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

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

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
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

小度写范文长江流域降水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降水与径流的关系模板

长江流域降水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降水与径流的关系 第15卷增刊湖泊科学 V ol. 15, Suppl 长江流域降水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沈浒英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武汉 430010) 提要应用1951-2001年长江流域年、季降水量资料、1885-2001年梅雨量资料以及 一百多年以来长江重要控制站宜昌、汉口、大通年径流量资料,对长江流域降水径流的年代际 变化、气候转折以及降水径流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 反映出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将有更加 集中的趋势,即降水时间更集中、强度趋向于更大,对防洪不利. 据趋势预测,宜昌、汉口径 流量有减少的趋势,大通径流量有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降水径流年代际变化气候趋势长江流域 分类号 P426.614 +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水文气候变化是许多人非常关注的课题之一. 本文的目标是通过对降水、径流变化规律的研究,揭示长江流域的水文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异常发生的规律,同时也揭示了长江流域径流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变化. 对科学地防汛决策、水利工程调度以及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有重要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气候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据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平均上升0.5℃左右. 不过这个变暖在时间尺度上并不是均匀的. NOAA 环境实验室气候研究组使用了大约5千个测站的资料,提出了一个较有代表性的全球陆地平均降水量序列: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15a 降水偏少,以后虽有波动但无明显多雨期.1950年代到1960年代前半期,及1970年代到1980年代初为多雨期. 从长期趋势看,近百年有变湿的倾向,但在时间、空间尺度上并不是均匀的. 这似乎与全球变暖的结论一致,即全球气候变暖—水分循环加强—降水量增加,但进一步分析发现气温与降水年 [1]代际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 1.2 中国的气候变化 中国的气温变化与北半球并不完全一致,1920年代到1940年代的变暖是一致的. 但从1940年代到1970年代的降温则激烈的多.1950年代中期及1960年代末期寒冷的程度超过了20世纪初的水平.1980年代虽然有所回升,但仍低于近百年均值. 近百年直线增暖的趋势只有0.09℃/100a.实际上1980年代中国北部还是变暖的. 有资料表明,中国东北、华北 及新疆的变暖可能与北半球一致,但长江流域的气温反而有所下降. * 2003-07-10收稿;2003-11-18收修改稿. 沈浒英, 女, 1963年生,硕士,高级工程师,email:. 增刊沈浒英:长江流域降雨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91 1920-1940年代是最暖的时期,也是最旱的时期,这与全球趋势相一致.1950年代及1970年代降水偏多也和全球趋势基本一致. 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雨水偏多与全球的趋势相反. 其中长江流域的降水与全国的变化又是不一致的. 2长江流域降水的气候趋势 2.1 分析方法 在气候趋势分析中,直线是最常用来表征气候变化的演变趋势的,分析水文气象要素时间序列时,以时间为自变量、以要素为因变量建立一元回归方程,即直线方程. 其直线即为序列的直线变化趋势,在序列变化图上也可以绘出其拟合直线,从图中看出趋势演变是增加还是减少. 其趋势变化也可以用直线的斜率的符号及大小来度量其演变趋势是增加还 [2]是减少的程度.

环境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环境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和实践表明,积极有效的环境治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在环境治理能力,环境治理机制仍面临挑战。需要从国外经验中学习,在环保法例的执行,运用市场手段和公众参与方面,提高环境管理措施,促进环境治理。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治理;问题对策 目前,与工业化和生产过程有关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与此同时,我们一直将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在污染治理,排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主要污染物控制取得了显著进展。在环保投资显著增加;国家环境保护区,流域和取得的成果。但是,环境污染的形势依然严峻的,环境污染相当一部分地区仍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愈演愈烈。在中国,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环保,同时也为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我国的环境现状 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我国在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据统计,2004 年工业SO2排放量为1.89×107吨,生活SO2排放量为3.64×106吨;全年烟尘总1.1×107吨;总废水(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排放量为4.82×1010吨。随着大量污染物的肆意排放,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酸雨面积的扩大(其覆盖面积已占我国30%以上国土面积),使我国成为了继欧洲、北美之后的第三大重酸雨污染区。 此外,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马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也给大气带来更多的尾气。然而机动车的尾气是雾霾颗粒组成的最主要的成分。最新的数据显示,北京雾霾颗粒中机动车尾气占22.2%,燃煤占16.7%,扬尘占16.3%,工业占15.7%。2013年的1月,4次“雾霾”笼罩我国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环境问题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发展的绊脚石,也是阻碍国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环境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环境治理相关法律体不健全 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未能满足环

