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主要生产粮食,原来是一个很穷的小村子。户不满百,人只有三百七十多人。

1978年,他们因为带头搞了土地“承包”(大包干),便成了农村致富的典型。有些人,甚至把它说成是“闯出一条拯救中国农村经济”的“新路”。然而,熟悉内情的人却认为,小岗村搞的“承包”,尽管土地是公有,但从一家一户的经济模式来说,实际上仍然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农民走这条“老路”,只能不断走向两极分化,并不能达到共同富裕。

现在,小岗村的“承包户,已经推广到全国农村,而且“包”字进城,已经推广到城市的诸多领域。自然,要搞清楚小岗村这条“新路”,还得从小岗村来考察。

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东南,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据史料记载,小岗村及其所在地凤阳县,古时候就比较富庶,当时曾有这样的谚语:“走于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可是,自从11 94年黄水夺淮之后,由于淮河的入海通道被淤塞,小岗村及其所在的凤阳县,也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以致农业衰敝,民不聊生。

就在这灾害频仍、饿殍遍野的1328年(元64年),被称为农民皇帝的朱元璋,在凤阳县一家贫苦农民家里诞生了。朱元璋从小就征受苦难,曾给地主放过牛,种过田,还当过和尚。后来,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照理说,农民起义的胜利,应当使农民美好的愿望得到满足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仅没有解决农民的水旱灾害问题,而且还是连年不断给凤阳人、包括小岗村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农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搞单干,抵抗不了天灾人祸,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他们一边打着花鼓,一边含着眼泪唱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农民日夜盼望能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煎熬,可是直盼到1949年,小岗村农民才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当上了新中国的主人。

建国初期,小岗村和所在地凤阳县,即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通过互助合作,组织了起来,走上了集体的道路。在这期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淮河水系所属地区进行?

进行总动员,投入了一场移山倒海的伟大斗争。这次治理淮河,对穷山恶水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改造。他们建造了许多山谷水库、湖泊和洼地蓄洪区,而且,还疏浚和开挖了数条大型运河,培修和加高了淮河大堤,从而控制了淮河洪水的泛滥。

由于小岗村属于岗地,往年都是十年九旱。与此同时,小岗村农民和附近农民一起,又修建了一座比较大的燃灯水库(长20华里,宽10华里)。很多人都说,当年修水库是不拿工钱的,但人民热情高、劲头足,干起活来就像是拼命。十几万民工日夜苦战,工地上的喇叭唱个不停:“燃灯水库,燃灯乡,十三万人民喜洋洋,……”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组织起来

的人民,确实有那么一种翻天覆地的力量。小岗村在治理淮河和农业集体化之后,粮食产量逐步稳定在十八、九万斤,好年成可以达到二十万斤,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从此,小岗人也和其他凤阳人一样,告别了十年九荒的悲惨岁月,告别了“身背花鼓走四方”的苦难生活。

1978年,小岗村大旱。原任老支书严俊昌(当时是队长)和他的堂弟现任村长严宏昌(当时是副队长),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好搞起了“承包”(大包干)。

当然,小岗村搞“承包”,这和当时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关心也是分不开的。据说,万里曾五次(一说六次)到凤阳,并亲自到小岗村进行指导。万里十分赞赏小岗村搞“承包”,他对群众和村干部说:“我就想这么干,就怕没人敢于,你们这样干了,我支持你们。”万里离开时,汽车开得很慢,他探头车外,叮咛严俊昌一定要把地种好。汽车走了一段,万里再次探头车外,嘱严俊昌要向党讲真话。汽车行至村头,万里第三次招呼严俊昌过去,说:“如果有人查你,你就说我同意的,让你干5年。”

“承包”的第一年,小岗村就收了13万斤粮食。虽然说,这个数字还赶不上农业集体化时的20万斤产量,但比起刮浮夸风和共产风时的三万斤,已经远远超过了。而且.由于农民改用良种和开垦荒地,小岗村在“承包”的头几年,粮食产量还不断有所增加。这样,便又刮起了一股浮夸风和私有风,说是“一包就灵”,小岗村真的脱贫致富了。

来源:新华网

关于小岗村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小岗村的社会实践报告2012年5月6日,在学校有关部门组织的号召下,为提升学生干部的素质,及锻炼自我社会实践能力,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学院学生干部及干事在院领导的带领下来到了凤阳县小岗村。 下面我就本次实践中所见所闻及所见所想进行一次汇报,汇报内容如下: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我们在去小岗村的路上,对小岗村有了大致的了解,来到小岗村后,首先映入我们视线的就是小岗村的牌匾和沈浩同志的画像,看到之后,让人肃然起敬,下了车之后,我们首先达到了“大包干纪念馆”(附图), 来到纪念馆内,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一次历史的穿越:1978年的冬月某日傍晚,中国江淮腹地的一个农村里(小岗村),农民和他们的儿女就着微弱的天光,埋头喝着稀饭。小岗是全公社乃至全县最穷的生产队,

