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德高尚的名医朱丹溪

医德高尚的名医朱丹溪

医德高尚的名医朱丹溪
医德高尚的名医朱丹溪

朱丹溪的养生思想(六)

朱丹溪的养生思想(六) 6.倒仓。朱丹溪的理学老师许谦,患有痛疾,卧床不起十余 年,几乎成废人,丹溪采用倒仓法进行治疗,其法是:用黄牡牛肉肥者一二1.斤,长流水煮糜烂,滤渣不用,取净肉汁入锅中,以文火煎熬成唬珀色为度。治病时温饮一蛊,少时再饮,直至饮足数i…蛊。则病在上者吐多,病在下者利多,病在中者吐利俱多,吐利后如口渴,不得饮水,自饮小便一二碗,名轮迥酒。睡一二日,自觉饥甚,始与稀粥淡食,半月间必精神爽发,身体轻健,沉疴全安。朱丹溪讲其原理时说黄牡牛肉汁最能养阴滋补,并可反作吐泻,能荡涤体内污垢,使其病根拔除。所谓“倒仓”,就是及时排出肠中的糟粕浊物,吐故纳新,保持胃肠道的清洁,以利水谷的纳运。养生家^|J分重视体内代谢废物的排泄。晋·葛洪说:“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①说明当时已认识到“粪毒”对健康的危害。现代医学关于人体衰老学说中有关中毒导致衰老之说,正是祖国医学上述理论的深化。中毒学说认为:人体肠腔内存在大量细菌,人摄食后的食物经咀嚼和胃肠消化成为食糜,其在肠道经细菌发酵分解代谢的产物含有一系列有毒物质,如醛类、酮类、氨、过氧化物等;这些毒物若被肠道重新吸收,进人向.液循环,就会给健康带来危害。所以,加强消化道食物的新陈代谢,对健康极为重要。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重视人体排废的所谓“负营养”学说。这里的“正营养”是指人体摄人的营养,“负营养”是指人体废物的排出,其意在于告诫人们要重视体内代澍废物的排泄,及时排便,消除危害。要减少“肠毒”滞留和吸收,一是荤腥油腻要适量,应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以及蜂蜜、核桃、芝麻等碱性、润肠之物;二是要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提倡早晚两次排便。 这样,一方面降低毒物产生,同时及时清除粪毒,减少重新吸收。有的医学家还提出:“欲长寿,饮水加大黄”就是清晨饮一杯清水(约250毫升)后慢跑锻炼,使清水在胃肠中晃动,起到洗刷肠胃的作用;同时,常用中药大黄少许泡茶代饮,可润肠缓泻,促成一天早晚两次排便。除了规律排便外,多吃些具有清肠、解毒的食物也是排废的重要方法。常见的此类食物除蔬菜、水果之外,还有传统食品海带、绿豆、黑木耳、动物血、胡萝卜、茶叶、花粉等。现代科学研究已证明了它们的作用机制。

郁证 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二节郁证(第351~358页) 教材:中医内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讲授:何乾超教授 【概述】 一.定义 ⒈定义:郁证是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称为郁证。郁证又称郁病。 2.病名释义:郁:有积、滞、蕴结之意。由于气机郁滞,进一步可产生血瘀、痰积、湿停、食滞、火逆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中医所说的郁有两种含义:广义:饮食、外郁及七情等因素引起的郁证。金元以前所论的郁大多属于此种。狭义:由于七情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郁证,即情志之郁,明代以后所论的郁属此。本病所论的郁以狭义为主。 二.源流 1.病名 《内经〉中虽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了六郁“气、血、痰、火、食、湿”,

以气郁为先,然后导致血、痰、湿、食。 《医学正传》中真正提出了郁证,但为广义的郁,与我们今天所讲的不尽相同。 2.症状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有属于郁病中的脏躁及梅核气,并有百合病和奔豚气的记载。 百合病者——善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其脉如何,其脉微数。 脏躁病——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身,甘麦大枣汤主之。(癔病) 梅核气——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奔豚气——奔豚病,气从少腹起,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肝气奔豚奔豚汤,肾气奔豚桂枝加桂汤,欲发奔豚,苓桂术甘汤。 3.病因 《古今医统·郁证门“郁为七情不舒,或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指出主要病因是七情不舒,并认识到郁久可出现多种多样得临床症状。 《临证指南医案》所记载病例皆属情志之郁,受精神因素影响,但有的人不病,有的人病,关键在于素体虚弱。 4.治疗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木郁达之”

