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综合治疗.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综合治疗.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综合治疗.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综合治疗.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综合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多种外科方式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LHG)的适应证与手术经验。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经手术切除、瘤体捆扎、肝动脉结扎或栓塞、微波固化术等不同方法治疗的LHG 580例进行总结、分析,对手术指征,手术方式选择,术中防止大出血的方法及应急措施,术后辅助治疗等进行讨论。结果

全组术后1个月内死亡2例,占0.34%;其余均恢复顺利,近5年来已无手术死亡。结论为提高手术安全性,获得满意疗效,治疗LHG应根据病变大小、部位、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或联合方式进行综合治疗。

关键词:血管瘤,海绵状/外科学;肝肿瘤/外科学

分类号:R732.2;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947(2000)01-0052-03

Comprehensiv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liver

WU Bo-wen WU Meng-chao PAN Ze-ya YAO Xiao-ping YANG Guang-

shun YANG Jia-mei

(Eastern Hepatobiliary Surgical Hospital,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200438,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urgical indication and effect of various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liver (LHG).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80 patients with LHG treated by various surgical measures such as hepatic resection, tumor trussing up, liver arterial ligation/embolism or microwave coagulation of the tumor during the past 10 years in our hospital, as well as surgical indications, selection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for severe operative bleeding and postoperative supplementary treatment were summarized and assessed. Results Of all patients, 2 died (0.34%) and the rest recovered smoothly; but no death caused by the operation was found in the recent 5 years. Conclusions The choice of operation model o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should be adopted lying on the lesion size, location and patients'systemic situation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the operation and brings a satisfactory outcome of treatment.

Key words:HEMANGIOMA,CAVERNOUS/surg;LIVER NEOPLASMS/surg CLC number:R732.2;R735.7Document code:A▲

由于B型超声检查在肝脏检查中的普遍应用,临床发现肝海绵状血管瘤(LHG)的病人日趋增多,因此,对LHG治疗的研究将有更普遍的临床意义。分析

我院近10年间经外科综合治疗的58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结合文献,总结外科治疗本病的经验和体会。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经各类手术治疗的LHG 580例,男225例,女355例,男女之比为

1∶1.57。年龄14~67岁,其中30~60岁472例(81.37%)。本组中单发病变424例(73.1%),多发(≥2个)病变156例(26.9%);病变位于右肝411例

(70.8%),左肝101例(17.4%),两侧肝62例(10.6%),尾叶6例(1%)。瘤体直径≥15cm者129例(22.2%),有肝硬化者18例(3.1%)。

1.2 治疗方法

本组行肝叶切除407例,捆扎术142例,肝动脉结扎或/和栓塞13例,微波固化18例。

2 结果

2.1 术中出血量

肝叶切除407例中,瘤体≥15cm的巨大血瘤126例,术中平均出血量1200ml;瘤体<15cm的281例,术中出血量平均为600ml。切除的最大瘤体为

63cm×48.5cm×40cm,重18kg[1]。捆扎术的142例中(包括3例瘤体≥15cm者)平均出血量为80~100ml,均未输血。行肝动脉结扎或/和栓塞的13例、微波

固化的18例,术中出血很少均未输血。

2.2 术后并发症及结果

手术切除的407例中,术后1个月内死亡2例,死亡率0.34%,其中1

例术前因其他疾病行激素治疗,术后创面大量渗血合并多器官感染、衰竭于术后3周死亡;另1例因术中瘤体破裂发生不可控制的大出血,因低血压、多器官衰竭于术后7d死亡(近5年已无死亡),其余病例术后均恢复顺利。

3 讨论

3.1 手术指征

过去不少学者认为,本病为良性疾病,增长慢,多无症状,对机体影响小,自发破裂不多见,相反,手术难度大,并发症严重,主张尽量非手术治疗。我们认为,本病有隐匿发展、逐渐侵犯破坏肝组织,最终导致广泛肝损害的特点,致使部分病变范围极为广泛的病例失去切除时机;特别在外伤、分娩时易致破裂或自发性破裂导致大出血,其死亡率高达25%~100%,因此主张应

采用手术治疗。多数学者亦认为这是疗效最好的治疗方法[2,3];部分病例与

AFP阴性的肝癌不易区别,过分强调观察和非手术治疗,容易误诊而导致严重后果,早年我们有过数例的深刻教训。因此认为:①肿瘤直径>5cm者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②诊断上难与肝癌鉴别者应手术探查;③瘤体<5cm者,诊断LHG 较明确的,可连续观察0.5~1年,如增大较快,且超过5cm者,应行手术治疗;④瘤体直径>15cm且紧贴肝门,手术难度大者,如为年青、体质好的病人,在有条件的医院和有经验、技术熟练的医师主持下,可以行肿瘤完整切除;如为年老、体质差或合并其它重要器官疾病者,则宜非手术治疗;⑤病变多发,累及左右两侧肝,手术无法处理者,宜非手术治疗;⑥鉴于本病有妊娠期增长加快的特点和分娩时易致破裂大出血的危险,对青年女性的较大LHG应积极手术切除。

3.2 手术方式选择与疗效

由于LHG是弥漫性血管窦样组织,术中极易出血;瘤体巨大者常侵犯、挤压肝内大血管或邻近重要器官,更增加了手术难度,术中不慎或处理不当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因此,对LHG的治疗应是多种方法选择性综合治疗,以求获得好的疗效。根据肿瘤大小、部位、生长速度及术者技术水平与经验来选择外科治疗方法。

