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异之我见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体制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西方教育体制观念方面加以论述比较,并对我国现行教育反思。

关键字:中西方教育;体制;差异;反思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后来历经发展,主要是英国、德国、美国的大学的不断转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即: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当今世界上的高等教育体制以西方的模式为主,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也在不断发展中,也逐渐发现了自身存在的各种不足。通过对比中西方不同的高等教育体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缩小与发达国家大学的差距。当今世界,我国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教育。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由于他的高等教育发展时间长,水平高,值得我们学习。本文主要将把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与我国的进行比较,并从中获得启示。

从表面的大学设计以及运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比较。

(一)办学体制:美国的大学分为三类:由州政府主办的州大学和州立大学,由社会、私人财团或社会团体举办的私立大学和由社区或企业联办的社区大学,在学制上,除社区大学提供两年的课程外,州立大学与私立大学都提供了四年制的大学教育。不同的大学有着不同的办学目的,例如,州立大学主要为了培养本科生与研究生,而社区大学一方面为社区提供各种职业性的培训,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同时为学生提供大学本科一、二年级的课程,使他们继续升入大学本科深造。美国的高等教育层面多且相当分散,以竞争和自治高等学府为特征。目前,美国共有大专院校4,180家左右,其中1,700多家为两年制,2,450家实行四年制。除了1,700家左右的公立院校(由所在州、市、或县经营)以外,还有2,480家私立院校。在美国的两年制院校中,“社区大学”占主体,对希望学习入门级或普通语言课程的新生有特别实际的意义。而我国的大学办学体制借鉴了西方的办学模式,但是大学的类型较为单一,以公立大学为主。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两个系列和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研究生教育;第二个层次是本科生教育;第三个层次是高等职业教育。四年制的学时为大多数大学所使用,而专科,职业教育大多

数为三年。专科教育接受学生转本科的要求,每年都有这样的考试,使得许多专科生圆了本科梦。

(二)管理体制。美国的联邦政府不设教育部,不直接管理大学。这一点与我国完全不同,而这一点也决定了美国大学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非常有利于学术的自由。政府大多数时间负责拨款,设立奖学金和支持学科开发。而私立大学受到更少的束缚,学校的教学行政事务由校长负责,不受政府影响。我们发现,教育部这个部门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不仅仅在于资金,更在于其政治的管理。大学的行政化使得高等教育出现了政府中存在的不足。

(三)自主体制。美国的大学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学校能够自主办学,政府也不加过问,不干涉。具体表现在学校有权决定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师聘任等方面的事务。这非常有利于办学效率的提高,以及大学文化的繁荣。而在这一点上,我国的大学就做的非常不好。办学的各个方面受到各种的影响,自主权严重缺失。在应该由学校决定的事务上,却常常受到行政人员的干涉,使得大学背违了大学精神。我国大学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这就使得大学出现了学者为经费折腰的现象,政府坐拥资金,学校却无钱开展研究。尽管处于市场经济,但是大学的竞争停留在了暗箱操作的层面。

(四)教师体制。美国教师的聘任由系进行,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师编制,按需聘用,学校不负责教师的培训提高,不提供教学用具,住房等。教师的续聘由四个条件决定,教学经历、学历的评价;学术水平;同行认可、社区贡献。一方面教师淘汰率相当高,另一方面为了吸引一下高水平的教师,建立了终身教授制度。而在我国,教师为了获得高职称,时常忽略教学本职,有时甚至作假。这仅仅是为了钱。市场经济有利于社会,而在大学却造成了许多弊病。且评估方式单一,受到过多的政治因素。大学教师成了铁饭碗,许多人并非为了学术追求而教学。

(五)办学模式.美国的大学多为综合性质,大都具有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系列,还有形式多样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而学制含全日制、半日制、夜间学习等。学校全面实行学分制,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拿到证书,学生不受年龄、地区、学习年限的限制。大学允许学生跨校选修课程,大学之间互相承认学分。在这一点,我国的大学已在不断完善当中,学分制

开始为各大学校使用,许多综合性的大学,例如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都有较好的口碑。但是不足在于大学之间并不承认学分,不允许跨校选修课程,可以说这是一大遗憾。

另外,由于发展历史大多悠久,美国的大学能够了解国家的需要,强调学生要融入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学校能够保持其活力。而我国的大学像象牙塔,许多大学的学生天天在宿舍,而且学校与社会难以提供社会实践的环境与条件。总的来说,我国的大学并非都是缺点,他们也有美国大学难以超越的优势,例如,初高中教育给予学生以更好的基础,这使学校的教育工作更好开展。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不可以完全照搬美国大学的模式,一方面还要不断探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作为处于当今中国大学环境的一部分的我,尽管我的看法难免具有偏激与幼稚性,但是在我看来,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应批判地吸收西方高等教育中的优点,洋为中用,看到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寻求合适中国大地土壤的高等教育方式.

