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经济战略

山东经济战略

山东经济战略
山东经济战略

山东实施“一体两翼”

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认识,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的重大问题。围绕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正确处理稳与进、好与快、保与压的关系,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

展服务业,把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围绕培植大企业、大集团和知名品牌,引进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积极推进地

方钢铁、石化、矿业、交通、金融、旅游等资源整合。围绕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按照

国家关于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实施“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2008年)。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

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美国80%的GDP受海洋经济、海岸经济驱动,75%的就业率与海洋经济有关。日本和韩国国土面积一个是我国的1/25,一个是我国的1/97,但2008年他们的GDP却分别是我国的1.12倍和1/5强,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海洋经济和临海产业的带动发展。从世界范围看,新一轮蓝色经济发展热潮迅速兴起,拥有海洋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

山东半岛处于环渤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海洋产业总体规模在国内位居前列,去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5346亿元,占全国的18%,多项指标在全国排名第一。优越的海洋区位、资源、科教等综合优势,使山东半岛发展蓝色经济,成为东北亚蓝色经济高地,成为中国海洋生态文明的示范区的条件得天独厚。

山东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努力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此举准确把握了山东在国内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中的定位:对内,可以强化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兼容性,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对外,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和扩大对外开放;向北,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参与环渤海开发,加强同东北亚经济区的合作;向南,积极参与长三角、淮海经济区经济合作;向东,加强与日韩合作,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向西,加强与豫冀晋陕等的省际协作,延伸发展腹地,为山东省长远可持续发展储备战略资源,使

山东区域经济不断实现新的腾飞(2010年)。

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实施后,省委、省政府深入谋划事关全省长远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把区域资源、基础优势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带动战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精神,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日照精品钢基地,打造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力促省际周边高地崛起,这一系列举措,带动了全省经济的全面提质与提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新格局(2011)。

山东将向"两区"和"一圈一带"投资超342亿涉74个项目

10月30日讯近日,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2013年“两区”和“一圈一带”建设专项资金安排意见进行了公示,共涉及17地市74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423207万元。

2013年“两区”和“一圈一带”建设涉及山东省17地市共74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423207万元,拟安排资金63465万元,其中济宁、潍坊建设项目最多,各有9个,东营、烟台、德州、滨州各有6个建设项目,莱芜最少,只有1个建设项目。济宁市拟安排专项资金最多,达8696万元,占总专项资金的14%,其次为滨州市,建设专项资金为8020万元,占总专项资金比例的13%,济南市4个建设项目拟安排资金5040万元。

获得单个项目拟定安排资金最高额2000万元的共有7个项目,包括济南西客站片区腊山河综合整治项目、济南利用法开署贷款供热管网综合节能技术改造工程、济宁甘薯淀粉业生物质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泰安市大汶河拦蓄工程、聊城市年处理150万吨秸秆制浆造纸综合利用项目、滨州市邹平县黛溪河治理工程、滨州市利用镍合金废渣建设年产30万吨高端岩棉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

据悉,74个专项建设项目中涉及新能源以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达20多个,占总投资项目比例27%,其次为污水处理、河流整治等内容,共有14个相关建设项目,另外,餐饮废物处理也是重点建设项目。

山东省一圈一带规划出台四大区域战略全覆盖

2013年8月29日讯山东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频道《山东新闻》报道,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发展规划》日前经省委、省政府研究通过。这是继蓝黄两区两大国家战略之后,山东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至此,山东四大区域战略板块实现全省全覆盖。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范围包括省会济南及周边的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共7市,52个县(市、区)。定位为全省改革开放先行区、转型升级示范区、文化强省主导区、生态文明和谐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城市群经济圈。规划到2020年,将建设成为我省中西部崛起的战略平台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西部经济隆起带,范围包括枣庄、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菏泽6市和泰安市的宁阳县、东平县,共60个县(市、区)。规划在鲁苏豫皖冀五省交界的长条地带,依托贯穿其中的交通干线和优势资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为骨架,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形成若干发展高地,对周边地区产生聚吸优质生产要素的"海绵"效应和商品流通、产业辐射的"泵压"效应,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跨越发展。

"一圈一带"规划的出台,对带动中西部崛起、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规划范围:省会济南及周边的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共7市,52个县(市、区),总人口3368万,面积52076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

34.8%和33.2%。

◆经济圈发展定位:全省改革开放先行区、转型升级示范区、文化强省主导区、生态文明和谐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城市群经济圈。

◆西部经济隆起带规划范围:枣庄、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菏泽6市和泰安市的宁阳县、东平县,共60个县(市、区),面积67179平方公里,人口4481万人,分别占全省的42.8%和46.5%。