长江中下游大旱

长江中下游大旱:主因全球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加剧旱情 2011-5-25 10:49:08国际能源网网友评论 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一高层信号的释放,恰值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50年来罕见干旱。 此次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逢大旱,再次引发三峡工程利弊之争。 此次旱灾的原因是什么?与三峡工程到底有无因果关系? 是什么造成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调查称,由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异常天气现象是“祸首”,但天灾之外还有不少人为影响因素。 大旱主因是全球气候变化 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副主任周月华说,受拉尼娜气候现象(赤道太平洋东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影响,自去年底以来大气环流出现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整体偏弱,暖湿气流无法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 但一些基层水利干部反映,天灾外还有不少人为影响因素。 首先是河道湖泊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水位下降,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位于江西新建县的赣西大堤牛头湖电灌站已无法从赣江抽水浇田。无奈之下,当地重新在电灌站边上架设了两条152米长的钢管,延伸到赣江中抽水灌溉。新建县水利局负责人坦言,在赣江中下游一些河段,与2000年比较,河道被深挖了4米多。大量宝贵水源位于中间狭小的深切河道里,远离河岸,无法抽取利用。 另一个人为因素是,一些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在干旱期间成为抗旱“拦路虎”。在江西、湖北、湖南,许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电站,对上游来水进行人为控制。正当干旱季节中下游地区需大量用水时,这些电站却大量拦蓄水发电。由于电站管理权归属不同,利益不同,调度困难,制约了抗旱工作。 2011年4月份,在江西修河流域,因上游水电站不愿放水,导致下游2万亩早稻田得不到及时灌溉。在上级部门干预下,电厂才开闸放水,但此时已造成农田受旱损失。 第三个人为因素是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记者在湖北等地旱区看到,目前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设计标准低,损毁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很难满足抗旱需要。 不能“雨丰忘旱、临旱掘井”

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异常的水汽输送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基金项目 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 广西南宁人博士 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异常的水汽输送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施小英徐祥德浩秦大庸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北京摘要 本文采用箱格网整层水汽净收支及其边界流定量综合分析技术方案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旱涝过程中低纬间 发现了中低纬西太平洋 且该区 对东 亚夏季风在中低纬关键区箱格网整层水汽输送收支距平状况的分析发现长江中下游涝年夏季中低纬间呈反气 旋式而旱年呈气旋式时水汽输送相关链副高变化显著区 矢亦描述了上述长江中下游洪涝异常中低纬区间水汽输送反气旋式相关链研究还表明年代东亚夏季风减弱背景下中低纬间反气旋式水汽输送相关链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 关键词旱洪涝 但长江流域夏季洪水发生频率 严重的洪涝灾害多是由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造成的 张庆云等 发现黄荣辉等年东亚 王东兴等 王会军 吴国雄等 进 陶诗言等强夏季风年 弱季风年副热带高压表现为从太平洋中部 陶诗言等 吴国雄等 中纬度地区

呈反向偶极型中纬则呈 显然偶极型 常灾害形成的重要环流因素之一本文将寻找上述副高南北摆 动构成的副高变化显著区并重点考虑长江中下游旱涝异常过程自低纬海洋向中纬水汽输送通道异常 箱格式 资料和方法 本文采用年月再分析资料全球 区高原南侧 区区 区东海地区区孟加拉湾地区 区中南半岛区 区低纬西太平洋地区 从而探讨有利中国东部夏季旱涝预 图中低纬间整层水汽收支箱格网结构示意 的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为纬向风 各区域边界水汽输送的计算方法为

