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兽医病理学笔记 第一章 绪论

兽医病理学笔记 第一章 绪论

兽医病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兽医病理学的概念、地位和内容

一、兽医病理学的概念

名词解释:

病理变化:患病机体所呈现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

病理过程: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共同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

如炎症、淤血、血栓形成、发热等

发病机制:即发病学。在原始病因和条件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和过程。

二、兽医病理学的地位

1、桥梁作用

与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2、诊断疾病的金标准

①疾病时形态结构、代谢和机能都发生变化;

②形态结构的变化出现较晚,且具有特异性,故可以用肉眼和显微镜观察;

③许多疾病的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形态诊断

●一级诊断

病理学(诊断)在医学诊断中是最具有权威性的一级诊断。

直接观测:器官、组织和细胞病变特征(做出诊断)

特点: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其他诊断

分析诊断:病史、症状、和体征(临床诊断)

影像诊断:超声波、X射线、CT、核磁共振(做出诊断)

特点:均没有病理诊断直观、客观和准确。

三、兽医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

①基础病理学:主要阐述疾病过程中各种基本病理过程的表现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②系统病理学:在基础病理学的基础上分系统阐述各疾病的特殊规律。

③疾病病理学:在基础病理学和系统病理学的基础上分原因阐述各种特殊疾病的特殊规律。

第二节动物疾病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疾病的概念

指动物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自身稳定调节状态紊乱,动物机体发生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临床上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动物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生产能力下降和经济价值下降。

二、疾病的特点

1.疾病是病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

2.损伤与抗损伤贯穿疾病的始终

3.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4.疾病是异常的生命活动

5.生产能力下降经济效益降低是其特点

第三节病因学

外因(Extrinsic cause)

1、生物性因素:细菌(bacterium)、病毒(virus)、支原体(mycoplasma)、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螺旋体(spirochete)、霉菌(mould) 致病特点:<1>选择性:如猪瘟病毒只感染猪。

<2>传染性:水平和垂直传播

<3>产生毒素:内毒素和外毒素

<4>免疫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5>特异性:有明显的潜伏期

2、化学性因素:

外源性:【1】无机毒:酸、碱、重金属

【2】有机毒:有机磷、醇、醚、酚、有机汞、有机砷、

氰化物

【3】生物毒:蛇毒、尸毒、斑蝥毒

【4】工业毒:C02、CO、SO2、工业废气、废水

【5】植物毒:烟草、巴豆、蕨类植物

致病特点:<1>侵害的器官有一定选择性

<2>有一定潜伏期

<3>与毒物结构性质

3、物理性因素:【高温】烫伤、烧伤

【低温】冻伤

【光照】日射病、热射病、光过敏

【雷电】电击伤或烧伤

【辐射】各种射线,破坏细胞及核

【气压】弓|起缺氧

【噪音】神经兴奋、应激

致病特点:<1>无潜伏期

<2>无选择性

<3>与病因强度及作用持续的时间有关

4、机械性因素:

外部:切割、打击、穿刺、冲击波、跌伤使组织器官损伤

内部:肿瘤、脓肿、结石、异物压迫或阻塞

致病特点:<1>作用方式简单

<2>与机体的健康状况无关

<3>只在疾病开始时起作用

<4>其它同物理性病因

5、其他因素:

营养物质缺乏:<1>长期水分不足,饲料中缺乏蛋白质、脂肪等。

<2>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缺乏

<3>钙缺乏(骨软症、佝偻病)

饲养管理不当:<1>过食:如过食豆类引起胃扩张、瘤胃臌气。

<2>过度使役,饥饱不匀,饲料突然更换等

<3>过度拥挤,引起应激( stress )

致敏原:异体蛋白等致敏原进入机体,引起过敏反应,导致组织器官

损伤

内因(Intrinsic cause)

1、防御机能下降:屏障机能降低

吞噬杀灭作用隆低

解毒机能降低排泄机能降低

排泄机能降低

特异免疫机能降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机能降低,易感

染细菌、病毒性疾病和肿瘤等。

2、机体的反应性改变:

<1>种属反应:猪不感染鸡瘟,其它动物不感染猪瘟

<2>品种品系反应: 如羊快疫(腐败梭菌),绵羊多见山羊少见;禽白血病

鸡多见,而火鸡、山鸡等少见。

<3>个体反应:幼龄、老龄抵抗力弱,免疫机能不完善

3、遗传性因素:

遗传基因DNA结构不同,决定了其性状、抗病力的不同。如人的血友病、色盲、乳猪锁肛等。

诱因:社会和自然因素

社会:对疫病重视、预防措施等;

自然:地理环境与地方病有关。

各病因之间相互关系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原因的,各病因之间相互关联,但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四节疾病的发生发展

一、疾病发展的基本规律

1、损伤抗损伤转化规律

2、因果转化规律

3、局部与整体关系

基本规律——损伤抗损伤转化—1

基本规律——损伤抗损伤转化—2 基本规律——因果转化—1

基本规律——因果转化—2

基本规律——因果转化—3

基本规律——局部与整体关系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细胞机制

神经机制

体液机制

分子机制

三、疾病的经过

四、疾病的转归

1、康复:<1>、完全康复病因作用停止,临床症状消失,损伤的组织细胞形

态、结构、功能恢复正常。

<2>不完全康复病因作用停止,症状基本消失,但形态结构机能未

完全恢复,存在一定的机能障碍和病理状态。

2、死亡:

<1>濒死期脑干以上中枢神经功能丧失或深度抑制,脑干以下机能优存。

<2>临床死亡期心跳、呼吸停止,延脑也处于深度抑制和功能丧失状态。

<3>生物学死亡期从大脑皮层开始,细胞代谢活动停止,出现不可逆变化。第五节、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尸体剖检检(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主要是采用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的观察方法

目的是:1、可以查明死亡原因2、积累教材、科研素材3、帮助解决法律纠纷

二、活体组织检查

1 、患病机体的病变组织;

