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凤阳情况简介(南通推介会)

凤阳情况简介(南通推介会)

凤阳情况简介(南通推介会)
凤阳情况简介(南通推介会)

凤阳县情况简介

凤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是滁州市所辖八个县市区之一,下辖15个乡镇、198个行政村、26个农村社区;国土面积1949.5平方公里,居全市第三;总人口76.6万,居全市第二。

凤阳春秋为钟离子国,隋开皇2年(公元582年)设为濠州,历唐、宋、元三朝,至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朱元璋取“丹凤朝阳”之意赐名家乡“凤阳”。因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小岗村“大包干”创举、被赞为“东方芭蕾”的凤阳花鼓以及境内丰富而优质的石英资源,而享有“帝王之乡、改革之乡、花鼓之乡、石英之乡”的美誉。

交通优势明显。公路、铁路、航运四通八达,京福、宁洛高速公路和京沪铁路经过凤阳;凤阳县城距京沪高铁蚌埠南站仅9公里;淮河52.5公里黄金水道流经县境北侧;拥有“千里淮河第一港”——凤阳港,年吞吐能力1200万吨。

矿产资源丰富。境内石英岩和石灰岩资源丰富,品质好,特别是石英岩矿已初步探明储量约100亿吨,储量和品位均位居华东之首、全国前列。2005年12月,被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和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联合授予“中国优质石英砂原料基地”称号,2009年12月,又被中国日用玻璃协会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联合授予“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称号。

农业资源充足。凤阳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和100个产粮大县之一,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30—240万亩,粮食作物180万亩左右,总产70多万吨。全县现有农产品加工年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1家、1亿元以上9家、5000万元以上16家,

凤宝粮油跻身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面粉加工企业,达到了日加工小麦4000吨的能力,已形成全省的小麦面粉加工产业集群。水资源丰富,南部有四座中型水库,总库容2.7亿立方米;北部有52.5公里的淮河黄金水道。

旅游资源独特。南部有凤阳山国家地质公园及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狼巷迷谷、江北第一洞——韭山洞;北部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皇故城及明皇陵石刻,朱元璋出家礼佛之地、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兴寺;东部有小岗村国家4A级红色风景区。2012年4月份,凤阳被中国文化促进会授予“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县”称号。

科技资源较好。科教资源丰富,境内拥有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一所——安徽科技学院(全国县级城市唯一),以及市属高等专科学校和全国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各一所。

近年来,凤阳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硅(玻璃)产业基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国家级现代农业强县”的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带动、稳农固本、转型升级、开放合作、科教兴县”六大战略,全县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亿元,增长11.6%;财政收入15.05亿元,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亿元,增长17.8%;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增长1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亿元,增长16.3%。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继续位居全市前列。2013年上半年,预计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亿元,同比增长13%;财政收入9亿元,同比增长1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亿

江南的民俗文化

江南的民俗文化 江南的民俗文化(一)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且延续至今。走三桥习俗,记载了江南的民俗文化传统。江南人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传说是一种避灾求福的民间活动,后来演变成为一种普遍的吉祥礼仪。据记载:“妇女相携宵行,以祛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上海,也有走三桥的民俗活动。由于走三桥是在月光下步行的,因此也叫“走月亮”。这个名字让我想起那首“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桥头到桥头……”的老歌。走月亮当晚的氛围也着实像歌曲中所唱的那样——天上云追月,地下风吹柳…… 晚风悠悠吹,小河静静流…… 天上广寒宫,地下樱桃河;月下走三桥,青春永不老。古时,才子佳人在月明之夜徜徉在樱桃河边,所感受到的不只是温馨和浪漫,那是整个身心的愉悦。江南的每一座桥都是有韵有味,因为桥就是江南人的性格,桥也构建了江南的民风与民俗。每逢中秋夜晚,江南的桥总是焕然一新,流光溢彩,“桥桥对峙,互相凝望,脉脉含情,萦水环绕,波光桥影,绿树掩映。如质朴典雅的东方女子,妙曼地跳舞,桥与桥之间的街圩,如舞起的裙裾,倒映着粼粼碧水…… 一条长江,分开了南北,从此便有了粗犷的江北与柔媚的江南。江北,多为广袤的平原,江南多是浩淼的水乡。平原厚实,那是江北人世世代代淳朴的厚重;水乡淡雅,自是江南祖祖辈辈优雅的书香,沉淀了千年的古韵与风华…… 江北,当是粗犷的江北;江南,自是婉约的江南。总是在黄昏时想起江南,那烟那雾那雨那水,那雨后的彩虹下面走来婀娜的江南女子…… 歌在花丛,歌在水边,歌在烟雨的江南,舞在飘渺的江南。走进江南的街阱,依旧可见纺车吱呀,童谣呢喃;水波粼粼,荷叶碧碧;菜油飘香,糯米情长…… 远处可见,江南女子采桑,养蚕,织布,浣衣;蓝花的头巾,竹丝的斗笠,红绿蝴蝶的发结,还有那羞红的笑魇…… 江南女子,雨一样轻轻,雾一样盈盈,总会在我的梦中羞答答地开放,缓缓地飘散着一缕绿暗香。江南的赶集,最是一道风景。弯弯的拱桥上,江南女子,三五成群,花花绿绿,叽叽喳喳,人在桥上,影在水里,青春荡漾…… 江南的女子来到集市,蜜桃也好,密橘也好,枇杷也好,只是叫卖却不说价钱,买者还价多少就是多少,从不开价也从不讨价。卖完水果,她们就来到布店,扯一截花布,或绿或红,身上一披,蓦然便幻化成了一群美丽的孔雀。然后,一路有笑有歌,走过一块块菜花地,走过一座座石拱桥,走过一棵棵绿柳树,宛若天女散花一样,飘进了贴满了福禄门神的各自的家门…… ——江南的民俗文化(二) 1993年早春时节,我第一次走进徽州,却感到有一种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迷离之间,我总觉得自己似曾来过,却又似乎很遥远。一时间,我陶醉在徽州温润的人文环境中。黄山脚下的屯溪古镇,处处体现着江南的柔美——一边是泛黄的昨日,一边是明媚的今天。徽州,就像一方沉默的古砚,被时光研磨,又在水中慢慢洇开,便生动了整个的江南。徽州牌坊始建于不同朝代,那些精致绝伦的雕刻和古韵天然的图纹昭示着它们曾经的气派与辉煌。牌坊象征着忠、孝、节、义的人文内涵,记述了曾经的辉煌,也收藏着经年的故事。现代文明的曙光,镀亮了亘久的人文历史,濯洗了锈蚀的文明,一座座浸透着威严,折射着显赫,隐喻着情感的牌坊,向世人诉说着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如今,我只能在遗留的映象中寻找当年忠臣孝子与烈女节妇的沉浮背影,在徽州历史里翻阅那些动人的故事。挽着岁月的高度,将思绪抛掷到云端,借光

