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声造影诊断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意义

超声造影诊断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意义

超声造影诊断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意义
超声造影诊断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意义

超声造影诊断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8-11-16T13:45:27.13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7期作者:孙更财

[导读] 结论超声造影各参数能够清晰反应前列腺增生症的造影剂灌注及血流分布情况,可为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提供可靠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天津市静海区医院超声科 301600

摘要:目的分析超声造影诊断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40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设为前列腺增生症组;同时选取无前列腺增生症的中老年男性患者40例作为正常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前列腺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对比两组的峰值强度(P)、曲线下面积(AUC)、完全消退时间(ET)、平均渡越时间(MTT)、达峰时间(Tp)、造影剂达到时间(AT)等造影参数,分析各参数与前列腺增生症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组的外腺Tp明显早于内腺,外腺P明显高于内腺,MTT、AUC均小于内腺(P<0.05);其外腺ET、AT略快于内腺(P>0.05)。前列腺增生组的的内腺MTT长于外腺,AUC大于外腺,P高于外腺(P<0.05);其Tp、ET晚于外腺,内腺 AT早于外腺(P>0.05)。前列腺增生组的内腺P高于正常组,ET、MTT较正常组,AUC大于正常组(P<0.05);两组的Tp、A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增生组的外腺MTT、ET长于正常组,P高于正常组,Tp、AT均晚于正常组(P<0.05)。结论超声造影各参数能够清晰反应前列腺增生症的造影剂灌注及血流分布情况,可为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提供可靠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超声造影;前列腺增生症;临床意义

前列腺增生症是中老年男性多见病,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其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前列腺疾病的临床影像学检查常采用磁共振及直肠超声检查,但临床鉴别前列腺增生症有一定的困难。低声压实时超声造影通过提供组织微循环灌注在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鉴别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就超声造影诊断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40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设为前列腺增生症组。年龄35~67岁,平均(49±1.3)岁;同时选取无前列腺增生症的中老年男性患者40例,作为正常组,年龄45~67岁,平均(58±2.1)岁。两组的基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 >0.05)。

1.2方法

采用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机械指数为0.06,探头频率为2.5~5.0MHz。

让患者仰卧于检查床,做腹部超声横切面造影技术检查。造影剂采用声诺维(SonoVue,B racco公司生产),使用前注入5ml生理盐水以溶解造影剂干粉,震荡摇匀,将1ml混悬液经肘部浅静脉快速团注,接着快速推注生理盐水5ml,同步计时并录像,观察前列腺内、外腺及增强的强度病灶区的增强强度、造影剂灌注方式以及消退情况等。在造影结束后,对可疑造影区进行标准9点穿刺并送病理检查。采用超声机载ACQ软件测量峰值强度(P)、曲线下面积(AUC)、完全消退时间(ET)、平均渡越时间(MTT)、达峰时间(Tp)、造影剂达到时间(AT)等造影参数。由2名具备丰富经验的医师共同分析造影参数。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作t检验;P<0.05表明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正常组的外腺Tp明显早于内腺,外腺P明显高于内腺,MTT、AUC均小于内腺,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外腺ET、AT略快于内腺,差异对比无显著性(P>0.05)。

前列腺增生组的的内腺MTT长于外腺,AUC大于外腺,P高于外腺,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Tp、ET晚于外腺,内腺AT早于外腺,差异对比无显著性(P>0.05)。

前列腺增生组的内腺P高于正常组,ET、MTT较正常组,AUC大于正常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Tp、A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增生组的外腺MTT、ET长于正常组,P高于正常组,Tp、AT均晚于正常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的超声造影内外腺各参数比较n,(%)

3讨论

前列腺增生症的前列腺形态主要表现为球形或圆形,患者的尿道前曲愈明显,多伴有排尿困难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超声造影图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在前列腺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超声造影图像中可见前列腺增生越明显,其增生结节越明显,同时内腺越大;当出现重度增生时,其外腺被一薄层结构覆盖,内腺被增生结节占据。因此通过动态观察患者排尿期的尿道内口位置

超声造影剂使用规范-中文

efsumb@https://www.doczj.com/doc/c411995426.html, EFSUMB 研究组成员 : Thomas Albrecht, Germany; Martin Blomley, UK ; Luigi Bolondi, Italy; Michel Claudon France; Jean-Michel Correas, France; David Cosgrove, UK; Lucas Greiner, Germany; Kurt J?ger, Switzerland; Nico de Jong, Netherlands; Eddie Leen, UK; Riccardo Lencioni, Italy; David Lindsell, UK; Alberto Martegani, Italy; Luigi Solbiati, Italy; Lars Thorelius, Sweden; Fran?ois Tranquart, France; Hans Peter Weskott, Germany; Tony Whittingham, UK. 感谢:本研究得到下面公司的建议和教育资金的帮助: 博莱科、百胜、安盛、百美施贵宝、GE超声、日立、飞利浦、先灵、西门子、东芝。