本文试图寻找与长江中下游旱涝密切相关的中低纬间水汽 并求取长江中下游涝年与旱年夏季 高度差值场 由图高度差值场特征显著在中低纬西太平洋南海地区 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的正偏差高值区中纬中国东部与日本海地区则呈东西向负偏差高值区两者亦呈南北向偶极型 进一步求取图中长江中下游涝年与旱年 序列 由图区高度与海陆热力差异指数呈明显反位 相变化特征的信度检验而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呈显著同 位相变化特征且两条曲线年际变化趋势相似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相关系数达的 因此本文将图 夏季副高变化显著区高度与夏季标准化的海陆热力差异指数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为了进一步探讨副高变化显著区夏季高度年际变化与东亚季风水汽输送的关系图给出 区夏季高度距平年际变化序列与东亚夏季水汽输送通量分量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降水概况描述及成灾原因初步分析(修改版)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降水概况描述及成 灾原因初步分析 06级气科5班王修莹20061301198 摘要: 1998年夏季(6月11日至8月29日),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天气,给我国国内生产、国民生活带来极大的灾难。98年夏我国气候异常,主汛期长江流域降雨频繁、强度大、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是造成长江流域出现严重洪涝灾害天气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长江流域洪灾二度梅低频气旋 一、我国夏季降水特点与98年夏季降水概况及主要特点: 1998年夏季(6月11日至8月29日),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天气,给我国国内生产、国民生活带来极大的灾难。持续的特大降水,造成长江全流域发生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加上东北的松花江、嫩江洪水泛滥,中国全国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都遭受了这场无妄之灾,受灾人数上亿,近500万所房屋倒塌,2000多万公顷土地被淹,经济损失更是多达1600多亿元。那么时隔这么多年,那场降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造成如此大的洪水的原因是什么?气候工作者及气象学家们是怎样看待这场降水的?下面来分析下: (一)、我国夏季降水特点及雨带活动位置[1] 我国夏季降水特点是雨带先后经历两次北跳三次停滞过程,具体如下: 5月中旬—8月下旬,雨带从南往北移; 5月中旬—6月上旬,我国华南进入华南前汛期,雨带位于15oN左右; 6月中旬—7月上旬,江淮盛行梅雨,降水量很大,暴雨集中,雨带位于20-25oN; 7月中旬—8月下旬,我国华北东北进入雨季,雨带位于30oN左右。此时华南进 入后汛期; 8月下旬—10月上旬,雨带从北往南移,其中9月中旬—10月上旬是淮河秋雨 期,雨量小,位于20oN左右。

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_吴志伟

论文第51卷第14期 2006年7月 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 长周期旱涝急转 吴志伟①②③李建平②*何金海①③江志红① (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重点试验室, 南京 210044; 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 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 ③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广州 510080. *联系人, E-mail: ljp@https://www.doczj.com/doc/c52236932.html,) 摘要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57~2003年中国720站夏季(5~8月)逐日降水资料, 对长江中下 游地区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现象(分旱转涝和涝转旱两种类型)进行研究, 定义了一个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 再结合ERA-40再分析资料及1957~2003年南半球和北半球环状模(SAM和NAM)指数时间序列, 分析了异常年的同期和前期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结果表明: 旱转涝年旱期西太平洋副高主体偏南, 长江流域低层负涡度中心发展伴随着辐散、下沉的加强和水汽输送减弱, 同时南亚高压和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偏南, 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少雨; 涝期西太平洋副高北抬, 该地区低层有正涡度发展并伴随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输送较强, 南亚高压和高空西风急流北抬, 导致该地区降水增多. 涝转旱年涝期北方冷空气活跃, 冷暖空气交汇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低层正涡度发展同时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输送较强, 南亚高压位于高原南侧上空, 长江中下游地区偏涝; 旱期低层有负涡度中心发展伴随着辐散、下沉的加强和水汽输送减弱, 副高异常显著的北跳, 南亚高压向东向北扩展至华北地区, 长江中下游转为东风急流所控制, 干旱少雨. 另外, 长江中下游夏季LDFAI与其前期2月份的SAM和NAM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这为长江中下游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现象的预测提供了有参考意义的前兆信号.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大尺度环流异常长周期尺度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异常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汛期降水预测的重要内容. 大量研究显示,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降水实际上就是东亚夏季风推进的产物[1,2], 其旱涝异常与全球大尺度环流异常密切相关[3~7]. 以往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异常的研究大多立足于夏季总降水的异常, 对旱涝的季节内变化关注较少. 而季内变化同夏季整体的降水量一样重要, 对水资源调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同样具有重大影响. “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现象正是降水季节内变化的典型代表, 多发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 事实上, “旱涝并存”实际是由不同周期尺度的“旱涝急转”所构成[8],本文重点立足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长周期尺度“旱涝急转”与大尺度环流异常的研究. 对其进行探讨, 不仅可以更深入认识长江中下游夏季季节内降水长周期变化与同期及前期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 而且可为夏季防汛抗旱工作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结果. 1资料和方法 本文所用中国720站1957~2003年逐日降水资料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 1958~2002年高度场、风场、涡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等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2.5°×2.5°)取自ERA-40资料集, 1957~2003年SAM[5]和NAM[9]指数时间序列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提供. 本文定义长周期尺度为旱和涝时间尺度均在2个月左右(5和6月份旱, 7和8月份涝或5和6月份涝, 7和8月份旱, 即所谓的“旱转涝”或“涝转旱”). 以5~8月累积降水量来表征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 首先参考Ting和Wang[10]划分降水区的方法, 先计算全国720站1957~2003年夏季降水标准差,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变率最大的站点, 以之为基点站再计算其与全国720站的单点相关(如图1(a)所示), 阴影所覆盖的显著相关区域(通过95%水平的置信度检验)有着与基点站较为一致的降水变率, 使用该区域内的测站(共42个测站)的降水平均值来表征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 为定量地研究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反映这一气候现象, 我们定义了一个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Long-cycle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