夏天收分麦子,每个劳动力才分到三点五公斤。干了一季的活,这点口粮还糊不了三天的嘴巴,全队几乎没有人没有讨饭的经历,这样的年景,眼看只能背起花鼓去外地谋生了。这年秋末的时候,严俊昌当了队长,严宏昌是严俊昌的堂弟,也是村民中惟一读过中学、识得几个字的人,所以在几天前被众人推举为副队长。当时的生产队没有办公的地方,所有大小会议都在村子中间的严立华家开。晚饭过后,十八户农家的十八位主事齐聚在一间萎萎琐琐草房里,队长严俊昌宣布开会。队长严俊昌向大家说明原委,在这一夜的小村陋室,大家面对“包产到户”这几个字,只是在“敢”与“不敢”之间徘徊斟酌,直到天明,终于痛下决心,行此近乎叛逆之事。这时严氏兄弟已义无反顾,只是他们的身份和经验迫使他们不得不做出更多的盘算。若干年来与分田包产有关的人非身亡即名败,总数可以百万计,其下场的悲惨,严氏兄弟虽然不能尽知,但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三自一包”的罪名以及他的死于非命,这可是一清二楚的。一旦事发,种种阶级斗争的手段即使不会严酷到诛灭九族,他们和他们未成年的儿女也是断然脱不了干系的。计及这许多复杂的因果关系,严宏昌在众目睽睽之下提笔以他的拙朴的笔法写道:“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干部肯以性命相搏来为百姓出头,这在当时可算是难得的勇气。今天我们看上去,严氏兄弟在这里无疑已经集中了他们全部的政治经验和智慧。就其形式而言,它显然并不如后来舆论的评说是一份合同,至多只能算作一份农民的

发展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

发展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 摘要:本文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重点考察发展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强有力的精英人物不在场,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的常缺席,日益加剧的信任危机的恶化泛滥。正是这些制约因素使得类似小岗这样的村庄在短时期以内,无法通过简单复制其它集体化村庄的做法,试图发展集体经济,以实现人们所期盼的繁荣富裕。 关键词:小岗村集体经济精英人物领导班子信任危机 近年来,随着南街村、华西村等发展集体经济的村庄的“功成名就”,学术界和政界主张发展集体经济的呼声再一次高涨。特别是当我们将这一呼声与千千万万个普通村庄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是将此一问题做简单的普及和推广还是审慎抉择?此举实在关系中国未来村庄的走向和发展态势。笔者以为,我们应该特别谨慎地将之做简单化的推广。如果我们要将普通村庄置于集体村庄的平面上来考虑的话,我们考察其是否具备发展集体经济的条件。要考察一个村庄是否具备搞集体经济,笔者以为,至少以下几个方面必须认真考虑。我们首先必须考察的就是,是否存在一个魅力型的人物?因为一个魅力型的人物是大至民族国家建国与转型、小至一个村庄治理良善的至为关键的因素。特别是在历史的转折期和关键时刻,尤其如此。其次,是否存在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也是发展村庄集体经济的重要因素。只有存在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才有可能将发展集体经济的各项举措真正落实下去。包括将魅力型人物治村的各项主张真正贯彻落实到位。再次,我们必须考察村庄内部的信任关系,特别是村民——特别是那些有一定影响力和威信的村民——对我们的党组织、政府和基层组织的信任状况。没有他们的支持,发展集体经济,只能是空中楼阁或者是永不绽开的花朵。为了详细说明以上这些问题,我们不妨以三十年来备受关注的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一、强有力的精英人物不在场民族国家从殖民依附到独立自主、从衰败落后走向繁荣发达,无论是在战争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尤其是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转折阶段,无不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关键人物精英集团的领导。虽然在民粹主义看来,这是典型的精英主义在作怪。但是,如果我们承认历史的发展轨迹以及我们活生生的事实的话,我们就不会对此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和拒斥。或许南街村的王宏斌、华西村的吴仁宝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我们将我们的思维的兴奋点聚焦在村落的研究上时,我们同样会发现,精英人物对于主导农村发展及其未来走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一点,在早期的村治研究中已经有相当多的学者做了较好的分析和比较。小岗村能成为持续二十多年的明星村,原因无非就是当年所谓冒着杀头签协议的敢为天下先的创举。正是这一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使得小岗村得以跻身于明星村之列。从精英人物对于推动历史发展来看,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当年血书协议之所以能够签成,主要还是得益于18户农民敢于置生命于不顾的冒险精神。没有这18个农民精英的主导,恐怕“包产到户”这个新生儿不会那么快降落中国大地。小岗村当年的“英雄”如今怎样呢?记者肖波、杨玉华采写的文章《今日小岗村:一年超越温饱线,廿年没过富裕坎》的一个细节或许值得我们玩味。当记者发现关友江被人喊走时,才发现,“原来,18户带头人中的严俊昌、严宏昌

从“分田到户”到新型合作化——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土地流转调查

省全委会基础材料之八 从“分田到户”到新型合作化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土地流转调查 30年前,当安徽省小岗村村民严金昌在曾经推动了中国农村重大变革的?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上摁下手印时,他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把自己冒着坐牢风险分到自家的田地又租出去。 两年前,严金昌和十几户农民一起,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把自家的两亩土地出租给一家上海养殖公司,发展规模养殖,年终参与分红。 这些农民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则接受了这家上海公司的返聘,成为企业员工,每人每月领取600元左右的工资。 今年65岁的严金昌也接受了公司聘用。不仅如此,因为养殖经验丰富、具有一定号召力,他还被提升为这个占地200多亩的现代养殖场的管理者。 ?我们饲养的高山特色风味猪,直接销到上海大型超市,价格是普通猪肉的两倍?,严金昌说。