尽管教育应与社会需求接轨,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度以某一专业的就业好坏来评价某一学科存在的价值,这使得大学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停留在了很低的物质层面之上。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精神应由培养一个打工者转为培养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不拘泥于物质需求的青年。以这些年的热门职业变化为例,由最初的英语专业到后来的法律,工商管理,这些专业本身的重要性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削弱,工科院校开办文科专业,文科大学盲目开办理科专业,并非排斥大学的综合化,只是大学不应盲目扩展,若如此,对于学生,对于社会都有消极的影响。

另外,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的教师制度存在着重大的问题。其最主要的缺陷在于职称制。教师的水平单纯由其发表的论文为评判标准,而真正的学术并不会有那么多的论文可以发表,这一方面导致教师为了教授或副教授的职称浪费大量时间研究或造假,而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忙于有时无意义的论文,忽略了教学,造成了教学事故。另一点值得思考的是,是什么导致了应为人师表的教师有时为了利益而放弃师德,这不得不说是这个过度拜金的社会造成,也是我国的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不足。

这些年,教育单位的行政化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的行政化有两层基本含意,一是政府部门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二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政府部门对学校管理方面的行政化,是指过多地以行政方式,干预学校的工作,使得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受到限制。而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是指学校的管理人员,以行政权力压制教授的学术权力,或者获取不应该获得的资源,使得学校的价值取向扭曲,大家都想当官,而不专心教学和科研业务。不懂得教学的肆意干涉教学,学术的自由性难以得到保证,在这样的制度下所作出的学问难免值得让人怀疑其是否真正有价值。而本应专心教学的,为了政治上的利益,放弃人格,放弃师德,为了一官半职,忽略教学,忽略学术。这两者导致的同一后果就是整体大学水平的下降,对社会有重大消极影响,更甚者导致国家科技文化水平的落后,国民素质的下降。

最后一点,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学生的德育方面做得很差。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有些人进入学生会成为大学内的官僚主义者;有些人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碌碌无为;有些人一心向学,最终却发现国内的学术为政治所把权;有些人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做了许多见不得人的勾当;而那些本性为善者迷失在了大学里。

高等教育最终达到的目标是:一、能够真正地为社会做出贡献,不仅仅在于科技,更在于文化;二、能够培养出真正有思想,有胆识的、有能力的大学生,而不仅仅在于培养有技术而没有文化的技术工人。三、能够达到真正的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去除行政化。如果能做到这三点,大学教育才是真正的有意义,有存在的价值。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对比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对比: 一、我国高考之类的选拔型考试,以其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表达了特定的人才偏好:脑子快,思维敏捷,语言机巧,对细微之处的觉察度高。与中国更注重人才的精细性所不同的是,西方人对人才更多地讲究眼光、视野、对事物的综合把握、思考角度新颖、有创意等等。 二、中国教育所推崇的聪明更多地体现在猜度他人的思绪,揭开层层谜团,西方教育更推崇于自我潜力的开掘,以产生有别他人思路的创意。西方人比较注重人的发展潜质,中国人判断人的聪明与否,是当场显示的机智,而不是以后的发展潜力。中西方对智力的判断,前者更接近于小聪明,后者可属于大智慧。 三、西方人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宇宙自然的理解和控制,中国人则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 四、西方的智慧标准更注重从无到有的发明创造,中国的智慧标准则是赞赏从直到曲的机智谋略。 五、西方所推崇的聪明人多是深刻揭示自然法则的理论家和巧妙利用自然力量的发明家,中国所推崇的聪明人多是精于处世且深谋远虑并随机应变的精明者。 六、西方人的智慧更多的是体现在理性思维上,而中国人的智慧多体现在感性思维上。 七、西方人更注重把文字作为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而中国人更注重把文字作为文采学识展示的门面。“表达思想情感”自然是越简单越清晰越好,而“展示文采学识”却是越曲折越绕弯越显得精深。 八、中国的考试历来注重知识的复述、背诵、记忆,能够在大脑中大量储备书本知识,并在被提问时快速提取的人就被视作是高智力水平的聪明人。我国的学校教育总是鼓励学生饱读书本,并将熟悉书本知识视作学识渊博,而西方的价值观是,知识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体现其价值,所以学校教育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边思考边学习边创造。 九、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教学内容都集中在书本知识的灌输,以及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而科技实验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课程即使在大学也很少,更不用说中小学。相比较,美国的中小学就已开设大量贴近生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园艺、电脑、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对学生实行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职业、行业与谋生,并使他们从中积累和发展了隐性知识。 中西方大学课堂教学比较 一、授课形式上。中国的大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课堂是教师为主导;西方大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课堂是学生为主导。这样概括也许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同样也要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一味“把持”讲台而无师生互动,但就总体情况而言,中西方大学的教学确实存在上述区别。毫无疑问,除了实验课、实践课,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师讲授占了相当的份量,尤其是理论教学;而西方大学教师的讲授占课堂的比重十分有限,有的仅三分之一。在欧美大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除通常意义的讲授外,还有专题讨论会、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个人陈述、实验、讲座、实地调查、案例分析、辩论、个别辅导等,其中以课堂讨论为最,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学生们认为最精彩的课不是教授的讲授课,而是师生共同的讨论课。 二、在教学方法上。西方大学论辩占据主导地位。在对研习作品进行分析、拆解、揭示关系的基础上,教师从书中抽取出所有富于争议的命题,让学生进行直接考察, 然后展开辩论,使真理

