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淋巴细胞培养技术

淋巴细胞培养技术

淋巴细胞培养技术
淋巴细胞培养技术

一、苜蓿多糖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1.1动物

小白鼠

1.2材料

苜蓿多糖、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96孔细胞培养板、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台盼蓝、尼龙毛、

1.3试剂配制

1.3.1 RPMI-1640培养基配制

100 U/mL 青霉素、125 μg/mL 链霉素

将RPMI-1640干粉袋中的粉末用力往下甩,开口倒出粉末,量取800mL的三蒸水,先冲洗袋子至干净,然后加入2 g NaHCO3,搅拌定容至1000 mL,调pH值为7.1-7.3。过滤除菌,放于-20oC 储存。

1.3.2 胎牛血清

将冷藏的胎牛血清放在4°C,使之融化一半,然后室温放置使其完全融化。56°C水浴30 min 将其灭活,分装到15 mL的离心管中,-20℃保存备用。

1.3.3 pH7.2 PBS 缓冲液

准确称取8.0 g NaCl,0.2 g KCl,2.925g Na2HPO4·12H2O,0.2g KH2PO4,用三蒸水溶解,然后用HCl(1 mol/L)调pH值至7.2,加水定容至1000 mL,120°C高压灭菌,4°C 保存备用。

1.3.4 红细胞裂解液

称取NH4Cl 4.16 g,KHCO3 0.5g,Na2EDTA 0.02g,溶于100 mL蒸馏水中,调pH 7.2,加水至500mL,存于4oC。

1.3.5 MTT作用液

称取50 mg MTT(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商品名:噻唑蓝。是一种黄颜色的染料。),溶解在10 mL PBS 中,0.22 μm的滤器过滤除菌,4℃避光保存。(MTT有致癌性,用时需戴透明PE手套)

2(1)T、B淋巴细胞制备:

①颈椎脱臼法处死,用75%酒精消毒,浸泡1-2 min,在超净工作台中取出脾脏,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3次,剔除脂肪和结缔组织,置于含D-Hanks(相当于生理盐水)无菌培养皿里,放入含D-Hanks液的平皿中用灭菌的剪刀、镊子把器官剪碎,在200目的细胞筛网上挤压研磨过滤,收集细胞悬液。将Percoll分层液1 mL加到10 mL试管中,缓慢贴壁把以上淋巴细胞悬液加到分层液上面,把试管用橡皮塞塞紧,以3000 r/min 离心15 min;后

用移液管吸出淋巴细胞,用完全RPMI-1640洗2次,倒出上清,再准确加 5 mL完全RPMI-1640培养液,用枪头吹吸使之混匀,计数板显微镜下计数;计数以后以1000 r/min 离心5 min;离心以后弃去上清液,加适量的完全RPMI-1640培养液将细胞调成2×107 个mL-1,并用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力大于95%,即得到淋巴细胞培养液。

② T、B淋巴细胞的纯化[1]:

尼龙棉以0 .2 mol/L HCl浸泡6 h,再用大量蒸馏水反复冲洗,晾干。称取尼龙棉50 mg,将其仔细撕开装填入10 mL注射器内,高压灭菌。尼龙棉柱高度为6 cm,可有效地过滤(2~3)×107个细胞。用D-Hanks 液和RPMI-1640(含10% 胎牛血清)培养基洗柱各2次,以平衡pH、温度、排除空气,37°C放置1 h。上柱前,先将平衡液放出,垂直滴加入淋巴细胞悬液0.5 mL,平放尼龙棉柱,以细长的毛细滴管伸入柱内界面加入培养液0.5 mL封口,将柱于37°C静置孵育1 h,用预温的培养液淋洗柱2~3 次,流速控制在1 mL/ min ,收集最初的10 mL流出液,1300 r/min离心10 min,此即分离的纯化T 淋巴细胞。再用培养液边洗脱边挤压尼龙毛柱,用钢针缓缓从上至下挤压尼龙棉,使柱中细胞挤出,收集的洗脱液是

B 淋巴细胞,1300 r/min离心10 min,此即分离的纯化B淋巴细胞。

③流式细胞术测定T、B淋巴细胞纯度:取2个流式上样管,其中2管为纯化前的脾细胞悬液对照组,用于测定分选前T、B细胞含量,另外2管为纯化后的T、B 淋巴细胞样品组,用于测定分选后T、B细胞含量。向各管中分别加入5 × 105个脾细胞或T、B 淋巴细胞,并在管中补入含1% FBS的PBS溶液,使得各管总体积为0.5 ml,4°C条件下1000 rpm × 5 min 离心,然后小心倾倒上清,向管底相应加入小鼠Anti-CD3-FITC 或Anti-CD19-PE 荧光标记抗体100 μl/管(含荧光标记抗体原液1 μl),轻微震荡混匀,避光反应30 min。每管加入0.5 ml含1% FBS的PBS再次洗涤细胞,倾倒上清,加入0.5 ml含1% FBS的PBS 缓冲液重悬细胞,锡箔纸避光处理样品管,然后分别上流式细胞记数仪检测细胞纯度。

④将分离的T或B 淋巴细胞培养于RPMI-1640(含10%胎牛血清)完全培养基中,调整细胞数为5 × 106 mL-1。吸取100 μL细胞悬液加至96孔细胞培养板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苜蓿多糖,使其终浓度为12.5、25、50、100、200 μg/mL,每样均设置3个重复,并设空白对照孔,置CO2培养箱(5% CO2、37oC)培养48 h。

(2)MTT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增值指数):在含有10 %胎牛血清的RPMI1640 培养基中,于96 孔培养板培养淋巴细胞,置入含5 %CO2,95 %空气,37 ℃培养箱继续培养48 h后,每孔加入四氮唑盐(MTT) 10μL(5 mg/ml)标记,然后再培养8 h,用移液枪收集各孔细胞悬液,置入15 mL离心管中离心,弃上清,加入RPMI1640培养基冲洗,并重新转移到培养孔中,每孔加入15 % SDS 100μL,过夜。次日检测各孔OD570 nm值,计算增殖指数。