?年薪、土地租金,再加上年终分红,这可比一年到头种地划算得多。粮食种得再好,一年的收成也不会超过1000元。?这位30年前领头实行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老农现在成了土地集中流转、发展合作经济的积极倡导者。 他说,小岗村耕地面积大约2000亩,其中60%目前出租流转被集中起来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养殖等。 这种集中利用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的新型合作经济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2007年,小岗村人均收入已达6000元,而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4140元。 ?这是过去靠一家一户生产完全做不到的。随着合理、有效的土地出租流转规模扩大,小岗村正蓄势待发,迎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说。 30年前,也就是1978年11月,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一天晚上,当地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契约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主要生产粮食,原来是一个很穷的小村子。户不满百,人只有三百七十多人。 1978年,他们因为带头搞了土地“承包”(大包干),便成了农村致富的典型。有些人,甚至把它说成是“闯出一条拯救中国农村经济”的“新路”。然而,熟悉内情的人却认为,小岗村搞的“承包”,尽管土地是公有,但从一家一户的经济模式来说,实际上仍然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农民走这条“老路”,只能不断走向两极分化,并不能达到共同富裕。 现在,小岗村的“承包户,已经推广到全国农村,而且“包”字进城,已经推广到城市的诸多领域。自然,要搞清楚小岗村这条“新路”,还得从小岗村来考察。 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东南,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据史料记载,小岗村及其所在地凤阳县,古时候就比较富庶,当时曾有这样的谚语:“走于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可是,自从11 94年黄水夺淮之后,由于淮河的入海通道被淤塞,小岗村及其所在的凤阳县,也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以致农业衰敝,民不聊生。 就在这灾害频仍、饿殍遍野的1328年(元64年),被称为农民皇帝的朱元璋,在凤阳县一家贫苦农民家里诞生了。朱元璋从小就征受苦难,曾给地主放过牛,种过田,还当过和尚。后来,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照理说,农民起义的胜利,应当使农民美好的愿望得到满足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仅没有解决农民的水旱灾害问题,而且还是连年不断给凤阳人、包括小岗村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农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搞单干,抵抗不了天灾人祸,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他们一边打着花鼓,一边含着眼泪唱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农民日夜盼望能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煎熬,可是直盼到1949年,小岗村农民才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当上了新中国的主人。 建国初期,小岗村和所在地凤阳县,即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通过互助合作,组织了起来,走上了集体的道路。在这期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淮河水系所属地区进行? 进行总动员,投入了一场移山倒海的伟大斗争。这次治理淮河,对穷山恶水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改造。他们建造了许多山谷水库、湖泊和洼地蓄洪区,而且,还疏浚和开挖了数条大型运河,培修和加高了淮河大堤,从而控制了淮河洪水的泛滥。 由于小岗村属于岗地,往年都是十年九旱。与此同时,小岗村农民和附近农民一起,又修建了一座比较大的燃灯水库(长20华里,宽10华里)。很多人都说,当年修水库是不拿工钱的,但人民热情高、劲头足,干起活来就像是拼命。十几万民工日夜苦战,工地上的喇叭唱个不停:“燃灯水库,燃灯乡,十三万人民喜洋洋,……”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组织起来

安徽凤阳小岗村暑期实践调查总结报告

安徽凤阳小岗村暑期实践调查总结报告 2010年7月12日,在指导老师唐世海、马志荣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走访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展开了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暑期社会实践。这个中国十大名村之一的小岗村,这个全国第一个实现改革开放的小岗村,这个不断进取,探索中国农村致富之路的小岗村,给了我们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动。 当年的十八颗鲜红的手印,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多年以后的今天,沈浩用生命谱写小岗的辉煌,当小岗村一直走在时代的前端。小岗村人民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为艰辛,排除万难,努力奋斗,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小岗村农村建设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就此我们也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为探究适合当今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尽绵薄之力。 小岗村取得的辉煌成绩 1978年以前,小岗村是一个“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贫穷落后的穷村。1978年,小岗村十八位农民签下生死契约——实行土地责任承包制,拉开了小岗村的改革序幕,给身处于温饱线上的中国农民指明了改革发展的方向。在小岗村人的努力下,当年的茅草棚已经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柏油马路,宽敞明亮小洋房,郁郁葱葱的葡萄园,较大规模工业园,向我们展示着这三十年来他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当年签下“生死契约”的十八位代表之一的后代严美昌家的沧桑变化,是小岗村发展变化之缩影。“几年前我们家是种的是西瓜,要自己“推车”卖到凤阳去。现在条件好啦,我们每次去凤阳都是自己“开车”去了”。严老夫人笑着和我们说。我们在他们家的堂屋看到了一辆东风牌的四轮车,还有两辆摩托车,环视他们家的房子,也是相当的宽敞,生活水平可见一斑。严美昌告诉我们,他们家目前承包土地种植了六亩葡萄、十几亩水稻,年收入超过五万。这在我们大多数农村是相当高的收入了,可是严美昌却告诉我们,在小岗村他们是贫困户。这就是小岗村,走在改革和开放第一线的中国第一村。当所有人还在思考怎么走出贫困的低谷时,小岗的人们已经在奔小康了,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 在小岗人民的努力,小岗村已经今非昔比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小岗村。 (一)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在一定的程度上让农民对于自己的土地有了使用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包产到户,包产到组伊始,当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就超过了前二十年的总和。 曾对小岗所取得的成就作了深刻研究的专家王郁昭,在其所著《尊重农民的选择》中说,包产到户,包产到组体现了小岗村的人民已经得到了相应的土地使用的权利,这在全国都是进步的。1978年以后,包产到户,迅速在全国推广。当“大包干”在整个中国掀起了热潮时,我们的小岗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实行土地出租流转,调整产业结构。随着有效的土地出租流转规模扩大(目前达到60%),出租流转集中起来的土地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养殖等,极大促进了土地合理使用,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二)城乡结合。以前的小岗村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当今天把其周边的其余两个村并入其名下时,小岗村已经具有一个镇的规模了。小岗村农村向城镇转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小岗村发展方式。近几年,在沈浩同志的带领下,小岗村引进了一批投资者,如有名的GLG 高科技园区,就在小岗村落户,建成后一年产值将达到60亿。小岗村通过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实施一批农业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发展方式的改变。其高科技园区GLG就是其发展布局中重要的项目,建成后的高科技园区将实现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模式,为小岗村及凤阳县带来不可小觑的经济效益。而小岗村也将逐步形成农村向小城镇发展,工业小区集中发展。

