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温度变化中的ENSO分量

全球温度变化中的ENSO分量

全球温度变化中的ENSO分量
全球温度变化中的ENSO分量

近百年全球温度变化中的ENSO分量*

龚道溢王绍武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北京100871)

摘要首先利用Nino C区海温、Nino3区海温及两个不同的SOI序列,建立了1867年春到1998年春期间的ENSO指数序列。近百年来ENSO对热带、热带外地区年际尺度的温度变化有显著影响,热带地区温度变化滞后ENSO约1个季,热带外地区滞后约2~3个季。ENSO 能解释同期全球年平均温度方差的14%~16%左右;如果考虑ENSO对温度影响的滞后特征,则能解释的部分提高到20.6%。ENSO对温度的影响主要是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对近百年来全球温度变化的长期趋势和年代际变率贡献不大。

关键词全球温度ENSO

1 前言

在全球气候系统中,ENSO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很早人们就注意到ENSO对许多区域、半球或全球平均温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2]。不过,以往分析ENSO对温度的影响往往限制在某些季节,如对冬季气温,而且更偏重于考虑特定的区域[3~4]。近来对ENSO对半球及全球行星尺度温度的可能影响也逐渐开始重视起来,因为人们认识到,近百年来观测到的全球温度变化中既包含了气候的自然变化,也有人类活动等外部因子的影响,研究气候系统的自然变化的贡献有多大对于我们正确估计和理解全球变暖的原因和趋势有重要的意义[5]。

Diaz[6]发现卫星观测的全球月平均对流层下层温度(MSU-2)距平的EOF1的时间系数反映的是ENSO,而其对全球对流层下层温度场的方差解释率是15.1%。而且,MSU-2的对流层下层温度与ENSO的关系还表现出一定的纬度间的差别:ENSO信号在20?S-20?N平均温度序列中最为突出,而且其变化还有3个月左右的滞后,而对于20?N-90?N及20?S-90?S 地区平均温度,ENSO信号并不明显,就全球平均来看,ENSO信号也比较明显,Yulaeva和Wallace[7]认为这主要是热带地区面积过大造成的。但是,卫星反演温度资料仅仅是近20多年的长度,ENSO事件少。利用60多年的实际地面气温观测资料,Hurrell[8]研究了南方涛动等因子对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温度的影响。发现南方涛动和北大西洋涛动两者可以解释20?N~90?N冬季平均温度方差的44%,排除北大西洋涛动而计算冬季平均温度与南方涛动指数的偏相关,则偏相关系数也可达-0.43,如果再刨去北太平洋涛动的影响,则南方涛动对20?N~90?N冬季平均温度方差的贡献约在16%左右。

本文将在季分辨率基础上,利用1880年以来一百多年的ENSO和全球温度资料,对ENSO 对各季节热带、热带外地区及半球和全球平均温度影响的特点等进行分析。

2 ENSO指数

研究ENSO与温度的关系需要相应的ENSO指标,以往人们多用南方涛动指数(SOI)或Nino区海表温度(SST)来表示ENSO的强弱。这样做可能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南方涛动指数本质上反映的是热带大气的状况,而Nino区海温反映的是赤道太平洋某些区域的海洋环境变化,二者的持续性、变率等特性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果仅仅根据某一方来判定El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与全球气候变率研究”(编号:49635190)及博士后基金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龚道溢,男,1969年1月生,博士后,从事气候变化及影响和全球变化研究.

Nino或La Nina事件结果会有所不同。当然,一般情况下,海温与SOI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如果单独使用海温或SOI,也的确能较好地反映热带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的状态。但是,有很多时候Nino区SST与SOI的变化并不一致,如1946年Nino区SST都为负距平,但同时SOI也是负距平,1984年及1985年SST为明显负距平,但SOI也是负距平,这反映了大气与海洋状况的不协调,如Trenberth和Hoar[9]就曾指出许多高频或局地因素会对Tahiti和Darwin气压产生影响,所以有时SOI的变化并不真正反映大尺度的现象。因此,这二者并不能彼此代替,据计算,两者的季平均值只能彼此说明约42%的方差[10]。所以,如果仅仅只用Nino区SST或者只用SOI,并不能很好代表ENSO这一热带太平洋海-气系统的变化特征。另一方面,不管是SOI还是Nino区SST,早期的记录或多或少有缺失,一些作者用各种方法进行了插补,其代表性和可靠性都不如近期的完整观测资料。所以,如果综合考虑SST和SOI,能更为真实地反映热带太平洋海-气系统的状态,降低单独使用某一种资料可能带来的误差。

建立ENSO综合指数所使用的SST和SOI资料包括4种。第一是Nino3区SST序列,这是目前最为系统的海面温度序列。资料来源见Kaplan等[11]及Cane等[12]。序列开始于1856年春、到1991年秋,从1991年冬开始用CPC(美国气候预测中心)的资料续补。第二是NinoC区SST序列[13],序列开始于1867年夏,到1987年冬。王绍武与石伟[10]曾根据COADS 资料,也建立了1854年以来Nino C区的SST序列。因此,可以对Angell序列中的缺测作补充,剔除Angell序列中的明显错误。王绍武与石伟的序列到1989年冬为止。以后的资料用国家气候中心的SST资料续补。第三是Jones 等的SOI序列,资料来源见Allan等[14]、Ropelewski 与Jones[15]。序列从1866年春开始,到1997年秋。1997年冬及1998年春用CPC 资料续补。第四是石伟与王绍武的SOI序列。根据与Jones大体相同的资料来源,但早期用了不同的站插补,使序列向前延长到1856年冬[16]。这个序列采用了CPC的最新规定,对塔希提与达尔文两个站的气压先分别标准化,然后对其差值再作标准化。同时采用对全年统一标准化而不是分月标准化,所以1989年后就直接用CPC每月公报的资料续补。