读书聪明法

读书聪明法 人之智慧:乃于天分加勤奋,古来神仙换人之事,实属无有,是意蒙终启发矣,然自医学发明以来,竟有乾转坤之力,使愚鲁之人变为聪明,其功竟胜于换心焉,特摘录数方如下:一、朱子忱中丹,败龟板(苏灸)、龙骨(研为末人鸡腹一宿)、运志(去心苗)、昌蒲(凡节者毛切片)又各等分末,蜜丸重一钱每服一丸(温酒化下),一日三服,凡读书易忘者,服之令人聪明,(本法出自《千金方》);二、孔子读书凡获神忘远肉(各一两),党参陈皮各七钱,石昌蒲、归身各五钱,甘草二钱半,右同为末,糊大如急性于火,珠砂为衣,临卧灯心汤下(方出自冯氏锦);三教子弟一方,昌蒲(去毛)、远志(甘草水煮去心各一两)、白伏神、巴戟(水煮去心各五钱)、人参、地骨皮各三钱右同为末,加白茯苓二两,糯米二两,共为粉,石昌蒲三钱煮浓汤,去渣打*为丸,每食后二时临睡,各服二十丸(同上方出)。以上三方,任选共一照服之,攻效俱极著云。 一得吉利法 趋吉避凶,人之常情,故一年匆过,万象更新,元旦相见,动辄以恭、喜二字为劈头语,恭喜语为何,为一年吉利计耳,实乃仿佛无凭,未能果必占利也,今利有秘法三则,乃人听取不留意,而又极著灵效者,举之为世人旨一、立春日清晨,取桃树皮白止青永香三物,煮汤沐浴吉(行厨集)。二、除夕,富家田土泥灶,大吉(《本草纲目》)。三、除夕为行瘟使者下降我间之期,函取黄纸,书天行地过二字贴门额上吉(致富寄书)。曾有人实行实验,果照不谬,故敢信之。 记性大好法 记性减弱的人,遇事容易遗忘,于学业服务上遇受直直之困难,此所谓脑亏也不论中西药品,俱周难以为功,即服补脑药,亦不能恢复记性其不便为如何,然有治之之法在,只需常食黑芝麻及山芋两物,一年以后记性必然大好,慎勿轻视且此物本是食品,服之其极易,不妨试之别一法,于五月戊子日,取东司桃枝十二寸枕之末令不事奏效尤速(《千金翼方》)。 预卜生死法 凡人论有病无病,生死均为不能预知,即星相家言,亦不可信口乱套凡可信以真也余有卜健者生死法一,卜病人生死法二,分述如下,一卜健康生死法,伸手关人指映灯前视之,若透明即使患病,亦必生,若不透明,虽强健如常鲜红色人死期已近矣(世界大奇书)。二卜病人生死法:甲私剪病人贴衣襟数片,然火焚之毫无其灰旺斑纹者,则必生,若现有白纹,斑驳如篆褐者,必死无疑(灵仙录);乙用麝香三分,蓖麻仁五分,银珠一钱二分,珠砂:五灵脂各三钱,雄黄巴豆仁,不去油各五分分别研细,于端午日午时,再在干净室中合研加油脂为膏,草盒收藏,勿以妇人之手,临用,取欠实大一枚,捏成小饼,点病人印堂中,谓点官香药一枝,香尽去药停一时许视辅药处有红斑晕肿气飞散者,谓之红霞捧日,病虽重,可不死若并不红肿及内照旧不变者,谓之白雪漫野病虽轻,可不生,其药用过,需送人河中切忌秽亵(《本草纲目》)。 使人喜悦法 使他人头发埋灶前,即令人恒喜不典,又法,捕雄鼠,于十一、十二月或端午、七夕正月朔旦子时,面北,向子位,剖之,挖掘取外臂阴干,系臂上,男子女子左右繁则无不喜悦,所欲悉如意也,鼠臂有文如印,两臂相对,有符篆朱文九遍者,佳也两法而极秘极验,宝之(《荆南记》)。

第一节郁证

第一节郁证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学术沿革】 一、病名及主症特点 郁证之说源自《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经大论》中有“土郁、木郁、金郁、火郁、水郁”五郁之说。《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虽无郁证病名,但其描述的“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奔豚”等概属郁证范畴。金元时期开始比较明确地把郁证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加以论述,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六郁》中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他首倡气、血、痰、热、湿、食之“六郁”说。张景岳在其著作《景岳全书》中列有“郁证”专篇,虞抟在其著作《医学正传》中首提“郁证”病名,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郁》所载病例,也均属情志之郁。 二、病因及病机沿革 《素问·六元正经大论》包涵了天地运行失常,太过与不及对人体五脏之气机受病邪、客忤及郁滞而引发的诸多病症。《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结气候》说:“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指出忧思会导致气机郁结。明清时期张景岳提出“因病而郁”和“因郁而病”,其中因郁而病指因为情志的抑郁而导致一些躯体症状的出现。明清时期尤其重视情志之郁,虞抟在《医学正传·郁证》中谓:“或七情之抑遏,或寒热之交侵,故为九气悱郁之候”。叶天士提出“郁则气滞,气滞久必化热,热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初伤气分,久延血分”的病机特点。王清任对郁证中血行郁滞的病机作了必要的强调。 三、治疗和预防渊源 《黄帝内经》并提出治疗大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张仲景创立了治郁诸法,留给后人诸多治疗郁证的经典方剂,如甘麦大枣汤、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治疗中重视对气机的调理。朱丹溪并创六郁汤、越鞠丸等治郁名方,从理论和临床角度拓展了对郁证的认识。《景岳全书·郁证》着重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三种郁证的证冶。叶天士还认识到心理治疗对本病的意义,其谓“: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医者构思灵巧,不重在攻补。”其《临证指南医案·郁》所载的病例,均属情志之郁,治则涉及疏肝理气,苦辛通降、平肝熄风,清心泻火,健脾和胃,活血通络,化痰涤饮,益气养阴等法,用药清新灵活,颇多启发,并且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疗对郁证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活血化瘀法在治疗郁证中的应用做出了贡献。 【中西医互参】 根据郁证的临床表现及其以情志内伤为致病原因的特点,主要见于西医学的心境障碍、神经症性障碍等。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当这些疾病出现郁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郁证的病因总属情志所伤,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涉及心、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凋是郁证的主要病机。 一、病因 1.情志失调七情过极,刺激过于持久,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导致情志失调,尤以悲忧恼怒最易致病。若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化火,则为火郁;气滞血瘀则为血郁;谋虑不遂或忧思过度,久郁伤脾,脾失健运,食滞不消而蕴湿、生痰,化热等,则又可成为食郁、湿郁、痰郁、热郁。 2.体质因素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刺激,肝郁抑脾,饮食渐减,生化泛

