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期人工月经周期治疗导致肝硬化肝血管瘤1例

长期人工月经周期治疗导致肝硬化肝血管瘤1例

长期人工月经周期治疗导致肝硬化肝血管瘤1例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刘建军 发生在肝脏的血管瘤较其他脏器多见。本病是一种血管的先天性畸形,发生率在0.35%-2%之间。有人认为,发生在肝脏中的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由于肿瘤较小,大部分患者不引起症状。 一、肝脏毛细血管瘤 常较小,直径一般在1-3cm,为肝内的毛细血管局部过度增生所致,单发的多见,也可为多发。 声像图表现: 1、肝脏的外形、轮廓多无变化,只有当病变较大,并位于近肝脏表面处,轮廓可稍有突起。 2、大部分病变区境界清晰,回声较高而分布尚较均匀;少数病变区回声低于肝组织回声,仅与周围肝组织之间有回声较高而明显的线状境界。 3、病变区内部均可观察到细小如大头针状圆形或管状无回声区,形成筛状结构;并可观察到有些肝组织内的小血管直接通入病变内部,使病变区边缘出现凹陷性缺损。 4、病变可为单个或多个,常位于靠近肝脏边缘或肝表面处、临近肝内较大血管或与肝内血管有密切关系。 5、病变远侧回声多无明显变化。 6、随访观察,短期内病变区多无明显增大现象。 7、彩色多普勒检查:大多数较小肝血管瘤内血流难以显示,少数

病例可见病变内及病变周围有相连的细小静脉血流,血流分布可以稀少或较密,对低回声型血管瘤的诊断极有帮助。 二、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本病多为单发性,一般生长缓慢。大的血管瘤可出现上腹肿块,,肝肿大,肿块有的可压缩,有的硬而有结节感,。切面上肿瘤呈紫颜色,系由多数囊状或筛状间隙所组成,间隔厚薄不一,囊腔内充满血液,形成的血栓及间隔可发生钙化。 声像图表现: 1、肝脏有局限性增大、增厚、轮廓不规则。 2、病变区范围常较大,形态不规则,与周围组织间境界有的可不清晰。 3、病变内部回声强弱不一,呈条索状或蜂窝状,并有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其内侧壁多较整齐。如有钙化灶存在,可出现小区强回声并伴声影。 4、如病变部位位于肋缘下或剑突下时,稍加重探头压力,常可观察到病变区前后径缩小,内部无回声区亦同时有缩小征象,去除压力后,仍恢复至原来图像。 5、后方回声不增强。 6、彩色多普勒检查:病变区常可显示较多的条状、点状静脉血流,有的血流与周围肝组织血流相通,如检出病变内有小区窦状静脉血流时,诊断更可确定。 三、临床意义