◆隆起带战略定位: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高素质劳动力富集地带、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生态良好的美丽新西部,形成若干竞相发展、各具特色、富有生机、加快隆起的邻边高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日前,《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已经省委、省政府研究通过,这标志着山东"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正式启动。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东临渤海,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南连长江三角洲、中原经济区,北接京津冀,向西辐射黄河中下游。规划范围包括:省会济南及周边的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共7市,52个县(市、区)。总人口3368万,国土面积52076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34.8%和33.2%.规划期为2013年至2020年。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指出,加快形成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与蓝黄"两区"遥相呼应、与西部经济隆起带紧密衔接、与京津冀和中原经济区联动融合的战略发展态势,对于促进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新跨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定位是:全省改革开放先行区、转型升级示范区、文化强省主导区、生态文明和谐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城市群经济圈。主要任务是: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发挥圈内各市特色优势,以做大做强省会城市为龙头,以一体化发展为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增强城市辐射带动,推进资源要素整合,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南承沪宁、北联京津、东接半岛、西启黄河中上游的枢纽型城市群,争取建成发展活力充足、创新能力较强、产业素质较高、服务功能强大、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的经济圈,在带动中西部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中发挥重要作用。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目标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初步形成;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与全省保持同步,欠发达地区发展步伐加快。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9%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左右;公共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显着增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差距缩小,确保与全省同步提前实现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45:50.城市功能明显强化,区域"一小时生活圈"更趋

完善;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单位GDP能耗和污染排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林木绿化率由目前的22%提高到27%;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全省领先、全国先进。人民生活殷实富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人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西部地区地处山东腹地,同苏豫皖冀4省11市接壤,南接长三角,北临京津冀,与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相连,是山东与华北、华东和中西部地区联结的重要门户,是全国交通、通信大通道的重要枢纽。西部经济隆起带规划范围主要包括:枣庄、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菏泽6市和泰安市的宁阳县、东平县,共60个县(市、区);面积67179平方公里,人口4481万人,分别占全省的42.8%和46.5%.规划期为2013年至2020年。

依据《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西部经济隆起带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高素质劳动力富集地带、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生态良好的美丽新西部,形成若干竞相发展、各具特色、富有生机、加快隆起的邻边高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规划》指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是加快科学跨越发展,全力打造山东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和重大举措;是完善全省区域发展格局,充分释放区域发展战略更大红利,增强山东长期发展后劲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把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向纵深推进的迫切需要和重要标志。充分发挥区域战略叠加、优惠政策融合的优势条件,以条形布局、邻边经济为特征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形成东与蓝黄"两区"两大国家战略遥相呼应,中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紧密衔接,外与京津冀、长三角和中原经济区合作联动的发展格局,促进东部率先发展、中部融合对接、西部加快隆起,对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部经济隆起带的发展目标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力争经济发展速度、公共财政收入增速、城镇化发展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适当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公共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逐年缩小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到2020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48:45,三分之一左右的县(市、区)公共财政收入争取超过30亿元。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到2020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53公里,铁路建设总里程1643公里,新建聊城、菏泽民航机场,新增内河港口吞吐能力4400万吨。城乡建设明显加强,到2020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到2020年,西部地区林木绿化率由目前的19.9%提高到26%,循环经济发展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人民生活明显提高,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到2020年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建成产业特色突出、发展后劲充足、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文化融合、人民生活幸福的区域,争取实现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规划》强调,要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和有利条件,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以深化改革开放启动内力,巩固扩大现代农业优势,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优势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着力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功能,着力促进城乡融合、产城融合、经济文化融合,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改善营商环境发展民营经济,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发展高地,放大要素集聚、产业辐射"两大效应",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优势彰显、高地带动、整体隆起的发展之路,使西部地区成为山东经济发展新引擎,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山东省经济发展状况

山东省经济发展状况(2010年) 近年来,山东省经济发展迅速,许多领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1)名列前茅的经济指标 山东经济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东部经济大省,200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5490.7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6925亿元。农林牧渔产业总产值3453.2亿元,居全国第一位。进出口总额突破600亿美元。 (2)日趋优化的工业体系 山东工业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纺织、食品等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全省有大中型工业企业2628家,省重点企业集团136个,例如山东电力集团,齐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济南钢铁集团,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兖矿集团等。 (3)蓬勃发展的金融体系 山东金融与保险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央行,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发展的金融体系。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514.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782.8亿元。全省设立分支机构的保险公司共18家,全年保费收入817.2亿元。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4)全面发展的农业经济 山东省一直把农业作为发展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产值居全国第一。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产区,还是全国最大的花生产区,花生出口量占全国一半以上。近年来,山东省的蔬菜生产成为农业中第二主导产业,被称为全国最大的“菜篮子”,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蔬菜市场的主要供货地之一。山东是著名的“水果之乡”,主要生产高品质的苹果、梨、桃、杏、枣、葡萄、西瓜等,产量居全国第一。