×100 %计算公式为: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 ,PI)=实验组OD值

对照组OD值

4 h,取出细胞培养板2000 r/min离心10 min,小心吸弃上层液体,再加90 mL DMSO,

振荡混匀后放入培养箱中裂解12 h后取出,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测540 nm下的吸光度值,作为T、B淋巴细胞增殖的指标。

(3)IL-2、IL-4、IFN-γ测定:利用ELISA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测定。

(4)抗体含量测定:

2.由以上试验确定刺激T细胞最适的苜蓿多糖浓度,分别加入含有Anti-TLR4、Anti-TLR2、Anti-CR3单克隆抗体、PD98059(MEK-1 抑制剂)、SP600125((SAPK/JNK 抑制剂)、SB203580(p38抑制剂)以及PDTC(NF-κB p65 抑制剂)的RPMI-1640溶液,继续培养2 h。2 h后加入最适浓度的苜蓿多糖,继续培养24 h。24 h后,无菌EP管小心收集上清,EP管1500 rpm × 10 min离心除去悬浮细胞,重新取上清液,用于测定IL-2、IL-4、IFN-γ含量

3.由以上试验确定刺激B细胞最适的苜蓿多糖浓度,分别加入含有anti-TLR4、anti-CD19、anti-CD79b单克隆抗体、PD98059(MEK-1抑制剂)、SP600125((SAPK/JNK 抑制剂)、SB203580(p38抑制剂)以及PDTC(NF-κB p65 抑制剂)的RPMI-1640溶液,继续培养2 h。2 h后加入最适浓度的苜蓿多糖,继续培养24 h,测定B细胞增殖能力。无菌EP管小心收集上清,EP管1500 rpm × 10 min离心除去悬浮细胞,重新取上清液,用于测定抗体分泌量。

淋巴细胞培养后主动免疫治疗反复自然流产疗效评价

#生殖医学# 淋巴细胞培养后主动免疫治疗反复自然流产疗效评价 武美丽 柳肃芬 作者单位:730050 甘肃,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免疫诊疗 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 i n taneous abo rtion,RSA )是妇科常见病之一,除遗传、内分泌、感染、自身免疫、解剖因素外,80%以上原因不明 [1] ,成为临床难治性不育症。近年来国内外学 者根据Beer 等[2] 在1981年创立的淋巴细胞主动免疫疗法,对原因不明的反复自然流产(unexpla i n 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 o n ,URSA )患者大胆采用丈夫和无关个体淋巴细胞进行主动免疫治疗,大大提高了URSA 的临床诊治水平。2006年3月~2007年6月,我们运用配偶淋巴细胞培养后皮内注射法对40例URSA 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妊娠预后,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就诊本院生殖免疫诊疗中心门诊的RSA 患者。详细询问病史、经妇科检查、子宫输卵管造影或宫腔镜检查证实无生殖器器质性病变,内分泌化验正常,体温双相,黄体期不少于12d,且较平稳,夫妻染色体核型正常,TORC H 常规检查无异常,排除血型不合,自身免疫无异常(抗心磷脂抗体、抗核抗体、抗精子抗体、抗透明带抗体等阴性),配偶精液常规在正常范围者诊断为URSA 。对其符合条件的66例URSA,经征求意见表示愿意参加研究,并签知情同意书,根据患者的自愿分为3组,孕前实行主动免疫治疗(孕前治疗组)20例,确诊妊娠后实行主动免疫治疗(孕后治疗组)20例,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黄体酮保守治疗。3组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9岁)、健康状况、流产次数(既往曾发生自然流产2~10次,平均流产次数314次)及流产时间(流产时孕周为5~12周,平均孕周7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05)。 21淋巴细胞的培养:全部采用RSA 患者配偶 为供血对象,身体健康,传染病4项正常(甲肝病毒、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爱滋病病毒检测阴性)。无菌技术抽取配偶外周抗凝全血30m ,l 常规肝素抗凝,与等量磷酸缓冲液(phosphate ba-l anced so l u ti o n ,PBS)混合,使用Fico ll-H ypaque 法密度离心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 l b l o od m ononuc lear cel,l PB M C)。用RP M I 1640培养液洗涤离心2次,加入培养液后置于培养瓶中于37e 5%CO 2培养箱内。培养液配制,每1m l 含RP M I 1640为0173m ,l 其中含重组人C -干扰素0105万U /m ,l 植物血凝素(phytohe m agg l u ti n i n ,P HA )0102m g /m ,l 5%小牛血清(012m l)。培养细胞内毒素和细菌培养阴性,酚红染色细胞活率\85%,培养72h 后的细胞再用019%氯化钠溶液洗涤2次,调整至细胞数为20~30@106 /m l 方可用于治疗。 31免疫治疗方法:孕前治疗组20例孕前治疗3次后嘱其妊娠,如3月内未受孕,行输卵管通液,并在排除不育症的情况下重新加强1次主动免疫治疗。妊娠35d 加强免疫1次,此后每3周治疗1次。孕后治疗组20例在确定怀孕后开始主动免疫治疗。2组均每3周给患者双侧前臂皮内多点免疫注射1次,每次每点为013~015m ,l 直至妊娠14周。课题组人员固定,接受本免疫疗法者不接受对该病的其它治疗。对照组26例URSA 患者再次妊娠后仅以黄体酮常规保胎药物治疗到妊娠12周停药。 41疗效判断标准:妊娠达28周以上,或分娩正常新生儿为成功妊娠,再次流产、死胎及新生儿畸形作为妊娠失败。 51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10软件进行数据 分析,分析方法为V 2 检验,P <0105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40例URSA 患者经配偶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后,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完整版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 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西南大学《细胞生物学自主实验》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 析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年级班级:2010级5班 校区编码:北区 姓名:陈建坤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四日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 【摘要】: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具有贮存和传递DNA、控制基因活动和调整基因重组的作用。本文着重介绍通过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初步了解到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与人类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该实验采用人工离体培养的方法,采集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在加有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刺激小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而进行有丝分裂)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72±2)恒温培养,秋水仙素处理、低渗和固定,获得大量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最后经过空气干燥法制片,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关键字】: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人工离体培养 一.引言: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具有贮存和传递DNA、控制基因活动和调整基因重组的作用。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将人的一个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在技术的基础上,按照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特征(主要根据着丝点位置),对染色体进行分组、排队和配对。这对于探索人类遗传病的发病机理,探讨动物和植物的起源,以及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直到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对染色体本身的细致深入研究才成为可能。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形态与功能之间,人类G显带核型图谱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1952年徐道觉用低渗法使细胞膨胀,使染色体充分分散开来。1956年,Tjio等用秋水仙素使细胞分裂固定在分裂中期,增加了细胞分裂相。之后,有科

