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异

教育是我们身边最深有切身体会的事情。教育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命运,也维系着一个民族前途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处于21世纪的我们,教育对于我们今后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学校、家庭、社会方方面面都对我们的人生轨迹有决定性影响。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就形成了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现仅就中西高等教育差异进行一些比较。

一、专业课程的设立

每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是其经济体制的思考,并且必须服务于经济,西方教育的目的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他们明确规定的三大功能,包括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在西方,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设立了专门的课程和专业。在中国的大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建立专业课程缺乏后续的变化,而且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过去的几年里,大多数中国大学都开始重视改造和振兴建立专业课程,来适应社会。

二、专业课程和学校的选择

为了适应社会,在西方大学里设立了许多专业和课程以供学生选择,这些学生选择或改变专业和学校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西方高等教育制度是极为不同的,灵活的,这是单独的世界高等教育。在中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专业,但变化的专业在学校是不容易的,转变学校就变得更加困难。在西方大学,强制性的主题很少,有主题丰富的选修课。但是我国高校的必修课占据主要部分,而且许多学校(特别是技术学院)有严重偏理科科目的现象。

三、学生管理

在西方,大多数学校是后注册,并支付学费。与他们相比,中国学生需要安排好课程和宿舍。在许多大学,如密歇根大学的学生在学校可以方便地采取IC卡的照片,其中的作用相当于我们国内的学生证和图书馆卡。该卡可用于输入各种书籍、电脑室和其他设施,如体育馆。除了简单的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学生和学校没有其他联系。经验丰富的咨询配备由学校提供,将帮助学生确定其主要方向(有点像我们国内的专业),并引导学生选择特定的类别。在选择课程时,根据学校的时间表。时间,地点,教室和课程是完全由个人控制的,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课程负责。

至于住宿的学生,有些学校的学生宿舍数量是有限的,学区也有一家餐馆和快餐店,但大部分都是由境外运营商管理,是完全独立的学校。因此,他们的吃饭和住宿与学校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与西方大学相比,中国的高等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如整齐基本,标准的协议,更强有力的集体观念等。然而,过于僵化的学校,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经验教训和专业课程,他们只有一个非常小得房间供其选择。许多实施方案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沉重

负担,也占用了大量人力资源。过多的控制客观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人特点,抑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了坏习惯,被动的学习。还强调死记硬背的考试分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学生厌倦学习和考试作弊而恶化高等学校的学习气氛和

教育环境。

四、教学方法

在西方,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提出了一些令人鼓舞的问题来问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有较高的自由度,他们可以随时准备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使得教师的教学气氛活泼,生动。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容易导致减少教学质量和深度。

中国的高等教育更加重视系统的研究。教师的课程教学应遵循一定的教学计划。虽然与学生有一定的互动性问题,但这个问题往往集中在课堂,而不是在教室里。它的主要模式,课堂授课的教师和学生听的记录。这种做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性,课堂的内容较多,但他们较少有创新意识。

五、检查学生成果的方法

西方学校强调更多的能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记忆或描述。学生不需要机械记忆,但要尽可能显示创造性思维,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能力。为此,学校让学生自己做研究,举办创造性的活动。但是在中国大学,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法,因此需要测试,需要机械记忆。这种检测方法已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片面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能力。

虽然中西高等教育有很多差异,但也有很多相似性。

目的相似

中西高等教育有很大的相似性,其目的是促进。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高道德修养,强烈的合作意识和更高的学习能力。中国和西方国家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以更理想的条件促进社会发展。

实际人才培养

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上,中西方都很重视。虽然中国学生留在封闭的校园时间很长,对社会了解较少。但是,还是和西方一样,学生有机会参与社会活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在外面工作的经验。与此同时,公民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增加了学生把握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异中,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平。

将素质教育作为最重要的事情,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拓宽基础知识的领域,促进一体化的跨学科和学校之间的联系。这种风格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强烈的开拓进取性。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坚持高等教育改革。其中一项措施是合并高等教育机构,最显著的效果是改善教学效果。高校合并解决了一些问题,改善目前的教学体系不协调的国际趋势,使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分配。第二项措施是成立了面向市场方向的学院课程,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三项倡议的措施是以学生的目标为导向。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强调培训人员的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和一定的组织能力。同时,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强调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作为一个主要部分,学生不仅是受过教育的,而且是作为参与者的教育。

同时,还要进行一些其他具体措施:

1 、高等教育应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坚持教育和社会是辩证统一的。人的个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基础设施。社会进步和创新,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因此,教育要真正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树立科学的人才价值观。教育的改革,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使新的一代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2 、教学管理应实现统一的制度性和灵活性。教学管理系统是一套完整的规范和准则,以确保教学和课外生活的正常运作。系统管理是必要的,关键的问题是制度本身是否仅仅是管理人员或只是拥有人。近来,许多高校仍然持有人的异化的管理。在已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中,标准和统一性质的系统往往是重点,而人文,合理性和灵活性则考虑不够。“个性化教育”需要适应的管理系统,不仅能满足群体,而且也考虑到个人。