(5)日渐崛起的民族经济 近年来,山东的民营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已达193.6万户,从业人员734.7万人,注册资本达到3503.1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31.6%;实交税金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20.2%,山东省百强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31家。南山集团,金锣集团2004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 山东的旅游业发展(2010年) 山东省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健康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实施,国内打开了,引发了“外国人看中国”的入境旅游热。山东旅游业步入快车道,是在“九五”期间。人民生活的富裕给旅游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给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在国际旅游继续向前发展的同时,国内旅游渐成规模。近年来,山东省旅游业又有突破性发展,主要指标开始进入全国行列,接待国内游客跃居全国第三位,接待入境游客上升到第七位。新世纪前3年,旅游总收入从307亿元增长到610亿元,年均增长100亿元,高出全国同期年增长14个百分点。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全省旅游总收入只达到上一年的94%,高出全国6个百分点。2004年,山东省旅游总收入814.7亿元,比上年增长42.1%。2005年更是突破100亿元。旅游业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向主导产业的地位迈进。 截止到2004年年底,全省有12个优秀旅游城市,1A~4A级旅游风景区(点)114家,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16家,星级饭店500余家,旅行社137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64家。2002年,我省旅游整体形象确定为“走近孔子,扬帆青岛”。山东省旅游业发展要从打造整体形象入手,主推“山水圣人”和“黄金海岸”两大品牌,进而带动激活全省旅游大市场。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是我省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围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是我省在新的发展阶段上面临的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衔枚疾进 蓝色经济区首先是基于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海洋经济,比如说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包括港口、海洋的工矿业、也包括海洋休闲业等。蓝色经济区还是海洋资源节约型和海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正在论证中的《山东省实施集中集约用海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草案》显示,山东要打造七个产业聚集区:主要包括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青岛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烟台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等。 在投融资政策方面,拟设立海洋开发银行,发展信托投资基金、金融租赁公司等,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强力支持蓝色经济优势产业发展;在土地和海域使用优惠政策方面,我省将积极争取国家用地、用海指标,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等项目优先安排用地、用海计划;在对外开发方面,拟争取设立东北亚自由贸易试验区,努力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东北亚经济圈的融合程度。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快速崛起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区域土地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人口3300多万,各项重要指标多占到了全省总量的1/3,其中淄博以石化、医药、新材料为主导的专业化制造业;泰安以泰山为依托的旅游业;莱芜有钢铁、服装、食品加工、旅游和特色农业;德州的造纸、化工,聊城的机械制造、医药和特色旅游,滨州的纺织等,都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各具特色,按照各自的分工和在产业链条上的位置,有很强的互补性,有很大的整合、对接及合作空间。 目前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已具雏形,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这对拉动我省中部以及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我省今年将继续加大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建设力度,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济南提升产业水平,壮大经济实力,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今年重点推进区内交通、旅游、信息、环保一体化建设。”而通过上述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是我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示范区”动力十足 黄三角区域范围广阔,不仅包括黄河三角洲所在地东营和滨州两市,还有与其相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等6市19个县(市、区),总面积达 2.65万平方公里。 港口是区域发展的长期动力,黄三角开发过程中,海港建设是“重头戏”。在建的东营港,预计三年内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两千万吨,2020年成为亿吨大港。目前,东营港的两个3万吨通用泊位已经建

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效果及驱动机制研究

注:2009年,山东省还提出了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鲁南临港产业带等发展战略,已被纳入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当中成为“一区三带”中的“两带”(另一“带”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带),因此本表暂不列出。 第30卷第10期经济地理Vol.30,No.10 上海城市跨江发展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 2010年10月ECONOMIC GEOGRAPHY Oct.,2010

如果说“三个亮点”,从产业角度梳理山东经济,制定山东经济的发展目标。那么,“三个突破”无疑是张高丽发展山东经济的又一得意之作,这次张高丽是从区域角度来对经济重新梳理。所谓“三个突破”,就是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而其中又以“突破菏泽”为重点。 和全国区域经济格局相似,山东区域经济也呈现明显的阶梯状特征。在过去多年中,菏泽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比全省平均低2个百分点。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代表的半岛地区将以菏泽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甩得越来越远,菏泽的落后成为制约山东经济增长的巨大障碍。 为实现山东“西部大开发”,2004年,山东省作出了“突破菏泽”的部署,并采取了“百个项目进菏泽”、“西接东输”(东部发达地区接收西部劳动力转移)工程,要求全省8个经济强市对口扶持菏泽的全部8个县区。 今年的山东“两会”传出这样的消息:菏泽市2004年经济发展速度超越了全省平均水平。这是自1990年以来的15年中,菏泽市经济发展速度第一次超过全省平均数。东部突破的烟台市200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最早开放的14 个沿海城市中,已经从第七位跃升至第一位。突破战略开始取得成效。 山东省政府发言人张德宽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三个突破”战略,在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也将为解决全国东西差距问题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https://www.doczj.com/doc/c512159522.html,/zsyz/2005-05-23/60350.html 自2004年开始,山东省实施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的“三个突破”以及“促强扶弱带中间”的“双30”工程,几年来已显现成效。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说明山东

