集功能和规模经济优势的发挥促使城市发展、城市辐射功能加强,使城市化得以实现。 2、地理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 指从空间上看,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具有以集中和高密度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性地域特征。从空间、地域角度上看,一个城市有许多次级地区,如商业中心、工

张爱玲创作研究述评

张爱玲创作研究浅析 【摘要】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个奇特的现象,她早年的身世影响了她的人格心理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不幸的童年、没落的家族、动荡的现实环境造成她复杂的内心矛盾,从而导致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形成了沉默、冷淡、自卑、孤独、不随时尚的性格。与胡兰成、赖雅的婚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张爱玲的性格,胡兰成的热情健谈,赖雅的情调才华都是她自己孤独自傲性格的补充。 沦陷后的上海,文学的萧条、政治上的低气压、乱世里的纸醉金迷和兵荒马乱,使个人在环境面前显得渺小无能,生命易逝,朝不保夕,对未来的惶惑促使人对现世的追逐。张爱玲以她独特的方式写现代都市中的神话与寓言,老练深沉又真诚无伪地将目光凝视于人的本性在外界的力量下所形成的种种反应。 【关键词】邂逅私语突兀 【Abstract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zhang ailing's a strange phenomenon, her early story affected her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the outside world to her feelings and experience; Unhappy childhood, declining family, the reality of the unrest environment caused by her complex inner conflict, leading to her mental pessimistic temperament, formed the silent, cool, inferiority, loneliness, not at any time is character. And on the subject, the marriage, we can also see that zhang ailing's character, subject enthusiasm talkative, depend on the emotional appeal of talent is her own loneliness arrogane supplement. After the fall of the Shanghai, literature of depression, and political depression, desperate and BingHuangMaLuan of live a luxury and dissipation life, so that individuals in the environment appears small before incompetent, life is fleeting, ChaoBuBaoXi, about the future of trepidation of earthly to chase. Zhang ailing with her unique way of writing modern city myth and fables, sophisticated and sincere no false to deep eyes gaze on human nature in the power of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form of a variety of reactions under. 【key words 】encounter whispers abrupt

人民大学2008经济学模拟试题(12套)

人民大学2008经济学模拟试题 试题一(经济学专业) 1?简单凯恩斯模型基本观点剖析?(20分) 2?理性预期学派是怎样否定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的?这种否定意味着什么?(20分) 3?叙述并评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20分) 4?说明并评论西方通货膨胀理论关于通货膨胀类型?起因及其影响的观点?(20分) 5?“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中的劳动供给函数和凯恩斯模型中的劳动供给函数的比较?(20分) 试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专业) 1?名词解释(20分) (1)边际学派(2)三位一体公式 (3)威克塞尔(4)政府失灵(5)货币价格工资刚性2?简答题(30分) (1)简述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并对其配置资源的效率作出评价? (2)简要说明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对策? (3)简述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手段? 3?论述题(50分) (1)评述边际效用价值论? (2)试析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论? 试题三(西方经济学专业) 1?名词解释(20分) (1)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及其原因(2)交易契约线(3)乘数和加速数(4)效率工资假说 2?试从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短期均衡分析中,推导出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并进一步说明你对该供给曲线的理解?(15分) 3?试述帕累托最优与一般均衡之间的关系?(15分) 4?已知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成本曲线是STC(Q)=0.04Q3-0.8Q2+10Q+5 试求最小的平均可变成本值?(10分) 5?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如图(略)所示,Y*代替潜在产量水平?请说明经济的调整过程,并在图上标明均衡点?(10分) 6?简述消费者在生命周期假说的基本内容,并说明它是如何解释库兹涅茨之谜的?(10分) 7?凯恩斯认为,一旦工人的劳动供给取决于货币工资而非真实工资,那么古典学派的基本结论便不再成立?请解释其中的原因?(10分) 8?卢卡斯供给曲线是什么?它有什么政策涵义?(10分) 试题四(世界经济专业) 1?名词解释(15分) (1)免费乘车者问题(2)看不见的手 (3)经济租金(4)菲利普斯曲线(5)理性预期

关于张爱玲小说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关于张爱玲小说研究 张爱玲,40年代上海名噪一时的才女,从50年代之后三十年间在大陆销声匿迹,不现于任何文学史著述,80年代重新浮出历史地表,受到专业阅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 1981年11月,张葆莘在《文汇月刊》发表《张爱玲传奇》,这是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论及张爱玲的一篇文章,[1]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应。夏志清的英文版《中国现代小说史》首次把张爱玲与鲁迅、沈从文相提并论,使她的小说得以进入文学史的殿堂。在谈及张爱玲短篇小说的成就时,夏志清认为:“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尔(Katherine Mansfield)、泡特(Katherine Anne Porter)、韦尔蒂(Eudora Welty)、麦克勒斯(Carson Mc Cullers)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2]夏志清的中文版《中国现代小说史》在大陆出版,在大陆文学界掀起“读张”热潮,张爱玲正式进入文学史家和研究生论文的视野。 1984年,钱理群与温儒敏、吴福辉等合作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3]中论及“孤岛”与沦陷区文学时,指出张爱玲小说有“古典小说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说色彩”,展现了“洋化”环境中仍存留的“封建心灵”和人们千疮百孔的“精神创伤”,这是首次将张爱玲写入大陆文学史,从此一些大学中文系的现代文学史课程也有了张爱玲的位子。 80年代初期颜纯钧的《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和赵园的《开向沪港洋场的窗口》,都用“比较”的视角考察了张爱玲小说在题材、手法和风格上的特点,肯定了张爱玲的文学成就。80年代中期,评论张爱玲小说手法的特异,多以意象、象征、心理分析等为切入点。胡凌芝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饶芃子和董仲年的《张爱玲小说艺术论》等在偏重于对张爱玲小说结构、语言和风格分析的同时还指出张爱玲揭示了十里洋场的阴暗面,指出其“反封建”的价值及其对现代都市文学的贡献。宋家宏的《一级一级的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和《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其创作》、张国祯的《张爱玲启悟小说的人性深层隐秘与人生观照》,触及到了张爱玲小说深层的人性内涵,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反映现实”的角度去肯定其价值,对她的现代性创作特征分析有了新的突破。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对张爱玲的学术研究逐步加深,研究论文既有文学眼光又有学理分析。金宏达的《论<十八春>》、潘学清的《张爱玲家园意识文化内涵解析》、赵宏顺的《论张爱玲小说的错位意识》、杨义的《论海派小说》以及吴福辉的《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这些论作注重解剖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