西方高等教育的起源及其优缺点

西方高等教育的起源及其优缺点 通过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我了解到早期西方大学的创办及其办学理念的形成,联系当代大学的一些特点,分析得到西方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优点,但也必不可少的有一些缺点。 在大学出现之前,西方的高等教育仅残存于教会机构如修道院和大教堂之中。作为现代大学的标志,柏林大学赋予了大学神圣不可侵犯的自治权。也就是高等教育三大自由:学习自由、教学自由和研究自由;19世纪的德国大学,没有教学大纲,也没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学生在学习上有很大的自由。只规定最低限度的必修科目,学生可以自由选学其他各种课程,学生可以选择教师,也可以随意转到别的大学去学习。正是这样的自由,诞生了伟大的马克思。 美国许多资深大学都是由教会创办的。教会大学与西方高等教育渊源极深,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美国名牌大学都是由教会创立的,比如1636年在美国的清教徒创立了美国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其后的康奈尔、耶鲁等知名大学也都是由教会出资创办。哈佛大学的创举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真理与学术至上。1843年董事会正式采用VERITAS为校训,完整地呈现了“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的大学精神。哈佛大学的历任校长谨守真理与学术至上的教育理念,且在新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不断对其给与新的解释。尼尔·J·陆登庭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位以管理者而不是学者或教师身份成为校长的。在他的眼里,哈佛大学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社区”,它“把众多卓越非凡的天才聚集在一起去追求他们的最高理想,使他们从已知世界出发去探究和发现世界及自身未知的东西。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没有比此更有价值的追求。在真理与学术至上的理念影响下,哈佛大学的师生以追求科学知识为目的。教师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并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之后才有资格授课。而对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在扎实的资料收集、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对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要做出详尽的解释。所引文献必须是与自己的研究密切相关的规范的学术研究成果,必要时还要对文献的科学性和可信性给与证明,不允许杜撰和抄袭他人成果。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二是教育自由。在哈佛大学,学生既有自由地选择某一门课程的权利,还有自由选择专

欧洲大学的申请流程是怎样的

欧洲大学的申请流程是怎样的 瑞士欧洲大学入学须知 入学流程 欧洲大学滚动审查学生申请,将基于学生的申请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估。学校将考虑学生的素质与能力:领导能力、学业成绩、标准考试表现、课外活动表现与其他个人经历。 所有申请者都要提交以下文件,以完成申请流程: ·完成的申请表 ·认可高校获得的学士学位复印件一份以及成绩单 ·英语水平:托福213(机考)、80(新托福);雅思6.0;高级英语证书CAE C级;PTE 54分;母语为英语的人或同等水平 ·2封推荐信(见下文) ·1份书面或视频文章 ·1份简历 ·3张护照照片 ·护照复印件 ·证明申请者财务清偿能力的银行证明 ·200欧元申请费,不可退还。请附上支付欧洲大学费用的支票、汇兑或银行转账单据。请联系你申请的欧洲大学校园,获取具体的银行账号,以便支付相关费用。 申请者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两条: ·最小平均成绩点3.0-4.0 ·研究生管理专业入学考试或GRE符合要求的分数 ·2年以上专业工作经历(可包括服兵役) ·院长的面试 未满足这些条件的学生将基于他或她的优点进行考虑。

申请与文件详细信息 文凭 将认可的高校文凭和成绩单递交到欧洲大学你中意的校区的招生部。如成绩单上有学校的正式盖章和院长的签名才被认为是正式成绩单。学业成绩单必须附上学校的联系方式。成绩单报告必须列明参加的科目、获得分数和考试结果以及证书或文凭。如证件不是英语的,必须附上被证明的英语翻译内容。 推荐信 提交两份熟悉你学业表现和领导潜能的学习顾问的推荐信。如你有一段时间离开了学校去工作,请递交两封由了解你职业道德和领导能力的直接领导写的推荐信。如推荐信使用的不是英文,请附上英文翻译。我们推荐你使用个人潜能指数工具(PPI) 文章与视频文章 写一篇书面文章或记录一份1到2分钟的视频文章放在你的申请包中,这将帮助欧洲入学委员会了解你,理解你上欧洲大学的意向,确定你的表达能力如何。文章主题应当为以下主题之一: ·告诉我们迄今为止你所参加过的最具挑战的团队经历。你的角色是什么?从中有何收获? ·请讲一个对你人生产生影响的个人失败的经历,你从中有何收获? ·你最引以为傲的成就是什么?(学习、体育、职业生活等) ·想象一种与自己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你希望是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受我们生活中其他人、事和情况的影响,这些对今天的你有何影响? 要提交你的视频文章,上传后通过Email将网址递交给你选择的校区。 递交申请包 邮件 请确保通过安全的邮件或快递服务将自己的申请表和重要的文件进行递交。 传真 除了将自己的申请表和要求的文件通过传真发送的你中意的校区,请确保学校在你第一学期开学前收到你的原始文件,因为欧洲大学招生部需要原件来确认你接受学校录取。 Email或在线

中国、美国和欧洲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美国和欧洲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在北美和欧洲,过去的30年目睹了高等教育领域内史无前例的扩张以及近期内为改革和重建所作的努力。我自己所在的大学,哈佛大学,30年来首次全面彻底地修改了它的本科生教程,而欧洲大学在其本科教育结构层面上所施行的改革甚至更为彻底。但是地球上恐怕没有任何地方高等教育所经历的变革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经历的那样更具有革命性。30年前,中国的大学才刚刚从文化革命的灰烬中重新起步。今天,它们已经以稳健的姿态在国际上朝着教育和研究的领先地位迈进。 以武汉大学为例,这所有争议的中国资格最老的近代大学,彰显出中国高教系统在过去一个世纪内所经历的巨大变化。武汉以及所处的湖北省长期以来在中国商业、学术和政治发展方面居于中心地位。1893年,先于北京大学五年,以改革著称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建立了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堂”。在随后的年代里该校成为20世纪中国一系列核心事件的目击者:那场于1912年推翻满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即发生在武汉;武汉也是1927年分庭抗礼的两个国民政府之一武汉政府的所在地和1938年蒋介石西迁抗战政府的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武汉成为大工业基地。今天,武汉上游的湖北省西部是全世界最大的工程项目三峡工程的所在地(一所称之为“三峡大学”的大学也建立于此)。 1949年之前,武汉大学拥有骄人的发展历史,但是它在文化革命期间几乎被损失殆尽。今天,武汉大学是一所拥有近3500名教工、3万名本科生和1·7万名研究生的综合性大学。它能够在143个学科内授予博士学位,其学位的涵盖面甚至超过了哈佛。 武汉大学的更新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宏大叙事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在大众高等教育方面所经历的这场革命使美国上世纪50年代和欧洲70年代所经历的同类改革相形见绌。中国的这场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教学内容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 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