腿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腿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 导语:绝大部分的人们对于自己的腿部上面出现海绵状血管瘤都是不太在意的,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会发现有异常的情况,只是会感觉到自己的腿部长出来 绝大部分的人们对于自己的腿部上面出现海绵状血管瘤都是不太在意的,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会发现有异常的情况,只是会感觉到自己的腿部长出来一个红红的斑点,大部分人都会把这种斑点当成胎记的,但其实这种斑点是一种病变的情况,所以必须要及时发现,然后及时进行治疗的,治疗腿部海绵状血管瘤方面没有什么特效的药物,主要就是采取一些手术的治疗方法。 美国血管脉冲术是将最新两种不同的脉冲技术整合成一种治疗技术,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发出不同的脉冲按照不同的先后顺序对病灶进行治疗,先使血红蛋白转化为1064nm波长更好吸收的物质,再将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或凝结,将吸收率增加3至5倍,让两种技术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增加皮肤穿透深度有效凝结和破坏靶组织,最后结合临床药物修复,从而有效治疗血管病变,彻底根除血管瘤。 脉冲染料脉冲(PDL),波长585nm:特异性地被血管中的血红蛋白吸收,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使血管凝固坏死,从而被吞噬系统吸收,随淋巴循环排出体外。因为只在瞬间针对血红蛋白凝固,所以对正常皮肤无任何影响。迄今为止,脉冲染料脉冲是针对鲜红斑痣、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红色胎记、红色小血管、伤疤和红斑、痤疮等病变是上海医学上的“金标准”。 Nd-YAG脉冲,波长1064nm:当血红蛋白吸收脉冲染料脉冲的能量后,会在瞬间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这种微型凝固的蛋白对染料脉冲的吸收很少,但是对Nd:YAG脉冲吸收率较血红蛋白提高了3-5倍,从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进展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进展 李宇,张洪义(空军总医院,北京100036) 中图分类号:F17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070(2010)01—0037—02doi:10.3969/j.issn.1008—1070.2010.01.014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之 一,尸检发现率约为3%一20%…。目前对其确切的 病理学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传统观念多认为是先天性 肝脏末梢血管畸形引起旧1。而朱少君等的研究显示 肝血管瘤的克隆性研究显示每肝血管瘤内不同部位病 变组织具有相同的x染色体失活模式,提示肝血管瘤 属于克隆性增生属于实性肿瘤【3J。Mahajan人血管内 皮生长因子(VEGF)等在应用利用转基因技术增加家 兔肝内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贝伐单抗 为患者治疗结肠恶性肿瘤时意外发现,患者原有肝脏 血管瘤体积减小,提示肝血管瘤的形成与发展与 VEGF的调节有一定的关系HJ。 大多数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生长缓慢,无明显 不适症状,多于常规腹部超声检查时发现,至今无恶变 报道,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只需定期复查,或者相应 给予保守治疗。但仍有少数病例肿瘤增长速度较快, 或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血管瘤破裂出血,Kasabach— Merritt综合征等,需要外科干预治疗。 1外科治疗的适应证 传统观念认为对于肿瘤直径>5cm、有临床症状、 肿瘤增长较快、压迫周围脏器和影响循环系统,或者有 可能出现瘤体破裂危及生命者,应积极进行有效的治 疗。PauloHerman等人的研究认为"J,对于无症状的 肝血管瘤不要过分强调以瘤体大小为标准作出治疗决 策。鉴于肝血管瘤的病因可能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未 见有恶变的报道,自发性破裂出血极为罕见等因素考 虑,认为:外科治疗应更为保守。外科治疗主要用于无 法缓解的疼痛、压迫临近器官、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及怀 疑为恶性肿瘤者。肝血管瘤常见的症状有腹痛,腹胀 以及压迫临近器官引起的消化道症状。对于有疼痛症 状的患者应首先进行全面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如胆道结?综述?37 石、胃部疾病等引起的疼痛,并可给予止痛剂治疗。多 数患者疼痛减轻甚至消失。对于首诊基本明确诊断肝 血管瘤、又无任何临床症状者,可在门诊随访,每6个 月复查1次B超。 2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主要手术方法有血管瘤外剥除术、肝切除术、肝移植 术。 2.1血管瘤外剥除术血管瘤外剥除术因能最大限 度地保留正常肝脏组织,是肝血管瘤最常用的手术方 式,其手术基础是肝血管瘤膨胀性生长挤压周围的肝 组织。尽管Belli等研究表明有时很难发现肿瘤与正 常肝脏组织之间的界限,平均输血量达2.8U【6J,但血 管瘤外剥除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仍比肝切除术 低。目前观念认为对于肝脏巨大血管瘤多应采用规则 肝切除而对于较小的肝血管瘤可采用局部切除或段切 除。SinghRK等人进行的一组回顾性研究中表明巨 大肝血管瘤行血管瘤外剥除术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 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优于肝切除术。规则肝切除 术仅用于疑有恶变、或者肝脏某叶完全被肿瘤占据 时o¨。但对两者优劣性的分析目前尚缺乏随机对照 研究。 2.2肝切除术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和肝脏外科手 术技巧的提高,肝切除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大大减少, 应用范围已经扩大到肝脏的良性病变,其中肝血管瘤 是最常应用肝切除术的肝脏良性病变。对于巨大肝血 管瘤由于出血的风险增大,多采用肝切除术。Herman 等人对8例直径>14cm的巨大肝血管瘤采用规则肝 切除术治疗,仅l例患者需输血治疗∞l。SallehIbra— him等对84例良性肝肿瘤进行了规则肝切除术其中 46例为肝海绵状血管瘤,输血率为o,并发症发生率为万方数据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那么,对于这种静脉畸形要怎么治疗呢?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蓝紫色、柔软的包块。 2.按压时柔软,且可压缩,放手后又恢复。 3.体位移动试验阳性,即瘤体低于心脏平面时瘤内血液回流受阻,瘤体增大,瘤体高于心脏平面时血液回流通畅,瘤体缩小。 4.在柔软的瘤体内有时可扪及静脉石。 5.穿刺抽出可凝固全血。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1. 手术治疗: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但是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同时,由于出血后血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终止手术,故术后复发率很高。手术切除部分瘤体后遗瘤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碍。手术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承受的负担,面部皮肤毛细血管瘤可结合整容皮肤移植术修复病损区。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权衡手术价值,然后方可确定是否选择手术治疗。 2. 冷冻治疗:此种方法用于血管瘤治疗源于60年代(小范围

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96℃),通常状态下低于-20℃,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疗后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由于冷冻操作难控制强度和深度,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现治疗不彻底。复发较高,而直接影响疗效评价。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损性畸形功能障碍也不是受术者所期待的结果,但如果不出现此类状况,往往治疗无效。 3. 放射与同位素治疗:其治疗原理就是利用放射元素所产生的r射线对病损区组织细胞核进行轰击到使其中的DNA链、RNA链断裂,终止核蛋白的合成造成细胞死亡和解体,再通过组织修复过程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有:浅层X光照射,钴60局部照射,锶90核元素治疗,磷32胶体局部注射等。治疗后所治部位留下放射性损伤后萎缩性疤痕,表皮有脱屑现象。对于这种由放射线照射所致的萎缩组织和萎缩性疤痕,专家建议施行手术切除,否则将不能排除其癌变可能。 4. 硬化剂注射治疗:此法源于50年代,枯痔注射疗法衍化而来。其原理是:将硬化注入到血管瘤瘤体组织中(不能注入血管中),引起无菌性炎症,肿胀消失后出现局部纤维化反应,使血管瘤、血管腔缩小或闭塞。常用的药物有:①鱼肝油酸钠;②枯痔灵注射;③明矾注射液;④枯矾黄莲注射液;⑤碳酸氢钠注射液;⑥平阳霉素、搏来