(1)肝叶或肝局部切除对于单发病变,限于半肝内的病例,采用局部、肝叶或半肝切除;病变超过半肝但限于三叶肝内,只要余肝有代尝性增大,肝质正常、全身情况好,可行肝三叶切除,但切肝量勿超过全肝的70%~75%[4]。本组中1992年以前的152例LHG肝切除中,肝右三叶切除6例,左三叶切除3例;半肝以上切除56例,占36.8%,术后均顺利恢复。对于多发或两侧肝均有病变者,可切除主瘤,余下的或另一侧肝的病变可行瘤体捆扎术。

(2)瘤体捆扎术肿瘤直径为5~10cm,或贴近肝门区和/或大血管,手术难度较大,或病变所处部位,必须同时切除较多正常肝组织时,或手术较大全身情况难以耐受手术者,我们主张采用捆扎术。方法是在阻断第一肝门使瘤体变软后,将瘤体尽量压缩到最小,用长弯针粗丝线,从肿瘤边缘外的正常肝组织进针,通过瘤体基底部,再从肿瘤另一侧正常肝组织穿出,暂不打结,这样缝合一排缝线后,再将瘤体最大程度地压缩,同时逐一将缝线打结,最后放松阻断带。此方法简便、安全、疗效好。我院1978年在国内首先创用捆扎术治疗肝血管瘤,近10年共治疗LHG 142例,术后获随访的97例病人中,76例(78.4%)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机化或萎缩消失[5]。

(3)肝动脉结扎或/和栓塞术对肿瘤范围广泛,侵及肝门大血管或由于病人全身状况及术者经验、技术水平等无法采用上述方法治疗者,可行病侧肝动脉结扎或/和栓塞术,使病变区内微血管内皮损伤、广泛血栓形成,血供减少,使肿瘤萎缩,术后再行放疗,促进瘤组织破坏、机化,对改善和控制瘤体发展有一定疗效[6]。本组1例34岁女性,肿瘤下界达肋下14cm,行肝动脉结扎后1个月缩至肋下9cm,再行60Co照射60Gy,肿瘤继续缩小变硬,随访8年,肿瘤下界已缩至肋下2cm质硬,恢复正常工作。

(4)瘤体微波固化术本组18例巨大LHG行微波固化治疗(其中8例同时行手术切除),术后随访中发现,肿瘤发展得到控制。但微波固化法对瘤体可明显压缩,组织机化少,瘤质软嫩的病例应慎用,以防固化结束拔针后针孔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

3.3 术中控制出血的方法

LHG切除术中的难点是如何控制术中出血。根据本组407例,特别是巨大LHG切除的体会,作者认为:①切口选择要充分显露瘤体及肝门部,一般采用以病侧为主的肋缘下“∧”形切口,对右侧高位巨大LHG,切除时采用胸腹联合切口较为安全;②术中探查时,手法要轻柔,且忌擦破或捅破瘤体,特别是与膈肌或邻近组织粘连的血管瘤,极易撕破瘤体致大出血。作者曾遇数例因探查时瘤体破溃大出血,其中1例因探查捅破瘤体大出血不能控制,肿瘤又无法切除,术后死于低血压、肝肾功能衰竭,教训极深;③对巨大LHG切除前应先结扎病侧肝动脉,然后在肝门阻断下,将变软的瘤体压缩,沿肿瘤与正常肝之间进行剥离切除。每次阻断肝门15~20min,间歇3~5min,直至切除肿瘤;④对于手术难度大贴紧下腔静脉的巨大LHG,可采用全肝血流阻断行无血切肝术;⑤切除肿瘤时,切忌在瘤体上切割或缝扎,以免造成不可控制的大出血;

⑥对适于微波固化治疗者,可先在肝切线上做固化,再沿固化线切肝,可大大减少术中出血;⑦肝断面用大网膜覆盖固定或对拢缝合以减少术后创面渗血,创面下置双套管引流;⑧术中游离的后腹膜应仔细缝合止血。

3.4 预防术中大出血的应急措施

切除巨大LHG手术时,我们的做法是:①从股静脉置中心静脉压导管至近心处,用于监测生理指标和在紧急状况时补液与输血;同时也作为由于瘤体挤压至下腔静脉移位的标志,并注意术中保护腔静脉免受误伤大出血。本组最大1例LHG采用此法避开了腔静脉,完成了右三叶切除;②为防止因肿瘤压迫或阻断血管时回心血流不畅,补液输血应在上肢通道进行;③遇有严重大出血时,应立即束紧备用的全肝血流阻断带,迅速切除肿瘤,使创面和出血处显露于直视下,进行缝扎止血;(4)对紧贴第二、三肝门或跨越下腔静脉的特大血管瘤,术中关键步骤是对肝门的处理[7]。我们的经验是结扎肝动脉及肝门阻断等处理后瘤体变软、缩小,仔细游离肝周围韧带及后腹膜,细心解剖第三肝门,逐一切断、结扎肝短静脉,使瘤体最大限度地游离,便可手控肝切线进行切肝,在第一肝门处离断患侧肝门管道时,应仔细辨认健侧肝门管道,避免盲目切除伤及健侧肝门,最后在手控下切断结扎患侧肝静脉,可使巨大肝血管瘤得以安全切除。■

作者简介:吴伯文(1940-),男,黑龙江牡丹江人,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教授,从事肝胆外科,肝肿瘤研究。

作者单位:吴伯文(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外科,上海200438)吴孟超(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外科,上海200438)

潘泽亚(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外科,上海200438)

姚晓平(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外科,上海200438)

杨广顺(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外科,上海200438)

杨甲梅(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外科,上海200438)

参考文献:

[1]吴孟超,张晓华,陈汉,等.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一例报告[J].中华外科杂志,1977,1(15):10~11