关于小岗村的感想

小岗村发展的启示 被誉为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安徽小岗村,是个30年前成名的“明星村”,回顾小岗村30年历史,既有成功也有挫折。无论是成功还是挫折,都对新世纪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启迪价值。 小岗村一举成名 30年前小岗村“摁红手印”的一幕,无疑是我国改革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当年的小岗村之变又是如何促成的呢? 首先,上级政策松动壮了小岗人的胆。我国农村工作曾经长期处于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思想的支配之下,1977年,以万里为第一书记的新的安徽省委,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了后来闻名全国的《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省委六条”),这个文件强调农村一切工作要以生产为中心,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等。这一新政策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安徽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各地听传达的人数之多,情绪之高,为多年来所没有,而且奔走相告,连最偏僻角落里的农民也知道了。“省委六条”下达后,安徽农村普遍加强经营管理,农业生产责任制有了迅速发展,从不联产到联系产量,有些地方搞起了包产到组,凤阳县有的地方搞了大包干到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小岗人更进一步搞起了大包干到户。当时,大包干带头人是这样说服县委书记说的:“我们队在一起干了30年,生产从未搞好过,社员都说,如今上面的政策有点松了,我们分到户干,想找点门路,多收点粮食,也减少国家的麻烦。”可以说,“省委六条”鼓起了小岗人搞大包干的勇气。正如当年的县委书记陈庭元后来所指出得那样:“凤阳大包干正是在…省委六条?的土壤里萌芽、成长、开花、结果的。” 其次,“大锅饭”体制已经很不得人心。当时人民公社生产“大呼隆”、分配“大锅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 陈窗曾德方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主要生产粮食,原来是一个很穷的小村子。户不满百,人只有三百七十多人。 1978年,他们因为带头搞了土地“承包”(大包干),便成了农村致富的典型。有些人,甚至把它说成是“闯出一条拯救中国农村经济”的“新路”。然而,熟悉内情的人却认为,小岗村搞的“承包”,尽管土地是公有,但从一家一户的经济模式来说,实际上仍然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农民走这条“老路”,只能不断走向两极分化,并不能达到共同富裕。 现在,小岗村的“承包户,已经推广到全国农村,而且“包”字进城,已经推广到城市的诸多领域。自然,要搞清楚小岗村这条“新路”,还得从小岗村来考察。 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东南,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据史料记载,小岗村及其所在地凤阳县,古时候就比较富庶,当时曾有这样的谚语:“走于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可是,自从11 94年黄水夺淮之后,由于淮河的入海通道被淤塞,小岗村及其所在的凤阳县,也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以致农业衰敝,民不聊生。 就在这灾害频仍、饿殍遍野的1328年(元64年),被称为农民皇帝的朱元璋,在凤阳县一家贫苦农民家里诞生了。朱元璋从小就征受苦难,曾给地主放过牛,种过田,还当过和尚。后来,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照理说,农民起义的胜利,应当使农民美好的愿望得到满足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仅没有解决农民的水旱灾害问题,而且还是连年不断给凤阳人、包括小岗村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农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搞单干,抵抗不了天灾人祸,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他们一边打着花鼓,一边含着眼泪唱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农民日夜盼望能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煎熬,可是直盼到1949年,小岗村农民才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当上了新中国的主人。 建国初期,小岗村和所在地凤阳县,即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通过互助合作,组织了起来,走上了集体的道路。在这期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淮河水系所属地区进行? 进行总动员,投入了一场移山倒海的伟大斗争。这次治理淮河,对穷山恶水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改造。他们建造了许多山谷水库、湖泊和洼地蓄洪区,而且,还疏浚和开挖了数条大型运河,培修和加高了淮河大堤,从而控制了淮河洪水的泛滥。 由于小岗村属于岗地,往年都是十年九旱。与此同时,小岗村农民和附近农民一起,又修建了一座比较大的燃灯水库(长20华里,宽10华里)。很多人都说,当年修水库是不拿工钱的,但人民热情高、劲头足,干起活来就像是拼命。十几万民工日夜苦战,工地上的喇叭唱个不停:“燃灯水库,燃灯乡,十三万人民喜洋洋,……”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组织起来的人民,确实有那么一种翻天覆地的力量。小岗村在治理淮河和农业集体化之后,粮食产量逐步稳定在十八、九万斤,好年成可以达到二十万斤,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从此,小岗人也和其他凤阳人一样,告别了十年九荒的悲惨岁月,告别了“身背花鼓走四方”的苦难生活。 1978年,小岗村大旱。原任老支书严俊昌(当时是队长)和他的堂弟现任村长严宏昌(当时是副队长),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好搞起了“承包”(大包干)。 当然,小岗村搞“承包”,这和当时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关心也是分不开的。据说,万里曾五次(一说六次)到凤阳,并亲自到小岗村进行指导。万里十分赞赏小岗村搞“承包”,他对群众和村干部说:“我就想这么干,就怕没人敢于,你们这样干了,我支持你们。”万里离开时,汽车开得很慢,他探头车外,

