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新闻采编中美学价值

浅析新闻采编中美学价值

浅析新闻采编中美学价值
浅析新闻采编中美学价值

浅析新闻采编中美学价值

p新闻美是新闻学和美学的结合,是新闻学规律和美学规律的完整统一,是美的价值在新闻学实践中的应用和体现。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才产生的。和其他学科一样,新闻学也是先有“术”再有“学”的,而且,“学”是从“术”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新闻的一切理论来源于新闻实践。因此,研究新闻美学,首先必须研究新闻学的“术”,而研究新闻学的“术”,主要在于研究新闻采编。新闻采编,指的是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等新闻业务的范畴,是产生新闻作品的整个工作流程,是新闻事业的核心和关键。可以说,实现新闻美学的主要路径在新闻采编,只有在新闻采编的各个环节都坚持了新闻美学的标准,才能最终实现新闻美学的价值统一。

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规律的科学。古今中外的研究者虽然对美的概念难以统一,但是其核心观点却始终围绕着美的价值及其审美规律来研究。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美学研究应该从审美事实出发,发现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然后再把诸多审美事实的经验描述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从而上升到理性高度。德国古典美学大师黑格尔认为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表现出意蕴和特征的形式。我国美学研究者朱光潜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那么,美的本质和内涵究竟是什么呢?本文认为,美是“真善美的内外统一”,是心与物的完美结合,是审美事实与审美意识的完整统一。

所谓真,就是事物的本真意义,即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谓善,就是对事物有利、有益,即事物的内在价值;所谓美,就是事物的艺术美感,即事物的外观艺术价值。

用“真善美”的价值和标准来衡量新闻采编,在具体的新闻采编活动中做到真善美的内外统一,使新闻作品体现出美的理念和价值,呈现出美的外在形态,这是新闻美学在新闻采编中的实现路径。通过新闻作品这个审美事实,让广大受众感悟到美、体会到美、品味到美的意蕴和价值,这是新闻美学的理想目标。

2 新闻真实是新闻美学的基础和核心

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一般都主张新闻必须真实,在这一点上基本相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去了真实,新闻就什么都不是。新闻不是政党的意志,也不是文学或艺术作品,新闻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新闻不能臆造或想象,只能遵从事实,任何不是事实的故事或情节,都不属于新闻的范畴;一旦失去真实,新闻就没有价值可言了。当然,在新闻报道中,除了事实真实外,还应该包括整体真实,即事实的规律性;只有坚持了具体事实真实与整体事实真实相一致的原则,才是坚持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人间词话》的理论魅力共12页文档

《人间词话》的理论魅力 中国传统诗话、词话中,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着最广泛的读者。就影响力来说,近百年来,大约没有第二部诗文评著作可以和它相并列。为什么而立之年的王国维撰著的这篇不长的词话,能够成为20世纪学术精典,深受读者喜爱呢?这可能是此书的读者掩卷而思的一个问题。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答。 首先,这部词话突破了传统的功利主义文学观,引入西方审美超功利的文学思想。 中国传统的儒家诗文理论,重视诗文的实用功能,强调诗文的实际功用,小说戏曲理论也重视社会教化的意义,是在政治伦理的大语境下论文学的。而王国维不同,他一开始研究的是哲学,是在哲学视野中审视文学问题。自1903年,王国维通读叔本华、康德的哲学,便醉心于西洋哲学,唾弃“今日浅薄之革命家”。在《叔本华治学及其教育学说》中,他概括叔氏哲学美学之要点说: 夫吾人之本质,既为意志矣,而意志之所以为意志,有一大特质焉:曰生活之欲。何则?生活者非他,不过自吾人之知识中所观之意志也。吾人之本质,既为生活之欲矣。……然则以利害之念,竟无时或息欤?吾人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竟不获一时救济欤?曰:有。唯美之为物,不与吾人之利害相关系,而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何则?美之对象,非特别之物,而此物之种类、之形式,又观之之我,非特别之我,而纯粹无欲之我也。 王国维接受西方的审美超功利文艺观,突出文学的游戏功能、情感慰

藉功能,反对以文学为手段,追求眼前的实利。在《文学小言》中,他说:“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这是源自于席勒的艺术观。在《人际嗜好之研究》中他引述席勒所谓“文学美术亦不过成人之精神的游戏”的观点。基于此,他视传统重视功利价值的文学为“的文学”,以诗词为“羔雁之具”,认为将文学当作奉和应制、巴结逢迎的手段,攫取眼前的实利,那决非真正的文学。 王国维所谓的审美超功利,并非是唯美主义,而是有更高卓的旨趣在,那就是“谋求人类永恒的福祉”。在《人间嗜好之研究》中,王国维说:“若夫真正之大诗人,则又以人类之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真正大诗人的著作“实为人类全体之喉舌,而读者于此得闻其悲欢啼笑之声,遂觉自己之势力亦为之发扬而不能自已”。也就是说,真正的大诗人,应该是先知先觉者,能够敏锐地感知到人类的普遍性情感,并将之揭明出来;而不只是以一己的穷通得失为念,钻营眼前的功利。 王国维引介的审美超功利文艺观,对于国人来说是新鲜的。但是他依据西方的审美独立论而严厉地否定传统的文学价值论,也难免矫枉过正,难免偏颇。如他说: 呜呼!美术之无独立之价值也久矣。此无怪历代诗人,多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以自解免,而纯粹美术上之著述,往往受世之迫害而无人为之昭雪者也。此亦我国哲学美术不发达之一原因也。 这段话的判断,现在来看是存在问题的。我国哲学美术是否真的不发达?若以西方的哲学标准来看,似乎如此。然而若能超越“以西律中”的思维模式,我国哲学美术有其独特的内涵、价值和意义。王国维对于诗歌