淋巴细胞分离液说明书

Lonza Walkersville, Inc. https://www.doczj.com/doc/c412958969.html, biotechserv@https://www.doczj.com/doc/c412958969.html, Tech Service: 800-521-0390 Document # INST-17-829-1 06/07 Walkersville, MD 21793-0127 USA ? 2007 Lonza Walkersville, Inc. Lymphocyte Separation Medium Instruction For Use 17-829E Introduction Lymphocyte Separation Medium (LSM) is a mixture of Ficoll? and sodium diatrizoate (Hypaque) with density adjusted to 1.077 g/ml. This sterile filtered product is intended for laboratory/manufacturing use, and is not for in vitro diagnostic use. It is commonly used to isolate lymphocytes from human blood. One protocol to accomplish this is presented here. Protocol 1. Anticoagulated blood (citrated or heparinized) should be used. Note: Always treat human and other primate source material as potentially infectious and take safety precautions. 2. Dilute blood 1:1 with calcium-magnesium-free PBS and layer 9 ml onto 6 ml LSM. Use a clear plastic centrifuge tube with a cap. For large volumes use a similar ratio of diluted blood to LSM. 3. Centrifuge at 400xg for 15 minutes. 4. Remove plasma-PBS without disturbing the interface. 5. Collect the interface with a cannula and dilute to 20 ml in serum-free medium, such as RPMI 1640. 6. Centrifuge at 70xg for 10 minutes. 7. Discard supernatant fluid and resuspend pellet in 2-3 ml serum-free medium. 8. Count nucleated cells on a hemocytometer or electronic counting device. 9. Lymphocytes will be concentrated at the interface, along with some platelets and monocytes. Granulocytes will be found mostly in the Lymphocyte Separation Medium and erythrocytes will pellet at the bottom of the tube. References 1. Boyum, A. 1968. Isolation of mononuclear cells and granulocytes from human blood. Isolation of mononuclear cells by one centrifugation, and of granulocytes by combining centrifugation and sedimentation at 1 g. Scand. J. Clin. Lab. Invest. Suppl. 97:77-89. 2. Boyum, A. 1976. Isolation of lymphocytes, granulocytes and macrophages. Scand. J. Clin. Lab. Invest. Suppl. 5:9-15. 3. Boyum, A. 1977. Separation of lymphocytes, lymphocyte subgroups and monocytes: a review. Lymphology. 10-2:71-6. 4. Boyum, A. 1984. Separation of lymphocytes, granulocytes and monocytes from human blood using iodinated density gradient media. Methods Enzymol. 108:88-102. 5. Boyum, A. et al. 2002. Separation of Human Lymphocytes from Citrated Blood by Density Gradient (NycoPrep) Centrifugation: Monocyte Depletion Depending upon Activation of Membrane Potassium Channels. Scand. J. Immunol. 56-1:76-84. 6. Koistinen, P. 198 7. Human peripheral blood and bone marrow cell separation using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on Lymphoprep and Percoll in haematological diseases. Scand. J. Clin. Lab. Invest. 47-7:709-14. 7. Rola-Pleszczynski, M. and W.H. Churchill. 1978. Purification of human monocytes by continuous gradient sedimentation in ficoll. J. Immunol. Methods. 20:255-62. Product Use Statement THESE PRODUCTS ARE FOR RESEARCH USE ONLY. Not approved for human or veterinary use, for application to humans or animals, or for use in clinical or in vitro procedures. INST-17-829-1 06/07 Ficoll is a trademark of GE Healthcare. All other trademarks herein are marks of Lonza Group or its subsidiaries. 1