2、局部切取、钳取、穿刺针吸、搔刮及摘取等(组织获取方法)

3、目的

( 1 )及时、准确诊断疾病,判断疗效;

( 2 )并能对活体组织进行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超微结构的观察及组织培养,对疾病进行深入研究。

三、细胞学观察

1、小制成细胞涂片,经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

2、诊断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断确

( 1 )自然分泌物;

(2 )体液、排泄物;单击播放

(3 )穿剌、刮取所得的细胞;

四、动物实验

人为控制条件,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

1、复制疾病的模型;

2、了解病因、发病机理、疾病的动态变化;

3、了解外来因素如药物对疾病的影响。

五、临床病理学研究

(1)自然发病的畜禽

(2)实验室技术

(3)化验分析血液、尿液或骨髓等

结果可以直接反映:病畜体内机能、代谢或某些形态结构的改变,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六、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优点:方便、周期短,节省研究时间。

缺点:不能将研究结果与体内过程等同看待。

组织培养:

活体的一小片组织置于底物上孵育,细胞从其周围移出并生长。

细胞培养:

用机械或消化的方法将取得的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悬液然后进行培养、生长。

器官培养:

将活体中器官(或部分) 取出,置于体外生存、生长并同时保持其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第六节病理学的形态观察方法和新技术

一、大体方法

方法:肉眼、放大镜、量尺和衡器等

观察和检测内容:病变的大小、形状、重量、色泽、质度、分布及其切面性状二、切片标准显微观察

采取病变组织并制成病理组织切片,经染色(苏木素一伊红染色或特殊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变化。

三、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

制成切片后,用化学试剂与其内的某些成分呈显色反应,在局部形成有色沉淀物。

镜观:组织、细胞内蛋白质、酶、核酸等化学成分如SudanIII染脂肪

四、免疫组织化学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反应

并在结合部位显色,以达到抗原定位诊断的目的。

五、超微结构观察

主要有:

透射电子显微镜一-观察细胞内部超微结构变化。

扫描电子显微镜一-观察细胞表面超微结构变化。

六、流式细胞学

是对悬液中的单细胞或其他生物粒子,通过检测标记的荧光信号,实现高速、逐一的细胞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技术。

七、图像分析技术

八、分子生物学技术

●重组DNA

●核酸分子杂交

●PCR

●DNA测序

●基因芯片和组织芯片技术

课后练习

一、什么是疾病?疾病的特点如何?

指动物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自身稳定调节状态紊乱,动物机体发生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临床上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动物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生产能力下降和经济价值下降。

疾病特点:1.疾病是病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

2.损伤与抗损伤贯穿疾病的始终

3.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4.疾病是异常的生命活动

5.生产能力下降经济效益降低是其特点

二、外部致病因素有哪些?其致病特点各如何?

1、生物性因素:细菌(bacterium)、病毒(virus)、支原体(mycoplasma)、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螺旋体(spirochete)、霉菌(mould) 致病特点:<1>选择性:如猪瘟病毒只感染猪。

<2>传染性:水平和垂直传播

<3>产生毒素:内毒素和外毒素

<4>免疫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5>特异性:有明显的潜伏期

2、化学性因素:

外源性:【1】无机毒:酸、碱、重金属

【2】有机毒:有机磷、醇、醚、酚、有机汞、有机砷、

氰化物

【3】生物毒:蛇毒、尸毒、斑蝥毒

【4】工业毒:C02、CO、SO2、工业废气、废水

【5】植物毒:烟草、巴豆、蕨类植物

致病特点:<1>侵害的器官有一定选择性

<2>有一定潜伏期

<3>与毒物结构性质

3、物理性因素:【高温】烫伤、烧伤

【低温】冻伤

【光照】日射病、热射病、光过敏

【雷电】电击伤或烧伤

【辐射】各种射线,破坏细胞及核

【气压】弓|起缺氧

【噪音】神经兴奋、应激

致病特点:<1>无潜伏期

<2>无选择性

<3>与病因强度及作用持续的时间有关

6、机械性因素:

外部:切割、打击、穿刺、冲击波、跌伤使组织器官损伤

内部:肿瘤、脓肿、结石、异物压迫或阻塞

致病特点:<1>作用方式简单

<2>与机体的健康状况无关

<3>只在疾病开始时起作用

<4>其它同物理性病因

三、与疾病发生相关的内因有哪些?

1、防御机能下降:屏障机能降低

吞噬杀灭作用隆低

解毒机能降低排泄机能降低

排泄机能降低

特异免疫机能降低

2、机体的反应性改变:

<1>种属反应:猪不感染鸡瘟,其它动物不感染猪瘟

<2>品种品系反应: 如羊快疫(腐败梭菌),绵羊多见山羊少见;

禽白血病鸡多见,而火鸡、山鸡等少见。

<3>个体反应:幼龄、老龄抵抗力弱,免疫机能不完善

3、遗传性因素:

遗传基因DNA结构不同,决定了其性状、抗病力的不同。

如人的血友病、色盲、乳猪锁肛等。

四、病因是如何引起机体发病的?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原因的,各病因之间相互关联,但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疾病的发展有何规律?

1、损伤抗损伤转化规律

2、因果转化规律

3、局部与整体关系

六、疾病的经过有哪几个阶段?有何意义?

七、死亡分哪几个阶段,各有特点?

1.濒死期脑干以上中枢神经功能丧失或深度抑制,脑干以下机能优

存。

2.临床死亡期心跳、呼吸停止,延脑也处于深度抑制和功能丧失状态。

3.生物学死亡期从大脑皮层开始,细胞代谢活动停止,出现不可逆变化。

11

兽医病理学重点

兽医病理学重点On May 16, 2022, I was in my prime and had a good time.