浅谈对摄影的认识。。

浅谈对摄影的认识 一段文字可以记录一个故事,一段声音可以讲述一个故事,而一张孤零零的图片却只是故事里某个瞬间的再现,这样的瞬间呈现叫做摄影。摄影一词是源于希腊,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 有人说,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是的,摄影既能真实纪录客观世界一切事物,也能完成人类想象中最具有创意的表现。 摄影师能够还原瞬间真实的再现。严格意义上的摄影无疑是真实的,由于摄影师心中的悸动而促使他把眼中的真实保留下来,这个过程是去功利化的。而且作为第三只眼睛的镜头是没有丝毫偏颇的。就算拍出的照片有优劣之分,那也是当时的光线、景物、角度等因素造成的结果。摄影是一种瞬间的真实,它反映的不是一个准确无误的故事,而只是故事中的一个场景。这样的真实有无限多个过去,有无限多个未来,当它孤零零地摆在那里,很少有人能猜出整个故事的全面真实。然而这样的真实性还是拥有巨大的魅力的,一方面观者希望看见这种真实,这也就是为什么电视这种视听媒介比报纸、广播更大众化的原因,因为它对真实的还原度更大,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另一方面,使摄影更迷人的原因也许就是它本身的不完整性吧!这种片面的真实往往是一种悬念、一种诱惑,引起人们无限的猜测和向往。

摄影是一种向善的诉求。美学中有移情之说,摄影中同样有移情的存在。事实上,摄影大部分时间是在把他者“我化”,当你看到小路旁一朵漂亮的花儿,当你看到夕阳下牵手散步的老夫妻,当你看到草坪上亲密无间的母女…如果你手中刚好有摄影设备,你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把她们拍下来装进永恒。摄影是人性之善的外现,是一种美的冲动。再或者,当你看到满目苍夷的灾难现场,当你看到悲伤失望、充满不安的人群,当你看到残暴血腥、不忍一睹的场景,你会因为心中悲伤而举起相机,对这样的瞬间的凝固,是你对镜头里“他者”产生悲悯之情的体现。同样的,一张引起轰动的摄影作品,之所以引起观者的共鸣,必定是因为它从正面或反面提出了向善的诉求。人无法对不能引起自身情感触动的事物产生关注,对于一个摄影者而言,让他打开镜头凝固眼前的事物必定需要一个理由,而这个理由就是把他者“我”化过程中的触动,而这种触动,触及的是主体一条向善的神经。 摄影也会造成美的假象。摄影追求的是一种瞬间的永恒与不朽,正如世间万物没有不消逝的一样。这种永恒和不朽理所当然的是一种假象。没有不凋谢的花朵,没有不老去的美人,摄影却妄想把种种的美种植到相框里。当人们沉浸在这种永恒的美的假象里时,作品的现实里的主体已经不见了,已经被人们遗忘了。在这个过程中,能指与所指已经严重脱离互不相干,摄影之初震撼摄影师的那种真实之美已经被一种假象之美所代替。这种假象之美是经过了观者的注视和理解、经过了时间的流逝、经过了空间的变迁之后所产生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作品折射出的情感意向早已被观者的主观倾