1978小岗村的生死状

1978:小岗村的“生死状” (播出稿) 编导蔡曜宜王俊 嘉宾:1、严俊昌 67岁,时任小岗生产队队长 2、严宏昌时任小岗生产队副队长 3、沈浩 2004年由安徽省财政厅派到小岗村任职的村支书 4、关友江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现任村委会副主任 一、开篇 1、大片头。 2、短片:1978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5月11日,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撰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经修改后,冲破重重阻力,在《光明日报》上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由此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此举被称成为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第一声春雷?,它昭示着一个风起云涌时代的来临。 (采访胡福明:谈1978年大背景,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意义。) 这一年的12月18日,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命运前途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由此拉开。 3、行进式出镜(《定格》摄制组的汽车开进凤阳县小岗村、村头牌坊) 主持人牌坊下出镜:《定格》的第一期,我们来到了安徽凤阳县的小岗村,1978年是一个时代的新的起点,正是在这一年的年底,在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这个曾经以花鼓闻名世界的地方,18户农民秘密按下手印,签下了一户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动无意间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4、定格画面:18颗红手印照片。压上字幕:1978,小岗村的生死状 二、访谈 1、饥饿的前夜 主持人:此刻坐在我身边的两位就是30年前大包干的两位带头大哥——严俊昌先生和严宏昌先生,欢迎两位!我们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位置叫做“大包干纪念馆”,就是为了纪念30年前那场轰动全国的大包干,在我们的后面就是非常有名的雕像,它记录了30年前小岗村的18户农民,他们所做的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今天呢,我知道两位带头大哥,你们的雕像都在里面,我想问一下俊昌大叔,哪个是你? 严俊昌:站着的、披着棉袄的那个。 主持人:你觉得这个像雕得怎么样? 严俊昌:还可以,有点像。 主持人:有点像。

小岗村导游词

小岗村导游词 一、各位团友大家早上好,很高兴能在这阳光明媚,微风和煦的日子里与大家相聚在”中国十大名村”之一的凤阳小岗村, 我是安徽旅行社的导游王萍,大家叫我小王就行了.在家千日好,一天希望大家可以出门也不难,有事您说话,小王帮您忙,接下来的跟着我的脚步走,因为跟着导游走,快乐感觉才会有.在游览之前小王提醒大家在注意人身安全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财产安全,尽量把包背在前面,背在前面里面的东西是您自己的,背在后面里面的东西指不定就是谁的了。 二、话说要了解当代中国,就要了解中国的农村,要了解中国农村的改革就要从小岗村开始小岗村位于凤阳县东部,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建设靠施舍”的“四靠村”,村子里18人家个个当过队长,“算盘响,换队长”已成为这里特有的规律。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人先”的胆识按下了18颗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从此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现在咱们一起走进小岗村去回顾当年的那段历史。 三、现在咱们面前的大包干纪念馆用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分《抉择》,《追梦》,《关爱》三个展区,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四、现在咱们位于第一展区《抉择》。大家请看这些照片,它反映了从1956年到1978年这23 年间小岗村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当年人们住的就是破草房,没有牲畜就用人来拉犁耕种,农民把红薯当饭菜,他们长期在旧体制的束缚下吃不饱穿不暖,秋种过后还要逃荒。于是在1978年底,小岗村十八户的庄稼汉集中在一起,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秘密签下一份合同,把属于集体的土地承包到农户,由农民自主决定种植品种,按照承包土地的数量,向国家和集体纳税。这一幅就是当年在昏暗的煤油灯下18位农民按下的红手印。 五、第二展区《追梦》呢,就展示了小岗村人们不甘落后,敢想敢做敢闯的精神。他们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办工厂,调结构,闯市场,努力实现自己富裕梦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家园。这些照片充分展示了这二十几年来小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请看这几张照片,楼房,彩电,冰箱,洗衣机应有尽有,和第一展区的照片形成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一个现代化农村的蓬勃发展。 六、现在就到了最后一个展区《关爱》了,这幅图片展示的是1980年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到小岗村视察时的情景,他看到小岗村人们在实行一年的大包干后,农民的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常高兴,并支持和鼓励小岗村人继续努力,在改革最关键的时刻他给小岗村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他们给小岗村人们送来了鼓励和关怀。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支持下,小岗村人进一步弘扬大包干精神,艰苦创业,加强了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小岗村创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建起了“大包干”陈列室、村民图书阅览室、卫生室、农民科技文化学校,不断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奋斗。 七、游客朋友们,这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旧体制下贫穷落后的小岗村,也看到了今天实行改革后生机勃勃的小岗村,小岗村的故事还在继续,但我们今天的行程却要画上句号了。今天非常感谢大家的积极配合,有照顾不周的地方希望大家可以提出来.别人是百年修得同船渡,咱们今天可以说是同行同吃同游同乐,为了这百年的缘分,小王祝愿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健康幸福,工作顺利,学习进步!