兽医病理学重点 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 一、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指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种;病理性充血又可以分为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如:瘤胃鼓气后放气; 充血的病理变化:体积稍微肿大,颜色潮红,代谢旺盛,温热; 二静脉性淤血: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中的血量增多,简称“淤血”; 1.淤血的类型和原因有: (1)全身性淤血:由于心力衰竭和胸内压增高;如:心衰,心肌炎,心包炎、胸膜及肺脏疾病等; 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右心衰竭导致大循环淤血; 2局部性淤血:由于局部静脉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 2.淤血的病理变化:颜色暗红色,稍微肿大,微冷; 槟榔肝:指慢性肝淤血的同时有脂肪变性时,淤血的中央静脉及邻近的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使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区与土黄色脂肪变性区相间,状似槟榔花纹; 二、出血: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1.原因和类型: 1破裂性出血 2渗出性出血: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到血管外; 2.病理变化 1内出血 血肿:指小血管破裂时流出的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被膜下,并挤压周围组织; 瘀点: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不超1mm; 瘀斑: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为1~10mm; 出血性素质:指全身性渗出性出血的倾向; 2外出血:咳血、吐血等; 三、血栓形成: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 1、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 1血管内膜的损伤: 暴露其内的结缔组织→激活凝血因子 凝血 释放组织因子血小板粘集 2血流状态的改变:a、血轴流向血管壁靠拢; b、血流缓慢形成旋涡,使凝血因子堆积;

病理学知识要点(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2.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即通过局部切取、钳取、细针穿刺、搔刮、摘除等手术方法,从病变活体部位获取病变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进行病理诊断。 3.尸体剖验:简称尸检,即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解剖检验,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4.细胞学检查:采集病变处部位自然分泌物、渗出物、排泄物或人工获取的各种脱落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病理诊断。 5.动物实验:即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进而通过疾病复制过程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 6.组织和细胞培养:即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研究在各种因子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及外来因素的影响。 7.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8.完全康复:又称痊愈,是指疾病时所致的损伤完全消失,机体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8.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时的损伤得到控制,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机体发生改变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并未完全恢复正常,通过代偿机制维持生命活动,有些可留有后遗症。 9.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细胞、组织和器官在环境发生改变时,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做出相应的改变所引起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适应。) 2.生理性萎缩: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发育到一定阶段时逐渐萎缩,称之为退化。 3.内分泌性萎缩:因内分泌器官功能低下,相应靶器官缺乏激素刺激引起。 4.肥大:是指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5.生理性增生:是指适应需要,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增强发生的增生。 6.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7.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所致在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 8.细胞水肿:是指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积聚。 9.肝细胞气球样变: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极度肿大变圆,胞质几乎完全透明,入气球样。 10.脂肪变性:是指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胞质中。(脂肪变性是指除了脂肪细胞外,细胞内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病理学 病理学 第一单元动物病理学概论 一、疾病的概念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 1、疾病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的区别; 2、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3、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反应,呈现一定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4、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与转化。 5、疾病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变化和一定的因果转化关系。 6、疾病时不仅动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特别是经济价值降低,这是动物疾病的重要特征。 二、疾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 三、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疾病的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 四、引起疾病的原因大致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疾病发生的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性因素。疾病发生的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反应 第二单元组织与细胞损伤

一、变性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一般而言,变性是可复性改变。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的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和细胞间质的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 1、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细胞肿胀好发于心、肝、肾等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也可见于皮肤和黏膜的被覆上皮细胞。 2、细胞肿胀的病理变化:发生细胞肿胀的器官眼观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被膜紧张,色泽变淡,混浊无光泽,质地脆软,切面隆起,切缘外翻。根据显微镜下病变特点不同,细胞肿胀可分为颗粒变性(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微细的淡红色颗粒)和空泡变性(也称为水泡变性、气球样变,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胞浆内、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 3、脂肪变性是细胞内脂肪代谢障碍时的形态表现。其特点是细胞浆内出现了正常情况下在光镜下看不见的脂肪滴,或胞浆内脂肪滴增多。此种变性多发生于心、肝、肾。 4、轻度脂变时仅见器官色彩稍显黄色。重度脂变时,器官体积肿大,边缘钝圆,表面光滑,质地松软易碎,切面微隆突,呈黄褐色或土黄色,组织结构模糊,触之有油腻感。 5、鸡脂肪肝综合征时,则肝切面由暗红色的淤血部分和黄褐色的脂肪变性部分相互交织,形成红、黄相间的类似槟榔或肉豆蔻切面的花纹色彩,称之为槟榔肝。 6、心肌发生脂肪变性时,透过心内膜可见到乳头肌及肉柱的静脉血管周围有灰黄色的条纹或斑点分布在色彩正常的心肌之间,呈红、黄相间的虎皮状斑纹,称之“虎斑心”。如动物患恶性口蹄疫时。 7、脂肪浸润主要发生于心脏、胰腺、骨骼肌等组织内。 8、玻璃样变性可分为细胞内玻璃样变性、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三种类型。 9、纤维素样变性又称纤维蛋白样变性,是发生于间质纤维及小血管壁的一种病理变化。其病变特点是变性部位的组织结构逐渐消失,变为一堆境界不甚清晰的颗粒状、小条或团块状

兽医病理学笔记 第一章 绪论

兽医病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兽医病理学的概念、地位和内容 一、兽医病理学的概念 名词解释: 病理变化:患病机体所呈现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 病理过程: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共同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 如炎症、淤血、血栓形成、发热等 发病机制:即发病学。在原始病因和条件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和过程。 二、兽医病理学的地位 1、桥梁作用 与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2、诊断疾病的金标准 ①疾病时形态结构、代谢和机能都发生变化; ②形态结构的变化出现较晚,且具有特异性,故可以用肉眼和显微镜观察; ③许多疾病的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形态诊断 ●一级诊断 病理学(诊断)在医学诊断中是最具有权威性的一级诊断。 直接观测:器官、组织和细胞病变特征(做出诊断) 特点: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其他诊断 分析诊断:病史、症状、和体征(临床诊断) 影像诊断:超声波、X射线、CT、核磁共振(做出诊断) 特点:均没有病理诊断直观、客观和准确。 三、兽医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