3 、学生的参与意识应充分突出在教学实践中。要唤醒和调动学生必须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的重点应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战略和技术,广泛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如“自由讨论”,“自学”,使教师和学生交流自己的思想,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追求不同性质的挑战,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4 、对学生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个性化教育”是对我们的学生必不可少的评价标准。不可否认的是,很长一段时间的评价标准是不利我们的学生的发展的,这自然会导致要求学生发展内在性质的失败。美国大学的学生评价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如普林斯顿大学,对学生的评价有四个主要指标,有质量的心态(智商,学习能力,创造力等),道德素质(责任,价值观,判断力等),有能力对学校作出贡献,并有可能率先在社区中发挥作用。因此,“个性化教育”的限制,应打破单一尺度评价学生,从“一小部分的基础”到“人格本位”,从“知识至上”到“能力至上”和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真正理解不同特点,不同爱好,不同需要的学生,创造性地采取应对基于不同层次的教学体制。

5 、提高整体素质的实现之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综合性经济形式,它不仅包括所有涉及的因素,与市场有关的材料,还包括一个信用经济,道德经济,文化经济和其他精神境界。一个健康的社会,不仅需要人的能力,还需要人的质量。因此,“个性化教育”应该尊重发展学生个性,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自己总结

中国的教育体制几千年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对学校权威及规则的服从以及在考试中取得成功,而西方的教育强调个性和自主,能力和创造力,个人是人性和社会教育的核心,教育本质是“学习者了解自己”。因此,在教育文化上中西方存在很大的差异,高等教育亦如此。下面是自己总结的两点:

1.中国大学讲塑造西方则讲成长

中国大学教育强调教育者对学生的知识灌输,注定了学生往往“学多悟少”。这种教学迷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和谐文化观的影响,是“满堂灌”成为其一大特征,整个课堂上都是老师一个人滔滔不绝,老师的主导性很明显。

而西方大学则强调学生的自我表现,老师仅起引导作用,针对新讲授的内容拖过提出问题,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猎取更广的知识,开阔更广的思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学生往往“学少悟多”。

西方大学上课时是双向交流,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如果有疑问,随时可以打断老师,提出疑问,而我们上课从来都是只听老师的,长此以往,渐渐没有了质疑的精神,习惯了被老师灌输知识,更不敢公开质疑老师。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跟西方学生的差距。

2.中国大学教育重在同一性,西方则重在层次性。

中国大学教育上是“大一统”,即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单一的授课方式,中国的大学教师都是根据学生中占大多数的中等生的水平和特点进行教学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那些超出一般水平的大学生就会感到讲课的内容过于浅显,听课时难免会产生精神涣散的现象,而那些低于一般水平的学生则会感到讲课内容过于深奥,听起来简直摸不到头脑。

西方的个体主义强盗个人的特征和差异,因此西方大学教学中是分层次教学,重视个体与个性。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对比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对比: 一、我国高考之类的选拔型考试,以其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表达了特定的人才偏好:脑子快,思维敏捷,语言机巧,对细微之处的觉察度高。与中国更注重人才的精细性所不同的是,西方人对人才更多地讲究眼光、视野、对事物的综合把握、思考角度新颖、有创意等等。 二、中国教育所推崇的聪明更多地体现在猜度他人的思绪,揭开层层谜团,西方教育更推崇于自我潜力的开掘,以产生有别他人思路的创意。西方人比较注重人的发展潜质,中国人判断人的聪明与否,是当场显示的机智,而不是以后的发展潜力。中西方对智力的判断,前者更接近于小聪明,后者可属于大智慧。 三、西方人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宇宙自然的理解和控制,中国人则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 四、西方的智慧标准更注重从无到有的发明创造,中国的智慧标准则是赞赏从直到曲的机智谋略。 五、西方所推崇的聪明人多是深刻揭示自然法则的理论家和巧妙利用自然力量的发明家,中国所推崇的聪明人多是精于处世且深谋远虑并随机应变的精明者。 六、西方人的智慧更多的是体现在理性思维上,而中国人的智慧多体现在感性思维上。 七、西方人更注重把文字作为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而中国人更注重把文字作为文采学识展示的门面。“表达思想情感”自然是越简单越清晰越好,而“展示文采学识”却是越曲折越绕弯越显得精深。 八、中国的考试历来注重知识的复述、背诵、记忆,能够在大脑中大量储备书本知识,并在被提问时快速提取的人就被视作是高智力水平的聪明人。我国的学校教育总是鼓励学生饱读书本,并将熟悉书本知识视作学识渊博,而西方的价值观是,知识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体现其价值,所以学校教育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边思考边学习边创造。 九、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教学内容都集中在书本知识的灌输,以及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而科技实验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课程即使在大学也很少,更不用说中小学。相比较,美国的中小学就已开设大量贴近生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园艺、电脑、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对学生实行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职业、行业与谋生,并使他们从中积累和发展了隐性知识。 中西方大学课堂教学比较 一、授课形式上。中国的大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课堂是教师为主导;西方大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课堂是学生为主导。这样概括也许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同样也要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一味“把持”讲台而无师生互动,但就总体情况而言,中西方大学的教学确实存在上述区别。毫无疑问,除了实验课、实践课,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师讲授占了相当的份量,尤其是理论教学;而西方大学教师的讲授占课堂的比重十分有限,有的仅三分之一。在欧美大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除通常意义的讲授外,还有专题讨论会、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个人陈述、实验、讲座、实地调查、案例分析、辩论、个别辅导等,其中以课堂讨论为最,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学生们认为最精彩的课不是教授的讲授课,而是师生共同的讨论课。 二、在教学方法上。西方大学论辩占据主导地位。在对研习作品进行分析、拆解、揭示关系的基础上,教师从书中抽取出所有富于争议的命题,让学生进行直接考察, 然后展开辩论,使真理