[2]Alper A, Ariogul O, Emre A. Treatment of liver hemangioma by enucleation[J]. Arch Surg, 1988.123(5):660~662

[3]Belli L, Carlisl D, Beatic N,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giant hemangiomas of the liver[J]. Surg Gynecol Obstet, 1992,174(6):474~476

[4]吴孟超,张晓华,陈汉,等.467例肝切除体会[J].中华消化杂志,1982,11(2):190~192

[5]吴伯文,吴孟超,陈汉,等.肝海绵状血和瘤捆扎术[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5):302~303

[6]蒋学祥.巨大肝血管瘤的动脉栓塞治疗[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

26(2):88~93

[7]姚晓平,王义,周伟平,等.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术中肝门的处理[J].肝胆外科杂志,1997,5(4):214~216

收稿日期:1999-01-25

修改日期:1999-12-03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刘建军 发生在肝脏的血管瘤较其他脏器多见。本病是一种血管的先天性畸形,发生率在0.35%-2%之间。有人认为,发生在肝脏中的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由于肿瘤较小,大部分患者不引起症状。 一、肝脏毛细血管瘤 常较小,直径一般在1-3cm,为肝内的毛细血管局部过度增生所致,单发的多见,也可为多发。 声像图表现: 1、肝脏的外形、轮廓多无变化,只有当病变较大,并位于近肝脏表面处,轮廓可稍有突起。 2、大部分病变区境界清晰,回声较高而分布尚较均匀;少数病变区回声低于肝组织回声,仅与周围肝组织之间有回声较高而明显的线状境界。 3、病变区内部均可观察到细小如大头针状圆形或管状无回声区,形成筛状结构;并可观察到有些肝组织内的小血管直接通入病变内部,使病变区边缘出现凹陷性缺损。 4、病变可为单个或多个,常位于靠近肝脏边缘或肝表面处、临近肝内较大血管或与肝内血管有密切关系。 5、病变远侧回声多无明显变化。 6、随访观察,短期内病变区多无明显增大现象。 7、彩色多普勒检查:大多数较小肝血管瘤内血流难以显示,少数

病例可见病变内及病变周围有相连的细小静脉血流,血流分布可以稀少或较密,对低回声型血管瘤的诊断极有帮助。 二、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本病多为单发性,一般生长缓慢。大的血管瘤可出现上腹肿块,,肝肿大,肿块有的可压缩,有的硬而有结节感,。切面上肿瘤呈紫颜色,系由多数囊状或筛状间隙所组成,间隔厚薄不一,囊腔内充满血液,形成的血栓及间隔可发生钙化。 声像图表现: 1、肝脏有局限性增大、增厚、轮廓不规则。 2、病变区范围常较大,形态不规则,与周围组织间境界有的可不清晰。 3、病变内部回声强弱不一,呈条索状或蜂窝状,并有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其内侧壁多较整齐。如有钙化灶存在,可出现小区强回声并伴声影。 4、如病变部位位于肋缘下或剑突下时,稍加重探头压力,常可观察到病变区前后径缩小,内部无回声区亦同时有缩小征象,去除压力后,仍恢复至原来图像。 5、后方回声不增强。 6、彩色多普勒检查:病变区常可显示较多的条状、点状静脉血流,有的血流与周围肝组织血流相通,如检出病变内有小区窦状静脉血流时,诊断更可确定。 三、临床意义