谈谈数学的美学特征

谈谈数学的美学特征 什么是美?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自然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美可分为感性美和理性美,美是一切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本质特征。人们往往认为数学是枯燥的,与美学无关。事实上,这是一种偏见。德国诗人诺瓦利说:“纯数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也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可见,数学中存在着美。 什么是数学美呢?数学美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思维结构的呈现,它没有鲜艳的色彩,没有美妙的声音,没有动感的画面,它却是一种独特的美。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说:“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字与艺术所共有的美的特点,即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上和方法上也都具有自身的某种美,既所谓数学美。”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和谐美、奇异美。 数学具有简洁美。 数学的简洁性并不是指数学内容本身简单,而是指数学表达形式和数学理论体系的结构简洁。例如:人们用0到9十个数字加上位置计数法可以表示任意大的数;复杂的地图用简洁的四色表示,只有数学能提出并解决这个问题;莱布尼茨用“”这一简捷的符号表达了积分概念的丰富的思想,刻画出“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因此,有些数学家把微积分比作“美女”。 数学具有对称美。 对称是最能给人以美感的一种形式。从古希腊的时代起,对称性就被认为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毕达哥拉斯就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在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德国数学家魏尔说:“美和对称紧密相关。”数学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对称如:数的对称,包括整数、有理数等;形的对称,包括直线、圆、正多边形等;式的对称,包括对称矩阵、求导与积分等。现实生活中,建筑、宫殿、园林就很好的应用了数学的对称美。 数学具有统一美。 统一性是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共同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和谐、协调、一致。数学美中的统一性在数学中有很多体现,例如:数的概念从自然数、分数、负数、无理数,扩大到复数,经历了无数次坎坷,范围不断扩大了,在数学及其他学科的作用也不断地增大;几何中的圆幂定理是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的统一形式。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属性和规律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及法则等也必然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处于一个统一体系中。数学美的统一性正体现了数学知识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 数学具有和谐美。 所谓和谐即雅致,如果把数学比作一座殿堂,那么和谐性是其主要建筑特色,无论从局部或整体来看,都让人体会到平衡协调、相互呼应、浑然一体的美感。“黄金分割比”是最能体现数学的和谐美,黄金分割比在许多艺术作品中、在建筑设计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维纳斯的美被所有人所公认,她的身材比也恰恰是黄金分割比;达芬奇称黄金分割比为“神圣比例”,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生活中也常常利用黄金分割如:小康型购物价格公式、合理睡眠时间、饮食饮水问题等等。可见数学的和谐美无处不在。 数学具有奇异美。

论文论美学和人生

论审美与人生 【摘要】米兰?昆德拉说过,生命的时间不是重复循环的圆,而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我们的人生以时间为度量衡,也是如直线般向前延伸。表面上,我们经历了种种曲折坎坷,人生似乎是一条曲线;本质上,一切的欢乐与不幸,得意与失落都将随时间匆匆流去,如直线飞速向后,永不复返。 哲人说,人生三重境界。一位作家将这三重境界用一般充满禅机的语句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关键词】人生,得意与失落,境界 Life with aesthetic theory [Abstracts] Milan kundera, say, of life is not to repeat the cycle time round, but the fast forward in a straight line. Our life in time weights and measures, such as straight line is a straight line. On the surface, we experienced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bumpy, life seems to be a curve; In essence, all the happiness and unhappiness, proud and loss will be in a hurry to flow over time, such as linear rapid back, never return. A wise man says, life three levels. A writer will the three levels of statements with general full of zen to illustrate: see mountain is mountain, see water is water; See mountain is not a mountain, see water not water; See mountain or mountain, see water or water. [Key words] Life, proud and lost, realm 1.审美的魅力 1.1 审美的理解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为人类所特有。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我们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是这种客观实际与主观感受的具体统一。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

词的美学价值

词的美学价值 13中文一班吴东碧201330040117 摘要马克思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将文艺生产视为人类精神对世界和对自我 的一种特殊的把握方式,这就是审美的对想象的把握。而中国词的产生,一方面属于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属于精神存在的审美创造,它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结果,是以文学为主体、音乐为辅佐的艺术形式。词,体现了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和谐结合,推动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所以,宋代以词作为文化的价值核心之一和重要的审美形式之一。而词的审美价值除了具有寓教于类、怡情养性、潜移默化之外,还具有婉转倾侧、柔美徘徊、荡气回肠等审美特点。所以,我们可以从词的审美文化地域、特征、艺术论、审美倾向以及批评史等几个角度浅层探讨一下词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雅俗韵律美 引言词,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文本,它经历了一个由余技而正宗,由边缘而中 心的审美流变过程。然而,在深层底蕴中主宰着这种审美流变的基因究竟是什么,虽经一千多年的探讨、质询、论争,可至今仍无定论。在这些探索中,有两个很著名的论点:一是苏轼提出来的“自是一家”说。后世对此的解析也颇多,而就它的主旨而言,子瞻乃“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他的目的,是为小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另一个论点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说,她纯从音律立说,认为词应从内容风格上有别于诗,而词之字声亦主动与音乐相协调从而求得高度谐美的审美效果。可惜,易安此论严而狭,那么,词体的独特审美价值究竟是什么? 一、词的文化地域 江南都会是词的发祥之地,江南丰腴的土壤培植、滋润着词的内容和形式发展,随着江南审美文化的成熟并居于主导地位,词的主位审美资质日益显露成为江南审美文化的结晶和表征。因而江南文化显示出了两大特征:注重形式美(在文学上反映则是讲究声律)和尚婉媚(可从“汉魏风骨”转到“齐梁绮靡”可看出)。人们对词的品格,往往以“柔美”“婉约”概括,而这种阴柔软媚的“婉约”,常被归因于词产生于歌儿舞女在灯红酒绿中演唱,以及中晚唐以来社会混乱、文人士大夫逃避现实的特殊背景。但事实也并不全如此。从文化演进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中国文化渐次南移表现为江南主位文化的原因,就是说受地域环境的影响,词的格调也发生了变化。唐代的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时,对江南审美文化魂牵梦绕,他的名作《长相思》,就散发着浓郁的江南文化气息: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再看温庭筠的《望江南》: 梳洗罢,独椅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才子词人们所流露出的浓厚向往、留念江南的情怀,意味着中华文化的重心的南移。而宋词的雅正审美风韵建构于北宋,成熟于南宋,所谓“词至南宋,始极其