肝海绵状血管瘤应怎样治疗

肝海绵状血管瘤应怎样治疗 *导读: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好发于成年女性的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发病与毛细血管变性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肝内出血、血中机化、发育异常有关。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为贫血、腹胀、嗳气等,随着疾病的发展,还会出现心理衰竭、梗阻性黄疸等症状。……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好发于成年女性的常见的肝脏良性 肿瘤,其发病与毛细血管变性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肝内出血、血中机化、发育异常有关。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为贫血、腹胀、嗳气等,随着疾病的发展,还会出现心理衰竭、梗阻性黄疸等症状。肝海绵状血管瘤应怎样治疗?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法 手术治疗适合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大的或巨大的血管瘤直径大于5.0cm;年龄大于60岁但器官功能及健康情况良好的;诊断不明确,不能除开恶性肿瘤可能的;肿瘤在肝脏的解剖部位有可能完全切除的;急症情况下手术如肿瘤破裂出血的。 手术治疗时手术切除具有一定难度,对技术上要求、条件上保证、多学科间的配合上,应能有充分的保证,故在选择手术治疗时,应做全面考虑,分析手术的风险性欲安全性,权衡利弊。对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不能抱有试探性的性质,因为一次不成

功的手术改变了局部的解剖关系,使随后的手术极困难或成为不可能。因此,对巨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前进行详细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二、非手术治疗 1.介入栓塞治疗:目前HAE多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血管瘤的治疗。另外,妊娠期海绵状血管瘤常迅速增大,为预防腹压逐渐增大引起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破裂出血,HAE是最佳的选择治疗方法。 2.放射治疗:对无法手术切除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可采用放射治疗,以控制肿瘤进一步增大。 肝海绵状血管瘤应怎样治疗?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如果大家还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相关专栏的医生或者各专业医院的医生。大部分医生都具有多年的临床经验及丰富的知识,能够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较好地回答患者的疑问。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综合治疗.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综合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多种外科方式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LHG)的适应证与手术经验。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经手术切除、瘤体捆扎、肝动脉结扎或栓塞、微波固化术等不同方法治疗的LHG 580例进行总结、分析,对手术指征,手术方式选择,术中防止大出血的方法及应急措施,术后辅助治疗等进行讨论。结果 全组术后1个月内死亡2例,占0.34%;其余均恢复顺利,近5年来已无手术死亡。结论为提高手术安全性,获得满意疗效,治疗LHG应根据病变大小、部位、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或联合方式进行综合治疗。 关键词:血管瘤,海绵状/外科学;肝肿瘤/外科学 分类号:R732.2;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947(2000)01-0052-03 Comprehensiv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liver WU Bo-wen WU Meng-chao PAN Ze-ya YAO Xiao-ping YANG Guang- shun YANG Jia-mei (Eastern Hepatobiliary Surgical Hospital,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200438,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urgical indication and effect of various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liver (LHG).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80 patients with LHG treated by various surgical measures such as hepatic resection, tumor trussing up, liver arterial ligation/embolism or microwave coagulation of the tumor during the past 10 years in our hospital, as well as surgical indications, selection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for severe operative bleeding and postoperative supplementary treatment were summarized and assessed. Results Of all patients, 2 died (0.34%) and the rest recovered smoothly; but no death caused by the operation was found in the recent 5 years. Conclusions The choice of operation model o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should be adopted lying on the lesion size, location and patients'systemic situation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the operation and brings a satisfactory outcome of treatment. Key words:HEMANGIOMA,CAVERNOUS/surg;LIVER NEOPLASMS/surg CLC number:R732.2;R735.7Document code:A▲ 由于B型超声检查在肝脏检查中的普遍应用,临床发现肝海绵状血管瘤(LHG)的病人日趋增多,因此,对LHG治疗的研究将有更普遍的临床意义。分析

血管瘤疾病有良性和恶性之分

血管瘤疾病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吗? 血管瘤疾病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吗?血管瘤的生长方式多属于管腔扩张,转移性血管瘤极其罕见。许多被称为恶性转移性血管瘤,实际上是多中心来源的同一种血管瘤。对于恶性血管瘤而言,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 恶性血管瘤主要有以下4种: 1、血管瘤内皮瘤: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瘤,属于恶性肿瘤范围,但其恶性程度并不一致,有些肿瘤生长缓慢,转移发生较晚,血管内皮瘤可发生与任何年龄,成人病例则恶性率高,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和脏器,软组织比皮肤多见,尤以头皮和面部多见,亦可发生与四肢和躯干,胃肠道和其他内脏,肿瘤的形态大小不一,开始多为无痛性肿块,迅速增大,如发生在皮肤,开始表现为蓝色及紫红色斑点,以后逐渐长大隆起呈圜丘状和结节状,肿瘤多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质地柔软,边界不清,无明显包膜,在肿瘤周围,有时可见卫星结节,肿瘤内血管丰富脆弱,易出血自发性出血,生长在皮肤和皮下的血管内皮瘤常形成溃疡及合并出血。 2、血管外皮瘤:起源与血管外皮细胞,最近在电镜下进行超微结构研究,根据血管外皮细胞瘤内部结构中的细胞成分将肿瘤分为4组;①成纤维细胞组;②内皮样细胞组;③外皮细胞组;④平滑肌样细胞组。电镜超微研究发现,①组有向②~③组过度转化的现象,说明血管外皮细胞瘤最先屈原于成纤维细胞。平滑肌样细胞(④组)主要为未

