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后儿童情绪障碍的心理护理

地震后儿童情绪障碍的心理护理

地震后儿童情绪障碍的心理护理
地震后儿童情绪障碍的心理护理

中科院官方题库-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4】中科院官方题库-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单项选择题】 1. 变态心理学侧重说明异常心理的: A. 诊断 B. 咨询 C. 治疗 D. 特点【答案】D 2.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的活动原则是: A. 现实原则 B. 道德原则 C. 快乐原则 D. 社会原则【答案】C 3. 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是: A. 防御机制 B. 动机冲突 C. 性的冲突 D. 克制能力【答案】C 4. 弗洛伊德将人们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 A. 防御机制 B. 本能动力 C. 心理异常 D. 快乐原则【答案】A 5.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 合理使用不同形式的“心理防御机制” B. 力比多的驱动 C. 顺利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 D. 潜意识的结构【答案】C 6. 在人本主义看来,“存在焦虑”是: A. 存在与责任的冲突 B. 存在与潜能的冲突 C. 潜能与本能的矛盾 D. 本能与社会的矛盾【答案】A 7. 根据统计学标准,心理异常是: A. 由个体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的 B. 事件不确定性的函数 C. 由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程度决定的 D. 心理不稳定性的函数【答案】A 8. 区分心理正常的心理学原则中,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认为: A. 无明显原因的人格改变提示异常 B. 心理过程通过人格表现出来 C. 人格在各种条件下都应是稳定的 D. 人格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答案】A 9. 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 A. 能够进行自我校正 B. 属于感知综合障碍 C. 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D. 属于思维形式障碍【答案】C 10. 感觉减退多见于: A. 抑郁状态 B. 感染后虚弱状态 C. 睡眠障碍 D. 精神运动性抑制【答案】A

最新精神疾病护理学

精神疾病护理学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当前广泛提倡的新的医学模式是:D A.生物医学模式 B.整体平衡模式 C.心理社会模式 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E.社会文化模式 2.听幻觉最常见于C A.躁狂症 B.抑郁症 C.精神分裂症 D.癔症 3.病人原先无任何精神异常,某次听广播时突然坚信播音员在说他,而他的生活经历与当时的广播内容并无明显联系.这病人可能的症状为B A.听幻觉 B.原发性妄想C继发性妄想 D.思维散漫 4.谵妄属于下列哪种障碍D A.情感障碍 B.思维障碍 C.行为障碍 D.意识障碍 5.痴呆综合征又称为C A.急性脑病综合征 B.谵妄综合征 C.慢性脑病综合征 D.遗忘综合 6.病人呆坐于一旁,对医生的任何提问均不作回答,医生让其开口喝水时,患者却双唇紧闭,扭头逃避面前的杯子,该患者的症状可能是B A.缄默症 B.主动违拗 C.被动违拗 D.木僵 7.随境转移主要见于D A.精神分裂症B.神经衰弱C.疑病症 D.躁狂症 8.下列哪种说法错误D A.谵妄病人可发生冲动行为 B.谵妄病人的视幻觉多为恐怖性的 C.谵妄病人常有定向障碍 D.谵妄病人突然变得安静,说明病情好转 9.男,55岁,有长期饮酒史,近期出现情绪低沉,想死,由家属送来急诊,当时呼吸有明显酒味。对这样有自杀意图的酒依赖者,最合适的处理是B A.耐心说服,劝其不要自杀 B.立即住院治疗 C.每日一次心理治疗 D.每日一次群体心理治疗 10.关于精神病学的学科地位,以下哪种说法正确( D ) A.精神病学是生物医学的分支学科B.精神病学是行为医学的分支学科 C.精神病学是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D.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 11.感知的定义为( B ) A.缺乏相应的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 B.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被意识到的过程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少年期,以焦虑、恐惧、抑郁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心理障碍。它的发生率仅次于儿童行为障碍。有调查资料报道,学前儿童各类情绪问题发生率为17.66%,女孩明显高于男孩。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常见类型有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和癔症。与成人神经症性障碍的临床表现不全相同,及时诊治,多数预后良好。如不及时矫治,有可能发展为慢性,甚至迁延到成年。对儿童青少年个性的形成及智力的发育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什么叫儿童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这种恐惧无具体的指向性,但总感到有不祥的事要发生,有如大祸临头一般,惶惶不可终日。焦虑是情绪障碍的主要症状之一,常与恐怖、强迫等症状同时出现,其单独的患病率不确切。家庭生活不稳定的儿童更为焦虑,常表现出攻击性和反社会性倾向。有些儿童的焦虑有素质性(即遗传)因素,若加上父母对其焦虑症状又当面表现出恐慌、焦虑的反应,则会使症状更为加重。假若父母本身就是焦虑个性,受父母的长期影响,患儿的焦虑就会迁延不愈,成为慢性焦虑,对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形成非常不利。大约15%的焦虑症患儿的父母和同胞也患焦虑症。有的患儿在焦虑状态之前有急性惊吓的经历,如与父母突然分离,手术,不幸事故,亲人重病或死亡等。由突发精神因素引起的急性焦虑症状往往治疗效果较好,而具有素质因素者,治疗效果则不如前者。 焦虑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主观的焦虑体验,二是外显的不安行为,如多动、不安等,三是生理反应。不同的患儿,三方面的表现程度不一样或以其中的一种为主要的临床形式。焦虑患儿总的临床印象是不安,易烦躁,不愉快的"麻烦的孩子","难照看难抚养的孩子"。由于儿童语言发育尚未完善,常难以很好地表达他们的不安或惶恐。年幼儿童表现为爱哭闹,不易安抚。年龄稍大的儿童不安惶恐的内心体验可以表达,经常为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总是不高兴,不满意。较多的患儿常同时出现胆小害怕,如不敢走黑路,不敢单独留在室内,不安地来回走动,不放心,反复检查。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在环境更换时焦虑加重,如幼儿在改变抚养环境后变得更好哭闹,无生气,食欲下降,入睡困难,睡眠不宁,易惊醒,夜惊,大小便习惯紊乱,如尿床、便裤。有的患儿则纠缠父母寸步不离。学龄儿童焦虑可表现为上课不安,坐不住,烦躁,易和同学发生冲突,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下降,有的不敢当众讲话,回答问题不敢正视对方,面红耳赤,手足无措,出汗心跳,手舌震颤,说话不流利。还有的焦虑儿童表现为不愿上学,逃学,离家出走,在外游荡等。焦虑症时的生理反应比较突出,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胸闷、心悸、呼吸加速、血压升高、多汗、口干、头晕、恶心、腹部不适、四肢发凉,便秘,尿频、睡眠不宁、早醒、多梦等。有的在焦虑发作时会发生昏厥现象。 什么叫儿童恐怖症?