超声造影剂(UCA)和特定造影成像技术一起,作为一些器官诊断性成像和介入性诊断、治疗的监视与评价的临床应用,正日益被临床所接受。目前,还没有一个描述具体规范的指导性文件,包括重要的技术要求、研究者资格的建议、检查步骤的建议、图像解释的指导、建议并被确认的临床指征和安全考虑。 EFSUMB理事会(代表)于2003年3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EUROSON大会上,着重强调了对这些规范的需求。在不断发展完善中,2004年1月鹿特丹召开的EFSUMB特别会议上提出了有关超声造影剂使用的规范,。 这些规范建立在对文献的综合分析之上,其中包括一些前瞻性的临床试验。在没有足够的研究数据时,证据的来源是专家委员会报告,或者建立在大会上超声和超声造影(CEUS)领域专家的一致意见上。 这些规范是为UCA的使用创立标准的方案,并改进病人的管理。2004年1月发布的第一版将集中在已知和可疑的局灶性肝脏病变上(FLL)。 这些规范意欲为UCA的使用提供一个一般性的建议。个别的病例必须根据具体的临床数据区别对待。该规范会进行不断的修订,来反映未来科学知识和不断发展的超声技术领域的进步。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症状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症状 前列腺癌除发生于前列腺被膜之内造成局部症状外,最重要的是转移到全身其它部位,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常见的转移部位为淋巴结、骨骼及内脏,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 癌细胞有很强大的转移能力,其中前列腺癌骨转移就比较常见。而且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还是比较明显的,只要我们了解就能够及时的发现。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晚期时的表现是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 任何骨骼均可被侵犯,常见的转移部位是盆骨、腰椎、股骨,其次是肋骨、胸椎及颅骨等。 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表现为持续性骨痛,静卧时更明显,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或截瘫。内脏转移可出现肝脏肿大、呼吸困难、咳血;脑转移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其他有皮下转移性结节,髂窝淋巴结肿大压迫髂静脉出现下胶水肿,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压迫输尿管或局部病变浸润输尿管口,引起一侧或两侧输尿管梗阻,出现腰痛,甚至肾功能受损、少尿、无尿。 晚期患者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全身情况恶化,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贫血,出现恶液质。 骨骼转移依次为骨盆、腰椎、骶骨、胸椎、肋骨。胸腰椎转移时,可引起脊髓压迫。癌分化愈差,骨骼转移愈多。骨转移灶多表现为成骨性改变,但也有溶骨性或混合型改变者。 内脏转移主要是肺、肝和肾上腺,以肺转移多见,但临床上一般无症状。 由此可见,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表现是很明显的,并不难发现,关键还是我们有没有留心。 确诊癌症要尽早治疗,癌症治疗上也是中西医结合比较好,中成药人参皂苷rh2效果是不错的,1983年,北川勋首次从红参中分离出20(S)-人参皂苷-Rh2。现在已经证实人参皂苷Rh2具有诱导癌细胞凋亡、分化及调控细胞周期的抗癌活性,通过增强人体的自然免疫能力,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作用。

超声造影剂

超声造影剂(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简称UCA,是一类能显著增强超声背向散射强度的化学制剂。其主要成分是微气泡,一般直径为2-10um,可以通过肺循环。 最早的超声造影剂是含二氧化碳氧气或者空气的微气泡,主要是通过手振生理盐水获得仅能用于右心系统显像。 采用变性的白蛋白,脂质体,多聚体以及各种表面活性剂等材料包裹的微泡造影剂才是目前常用的造影剂。 超声造影成像原理 造影剂微气泡在超声的作用下会发生振动,散射强超声信号。这也是超声造影剂的最重要的特性——增强背向散射信号。例如在B超中,通过往血管中注入超声造影剂,可以得到很强的B超回波,从而在图像上更清晰的显示血管位置和大小。 接收到的超声强度是入射强度和反射体的散射截面的函数。散射截面是与频率的四次方和散射体半径的六次方成正比,这对所有的造影剂介质都适用。理论上,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看到气泡粒子的散射截面要比同样大小的固体粒子(例如铁)大1亿倍。这也是气泡组成的造影剂的造影效果比别的散射体优越的原因所在。 气泡散射还有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特性——气泡共振。当入射声波的频率与气泡共振频率一致时,入射声波的能量全部被气泡共振吸收,形成共振散射,这时散射截面远比上述公式给定的大。 应用 超声造影剂的研究和应用可以追溯到1968年Gramiak等人描述的心脏内注入盐水后可在主动脉根部得到云状回声对比效果。80年代后期,超声组织定征遇到一定的困难,某些组织即使病理上有区别,它们的超声特性却很相似。为此能增强组织和血液回波能力的超声造影剂受到极大关注。 早期的造影剂,包括含有自由气泡的液体;含有悬浮颗粒的胶状体;乳化液体等。缺点是尺寸大、不稳定、效果差。自由气泡是超声造影剂最简单的形式,中国临床采用过H2O2作为超声造影剂,它进入血液后生成游离氧,多用于心动学中的造影。由于自由气泡尺寸太大很不稳定,不能通过肺循环,不适于心脏造影。含悬浮颗粒的胶状体可用于增强软组织背向散射,且有较好的造影效果,它的存活时间长。但考虑到毒性的影响,只能小剂量使用,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脂类化合物作为超声造影剂是从脂肪肝的回波能力增强中得到的启示,它的增强效率较低。由许多化合物组成的水溶液进入人体后,使循环系统的声速和密度随造