民间绝技秘传奇法

民间绝技秘传奇法 读书聪明法 人之智慧:乃于天分加勤奋,古来神仙换人之事,实属无有,是意蒙终启发矣,然自医学发明以来,竟有乾转坤之力,使愚鲁之人变为聪明,其功竟胜于换心焉,特摘录数方如下:一、朱子忱中丹,败龟板(苏灸)、龙骨(研为末人鸡腹一宿)、运志(去心苗)、昌蒲(凡节者毛切片)又各等分末,蜜丸重一钱每服一丸(温酒化下),一日三服,凡读书易忘者,服之令人聪明,(本法出自《千金方》);二、孔子读书凡获神忘远肉(各一两),党参陈皮各七钱,石昌蒲、归身各五钱,甘草二钱半,右同为末,糊大如急性于火,珠砂为衣,临卧灯心汤下(方出自冯氏锦);三教子弟一方,昌蒲(去毛)、远志(甘草水煮去心各一两)、白伏神、巴戟(水煮去心各五钱)、人参、地骨皮各三钱右同为末,加白茯苓二两,糯米二两,共为粉,石昌蒲三钱煮浓汤,去渣打烂为丸,每食后二时临睡,各服二十丸(同上方出)。以上三方,任选共一照服之,攻效俱极著云。一得吉利法 趋吉避凶,人之常情,故一年匆过,万象更新,元旦相见,动辄以恭、喜二字为劈头语,恭喜语为何,为一年吉利计耳,实乃仿佛无凭,未能果必占利也,今利有秘法三则,乃人听取不留意,而又极著灵效者,举之为世人旨一、立春

日清晨,取桃树皮白止青永香三物,煮汤沐浴吉(行厨集)。 二、除夕,富家田土泥灶,大吉(《本草纲目》)。三、除夕为行瘟使者下降我间之期,函取黄纸,书天行地过二字贴门额上吉(致富寄书)。曾有人实行实验,果照不谬,故敢信之。记性大好法 记性减弱的人,遇事容易遗忘,于学业服务上遇受直直之困难,此所谓脑亏也不论中西药品,俱周难以为功,即服补脑药,亦不能恢复记性其不便为如何,然有治之之法在,只需常食黑芝麻及山芋两物,一年以后记性必然大好,慎勿轻视且此物本是食品,服之其极易,不妨试之别一法,于五月戊子日,取东司桃枝十二寸枕之末令不事奏效尤速(《千金翼方》)。预卜生死法 凡人论有病无病,生死均为不能预知,即星相家言,亦不可信口乱套凡可信以真也余有卜健者生死法一,卜病人生死法二,分述如下,一卜健康生死法,伸手关人指映灯前视之,若透明即使患病,亦必生,若不透明,虽强健如常鲜红色人死期已近矣(世界大奇书)。二卜病人生死法:甲私剪病人贴衣襟数片,然火焚之毫无其灰旺斑纹者,则必生,若现有白纹,斑驳如篆褐者,必死无疑(灵仙录);乙用麝香三分,蓖麻仁五分,银珠一钱二分,珠砂:五灵脂各三钱,雄黄巴豆仁,不去油各五分分别研细,于端午日午时,再在干净室中合研加油脂为膏,草盒收藏,勿以妇人之手,临用,

朱丹溪论痛风

朱丹溪论痛风 朱丹溪是我国元代名医,1281年生于浙江省义乌县赤岸镇。因家近丹溪,故名。丹溪天资聪颖,六岁即能作声律诗赋,世人称“神童”。30岁时,因母患痹疾,众医束手,而有志于医,自学《素问》三年,似有领悟。闻罗知悌医学精博,诚心拜师求教,后丹溪日夜攻读,严寒酷暑不辍,医术日益精进。学至三年,名扬四方,成为名医。于48岁时(1328年)回家乡行医,服务桑梓。他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既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又有扎实的文学素养,善汲诸家之长,因而认识到江南依山傍海,地土卑弱,“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故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点。他看到当时医家盛用辛燥之《局方》,深感与临床实际不符。力主在治疗原则上应滋阴降火,勿妄动相火,开滋阴清热之先河,在学术上独树一帜,并因此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由于义乌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嗜食酒肉厚味等情况,因而有痛风病发生的条件,丹溪在67岁时,著《格致余论》一书,内有痛风论一篇,明确提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或偏取凉,或卧当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这里他明确指出:本病因,是自身血分受热,再受风寒湿等诱因而致,与一般风湿病先从外受六淫不同,此其一;由于血热,又受寒凉,热血得寒,而污浊凝涩,此其二;其痛所以夜剧,是行于阴之故,此其三。

在治法上,虽指出“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然亦有数种治法稍异,谨书一二,以证予言”。从所举三个病例看,一是60多岁男性患者补血温血,以四物汤加桃仁、牛膝、陈皮,生甘草,入生姜研潜行散(即单味黄柏)。二是30岁女性患者,因食味甚厚(肥甘厚味),性情急躁,挛缩数月,诊为挟痰与气证,当和血疏气,导痰,以潜行散入生甘草、牛膝、桃仁、通草、炒枳壳、姜汁煎,半年而安。三是20多岁的男子,痢后患痛风,叫号撼邻,诊为恶血入经络,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所以作痛,用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牛膝、黄芩、陈皮、生甘草,入生姜研潜行散。这三个病例,第一与第三所用药物基本都是四物汤加活血通络药;第二例明确指出是饮食肥甘,其治不用导滞药,而用活血通络、理气药;这三个病例都用潜行散、生甘草,以苦寒躁湿,清热解毒是其特点,这与丹溪所说“湿热相火为甚”的论点是一致的。 在《丹溪手镜》中,作者将痹列为十一,痛风十三,清楚表明二者非同一病症。《丹溪心法·痛风》中,尽管有寒、有湿、有热、有痰之不同,但所创制之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力求通治。从组方遣药看,是将清热燥湿之二妙散,泻火行水之龙胆、防己,活血祛瘀之桃仁、川芎,燥痰祛风之南星、白芷,祛风通络之桂枝、灵仙,消积和胃之神曲于一炉,共奏疏风祛寒宣于上,清热利湿泄于下,活血祛瘀,燥