第十章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练习题doc

一、A1 1、3-抑郁症患者在自杀前的典型心理特点是 A .痛苦 B .焦虑 C .恐惧 D .紧张性 E .冲动性【本题 1.0 分,建议 1.0 分钟内完成本题】 2、3-失眠可引起 A .糖尿病 B .高血压 C .冠心病 D .焦虑、抑郁 E .精神分裂症【本题 1.0 分,建议 1.0 分钟内完成本题】 3、6-癔症患者的性格特点是 A .固执 B .孤僻 C .敏感 D .富于幻想 E .冲动任性【本题 1.0 分,建议 1.0 分钟内完成本题】 4、6-癔病患者的特点为 A .人格衰退 B .仅见于女性 C .与病前性格无关 D .发病与精神因素无关 E .起病突然,症状多样,易复发【本题 1.0 分,建议 1.0 分钟内完成本题】 5、2-精神分裂症的幻听中更有诊断价值的是 A .机械性幻听 B .功能性幻听 C .言语性幻听 D .评论性幻听 E .要素性幻听【本题 1.0 分,建议 1.0 分钟内完成本题】 6、2-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研究中,目前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 A .脑萎缩 B .遗传因素 C .环境因素 D .生化因素 E .精神因素【本题 1.0 分,建议 1.0 分钟内完成本题】 7、2-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最有暴力风险的幻听是 A .命令性幻听 B .议论性幻听 C .争论性幻听 D .原始性幻听 E .评论性幻听【本题 1.0 分,建议 1.0 分钟内完成本题】 8、人的个性特征的核心成分是 A .能力 B .性格 C .智力 D .气质 E .理想【本题 1.0 分,建议 1.0 分钟内完成本题】 9、7-睡眠障碍不包括哪种失眠 A .适应性失眠 B .矛盾性失眠 C .白天过度睡眠 D .心理生理性失眠 E .其他疾病引起的失眠【本题 1.0 分,建议 1.0 分钟内完成本题】 10、1-不属于思维联想过程障碍的表现是