腿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腿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 导语:绝大部分的人们对于自己的腿部上面出现海绵状血管瘤都是不太在意的,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会发现有异常的情况,只是会感觉到自己的腿部长出来 绝大部分的人们对于自己的腿部上面出现海绵状血管瘤都是不太在意的,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会发现有异常的情况,只是会感觉到自己的腿部长出来一个红红的斑点,大部分人都会把这种斑点当成胎记的,但其实这种斑点是一种病变的情况,所以必须要及时发现,然后及时进行治疗的,治疗腿部海绵状血管瘤方面没有什么特效的药物,主要就是采取一些手术的治疗方法。 美国血管脉冲术是将最新两种不同的脉冲技术整合成一种治疗技术,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发出不同的脉冲按照不同的先后顺序对病灶进行治疗,先使血红蛋白转化为1064nm波长更好吸收的物质,再将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或凝结,将吸收率增加3至5倍,让两种技术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增加皮肤穿透深度有效凝结和破坏靶组织,最后结合临床药物修复,从而有效治疗血管病变,彻底根除血管瘤。 脉冲染料脉冲(PDL),波长585nm:特异性地被血管中的血红蛋白吸收,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使血管凝固坏死,从而被吞噬系统吸收,随淋巴循环排出体外。因为只在瞬间针对血红蛋白凝固,所以对正常皮肤无任何影响。迄今为止,脉冲染料脉冲是针对鲜红斑痣、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红色胎记、红色小血管、伤疤和红斑、痤疮等病变是上海医学上的“金标准”。 Nd-YAG脉冲,波长1064nm:当血红蛋白吸收脉冲染料脉冲的能量后,会在瞬间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这种微型凝固的蛋白对染料脉冲的吸收很少,但是对Nd:YAG脉冲吸收率较血红蛋白提高了3-5倍,从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进展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进展 李宇,张洪义(空军总医院,北京100036) 中图分类号:F17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070(2010)01—0037—02doi:10.3969/j.issn.1008—1070.2010.01.014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之 一,尸检发现率约为3%一20%…。目前对其确切的 病理学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传统观念多认为是先天性 肝脏末梢血管畸形引起旧1。而朱少君等的研究显示 肝血管瘤的克隆性研究显示每肝血管瘤内不同部位病 变组织具有相同的x染色体失活模式,提示肝血管瘤 属于克隆性增生属于实性肿瘤【3J。Mahajan人血管内 皮生长因子(VEGF)等在应用利用转基因技术增加家 兔肝内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贝伐单抗 为患者治疗结肠恶性肿瘤时意外发现,患者原有肝脏 血管瘤体积减小,提示肝血管瘤的形成与发展与 VEGF的调节有一定的关系HJ。 大多数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生长缓慢,无明显 不适症状,多于常规腹部超声检查时发现,至今无恶变 报道,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只需定期复查,或者相应 给予保守治疗。但仍有少数病例肿瘤增长速度较快, 或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血管瘤破裂出血,Kasabach— Merritt综合征等,需要外科干预治疗。 1外科治疗的适应证 传统观念认为对于肿瘤直径>5cm、有临床症状、 肿瘤增长较快、压迫周围脏器和影响循环系统,或者有 可能出现瘤体破裂危及生命者,应积极进行有效的治 疗。PauloHerman等人的研究认为"J,对于无症状的 肝血管瘤不要过分强调以瘤体大小为标准作出治疗决 策。鉴于肝血管瘤的病因可能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未 见有恶变的报道,自发性破裂出血极为罕见等因素考 虑,认为:外科治疗应更为保守。外科治疗主要用于无 法缓解的疼痛、压迫临近器官、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及怀 疑为恶性肿瘤者。肝血管瘤常见的症状有腹痛,腹胀 以及压迫临近器官引起的消化道症状。对于有疼痛症 状的患者应首先进行全面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如胆道结?综述?37 石、胃部疾病等引起的疼痛,并可给予止痛剂治疗。多 数患者疼痛减轻甚至消失。对于首诊基本明确诊断肝 血管瘤、又无任何临床症状者,可在门诊随访,每6个 月复查1次B超。 2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主要手术方法有血管瘤外剥除术、肝切除术、肝移植 术。 2.1血管瘤外剥除术血管瘤外剥除术因能最大限 度地保留正常肝脏组织,是肝血管瘤最常用的手术方 式,其手术基础是肝血管瘤膨胀性生长挤压周围的肝 组织。尽管Belli等研究表明有时很难发现肿瘤与正 常肝脏组织之间的界限,平均输血量达2.8U【6J,但血 管瘤外剥除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仍比肝切除术 低。目前观念认为对于肝脏巨大血管瘤多应采用规则 肝切除而对于较小的肝血管瘤可采用局部切除或段切 除。SinghRK等人进行的一组回顾性研究中表明巨 大肝血管瘤行血管瘤外剥除术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 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优于肝切除术。规则肝切除 术仅用于疑有恶变、或者肝脏某叶完全被肿瘤占据 时o¨。但对两者优劣性的分析目前尚缺乏随机对照 研究。 2.2肝切除术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和肝脏外科手 术技巧的提高,肝切除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大大减少, 应用范围已经扩大到肝脏的良性病变,其中肝血管瘤 是最常应用肝切除术的肝脏良性病变。对于巨大肝血 管瘤由于出血的风险增大,多采用肝切除术。Herman 等人对8例直径>14cm的巨大肝血管瘤采用规则肝 切除术治疗,仅l例患者需输血治疗∞l。SallehIbra— him等对84例良性肝肿瘤进行了规则肝切除术其中 46例为肝海绵状血管瘤,输血率为o,并发症发生率为万方数据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那么,对于这种静脉畸形要怎么治疗呢?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蓝紫色、柔软的包块。 2.按压时柔软,且可压缩,放手后又恢复。 3.体位移动试验阳性,即瘤体低于心脏平面时瘤内血液回流受阻,瘤体增大,瘤体高于心脏平面时血液回流通畅,瘤体缩小。 4.在柔软的瘤体内有时可扪及静脉石。 5.穿刺抽出可凝固全血。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1. 手术治疗: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但是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同时,由于出血后血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终止手术,故术后复发率很高。手术切除部分瘤体后遗瘤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碍。手术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承受的负担,面部皮肤毛细血管瘤可结合整容皮肤移植术修复病损区。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权衡手术价值,然后方可确定是否选择手术治疗。 2. 冷冻治疗:此种方法用于血管瘤治疗源于60年代(小范围

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96℃),通常状态下低于-20℃,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疗后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由于冷冻操作难控制强度和深度,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现治疗不彻底。复发较高,而直接影响疗效评价。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损性畸形功能障碍也不是受术者所期待的结果,但如果不出现此类状况,往往治疗无效。 3. 放射与同位素治疗:其治疗原理就是利用放射元素所产生的r射线对病损区组织细胞核进行轰击到使其中的DNA链、RNA链断裂,终止核蛋白的合成造成细胞死亡和解体,再通过组织修复过程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有:浅层X光照射,钴60局部照射,锶90核元素治疗,磷32胶体局部注射等。治疗后所治部位留下放射性损伤后萎缩性疤痕,表皮有脱屑现象。对于这种由放射线照射所致的萎缩组织和萎缩性疤痕,专家建议施行手术切除,否则将不能排除其癌变可能。 4. 硬化剂注射治疗:此法源于50年代,枯痔注射疗法衍化而来。其原理是:将硬化注入到血管瘤瘤体组织中(不能注入血管中),引起无菌性炎症,肿胀消失后出现局部纤维化反应,使血管瘤、血管腔缩小或闭塞。常用的药物有:①鱼肝油酸钠;②枯痔灵注射;③明矾注射液;④枯矾黄莲注射液;⑤碳酸氢钠注射液;⑥平阳霉素、搏来