人间词话三境界

《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 一、经典原文 《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集大成的经典之作,在中国美学、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其名著《人间词话》中提出并用词句精彩的阐释了人生和事业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对于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境界,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之为经典。 二、经典感悟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独辟蹊径,成一家之言,提出了颇有影响的审美“境界说”—“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是全书的脉络、统领全书。在“境界说”的框架中,王国维先生论及人生治学的三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取自晏殊的《蝶恋花》,原词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幙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牋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原词本意是形容情感凋零,离人形单影吊、落寞惆怅。王国维先生借用为第一境界,旨在王阐明: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取自柳永《凤栖梧》,原词如下:“竚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憑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王国维先生则借用为第二境界,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艰苦磨练,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取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原词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先生借用为第三境界,旨在阐明,书山有路勤为径,坚忍不拔,终有所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水到渠成,便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本质上展现了成大事业、做学问中的立志、磨练和顿悟三个层次,这实质上体现了哲学中的量变质变原理。王国维论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其实佛教也讲三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即是山,见水即是水”。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这又体现了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原理。

浅析后现代美学在人像摄影中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416041777.html, 浅析后现代美学在人像摄影中的运用 作者:赵丽平 来源:《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19年第32期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消费者审美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具有“新鲜感”的事物,而后现代美学作为流行元素在艺术领域逐渐兴起。本文将运用后现代的摄影创作理念,从拍摄手法和表现形式两方面,探讨后现代美学在人像摄影中的应用。 关键词:后现代美学;摄影;人像;应用 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像摄影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在人像拍摄上开始由理性向感性转变,拍摄者开始从个人的角度解读和宣扬自己对世界的特殊理解,主观地表达他们眼中的世界。从摄影的角度来说,后现代人像摄影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新鲜感”。在现今社会人们一般都比较注重具有新鲜感的事物,越来越多的观赏者在看到一幅摄影作品的时候,会更加关注这幅作品主题的表现手法是否够有创意、够新奇,而不仅仅是这张照片是否符合大众审美。 一、后现代人像摄影表现手法的创新 后现代主义摄影倾向于自我价值观的体现,它不仅能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又使人对摄影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感知,在拍摄过程中把自己的想法融入摄影作品,使作品呈现独特的审美追求。 双重曝光在摄影中是常用的拍摄手法,笔者在拍摄时巧妙地运用双重和多重曝光,将后现代主义拍摄观念融入人像摄影,以此展现当今社会人们情感的复杂多样。从宏观层面分析,人们的认知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正在不断地更迭、交替,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对每件事有不同看法的人会对事物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但在如今这个社会中,人们在生活压力下通常带着“面具”生活,外在和内心想表现的可能不单单只是看到的一面,人内心的复杂程度,有时作为“自己”也会感到疑惑。笔者从这一主观情绪出发,运用创作拍摄,在同一张照片里展现同一人物的不同情绪,或悲或喜、或张扬或消极,还有迷茫、忧郁。 二、后现代人像摄影表现形式的创新 (一)从颜色搭配上体现后现代摄影 從表现形式来讲,可表达的内容是多样性的,但在颜色的选择上要做取舍。《思考者》,红色代表热情奔放、张扬不羁,而蓝色又表现了沉稳内敛、纯净安详。两个色系的视觉语言和画面的渲染表述看似不太搭,但却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且毫无违和感,这样可以让画面效果更加激烈,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本身,而不是只观看照片里的人物有多美丽。

浅谈数学中的美学体现

浅谈数学中的美学体现 【摘要】: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中的美,也都能在数学中体现出来,并且显示出它独有的特点。主要包含了统一美,简约美,对称美,奇异美。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 【关键词】:数学美,统一美,简约美,对称美,奇异美 【正文】: 一.数学与美学的关系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家们拓展这些概念,为了公式化新的猜想以及从合适选定的公理及定义中建立起严谨推导出的真理。 广义上的美学是这样定义的: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世俗的观念,往往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与美学无缘。事实上,这是一种偏见。数学是科学的经典学科,而且几乎与科学的所有学科都相关甚至密切相关。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中的美,也都能在数学中体现出来,并且显示出它独有的特点。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就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德国诗人诺瓦利说:“纯数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我国数学家徐利治说:“古今中外的杰出数学家和科学

