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线充电器什么材质好_无线充电速度快吗

无线充电器什么材质好_无线充电速度快吗

无线充电器什么材质好_无线充电速度快吗

无线充电器什么材质好_无线充电速度快吗

什么是无线充电器无线充电器是指不用传统的充电电源线连接到需要充电的终端设备上的充电器,采用了最新的无线充电技术,通过使用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神奇的传输电能,电感耦合技术将会成为连接充电基站和设备的桥梁。

无线充电器特点1、从理论来说,无线充电技术对人体安全无害处,无线充电使用的共振原理是磁场共振,只在以同一频率共振的线圈之间传输,而其他装置无法接受波段,另外,无线充电技术使用的磁场本身就是对人体无害的。但无线充电技术毕竟是新型的充电技术,以迈源科技的无线充电器来说,很多人都会担忧无线充电技术会像当初Wi-Fi和手机天线杆刚出现一样,其实技术本身是无害的。

2、无线充电技术利用磁共振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的电场和磁场中传输电能,线圈和电容器则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形成共振。

3、这一系统可以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例如针对电动汽车的充电区以及针对电脑芯片的电量传输。采用这项技术研制的充电系统所需要的充电时间只有当前的一百五十分之一

4、转化率一直是很多人担心的问题,麻省理工学院通过研究表明,无线充电技术的损耗比起有线充电技术来说更低。无线充电转化率比起有线要高几个百分点。高转化,也是无线充电器得以在全球进行应用的关键因素。但无线充电技术也受到距离的限制,未来发展,必然需要解决远距离传送对于波段和磁场范围的精准定位问题。

5、核心芯片是无线充电技术在产品应用的难点之一。精准辐射范围控制,磁场频率大小,其它控制等都是由芯片实现。

无线充电器什么材质好目前市面上无线充电器通常都是用的高密度塑胶材料制作。也就是最好的一种拆料。它的塑料按用途可以分为普通级、耐温级、阻燃级、电镀级等。我们常见的电源适配器使用主要塑料有PC、ABS和PC+ABS三大类。

无线充电原理图文详解

无线充电原理图文详解 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从2011年夏季前后开始上市。任何厂商的任何机型均可使用的“Qi”规格将成为全球标准。停车即可充电的EV(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也在推进研发。 无线充电已经在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无线电话等部分家电产品中实用化,现在其应用范围又扩大到了智能手机领域。 NTT DoCoMo在2011年夏季以后陆续上市了多款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座。这些手机无需在手机上插上充电线缆,只需放置在充电座上即可为电池充电。今后NTT DoCoMo 将在电影院、餐厅、酒店、机场休息室等公共场所设置充电座,便于用户在外出时使用。 软银移动也预定2012年1月上市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KDDI正在开发车载式智能手机的无线充电座。 未来无线充电的应用范围将有望扩大到EV的充电系统。 目前,市场上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器大部分都符合总部位于美国的业界团体“无线充电联盟(WPC)”所制定的“Qi”规格。Qi源自汉语“气功”中的“气”,以松下、

韩国三星电子、英国索尼爱立信、芬兰诺基亚、电装为首,许多国家的家电厂商和汽车厂商都相继加盟了WPC。 无线充电方式包括“磁共振”及“电波接收”等多种方式,Qi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通过实现标准化,只要是带有Qi标志的产品,无论是哪家厂商的哪款机型均可充电。 19世纪发现的物理现象 电磁感应方式采用了19世纪上半期发现的物理现象。众所周知,电流流过线圈时,周围会产生磁场。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Hans Oersted)发现了这种电磁效应。

用没有通电的其他线圈接近该磁场,线圈中就会产生电流,由此点亮灯泡。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现了这个可从线圈向线圈供电的物理现象,并称之为电磁感应现象。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充电器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充电器设计 学生: 学生学号: 院(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指导教师: 助理指导教师: 二〇一五年五月