山东省发展战略

“一体两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2007年8月以来,山东省在原有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一体两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体”,指以胶济铁路为轴线形成的横贯东西的中脊隆起带;“两翼”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一体两翼”对于促进工作指导转变,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和统筹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行政区域上看,“一体”主要由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大板块构成,具体包括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泰安、威海、莱芜、德州、聊城10市。其中,胶济铁路沿线的济南、青岛、淄博、潍坊4市和蓝烟铁路、桃威铁路沿线的烟台、威海2市,构成“一体”发展的紧密层;沿胶济铁路分支或延伸线分布的泰安、莱芜、德州、聊城4市,构成“一体”的外围层。 “一体”带动“两翼”,“两翼”支撑“一体”,合力撬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一体”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交通发达带、主体产业带、城市连绵带、创新密集带、前沿开放带、资本聚集带、人才荟萃带。中部地区要充分利用省会济南的综合优势,在“一体”中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两翼”是全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方,这里有资源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周边

省份发展的压力和挑战,所以“两翼”要重点开发加快发展。 展开中国地图,齐鲁大地宛如一只雄鹰:东西绵延700余公里,构成雄鹰的“躯体”;南北展开420公里,鲁北、鲁南就像雄鹰的“两翼”。雄鹰背依广阔腹地,面向浩瀚海洋,振翮欲飞。 2007年以来,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同以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按“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布局展开。“一体”,就是从东部沿海沿胶济铁路向西到省会济南周围,这一带聚集了山东省主要城市,总体发展水平比较高,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构成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部分;“两翼”,即北翼和南翼,北翼是指黄河三角洲及周边,南翼是指鲁南经济带。这样,全省一盘棋,一体推进,两翼展开,充分发挥各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

【正文】山东是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是传统的农业区,自春秋战国直到唐宋,山东一直居于全国经济发展前列。12-14世纪的数百年间,山东几经战乱兵燹,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破坏,经济地位严重逆转。进入明代,政府的移民屯垦为山东经济的重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京杭运河山东段的浚通推动了鲁西平原商品经济率先起步;而明中叶赋役制度的变革则为山东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可能性。从明中叶开始,山东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明代中叶山东人口仅740余万,清代嘉庆年间增至2890余万,道光年间突破3000万,清末更达3700余万〔1〕,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口大省之一。从明代中叶到清末,三百余年间山东耕地面积从57万顷增至110余万顷〔2〕,增加了一倍;而人口则翻了两番还要多,人均土地从明代的7.7亩降至仅3亩零。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使山东的人地矛盾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这三百余年间山东经济的发展使土地的负载能力大大地提高了。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布局的优化,以及非农产业的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商业运输业在山东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山东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及其经济收益,同时也提高了种植业的商品化程度,将小农与市场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粮食作物种植的变化粮食种植最主要的变化是两年三熟制的普及,而这一制度得以推广又与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3〕山东两年三熟制的搭配是以麦-豆-秋杂轮种为主。康熙《巨野县志》记载:"种植五谷以十亩为率,大约二麦居六,秋禾居四","二麦种于仲秋,小麦更多,先大麦播种,历冬至夏五月收刈,大麦先熟,小麦必夏至方收";"秋禾以高梁、谷豆为主,其次黍稷,沙地多种棉花,芝麻与稻间有种者";"初伏种豆,末伏种荞麦,多用麦地,俱秋杪收刈"〔4〕。咸丰年间沂水县令吴树声《沂水桑麻话》记载的是鲁中沂州府一带的情况:"坡地(俗谓平壤为坡地)两年三收,初次种麦,麦后种豆,豆后种蜀黍、谷子、黍稷等";"涝地(俗谓污下地为涝地)两年三收,亦如坡地,惟大秋概种@①子,……麦后亦种豆"。无论哪一种搭配都是以豆麦复种为中心,即先种越冬小麦→麦收后复种大豆,晚秋收获→翌春种植大秋作物,如高梁、谷子、棉花等等。小麦在粮食作物中品优价高,是北方旱地农业中收益最高的作物;小麦又是越冬作物,农历八月播种,来年五月收获,可合理利用地力、农时。大豆则生长期短,且有很强的固氮作用,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在两季大粮作物中插入一季大豆,可以在不增加肥料投入的前提下提高土地总产量,在经济上是十分划算的。正是由于麦豆复种的这一优越性,使其经过长期发展最终成为山东两年三熟制的核心,而明清时期山东粮食种植的发展变化,也正是这一种植结构的调整过程。明代山东税粮征收分为夏、秋两季,夏税征麦,秋粮征粟。山东280余万石税粮中,夏税麦85万余石,占1/3,秋粮粟近200万石,占2/3〔5〕,这反映了宋元以来山东粮食作物结构中粟,即谷子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崇祯《历乘》也说:"北人以粟为主,粟收遂称大稔。"〔6〕自明中叶前后这一种植结构开始发生变化。首先是小麦种植面积的大幅度增长,这一变化以农业种植条件较好的鲁西南平原开始最早,也最为显著。如万历19年,在曲阜县孔府屯庄张阳庄的161亩分种地中种麦66亩,占40.9%;顺治10年汶上县孔府12个屯庄的1220余亩耕地,共种植小麦947.95亩,种大麦84.93亩,两者合计已占播种面积的72.3%,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汶上县孔府各庄二麦种植比例详见表1)。表1 顺治十年汶上县孔府屯庄二麦种植比例统计(单位:亩)屯庄耕地面积播种面积复种率种植小表陈家闸181.0 183.0 1.0% 165.0 胡城口96.0 148.8 55.0% 80.69 马村庄123.03 148.5 20.7% 91.76 高家庄179.4 179.4 - 150.0 罗庄64.5 78.521.7%41.0 鹿家庄115.0123.17.0% 82.3 疃里庄82.5 117.7 42.7% 58.0 檀家庄69.9