析上。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历史发展对比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比 ——从历史角度来辩证看待中西方大学教育差距 摘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着重从高等教育历史文化起源、高等教育制度发展起源、现代教育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大学教育发展的差异。在充分陈述历史过程之后,本文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学生本身三个角度辩证看待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总结了中国高等教育现在所处的阶段。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欧美高等教育教育发展史 一引言 在本学期过程中,老师讲了很多关于目前中国的学术和科技发展的一些现状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让我很受启发。但我作为一个刚刚进入研究生的同学,从学术的角度看很多问题可能都是不成熟。于是,我决定从中国大学教育入手,反思教育对于大学生和学术的影响。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是很多清华人的梦想。但在中国,近二十年来大学一直面临这样的一个一个困境——无法产生大师。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学术人才在思维上缺少一种人文情怀,在大学里缺少这一部分的教育,这使得这些人才最后仅仅能成长为专家,而进入不了大师的层次。 针对这个观点,本文从中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以一种辩证思维对比分析中国和西方大学教育的特点。 二西方大学起源及发展过程 从传统上来看,西方是科学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的中心。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回顾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于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西方的科学传统和发展现状是优于东方各国。但是,西方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们对于大学、科学、以及大学的人文思考也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几个阶段。 西方科学起源最早的代表是古希腊。在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代表是数学,海洋小国时代的古希腊将数学的地位放在了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上,使得科学的发展脱离了功利性。由于古希腊的特有文化特点,使得古希腊自由民主的人文气息也深深的影响了那一个时代的科学家。希腊文化对于西方近代科学的贡献,处于一种奠基意义地位的存在。他们在科学上贡献了跨时代的成果,在思想上甚至为千年之后的文艺复兴打下伏笔。苏格拉底曾提到“我唯一比学生知道的多的是我自 己的无知,而真正的无知是不知道自己无知。”他们的这一种开放自由批判的人 文精神,为那个时代乃至以后的数千年都奠定了科学在求知方面的底蕴。同时,柏拉图学院的设立开启了西方教学机构的历史。在他的价值观引导下,西方建立一种纯粹的学术与思考传统。从地位上来说,苏格拉底和孔子是相似的,但其不一样的地方,本文会在之后的部分进行分析。 大学在西方的第二个阶段是毁灭和沉寂阶段。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欧洲逐渐进入封建社会,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一个科学与人文泯灭的时期。教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关于中西方的教育,人们往往这样说:中国的教育是“填鸭”式的教育,西方的教育是“放羊”式的教育。为何中国教育就成了“填鸭”,西方教育是“放羊”呢? 在中国,教育是建立在考试的基础上的。中国自隋唐开创科举考试以来,“八股取士”制度在中国维持了1300多年,直至1905年“百日维新”提出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但新的制度依然是以考试为升学的前提。所以,直到今天中国的孩子,个个都是“神童”。他们可以包揽国际竞赛中的所有金牌,什么奥林匹克竞赛、各种的知识竞赛等等。中国的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会被唐诗三百首,会100以内的加减法。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在澳洲上小学的中国孩子,他在上一年级的第一天,老师在班上问小朋友:“有谁知道3加3等于几啊?”班里所有的澳洲小孩都不说话,只有这个中国孩子大声喊道:“6!”。结果,老师惊呆了,然后这个孩子的父母被请到了校长室,校方认为一个还没有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孩子,怎么可以知道3加3等于6呢,这是他们的孩子在三年级的时候才会学的知识。学校对这个孩子的家长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他们这是对孩子智力的过早开发。在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教育领域广泛,有艺术、科学等丰富的学科内容,他们的教育从来不会给孩子负担,他们觉得该是什么阶段就给什么阶段的教育,过早开发的智力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健康,当一个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中学的知识,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大学的知识,那么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什么潜力可开发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西方有这样如此不同的教育理念的呢? (一)受教育动力不同 在中国,家长对孩子最常说的话是:如果不好好学习,看外面拣破烂的没,你长大就跟他一样!看得出在中国孩子是因恐吓而被动接受教育,也就是说:中国人受教育的动力是恐惧。能把这句话常挂在嘴边,可以想见,在中国成长会经历过什么样的“幸福”了。