7作品示例:小岗村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营销策略

小岗村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营销策略 摘要:近年来,红色旅游发展态势很好,但作为一种专项旅游来进行产业开发,却存在很多的问题,尚未系统进行市场营销分析和策略研究。本文通过对小岗村的实地调研,从发展农业红色旅游的角度,分析了小岗村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小岗村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红色旅游的市场营销策略,从而发挥红色旅游的经济、政治等多重功能,以实现小岗村红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岗村;红色旅游;营销策略 红色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活动,它是由有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孕育衍化而成,并在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类型,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模式。相对于其它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更多是以参观游览红色景观为主要内容,以接受思想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它具有游客市场较为固定,以公费旅游为主,产品捆绑式销售等特点。借助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高品位的红色旅游资源,实现产品的多样化、综合化,走政府主导加市场化运作的道路是目前国内已经成功开发的主要红色旅游地的发展模式[1]。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率先实行了“大包干”,促使农民走上自给自足的道路,从而形成了“大包干”精神。2004年,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党支部书记,任职的近6年来,发展了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沈浩精神。小岗村以二者为依托,发展农业红色旅游产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分析了小岗村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发展现状 (一)小岗村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2004年,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带领全体党员、民众进行新的创业,小岗村又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2008年9月30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是小岗村红色旅游的主要文化内涵 (二)小岗旅游资源 小岗村在凤阳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凤阳县文化旅游局、凤阳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精心策划、量身打造,大力发展小岗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绍兴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的在今天的特点,

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教学过程】 视频《凤阳花鼓》导入 幻灯片3 上篇:走进“凤阳花鼓” l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l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卖艺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l凤阳花鼓是根植于凤阳传统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XX年凤阳花鼓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l议一议:结合材料,你能看出凤阳花鼓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吗? l