将这4个序列中为月的原始资料都处理为季平均,再把这四个季平均序列分别标准化,然后再取平均,就得到一个序列即ENSO指数序列。在相加时取-SOI,这样当SST为正,SOI 为负时指数高。SST为负,SOI为正时指数低,见图1。根据这个ENSO指数序列,也可以对近百年来的ENSO事件和强度进行确认[17],从1867年春到1998年春,共有32次暖事件(正SST、负SOI)及32次冷事件(负SST、正SOI),其中最强的暖事件是1997/1998年的这次,季平均ENSO指数达到2.21,其次为1982/1983年为2.02,其余各次暖事件的ENSO 指数均在2.0以下。最强的冷事件是1915/1917年这次,ENSO指数为-1.40,其次为1975年及1988/1989年,分别为-1.31及-1.27。

图1 ENSO指数序列(阴影为暖事件,涂黑部分代表冷事件)

Fig.1 ENSO index from 1867 (warm events shaded, cold events shown in black.)

3 全球温度变化与ENSO

分析使用的温度资料为Jones 等整编和发表的全球范围月平均陆地气温和表层海温混合温度距平数据集,5??5?经纬度格点,资料最早从1856年开始[18],最近续补到了1997年[19]。分析之前,统一将各点温度也都处理成季平均值,考虑到早期缺失较多,分析中只用1880年以来资料。

首先,从全球平均来看(取80?N~60?S 范围,约占地球表面积的93%,计算时取面积加权平均,下同),1880-1997年,全球季平均温度与季ENSO 指数的相关系数r =0.38,温度落后ENSO 指数一个季的相关系数最大,达0.41,即近百年来全球季平均温度方差的14%-16%左右可以由ENSO 来解释。

当然,温度的变化不仅有突出的年际变化,而且还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和长期趋势。而ENSO 指数的功率谱分析表明,主要是2-7年左右的准周期变化。所以为了检测温度中的这种ENSO 高频部分信号,分别对温度和ENSO 指数做带通滤波处理,将包括从准两年振荡到7年左右周期的部分保留下来。滤波后的高频部分两者的同时相关系数达到了0.58,而且是温度落后ENSO 指数2个季相关最大,提高到了0.77,见图2。

图2 全球平均温度与ENSO 指数的交叉相关系数

(实线为根据原始数据计算,虚线为带通滤波后计算结果)

Fig.2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and the ENSO index calculated by using of

the original (shown in solid line) and the filtered data (shown in dotted line).

表1 温度与ENSO 指数间相关系数

Table 1 Correlation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ENSO index.

原始序列值

带通滤波序列值 r 0 r max lag

r 0 r max lag 80?N ~20?N 0.15 0.17 3

-0.05 0.25 3 20?N ~20?S 0.63

0.68 1

0.77 0.90 1 -12-10-8-6-4-2024681012-0.8

-0.40.00.40.8???è3??° ???è??oó / ??êy

20?S ~60?S

0.18 0.19 2 0.12 0.23 2 80?N ~0?

0.32 0.34 1 0.45 0.66 2 0?~60?S

0.41 0.43 1 0.63 0.76 1 80?N ~60?S

0.38 0.41 1 0.58 0.77 2 r 0为同时相关, r max 为最大落后相关, lag 为最大相关出现时温度滞后

ENSO 的季数

其次,热带地区与热带外地区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别。从表1中可以发现,ENSO 指数与热带地区(20?N~20?S )温度相关系数最高,原始序列同期相关达0.63,而热带外地区则仅为0.15和0.18。从最大相关的滞后时间看,热带地区温度落后ENSO 变化1个季,而热带外地区则落后2~3个季。在2~7年周期段上,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温度与ENSO 指数的相关从同时的-0.05到落后3个季的0.23,提高非常明显。99%信度水平下的相关检验阈值在0.11左右,所以ENSO 对热带、热带外地区、半球及全球温度的影响在统计上也是显著的。

以往考虑ENSO 对全球温度影响时,包括EOF 分析及相关分析大多考虑二者的同期关系,但从前面的分析发现,温度对ENSO 的响应有1~3个季的滞后,如果考虑到这种滞后关系,则ENSO 在全球温度变化中所占的份量就可能不仅仅是14%~16%左右的比重了。用年平均ENSO 指数来拟合全球年平均温度,即建立二者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其中ENSO 指数为变化因子,把全球年平均温度当作预报量。那么,回归方差的大小就说明ENSO 对全球温度变化方差解释的好坏。结果发现ENSO 对当年全球温度方差的解释率为13%。因为一次ENSO 事件通常都持续一年以上,年平均温度中也必然包含了上年ENSO 的影响。所以用当年和上一年的ENSO 指数来解释全球年平均温度,则方差解释率提高到20.6%。

