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流层全球温度变化及趋势分析

对流层全球温度变化及趋势分析

对流层全球温度变化及趋势分析
对流层全球温度变化及趋势分析

对流层全球温度变化及趋势分析1

张善强

(河南省气候中心, 郑州460003)

摘要:利用1948~2006年NCAR/ NCEP再分析资料月平均温度,通过对18层气压层的年平均温度、月平均温度历年变化和相关的倾向率分析,得到如下结果:高层的年平均温度比低层先开始增温,250hpa、300hpa 的平均温度值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均值突变,并一致持续到现在,而低层是在持续逐渐增温,是变率突变;高层年平均温度比低层增温快,各月的平均温度中,冬季高层平均温度倾向率比低层的大,即冬季高层平均温度比低层增温快,其它季节平均温度倾向率有两个区域高层比低层小;冬季高层的月平均温度比低层增温明显,有利于逆温的产生,这可能是近年来冬季大雾多发生的原因之一;夏季高层的月平均温度比低层增温大,但是幅度小。因此,我们认为大气温度的持续上升并不单单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作用,类似于平流层温度的下传也有可能。对流层各个气压层平均温度变化的事实说明低层或地面的温度变化是伴随着高层或大气圈而变化的。高层年平均温度变化趋势已开始降温,低层年平均温度变化趋势还没有下降。

关键词: 对流层 平均温度 倾向率 突变

1 引言

全球变暖是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方面之一。进入21世纪,全球气候增暖一直在延续,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温度有一个显著的增高并持续到现在①②。研究气候增暖原因有各种论述,美国科学家研究认为全球气温升高与煤烟颗粒有关;德国研究人员分析得出目前水蒸汽的增加使长波辐射的吸收加大导致温度升高;而归结为二氧化碳的增加更是很多科学家的依据③。气候变化可能并非某方面因素造成的,它取决于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等五大圈层所组成的“气候系统”的整体相互作用以及地球唯一外来热源太阳的变化④⑤。由于地球大气、空中灰尘及下垫面对太阳辐射吸收反射的能量是相对平衡的,而造成大气运动异常的应该还有外在因素,地球气候本身的变化机理也有待深入研究,《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研究进展》⑥文中论述一系列的(SET)平流层和对流层交换途径,自然和人为排放的化学物质对大气成分影响的过程;对流层顶温度场演变的也有人进行了气候学的分析⑦;20世纪90年代前一些人给出对流层和地表增温,对流层顶和平流层底变冷⑧。本文试图以对流层各个气压层平均温度变化的事实来说明低层或地面的温度变化是伴随着高层或大气圈而变化的。

我们利用NCEP/ NCAR 再分析资料,对1948 年以来的全球18气压层的温度进行统计分析。特别关注各层的年、月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的比较以及各层倾向率的分析对比。

2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NCEP REANALYSIS。我们希望得到可以用来描述空间变化特征趋势变化的指数。为此, 用参考文献⑨的方法, 分别计算了两种气候趋势特征指数,即(全球)平均温度和温度倾向率。

收稿日期 2008-3-收到;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张善强,男,1958年出生,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及预测研究。Email: zsqiang0@https://www.doczj.com/doc/c318640837.html,

2.1 平均温度

某气压层平均温度T =∑i,j=1n,m

Tij Tij温度,n = 73 纬度,m = 144 经度。

2.2 温度倾向率

通常温度等气候要素的趋势拟合可以用二次方程表示, 即:

Xt ^ = b0 + b1T + b2T

2

(1) 其中t = 1, 2, , n为年份序号。

而线性趋势变化只需选用一次方程, 即:

Xt ^

= b0 + b1T (2)

其中,b1=d Xt

^dt

为一次回归系数。

本文计算了温度年平均值、月平均值和温度倾向率。 限于篇幅, 文中只对年和月的温度平均值和温度倾向率进行了分析。

方差可以较好地显示温度围绕平均值的平均变化幅度,所以为了说明各层温度年平均值、月平均值的差异,文中还对要素的方差进行了分析;同时由于对流层各层的温度本身具有差别,平均值及标准差亦有所不同,为使它们在同一水平上比较,我们对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⑩

3 对流层温度分析

3.1对流层各层温度变化

在年平均温度中(图略),400hpa以下层次演变趋势较一致,倾向率为0.012~0.019之间,其增长趋势是逐步增高,线性拟合较好,400hpa以上层次演变振幅较大。图3.1.1是经过标准化处理的高低层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明显可见,高层温度变化差异较大,各层间的变化差别大;低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400和500hpa是过渡层。从年平均温度数值上看(表略),400hpa以上气压层在1979年有明显的突变,平均上升0.95度,200~300hpa各层进入

