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确处理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正确处理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正确处理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正确处理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第一章

社会矛盾问题日益凸显的主要原因

第一部分内容是社会矛盾问题日益凸显的主要原因。胡锦涛总书记对于目前中国这样一种历史的地位做了一个比较准确的概括,认为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还有的人在胡锦涛总书记概括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种新的概括,认为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

第一节

社会矛盾凸显期的表现

社会矛盾凸显期是这样的,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前景巨大。大家知道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人均GDP已经从改革开放初200多美元增加到去年的3680美元。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是巨大的,包括方方面面,现时间我们不可能详细的展开。

我们看几个图片,我们看到画面上中国的高铁,今年忽然我们国家的高铁是世界第一了,无论是运营里程和在建里程,以及技术都是世界第一。三峡大坝是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工程建设本身投入了3000亿,移民安置先后要投入2000亿,总计5000亿以上的资金。神州七号,我们国家太空人可以在太空上行走了,而且飞行器已经抵达月球了。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我们看巨浪型导弹,我们国家远距离的战略性导弹可以覆盖世界任意地点。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发展壮大,是国家举世公认成就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对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怎么高估都不过分,不夸张的讲,这是自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看到中国现在的社会矛盾问题越来越凸显,已经开始广泛影响到中国发展的全局。近几年来,一直到“十二五”规划,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矛盾问题,认为我们国家现在要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要主动积极的处理好人们内部矛盾。胡锦涛总书记是这样说的: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这是对现实问题的一个概括,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发展的潜力巨大,另一方面社会矛盾越来越凸显。

这是一批失地农民走上街头,我们看他们打出的口号“还我家园”等;这是一批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把老板或者(工头)抓住让他们游街示众;这是前几年贵州省瓮安县集体事件,大批的民众走上街头,捣毁公安局、捣毁县政府、县委。这都是社会矛盾问题日益凸显的一种表现。

第二节

社会矛盾凸显的原因

我们现在要面对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会日益凸显?原因有很多,但是作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项:

第一个原因是巨量的事情被挤压在相对有限的时空当中。我们看短短三十年、未来的二三十年,我们国家几十年所走的历程,是别的国家可能需要一百年、二百年发展的一些内容,我们集中挤压在了一段时间当中。与先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社会要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完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与其他大部分后发展国家和地区相比,要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简单来说,中国面临的事情就是时间紧、任务重,巨量的事情必然会造成方方面面的不平衡现象,会造成广泛、复杂和突出的种种社会矛盾问题,这是第一个原因,我们国家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发展的不平衡,甚至可以说是极为不平衡。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行业之间出现十分明显的不平衡现象,这就使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矛盾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这样就必然有矛盾的凸显。我们可以看一下图片,由于发展不平衡,我们可以看很多方面,细说的话可以谈很多内容,但我们这儿没必要谈很多内容。我们就看一张图片,也就是灯光卫星图,从卫星上拍的地球表面,我们国家灯光的情况,灯光越亮也就是发展程度越高的地方,灯光偏亮甚至没有

灯光的地方就是发展程度不够、欠发达的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在东部特别是东南部我们的国家灯光非常明显,一片灯光。在西南部大西南灯光偏弱,有些地方黑茫茫的一片,这就可以看到发展不平衡,可以用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国家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强烈的经济利益冲动。随着国家这几年来社会成员人性化、社会趋向的形成,这一时期中国民众,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现在,对于这样富裕而稳定的生活表现出极大的渴望。要实现这种目标,富裕而稳定的生活,那么自己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所以中国现在民众普遍表现出一种比较强烈的经济利益冲动。

在这种强烈经济利益冲动下必然会释放出巨量的社会能量,而巨量的能量一旦释放出来,如果整合不好就会形成巨大的社会冲击力,从而造成大量的社会矛盾问题。这跟以前的社会不一样,比如说改革开放以前,对于经济、生活,经济利益的冲动应当说是微乎其微。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国家所倡导的是道德化、理想化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情绪。

比如说当时我们要求每个人都要向王进喜这样一个劳动模范学习,我们看这是劳动模范王进喜,在发生井喷的情况下,井喷情况很紧急,他跳到水泥池里用身体当作搅拌机以制服井喷,这么感人的画面。这是文革以前一张粘贴画,一个小学生在马路边捡到几分钱,交给警察阿姨手里面,这个图片不是警察叔叔而是阿姨。这是强调高尚的、道德化的这样一种行为趋向,而把重视物质利益当成一种不健康的异端邪说来看待。

实际上社会在强调理想主义的同时也是倡导了一种禁欲主义,认为人的欲望是有罪的。我们知道一个社会对人们来说,它要求每个人都做到完全的道德化、理想化,是很难做到的,相信劳动模范,少数人能够做到。但如果要求大面积的民众、甚至所有的民众都完全成为一种道德化、理想化的楷模,这恐怕是不现实的,难以实现的。因为它完全不符合人的本质要求,特别是人性化、普遍化的这么一些东西。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以前的社会倡导的一些行为方式或者是行为目标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不适合民众的需求,随着改革开放逐渐的淡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现在新的经济利益开始冲动了,在人们完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忽然就介入了这样一种利益冲动、利益行为当中,就使得这些崇尚财富、拜金主义行为跳到了一个极端。