山东的经济分析

山东从长远规划、发展潜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实力、科教水平、文化影响力等深层次因素上说,到2020年的时候,许多人均指标肯定还不是全国第一,但绝大多数总量指标都将会是第一,其中就包括GDP总值。到那时候,山东人不需要再吹牛,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地说:山东是中华第一省,广东GDP到2020年将会是第二或第三。 我觉得山东是我国东部两个地理位置最好的省份之一,另一个是广东。广东近港澳,山东近日韩,相比之下山东更有优势。而且,山东的文化底蕴更是广东所不能相比,因此更看好山东。 我是东北人,看山东肯定不全面,但山东几乎所有的地级市都走马观花地去过一遍。我觉得山东的发展首先是半岛上的青岛威海烟台。青岛不错,有点象德国的汉堡,希望能加快发展。但是,威海烟台的发展相对其地理位置来说还是太慢,那么长的海岸线,却没有大的港口,也没有大的造船业基地,临海工业发展落后,光靠捕捞海产品是不能发财的。龙口招远面向渤海湾,可以发展军品造船,如潜艇和驱逐舰;荣成文登乳山全沿海,但直面小日本,可以发展民用造船业,如利润率很高的石油巨轮和豪华游艇。此外,半岛三市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速度有点慢,这个时候要练好内功,坚持内外两条腿走路,不能光等着国外的产业转移。济南利用办全运会的机会好好加强了一下城市建设。山东省要当GDP老大,济南发展慢了肯定不行。其实济南完全不要和半岛三市去争经济蛋糕,而应该独辟蹊径,做强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物流产业和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 山东的劣势在于官本位思想太重,好多人想当公务员想要个编制。其实山东人应该发扬当年闯关东的精神,去全世界闯荡。可以荡涤掉一些旧思想。还有,山东一定要克服吹牛的老毛病,那些经济指标和GDP水分很大的,历届政府不停往上抬,只能涨不能降,结果到现在,下不去了。 别说在国内,即使在海外华侨中,一提起山东人,都说是中华的脊梁,山东人从文化上可以说是最正宗最传统的中华人。我在国外呆过几年,举个见过的例子,如果有山东人和非山东人想在海外租华侨的房子,同等条件下,这些华侨房东都愿意租给山东人,为什么?因为山东人两个字代表的是忠诚、可靠、信义等中华传统价值观念。从这一点,我就知道山东省的文化积淀和山东人极高的名声迟早会成为山东经济腾飞的巨大助推力。哎,老家在山东啊,作为山东人的后代,我还是愿意多多祝福山东啊!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全文内容介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全文内容介绍 概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围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 定位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目标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意义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维护国家战略安全;有利于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完善我国沿海整体经济布局;有利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水平,深化我国沿海开放战略。 概念定义 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形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地理区域,它是涵盖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多因素的复合功能区。基本特征是:依托海洋,海陆统筹,高端产业聚集,生态文明,科技先导。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全国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的先导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示范区,海陆一体开发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区。 提出背景 2009年4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国家已经在沿海地区确立了“5个流域”的龙头地位,广东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龙头、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的龙头、广西作为大西南地区的龙头、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龙头、辽宁作为东北三省的龙头。但随着流域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也迫切需要一个便捷的出海通道,由此,我国首个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造也就确立了山东在黄河流域的龙头地位,它也将改写中国区域经济版图的格局。 发展优势 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余处,其中优良港湾70余处,海岸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

山东半岛经济发展

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和规划 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辉煌成就之一,就是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城市群,使中国进入了交融发展的时代。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的山东,改革开放30年显现的亮点之一,就是,以青岛为主的山东半岛城市群进入中国十大城市群行列。而对新的经济布局发展趋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增强综合乘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通过城市群形成不同规模的经济区域。以青岛为主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中国十大城市群之一,其发展态势不仅在山东区域内表现举足轻重,而且对全国经济发展也有着重大影响。 一、半岛城市群建设 山东作为中国有重大影响力的行政区域,2007年GDP占全国的10. 5% ,而这就必然决定了在实践中体现着自己特色的发展战略。山东省委、省政府为全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制定了经济文化强省和一体两翼及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一体两翼确立了以青岛为龙头,以青岛、济南两大城市为中心,形成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脊梁。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主体地位,从东部沿海沿胶济铁路向西到省会济南周围,聚集了山东省主要城市,总体发展水平比较高,构成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部分。2007年该区域以全省55. 22%的人口,创造了全省67. 10%的生产总值,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 33%,是山东半岛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最高的地区,带动山东经济发展形成新力量。实践证明,建设城市群经济圈是经济布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目前,半岛城市群已经形成总规划上约7. 4万平方公里总规划区域内8个地级市和计划单列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的经济区,人口3941万人,城市化率为40. 6%。半岛城市群定位为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以形成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价值链,使之成为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二、山东半岛城市群要强化内外联系 半岛城市群经济圈作为山东一体两翼的主体组成部分,绝不能孤立发展,需要在山东区域内强化内联和联系两翼,同时主动南下淮海,融入环渤海经济圈。 1、强化内联,通过经济联系,强化半岛城市群经济圈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区域合作,同时强化半岛城市群成员间的内联,实现一体协调发展。现阶段要突出打造产业链。通过基础设施对接,强化半岛城市群成员间的内联,半岛城市群成员间以高速公路、轻轨为主导,联通国道、省道及铁路、航空、海(水)运等,建立立体交通网,实现与国内外的快速连接。发挥半岛城市群的港口优势,建设一体化的港口运作体系。