一个相对高的温度区间;500hpa及以下气压层在1980年有明显的突变(11)

,平均上升1.09度,而且,进入90年代有一个稳步上升的趋势。高层比低层提前一年发生突变。

图3.1.1 气压面上年平均温度标准化值曲线:上图为高层,下图为低层

图3.1.2 气压面上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上左为100hpa,上右为250hpa 下左为400hpa,下右为1000hpa

图3.1.3 出现突变的1979年的年平均温度距平(红线为正距平,蓝线为负距平): 上左为100hpa,上右为250hpa,下左为400hpa,下右为1000hpa

图3.1.2,100hpa、150hpa气压层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为一峰值,其它年代平均温度较低。其中100hpa层,1948~1978年平均温度-64℃,1979~1994年平均温度-63.11℃,1995~2006年平均温度-64.2℃,振幅分别为0.89℃和-1.09℃,58年间最高最低温度差为2.235℃(表3.1.1);200hpa~300hpa各层在70年代末有一个升高突变,进入一个较高的温度平均值,其中250hpa层1948~1978年平均温度-50.35℃,1979~2006年平均温度-

49.59℃,升幅0.76℃,58年间最高最低温度差为1.618℃;400hpa、500hpa气压层温度平均值相对升温较缓,其中400hpa层1948~1978年平均温度-31.6℃,1979~2006年平均温度-31.2℃,升幅0.4℃,58年间最高最低温度差为1.146℃;而500hpa以下的层次平均温度演变是逐渐增高的,没有明显的突变,58年间最高最低温度差为1.654℃,突出的是,近几年升温较快。

由以上分析可见,在对流层内,20世纪70年代末平均温度演变有一次大的温度变化,高层(100~400hpa各层和平均温度值1979年减去1978年)振幅达到0.46度(见表3.1.1),低层(500~地面各层和平均温度值1980年减去1979年)振幅为0.36度。而且高层(200~300hpa)上升到这一高度值后,持续到目前一致在这一位置附近振荡,低层平均温度则是持续上升。

对应图3.1.2给出图3.1.3,这是1979年出现大变化的年平均温度距平图。从全球来看,明显可见高层温度升幅比低层温度升幅大。另外,从高低层的标准差分析看(表略),500和400hpa层的值最小为0.28和0.30,低层在0.31~0.39较大,高层在0.43~0.57之间最大,也说明高层升温较低层升温明显。

A = T(250+250+300) - T(850+925+1000) (1)

为了更直观地显示对流层中的升温幅度,由式(1)中的‘A’来分析各月的高低空的平均升温幅度(见表3.1.2)。11月、12月、1月、2月(冬季)和4月差值大于2以上,说

表3.1.1 年平均温度各气压层的差值、倾向率计算

气压层

最大差值 70年代末升幅 倾向率 (hpa)

10 -50.593 - -42.82 = -7.7730.0951

20 -56.888 - -51.275 = -5.6130.0399

30 -58.039 - -54.84 = -3.1990.0068

50 -61.194 - -58.47 = -2.724-0.0147 70 -64.013 - -61.354 = -2.659-0.0124

100 -64.838 - -62.603 = -2.235-63.51 - -62.841 = -0.6690.007

150 -60.281 - -58.178 = -2.103-58.621 - -58.417 = -0.2040.016

200 -55.822 - -53.789 = -2.033-54.306 - -53.96 = -0.3460.0189

250 -50.772 - -49.154 = -1.618-50.075 - -49.405 = -0.670.0192

300 -44.734 - -43.244 = -1.49-44.379 - -43.704 = -0.6750.0189

400 -31.878 - -30.732 = -1.146-31.449 - -31.277 = -0.1720.0116

500 -21.411 - -20.293 = -1.118-20.933 - -20.671 = -0.2620.0118

600 -13.278 - -12.036 = -1.242-12.71 - -12.446 = -0.2640.0148

700 -7.474 - -6.074 = -1.4-6.907 - -6.633 = -0.2740.0143

850 -0.408 - 1.295 = -1.7030.228 - 0.532 = -0.3040.0194

925 2.807 - 4.462 = -1.655 3.271 - 3.674 = -0.4030.0165 1000 6.031 - 7.685 = -1.654 6.395 - 6.893 = -0.4890.0167 Surface 3.686 - 5.277 = -1.591 3.971 - 4.528 = -0.5570.0154

明高层升温大的多,高层升温明显,低层升温趋势小,这有利于逆温产生,有可能导致冬季(12月、1月、2月)月平均温度上升明显。而5月、6月、7月、8月(夏季)差值小于0.6,显示高层比低层升温幅度明显小于冬季。