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

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 在教育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每一位教育学家对教育的理解都有着不同的见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西方,那些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 —柏拉图 柏拉图的隐喻。教育乃“心灵的转向”。“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动。” —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的“生长说”。”人人具有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但这些种子不能自发地生长,需要凭借教育的力量,“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洛克 洛克的白板说。洛克主张“人心是白纸”,通过教育能使儿童掌握知识和德行。 —卢梭 卢梭的“自然教育”。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归于自然,培养自然的人,自由的人。 —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的“完整的人的发展说”。“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她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斯宾塞 斯宾塞:“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作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合生活事务的过程。”“教育即为未来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更多的教育学知识点,涵毅教育的老师都会在微博微信更新,欢迎大家关注学习! —涂尔干 涂尔干的“作为活动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儿童在身体、理智和道德方面达到一定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儿童的整个社会和他将投身其中的社会环境对他的要求。

—杜威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乌申斯基 乌申斯基把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是无意识的教育,大自然、家庭、社会、人民及其宗教和语言都是教育者;狭义的教育中,学校、负实际责任的教育者和教师是教育者。他认为:“完善的教育可能使人类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挥。”

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

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n Negotiation(IRéNé)

目录 介绍 我们的任务:创造一个对话与谈判的文化 (2) 我们的学校:ESSEC (3) 我们的价值和任务 (4) 研究 学术出版 (5) 论坛会议一览 (6) 博士研究和实习助理 (7) 模拟案例中心 (7) 教学 ESSEC基础教育 (8) ESSEC 继续教育(EME) (9) IRéNé的合作教学 (11) IRéNé欧盟谈判研讨会 (12) “全球谈判者”项目 (13) 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亚洲分部 (15) 合作 (16)

介绍 开创对话与谈判的文化 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ESSEC IRéNé)成立于1996年,依托欧洲顶级ESSEC商学院,秉承严格与创新的理念,不断成长和发展,并建立了广泛的全球合作关系网络。目前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已经成为欧洲谈判领域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教学培训和咨询中心。 首先,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的成功得益于其优良的教研团队。近六十位来自各个领域的教授,学者和各个行业的实战精英互相协作,在巴黎、斯特拉斯堡和布鲁塞尔三地一共举办了六十余场研讨会,其中主要包括:2001年,国际冲突管理学会年会;2003年,欧洲谈判资源国际研讨会;2004年,纪念塔列朗(Talleyrand)诞辰250周年国际研讨会;2005年,与哈佛大学谈判项目联合举办的谈判教学研讨会。这些学术活动促进了该领域专家的交流,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诸如学术论文,多媒体光盘和案例等。 其次,学术上的成就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每年,超过两千五百名管理精英来到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领导力,谈判,仲裁,争端解决和团队管理。同时,大量国际组织,政府机构,企业团体和高等院校邀请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对其内部领导管理阶层进行谈判训练。 此外,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的成功也离不开强大的国际合作网络。在欧洲,中心与众多欧洲著名大学形成谈判教研联盟,并与欧盟长期保持紧密合作;在全球,中心与联合国等合作伙伴在拉美,非洲,亚洲和北美洲开展众多教研培训项目,与哈佛大学争端解决中心等全球权威学术机构的合作更推动了中心的国际化发展。 为谈判文化添砖加瓦是我们永恒的目标。期待您的支持和参与! Alain Pekar Lempereur Aurélien Colson 赵大维 ESSEC商学院教授 ESSEC商学院教授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创始人欧洲谈判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亚洲分部主任

中西方教育体制差别

中西方高等教育体制差别之我见 英国的教育制度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扬名海外的高等学府及严格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使得英国成为了世界最受推崇和普遍接受的留学国家之一。根据学习与技能委员会的统计,留学英国的海外学生给英国大学带来了大量英镑的收入。目前在中国,可以到英国念大学及研究生已经成为许多中国学生的梦想之一。然而英国的教育体制与中国的教育体制却大相径庭。 首先从大体上来说中国以应试教育为主,而英国却以专业兴趣为主。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要学很多的东西,虽然什么都会但是什么都不精!英国的学生培养个人的专业爱好,虽然不像中国学生那么“博学”,但是世界的每一个领域中都有最精英的一部分是英国人。其实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国人培养不出很多大家级人物,可是有很多响当当的人物都是华裔,这是为什么?是我们大陆的营养不好培养不出人才吗?其实是教育体制的问题。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东西就是,由于观念不同,中国对职业化教育不够重视,所有学生都要上大学,而很少考虑上技术学校,这样造成了大学生过多,就像东西突然多了,不值钱了。下面将详细谈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学制、教育方式差异 第一,中国大学实行的是四年制,而英国实行的是三年制。中国注重掌握所学知识,英国却注重能力的培养。在考试上,中国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而在英国平时作业(一般为写论文约占25%~50%,期末成绩仅仅占50%左右。 英国大学第一年成绩不计入三年本科总成绩,英国学生在大学第一年所学课程均为各系公共课,各系派出优秀教师讲授本专业领域内经典课程,学校提供一个月时间给学生选择和决定自己的专业;相反在国内,学生踏进校门的时候就已经选定了自己的专业,极少有在大学期间改变自身专业的情况与条件。 中国硕士的学制是两年至三年,英国硕士学制仅占一年,为全球时间最短。中国的硕士学习仍侧重于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而英国主要侧重于传授方式,方法,培养综合能力,比如盖高校大厦一般,先将框架搭好,至于所需要的知识,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再填充上去。 中国博士实行的是三年制,英国博士恰好实行的也是三年制。但是中国的博士仍需要上一年的课,再做两年的研究,而英国三年几乎全部用于和导师一起做研究 第二,中国大学一学年分为2个学期,每学期20周,主要对课堂所学进行掌握;英国大学一学年分为3个学期,每学期10周,主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半工半读,且有专门老师帮助学生联系工作。英国学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运动、艺术、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课外兼职等方面。 第三,英国的大学在每学年结束,都有一部分学生被要求留级或者退学,这是因为他们不适合这个专业或者这个学校。退学后他们可以更换专业或者学校,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在中国大学,因成绩等原因被退学的情况相对较少,在同一学校顺利毕业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而学生在退学后难以更换学校或专业继续学习。 第四,中国大学课程一般分为考试和考查科目。英国没有考查课,所有科目都是以学分的形式体现,每科10~20学分不等,大学一般要修满120学分才算合格。 总体来说,中国大学注重课堂教育,以灌输式“应试教育”为主,高校教育