1990s长江流域降水趋势分析

第15卷增刊湖泊科学V ol. 15, Suppl 2003年12月Dec. , 2003 1990s长江流域降水趋势分析* 苏布达1,3 姜彤1施雅风 1 Stefan BECKER2 Marco GEMMER2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 2: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Justus Liebig University, Giessen, Germany;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提要依据国家气象局提供的实测月降水和日降水资料,运用Mann-Kendall (M-K)非参数检验法验证了降水趋势,并通过空间插补法,由点扩展到面,分析了1990s长江流域降水变化 特征,发现1990s长江流域降水变化以降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集中度的增加为主要特点:时 间上,年降水的增加趋势以冬季1月和夏季6月降水的集中增加为主;一日降水量大于等于50mm 的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在1990s也有了较明显的增加.空间上,年降水、夏季降水、冬季降水的增 加都以中下游区的增加为主,尤其以鄱阳湖水系、洞庭湖水系的降水增加为主. 1990s长江流域 春季和秋季降水的减少以5月和9月两个汛期月份的降水减少为主,除金沙江水系和洞庭湖水系 等少数地区外,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上述1990s出现的降水趋势明显与近年来全球 变暖背景下长江流域各地区不同的温度及水循环变异有关. 关键词长江流域降水趋势分析 1990s 分类号P426.6 20世纪90年代是继50年代后,长江流域洪水灾害高发的年代.这不仅与各种人为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如上游水土流失、中游河床抬高、下游湖泊湿地面积减少等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流域来水条件密切相关.1990以来发生的6次大洪水事件使1990s成为近1000年长江流域有记录事件中洪水发生频率最高的年代之一[1].国内学者[2-5]从不同角度对1990s长江洪水的成因机制和降水条件的研究,认为长江流域中下游频繁发生的洪水事件同夏季降水有关,而长江流域中下游区夏季降水呈增加的趋势.本文从全流域范围,通过分析1951-2000年51个站点逐月降水量和30个站点逐日降水量特点,发现长江流域降水的时空分布和降水强度在1990s呈现较明显的地域性变化趋势. 1资料和分析方法 研究选取国家气象局提供的51个通过降水数据合理性检验的站点.其中,24个站点位于上游、27个站点位于中下游,空间分布均匀.鉴于实测资料的完整、连贯性,文中采用了各站1951年1月至2000年12月逐月降水数据.在分析暴雨时空分布时,重点选取资料详尽的30个站点的 1951年1月至2000年12月逐日降水数据.其中,12个站点位于上游、18个站点位于中下游. 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了Mann-Kendall (M-K)趋势分析检验法[6]和空间内插方法.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33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所长专项基金 (S220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71112)联合资助. 2003-07-15收稿;2003-12-10 收修改稿.苏布达,女,1972年生,博士研究生,email:sbd@https://www.doczj.com/doc/c52236932.html,.

(1)第一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第一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当代环境现状分析与环境保护热点话题 内容提要 一. 环境保护常用基本名词术语 二.环境问题知多少? 三.我们面临的环境形势 四.我们的环境权利与责任 五.让环保走进我们的生活! 一. 环境保护常用基本名词术语 1.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合,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通俗地说,环境就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按照这一定义,环境包括了已经为人类所认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过的众多自然要素,如阳光、空气、陆地、天然水体、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等;也包括经过人类改造过和创造出的事物,如水库、农田、园林、村落、城市、工厂、港口、公路、铁路等等。它既包括这些物理要素,也包括由这些要素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的状态和相互关系。