表3.1.2 各月的高低空的平均升温幅度

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差值 2.257 2.384-0.077 2.512 0.3250.4010.5260.1180.795 1.061 4.572 3.151

各月的18层月平均温度变化分析看(图略):夏季各层的温度增速慢,其他季节快一些。250hpa以上的各层演变振幅较大,而250hpa以下各层演变振幅较小,都在2度以下,最小

在1.3度。演变振幅最小的是400和500hpa。即5500米一下对流容易,以上变得较难。

以上对比分析可见都是高层升温大,低层小,这样不利于高低层对流,有可能是导致地

面温度增高的原因之一。联系到平流层的温度增速更大(12),因此近年全球温度变暖的原因

也有外层空间及其它增温的作用。

3.2对流层内各层温度倾向率趋势

图3.2.1对流层内各月平均温度倾向率随高度变化

如图3.2.1所示,各月温度平均值的倾向率在50hpa、70hpa气压层中为负,即历年趋势是降温的,其他各层各月温度平均值倾向率为正,即对流层中各气压层的温度平均值趋势都是升温的。400hpa、500hpa(600hpa)的温度平均值倾向率最小,升温趋势也较小。在对流层内(100hpa层以下),除了11月、12月、1月、2月底层倾向率小于高层外,其它各月倾向率有两个区域400hpa-100hpa、1000hpa-500hpa,区域内倾向率都是低层小于高层,也就是在250hpa、850hpa分别有一个极值。对于平均温度趋势发展就是更有利于区域内低层温度高于高层温度,有利于区域内的高低层对流发展。

冬季(11~12月、1~2月)温度平均值倾向率高层比低层大,其中1月高低层相差近4倍(0.02/0.005),即高层比低层升温快的多;夏季(6~8月)温度平均值倾向率高层比低层小,其中8月高低层相差为0.8倍(0.019/0.023)即高层比低层升温慢。其余各月温度平均值倾向率高低层温度上升趋势差异在冬夏之间。

4 结论和讨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高层的年平均温度比低层先开始增温,250hpa、300hpa的年平均温度在70年代末出现均值突变,并一致持续到现在,而低层年平均温度是在持续逐渐增温,是变率突变。2)高层年平均温度比低层增温快;各月的平均温度中,冬季高层平均温度倾向率比低层的大,即冬季高层平均温度比低层增温快,其它季节平均温度倾向率有两个区域高层比低层小。

3)冬季高层的月平均温度比低层增温明显,有利于逆温的产生,这可能是近年来冬季大雾

多发生的原因之一;夏季高层的月平均温度比低层增温幅度小。

由观测事实可知,下层大气的增温来自于水汽、CO2等的长波辐射吸收(化学变化等产生的热量不考虑),地面的热传导加热,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对于高层长波辐射吸收大部分来自于CO2,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也较少,来自低层的对流加热更小(13)(14),但是,平流层的热量下传(尤其在增温期间SSW)可能是一个大的来源(12)。对比高低层的增温途径来看,低层的增温来源比高空的来源还要多,然而,观测事实是高层增温更明显、倾向率也更大,所以,单从二氧化碳的长波辐射吸收热量的温室效应可能不是主要的来源,而高空平流层热量的下传到对流层高层,然后高层再传导到低层,可能是地面气温上升的重要热源之一,这可能是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流层各个气压层平均温度变化的事实说明低层或地面的温度变化是伴随着高层或大气圈而变化的。高层年平均温度变化趋势已开始降温,低层年平均温度变化趋势还没有下降迹象。

参考文献:

(1)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气候变化2001综合报告》2001.9 152-153

(2) 王绍武主编 2001 p135现代气候学研究进展 气象出版社

(3) Hein Zelle El Ni?o and Greenhouse Warming: Results from Ensemble Simulations with the NCAR CCSM J Climate , 2005 , 18 (22) : 4671

(4) Judah Cohen The NAO, the AO, and Global Warming: How Closely Related? J Climate , 2005 ,

18 (21) : 4502

(5) Judith Lean Climate Forcing by Changing Solar Radiation J Climate , 1998 , 11 (12) : 3073

(6) 杨 健,吕达仁.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3) : 380~385.(7) 吴 涧等. 全球对流层顶温度场演变的气候学特征分析. 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28

(4) : 323~332.

(8) J.K.ANGELL. 1960 - 1985年对流层和平流层底层全球温度的年、际变化气象科技,1988年01期;54~60

(9) 施能, 陈家其, 屠其璞. 中国近100 年来4 个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 气象学报, 1995, 53 (4) : 431~ 439.

(10) 黄嘉佑编著. 1990 p7 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 气象出版社

(11) 符淙斌. 气候突变现象的研究. 大气科学,1994,18(3):373~384

(12) 邓淑梅,陈月娟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636[4]:445~452.

