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稳态及其调节

稳态及其调节

稳态及其调节
稳态及其调节

稳态及其调节

提要本文介绍了对高等动物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机制方面的基本认识及进展,提出了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所形成的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稳态是生理学发展史上早已提出的一个经典概念。随着生理学及其它学科的发展,这个概念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扩展,其内涵也不断充实。现在,稳态不仅是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科的基本概念之一,也已成为生命科学的现代概念之一。人类研究生命现象的主要目的是揭示生命的奥秘,进而为认识自然(包括人类自身)、改造自然服务。稳态是生命体存在的前提条件,揭示稳态的机制也就成了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高等生物具有维持稳态的机制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现代科学的发展将从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水平对其作出解释。因此,稳态又是一个尚待进一步阐释的现代概念。

1 稳态概念的提出与现代发展

1.1 内环境及内环境恒定概念的提出经典稳态概念的形成分别得益于两位著名生理学家的杰出工作。第一位是法国著名的实验生理学家伯尔纳(C. Bernard);第二位是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坎农(W. B. Cannon)。伯尔纳对生理学的研究非常广泛,几乎涉及生理学的每个部分,对生理学的贡献极多,意义最大的是于1857年提出的内环境及内环境恒定概念。他认为,多细胞生物每一细胞的外液是机体所有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其整体即构成了机体的内部环境。内环境不仅为机体所有细胞的营养供应与代谢物的排出提供了中介介质,更重要的是为各种细胞的生存与活动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理化环境,使得机体外部生活环境的变化难以直接影响各种细胞的生理活动。在提出内环境概念之后,伯尔纳进一步发现内环境具有自我保持稳定的特性。这一发现主要依据其对肝脏活动与血糖浓度间存在互动关系的研究结果。即,肝脏能通过释放或储存葡萄糖来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伯尔纳认为,“内环境恒定是机体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机体内的生理过程与生理机制种类繁多且功能各异,均是机体所不可缺少的,但它们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活动,即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乃至各个细胞都在进行各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生理活动。一方面,它们均通过以内环境为媒介来获得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和调节信息,并同时经由内环境来输出活动信息和排除代谢产物;另一方面,它们的各种活动都体现出保持内环境恒定的特点。因为,维持内环境恒定是各个细胞赖以生存及正常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机体能成为统一整体的条件。由此可见,伯尔纳当时虽只是根据内环境中血糖这种化学物质浓度的稳定现象而提出内环境恒定的概

念,但后来不断证明这种恒定特性具有普遍意义,认识到组成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及其理化特性均具有保持恒定的特征。

1.2 内环境稳态概念的提出在伯尔纳提出内环境恒定概念之后约50年,美国一位从事内环境研究的生理学家坎农发展并完善了这个概念。坎农认为内环境并不是处于一种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一种可变、可动的稳定状态,并用稳态(homeostasis)这一术语予以概括。坎农主要从事交感神经与肾上腺系统功能的研究工作,这是一个动态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活动的调节系统。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分泌,而激素分泌水平的信息又反馈作用于神经系统。其结果是,交感神经与肾上腺间构成双向性联系,使得这个系统的输出结果——激素的浓度维持着动态的稳定。坎农受到这种生理现象的启发,提出内环境的动态稳定,即稳态,就是由机体各部分生理调节机制对所有生理过程进行精密调节而使之达到协调一致,最终保持内环境的动态稳定。他进一步认为,内环境的任何微小的变化都会触发机体调节机制的活动,从而得以消除或减少内环境上发生的这些变化。因此,稳态的实质是指不断变化的内环境,在机体的代偿性调节反应作用下所维持着的相对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内环境的组成要素或特性,并非像伯尔纳所认为的那样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产生着一些波动,但这种波动始终是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似潮涨潮落般周而复始,使内环境成为一潭“活水”。