2.什么是环境问题? * 环境问题(主要的、狭义的)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健康和生命有影响的问题。 * (广义的)环境问题可分为:自然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人为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 * 自然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引起。如:台风、地震、火山等自然灾难现象。 人为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通常主要讨论此问题)。 一般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指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受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如:滥伐森林、滥采草原、滥挖矿藏等); 第二类是指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排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污染、酸雨、生活和工业垃圾等)。 3、什么是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进入物理环境后,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扰乱和侵害,特别是当由此引起的环境质量的恶化反过来又影响人类自己的生活质量时。环境污染不仅包括物质造成的直接污染,如工业“三废”和生活“三废”,也包括由物质的物理

长江中下游5-8月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分析

长江中下游5-8月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分析 翟景秋 孔玉寿 李艳兵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研究生三队(211101) E-mail:lansedetiankong_916@https://www.doczj.com/doc/c52236932.html, 摘 要:本文利用线性倾向估计和Morlet 连续小波变换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四个台站1952-1999年5-8月降水量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1952-1999年近50年长江中下游5-8月降水量呈减少趋势;(2)降水序列存在19~20年和9~14年的显著周期。在周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还进行了降水序列的拟合试验,可作为未来降水预测的一个依据。 关键词: 降水量, 特征分析,小波变换,线性倾向估计 1. 引 言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旱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就更为严重,如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而影响该地区旱涝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8月份,因此,着重对5-8月降水量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目的是用统计诊断技术对长江中下游地区5-8月降水量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包括趋势分析、周期分析和拟合。以便为气候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 资料和方法 本文使用1952-199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4个测站(武汉、九江、南京、上海)5-8月降水量资料。用线性倾向估计分析各个测站5-8月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利用小波分析来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5-8月降水量变化的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拟合试验。 2.1 线性倾向估计方法简介[1] 线性倾向估计是用在气候变化趋势分析中的一种分离气候趋势的统计方法,它的主要思想就是用一条合理的直线表示变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用i x 表示样本容量为n 的某一气候变量,用表示i t i x 所对应的时间,建立i x 与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i t ?(1,2,,i i )x a bt i n =+= 此式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最简单的线性回归形式,方程中的回归系数和回归常数可以用最小二乘进行估计。 2.2 小波分析原理[2,3,4] 小波分析最初由法国地球物理学家Morlet 分析地震时间序列时引入的,后来Daubechies - 1 -

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二节长江中下游平原 教材分析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南方地区多个地形区中的一个,也是最富有“水乡”韵味的地方。长江作为母亲河,浇灌着土地,孕育着生命,吹响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号角,长江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作为本节课的主题,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也需要围绕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这一主线展开。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过我国的行政区划、河流、气候、地形以及我国的主要地形区等,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提取信息能力以及读图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 1.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的条件及发展方向 2.结合图,归纳长江中下游平原城市的分布特点,说出长江为本区城市发展提供哪些有利条件,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分布特点。 3.通过对本区的学习,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河山,让学生认识到长江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 1.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位优势条件。 2.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生产及主要农产品分布。 3.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城市和主要工业基地分布特点。 4.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洪涝灾害和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教学难点 1.长江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发展的作用。 2.长江中下游的环境污染及治理措施。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播放) 乌镇,周庄等图片或视频资料 提问:周庄素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美誉。你们想去吗?在我国三大平原中的哪个平原? 师: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长江中下游平原。 活动:让学生介绍去过本区的地方。 师:长江中下游平原在我国位置是怎样的呢。

一.区位条件优越(板书) 活动:1.长江中下游平原西端是()、东端是() 2.长江中下游平原有哪些小地形区、有哪些省份。(讨论交流回答) 活动:读图7-2-1 1.找到巫山、淮河、东南丘陵、汉江、湘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2.找到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岸平原、长江三角洲,说说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形特点。(先自主学习,后交流完成) 师总结: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叉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以此有“鱼米之乡”之美誉。 二.鱼米之乡(板书) 提问: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什么被称为鱼米之乡? 师总结: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物产富饶是我国稻谷和淡水鱼主产区被誉为“鱼米之乡”。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美誉吗? 学生:(咯) 活动:读图7-2-3 提问: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师小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 活动:读图7-2-2 1.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种类,不同农作物分别在哪些地区。 2.说说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鱼米之乡”的优势条件。(讨论) 师:本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作物种类多,但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是什么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办。(自主学习后交流) 过渡:长江中下游平原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 读图7-2-4 1.找出长沙、武汉、南京、上海,说说本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2.议一议,长江为本区城市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师:水运条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江沿岸有许多城市。 三.沿江城市分布(板书) 阅读P48浦东新区 活动:上海发展经济又哪些有利、不利条件。(讨论) 过渡:水运是本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上海是我国最大城市和最大港口,沪宁杭工业基地的中心城市。 四.沿江工业走廊(板书) 活动:读图7-2-5 指出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工业基地,找出主要工业城市。