(13) 李崇银编著 1995 p86气候动力学引论 气象出版社

(14) Jose P. Peixotohe和Abraham H. Oortz著 气候物理学 气象出版社

The convective layer global temperature variety and trend

analysises

Zhang Shan-Qiang

(Henan Climate Centre , Zhangzhou , Henan 450003)

Abstract: Make use of 1948-2006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NCAR/ NCEP reanalysis data, pass to the yearly mean temperature, the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of 18

barometric layers change and the related tendency rate analysis, get as follows as a result:The yearly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high layer starts heat earlier than the low layer, the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250 hpa、300 hpa appears the mean catastrophe in the end of 70's in 20 centuries, and consistently keep on to now, but the mean temperature of low layer is at heat gradually continuously,is the variability catastrophe;The yearly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high layer compares the low layer to heat quickly.In the each mean temperature, the high layer mean temperature tendency rate is bigger than low layer's in winter, namely the high layer mean temperature compares the low layer to heat quickly in winter. The other seasons mean temperature tendency rate have two space district to be smaller than low layer;The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of high layer compares the low layer to heat obviously in winter, be advantageous to the creation of inversion. This may be one of the reasons of the heavy mist to take place much in winter in recent years; The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of high layer compare the low layer heat greatly in summer, but the range is small.Therefore, we think that the atmosphere temperature rising continuously is not only single the function of the glasshouse air of a carbon dioxide etc. Similar in stratosphere temperature spread also probably. The fact of the barometric layer mean temperature variety in the convective layer explains that low layer or the temperature variety of the grounds accompany with the high layer or the atmosphere variety.The yearly mean temperature variety trend of high layer has already started reduce the heat. The low layer yearly mean temperature variety trend of the low layer have not yet descended.

Keyword: Convective layer mean temperature tendency rate catastrophe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10号(河南省气象局气候中心)

邮编:450003

email:zsqiang0@https://www.doczj.com/doc/c318640837.html,

全球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气候正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境内蕴藏着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但这个“聚宝盆”长期被水资源短缺所困扰,生态和经济发展均受制约。 最新气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气候正在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2009年,盆地内的地下水量新增了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升温和降水量的持续增加。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卫星遥感表明,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水位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哈拉湖面积比2005年增大7.38平方公里。 气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将继续上升,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偏高左右;降水还将继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相比将偏多5%-19%左右;柴达木等河流的径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将偏多10%左右。中国“聚宝盆”气候暖湿化的趋势还将在未来表现得更为明显。 气候变化规则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 第一,能源消费成本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构成,进而影响全球产业的布局。不同产业的碳密度、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碳密度差异很大。比如,能源业的碳密度大约是服务业的10倍,发展中国家的碳密度大约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因此,减排所引发的能源成本提高,对不同产业和不同国家的压力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消费成本比价变化有可能会改变全球能源供求的格局。气候变化规则虽不能改变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生产成本比价,但可以改变两者间的消费成本比价。一旦确立全球气候变化规则,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不再受制于化石能源的价格波动,因为每个国家(企业)都将面临减排额度的制约。这样,化石能源的现行供求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第三,围绕减排所开展的技术创新将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之一。国际气候变化规则既为减排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也将不可避免带来压力。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取决于碳密度的高低,企业盈利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取决于减排的能力大小,因而产业技术进步与碳密度会有越来越高的关联度。很多产品的性能和功效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但由于其

近46年温州市平阳县气温变化特征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8, 6(1), 71-77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c318640837.html,/journal/ojn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c318640837.html,/10.12677/ojns.2018.61011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Pingyang County of Wenzhou City in Recent 46 Years Yan Liang1, Yuxiao Zeng1, Qinfang Zhou1, Honglei Wang2 1Ping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Pingyang Zhejiang 2Rui’an Meteorological Bureau, Rui’an Zhejiang Received: Jan. 1st, 2018; accepted: Jan. 12th, 2018; published: Jan. 19th, 2018 Abstract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monthly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extreme maximum and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of th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in Pingyang from 1971 to 2016, the climate change tendency, the average moving average method, the MK trend test and the mutation analysis method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of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in Pingyang Coun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 Pingyang County is on an upward trend. In the late 1990s, it experienced two periods of “cold-warm”, and the rate of temperature increase was 0.36?C/10a, low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was abruptly changed in 1997, which was changed from a steady temperature change to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After 2003, the temperature showed a clear upward trend; extreme maximum temperature warming trend is significant, the rate of warming is 0.069?C/year. The number of high temperature days showed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an increase of 0.36 d/year, and in 2003 increased mutations; 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warming rate of 0.002?C/year,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was not. The number of low temperature days showed a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 a decrease of 0.53 d/year, and in 1989 decreased mutation; the inter-annual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seasons showed warming, of which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in autumn tendency, the smallest in winte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ean temperature series is highest in spring and smallest in winter. Keywords Climate Warming, Mean Temperature, Extreme Temperature, Correlation 近46年温州市平阳县气温变化特征 梁艳1,曾玉筱1,周琴芳1,王红雷2 1平阳县气象局,浙江平阳