肝海绵状血管瘤应怎样治疗

肝海绵状血管瘤应怎样治疗 *导读: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好发于成年女性的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发病与毛细血管变性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肝内出血、血中机化、发育异常有关。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为贫血、腹胀、嗳气等,随着疾病的发展,还会出现心理衰竭、梗阻性黄疸等症状。……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好发于成年女性的常见的肝脏良性 肿瘤,其发病与毛细血管变性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肝内出血、血中机化、发育异常有关。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为贫血、腹胀、嗳气等,随着疾病的发展,还会出现心理衰竭、梗阻性黄疸等症状。肝海绵状血管瘤应怎样治疗?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法 手术治疗适合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大的或巨大的血管瘤直径大于5.0cm;年龄大于60岁但器官功能及健康情况良好的;诊断不明确,不能除开恶性肿瘤可能的;肿瘤在肝脏的解剖部位有可能完全切除的;急症情况下手术如肿瘤破裂出血的。 手术治疗时手术切除具有一定难度,对技术上要求、条件上保证、多学科间的配合上,应能有充分的保证,故在选择手术治疗时,应做全面考虑,分析手术的风险性欲安全性,权衡利弊。对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不能抱有试探性的性质,因为一次不成

功的手术改变了局部的解剖关系,使随后的手术极困难或成为不可能。因此,对巨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前进行详细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二、非手术治疗 1.介入栓塞治疗:目前HAE多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血管瘤的治疗。另外,妊娠期海绵状血管瘤常迅速增大,为预防腹压逐渐增大引起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破裂出血,HAE是最佳的选择治疗方法。 2.放射治疗:对无法手术切除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可采用放射治疗,以控制肿瘤进一步增大。 肝海绵状血管瘤应怎样治疗?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如果大家还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相关专栏的医生或者各专业医院的医生。大部分医生都具有多年的临床经验及丰富的知识,能够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较好地回答患者的疑问。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综合治疗.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综合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多种外科方式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LHG)的适应证与手术经验。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经手术切除、瘤体捆扎、肝动脉结扎或栓塞、微波固化术等不同方法治疗的LHG 580例进行总结、分析,对手术指征,手术方式选择,术中防止大出血的方法及应急措施,术后辅助治疗等进行讨论。结果 全组术后1个月内死亡2例,占0.34%;其余均恢复顺利,近5年来已无手术死亡。结论为提高手术安全性,获得满意疗效,治疗LHG应根据病变大小、部位、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或联合方式进行综合治疗。 关键词:血管瘤,海绵状/外科学;肝肿瘤/外科学 分类号:R732.2;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947(2000)01-0052-03 Comprehensiv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liver WU Bo-wen WU Meng-chao PAN Ze-ya YAO Xiao-ping YANG Guang- shun YANG Jia-mei (Eastern Hepatobiliary Surgical Hospital,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200438,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urgical indication and effect of various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liver (LHG).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80 patients with LHG treated by various surgical measures such as hepatic resection, tumor trussing up, liver arterial ligation/embolism or microwave coagulation of the tumor during the past 10 years in our hospital, as well as surgical indications, selection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for severe operative bleeding and postoperative supplementary treatment were summarized and assessed. Results Of all patients, 2 died (0.34%) and the rest recovered smoothly; but no death caused by the operation was found in the recent 5 years. Conclusions The choice of operation model o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should be adopted lying on the lesion size, location and patients'systemic situation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the operation and brings a satisfactory outcome of treatment. Key words:HEMANGIOMA,CAVERNOUS/surg;LIVER NEOPLASMS/surg CLC number:R732.2;R735.7Document code:A▲ 由于B型超声检查在肝脏检查中的普遍应用,临床发现肝海绵状血管瘤(LHG)的病人日趋增多,因此,对LHG治疗的研究将有更普遍的临床意义。分析

巨大舌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麻醉处理1例

巨大舌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麻醉处理1例【关键词】舌;血管瘤,海绵状;麻醉 我院收治1例巨大舌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此例患者病程长,手术难度大,加之基层医院条件、设备差,我院完成此类手术尚属首例。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25岁,因舌部肿块25年伴进食不便入院。其母代诉:幼时先天舌部即有约拇指大小肿块,高出舌面,无不适,而未就诊,随着年龄增长,肿块亦有增大,偶伴有疼痛,曾自行抗炎治疗(具体不详),肿块无减小,近来肿块增大迅速,伴有进食不便,被他人送来就诊。查体:患者颌面部轻度畸形。张口时见一约10 cm×10 cm×4 cm 大小暗紫色包块,光滑,质软,占据整个舌体的5/6,伸舌无明显受限,缩舌可见部分肿块露于口腔外,无明显触压痛,上、下腭黏膜暗紫色,诊断:舌海绵状血管瘤,拟行舌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 术前检查各脏器功能无异常,ASA评分Ⅰ级。入室即开放静脉通路,监测BP、HR、RR、SpO2、ECG。行清醒气管插管。先静注咪哒唑伦1 mg,阿托品0.5 mg,地塞米松10 mg,2%利多卡因液喷喉数次,行环甲膜穿刺,注入2%利多卡因液2 ml。面罩加压给氧去氮后,插

入气管导管一次成功。手控呼吸,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一致,接麻醉机控制呼吸,麻醉机按预定参数正常工作。麻醉维持:持续静滴丙泊酚,术中根据麻醉深浅调节滴速,间断追加异氟醚、芬太尼。麻醉后取平卧位,头后仰,给予术野消毒铺巾,逐步切除血管瘤,彻底止血,保留舌组织占全舌1/3,术中失血约400 ml。手术顺利。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毕15 min患者自主呼吸恢复,20 min神志清,能完成指令性动作,吸尽气管导管和口腔内分泌物后,拔除导管。断氧 5 min SpO2>95%,送患者回病房。手术历时70 min。家属放弃病检。术后当日输入全血200ml,患者术后12天好转出院。术后第15天,患者因用力后口腔出血,量不详,以