摘要 随着用电设备对供电质量、可靠性、方便性、安全性、特殊场合、特殊地理环境等要求的不断提高,接触式的电能传输方式对于满足实际需要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了。与此同时,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摆脱了线路的限制,实现电器和电源的完全分离,具有无线传输电能、设备体积小、传输效率高、便于携带和集成等优点。 本课题设计介绍了一种运用新型的能量传输利用电磁波感应原理和有关的交流感应技术,采用STC12C5A60S2低功耗单片机作为无线传能充电器的监测控制核心,实现电流控制和电压控制功能,电能充满后给出充满提示且自动停止充电。基于STC12C5A60S2单片机控制发射端和接收端产生的相应交流信号来进行充电的智能无线充电器。 利用设计通过对系统的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的设计实现无线能量传输,在距离发射线圈的指定围对小型用电器如手机、MP3等直接充电。硬件部分包括高效直流稳压模块、驱动模块、显示模块、控制模块等的设计;软件部分主要根据系统的设计思想设计出了主程序和子程序流程图,并通过C语言实现相应的编程要求。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证明,建立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模型以及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模型,通过计算得出了系统中电路参数与输出功率的关系。设计并制作谐振耦合无线电能装置,使用LCD1602设计显示,实时充电电压显示。 关键词无线电能传输,谐振耦合,无线充电器, LCD1602,STC12C5A60S2单片机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use of a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wireless power supply technology model, using the principle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and the induction technology,intelligent wireless charger for charging the AC signal based on the STC12C5A60S2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to control the transmitting end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other requirements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power transmission mode of contact to meet the actual needs become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At the same tim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get rid of the limit line, completely separate electrical and power, with the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the equipment has the advantages of small volume, high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easy to carry and integration.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21 Century, th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wireless charger . The design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 hardware part and the software part of the system to achieve the wireless energy transmission, within the specified range of the transmitting coil in small appliances such as mobile phone, MP3 and other direct charge. The hardware part includes efficient DC power module, drive module, display module, control module and so on; the software part is mainly based on the design thought of the system design of the main program and the subprogram flow chart, and through the C language to achieve the corresponding programming requirement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rcuit parameters and the output power of the system. The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resonant coupling wireless device, using the LCD1602 design draw progress bar shows charging, charging voltage, charging time display. Key words radio transmission, resonant coupling, wireless charger ,LCD1602 STC12C5A60S2

无线充电器的设计

引言 §1.1 无线充电技术的背景 随着智能手机、数码相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内置锂电池续航短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有研究指出,全球无线充电技术将于2017年形成一个70亿美元的市场。 据了解,无线充电技术来源于日本。日本富士通公司2010年9月宣布其研究出了新的无线充电技术,可实现在距离充电器几米远的地方进行无线充电。而所谓的无线充电技术,即不用通过电源线和电缆等一切外接设备,就可给电子设备充电。其原理是利用磁共振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的空气中传输电荷,线圈和电容器则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形成共振,实现电能高效传输的技术。 综观目前的电子市场,锂电池等电子产品用电池在技术上迟迟没有取得新的突破,导致电池根本满足不了用户的用电需求。而目前出现的移动电源充电器在给电子产品充电时也需要数据线。而且移动电源容量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户移动用电的需求。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或可解决移动电子产品的充电难题。据了解,目前在北美,大批通过近距离无线充电技术解决智能手机充电难题的创业公司开始出现。而随着无线充电网点的完善,无线充电技术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1]。 §1.2 无线充电技术的先驱 根据报道和网络检索,世界上各个国家已经投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当中[2]。 Palm︱美国 Palm公司是美国老牌智能手机厂商,它最早将无线充电应用在手机上。它推出的充电设备“触摸石”,就可以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无线为手机充电。 海尔︱中国 海尔推出的概念性“无尾电视”,不需要电源线、信号线和网线。海尔称该产品采用了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的无线电力传输技术。 Powermat︱美国 目前 Powermat 推出的充电板有桌面式和便携式等多种,主要由底座和无线接收器组成,售价在100美元左右。 劲量︱美国