肝脏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_2012_解读_丁红

? 指南与规范 ? 肝脏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2012)解读 丁红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14.02.002 作者单位:200032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科 自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 )于2004年在我国批准上市以来,实时动态成像的低声压谐频造影技术在临床上迅速开展,在肝脏疾病方面的应用报道层出不穷,涉及了诊断和治疗的多个方面。2012年,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正式发布了肝脏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2012),这是由我国20多位肝脏超声专家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超声造影肝脏应用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肝脏疾病的特点,经过1年多时间的起草、修改、讨论和斟酌而完成的;尤其在专业术语等方面,详细征询了超声界权威的意见,力求用词严谨、规范和科学。这里将就此次公布的肝脏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2012)的主要内容、制定背景和编写过程、如何理解和执行指南等方面进行简要解读。 一、指南制定的背景和编写过程 临床上,超声检查是肝脏疾病筛查和诊断时使用最广泛的影像学手段,但与使用造影剂增强的断面扫查影像技术(如增强CT/MRI )相比,常规超声检查对肝脏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性较低。超声检查中造影剂的引入以及专用成像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增加了超声工作者的诊断信心。经外周静脉注射的超声造影检查不仅可以与增强CT/MRI 一样敏感地揭示肿瘤的血流动力学;还同时具有超声检查的实时性和灵活多切面的特性,在评价肿瘤的微血管灌注和引导介入性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微泡型的血池造影剂不参与体内代谢,无心肝肾毒性或甲状腺功能损害[1],故适用范围广。自2004年以来,我国学者在肝脏疾病超声造影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报道已超过1 000篇,内容涉及了肝脏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多个方面,大大拓展了超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和有效性。那么,超声造影是否能像增强CT/MRI 一样常规在临床开展并为临床医师接受?已有的研究报道在超声造影的方法学和诊断效能方面差异较 大。如何规范超声造影的适应证和操作方法?如何客观评估肝脏疾病超声造影的临床价值?这是在临床推广和普及超声造影技术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国际上最早在2004年建立肝脏超声造影剂使用规范,由欧洲超声生物学与医学联合会(European Federation of Societies for 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EFSUMB )发布,主要包括超声造影的技术特点、操作方法和图像分析等内容,并于2008年进行了修订[2-4]。至2012年,由EFSUMB 与世界超声生物学和医学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for 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WFUMB )牵头,邀请了来自世界五大洲主要国家的26位超声造影专家和代表,共同撰写和出版了系统而权威的肝脏超声造影应用指南(2012版)[5],内容涉及造影剂和成像技术、定性诊断、术中超声造影、疗效评价、肝移植和定量分析。 鉴于我国肝病的高发病率和病种的特殊性,超声造影在各级医院的开展情况和诊断水平差别较大,尚有不少大医院缺乏使用超声造影剂的经验;为了规范和推广肝脏超声造影的临床使用,客观评价肝脏超声造影的临床价值,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在国际肝脏超声造影应用指南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多中心研究资料,于2011年开始制定中国肝脏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经过长达1年多时间的起草、每位专家的传阅和修订,2012年6月1日,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肝脏超声造影专家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参加的肝脏超声造影应用指南定稿会。参会专家各抒己见、热烈讨论,对指南进行了细致、详尽和逐字逐句的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通过了肝脏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该指南的出台有力推进了我国超声造影临床应用的规范化,促进了学科发展。 二、指南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肝脏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的内容包括超声造影适应证、检查前准备、检查方法、观察内容、临床应用、局限性和报告内容及要求共7个部分。该指南内容详尽、具体,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前列腺癌科普文章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 前列腺的位置示意图 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目前在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成为第一位危害男性健康的肿瘤。在欧洲,前列腺癌占全部男性癌症人数的11%,占全部男性癌症死亡人数的9%[11]。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长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迅速。前列腺癌患者主要是老年男性,新诊断患者中位年龄为72岁,高峰年龄为75~79岁。在美国,50岁以下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但是大于50岁,发病率和死亡率就会显著增长,在我国,城乡发病率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城市的发病率更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癌症死亡的第二位。在大多数病例中,前列腺癌在年龄较大的男性中发展缓慢,并不会导致死亡。

引起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尚未明确,已经被确认的包括;年龄,种族和遗传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遗传。如果一个直系亲属(兄弟或父亲)患有前列腺癌,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会增加1倍。此外其他可能的高发因素有:高动物脂肪饮食等。雄激素在前列腺的发育和前列腺癌的进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前列腺癌发病的临床特点 由于PSA筛查的广泛使用以及公众对前列腺癌认知度高,美国75%的前列腺癌患者仅有PSA的异常。90年代以来美国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90%以上。而国内大部分患者是以尿路症状或骨痛而就诊,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仅6.2%的患者是由于PSA升高而被发现,就诊患者的PSA中位数为46.1ng/ml[8]。由于大部份患者病变已为晚期,长期预后不佳。 前列腺癌的病理类型 前列腺癌病理类型上包括腺癌(腺泡腺癌)、导管腺癌、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其中前列腺腺癌占95%以上,因此,通常我们所说的前列腺癌就是指前列腺腺癌。前列腺癌约75%起源于外周带,20%起源于移行带,5%起源于中央带 前列腺癌的常见症状 在前列腺癌的早期,由于肿瘤局限大多数前列腺癌病人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也可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标本中发现。