最新山东省济宁市产业结构总体情况汇总

2013年山东省济宁市产业结构总体情况

2013年山东省济宁市产业结构总体情况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济宁市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意义。整体较优的产业结构,能够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够改善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创造新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济宁要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上下功夫,必须尽快适应改革大局,拿出不破不立的决心和勇气,必须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 一、产业结构现状基本分析 (一)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质量性指标,也是系统研究某地区产业结构演变情况的基本依据。改革开展以来,我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尤其是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7.5:46.8:35.8,第三产业占比达到相对高地,2004年之后,产业结构经过调整放缓、平稳发展等几个时期,至2013年,第二产业占比达到51.1%,第三产业占比调整至36.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显著,且第一与二三产业呈“剪刀形”发展趋势,“二、三、一”产业结构格局逐渐趋于稳定,经济增长的动因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显著提升。 伴随着三次产业增加值总量结构的调整,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00-2010年,一产从业人员占比下降19.5个百分点,二、三产从业人员占比分别提高7.7、11.8个百分点。受此影响带动,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全社会从业人员人均GDP已由2000年的12981元/人提高至2013年的67629元/人。

山东经济发展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 省会济南今后将着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综合性省会城市;青岛将致力于打造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和国际性海滨旅游城市。济南和青岛将逐步构建为强强联合的区域双中心城市。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必然要求对不同功能区的政府采取不同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往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评价方式将得到改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行政区划的经济限制,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同时,主体功能区的提出,也必然要求定位不同的功能区致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对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而言,这些地方应该加强功能区内产业链的分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重点发展区转移,尤其是向地域相邻的地区转移,以垂直的产业链分工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优先发展地区与重点发展区的物流和要素流动。这样,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准将进一步提升。 1、从长远规划、发展潜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实力、科教水平、文化影响力等深层次因素上说,山东到2020年的时候,许多人均指标肯定还不是全国第一,但绝大多数总量指标都将会是第一,其中就包括GDP总值。到那时候,山东人不需要再吹牛,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地说:山东是中华第一省。 2、山东的发展首先是半岛上的青岛威海烟台。青岛不错,有点象德国的汉堡,希望能加快发展。但是,威海烟台的发展相对其地理位置来说还是太慢,那么长的海岸线,却没有大的港口,也没有大的造船业基地,临海工业发展落后,光靠捕捞海产品是不能发财的。龙口招远面向渤海湾,可以发展军品造船,如潜艇和驱逐舰;荣成文登乳山全沿海,但直面日本,可以发展民用造船业,如利润率很高的石油巨轮和豪华游艇。此外,半岛三市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速度有点慢,这个时候要练好内功,坚持内外两条腿走路,不能光等着国外的产业转移。 3、日照的港口吞吐量还是太小,要知道没有港口的发展就没有日照的发展。 4、潍坊北临莱州湾,海岸线很长却不适合发展大港口,但是至少也要有个中型港口,象天津那样挖也能挖出来的,寒亭区修了直到海边的高速公路,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寿光昌邑都不错。 5、东营和滨洲都有海岸线,但国内基本上没人知道这两个城市是沿海城市,等于浪费了岸线资源。 6、淄博不错,城市建设也不错,临沂最近几年也开始起飞,民营企业有势头了。枣庄和滕州的关系要理顺,不然会干扰经济发展。莱芜也不能光搞钢铁,要有第二第三优势工业。济宁泰安是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但是却没有很好地产业化,体制是重要原因。聊城荷泽德州是京沪加京九,为什么还那么穷呢?难以理解。 7、山东是我国东部两个地理位置最好的省份之一,另一个是广东。广东近港澳,山东近日韩,相比之下山东更有优势。山东的文化底蕴更是广东不能相比。因此更看好山东。 8、山东的劣势在于官本位思想太重,好多人想当公务员想要个编制。其实山东人应该发扬当年闯关东的精神,去全世界闯荡。可以荡涤掉一些旧思想。还有,山东人一定要克服吹牛的老毛病。 9、全国各省中,山东人的名声威望绝对是第一。即使在海外华侨中,一提起山东人,都说是中华的脊梁,山东人从文化上说是最正宗最传统的中华人。我