分化的平滑肌细胞,这种细胞出现被认为是血管外膜细胞过度增生反应的结果。血管瘤外皮瘤大多数生长在浅表的软组织中,但可以出现于身体任何部位,如鼻、脑膜、头皮、颈部、腹膜后间隙、舌、心包、膈、回肠、系膜等,肿瘤边缘清晰,一般有包膜,呈局限性结节状,体积大小不等,血管外皮瘤色泽并不发红,因此当首次遇到这种病变时往往不会想到是血管源性肿瘤,改肿瘤一般不发生坏死,但有时含有钙化点。 3、血管肉瘤:血管肉瘤,是由血管内皮细胞或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的间叶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较少见。好发部位为头面部皮肤、乳房、大腿深部肌肉,其次为腹膜后、躯干及四肢皮肤。本瘤恶性程度较高,常在早期即可经血循环转移至肝、肺、骨,经淋巴可转移至引流区淋巴结。 4、血管平滑肌肉瘤:一般呈卵圆形,部位为分叶状,是灰黄或白色的肿块,质地中等偏硬,直径一般为4-5厘米,肿瘤不包膜,受累血管的内膜大多数完整,剖面为黄白色大小不规则的结节,有散发性的小片出血,中央偶有坏死区。 以上内容就是对血管瘤疾病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吗的解答,一旦发现自己患上血管瘤,一定要去医院进行检查诊断,确定血管瘤是属于良性还是恶性的,并制定相关的治疗方案,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认识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与预后

认识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与预后 *导读: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血管损害一般发展较慢,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增大,成人期增大不明显。大多数静脉畸形呈海绵状,故名。病变除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可发生在粘膜下,肌肉甚至骨骼。海绵状血管瘤如因外伤或继发感染破溃时,有招致严重失血的危险,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骨骼特别是下颌骨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严重出血甚或致命的报道。…… 海绵状血管瘤概述 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血管损害一般发展较慢,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增大,成人期增大不明显。大多数静脉畸形呈海绵状,故名。病变除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可发生在粘膜下,肌肉甚至骨骼。海绵状血管瘤如因外伤或继发感染破溃时,有招致严重失血的危险,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骨骼特别是下颌骨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 严重出血甚或致命的报道。 临床表现 位置较表浅的海绵状血管瘤,局部皮肤膨隆,高低错落,起伏不平,皮面微现蓝色或浅紫色,曲张盘旋的血管隐约可见。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深而不波及皮肤者,除局部显现形态不规则的轻、中度膨隆外,肤色并无明显改变。海绵状血管瘤也可见于粘膜下

层,粘膜表面呈暗蓝色改变。肿物有压缩性,其体积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发生变化。触诊检查有似蠕虫盘绕聚集之感,或可扪出颗粒状静脉石存在,X线照片也可显现静脉石,此乃血栓机化钙盐沉着而形成。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头、面、颈部,四肢、躯干次之。除常见于皮肤皮下组织外,偶见于粘膜下,也可发生在肌肉、骨骼和内脏器官内。多在出生时即已发现,或起病隐伏而难以准确追溯发病年月。海绵状血管瘤还可发生于肌肉组织内,称为肌间血管瘤,以股四头肌最常累及,易被误诊;有时累及骨骼,表面粗糙不平,如虫咬状,累及骨髓腔者,X片中可见骨小梁被破坏后的多腔空泡样征象。上、下颌骨的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虽不高,但应予重视,有时因拔除一个松动的牙齿可导致致命性的大出血。当血管瘤受外界刺激时,可引起血管周围组织炎性反应,患者自觉皮肤发热、肿胀、疼痛,或在病灶表面发生破溃。有血栓或静脉石形成时,也可出现局部疼痛,疼痛往往为一过性,短则一天,长则数周,以后自行缓解。在受外伤或表面破溃感染时,可引起出血危险。多数海绵状血管瘤是局限性的,少数弥漫地累及大片组织,如四肢的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瘤治疗中的难点。成人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较为明确,可在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发现,多数表现为较稳定而缓慢的发展过程。关于海绵状血管瘤的本质仍然存有争议,近年来的研究日益倾向于其性质为先天性的血管畸形,因此,畸形的血管结构与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可以解释包括浸润骨骼在内的许多现象。但这一结论与许多传统观察不一

血管瘤

血管瘤的常识 血管瘤是成年人中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可见于人体任何组织或器官。血管瘤是血管发育过程中畸形发育所造成的错构瘤。由于血管先天性畸形的差异很大,所以在临床上所见到的血管瘤的表现五花八门。有形如草莓状毛细血管瘤,有色如红葡萄样的毛细血管瘤,有呈疣状粗糙质硬的角化性血管瘤,还有柔和如海绵的海绵状血管瘤和状如蘑菇的肉芽肿型毛细血管瘤等等。 分类 局限性毛细管瘤最常见于出生后l~2个月内出现,数日后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消退,至5岁左右可完全消失。肿瘤多见于颜面、颈部等处。呈单发、界限清楚的突起或呈分叶状,质地坚实,大小不等,可由数毫米至数厘米大。色泽由鲜红色至暗紫色不等;加压时也可完全褪色。 广泛性毛细血管瘤是由无数扩大的毛细血管组成的扁平的、略高于皮面的皮肤。大小、形状差异都很大。色泽由鲜红至暗紫色不等,压之褪色,常见于头部,也见于身体其他地方。出生后即出现,以后常保持稳定不变。 角化性血管瘤少见,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但也可见于高龄者。有的表现为趾(指)伸侧红色或暗红色圆形丘疹,表面呈疣状增殖,粗糙而质硬,强力压之可褪色,中央可见毛细血管网,这一型多见于女性。另一种为男性患者,多见于中、老年,表现为全阴囊皮肤的红色或暗红色圆形斑丘疹,表面为疣过度角化,粗糙而质硬。病变可多发,常并发精索静脉曲张。