西方高等教育的起源及其优缺点

西方高等教育的起源及其优缺点 通过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我了解到早期西方大学的创办及其办学理念的形成,联系当代大学的一些特点,分析得到西方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优点,但也必不可少的有一些缺点。 在大学出现之前,西方的高等教育仅残存于教会机构如修道院和大教堂之中。作为现代大学的标志,柏林大学赋予了大学神圣不可侵犯的自治权。也就是高等教育三大自由:学习自由、教学自由和研究自由;19世纪的德国大学,没有教学大纲,也没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学生在学习上有很大的自由。只规定最低限度的必修科目,学生可以自由选学其他各种课程,学生可以选择教师,也可以随意转到别的大学去学习。正是这样的自由,诞生了伟大的马克思。 美国许多资深大学都是由教会创办的。教会大学与西方高等教育渊源极深,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美国名牌大学都是由教会创立的,比如1636年在美国的清教徒创立了美国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其后的康奈尔、耶鲁等知名大学也都是由教会出资创办。哈佛大学的创举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真理与学术至上。1843年董事会正式采用VERITAS为校训,完整地呈现了“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的大学精神。哈佛大学的历任校长谨守真理与学术至上的教育理念,且在新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不断对其给与新的解释。尼尔·J·陆登庭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位以管理者而不是学者或教师身份成为校长的。在他的眼里,哈佛大学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社区”,它“把众多卓越非凡的天才聚集在一起去追求他们的最高理想,使他们从已知世界出发去探究和发现世界及自身未知的东西。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没有比此更有价值的追求。在真理与学术至上的理念影响下,哈佛大学的师生以追求科学知识为目的。教师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并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之后才有资格授课。而对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在扎实的资料收集、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对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要做出详尽的解释。所引文献必须是与自己的研究密切相关的规范的学术研究成果,必要时还要对文献的科学性和可信性给与证明,不允许杜撰和抄袭他人成果。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二是教育自由。在哈佛大学,学生既有自由地选择某一门课程的权利,还有自由选择专

欧洲大学的申请流程是怎样的

欧洲大学的申请流程是怎样的 瑞士欧洲大学入学须知 入学流程 欧洲大学滚动审查学生申请,将基于学生的申请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估。学校将考虑学生的素质与能力:领导能力、学业成绩、标准考试表现、课外活动表现与其他个人经历。 所有申请者都要提交以下文件,以完成申请流程: ·完成的申请表 ·认可高校获得的学士学位复印件一份以及成绩单 ·英语水平:托福213(机考)、80(新托福);雅思6.0;高级英语证书CAE C级;PTE 54分;母语为英语的人或同等水平 ·2封推荐信(见下文) ·1份书面或视频文章 ·1份简历 ·3张护照照片 ·护照复印件 ·证明申请者财务清偿能力的银行证明 ·200欧元申请费,不可退还。请附上支付欧洲大学费用的支票、汇兑或银行转账单据。请联系你申请的欧洲大学校园,获取具体的银行账号,以便支付相关费用。 申请者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两条: ·最小平均成绩点3.0-4.0 ·研究生管理专业入学考试或GRE符合要求的分数 ·2年以上专业工作经历(可包括服兵役) ·院长的面试 未满足这些条件的学生将基于他或她的优点进行考虑。

申请与文件详细信息 文凭 将认可的高校文凭和成绩单递交到欧洲大学你中意的校区的招生部。如成绩单上有学校的正式盖章和院长的签名才被认为是正式成绩单。学业成绩单必须附上学校的联系方式。成绩单报告必须列明参加的科目、获得分数和考试结果以及证书或文凭。如证件不是英语的,必须附上被证明的英语翻译内容。 推荐信 提交两份熟悉你学业表现和领导潜能的学习顾问的推荐信。如你有一段时间离开了学校去工作,请递交两封由了解你职业道德和领导能力的直接领导写的推荐信。如推荐信使用的不是英文,请附上英文翻译。我们推荐你使用个人潜能指数工具(PPI) 文章与视频文章 写一篇书面文章或记录一份1到2分钟的视频文章放在你的申请包中,这将帮助欧洲入学委员会了解你,理解你上欧洲大学的意向,确定你的表达能力如何。文章主题应当为以下主题之一: ·告诉我们迄今为止你所参加过的最具挑战的团队经历。你的角色是什么?从中有何收获? ·请讲一个对你人生产生影响的个人失败的经历,你从中有何收获? ·你最引以为傲的成就是什么?(学习、体育、职业生活等) ·想象一种与自己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你希望是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受我们生活中其他人、事和情况的影响,这些对今天的你有何影响? 要提交你的视频文章,上传后通过Email将网址递交给你选择的校区。 递交申请包 邮件 请确保通过安全的邮件或快递服务将自己的申请表和重要的文件进行递交。 传真 除了将自己的申请表和要求的文件通过传真发送的你中意的校区,请确保学校在你第一学期开学前收到你的原始文件,因为欧洲大学招生部需要原件来确认你接受学校录取。 Email或在线