美国、欧盟和中国生物技术药物的比较

行业信息[石油化工] 美国、欧盟和中国生物技术药物的比较 05 25 2005 10:34AM 美国、欧盟和中国生物技术药物的比较 胡显文1** 陈惠鹏1 汤仲明2 马清钧1 (1.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71; 2.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100850) 美国、欧盟和中国的药管部门每年批准的药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已上市药物的新适应症,有一部分是不同公司生产的相同产品,许多相同药物重复计算,造成了统计上的很多混淆,使人误认为现在已批准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有几百种,而实际上只有不到100种,即人们想象的生物技术药物数量要远高于实际的数量。本文按照以下原则合并归纳生物技术药物,试图全面、准确、科学地统计欧美和中国已批准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以期令人对生物制药有一个详尽准确的了解: (1)本文归纳的生物技术药物是文献定义的狭义生物制药产品,即基因工程产品、抗体工程产品或细胞工程产品,如用大肠杆菌、酵母或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重组蛋白、用杂交瘤技术生产的治疗性抗体、用细胞培养技术制备的组织工程产品等,但不包括用细胞培养方法生产的减毒或灭毒疫苗。 (2)本文的生物技术药物不包括从血液、尿液或组织中提取的生物活性物质,如人血清白蛋白Albutein 、血源性凝血因子Alphanate (Factor VIII)、AlphaNine(Factor IX)、血源性CMV特异性免疫球蛋白CytoGam、血源性乙肝免疫球蛋白Nabi-HB、AVENTIS公司生产的链激酶Streptase?(非基因重组产物)等生物制品,也不包括FDA定义的New Biotech Drug中可引起细胞凋亡的物质,如三氧化砷注射液(Trisenox)、硝酸镓注射液(Ganite)等无机盐、Fuzeon等化学合成多肽,小分子有机物质Gleevec、Hepsera、Leustatin等。 (3)由于目前全球只有一种反义寡核苷酸药Vitravene,并且它是化学合成药物,不在本文统计范畴。(4)用同一系统表达的蛋白质序列完全一致的产品视为一种产品,如用E coli.表达的有8个品牌的生长激素产品BioTropin、GenoTropin、Humatrope、Norditropin、Nutropin Depot等,用CHO表达的2个品牌的EPO- 产品Epogen、Procrit等,统计时当作一种产品。 (5)用不同细胞或细菌表达的同一产品视为不同产品,如生长激素,有的用E coli.表达如BioTropin,有的用小鼠C127细胞表达如Saizen;又如胰岛素,有的用E coli.表达如Humulin,有的用Yeast表达如Novolin;再如凝血因子VIII,有用CHO表达的ReFacto,有用BHK表达的Helixate。 (6)突变体视为不同产品,如胰岛素突变体Humulog、Lantus、NovoLog等;又如EPO产品Epogen和EPO突变体产品 Aranesp。 (7)剂型的改变、添加其他成分或化学修饰都视为一种产品。如Novo Nordisk公司生产的速效、中效、长效、混合胰岛素系列产品Novolin、Novolin L、Novolin N、Novolin R、Novolin 70/30等,都是剂型的改变以改变胰岛素的生物吸收和药代动力学。又如干扰素a2b 的产品为Intron A,而在Intron A 中加入病毒唑就成为Rebetron,这两种产品都视为干扰素a2b一种生物技术药物;再如许多PEG修饰的药物如PEG-Intron(PEG化干扰素a2b),都与未修饰的产品归为一种产品。 本文所列的生物技术药物,几乎涵盖了所有美国、欧盟和中国的批准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主要资料来源为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https://www.doczj.com/doc/c412958969.html,)、美国制药协会(https://www.doczj.com/doc/c412958969.html,)、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协会(https://www.doczj.com/doc/c412958969.html,)、欧盟医药管理局(EMEA, www.emea.eu.int),以及每个生产厂商的网站及产品说明书,并且参考了文献。 1 美国FDA批准的生物技术药物

淋巴细胞培养

淋巴细胞培养 一、严格无菌操作 对实验室以及培养过程中所接触的试剂、液体、器皿、仪器的消毒,均应严格按照有关细胞培养的参考书的要求进行操作。无菌观念要贯穿整个实验的始终,不可松懈。 二、培养器皿的选择 淋巴细胞培养既可选择培养板(24 、48 、96 孔) 、培养瓶,也可选择三角烧瓶、试管等器皿进行培养。有研究表明提取的淋巴细胞用1. 5ml 离心管培养72 小时,细胞生长状况良好,细胞数与培养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用青霉素小瓶进行培养,淋巴细胞生长也非常好。可以认为,对散在的细胞培养来说,用小器皿具有以下优点: (1) 便于操作:1. 5ml 离心管为一次性使用,青霉素小瓶可反复刷洗,而培养板、培养瓶价格偏贵且用过几次之后,便有些模糊不清,尤其是塑料的。更为重要的是,淋巴细胞培养为悬浮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晃动,而大多数实验室没有恒温摇床。我们发现,在培养过程中每隔6~8小时晃动一次培养器皿,便可解决这个问题。青霉素小瓶、1. 5ml 离心管晃动起来相对容易些。(2) 减少污染:因为淋巴细胞培养的液体量较少,一般为100~200μl , 故文献资料中多见用培养板( 48 、96孔) ,少见用培养瓶。对分散的淋巴细胞培养,一方面一次用不了那么多孔,另一方面一旦一孔有污染,其他孔便有可能被波及,使其他孔的培养也失败。而且,晃动培养板时,很容易使液体溅到培养板盖上,增加污染的机会。而使用青霉素小瓶、1. 5ml 离心管等小器皿便可避免这些现象,但缺点是不易观察细胞生长,需取样加到载玻片上观察。 三、血清的选择 淋巴细胞对血清的要求较高,所以选用血清时要注意生产厂家。但胎牛血清价格昂贵,新生小牛血清或小牛血清也价格不菲,而使用自身血清不仅细胞长得好,而且更接近体内环境,避免了外来因素的干扰,使实验设计更严密。血清浓度在5 %~20 %时细胞生长比较好,当超过30 %时反而不利于细胞生长。 四、pH 值 细胞生长的最适pH 为7. 0~7. 2 ,可忍耐的pH 范围为6. 6~7. 8 ,当pH 低于6. 8 或大于7. 6 时, 都会抑制细胞生长。RPMI1640 培养基加入血清后pH 值一般升高0. 2~0.4 ,故配1640 培养液及其他用液时使pH 值达到7. 2比较合适,并且需经常检测pH 值。 五、培养空间 培养液与液面上的空间二者的体积比例一般以1∶10 为宜,培养液液面高度最好维持在2~5mm 的范围,以便于气体交换。 六、恒温培养箱 温度应维持在37 ℃,CO2 浓度为5 % ,O2 为95 % ,100 %的饱和湿度。 七、常见失败原因