肝海绵状血管瘤疾病研究报告

肝海绵状血管瘤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肝海绵状血管瘤 所属部位:腹部 就诊科室:肝病,外科,肝胆外科 病症体征:肝腹水,吞咽困难,食欲不振,阻塞性黄疸 疾病介绍: 什么是肝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怎么回事?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除皮肤和黏膜外,肝 脏是海绵状血管瘤的最好发部位,可单发或多发,有蒂或无蒂,多见于肝脏表面,其体积从针尖至核桃或儿头大小,严重者可占据整个肝脏,向腹部明显膨出,肿瘤质地柔软,切面呈蜂窝状,内充满血液,有弹性,可压缩,肿瘤初发 生时不产生任何症状,逐渐长大后因压迫周围脏器引起一系列症状,也可导致 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随着瘤体逐渐增大,若不予治疗,可发生破裂引起大出血 的危险 症状体征: 肝海绵状血管瘤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关于肝海绵状血管瘤有哪些症状的 详细介绍: 本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病史可追溯到多年以前,根据临床表现分为: 1.无症状型此型占绝大多数(80%以上),终身无任何感觉,多在健康体检 常规行B超检查或行腹部手术时意外地被发现。 2.有症状型通常肿瘤直径超过4CM以上时,可出现症状,常见的症状有: (1)腹部包块:半数以上患者有此体征,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 或不光滑,软硬不一,随呼吸上下移动,有的在包块部听诊可听到传导的血管 杂音。 (2)胃肠道症状:可出现右上腹隐痛和不适,以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嗳气,食后胀饱和消化不良等。 (3)压迫症状:肿瘤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 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肺脏,可 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等等。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一般不难,绝大多数可通过无症状,无肝炎史,AFP (-),结合2个或2个以上的典型影像学表现而确诊。

认识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与预后

认识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与预后 *导读: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血管损害一般发展较慢,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增大,成人期增大不明显。大多数静脉畸形呈海绵状,故名。病变除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可发生在粘膜下,肌肉甚至骨骼。海绵状血管瘤如因外伤或继发感染破溃时,有招致严重失血的危险,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骨骼特别是下颌骨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严重出血甚或致命的报道。…… 海绵状血管瘤概述 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血管损害一般发展较慢,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增大,成人期增大不明显。大多数静脉畸形呈海绵状,故名。病变除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可发生在粘膜下,肌肉甚至骨骼。海绵状血管瘤如因外伤或继发感染破溃时,有招致严重失血的危险,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骨骼特别是下颌骨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 严重出血甚或致命的报道。 临床表现 位置较表浅的海绵状血管瘤,局部皮肤膨隆,高低错落,起伏不平,皮面微现蓝色或浅紫色,曲张盘旋的血管隐约可见。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深而不波及皮肤者,除局部显现形态不规则的轻、中度膨隆外,肤色并无明显改变。海绵状血管瘤也可见于粘膜下