以往考虑ENSO 对季节温度的影响也仅限于考虑同期的关系,如果考虑温度与ENSO 的滞后关系,那么对各季温度的解释也会更加合理。对4个季节同时考虑同期到超前1~3个季的ENSO 指数,那么近百年来12~2月全球平均温度方差的27.8%能由ENSO 解释,这在4个季节中解释率是最高的,其次是3~5月,解释率为23.8%,6~8月及9~11月较低,分别为18.1%和15.8%。

图3 近百年观测及ENSO 拟合的全球年平均温度 18801890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198019902000-0.4-0.20.00.20.4-0.4-0.20.00.20.4

-0.4

-0.2

0.0

0.2

0.4

???è/O C

(a: 观测值; b: ENSO指数模拟的温度,即用当年及前一年年平均ENSO指数对温度的拟

合值; c:观测温度减掉ENSO解释的那部分温度之后的剩余值,虚线为线性趋势)Fig.3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a) observed, (b) computed using ENSO index and (c) the residue by subtracting the computed temperature from the observations. Dotted line in the bottom panel is

the linear trend of the residue.

一些研究表明ENSO的年代际变率对行星尺度的温度变化可能有影响[20],但从近百年来拟合的结果看,虽然观测全球年平均温度的年代际序列与由ENSO指数拟合温度的年代际序列间的相关系数有0.63,但拟合的温度值比观测值变化幅度要小许多,拟合温度的标准差仅有0.10?C左右,而实际温度的标准差则有0.22?C,这说明由ENSO拟合的温度方差只有实际观测值的20.6%,其中年代及以上时间尺度的变率就更小了。所以ENSO对全球温度变化的影响主要还是在年际尺度上。这在图3中也非常明显。图3b是ENSO指数模拟的温度,即用当年及前一年年平均ENSO指数拟合的全球年平均温度,可见还是年际尺度上的变率最突出;图3c是观测温度减掉ENSO解释的那部分温度之后的剩余值,有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45?C/100年,这与近百年来的观测温度的增暖幅度十分接近。将观测的全球温度和扣除ENSO贡献后的全球温度序列分别进行低通滤波,剩下的是二者的低频部分,标准差分别为0.20?C和0.18?C,这说明扣除了ENSO的影响后,在年代及更长时间尺度上仍然有超过80%的方差被保留了下来。因此,单纯考虑ENSO一个因子并不能很好解释近百年来全球温度的增暖趋势及其年代际变率。

4 ENSO影响温度的机制

Angell[21]曾指出ENSO对对流层大气的加热作用可能是通过加强热带地区水份循环实现的,即当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升高时,对流活动也将加强,因此大量潜热的释放造成热带对流层温度的升高。Graham[22]用数值模式对此进行了模拟研究,用观测的热带海表温度做为边条件来强迫大气环流模式,结果表明能很好模拟出最近几十年来的全球气温增暖趋势,而且潜热的变化最为明显,自70年代以来全球平均潜热通量大约上升了1Wm-2,而且几次峰值也都与El Nino事件相对应。但是,观测事实显示与ENSO事件密切相关的降水变化主要是热带太平洋地区,而并无证据说明热带太平洋地区对流层中的热量如何存储数个季节之久,且转移到中、高纬地区。ENSO对温度的影响可能有多种途径,而ENSO对热带和热带外地区温度影响的不同时滞关系就可能与影响的机制不同有关,热带地区是通过Walker环流直接影响气候,所以信号强烈,最大滞后时间短。ENSO对热带外地区的影响,一是可以通过Hadley 环流影响全球的副热带高压[23],进而影响气温,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遥相关来传播其影响,这些都是间接的影响,所以最大滞后时间也长。而且同时热带外地区温度的变化受其它环流因素如NAO等的影响很大[8],所以ENSO的影响不如热带地区明显。Yulaeva和Wallace[7]指出的20?N-90?N平均气温变化中ENSO信号不明显可能与这种信号较弱及没有考虑ENSO 对温度影响的滞后有关。

5结论

用Nino区海温和SOI建立的ENSO指数能较好地代表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大气系统状况及描述ENSO变化特征。

根据近百年来温度和ENSO指数资料,发现ENSO对热带、热带外地区及全球温度有显著影响,但主要是年际时间尺度上变率的影响。ENSO能解释同期全球年平均温度方差的

14%~16%左右。热带地区温度变化滞后ENSO约1个季,热带外地区滞后约2~3个季。如果考虑ENSO对温度影响滞后1~3个季的特征后,则ENSO对全球年平均温度方差的解释率能达到20.6%。ENSO对全球温度的影响还有明显的季节差别,12~2月和3~5月的影响最大,能解释温度变化的27.8%和23.8%,6~8月及9~11月则较低,分别只能解释18.1%和15.8%。

近百年来全球温度变化的长期趋势和年代际变率并不能单纯用ENSO得到解释,要研究近百年来全球温度低频变化的原因还必须考虑其他因子,如人类活动、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火山及太阳活动等因子。

参考文献

1 Kiladis G N, Diaz H. Global climatic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extremes in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 J Climate,

1989, 2:1069~1090.

2 Jones P D. The influence of ENSO on global temperatures. Climate Monitor,1988,17(3):80~89.

3 Halpert M S, Ropelewski C F. Surface temperature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 J Climate,

1992, 5: 577~593.

4 Glantz M H, Katz R W, Nicholls N, eds. Teleconnections linking worldwide climate anomal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1991. 1~535.

5 Latif M, Kleeman R, Eckert C. Greenhouse warming, decadal variability or El Nino?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anomalous 1990s. J Climate, 1997, 10: 2221~2239.