发展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

发展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 摘要:本文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重点考察发展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强有力的精英人物不在场,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的常缺席,日益加剧的信任危机的恶化泛滥。正是这些制约因素使得类似小岗这样的村庄在短时期以内,无法通过简单复制其它集体化村庄的做法,试图发展集体经济,以实现人们所期盼的繁荣富裕。 关键词:小岗村集体经济精英人物领导班子信任危机 近年来,随着南街村、华西村等发展集体经济的村庄的“功成名就”,学术界和政界主张发展集体经济的呼声再一次高涨。特别是当我们将这一呼声与千千万万个普通村庄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是将此一问题做简单的普及和推广还是审慎抉择?此举实在关系中国未来村庄的走向和发展态势。笔者以为,我们应该特别谨慎地将之做简单化的推广。如果我们要将普通村庄置于集体村庄的平面上来考虑的话,我们考察其是否具备发展集体经济的条件。要考察一个村庄是否具备搞集体经济,笔者以为,至少以下几个方面必须认真考虑。我们首先必须考察的就是,是否存在一个魅力型的人物?因为一个魅力型的人物是大至民族国家建国与转型、小至一个村庄治理良善的至为关键的因素。特别是在历史的转折期和关键时刻,尤其如此。其次,是否存在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也是发展村庄集体经济的重要因素。只有存在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才有可能将发展集体经济的各项举措真正落实下去。包括将魅力型人物治村的各项主张真正贯彻落实到位。再次,我们必须考察村庄内部的信任关系,特别是村民——特别是那些有一定影响力和威信的村民——对我们的党组织、政府和基层组织的信任状况。没有他们的支持,发展集体经济,只能是空中楼阁或者是永不绽开的花朵。为了详细说明以上这些问题,我们不妨以三十年来备受关注的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一、强有力的精英人物不在场民族国家从殖民依附到独立自主、从衰败落后走向繁荣发达,无论是在战争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尤其是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转折阶段,无不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关键人物精英集团的领导。虽然在民粹主义看来,这是典型的精英主义在作怪。但是,如果我们承认历史的发展轨迹以及我们活生生的事实的话,我们就不会对此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和拒斥。或许南街村的王宏斌、华西村的吴仁宝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我们将我们的思维的兴奋点聚焦在村落的研究上时,我们同样会发现,精英人物对于主导农村发展及其未来走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一点,在早期的村治研究中已经有相当多的学者做了较好的分析和比较。小岗村能成为持续二十多年的明星村,原因无非就是当年所谓冒着杀头签协议的敢为天下先的创举。正是这一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使得小岗村得以跻身于明星村之列。从精英人物对于推动历史发展来看,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当年血书协议之所以能够签成,主要还是得益于18户农民敢于置生命于不顾的冒险精神。没有这18个农民精英的主导,恐怕“包产到户”这个新生儿不会那么快降落中国大地。小岗村当年的“英雄”如今怎样呢?记者肖波、杨玉华采写的文章《今日小岗村:一年超越温饱线,廿年没过富裕坎》的一个细节或许值得我们玩味。当记者发现关友江被人喊走时,才发现,“原来,18户带头人中的严俊昌、严宏昌

关于小岗村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小岗村的社会实践报告2012年5月6日,在学校有关部门组织的号召下,为提升学生干部的素质,及锻炼自我社会实践能力,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学院学生干部及干事在院领导的带领下来到了凤阳县小岗村。 下面我就本次实践中所见所闻及所见所想进行一次汇报,汇报内容如下: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我们在去小岗村的路上,对小岗村有了大致的了解,来到小岗村后,首先映入我们视线的就是小岗村的牌匾和沈浩同志的画像,看到之后,让人肃然起敬,下了车之后,我们首先达到了“大包干纪念馆”(附图), 来到纪念馆内,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一次历史的穿越:1978年的冬月某日傍晚,中国江淮腹地的一个农村里(小岗村),农民和他们的儿女就着微弱的天光,埋头喝着稀饭。小岗是全公社乃至全县最穷的生产队,

夏天收分麦子,每个劳动力才分到三点五公斤。干了一季的活,这点口粮还糊不了三天的嘴巴,全队几乎没有人没有讨饭的经历,这样的年景,眼看只能背起花鼓去外地谋生了。这年秋末的时候,严俊昌当了队长,严宏昌是严俊昌的堂弟,也是村民中惟一读过中学、识得几个字的人,所以在几天前被众人推举为副队长。当时的生产队没有办公的地方,所有大小会议都在村子中间的严立华家开。晚饭过后,十八户农家的十八位主事齐聚在一间萎萎琐琐草房里,队长严俊昌宣布开会。队长严俊昌向大家说明原委,在这一夜的小村陋室,大家面对“包产到户”这几个字,只是在“敢”与“不敢”之间徘徊斟酌,直到天明,终于痛下决心,行此近乎叛逆之事。这时严氏兄弟已义无反顾,只是他们的身份和经验迫使他们不得不做出更多的盘算。若干年来与分田包产有关的人非身亡即名败,总数可以百万计,其下场的悲惨,严氏兄弟虽然不能尽知,但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三自一包”的罪名以及他的死于非命,这可是一清二楚的。一旦事发,种种阶级斗争的手段即使不会严酷到诛灭九族,他们和他们未成年的儿女也是断然脱不了干系的。计及这许多复杂的因果关系,严宏昌在众目睽睽之下提笔以他的拙朴的笔法写道:“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干部肯以性命相搏来为百姓出头,这在当时可算是难得的勇气。今天我们看上去,严氏兄弟在这里无疑已经集中了他们全部的政治经验和智慧。就其形式而言,它显然并不如后来舆论的评说是一份合同,至多只能算作一份农民的