1.3 稳态的现代概念上述经典的稳态概念源自内环境的研究,专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许多生命活动都有类似于内环境所具相对稳定的特性。有人提出,稳态概念是适用于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现在生命科学正在从分子、细胞、器官等各个层次上阐述生命现象的机理,不断证实生命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动态稳定,即稳态现象。在分子水平上,如基因表达的稳态调节、酶活性的稳态调节;在器官水平上,如心脏活动的稳态调节(血压、心率)、消化液分泌的稳态调节;在宏观水平上,如种群数量或结构的稳态调节等。稳态概念亦被生命科学以外的其它学科所延用,如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相对稳定的调节问题(情绪的稳态及调节)。心理平衡调适能力的训练,即是培养维持心理稳态的能力。

由此看来,稳态概念本源自生理学,最初用以描述生理学中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这一特性,现在它仍是生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但从这个概念的形成、含义等方面分析,稳态应是适用于生命科学乃至其它相关学科的一个现代概念,用于描述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和机制。

2 稳态的维持机制

2.1 经典的观点伴随稳态现象的提出,生理学家就开始寻求其维

持机制。随着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对这种机制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最初,伯尔纳曾推测内环境恒定的机制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活

动。随后,坎农从其研究的领域出发,特别重视交感神经与肾上腺

系统这种神经一体液机制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由此形成了对稳态

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即在机体调节机制,特别是神经调节和以内

分泌系统为主的体液调节的共同协调作用下,通过机体各个器官系

统的统一活动而达到的。这种笼统且不完善的解释一直被人们所采

用。

控制论观点为解释稳态机制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思想。现在,

一般生理学教材中对机制的介绍大多引用控制论或工程学中自动

控制系统的概念与原理,认为维持稳态机制的主要组件可分为探测

器(感受器)、控制中心(神经中枢或内分泌调节中枢)、受控部分(效

应器或内分泌器官)等三部分。并认为,控制中枢与受控部分之间

的双向联系(反馈联系),以及受控部分对控制中心的反馈调节作用

(特别是负反馈调节),是稳态得以维持的最为重要的机制。恒温水

浴的自动调节原理也被用来解释机体生理活动的稳态机制,这显然

具有直观且易于理解的优点,但应特别强调生物生理系统是远非机

械的自动控制系统所能比拟的,不看到两者的本质区别,极易得出

科学上错误的结论,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2.2 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网络观点近几十年来生物科学飞速发展,现已可从分子水平上用综合的系统观与信息观,更详细地解释稳态现象的机制。现已证实,机体的调节系统主要有三个,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前两个系统是经典的调节系统,其作用一直受到重视。它们通过各自分布在机体各个地方,位置相对固定的感受器细胞,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再以神经反射或体液途径的方式来发挥调节作用。神经调节回路上传送的信息是电形式的神经冲动;内分泌调节通过释放激素这类化学物质经体液途径传递化学调节信息。这两个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联系,互相协调。免疫系统一直被认为是机体的防御系统,通过免疫活性细胞、免疫活性分子起作用。研究不断发现,免疫系统在机体功能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有人称之为“游动的脑”。它能通过游走的免疫细胞感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不能感知的其它类型刺激(如异物或外来抗原物质之类的刺激),并通过释放细胞因子(CK)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消除这些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

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热点之一就是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研究认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三者间具有共同的语言——信息分子共享。机体稳态调节机制中传递信息的分子除了体液因子外,许多新的生物活性分子不断被发现,众多的多肽激素是参与机体稳态调节的信息分子。这三个系统各自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发挥着调节作用,三者间形成了一个稳固的“调节三角”。它们两两间形成了双向往返联系,使这三个系统的作用相互协调、共同一致,以维持机体的完整统一。现已证明,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释放多类激素或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系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而免疫系统则通

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分子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从而使机体的调节系统间形成完整的调节网络,使机体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稳态)得以保持。

综上所述,维持稳态的机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问题。它涉及机体各个调节系统、器官及其相互协调与配合,也涉及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在已认识到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分子在机体生理机能调节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免疫系统的机体调节系统地位,提出了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的观点。这些都是人们对稳态机制认识的现代拓展。