6 Diaz H F. Temperature changes on long time and large spatial scales: inferences from instrumental and proxy

records. In Climate variations and forcing mechanisms of the last 2000 years, edited by P D Jones, R S Bradley and J Jouzel,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1996. 585~601.

7 Yulaeva E, Wallace J M. The signature of ENSO in global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fields derived from the

microwave sounding unit. J Climate, 7: 1719~1736.

8 Hurrell J W. Influence of variations in extratropical wintertime teleconnections on Northern Hemisphere

temperatur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1996, 23(6): 665~668.

9 Trenberth K E, Hoar T J. The 1990-1995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vent: Longest on record. Geophysic Res.

Lett. 1995, 23:57~60..

10 王绍武,石伟.两类ENSO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不同影响.见: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司编.海洋对气候变化

调节与控制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76 - 87.

11 Kaplan A, Kushnir Y, Cane M A, et al. Reduced space optimal analysis for historical datasets:136 years of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J G R., 1997,102(C13):27835~27860.

12 Cane M A, Clement A C, Kaplan A et al. Twentieth-centur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trends. Science, 1997,

275:957~960.

13 Angell J K, Comparison of variations in atmospheric quantities wit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variations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Mon Wea Rev, 1981,109(2):230~241.

14 Allan R J, Nicholls N, Jones P D et al. A further extension of the Tahiti-Darwin SOI, early ENSO events and

Darwin pressure. J Climate, 1991, 4(4):743~749.

15 Ropelewski C F and Jones P D, An extension of the Tahiti-Darwin 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 Mon. Wea. Rev.,

1987,115(10): 2161~2165.

16石伟, 王绍武. 1857-1987年南方涛动指数. 气象, 1989,15(5):29~33.

17 王绍武, 龚道溢. 近百年来的ENSO事件及其强度. 气象1999, 25(1):9~14.

18 Jones P D. Hemispheric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variations: a reanalysis and update to 1993. J Climate, 1994, 7:

1794~1802.

19 Jones P D, Osborn T J, Briffa K R. Estimating sampling errors in large-scale temperature averages. J Climate,

1997, 10:2548~2568.

20 Zhang Y, Wallace J M, Battisti D. ENSO-lik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1900-93. J. Climate, 1997, 10:1004~1020.

21 Angell J K. Variation in global tropospheric temperature after adjustment for the EL Nino influence, 1958-1989.

Geo. Res. Lett. 1990, 17(8):1093~1096.

22 Graham N E. Simulation of recent global temperature trends. Science, 1995, 267:666~671.

23 龚道溢,王绍武. 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响应. 海洋学报,1998,20(5):44~54.

The Influence of ENSO on Global Temperature during the Last 100 Years

Gong Daoyi Wang Shaowu

(Department of Geo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atmosphere and the ocean in ENSO events, the combination of 2 SST indices and 2 SOIs back to the 1867 are used to define the ENSO index. The 2 SSTs are SST of NinoC(i.e. 180W-90W,0-5S, Angell,1981) and SST of Nino3(i.e. 160E-90W,5N-5S,Cane et al,1997), 2 SOIs are SOI of Ropelewski and Jones and SOI of Shi and Wang respectively. Then 32 “warm phase” ENSO events and 32 “cold phase” ENSO events are identified from spring 1867 through spring 1998.

Then global temperature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ENSO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long-period global gridded temperature records from 1880 to 1997. The influence of ENSO on both tropical and extra-tropical temperature are significant in annual time scale. The temperature lags ENSO by one season in tropic, and by two-three seasons in extra-tropics. ENSO can account for about 20.6% global interannual temperature variance. But ENSO can not explain the warming trend and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global temperature over the past century.

Keywords: global temperature, ENSO, influence

全球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气候正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境内蕴藏着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但这个“聚宝盆”长期被水资源短缺所困扰,生态和经济发展均受制约。 最新气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气候正在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2009年,盆地内的地下水量新增了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升温和降水量的持续增加。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卫星遥感表明,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水位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哈拉湖面积比2005年增大7.38平方公里。 气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将继续上升,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偏高左右;降水还将继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相比将偏多5%-19%左右;柴达木等河流的径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将偏多10%左右。中国“聚宝盆”气候暖湿化的趋势还将在未来表现得更为明显。 气候变化规则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 第一,能源消费成本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构成,进而影响全球产业的布局。不同产业的碳密度、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碳密度差异很大。比如,能源业的碳密度大约是服务业的10倍,发展中国家的碳密度大约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因此,减排所引发的能源成本提高,对不同产业和不同国家的压力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消费成本比价变化有可能会改变全球能源供求的格局。气候变化规则虽不能改变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生产成本比价,但可以改变两者间的消费成本比价。一旦确立全球气候变化规则,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不再受制于化石能源的价格波动,因为每个国家(企业)都将面临减排额度的制约。这样,化石能源的现行供求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第三,围绕减排所开展的技术创新将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之一。国际气候变化规则既为减排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也将不可避免带来压力。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取决于碳密度的高低,企业盈利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取决于减排的能力大小,因而产业技术进步与碳密度会有越来越高的关联度。很多产品的性能和功效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但由于其