超声造影

超声医学最新进展——超声造影技术 前言 回顾医学超声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70 年代崛起的实时灰阶超声(real-time grey-scale ultrasound )即 B 型超声或二维灰阶超声断层扫描技术,奠定了现代超声诊断的基础,为超声极为广泛地临床应用铺平了道路;80 年代发展起来的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使现代超声影像诊断极具特色,为心血管和全身器官组织血流的无损检测和血流动力学研究开创了新的领域;90 年代以来,许多超声新技术的出现可谓层出不穷,其中对医学超声最具影响力并能进一步提升其在现代影像技术中地位者,莫过于超声造影成像,即造影增强超声(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借助于静脉注射造影剂和超声造影谐波成像技术,能够清楚显示微细血管和组织血流灌注,增加图像的对比分辨力,大大提高超声检出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这和增强CT 扫描极为相似。如今造影不仅进一步开拓了临床应用范围,提高常规灰阶/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水平,在靶向治疗方面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总之,超声造影是重大的技术革新和研究方向,是医学超声发展历程中新的里程碑。 超声造影的概念 Barry B. Goldberg 是世界上研究开发新型超声造影剂的先驱者,他对各类超声造影剂的研究和应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Goldberg 等将微泡超声造影剂称作血管造影剂(vascularcontrast agents)或血管增强超声造影剂,它有别于通常用于胃肠造影的口服造影剂(oralagents)。因此,超声造影有血管造影剂和口服或灌肠造影剂 2 类,前者也称微泡造影剂。十多年来,超声造影增强或血管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最为迅速。微泡超声造影剂初始研究阶段,最早用于造影的气体主要是空气和氧气,其后,是以CO2自由微气泡为代表的无壳膜造影剂静脉注射和经导管肝动脉内注射进行超声造影。90年代开始新型超声造影剂问世,以Levovist(利声显)、Albunex 和Echvist 为代表的含空气微泡的壳膜造影剂,称为第一代新型造影剂。此后,更有含惰性气体的SonoVue(声诺维)、Options 等为代表的壳膜型造影剂出现,亦称第二代新型造影剂。新型造影剂微泡的平均直径约3~5μm,可以顺利通过肺循环,实现左右心室腔、心肌以及全身器官组织和病变的造影增强。微泡超声造影剂的安全性:经大量实验研究和超过万例临床应用经验证明,微泡造影剂是安全的。据测算,超声造影每次静脉注入的微泡含空气/气体总量小于200μl(0.2 ml),没有发生气栓的任何危险;目前上市的造影剂中只有利声显的壳膜是由半乳糖构成,其余造影剂多以白蛋白、磷脂或聚合物等构成,易被人体自然代谢,对人体不会产生毒副作用。因此,是比较理想的超声造影剂。研究指出,第二代新型超声造影剂采用低溶解度和低弥散性的高分子量含氟惰性气体如SF6、C3F8 等,可显著延长微泡造影剂在人体血液中的寿命,增加了微泡的稳定性。超声造影原理 超声造影剂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CO2 自由微气泡为代表的第一代无壳膜型造影剂,以Albunex 和Levovist (利声显) 为代表的第二代含空气微气泡有壳膜型造影剂,及含惰性气体的新型微泡造影剂如SonoVue 、Optison、Echogen 等。这些造影剂的基本原理都是通过改变声衰减、声速和增强后散射等,改变声波与组织间的基本作用,即吸收、反射和折射,从而使所在部位的回声信号增强。理想的超声造影剂微泡要小至能够通过肺、心脏及毛细血管循环,以便通过简单的外周静脉注射即可造影,并可以在成像中稳定地保持其声学效应。研究发现采用低溶解性、低弥散性的高分子气体如含氟气体,可以提高微泡在血液中的寿命,增加稳定性。随着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国外有学者利用可生物降解多聚体材料来替代人血白蛋白和磷脂等自然物质,改变微泡的外壳组成,从而避免了由于这些自然物质本身的局限性而造成的声学效果不稳定等问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多聚体微泡的开发是最具有前途的超声造影剂,它可以通过改变聚合条件使其声学特性可以设计,可为某种成像条件“量身定做”适合

前列腺癌诊治指南

前列腺癌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就是发生于男性前列腺组织中的恶性肿瘤,是前列腺腺泡细胞异常无序生长的结果。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各种癌症的第二位;在亚洲,其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呈迅速上升趋势。 疾病分类 95%以上的前列腺癌是发生于前列腺腺体组织的腺癌,其发展通常遵循一定的顺序:局限于前列腺内—>侵犯前列腺包膜—>突破前列腺包膜— >侵犯精囊腺—>转移至邻近区域淋巴结—>转移至骨骼和其他脏器。另一种重要的前列腺癌类型是神经内分泌癌或称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可能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而非前列腺腺体。这种类型前列腺癌一般较早出现转移和播散,但并不分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且常规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法对其作用不明显,反而对化疗较为敏感。此外,前列腺还可发生一些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如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神经鞘(膜)瘤、恶性间质瘤,以及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转移至前列腺。这些少见肿瘤患者的血清psa值一般无明显增高,肿瘤体积一般较大,往往产生局部邻近脏器受压迫,大多数患者以排尿和(或)排便困难就诊。 发病原因 前列腺癌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基因的改变相关。如雄激素受体相关基因的改变会导致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增高;具有brca1基因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是无brca1基因男性的3倍;而p53基因的异常与高级别、高侵袭性的前列腺癌密切相关。基因的改变也可能与饮食等环境因素相关。基因改变越多,患前列腺癌的危险越大。在少数情况下,前列腺癌可能具有遗传性。 目前总结出与前列腺癌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有: 1.绝对危险因素: (1) 年龄:年龄是前列腺癌主要的危险因素。前列腺癌在小于45岁的男性中非常少见,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急剧升高,绝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龄大于65 岁。基本上,在4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就几乎加倍,50~59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为10%,而80~89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陡增至70%。