无线充电器原理

无线充电系统设计原理与实作 作者:富达通科技ART 到了2011年初,无线充电技术经过数年的推广 与演进后开始受到各界瞩目。无线充电是指具有电池的装置透过无线感应的方式取得电力而进行充电,其方便性可以让消费者愿意支付额外的费用购买无线充电相关产品;因为有商机才会有厂商愿意投入相关产品开发,目前可以知道非常多知名品牌厂商已经将无线充电这个功能列入新一代的产品的规格之一。由于这产技术相当新颖且各厂商有自己对技术的表述,所以无线充电、感应式电力、非接触充电、无接点充电都是泛指相同的技术,距离1mm 到数公尺都是一样是无线,供电端与受电端交互作用就称感应,所以无线充电是广义的名词没有一定的规格。 原理简单,实作困难 无线充电的方法在实验阶段有开发出很多方法,但目前唯一有机会量产商品化为线圈感应式。线圈感应式的原理很简单,是百年前就被发现物理现象,但过去长久以来这样的线圈感应只运用在绕线式的变压器中。早期就有人发现将绕线式的变压器的将“E”型铁心绕线后对向紧贴后接上市电就可以感应传电,但距离略为分开后感应效果就消失,这是因为在市电60Hz 下,电磁波传递会随着距离增加能量快速衰退。在现今的应用中,由于装置本身需要有外壳包装,发射端加上接收端的外壳厚度至少从3mm 起算,早期电动牙刷产品开发时就发现当距离拉开后需要将线圈上的操作频率提高才能让电力能传送的更远;在电磁波中有一个特性,就是频率越高的电磁波可以传送比较长的距离后能量衰减较低。后来RFID 应用开始发展,主要就规划的三个频段LF 低频(125~135KHz)、HF 高频(13.56MHz)、UHF 超高频(860~960MHz)可以使用,而这些频段也造就了目前无线电力系统在设计之初频率采用的参考点。早在10年前电动牙刷的无线充电就已经上市,当时的传送功率小、充电时间长,在现在的智能手持装置的耗电状况来看,当时的充电能量不敷使用所以10年来还无法实用化。但这几年来发展出新的技术可用较高的“共振”接收效率运作方式,由于这个技术较新所以各界的说法很多,但都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接收线圈上都会有配置电容来构成一个具有频率特性的接收天线,在特定的频率下可以得到较大的功率移转。这部份就跟早期的电磁感应不同,当距离拉开后依然就可以得到良好的电力传送效果。共振的原理非常简单,就跟钢琴调音师一样放不同水量的玻璃杯,在精准的调音下可以将某个玻璃杯透过共振将其振碎;但其它的文章都没有提到,若是没有经过专业钢琴调音师训练的一般人,可能永远也调不出可以让玻璃杯振碎的频率!这就是原理简单、实作困难。

美特材料与无线传能

美特材料与无线传能 周五,我听了由同济大学的教授所做的关于“美特材料与无线传能”的讲座,感触很深。 在此之前,我对它有所耳闻,可是了解还是不深入,经过这次讲座我对美特材料的性能和原理都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无线传能也懂了许多。 从中,我了解到:美特材料是一种能使光发生负折射的物质,它显示了极其强大的电磁调控能力和非辐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它在未来世界中将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涉足于军事领域,如隐形战机,生活领域可以让我们隐身等。 然而使用美特材料研制隐形物品需要克服四大技术难关。①为达到完全隐形的效果,通过离被隐形物体最近的光波,必须以超过相对论的“光速极限”的方式偏转。②隐形效果只对特殊范围的波长有作用,只能在非常小的频率范围内发挥效果。③防护罩可用于覆盖任何形状的物体,但不能飘动。移动的物体会破坏隐形效果。④研制出针对雷达的隐形材料还相对容易,其内部结构用毫米计算即可。但要研制出针对视觉的隐形材料,则难度很大,其结构必须是纳米级别的。不过理论上的隐形已经实现,因此我想不远的将来这将成为现实。 另一个高科技是无线传能。即无线能量传输或无线功率传输,它是指能量从能量源传输到电负载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传统的用有线来完成,而是通过无线传输实现。而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又分四种:①辐射技术:通过某种独特的接收器接收空气中尚未散失的辐射能量,并将其转换成电能,储存给附近的电池中;②磁场共振技术:当两个物体在同一频率实现共振时,将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③电感耦合技术:通过相对很直接的接触来进行能量传输,尤如把机器放在一个垫子上就能进行充电;④从环境中“收获”能源:将自然界出现的热能、光能和振动能转换成所需的能量。这项技术十分节能且有相对较远的传输距离。 无线传能技术在生活中也有诸多应用,例如无线充电器。无线充电系统主要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线圈进行能量耦合实现能量的传递。只需把电池和接收设备放在充电平台上即可对其进行充电,十分方便。当然,这项科技还有许多的领域值得我们开发,我想在未来它将更为普及。 总之,这次的讲座令我受益匪浅,我对于现在世界的前沿科技有了更多的认识,也让我了解了这些科技存在的不足,不过我坚信它们会被逐渐的完善并最终造福全社会。