无锡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无锡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日期:

无锡市气温变化特征和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摘要利用无锡市1959-2003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拟合和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无锡气温和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针对气温异常的冬季和夏季,给出了典型距平场。经过分析认为,形势场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气温演变。在分析气温变化原因时,着重比较了城市化和观测环境恶化对气温的影响。 关键词无锡市气温变化城市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P423.3+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IPCC2001完成出版的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指出,根据地面气象仪器观测结果,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 ℃,这种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我国增暖趋势与全球增暖大体一致[1-4],但是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和不同的地域特征[5-6]。1 有不少文献研究了江苏冬夏气温特征。文献[7-8]经EOF分析发现,江苏省11个地级市的冬夏气温距平场第一主分量的方差贡献达91%和95%,说明江苏省冬夏气温异常有相当的同步性,但还不是完全一致。文献[9]分析了南京地区50 a冬夏的气温特征,指出南京盛夏高温减少,冷冬几率降低。这些文献对于了解江苏气温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他们仅仅讨论了冬夏的演变情况,

对于气温年内的连续变化特别是春秋季节的变化没有分析。而且对于苏南地区的气温特征也没有专门研究。苏南地处南京和上海之间,经济发达。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经济区的区域性气候特征值得关注。无锡市地处江苏南部的苏锡常经济区中部,北临长江下游,南靠太湖,无锡市的气温变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苏南区域特征。 IPCC2001的第三次评估报告中还指出,最近50 a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有些文章[11-13]对我国城市化对气温的影响作了分析,赵宗慈[11]指出大城市增暖明显;冬季增暖,而夏季变冷。任福民[5]等指出,最低气温上升明显,特别是冬季的最低气温上升幅度最大。本文分析了无锡市气温增暖的特点,讨论了城市化和环境恶化对气温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本文使用的资料为1959-2003年无锡市及其所辖的江阴市和宜兴市共三个站逐日平均气温、日极端最高气温、日极端最低气温。500 hPa高度场为NCEP/NCAR提供的全球再分析2.5??2.5?逐月平均格点值,时间长度为1959-2003。 本文所谓的“平均”,是指将每个时间段(例如年)的逐日值(例如最高温度)累加后除以该时段的总天数得到的值。使用谐波分析检查无锡气温在整个时段上的主要周期。 2 气温的时间序列及变化特点 2.1 方差 为了了解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对于气候状况的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 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2、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测绘地图(如图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变化曲线图的解释swasky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变化曲线图的解释 气温较差亦称气温振幅。指一日内或一年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一日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称日较差或日振幅;一年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称年较差或年振幅。气温较差是辨别每个地区气候类型的重要标志之一。例如,日较差及年较差都很大的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相反,则属于海洋性气候。气温年较差是高纬大于低纬。气温日较差是低纬大于高纬,当然这是大规律(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变化如下图:①是大陆纬度年较差;②是海洋纬度年较差;③是大陆上纬度日较差;④是海洋纬度日较差。),简要解释如下。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变化曲线图 (1)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以下几条。 (a)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 (b)海陆由于海陆热特性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图中①是大陆纬度年较差,②是海洋纬度年较差。 (c)距海远近由于水的热特性,使海洋升温和降温都比较缓和,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 此外,地形及天气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同。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过程和方法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03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预习新课】(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

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318640837.html, 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周美丽 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18年第05期 摘要利用1951—2017年广西省南宁市气温资料,分析了当地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宁市近67年年平均气温、四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及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均保持一致,上升均不显著。 关键词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5-121-02 DOI: 10.19383/https://www.doczj.com/doc/c318640837.html,ki.nyzhyj.2018.05.052 南宁位于广西南部,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平均海拔76.5 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故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鉴此,文中利用1951—2017年南宁市67年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变化特征,以期为有效掌握南宁市气温变化规律,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气象数据来源于南宁市1951—2017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月值资料。季节划分: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月至次年2月。主要采用 线性气候倾向率法对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2 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2.1 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2.1.1 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从南宁市1951—2017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图1),南宁市年平均气温整体上呈现出略上升现象,气候倾向率为0.031℃/10年,该趋势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南宁市近67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并不显著。近67年南宁市平均气温均值为21.6℃,最高值出现于1998年,为2 3.0℃,最低值在2011年,为20.5℃,两者相差2.5℃。 2.1.2 季平均气温变化从1951—2017年南宁市四季平均气温变化可以看,近67年春、夏、秋、冬季平均气温分别为22.0、27.4、2 3.0、13.9℃。1951—2017年南宁市四季年平均温度变整体上均呈略微上升变化趋势,但是四季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有所差异,其中春季气候倾