解析前列腺癌相关知识

英文名称carcinoma of prostate 常见病因遗传因素 就诊科室肿瘤科 多发群体70~80岁 前列腺癌简介 前列腺癌是指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2004年WHO《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中前列腺癌病理类型上包括腺癌(腺泡腺癌)、导管腺癌、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其中前列腺腺癌占95%以上,因此,通常我们所说的前列腺癌就是指前列腺腺癌。 前列腺癌发展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前列腺癌是男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年龄、种族、家族遗传背景、地理位置和饮食结构等因素影响着前列腺癌的发生,比如:前列腺癌多发于老年男性、黑色人种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高于白色及黄色人种、前列腺癌家族史也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在如此高病发率的状况下,前列腺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了解。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差别很大,最高如加勒比海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达150/10万,而最低的东亚地区为1/10万,相差百倍。在美国,2009年新确诊前列腺癌约19.23万例,死亡2.74万例,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位居男性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于第二位。在欧洲,每年新确诊前列腺癌病例约26万。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2012年我国肿瘤登记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为9.92/10万,列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6位。发病年龄在55岁前处于较低水平,55岁后逐渐升高,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高峰年龄是70~80岁。家族遗传型前列腺癌患者发病年龄稍早,年龄≤55岁的患者占43%。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随着人民寿命的延长、饮食结构明显西方化、筛查及诊断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虽然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近年呈逐年升高,已位列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第3位。1993我国年前列腺癌发病率约为1.71/10万,到1997年升高至2.0/10万。我们再来看一下部分代表性地区的统计学数据:1985~1987年北京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41/10万和1.91/10万、1995年升高为4.55/10万和2.36/10万、2002年进一步升高至7.9/10万和3.0/10万,可见从1985至2002年,北京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升高2~3倍;2002年上海前列腺癌发病率为11.5/10万,死亡率为4.9/10万,是上海男性最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肿瘤。虽然我国不同地区人口的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如发病率最高的北京、上海地区为7.9/10万,而发病率最低的地区为0.2/10万),但总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

超声造影剂 声诺维 sonovue

超声造影剂声诺维 一、造影剂的基本概述 造影剂的定义:以医学成像为目的将某种特定物质引入人体内,以改变机体局部组织的影像对比度,这种被引入的物质称为“对比剂”,也称之为对比剂。 超声造影CEUS:在常规超声检查的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UCA来增强人体的血流散射信号,实时动态地观察组织的微血管灌注信息,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并对病变的良恶性进行鉴别,评价器官功能状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如果说超声造影是超声技术的第三次革命,而声诺维作为超声技术的第三次革命—超声造影的引领者,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肿瘤诊断、血管、心脏及妇科检查,得到了临床的普遍肯定,迄今为止国内近百万患者接受了该坚持,为临床提供了决定性的指导信息。 二、药物介绍 药物名称:六氟化硫微泡 英文名称:Sulphur Hexafluoride Microbubbles 别名声诺维 三、声诺维超声造影剂的产品特性 浓度1-5x108个微气泡/ml 微气泡平均直径μm SF6浓度8μl/ml 2ml声诺维=16μlSF6=90μgSF 渗透压和粘滞度290mOsm/kg PH值 配置后的稳定时间6h 成分不含人体蛋白 四、声诺维的优势 以意大利博莱科声诺维为代表的第二代微气泡造影剂。其内含高密度的惰性气体六氟化硫,稳定性好,造影剂有薄而柔软的外膜,在低声压的作用下,微气泡也具有好的谐振特性,振而不破,能产生较强的谐波信号,可以获取较低噪声的实时谐波图像,这种低MI的声束能有效的保存脏器内的微泡,而不被击破,有利于有较长时间扫描各个切面。由于新一代造影剂的发展,使得实时灰阶灌注成像成为可能。 五、声诺维微泡的物理学特性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标准

.专业整理. .学习帮手. 前列腺癌诊疗规 前列腺癌一.临床诊断【一】症状前列腺癌在早期阶段可完全没有症状,当肿瘤发展使前列腺增大到一定体积,以及膀胱颈部发生梗阻时才出现症状。 此时的梗阻症状与前列腺增生无明显差别,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流缓慢、排尿困难、排尿不尽,甚至发生尿潴留等症状。 但在症状的变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病情进展较快,而前列腺增生很缓慢。 前列腺癌血尿不常见,一般仅见于前列腺导管癌或移行细胞癌。 在临床工作中,前列腺癌病人往往是因其他部位转移灶引起的不适而就诊,在体格检查或特殊检查时确诊的。 其症状因转移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当肿瘤压迫或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造成淋巴管阻塞或压迫血管时;或因癌相关性血液高凝状态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可出现下肢水肿。 骨转移可为多发性的,一般以腰骶部和骨盆多见,表现为持续性骨痛、下肢活动障碍、易疲劳,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瘫痪。 当肿瘤侵犯或压迫周围神经或脊髓时,可出现局部神经疼痛如会阴部疼痛或神经功能障碍。 有肺转移时可有气短等肺部症状。 直肠受累时可有大便困难、肛门坠胀感。 其他还有贫血等。

【二】体格检查 1.直肠指检前列腺直肠指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若结合前列腺穿刺活检,60%左右的病人可获得诊断。 因病灶多发生于前列腺的后叶及两侧叶的移行区,质地坚硬,直肠指检时常能触及硬结。 检查时应注意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硬结或呈结节样改变、中间沟以及精囊情况。 早期前列腺癌虽无临床症状,但直肠指诊可以发现较小病灶。 据报道直肠指检时前列腺部触及硬结,在 50 岁以上者 50%为癌;如硬结延及精囊,前列腺边缘分界不清者 70%为癌。 也有报道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可漏诊 40%以上的局限性癌灶。 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对于前列腺癌的分期有一定帮助,直肠指检可初步检出前列腺外的浸润情况,但常常估计过低。 2.其他对于所有的癌症病人均应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浅表淋巴结的触诊。 当病人诉有骨痛时应对触痛点进行仔细的骨骼检查。 检查时还需与前列腺结石、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局灶性前列腺结核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相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 1.细胞黏附抑制试验前列腺癌病人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的阳性率可达 77%一 89%。 最常用的方法有白细胞计数板法、试管法和