家都莫不高度赞赏并应用了数学科学中的美学方法。” 并且说:“数学园地处处开放着美丽花朵,它是一片灿烂夺目的花果园”。这就是说,数学中存在着美。 数学中的和谐统一美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对立面的统一是万物生长发展的动力,美是和谐,是对立统一的结果。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运动呈现多样性与规律性,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属性和规律的数学,它反映了这一统一性,其概念、定理、公式及法则等也必然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处于一个统一体系中。 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统一于数。数学的统一美,既表现在宏观上,也表现在微观上。数学的统一美大致可分为各数学分支之间的统一和数学运算的统一。 数学拥有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由于近代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分支愈来愈多,各时代数学家都试图统一各数学分支。笛卡尔用解析几何把几何学、代数学、逻辑学统一了起来;高斯用曲率把欧几里得集合、罗巴齐夫斯基几何和黎曼几何统一起来。微分和积分开始是作为两种数学运算、两类数学问题分别加以研究的。当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将微分和积分真正沟通,通过微积分基本定理将两种运算统一起来,明确地找到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微分和积分是互逆的两种运算,微积分学才真正的建立起来。射影几何的建立是数学统一的典型成果。与欧氏几何相比,射影几何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点与直线的对称统一。由于引进了无穷远点,在射影几何中点和直线的地位就是完全对称的,这也促使了射影几何的建立。统一是数学家们永远追求的目标之一。 数学中最基本的就是运算。我们对运算的认识是从“数”的运算开始,后来,知道运算不仅仅局限于“数”,“式”也可以进行运算。进而学习到向量的运算、排列组合的运算、矩阵的运算,这说明运算不仅可以在数之间进行,而且可以在数以外的其他对象之间进行。实质上,运算的对象可以是抽象的集合,从一般意义上说,G上的一个二元运算是G×G到G的一个映射。由此可见,运算不一定是加法、乘法,它可以是更一般意义上的运算,其实它是一种映射:对G中任意两个元素a、b,由运算可唯一确定G中的元素c。因此,一般运算的概念是指一个或几个集合到一个集合的映射。数学美的统一性正体现了数学知识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比如,在数学中,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可以化归为整数的四则运算,而整数的四则运算又可归结为表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

美学与人生教程考试2015年11月25日(1) (1)

美学与人生教程考试2015年11月25日 1 【单选题】(2分) “美学之父”是(C)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鲍姆嘉通 D. 莱辛 2 【单选题】(2分) 康德的主要美学著作是(B) A. 《纯粹理性批判》 B. 《判断力批判》 C. 《实践理性批判》 D. 《反思批判》 3 【单选题】(2分) 第一次把优美与崇高并列,将其作为两个主要审美范畴进行论述的是(D) A. 哈奇生 B. 夏夫兹博里 C. 休谟 D. 博克 4 【单选题】(2分) 黑格尔的美学观是(A) A. 美是理念的感性现象 B. 美是和谐 C. 美是鲜明的颜色 D. 美是数的和谐 5 【单选题】(2分) 提出“劳动创造了美”的是(C) A. 别林斯基 B. 车尔尼雪夫斯基 C. 马克思 D. 列宁 6 【单选题】(2分) 最早区分“美本身”与“美的东西”的人是(D) A. 毕达哥拉斯 B. 德谟克利特 C. 苏格拉底 D. 柏拉图

7 【单选题】(2分) 提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人是(A) A. 亚里士多德 B. 伊壁鸠鲁 C. 巴门尼德 D. 朗吉弩斯 8 【单选题】(2分) 庄子的美学观是(B) A. 君子成人之美 B.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C. 充实之谓美 D. 美在虚实 9 【单选题】(2分) 认为崇高在于“无形式”的人是(A) A. 康德 B. 黑格尔 C. 费希特 D. 叔本华 10 【单选题】(2分) 汉代《说文解字》里“美”字的意思是(D) A. 羊人为美 B. 羊综合感觉为美 C. 羊生殖崇拜为美 D. 羊大为美 11 【单选题】(2分) 提出“诗言志”的著作是《B》 A. 《诗经》 B. 《尚书》 C. 《庄子》 D. 《论语》 12 【单选题】(2分) 强调“尽善尽美”的是(B) A. 老子 B. 孔子 C. 韩非子 D. 荀子 13 【单选题】(2分)

景观小品美学价值论文

论景观小品的美学价值 摘要:在我国,园林中的小品在园林建筑工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建筑、山水、植物等共同构筑了园林环境的整体形象。本文阐述了景观美学理论,继而从形式美及意境美两方面分析景观小品的美学价值。 引言: 园林小品在园林景观中虽然不是主角,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在现代园林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园林小品在园林中主要有可观赏性和组景作用,及分隔空间与联系空间的作用,使步移景异的空间增添明确的变化标志;更重要的是景观小品可渲染气氛,合理地将小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产生不同的效果,使环境更具感染力。园林小品和建筑一样,都为城市良好形象的建立发挥重要作用,具有方便实用、美化环境和优化空间的功效。 1、景观美学理论 追求美感是人的天性,美学的理论指导着景观设计发展的方向,如何将景观美学理论完美的应用到园林小品的设计中是人们一直探索的课题。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对美的体验和感受有着不同的的理解、感知和评价,从最初的形式层面通过想象和联想上升到精神层面。侠义的美感就是人们对美的具体感受,比如苹果会有圆润的感觉或者对看到某些造型合理、颜色搭配很和谐的作品时,我们会觉得视觉很舒适,很吸引眼球,从心里感觉到美好。广义的美感可以称之为审美意识,从最初的侠义上的美感升华到意识层面,会唤起你心底的感触、