小岗村

小岗村 小岗村由两个自然庄组成,位于安徽凤阳县东部,隶属小溪河镇,距京沪铁路5公里,距省道307线7公里,距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均20公里。现有90户人家、373人、劳动力180人;耕地面积1600亩,人均耕地4.29亩。其中承包耕地面积1070亩。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代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长时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20年来,小岗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奋斗,不断创业,农民生活水平和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向小康迈进,1997年,小岗村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万斤增加到120万斤,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22 元增加到2500元,分别增加了39倍和112倍。彩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生活用品已进入家庭,楼房、平房、瓦房代替了过去的茅草屋,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程控电话已开通,道路绿化及村庄建设按现代化新农村的模式进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不断发生变化。 为重振"大包干"雄风,加快小岗村经济发展,小岗村全面加强了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小岗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凤阳县委、县政府为小岗村制定了十分宽松的招商引资政策,并决定把小岗村作为观光农业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建设。按照文明村的要求,目前已制订了村庄综合规划,兴建了通往小岗村的柏油路和村内水泥路,在村内全面实施了改水、改厕和绿化、美化工程,建起了大包干陈列室、村民图书阅览室、档案室、卫生室、广播电视室、农民科技文化学校和一座含幼儿园的完全小学。去年,小岗村与张家港市长江村结为友好村,实行东西联动,共同发展。 小岗村人坚信,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导下,进一步弘扬大包干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艰苦创业,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把小岗村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的现代化新农村,小岗村正在走向美好的未来。 小岗人希望全国各地对他们的帮助最好能直接落实到18户大包干带头人身上。 现如今,2008年11月24日,小岗村相应党中央的号召,已经同意土地流转,上万亩的土地将在明年公开拍卖。

048、美好乡村规划建设的路径探索——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庄规划(2012-2030)为例

美好乡村规划建设的路径探索 ——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庄规划(2012-2030)1为例 杨欣李霞王楠 摘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安徽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循序渐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小岗村村庄规划的实践,总结概括出以“五化”引领村庄规划的新思路,在村庄发展模式选择、景观风貌提升及公共设施配置等方面探索相关经验,以期对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好乡村小岗村村庄规划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农业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近几年来,安徽省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城镇发展迅猛,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加强。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庄发展缺乏动力,一批有特色的传统村落正面临消失的威胁。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1年,安徽省全省行政村由29745个减少到15539个;自然村由292107个减少到228763个2。农业要素依旧处于净流出状态,由于人口外流导致的空心村问题日益严重。 2012年,安徽省完成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投入。规划要求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总体目标,并在农业发展、村庄建设及社会管理三方面提出了指导措施。 小岗村作为农村改革的先行者,无论就地理气候,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哪个方面来说,均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因此,解决好小岗村转型发展、农民进一步增收及村庄建设与管理等问题,不仅对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示范作用,而且对我国农村建设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该项目获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村镇规划部分)暨优秀美好乡村规划设计一等奖。 2数据来源: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2.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凤阳县农民培训中心项目书】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凤阳县农民培训中心 项目书】 第一章总论一、项目摘要(一)项目名称:**省**县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二)主管单位:**省**县农业委员会(三)建设单位:**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四)项目由来:为进一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三新”技术运用普及,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生产水平,依据党的十六大和中共中央、 ___[xx]1号文件以及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等都对发展科技生产提出了具体要求,结合**实际,提出本项目,并编制《**省**县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七)投资规模及资金:该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0万元,地方配套100万元。 (八)建设期限:1年(xx年1月—xx年12月)(九)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农业展览每年可接待6000人次,收取参观费3万元; 3800平方米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每年可获利15万元;每年可培训农民1万人,受训农民的科技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全县可增加农业效益300万元。项目实施后,**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模式的普及速度明显加快,同时可带动和促进全县及周边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得到优化。

二、结论与建议(一)综合评价 **县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和大包干发源地,建立**县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十分必要。**县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具有雄厚的科技力量和一定的农业科学仪器设备,具备相应的基本条件,能够承担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与开展。 (二)结论意见在**省**县实施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项目,既符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又符合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强科技意识和“两个文明”建设的迫切希望。因此,在农业“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通过建立**省**县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项目,推动**县农业科技生产是可行的。 (三)问题与建议 **县是农业大县,但广大农民普遍存在着农业科技意识不强,科技对农业贡献率偏低等现象。因此,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必须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依托科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编制依据(一)中共中央、 ___《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 ___》(中发〔xx〕1号)(二)《 ___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xx—xx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 ___》( ___[xx]79号)(三)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 ___关于促