中西方高等教育体制差别之我见

---------------------------------------------------------------最新资料推荐------------------------------------------------------ 中西方高等教育体制差别之我见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 111 蒋挺(已从测绘工程学院转出)中西方高等教育体制差别之我见英国的教育制度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扬名海外的高等学府及严格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使得英国成为了世界最受推崇和普遍接受的留学国家之一。 根据学习与技能委员会的统计,留学英国的海外学生给英国大学带来了大量英镑的收入。 目前在中国,可以到英国念大学及研究生已经成为许多中国学生的梦想之一。 然而英国的教育体制与中国的教育体制却大相径庭。 首先从大体上来说中国以应试教育为主,而英国却以专业兴趣为主。 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要学很多的东西,虽然什么都会但是什么都不精!英国的学生培养个人的专业爱好,虽然不像中国学生那么博学,但是世界的每一个领域中都有最精英的一部分是英国人。 其实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国人培养不出很多大家级人物,可是有很多响当当的人物都是华裔,这是为什么?是我们大陆的营养不好培养不出人才吗?其实是教育体制的问题。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东西就是,由于观念不同,中国对职业化教育不够重视,所有学生都要上大学,而很少考虑上技术学校,这 1 / 8

样造成了大学生过多,就像东西突然多了,不值钱了。 下面将详细谈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学制、教育方式差异第一,中国大学实行的是四年制,而英国实行的是三年制。 中国注重掌握所学知识,英国却注重能力的培养。 在考试上,中国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而在英国平时作业(一般为写论文约占 25%~50%,期末成绩仅仅占 50%左右。 英国大学第一年成绩不计入三年本科总成绩,英国学生在大学第一年所学课程均为各系公共课,各系派出优秀教师讲授本专业领域内经典课程,学校提供一个月时间给学生选择和决定自己的专业;相反在国内,学生踏进校门的时候就已经选定了自己的专业,极少有在大学期间改变自身专业的情况与条件。 中国硕士的学制是两年至三年,英国硕士学制仅占一年,为全球时间最短。 中国的硕士学习仍侧重于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而英国主要侧重于传授方式,方法,培养综合能力,比如盖高校大厦一般,先将框架搭好,至于所需要的知识,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再填充上去。 中国博士实行的是三年制,英国博士恰好实行的也是三年制。 但是中国的博士仍需要上一年的课,再做两年的研究,而英国三年几乎全部用于和导师一起做研究第二,中国大学一学年分为 2 个学期,每学期 20 周,主要对课堂所学进行掌握;英国大学一学年分为 3 个学期,每学期 10 周,主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

西欧中世纪的学校

西欧中世纪的学校 在人类的历史上没有任何机构的诞生能像大学那样给社会带来如大的影响,现代的大学来源于那个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的时代。也许学校就是那个时代留给人类最宝贵的财产了。因为在那些学校中诞生了近代的文明。 蛮族的入侵给辉煌的古罗马文明来来毁灭性的灾难,整个欧洲的文明与秩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基督教在此时扮演起了教育者的重任,教会在教育中将宗教活动融入其中,或者说在那个时代,宗教活动与宗教教育才是主体,教育只是基督教的工具,达到培养教士,进行传教的工具。凡教士所到之处学校便随之建立。而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基督教的信仰及道德训练。传教是唯一仅存的教育学术活动。教会接管大部分的学校。总体而言在早期的大学,基本上是被控制在教会手中,是教会发展自己实力的工具。其作用在于稳定社会,安稳刚从辉煌走向毁灭罗马,为那些失去了家园与荣耀的罗马人提供精神的依托。如约5,6世纪的圣本笃设立本笃寺院,首创了以班级制方式对寺院僧侣进行施教,以及有宗教财团法人所设立的教会财团学校,专门从事训练传教士的工作。寺院学校,教堂学校与教会财团学校被认为是欧洲学校的开始。 寺院学校子8世纪以来逐渐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并且逐渐遍布整个欧洲,在欧洲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基督教逐渐统治了整个西欧的精神世界。而在同时整个社会也逐步的稳定下来,稳定社会,培养传教士的作用在下降。学校的教育似乎要发生一定的改变了。十字军的东征带来了教育改变的契机。 十字军地东征,加强了东西方的交往。一方面东西贸易使西欧的中世纪封闭的经济无法生存,商品经济开始出现,致使出现了与工商业有关的技能专业训练的学校,另一方面,十字军东征使得原来保存在东罗马与阿拉伯地区的古罗马书籍被发现。这样以来学校有了新的学习的内容,打破了原来宗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在12世纪寺院学校的作用进一步消弱,逐渐由各大城市的教会学院所取代,教会学院逐渐发展为大学。学校除了有了“研究”抽象的意义,同时也有了“学校”机构的内涵。并被社会所承认,特别是在法律上,得到了当局与教会的承认,其成员具有一定的权利。这权利使得学校这个群体得到保护。而这时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才诞生,最早的大学为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 由于城市与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大学受到城市的保护。使其在追求知识上更加的自由,并且带来了尊重学术研究的潮流,带来了文明发展的契机。大学的课程有,文学,法学,神学,医学四科。打破了中世纪教会垄断欧洲高等教育的局面。11世纪到13世纪早期,欧洲大学的经院理性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充满了活力。这个时期在大学里学生是自由的,他们享有很多特权,他们不愿离开学校。当然这个时候的大学生并没像今天我们那样有着就业的压力,它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上流社会的人,有身份,有地位的贵族子弟,富商子弟等,贫穷的人较少。自由自在的进出学校,决定是否上课。那个时代大学被认为是邪恶的地方,因为那些学生基本上不敢什么正事,特别是文科的孩子们。整天做的事就是吃喝,酗酒,寻求性爱的刺激,赌博等。博洛尼亚大学的一个教授说那些学生只有到了冬天才会学习。夏天都出去浪荡去了。很难想,大学最初是这样的,而且今天的现代文明就是从这些大学里诞生的。就是那些一天只知道浪荡的学生们创造的。学校是自由的,不仅仅是学生,那些老师也是自由的,他们可以决定学校的事务,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就像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有自己的司法权与行政管理权。而且这些权力有时候会得到所在城市与国家,教会的同意。自由的氛围使得大学的思想更加的自由。现代的文明就在这一片子有种种孕育着。 中世纪早期的大学仅为一群学者自给自足的结合,不但缺乏固定的校舍制度,一旦当地政府无法给予学校较为优良的生活条件或者受到教会势力及政府势力的干涉,便会集体迁徙。因此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事实上仅为一种共同生活的社区,而其成立的目的,乃是再借有集体生活的方式,来确保这些学者的研究及其批次讨论的自由与空间。这种情况直到14