中国、美国和欧洲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美国和欧洲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在北美和欧洲,过去的30年目睹了高等教育领域内史无前例的扩张以及近期内为改革和重建所作的努力。我自己所在的大学,哈佛大学,30年来首次全面彻底地修改了它的本科生教程,而欧洲大学在其本科教育结构层面上所施行的改革甚至更为彻底。但是地球上恐怕没有任何地方高等教育所经历的变革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经历的那样更具有革命性。30年前,中国的大学才刚刚从文化革命的灰烬中重新起步。今天,它们已经以稳健的姿态在国际上朝着教育和研究的领先地位迈进。 以武汉大学为例,这所有争议的中国资格最老的近代大学,彰显出中国高教系统在过去一个世纪内所经历的巨大变化。武汉以及所处的湖北省长期以来在中国商业、学术和政治发展方面居于中心地位。1893年,先于北京大学五年,以改革著称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建立了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堂”。在随后的年代里该校成为20世纪中国一系列核心事件的目击者:那场于1912年推翻满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即发生在武汉;武汉也是1927年分庭抗礼的两个国民政府之一武汉政府的所在地和1938年蒋介石西迁抗战政府的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武汉成为大工业基地。今天,武汉上游的湖北省西部是全世界最大的工程项目三峡工程的所在地(一所称之为“三峡大学”的大学也建立于此)。 1949年之前,武汉大学拥有骄人的发展历史,但是它在文化革命期间几乎被损失殆尽。今天,武汉大学是一所拥有近3500名教工、3万名本科生和1·7万名研究生的综合性大学。它能够在143个学科内授予博士学位,其学位的涵盖面甚至超过了哈佛。 武汉大学的更新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宏大叙事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在大众高等教育方面所经历的这场革命使美国上世纪50年代和欧洲70年代所经历的同类改革相形见绌。中国的这场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教学内容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 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

析上。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关于中西方的教育,人们往往这样说:中国的教育是“填鸭”式的教育,西方的教育是“放羊”式的教育。为何中国教育就成了“填鸭”,西方教育是“放羊”呢? 在中国,教育是建立在考试的基础上的。中国自隋唐开创科举考试以来,“八股取士”制度在中国维持了1300多年,直至1905年“百日维新”提出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但新的制度依然是以考试为升学的前提。所以,直到今天中国的孩子,个个都是“神童”。他们可以包揽国际竞赛中的所有金牌,什么奥林匹克竞赛、各种的知识竞赛等等。中国的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会被唐诗三百首,会100以内的加减法。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在澳洲上小学的中国孩子,他在上一年级的第一天,老师在班上问小朋友:“有谁知道3加3等于几啊?”班里所有的澳洲小孩都不说话,只有这个中国孩子大声喊道:“6!”。结果,老师惊呆了,然后这个孩子的父母被请到了校长室,校方认为一个还没有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孩子,怎么可以知道3加3等于6呢,这是他们的孩子在三年级的时候才会学的知识。学校对这个孩子的家长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他们这是对孩子智力的过早开发。在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教育领域广泛,有艺术、科学等丰富的学科内容,他们的教育从来不会给孩子负担,他们觉得该是什么阶段就给什么阶段的教育,过早开发的智力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健康,当一个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中学的知识,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大学的知识,那么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什么潜力可开发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西方有这样如此不同的教育理念的呢? (一)受教育动力不同 在中国,家长对孩子最常说的话是:如果不好好学习,看外面拣破烂的没,你长大就跟他一样!看得出在中国孩子是因恐吓而被动接受教育,也就是说:中国人受教育的动力是恐惧。能把这句话常挂在嘴边,可以想见,在中国成长会经历过什么样的“幸福”了。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历史发展对比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比 ——从历史角度来辩证看待中西方大学教育差距 摘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着重从高等教育历史文化起源、高等教育制度发展起源、现代教育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大学教育发展的差异。在充分陈述历史过程之后,本文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学生本身三个角度辩证看待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总结了中国高等教育现在所处的阶段。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欧美高等教育教育发展史 一引言 在本学期过程中,老师讲了很多关于目前中国的学术和科技发展的一些现状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让我很受启发。但我作为一个刚刚进入研究生的同学,从学术的角度看很多问题可能都是不成熟。于是,我决定从中国大学教育入手,反思教育对于大学生和学术的影响。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是很多清华人的梦想。但在中国,近二十年来大学一直面临这样的一个一个困境——无法产生大师。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学术人才在思维上缺少一种人文情怀,在大学里缺少这一部分的教育,这使得这些人才最后仅仅能成长为专家,而进入不了大师的层次。 针对这个观点,本文从中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以一种辩证思维对比分析中国和西方大学教育的特点。 二西方大学起源及发展过程 从传统上来看,西方是科学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的中心。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回顾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于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西方的科学传统和发展现状是优于东方各国。但是,西方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们对于大学、科学、以及大学的人文思考也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几个阶段。 西方科学起源最早的代表是古希腊。在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代表是数学,海洋小国时代的古希腊将数学的地位放在了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上,使得科学的发展脱离了功利性。由于古希腊的特有文化特点,使得古希腊自由民主的人文气息也深深的影响了那一个时代的科学家。希腊文化对于西方近代科学的贡献,处于一种奠基意义地位的存在。他们在科学上贡献了跨时代的成果,在思想上甚至为千年之后的文艺复兴打下伏笔。苏格拉底曾提到“我唯一比学生知道的多的是我自 己的无知,而真正的无知是不知道自己无知。”他们的这一种开放自由批判的人 文精神,为那个时代乃至以后的数千年都奠定了科学在求知方面的底蕴。同时,柏拉图学院的设立开启了西方教学机构的历史。在他的价值观引导下,西方建立一种纯粹的学术与思考传统。从地位上来说,苏格拉底和孔子是相似的,但其不一样的地方,本文会在之后的部分进行分析。 大学在西方的第二个阶段是毁灭和沉寂阶段。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欧洲逐渐进入封建社会,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一个科学与人文泯灭的时期。教