凤阳县小岗村产业结构状况调研报告(精)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村发展——凤阳县小岗村产业结构状况调研报告 摘要:产业结构事关经济增长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本文主要围绕小岗村民思想 与产业结构调整形势的协调,龙头企业与农业发展的协调,旅游业与小岗经济的协调,以及三大产业整体规划的协调为议题,深入小岗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三十多年来小岗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并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投资环境;培养红色旅游配套项目等对策,以细化长远规划,优化产业结构,促进 小岗村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小岗村;产业结构;农村改革;又快又好发展 一、引言 小岗村从1978年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八个带头人冒着生命危险,按下了红手印,实行大包干。在当时极大的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但三十年来,小岗的经济却未见大起色,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的问题,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带动,农村也不再仅代表着农业了。一二三产业在农村都均有发展。那么,小岗是不是也该走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呢?小岗经济的发展又有什么样的独特性呢?一二三产业该以怎样的比例发展呢?这些都是我们在调查中细细研究的问题。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结构式访问、查阅档案资料等研究方法开展,在问卷 调查中,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有效回收253份。 二、小岗村简介 (一特殊的地理区位 小岗村位于安徽凤阳县东部,隶属小溪河镇,距京沪铁路4公里,距省道307线7公里,距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均20公里,沈浩在任时期,将村里的主干道友 谊大道延伸,并修建了跨京沪高铁的桥梁,使得小岗村交通更加便利,对外交流更加方便。小岗村地处江淮分水岭,属丘陵地,土地高低不平,且地块小,三天不下雨就干旱。但土地资源的多元化,也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近几年进行了土地整理,基础设

小岗村启示

作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一项活动,我校离休支部组织部分党员于12月10日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参观访问。那天艳阳高照、风和日丽,是冬日里的‘春天’。我们看了小岗村整洁的村容、村貌,远观了大田里新建的成片的塑料大棚。参观了位于村东头的规模不小的《大包干纪念馆》和位于村西头的新建的《小岗村档案馆》。特别是和当年在大包干“生死文书”上签名捺印的18位农民中的严银昌老人作了短暂的座谈。参观的时间虽然不长,只能说是“走马看花”。因为去之前查阅了有关的材料,对小岗村的历史和现实有基本的了解。所以参观时间虽短,也得到了一些启示。主要有下面几点认识。 一、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是从农业开始的,农业的改革又是从打破当时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大呼隆”生产方式开始的。小岗村的“大包干”,正是对“大呼隆”的改革。于是,小岗村历史地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当年,18户农民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秘密订立契约,偷偷地“分田到户”从事“单干”。他们当然不可能知道自己在书写着改革开放的历史。他们当时只是为避免挨饿而冒死挣扎。可见,改革是逼出来的。可喜的是“大包干”的第一年即取得了丰产,很快解决了长期不能解决的温饱问题。1979年,小岗生产队粮食总产高达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当年就上交国家粮食6.5万斤,是自全国合作化23年来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余粮,人均纯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小岗人从此告别了贫穷,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正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一客观规律的表现,人们遵循客观规律就取得了进步和发展,而‘左’的思潮是违反客观规律的,所以长期来使生产力受到束缚,使人民得不到温饱。 二、“大包干”是群众自发创造的,得到了部分高层领导的支持,而有部分领导是反对的,小岗村‘大包干’后的第一年,中央的有关文件还是‘不准单干’的。这个事实说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领导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遵循客观规律、尊重群众的创造,才能推动历史前进。这也说明改革往往从从下面开始的(从实际出发),但又必须得到上面的认可和支持,才得以推广和发展。改革开放的发展必须上下联动。 三、‘大包干’可以解决温饱,但不能致富。小岗村实行‘大包干’解决温饱后,满足于现状,缺乏二次创业的激情和勇气,多次错过了发展的大好良机,出现了二十年徘徊的局面,当地人称之为“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未过富裕坎”。1979年一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绝对增长370多元,增加了17倍;而1980年到1992年,13年净增10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500元;1998年仅1800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一次证明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道理。农民要致富,必须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 四、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是2004年2月作为安徽省第二批优秀年轻党员干部从省财政厅被选派来的。五年来,沈浩吃住在村里,不畏艰苦,不图虚名,开拓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各项工作,小岗村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发展思路逐渐清晰,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发生较大的改观,小岗村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小岗村加快发展的内在潜力和后发优势日益显现。村民人均收入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2007年2月,当三年的选派期即将结束时,发生了小岗村人又一次集体按下红手印挽留沈浩的故事。省委又决定让沈浩作为第三批选派干部继续在小岗村留任三年。2008年4月,在小岗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沈浩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和村

安徽凤阳小岗村暑期实践调查总结报告范文-最新范文

安徽凤阳小岗村暑期实践调查总结报告范文 、13、年连续被评为县,乡级“优秀教师”及“优秀班主任”称号。参加了2016年全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培训并于取得了合格证书。在2016年4月全县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硬笔书法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在2016年学生电脑制作竞赛活动中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在XX,XX,2016年分别获得全县小学自制教具评比中二等奖或三等奖的荣誉证书。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政治及业务学习,并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和学习笔记,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中,我能服从领导安排,从大局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与同事坦诚相待,真诚待人,相处关系融洽。 记得那是95年9月,我的女儿刚刚满月,尚在哺乳期间,正需要母亲的照应,而面对班上几十名刚刚入学孩子家长期待的目光,我感到肩头的重担是沉甸甸的。我克服重重困难,每天坚持早上提前半小时到校,放学送走最后一个孩子。安全送回了学生,回到家时女儿早已饿得哇哇大哭,脸上挂着泪水,我心疼不已,而想到班上的孩子还在等着我。第二天,我又照例早早赶到学校……感谢这段经历,正是体验了为人母的艰辛与不易,才更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肩头的责任重大:家长把孩子交到学校,学校把重担交给我们,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有责任挑起这副重担。在二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始终以满腔的热忱对待工作,从不因自己个人的得失而对工作有所松懈,从不因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而对学生的态度有所不同,对待学生