层,粘膜表面呈暗蓝色改变。肿物有压缩性,其体积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发生变化。触诊检查有似蠕虫盘绕聚集之感,或可扪出颗粒状静脉石存在,X线照片也可显现静脉石,此乃血栓机化钙盐沉着而形成。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头、面、颈部,四肢、躯干次之。除常见于皮肤皮下组织外,偶见于粘膜下,也可发生在肌肉、骨骼和内脏器官内。多在出生时即已发现,或起病隐伏而难以准确追溯发病年月。海绵状血管瘤还可发生于肌肉组织内,称为肌间血管瘤,以股四头肌最常累及,易被误诊;有时累及骨骼,表面粗糙不平,如虫咬状,累及骨髓腔者,X片中可见骨小梁被破坏后的多腔空泡样征象。上、下颌骨的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虽不高,但应予重视,有时因拔除一个松动的牙齿可导致致命性的大出血。当血管瘤受外界刺激时,可引起血管周围组织炎性反应,患者自觉皮肤发热、肿胀、疼痛,或在病灶表面发生破溃。有血栓或静脉石形成时,也可出现局部疼痛,疼痛往往为一过性,短则一天,长则数周,以后自行缓解。在受外伤或表面破溃感染时,可引起出血危险。多数海绵状血管瘤是局限性的,少数弥漫地累及大片组织,如四肢的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瘤治疗中的难点。成人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较为明确,可在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发现,多数表现为较稳定而缓慢的发展过程。关于海绵状血管瘤的本质仍然存有争议,近年来的研究日益倾向于其性质为先天性的血管畸形,因此,畸形的血管结构与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可以解释包括浸润骨骼在内的许多现象。但这一结论与许多传统观察不一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不典型影像表现和病理对照分析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不典型影像表现和病理对照分析 发表时间:2019-05-28T14:10:03.2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0期作者:张效敏1,2 芦瑞萍1 海秀玲1 姜怡邓2 [导读] 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了解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对提升该病的诊断准确率和后期治疗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银川 750004)(2 宁夏医科大学宁夏银川 750004)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不典型影像表现。方法:选取本院感染疾病科收治的108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分析其不典型影像表现。结果:从检查效果来看,MRI检查巨大血管瘤、离心性强化血管瘤的检出率分别为61.11%和28.70%高于CT检查(45.37%、27.78%);而CT检查多发液平面血管瘤、带蒂血管瘤及肝血管瘤检出率分别为10.17%、10.19%和6.48%高于MRI检出率(5.56%、2.78%、1.85%)两组差异显著(P<0.05)。从CT检查来看,共检出49例,其中30例为单发,19例为多发,病变直径在50~145mm,有12例患者带有明显的斑点状钙化。结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条件下组织学结构有差异,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了解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对提升该病的诊断准确率和后期治疗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不典型影像表现;病理对照【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0-0034-02 Atypical imaging findings and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 Zhang Xiaomin 1,2, Lu Ruiping 1 Hai Xiuling1, Jiang Yideng2 1.General Hospital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04; 2.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04,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typical imaging findings and pathological comparison of 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08patients with 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our hospital was performed to analyze the atypical imaging findings and case-control. Results effect, the large hemangioma was detected by MRI (62.04% or 29.63%), the cases of hepatic hemangioma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T (45.37%), while the CT examination (10.19% 10.19% 6.48%) detected the extraneous enhanced hemangioma and the multiple fluid plane hemangioma. The value of pedicled hemangiom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RI (5.56%, 2.78%, 1.85%),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0. 05). According to CT examination, 49 cases were detected, of which 30 cases were single, 19 cases were multiple, and the diameter of lesion was found in 19 cases. Between 50~145mm, there were 12 patients with obvious dotted calcification.Conclusion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 have different histological structure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refore, scientific,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aging findings of 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 can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and post-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Has good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words】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 Atypical imaging findings; Pathological control 通常情况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的发生对象多以成年人群为主,且多为单发,生产缓慢,属良性肿瘤。发生率大约在0.4~0.7%左右。该病的临床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会随着肿瘤大小、发生部位、生长速度、患者全身情况及肝组织损害程度的变化而变化[1]。因此准确了解病理情况和影像表现,对临床治疗极有价值。借此,本文将选取本院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它的不典型影像表现和病理对照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符合《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诊疗标准》[2]相关纳入标准的108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对象,选取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10月;患者中男68例,女40例,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年龄(47.4±5.0)岁。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与MRI检查。 1.2 检查方法 1.2.1仪器设备所有患者均予以美国GE公司生产的GEs8彩超仪平扫及增强检查;扫描参数:准直器宽度为0.625mm*64层,管电流380mA,管电压120kV,层厚5mm,层间距5mm。 1.2.2影像检查方法在增强扫描前先将流率为3ml/s的碘普胺(37.mgI/ml)100ml注入患者肘前静脉,行三期扫描,其中动脉期扫描时行Smart prep对比剂跟踪技术,在腹主动脉扫描时,特别是当CT达到或超过腹主动脉扫描时所设阈值(150HU)时行触发扫描,静脉期扫描为65~70s,延迟期为180s。将重组图像层厚设置为0.625mm定值,行多平面重组(MPR)处理。 1.2.3临床资料和影像分析所有临床资料和影像分析资料均由2名放射科医师和1名有多年从业经验的病理科医师对影像资料与临床资料进行处理,影像资料的内容包括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发病部位、大小、形态、平扫密度/信号特征和增强后的强化方式等。 2.结果 2.1 108例患者CT与MRI检查情况对比 从检查效果来看,MRI检查(61.11%、28.70%)时检出巨大血管瘤、肝血管瘤的例数高于CT检查(45.37%、27.78%);而CT检查(10.19%、10.19%、6.48%)检出离心性强化血管瘤、多发液平面血管瘤、带蒂血管瘤高于MRI检查(5.56%、2.78%、1.85%)。(P<0.05)。详见表。 表 108例患者CT与MRI检查情况[n(%)] 2.2 巨大血管瘤

肝脏血管瘤影像学表现

肝脏血管瘤影像学表现 肝血管瘤影像学表现韩礼良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表现为暗红、蓝紫色囊样隆起。 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 中年女性多见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倍。 多次妊娠妇女的血管瘤发病率高。 经皮肝穿为禁忌。 AFP不升高。 肝脏血管瘤分类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无恶变潜能。 其切面呈蜂窝状、充满血液、镜检显示大小不等囊状血窦、其内充满红细胞时有血栓形成血窦之间有纤维组织隔纤维隔内见有小血管及小胆管偶见被压缩之肝细胞索。 纤维隔及血窦内的血栓可见钙化或静脉石。 偶尔肿瘤内血栓形成出现钙化较大肿瘤可出现坏死囊变。 分类硬化性血管瘤:其血管腔闭合纤维间隔组织较多呈退行性改变。 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易致恶性变。 肝毛细血管瘤:血管腔窄纤维间隔组织多。 发病机制目前肝血管瘤的病理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现有两种不同的认识。 其一认为是血管畸形其增长是由于血窦在血流作用下的扩张。

其二认为肝血管瘤是真性肿瘤其增长是由于新血管组织的形成。 临床表现小血管瘤多无明显症状及体征较大血管瘤或近包膜可有肝区胀痛右上腹可触及包块肝大。 厘米以上者约伴腹部不适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肝血管瘤内可有纤维组织、机化血栓可因反复血栓形成而导致肿瘤肿胀、引起肝包膜牵拉胀痛。 肝血管瘤偶可或因挤压等诱发破裂并出现腹腔积血。 肝血管瘤的危害性随着瘤体增大临床症状及体征逐渐明显损害肝脏的代谢作用逐渐出现肝功能异常肝血管瘤偶可或因挤压等诱发破裂并出现腹腔积血危及生命★如果瘤体直径小于cm无临床症状且动态观察其静止不发展定期复查即可否则应予治疗。 *超声可检出直径cm的肝血管瘤。 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占位伴有后方不甚明显的回声增强效应。 大多数小血管瘤(cm)为强回声。 较大的血管瘤(cm)则表现为内部高低混杂回声边界不整形状不一此为瘤内有纤维性变、血栓形成或坏死所致。 *B超血管瘤的典型超声特征为强回声。 这指的是正常肝脏背景下的强回声。 如果是脂肪肝则血管瘤可以显示低回声。 强回声型:边界清晰、锐利浮雕样、细筛网状。 低回声型:边界清晰外周稍强回声带包绕。