近50年中国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分析

文章编号:100020534(2007)0120150208 收稿日期:2005210225;改回日期:20062072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503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CB400500)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陈铁喜(1983— ),男,黑龙江人,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研究.E 2mail :xchen @https://www.doczj.com/doc/c318640837.html, 近50年中国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分析 陈铁喜, 陈星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 摘 要:利用近50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对中国地区的气温日较差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与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平均气温时空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近50年来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其平均减小幅度为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的 D TR 季节变化特征也不相同,我国北方多为冬季D TR 下降最大,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夏季最小。在黄 淮和长江流域,以夏季和春季D TR 下降最为显著。华南地区仍以冬季下降最大。气温日较差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中高纬度下降比低纬度明显。在相同纬度带上,由于地理状况的不同,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同时,气温日较差的变化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性差异,特别在西部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D TR 变化与东部地区的差异明显。 关键词:中国;气温日较差;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中图分类号:P42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日较差(Diurnal Temperat ure Range ,简称D TR )变化的研究已受到广泛的重视。与平均温度的变化不同的是,D TR 可以反映全球和区域性的温度变化幅度特征,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气候异常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D TR 变化及其原因开始了研究,试图通过D TR 的基本变化事实和气候模式的模拟试验结果来认识其变化特征和机制,以及对全球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因此,科学家们已经将D TR 作为表征气候变化的一个新的重要指标[1~3]。中国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的温度变化特征已有较多的深入研究,并指出了温度变化的可能影响机制[4~10],也涉及到区域最高最低温度的变化和分布特征[11],但和国外研究相比,中国的D TR 研究工作尚待深入。中国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气候干旱和半干旱区及西南部青藏高原的不同气候背景,形成了中国区域气候特征及对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响应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研究D TR 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 过去50年中国地区地面观测资料,对D TR 变化的总体特征、区域差异和季节变化做了分析比较,给出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区域D TR 的响应趋势。 2资料和方法 本文所用地面气候资料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 中心编制的31个省市资料,除青藏高原、新疆地区外,其它地区选择1952—2001年50年实测资料,青藏高原地区选取1956—2001年46年实测资料,新疆地区选取1957—2001年45年实测资料。年平均D TR 的值为年平均最高温度减去年平均最低温度,季节平均D TR 的计算方法类似。为了比较中国地区D TR 的区域差异,本文按以下六个特征区计算分析D TR :东部季风区、新疆地区、青藏高原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地区和河套地区。其中东部季风地区按纬度带进行D TR 的计算,以分析其纬度变化特征。 3D TR 的区域特征 3.1 东部季风区 中国东部地区主要受东亚季风控制,以湿润和 第26卷 第1期2007年2月 高 原 气 象PLA TEAU M ETEOROLO GY Vol.26 No.1 February ,2007

全球气候变化概论

全球气候变化概论 全球气候变化含义: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 从全球来看,从1975年到1995年,能源生产就增长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应有了巨大增长。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消耗了全世界所生产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国累积排放量达到近1700亿吨,欧盟达到近1200亿吨,前苏联达到近1100亿吨。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美国是世界上头号排放大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前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国家。但从人均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而言,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效提高、节能、各种能源相对价格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趋势。几个国际著名能源机构--国际能源局、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根据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种可能趋势。到下一世纪中叶,发达国家仍将是大气中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责任者。当然,如果世界各国采取更加适合环境要求的经济和能源发展战略,二氧化碳排放