公平公正。二十五年来,我所带的班级曾多次获得校级“文明班级”的称号。 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充满艰辛。带好一个班级可不容易,这是对我的工作能力的挑战。怎样带好班级,改变所带班级一系列不良现象呢?我想家长对教师的信任是教师管理好班级的基础,教师对学生高度的责任心是改善家长和老师关系的润滑剂,而教师过硬的教学能力是赢得家长信任的先决条件。于是,我从三个方面着手努力:一是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首先从学生最敏感的位置着手,公正的按照学生的个子高矮采用前后轮流坐,不搞特殊化,不设关系户;二是采用多种方式创造机会引导学生热爱读书,让学生在书籍中汲取营养,做一个诚实守信、知错就改的好学生,避免因孩子之间的矛盾而引起家长间不必要的纷争。三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赢得家长的信任。我每天都坚持早到校,带领学生读书;优化课堂教学,减少作业量,要求学生两周读完一本书,在课时很紧的情况下每周专门抽一堂课开展“读书交流会”;通过校讯通和电话或面谈的方式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日子在不经意中流逝,孩子们就在这平凡的日子里,在每一个浸满书香的日子里,悄悄地进步着,悄然地改变着。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的个性不同,学习也有差异,对待历年来班上的后进生我没有歧视他们,而是在生活中给予他们真诚的关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让每棵小树苗茁壮成长,是我最大的心愿。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积极钻研教学,阅读专业书籍,力求提高教学效率,向“四十分”要质量。我坚持写教学反思、教学札记并积极

参观凤阳小岗村有感

参观小岗村有感 3月28日,在董部长的带领下,我们宣传部集体成员来到小岗村学习。 **省**县小岗村,是一个中国既普通又独特的农村,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源头,因为沈浩和大包干为世人熟知。 在沈浩同志的墓碑前,大家首先为他送上一捧鲜花,并在他的深深鞠下三个躬。沈浩同志从**省财政厅来到基层小岗村,告别家乡,告别家人,只身一人,一干便是6年,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勤奋务实,勇于创新,鞠躬尽瘁。最终积劳成疾,倒在工作的第一线,年仅45岁。这一次,小岗村居民的红手印,永远的将他留在了这里,陪伴他心爱的这片土地长眠。他以实际行动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值得我们每一名党员学习。 随后,我们一行人又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一张张泛黄的报纸、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个个栩栩如生雕塑,真实地再现了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从怀疑到肯定,从小岗村到全中国的历史进程,使同志们切身感受到,当年小岗村18位农民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勇气和精神。如今新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继续学习的发扬这种精神,攻坚破难,向社会主义更高的方向前进。 沈浩同志走了,当年18位农民大多也走了,但是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不朽,依然在绽放着光彩。在如今一名名高干落马,一只只老虎被打的时代,反腐倡廉不仅仅需要法制的严厉,也需要加强官员党性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向沈浩、焦裕禄等党员模范。如果每一位国家工作人员都能俯下身子,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真真切切做好事、做实事,何来贪官污吏?何来腐败贿赂?怎能不提升政府公信力?怎能不增强民众好感度? 作为一名党员,我承诺,我会向沈浩同志学习,向小岗村18位农民学习,舍小家为大家,一心一意谋发展。在今后以实际行动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从思想、工作、作风上查找差距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勤奋工作。

小岗村学习心得体会

党组织部赴小岗村开展学习沈浩精神主题教育活动2015年7月11日,在公司党支部带领下,我们26人赴凤阳小岗村参观学习。当天我们一行人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以及到了沈浩纪念馆门前在20位党员的见证下五名预备党员宣誓入党仪式。在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在听取导游的介绍下,仔细观看了(抉择),(追梦),(关爱)三个层区图片以及大屏(十八颗红手印),1978年的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在生死契约上按下18个红手印,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切实感受了当年小岗村18位农民敢为人生勇于创新的勇气和精神。曾经吃粮困难,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村子,一年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到了当时中国高层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小岗穷则思变,他们大包干责任制的做法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制度,帮助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来小岗之前,我是抱着兴奋与期望的,可当走进小岗村的主干道上,看着路边砖瓦房和良田,我不禁有些失望,更多的是困惑,小岗村作为农村改革第一村,与现在的华西村,九星村比起来差距太远,三十多年来,小岗人只是脱了贫,但未真正致富,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过了温饱线,未进富裕门”。他们只是走好了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步在随后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小岗人走的并不如意。 而沈浩同志的到来,让小岗村慢慢焕发了生机,从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图片展中,我看到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的六年中,对广大农民群众充满着无限热情,对党组织充满着无限的深情,为小岗村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富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把自己的宝贵生命献给了小岗村,

我相信小岗村在新的带头人领导下,沿着既定的“三步走”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以大包干纪念馆为依据,发展红色旅游,着办好工业园,一定会走向富裕。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沈浩同志埋头苦干的实干作风和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深深触动了我,在今后工作中,我一定要立足本职岗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学习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为安徽侨丰包装印刷有限公司设备管理工作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党支部小组:陈小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