全球视野下欧洲工程教育项目的跨国认可与认证

全球视野下欧洲工程教育项目的跨国认可与认证 崔瑞锋 田东平 摘 要 介绍了建立欧洲工程教育项目认证体系的必要性,概述了!欧洲认证工程师计划?出台的背景、组织与目标、发展、标准以及这一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欧洲工程教育 认证 认可 全球化 收稿日期 2007年3月 作者简介 崔瑞锋,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田东平,西安邮电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随着工程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工程师的国际间流动越来越普遍,这对工程专业的多边互认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全球化需要工程学生和工程人才的跨国流动。因此,各国政府部门、工程界和高等教育界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研究生、专门职业人员的跨国流动,并努力探索学位与专门职业资格国际互认的途径。本文参考意大利学者乔里亚诺#奥格斯蒂的最新研究结果,介绍欧洲工程教育的跨国认可与认证,以供深入研究参考。 一、背景 在欧洲高等教育系统内,方法与学位的多样化被认为是欧洲文化背景的一大优点,然而事实上,却可能成为职业流动和跨国认可的一大障碍。这是!博洛尼亚进程?出台的一个基本动因,它始于1998~1999年的索邦宣言和博洛尼亚宣言,旨在在整个欧洲建立!一个易于解读和可比较的?学位体系,从而在2010年以前建立起!欧洲高等教育区?,目前总共有45个国家加入,各国教育部长每两年定期召开一次会议以评议进展情况并更新目标。欧盟通过欧洲委员会、议会以及理事会成为此进程的关键推动者。在2000年3月召开的里斯本会议上,欧洲国家和政府首脑确立了一个战略目标,旨在使欧洲到2010年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经济系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并使社会凝聚力更强。2002年3月巴塞罗那会议认为,欧洲教育与培训体系应成为一种世界质量会议。欧洲教育部长们已将这一意义深远的目标转化成一系列为欧洲不同教育和培训体系所共享的目标,目标实现的进展情况将参照!欧洲平均绩效参考标准?或!欧洲基准点?来进行评估。在此背景下,应欧洲教育部长级会议的要求,在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同时,各国及欧洲用于界定每一种学位所要求的基本资格框架已建立起来。由于学位的!可解读性?以及资格的!可比较性?,!博洛尼亚进程?应可以导致高等教育学术学位的认可。由于多年来欧洲委员会强调以学术为目的的认可与以职业为导向的认可之间的严格界限,因此,还应在推动学术认可的同时,发展作为进入专业领域途径的教育项目跨国认证程序。 专业资格的认可本就是!欧洲指令?的目标,但由于立法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演变,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困难。正如罗马La Sapienza大学奥格斯蒂教授在2005年所指出的,在欧洲,工程学位的认证方法仍然因国而异,这造成了国际资格认可的混乱局面。 尽管长期以来具有不同教育背景的工程师可以协同工作而且困难相对较小,但越来越有必要解决其资格的跨国认证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日益增加的人员流动、新学位和新教育机构。因此,尽管欧洲的国家教育体系及一些学衔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由于在全球就业市场上缺乏全洲认可的认证体系,当面对国际认可协议时,欧洲工程师就在客观上处于不利地位。可见,建立一个欧洲工程教育项目认证体系已至关重要。 在全球范围内,有?华盛顿协议%、?工程流动论坛%等几种认证协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中有些在欧洲已个别存在,如?华盛顿协议%等也包括