海绵状血管瘤,绝大多数在10岁以前发病,青少年和婴儿尤为多见。主要症状是出现柔软、界线不清的肿瘤。其形态、大小范围极不规则,差异较大。表现为皮下组织肥厚,局限性肿块,甚至弥漫性肿胀或畸形不等。 肉芽肿型毛细血管瘤常见于成年人。主要症状是出现肉芽肿样肿瘤,表面呈颗粒状,不洁,有少许分泌物,可见其内血管丰富,触之容易出血。 治疗 济南华夏医院激光美容中心沈永玲教授指出,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血管性组织分化阶段,由于其控制基因段出现小范围错构,而导致其特定部位组织分化异常,并发展成血管瘤。也有可能在胚胎早期(8~12月)胚胎组织遭受机械性损伤,局部组织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干细胞分布到其它胚胎特性细胞中,其中一部分分化成为血管样组织,并最终形成血管瘤。 沈教授指出,对于血管瘤这种血管性皮肤病,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光治疗。济南华夏医院在充分吸取了“第四届皮肤激光美容峰会”的技术研究成果后,首次在国内开展大规模的血管性皮肤病诊疗活动。其活动的核心就是向国内推广高科技激光诊疗技术,让更多的血管瘤患者受益,也践行了“全民健康行动”的主张,保证每一位血管瘤患者都能重见阳光。 目前,济南华夏医院担任了国内激光技术的领跑者,率先引进了国际最先进激光设备Cynergy双波长激光器,这是一款专业针对血管性皮肤病的激光诊疗设备,能够续贯性地发射LPD(脉冲染料激光)585激光和Nd-YAG1064激光,利用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能够完美地治愈血管瘤,治疗安全无痛苦,不破皮、不出血、不留疤痕,20分钟一疗程,随汉随走,一次显效,永不复发。 饮食

肝脏血管瘤影像学表现

肝脏血管瘤影像学表现 肝血管瘤影像学表现韩礼良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表现为暗红、蓝紫色囊样隆起。 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 中年女性多见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倍。 多次妊娠妇女的血管瘤发病率高。 经皮肝穿为禁忌。 AFP不升高。 肝脏血管瘤分类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无恶变潜能。 其切面呈蜂窝状、充满血液、镜检显示大小不等囊状血窦、其内充满红细胞时有血栓形成血窦之间有纤维组织隔纤维隔内见有小血管及小胆管偶见被压缩之肝细胞索。 纤维隔及血窦内的血栓可见钙化或静脉石。 偶尔肿瘤内血栓形成出现钙化较大肿瘤可出现坏死囊变。 分类硬化性血管瘤:其血管腔闭合纤维间隔组织较多呈退行性改变。 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易致恶性变。 肝毛细血管瘤:血管腔窄纤维间隔组织多。 发病机制目前肝血管瘤的病理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现有两种不同的认识。 其一认为是血管畸形其增长是由于血窦在血流作用下的扩张。

其二认为肝血管瘤是真性肿瘤其增长是由于新血管组织的形成。 临床表现小血管瘤多无明显症状及体征较大血管瘤或近包膜可有肝区胀痛右上腹可触及包块肝大。 厘米以上者约伴腹部不适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肝血管瘤内可有纤维组织、机化血栓可因反复血栓形成而导致肿瘤肿胀、引起肝包膜牵拉胀痛。 肝血管瘤偶可或因挤压等诱发破裂并出现腹腔积血。 肝血管瘤的危害性随着瘤体增大临床症状及体征逐渐明显损害肝脏的代谢作用逐渐出现肝功能异常肝血管瘤偶可或因挤压等诱发破裂并出现腹腔积血危及生命★如果瘤体直径小于cm无临床症状且动态观察其静止不发展定期复查即可否则应予治疗。 *超声可检出直径cm的肝血管瘤。 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占位伴有后方不甚明显的回声增强效应。 大多数小血管瘤(cm)为强回声。 较大的血管瘤(cm)则表现为内部高低混杂回声边界不整形状不一此为瘤内有纤维性变、血栓形成或坏死所致。 *B超血管瘤的典型超声特征为强回声。 这指的是正常肝脏背景下的强回声。 如果是脂肪肝则血管瘤可以显示低回声。 强回声型:边界清晰、锐利浮雕样、细筛网状。 低回声型:边界清晰外周稍强回声带包绕。