中美高等教育差异之我见

中国与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差异之我见 为期12周的的世界各著名大学揽胜选修课即将结束,在过去的12周里,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风采,在羡慕和向往中我们也认识到了中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的差异,这次的作业我就来谈谈中国与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差异 一、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中国大学更为重视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美国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西方教育的重要区别。 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 美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美国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 美国高等教育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美国高校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由于教育体制不同,中国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高校大学生的外语、机、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不如美国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制定

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

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 在教育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每一位教育学家对教育的理解都有着不同的见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西方,那些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 —柏拉图 柏拉图的隐喻。教育乃“心灵的转向”。“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动。” —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的“生长说”。”人人具有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但这些种子不能自发地生长,需要凭借教育的力量,“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洛克 洛克的白板说。洛克主张“人心是白纸”,通过教育能使儿童掌握知识和德行。 —卢梭 卢梭的“自然教育”。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归于自然,培养自然的人,自由的人。 —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的“完整的人的发展说”。“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她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斯宾塞 斯宾塞:“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作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合生活事务的过程。”“教育即为未来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更多的教育学知识点,涵毅教育的老师都会在微博微信更新,欢迎大家关注学习! —涂尔干 涂尔干的“作为活动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儿童在身体、理智和道德方面达到一定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儿童的整个社会和他将投身其中的社会环境对他的要求。

—杜威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乌申斯基 乌申斯基把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是无意识的教育,大自然、家庭、社会、人民及其宗教和语言都是教育者;狭义的教育中,学校、负实际责任的教育者和教师是教育者。他认为:“完善的教育可能使人类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挥。”

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

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n Negotiation(IRéNé)

目录 介绍 我们的任务:创造一个对话与谈判的文化 (2) 我们的学校:ESSEC (3) 我们的价值和任务 (4) 研究 学术出版 (5) 论坛会议一览 (6) 博士研究和实习助理 (7) 模拟案例中心 (7) 教学 ESSEC基础教育 (8) ESSEC 继续教育(EME) (9) IRéNé的合作教学 (11) IRéNé欧盟谈判研讨会 (12) “全球谈判者”项目 (13) 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亚洲分部 (15) 合作 (16)

介绍 开创对话与谈判的文化 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ESSEC IRéNé)成立于1996年,依托欧洲顶级ESSEC商学院,秉承严格与创新的理念,不断成长和发展,并建立了广泛的全球合作关系网络。目前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已经成为欧洲谈判领域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教学培训和咨询中心。 首先,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的成功得益于其优良的教研团队。近六十位来自各个领域的教授,学者和各个行业的实战精英互相协作,在巴黎、斯特拉斯堡和布鲁塞尔三地一共举办了六十余场研讨会,其中主要包括:2001年,国际冲突管理学会年会;2003年,欧洲谈判资源国际研讨会;2004年,纪念塔列朗(Talleyrand)诞辰250周年国际研讨会;2005年,与哈佛大学谈判项目联合举办的谈判教学研讨会。这些学术活动促进了该领域专家的交流,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诸如学术论文,多媒体光盘和案例等。 其次,学术上的成就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每年,超过两千五百名管理精英来到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领导力,谈判,仲裁,争端解决和团队管理。同时,大量国际组织,政府机构,企业团体和高等院校邀请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对其内部领导管理阶层进行谈判训练。 此外,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的成功也离不开强大的国际合作网络。在欧洲,中心与众多欧洲著名大学形成谈判教研联盟,并与欧盟长期保持紧密合作;在全球,中心与联合国等合作伙伴在拉美,非洲,亚洲和北美洲开展众多教研培训项目,与哈佛大学争端解决中心等全球权威学术机构的合作更推动了中心的国际化发展。 为谈判文化添砖加瓦是我们永恒的目标。期待您的支持和参与! Alain Pekar Lempereur Aurélien Colson 赵大维 ESSEC商学院教授 ESSEC商学院教授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创始人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亚洲分部主任