(一)项目的意义、必要性和依据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

(一)项目的意义、必要性和依据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骨髓微环境细胞的起源细胞,是来源于发育早期中胚层和外胚层的一类多能干细胞。MSCs因其具有以下特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多向分化潜能:在体内/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脂肪、骨、软骨、肌肉、肌腱、韧带、神经、肝、心肌、内皮等多种组织细胞; (2)造血支持和促植入:作为造血微环境主要细胞成分——基质细胞系的干细胞,MSCs通过细胞对细胞的直接作用、分泌细胞外基质及多种细胞因子,实现对造血的精细调控,支持造血干细胞的生长,与造血干细胞共同移植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植入;(3)免疫调控:MSCs表达MHC-I类分子,不表达CD80,CD86,HLA-DR等协同刺激分子,体外可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内诱导免疫耐受,对于预防和治疗异基因造血细胞移植后引起的移植物抗宿主病,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有较好的应用前景。(4)自我复制:MSCs作为干细胞可以自我复制,体外扩增、增殖能力强,可以作为基因操作的干细胞平台,在基因治疗中有着十分诱人的前景。 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应用研究 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造血重建:近年来有关MSCs体内、外支持造血,抑制免疫功能的报道有很多,提示MSCs可以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共移植手段以及应用于临床相关疾病的治疗,可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存活率和移植后生存质量,从而大大提高移植治疗的有效性和适应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MSCs经静脉回输后广泛分布于骨髓、肝脏、脾、胃肠道、肾脏、肺脏及肌肉等器官组织,对受体BM-MSCs来源的检测结果发现,供体来源的MSCs能够定植于受体骨髓。Maitra等体外扩增人MSCs,与造血干细胞(HSC)共移植给NOD/SCID小鼠,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当HSC数量有限时,只有同时给予MSCs输注才能获得更为有效的造血植入。黄绍良等进行了自体和异基因MSCs联合脐血移植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异基因MSCs联合UD-UCBT具有明显促进造血恢复的作用。Lazarus等对MSCs 自体输注进行了I期临床试验,从23例造血系统肿瘤包括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多发性骨髓瘤(MM)、淋巴瘤缓解期患者中分别抽取骨髓10ml-15ml,体外培养扩增MSCs,15例患者经2-3次传代后给与3个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标本制备实验教学方法

107 第 30 卷第 1 期2012 年 2 月广东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V ol. 30 No. 1Feb. 2012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消毒灭菌知识和技能,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严密的思维方法和通过在PPT 上讲解后,再由带教老师用实物进行操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演示。这个过程加强了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树要使实验室成为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立学生的无菌概念。 和实验能力的主要阵地,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 1.2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确和教学模式,探讨不同层次、具有特色的、多样化立严格的无菌操作观念 的实验教学方法。《医学遗传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在经过适当改装后的实验室里,带教老师向学的一门必修课,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生讲解细胞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及要求后,由学生自是这门课程的重要实验教学项目之一,是综合性实己操作。配制培养基是实验的重要环节之一,要求验项目。该实验包括灭菌技术、培养基配制、采血在无菌条件下操作。以往因为实验室条件所限,必接种、细胞培养、收集细胞制备标本、G显带处理 须用预先在无菌实验室里配制好的培养基给学生做[1-2] 和镜下观察分析等内容,实验过程繁琐,耗时实验,如果使用市售的培养基则成本费用高,并且长。根据目前学生人数多以及本实验的特点,我们学生都没有动手的机会。由于配制培养基是一项细进行了以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微且繁琐的实验过程,一旦失败则后面的实验无法进行,要求带教老师把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仔细向1 多种实验手段结合,使繁琐的实验简单化学生交代清楚,包括一些操作的动作要领和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些学生会忘记按无菌操作要求用酒精1.1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了解实验中使用器械、物灯高温消毒试管口和玻璃器皿,或者忘记消毒玻璃品的清洗消毒灭菌程序 安培,教师要预先强调并密切观察学生的操作,及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本实验使用的仪器设备和试时纠正其错误,避免培养基被污染。学生们通过自剂,例如CO 培养箱、抽滤器、培养基(所需的药品2己动手配制培养基,了解了细胞培养的实验过程,及试剂)和秋水仙素、离心机、显微镜及玻璃器皿认识了每个操作环节的重要性,培养了高度的责任等,感到非常的陌生,因此我们应用多媒体教学手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段介绍它们的作用、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让学 1.3 开放实验室,使每个学生参与整个实验过程,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激发其学习兴趣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是在体外条件下的细胞培在完成了以上实验课后,根据实验要求分2次安养技术,整个过程必须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对排学生回实验室完成以下2个实验步骤。(1) 采血接实验所需的器皿(如烧杯、量筒、培养瓶、抽滤器、种及培养: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互相采静胶塞等)的消毒灭菌是进行细胞培养最重要及最基本脉血,注入配制好的培养液内进行培养。让学生互的条件,这个过程包括洗、煮、烤、高压灭菌。为 相采血进行实验,学生会更加关心实验的结果,更认真地进行后面阶段的实验,激发他们对这个实验的兴趣。(2) 在收获细胞前4 h ,尚要进行一个很关 摘 要:由于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这一实验教学课程耗时长,步骤繁琐,要求学生完成全部实验过程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操作起来不容易。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将普通实验室加以改造,采用集中采血、分批分阶段进行实验的方法开展实验教学,结果绝大多数学生均能顺利完成该实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细胞培养;染色体;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 6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4057(2012)01-0107-02DOI: 10.3969/j.issn.1005-4057.2012.01.044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标本制备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 廖 霞,陈小萍,周汝滨 (广东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广东湛江 524023) 收稿日期:2011-11-12;修订日期:2012-01-30作者简介:廖 霞(1959-),女,大专,实验师。