胆囊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

胆囊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8-07-13T14:45:57.98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6期作者:彭秋杰[导读] 海绵状血管瘤是指众多薄壁血管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是一种缺乏动脉成分的血管畸形。 (大理大学临床医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胆囊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以复习讨论。结果: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胆囊海绵状血管瘤。结论:胆囊海绵状血管瘤易与胆囊肿瘤相混淆,术后病理可明确诊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常见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胆囊;海绵状血管瘤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155-02 1.引言 海绵状血管瘤是指众多薄壁血管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是一种缺乏动脉成分的血管畸形。常发生于脑和肝脏等器官,但发生于胆囊的海绵状血管瘤国外有少数报道,我国鲜有报道,本例胆囊海绵状血管瘤病例可为临床医生在特殊类型的胆囊占位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提供参考。 2.病例报告 恒某某,女,68岁,因右上腹部疼痛1周入院,疼痛为阵发性隐痛,并感右肩部放射痛,无恶心、呕吐及发热、无心慌、胸闷、气促,无咳嗽、咳痰及咯血,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未行特殊治疗。患者入院时精神、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入院查体:神智清楚,BP 142/75mmHg,P 76次/分,R 20次/分,T 36.5℃。一般情况可,全身粘膜无苍白及黄染,心肺查体无异常,腹部平坦,右上腹深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相关检查示:上腹部彩超提示:(1)胆囊颈部中等回声,需除外胆囊实性病变,建议:进一步检查。(2)双肾钙化灶。上腹部MRI提示:胆囊颈部结节状异常信号,多考虑肿瘤或肿瘤样病变;(3)肝内外胆管轻度扩张。排除手术禁忌症后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术中胆囊三角游离清楚,胆囊颈部肿物我侵袭及转移征象。术后切开胆囊占位,可见一大小约1.2cm*0.7cm暗红色占位胆囊颈部。术后5天,病例结果回报:胆囊颈海绵状血管瘤,肿瘤直径约0.7cm,慢性胆囊炎。术后6天患者康复出院,2月后行复诊。 3.讨论 海绵状血管瘤是由血液的血窦和薄壁的静脉所构成的内皮深层和皮下的暗红、蓝色或紫色结节的血管瘤,四肢、躯干、及面颈部均可发生,反复为广泛可累计骨骼及肌肉,甚至关节、胃肠、肝均可发生[1]。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其发病率为 0.4% ~ 20.0%,在尸检病例中检出率约为0.4%~7.3%,约占肝脏良性肿瘤的70%,好发于30~50岁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4~5)[2-3]。肝海绵状血管瘤多数为单发,但仍有约20%~30%的患者为多发。但胆囊海绵状血管瘤极少见到,临床工作中极易把胆囊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胆囊息肉或者胆囊肿瘤,CT增强扫面下能一定程度的鉴别胆囊海绵状血管瘤,但最终的金标准仍是手术后病例检查,海绵状血管瘤在全身多种器官中均可发生,但胆囊海绵状血管瘤及为罕见,国内外针对该病窦少有报道,患者的临床表现因肿瘤部位、大小及邻近器官受累情况而异,误诊率较高,大多患者以上腹痛为主诉,一旦怀疑为胆囊血管瘤,均需考虑手术治疗,因随着肿瘤增大可导致症状反复并加重,且因胆囊壁较薄,易发生破裂出血,胆囊海绵状血管瘤位于胆囊颈部时,由于肿瘤增大可压迫胆总管引起梗阻性黄疸,所以不建议采取介入栓塞治疗,因血管瘤供血主要来源于胆囊动脉,可导致异位栓塞,加重胆囊炎症,严重者可致坏疽性胆囊炎,本病例血管瘤部位位于胆囊颈部,而胆囊颈部占位多考虑肿瘤恶变,胆囊癌发病人群以中老年多见,常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炎,也有合并黄疸,多以右上腹痛就诊,也有体检时发现的[4]。本例患者由因上腹痛入院,虽然无黄疸,但考虑该患者占位位于胆囊颈部,MRI影像学测量大于1cm且边界尚清楚,术前诊断仍考虑胆囊恶变可能性大,但未发生转移征象,考虑胆囊原位癌可能性大,胆囊原位癌优先选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术后病理报告并非胆囊癌变,病理结果提示胆囊海绵状血管瘤,回顾患者术后标本切开情况,暗红色占位符合海绵状血管瘤常见表现,胆囊海绵状血管瘤病例极为罕见,目前胆囊海绵状血管瘤由于病例少见,目前没有一套完整的诊疗规范,对于手术的选择也需要按血管瘤的大小、生长部位、类型所决定,针对发生于胆囊粘膜及粘膜下层的海绵状血管瘤,可考虑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例患者选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2月后复诊未出现特殊不适及复发,胆囊血管瘤为胆囊良性病变,预后较好,该病例报告可为临床医生在胆囊占位方面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4.结论 海绵状血管瘤虽然是常见的一种疾病,但在胆囊上发生的情况非常少见,肝海绵状血管瘤非真性肿瘤,绝大多数生长非常缓慢,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理论上怀疑胆囊海绵状血管瘤,无论其大小或者所在胆囊位置,均考虑行手术治疗,正因该病少见,误诊与不当治疗可能是患者最主要的风险来源。以本例报告提供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情况、术后标本切开情况、术后病理情况为临床医生在今后诊断胆囊海绵状血管瘤疾病时提供参考。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病例报告 作者:郭津生日期:2011-7-5 14:04:35 点击:1111 国际肝病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郭津生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主诉 反复乏力、纳差、瘙痒、伴巩膜黄染3年余。 现病史 患者,女,46岁。3年前因乏力、纳差、瘙痒、巩膜黄染于当地医院查肝功能异常,TBil约70 mmol/L,ALT 156.8 U/L,g-GT 1168 U/L,ALP 1430 U/L,行肝穿刺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予熊去氧胆酸(UDCA)等药物治疗,症状及生化学指标有缓解后停药。之后病情常有反复,自主间断服用小剂量UDCA(0.25~0.5 g/d)治疗。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再次出现头晕、乏力、纳差、瘙痒、巩膜黄染,为进一步诊治于2006年1月收住入我院。 既往史 既往否认肝炎病史,5年前有子宫肌瘤切除术史。无烟酒嗜好。否认糖尿病、甲亢、关节炎等其他免疫性疾病史。否认输血和化学毒物接触史。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可。神清,皮肤巩膜黄染(+),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两肺无殊。心率72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中上腹深压不适感,无反跳痛,未及包块;肝肋下未及,脾肋下2 cm;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后辅助检查(括号内为正常值范围) 血常规:RBC 3.17×1012/L,Hb 98 g/L,WBC 4.8×109/L,PLT 184×109/L。 肝功能:TBil/CBil 45.8/21.2 mmol/L(0.0~17.0/ 0.0~60 mmol/L),白蛋白 31 g/L (35.0~55.0 g/L)球蛋白46 g/L(20.0~30.0 g/L),ALT 82 U/L(0.0~75.0 U/L),AST 127 U/L(0.0~70.0 U/L),g-GT 312 U/L(5.0~50.0 U/L),ALP 270 U/L(15.0~115.0 U/L);PT 13.6 s(10~13 s)。 免疫球蛋白:IgG 34.79 g/L(6.9~16.2 g/L),IgM 5.95 g/L(0.6~2.63 g/L)。 血脂血糖正常、CEA、AFP、CA125和CA199均正常。 肝炎病毒标志:抗-HBc(+),余均为(-)。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