我们可以看到这张图片,这是一个富家女所习惯的生活。我们看周边,她叼着香烟躺在沙发上很舒适,旁边都是用钞票堆起来的一种景色,这是对经济前所未有的一种渴求、重视。这是前两个月北京一个加油站,有一个骑摩托车的人翻车了,他背了一大包钱,钱就散落到地面上,大批的行人都在抢钞票。就说明经济利益冲动,特别是对于民众、对很多阶层来说都有这样一种趋向,强烈的利益冲动。这意味着大量社会能量被释放出来,这些释放出来以后如果整合不好的话,那就会造成种种的社会矛盾问题。

社会矛盾问题日益凸显的第四个原因就是社会经济领域往往缺乏正常的规则和秩序。我们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而急剧转型的社会有个很明显的特征,这就是旧的规则体系不是很管用了,而新的规则体系还没有系统的建立起来。从正义上讲我们社会正处在规则的真空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对很多社会成员来说,他就没有这种习惯遵循于某种规则。他会按照自己行为趋向、利益的驱动,自动去做事情,哪有好处、有好事情就往哪集中。

这是西北部一个城市的一些铁道,当地铁路局和铁道暂时停止使用改线了。我们看到一批城乡居民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到那儿撬铁轨,估计撬了以后能卖点零花钱。南方某师范大学一个艺术系的女学生,在闹市区自己展开一个广告牌,上面显示她是宋祖英的小师妹。下岗了现在没有工作希望被别人包她,被别人包养她觉得也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

既然没有规则,我们知道社会被释放的能量,刚才我们谈了在经济强烈冲动之下大量能量就会被释放出来,那么释放出来以后对于一些社会成员来说,往往是无章可循。这样进一步就会产生什么呢?形形色色的抵触和冲突的现象,从而形成了大量的社会矛盾问题,这是第四个原因。

社会矛盾问题日益凸显的第五个原因,这就是社会不公现象十分明显。对一个国家来说,社会公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个国家基本制度设计和安排的基本理念依据,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当然我们不否认,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们国家不少人盲目追求GDP,这就使得社会公正问题成为一个大问题,社

会不公现象十分明显。

比如说我们国家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而且是加速扩大的趋向,基尼系数越来越大。按照官方公布的数字基尼系数是0.47,但是按照许多学者根据一手的调查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实际上是突破了0.5,已经进入到世界上比较明显的不平等的国家行列。再比如说我们国家城乡差距世界第一,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9年我们国家的城乡差距是3.33倍。但是按照绝大多数学者根据一手的调查认为中国现在实际城乡差距是5倍到6倍这么一个区间。

另外,我们国家地区之间的差距、行业之间的差距是越来越大了,我们可以看几张图片,贫富差距这样一种对比,这是山西一个煤老板举行婚礼,请其他煤老板给他庆贺。我们看到这些豪华车,这些豪华车拿到美国纽约都是吸引人们眼球的。而这是在中国,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算发达的城市当中的一种风景。有这么多豪华车辆,形成这么一种豪华的方阵。

我们再看城市当中还有一批人,岁数比较大的老大妈、老大娘,她们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对比度实际上是太大了。几个富人在吃饭,不是面包,是大闸蟹,一只就要百八十块,横着一行、竖着一行,这多么大的一个阵势啊。再看农村,特别是大西南、大西北一些农民老大妈、老大娘吃什么?是天壤之别了。

我们看现在贫富差距是多么大,贫富差距对社会是十分不利的,心理学一些相关调查发现,它是一个常识性问题。它的调查说明一个什么常识性问题呢,说明一个社会当中,如果处境不好的人集中到一起进行调查,发现处境不好的人一般的来说或者大多数把原因推向外面,外向归因。为什么处境这么差?就是社会处境太差、社会不公道,我碰上了一个对我不利的时代。心理学调查对一些处境比较好的人成功的归因,为什么这么成功?进行归因发现处境好的人归因的时候是内向归因,跟处境不好的完全相反,为什么成功了?因为我努力、我有才华所以我成功了。

我们想如果处境不好的人是很大面积的话,这就意味着什么呢?大批大面积的社会成员都会把原因归因于社会,是社会不好,对社会产生不满、积怨,再严重者就可能是一种仇恨了。所以由此可见,社会不公现象必然会引发大量社会成员的不满情绪,这就会直接促成大量社会矛盾问题的凸显。

简而言之,大致是出于以上五个方面的原因。在我们国家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日益凸显。

第二章

社会矛盾问题的主要特征

第二部分内容,我们谈一下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的主要特征。特殊的时代背景这样一种条件,就使得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呈现出一些特有的特征。跟别的国家和别的地区比的话,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非常明显的,具有一些自身独特的表现。

第一节

民生需求重于政治诉求

第一个特征是民生需求重于政治诉求。简单来说,人们对民生更看中,相对来说政治诉求也有,但是相对来说还不是那么看重。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可以说大多数都集中在与基础性的民生或者是与民众切身物质利益直接相关的部位,与别的国家或地区相比这点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现阶段民众对基础的民生问题表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视。可以说大量的社会调查几乎都一致的显示出这样一种情况:中国民众现在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一般来说是集中在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部门,比如说就业难、社会差距过大、社会保障滞后、教育、住房等问题。而被人们比喻成“新的三座大山”,也就是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问题,更是对广大的工薪阶层、农民阶层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产生了十分广泛的不利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中国民众对于基础性的民生问题,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另一方面却是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明显的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来源于民生方面的社会矛盾问题必然会大量出现。相比之下中国民众在政治方面的一种诉求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相应的有政治利