论淮河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发展

论淮河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发展□邵小妹 淮河地域文化有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人们把淮河流域的地域文化纳入了“吴楚文化”的范畴而未加关注。淮河地域文化虽源于“吴楚文化”,但又别于“吴楚文化”,在自然变更和后期的人为动荡之后,经过长期的融汇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其自身的鲜明特征。 一、淮河地域文化的形成 淮河地区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环境和地理条件,同时还具备了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三个方面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区域意识,并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王宁:《中国文化概论》) 淮河地域是中原地区的南部咽喉,古颖州(今阜阳)又是极重要的粮食集散地,而淮河又为运粮、运兵提供了运输大通道,淮河流域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自古以来淮河上游地区属“西楚”,而下游地区则属“东楚”。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诸侯政治、军事长期争战,更是“诸侯文化的异彩纷呈”时期。楚国灭亡前,曾迁都寿州,而蔡国后期亦迁都州来,称“下蔡”。楚文化在和其它诸侯文化的竞争中,以其独特的道家思想为依据,创造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楚辞文学”,充满了浪漫和乡土意识。汉淮南王刘安率八公编撰的《淮南子》更是道家学说的重要总结。淮河地域出土的文物中也大都保留了鲜明的楚文化特征,特别是寿州出土的连版“楚爱”金币更证明了这一地区不仅是商贸流通的重要地区,而且应该是楚货币的铸造地区之一。上窑“古寿州窑”的发现,更证明这一地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而手工业的发展正是文化发达的象征。由此可见,楚文化在此地区的繁荣程度,所以我们说淮河地域文化的底蕴应该是以楚文化为基础的。 由于黄河流域的自然灾害,特别是黄河的二次夺淮入海,加之淮河流域乃兵家必争之地,战争不断,如“淝水之战”、“南圹之战”等,造成了大量的灾民和难民南下。这些灾民和难民的南下,不仅使各民族得到了空前的大融合,而且把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淮河地域文化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淮河地域文化特征。 以花鼓灯为例,男性舞蹈(鼓架子)就极具中原文化粗犷、奔放的鲜明特征,而女性舞蹈(兰花)则明显保留了楚文化细腻、含蓄和曲折美。 淮河下游连接苏杭大运河,江浙一带的商贾则通过大运河云集与此,“江淮草市,尽近水防”,正是这一现象的写照。这些吴地商人经运河入洪泽湖而后沿淮溯流而上,不仅给沿淮地区带来了商业繁荣,更是将江浙一带吴文化的影响带进了沿淮,使淮河地域文化和吴文化又进行了地域文化的大融合,形成了淮河地域文化的另一特征。著名的凤阳花鼓依然能够看到吴文化的幽雅和含蓄,特别是凤阳花鼓歌仍明显看到了吴文化的音乐元素的影子。 金元时期,元宋经过“符离大战”后,北方部落由于内部的权势之争,暂时停止了南进,而苟且偷安的南宋又中止了北上收复失地的战争,这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符离和合肥之间形成了中间地带。这给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和淮河地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便利。如淮南安城镇的花鼓灯舞蹈《摔跤》和北方民族的《摔跤》如出一辙,这正是游牧民族文化和淮河地域汉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必然结果。 二、淮河地域文化的特征 淮河地域文化是以“吴楚文化”为基础,在和中原文化、游牧文化大融合之后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极具兼容性和多样性两个特征。 兼容性。淮河地域文化并不像黄河文化那样单一,并不拒绝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影响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从而形成自身新的特点。比如凤台推剧,她是从花鼓灯后场小戏中派生发展出来的地方戏曲。在她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就不断吸收和借鉴吕剧、晋剧、梆子、黄梅戏的特点,不断丰富自己,形成了自身新的唱腔板式和唱腔特点,留下了许多经典唱段。 蚌埠至宿县一带的泗州戏,则和山东鲁西南地区的柳琴戏又极为相似,这不仅是两地相邻,淮河地域文化吸收了鲁文化的影响,更是淮河地域文化兼容性的重要表现。 多样性。这是和兼容性相关联的问题。淮河地域文化不仅式样各异而且品种繁多,从神话故事《女蜗补天》、《禹王治水》到集政治、军事、哲学、科技为一炉的长篇巨著《淮南子》;从花鼓灯歌舞、风阳花鼓到各地方戏剧;从各种曲艺说唱、大鼓、琴书到摩崖石刻和文房四宝之一的紫金砚,无一不是多样化的体现。 多样化还体现在淮河流域上、中、下游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特点上。 花鼓灯舞蹈虽流传于淮河上、中游区域,但(下转17页)

从“分田到户”到新型合作化——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土地流转调查

省全委会基础材料之八 从“分田到户”到新型合作化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土地流转调查 30年前,当安徽省小岗村村民严金昌在曾经推动了中国农村重大变革的?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上摁下手印时,他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把自己冒着坐牢风险分到自家的田地又租出去。 两年前,严金昌和十几户农民一起,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把自家的两亩土地出租给一家上海养殖公司,发展规模养殖,年终参与分红。 这些农民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则接受了这家上海公司的返聘,成为企业员工,每人每月领取600元左右的工资。 今年65岁的严金昌也接受了公司聘用。不仅如此,因为养殖经验丰富、具有一定号召力,他还被提升为这个占地200多亩的现代养殖场的管理者。 ?我们饲养的高山特色风味猪,直接销到上海大型超市,价格是普通猪肉的两倍?,严金昌说。

?年薪、土地租金,再加上年终分红,这可比一年到头种地划算得多。粮食种得再好,一年的收成也不会超过1000元。?这位30年前领头实行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老农现在成了土地集中流转、发展合作经济的积极倡导者。 他说,小岗村耕地面积大约2000亩,其中60%目前出租流转被集中起来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养殖等。 这种集中利用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的新型合作经济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2007年,小岗村人均收入已达6000元,而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4140元。 ?这是过去靠一家一户生产完全做不到的。随着合理、有效的土地出租流转规模扩大,小岗村正蓄势待发,迎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说。 30年前,也就是1978年11月,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一天晚上,当地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契约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