基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数据的生存分析

基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数据的生存分析

一、数据背景 1、数据名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数据 2、数据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c38541770.html,/datasets/pbc 3、数据简介:该数据以pbc的名字包含在程序包survival中,数据集有20个变量,共有418个患者的观测,每个患者只有一次观测。其数据是来自于梅奥诊所所审理的从1974年到1984年这十年间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例。总共有424个PBC患者,按照资格标准随机采用安慰剂对照药物D-青霉胺进行。312个个案在数据集中参加随机试验,而附加的112个个案没有参加临床试验,但有基本的测量记录。6个个案失去了确诊后没有跟进,所以数据上附加的是106个个案以及312个随机参与者,共418组观测值。 4、变量介绍: 5、分析思路:如果对后面106个观测值的缺失值整列进行弥补然后对418个观测值进行分析意义不大,因此只将前312个观测值单独提取出来进行非参数、参数、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建立。本文的分析包括:选择对生存函数有显著性影响的因子进行建模;通过图形、统计检验的方法比较各个因子变量的不同取值下的

生存曲线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是否显著;建立的模型是否满足前提假定等。 6、数据预处理:由于前312个观测值存在缺失的情况,因此首先进行弥补。之后由于原始数据中status变量分为活着,肝移植和死亡三个结果,而生存分析要求结果为两分类互斥事件,因此将肝移植和死亡的变量值合并。最终status 变量的取值为0=活着,1=换肝或死亡,并在312个观测值中将分类变量status、trt、ascites、hepato、spiders、edema、stage转换为因子。 经过处理后的数据概况如下: 数据集一共包括19个变量,其中11个数值型变量:time、age、bili、chol、albumin、copper、alk.phos、ast、trig、platelet、protime;8个分类变量: status、trt、sex、ascites、hepato、spiders、edema、stage;无缺失值。 二、非参数模型 1、不含变量的Kaplan-Meier估计

不典型性血管瘤

(一)不典型血管瘤及其伴随病变 1,不典型血管瘤:大的、不均质血管瘤;对比剂快速充填的血管瘤;钙化血管瘤; 玻璃样变血管瘤;血管瘤伴随液液平面;外生性的血管瘤。 2,伴随异常:动静脉瘘;包膜缩进;血管瘤也可以发生于局部脂肪肝浸润。 3,伴随病变:多发血管瘤;肝腺瘤病;FNH; 不典型血管瘤还包括血管瘤进行性的增大及妊娠期间出现血管瘤。 (二)不典型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1,大的,不均质的血管瘤-巨大血管瘤,一般直径大于4cm。但也有作者以大于6cm或者大于12cm作为标准。CT平扫为低密度,中心可见更低密度区,动脉期(HAP)则可见到边缘的早期、结节状、粗斑点状的典型强化表现。在门静脉期(PVP)及延迟期则向心性充填,但不会完全充填。 2,对比剂快速填充的血管瘤对比剂快速填充的血管瘤并不常见,大约占所有血管瘤的16%。最常见于小的血管瘤,特别是直径小于1cm的血管瘤。CT、MR表现就是立即均匀的强化。与其他富血供的肿瘤鉴别较困难,T2WI对鉴别诊断有所帮助,但富血供的胰岛细胞瘤肝转移也可以有类似的表现。准确的诊断依赖于延迟期扫描,因为延迟扫描血管瘤持续强化,而富血供的转移瘤没有这样的表现。另外一个征象是血管瘤在所有的增强期都和主动脉密度相一致。 3,钙化的血管瘤体内其他部位的血管瘤如软组织、胃肠道、腹膜后腔,以及纵隔也会出现钙化(静脉石-诊断血管瘤的特异征象)。肝血管瘤较少出现钙化,但在临床上也会发现。肝血管瘤的钙化发生于病变的边缘或者中心,可以是多发点状的钙化--静脉石,也可以大的钙化灶。一些钙化血管瘤也许强化较轻,特别在CT上。肝内发现非强化的钙化的病变,并不能排除血管瘤可能。在T2WI上非钙化区域的高信号提示血管瘤的诊断。 4,玻璃样变的血管瘤有作者认为玻璃样变代表血管瘤退化的末期阶段。玻璃样变的血管瘤的影像表现与典型血管瘤完全不一样。典型血管瘤T2WI明显高信号,而此种血管瘤在T2WI 仅为轻微高信号。另外,缺乏早期强化的表现。在晚期才会出现外围的轻度强化。MR不能区分此类血管瘤与其他的恶性肿瘤。病理显示病变的弥漫性纤维组织形成及血管腔的闭塞。5,瘤内有液-液平面的血管瘤超声常不能发现液-液平面。上层液性成分为非凝固状态的血清--CT上低密度,T1WI与肌肉等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下层为红细胞--CT 上为高密度,T1WI高于肌肉信号,T2WI上轻度的高信号。液-液平面并不是血管瘤的特异性的诊断。有些作者认为如果CTMR能够发现液-液平面,而超声不能发现的话,那么可以提示血管瘤的诊断。 6,外生性的血管瘤外生性的血管瘤确实较少见。可以是无症状的,但可以由于扭转或者梗塞引起症状。多平面重建可以帮助诊断。强化方式同典型血管瘤。 7,有动静脉瘘的血管瘤动静脉瘘通常伴随恶性肿瘤,但是在良性肿瘤也可见到。表现就是动脉期病变的早期强化伴随着门静脉早显。 8,伴有包膜皱缩的血管瘤包膜皱缩通常见于恶性肿瘤如胆管细胞瘤、血管内皮瘤和转移瘤。血管瘤伴随包膜皱缩仅见一例。 9,发生于脂肪肝背景的血管瘤平扫CT,病变可以高于邻近肝脏的密度,或者见不到明确的病变。对比增强则可见血管瘤的典型强化表现。要注意,在动脉期,血管瘤可以表现为等密度。在这种情况下,MR更有帮助。 10,多发的血管瘤10%的血管瘤多发。肝内散在分布的多发血管瘤有典型表现。T2WI显示肝内多发高信号病变。 11,血管瘤病血管瘤,即使巨大的血管瘤,边界也是清楚的。但是,有很少的病例,病变较大且边界不清,代替大部分肝脏实质。幼儿常见,伴随心力衰竭,有高的死亡率。成年人