《中国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环境概论 中国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正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GDP第二高的国家,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让世界惊叹。但是在光环背后还是有诸多隐忧,其中以环境问题最为严重。在很多国外舆论的印象中,这条崛起的“中国龙就像从下水道里腾空而起的,身上流淌着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恶臭”这种观点虽然有些偏颇,但从中可以认识到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了。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 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不到十分一之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 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 1."5万公顷。 水土流失急剧

安徽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

安徽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 一、目标要求 (一)总体目标。到2015年,淮河、巢湖流域城镇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功能要求。跨界断面、污染严重的城市水体和支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巢湖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水功能区达标率进一步提高。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水环境监测、预警与应急能力显著提高。 (二)水质目标。到2015年,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质稳定达到Ⅲ类;颍河、涡河、新濉河等主要支流水质基本消除劣Ⅴ类。巢湖西半湖总磷、总氮浓度比2010年分别下降6%和8%以上,其他指标达到Ⅳ类;东半湖总磷、总氮浓度维持2010年水平,其他指标达到Ⅲ类;环湖河流水质基本消除劣Ⅴ类。 (三)减排目标。到2015年,我省淮河流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不包括农业源排放量)控制在25.82万吨,比2010年削减9.05%;氨氮排放量(不包括农业源排放量)控制在3.44万吨,比2010年削减10.75%。巢湖流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14.3万吨,比2010年削减8.9%;氨氮排放量控制在2.3万吨,比2010年削减11.5%;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控制在2.9万吨和2265吨,比2010年削减10.4%和18.0%。 二、主要任务 (四)加快实施《规划》项目。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优先控制单元内项目为重点,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按月细化工程进度要求。积极推动项目前期工作,采取部门会商、联合审批等方式,抓紧启动开工一批环境、社会效益明显的项目。建立项目建设进度通报和督查制度,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加强项目环境监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确保项目发挥环境效益。 (五)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各地要以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淮河、巢湖流域饮用水水源地保护。2013年底前,依法取缔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和活动,完成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和调整工作。2015年底前,依法取缔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和活动。对人为污染引起水质超标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要制定实施水源地水质达标方案。尚无备用水源的市、县要加快备用水源建设。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每年至少开展1次水质全指标监测分析,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每3年开展1次水质全指标监测分析。实行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公示制度,及时公布水源水质状况,接受公众监督。 (六)强化重点区域防治。按照分区控制、突出重点的原则,对水环境问题突出、环境风险防范能力薄弱、水体功能要求高的控制单元,加强分类指导,优先落实防治措施。对淮河流域的史河六安控制单元和巢湖流域的巢湖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控制单元、杭埠河六安市控制单元,要重点实施水源涵养、湿地建设、河岸带生态阻隔等综合治理工程,维护良好的水环境质量。对淮河流域的沣河淠东干渠六安控制单元、颍河谷河阜阳控制单元、淮河干流淮南控制单元、涡河亳州控制单元、淮河干流蚌埠滁州控制单元、沱河淮北宿州控制单元、怀洪新河宿州蚌埠控制单元,巢湖流域的南淝河合肥市控制单元、十五里河合肥市控制单元、派河合肥市控制单元、塘西河入湖区合肥市控制单元,要采取综合性治理措施,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保障河道生态基流,改善城市水体和重点支流水环境质量。采取“一河一策”的办法,综合整治涡河、濉河、