欧洲儿童泌尿系感染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

欧洲儿童泌尿系感染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 摘要 泌尿系感染(UTI)是儿童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其中一些高危患儿可出现肾瘢痕,进而可致终末期肾脏病,恰当诊断和治疗UTI对于改善患儿预后十分重要。关于儿童UTI的诊断和治疗尚存争议。欧洲泌尿系学会/欧洲儿童泌尿系学会发布了新的儿童UTI诊治指南。 泌尿系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儿童最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之一,虽然多数患儿在急性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患儿初患UTI后6~12个月复发率高达30%,且在UTI患儿中存在相当比例的高危儿童,如30%的泌尿系畸形患儿以UTI为首发表现,85%伴发热的UTI患儿存在肾实质损害,其中10%~40%发生肾瘢痕,可致肾发育不良、反复肾盂肾炎、高血压和终末期肾脏病等。UTI的有效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儿预后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在UTI诊断和治疗方面尚存争议[1]。2015年欧洲泌尿系学会(EAU)/欧洲儿童泌尿系学会(ESPU)儿童指南制定委员会根据最新证据发表了儿童UTI诊治指南[2],对高危患儿判断、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和特殊影像学检查指征等争议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论述,现对该指南进行解读。 1 UTI的分类

与国内指南[3]略有不同,该指南根据感染部位、发病次数、症状和混杂因素对UTI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分类(表1),其中对复发性UTI的定义仅按照发病次数,而不包含感染部位的因素。 表1 泌尿系感染的分类及表现 Table 1 Classification and manifestation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2 病史收集和体格检查要点 该指南对病史收集和体检要点进行了阐述(表2),其中是否有便秘以往国内较少重视,有待关注。 表2 泌尿系感染的病史收集和体格检查要点 Table 2

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关键词】超声 近年来,随着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和新型超声造影剂的面市,超声造影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 1 实时超声造影的特点 实时超声造影具有以下特点:(1)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外周静脉注射造影剂数分钟后,微泡中的惰性气体从肺部呼出,不影响肝、肾功能。这对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具有更高的安全性。(2)敏感性高,用量少,不干扰血液循环。一般1次注射~ ml即可满足诊断需要。(3)微泡大小均匀,直径<10 μm,有类似红细胞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不渗透到血管外组织间隙,是真正的血池显影剂,更适合进行组织灌注研究。(4)不需要做过敏试验和高压注射泵。普通注射器外周静脉推注即可,注射后无全身发热等不适感,患者的舒适性和依从性明显提高。(5)可在短时间内重复注射,有利于动态观察病变。 (6)超声造影设备体积小,移动方便。可在不宜搬动的危重患者床旁开展,及时为临床处置提供重要诊断信息。

2 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肝脏局灶性病变 随着探头阵元数的提高,宽频探头技术、组织谐波成像及空间实时复合成像等技术的应用,二维超声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能力明显提高,可检出>2 mm的液性病灶和>5 mm的实性病灶,但对于小病灶的鉴别诊断能力有限。虽然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肝肿瘤中较大的血管,对肿瘤的诊断和分级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能显示肿瘤内的微血管灌注,而且容易受到呼吸、心跳运动产生的多普勒伪像干扰[2]。实时超声造影明显提高了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能力,目前已和增强CT、增强MRI并列为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主要影像学手段[3-4]。它对小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高于增强CT[1]。原因是: (1)超声探头对肝脏进行多切面连续扫描,而增强CT以一定的层厚进行扫描。由于断层扫描的层距和容积效应,导致肝脏小病灶遗漏。(2)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显示肝脏恶性肿瘤动脉相灌注较增强CT更敏感[5]。(3)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自注射造影剂开始到造影剂消退进行实时动态全程观察,可以捕捉到病灶造影过程中一些稍纵即逝的动态变化特征,如局灶性结节增生早期动脉相轮辐状增强、部分小血管瘤早期动脉相快速向心性增强、胆管癌周边动脉相短暂的不规则增强等,从而提高了肝脏局灶性病变分类的准确性[6-7]。而增强CT为间歇扫描,一般在动脉相、门脉相及延迟相中

