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导游词
- 格式:docx
- 大小:12.48 KB
- 文档页数:1
小岗村的故事
小岗村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宝丰县,是一个小村庄,有大约200多户人家。
村子里的人们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的水稻有粳稻、油稻和糯稻。
村子里的农民还种植蔬菜,如芹菜、黄瓜、茄子等。
小岗村的人们也有一些养殖业,如养鸡、养鸭、养猪等。
村子里的人们也有一些手工业,如制作竹篮、竹筐、竹笼等。
村子里的人们都很勤劳,他们每天早晨起来就开始劳作,晚上也睡得很早。
他们的生活也很朴实,他们以简单的生活方式度过每一天。
小岗村的人们也很友好,他们彼此之间互相帮助,相互关心。
他们在节日期间也会举行各种活动,如游行、庆祝等,以增进彼此间的友谊。
古之凤阳,久以封建统治,自然灾害频繁,世代农民勤劳辛苦,饥寒交迫。
县境解放,民获新生,然温饱之愿,犹未实现。
穷则思变,首推小岗村,率先实行农业大包干责任制,事实证明,旺盛不衰。
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东部,距县城40公里,隶属小溪河镇,由小岗、大严两个自然庄组成,距京沪铁路5公里,省道307线13.5公里,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20余公里,现有108户人家,476人,劳动力180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50人,其中大学文化5人,耕地面积1800亩,人均耕地4.85亩,其中承包耕地面积为1070亩。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即“大包干”发源地的小岗自然庄或村民小组)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当时二十户人家个个当过队干部,“算盘响,换队长”已成为这里特有的规律。
到1977年底,小岗队社员已是一无所有,不论户大户小,户户外流;不论男人女人,只要能蹦跳的都讨过饭。
1978年12月,小岗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颗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由此小岗村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1993年,小岗自然村与另外一个自然庄——大严村民组合并在一起成立为小岗村。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小岗村全面加强了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小岗村创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并全面实施了改水改厕和绿化美化工程,建起了“大包干”陈列室、村民图书阅览室、档案室、卫生室、有线广播电视、农民科技文化学校和一座完全小学。
小岗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与其他地方一样遭遇了难于致富的困境。
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年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
进入20世纪90年代,小岗人在经历了一系列思索后,认识到“无工不富”,并开始创办企业,先后招聘3名有文化、懂技术的能人进村办厂,并引来了几家外资企业,同时向外转移劳动力,共有70多名小岗年轻人走出小岗,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一批年轻的小岗人不是外出乞讨,而是经商、办厂、学本领,做新一代“以工兴岗”的好青年。
凤阳县小岗村简介凤阳县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境内,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古村落。
该村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南方的文化遗产之一。
小岗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农耕文化而闻名于世。
建筑风格小岗村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明清时期的浓厚氛围。
村中的房屋大多为传统的四合院,采用青砖灰瓦的建筑形式。
这些房屋通常由正厅、偏厢和后院组成,整个布局充满了对家庭生活的关注。
另外,小岗村还保留着一些明清时期的庙宇、祠堂等宗教建筑,如五龙庙、关帝庙等。
这些建筑保存完好,是了解当时宗教和信仰情况的重要场所。
历史文化小岗村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而备受关注。
据史书记载,小岗村是明代初期的一个重要农耕村落,村中的农田以稻米为主要农作物。
同时,村中还有一些手工艺品制作技术独特的工匠,他们通过制作和销售陶器、织物等产品来维持生计。
除了农耕和手工艺,小岗村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例如,每年的农历春节,小岗村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居民们会穿着传统服饰、举办各种民俗表演,让游客们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
农耕文化小岗村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村落,居民们对农耕文化非常重视。
村中有许多留存的农耕习俗和传统农具。
例如,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村中会举行精心准备的土地祭祀活动,村民们会集体祭祀土地神,并祈福来年的丰收。
此外,小岗村还有一座古老的水米戏台,是村民们举行农耕文化表演和活动的场所。
在水米戏台上,村民们会表演各种农耕工具使用技术、传承一些农耕歌曲和舞蹈等,使农耕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文化遗产保护为了保护和传承小岗村的独特文化遗产,凤阳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政府投入资金修缮古建筑,修复传统街道,以及组织传统文化活动,使小岗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此外,政府还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经济支持。
村民们纷纷加入到保护小岗村文化遗产的行列中,使得这座古村落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结语小岗村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古村落,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关注。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主要生产粮食,原来是一个很穷的小村子。
户不满百,人只有三百七十多人。
1978年,他们因为带头搞了土地“承包”(大包干),便成了农村致富的典型。
有些人,甚至把它说成是“闯出一条拯救中国农村经济”的“新路”。
然而,熟悉内情的人却认为,小岗村搞的“承包”,尽管土地是公有,但从一家一户的经济模式来说,实际上仍然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
农民走这条“老路”,只能不断走向两极分化,并不能达到共同富裕。
现在,小岗村的“承包户,已经推广到全国农村,而且“包”字进城,已经推广到城市的诸多领域。
自然,要搞清楚小岗村这条“新路”,还得从小岗村来考察。