生态系统的稳定及调节知识讲解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学习目标】 1、区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明确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2、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要点梳理】 要点一、生态系统稳态(稳定性)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表现出来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相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可用如下图曲线表示: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要点二、生态系统的稳态(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 2、恢复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如:人类活动能够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当人类停止破坏活动后,草原在几年后会恢复原貌的现象。 一般来说,热带雨林抵抗干扰和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比苔原生态系统强。但是,热带雨林一旦受到严重破坏(如过度采伐),它要恢复到原状的时间就非常漫长;而苔原生态系统在受到严重破坏后,恢复时间就比较短。这就是说,就抵抗力稳定性来说,热带雨林比苔原高;而就恢复力稳定性来说,苔原则比热带雨林高。就同一类型的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和恢复力也因生态系统所处的发育阶段而有差别。一般来说,顶极群落的抵抗力强,恢复能力弱;发展中的群落的恢复力强,抵抗力弱。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 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则越容易恢复,与自身调 节能力有关 联系 (1)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反之 亦然 (2)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 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右图所示 要点三、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 1、含义 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现象。其中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2、负反馈调节

稳态与调节二(高考题)

稳态与调节二 1.(2014课标Ⅰ,3,6分)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2.(2014课标Ⅱ,3,6分)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3.(2014福建理综,2,6分)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消耗ATP 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 4. (2014山东理综,2,5分)下列关于生命活动变化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体积增大,与外界物质交换效率提高 B.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C.生长素浓度升高,植物细胞生长速度加快 D.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5.(2014江苏单科,9,2分)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会变强 6.(2014安徽理综,6,6分)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7. (2014重庆理综,6,6分)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 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8. (2014江苏单科,11,2分)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9.(2013四川卷,2)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 ..发生的是:

【人教版】202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七 人体的稳态及调节机制专题强化练(B卷)

专题七人体的稳态及调节机制 专题强化练(B卷) 1.流感病毒入侵人体后,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杀死并清除病毒,维持机体的稳态。请回答: (1)人体感染病毒后,机体产生的淋巴因子激活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_____。 (2)淋巴因子可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升高,出现发热现象。当体温调定点升高后,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引起骨骼肌________,以增加肌肉产热;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激素的分泌增加,促进机体产热。另一方面交感神经兴奋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皮肤散热。 (3)医生建议流感患者要多饮水,以利于毒素排出体外。多饮引起多尿的生理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直接有效的措施,长期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更应该接种流感疫苗,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浆细胞和记忆细胞(2)战栗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减少(3)组织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4)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力低 解析流感病毒入侵人体后,机体先通过体液免疫进行消灭;当流感病毒侵入细胞内后,则通过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最终通过体液免疫将其清除。(1)人体感染病毒后,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2)骨骼肌战栗可以增加产热量,同时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也可以促进机体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皮肤散热。(3)多饮水导致组织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有利于毒素排出体外。(4)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力低,因此更应该接种流感疫苗。 2.垂体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GH)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它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影响脂肪分解等生理功能。人在应激状态下,GH分泌增多会刺激肝细胞释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进而降低GH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生物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表明,GH过多会使人患“垂体性糖尿病”,欲利用小鼠验证长期使用生长激素对胰岛B细胞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写出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①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生理状况相似、性别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只,分别测定记录每只健康小鼠空腹时的血糖浓度和血清胰岛素浓度。 第二步:每只小鼠均正常进食、进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的稳态及调节

人体的稳态及调节 回归教材 一、内环境与稳态 二、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4.水平衡的调节 水平衡调节的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液的 和内环境的稳态 调节过程: 1.水的平衡 来源: 排出: 2.钠盐的平衡 来源: 排出:主要由 ,极少量由汗液、粪便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3.钾盐的平衡 来源: 排出:主要由 ,其次由 排出 多吃 排,少吃 排,不吃 排 组织液 淋巴 呼吸系统 CO 2刺激呼吸中枢的神经体液调节 内环境 概念: 体液细胞内液 内环境 三者关系: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作用: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和 稳态 含义: 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状态。包括水、无机盐、 等营养物质的量;PH 、 、 等理化指标;激素、代谢废物等物质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 细胞代谢活动及外界环境变化 机制:在 和 共同调节下,各 活动的结果 意义: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血液PH 的维持 缓冲系如H 2CO 3/NaHCO 3的调节 PH =7.35-7.45 破坏:引起代谢紊乱,导致疾病。如血液中 降低会导致骨 质软化病或佝偻病, 导致肌无力