①基础病理学:主要阐述疾病过程中各种基本病理过程的表现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②系统病理学:在基础病理学的基础上分系统阐述各疾病的特殊规律。 ③疾病病理学:在基础病理学和系统病理学的基础上分原因阐述各种特殊疾病的特殊规律。 第二节动物疾病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疾病的概念 指动物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自身稳定调节状态紊乱,动物机体发生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临床上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动物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生产能力下降和经济价值下降。 二、疾病的特点 1.疾病是病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 2.损伤与抗损伤贯穿疾病的始终 3.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4.疾病是异常的生命活动 5.生产能力下降经济效益降低是其特点 第三节病因学 外因(Extrinsic cause) 1、生物性因素:细菌(bacterium)、病毒(virus)、支原体(mycoplasma)、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螺旋体(spirochete)、霉菌(mould) 致病特点:<1>选择性:如猪瘟病毒只感染猪。 <2>传染性:水平和垂直传播 <3>产生毒素:内毒素和外毒素 <4>免疫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5>特异性:有明显的潜伏期 2、化学性因素: 外源性:【1】无机毒:酸、碱、重金属 【2】有机毒:有机磷、醇、醚、酚、有机汞、有机砷、 氰化物 【3】生物毒:蛇毒、尸毒、斑蝥毒 【4】工业毒:C02、CO、SO2、工业废气、废水 【5】植物毒:烟草、巴豆、蕨类植物 致病特点:<1>侵害的器官有一定选择性 <2>有一定潜伏期 <3>与毒物结构性质 3、物理性因素:【高温】烫伤、烧伤

兽医病理学相关资料

第一章绪论 (Introducation) 一、概念: 家畜病理学(animal pathology)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二、家畜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总论: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包括炎症、发热、休克、变性、坏死等 各论:各器官系统的疾病病理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 三、家畜病理学在兽医学科中的地位 本门课程是兽医科学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 ?以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 ?为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等临床学科的学习作基础; 兽医病理学是: 桥梁 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 目的:诊断、研究 四、动物病理学的分支 1、动物病理解剖学:从患病动物的形态、结构入手,研究探讨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动物病理生理学:从患病动物的机能、代谢入手,研究探讨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动物卫生病理学:研究屠宰动物各组织、器官的病变及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形态学变化、鉴别诊断和卫生评价与处理的学科。 4、化学病理学:是指把组织或细胞的染色技术与化学反应相结合,以揭示细胞内各种物质的特殊性的病理学分支,现已广为普及和应用。 5、免疫病理学:是指将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病理学,借以阐述许多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病理学分支。它多采用免疫荧光法、免疫过氧化物酶法、放射免疫标记自显影法和免疫电镜法等研究疾病,从而揭示出一批未曾被人们认识的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疾病,如变态反应、免疫缺陷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组织和器官移植免疫及肿瘤免疫等发展的全过程中,连续研究患病机体的代谢、功能紊乱和形态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遗传病理学:是指研究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所引起疾病的一个病理学分支。遗传性疾病按涉及的遗传物质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由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而引起的染色体病;病理性状由两对以上不同突变基因所决定(每对基因之间无显性和隐性之分)的多基因遗传病和由某一个(对)基因异常而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又有以下几种不同的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和Y连锁遗传。 比较病理学:是指将各种动物疾病的病理过程或动物疾病与人类疾病病理过程进行比较研究的一个病理学分支。其任务在于用从各类动物疾病病理过程研究中所获得的知识,来阐明人类疾病的病理过程及其本质,为防治疾病和增进人类健康服务。 7、分子病理学:是指将病理学与细胞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化学结合起来在分子水平研究疾病发生机理的一门病理学分支。它是30年来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化学的飞跃发展并向病理学领域渗透而推动其发展的结果;使人类对机体有病状态下形态、代谢和功能变化的统一及其疾病本质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8、实验病理学:是指以实验方法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发病机理的病理学分支;其目的在于认识疾病的本质。实验病理学可弥补普通病理学不能全面地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尤其难以研究某些疾病的病因学、发病机理、形态发生学以及形态与功能改变的联系的缺陷,使人们有可能主动地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9、临床病理学:是指用实验室的方法,研究患病动物血液、粪尿、胸腹水等变化,以帮助临床对疾病作出诊断、判断治疗效果以及了解疾病的进展的一门应用病理学。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生物化学:主要是用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组织、血液、体液、器官或机体的功能上的改变;②微生物学:主要是用微生物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原,包括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等;③寄生虫学;④血液学检查;⑤免疫学试验等。 五、家畜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家畜病理学的研究方法通常分为:尸体剖检、动物实验、临床病理学研究、活体组织检查、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分子病理学技术等研究方法

01病理学绪论解析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 【名词解释】 1.疾病 2.病因 3.完全康复 4.脑死亡 【是非题】 1.生物性因素致病的特点之一为机体对病原体具有感受性时它们才能发挥作用。 2.大多数物理性致病因素只引起疾病的发生,在疾病进一步发展中它们本身不再继续起作用。 3.化学性致病因素大多数对机体组织器官没有明显的选择性。 4.死亡是生命活动的终止,各器官组织的代谢活动完全停止。 5.目前一般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单项选择题】 1.病理标本常用的固定液为 A.20%甲醛 B.40%甲醛 C.10%福尔马林 D.20%福尔马林 E.75%酒精 2.病理切片的常规染色方法是 A.苏木素染色 B.伊红染色 C.瑞氏染色 D.巴氏染色 E.苏木素一伊红染色 3.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改变称为 A.病理状态 B.病理过程 C.病理反应 D.病理障碍 E. 病理表现