大班音乐活动:凤阳花鼓教案(演奏)

艺术活动:凤阳花鼓(演奏) 一、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节奏特点,能演奏乐曲。 2.喜欢演奏活动,体验与同伴轮奏和演奏中用眼神交流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利用晨间、餐前、离园前等安静活动时间,有意识地播放音 乐《凤阳花鼓》,引导幼儿欣赏乐曲,自由地用体态动作表现乐曲的节奏。 2.物质准备:碟子和筷子若干,画有眼睛的小卡片八张,小鼓一面,音乐《〈风 阳花鼓〉图谱》;数字资源《〈凤阳花鼓〉图谱》。 三、活动过程: (一)欣赏音乐《风阳花鼓》,引发幼儿对音乐的回忆,引导幼儿用体态动作表现音乐活泼、快点的节奏特点。 1.哼唱第一乐句并表演动作,引发幼儿的兴趣和表现欲望。 2.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节奏大胆地用动作表现。 (二)倾听音乐,看数字资源《〈凤阳花鼓>图谱》,探索第一段乐曲中碟子的演奏方法。 1.展示第一段乐曲的节奏图谱,以问题引导幼儿探索图谱中碟子的颜色、大小及位置排列不同所代表的意义。 (1)引导语:你们看到图谱上的碟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碟子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引导幼儿发现红、绿两种颜色的碟子分别代表两个演奏小组。) (2)引导语:为什么有的碟子大,有的碟子小?(启发幼儿迁移过去的学习经验,知道大的碟子演奏的时间长.小的碟子演奏的时间短。) (3)引导语:除了颜色、大小不同还有哪里不一样?有的碟子位置错开排列,表示什么?有的碟子上下对应排列又是什么意思?(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对比,知道碟子错开排列表示两组交替演奏,碟子上下对应排列表示两组同时演奏。) 2.幼儿听音乐、看图谱、拍节奏。 幼儿分成红、绿两组,听音乐、看图谱,熟悉节奏。请红组幼儿看图谱中的红碟子,绿组幼儿看绿碟子:图谱中碟子错开排列时,红组幼儿双手在脸的左侧拍手,绿组幼儿双手在身体腰部的右方拍手;图谱中碟子对应排列时,两组幼儿双手同时在身体的正前方拍手。 3.幼儿持碟子练习演奏第一段音乐。重点引导幼儿尝试伴随着自然的动作用眼神与同伴交流,使演奏动作更好看,并感受其中的乐趣。 (三)迁移第一段乐曲的演奏经验,学习用碟子为第二段音乐伴奏。 1.展示第二段图谱,启发幼儿边听音乐边观察第二段图谱中碟子的符号与敲击速度的关系,以及空拍时的碟子演奏方法。 2.引导幼儿持碟子演奏第二段音乐,提醒幼儿注意前八小节空拍不演奏。 (1)第一遍演奏后引发幼儿讨论和交流怎样使八个空拍时的演奏动作变得更好看?(启发幼儿运用伴随着自然的动作,眼睛看着拿筷子的手的方法进行演奏。) (2)将八张画有小眼睛的卡片贴在相应的空拍处,提醒幼儿演奏第四拍时眼睛要看手。 3.请幼儿运用心得方法再次演奏第二段音乐,体验用自然的体态动作演奏的美感。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主要生产粮食,原来是一个很穷的小村子。户不满百,人只有三百七十多人。 1978年,他们因为带头搞了土地“承包”(大包干),便成了农村致富的典型。有些人,甚至把它说成是“闯出一条拯救中国农村经济”的“新路”。然而,熟悉内情的人却认为,小岗村搞的“承包”,尽管土地是公有,但从一家一户的经济模式来说,实际上仍然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农民走这条“老路”,只能不断走向两极分化,并不能达到共同富裕。 现在,小岗村的“承包户,已经推广到全国农村,而且“包”字进城,已经推广到城市的诸多领域。自然,要搞清楚小岗村这条“新路”,还得从小岗村来考察。 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东南,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据史料记载,小岗村及其所在地凤阳县,古时候就比较富庶,当时曾有这样的谚语:“走于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可是,自从11 94年黄水夺淮之后,由于淮河的入海通道被淤塞,小岗村及其所在的凤阳县,也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以致农业衰敝,民不聊生。 就在这灾害频仍、饿殍遍野的1328年(元64年),被称为农民皇帝的朱元璋,在凤阳县一家贫苦农民家里诞生了。朱元璋从小就征受苦难,曾给地主放过牛,种过田,还当过和尚。后来,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照理说,农民起义的胜利,应当使农民美好的愿望得到满足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仅没有解决农民的水旱灾害问题,而且还是连年不断给凤阳人、包括小岗村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农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搞单干,抵抗不了天灾人祸,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他们一边打着花鼓,一边含着眼泪唱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农民日夜盼望能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煎熬,可是直盼到1949年,小岗村农民才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当上了新中国的主人。 建国初期,小岗村和所在地凤阳县,即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通过互助合作,组织了起来,走上了集体的道路。在这期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淮河水系所属地区进行? 进行总动员,投入了一场移山倒海的伟大斗争。这次治理淮河,对穷山恶水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改造。他们建造了许多山谷水库、湖泊和洼地蓄洪区,而且,还疏浚和开挖了数条大型运河,培修和加高了淮河大堤,从而控制了淮河洪水的泛滥。 由于小岗村属于岗地,往年都是十年九旱。与此同时,小岗村农民和附近农民一起,又修建了一座比较大的燃灯水库(长20华里,宽10华里)。很多人都说,当年修水库是不拿工钱的,但人民热情高、劲头足,干起活来就像是拼命。十几万民工日夜苦战,工地上的喇叭唱个不停:“燃灯水库,燃灯乡,十三万人民喜洋洋,……”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组织起来