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年代际和年际尺度变化影响因子的差异

第51卷第1期 2006年1月论文 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年代际和年际尺度变化 影响因子的差异 平凡①罗哲贤②琚建华③ (①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 210044; ③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北京 100081. E-mail: pingf@https://www.doczj.com/doc/c52236932.html,) 摘要长江流域汛期(6和7月)降水量的变化, 不仅具有年际变化特征, 而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长江流域汛期的降水明显增多, 表明在年代际尺度上, 长江流域汛期的 降水进入了一个丰沛期. 研究表明, 近年来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具有高基本态和高变化率的特征, 它是由 影响年代际变化的因子及年际变化的因子共同作用结果. 利用NCAR/NCEP资料分别对这两种时间长 度的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和诊断, 发现影响年代际变化的因子和年际变化的因子是不同的. 因此要预 测长江流域汛期的降水量变化, 必须将年代际变化和年际变化这两种时间尺度进行分离, 清楚地认识 控制或影响各时间尺度的物理因素. 关键词长江流域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影响因子 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预测是中国每年汛期降水预测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此非常有必要认清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变化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 研究发现,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着明显的准6~7年年的代际和年际变化: 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 20世纪50年代至1963年长江流域降水处于偏多阶段, 从1964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降水明显减少, 90年代至今, 由于全球气候增暖趋势非常明显, 长江流域降水显著增多[1]. 在年际时间尺度上, 受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率大的影响, 长江流域汛期降水作为大尺度季风降水现象, 也具有相当显著的年际变化, 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汛期降水量的变化明显加大, 特别是90年代以来, 1993, 1998, 1999年都有洪水或大洪水发生. 由于上述不同时间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得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使得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预测及研究十分困难. 全球大气海洋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末一致性地经历了一次跃变, 其结果导致80年代以来, 全球大范围地区明显增暖, 赤道两侧的热带东太平洋、北美和南美西海岸等海域海表温度偏高, 这种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气系统的突变造成东亚夏季风长达数年的持续异常, 长江流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多雨期[2,3]. 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从后20世纪50年代至1963年处于偏多阶段, 从1964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处于偏少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处于显著偏多的阶段[4]. 对产生这种年代际变化原因, 已有了一些研究. 葛旭阳[5]认为, 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温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 即存在着“年代际ENSO”现象. 赤道太平洋大范围海水增暖特别是中国东部近海海温的异常增暖, 将减弱海陆热力对比, 导致东亚夏季风强度明显减弱, 引起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增加. 姜彤和施雅风[6]指出, 全球气候变暖, 使得水循环加快, 势必导致海洋与陆地水体蒸发增加, 长江流域降水显著增加, 降水的极值事件频繁发生. 慕巧珍和王绍武[7]则通过对近百年来西太平洋副高变化的模拟研究, 发现西太平洋副高的年代际变率与长江流域降水年代际变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赵平和陈隆勋[8]通过对35年来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特征的分析, 发现在年代际变化尺度上, 青藏高原春季热源对于长江流域的汛期降水有比较好的指示意义, 它与同期长江流域降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尽管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年代际变化, 但总体说来还未能得出比较概括性的结论. 由于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率大, 中国东部的夏季降水具有相当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 一些研究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郭燕娟和杨修群[9]通过对全球海气系统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表明SST最大的年际变化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 第一EOF对应的时间序列表现为明显的年际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110°E~122°E, 28°N~34°N (115°E, 30°N穿过平原中部) 范围:湘,鄂,赣,皖,苏,沪,浙,长江中下平原 地形:河流冲积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 地势:地势平坦,低平,长江三角洲在10米以下 地貌:东西狭长,宽窄不一,河湖密布,水乡泽国。 外力作用以流水堆积为主---河流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水文特征:长江及其支流。水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汛期长 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滩多流急,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 长江中游地区水域广阔、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 长江下游地区河道宽阔、径流量大而变幅小,来水过程较为稳定,有利于发展航运。 河流: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沅江、湘江、赣江。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气候: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本区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为4000oC~6500oC,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本区年降水量在800mm~1000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 6月中下旬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形成“梅雨”天气,7、8月份受副高的影响形成“伏旱”。属于湿润地区 资源:矿产:湖北大冶铁矿,安徽马鞍山铁矿,江西德兴的铜矿,浙江秦山核电站水能:三峡,葛洲坝 旅游: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南京,黄山、庐山、三峡,还有我国古代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人文地理特征: 农业: 农业生产:优势:气温高,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工业力量雄厚。 制约因素:台风,洪涝,7、8月份的伏旱 江汉平原、长江沿江滨海平原是商品棉基地 工业: 工业生产:以沪宁杭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中南京的石化、杭州的轻纺工业较为突出; 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基地和轻纺等工业。 沪宁杭工业基地:(1)工业中心:上海、南京、杭州 (2)特点: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大型工业基地(3)发展条件:水陆空交通方便、工农业基础好、市场广阔、科技发达,但能源、矿产缺乏 (4)工业部门: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电子、化工 (5)发展方向:今后将使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6年第57号――关于发布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6年第57号――关于发布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2015年度考核结果的公告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环境保护部公告2016年第57号 【发布部门】环境保护部 【发布日期】2016.09.07 【实施日期】2016.09.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环境保护部公告 (2016年第57号) 关于发布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2015年度考核结果的公告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国办发〔2009〕38号),环境保护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三峡办、南水北调办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巢湖、滇池、黄河中上游、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长江中下游等重点流域25个省(区、市)人民政府2015年度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