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C 二、综合题 41、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回答: (1)AB 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的曲线是_______。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 ,这是由于 。 (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 ,这是由于 。 (4)阴天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小) 。 42、读图回答问题: (1)该锋面是 锋,判断根据是 。 (2)锋面过境时,该城市天气状况如何? 。 (3)锋面过境后,城市的天气状况如何? 。 43、读某地区等压线分布图(北半球),回答: (1)在图中标出高压中心和低出中心的位置。 (2)在图中画出高压脊线(用===)低压槽(用―――)的位置。 (3)图中甲地的风向是 风,乙地的风向是 风。 (4)甲地的风力较乙地的风力 ,原因是 。 (5)如果图中的低压中心大致以每小时20km 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48小时后,乙地将出现 天气。 44、读某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 (1)图中气压中心B 是 ,C 是 。造成海陆上气压分布差异的原因是 。由于大陆上形成气压中心B ,从而切断了 气压带,使之由带状分布变为 状分布。 (2)此时D 地盛行 风向的风,E 地盛行 风。 (3)E 地此时盛行风的成因主要是 。 (4)此时亚欧大陆东部和南部地区气候特点 ,请解释原因: 。 45 、读下面“某地逐月气温、降水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数字代表月份) (1)该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 。 (2)该气候区降水最多的季节,控制当地的盛行风是 风,此时的气候特征是 。 (3)当地气温最高的季节,控制当地的气压带是 ,在它控制下的天气特点是 。 (4)当地处于一年中降水最少的季节时,我国广州市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原因是此时广州受_________ 影响。 (5)此图代表的地点可以是下列中的:______ 。 A 、上海 B 、伦敦 C 、罗马 D 、开普敦 E 、孟买 46、读下图回答: (1)该图表示北 半球(季节)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 。 (2)A点比B 点降水量 ,原因 。 (3)B 点和B 点纬度相当的南半球的C点现在分别受何种环流形式影响,B 点是 带, 降水(mm ) 气温(℃)

《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0918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的设计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的课程基本理念。同时,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因此,本课在设计时从学生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出发,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绘制、分析统计图表的地理技能,帮学生建立“气候的概念”,创设有趣的情境以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气温的变化体现了天气要素向气候要素的过渡,对学生建立气候的概念十分重要,而气候又是主要且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在地理学知识体系中有重要地位。同时,统计图表是表征气候的主要载体,阅读和绘制气温变化曲线是重要的地理实践力。气温的变化十分贴近生活,学生可以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初步了解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能够区分对天气和气候的描述。没有完全建立“气候”的概念。好奇心强,对生活有一定的观察但不够细致,积累了气温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变化的生活经验,利于探究能力的形成。由于接触地理学科时间较短,且处于易于接受直观事物的认知阶段,因此缺乏用统计图表来表征地理要素的思维习惯和技能,利用统计图归纳要素规律也有一定难度。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 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等。 教学手段:读图、绘图、小组合作等。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学生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往往在自然特征的气候要素方

关于全球变暖的调查报告

实践的主题:关于全球变暖的调查 实践的时间: 实践的地点: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关于气候变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首先是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如今生活水平提高,我们就会更加乐观,同样也会更难注意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更难让我们以积极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我从定性的调研当中获得了一些信息,我自己一直生活在苏州,苏州本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有体有着乐观情绪,大家都在买车买房,我觉得气候变化并没有让他们感受到很深刻的影响。其实气候的变化已经影响着当今世界。 一、对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大气圈、水圈、生物园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自然资源变化和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生态环境破坏。例如: (一)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海岸被冲蚀 2.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3.地下水位升高。低地被淹: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中国环境报 2004-10-19 4.旅游业受到危害

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5.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 (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二、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竞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这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由于环境变化,自然资源条件变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如人体健康、产业领域、居住环境等的变化 (一)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同时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人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全球气候变暖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

重庆市历年日平均气温变化图

站名纬度经度拔海高度页码沙坪坝29°35′N 106°28′E 259.1m 2-13 酉阳28°50′N 108°46′E 664.1m 14-25

沙坪坝气象站1951年~2013年1月日平均温度 246 8 10 12 14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 1 日期℃1951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 1959196019611962196319641965196619671968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历年日平均

沙坪坝气象站1951年~2013年2月日平均温度 2 4 6 8 10 12 14161820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 9 日期℃1951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1960196119621963196419651966 19671968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历年日平均

最新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二课时

第2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材分析 重点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和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难点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式教学、发现教学法、地理迁移法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一组昆明的风光图片,请学生欣赏。图片定格在昆明的一幢普通楼房上。 通过一个“考眼力,找不同”的小活动,对比昆明和潍坊的楼房外观,设悬疑、 提问题、导新课。 板书第二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讲授新课从学生当天的着装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自然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我们把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变化。 板书时间变化日变化 承转设问气温是如何测定的?怎样直观地反映气温一天的变化趋势呢? 展示课件自制动画片《气温自述》,使学生了解气温的测定和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绘制。 结合潍坊的天气预报,学会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教师提问你感觉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在什么时候? 学生回答从生活实际出发,看图明确气温日变化规律。 学习归纳一天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它的气温日变 化曲线弯曲就明显。 承转过渡请学生从四季服装的变化入手,明确气温不但在一天中有变化,在一年内也有变化。 教师讲授我们把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年变化 板书年变化 迁移学习能否用气温变化曲线图表示气温年变化规律呢?在学习绘制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基础上,用同样的方法,利用学案提供的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学生活动分四个大组,分别画出悉尼、巴马科、潍坊、格陵兰四地的年变化曲线图。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展示课件悉尼、巴马科、潍坊、格陵兰四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学生活动读图分析:1、悉尼与其他三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有什么不同? 2、每个地区的最高月气温和最低月气温的差值是否相同?结合气温 年变化曲线图,明确气温年较差的概念。 3、它们分别属于哪几个温度带?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4、计算一下各地的年平均气温。 承转过渡仅仅四个地区,气温就差异那么大。说明气温不但存在时间变化,不同地区的