5.钠、钾平衡的调节 调节的意义:Na +在维持 方面有重要作用;K + 在维持 、 、 三、血糖调节 1 2.血糖平衡调节 -

3.糖尿病的原因及特点 消瘦 四、体温调节 体温的含义: 体温的来源: 体温调节的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特别是维持( )的活性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 活动的正常进行 体温调节的过程:

(1)A液为,B液为,C液 为。三者共同构成的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 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2)C0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 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 浓度升高,导致病的发生。 〖解析〗考查胰腺组织细胞的内环境、血糖的调节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1)体内组织细胞(包括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是由血浆、淋巴和 组织液构成。 (2)气体O2、CO2等在动物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在动物体 内,肺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最低,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氧气浓度跟二氧化碳相 反。所以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不能向组织细胞内扩散。 (3)胰腺的外分泌部能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各种消化酶,进人消化道后分解有机物; 胰腺中的内分泌部(胰岛)分泌胰岛素,首先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流到“靶器官”,参 与调节代谢,若胰岛素分泌不足,就会使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在尿液中有葡萄糖(糖 尿)。 〖答案〗(1)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 (2)毛细血管内二氧化碳浓度低于胰腺组 织细胞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3)胰岛素;葡萄糖;糖尿 〖例2〗右图是高等动物体内蛋白质代谢过程简图,请据图回答: (1)若图中A是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与此有关的生理过程①是;正常人饭 后物质A 会,约1小时后又会 (2)图中③过程进行的场所是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3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第2节生态系统的

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3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第2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第3课时)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学业分 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狗会用它的尿液和粪便来标记领地和记住来往的路径;野兔看到鹰在空中盘旋后迅速躺进洞中;蜜蜂发现蜜源后用不同的舞蹈动作告诉同伴蜜源的方向和远近。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哪一类信息传递( ) A.行为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C.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D.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解析】狗的尿液和粪便属于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野兔看到鹰、鹰的图像属于物理信息;蜜蜂发现蜜源后通过舞蹈动作来传递信息,这是通过行为来完成的。 【答案】C 2.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 A.莴苣在适宜波长的光下才能萌发生长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解析】A项说明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传递;B、D项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只有C项描述的是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的信息传递,说明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 【答案】C 3.下列属于探究化学信息传递的是( ) A.观察动物对电视图像的反应 B.用录音机记录鸟类繁殖时的鸣叫声 C.利用性外激素诱杀害虫 D.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飞蛾

【解析】电视图像、鸣叫声、“黑光灯”发出的光和声音都是物理信息,C项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 【答案】C 4.如图表明的是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则物种A与物种B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是( ) 【导学号:07950050】 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B 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A 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D.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 【解析】本题易错选A项,原因是误认为信息是单向传递的。由题图可知,物种A 与物种B之间属于捕食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实现这种动态的制约关系的是双方之间彼此进行的信息传递,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调节种间关系中的作用。 【答案】C 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下列正确的叙述是( ) 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来自无机环境 B.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信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但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如捕食者给被捕食者发出信息,被捕食者也可以发出信息给捕食者。D选项中的害虫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B 6.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山坡上生长着一种灌木,这种灌木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随雨水进入土壤后,能抑制其他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草本植物的生长。当火灾烧尽了此类灌木,其他草本植物便乘机生长繁盛,直到灌木再次出现时,这种化学抑制作用又再次出现。请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通用版)新2020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七 人体的稳态及调节机制专题突破练(A卷)【下载】