初中音乐_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凤阳花鼓》又名《凤阳歌》,是安徽民间小调,因最早流传于凤阳而得名。《凤阳花鼓》歌词生 活化、口语化,叙述了花鼓艺人夫妻相依的卖艺 生涯,倾诉了生活的艰难,而模仿花鼓、小锣的 衬词又流露出些许欢悦之情。 教学内容:《凤阳花鼓》 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在演唱体验中领略传统音乐文化内涵,通过新旧凤阳花鼓对比,感受不同情绪,了解历 史,珍惜现在生活。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凤阳花鼓,并能自然、圆 润的声音完整背唱歌曲。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背唱歌曲并掌握衬词的演唱与应用。 教学难点:能够把握民歌《凤阳花鼓》风格,并准确把握切分音节奏。 教法学法:欣赏法、模唱法、示范法、听唱法、以及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法与表演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花鼓导入 通过直观的欣赏,感受到凤阳花鼓。 二、激发兴趣、快乐歌唱 初听歌曲,感受歌曲速度与情绪;

朗读歌词,了解衬词在民歌中的使用; 老师范唱,同学们随琴哼唱旋律,初步熟悉旋律; 了解四四拍强弱规律,再次感受歌曲; 处理歌曲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再通过 配合唱、比赛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掌握歌曲。 三、音乐欣赏、新旧对比 通过旧版《凤阳花鼓》对比聆听,了解凤阳的变化。 引导学生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珍惜。 四、即兴发挥、音乐创编 通过学唱歌曲《凤阳花鼓》对歌曲的了解,根据 现在生活与此时的心情让同学们对歌曲进行创编。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 情感。引导学生可以赞美祖国、学校或者班级等。 五、课堂小结 在老师的歌曲改编中结束本节课。引导学生更加 喜欢民歌、热爱民歌,并鼓励学生发扬并传播我 们的民族文化。 六、下课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同学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分析表现音乐能力,但是重要的还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从心

小岗村现状与未来发展规划-推荐下载

小岗村现状与未来发展规划 一、小岗村现状 (一)小岗村基本情况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有“农村改革第一村”的美誉,是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小岗村位于凤阳东部,离县城40公里,辖26个村民组,849户,3823人,土地面积8713亩,人均耕地面积2.28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是种植业、家庭养殖业以及外出务工。全 村基本上建起了新房,电话、手机、无线数字电视、自来水、冰箱、摩 托车等已进入大部分农家;2007年小岗村实现人均纯收入6000元, 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倍。 近年来,小岗村党委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机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大力弘扬“大包干”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拓展思路、奋力崛起,以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快速致富为目标,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业、培育工业、促进小岗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小岗实际、具有小岗特色的经 济发展之路。 目前,小岗村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主要是发展葡萄产业和双 孢菇产业,仅此二项就为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在旅游业方面,小岗村作为红色旅游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包干”纪念馆建成开放后,已累计接待游客50000多人,实现门票收入100多万元。2007年小岗村被省旅游局和省农委确定为滁州市唯一一个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在基础设施方面,小岗村已建住宅小区1个,在建住宅小 区1个,新建了农贸市场1个,小岗村信息综合服务大楼、小岗广场 正在紧张施工之中,计划3月底前完工并交付使用。投资2700多万 元的307---101连接线---------小岗大道正在施工之中。 (二)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一是成立组织,健全机构 自市委、市政府新农村建设动员会议后,小岗村成立了以村第一书记沈浩为组长,其他两委班子人员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县委、县政府为加强对小岗 村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成立了小岗村党委,市委、市政府还向小岗村