T淋巴细胞提取

淋巴细胞提取 一实验目的:小鼠脾淋巴细胞提取 二实验对象:B/C 小鼠 三实验器材: 1.试剂:淋巴细胞分离液、1640培养基 2.器材:无菌培养皿、200目尼龙网(裁成90mm*90mm正方形,灭菌)、10mL玻璃注射器内活塞(灭菌)、不同规格的镊子、剪刀若干(灭菌)、细胞实验常用器材(离心管、移液管、加样枪、离心机)、75%乙醇、烧杯(无菌)、大头针、超净台 四实验步骤: 1、断头处死小鼠,浸入75%的乙醇中浸泡1-2分钟。 2、在超净台中小心剪开小鼠腹部外皮,用大头针固定,再剪开小鼠腹腔,用镊子摘下小鼠脾脏。注意无菌操作。 3、参考图一,在35mm培养皿中放入4-5ml淋巴细胞分离液(使用前摇匀淋巴细胞分离液)。用镊子固定尼龙网,然后用注射器活塞轻轻研磨小鼠脾脏,使得分散的单细胞透过尼龙网进入淋巴细胞分离液中。(没研磨每一只脾脏话费的时间最好控制在5分钟之内,防止在研磨过程中液体挥发,使得密度与渗透压改变,影响分离效果) 4、把悬有脾脏细胞的分离液立即转移到离心管中,离心前再覆盖上大约200μL的1640培养基。 5、800g离心30分钟,注意离心设置较慢的加速度和减速度(如果有十档,一般设置在第三档)。离心结束后淋巴细胞会漂浮上来,在1640覆盖层下面聚集,细胞分层如图二所示

6、析出淋巴细胞层,再加入10mL1640培养基,250g离心10分钟。倾倒上清液,加入3-5mL Lympho-SpotTM无血清培养基重悬,细胞计数。 五、注意事项: ①离心前在细胞悬液上面加盖一层1640培养基,既有利于漂浮上来的淋巴细胞的聚集,又有利于下一步的吸取操作。覆盖层不必太厚,2Μl足矣。 ②如果实验者一次实验要处理很多只小鼠,需要注意两点:其一,每研磨一只小鼠,立即把脾细胞悬液从培养皿转入离心管中,注意盖严管盖,切不可敞口放在超净台中。否则,液体挥发,密度与渗透压都会改变,严重影响分离效果。其二,在所有的小鼠脾脏处理完后,统一再加1640覆盖层。如果加早了,两层液体会相互扩散,造成最终离心后的淋巴细胞层下移。 ③推荐使用尼龙网替代不锈钢网筛,以为尼龙网更柔软些 ④使用注射器活塞代替镊子研磨脾脏,由于镊子夹住脾脏的力度不好控制,易造成细胞死亡。

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

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 摘要:正常情况下哺乳动物的外周血中没有分裂相,这是由于外周血中的小淋巴细胞大多处于G0期。但在一定条件下,外周血中的小淋巴细胞受刺激转化成淋巴母细胞,随后进入有丝分裂。本实验介绍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方法,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和正常人染色体的组型分析。[1] 关键词:外周血淋巴细胞低渗处理空气干燥法染色体组型分析 前言:人体外周血细胞培养是制备染色体标本的常用方法。此方法取材方便,用血量少,操作简便。 1960年Nowell和Morhead验证,使红细胞凝集从而能分离出白细胞的植物凝集素(phytohaemagglutinin,PHA)是人和其他动物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刺激剂。在PHA的作用下,原来处于G0期的淋巴细胞转换为淋巴母细胞,进而进行有丝分裂。这样经过短期培养,以秋水仙素或其衍生物秋水仙胺进行处理,经过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的处于有丝分裂时期的细胞[2],因为秋水仙素(或秋水酰胺)可通过干扰微管组装而抑制纺锤丝形成,使细胞分裂顺利进入后期而停滞于中期,从而可在短期内积累大量最适于进行染色体分中期分裂相。此外,秋水仙素还能使染色单体缩短、分开,使染色体呈现明显形而利于辨认。 淋巴细胞经过培养以后,形成了体外活跃生长的细胞群体,经过空气干燥法制片。所谓空气干燥法,实际上是将细胞经过秋水仙素—低渗处理—充分的固定—滴片等步骤之后再载玻片上得到染色体制片的技术。有时,有人把滴片的步骤叫做染色体分散,也有人把这一步和随后的干燥称为空气干燥法。“空气干燥”就是滴片后,不加热或任何处理,使载玻片在室温中自然干燥的方法。[3] 淋巴细胞的培养已成为制备染色体的最主要的方法。因为该法材料便宜易得,对同一个体可进行连续观察,并可得到优良的染色体制片。各种因素的作用效应(如病毒、电离辐射、化学试剂等)可在淋巴细胞的培养条件下进行观察,从而可进行多种在体内无法进行的研究。本方法已在临床医学、病毒学、药理学、遗传毒理学等方面广泛应用。[2]染色体标本制备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环节,其原理是:(1)低渗处理:目的是使水分通过细胞膜向细胞内渗入,导致转化的淋巴细胞,染色体进一步分散而利于分析。同时,低渗处理还可使红细胞质膜破裂,经后血影浮于上清中被去除,后续的固定过程主要针对淋巴细胞,改善了淋巴细胞的固定质量及标本质量。(2)固定:目的在于尽快使细胞的结构固定于接近存活的状态,以便作进一步处理,若不固定则可因细胞内蛋白质分解而导致结构变化。染色体研究中常用固定液为甲醇一冰醋酸(3:1)固定液。冰醋酸渗透力强,固定迅速,但易使组织膨胀而甲醇则可使组织收缩,两者混合使用能抵消各自的缺点,得到较好的固定效果。 1.材料方法 1.1 材料 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 1.2 器具 采血针、20mL培养瓶、毛细管、离心管、载玻片和盖玻片、显微镜、恒温箱、离心机、电子天平、分析天平、精密PH试纸、移液管、烧杯、酒精灯、移液枪