4.健康是指 A.没有躯体疾病 B.精神饱满、乐观向上 C.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 D.强壮的体魄、健全的精神状态 E.有自我保健意识 5.疾病的概念是 A.病因作用下,躯体、精神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 B.病因的作用下,出现的成套的病理过程 C.病因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D.不舒服 E.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协调发生障碍而有异常活动 6.下列关于原因和条件的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A.有些疾病,只要有原因的作用便可发生 B.对一种疾病来说是原因,对另一种疾病则可为条件 C.一种疾病引起某些变化,可成为另一个疾病发生的条件 D.稳态破坏引起的内环境紊乱不一定是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 E.能够加强原因的作用,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 7.能引起疾病并赋予其特征性、决定其特异性的因素称为 A.疾病的原因 B.疾病的条件 C.疾病的诱因 D.疾病的内因 E.疾病的外因 8.下列有关疾病条件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B.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C.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 D.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 E.某些条件也可以称为诱因

病理

绪论 1、兽医病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尸体剖检、动物实验、组织 第一章疾病概论 2、疾病病程分期: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 (1)潜伏期(隐蔽期):从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开始,到机体出现疾病的最初症状时为止。(2)前驱期(先兆期):从出现最初的症状开始,到疾病的主要症状开始暴露时为止。(3)明显期(临床经过期):前驱期之后,疾病的主要症状或典型症状完全暴露的阶段。(4)转归期(终结期):经过明显期后,疾病进入结束阶段。 3、疾病机制:神经体液机制、细胞机制、分子机制。 第二章血液循环障碍 4、淤血:congestion 静脉性充血/被动性充血:由于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 5、充血:hyperemia 是指某器官或局部组织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种。 6、肝淤血特征:病理变化:①肉眼:槟榔肝,肝表面及切面见灰黑色的淤血区(新鲜标本为暗红色)与淡黄色脂变区相互交错,呈槟榔样的花纹。②镜下: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附近的肝窦扩张充血。中央静脉附近的肝细胞萎缩、消失小叶周围的肝细胞脂变。 7、肺淤血特征:镜下:肺泡腔内有水肿液、巨噬细胞、红细胞及心力衰竭细胞。 8、瘀点和瘀斑:发生于皮肤、粘膜和浆膜小而广泛的出血点称瘀点(petechia),较大的血斑称为瘀癍(echymosis)。 9、血栓:血栓形成(thrombosis):是指活体心血管内,血液成份凝固成固体质块的过程。血栓(thrombus)则是该过程所形成的固体质块。分类:1、白色血栓(White thrombus)2、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3、红色血栓(Red thrombus)4、微血栓(Fibrin thrombus)结局: (1)软化、溶解和吸收血栓形成后经过一定时间,其中白细胞崩解,释放出大量溶蛋白酶,使血栓溶解而软化, 溶解软化后的碎屑可被吞噬细胞所吞噬。较小的血栓可逐渐被吸收。较大的血栓部分软化后可脱离血管壁,形成栓子,堵塞其他血管,成为栓塞之源。 (2)机化与再通未被吸收或未脱落的血栓,经过一定时间, 血管内膜下的成纤维细胞及新生的毛细血管可向血栓内生长,并逐渐代替血栓,该过程称为血栓机化。由于纤维组织的收缩或自溶,在血栓内或血栓与血管壁之间,可形成一些裂隙→逐渐由内皮细胞所覆盖→形成新的血管.血液在其中迂回通过,可使原来已经阻塞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此过程即称为血栓的再通(recanalization)。 (3)钙化血栓内有时可沉积钙盐而发生钙化,完全钙化的血栓质硬如石,发生于静脉者称为静脉石。 10、栓塞:栓塞(embolism)指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某处血管管腔的现象。 11、梗死:infarction因动脉阻塞而侧支循环不能及时建立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1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在多种病因作用下凝血过程被激活,广泛微血栓形成,同时继发激活纤溶过程,以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3、休克:(shock)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以致重要器官微循环灌流急剧降低,从而引起组织代谢及器官功能严重障碍的一种全身性的危急综合症.。 病程分三期: 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或代偿期)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或病情发展期)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知识重点

病理学 第一章绪论 掌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方法及其发展史。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1、总论:研究各种疾病的共同的基本规律; 2、各论:研究各个器官或器官系统疾病的特殊规律。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及临床应用: 尸体剖检(autopsy) 活体组织检查(最广泛应用) 细胞学检查 动物实验 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 分子生物学技术 一、尸体剖检(尸检): 是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解剖,通过肉眼和镜下观察组织器官的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对疾病作出诊断,查明死亡原因。尸体解剖的作用: ①确定诊断,查明死因。提高诊治水平。 ②及时发现和确诊某些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和新发生的疾病,为卫生防疫部门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③积累各种疾病的人体病理材料,作为深入研究和防治这些疾病的基础的同时,也为病理学教学收集各种疾病的病理标本。 二、活体组织检查: 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方法,由患者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简称活检。 活检的意义: ①能及时准确地对疾病作出病理诊断,可作为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依据。 ②冷冻切片快速诊断,协助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手术治疗方

案。 ③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定期活检可动态了解病变的发展和判断疗效。 ④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可对疾病进行分子和基因方面的研究。 三、细胞学检查 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观察的方法。可用于疾病的诊断,也可用于健康普查。 具有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病人痛苦少的特点。 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动物实验、组织和细胞培养。 1、动物实验: 通过动物身上疾病复制的过程,可以进行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弥补了人体病理学研究所受到的制约。 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大体观察(肉眼观察) 组织学观察(基本)_ 超微结构观察 组织、细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形态学观察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变性、坏死、坏疽、机化、再生、肉芽组织的概念 掌握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坏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肉芽组织的形态和功能。 熟悉萎缩的类型、坏死的结局、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 损伤因子f细胞和组织作出应答反应:适应f变性f坏死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适应性反应类型: 一、萎缩 二、肥大 三、增生 四、化生

病理学知识要点(简答题)