近46年温州市平阳县气温变化特征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8, 6(1), 71-77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8818863258.html,/journal/ojn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8818863258.html,/10.12677/ojns.2018.61011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Pingyang County of Wenzhou City in Recent 46 Years Yan Liang1, Yuxiao Zeng1, Qinfang Zhou1, Honglei Wang2 1Ping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Pingyang Zhejiang 2Rui’an Meteorological Bureau, Rui’an Zhejiang Received: Jan. 1st, 2018; accepted: Jan. 12th, 2018; published: Jan. 19th, 2018 Abstract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monthly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extreme maximum and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of th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in Pingyang from 1971 to 2016, the climate change tendency, the average moving average method, the MK trend test and the mutation analysis method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of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in Pingyang Coun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 Pingyang County is on an upward trend. In the late 1990s, it experienced two periods of “cold-warm”, and the rate of temperature increase was 0.36?C/10a, low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was abruptly changed in 1997, which was changed from a steady temperature change to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After 2003, the temperature showed a clear upward trend; extreme maximum temperature warming trend is significant, the rate of warming is 0.069?C/year. The number of high temperature days showed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an increase of 0.36 d/year, and in 2003 increased mutations; 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warming rate of 0.002?C/year,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was not. The number of low temperature days showed a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 a decrease of 0.53 d/year, and in 1989 decreased mutation; the inter-annual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seasons showed warming, of which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in autumn tendency, the smallest in winte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ean temperature series is highest in spring and smallest in winter. Keywords Climate Warming, Mean Temperature, Extreme Temperature, Correlation 近46年温州市平阳县气温变化特征 梁艳1,曾玉筱1,周琴芳1,王红雷2 1平阳县气象局,浙江平阳

无锡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无锡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日期:

无锡市气温变化特征和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摘要利用无锡市1959-2003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拟合和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无锡气温和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针对气温异常的冬季和夏季,给出了典型距平场。经过分析认为,形势场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气温演变。在分析气温变化原因时,着重比较了城市化和观测环境恶化对气温的影响。 关键词无锡市气温变化城市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P423.3+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IPCC2001完成出版的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指出,根据地面气象仪器观测结果,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 ℃,这种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我国增暖趋势与全球增暖大体一致[1-4],但是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和不同的地域特征[5-6]。1 有不少文献研究了江苏冬夏气温特征。文献[7-8]经EOF分析发现,江苏省11个地级市的冬夏气温距平场第一主分量的方差贡献达91%和95%,说明江苏省冬夏气温异常有相当的同步性,但还不是完全一致。文献[9]分析了南京地区50 a冬夏的气温特征,指出南京盛夏高温减少,冷冬几率降低。这些文献对于了解江苏气温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他们仅仅讨论了冬夏的演变情况,

对于气温年内的连续变化特别是春秋季节的变化没有分析。而且对于苏南地区的气温特征也没有专门研究。苏南地处南京和上海之间,经济发达。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经济区的区域性气候特征值得关注。无锡市地处江苏南部的苏锡常经济区中部,北临长江下游,南靠太湖,无锡市的气温变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苏南区域特征。 IPCC2001的第三次评估报告中还指出,最近50 a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有些文章[11-13]对我国城市化对气温的影响作了分析,赵宗慈[11]指出大城市增暖明显;冬季增暖,而夏季变冷。任福民[5]等指出,最低气温上升明显,特别是冬季的最低气温上升幅度最大。本文分析了无锡市气温增暖的特点,讨论了城市化和环境恶化对气温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本文使用的资料为1959-2003年无锡市及其所辖的江阴市和宜兴市共三个站逐日平均气温、日极端最高气温、日极端最低气温。500 hPa高度场为NCEP/NCAR提供的全球再分析2.5??2.5?逐月平均格点值,时间长度为1959-2003。 本文所谓的“平均”,是指将每个时间段(例如年)的逐日值(例如最高温度)累加后除以该时段的总天数得到的值。使用谐波分析检查无锡气温在整个时段上的主要周期。 2 气温的时间序列及变化特点 2.1 方差 为了了解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对于气候状况的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 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2、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测绘地图(如图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变化曲线图的解释swasky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变化曲线图的解释 气温较差亦称气温振幅。指一日内或一年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一日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称日较差或日振幅;一年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称年较差或年振幅。气温较差是辨别每个地区气候类型的重要标志之一。例如,日较差及年较差都很大的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相反,则属于海洋性气候。气温年较差是高纬大于低纬。气温日较差是低纬大于高纬,当然这是大规律(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变化如下图:①是大陆纬度年较差;②是海洋纬度年较差;③是大陆上纬度日较差;④是海洋纬度日较差。),简要解释如下。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变化曲线图 (1)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以下几条。 (a)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 (b)海陆由于海陆热特性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图中①是大陆纬度年较差,②是海洋纬度年较差。 (c)距海远近由于水的热特性,使海洋升温和降温都比较缓和,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 此外,地形及天气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同。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过程和方法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03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预习新课】(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