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东南,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
据史料记载,小岗村及其所在地凤阳县,古时候就比较富庶,当时曾有这样的谚语:“走于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
可是,自从11 94年黄水夺淮之后,由于淮河的入海通道被淤塞,小岗村及其所在的凤阳县,也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以致农业衰敝,民不聊生。
就在这灾害频仍、饿殍遍野的1328年(元64年),被称为农民皇帝的朱元璋,在凤阳县一家贫苦农民家里诞生了。
朱元璋从小就征受苦难,曾给地主放过牛,种过田,还当过和尚。
后来,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
照理说,农民起义的胜利,应当使农民美好的愿望得到满足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
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仅没有解决农民的水旱灾害问题,而且还是连年不断给凤阳人、包括小岗村人带来深重的灾难。
农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搞单干,抵抗不了天灾人祸,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
他们一边打着花鼓,一边含着眼泪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农民日夜盼望能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煎熬,可是直盼到1949年,小岗村农民才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当上了新中国的主人。
小岗村游记美篇标题:《小岗村之旅:红色记忆与乡村振兴的和谐交响》正文: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踏上了前往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旅途。
小岗村,这个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地方,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吸引着我。
车窗外,一片片绿油油的田野如诗如画,伴随着微风的轻拂,仿佛在低语诉说着小岗村的过往与变迁。
抵达小岗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包干纪念馆”,它以生动详实的图文资料,重现了当年十八位农民按下红手印,勇闯“大包干”改革先河的历史瞬间。
站在纪念馆前,我深感震撼,那些坚韧不屈、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深深烙印在我心中。
漫步在小岗村的街头巷尾,新旧交融的气息扑面而来。
一面是保留下来的古朴民居,它们见证了几十年来小岗村从贫穷走向富饶的过程;另一面则是现代化的新农村风貌,宽敞整洁的道路、设施完善的公共设施以及高效现代农业园区,无不展现着新时代小岗村的发展活力与繁荣景象。
走进小岗村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只见一望无垠的农田上,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耕智慧完美结合,绿色高效的农业模式正在这里生根发芽。
而那些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更是为小岗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夜晚,华灯初上,小岗村更显宁静祥和。
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畅谈家常,分享着乡村振兴带来的幸福生活。
此时此刻,我深切感受到了小岗村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坚韧力量,也看到了她面向未来,继续砥砺前行的坚定信念。
此行小岗村,既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又是一次对未来的展望。
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也看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蓝图。
小岗村,你用你的变迁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气、创新与发展的中国故事,你的魅力将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之中。
小岗村导游词大家好,欢迎来到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这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摇篮,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风情。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小岗村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
小岗村位于凤阳县东北部,距离县城约15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农村。
1950年代初期,由于“高粱米”政策和土改政策,农民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压,农村经济相当落后,农民艰难度日。
然而,改革开放的政策的实施却给这个小村庄带来了新的生机。
1978年底,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没有任何行政许可的情况下,秘密地签订了一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土地分配给每个家庭,由他们自己管理和经营。
这一决策在当时是非常大胆、前卫和不合法的,但这一行动给后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带来了启示和动力。
这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当中著名的“小岗村实验”。
小岗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中国农村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81年,中央领导人视察时,在小岗村点赞:让农民种地能放心、管得住、有劲头。
之后,中央政府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从政府手中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这个体制的改变向全国推广开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之一。
随着农业技术的日益提高和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小岗村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得到了提高。
除了耕种稻田,村民们还开始养殖猪、鱼等,采办轻工业、服务业等,并且建立了小岗村农村信用合作社、小岗村实践经济发展中心等机构,在农业发展上不断创新、探究。
如今,小岗村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的知名景点之一,历史文化遗产、小岗村实验场及小岗村创新发展实践等成为吸引游客到访的热点。