专题七人体的稳态及调节机制 专题突破练(A卷) 一、选择题 1.图中的A、B代表人体内的物质,①②③代表体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①② B.过敏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引起③中的液体减少 C.若组织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则A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并作用于下丘脑 D.若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B可代表乳酸,最后经肝脏可再生为葡萄糖 答案 C 解析据图分析,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A正确;过敏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内液减少,B正确;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不能作用于下丘脑,C错误;若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B可代表其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最后经肝脏可再生为葡萄糖,D正确。 2.下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部分)模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代表性激素,则b、c可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B.若A代表人体记忆B细胞,a代表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抗体的形成C.若A代表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a代表失水过多,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增强 D.若A代表玉米螟虫种群,a代表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种群密度降低 答案 A 解析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为: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性腺激素→性腺→性激素,同时性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代表性激素,则b、c可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A错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记忆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若A代表人体记忆B细胞,a代表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抗体的形成,B正确;体内失水过多导致细

高中生物中图必修单元检测:第单元 第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含答案

生物中图版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单 元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 C.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是分解者 2在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如果每个营养级能量传递率均约为20%,且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各种生物中获得的能量相等。虎要获得1 kJ能量,则需要消耗草的能量是()。 A.150 kJ B.125 kJ C.100 kJ D.75 kJ 3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物体内能量代谢过程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 D.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5由草、兔、狐组成的食物链中,兔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包括()。 A.兔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由兔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C.流入狐体内的能量 D.由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 B.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C.并非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的作用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一样,把生态系统各个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8如下图,有关下列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 B.鹰与鸟的关系是既捕食又竞争 C.该食物网所处的生态系统可能为草原生态系统 D.鹰占有两个营养级 9我国正大力推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农业。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农业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B.生态农业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强于现代农业 C.生态农业设计原则是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D.生态农业系统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失越多 10如果自然界中的各种菌类不存在,那么()。 A.生物尸体极易腐烂 B.草木繁盛、动物大量繁殖 C.人类将免于病患 D.植物的营养来源发生困难 1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12以下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谈不上对环境的适应,就不可避免地要被大自然所淘汰 B.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这是对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 D.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处于不可分割的密切相关状态 13(2011·北京西城期末)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稳态及调节方式 (1)教案

稳态及调节方式 授课时间:2018年4月9主备人:蒋立锋参与人:胡昌云、蒋兰、赵晓、阮昌应 考纲要求 理解稳态的概念及调节方式 考点预测 1、内环境稳态 2、稳态的调节方式 重点、难点 1、内环境的概念及成分 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模型 课堂教学环节 一、模拟题、高考题彰显考纲 1.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 ..的是 A.除激素外,CO2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B.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纤维的支配C.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D.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二、基础知识自主梳理 1、画出内环境模式图 2、构建内环境调节概念图 3、梳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概念 三、主干知识、易错点再认识 1. 内环境的概念、成分、稳态、意义 例1.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B.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 D.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被动运输将某种蛋白分泌到肠腔 例2.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例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2.维持稳态的机制

稳态及其调节

稳态及其调节 提要本文介绍了对高等动物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机制方面的基本认识及进展,提出了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所形成的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稳态是生理学发展史上早已提出的一个经典概念。随着生理学及其 它学科的发展,这个概念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扩展,其内涵也不断充实。现在,稳态不仅是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科的基本概念之一,也已成为生命科学的现代概念之一。人类研究生命现象的主要目的是揭示生命的奥秘,进而为认识自然(包括人类自身)、改造自然服务。稳态是生命体存在的前提条件,揭示稳态的机制也就成了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高等生物具有维持稳态的机制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现代科学的发展将从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水平对其作出解释。因此,稳态又是一个尚待进一步阐释的现代概念。 1稳态概念的提出与现代发展 1.1内环境及内环境恒定概念的提出经典稳态概念的形成分别得益于两位著名生理学家的杰出工作。第一位是法国著名的实验生理学家伯尔纳(C. Bernard);第二位是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坎农(W. B. Cannon)。伯尔纳对生理学的研究非常广泛,几乎涉及生理学的每个部分,对生理学的贡献极多,意义最大的是于1857年提出的内环境及内环境恒定概念。他认为,多细胞生物每一细胞的外液是机体所有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其整体即构成了机体的内部环境。内环境不仅为机体所有细胞的营养供应与代谢物的排出提供了中介介质,更重要的是为各种细胞的生存与活动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理化环境,使得机体外部生活环境的变化难以直接影响各种细胞的生理活动。在提出内环境概念之后,伯尔纳进一步发现内环境具有自我保持稳定的特性。这一发现主要依据其对肝脏活动与血糖浓度间存在互动关系的研究结果。即,肝脏能通过释放或储存葡萄糖来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伯尔纳认为,“内环境恒定是机体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机体内的生理过程与生理机制种类繁多且功能各异,均是机体所不可缺少的,但它们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活动,即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乃至各个细胞都在进行各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生理活动。一方面,它们均通过以内环境为媒介来获得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和调节信息,并同时经由内环境来输出活动信息和排除代谢产物;另一方面,它们的各种活动都体现出保持内环境恒定的特点。因为,维持内环境恒定是各个细胞赖以生存及正常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机体能成为统一整体的条件。由此可见,伯尔纳当时虽只是根据内环境中血糖这种化学物质浓度的稳定现象而提出内环境恒定的概