无线充电系统设计方案

电源招聘专家 无线充电系统设计方案 无线充电是指具有电池的装置透过无线感应的方式取得电力而进行充电,其方便性可以让消费者愿意支付额外的费用购买无线充电相关产品;因为有商机才会有厂商愿意投入相关产品开发,目前可以知道非常多知名品牌厂商已经将无线充电这个功能列入新一代的产品的规格之一。由于这产技术相当新颖且各厂商有自己对技术的表述,所以无线充电、感应式电力、非接触充电、无接点充电都是泛指相同的技术,距离1mm到数公尺都是一样是无线,供电端与受电端交互作用就称感应,所以无线充电是广义的名词没有一定的规格。 原理简单·实作困难 无线充电的方法在实验阶段有开发出很多方法,但目前唯一有机会量产商品化为线圈感应式。线圈感应式的原理很简单,是百年前就被发现物理现象,但过去长久以来这样的线圈感应只运用在绕线式的变压器中。早期就有人发现将绕线式的变压器的将“E”型铁心绕线后对向紧贴后接上市电就可以感应传电,但距离略为分开后感应效果就消失,这是因为在市电60Hz下,电磁波传递会随着距离增加能量快速衰退。 在现今的应用中,由于装置本身需要有外壳包装,发射端加上接收端的外壳厚度至少从3mm 起算,早期电动牙刷产品开发时就发现当距离拉开后需要将线圈上的操作频率提高才能让电力能传送的更远;在电磁波中有一个特性,就是频率越高的电磁波可以传送比较长的距离后能量衰减较低。 后来rfid应用开始发展,主要就规划的三个频段LF低频(125~135KHz)、HF高频(13.56MHz)、UHF超高频(860~960MHz)可以使用,而这些频段也造就了目前无线电力系统在设计之初频率采用的参考点。早在10年前电动牙刷的无线充电就已经上市,当时的传送功率小、充电时间长,在现在的智能手持装置的耗电状况来看,当时的充电能量不敷使用所以10年来还无法实用化。但这几年来发展出新的技术可用较高的“共振”接收效率运作方式,由于这个技术较新所以各界的说法很多,但都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接收线圈上都会有配置电容来构成一个具有频率特性的接收天线,在特定的频率下可以得到较大的功率移转。这部份就跟早期的电磁感应不同,当距离拉开后依然就可以得到良好的电力传送效果。共振的原理非常简单,就跟钢琴调音师一样放不同水量的玻璃杯,在精准的调音下可以将某个玻璃杯透过共振将其振碎;但其它的文章都没有提到,若是没有经过专业钢琴调音师训练的一般人,可能永远也调不出可以让玻璃杯振碎的频率!这就是原理简单、实作困难。

无线传能充电器设计论文

无线传能充电器 摘要:本项目设计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无线传能充电器,通过线圈将电能以无线方式传输给灯泡(电池)。本无线传能充电器由能量发送单元与能量接收单元两大部分组成,可以在5cm范围内对灯泡(电池)进行充电。 Abstrast::This project designed a simple and practical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charger, through the coil to transmit power wirelessly to a lamp (batteries). The wireless transmission to send the charger from the power unit and receiving unit of energy of two major components, can be within 5cm of the bulb (battery) to charge. 一方案设计: (1)理论分析:为实现无线充电器系统,主要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是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构成一个可分离的耦合变压器,电能一非接触的方式传送到负载设备。电能磁能是这电场与磁场的周期性变化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传播。 本设计的关键点之一是利用线圈耦合的方式进行能量传递,使接收单元接收到足够的能量,以保证后续电源的能量供给。二是如何提高充电电路的能量利用效率,在满足充电电路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低功耗的设计。 (2 )设计方案论证 1 主振荡电路: 方案一:使用有源晶振,若载频为2MHz,载频较高,与之谐振电容可能非常小,由于分布电容的影响,调试困难。并且虽然可以产生稳定的工作频率,但频率不可调,很难产生谐振。 方案二:采用NE555做产生波形电路,调节555的变阻器大小可以再一定范

无线充电器的设计说明

目录 引言: (2) 1 无线充电器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4) 1.1 国外发展及现状 (4) 1.2 国内发展及现状 (5) 1.3 建立国际统一标准 (5) 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6) 2.1 系统整体框图 (6) 2.2 供电电源模块 (7) 2.3 发射电路 (8) 2.4 接收转换电路 (9) 2.5 充电电路 (10) 3 主要元器件选择 (11) 4 调试要点 (11) 4.1 调工作频率 (11) 4.2 调基准电压 (12) 4.3 调充电控制 (12) 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2)

无线充电器的设计 电子系本科0902班学生XX 指导老师XXXXXX 摘要:无线充电器运用了一种新型的能量传输技术——无线供电技术。该技术使充电器摆脱了线路的限制,实现电器和电源完全分离。在安全性,灵活性等方面显示出比传统充电器更好的优势。在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无线充电器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设计了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的无线充电装置,重点论述了实现此装置系统的结构和磁耦合方案,及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关键部件—耦合变压器的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无线充电技术;磁耦合;电磁感应;充电器 引言: 现今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如手机,MP3和笔记本电脑等进行充电的方式主要是一端连接交流电源,另一端连接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电池的有线电能传输。这种方式有很多不利的地方,首先频繁的插拔很容易损坏主板接口,另外不小心也可能带来