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以下合并简称《规划》)情况进行了考核。 2015年,《规划》共确定428个考核断面,有13个断面因断流不计入考核,实际考核断面415个,其中达标313个,占实际考核断面总数的75.4%,与上年同口径相比提高2.9个百分点。辽河、淮河、松花江、长江中下游、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中上游、海河、滇池和巢湖流域达标断面比例分别为96.0%、84.1%、82.9%、78.7%、75.5%、 72.5%、64.0%、63.6%和50.0%。《规划》共安排6844个水污染防治项目,截至2015年底,完成(含调试)4985个,占项目总数的72.8%。淮河、巢湖、海河流域项目进展较快,松花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项目进展较慢。 总的来看,《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各省份均通过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2015年度实施情况考核。其中,山东省、江苏省、贵州省、上海市、辽宁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江西省、安徽省、四川省、重庆市、山西省、河南省等17个省(区、市)考核结果为好,甘肃省、陕西省、云南省、湖北省、吉林省考核结果为较好,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考核结果为一般。 请各省(区、市)认真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根据本地区《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加强协调,推动落实,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特此公告。 附件:1.各省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完成情况 2.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2015年度实施情况汇总表 3.各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2015年度实施情况考核结果 环境保护部 2016年9月7日

长江流域水汽收支的时空变化与环流特征

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8, 20(6): 733-740 https://www.doczj.com/doc/c52236932.html,. E-mail: jlakes@https://www.doczj.com/doc/c52236932.html, ?2008 by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长江流域水汽收支的时空变化与环流特征* 张增信1,2,3, 姜彤4, 张金池2, 张强1,4, 刘宣飞5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南京210008) (2: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 南京210037)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49) (4: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北京100081) (5: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214220) 摘要: 通过分析1961-2005年长江流域水汽收支的时空变化及环流特征, 发现: 1)长江流域春季、秋季、冬季和年均水汽收支下降, 而夏季增加; 长江上游除夏季外均变化显著, 中下游则只有春季、夏季和秋季变化显著; 2)长江中下游各季节及年水汽收支与降水的关系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其中夏季关系最好, 而长江上游只有春季和秋季通过显著性检验; 3)夏季长江流域水汽输送下降, 但水汽收支却增加, 可能与东亚夏季风减弱有关, 而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可能与东亚大陆上空低层大气位势高度显著增强有关. 关键词: 水汽收支; 趋势分析; 大气环流; 长江流域 Spatial-temporal properties of moisture budget and associated large-scale circul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ZHANG Zengxin1,2,3, JIANG Tong4, ZHANG Jinchi2, ZHANG Qiang1,4 & LIU Xuanfei5 (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P.R.China) (2: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P.R.China) (3: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P.R.China) (4: Laboratory for Climate Studies,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P.R.China) (5: Wuxi Institute of Arts and Technology, Wuxi 214220, P.R.China) Abstract: Trends of moisture budget were explored during 1961 to 2005, using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moisture budget decreased in winter, spring and fall, but increased in summer. The trend of moisture budget was significant except for summer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basin. While significant trends could be identified in moisture budget in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 River basin; 2)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oisture budget and precipitation was significant related at all of the season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was significant related in spring and autumn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basin; 3) the summer moisture transport was in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which might b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lower layer geopotential height. The summer circulation showed increasing continental high over north China, which weakened the southwesterly summer monsoon and limits propagation of the summer monsoon to north China, resulting in more water vapor budget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less in north China. Keywords: Moisture budget; trend; circulatio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近50年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水循环的加快, 长江流域降水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1961-2005年, 长江流域夏季和冬季降水显著增加, 而春季和秋季降水明显减少; 1990s成为近50年长江流域夏季和冬季降水 *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07-35)、淮河流域开放研究基金(HRM200708)“十一五”国家林业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3A1601)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6251)联合资助. 2008-01-10收稿. 2008-05-12收修改稿; 张增信, 男, 1977年生, 博士研究生; E-mail: zhangzengxin77@https://www.doczj.com/doc/c52236932.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