实验七+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

实验五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 一、实验原理 外周血液中的小淋巴细胞,几乎都处在G1期(或Go期),一般情况下是不再分裂的,在培养液中加入植物凝血素(PAH) 时,这种小淋巴细胞受刺激转化成为淋巴母细胞,随后进入有丝分裂。这样经过短期培养,秋水仙素的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的有丝分裂细胞。本方法已为临床医学、病毒学,药理学、遗传毒理学等方面广泛应用。 二、实验目的 掌握人体微量血液体外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 人的外周血。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 1.用具: 2毫升灭菌注射器,离心管,吸管,试管架,量筒,培养瓶,试剂瓶,酒精灯,烧杯,载玻片,切片盒,天平,离心机,恒温培养箱,显微镜。 2.器皿的清洗和消毒 玻璃器皿在使用前,均应用肥皂水洗刷,清水冲净,烘干后浸泡在洗液中至少2h,再用流水冲洗,烘干待消毒。 将已洗净、烘干的玻璃器皿装入铝盒或用纸包装,放入干燥消毒箱内;150℃1h。 隔离衣、口罩。橡皮塞,注射用针筒等则用高温高压消毒(15磅15min)。 3.药品 (1) RPMI“1640”培养基:称取“1640”粉末10.5克,用1000ml的双蒸水溶解,如溶液出现混浊或难以溶解时,可用干冰或CO2气体处理,如pH值降至6.0时,则可溶解而透明。每1000ml溶液加NaHCO, 1.0-1.2g,以干冰或CO2气体校正pH至7.0-7.2。立即以5号或6号细菌漏斗过滤灭菌,分装待用。 (2) 肝素:作为抗凝剂使用。称取该粉末160mg(每mg含126U),用40ml的生理盐水溶解,此溶液的浓度为每ml 500U。高压消毒8磅15min。 (3) 秋水仙素:作为有丝分裂的阻止剂,它能改变细胞质的粘度;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形成,使细胞分裂停留在中期。称取秋水仙素4mg,用100ml生理盐水溶解,用6号细菌漏斗过滤,然后放入冰箱4℃保存。使用时用1ml注射器吸取该溶液0。05-0.1ml加入5ml的培养物中,其最终浓度为0.4—0.8ug/ml。 (4) 植物凝血素(PHA):是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刺激剂。提取PHA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比较简单,直接用四季豆的浸出液;另一种较复杂,最后制品为粉末。如用之得当,二种方法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盐水浸取法:最好用皮色四季豆,但其它颜色如红斑色、黑色.黄色,白色的四季豆亦可。取豆子20g,用水洗净可能粘附在种子外面的化学药物。先在水中浸过夜(4℃),次日倒去水分,将豆子放入组织搅碎器内,加30ml生理盐水,开动搅碎器使之成为粘糊状,向搅碎器再加70ml生理盐水,混合均匀。置冰箱24h。然后以3000转/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用生理盐水稀释10倍,5号除菌滤斗过滤,分装小瓶,冰冻保存。

小鼠淋巴细胞分离方法

小鼠淋巴细胞分离方法 一、实验用品的准备: 1.采血用品:10ml注射器10个;手套20付;15ml离心管10个;20μl枪头、200μl 枪头、1000μl枪头。摄子、剪刀各2把;加样器;70%酒精;5%碘酒; 2.取脾用品:10ml注射器10个;手术器械10套;手套20付,60mm玻璃培养皿10个; 200 目尼龙网,裁成100mm×100mm正方形10块;10mL 玻璃注射器内活塞10个; 5mL刻度吸管、15mL离心管、1640培养基;鼠淋巴细胞分离液;摄子、剪刀各10 把;70%酒精;5%碘酒;移液器、离心机;刀剪浸泡液(新洁尔灭); 注:红色必须灭菌;蓝色可以不灭菌;绿色需特殊处理;黑色不用灭菌。 二、相关实验: (一)实验名称: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 实验目的:获得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为ELISPOT实验做准备。 实验动物:BABALB/c小鼠;雌性 实验材料: 1.小鼠淋巴细胞分离液, 2.60mm玻璃培养皿 3.10mL 玻璃注射器内活塞,灭菌 4.气管切开包 5.5mL刻度吸管、15mL离心管、移液器、离心机 6.1640培养基 实验方法 1. 断颈处死小鼠,浸入75%的乙醇中浸泡1-2分钟。 2. 在超净台中小心剪开小鼠的腹部外皮,用大头针固定,再剪开小鼠的腹腔,用镊子取出小鼠脾脏。注意无菌操作。 3. 在培养皿中放入3mL1640基础培养基,将小鼠脾脏放入培养皿中,用1ml注射器吸取小鼠淋巴细胞分离液,注入小鼠脾脏,直至完全分离。 4. 把悬有脾脏细胞的1640培养基缓慢转移到装有6 mL淋巴细胞分离液的15 mL离心管中。 5. 3000转离心15分钟。(病毒室离心机) 6.吸出淋巴细胞层,加入5mL 1640培养基洗涤一次,1500转离心10 分钟。 7.倾倒上清液,加入3-5mL5ml5%FCS1640培养基重悬,细胞计数。 8.对获得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进行ELSPOT 检测。