简答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组织和细胞培养?有何临床应用意义?(P3) 参考答案:组织和细胞培养是指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研究在各种因子作用下离体组织、细胞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及外来因素的影响。该方法对于肿瘤细胞的生长、细胞癌变、病毒复制、染色体变异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死亡的过程包括几期?(P8) 参考答案:(1)濒死期: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或丧失、各种反射迟钝或减弱、呼吸不规则和血压 降低等。(2)临床死亡期:主要表现为心跳、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及时抢救患者有望复苏。(3)生物学死亡期:死亡的不可逆阶段。 3.疾病的转归有哪些表现?(P8) 参考答案: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发展趋势和结局,分为康复和死亡两种表现。其中,康复包括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死亡的过程分为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三期。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4.简述适应在形态学上的表现。(P11) 参考答案:适应在形态学上的表现有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①萎缩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 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②肥大指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③增生指组织、器官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常伴有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④化生指一种分化成熟组织或细胞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或细胞取代的过程。 5.简述肥大的影响和结局。(P12) 参考答案:肥大的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内DNA含量和细胞器增多,蛋白质合成增多,细胞功能增强(代偿),但肥大的器官功能代偿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导致器官功能失代偿。 6.简述肉芽组织的功能。(P22) 参考答案:①抗感染,保护创面:②填补伤口及其他组织缺损:③机化或包裹异物(如坏死组织、血栓、血凝块等)。 7.简述变性的类型。(P15) 参考答案:(1)细胞水肿:细胞内水、钠增加,引起细胞肿胀和功能下降。(2)脂肪变性:实质细胞内出现异常的脂滴。(3)玻璃样变性:在细胞或细胞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 8.简述坏死的结局。(P20) 参考答案:(1)溶解吸收:较小的坏死灶可由来自坏死组织本身和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蛋白水解酶将坏死物质分解、液化,然后由淋巴管或血管吸收,不能吸收的碎片则由巨噬细胞吞噬后消化,留下的组织缺损由细胞再生或肉芽组织修复。(2)分离排出:较大坏死灶不能完全吸收,其周围发生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释放各种水解酶将坏死边缘组织溶解、吸收,使坏死灶与健康组织分离。(3)机化:坏死组织如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长入并逐渐将其取代,最后成为瘢痕组织。(4)包裹和钙化:较大范围的坏死组织,难以溶解吸收,或不能完全机化,则由周围增

兽医病理学复习知识梳理超级完整版(含所有知识点)

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从而说明疾病的发生、开展和转归根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疾病:病因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 充血:由于小动脉扩X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里,引起局部组织中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心力衰竭细胞:当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中出现了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的巨噬细胞。 槟榔肝: 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肝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与土黄色脂变肝细胞区相间,眼观似槟榔状花纹,故称为“槟榔肝〞。血栓:在活体的血管或心脏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各种病理产物的过程。 12、发绀:瘀血发生在可视粘膜或无毛的皮肤时,瘀血部位呈蓝紫色,此变化称为发绀。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 栓塞: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出血: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内出血。 瘀点:漏出性出血时,在皮肤、粘膜、浆膜和实质器官呈点状出血,称为血点或瘀点。 瘀斑:严重时,呈斑块状出血,称为血斑或瘀斑。 休克: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伊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缺乏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种重要器官代谢障碍和构造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的变化称为变性。 4、脂肪变性:在变性的细胞的胞浆中出现大小不等的游离脂肪滴的病理变化过程。 5、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或透明化,是指在间质或细胞内出现一种光镜下呈均质、无构造、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的现象。 6、淀粉样变性:也称淀粉样变,是指淀粉样物质在某些器官的网状纤维、血管壁或组织间沉着的一种病理过程。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 8、干酪样坏死:是一种凝固型坏死,其特征为坏死组织崩解彻底,变成松软易碎、灰白色或灰黄色、似干酪或豆腐渣样物质。如乳房结核、肺结核、肝脏干酪样坏死等。 9、坏疽:当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不同程度的腐败杆菌感染而形成的黑褐色或黑色的坏死灶的特殊的病理变化,称为坏疽。西米脾: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白髓,切面上皮小体如高粱米大小,灰白色,半透明,与煮过的西米相似。 火腿脾: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红髓,切面上红褐色的脾组织与黄色的淀粉样物质相间混杂,似火腿样花纹。 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器官、或机体对于内外环境持续性的有害刺激所做出的应答反响,这种反响一般是非损伤的。 萎缩: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发育正常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过程称为萎缩。 24、再生:体内细胞或组织损伤后,由邻近安康组织细胞分裂增殖来修补的过程。再生可分为生理型再生和病理性再生。 18、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引起的以血液凝固性增高,微循环内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为特征的病理过程。绒毛心:纤维素性心包炎时,心脏外表覆盖有易于剥落的黄白色薄层纤维素。病程稍长的病例,这种纤维素因心跳动而摩擦牵引、形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 化生:是指已经分化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在形态上和功能上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肥大: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的增强,称为肥大。 包囊形成:肉芽组织包囊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栓子等病理产物的过程。 修复:机体对死亡细胞、组织的修补性生长过程及对病理产物的改造过程。 肉芽组织:是由毛细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虎斑心:发生脂肪变性的黄色心肌纤维和正常的红色心肌纤维间隔排列,在心腔外表和切面见到虎斑样的花纹。 渗出:血管中的液体成分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炎区的过程。 炎症:机体在致炎因素作用下产生的防御意义的应答反响。 炎症介质:在致炎因素的作用下,由细胞或血浆产生的参与引起炎症反响的化学活性物质。 脱水:机体内水分因摄入缺乏或丧失过多,所造成水的负平衡,称为脱水。 低渗性脱水:动物脱水时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均降低,称低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动物体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容量减少,渗透压升高,称高渗性脱水。 酸碱平衡紊乱:因酸碱负荷过度,缺乏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度稳定性失衡的病理过程。 代谢性酸中毒:是指由于体内固定酸增多或碱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引起的以NaHCO3 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水肿:是指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呼吸性酸中毒:是指由于CO2 排出障碍或CO2 吸入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升高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代谢性碱中毒:是指由于体内碱性物质摄入过多或酸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NaHCO3浓度原发性升高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兽医内科学(复习要点及重点)