朱丹溪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朱丹溪强调“阳有余,阴不足”,旨在告诫世人() A.真阳之气有余,应注意克伐而勿使过亢 B.真阴之气不足,应加以滋养 C.抑制相火,保护真阴 D.阳动阴静,阳亢易治,阴虚难疗 E.不见所欲,使心不乱 2.朱丹溪认为,凡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仁,不作脓者,皆属() A.食郁 B.湿阻 C.血郁 D.痰证 E.气滞 3.对产后诸疾,朱氏认为当() A.大补气血 B.滋阴降火 C.调理脾胃 D.调理肝肾 E.调畅气机 4.提出“百病兼痰”的著名观点的医学家是() A.刘完素 B.朱丹溪 C.李杲 D.张从正 E.张元素 5.关于郁证的病位,丹溪接受李杲脾胃为升降之枢的观点,认为() A.凡郁皆在上焦 B.凡郁皆在中焦

C.凡郁皆在下焦 D.凡郁皆在肝胆 E.凡郁皆在肺胃 6.提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王履 C.戴思恭 D.王纶 E.李中梓 (二)B型题 A.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矣 B.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脾居其中 C.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 D.肝阳宜升,脾阳宜降 E.心火宜升,肾气宜降 1.朱丹溪论述其阳升阴降之观点,以水火言() 2.朱丹溪论述其阳升阴降之观点,以五脏言() 3.朱丹溪论述其阳升阴降之观点,以气血言() A.胸胁痛,脉沉涩 B.动则喘,寸口脉沉滑 C.瞀闷,小便赤,脉沉数 D.周身走痛或关节疼,遇阴寒则发,脉沉细 E.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繁盛 4.气郁者() 5.湿郁者() 6.痰郁者() 7.热郁者() 8.食郁者()

中医内科学关于病位

肺系病证 1.感冒:病位在表。若病变传变,由表入里。可涉及内在脏腑。 2.咳嗽:病位在肺,与肝脾密切相关,日久及肾。 3.哮病:病位在肺,关系到脾肾。 4.喘证:病位主要在肺和肾,与肝脾有关。 5.肺胀:病位主要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 6.肺痈:病位在肺。 7.肺痨:病位主要在肺,久则传及脾肾,影响整体。 8.肺痿:病位在肺,与脾胃肾等脏密切相关。

心系病证 1.心悸: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 2.胸痹: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3.真心痛:病位在心。 4.厥证: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脑(清窍)与肝脾肾肺有关。 5.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密切相关。 6.多寐:病位在心脾,与肾关系密切。 7.健忘:病位在脑,涉及心脾肾。 8.痴呆: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相关,尤其与肾虚关系密切。 9.癫狂:病位在脑,涉及肝心胆脾,久而伤肾。 10.痫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等脏密切。

脾胃病证 1.胃痛: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2.痞满: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3.呕吐:病位在胃,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 4.呃逆: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与肺肾肝脾密切相关。 5.噎膈: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病变脏腑关键在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6.腹痛:病位在腹,病变脏腑涉及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并与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经及冲任、带脉等经脉循行之处密切相关。 7.痢疾:病位在肠腑,与脾胃关系密切,久则及肾。 8.泄泻: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病变主脏在脾,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 9.便秘:病位在大肠,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朱 丹 溪 传 译文