小岗村的红手印

新题速递 小岗村的红手印 ──农村改革的起点 河北 王 红 材料一1978年以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最后,他们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包产到户。昏黄的灯光下,18位农民神情严峻地立下“生死状”,在一张秘密契约上一一按上了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 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序幕,由此载入史册。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后,一年就大变样: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 总产由1978年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大包干”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国农村大地。 材料二红手印对于小岗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31年前,安徽凤阳小岗人,冒着风险按下红手印,分田到 户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28年后,小岗人又先后两次按下红手印,目的却是为了留住一个人,他们 的书记:选派干部沈浩。今年11月9日,当小岗人第三次为沈浩庄严地按下手印的时候,留下的却是沈浩的骨灰。 ──[新闻调查]沈浩:小岗村记忆(2009.12.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小岗村农民的哪一创举? 2.材料一中小岗村农民的做法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否一致?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3.材料二中的沈浩改革引领富裕路,用他六年的执着和生命,改变了安徽凤阳小岗村的面貌。试回答为什么只 有改革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呢? 参考答案: 1.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2.一致。十一届三中全会已决定以农村经济为突破口,进行改革;此举措取得良好效果后,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小岗村的变化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农村经济的改革变化。 作者简介:王红,河北省盐山县边务中学教师。致力于综合文科教学,教学成绩优秀,多次被评为教育先进个人,受到县政府的嘉奖。 《半亩历史》2010年第9期(总第25期) 1 ·人教网·半亩历史版权所有·

高中关于中华文化的议论文800字【三篇】

高中关于中华文化的议论文800字【三篇】【篇一】 传统代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代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代化的精髓,传统代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代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

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代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代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代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代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代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代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代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篇二】 中华,是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她孕育了所有的炎黄子孙,而经历过千百年时间的洗礼后,又传承给炎黄子孙许多精神上的文化! 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望忧国”。是啊,从古至今,有许多人,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而奋斗。岳飞是一名抗金英雄,正是由他带领的岳家军,使金军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而诗人文天祥面对元军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伟大精神将永垂不朽! 孝悌友爱,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孝顺父母,尊敬