触电的危险。因此,非接触式感应充电器在上个世纪末期诞生,凭借其携带方便、成本低、无需布线等优势迅速受到各界关注。目前无线充电的技术已经开始在手机中运用。由于无线传输的距离越远,设备的耗能就越高。要实现远距离大功率的无线电磁转换,设备的耗能较高。所以, 实现无线充电的高效率能量传输,是无线充电器普及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统一的标准,使不同型号的无线充电器与不同的电子产品之间能匹配,从而实现无线充电。 我们的生活几乎每天都会有这样一幕幕的场景:拉出一根数据线,连接手机和插座为手机、数码相机、MP3 播放器等充电,完美音质的音响、超清晰超大屏幕的液晶屏电视背后依靠一根长长的电源线……面对如此多的“电源线”,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这些线全部消失,被一种看不见的传输工具所替代?那样我们就不用再为各种缠绕在一起的电线影响美好的生活。其实这样的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无线充电技术在2007 年就已获得了20 项专利,多种设备可以使用一台充电器[1]。手机、电脑、音乐播放器、电动工具和其他的用电设备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有线充电器将会离我们远去。通过使用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神奇的传输电能,电磁耦合技术将会成为连接充电基站和设备的桥梁。在当前的大部分充电器,都通过金属电线直接接触的方式,给设备内置电池充电的情况下,无线充电器显示了它自己先天的优越性。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在于便捷性和通用性[2]。目前缺点就是效率低。现今对便携式电子产品进行充电用的数据线连接器不仅仅可以进行电能的传输,同时还能把音频和视频文件通过USB 接口同步传送到设备上。无线充电技术还是会给WiFi 和电池技术带来进步的。另外,通过采用无线充电技术,移动设备公共充电站将会有可能成为现实。 近年来,随着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无线充电已经实现。依靠线圈之间的电磁感

全面解析无线充电技术

摘要:扔掉电源线,给自己的智能手机进行无线充电。相对于大功率电能传输,小功率的无线充电技术更具实用价值,需要频繁充电的智能手机是该项技术最大的受益者。 扔掉电源线,给自己的智能手机进行无线充电。这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有点天方夜谭。但事实上,无线充电技术很快就要进入大规模的商用化,这项此前不为大众所熟悉的技术,正悄然来到我们的面前。 老技术、新技术 以无线的方式传输电能,其实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技术,它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拥有电力的19世纪。当时对于电力的传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爱迪生为代表的有线派,即架设线缆用于电力的远距离传输,这种方案成熟可靠,缺点是工程量巨大,并且成本高昂。还有一种就是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世界上第一台交流电发电机的发明者)在19世纪末提出的无线传输方式,特斯拉当时构想通过电磁感应的方式,让电能以大地和天空电离层为介质进行低损耗的传送。这项实验据说获得成功,但是因政治和经济因素被中止。无线传输技术后来只是被用于电信号发送领域,也就是信息的交流,远距离能量传输从来都没有进入实用化,虽然它在物理学上是完全可行的。 诺基亚Lumia 920智能手机可实现无线充电