胆囊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

胆囊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8-07-13T14:45:57.98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6期作者:彭秋杰[导读] 海绵状血管瘤是指众多薄壁血管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是一种缺乏动脉成分的血管畸形。 (大理大学临床医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胆囊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以复习讨论。结果: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胆囊海绵状血管瘤。结论:胆囊海绵状血管瘤易与胆囊肿瘤相混淆,术后病理可明确诊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常见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胆囊;海绵状血管瘤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155-02 1.引言 海绵状血管瘤是指众多薄壁血管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是一种缺乏动脉成分的血管畸形。常发生于脑和肝脏等器官,但发生于胆囊的海绵状血管瘤国外有少数报道,我国鲜有报道,本例胆囊海绵状血管瘤病例可为临床医生在特殊类型的胆囊占位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提供参考。 2.病例报告 恒某某,女,68岁,因右上腹部疼痛1周入院,疼痛为阵发性隐痛,并感右肩部放射痛,无恶心、呕吐及发热、无心慌、胸闷、气促,无咳嗽、咳痰及咯血,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未行特殊治疗。患者入院时精神、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入院查体:神智清楚,BP 142/75mmHg,P 76次/分,R 20次/分,T 36.5℃。一般情况可,全身粘膜无苍白及黄染,心肺查体无异常,腹部平坦,右上腹深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相关检查示:上腹部彩超提示:(1)胆囊颈部中等回声,需除外胆囊实性病变,建议:进一步检查。(2)双肾钙化灶。上腹部MRI提示:胆囊颈部结节状异常信号,多考虑肿瘤或肿瘤样病变;(3)肝内外胆管轻度扩张。排除手术禁忌症后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术中胆囊三角游离清楚,胆囊颈部肿物我侵袭及转移征象。术后切开胆囊占位,可见一大小约1.2cm*0.7cm暗红色占位胆囊颈部。术后5天,病例结果回报:胆囊颈海绵状血管瘤,肿瘤直径约0.7cm,慢性胆囊炎。术后6天患者康复出院,2月后行复诊。 3.讨论 海绵状血管瘤是由血液的血窦和薄壁的静脉所构成的内皮深层和皮下的暗红、蓝色或紫色结节的血管瘤,四肢、躯干、及面颈部均可发生,反复为广泛可累计骨骼及肌肉,甚至关节、胃肠、肝均可发生[1]。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其发病率为 0.4% ~ 20.0%,在尸检病例中检出率约为0.4%~7.3%,约占肝脏良性肿瘤的70%,好发于30~50岁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4~5)[2-3]。肝海绵状血管瘤多数为单发,但仍有约20%~30%的患者为多发。但胆囊海绵状血管瘤极少见到,临床工作中极易把胆囊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胆囊息肉或者胆囊肿瘤,CT增强扫面下能一定程度的鉴别胆囊海绵状血管瘤,但最终的金标准仍是手术后病例检查,海绵状血管瘤在全身多种器官中均可发生,但胆囊海绵状血管瘤及为罕见,国内外针对该病窦少有报道,患者的临床表现因肿瘤部位、大小及邻近器官受累情况而异,误诊率较高,大多患者以上腹痛为主诉,一旦怀疑为胆囊血管瘤,均需考虑手术治疗,因随着肿瘤增大可导致症状反复并加重,且因胆囊壁较薄,易发生破裂出血,胆囊海绵状血管瘤位于胆囊颈部时,由于肿瘤增大可压迫胆总管引起梗阻性黄疸,所以不建议采取介入栓塞治疗,因血管瘤供血主要来源于胆囊动脉,可导致异位栓塞,加重胆囊炎症,严重者可致坏疽性胆囊炎,本病例血管瘤部位位于胆囊颈部,而胆囊颈部占位多考虑肿瘤恶变,胆囊癌发病人群以中老年多见,常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炎,也有合并黄疸,多以右上腹痛就诊,也有体检时发现的[4]。本例患者由因上腹痛入院,虽然无黄疸,但考虑该患者占位位于胆囊颈部,MRI影像学测量大于1cm且边界尚清楚,术前诊断仍考虑胆囊恶变可能性大,但未发生转移征象,考虑胆囊原位癌可能性大,胆囊原位癌优先选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术后病理报告并非胆囊癌变,病理结果提示胆囊海绵状血管瘤,回顾患者术后标本切开情况,暗红色占位符合海绵状血管瘤常见表现,胆囊海绵状血管瘤病例极为罕见,目前胆囊海绵状血管瘤由于病例少见,目前没有一套完整的诊疗规范,对于手术的选择也需要按血管瘤的大小、生长部位、类型所决定,针对发生于胆囊粘膜及粘膜下层的海绵状血管瘤,可考虑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例患者选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2月后复诊未出现特殊不适及复发,胆囊血管瘤为胆囊良性病变,预后较好,该病例报告可为临床医生在胆囊占位方面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4.结论 海绵状血管瘤虽然是常见的一种疾病,但在胆囊上发生的情况非常少见,肝海绵状血管瘤非真性肿瘤,绝大多数生长非常缓慢,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理论上怀疑胆囊海绵状血管瘤,无论其大小或者所在胆囊位置,均考虑行手术治疗,正因该病少见,误诊与不当治疗可能是患者最主要的风险来源。以本例报告提供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情况、术后标本切开情况、术后病理情况为临床医生在今后诊断胆囊海绵状血管瘤疾病时提供参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