几种细胞混合培养特点及应用

几种细胞混合培养特点及应用 高征 摘要:混合细胞培养又称协同培养(coculture),系指两种或多种细胞在同一个培养容器内,同样的培养条件(如培养液、培养温度等)下进行混合培养。根据实验不同的要求,可采用不同种类的敏感细胞,以细胞合适的比例进行混合培养。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细胞混合培养方法及其特点。 关键字:混合细胞;培养;淋巴细胞;兔成骨细胞;兔骨髓基质干细胞;肝癌细胞;大鼠皮层神经元细胞;大鼠胶质细胞;表皮细胞;纤维细胞;U937;鼻咽癌细胞 混合细胞培养又称协同培养(coculture),系指两种或多种细胞在同一个培养容器内,同样的培养条件(如培养液、培养温度等)下进行混合培养。根据实验不同的要求,可采用不同种类的敏感细胞,以细胞合适的比例进行混合培养。 1.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1.1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定义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ixed lymphocyte culture)是指同种异体的淋巴细胞在体外共同培养的现象。若一方(通常为供者)淋巴细胞经灭活处理,则称“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one-way mixed lymphocyte culture)”。 两个无关个体功能正常的淋巴细胞在体外混合培养时,由于HLAⅡ类抗原中D和DP抗原不同,可相互刺激对方的T细胞发生增殖,此为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two way MLC)。若将其中一方的淋巴细胞先用丝裂霉素C(mytomycine C)处理或射线照射使之细胞中DNA失去复制能力,但仍能刺激另一方淋巴细胞发生转化,称为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one way MLC)。 1.2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用途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或称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 常用于器官移植前的组织配型,以测定受体和供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抗原)相容的程度。由于MLC中淋巴细胞接受同种异型抗原的刺激而发生活化、增殖,产生种类众多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制备与观察实验方案_百度文库.

第四大组实验方案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染色体组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 2.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标本制备。 3.学会对人类染色体的组型分析。 二、实验原理 所谓外周血培养即是将外周血接种在适当的培养物中加入适量的秋水仙素,使纺锤体微管解聚,这样细胞停留在中期,可以获得大量的分裂细胞。经过短期的培养后,用低渗盐溶液(一般是0.075mol/L的KCl)处理细胞,使细胞胀大而不破裂使最后的子染色体充分散开,滴片后再以空气干燥法制片,可获得质量较好的染色体标本。人类外周血细胞几乎都处于G0期和G1期,一般情况不分裂,但在离体培养中,经PHA(植物血球凝集素)刺激后,可转变成可分裂的转化细胞。 核型是指一个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所构成的图像。通常是将显微摄影得到的染色体照片剪贴而成。正常的核型能代表个体的核型。组型是以模式图的方式表示,它是通过多许多细胞染色体的测量取其平均值制成的,是理想的、模式化的染色体组成,代表一物种染色体组型的特征。 染色体的特征以中期最为显著,所以一般都都分析中期分裂相,根据染色体着丝粒位置的不同,可将染色体分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对任何一个染色体的基本形态,重要参数有3个: 1.相对长度,指单个染色体长度与包括X与Y染色体在内的单倍染色体总长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2.臂指数,指长臂同短臂的比率。按Levan(1964)的划分标准,臂指数在1.0~1.7之间的称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臂指数在1.7~ 3.0之间称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臂指数在3.0~7.0之间称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臂指数在大于7.0者称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3.着丝粒指数,指短臂占该染色体长度的比,用百分率表示。他决定着丝粒饿相对位置。按Levan(1964)的划分标准,着丝粒指数在50%~37.5%之间称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指数在 37.5%~25.0%之间称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指数在25.0%~12.5%之间称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指数在12.5%~0.0%之间者称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正常人类染色体的数目为46条(23对,1960年的Denver会议和1963年的London会议制定了统一的人类染色体命名体制:按照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和着丝粒指数,将常染色体(22对)按大小用阿拉伯数字标记,顺次排列为1~22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制备与观察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实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染色体组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标本制备。 2、初步掌握人类染色体G-带的显示方法及人类染色体G-带在染色体识别中的意义。 3、熟悉人类染色体的镜下检查和核型分析方法。初步掌握人类染色体G带的特征及其 识别。 二、实验原理 所谓外周血培养即是将外周血接种在适当的培培养物中加入适量的秋水仙素,使纺锤体微管解聚,这样细胞停留在中期,可以获得大量的分裂细胞。用低渗盐溶液(一般是0.075mol/L的KCl)处理,使其中的红细胞及分裂相细胞膜和一部分细胞质除去,最后以气干法制片,可获得较好的染色体养基中进行培养。人类外周血细胞本来是终末分化细胞,一般没有分裂能力,但经PHA(植物血球凝集素)或ConA等药物刺激后,转变成可分裂的转化细胞。 染色体显带是将染色体标本经过一定程序处理,并用特定染料染色,使染色体沿其长轴显现明暗或深浅相间的横行带纹――染色体带,这种技术,称为染色体显带技术。通过显带,人们可以准确地识别每一条染色体及染色体上的各个区段,并可发现染色体上较细微的结构变化。 在所有的显带技术中,G显带(G banding)是最常见的显带技术,它是将染色体标本用碱、胰蛋白酶或其它盐溶液处理后,再用Giemsa染液染色,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深浅相间的带纹,称G带(G band)。G显带方法简便,带纹清晰,染色体标本可以长期保存,因此被广泛用于染色体病的诊断和研究。 正常人类染色体的数目为46条(23对),1960年的Denver会议和1963年的London会议制定了统一的人类染色体命名体制:按照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和着丝粒指数,将常染色体(22对)按大小用阿拉伯数字标记,顺次排列为1~22号,性染色体用X和Y标记;并按染色体大小和着丝粒位置,把人类染色体分为七个组,用大写字母A~G表示。 染色体经显带处理后,每条染色体都显示出其特定的带纹特征(见下表)。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准确地识别每条染色体,检出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畸变。 表1 人染色体组型及其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