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这种局面才获得改变。在电动牙刷、剃须刀等不少低功率的日用家电产品中,我们看到了非接触式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给用户带来相当的便利。随着无源式RFID电子标签的实用化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大发展,诸如隔空点亮灯泡的无线供电实验也屡见报端,这一切都点亮了人们对“无线”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科学界也不遗余力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2001年5月,国际无线电力传输技术会议在印度洋上的法属留尼汪岛(Reunion Island, France)召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皮格努莱特(G. Pignolet)作了一个公开实验:他利用微波技术,将电能以无线的方式传输,最后点亮了一个40米外的200瓦灯泡。其后,据研究者有关文章介绍2003年在岛上建造的10千瓦试验型微波输电装置,已开始以2.45GHz 频率向接近1km的格朗巴桑村(Grand-Bassin)进行点对点无线供电。 到2006年末,也有报道称麻省理工学院在无线电力传输技术上获得突破:以物理学助教授马林·索尔贾希克为首的研究团队试制出的无线供电装置,可以点亮相隔2.1米远的60瓦电灯泡,能量效率可达到40%,相关内容刊登在2007年6月7日的《ScienceExpress》在线杂志上。这个“隔空点灯泡”实验引起了欧美及全球各大媒体的极大关注。后来英特尔西雅图实验室的Joshua R.Smith在这一成果上进行改进研究,并将供电效率提高到75%(1米范围内),这样的效率相当了不起,对于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这样的设备来说已足够优秀,而英特尔也在2008年8月的信息技术峰会上对此作了演示。 不过,相对于大功率电能传输,小功率的无线充电技术更具实用价值,需要频繁充电的智能手机是该项技术最大的受益者。在四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诺基亚Lumia 920智能手机上看到了商用级无线充电技术的身影,与此同时大量的手机厂商和外设厂商跟进,针对智能手机的无线充电技术一夜之间就进入爆发前夜。 无线充电四大“流派” 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通过电磁感应“磁耦合”进行短程传输,它的特点是传输距离短、使用位置相对固定,但是能量效率较高、技术简单,很适合作为无线充电技术使用。第二类是将电能以电磁波“射频”或非辐射性谐振“磁共振”等形式传输,它具有较高的效率和非常好的灵活性,是目前业内的开发重点。第三类是“电场耦合”方式,它具有体积小、发热低和高效率的优势,缺点在于开发和支持者较少,不利于普及。第四类则是将电能以微波的形式无线传送——发射到远端的接收天线,然后通过整流、调制等处理后使用,虽然这种方式能效很低,但使用最为方便,英特尔是这项方案的支持者。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充电器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充电器设计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院(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指导教师: 助理指导教师: 二〇一五年五月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无线充电器技术原理简介

无线充电器技术原理简介 -------------------------------------------------------------------------------- 无线充电技术利用了电磁波感应原理,及相关的交流感应技术,在发送和接收端用相应的线圈来发送和接收产生感应的交流信号来进行充电的的一项技术,用户只需要将充电设备放在一个“平板”上即可进行充电,这样的充电方式过去曾经出现在手表和剃须刀上,但是当时无法针对大容量锂离子电池进行有效充电。无线充电器技术原理构图如图2所示 最初由英国一家公司发明了一种新型无线充电器,它看上去就像一块塑料鼠标垫,这个“鼠标垫”里装有密集的小型线圈阵列,可产生磁场,将能量传输给装有专用接收线圈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接收线圈由磁性合金绕以电线制成,大小和形状都与口香糖相似,可以很方便地贴在电子设备上。将手机等放在垫上就能充电,并能同时给多个设备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此前已经出现,但这项新发明更为方便实用。手机等设备只要贴上接收线圈,放置在“鼠标垫”上的任一位置都可充电,不像以前的一些技术那样需要精确定位。几个设备同时放在垫子上,可以同时进行充电。充电器产生的磁场很弱,能够给设备充电但不会影响附近的信用卡、录像带等利用磁性记录数据的物品。 电磁感应无线输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 电磁感应无线输电技术已经在诸如电动牙刷等小功率产品上获得了应用,但更大功率的传输目前还不现实。Intel日前则在会场上演示了无线公供电驱动一枚60W电灯泡。该项研究是由Intel西雅图实验室的Joshua R. Smith领导的,部分技术基于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Marin Soljacic的研究。可以在一米距离内无线给60W灯泡提供电力,效率高达75%。Intel 首席技术官Justin Rattner表示,未来可以将无线充电装置安装在办公桌内部,只要将笔记本或PDA等电器放在桌上就能够立即供电。

无线充电技术(四种主要方式)原理与应用实例图文详解

无线充电已经在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无绳电话等部分家电产品中实用化,现在其应用范围又扩大到了智能手机领域及电动汽车和列车领域。未来可以将无线充电装置安装在办公桌内部,只要将笔记本或PDA 等电器放在桌上就能够立即供 电。 以下是四种主要无线充电方式: 无线充电方式 充电 效率 使用频率范围 传输距离 电场耦合方式 电磁感应方式 92% 22KHz 数mm-数cm 磁共振方式 95% 13.56MHz 数cm-数m 无线电波方式 38% 2.45GHz 数m- 1.电磁感应方式

无线供电驱动一枚60W电灯泡,效率高达75%。 电磁感应无线充电产品示意图

电磁感应方式,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的中心必须完全吻合。稍有错位的话,传输效率就会急剧下降。下图靠移动送电线圈对准位置来提高效率。 目前,市场上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器大部分都符合总部位于美国的业界团体“无线充电联盟(WPC)”所制定的“Qi”规格。Qi源自汉语“气功”中的“气”, 无线充电方式包括“磁共振”及“电波接收”等多种方式,Qi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通过实现标准化,只要是带有Qi标志的产品,无论是哪家厂商的哪款机型均可充电。