人体稳态的调节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人体稳态的调节 内环境稳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内环境: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内环境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淋巴银子、神经递质、极速、CO2、尿素等。 2.存在于内环境的分子、离子等都属于内环境成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3.稳态是指内环境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4.血浆中酸碱缓冲对(H2CO3/NaHCO3等)对进入血浆的酸碱物质进行调节,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5.免疫调节清除病原体维持了内环境的稳态。 下丘脑: 1.下丘脑是内分泌的中枢,下丘脑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控制垂体的功能来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2.下丘脑内有血糖调节中枢,该中枢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3.下丘脑还是体温调节中枢。 4.下丘脑还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 血糖调节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为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为协同作用。 体温调节 渗透压调节 免疫调节 B 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记忆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能够识别抗原; 吞噬细胞无特异性,但能识别抗原;

浆细胞有特异性,但不能识别抗原。 抗体又称抗毒素、凝集素、免疫球蛋白等,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与其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体液免疫(针对外毒素) 细胞免疫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前者是动物生来就有的。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如下图: 异 常的体 液免疫 免疫功能过强 免疫功能过弱过敏反应:消化道、呼吸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映 自身免疫病:类风湿关节炎、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 免疫缺陷病 肿瘤的形成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感染T 细胞致死)

下图是相关人体稳态部分调节机制的示意图

下图是相关人体稳态部分调节机制的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GnRH 、LH 、FSH 表示 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睾丸酮的含量在小于正常范围时GnRH 的分泌量 。 (2)由图乙可知,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图中免疫细胞接受的a 、b 分别 表示 信号分子。若该免疫细胞为T 细胞,当其受损时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主要的原因是 。 (3)有研究者对某戒毒所的吸毒者进行了相关激素的检测,并与健康人作了比较,检测结 从表中说明吸食毒品最可能影响图甲中 (器官),使其受损,导致睾丸酮分泌量减少。为了验证吸毒者睾丸酮分泌量低的原因是睾丸也受损,可将其体内LH 和FSH 补充到健康人正常水平。若一段时间后, ,则说明吸毒者的睾丸受损。 (1)增加 (2)神经-体液-免疫 甲状腺激素、神经递质(顺序不能颠倒、答出一个给1分) T 细胞受损,分泌的淋巴因子减少,使B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减少 (3)垂体 (其体内的)睾丸酮含量比健康人低(睾丸酮含量小于正常值) 胰岛素是人体血糖调节中的重要激素,其释放受到机体的精确调控。 (1)人体内胰岛素释放通路是:餐后血糖升高,葡萄糖由细胞膜上的________蛋白转运到胰岛B 细胞内,经过__________过程产生大量A TP ,阻断ATP 敏感型钾离子通道,进而抑制了钾离子的外流,使细胞膜内的电位___________,打开电压依赖性的Ca 2+通道,升高了胞内的Ca 2+浓度,促进胰岛素分子以__________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 (2)研究发现,高浓度葡萄糖可引起胰岛A 细胞合成并分泌谷氨酸,为研究谷氨酸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将三组数目相等的小鼠离体胰岛进行培养,培养条件及结果如图1 所示(CQNX 为谷氨酸受体阻断剂)。实验结果表明,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____________。由此推测,谷氨酸与胰岛B 细胞表面的_________结合发挥作用。 (3)科研人员进一步用谷氨酸溶液处理正常小鼠和K +通道基因敲除小鼠的胰岛B 细胞,检测细胞内Ca 2+荧光强度,结果如图2所示。 ①由实验结果可知,谷氨酸能够__________正常小鼠胰岛B 细胞内的Ca 2+浓度。 下丘脑 睾丸酮 (GnRH ) 垂体 睾丸 (-) (+) (LH ) (FSH ) (+) (+) 图甲 睾丸酮(雄性激素)的调节机制 图乙 人体稳态调节的部分示意图 a b 甲状腺 神经末梢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血液 a