山东经济战略

山东实施“一体两翼” 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认识,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的重大问题。围绕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正确处理稳与进、好与快、保与压的关系,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 展服务业,把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围绕培植大企业、大集团和知名品牌,引进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积极推进地 方钢铁、石化、矿业、交通、金融、旅游等资源整合。围绕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按照 国家关于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实施“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2008年)。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 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美国80%的GDP受海洋经济、海岸经济驱动,75%的就业率与海洋经济有关。日本和韩国国土面积一个是我国的1/25,一个是我国的1/97,但2008年他们的GDP却分别是我国的1.12倍和1/5强,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海洋经济和临海产业的带动发展。从世界范围看,新一轮蓝色经济发展热潮迅速兴起,拥有海洋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 山东半岛处于环渤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海洋产业总体规模在国内位居前列,去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5346亿元,占全国的18%,多项指标在全国排名第一。优越的海洋区位、资源、科教等综合优势,使山东半岛发展蓝色经济,成为东北亚蓝色经济高地,成为中国海洋生态文明的示范区的条件得天独厚。 山东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努力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此举准确把握了山东在国内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中的定位:对内,可以强化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兼容性,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对外,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和扩大对外开放;向北,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参与环渤海开发,加强同东北亚经济区的合作;向南,积极参与长三角、淮海经济区经济合作;向东,加强与日韩合作,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向西,加强与豫冀晋陕等的省际协作,延伸发展腹地,为山东省长远可持续发展储备战略资源,使

山东宏观经济形势

20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增加有效供给,稳定发展预期,保障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已胜利完成,“十三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就是指总供需基本平衡、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状态,增长符合预期,主要指标处在合理区间。主要表现为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稳、居民收入稳。 增长稳。首先,总量增长处于适度区间。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45712.59亿元,增长8.0%,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均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增幅波动中持续上行,特别是三季度以后由7.3%提高到7.9%,1至10月累计增长7.5%。其次,内需增长基本稳定。1至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各月累计增幅处于14%—14.8%之间,1至10月累计增长14.2%。商品房去库存化取得新进展,下半年以来销售面积增长回稳,由前2个月下降24.4%回升到增长6.3%。第三,财政金融平稳运行。截至10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03.4亿元,增长10%。税收比重比前三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10月底,全省各级共动支、盘活以前年度各类财政存量资金2023亿元,占存量资金总额的85%。1至10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20.5%,支出进度达到83%。各类融资活动持续活跃,前三季度,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增加了6660.9亿元。其中三季度增加1611.3亿元,同比多增1917.8亿元,改变了前两个季度连续同比少增趋势。 就业稳。稳增长也是稳就业。截至10月,山东省连续第十二年实现就业“双过百万”,其中城镇新增就业107.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2.6万人。前三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3.32%,低于4%的控制目标,也好于全国。特别是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的政策在去年得到全面推开,效果好于预期。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创业23.1万人,带动就业72.9万人。2015届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86.98%。 经济稳、就业稳,老百姓收入才能稳,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超过”的目标就具备了扎实的基础。截至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29∶1缩小为2.26∶1。这主要是因为山东省居民平均收入增长速度持续快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快于城镇。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比上半年快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7%,与上半年持平。在城乡居民收入构成项当中,15年财产净收入增长最快,人均增幅达到11.8% 物价增势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低位运行,涨幅处于1%到2%之间。1至10月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2%,涨幅与前三季度持平,比全国平均低0.2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七升一降”,其中食品类上涨1.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7%。 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就是指结构调整成效明显,重点改革有序推进,市场环境显著改善,环境质量总体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民生保障有力。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开始加速。到15年三季度,三次产业比例已经由2014年8.1∶48.4∶43.5调整到7.6∶46.8∶45.6,其中,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与第二产业的比重差距由2010年17.6个百分点缩小到2个百分点以内。特别是随着新业态、新模式迅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快速壮大。前三季度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2万亿元,增长20%左右,预计全年可突破1.6万亿元。“好品山东”网络营销平台建设提速,目前平台上线企业已突破2.5万家,全年可带动企业交易额500亿元。工业方面,落实“敲开核桃、一业一策”的要求,山东省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作为引领工业转型方向的装备工业,1至10月份增加值增长了7.3%,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 多年来制约山东省发展的许多短板得到进一步加强。像基础设施投资,1至10月累计增长17.9%,工业技改投资增长了15.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3.0%,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3.8%,部分高技术服务业如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等的投资增幅高达30%至70%以上。民间投