回忆、经历、联想和共鸣,我们经常说“触景伤情”就是这个道理。 2、形式美 形式美是人们最常见的美感形态,是审美的初级层次,用形式感来给人一种感官的愉悦。形式美可以归纳总结为两种形态,一种是有规律、有秩序的美,对应人们的审美习惯、内容及表达方式,非常固定的造型、经常使用的颜色和广为流传被人们所熟知的包括比例尺度、均衡稳定、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在景观中,传统的园林设计基本都遵循这种规律的秩序的美;另外一种是不规律的、流动变化的美,也可以说是非传统形式的美,和传统的形式美法则走不同的风格路线,无序的、混搭的、抽象的表现特征,给人眼前一亮的别致效果。景观形式美因不用考虑深层面的意境的表现,所以可以以直接的、自由的方式来自我表现。比较简单易行,因而被大多数设计师所掌握;比较蓄意直白,因而被很多公众所接受。没有过多的制约,很容易实现。缺乏深度和内涵,是形式美的一个美中不足之处。对于景观的形式美的审美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是“感觉”,通过我们的听觉、嗅觉和感觉对园林小品的造型、色彩和空间产生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属于第一印象;第二是“知觉”,“知觉”通常在“感觉”之后产生,条件反射性,我们的大脑在此时迅速将第一印象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当中或会抽象所感知的内容,通过个人不同 的经历阅历、价值观及审美观的影响,想象和联想成为概念里的形象和内容,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或进行简化,将原来的形态转换

谈人间词话的美学价值

谈《人间词话》的美学价值 朱俊 02秋汉语言(本科) 摘要: 《人间词话》是中国美学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论著,因其观点新颖,见解独到,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中蕴藏着的那些独树一帜的美学价值为日后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有人高度评价《人间词话》道“开启的先锋理论后继乏力,几成绝响。”还把王国维比做“‘维新变法’式的人物”。[1]《人间词话》中“拈”出的“境界”一词之所以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重要美学范畴与王国维对它所作出的创造性研究是分不开的。 本文粗略地回顾了“境界”这个美学范畴的发展,强调了“境界”在《人间词话》中的地位,尝试从美学角度逐一分析了组成“境界说”理论体系的各个组件,并提取了《人间词话》中超出传统“境界”的一些崭新的东西,并分别进行了论述。通过对“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造境”、“写境”、“隔”、“不隔”等一系列美学范畴的分析,初步探究了《人间词话》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人间词话美学价值境界审美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人间词话》所体现出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为中国美学建构起的“境界说”理论体系。 一、《人间词话》建构起完善的“境界说”理论体系 “意境”、“境界”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朔到老庄时代,《庄子·秋水》篇中提出的“意致”以及为我们熟知的《庖丁解牛》中“神遇”的境界,成为了“意境”、“境界”的萌芽,也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块基石。到了唐代,在佛学思想推动下,王昌龄在阐述“诗有三境”的过程中从诗歌艺术层面上第一次提出

了“意境”的概念[2],此后不断被人们所援引和发展。到了清末,王国维好像站在中国古典美学史时间的终点,“蓦然回首”,给“意境”来了一次理论上的总结,他的《人间词话》把“境界”作为独立的审美世界来看待,并高明地为“境界”注入了不同于传统的全新的思想――消解了(虽然不是自觉地)这一范畴所蕴涵着的以和谐为指归,以“情景妙合”为标志的古典审美理想,而代之以情与景主客二分,蕴涵着矛盾冲突的以“真实”为标准,以“自然”为理想的新的审美观[3]。把“意境”说推向了一个顶峰,为中国美学建立起“境界说”的理论体系。 “词以境界为最上”[4]一句统领全文,明确了“境界”成为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地位,反映了他论诗词以境界为主的理念,这一认识在古典美学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王国维认为宋代严沧浪的“兴趣”说以及清代王阮亭的“神韵”说,只是说到了诗歌的表面形式,并未入门,他们的理论都“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来得全面深入。《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虽然从形式上看有支离破碎的感觉,但通过他对“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造境”、“写境”、“隔”、“不隔”等一系列美学范畴的阐述,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他运用美学思想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审美角度划分了“境界”,强调了“隔”与“不隔”的审美趣味,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的创作方法,推出了“真”的审美标准,提供了“三种境界”的审美体验,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境界说”的理论体系,巩固了“境界”这块美学基石。 1、“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审美角度 王国维从情感的表现形式的不同,把境界划分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两种境界,这一提法拓展了前人的审美角度。他先举例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秦观《踏莎行》中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所表达的境界是“有我之境也”。同时还举例了陶潜《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元好问《颖亭留别》中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的境界,指出这样的境界就是只有“豪杰之士能自树立”的“无我之境也”。 从他所举的这些例子来看,这两种境界都肯定了物我相融,只是侧重点有所轻重。在“花”也“不语”的“有我之境”中,“花”被拟人化了,让人明显感觉到抒情的强烈。审美主体“我”感情外露,让“花”和人一样双眼流泪、“不语”,使得悲伤和忧愁的情感随着“物”化成“人”的过程中达到情景交融。这种“以我观物”的审美角度出发所营造的境界带有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而在“无我之境”里,主观色彩显得较为隐晦,勿须“物”的帮忙就能表达出那种说不出来的情感,情感随着审美主体的“我”已被融入到客体所营造的意境中。从“以