前列腺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2012)解读

?指南与规范?前列腺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2012)解读 徐辉雄 郭乐杭 由解放军总医院唐杰教授担任编写组组长的前列腺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2012)于2013年4月正式出版[1]。前列腺超声造影指南的制定有2个深刻的背景:一是前列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二是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日益普及。同时前列腺不同于绝大多数的脏器,扫查途径以腔内为主而非经腹,探头频率较高,因此,对于前列腺CEUS成像条件、图像解释及其应用价值等既存在争议,也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现就该指南的背景、适应证、临床应用等问题,结合国内外的文献作初步的解读。 一、前列腺癌现状 前列腺癌严重影响老年男性的寿命及生存质量。根据美国2013年最新统计,前列腺癌新发病例占所有男性新发肿瘤患者的28%,高居榜首;占所有男性肿瘤死因的10%,仅次于肺/气管癌[2]。2012年欧盟数据显示前列腺癌新发病例占所有男性新发肿瘤的22.8%;占所有因肿瘤死亡者的9.5%[3]。虽然在我国,由于人种特点,前列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远低于欧美,数据显示1998—2008年我国前列腺癌粗发病率为2.98/10万~17.69/10万,病死率为0.7/10万~4.9/10万。发病率与死亡率较以往明显升高,特别在上海地区,发病率已接近欧洲部分国家20世纪90年代水平[4]。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与生活方式的西化,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可能进一步提高。 前列腺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筛查的常规手段包括直肠指诊、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检查和经直肠超声检查(transrectal ultrasound,TRUS)。然而常规超声检查的诊断效果差强人意,尽管能发现部分低回声病灶,但总体认为其不能作为可靠的检查技术[5-6],以至于在历年的前列腺癌欧洲指南中,经直肠超声检查发现的可疑区域仅被认为是前列腺系统穿刺的补充,并不能将其取代[7]。TRUS的敏感度低可能与前列腺癌多灶、散发的病理特点以及超声表现缺乏特异性等因素有关[8]。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e,DCE-MRI)技术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可达到76.5%、89.5%、84.5%和83.7%[9],但这些结果会受到病例选择及病理标本获得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同时MRI检查耗时、检查费用昂贵等缺点限制该技术不能成为人群筛查的主要手段。 超声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是前列腺癌诊断的金标准。鉴于常规超声检查对前列腺癌病灶显示欠佳,国内外仍以系统穿刺法作为主要穿刺方案,即在固定点获得穿刺样本,因此假阴性及不必要的穿刺无法避免。当前研究主要分为2个方向:一为“饱和穿刺”,该方法固然能有效提高阳性检出率,但对于多数患者特别是阴性患者来说,其创伤性及并发症风险较难承受,未被广泛接受;另一方面,寻求精确显示前列腺癌病灶,以更小的代价实现“定点穿刺”、减少穿刺针数成为另一个研究热点。 二、病理基础 前列腺癌的生长依赖于肿瘤血管的生成,其组织内微血管的数量较前列腺良性组织显著增多[10-11],故检测前列腺内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是发现前列腺癌的可行方法,以上病理表现为通过超声检查检测微血管诊断前列腺癌提供了基础。但除了少数较粗大的血管,常规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不能探查到增生的细小血管。CEUS可以显示微循环的灌注,理论上可以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12-13]。不仅如此,CEUS也可为前列腺穿刺活检提供更可靠的指导,提高阳性检出率的同时还可能减少穿刺针数[14-15]。这些研究为将来前列腺穿刺活检提供了一个方向,即通过CEUS确定可疑病灶,实现定点穿刺,有可能提高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效率。 DOI:10.3877/cma.j.issn.1672-6448.2014.02.0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1570);上海卫生系统先进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13SY066);上海市卫生局重点项目(20114003);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2012045) 作者单位:200072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

超声造影

肝脏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 一、适应证 1.肝脏局灶性病变(Focal liver lesions, FLLs)的定性诊断,如: (1)常规超声检查或体检时偶然发现的病变。 (2)慢性肝炎、肝硬化,常规超声筛查时发现的病变。 (3)有恶性肿瘤病史,定期超声随访中发现的病变。 (4)肝内脉管(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胆管)内的栓塞物,不能明确其性质。 (5)复杂性囊肿或囊实性肿物。 2.常规超声疑似存在病变,或者其它影像检查发现病变但常规超声未能显示或显示不清,CEUS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并进一步做出定性诊断,或在CEUS引导下进行组织活检、介入治疗。 3.对移植肝,CEUS用于全面评估受体和供肝血管的解剖和通畅程度,以及随访中肝内 出现的异常病变。 4.肝外伤(详见「腹部实质性器官创伤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 5.肝脏肿瘤消融治疗中CEUS的应用: (1)治疗前明确肿瘤性质、大小、位置、数目及血供状况。

(2)治疗中引导定位。常规超声上病灶显示不清或边界模糊、肿瘤残留或局部复发难以与原先的消融灶区分时,可采用CEUS引导靶向穿刺,以达到精准的治疗。 (3)治疗结束后即刻或次日判定消融是否有效,以确定是否需要补充治疗。 (4)随访中判定肿瘤的局部治疗效果。 6.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局部放疗、注药治疗及靶向治疗等疗效的评价。 二、检查前准备 1.造影剂制备及注射要求参见总论。 2.建立患者周围静脉通道。 3.了解受检者临床资料(病史、实验室和其它影像学检查)和检查目的,判断是否适合CEUS检查,排除禁忌症(见总论);并获得知情同意。 三、检查方法 按下列顺序分3个步骤: 1.常规超声检查 2.造影条件设置: 进入造影检查模式,调节成像条件(方法参见总论)。 3.实施造影: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

---------------------------------------------------------------最新资料推荐------------------------------------------------------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 前列腺癌一.临床诊断【一】症状前列腺癌在早期阶段可完全没有症状,当肿瘤发展使前列腺增大到一定体积,以及膀胱颈部发生梗阻时才出现症状。 此时的梗阻症状与前列腺增生无明显差别,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流缓慢、排尿困难、排尿不尽,甚至发生尿潴留等症状。 但在症状的变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病情进展较快,而前列腺增生很缓慢。 前列腺癌血尿不常见,一般仅见于前列腺导管癌或移行细胞癌。 在临床工作中,前列腺癌病人往往是因其他部位转移灶引起的不适而就诊,在体格检查或特殊检查时确诊的。 其症状因转移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当肿瘤压迫或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造成淋巴管阻塞或压迫血管时;或因癌相关性血液高凝状态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可出现下肢水肿。 骨转移可为多发性的,一般以腰骶部和骨盆多见,表现为持续性骨痛、下肢活动障碍、易疲劳,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瘫痪。 当肿瘤侵犯或压迫周围神经或脊髓时,可出现局部神经疼痛如会阴部疼痛或神经功能障碍。 有肺转移时可有气短等肺部症状。 直肠受累时可有大便困难、肛门坠胀感。 1 / 21