中西方教育体制差别

中西方高等教育体制差别之我见 英国的教育制度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扬名海外的高等学府及严格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使得英国成为了世界最受推崇和普遍接受的留学国家之一。根据学习与技能委员会的统计,留学英国的海外学生给英国大学带来了大量英镑的收入。目前在中国,可以到英国念大学及研究生已经成为许多中国学生的梦想之一。然而英国的教育体制与中国的教育体制却大相径庭。 首先从大体上来说中国以应试教育为主,而英国却以专业兴趣为主。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要学很多的东西,虽然什么都会但是什么都不精!英国的学生培养个人的专业爱好,虽然不像中国学生那么“博学”,但是世界的每一个领域中都有最精英的一部分是英国人。其实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国人培养不出很多大家级人物,可是有很多响当当的人物都是华裔,这是为什么?是我们大陆的营养不好培养不出人才吗?其实是教育体制的问题。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东西就是,由于观念不同,中国对职业化教育不够重视,所有学生都要上大学,而很少考虑上技术学校,这样造成了大学生过多,就像东西突然多了,不值钱了。下面将详细谈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学制、教育方式差异 第一,中国大学实行的是四年制,而英国实行的是三年制。中国注重掌握所学知识,英国却注重能力的培养。在考试上,中国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而在英国平时作业(一般为写论文约占25%~50%,期末成绩仅仅占50%左右。 英国大学第一年成绩不计入三年本科总成绩,英国学生在大学第一年所学课程均为各系公共课,各系派出优秀教师讲授本专业领域内经典课程,学校提供一个月时间给学生选择和决定自己的专业;相反在国内,学生踏进校门的时候就已经选定了自己的专业,极少有在大学期间改变自身专业的情况与条件。 中国硕士的学制是两年至三年,英国硕士学制仅占一年,为全球时间最短。中国的硕士学习仍侧重于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而英国主要侧重于传授方式,方法,培养综合能力,比如盖高校大厦一般,先将框架搭好,至于所需要的知识,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再填充上去。 中国博士实行的是三年制,英国博士恰好实行的也是三年制。但是中国的博士仍需要上一年的课,再做两年的研究,而英国三年几乎全部用于和导师一起做研究 第二,中国大学一学年分为2个学期,每学期20周,主要对课堂所学进行掌握;英国大学一学年分为3个学期,每学期10周,主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半工半读,且有专门老师帮助学生联系工作。英国学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运动、艺术、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课外兼职等方面。 第三,英国的大学在每学年结束,都有一部分学生被要求留级或者退学,这是因为他们不适合这个专业或者这个学校。退学后他们可以更换专业或者学校,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在中国大学,因成绩等原因被退学的情况相对较少,在同一学校顺利毕业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而学生在退学后难以更换学校或专业继续学习。 第四,中国大学课程一般分为考试和考查科目。英国没有考查课,所有科目都是以学分的形式体现,每科10~20学分不等,大学一般要修满120学分才算合格。 总体来说,中国大学注重课堂教育,以灌输式“应试教育”为主,高校教育

中西方高等教育体制差别之我见

---------------------------------------------------------------最新资料推荐------------------------------------------------------ 中西方高等教育体制差别之我见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 111 蒋挺(已从测绘工程学院转出)中西方高等教育体制差别之我见英国的教育制度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扬名海外的高等学府及严格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使得英国成为了世界最受推崇和普遍接受的留学国家之一。 根据学习与技能委员会的统计,留学英国的海外学生给英国大学带来了大量英镑的收入。 目前在中国,可以到英国念大学及研究生已经成为许多中国学生的梦想之一。 然而英国的教育体制与中国的教育体制却大相径庭。 首先从大体上来说中国以应试教育为主,而英国却以专业兴趣为主。 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要学很多的东西,虽然什么都会但是什么都不精!英国的学生培养个人的专业爱好,虽然不像中国学生那么博学,但是世界的每一个领域中都有最精英的一部分是英国人。 其实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国人培养不出很多大家级人物,可是有很多响当当的人物都是华裔,这是为什么?是我们大陆的营养不好培养不出人才吗?其实是教育体制的问题。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东西就是,由于观念不同,中国对职业化教育不够重视,所有学生都要上大学,而很少考虑上技术学校,这 1 / 8

样造成了大学生过多,就像东西突然多了,不值钱了。 下面将详细谈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学制、教育方式差异第一,中国大学实行的是四年制,而英国实行的是三年制。 中国注重掌握所学知识,英国却注重能力的培养。 在考试上,中国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而在英国平时作业(一般为写论文约占 25%~50%,期末成绩仅仅占 50%左右。 英国大学第一年成绩不计入三年本科总成绩,英国学生在大学第一年所学课程均为各系公共课,各系派出优秀教师讲授本专业领域内经典课程,学校提供一个月时间给学生选择和决定自己的专业;相反在国内,学生踏进校门的时候就已经选定了自己的专业,极少有在大学期间改变自身专业的情况与条件。 中国硕士的学制是两年至三年,英国硕士学制仅占一年,为全球时间最短。 中国的硕士学习仍侧重于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而英国主要侧重于传授方式,方法,培养综合能力,比如盖高校大厦一般,先将框架搭好,至于所需要的知识,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再填充上去。 中国博士实行的是三年制,英国博士恰好实行的也是三年制。 但是中国的博士仍需要上一年的课,再做两年的研究,而英国三年几乎全部用于和导师一起做研究第二,中国大学一学年分为 2 个学期,每学期 20 周,主要对课堂所学进行掌握;英国大学一学年分为 3 个学期,每学期 10 周,主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