1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与辅导12353 ====

一、填空 1.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核心是 与生物学特征、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情绪)和(社会能力)发展。 2.脑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决定了婴儿的大脑发育具有很大 的(可塑性)和(修复性),刺激缺乏和刺激过度都可能 对儿童大脑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 儿童分离焦虑的高峰期时(14-18个月),以后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分离焦虑出现的次数和(强度)都逐渐降低。 4.根据儿童气质维度如活动水平、节律性、适应性等与养育关系较大的维度的特点,可以将儿童分为难养型、易养型和(启动缓慢型)三种典型类型,以及(中间型)。 5.儿童心理行为评估的基本 原则包括(发展教育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保密性原则。 6.儿童的自我调控是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 7.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多发病于3岁前,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性)障碍。 8.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监 测的内容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心理的发展程度),二是(心理的问题或障碍)。 9.常用的儿童心理矫正术可 大致分为强化、消退与(行为塑造)。 10.儿童的健康,包括心理健康,是(教育)的前提。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是(脑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11.对儿童心理问题进行家庭 干预,可以是(发展性)干预,也可以是(矫正性)干预。 12.依恋障碍主要与(教养方 式)不良有关,养育者频繁更 换可能导致(脱抑制性)依恋 障碍。 13.1岁半以后,儿童经常喜欢 咬玩具、吃剥落的墙皮、头发、 黏土等不能吃的东西,且其进 食行为不符合当地饮食习惯 或传统的情况,可能患有进食 障碍,称为(异食癖)。在睡 眠过程中起床活动或行走,可 能患有(睡行症),俗称梦游。 14.新生儿期起父母就过渡保 护或溺爱孩子,使孩子的自主 性发展受到影响,容易造成 (易感儿童综合征)现象。1 岁以内的婴儿,看到其他孩子 哭,他也哭的现象称之为(共 情)现象。 15.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 惯,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就 是正性强化法,又称(阳性强 化法),又称(鼓励强化法)。 16.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 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 内容,也是预防幼儿(心理行 为问题)的重要途径。 17. 社交退缩的孩子不仅是 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表现, 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18. 教师和家长通过日常生 活中的活动、(家长榜样)、(游 戏)、讲解学习等途径,促进 儿童我调控能力的发展。 19. 营养不良可以预示神经认 知的缺陷,并预示着儿童期到 青少年期(外显行行为问题) 的持续存在。 20. 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 (0-3岁)是幼儿身心发育的 重要奠基时期,尤其是脑发育 最迅速的时期。 21.4-5岁幼儿开始发展有意记 忆,并且记忆和回忆能力良 好,可以开始用(复述)、(联 想)、(组织)等帮助记忆的方 法。 22.放松疗法要求儿童有一定 的理解、接受能力和(行为控 制能力),所以对于儿童,一 般适宜于4 岁以后。 23. 引起幼儿孤独症的危险 因素可以归纳为:(遗传)、(感 染)与免疫和孕期理化因子刺 激等。 24. 儿童虐待包括(躯体虐 待)、(性虐待)、忽视和心理 情感虐待。 25. 按照涉及的心理领域划 分,心理评估方法包括情绪行 为评估、(智力测量)和(人 格测验)等。 26. 按照评估精确性划分,心 理评估方法可以分为(筛选性 评估)和(诊断性评估)。 27.运用气质的知识可以辅助 家长和儿童工作者采取适合 儿童气质的(教养方式),预 防和干预行为问题。 28. 精神发育迟滞是很多先 天或后天的因素造成的精神 发育受阻或者不完全,临床表 现为显著的(智力水平低下) 伴学习困难及(社会适应能 力)欠缺。 29.感觉统合训练的关键是同 时给予儿童(前庭)、(肌肉)、 关节、皮肤触觉、视、听、嗅 等多种刺激,并将这些刺激与 (运动)相结合。 30.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生物 学)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 相互作用的结果。 31.降低儿童早期营养不良有 助于降低以后的(反社会)和 (攻击)行为。 32.2~3岁是婴幼儿形成(个性)

精神病人接触及心理护理

精神病人的接触与心理护理 接触病人是了解病情的重要途经,也是做好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基本功之一。 由于精神病患者不能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其行为常不能为正常人所理解,因此,要与病人良好的相处,确是一种细微而复杂的工作。然而,多数病人在这方面虽有其病态的一面,也有其符合逻辑性的一面,这又给我们在接触时增添了一定的社会性内容。 接触精神病人不仅是为完成治疗和护理任务。更重要的是贯彻对病人的精神治疗。病人从门诊、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都渗透着精神治疗的作用和反作用。没有良好的精神治疗,一切医疗及护理措施就会缺乏生命力,甚至会降低疗效及加重疾病过程。 精神科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建立护士与病人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之后延伸其他护理工作的。如果称病人为求助者,护士便是协助者。护士接触病人应是有目的的主动过程。运用交往和沟通技巧,达到了解病人需要和想法的目的;联系观察病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之病态表现,帮助病人维护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功能,实现护理工作的目标。精神科护理的独特性特别重视与强调人际关系和与病人的沟通,因此必须通过双向沟通的方式接触病人来完成。对于护士来说,将多学科知识、技术投入精神科护理之中为病人的治疗、康复及保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都需要与病人的直接接触来完成。因此接触病人在精神科护理活动中非常重要。

一.接触精神病人的要求 (一)、要了解与掌握病人 接触病人前应详细了解病情以做到心中有数。要熟悉病人的症状体征、诊断、治疗和护理要点。对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年龄、性别、面容、职业、文化程度、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生活习惯和发病经过等。护士要根据病人的不同症状特点和有关情况,分别采取适当的搪触目惊心方法,使病人乐于接受护理要求,以达到护理的目的 (二)、要尊重病人的人格 护理人员要在语言态度上尊重病人以消除不安和抵触情绪。要尊重病人的人格,平等相待不歧视,这是在与病人的接触中最起码的要求,决不能因为病人存在着某些病态语言和行为而对其人格所损害,更不能以此作为笑料来嘲笑或愚弄病人,禁止给病人起绰号。因此,不管病人的症状表现如何,不能流露出半点轻视的态度。护理人员举止要大方,要有礼貌,按病人不同的姓名、性别和职业等给以恰当的称呼,以融洽工休人员之间的关系。要有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与同情心,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动接触病人,做好各项工作。 正确对待病人的合理要求,不可为了摆脱一时纠缠而哄骗病人,对其不切合实际的无理要求,运用委婉的语言加以解释,处理适当。要十分耐心的听取病人对病情的陈述,中间不打断病人的谈话,不抱成见,不要有先入观念,对其所谈的一切应给予足

儿童情绪障碍护理常规

儿童情绪障碍护理常规 一、安全及基础护理 (1)提供安全住院环境,严格执行病区安全管理与检查制度。(2)落实有效身份识别制度,按要求佩戴腕带。 (3)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加强巡视,做好交接班。 (4)做好日常生活护理,保证合理饮食与睡眠。 (5)观察患儿排泄情况并记录。 二、症状及心理护理 (一)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真诚、尊重患者,运用同理心,传达关怀。 (二)针对性护理掌握病情,针对不同类型的情绪障碍给予相应的护理。 1.儿童恐惧症 (1)鼓励参与各种形式的松弛训练。 (2)交给社交技能,增加社交活动量,培养良好的社交行为模式。(3)鼓励患儿谈出自己的感受。 2.焦虑 (1)鼓励患儿表达焦虑的感受。 (2)注意倾听患儿的主诉,鼓励患儿有适度的情绪宣泄,帮助患儿了解疾病、认识疾病的性质,消除疑虑。 (3)在患儿躯体不适时,教会患儿放松技术,与医生合作,进行生物反馈治疗。