山东潍坊经济发展

“山东的发展潜力比广东大多了!” 2003年6月,万众瞩目的省委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张高丽在历数山东方方面面的优势后,一语惊四座。迎着一片惊诧不已的目光,这位从广东调任山东才一年有余的领导人,娓娓道出一番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大道理: 广东是怎么起来的?说到底不就是接受香港产业转移,靠“三来一补”发家的吗?风水轮流转。如今轮到日韩产业大举向中国转移了。山东与日韩隔海相望,近水楼台先得月啊!香港毕竟只是一个城市,日韩可是两个制造业强国啊,GDP一个是中国大陆的5倍,一个是山东的5倍——如果向我们转移一部分,那就不得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依托日韩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的宏大构想。 国际产业转移是循序渐进的。当今日韩产业转移,和前两轮面向中国大陆的产业转移迥然不同。港、新、台均为弹丸之地,制造业一向有轻无重,结构单一,不具备完整的产业体系。因此转移到中国大陆的产业,自然也不外乎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业。而韩国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产业为主,日本以重化产业和技术密集型的信息产业为主。日韩要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将是转移的重点。 特别是韩国,目前正处于由重化工业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阶段,而中国大陆呢,正在由轻纺工业向重化工业发展阶段迈进。

在世界产业链条上,韩国正好领先中国一个环节,两国产业间具有天然的衔接性和互补性。 重化工业的突出特征是企业块头大,占地多。而且因为产业链几乎可以无限延伸,必须大面积预留发展用地。参观潍坊海化集团,就不难明白这一点。海化光主厂区就占地两万多亩,预留发展用地更是多达10万亩以上。一家龙头企业带起一片几十平方公里厂房鳞次栉比的开发区,置身其间不由得不为之感叹:要不是在这人烟稀少的莱州湾滩头,哪里能有这么大现成的地盘?重化工是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最为显著的产业,所以分散布局是重化产业发展的大忌。放眼五洲四海,包括日韩在内的发达国家重化工产业无不呈现集群式分布。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绝不是像一堆土豆装进麻袋里一样,是一种简单的企业“扎堆”。而是类似大自然中的生态链,通过产业上下游之间,整体与零部件之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相互依存、衔接和空间上的合理组合,由此带来低成本和高效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已构成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一位全国著名企业家向记者描述他在美国看到的化工产业集群:满眼纵横交错的管道和丛林般密布的化学反应塔,住在一座高楼上,无论朝哪个方向,都一眼望不到边。世界500强中有上百家大公司来这里“安营扎寨”。一家一家的化工厂息息相关:我的产品是你的原料,你的产品是我的原料,地上和地下管道相互串联,每一家企业只不过是越拉越长的产业链条上的一个节点。

(房地产市场分析)山东省房地产发展状况调查

山东省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调查

一、山东省房地产宏观分析调查 (一)山东省房地产市场环境概况 1、人口概况 2、经济发展概况 3、居民生活水平 4、城市规划 (二)山东省房地产消费市场特征 1、购房者人口结构特征 2、房地产市场消费需求总体状况 3、住宅需求特征 4、消费群体特征与购房行为分析 (三)房地产行业政策分析 1、土地市场政策 2、物业管理政策 3、房屋拆迁政策 4、住房保障政策 5、住宅产业化政策 6、税务政策 7、银行政策 8、城市规划政策 9、其他政策 (四)山东省房地产行业竞争态势调查 1、全省主要房地产企业基本情况调查 2、各企业优劣势分析 二、山东省房地产发展现状分析 山东省房地产开发投资于1998年开始驶入快车道,到2002年达到395亿元,比2001年增长32.8%。1995年到2002年,全省房地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年

增长10.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2%提高到4.0%,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1%。 (一)山东房地产业总体景气、运行稳健、态势上升 到2003年底,山东省房地产企业竣工房屋面积2456.8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3%。虽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增长了7.8%,但销售形势较好,空置房面积少于上年同期。据测算,去年12月该省鲁房景气指数值为107.31点,比上年同期上升0.51点,房地产业在景气的空间内健康运行。该省商品房销售形势较好,空置面积一直小于上年同期。到去年12月底,空置商品房总量达529.85万平方米,比上年降低5.5%;从商品房空置率看,2003年空置率为8.3%,比上年降低了2.4个百分点。 山东省统计局的专项调查显示,目前全省商品房售价仍以中低价位为主,每平方米4000元以上的约占5%;3000至4000元/平方米的约占5.4%;2000至3000元/平方米的约占15.2%;1000至2000元/平方米的约占54.6%;1000元以下的为19.8%。省统计局投资处负责人潘光臣对记者说,山东省去年房地产投资在全国排名第六,施工面积也排第六,而价格只列第12位,这说明山东房地产价格处于全国的中等水平。 据山东省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山东省商品房平均售价为1764.3元,比去年同期的1902元下降7.2%。其中青岛房价最高,平均每平方米2639.6元;省会济南次之,平均每平方米2190.3元。房价最低的是菏泽市,平均房价每平方米只有500元。其他沿海城市,威海为1470.1元,烟台为1389.3元,潍坊为1423.3元。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由于区位的差别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山东东西部地区的房价差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某些地区也伴随着一些“泡沫繁荣”。 从2002年起,"开发过热"("泡沫论")成了引发中国房地产界广泛议论和严重争议的话题。据山东省统计局统计,山东省商品房空置率为10.7%,这个数字已经进入国际通用标准的警戒区间(10%-15%)内。据济南市统计局统计,济南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