兽医内科学 第一章绪论 一、兽医内科学的概念 *是研究家畜非传染性内部器官疾病为主的一门综合性临床学科,属兽医专业主干课程,是动物临床医学的核心和基础。 *其主要任务是系统地研究和阐述每个内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验变化、病程和预后、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等的理论与临床实践问题。 二、兽医内科学的研究内容 包括传统兽医内科学的器官疾病,如消化器官病、循环器官病、血液及造血器官病、泌尿器官病、神经器官病、内分泌器官病等,营养代谢病,中毒病、免疫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肿瘤等。 1突出动物群体性疾病,如常发的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 2突出国内外有研究进展的病、新发现和确诊的疾病,如硒不足与缺乏症、肉鸡腹水症、猪胃溃疡等; 3突出我国研究得比较深入取得较大成果的疾病,如反刍动物急性碳水化合物过食症、牛霉稻草中毒、栎树叶中毒等; 4充实并增加了犬猫疾病和家禽疾病。 三、兽医内科学研究概况 (一)兽医内科学的起源 (二)兽医内科学的沿革和现代兽医内科学形成

四、现代兽医内科学的发展趋势 1.研究的范围扩大 2.随着兽医临床科学的发展,原来属于兽医内科学范围的一些研究领域,已发展成为相应的独立学科 3.新的技术手段在兽医内科学上的应用,使兽医内科学理论和实践水平都在迅速提高 4.对临床兽医师要求而言: a能充分利用现代诊疗手段:如病理组织学、化验(血液、生化、尿液等)、影像学诊断(B超、彩超、X线检查、CT 检查、MRI检查等)、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乃至网络技术服务于兽医临床诊疗工作。 b越来越多的受过正规兽医本、专科教育的、有职业兽医师资格的人从事临床治疗工作。 五、如何学好兽医内科学 首先,必须坚持科学的认识论,立足于临床实践,防治常见病、研究疑难病、探索新出现的疾病及其他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使兽医内科学在认识论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下,以保证其不断发展与提高。 其次,必须应用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化学、现代电子技术等先进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同时也只有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手段武装兽医内科学,才能实现在崭新角度、更深层面上,阐明发病机制、弄清临床病理学特点,解释症状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明确疾病的演变规律,促进兽医内科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切实理解掌握兽医内科学的内容

兽医病理生理知识总结

绪论(含疾病概论) 一、兽医的社会职责是什么? 1.保护动物健康 如通过预防接种防治传染病;通过驱虫、药浴防治寄生虫病;通过兽医门诊治疗个体疾病(奶牛、宠物)。 2.保护人类健康 如控制和消灭人兽共患病(zoonosis),象布病、炭疽、结核、牛海绵状脑病(致人的新型克-雅氏病,又称朊病毒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大肠杆菌O157感染、西尼罗热、猪链球菌病。 3.保护环境安全 各种野生动物、水生动物、家养动物等都可视为环境有害因子的指示器(indicator)。例如海洋污染使鲸发生肿瘤,牡蛎、龙虾发生死亡,包钢氟中毒引起周围牧场的羊发病(氟斑牙、骨骼病变、跛行)。兽医为环境监测、改善环境作贡献。 4.维护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 如猪瘟病猪肉、猪肉旋毛虫、猪囊尾蚴等有害猪肉,由兽医执法人员来进行检验、处理。 不健康、不安全的因素存在就可能引起动物疾病。 二、什么是兽医病理学?

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阐明在疾病中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包括机能的,形态的)及其发生机理,为防病治病和后期临床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桥梁课)。 研究手段不同 病理生理学 病理解剖学 免疫病理学 进一步发展 超微病理学 分子病理学 三、何谓疾病?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和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机体正常的活动,使机体自稳调节(homeostasis)发生障碍,动物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患病动物的经济价值和使役能力降低。这一个复杂的过程称为疾病。 解释名词 1.损伤:病因引起的破坏性变化(如呼吸困难、尿量减少,细胞的变性、坏死)。

兽医临床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兽医临床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021950 课程名称:兽医临床病理学/Veterinary Clinical Pathology 学时:48学分:3 适用专业:动物医学开课学期:5 开课部门: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 先修课程: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兽医病理学等 考核要求:闭卷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马学恩主编,《家畜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 林曦主编,《家畜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张荣臻等主编,《家畜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兽医临床病理学是研究动物常见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特征病变,并用实验室检验方法,研究患病动物的血液、体液和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对疾病做出病理诊断,指导临床治疗的一门应用学科。本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利用病理学知识进行动物疾病的病理学诊断,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指导临床治疗。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常见的营养代谢病、中毒病、传染病发病的原因、特点和临床症状,理解其发病机理,掌握其特征性的病理变化;要求学生了解常见疾病的眼观变化、组织学变化和组织化学诊断技术,掌握常规病理组织学诊断技术及几种常见疾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和组织学变化。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疾病的发生机理、基本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2.重点使学生掌握动物常发病的病变特征,对典型的动物疾病能够进行病理诊断。 3.课程知识面要有一定的宽度,重点突出,并有一定的深度。 4.紧密结合目前本课程实际发展,力求理论结合实际,突出学生的素质教育,为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5.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使讲授内容更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 基本内容 兽医临床病理学的性质与任务、基本内容、学习方法。 2.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兽医临床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3. 教学重点难点 兽医临床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重点);兽医临床病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难点)。 4.教学建议 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注意与生产实际的联系,适当多加举例。 第二章中毒性疾病病理 1. 基本内容 黄曲霉毒素中毒、重金属中毒。 2.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兽医病理学讲义重点部分