在伦 敦利用其最新研发的感应式电能传输技术成功实现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在展示过程中,该公司将电能接收垫安装于雪铁龙电动汽车车身下侧,这样电池就可以通过无线充电系统进行无线充电。

电动牙刷无线充电示意图 一种无线充电器发送和接收原理图

2. 磁共振方式 磁共振方式的原理与声音的共振原理相同。排列好振动频率相同的音叉,一个发声的话,其他的也会共振发声。同样,排列在磁场中的相同振动频率的线圈,也可从一个向另一个供电。 相比电磁感应方式,利用共振可延长传输距离。磁共振方式不同于电磁感应方式,无需使线圈间的位置完全吻合。 应用: 三菱汽车展示供电距离为20cm,供电效率达90%以上。线圈之间最大允许错位为20cm。如果后轮靠在车挡上停车,基本能停在容许范围内。 索尼公司发布的一款样机:无电源线的电视机利用磁场共振实现无线供电的电视机。 还有将供电线圈埋入道路中,在红灯停车时和行驶中为电动汽车充电的构想,以及利用植入轨道中的线圈为行驶中的磁悬浮列车供电的设想。 磁共振方式由能量发送装置,和能量接收装置组成,当两个装置调整到相同频率,或者说在一个特定的频率上共振,它们就可以交换彼此的能量。

太阳能无线充电器说明书概论

太阳能无线充电器 设计者:程鲁,崔佳林,曹灿,王旸 指导教师:施悦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作品内容简介 进入21世纪以来,节能、环保成为了全世界各国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握的重点,近年来我国也在大力倡导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随着现代电力革命的不断深入,关于新的电能利用方式的发展方向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传统电能传输和使用方式限制了电能技术的发展,繁杂的电线不仅占据大量空间,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烦扰与不便,同时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电线老化、电线杂乱引发的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亿元,人员伤亡及潜在威胁更是无法预计。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电磁谐振的太阳能无线充电器。装置基本思路: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振荡信号发生模块宽频带高频功率放大模块谐振的发射线圈谐振接受线圈高频整流滤波电路负载。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储存在蓄电池中,蓄电池再将电能供给振荡信号发生模块,振荡信号发生模块发出3.1MH左右高频频率信号,经过功放模块后输出10W功率给发射线圈,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具有相同的固有频率,当发射线圈所发射的频率达到固有频率时,即皆为3.1MHz左右的频率时,接、发射线圈间实现电磁谐振,能量就从发射极线圈以隧道方式传输至接受级线圈,从而实现了电能的无线传输,然后经过高频整流滤波电路将高频交流变成直流,供给手机等小功率电子设备。创新点:(1)采用太阳能作为装置的能量来源,环保节能;(2)采用谐磁共振的方式实现无线电能传输,比一般的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方式效率更高,传输距离更远;实验显示,在发射接收线圈匹配的情况下,晴天情况下,将太阳能电池板正对南方,与地面成30-40度夹角,BSM100-36型平板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额定输出电压18V、功率5W,可在14h左右将12V-4AH松下免维护蓄电池电量充满。在5-24V范围内调节第二路DC直流转换器输出电压,发现三星I9300手机可以在30mm-40mm距离内,与线圈轴线成300度范围内正常充电。当手机充电基座距离发射基座近时,输出电压大;距离远时输出电压小,多余能量以驻波形式通过谐振电路返回功放,自动调节输出电流大小。与手机连接的线圈具有稳压电路,可稳定输出4.2V-5V电压。保证手机充电过程的稳定性。装置不受非铁磁类介质影响,且对人体无伤害。基于谐振耦合的无线供电装置,能解除电线对人类生活的约束,减少因电线老化引起的事故的发生,提高用电的安全性;在提倡环保的今天,本项目的研究成果积极的响应了保护环境和节能降耗号召,具有很强的推广性。

小功率无线充电器设计

` 三江学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小功率无线充电器设计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起讫日期

摘要 无线充电器是指采用电磁感应原理来充电的器材,原理很像变压器。这个系统有两个端口,一个是发射端,一个是接受端,发射端和接受端都是由线圈构成,发射端线圈和电路相连可以发射电磁波,接收端接收电磁波后连接到内部电路产生直流电压。因为这种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很多厂商都在研究这个技术,他们对这种技术都有自己的叫法,例如无线充电、感应电力、不接触充电、无接点充电都是指这种的技术,供电与受电端交互作用就是电磁感应,所以无线充电技术是广义的词没有绝对的参数设定。无线充电技术有很多好处,例如非常方便,通用,安全,很多电气设备都可以使用一种充电基站,相信在将来,所有的设备都会用无线充电。这给人们带来的意义和影响非常重大。这篇文章讲解一种以电磁感应原理为基础在运用一些无线充电控制芯片实现电能传输的无线充电器装置。对电磁感应原理,系统电路和控制芯片进行了重要分析。 关键词:电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控制芯片