益诉求所引发的社会矛盾问题不可能成为数量居多的社会矛盾问题。

我们看到这样一种民生状况,很多人的住房状况这么简陋,他们肯定迫切的要求改善基本的民生问题、住房问题。对于西部地区农民家庭来说,摊上一个重病号的话就会一贫如洗。所以说中国民众对基础民生问题感兴趣,被强行征地拆迁以后到底到哪住心里没底。所以他们对民生问题有迫切的要求,又满足不了,那必然会形成种种的社会矛盾问题。

我们看别的国家,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民众对什么感兴趣呢?民主化。民众的政治诉求往往是整个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他对政治特别热情。这是在印度,搞选举的时候,正在进行投票,我们看到排着长队,这么热闹、拥挤,很认真的投票。这是泰国的红山军大打出手跟警察在那儿对质,他们对这样一个问题感兴趣。

而对于发达国家来看,他们民众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呢?他们最感兴趣、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呢?环境、生态的保护,环境、生产的保护怎么样。再比如说较高福利水准的维持,福利水准一旦上去之后不能掉下来。有的国家福利水准很高了,高到一个可能不大合理的地步了,比如说西欧有的国家,失业救济金拿的是最高标准的。失业救济金那个人拿到多少钱?得到的这一块是在职工人平均工资的6倍,显然很不合理。他都不干活了,拿的收入比在职的平均数高出5倍,这明显不合理了。虽然不合理,但是人们一旦拿到这种福利收入,管它合理不合理,就会觉得这是自然应得的一部分,这就是自己利益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时如果让福利水准降下来就很有可能引起社会骚乱,人们不愿意拿出来,觉得是自己的为什么拿出来?觉得自己合理的利益受到侵害了。这种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往往后引发很多骚乱。这个福利的问题解决不好的话,而且福利水准对于北欧国家来说不是不够的问题就是太高的问题,影响这个国家发展的后续动力,影响人们工作积极性,干多少都是拿这么多福利水准,不愿多干活。实际上有的国家为了提振本国的效率适当降低一下社会福利,有这个举动的话就可能引起社会骚乱。再比如说发达国家对什么事情感兴趣?民众关注的问题,就是种族歧视的问题。种族不能受到歧视,如果受到歧视就不行,发达国家往往就这些问题产生了一些社会矛盾问题,这跟中国跟不一样的。

第二节

官民矛盾比较突出

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的第二个特征是什么?官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现在调查可以显示,在各个矛盾对应体当中官民矛盾排在第一。第二是什么呢?贫富差距;第三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特别是劳资这种矛盾。官民之间的矛盾排在第一了,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跟别的国家很不相同。比如说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我们知道当时矛盾第一个毫无疑问的是什么呢?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是最尖锐的、最对立的。而我们国家不是,是官民矛盾居于最突出的位置,甚至是第一的位置。

中国现阶段官民矛盾之所以比较突出,这是由特定的社会转型背景条件所决定的,一方面我们知道民众对于政府有着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惯性依赖。中国民众有什么事儿不找市场、不找法院,而直接找政府来解决。另一方面,政府对民众承诺并且实际上也承担了大量的、几乎可以说是难以胜任的无限责任。他可以承诺一切为民众着想,承诺的很多,负无限责任,承担着无限责任。这些不可能都实现,不可能都兑现,毕竟精力是有限的。另外地方官员在执行公务的时候,在公共活动的时候有些方式欠妥当,甚至是非常欠妥当,这会引起民众的一些不满的情绪。

我们看到这张图片,这是什么呢?城管正在进行他们所说的执法行动,看大打出手。这是一本城管执法操作务实的教材,这是某个省级单位出版的一本教材,上面写着“采取反暴利抗法的局部动作”。他是怎么采取局部动作的?他们教给城管队员“要注意使相对人(当事人)脸上不见血、身上不见伤”,就是内伤;“周围不见人,最好不要有证人,还应当以超短敏捷的连环式动作一次性完成,不留尾巴,一旦进入实施,组织动作一定要干净利落不容迟疑,要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这是正规教材,教给人用如此的手段对付我们国家民众。我们国家承诺过要全心全意为全体人民服务,这样的做法能不引起民众的抵触吗?能不形成社会矛盾问题吗?

再比如说,在前几年南方某省县委书记,后来当上市委常委被双规了。南方的一个县叫嘉禾县,拆迁规定

好了一种时间表,要求本县的公务员全部都要介入到这个拆迁当中。如果哪家有亲戚该拆迁没有被拆迁,任务没完成好,这个县里的公务员家有亲戚是被拆迁户的,有亲戚关系的公务员就要被辞退,完全不讲道理了。它最有名的口号是什么呢?县委书记提的口号,是“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们就让他难受一辈子”,这是他著名的口号。县委书记查出来有问题,结果已晋升到市级干部了,有经济问题给双规了。

我们看到有记者去采访某个地方强行拆迁征地,我们看到记者被强行的扭送撤离现场。还有基层单位计划生育提的口号,我们在墙上看到,在墙上都写出来“该流不流”,就是该流产的不流产,“扒房牵牛”,就是把房子给他拆了,牛给他迁走。这种做法跟民众必然会产生对峙,我们看到官民矛盾非常突出,跟别的国家相比是非常突出的,民众对政府有惯性的依赖,同时政府承诺了要负有无限的责任,有的时候他做不到。另外,一些基层官员的具体行为往往侵犯民众的利益,一方面政府抱了一个热罐子,另一方面得不到满足,甚至利益被损害,这样官与民之间必然会产生大量的这种社会矛盾问题。