3.强迫 (1)注意患儿的仪式性动作与行为,对限制的行为加以控制。(2)采用劝说及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患儿多参与喜爱娱乐活动。(三)安排活动为患儿安排简单、轻松的活动,要有趣味性,并能根据患儿的兴趣、爱好及症状的程度来调整活动内容。 (四)家长的心理干预对个别有焦虑倾向的家长,进行心理干预。 三、药物及健康宣教 (1)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好三查八对,放藏药。 (2)观察疗效及副作用,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鼓励患儿参加文体活动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精神刺激。 (4)教会患儿和家属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 (5)向患儿及家属指导有关药物的知识,对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有所了解。 (6)让家长正确认识患儿的康复与家庭支持密切相关。

精神病神经病心理疾病三者联系与区别 (1)

精神病和神经病 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常常存在一种错误的概念,就是把神经病和精神病混为一谈。每当听到人家说“神经病”,马上就会想到“疯子”、“傻子”。所以,不少文艺刊物和电视、电影中常常出现将精神病称为神经病的错误叫法。其实,精神病和神经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不能混为一谈。 精神病,也叫精神失常,是大脑功能不正常的结果。现有的仪器设备还查不出大脑结构的破坏性的变化。根据现有的资料表明,精神病是由于患者脑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发生了紊乱,有些患者的中枢神经介质多了,有些则是缺少某些中枢神经介质,或是某些体内的新陈代谢产物在脑内聚集过多所致。由于精神病患者大脑功能不正常,所以这些患者出现了精神活动的明显不正常,如莫名其妙地自言自语,哭笑无常,有时面壁或对空怒骂,有时衣衫不整,甚至赤身裸体于大庭广众面前…… 神经病是神经系统疾病的简称。前面已提到神经系统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系统,它协调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功能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起着“司令部”的作用。凡是能够损伤和破坏神经系统的各种情况都会引起神经系统疾病。例如头部外伤会引起脑震荡或脑挫裂伤;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会造成各种类型的脑炎或脑膜炎;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可引起儿童脑发育迟缓;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可造成脑溢血等等。 那么,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有哪些症状呢头痛、头晕、睡眠不正常、震颤、行走不稳定、下胶瘫痪、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抽风、昏迷、大小便不能自己控制、肌肉萎缩以及无力等均是最常见的表现。概括地说,可以将症状分为两类:一类是刺激症状,表现为疼痛、麻木;另一类是破坏症状,表现为瘫痪。当然,有些神经病患者也可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失常,但这种精神失常和精神病人的精神失常有所不同,医生根据症状、检查以及各种化验等可以把这两者区别开来。 由此可见,神经病和精神病是不同范畴的两种疾病,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等均不一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把这两种概念搞清楚。如果遇到精神病患者看病的话,应当建议他到精神病院或精神科去;而神经病患者,则应该到神经科去看病。 需要说明的是,神经衰弱和神经病、精神病也完全不同,更不能混为一谈。 心理疾病 一、焦虑症:由紧张、不安、焦虑、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成的心理状态 1.泛虑症 2.恐慌症 3.恐惧症:单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惧旷症 4.强迫症:强迫思考、强迫行为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目录 引言 (3) 《CCMD-3》分类 (7) CCMD-3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19) 0 器质性精神障碍 (19) 00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F00阿尔茨海默病痴呆] (19) 01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F01血管性痴呆] (20) 02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在它处分类的其他疾病所致痴呆] (22) 03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他特定疾病所致痴呆] (28) 09其他或待分类器质性精神障碍[F06.8其他;F06.9待分类的其他脑损害、功能紊乱、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9待分类器质性痴呆 (30) 1 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35) 10 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F10-F19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35) 11 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F55.8不产生依赖的物质滥用] (40) 2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41) 20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20] (41) 21 偏执性精神障碍[F22妄想型精神障碍] (43) 22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F23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44) 23 感应性精神病[F24感应性妄想障碍] (45) 24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F25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 (45) 29 其他或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F28;F29] (45) 3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F30-F39] (46) 30 躁狂发作[F30] (46) 31 双相障碍[F31] (47) 32 抑郁发作[F32] (48) 33 持续性心境障碍[F34] (49) 39 其他或待分类的心境障碍[F38;F39] (50) 4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50) 40 癔症[F44解离(转换)障碍] (50) 41 应激相关障碍[F43] (53) 42 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F43.8其他严重应激反应和适应障碍] (56) 43 神经症[F40-F49] (57) 5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3) 50.1神经性厌食[F50.0] (64) 50.2神经性贪食[F50.2] (64) 50.3神经性呕吐[F50.5] (65) 51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F51] (65)