西欧中世纪的学校

西欧中世纪的学校 在人类的历史上没有任何机构的诞生能像大学那样给社会带来如大的影响,现代的大学来源于那个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的时代。也许学校就是那个时代留给人类最宝贵的财产了。因为在那些学校中诞生了近代的文明。 蛮族的入侵给辉煌的古罗马文明来来毁灭性的灾难,整个欧洲的文明与秩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基督教在此时扮演起了教育者的重任,教会在教育中将宗教活动融入其中,或者说在那个时代,宗教活动与宗教教育才是主体,教育只是基督教的工具,达到培养教士,进行传教的工具。凡教士所到之处学校便随之建立。而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基督教的信仰及道德训练。传教是唯一仅存的教育学术活动。教会接管大部分的学校。总体而言在早期的大学,基本上是被控制在教会手中,是教会发展自己实力的工具。其作用在于稳定社会,安稳刚从辉煌走向毁灭罗马,为那些失去了家园与荣耀的罗马人提供精神的依托。如约5,6世纪的圣本笃设立本笃寺院,首创了以班级制方式对寺院僧侣进行施教,以及有宗教财团法人所设立的教会财团学校,专门从事训练传教士的工作。寺院学校,教堂学校与教会财团学校被认为是欧洲学校的开始。 寺院学校子8世纪以来逐渐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并且逐渐遍布整个欧洲,在欧洲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基督教逐渐统治了整个西欧的精神世界。而在同时整个社会也逐步的稳定下来,稳定社会,培养传教士的作用在下降。学校的教育似乎要发生一定的改变了。十字军的东征带来了教育改变的契机。 十字军地东征,加强了东西方的交往。一方面东西贸易使西欧的中世纪封闭的经济无法生存,商品经济开始出现,致使出现了与工商业有关的技能专业训练的学校,另一方面,十字军东征使得原来保存在东罗马与阿拉伯地区的古罗马书籍被发现。这样以来学校有了新的学习的内容,打破了原来宗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在12世纪寺院学校的作用进一步消弱,逐渐由各大城市的教会学院所取代,教会学院逐渐发展为大学。学校除了有了“研究”抽象的意义,同时也有了“学校”机构的内涵。并被社会所承认,特别是在法律上,得到了当局与教会的承认,其成员具有一定的权利。这权利使得学校这个群体得到保护。而这时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才诞生,最早的大学为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 由于城市与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大学受到城市的保护。使其在追求知识上更加的自由,并且带来了尊重学术研究的潮流,带来了文明发展的契机。大学的课程有,文学,法学,神学,医学四科。打破了中世纪教会垄断欧洲高等教育的局面。11世纪到13世纪早期,欧洲大学的经院理性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充满了活力。这个时期在大学里学生是自由的,他们享有很多特权,他们不愿离开学校。当然这个时候的大学生并没像今天我们那样有着就业的压力,它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上流社会的人,有身份,有地位的贵族子弟,富商子弟等,贫穷的人较少。自由自在的进出学校,决定是否上课。那个时代大学被认为是邪恶的地方,因为那些学生基本上不敢什么正事,特别是文科的孩子们。整天做的事就是吃喝,酗酒,寻求性爱的刺激,赌博等。博洛尼亚大学的一个教授说那些学生只有到了冬天才会学习。夏天都出去浪荡去了。很难想,大学最初是这样的,而且今天的现代文明就是从这些大学里诞生的。就是那些一天只知道浪荡的学生们创造的。学校是自由的,不仅仅是学生,那些老师也是自由的,他们可以决定学校的事务,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就像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有自己的司法权与行政管理权。而且这些权力有时候会得到所在城市与国家,教会的同意。自由的氛围使得大学的思想更加的自由。现代的文明就在这一片子有种种孕育着。 中世纪早期的大学仅为一群学者自给自足的结合,不但缺乏固定的校舍制度,一旦当地政府无法给予学校较为优良的生活条件或者受到教会势力及政府势力的干涉,便会集体迁徙。因此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事实上仅为一种共同生活的社区,而其成立的目的,乃是再借有集体生活的方式,来确保这些学者的研究及其批次讨论的自由与空间。这种情况直到14