2019美学与人生章节答案有答案

第一章 1.美的诞生是从实用性向非实用性转化的。 2.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在十八世纪。 3.殷商时代的()文里就有“美”这个字。A A.甲骨 B.金 C.小篆 D.隶书 4.()的《说文解字》认为“美”是“羊大,味甘也。”D A.毛苌 B.荀子 C.董仲舒 D.许慎 5.意大利美学家()认为维科才是真正的“美学之父”。 A.鲍姆嘉通 B.克罗齐 C.柏拉图 D.维科 6.认为“美”字的意思是羊给中国人的综合感觉为美的是C A.毕达哥拉斯 B.莎夫 C.笠原仲二 D.苏格拉底 7.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时间是1750年。 8.下面哪位学者提出了“美是难的”。苏格拉底 9.冯友兰将人生分为哪几重境界ABCD A功利境界B自然境界C道德境界D天地境界 10.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哪一部着作中提出了“美是生活”A A《生活与美学》 B《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C《怎么办》 D《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 第二章测试

1柏拉图提出了“美的东西”与“美本身”的分别。2康德的美学代表作是《判断力批判》。 3休谟认为美的判断标准是人的主观趣味。 4提出美是“数的和谐”的人是D A高尔吉亚 B苏格拉底 C芝诺 D毕达哥拉斯 5马克思论述美的重要着作是B A《法哲学》 B《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C《私有制的起源》 D《共产党宣言》 6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 7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三原则是高华、匀称、明确X 8一首诗和一篇散文之间的关系属于A A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B个别事物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C事物内部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D事物与人之间的情境关系 9布洛在对实验美学批判的基础上,创立了心理距离说。 10柏拉图的哪一篇着作集中讨论了美的本质问题B A《克拉底鲁篇》 B《大希庇阿斯篇》 C《小希庇阿斯篇》 D《曼诺篇》 第三章测试 1儒家强调尽善尽美,注重社会人格之美 2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是法家X 3具有禅宗意味的诗人是B A屈原 B王维 C辛弃疾

摄影美学——从哲学到美学的研究

摄影美学从哲学到美学的研究 一、什么是美 这是美的本质问题。从本质论讲,我认同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吕荧的观点,即美是主观的,美是人的社会意识。吕荧是中国当代唯物主义美学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吕荧对美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以及他为人类美学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无疑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迄今为止最辉煌的一页。 1.美是主观的 为什么美是主观的,是人的社会意识呢?吕荧讲: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同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美是人的一种观念。而任何精神生活的观念,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都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观念。 当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时,它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反映、判断或评价。当然,这种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美。如果自然美与人无关,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那么它对人作为审美主体而言就是无,即没有意义,还怎么可能给人带来一种美感享受和精神满足呢? 吕荧在论述美是人的社会意识时,还深刻揭示了美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等。他说:美随历史和社会生活本身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发展,并且反作用于人的生活和意识,这就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不仅前所未有地赋予了这一脉唯物主义美学思想以一种辩证、历史的性质和特点,使这一脉唯物主义美学思想更加具有科学品格和真理品格,而且也极大地推进了这一脉唯物主义美学的研究进程,是这一脉唯物主义美学研究的历史性突破和重大发展,具有无可争议的、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2.美是客观的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不断深化,这种对美的主观论的看法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如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上,有人就明确提出不同意见:美在主观意识,不能认为是唯心主义美学观点。朱狄在《当代西方美学》一书中也详细地分析了美学史上的一些具体事实后声明:在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和美学上的主观论之间并没有一种必然的联系。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种变化就不断得到扩大和加强。 我认为,对美的主观论看法这种明显变化,是时代的进步,也是美学的进步,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伴随着人们对美的主观论看法上的这种不断变化,伴随着人们对美是人的社会意识观点的重新发现和再次确认,我们中国当代的美学研究、美学理论无疑将面临一次非常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面临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绝好时机。相信以美是人的社会意识这一脉唯物主义美学思想作为我们中国当代美学建构的基本指导思路和理论出发点,我们中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一定会一路高歌,大放光彩,从而实现自己伟大的现代化和历史振兴。 二、美学与审美观念 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美学是艺术哲学;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 1.美从哪里来 这是美的根源问题。我认为,从根源论意义讲,美是客观的,也就是说,美本身来自客观,它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所内在固有的审美价值的一种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 审美价值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审美价值的本质就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 2.审美观念