情绪障碍患者的护理

情绪障碍患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1-10-13T15:47:42.3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1期供稿作者:冯会萍 [导读] .躯体不适患儿因情绪不稳,心境抑郁,常伴有躯体不适。 冯会萍(黑龙江省农垦神经精神病防治院 154007)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1-0346-02 【摘要】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绝大多数由于社会家庭急性或持续性的精神紧张性刺激引起。患儿一般病前个性特点常为谨小慎微、胆怯害羞、固执、好思虑、焦虑、恐怖、躯体不适、行为退缩等。目的讨论情绪障碍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童年离别焦虑障碍的患儿,大多数由于受到劣性刺激引起,应首先查明并协助消除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中的有关因素。 【关键词】情绪障碍护理 儿童精神病学中传统地将特发于童年和少年期的情绪障碍与成年型神经症性障碍区分开来。此种区分有四大理由,第一,研究发现一致显示,有情绪障碍的大多数儿童成年期表现正常,只有少数到成年期出现神经症性障碍。反之,许多成年神经症性障碍患者起病于成年,没有明显的童年精神病作为先导。因此,发生于这两个年龄阶段的情绪障碍具有不连续性。第二,许多童年情绪障碍似乎是正常发育趋向的突出化而不是本身性质异常的现象。第三,与上项说明有关,常有这样一种理论假设,即童年情绪障碍的心理机制与成年神经症可能不一样。第四,童年情绪障碍不能明确地归划诸如恐怖性障碍或强迫性障碍等之中。 一临床表现 (一)童年离别焦虑障碍 学步期和学龄前儿童当实际或可能与他们所依恋的人离别时出现某种程度的焦虑是正常的,只有当时离别的恐惧构成焦虑的中心,并且这种焦虑发生于童年早期时,才应诊断为离别焦虑障碍。其临床特征为: 1.不现实地,先占性忧虑他的主要依恋之人可能遇到伤害,怕他们会一去不回。 2.不现实地,先占性忧虑某种不幸事件,如儿童走失、被绑架、住院或被杀,会使得(她)与主要依恋之人分离。 3.由于害怕分离而总是不愿或拒不上学。 4.没有主要依恋人在侧总是不愿或拒不就寝。 5.持久而不恰当地害怕独处,或白天没有主要依恋人的陪同就害怕待在家里。 6.反复出现与离别有关的恶梦。 7.当与主要依恋之人分手,如离家去上学时,反复出现躯体症状(恶心、胃痛、头痛、呕吐等)。 8.在与主要依恋人分离前、分离中或分离后,马上出现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表现为焦虑、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性退缩)。 (二)童年社交性焦虑障碍 对陌生人的警惕在半岁到一岁时是正常现象。在童年早期当儿童遇到崭新的、陌生的或具有社会威胁的情景时出现一定程度的担心或焦虑也是正常的。患此障碍的儿童表现出对陌生人的持久或反复的害怕和(或)回避,这种害怕可主要针对成人或小伙伴,或两者兼有,同时伴有正常的选择性依恋父母或其他熟知的人。 (三)同胞竞争障碍 随着(通常是挨肩的)弟弟或妹妹的出生,很高比例乃至大多数儿童表现出来某种程度的情绪紊乱。多数情况下,这种情绪紊乱很轻,但此时发生的竞争或嫉妒可能持续很久。 本障碍的特点是同时具有: 1.同胞竞争和(或)嫉妒的表现。 2.起病于(通常是挨肩的)弟弟或妹妹出生后几个月内。 3.情绪紊乱程度异常和(或)持久并伴有心理社会问题。同胞竞争和(或)嫉妒可表现为显著地与同胞竞相争取父母重视和疼爱,只有伴有程度不寻常的负性体验时,才可视为异常。严重时可伴有对同胞的明显敌意,躯体残害或恶意的预谋和暗中作梗,少数病例可表现为明显地不愿共享,缺乏积极的关心,很少友好往来。 情绪紊乱可取几种形式的任何一种,常有某种程度的退化,丧失以前已学到的技能(如控制大小便)并有行为幼稚化倾向。患儿也时常模仿婴儿的举动以引起父母的注意,如让人喂食,常有与父母的对立及冲突行为的增加,发脾气,以及表现为焦虑、痛苦或社会性退缩的心情恶劣。可有睡眠障碍,常迫切要求父母关注,如在睡眠时。 二护理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绝大多数由于社会家庭急性或持续性的精神紧张性刺激引起。患儿一般病前个性特点常为谨小慎微、胆怯害羞、固执、好思虑、焦虑、恐怖、躯体不适、行为退缩等。 (一)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恐怖童年离别焦虑障碍的患儿表现为担心所依恋的人离别而恐怖、焦虑;而童年社交性焦虑障碍的患儿则表现为对陌生人持久或反复的害怕和回避。 2.社交功能障碍患儿常常依恋别人,不能与他人交往。同胞竞争障碍者常伴有退缩行为。 3.躯体不适患儿因情绪不稳,心境抑郁,常伴有躯体不适。 (二)护理措施 童年离别焦虑障碍的患儿,大多数由于受到劣性刺激引起,应首先查明并协助消除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中的有关因素。向患儿家长宣传讲解有关儿童精神卫生常识,不要以离别来要挟孩子,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有计划地开展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对孩子的微小进步给予充分肯定,锻炼孩子的独立社交能力,切忌过分溺爱和恐吓。 童年社交性焦虑的患儿病前性格多胆怯害羞,谨小慎微,对此类患儿的护理,主要是行为矫正和心理护理,从小送孩子上托儿所、幼