到这里,您不仅可以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感受到平民百姓对大历史的贡献,还能放松心情,感受田园风光,近距离体验农民生活。
这里的建筑、文物、民俗展览,载有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程,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底蕴。
在村庄内,您会看到许多的东西,如村寨庄严单纯的土角楼和敬神广场,古朴秀美的古代居宅、砖雕门楼、棒针绣和传统的农耕文化遗产等等,美景无数,别有一番风味。
小岗村游记美篇摘要:一、小岗村的由来及历史地位二、小岗村农村改革纪念馆三、小岗村现状与发展四、小岗村旅游资源及体验五、小岗村带给我们的启示正文:小岗村位于中国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发源地。
1978 年,小岗村的18 位农民在这里按下红手印,签订了大包干责任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新篇章。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感受小岗村的历史变迁,体验改革的力量。
一、小岗村的由来及历史地位小岗村地处江淮平原,自然环境较为优越。
自古以来,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创造了丰富的农业文明。
小岗村在中国农村改革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二、小岗村农村改革纪念馆为了纪念小岗村的农村改革历史,传承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小岗村建立了农村改革纪念馆。
馆内布局合理,展示了小岗村改革历程的珍贵图片、文献资料以及实物。
参观纪念馆,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小岗村改革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果。
三、小岗村现状与发展如今的小岗村,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在新农村建设中,小岗村注重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努力实现乡村振兴。
同时,小岗村对未来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四、小岗村旅游资源及体验小岗村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农村改革纪念馆、大包干纪念馆、小岗村史馆等。
此外,游客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小岗村特色美食,参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
五、小岗村带给我们的启示小岗村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勇于创新、实事求是是推动改革发展的关键。
小岗村导游词
一、各位团友大家早上好,很高兴能在这阳光明媚,微风和煦的日子里与大家相聚在”中国十大名村”之一的凤阳小岗村, 我是安徽旅行社的导游王萍,大家叫我小王就行了.在家千日好,一天希望大家可以出门也不难,有事您说话,小王帮您忙,接下来的跟着我的脚步走,因为跟着导游走,快乐感觉才会有.在游览之前小王提醒大家在注意人身安全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财产安全,尽量把包背在前面,背在前面里面的东西是您自己的,背在后面里面的东西指不定就是谁的了。
二、话说要了解当代中国,就要了解中国的农村,要了解中国农村的改革就要从小岗村开始小岗村位于凤阳县东部,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建设靠施舍”的“四靠村”,村子里18人家个个当过队长,“算盘响,换队长”已成为这里特有的规律。
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人先”的胆识按下了18颗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从此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现在咱们一起走进小岗村去回顾当年的那段历史。
三、现在咱们面前的大包干纪念馆用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分《抉择》,《追梦》,《关爱》三个展区,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四、现在咱们位于第一展区《抉择》。
大家请看这些照片,它反映了从1956年到1978年这23 年间小岗村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当年人们住的就是破草房,没有牲畜就用人来拉犁耕种,农民把红薯当饭菜,他们长期在旧体制的束缚下吃不饱穿不暖,秋种过后还要逃荒。
于是在1978年底,小岗村十八户的庄稼汉集中在一起,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秘密签下一份合同,把属于集体的土地承包到农户,由农民自主决定种植品种,按照承包土地的数量,向国家和集体纳税。
这一幅就是当年在昏暗的煤油灯下18位农民按下的红手印。
五、第二展区《追梦》呢,就展示了小岗村人们不甘落后,敢想敢做敢闯的精神。
他们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办工厂,调结构,闯市场,努力实现自己富裕梦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家园。
这些照片充分展示了这二十几年来小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请看这几张照片,楼房,彩电,冰箱,洗衣机应有尽有,和第一展区的照片形成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一个现代化农村的蓬勃发展。
六、现在就到了最后一个展区《关爱》了,这幅图片展示的是1980年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到小岗村视察时的情景,他看到小岗村人们在实行一年的大包干后,农民的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常高兴,并支持和鼓励小岗村人继续努力,在改革最关键的时刻他给小岗村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他们给小岗村人们送来了鼓励和关怀。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支持下,小岗村人进一步弘扬大包干精神,艰苦创业,加强了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小岗村创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建起了“大包干”陈列室、村民图书阅览室、卫生室、农民科技文化学校,不断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奋斗。
七、游客朋友们,这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旧体制下贫穷落后的小岗村,也看到了今天实行改革后生机勃勃的小岗村,小岗村的故事还在继续,但我们今天的行程却要画上句号了。
今天非常感谢大家的积极配合,有照顾不周的地方希望大家可以提出来.别人是百年修得同船渡,咱们今天可以说是同行同吃同游同乐,为了这百年的缘分,小王祝愿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健康幸福,工作顺利,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