ABSTRACT Wireless charger is the principle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to charge the equipment, principles like transformers. This system has two ports, one transmitter and one receiving end , the transmitting end and the receiving end is constituted by a coil , the transmitter coil and the circuit connected to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can be transmitted , the receiving side receives an electromagnetic wave generating circuit connected to a DC voltage to the internal . Because this technology is not yet fully mature , many manufacturers are looking at this technology, they have their own name for this technology , such as wireless charging , inductive electricity, do not touch the charge , non-contact charging all refer to this technology, interaction with the receiving end power is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 the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is a broad term there is no absolute parameters.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has many advantages , such as very convenient , universal , safe, many electrical devices can use a rechargeable base , I believe that in the future, all devices will use wireless charging . This gave rise to a very substantial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 This article explains a kind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principle is based on the use of some wireless charging control chip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harger . On the principle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 circuits and control systems important chip analysis . Key words: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principle;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Wireless charging control chip;

基于QI协议的无线充电器的设计

基于QI协议的无线充电器的设计 【摘要】通过对无线充电三种方式的研究,选择QI协议作为本设计的设计方式。主芯片选用了TI系列的无线充电芯片,用符合WPC1.1 标准的无线电源发送器管理器bq500211a作为发射芯片,用符合Qi (WPC)标准的高度集成的次级侧直充式锂离子充电器bq51050b作为接收部分,完成了无线充电器的设计。 【关键词】QI;无线充电;TI;bq500211a Abstract:By study of three ways of wireless charger,the design of the application is based on QI protocol.TI”s wireless charging chip is Selected as main chip .Using TI”s bq500211a as the emission chip to meet the WPC1.1 standard of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manager,and Using TI’s bq51050b as the receiving part to meet the standard of lithium ion charger of highly integrated straight type secondary side,completed the wireless charger designs. Key words:Qi;wireless charging;TI;bq500211a 1.引言 無线电力传输几乎与无线电波同时产生,但由于社会的需要,尤其是战争中对无线通信的迫切需要,无线电波迅速发展起来,也可以用来传输能量,所以无线电力传输也迅速发展起来,目前这已是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种技术。QI是世界上第一个推出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推出的“无线充电”的标准,该标准具有两大特点,即:简便、通用。只要把符合QI标准的电子设备放在无线充电器上就可以进行充电了,所以很简便;而通用是指只要是符合QI标准的电子设备都可以使用QI的充电器。

无线充电器技术及原理简介

无线充电器技术原理简介 无线充电技术利用了电磁波感应原理,及相关的交流感应技术,在发送和接收端用相应的线圈来发送和接收产生感应的交流信号来进行充电的的一项技术,用户只需要将充电设备放在一个“平板”上即可进行充电,这样的充电方式过去曾经出现在手表和剃须刀上,但是当时无法针对大容量锂离子电池进行有效充电。无线充电器技术原理构图如图2所示 最初由英国一家公司发明了一种新型无线充电器,它看上去就像一块塑料鼠标垫,这个“鼠标垫”里装有密集的小型线圈阵列,可产生磁场,将能量传输给装有专用接收线圈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接收线圈由磁性合金绕以电线制成,大小和形状都与口香糖相似,可以很方便地贴在电子设备上。将手机等放在垫上就能充电,并能同时给多个设备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此前已经出现,但这项新发明更为方便实用。手机等设备只要贴上接收线圈,放置在“鼠标垫”上的任一位置都可充电,不像以前的一些技术那样需要精确定位。几个设备同时放在垫子上,可以同时进行充电。充电器产生的磁场很弱,能够给设备充电但不会影响附近的信用卡、录像带等利用磁性记录数据的物品。 电磁感应无线输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 电磁感应无线输电技术已经在诸如电动牙刷等小功率产品上获得了应用,但更大功率的传输目前还不现实。Intel日前则在会场上演示了无线公供电驱动一枚60W电灯泡。该项研究是由Intel西雅图实验室的Joshua R. Smith领导的,部分技术基于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Marin Soljacic的研究。可以在一米距离内无线给60W灯泡提供电力,效率高达75%。Intel 首席技术官Justin Rattner表示,未来可以将无线充电装置安装在办公桌内部,只要将笔记本或PDA等电器放在桌上就能够立即供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