自考03009精神障碍护理学练习题

第六章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与护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属于Turner综合征特异性体征的是 A.男性第二性征发育不良 B.尿中有鼠臭味 C.女性第二性征发育不良 D.宽短掌、第5指弯曲和横纹掌 2、在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中,慢性起病及疾病早期和恢复期以哪种精神障碍为主 A.意识障碍 B.智力障碍 C.焦虑障碍 D.脑衰弱综合征 3、属于Klinefelter综合征特异性体征的是 A.外貌男性,但乳房肥大 B.关节可过伸或过曲、张力过低 C.大睾丸、大耳朵 D.卵巢缺如 4、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的精神障碍中,意识障碍多发生在手足搐搦后 ~2个月 ~3个月 ~4个月 ~5个月 5、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是 A.心理障碍 B.谵妄 C.痴呆 D.适应障碍 6、甲亢所致精神障碍的性格改变表现为 A.情绪不稳、紧张、敏感 B.情绪不稳、多变、易哭泣 C.情绪低沉、紧张、焦虑 D.情绪抑郁、紧张、激动

7、A型性格的人较易患 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B.肺性脑病 C.糖尿病 D.甲状腺功能亢进 8、在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共同特点中,慢性起病及疾病早期和恢复期以哪种精神障碍为主 A.意识障碍 B.智力障碍 C.焦虑障碍 D.脑衰弱综合征 二、简答题 1、简述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原则。 2、简述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共同临床特点。 3、简述躯体疾病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三、阅读理解 1、李某,男性,63岁。平素性格表现为易激动、好争斗、过分认真。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年。近来患者经常有失神、晕厥发作,有时感到周围人要害自己,由家属送入医院。 <1>、首选考虑的诊断是 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精神障碍 B.肺性脑病所致精神障碍 C.肝脏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D.糖尿病所致精神障碍 <2>、针对该患者的精神症状进行药物治疗时,描述错误的是 A.低剂量 B.充分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禁忌证 C.选用同类别中毒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最少者 D.精神症状缓解后维持一段才能停药 <3>、该患者的性格属于 A.内向型

心理与精神障碍及相关鉴别诊断

心理与精神障碍及相关鉴别诊断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一)、心理健康: 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①各类心理活动正常(知、情、意等) ②(人际)关系协调;(精神障碍、人格障碍) ③内容与现实一致;(妄想) ④人格相对稳定(人格障碍)。 (二)心理不健康分类: ①心理问题 ②严重心理问题; ③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 二、精神障碍 (一)、常见精神障碍与临床特点: 1.精神分裂症:临床以知、情、意及与周围环境相互间不协调为临床主要表现,且无自知力,多不愿主动求医;多为迁延病程(心境障碍为发作病程,“迁延”与“发作”间鉴别),长期不治易导致精神衰退,因此主张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但症状不明朗化,不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亲属很难接受,ex:银行一职员…、师大一女生…)。治疗:药物治疗为主… 2.心境障碍:以持续性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症,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三高、三低),呈发作性病程(可自愈)。临床分为:躁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

环性心境和恶劣心境五个临床亚型。关于抑郁症与抑郁障碍的鉴别见后。治疗:心境稳定剂、抗抑郁药物。 3.应激障碍:有超乎寻常的精神应激因素而直接导致(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或无心理应激源,即使有也仅作为诱因…);思维、行为,包括幻觉与妄想等均与应激源密切相关;临床分为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治疗;心理认知治疗、药物。 4.神经症: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前多有一定的素质与人格基础;症状主要表现为脑功能失调症状、情绪症状、强迫症状、疑病症状、分离和转换症状、多种躯体不适感等(临床分型: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症状之间常混合存在(如何理解:ex…);没发现器质性病变;无精神病性症状(幻觉与妄想等);自知力完整,有求治要求。治疗: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有机结合! 三、心理障碍、神经症与精神病三者之间的鉴别要点: 1.症状:有无幻觉与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2.社会功能: 3.有无自知力: 4.治疗:心理障碍(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以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为主; 神经症以心理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精神病(重性精神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待症状消失,结合心 理咨询与治疗,目的是促进精神康复、预防复发。 四、抑郁症与抑郁障碍的区别: 抑郁症属“内源性”精神病,以持续性心境低落为主症,伴思维迟缓、行为减少(三低)等抑制症状,有晨重午后轻的节律变化;呈发作性病程;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 抑郁障碍为情绪低落的总称,包括:抑郁症、心理不健康的三个亚型、神经症、应激性情绪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情绪障碍、精神病后的抑郁状态(PPD)等; 五、焦虑症与焦虑障碍的区别: 焦虑症为神经症的一个临床亚型,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临床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广泛性焦虑与惊恐发作: 1.广泛性焦虑:①缓慢起病,以焦虑为主要临床相,同时合并抑郁、疲劳、强迫与恐惧症状;②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③睡眠障碍。2.惊恐发作:①突然出现惊恐体验;②伴濒死感及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③起病急,终止也快。 焦虑障碍包括:焦虑症、境遇性焦虑(考前焦虑、考试焦虑)、药源性焦虑等。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制定,是精神病学领域近20年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它一方面促进了学派间的相互沟通,改善了诊断不一致的问题,有利于临床实践,另一方面在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病理生理及病理心理机制、心理因素对各种躯体疾病的影响以及新药研制、临床评估和合理用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精神障碍分类的目的 疾病分类学的目的是把种类繁多的不同疾病按各自的特点和从属关系,划分为类、种、型,以便归成系统。精神障碍的分类是将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根据拟定的标准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其意义在于:促进相互交流、合理的治疗与预防及预测疾病的转归。 二、精神障碍分类的基轴 分类就是按某种规则将事物纳入一种类目系统的方法。疾病分类的基轴有多种,对疾病按病因、病理改变进行诊断与分类,是医学各科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在精神医学实践工作中,只有10%左右的精神障碍病例的病因、病理改变比较明确,而90%左右的病例则病因不明。因此精神障碍的诊断和分类,无法全部贯彻病因学分类的原则。目前精神障碍分类的基轴主要是依据症状表现。但必须指出,这种诊断只能反映疾病当时的状态,若主要症状改变,诊断可能随之改变,而且病因不同但症状相似的不同疾病会得出相同的诊断,但症状学分类有利于目前的对症治疗。 三、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由于大部分精神障碍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不同的医师对同一疾病的理解和认识又有差异,导致临床医师对同一病人的诊断一致性差;而诊断不一致使研究结果无法比较和难以解释,这一直是困扰功能性精神病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制定统一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意义重大。 诊断标准是将疾病的症状按照不同的组合,以条理化形式列出的一种标准化条目。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和排除标准两个主要部分。内涵标准又包括症状学、病情严重程度、功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因学等指标,其中症状学指标是最基本的,又分必备症状和伴随症状。下面以我国目前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为例,说明各种标准的意义。 (一)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有规定; 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 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它荒谬的妄想; 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 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二)严重程度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三)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心境障碍的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精神分