朱丹溪传译文 2007年09月23日星期日下午 03:29 丹溪老人,他是婺州义乌县人(现今浙江省义乌市)。姓朱,名讳,震亨,表字为彦修。学习他的人都尊称他叫丹溪翁。他自幼爱好学习,每天能记上千个字。稍微长大,就跟从辞官回乡的老先生,学习经书, 准备科举备考。后来听说,许文懿先生,得到了朱熹及四传的学说,而在八华山讲学,他又前去拜许文懿先生为师。而逐渐了解到,有关道德性命的学说,知识性广博,且居深奥,他专心致志的去学习,而成为理学家。有一天, 许文懿对他说:“我患病卧床已很长时间了,若不是遇到一精通医学的人,就不能将我的病治愈。你不是一般聪明的人,你肯去从事医学技艺吗?”丹溪翁,也因为母亲患过脾病,而对医学也粗略的学习过。等到听了许文懿先生的话,他便感慨地说:“读书人如果能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行即能爱自己,并且又能兼顾对众人的爱,即使在今世即不做官,也等同做官一样。”于是他放弃走仕途的路,一心放在针对医学方面尽力了。 当时的医疗现状,大多推崇北宋,陈师文、裴宗元等编定的《和剂局方》,丹溪翁日夜学习它,不久他醒悟的说:“拿古方来治疗当前的疾病,会有不能完全符合的情况。如果要建立医学准则,而去确定规范,医生的治疗,那就必须依据《素问》、《难经》等各医经。可是我们本乡里的医生,很少有能够通晓《素问》与《难经》的。”于是他整理了行装,外出寻访,向其它的老师登门请教。他渡过了浙河,到过吴县,又穿过了宛陵,而到了南徐, 最后才抵达建业,但都没有遇到良师。等他返回武林时,偶然遇到个人,他推荐起他家乡的罗先生。罗先生名叫知悌,表字子敬,世人称他太无先生。他曾是南宋理宗时的宫中近侍,学问上对于医学精通,又得到金代刘完素的再传,并且广博地通晓张从正、李杲,两位医家的学说。而他性格古怪,凭医技厌烦侍奉他人,难以称心如意。丹溪翁拜访他,共往返多次, 每次去,都不能同他相见。丹溪翁求见他更为诚恳,罗知悌这才接待了他。问道:“你莫不是朱彦修吗?”因为当时丹溪翁在医界已颇具名声,所以罗知悌知道他。丹溪翁既见到了罗老师以后,就面向北方再次叩拜进见, 接受罗老师传授给他的医术。罗知悌见了丹溪翁,也特别欢喜。随即就把,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位医家的着作传授给他,为他讲述,如何发挥三位医家的学术精华, 而依据于医经的理论。并且说:“放弃以前学习过的内容,是指不正确的。”丹溪翁听了他的讲述,而把胸中积存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也消散了久在心里的疑问。过了不长时间,就完全掌握了老师的学术精华返回家乡。 在家乡,大多数医生,仅局限在陈师文、裴宗元的学说,听了丹溪翁的言论,就大为惊讶,除了讥笑,在就是排斥。唯独许文懿高兴地说:“我的病大概将要治愈了吧!”许文懿, 患有四肢性疾病,医生不能治疗的时间已十多年了,丹溪翁确按照自己的疗法去医治,结果得到了优良的验证。在这种情况下, 原先又讥笑又排斥的那些医生们,才在心里面佩服,而在口头上又给予了赞扬。几年间,丹溪翁的声名大震。可是丹溪翁他本人并不觉到满足,而更把,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三位医家的学说,进行推广。他认为刘完素、张从正的学说, 论述了脏腑受致于病气, 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而湿热相火三气,又导致引发的疾病最多。于是他以采用,推陈致新的泻火方法去治疗,这确实是超越了前代医家。然而针对有阴虚火动的,或是阴阳两虚而引起湿热自盛的病证,又应当斟酌的去使用。 他认为李杲论述饮食劳倦、内伤脾胃的疾病,是胃脘阳气不能升发,而株连到心肺之气, 而使病邪陷入中焦,而采用,用补中益气的方剂去治疗,这也是前代医家所没有阐述过的。毕竟自然环境,决定了西北地区天(阳)不足,东南地区地(阴)不满,天,是指阳气;地,就是指阴气。所以西北地区的人们,阳气容易不足;而居处东南地区的人们, 阴火容易亢盛。如果不了解这点,只拘泥李杲的补中益气法,那幺脾胃阳气不足的病人, 当然能够被治愈;但对于那些阴火亢盛的病人来说,也沿用这种治法,恐怕反到会增加病人的病。于是他把三位医家之说,弃其短而取其长,同时又根据太极的理论加以验诬,还根据《易经》、《礼记》、《通书》、《正蒙》等书中的有关内容,而把《内经》的理论又贯穿到它的始终,以探寻其学说的宗旨。他认为《内经》中所论述的火, 跟太极动而产生阳气,与五行中的火性恒动, 理论相符合。他又根据《内经》中论述的, 人体精血阴气最容易虚损, 又同《礼记》中谈到的养阴, 而去培育阴气的意思正相同。因此他提出了,相火易动,和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这样两条理论去阐述,而又去发挥它了。

析朱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析朱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吴坚 朱丹溪是我国元代名医,生于浙江省义乌县赤岸镇。他既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又有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善于汲取诸家之长,临床治疗因地、因人制宜。他认识到江南依山傍海,气候温暖湿润,“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故理论上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点。他看到当时医家盛用辛燥之《局方》,深感与临床实际不符。力主在治疗原则上应滋阴降火,勿妄动相火,开滋阴清热之先河,在学术上独树一帜,因此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上中下痛风方是朱丹溪治疗痛风的名方,《丹溪心法》没有明确方名,仅说“治上中下疼痛”,《金匮钩玄》命名为“上中下痛风方”,《丹溪治法心要》称作“治上中下痛风方”。 朱丹溪所著《格致余论》一书,内有痛风论一篇,明确提出痛风病因病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或偏取凉,或卧当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这里他明确指出:本病因,是自身血分受热,再受风寒湿等诱因而致,与一般风湿病先从外受六淫不同,此其一;由于血热,又受寒凉,热血得寒,而污浊凝涩,此其二;其痛所以夜剧,是行于阴之故,此其三。这是因为他结合所处义乌地区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嗜食酒肉厚味等情况,认为有痛风病发生的诸多条件而定。《丹溪心法·痛风》中,尽管有风、寒、湿、热、痰、瘀之不同,但所创制之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力求通治。基于此,采用上中下痛风方,祛风除湿,逐痰行瘀,清泻蕴热,温散通利,使上中下诸痛消除。此方既能疏散风邪于上,又能清泻湿热于下,还可活血化痰消滞而调中,所以上中下的痛风均可治,能通治周身骨节痛的痛风证,亦可治疗因受风寒湿邪的痹证。 分析上中下痛风方用药,即有针对风寒湿热诸邪,也有针对痰湿、瘀血、络

保和丸漫谈

保和丸漫谈 <一> 尝读朱丹溪所著《格致余记》感慨于开篇即是“饮食色欲箴序”:“传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予每思之,男女之欲,所关甚大;饮食之欲,于身尤切。世之沦胥陷溺于其中者,盖不少矣!苟志于道,必先于此究心焉。因作饮食、色欲二箴,以示弟侄,并告诸同志云……” 病分外感内伤。内伤之因,饮食所伤、色欲所伤实为两大主因。和至盛世,饮食已非单纯解饥止渴,更是一种生活中的享受。加之“食补”盛行,过食、偏食自也不免。朱丹溪在“饮食箴”中写道:“人有此身,饥渴洊兴,乃作饮食,以遂其生。睠彼昧者,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对应今日临证,小儿病、老年病,“因纵口味”者并不在少数。 伤食,作为常见病因之一,似乎在临床上并未得到医者的足够重视。 治疗伤食,我们最先想到的方剂是保和丸。 <二> 保和丸为寻常成药,方药组成也极简易平实,多不被医者、患者所重视。尝在医师培训课上问及保和丸出自何人著作,竟有很多医生不知其出自一代大医朱丹溪之手。