安徽凤阳小岗村暑期实践调查总结报告

安徽凤阳小岗村暑期实践调查总结报告 2010年7月12日,在指导老师唐世海、马志荣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走访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展开了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暑期社会实践。这个中国十大名村之一的小岗村,这个全国第一个实现改革开放的小岗村,这个不断进取,探索中国农村致富之路的小岗村,给了我们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动。 当年的十八颗鲜红的手印,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多年以后的今天,沈浩用生命谱写小岗的辉煌,当小岗村一直走在时代的前端。小岗村人民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为艰辛,排除万难,努力奋斗,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小岗村农村建设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就此我们也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为探究适合当今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尽绵薄之力。 小岗村取得的辉煌成绩 1978年以前,小岗村是一个“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贫穷落后的穷村。1978年,小岗村十八位农民签下生死契约——实行土地责任承包制,拉开了小岗村的改革序幕,给身处于温饱线上的中国农民指明了改革发展的方向。在小岗村人的努力下,当年的茅草棚已经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柏油马路,宽敞明亮小洋房,郁郁葱葱的葡萄园,较大规模工业园,向我们展示着这三十年来他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当年签下“生死契约”的十八位代表之一的后代严美昌家的沧桑变化,是小岗村发展变化之缩影。“几年前我们家是种的是西瓜,要自己“推车”卖到凤阳去。现在条件好啦,我们每次去凤阳都是自己“开车”去了”。严老夫人笑着和我们说。我们在他们家的堂屋看到了一辆东风牌的四轮车,还有两辆摩托车,环视他们家的房子,也是相当的宽敞,生活水平可见一斑。严美昌告诉我们,他们家目前承包土地种植了六亩葡萄、十几亩水稻,年收入超过五万。这在我们大多数农村是相当高的收入了,可是严美昌却告诉我们,在小岗村他们是贫困户。这就是小岗村,走在改革和开放第一线的中国第一村。当所有人还在思考怎么走出贫困的低谷时,小岗的人们已经在奔小康了,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 在小岗人民的努力,小岗村已经今非昔比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小岗村。 (一)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在一定的程度上让农民对于自己的土地有了使用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包产到户,包产到组伊始,当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就超过了前二十年的总和。 曾对小岗所取得的成就作了深刻研究的专家王郁昭,在其所著《尊重农民的选择》中说,包产到户,包产到组体现了小岗村的人民已经得到了相应的土地使用的权利,这在全国都是进步的。1978年以后,包产到户,迅速在全国推广。当“大包干”在整个中国掀起了热潮时,我们的小岗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实行土地出租流转,调整产业结构。随着有效的土地出租流转规模扩大(目前达到60%),出租流转集中起来的土地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养殖等,极大促进了土地合理使用,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二)城乡结合。以前的小岗村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当今天把其周边的其余两个村并入其名下时,小岗村已经具有一个镇的规模了。小岗村农村向城镇转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小岗村发展方式。近几年,在沈浩同志的带领下,小岗村引进了一批投资者,如有名的GLG 高科技园区,就在小岗村落户,建成后一年产值将达到60亿。小岗村通过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实施一批农业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发展方式的改变。其高科技园区GLG就是其发展布局中重要的项目,建成后的高科技园区将实现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模式,为小岗村及凤阳县带来不可小觑的经济效益。而小岗村也将逐步形成农村向小城镇发展,工业小区集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凤阳花鼓的 保护尧传承与创新研究 朱春悦,朱自超,安江峰 (滁州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摘要:本文从建立优化统筹管理机制、完善保障凤阳花鼓传承人机制以及创新凤阳花鼓传播方式三个维度,探讨凤阳花鼓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新思路,尝试解决凤阳花鼓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式微与生存困境,以期促进凤阳花鼓的保护与传承,进而保护当地居民文化环境,繁荣安徽地域文化。 关键词:凤阳花鼓;保护;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9)-07-0144-03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Flower Drum Dan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ZHU Chunyue ,ZHU Zichao ,AN Jiangfeng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Anhui 239000)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survival dilemma of the Flower Drum Dance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which concludes the optimizing management system,improving protection system of its inheritor,as well as innovating Inheritance mode of the Flower Drum Dance.In the end,it will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pass down the Flower Drum Dance,then prosper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Anhui province.Key words:the Flower Drum Danc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innovation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年第36卷第7期 作者简介:朱春悦(1983-),女,河北唐山人,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蒙元史。 基金项目:安徽省普及规划项目(编号:Z17015)。 作为中华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凤阳花鼓蕴含 着凤阳人民独特的精神价值和想象力,为凤阳人民 提供了地域认同感以及历史感的精神内涵。它以其 浓郁的地域风格和独有的艺术表现魅力,于2006 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伴随着保 护体制不够完善、保护的现代化水平不高以及强势 外来文化冲击等情况出现,凤阳花鼓传统继承方式 式微,它濒临传承危机、灭亡的边缘。因此,在当代语境中探索凤阳花鼓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我国颇负盛名的民间艺术,凤阳花鼓历来得到诸多学者关注,近年来,学界对凤阳花鼓研究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历史文化、戏曲、音乐舞蹈以及对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路径探索几个方面。学界对凤阳花鼓进行全面、系统、深入梳理和研究的当属夏玉润先生总主编的《凤阳花鼓全书》,[1]该书144··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 陈窗曾德方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主要生产粮食,原来是一个很穷的小村子。户不满百,人只有三百七十多人。 1978年,他们因为带头搞了土地“承包”(大包干),便成了农村致富的典型。有些人,甚至把它说成是“闯出一条拯救中国农村经济”的“新路”。然而,熟悉内情的人却认为,小岗村搞的“承包”,尽管土地是公有,但从一家一户的经济模式来说,实际上仍然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农民走这条“老路”,只能不断走向两极分化,并不能达到共同富裕。 现在,小岗村的“承包户,已经推广到全国农村,而且“包”字进城,已经推广到城市的诸多领域。自然,要搞清楚小岗村这条“新路”,还得从小岗村来考察。 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东南,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据史料记载,小岗村及其所在地凤阳县,古时候就比较富庶,当时曾有这样的谚语:“走于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可是,自从11 94年黄水夺淮之后,由于淮河的入海通道被淤塞,小岗村及其所在的凤阳县,也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以致农业衰敝,民不聊生。 就在这灾害频仍、饿殍遍野的1328年(元64年),被称为农民皇帝的朱元璋,在凤阳县一家贫苦农民家里诞生了。朱元璋从小就征受苦难,曾给地主放过牛,种过田,还当过和尚。后来,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照理说,农民起义的胜利,应当使农民美好的愿望得到满足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仅没有解决农民的水旱灾害问题,而且还是连年不断给凤阳人、包括小岗村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农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搞单干,抵抗不了天灾人祸,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他们一边打着花鼓,一边含着眼泪唱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农民日夜盼望能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煎熬,可是直盼到1949年,小岗村农民才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当上了新中国的主人。 建国初期,小岗村和所在地凤阳县,即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通过互助合作,组织了起来,走上了集体的道路。在这期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淮河水系所属地区进行? 进行总动员,投入了一场移山倒海的伟大斗争。这次治理淮河,对穷山恶水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改造。他们建造了许多山谷水库、湖泊和洼地蓄洪区,而且,还疏浚和开挖了数条大型运河,培修和加高了淮河大堤,从而控制了淮河洪水的泛滥。 由于小岗村属于岗地,往年都是十年九旱。与此同时,小岗村农民和附近农民一起,又修建了一座比较大的燃灯水库(长20华里,宽10华里)。很多人都说,当年修水库是不拿工钱的,但人民热情高、劲头足,干起活来就像是拼命。十几万民工日夜苦战,工地上的喇叭唱个不停:“燃灯水库,燃灯乡,十三万人民喜洋洋,……”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组织起来的人民,确实有那么一种翻天覆地的力量。小岗村在治理淮河和农业集体化之后,粮食产量逐步稳定在十八、九万斤,好年成可以达到二十万斤,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从此,小岗人也和其他凤阳人一样,告别了十年九荒的悲惨岁月,告别了“身背花鼓走四方”的苦难生活。 1978年,小岗村大旱。原任老支书严俊昌(当时是队长)和他的堂弟现任村长严宏昌(当时是副队长),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好搞起了“承包”(大包干)。 当然,小岗村搞“承包”,这和当时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关心也是分不开的。据说,万里曾五次(一说六次)到凤阳,并亲自到小岗村进行指导。万里十分赞赏小岗村搞“承包”,他对群众和村干部说:“我就想这么干,就怕没人敢于,你们这样干了,我支持你们。”万里离开时,汽车开得很慢,他探头车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