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818863258.html, 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周美丽 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18年第05期 摘要利用1951—2017年广西省南宁市气温资料,分析了当地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宁市近67年年平均气温、四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及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均保持一致,上升均不显著。 关键词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5-121-02 DOI: 10.19383/https://www.doczj.com/doc/8818863258.html,ki.nyzhyj.2018.05.052 南宁位于广西南部,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平均海拔76.5 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故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鉴此,文中利用1951—2017年南宁市67年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变化特征,以期为有效掌握南宁市气温变化规律,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气象数据来源于南宁市1951—2017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月值资料。季节划分: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月至次年2月。主要采用 线性气候倾向率法对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2 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2.1 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2.1.1 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从南宁市1951—2017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图1),南宁市年平均气温整体上呈现出略上升现象,气候倾向率为0.031℃/10年,该趋势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南宁市近67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并不显著。近67年南宁市平均气温均值为21.6℃,最高值出现于1998年,为2 3.0℃,最低值在2011年,为20.5℃,两者相差2.5℃。 2.1.2 季平均气温变化从1951—2017年南宁市四季平均气温变化可以看,近67年春、夏、秋、冬季平均气温分别为22.0、27.4、2 3.0、13.9℃。1951—2017年南宁市四季年平均温度变整体上均呈略微上升变化趋势,但是四季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有所差异,其中春季气候倾

近50年中国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分析

文章编号:100020534(2007)0120150208 收稿日期:2005210225;改回日期:20062072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503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CB400500)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陈铁喜(1983— ),男,黑龙江人,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研究.E 2mail :xchen @https://www.doczj.com/doc/8818863258.html, 近50年中国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分析 陈铁喜, 陈星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 摘 要:利用近50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对中国地区的气温日较差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与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平均气温时空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近50年来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其平均减小幅度为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的 D TR 季节变化特征也不相同,我国北方多为冬季D TR 下降最大,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夏季最小。在黄 淮和长江流域,以夏季和春季D TR 下降最为显著。华南地区仍以冬季下降最大。气温日较差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中高纬度下降比低纬度明显。在相同纬度带上,由于地理状况的不同,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同时,气温日较差的变化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性差异,特别在西部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D TR 变化与东部地区的差异明显。 关键词:中国;气温日较差;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中图分类号:P42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日较差(Diurnal Temperat ure Range ,简称D TR )变化的研究已受到广泛的重视。与平均温度的变化不同的是,D TR 可以反映全球和区域性的温度变化幅度特征,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气候异常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D TR 变化及其原因开始了研究,试图通过D TR 的基本变化事实和气候模式的模拟试验结果来认识其变化特征和机制,以及对全球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因此,科学家们已经将D TR 作为表征气候变化的一个新的重要指标[1~3]。中国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的温度变化特征已有较多的深入研究,并指出了温度变化的可能影响机制[4~10],也涉及到区域最高最低温度的变化和分布特征[11],但和国外研究相比,中国的D TR 研究工作尚待深入。中国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气候干旱和半干旱区及西南部青藏高原的不同气候背景,形成了中国区域气候特征及对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响应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研究D TR 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 过去50年中国地区地面观测资料,对D TR 变化的总体特征、区域差异和季节变化做了分析比较,给出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区域D TR 的响应趋势。 2资料和方法 本文所用地面气候资料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 中心编制的31个省市资料,除青藏高原、新疆地区外,其它地区选择1952—2001年50年实测资料,青藏高原地区选取1956—2001年46年实测资料,新疆地区选取1957—2001年45年实测资料。年平均D TR 的值为年平均最高温度减去年平均最低温度,季节平均D TR 的计算方法类似。为了比较中国地区D TR 的区域差异,本文按以下六个特征区计算分析D TR :东部季风区、新疆地区、青藏高原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地区和河套地区。其中东部季风地区按纬度带进行D TR 的计算,以分析其纬度变化特征。 3D TR 的区域特征 3.1 东部季风区 中国东部地区主要受东亚季风控制,以湿润和 第26卷 第1期2007年2月 高 原 气 象PLA TEAU M ETEOROLO GY Vol.26 No.1 February ,2007

全球气候变化概论

全球气候变化概论 全球气候变化含义: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 从全球来看,从1975年到1995年,能源生产就增长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应有了巨大增长。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消耗了全世界所生产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国累积排放量达到近1700亿吨,欧盟达到近1200亿吨,前苏联达到近1100亿吨。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美国是世界上头号排放大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前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国家。但从人均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而言,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效提高、节能、各种能源相对价格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趋势。几个国际著名能源机构--国际能源局、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根据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种可能趋势。到下一世纪中叶,发达国家仍将是大气中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责任者。当然,如果世界各国采取更加适合环境要求的经济和能源发展战略,二氧化碳排放

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C 二、综合题 41、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回答: (1)AB 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的曲线是_______。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 ,这是由于 。 (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 ,这是由于 。 (4)阴天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小) 。 42、读图回答问题: (1)该锋面是 锋,判断根据是 。 (2)锋面过境时,该城市天气状况如何? 。 (3)锋面过境后,城市的天气状况如何? 。 43、读某地区等压线分布图(北半球),回答: (1)在图中标出高压中心和低出中心的位置。 (2)在图中画出高压脊线(用===)低压槽(用―――)的位置。 (3)图中甲地的风向是 风,乙地的风向是 风。 (4)甲地的风力较乙地的风力 ,原因是 。 (5)如果图中的低压中心大致以每小时20km 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48小时后,乙地将出现 天气。 44、读某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 (1)图中气压中心B 是 ,C 是 。造成海陆上气压分布差异的原因是 。由于大陆上形成气压中心B ,从而切断了 气压带,使之由带状分布变为 状分布。 (2)此时D 地盛行 风向的风,E 地盛行 风。 (3)E 地此时盛行风的成因主要是 。 (4)此时亚欧大陆东部和南部地区气候特点 ,请解释原因: 。 45 、读下面“某地逐月气温、降水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数字代表月份) (1)该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 。 (2)该气候区降水最多的季节,控制当地的盛行风是 风,此时的气候特征是 。 (3)当地气温最高的季节,控制当地的气压带是 ,在它控制下的天气特点是 。 (4)当地处于一年中降水最少的季节时,我国广州市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原因是此时广州受_________ 影响。 (5)此图代表的地点可以是下列中的:______ 。 A 、上海 B 、伦敦 C 、罗马 D 、开普敦 E 、孟买 46、读下图回答: (1)该图表示北 半球(季节)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 。 (2)A点比B 点降水量 ,原因 。 (3)B 点和B 点纬度相当的南半球的C点现在分别受何种环流形式影响,B 点是 带, 降水(mm ) 气温(℃)