第三节

个案化问题容易演化成为整体化的矛盾

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的第三个特征就是个案化问题容易演化成为整体化的矛盾。现阶段很多矛盾本来是非常个案化的问题,弄不好就变成一种影响涉及面非常大的、整体化的、一种区域性的社会矛盾问题。社会矛盾问题目前在中国往往表现出一种连带性的、迅速扩张的特征。比如说2004年的时候西南某市有一个人冒充公务员,就是一男、一女穿着比较像样,在路上走的时候被一个农民工用扁担撞了一下,这个男的就不高兴了,挥拳就打。女的在旁边加油,说谁打他一巴掌我给他几块钱,谁踢他一脚我给谁多少钱。男的一边打一边说我是区政府的,打了没问题。他不说区政府的还好,一说这个旁边的人就不干了,觉得太仗势欺人了,最后围的人越来越多,围攻区委、区政府,最后形成了当时很大的群体性事件。一个偶然的治安性事件就引发成一个规模比较大的事件。现在屡屡发生开着豪华车的富人撞了一个穷人,引发摩擦、群体事件等,这样的东西是屡见不鲜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种特征,就是个案化的问题会引发成一种整体上的矛盾,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国家的社会矛盾问题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基本的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这就使得为数不少的社会成员,尤其农民群体当中的许多成员产生一些积怨。既然有积怨,有的人遇到这种现不由自主的要发泄自己的不满和积怨。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中国这些年来互联网等先进信息传播手段的扩散与放大的作用,有这样的因素。我们知道现在中国互联网发展非常快,已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截止到2009年年底,移动电话达到了7.2亿。网民总人数,按照现在来说是今年上半年是达到了4.2亿人,这么多人,网络手段这么先进,这对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国外学者认为,中国如果没有互联网、手机这种信息传播手段的话,中国增加的财富将会缩减50%。我们看信息传播手段在日常生活当中起重要作用,而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是一面。

但我们看到另一面对中国社会矛盾来说,我们看到很多人通过这种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像过去相对来说比较封闭的社会,知道的人不多),忽然群发短信,网上帖子一出来,多少人关注这个问题,这个事件在那个城市忽然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很多人知道。有人来赶到这儿看热闹,看热闹情不自禁又卷进去。

所以说互联网传播信息手段对社会矛盾的产生和扩散形成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负面影响要大于有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碰到这样一类社会群体事件,政府要在第一时间内迅速发布最准确、及时的消息,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缓刚刚所说的信息传播手段所造成某种负面的影响。客观上来讲,有些手机短信或者互联网发一些帖子传播、传达某些信息的时候并不是恶意的,大多数人不是恶意的。就是消息不准确,消息来源没有,只好按照自己的一些想象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信息不足就引起某种的扭曲,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扭曲,最后形成一种虚假信息。想消除虚假信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政府在第一时间内千万不要隐瞒所知道的信息,要及时的发布。从这种意义上讲,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段把一种可能的负面东西变成一种正面的东西。

第四节

利益诉求方式相对温和

中国阶段社会矛盾的第四个特征就是利益诉求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温和的。在中国现阶段除了少数极端民族主义、派别合流的一些事件之外,除去个别地区极端暴力事件以外,总体而言应当承认,就大多数民众利益诉求方式而言,仍然是以温和方式为主,激烈的利益诉求方式只是少见的现象,非常少见。相对来说跟别的国家比非常的温和,与别的国家同时发展阶段,民众的利益诉求方式相比的话是非常温和的。

这些温和的利益诉求方式大多数表现为什么?和平的请愿方式。比如说上访现象,比如说散步,再比如说一些民众采取静坐的方式等。我们看一张图片,这些农民工工资被拖欠,我们知道农民工本来就没什么钱,经济收入微乎其微,就这么点工钱。过年的工钱被拖欠对于农民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人类的基本生存。农民工没有采取暴利激烈的行动,而是拿着被褥把老板的汽车围起来,把一辆奥迪车围起来,不给工资老板的车开不走这么一种温和的方式甚至是可怜的方式来进行自身利益的维护。

还有一些民众遇到一些事情时采取什么方式?遇到不公道现象的时候他们采取什么方法维护权益?他们采取散步方式,不是游行。他们认为游行怕被定性为非法活动。散步的距离比较远一点,可能从几百里以外的城市往北京散步。我们看北方的一些城市国企要改制,工人觉得不合适要散步,从北京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往北京走。当地的城市一听到这个消息赶快拦路阻截,好言好语的把他们劝回去,非常温和的方式。某一个副省级城市下面有一个市是县级市,很多农民土地被征用了,但是征用的补偿费用没有发给农民,或者说没有足额的发给农民,结果出现了上千农民到市政府下跪的现象,很壮观的,千人以上的民众去下跪,这是最温和的方式。结果市长还不见,几天都不见,结果那个市长被撤职了。

类似这种利益诉求方式虽然会对整个社会民众心里有一定影响,但是对于整个社会安全运行来说没有形成全局性的动荡,仍然是在可控范围之内。这种现象跟别的国家,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后发达国家(现代化起步阶段)来说有着不小的差别。我们再回到马克思时代,法国工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对资本家进行抗争,甚至走上街头,武装起义推翻了现有的政府,用非常激烈的方式而成立了巴黎公社。再比如说韩国现代化的起步,一些工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武装警察、甚至军队阻拦、阻隔情况发生蔓延,我们看到工人和武装警察、军队大打出手的现象。