人体稳态的调节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人体稳态的调节 一、内环境稳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内环境: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内环境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淋巴银子、神经递质、极速、CO2、尿素等。 2.存在于内环境的分子、离子等都属于内环境成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3.稳态是指内环境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4.血浆中酸碱缓冲对(H2CO3/NaHCO3等)对进入血浆的酸碱物质进行调节,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5.免疫调节清除病原体维持了内环境的稳态。 下丘脑: 1.下丘脑是内分泌的中枢,下丘脑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控制垂体的功能来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2.下丘脑内有血糖调节中枢,该中枢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3.下丘脑还是体温调节中枢。 4.下丘脑还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 1)血糖调节

2) 体温调节 3) 渗透压调节 4) 免疫调节 B 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记忆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能够识别抗原;

吞噬细胞无特异性,但能识别抗原; 浆细胞有特异性,但不能识别抗原。 抗体又称抗毒素、凝集素、免疫球蛋白等,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与其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①体液免疫(针对外毒素) ②细胞免疫 异 常的体 液免疫 免 疫 功 能 过 强 免 疫 功 能 过 弱 过敏反应:消化道、呼吸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映 自身免疫病:类风湿关节炎、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 免疫缺陷病 肿瘤的形成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感染T细胞致死)

山东省高考生物 第二单元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27 中图版必修3

一、选择题(共45分) 1. 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不同的调节能力。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以下哪一组特点( ) A.种群数量多,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弱 B.能量流动速度快,物质循环速度慢 C.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自我恢复能力弱 D.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弱,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强 2. 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A.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 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物种的维持 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物种的保持是有利的 D.自然界中物种间的捕食对一个物种有利,但会使另一物种消失 3. 设计制作小生态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面列举的原理或要求中,合理的是()A.小生态瓶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应该经常向小生态瓶中通气,从而保证瓶中生物的呼吸 C.小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有很强的生命力,投放的动物数量越多越好 D.应该将生态瓶放在阳光能够强烈直射的地方,以保证获得足够的能量 4. 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原因是()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③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③④ 5. 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小生态瓶,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下面罗列了设计生态瓶应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 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D.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6.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机制(强化练)