《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0918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的设计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的课程基本理念。同时,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因此,本课在设计时从学生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出发,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绘制、分析统计图表的地理技能,帮学生建立“气候的概念”,创设有趣的情境以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气温的变化体现了天气要素向气候要素的过渡,对学生建立气候的概念十分重要,而气候又是主要且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在地理学知识体系中有重要地位。同时,统计图表是表征气候的主要载体,阅读和绘制气温变化曲线是重要的地理实践力。气温的变化十分贴近生活,学生可以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初步了解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能够区分对天气和气候的描述。没有完全建立“气候”的概念。好奇心强,对生活有一定的观察但不够细致,积累了气温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变化的生活经验,利于探究能力的形成。由于接触地理学科时间较短,且处于易于接受直观事物的认知阶段,因此缺乏用统计图表来表征地理要素的思维习惯和技能,利用统计图归纳要素规律也有一定难度。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 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等。 教学手段:读图、绘图、小组合作等。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学生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往往在自然特征的气候要素方

关于全球变暖的调查报告

实践的主题:关于全球变暖的调查 实践的时间: 实践的地点: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关于气候变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首先是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如今生活水平提高,我们就会更加乐观,同样也会更难注意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更难让我们以积极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我从定性的调研当中获得了一些信息,我自己一直生活在苏州,苏州本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有体有着乐观情绪,大家都在买车买房,我觉得气候变化并没有让他们感受到很深刻的影响。其实气候的变化已经影响着当今世界。 一、对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大气圈、水圈、生物园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自然资源变化和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生态环境破坏。例如: (一)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海岸被冲蚀 2.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3.地下水位升高。低地被淹: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中国环境报 2004-10-19 4.旅游业受到危害

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5.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 (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二、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竞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这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由于环境变化,自然资源条件变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如人体健康、产业领域、居住环境等的变化 (一)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同时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人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全球气候变暖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

重庆市历年日平均气温变化图

站名纬度经度拔海高度页码沙坪坝29°35′N 106°28′E 259.1m 2-13 酉阳28°50′N 108°46′E 664.1m 14-25

沙坪坝气象站1951年~2013年1月日平均温度 246 8 10 12 14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 1 日期℃1951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 1959196019611962196319641965196619671968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历年日平均

沙坪坝气象站1951年~2013年2月日平均温度 2 4 6 8 10 12 14161820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 9 日期℃1951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1960196119621963196419651966 19671968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历年日平均

一天中的气温变化

昼夜温度的变化 太坪完全小学党少鹏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了解昼夜温差变化的原因,会进行科学的解释。 2.学会用曲线图分析数据,能从已有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3.能凭借已有的经验对昼夜温差变化的形成原因进行大胆的猜测。 4.尊重证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感受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温度计、黑色的纸袋、白炽灯、钟表、记录表、词典等较厚的书本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出示情境图)提问:观察这三幅图,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二、探究新知 1. 感知昼夜温度的变化。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一天中温度的感受。 (2)提出问题:昼夜温度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3)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温度变化的规律。 2. 分析昼夜温度变化的规律。 (1)提出质疑:一天中温度变化究竟有什么规律? (2)出示气温测量记录表,学生观察。 说一说:从记录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观察这几天的气温,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①提出任务:为了便于我们观察,直观的反映出温度变化的规律,任选两天的数据绘制曲线图。 ②学生绘制曲线图。 ③观察气温曲线图,交流发现。 ④整理交流,把发现记录在书上27面。 3. 探究昼夜温度变化的原因。 (1)提出问题:昼夜温度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推测。 (3)学生进行实验研究: ①教师讲解实验要求。 ②小组合理进行分工,开始实验,并做好记录。 ③讨论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记录,发现四支温度计温度的变化规律) ④汇报交流。 (4)分析实验现象,探究实验结论。 ①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思考:实验中的白炽灯相当于什么?早上、正午的太阳光照射,分别类似于实验中的哪种情况? ②结合实验分析:昼夜温度变化与太阳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与照射的距离、角度、面积等有关) 三、总结延伸 1.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2.一年四季气温不一样,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3.昼夜温度的变化对动植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课后收集相关资料。