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

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我有一些感受。我没有去过国外,对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从书中和各种媒体中获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二.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 三.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子多动手。 四.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 一、学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主要框架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主要框 架 导读:本文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主要框架,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主要框架袁锐锷(华南师范大学袁锐锷)西方各个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和高等教育体制虽然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努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传统,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好市场、社会、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形成了大致相同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就宏观而言,市场启动了高等教育的运作,国家通过宏观规划予以调节和干预,并以立法给予定向和保障,同时政府运用政策、决策和经济手段加强对高等教育运行的控制;就微观而言,高等学校拥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但要使其内部管理科学、民主、开放,还须有师生的参与和社会的监督。其运行机制的各个环节相互依存、密切配合,以规范高等教育的运行,现将这一机制的主要框架概述如下:1.市场启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虽然不是市场机制,即完全通过市场调节决定整个高等教育兴衰成败的机制,但至少是一种不完全的市场机制,起码市场启动了整个高等教育的运行。众所周知,在这些国家,劳务市场在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和影响义务后教育的数量和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国向公立高等学校的拨款,甚至一国之中各州的拨

款方式都不尽一样,但一个共同的决定性因素都是招生人数的多少。正是在这一领域,市场功能或竞争机制发挥重要作用。一般的中学毕业生,选择学校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该校的教育的质量,学校文凭的声誉,在未来劳动市场上的就业前景,然后决定去向,从而最终影响学校的兴衰,这对那些势单力薄,主要以学生学费为经费来源的绝大部分私立学校尤为如此。以美国为例,它是一个典型的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其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的宏观调控,但主要还是各高等学校主动接受市场调节,因此美国的高等学校向来十分注意调查、分析和预测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据此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高校与市场呈相互作用的动态联系。办学经费是启动和调控高等教育运行的一大机制。实现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是许多国家发展高教事业的有益经验。尽管西方各个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同,高等教育投资的来源也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高等教育投资来源的多样性。高等教育的总经费中,除了政府的拨款外,还有学生的学费、社会的捐赠、学校产业的收入和高校执行科研合同的收入等等。不少西方的高等教育专家认为,“保持多种经费来源,以鼓励各校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中为取得经费而竞争,也是必要的。在保持多元的经费来源的情况下,还须具有对社会需要(有时叫做市场压力)的易感性,以便使学校更加向外看,而不是舒舒服服地坐着,靠经常性的拨款来垫背。这些经常性的拨款不能促进学校的革新。” 除了在学校招生、学生

法国高等教育主要文凭

法国高等教育主要文凭 改制之后, 法国高等教育各级学位(grade) 与各类大学学历文凭(titres universitaires) 之间的关系大致如下: 原来第一阶段相当于bac +2 水平的各项文凭和证书-如" 普通大学学业文凭(DEUG)" 、" 技术学大学文凭(DUT)" 、" 高级技师证书(BTS)" 及" 科学与技术学大学学业文凭(DEUST)" -依然作为两级学位之间的中间学历文凭而继续存在;也就是说, 注册攻读学士课程的学生, 在修完第二年学士课程( 即获得120 个欧洲学分) 后, 可要求获得相关的学历文凭或证书。然后, 继续学习三年级课程, 以获得学士学位。 同样, 原来第二阶段相当于Bac +4 水平的旧制硕士文凭(Matrise) 也仍然作为 中间学历文凭继续存在;取得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的学生, 可以申请注册攻读旧制硕士(Matrise)文凭或新制硕士(Master) 一年级课程, 在获得旧制硕士文凭( 即修满240 个欧洲学分) 后, 再继续修读新制硕士(Master) 二年级课程, 以获得硕士学位。 攻读新制硕士(Master) 学位课程的学生, 须在修满前60 个欧洲学分并取得法国旧制硕士文凭(Matrise)后( 也即在二年级时) 进行定向, 或选择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硕士(Master professionnel) 或专门修读以从事研究为目标的研究硕士(Master Recherche) 。研究硕士属于博士学位课程的第一阶段, 通常由相关学校的博士研究生院组织承担。 关于" 高等深入研究文凭(DEA)" 和" 高等专业学习文凭(DESS)" :按规定, 这是两项与新制硕士(Master) 等值的文凭。实行新学制后, 已获得颁发新制硕士(master) 国家文凭资格的综合大学便开始以研究硕士和职业硕士国家文凭分别取代" 高等深入研究文凭(DEA)" 和" 高等专业学习文凭(DESS)" 。在目前尚无资格颁发新制硕士文凭的综合大学, 学生在修完四年课程、取得旧制硕士(Matrise) 国家文凭( 即学士学位后取得60 个欧洲学分) 后, 可继续选择以就业为目标的" 高等专业学习文凭(DESS)" 、或攻读以研究为目标的" 高等深入研究文凭(DEA)" 。但从长远看, " 高等深入研究文凭(DEA)" 和" 高等专业学习文凭(DESS)" 将会逐渐消失, 分别被" 研究硕士(Master Recherche)" 和" 职业硕士(Master professionnel)" 所取代。 改革后的法国大学学制, 依然保持了它的多样化特性:学生除了可以攻读与欧洲和国际体制接轨并受公认的学士、硕士和博士课程外, 还能继续获得各类在法国和国际上享有特殊声誉的大学学历文凭。因为, 事实上, 在法国大学里修读的每一年课程, 除能获得相应的欧洲学分(ECTS) 外, 还能受到一项法国制文凭或证书的正式认可。 法国高等教育体制的这种多样化特性对外国留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有利因素:它使每个留学生有机会根据个人学历和需要、选择最合适的培养形式和课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