血管瘤分类及表现

血管瘤分类及表现 血管瘤病理分类 ①毛细血管瘤:⑴平面型(红斑痣、葡萄酒斑),是由真皮浅层丰富的成熟毛细血管组成;⑵隆凸型(草莓状血管瘤),主要由真皮深层毛细血管血窦状扩张组成。 ②海绵状血管瘤:是由充满血液的静脉窦所形成,腔壁衬有内皮细胞层。 ③混合性血管瘤(毛细血管海绵状血管瘤):皮层有毛细血管瘤,皮下层有海绵状血管瘤。 ④蔓状血管瘤:是血管先天性畸形多发性小动静脉瘘引起。 血管瘤临床表现 ①毛细血管瘤:⑴红斑痣、葡萄酒斑:出生时即存在,平坦而不高出表皮,多数在面部;色泽从桔红(红斑痣)到深紫色(葡萄酒斑),加压可短暂退色,随即恢复;出生后不再发展,终生存在,绝大多数无症状。⑵草莓状血管瘤:发病率很高,通常在出生后即发现,或在出生后数周内只有小的红斑点,以后逐渐增大,高出皮肤,鲜红或深

红色,呈许多小叶,状似草莓;它大小不一,按压时大小和色泽无明显改变;通常在1~4岁间逐渐消退。 ②海绵状血管瘤:肿瘤多生长在皮下组织内,有时侵入肌肉,多见于躯干、四肢和腮腺等部位;一般瘤体较大,有时有增长倾向,瘤上皮肤色泽可以正常或呈暗蓝色;触诊为柔软肿块,有如海绵或面团的感觉;有缓慢自行消退的可能。 ③混合性血管瘤:主要生长在面颈部,一般在出生后头6个月迅速增大,可达很大范围,具有极大的侵犯性,正常组织可受严重破坏;肿瘤形态不规则,呈蓝红色,易发生溃破、出血、感染、坏死和瘢痕形成;巨大者可致Kasabach-Merrit综合征。 ④蔓状血管瘤:多发于额颞部头皮下及肢端,可见一高起的肿物,皮肤潮红,皮下隐约可见迂回弯曲的血管的搏动和蠕动,听诊可闻得杂音,扪之有搏动并可摸到条索状扩张的血管,局部温度增高,一般不自行消退。 淋巴管瘤的病理分类和临床表现 ①单纯性淋巴管瘤:是由毛细淋巴管和小囊密集成球组成。多位于皮肤浅层,凸出于皮肤表面,在股部、上臂、胸壁、头皮等处多见,也可生长在口腔、舌、唇、外生殖器粘膜上;外表呈小泡状颗粒,有针尖到豌豆大,透明或淡红色,压迫时可溢出带有粘性的淋巴。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称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在我国很少见,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妇女。临床表现为长期梗阻性黄疸、肝大和因胆汁刺激引起的皮肤瘙痒等。还常伴有高脂血症和皮肤黄色瘤。肝内外的大胆管均无明显病变,门管区小叶间胆管上皮可发生空泡变性及坏死并有淋巴细胞浸润,继而小胆管破坏并出现淤胆现象,纤维组织增生并侵入、分隔肝小叶,最终发展成肝硬化。远离原发胆汁性肝硬化要从预防做起。 1、调理食疗 肝硬变病患平常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和低脂肪的食物为主,因此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食物应该为病人提供足够的能量,减少肝脏的消灭,减轻肝脏的负担,增生肝细胞修复和重生的动力。 2、补充维生素 肝硬变病患关于多方面的原因,可造成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少,肝硬变病患可适量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因此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品、微量元素。 3、合理安排生存 肝硬变病患平常应当多休息,留意节制性生存,不要熬夜、过度疲惫,以免严重肝损伤,从而不利于病症的恢复。肝硬变病患应当在个人能力范围内适当的过程运动,以不感觉到疲劳为度。 4、适量饮酒 肝脏是酒精代谢的主要脏器,酒精对肝细胞具有强烈的毒害作用,一旦肝脏负荷过重,就会发生酒精性肝病。据统计,如果每日饮白酒超过100毫升,连续5年即可引起酒精性肝病。已经患有肝病的人,则更不宜饮酒。 5、健康饮食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疾病,需要患者或健康人自己在生活中、饮食上进行调整,应做到营养均衡,规律饮食,少吃高油脂高脂肪的食物,切不可暴饮暴食,多吃各种新鲜蔬菜、豆制品、水果等,对肝脏的保护大有好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