其他还有贫血等。 【二】体格检查 1.直肠指检前列腺直肠指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若结合前列腺穿刺活检,60%左右的病人可获得诊断。 因病灶多发生于前列腺的后叶及两侧叶的移行区,质地坚硬,直肠指检时常能触及硬结。 检查时应注意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硬结或呈结节样改变、中间沟以及精囊情况。 早期前列腺癌虽无临床症状,但直肠指诊可以发现较小病灶。 据报道直肠指检时前列腺部触及硬结,在 50 岁以上者 50%为癌;如硬结延及精囊,前列腺边缘分界不清者 70%为癌。 也有报道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可漏诊 40%以上的局限性癌灶。 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对于前列腺癌的分期有一定帮助,直肠指检可初步检出前列腺外的浸润情况,但常常估计过低。 2.其他对于所有的癌症病人均应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浅表淋巴结的触诊。 当病人诉有骨痛时应对触痛点进行仔细的骨骼检查。 检查时还需与前列腺结石、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局灶性前列腺结核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相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 1.细胞黏附抑制试验前列腺癌病人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的阳性率可达 77%一 89%。

前列腺癌转移扩散症状

前列腺癌转移扩散症状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人类特有的疾病,其他哺乳动物自发倾向极为罕见。前列腺癌是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仅次于肺癌。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国民饮食结构的改变,可以预见,前列腺癌发病率将进一步增高,有可能成为21世纪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因此,前列腺癌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前列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50岁以上有下尿路症状的男性每年应进行直肠指检和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45岁开始进行每年1次的相关检查以监测前列腺癌。专家建议前列腺癌症状早知道,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及时治疗。 前列腺癌在临床上一般可以分为四期。而前列腺癌转移扩散症状也就是骨转移。 骨转移是前列腺癌晚期的主要表现,前列腺癌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超过80%的前列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骨转移病灶可见于髂骨、椎体、肋骨、颅骨和长骨近端等,大多发生在骨骼中轴线血运丰富的部位。 目前临床上普遍接受的有效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方法是直肠指诊检查加血清PSA浓度测定。直肠指诊可发现前列腺癌的硬结区,认真仔细的直肠指诊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都有重要意义。 前列腺癌骨转移是怎么回事? 骨转移是前列腺癌晚期的主要表现,前列腺癌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超过80%的前列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 骨转移病灶可见于髂骨、椎体、肋骨、颅骨和长骨近端等,大多发生在骨骼中轴线血运丰富的部位。最常见的也是最早的前列腺癌骨转移临床表现是骨骼的疼痛。持续的钝痛,常常影响患者的食欲及日常的生活节奏,以致病人日渐消瘦,痛苦不堪。其次,由于骨头一点一点地被肿瘤细胞

欧洲腔内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

欧洲腔内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 由欧洲心血管介入学会(EAPCI)组织撰写的首部腔内影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近期在欧洲心脏杂志(Euro Hear J)在线发布。该共识的发表将为全球冠脉介入医生在腔内影像学应用上提供权威指导。该共识完全不同于与既往发表的其他几部IVUS和OCT专家共识,并没有教科书式的阐述OCT和IVUS 的各种定义,标准和测量方法等内容,而是紧紧围绕介入术中的实际问题,并基于目前现有的循证证据,结合专家建议,为临床介入医生提供了客观的意见和建议,因此这部全新的专家共识具有非常强的临床指导价值,更注重实践操作性和指导性。这部共识文件是总结了由EAPCI组织的专家组关于腔内影像应用方面的共识观点。共识共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如何应用腔内影像学指导和优化支架植入,如何评价支架失败,第二部分是关于高危病变识别,造影模糊影像以及临界病变的评估。本共识评估了目前现有的血管内影像的临床应用指征的证据,并基于现阶段最佳实践,为冠脉介入医生提供了关于IVUS和OCT临床应用指征、各自的优势和潜在局限性的指南。 共识专家组成员由来自全球16个国家22位在腔内影像领域具有重要建树的心血管专家组成。在2017年8月的第一次会议中,专家组讨论了共识所涉及的所有主题、观点和看法以及数据调查的方法,并指派了各部分文件的主要作者。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包括最近五年内经同行审议

后引起巨大反响的文献、已经出现的随机临床试验级别的证据、Meta分析、注册研究)并由此完成了各部分的初稿。最终共识的完成,经过了多次直接或电话会议以及两次由所有专家组成员共同完成的修订。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是一直是评估冠状动脉结构和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传统的标准手段。然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获得的二维管腔影像并不能反映血管壁情况,因此,也无法评估血管尺寸、斑块特点和支架植入效果。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可以获得冠状动脉内影像,为临床中优化支架植入和减少支架相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重要信息。术前对管腔尺寸和病变特点进行评估,有助于选择正确的支架型号和指导支架植入策略。术后的腔内影像使术者能够在支架水平评估支架植入效果,指导实施优化措施。观察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Meta分析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VUS的血管内影像不仅可以提高手术即刻效果,而且可以改善临床结局。尽管如此,腔内影像学在常规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非常有限,而且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应用情况也不同。在过去的10年中,IVUS和OCT在技术性能(更高的图像分辨率)和手术指导方面(更快的回撤速度,自动化的管腔和斑块负荷测量,与冠脉造影融合)不断改进,成为指导常规PCI以及特殊病变或患者PCI 的重要工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