最新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二课时

第2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材分析 重点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和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难点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式教学、发现教学法、地理迁移法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一组昆明的风光图片,请学生欣赏。图片定格在昆明的一幢普通楼房上。 通过一个“考眼力,找不同”的小活动,对比昆明和潍坊的楼房外观,设悬疑、 提问题、导新课。 板书第二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讲授新课从学生当天的着装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自然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我们把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变化。 板书时间变化日变化 承转设问气温是如何测定的?怎样直观地反映气温一天的变化趋势呢? 展示课件自制动画片《气温自述》,使学生了解气温的测定和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绘制。 结合潍坊的天气预报,学会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教师提问你感觉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在什么时候? 学生回答从生活实际出发,看图明确气温日变化规律。 学习归纳一天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它的气温日变 化曲线弯曲就明显。 承转过渡请学生从四季服装的变化入手,明确气温不但在一天中有变化,在一年内也有变化。 教师讲授我们把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年变化 板书年变化 迁移学习能否用气温变化曲线图表示气温年变化规律呢?在学习绘制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基础上,用同样的方法,利用学案提供的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学生活动分四个大组,分别画出悉尼、巴马科、潍坊、格陵兰四地的年变化曲线图。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展示课件悉尼、巴马科、潍坊、格陵兰四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学生活动读图分析:1、悉尼与其他三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有什么不同? 2、每个地区的最高月气温和最低月气温的差值是否相同?结合气温 年变化曲线图,明确气温年较差的概念。 3、它们分别属于哪几个温度带?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4、计算一下各地的年平均气温。 承转过渡仅仅四个地区,气温就差异那么大。说明气温不但存在时间变化,不同地区的

世界气温的变化规律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七年纪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部分中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第二课时,着重介绍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本课是在第一课时学习了“气温的变化”后的自然延伸和发展,本节与第三节《降水和降水分布》是并列关系,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为下一节学习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提供必备了的知识,所以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地理课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因此教材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教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更重要的是内容处理的基本模式是利用地图分析、归纳内在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的这一优势。 二、说教学对象 通过近两个月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地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好奇、好动、好表现是这一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在前阶段学习过纬度、海陆分布等知识,上一节刚学过的气温变化知识,是学习本节气温分布知识的基础,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加上他们的抽象能力还不强,因此,在教学中,要扬长避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让学生想观察,敢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应用气温分布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分布的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鉴于本节知识的重要性,为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等基本理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启发式读图法。 六、说学法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温室气体的来源: ●化石能源燃烧活动(二氧化碳等) ●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二氧化碳和甲烷)●工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 ●农业和畜牧业(甲烷) ●废弃物处理(甲烷和氧化亚氮) ●土地利用变化(二氧化碳)

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和目标 一、策略和目标的选择 温室效应具有很强的滞后特性。在科学家们研究的基础上,UNIPCC将各种假设条件组合成四种方案,然后对各方案下的GHG排放量及21世纪的地球温度变化作了预测:方案1:按目前GHG增长速度排放,不作任何控制。结果每1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0.3。方案2:停止砍伐森林、用天然气代替煤和采取能源保护措施。结果每1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0.2。方案3:逐步实施日益严格的削减GHG排放量措施,以及用可再生能源取代矿物燃料。结果每1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0.1。方案4:与方案3内容相同,只是比它削减和取代的程度更高而已。结果气候变暖趋势将最终趋于稳定。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预测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在这些变化的地区分布方面。对于方案1而言,不同纬度地区,夏季和冬季的温度变化都有所不同,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撒哈拉和地中海地区。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制定适当的控制策略,既是必要的,也是相当困难的。国际上在制定这些政策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如下各项因素:一是气候变暖在全国或地区间的影响及其带来的损失是不同的,有的甚至会产生效益;二是各国对GHG的排放量负有不同的责任,如1988年美国、日本、中国和印度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5.34t、2.20t、0.56t、0.20t;三是直接削减排放量与采取适应性的预防投资这两种策略,其相对费用和效益的国家间分布不尽相同,应对严重依赖矿物燃料的国家采取特殊的政策;四是由于行动和效果之间的时滞是长期的,变化与结果之间又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所以策略的选择要考虑风险因素。 要作出正确的策略选择,必须首先对减缓气候变暖的相对费用和效益作出估计。一般而言,防止气候变暖的费用随着GHG削减量的提高和削减速度的加快而增加。可接受的变暖水平可以通过比较费用与效益的方法,将现在做出的牺牲同未来获得的效益相权衡来确定。 对于是否采取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行动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科学家们大致提出三种策略:第一种策略主张“等着瞧”,现在什么都不要做。因为全球气候变化有许多确定性的因素,如果不能提供更多的其他证据,那么现在采取行动可能是徒劳的。尽管现在什么也不做的策略似乎更应受到谴责,但它可能有助于将来找到更好的费用有效的解决办法,最终必须做出的决策会因信息更完备而提高了决策的质量。可是,什么也不做会增强损害性变暖效应,决策迟延可能会造成代价更高的损失。第二种策略主张执行稳妥的预防性策略,虽然会增加一些费用,但可降低将来采取措施的费用。第三种策略主张立即采取严厉措施,稳定或降低GHG总排放量,当然这比前两种办法费用都高。从对控制GHG排放的费用效益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每一种策略和第三种策略都不足取,只有第二种策略比较符合大多数国家的情况,特别是那些承受力较小但又可能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 通过多年谈判,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终于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到2000年使发达国家的GHG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上。1997年第二次公约缔约国会议又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6种受控温室气候,明确了各发达国家削减GHG排放量的比例,并且允许发达国家之间采取联合履约的行动。发展中国家的GHG排放目前尚不受限制。 二、需要采取的行动(略) 为招待稳妥的预防性策略和目标方案,需要加强信息收集和科学研究,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并积极寻找替代能源。 三、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手段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提到的及一些国家采用的控制全球气候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