《美育书简》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美育书简》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审美教育书简》基本上囊括了席勒关于美和艺术的全部文献,包括了 26 封信,我们以前就叫它《美育书简》。 谈美和艺术从哪儿切入去谈?席勒很聪明,他选择了从审美切入。讲审美就必然要落到人身上。传统形而上学谈论美,就直接从美和艺术起步,结果往往与人本身有一定距离。席勒的 26 封信的核心则是思考人,人的现状如何。所以读这本书不必急于从里边找到对美、对艺术的定义,可以说这本书就不是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 那么该如何定位这本书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呢?我引用别的学者的话,叫做“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美育宣言书’”.尽管席勒之前人们很早就谈及过这个美育问题,例如毕达哥拉斯,但是把“美育”作为一个明确概念提出,这是第一次。这个概念带给我们一个新思路,即,从人入手去理解美和艺术。席勒是历史上最早认识到人的危机的一个思考者。他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就面对着当时人的现代性危机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给出的路径是:走艺术的道路。 要知道席勒所在的 18 世纪,大多数思想家都考虑过人的问题,考虑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幸福的人、自由的人。我把他们的思想归为两类,一类是强调感性自然的,另一类强调理性自律的。人身上永远都带有浅层次的感性层面的东西,但理性的发展才使得文明得以形成。说白了,文明就是禁忌,禁忌越多,文明程度越高;禁忌越合理,这个文明就越好。但文明终究是理性范畴,文明发展太快了,就出现人的危机问题。 席勒是最早提及人的危机的,他的观点倾向于把上面所说的两类观点进行统一、调和。他谈国家权利理性,与这个对应的是人的生活感性层面的自然。如果谈两者都单方面地强调自己那一极,结果都会造成人性的异化。席勒思考问题是针对着当时的现实问题。他的最终理想落实到审美的国度,我们称之为审美乌托邦。可见,他没有最终否定国家的理性的管理作用。 他倡导的仍是古希腊人身上的那种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强调一个整体的人。古希腊人自身就既是艺术家又是思想家(那样的希腊人有一大批,就不列举了),理性和感性二者兼备才使人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席勒在权力理性和感性状态之间想要找到一个中介,使人进入这个状态,使感性和理性、内容和形式都达到统一。

《人间词话》欣赏

《人间词话》欣赏 摘要:《人间词话》是中国美学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论著,因其观点新颖,见解独到,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中蕴藏着的那些独树一帜的美学价值为日后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有人高度评价《人间词话》道?开启的先锋理论后继乏力,几成绝响。?还把王国维比做?‘维新变法’式的人物?。《人间词话》中?拈?出的?境界?一词之所以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重要美学范畴与王国维对它所作出的创造性研究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人间词话美学价值境界审美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人间词话》所体现出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为中国美学建构起的“境界说”理论体系。 一、《人间词话》建构起完善的“境界说”理论体系 “意境”、“境界”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朔到老庄时代,《庄子?秋水》篇中提出的“意致”以及为我们熟知的《庖丁解牛》中“神遇”的境界,成为了“意境”、“境界”的萌芽,也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块基石。到了唐代,在佛学思想推动下,王昌龄在阐述“诗有三境”的过程中从诗歌艺术层面上第一次提出了“意境”的概念,此后不断被人们所援引和发展。到了清末,王国维好像站在中国古典美学史时间的终点,“蓦然回首”,给“意境”来了一次理论上的总结,他的《人间词话》把“境界”作为独立的审美世界来看待,并高明地为“境界”注入了不同于传统的全新的思想――消解了(虽然不是自觉地)这一范畴所蕴涵着的以和谐为指归,以“情景妙合”为标志的古典审美理想,而代之以情与景主客二分,蕴涵着矛盾冲突的以“真实”为标准,以“自然”为理想的新的审美观。把“意境”说推向了一个顶峰,为中国美学建立起“境界说”的理论体系。 王国维主要从以上几方面阐述了他的“境界说”美学思想,完善了“境界说”理论,特别是他对“三种境界”的高度概括为我们提供了极佳的审美体验。王国维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借用了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凤栖梧》和辛弃疾的《青玉案》三首名词中的妙句,概括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在第一境中,“高”和“尽”写出“大事业、大学问者”首先必须能高瞻远瞩,树立高远的目标。“望尽天涯”,虽然感到前人的成就已经“凋碧树”,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