《丹溪心法》:“保和丸:治一切食积。山楂六两,神曲二两,半夏、茯苓各三两,陈皮、连翘、萝卜子各一两。上为末,炊饼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 “治一切食积。”那么,时下临床上,小儿有食积所致之发热、咳嗽、厌食、腹痛、腹泻;老人与食积有关的肥胖、腹大、头晕、便秘,以及痛风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等,似乎有很多使用本方的机会。 笔者治疗很多小儿病、老年病,处方之前两味药每每用焦山楂、炒莱菔子,或用焦山楂、鸡内金,实针对“伤食”,取保和丸法。 <三> 保和丸实由三组药组成。 第一组药是消食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即萝卜子)。吴昆在《医方考》中指出:“山楂甘而酸,酸胜甘,故能去肥甘之积;神曲甘而腐,腐胜焦,故能化炮炙之腻;卜子辛而苦,苦下气,故能下面物之滞……”汪昂在《医方集解》中指出:“山楂酸温收缩之性,能消油腻腥膻之食;神曲辛温蒸窨之物,能消酒食陈腐之积;卜子辛甘下气而制面……”两位医家都提到了方中每味消食药都有其偏性。临证时,伤食患者也并非肥甘、炮炙、面物等等必需俱伤。那么,我们在用方时,也并非山楂、神曲、莱菔子必需三药并用,可以随证并用,也可以随证取其一、二,还可以根据药物偏性和所伤之物及其兼夹证,随宜取用炒谷芽、炒麦芽、炒槟榔等消食之品。当然,方中也不一定

医学家朱丹溪生平简介

医学家朱丹溪生平简介 神医朱丹溪是元代著名的医学家。朱丹溪生于公元1281年,卒于1358年,享年77岁。以今天的地名来说,神医朱丹溪是浙江义乌人,人称丹溪先生或丹溪翁。朱丹溪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因此朱丹溪是滋阴派的创始人。值得一提的是,朱丹溪和 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被称为“金元四大家”。 朱丹溪在医学上的成就推动了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因此他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一 席之地。神医朱丹溪一生著有多部医学书籍,《丹溪心法》、《本草衍义补遗》、《外科 精要发挥》等都是朱丹溪的代表作品。朱丹溪青年时期并没有学习医术,为了走上仕途出 人头地,朱丹溪整日学习儒家经典。朱丹溪三十五岁时,跟随理学家许谦学习,等到43 岁时,朱丹溪拜罗知悌,跟随他学习医学。据说,朱丹溪有着高超的记忆力,看过的书都 能背诵出来。朱丹溪三十岁时,见母亲整日被脾病所折磨,心急如焚之下,朱丹溪开始查 看医书。 朱丹溪发现社会上很多医生心态浮躁,医术拙劣不堪。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他们大 多盲目搬用《局方》,所以开的药大多大同小异,病人吃下去后,没有一点效果。于是朱 丹溪立志学医,下定决心后,朱丹溪日夜攻读《素问》。经过5年多的刻苦攻读,朱丹溪 不但治好了母亲的脾病,而且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一位医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下,朱丹溪先 后拜许谦、罗知悌为师,他将理学和医学融合在一起,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在所有朱丹溪的故事中最著名的就是他拜师时候的事情,在1325年的时候朱丹溪已 经到了四十五岁,他当时的医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可是却一直想要找到一位可以授 业的恩师,于是他渡过了钱塘江,跨越千里来到了吴中地区,之后又到了南徐、建业等地,可是却一直没能找到一个能够成为自己老师的人。这时候有人告诉他,在杭州有位罗知悌 有着非常高明的医术,而且学问非常的高深,于是朱丹溪不顾旅途劳顿兴冲冲的赶到了杭 州地区。 罗知悌是刘完素的弟子,还曾经在宋理宗身边做医侍,朱丹溪祈求多日终于赢得了罗 知悌的欢心,成为了他的弟子。他不仅教了朱丹溪许多理论方面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还给 了他许多实践的机会,这让朱丹溪的医学水平大幅度的提高,而他经过了长期的努力也总 结出了“滋阴”的重要性,为自己之后创立学派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对此他非常感谢自己 的老师,直到罗知悌离开人世之后他才回到老家开始治病救人。 1.元朝民变领袖彭莹玉 2.石斛有什么营养价值 3.元代医学家朱丹溪简介

中医学-郁证

郁证 病因病机 1.病因情志内伤,愤懑郁怒,忧愁思虑。 2.病机 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凋是郁证的主要病机。 病理因素是气、血、湿、痰、热、食六郁。 病初因气滞挟湿痰、食积、热郁者,多属实证;久病由气及血,由实转虚,属虚证。 诊断要点 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无其它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类证鉴别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 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梅核气的诊断要点如上所述。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因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郁证脏躁与癫证 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而癫证则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各型郁证的治法 1.肝气郁结证 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脾胃失和。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速记:郁肝柴火丹逍遥,气滞痰郁半夏厚,心神失养甘麦汤,心归肝滋肾六王 2.气郁化火证 主症:情绪不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横逆犯胃。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3.痰气郁结证