为什么中国民众利益诉求方式显现出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有这么几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人心思定。人心普遍的思定,已经成为中国各个阶层广泛的共识,很多国家很少像中国热爱、热衷于稳定的。我们知道在1949年以前我们国家外患严重,别的国家在欺虐中国,就是让中国国家不稳定。日俄战争两个国家在中国的地盘开展,世界上哪有这种情况,打仗就去俄国或者日本领地打去,竟然在中国东北地区开战,把中国打的一塌糊涂。

建国以后中国情况稳定了,国家统一了,民族独立了,但是由于当时政治问题,政治运动此起彼伏社会很不稳定。我们知道社会一旦不稳定,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没有赢家都是输家。所以经过这一百多年,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民众空前的重视社会稳定的问题,就怕陷入一种动荡的状态,共同维护这个稳定。这是第一个原因,所以人们不愿意采取激烈的方式去进行利益诉求。

中国民众这种利益诉求方式温和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中国民众进行利益诉求的时候选择的是理性的行为方式。可以说中国民众总体来说是十分理性的,他们在考虑重要问题的时候,总是要考虑目标的达到与成本的付出这两者之间对比的问题。所以他们一方面考虑要让自己的利益诉求得到一种表达,甚至是一种充分的表达。这样他们往往会采取某种压力使得问题影响增大,让政府知道这个事件很重要,并且很认真的介入这样一件事情的解决。另一方面民众还要考虑要小心翼翼的躲开违法的嫌疑,这样减少自身的风险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这样一来各种各样温和的利益诉求方式就成为中国民众当事人现实的选择。

我们国家现在跟别的国家相比还有一个优势性的方面,就是社会矛盾扩散的时候,它不至于扩散到一个极端、采取非常激烈的方式。有几个不幸中的万幸就是有几种东西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一个是极端的意识形态,一个是极端的种族主义,还有一个是极端的宗教信仰,这样三种方式都会导致极端的冲突行为。因为在这个极端历史形态下,极端种族陷入战事情节当中,极端的宗教信仰一旦掌控整个社会,那么其中有一

方就会不把对方当人看待,从肉体上要消灭对方,这样一来什么残忍的事情都可以做出。

但中国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这样三种情况现在在中国是一去不复返或者是不存在的。比如说极端意识形态,极端意识形态一旦发生我们国家过去有惨痛的教训,都把对方看成是一种阶级敌人,对阶级敌人怎样的暴力活动都可以。我们看文化大革命,红色的海洋,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某个人提出某种激烈的想法,很有可能会得到相应很残忍的打击,甚至是一些革命的元勋、功勋会遭到批斗、谩骂、毒打。这是极端意识形态,在中国已经彻底一去不复返了,以后很难重现,基本上可以说是排除这种可能性。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极端的种族主义,要把自己的种族看成是整个人类第一,典型的代表就是纳粹,希特勒纳粹。他把热尔曼人视为优秀的民族,热尔曼人种是最优秀的,其他的民族只配给热尔曼人服务。比如说斯拉夫人只配干什么呢?种地,或者为热尔曼人提供其他种种服务的这么一批农仆性的民族。纳粹把犹太人视为最劣等的民族,认为这个民族的存在对这个世界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怎么蹂躏、打击、杀戮都在所不惜,特别是奥斯维辛集中营,我们看到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屠杀。

还有一种就是极端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一旦开头的话,就会让一大批信徒走火入魔,这是讲极端化的,不是讲一般情况。就会把异教徒当成一种什么东西呢?一种对整个社会安全形成危害的、不利于这种本教教义实施的一种不安分的这么一批分子,或者一种敌人而予以杀戮、屠杀,什么激烈的行动都会采取的。好在中国来说,三种类型:极端化的意识形态、极端话的种族主义以及极端化的宗教信仰在中国现在是已经没有了。这一点是在中国发展当中非常有利的一个因素、一个现象。

第五节

解决社会矛盾的两难境地

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的第五个特征就是解决社会矛盾问题的两难境地。在中国现阶段,人们解决社会矛盾的问题往往会容易陷入两难的一种境地,在解决这种社会矛盾问题的同时,却往往会加重了另外一种社会矛盾问题。换句话说,社会矛盾问题会呈现此起彼伏的现象。

这样的两难,典型的问题是什么呢?房价的问题。房价如果不加限制任意演化的话,对于没有房子的来说将是一场灾难,他们买不起房子。我们知道安居乐业,连一个基本房子都没有的话,你说他能心里安定吗?这个社会是很不稳定的,不能让房价任其飙升、任其飞涨。所以要把它要稳定下来,如果采取很激烈的行动,让房价急剧暴跌又会产生一种什么情况呢?对于一些有房子的人,特别是在房价比较高的时候,这些按揭买房子的购房者来说,那财富是意味着什么?大幅度缩水。这一缩水辛辛苦苦打拼挣的那一点钱缩水了,财富缩水了他们又会产生不满的情绪,所以往往出现按下葫芦起了瓢这么一种现象。我们需要立足于公正的精神、理念去制订政策,同时在处理问题上一定要运用足够的智慧,这个两难境地是经常会发生的。再比如说劳动者基本权益保护的问题,我们不得否认在不少地方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比如说工资过低,再比如说其他的安全、卫生条件都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这样一些基本的权利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假如说我们强调对劳动者基本权益保护,让他进行非常完全保护的话,那么对企业家来说可能又会遇到一些麻烦。因为我们国家大批的企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很低,特别是制造业行当利润是很低的。跟房地产行当不一样,大批的制造业利润很低。