兽医病理学讲义重点部分 绪论 兽医病理学veterinary pathology: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与转归规律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疾病概论 疾病disease: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动物的生产力降低。 特点:○1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2完整的机体反应;○3一种矛盾斗争过程;○4生产力降低的一个标志。 依据病因分类:1)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在体内进行生长繁殖而引起具有传染性的疾病。2)寄生虫病:由各种寄生虫侵入体内或侵害体表而引起的疾病。3)普通病:由一般性的致病因素或非生物性因素所引起的疾病。 依据病程长短分类:1)最急性型:突然死亡,生前无明显症状,病理变化不显著;2)急性型:起病急,病程短,3周以内,有急性而明显的临床症状;3)慢性型:起病缓慢,病程长,一个月以上,临床症状不明显,仅表现渐进性消瘦;4)亚急性型:介于急性型和慢性型之间。 病程: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过程。包括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先兆期)、明显期(临床经过期)、转归期(终结期) 转归期三种形式:(1)完全痊愈(2)不完全痊愈(3)死亡 死亡:○1频死期:一些重要机能高度失调,包括:A.呼吸时断时续或病理性呼吸B.心跳微弱C.中枢机能紊乱,括约肌松弛D.体温下降;○2临床死亡期(相对死亡):呼吸和心跳停止,反射活动消失,中枢神经高度抑制,但大脑神经细胞还没有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是一种可逆性死亡;○3生物学死亡(真死):脑组织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不能复活,尸体逐渐出现尸僵、尸冷、尸腐、尸斑等死后变化。 生物性致病因素(包括细菌、霉形体、立克次体、螺旋体、霉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兽医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兽医基础大纲 绪论 基本要求:掌握动物病理解剖学的概念;了解动物病理解剖学的内容和任务及其在动物医学教学中的地位;了解动物病理解剖学的学科任务与发展。了解动物病理解剖学的研究对象(材料)和方法。 1、病理学、家畜病理生理学、动物病理解剖学的概念 2、病理学的发展 3、兽医病理学的分类 4、兽医病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其在兽医学中的地位 5、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教学安排 第一章疾病概论 基本要求:掌握健康、疾病等概念及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的转归与经过;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重点: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难点: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理和疾病发生的原因。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 1、健康的概念 2、疾病的概念 第二节病因学 1、疾病发生的原因 2、疾病发生的条件 第三节发病学 1、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1、潜伏期 2、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4、转归期 第二章应激与疾病 基本要求:掌握应激的概念;了解应激时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 重点:应激时机体的基本表现。 难点:应激时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第一节应激的概念

第二节应激时机体的基本表现 1、应激时神经-内分泌反应和全身适应综合症 2、应激时的细胞反应 3、应激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第三节应激与疾病 第四节应激的生物学意义及临床处理原则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基本要求:掌握脱水及水中毒的概念、脱水的类型及其发生机理;了解各型脱水的发生原因,各型脱水、钾和镁代谢紊乱对机体的影响。 重点:脱水、钠的平衡障碍、钾的平衡障碍。 难点:水、钠代谢障碍。 第一节水、钠代谢障碍 1、水和钠的正常代谢 2、脱水 3、水中毒 第二节钾代谢障碍 1、钾的正常代谢与生理功能 2、低钾血症 3、高钾血症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 基本要求:了解血液酸碱平衡状况常用的指标及其意义,掌握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熟悉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机体的代偿性调节及对机体的影响。 本章重点:各型酸碱平衡障碍。 难点: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第一节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1、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来源 2、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第二节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状况常用的指标及其意义 1、动脉血pH 分压 2、动脉血CO 2 3、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4、缓冲碱 5、碱剩余 6、阴离子间隙

(整理)动物病理学.

一、绪论 1、动物病理学:又称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机制及其发展过程中各器官组织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等变化的一门科学。 2、尸体剖检注意事项? ①时间:死后12~24小时之间。②地点:远离养殖区,专门剖检时最好。③剖前做好自我防护。④严格按照剖检程序。⑤剖完后,妥善处理尸体及附属物。 第一章、疾病概论 1、疾病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病因与动物体之间发生的损害与抗损害的复杂斗争过程。 2、动物疾病概念的基本特征? ①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原因和条件,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②任何疾病都有完整统一集体的复杂反应,呈现一定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这些变化是疾病是机体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③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两方面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而且两者的比例关系,决定着疾病的发展方向(恶化或好转)。 ④疾病是一个过程,故其自身有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掌握疾病的变化规律,对认识疾病、预测其发展和转归以及进行有效的防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是积极意义。 ⑤疾病实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过程,与健康有着本质的区别。 ⑥疾病时,不仅动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均降低。这是动物疾病概念是最重要特征。 4、病因分为:外源性病因素和机体内部因素。 5、外源性致病因素种类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机体必需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 6、生物性因素的致病特点:①有一定选择性。②有一定特异性。③有一定持续性。 ④有明显潜伏期。⑤产生有毒代谢产物。 7、机械性因素致病特点: 8、物理性因素致病作用特点:①对组织没有选择性。②除紫外线和电离辐射外,绝大多数机械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潜伏期很短或者根本无潜伏期及前驱期。③大多数物理性致病因素只引起疾病,在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中其本身一般不再继续发挥作用。④致病因素作用的强度、性质、作用部位和范围,与引起损伤的程度、性质和后果有直接关系,而一般不取决于机体的反应特性。 9、化学性因素的致病作用特点:①除慢性中毒外,引发疾病的潜伏期一般较短。 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连续发挥作用,直至化学性致病因素被解毒或排出体外。③部分化学性因素对机体器官、组织的治病作用,有一定的选择性。④致病作用除与毒物本身性质、剂量等有关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毒物作用部位和机体整体功能状态。 10、机体防御功能降低表现:①天然屏障功能。②吞噬即杀菌作用。③解毒功能。 ④排除功能。 11、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体现: ①疾病过程中的损伤与抗损伤斗争和转化规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