情绪障碍儿童

情绪障碍儿童融合教育 学习目标 ?学习情绪行为障碍名词的发展与定义 ?了解情绪障碍儿童的出现率、成因与类型 ?认识情绪障碍儿童的类型 ?了解情绪障碍儿童的筛查与诊断 ?了解情绪障碍儿童的行为特征 ?学习情绪障碍儿童的干预 名词篇 美国名词发展 ?美国Leo Kanner(1957) ?名词发展 ?行为异常、情绪障碍(Bower&Lambert ,1962) ?情绪困扰(emotional disturber) (Haring & Phillips,1962) ?严重情绪困扰(Serious Emotional Disturbance;SED)→情绪困扰(IDEA,1986、2004、2009) 台湾名词发展 ?性格及行为异常(1984),严重情绪障碍(1998),情绪及行为障碍(2010),情绪行为障碍(2013) 障碍定义

美国障碍者教育法案的定义 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 1.情绪困扰(Emotional disturbance)意即个体存在一个 或一个以上的症状,此状况持续了一段长的时间,并且 呈现某种严重程度,不利地影响着个体在教育上的表现。A无法学习,此状况无法以智能、感知觉或健康因素解释之。 b无法和同学与老师建立或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c在正常的环境下,出现不适当的行为或情感形态。 d普遍存在不开心或抑郁的情绪。 e会因个人或学校问题衍生出生理症状或恐惧感的倾向。 2.情绪困扰包括精神分裂症,此名词不适用于社会适应不良的学生, 除非他们符合上述1 情绪困扰的定义。 台湾的定义 身心障碍及资赋优异学生鉴定标准(2013) ?所称情绪行为障碍,指长期情绪或行为表现显著异常,严重影响学校适应者;其障碍非因智能、感官或健康等因素 直接造成之结果。 ?前项情绪行为障碍之症状,包括精神性疾患、情感性疾患、畏惧性疾患、焦虑性疾患、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或有其他 持续性之情绪或行为问题者。第一项所定情绪行为障碍, 其鉴定基准依下列各款规定: ?情绪或行为表现显著异于其同年龄或社会文化之常态者,的参

情绪障碍儿童心理辅导

你是我特殊照顾的天使 ——对智障儿童的情绪障碍心理辅导 作者:严倩梅工作单位:武威市凉州区特殊教育学校邮编:733000 【内容摘要】随着特校智障儿童数量的增加,和对校内智障儿童情绪变化无法自控的思考,使我们意识到对智障儿童进行情绪教育势在必行。通过科学的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改善他们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减少心理问题,更好的适应生活。 【关键词】智障儿童情绪障碍心理辅导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社会的眼光、学习的氛围和家长的不当教育等因素,经常伴随出现一系列情绪障碍问题。 如随班就读的智力障碍学生,因为学习能力低下,常常受到老师的区别对待和同学们的嘲笑,长时间的经历失败,遭受挫折,必然会产生抑郁情绪,随之就会出现自卑,不安,厌学,不合作等情绪障碍。再如智力障碍学生因为社会适应能力较弱,无法与别人进行正常沟通,经常被人冷落、忽视,甚至被戴上“白痴”、“傻瓜”的帽子,自尊心受到强烈的打击,就会出现冲动,有攻击性,自控能力弱;又或者胆怯,焦虑,孤独这两类截然不同的情绪障碍。 同时,家长对智力障碍孩子的不当教育方法也是造成智障儿童情绪障碍的重要因素。有的家长由于孩子的缺陷而自暴自弃,认为孩子是包袱、累赘,不加掩饰的表现自己的失望和不满等各种负面情绪,造成智障学生胆怯、自卑、厌世的情绪障碍;有的家长过分溺爱,认为孩子什么事都做不了,担心办错事,所以事事包办,造成学生过分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性。 上述出现的各种智障儿童的情绪障碍,实际上是智障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不健康的种种表象,为了改善智障儿童这些状况,使他们能