这个时候如果大幅度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的话,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挤压甚至是严重挤压,那么这样的话就会影响企业自身发展的活力和它的效益,这是两难。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必须保护,同时企业也要有空间,这是个两难。怎么处理好?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基于理念来把两难境地解决好。这是对中国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考验。

第六节

社会矛盾的生长空间很大

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的第六个特征,这就是社会矛盾问题的生长空间很大。从社会矛盾问题演化的可能性角度来看,生长空间非常大,现在只能说是刚刚开始不久,远远没有达到极值。我们至少可以用一方

面的数字来说明这一点,矛盾问题生长的空间很大这一条。

我们现在要特别注意的是什么?就是劳资纠纷的矛盾和冲突。从1997年到2006年十年间,全国劳动争议受理的案件迅速的增加,每年的增幅在20%以上。我们知道GDP依9.7%、10%左右的速度递进,劳动争议案件是以20%的速度往上增加。2008年更是划时代的一年,2008年当期立案的劳动争议案件比2007年增加了98%,几乎是百分之百了。

为什么现在社会矛盾问题生长空间很大,不仅仅是两方面的原因,有很多原因,我们这是突出说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说未来劳资矛盾问题将会越来越凸显,原因很简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城市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农村当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比例是急剧减少,二、三产业劳动者的比例急剧上升。所以劳动领域覆盖的面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而我们国家对于劳动者的保护应当说是远远没有达到起码的期望值,大量的劳资矛盾问题会出现。

再一个原因是什么?我们国家民众现在在不少方面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对待,比如说强行征地、拆迁等。我们知道国家民众的维权意识、法治意识在增强,他们越来越不能容忍合理的权益被侵犯。一方面是他们法治意识越来越强,必然会产生维权意识强,法律意识强就会造成大量的社会矛盾,所以生长空间是很大的。另外一方面还要考虑进去,历史性问题倒找的行为会出现,现在已经出现了,将会大批的增加。

过去我们国家,比方说在处理一些跟民众利益有关的一些事情的时候经验不足,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还不是法治时期,有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阶段。现在民众有法律意识、法律常识了,知道以前的利益被损害了,到头来进行追诉性的维权活动。国有企业转制、买断工龄、复转军人、强行征地、拆迁等遗留下了问题。那么民众随着法治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反过头来要倒找维权活动。

这些因素集中起来,从外观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生长空间非常大,这就要及时做好心里准备和政策的预案。这是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这样一种情况。这是比较典型的图片,这是一个叫张海超的农民工,自己肺有问题要求企业主赔偿,企业主不承认,自己花钱开胸验肺。把胸打开证明肺是真正有问题,然后进行维权。我们看到这是矿难以后的状况;这是农民工手指被切断了,基本权益没有得到维护,必然要进行自身权益的维护。这样就会造成社会矛盾,客观上来讲,社会矛盾问题空间就大了。富士康连续十几跳;这是追讨工钱一个女农民工,如果工钱不给的话就要跳楼。

第三章

中国当今社会矛盾问题的几个判断

第一节

常态的、一般性的社会矛盾问题

第三部分我们谈一下中国当今社会矛盾问题的几个判断,我们谈到这么几个小问题,细分到几个小问题,第一小问题目前社会矛盾问题实际上是属于常态的、一般性的社会矛盾问题,这是第一个判断,我们从严重性程度角度来看,可以把社会矛盾问题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一般性的社会矛盾问题;第二种类型是比较严重的社会矛盾问题;第三种类型是严重的可以说是具有颠覆性的社会矛盾问题。

一般性的社会矛盾问题怎么表现的?一般性的社会矛盾问题具体表现为个别的地区有可能会出现零星骚乱的现象等。就一般情况来看,一般性的社会矛盾问题对社会尽管会形成一些冲击,但还不至于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危害。社会矛盾问题属于可控制范围,社会政治和经济能力能够保持常态运行和发展的局面。一般性社会矛盾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甚至是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可避免的现象。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甚至可以把一般性社会矛盾问题当成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常态现象来看待,我们基本定位属于社会矛盾问题,属于一般性的社会矛盾问题。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没有必要的见到社会矛盾问题就惊慌失措、大惊小怪,一般性的社会矛盾问题存在是很正常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矛盾,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是怎样的?一是能够包容一般性社会矛盾,二是有能力解决这些社会矛盾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是这样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社会主

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社会一边解决这个问题,一边达到和谐的地步。

第二节

有可能演化成为比较严重的社会矛盾问题

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的第二个判断这就是:有可能演化成为比较严重的社会矛盾问题。现在是属于一般性常态的社会矛盾问题是不言而喻的,这种情况进一步的趋势是有可能会演变成为比较严重的社会矛盾问题。比较严重的社会矛盾问题表现为公众的心理、群众的心理普遍存在比较紧张的状态,一些地区有可能会出现一些规模化的社会骚乱问题现象等。这样一些社会矛盾问题对于正常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会延缓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不过还不至于特别担心。尽管它会造成种种不利后果,但是它不至于造成全社会动荡局面,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可能继续持续下去。

为什么说现在中国社会矛盾问题有可能演化成为比较严重的类型?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解释,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社会矛盾问题积重难返,前些年我们对社会矛盾问题重视不够,所以是积重难返。在短时期内很难出现根本性的好转,而且按照他们自身的发展逻辑很有可能进一步的膨胀和加重。同时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未来也会出现一些常见的社会矛盾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我们有判断,说未来有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社会矛盾问题。它跟一般性社会矛盾差别是什么呢?我们看一般社会矛盾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了,目前已经出现了。那么能不能演化到比较严重的地步呢?是有可能的,但是处理好的话,这种可能性会降低。