世界气温的变化规律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七年纪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部分中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第二课时,着重介绍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本课是在第一课时学习了“气温的变化”后的自然延伸和发展,本节与第三节《降水和降水分布》是并列关系,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为下一节学习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提供必备了的知识,所以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地理课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因此教材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教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更重要的是内容处理的基本模式是利用地图分析、归纳内在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的这一优势。 二、说教学对象 通过近两个月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地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好奇、好动、好表现是这一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在前阶段学习过纬度、海陆分布等知识,上一节刚学过的气温变化知识,是学习本节气温分布知识的基础,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加上他们的抽象能力还不强,因此,在教学中,要扬长避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让学生想观察,敢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应用气温分布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分布的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鉴于本节知识的重要性,为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等基本理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启发式读图法。 六、说学法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温室气体的来源: ●化石能源燃烧活动(二氧化碳等) ●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二氧化碳和甲烷)●工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 ●农业和畜牧业(甲烷) ●废弃物处理(甲烷和氧化亚氮) ●土地利用变化(二氧化碳)

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和目标 一、策略和目标的选择 温室效应具有很强的滞后特性。在科学家们研究的基础上,UNIPCC将各种假设条件组合成四种方案,然后对各方案下的GHG排放量及21世纪的地球温度变化作了预测:方案1:按目前GHG增长速度排放,不作任何控制。结果每1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0.3。方案2:停止砍伐森林、用天然气代替煤和采取能源保护措施。结果每1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0.2。方案3:逐步实施日益严格的削减GHG排放量措施,以及用可再生能源取代矿物燃料。结果每1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0.1。方案4:与方案3内容相同,只是比它削减和取代的程度更高而已。结果气候变暖趋势将最终趋于稳定。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预测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在这些变化的地区分布方面。对于方案1而言,不同纬度地区,夏季和冬季的温度变化都有所不同,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撒哈拉和地中海地区。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制定适当的控制策略,既是必要的,也是相当困难的。国际上在制定这些政策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如下各项因素:一是气候变暖在全国或地区间的影响及其带来的损失是不同的,有的甚至会产生效益;二是各国对GHG的排放量负有不同的责任,如1988年美国、日本、中国和印度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5.34t、2.20t、0.56t、0.20t;三是直接削减排放量与采取适应性的预防投资这两种策略,其相对费用和效益的国家间分布不尽相同,应对严重依赖矿物燃料的国家采取特殊的政策;四是由于行动和效果之间的时滞是长期的,变化与结果之间又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所以策略的选择要考虑风险因素。 要作出正确的策略选择,必须首先对减缓气候变暖的相对费用和效益作出估计。一般而言,防止气候变暖的费用随着GHG削减量的提高和削减速度的加快而增加。可接受的变暖水平可以通过比较费用与效益的方法,将现在做出的牺牲同未来获得的效益相权衡来确定。 对于是否采取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行动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科学家们大致提出三种策略:第一种策略主张“等着瞧”,现在什么都不要做。因为全球气候变化有许多确定性的因素,如果不能提供更多的其他证据,那么现在采取行动可能是徒劳的。尽管现在什么也不做的策略似乎更应受到谴责,但它可能有助于将来找到更好的费用有效的解决办法,最终必须做出的决策会因信息更完备而提高了决策的质量。可是,什么也不做会增强损害性变暖效应,决策迟延可能会造成代价更高的损失。第二种策略主张执行稳妥的预防性策略,虽然会增加一些费用,但可降低将来采取措施的费用。第三种策略主张立即采取严厉措施,稳定或降低GHG总排放量,当然这比前两种办法费用都高。从对控制GHG排放的费用效益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每一种策略和第三种策略都不足取,只有第二种策略比较符合大多数国家的情况,特别是那些承受力较小但又可能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 通过多年谈判,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终于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到2000年使发达国家的GHG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上。1997年第二次公约缔约国会议又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6种受控温室气候,明确了各发达国家削减GHG排放量的比例,并且允许发达国家之间采取联合履约的行动。发展中国家的GHG排放目前尚不受限制。 二、需要采取的行动(略) 为招待稳妥的预防性策略和目标方案,需要加强信息收集和科学研究,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并积极寻找替代能源。 三、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手段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提到的及一些国家采用的控制全球气候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