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机制(强化练) 一、选择题 1.(2019甘肃兰州诊断)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气、生长激素、乙酰胆碱、唾液淀粉酶都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D.抗利尿激素基因能够在肾小管细胞中选择性表达 答案 B 唾液淀粉酶属于消化酶,不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A错误;饥饿时,血糖浓度低,肝糖原可分解产生葡萄糖,所以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将升高,B正确;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C错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可以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该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基因能够在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中选择性表达,D错误。 2.(2019福建厦门高三质检)某种鳗鲡在淡水中生长,到海洋中产卵。鳗鲡进入海水后,吞饮海水,Na+进入血液,通过鳃上皮细胞排出;洄游到淡水时,不再吞饮水。如图表示鳃上皮细胞的Na+-K+-ATP酶活性和Na+排出量的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注:Na+-K+-ATP酶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跨膜运输Na+、K+ A.鳗鲡吞饮海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在海水中,Na+排出量与Na+-K+-ATP酶活性呈正相关 C.在淡水中鳃上皮细胞Na+-K+-ATP酶活性上升 D.鳗鲡由海水洄游进入淡水,尿量增加 答案 C 鳗鲡吞饮海水后,Na+进入血液,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据图可知,在海水中,Na+-K+-ATP酶活性上升且Na+-K+-ATP酶活性与Na+排出量变化曲线几乎同步,两者呈正相关,B正确,C错误;鳗鲡由海水洄游进入淡水,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量增加,D正确。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点笔记)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内环境的组成 ①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组织液(细胞间隙液)、淋巴等体液 ②三种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 注:【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组织液液只能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内】 ③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无机盐浓度)在37度时约为770kpm,相当于生理盐渗透压(2)酸碱度 ①、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②、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3)温度(37℃,波动一般不超过1℃) 三、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①代谢活动均在细胞中进行,故细胞中CO2浓度最高 ②直接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四个(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器官有一个(皮肤) 四、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稳态的调节:神经 ----- 体液 --- 免疫共同调节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 细胞名称所生活的内环境 组织细胞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组织液 【组织水肿】 (1)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的水肿现象。 (2)组织水肿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学习目标】 1、区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明确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2、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要点梳理】 要点一、生态系统稳态(稳定性)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表现出来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相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可用如下图曲线表示: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要点二、生态系统的稳态(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 2、恢复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如:人类活动能够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当人类停止破坏活动后,草原在几年后会恢复原貌的现象。 一般来说,热带雨林抵抗干扰和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比苔原生态系统强。但是,热带雨林一旦受到严重破坏(如过度采伐),它要恢复到原状的时间就非常漫长;而苔原生态系统在受到严重破坏后,恢复时间就比较短。这就是说,就抵抗力稳定性来说,热带雨林比苔原高;而就恢复力稳定性来说,苔原则比热带雨林高。就同一类型的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和恢复力也因生态系统所处的发育阶段而有差别。一般来说,顶极群落的抵抗力强,恢复能力弱;发展中的群落的恢复力强,抵抗力弱。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稳态的调节

高三生物三轮专题复习 生态与环境 知识网络: 考点一种群和群落 训练1.种群学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于微生物生长曲线的研究常以种群为单位 B.转Bt基因抗虫水稻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虫害问题 C.基因a的频率=种群中该基因a的数目/该等位基因(A+a)总数 D.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训练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取样器取样法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属于种群范畴的研究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训练3.如图a~d表示不同的生物或种群或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Y表示遗传多样性,a、b、c、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a植物细胞核内碱基的数目 一定最少 B.若Y表示鸽种群中的个体数,a、b、c、d表示不同生活 区域中的四个鸽种群,则d种群种内斗最剧烈 C.若Y表示种群的能量值,a、b、c、d表示四个不同的种群, 它们构成食物关系,则c的数量增加会导致a、b的数目减少 D.若Y表示物种多样性,a、b、c、d表示四个不同类 型的生态系统,则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d

小结一:对种群增长曲线的辨析 ①右图中“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 即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 件下的增长曲线。 ②“S”型增长曲线在图中t1时种群数量为K/2, 种群增长率最大;在t2时数量达到K值,种群增长 率为零。“S”型增长曲线始终存在 ....环境阻力。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训练4.2007年,陕西镇坪“华南虎”事件重新引起了人们对这种濒危生物的关注。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野外的成年华南虎通常将尿液喷洒在树枝上作为确定它们领地的一种标志,这是一种信息,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2)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华南虎的生存需要较大领地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目前,对华南虎最好的保护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华南虎与东北虎均为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是一个物种的两个亚种。从进化角度看,这种差异的形成是长期的自然选择导致其种群______________不同。 (5)在自然界,由于,狮和虎是不可能相遇的。现在科学家利用狮虎进行杂交,形成狮虎兽或虎狮兽。据此,有人认为狮和虎应该属于同一物种。你是否赞同此观点?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自然情况下,华南虎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就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可见,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训练5.下图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统计(单位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能量Q”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无需人工能量投入该松林就可维持其稳定性 C.18年间该松林中分解者获取总能量是285×1010 D.动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林的物质循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