第三节

严重、颠覆性的社会矛盾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很小

对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第三个大的判断是严重的、颠覆性的社会矛盾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很小。严重性的社会矛盾问题一旦形成,社会、国家就会出现严重的动荡局面,社会经济发展将会遭遇到严重的挫折,以往大量的发展成果甚至会毁于一旦。拉美一些国家以及前苏联被解体这方面就是典型的案例。

严重的颠覆性社会矛盾的形成,它需要三个基本的条件,一个基本条件是民众基本生存受到威胁,第二个基本条件是国家或者这个社会的经济完全失去了秩序,第三个基本条件是社会控制力基本丧失。从以上三个基本条件来看,在中国未来一个比较长的历史阶段,严重的颠覆性的社会矛盾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概率极小,机率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有这么几个原因,从对应的三个条件来看,第一个原因是中国民众目前的基本生存条件不存在难以为继的可能性,相应的中国民众也不会出现绝望的心理状态。从历史来看,每次中国颠覆性社会矛盾问题的出现,一般来说是民众基本生存条件,比如说食品等等出现匮乏不够吃的,横竖都是死,还不如造反所引发的颠覆性社会矛盾、社会危机。而中国目前到现在,民众基本生存条件总体来说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了。改革开放以来粮食还是大问题吗?可以说基本上不是问题,这几年有粮食的战略储备等。所以我们第一个条件基本上可以排除,基本的生存条件不存在大问题,不存在难以为继的可能性,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秩序不可能完全丧失。拉美受历史的影响,不少国家属于“一字形”的经济结构,就是跟别的国家经济共同体是一体化的。它属于一种初级产品、一种分工,没有独立自主的重工业体系。中国从朦胧时代就开始建立独立自主的重工业体系。我们再跟苏联比,苏联在经济转型的时候进行了“新旧阻断”,就是旧的跟新的阻断,旧的彻底抛弃新的开始,是通过这样的方案来解决俄罗斯的问题。这样的做法有很多弊端,所以出现了真空、断裂的阶段,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了秩序。中国跟它比又不一样,中国从改革开放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逐渐的、谨慎的、渐进性的一种推进模式。实际上中国经济秩序一直没有出现中断的情况,它是延续的、逐渐的转型。这样看来无论跟拉美国家比还是跟前苏联比,我们国家经济秩序不可能完全丧失,这样社会也不可能出现严重的动荡。

第三个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政府对于社会的控制力,可以说不可能完全丧失。我们国家社会控制力是高强

度的,举国动员体制在世界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在大国当中举国动员是第一,对社会控制力是很强的。从中央到地方甚至到基层,一个村都有党支部,控制能力是高强度的。而且现在应该承认我们国家民众对于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是比较高的。我们国家民众对于各级政府的信任程度一般来说调查显示比较有规律性,信任程度从中央到地方,从上到下依次递减,对中央信任程度最高。而我们知道民众对国家存在一种信任,特别是对中央存在一种信任的话,就会觉得一切都会有希望的。有希望的话就意味着什么呢?民众就很难介入这种极端性的行为当中,这样的社会动荡问题基本上就没有。

第四节

几个需要特别重视的变量

第四个小问题是有几个需要特别重视的变量。中国能不能有效的防止颠覆性的社会动荡,把较为严重的社会矛盾问题缓解,取决于以后几个重要的变量。有几个变量是需要我们特点重视的,第一个变量就是民生问题,这里特别强调基础性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分很多层面,就基础性的民生问题比如说涉及人们基本财产、基本生存、基本的就业问题,国家要全力以赴的解决。应当说是中国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平缓,第一个变量是需要我们解决好的。

第二个变量是大学生和农民工新生代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毕业生有600万左右了,有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我们看到招聘现场非常壮观,大批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现在的大学生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国家交费,反正是自己不交学费,有的交点生活费,师范学校连生活费都不需要交,基本上都是国家培养的大学生。现在很多都要交学费了,学费有些地方比较高。对于收入不高的工人家庭供养大学生的话,假如说两口子是工人的家庭,家庭储蓄基本上没有,那么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那更是砸锅卖铁供养孩子上学。

大学生毕业以后连工作都找不到肯定会对社会产生积怨、怨恨,而这批人精力充沛,几乎是百分之百都会上网,知道东西也多,又没有工作。他就要找事情,事情找不到自己要创造事情,这个事情可能是对社会极为不利的。我们看到一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是找到工作收入很低,没有办法维持生活状态,往往成为郊区“蚁族”中的一个成员,这样一种状况。所以说这些人怎么安抚好,这些人精力充沛、见识多,活动的空间也大,这样一批人对社会稳定、社会安全会形成不稳定的影响。

我们还要注意新生代农民工,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民工当中的比例已经超过60%,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差别是很大。有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之余最喜欢的事情是干什么呢?一是上网、二是逛街。而这两条是城市当中同龄人共同的。就是说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和观念越来越与城市同龄人趋同,他们对于不公现象的忍耐力是非常低的。跟城市的同龄人是基本上一致了,而这批人文化程度相对来说越来越高了,维权意识比较强。但是这批人身处的劳动环境、遇到的一些工资、劳动待遇等会存在不少问题。他们往往有不满,不满就容易抗争,而这批人又是跟大学生一样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一样也是精力充沛,比过去农民的见识要多得多。这两个群体如果不安抚好的话,相关的基本生存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的话,对社会稳定是极为不利的。