朱丹溪传

丹溪翁是婺州义乌县人,姓朱,名讳震亨,表字彦修,学习的人尊称他叫丹溪翁。他自幼爱好学习,每天能记千字。稍微长大,跟从辞官居乡的老先生学习经书,攻读科举考试的学业。后来听说许文懿公得到朱熹四传的学说,在八华山讲学,又前去拜他为师。逐渐知道道德性命的学说,广博深奥,专精严密,于是成为理学家。有一天,许文懿对他说:“我患病卧床已久,如果不是精通医学的人,就不能使我病愈。你是聪明非凡的人,大概肯从事医学技艺吧?”丹溪翁因为母亲患脾病,对于医学也粗略学习过,等到听了许文懿的话,便感慨地说:“读书人如果能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行由爱己而及于众人的仁爱,即使在当世没有出仕,也像做官一样了。”于是全部毁弃原先所学的科举学业,专心在医学方面尽力。 当时正在盛行北宋陈师文、裴宗元等编定的《和剂局方》,丹溪翁日夜学习它,不久他醒悟说:“拿古方来治疗当今的疾病,它们的情况不能完全符合。如果要设立医学法度,确定治疗规范,符合医治准则,就必

须依据《素问》、《难经》等各种医经!但是我们本乡的各位医生很少能够通晓《素问》、《难经》的。”于是整理行装外出游访,寻求别的老师请教。他渡过浙河,奔走吴县,穿越宛陵,到过南徐,最后抵达建业,都没有遇到良师。等他返回武林,忽然有个把他郡中罗先生来相告的人。罗先生名叫知悌,表字子敬,世人称他太无先生,曾是南宋理宗时的宫中近侍,学问上对于医学精通,得到金代刘完素的再传,并且广博地通晓张从正、李杲两位医家的学说。然而他心胸狭小得很,凭借医技厌烦侍奉他人,难以称心如意。丹溪翁去拜访他,共多次往返,不能跟他接交。后来丹溪翁求见更加诚恳,罗知悌这才接待他,问道:“你不是朱彦修吗?”当时丹溪翁已经具有医学声名,罗知悌所以知道他。丹溪翁见到老师以后,就面向北方两次叩拜进谒,接受他传授的医术。罗知悌接待丹溪翁也很高兴,就把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位医家的著作传授给他,为他讲述并宣扬三位医家的学术要旨,而完全依据于医学经典理论,并且说:“全部抛弃你过去学

朱丹溪

朱丹溪 声明 本词条涉及医疗卫生相关专业知识,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中,当前内容仅供参考。诚邀更多本领域专家帮助我们共同完善词条,为网民提供更多权威可信的知识。(现在加入) 朱丹溪(1281~1358年),字彦修,名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因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叫丹溪,死后,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由于他医术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药就见效,故人们又称他为“朱一帖”、“朱半仙”。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生于至元十八年(公元一二八一年),卒于至正十八年(公元一三五八年)。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主要著述有《局方发挥》、《格致余论》等。其故里浙江义乌有墓园、纪念堂、纪念亭、丹溪街等。 目录 1人物简介 2学说内容 3临床应用 4医学成就 5社会影响 6人物评价 1人物简介

罗精于医学,其学宗法刘河间,旁通于张子和、李东垣二家之说,认为:“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难经》,而湿热相火为病最多。”朱丹溪得罗氏之传,又续加发挥。其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1347)、《局方发挥》(1347)、《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3卷(1358)。其门人整理编纂的《丹溪心法》可以体现他的医疗经验,对后世影响较大。 童年磨难 朱丹溪祖父名环,父名元,母戚氏。祖父辈均以孝闻名乡里。朱丹溪的堂曾祖朱杓,精通医学,著有《卫生普济方》,重医德。堂祖父叔麒,宋咸淳进士,晚年从事医学,医德十分高尚,他们均对丹溪有一定的影响。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诞生于义乌县赤岸村。朱丹溪自幼聪敏好学,日记千言。 元贞元年(1295年),丹溪父亲因病去世。丹溪和两个弟弟都尚年幼,全家靠戚氏一人支撑。朱丹溪的童年既经历了艰辛的磨难,又得到了母亲的良好的教育与熏陶。 发奋为学 在逆境中成长的朱丹溪,性格豪迈,见义勇为,从“不肯出人下”。元大德四年(1300年),朱丹溪年满20岁,时任义乌双林乡蜀山里里正。他刚正不阿,敢于抗拒官府的苛捐杂税,因而深得民众的拥护,连官府都忌他三分。 丹溪30岁时,母亲患病,而“众工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学医。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经过5 年的勤奋苦学,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的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朱丹溪 这时,丹溪已经36岁,他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到东阳从师许谦,学习理学。过了4年,成为许谦的得意门生。后来他将理学结合于医学,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延祐元年(1314年)八月,恢复科举制度。丹溪在学习期间,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

中医内科学(郁病)-试卷1

中医内科学(郁病)-试卷1 (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1,分数:22.00) 1.下列哪项不是郁证的临床特点 (分数:2.00) A.失眠多梦 B.情绪不宁 C.烦急易怒 D.胁肋胀痛 E.四肢厥冷√ 解析: 2.比较明确地把郁证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加以论述,始于 (分数:2.00) A.唐代 B.金元时代√ C.宋代 D.明代 E.东汉 解析: 3.郁证主要的病因是 (分数:2.00) A.情志内伤√ B.感受外邪 C.饮食所伤 D.胃失和降 E.肝气上逆 解析: 4.对郁证中血行郁滞的病机作了必要强调的医家是 (分数:2.00) A.张景岳 B.朱丹溪 C.王清任√ D.巢元方 E.李东垣 解析: 5.与郁证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 (分数:2.00)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解析:解析:郁证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与肝关系最为密切。 6.“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的记载,见于 (分数:2.00) A.《类证治裁》√ B.《古今医统大全》