健康的生活,体验到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作为一名特教学校的教师,在关注他们学习活动的同时,更应注意到他们在精神领域的发展和变化,用科学有效的手段改善智障孩子的不良情绪。我通过一个事例就智障儿童情绪障碍的心理辅导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对症下药,稳定学生的情绪。 当情绪障碍儿童把不良情绪或行动投向教师时,教师自己首先要报以积极的情感和行为,对儿童的行为要保持宽容和关心。比如:我校培智二班一位同学叫尚某某,不和同学交往,上课时,怎么也不进功能教室,硬拖他进去,他就往外跑,有老师哄劝,利诱,威逼都不行。针对上述情况,我不强迫他像其他儿童一样进教室,而是采用非强化方法来减少他的消极行为,即不理睬、漠视他,并装作无意识地让他看到同学欢快活泼的教学活动,密切注意他的行为,每次看到他积极模仿,都鼓励他,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终于走进功能教室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并表现的非常积极。 二、放低姿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认为,让特殊儿童接纳教师,是进行心理辅导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走进特殊儿童的世界,才会对特殊儿童的情感有所了解,特殊儿童才会配合你的训练,达到你的要求。要多给予特殊儿童善意的目光,温暖的笑脸,鼓励的语言,使特殊儿童逐渐体会到你对他的关心与爱护。就上面的例子,当尚同学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有一点点进步时,我都及时发现并肯定他,采用“不错呀”、“真棒”、“今天你表现最好”等激励性语言来鼓励他,让他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课间或就餐时间遇到他,我总是微笑着和他打招呼,他也从只会躲在人群后变得见到我就主动问好了。

精神病人的心理健康护理

精神病人的心理健康护理 发表时间:2009-07-27T10:29:51.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7期供稿作者:张凤杰1 幕培华2 [导读] 精神病人在病态支配下,常常会因失去理智心中烦闷,引发各种危害自身和社会的行为。(1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精神病医院 158170;2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 158100)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7-0138-02 【关键词】精神病人心理康复护理 精神病人在病态支配下,常常会因失去理智心中烦闷,引发各种危害自身和社会的行为。目前在护理治疗和管理上,多采用封闭,半封闭方式,很不利于精神病人的治疗和恢复。从实践中可以看到,大多数精神病人对住院十分反感,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自控能力而被强制如愿,不但离开了自己的家庭,工作和生活环境,人身自由受限,不能随意会见亲人,周边没有熟悉朋友,伸出陌生的环境,而且还要在违背自己意愿的情况下,被强制的服药,打针,各方面行动受到约束,加之住院后病人的生活,以及饮食习惯随之改变,如集体就餐,统一休息,定时打针,服药,检查并时时被监视。这种环境突变,使他们产生许多生理问题,紧张,恐惧,孤独,烦闷,对住院治疗产生对抗心理,拒绝治疗,严重者出现自杀,寻机外逃等,这种不良行为对自身和社会都回造成严重的危害。本人就精神病人的心理护理协助治疗谈几点粗浅的看法。病人的心理活动经过不同程度的表现在疾病的每个阶段,而心理活动则是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人际关系来影响和改革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以促进病人的康复,也就是说护理人员在每天的接触中,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态度和细致纯熟的护理去影响和改变病人的感性认识,以减轻和消除病人的心理压抑和痛苦,并帮助他们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我们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大体上可以从三个阶段入手,即:疾病初始阶段,疾病稳定或发展阶段和疾病恢复阶段。在这个三个阶段中,病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活动,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病人在这三个阶段的心理特点,从而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 1 疾病初期的心理及护理每个精神病人开始时都不相信自己有病,也不承认有病,男性患者常常表现焦虑不安,心中郁闷,而女性则表现为孤独,恐惧或哭泣,有的病人还往往听之任之,自认倒霉,消极抵抗,不配合治疗,以致和医护人员或其他人寻事争吵,来发泄自己的内心痛苦。常常心理自相矛盾,此期病人的心理活动很复杂,心里需要也很迫切,大多数病人是紧张,疑虑不安,悲观,抑郁,常常希望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预后如何,对疾病初期的病人,护士应给病人较多的心理支持,使病人从心理上接受和承认自己有病,给病人以精神安慰和鼓励,同时应尽量满足病人的需要,以减少病人的紧张情绪。 2 疾病发展期和稳定期限此期病人的注意力集中指向自身的疾病变化上,关心自己的疾病和健康,迫切需要知道自己疾病的诊断,检查结果,治疗方法,病程长短和预后,在这一阶段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合作趋向默契和协调,但因疾病不同,心里状态也有所差异。表现种种不适的体征。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满足病人的生理安全需要。多进行鼓励和安慰,稳定情绪。为病人创造一个有利于恢复健康的心理护理。在此期间可以开设小便利店,让患者进行营业员与顾客的角色的表演与练习。开展工序,进行编织,装订,组装等一系列作业线,配合患者的文化背景,让患者充分表现其能力,培养患者自信心,改善焦虑,自卑的精神状态。 3 疾病恢复期 经过疾病的折磨,趋向健康后,病人感到欣慰,但会有新的心理问题,担心自己失去工作能力,不能胜任工作,而产生忧郁心理,此期间应对这些病人做耐心的解释,说明允许出院即表明疾病已好或基本稳定,只要坚持治疗,定期来医院复查,疾病是可以痊愈的。综上所述,做为精神病人的护理人员,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每个病人的性格,每名患者每个时期的心里特点,全面做好心理护理,有利于神经病的治疗和康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