全球视野下欧洲工程教育项目的跨国认可与认证

全球视野下欧洲工程教育项目的跨国认可与认证 崔瑞锋 田东平 摘 要 介绍了建立欧洲工程教育项目认证体系的必要性,概述了!欧洲认证工程师计划?出台的背景、组织与目标、发展、标准以及这一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欧洲工程教育 认证 认可 全球化 收稿日期 2007年3月 作者简介 崔瑞锋,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田东平,西安邮电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随着工程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工程师的国际间流动越来越普遍,这对工程专业的多边互认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全球化需要工程学生和工程人才的跨国流动。因此,各国政府部门、工程界和高等教育界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研究生、专门职业人员的跨国流动,并努力探索学位与专门职业资格国际互认的途径。本文参考意大利学者乔里亚诺#奥格斯蒂的最新研究结果,介绍欧洲工程教育的跨国认可与认证,以供深入研究参考。 一、背景 在欧洲高等教育系统内,方法与学位的多样化被认为是欧洲文化背景的一大优点,然而事实上,却可能成为职业流动和跨国认可的一大障碍。这是!博洛尼亚进程?出台的一个基本动因,它始于1998~1999年的索邦宣言和博洛尼亚宣言,旨在在整个欧洲建立!一个易于解读和可比较的?学位体系,从而在2010年以前建立起!欧洲高等教育区?,目前总共有45个国家加入,各国教育部长每两年定期召开一次会议以评议进展情况并更新目标。欧盟通过欧洲委员会、议会以及理事会成为此进程的关键推动者。在2000年3月召开的里斯本会议上,欧洲国家和政府首脑确立了一个战略目标,旨在使欧洲到2010年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经济系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并使社会凝聚力更强。2002年3月巴塞罗那会议认为,欧洲教育与培训体系应成为一种世界质量会议。欧洲教育部长们已将这一意义深远的目标转化成一系列为欧洲不同教育和培训体系所共享的目标,目标实现的进展情况将参照!欧洲平均绩效参考标准?或!欧洲基准点?来进行评估。在此背景下,应欧洲教育部长级会议的要求,在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同时,各国及欧洲用于界定每一种学位所要求的基本资格框架已建立起来。由于学位的!可解读性?以及资格的!可比较性?,!博洛尼亚进程?应可以导致高等教育学术学位的认可。由于多年来欧洲委员会强调以学术为目的的认可与以职业为导向的认可之间的严格界限,因此,还应在推动学术认可的同时,发展作为进入专业领域途径的教育项目跨国认证程序。 专业资格的认可本就是!欧洲指令?的目标,但由于立法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演变,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困难。正如罗马La Sapienza大学奥格斯蒂教授在2005年所指出的,在欧洲,工程学位的认证方法仍然因国而异,这造成了国际资格认可的混乱局面。 尽管长期以来具有不同教育背景的工程师可以协同工作而且困难相对较小,但越来越有必要解决其资格的跨国认证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日益增加的人员流动、新学位和新教育机构。因此,尽管欧洲的国家教育体系及一些学衔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由于在全球就业市场上缺乏全洲认可的认证体系,当面对国际认可协议时,欧洲工程师就在客观上处于不利地位。可见,建立一个欧洲工程教育项目认证体系已至关重要。 在全球范围内,有?华盛顿协议%、?工程流动论坛%等几种认证协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中有些在欧洲已个别存在,如?华盛顿协议%等也包括

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

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我有一些感受。我没有去过国外,对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从书中和各种媒体中获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二.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 三.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子多动手。 四.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 一、学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主要框架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主要框 架 导读:本文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主要框架,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主要框架袁锐锷(华南师范大学袁锐锷)西方各个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和高等教育体制虽然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努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传统,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好市场、社会、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形成了大致相同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就宏观而言,市场启动了高等教育的运作,国家通过宏观规划予以调节和干预,并以立法给予定向和保障,同时政府运用政策、决策和经济手段加强对高等教育运行的控制;就微观而言,高等学校拥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但要使其内部管理科学、民主、开放,还须有师生的参与和社会的监督。其运行机制的各个环节相互依存、密切配合,以规范高等教育的运行,现将这一机制的主要框架概述如下:1.市场启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虽然不是市场机制,即完全通过市场调节决定整个高等教育兴衰成败的机制,但至少是一种不完全的市场机制,起码市场启动了整个高等教育的运行。众所周知,在这些国家,劳务市场在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和影响义务后教育的数量和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国向公立高等学校的拨款,甚至一国之中各州的拨

款方式都不尽一样,但一个共同的决定性因素都是招生人数的多少。正是在这一领域,市场功能或竞争机制发挥重要作用。一般的中学毕业生,选择学校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该校的教育的质量,学校文凭的声誉,在未来劳动市场上的就业前景,然后决定去向,从而最终影响学校的兴衰,这对那些势单力薄,主要以学生学费为经费来源的绝大部分私立学校尤为如此。以美国为例,它是一个典型的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其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的宏观调控,但主要还是各高等学校主动接受市场调节,因此美国的高等学校向来十分注意调查、分析和预测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据此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高校与市场呈相互作用的动态联系。办学经费是启动和调控高等教育运行的一大机制。实现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是许多国家发展高教事业的有益经验。尽管西方各个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同,高等教育投资的来源也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高等教育投资来源的多样性。高等教育的总经费中,除了政府的拨款外,还有学生的学费、社会的捐赠、学校产业的收入和高校执行科研合同的收入等等。不少西方的高等教育专家认为,“保持多种经费来源,以鼓励各校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中为取得经费而竞争,也是必要的。在保持多元的经费来源的情况下,还须具有对社会需要(有时叫做市场压力)的易感性,以便使学校更加向外看,而不是舒舒服服地坐着,靠经常性的拨款来垫背。这些经常性的拨款不能促进学校的革新。” 除了在学校招生、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