C.《金匮要略》 D.《内经》 E.《诸病源候论》 解析: 7.治疗阴虚火旺之郁证的方剂 (分数:2.00) A.百合知母汤 B.大补丸 C.滋水清肝饮√ D.化肝煎 E.知柏地黄丸 解析: 8.郁证肝气郁结证的最佳选方是 (分数:2.00) A.四逆散 B.柴胡疏肝散√ C.越鞠丸 D.逍遥散 E.小柴胡汤 解析: 9.郁证的形成常以哪项为先 (分数:2.00) A.血郁 B.火郁 C.痰郁 D.食郁 E.气郁√ 解析: 10.治疗气滞痰郁所致的郁证的最佳方剂是 (分数:2.00) A.柴胡疏肝散 B.丹栀逍遥散 C.半夏厚朴汤√ D.半夏秫米汤 E.二陈汤 解析: 11.将痰气郁结证称为“梅核气”的著作是 (分数:2.00) A.《伤寒论》 B.《医宗金鉴》√ C.《景岳全书》 D.《医学正传》 E.《证治准绳》 解析: 二、 A2型题(总题数:5,分数:10.00) 12.患者女,症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属郁证中的哪一证候 (分数:2.00) A.心脾两虚

浅析朱丹溪六郁证治特点

浅析朱丹溪“六郁” 2012级研究生许铮 摘要:丹溪对郁证论治尤具特色,认为气血郁滞是诸病的共同病机,在郁证具体病证的辨析上创六郁之说,并创立了越鞠丸统治诸郁,开创了一种行气活血,除湿化痰,消食清热,合而治郁的方法。 关键词:朱丹溪;郁证;六郁;越鞠丸 六郁之因 气郁,常因所愿不遂,或突受刺激,或贫窘所迫,或暴怒所伤,或悲哀所致,或思念太过所造成。湿郁,常因雨露岚气侵袭,或坐卧湿地,或汗出湿衣所造成。血郁,常因七情内伤、郁结日久波及血分,或因跌扑外伤所造成。热郁,常因阴虚生内热,或者胃虚食冷物,抑遏阳气于内而发热,六郁独不言风寒,是因为风寒常郁而化热,这也是热郁的重要病因。食郁,常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厚味所造成。痰郁,常因脾虚等原因造成痰湿留滞而成。“六郁”又可相继而生,气郁可导致湿滞,湿滞日久可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消化。 六郁之证 郁病多在中焦。中焦即脾胃,胃为水谷之海,法天地,生万物。人身之清气、荣气、卫气、春升之气,都是胃气的别称。脾胃居中,心肺在上,肝肾在下。六淫、七情、劳役妄动,常导致脏气不和,而有虚实克胜之变。而中气之病常先于四脏,一有不平,中气不和而先郁,再加上饮食失节,积于脾胃,所以中焦致郁者多。 六郁之症 《丹溪心法》中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血、痰之病也多兼郁,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失治误治而成郁。 气郁者,胸胁痛。肝舍于惏胁,故胁痛多属于肝。“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故肝主阴血而属于左胁,脾主阳气而隶于右胁。左胁多由怒伤或瘀血而作痛,右胁多由痰积或气郁作痛。尽管如此,痰气也有流于左胁者,但多与血郁相兼而痛。血积也有伤于右胁者,但多由脾气衰所致。 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郁滞不通故痛,湿为阴邪,故得温则痛减,得寒则加剧。 痰郁者,动则喘。肺气不清,痰郁结成黏块,凝滞喉间,咯咳难出,多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随气而升,被火邪熏蒸,日久则成郁结,非中焦脾胃虚弱所致之湿痰可比,治须开其郁,降其火,清润肺金而散凝结之痰,取效缓慢,且非半夏、茯苓等药所能治。 热郁者,瞀闷,小便赤。热郁之病,其脏应心,心火移热于小肠故小便赤;热炎上焦则瞀闷。热在五行属火,火性炎上,怫逆不遂则郁。故凡瞀闷目赤,少气疮疡,口渴溲黄,卒暴僵仆,呕哕吐酸,瘛疭狂乱,都是热郁证或热极化火的表现。 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血郁则气道涩滞,四肢得不到气血的充分濡养,故常自觉疲乏无力。饮食尚可,郁血随便而出故便红。 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饮食积滞化热故嗳酸,腹有饱胀感,食不能入。 预后转归 郁为燥邪,故常导致肺气失宣,影响全身气机的正常升降。“六郁”日久,中焦不能运化,甚者可致精血干涸、肌肉消瘦、骨蒸潮热、女子经闭、乳岩项疬等,而成郁劳之症。解郁之法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郁证、梅核气

郁证、梅核气 郁证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要点一概述 早在《内经》就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并有较多关于情志致郁的论述。《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如元代《丹溪心法·六郁》已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郁证的病因 1.情志失调 2.体质因素 (二)郁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郁证成因主要为七情所伤,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而为病,故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肝喜条达而主疏泄,长期肝郁不解,情怀不畅,肝失疏泄,可引起五脏气血失调。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郁证的诊断要点 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

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二)类证鉴别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 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梅核气的诊断要点如上所述。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郁证脏躁与癫证 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而癫证则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要点四辨证论治 (一)郁证的辨证要点 郁证的发生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应依据临床症状,辨明其受病脏腑侧重之差异。郁证以气郁为主要病变,但在治疗时应辨清六郁。一般说来,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食郁、湿郁、痰郁主要关系于脾;而虚证则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实证病程较短,表现精神抑郁,胸胁胀痛,咽中梗塞,时欲太息,脉弦或滑;虚证则病已久延,症见精神不振,心神不宁,心慌,虚烦不寐,悲忧善哭,脉细或细数等。 (二)郁证的治疗原则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应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三)郁证的分证论治 1.肝气郁结证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香附、枳壳、陈皮、郁金、青皮、苏梗、合欢皮、川芎、芍药、甘草。 2.气郁化火证 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薄荷、郁金、制香附、当归、白芍、白术、茯苓、丹皮、栀子等。 3.痰气郁结证 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舌苔白腻,脉弦滑。本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