那么第三个需要注意的变量就是中产阶级发育的问题。社会是否能够稳定,最终取决于这个社会是否能够有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者人群。而我们现在这个政策对中等收入者往往是不利的,比如说个人所得税征税的起点过低应当提高,所以我们国家不应当指望2000元以上需要交个人所得税。我们知道三口之家,一个人挣2500元,去了500元征税,剩下两千三四百块钱,两千三四百块钱除以三人均还剩下多少?我们要想办法保证这批人生活更好,间接的让他们收入增加,而现在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过低。

再比如说房价,房价对中等收入者发育起的作用太大了,中等收入者多少钱能买一套住房?住房说涨就涨,瞬间飙升。本来中产也不能称为中产,就是没有买房子的人,有可能每月有收入,一提到买房子就成了“待中产者”了。还有的人干脆买不起房子了,长期买不起房子,甚至是退出中产这样一个人群。所以说中产阶级在中国一个特定的称谓是什么?中等收入人群。怎么想办法把它做大,做的越大中国社会安全系数就越高,相反,缩小的话或者说是减少的话,对社会安全运行和稳定局面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说这个变量需要处理好。

第四个是腐败的问题。腐败问题在中国是不能回避的现象,而且表现一种愈演愈烈的现象。腐败的问题在哪?一方面它让社会的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另一方面会造成民众的不满,甚至是一种仇恨。对于腐败现象民众是最仇恨的,笼统的讲“中国老百姓‘仇富’未必是对的”,有一些调查显示,中国的民众对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可以说是世界上贡献最大的人)一点也不仇恨。中国民众最不满意是事情表现在什么地方?那些通过不公道的方式暴富的人,他们对这样一种人不满。整个社会财富的占有出现了不公正的现象,民众财富减少。另一方面使得民众对腐败的一些官员产生不满,失去了信心,甚至某种意义上某些地方对政府都不满,这样对社会安全稳定是十分不利的。

第四章

应对思路与措施

我们现在来谈第四部分内容,应对思路与措施。就应对社会矛盾问题的目标趋向来说,我们要特别注意这样三条,要注意这样三个趋向。用三句话可以来表示:第一句话是将一般性的社会矛盾问题纳入常态的利益协调机制予以解决,用常态化的形式来解决;第二句话是要防止比较严重的社会矛盾问题;第三句话就是我们要警惕最为严重的社会矛盾问题。围绕这三个目标、趋向来说,我们要做一系列事情,这个事情涉及到标本兼治、多个方面。我们这里是从治本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第一节

以社会公正为基本的依据

第一点,以社会公正为基本的依据来进行基本的制度设计和基本的政策安排。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社会矛盾问题复杂到有两千多万件,在解决这些社会矛盾问题方面,在宏观大的思路方面,不管矛盾多不多,要抓一些主线。在解决千头万绪的社会矛盾问题时候,我们如果能在宏观大的思路方面进行有效布局的话,这些社会矛盾问题在近期是能够见到成效的,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是能够成功的。

在整个大的布局和框架中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公正的基本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理顺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的化解社会矛盾问题。社会公正不能说是仅仅对哪个社会群体特别有利,真正公正的时候对哪个群体都是有利的。对弱势群体来说能够提供基本的尊严体现,对于富人群体来说它能规范发展空间,公正对谁都是有利的。我们公正制订的政策或制度,目的是让各个群体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有一个有关社会公正的认识问题十分重要,这时我们应当把社会公正放到一个制度上来理解,不能仅仅把社会公正当成扶贫解困送温暖这样具体层面上,像做好人好事这样层面上来理解。它是一个事关国家基本制度设计、基本理念的依据,上升到这样的角度来看待。比如说胡锦涛总书记说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温家宝总理说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社会公正基本层面核心理念的依据,要上升到一个基本制度去理解,不要仅仅在一个具体层面上扶贫解困送温暖,这样太具体了。

第二节

建立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

第二点,建立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我们国家现阶段如果建立中级或者高级的民生保障体系不切实际、不现实,但是建立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是能够做到的。初级民生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就在于像胡锦涛所说的,要初步做到五个“有”字。这就是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这主要是指义务教育和基本的职业培训问题;“劳有所得”这就是劳动者基本权益保护的问题;“病有所医”,公共卫生保障体系的问题;“老有所养”,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住有所居”,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

假如说中国能够把初级的“五个有”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依、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问题都解决的话,社会矛盾还能够严重到什么地步?不可能严重到非常激烈的地步。社会矛盾问题产生的

根源就是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是最主要的问题。胡锦涛经常说我们要解决现有矛盾,还要把社会矛盾的源头让它减少、让它缓解,从源头上把社会矛盾产生的可能性就降低。

初级民生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在于九个字,这就是“低水准、广覆盖、有实效”。水准不要太高,先“有”后“好”,一步一步来,然后一步一步完善。“广覆盖”,特别是每个人包括每个农民都包括进来。民生社会保障体系已经不能再重蹈城乡二元结构的覆辙了,现在建立这样一个初级民生保障体系,对我们国家来说已经不是能不能够做到的问题,而是想不想去做的问题。只要想去做完全能够建立起来,财政完全不是问题了。

我们国家去年财政收入6.83万亿,而没有列入国家财政收入的土地出让金1.5万亿。像别的财政收入,去年国家实际财政收入应当是9万亿左右,或者不低于9万亿。拿出十分之一投入改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国家在公共投入方面近年来存在着明显的弊端,比如说容易在豪华型工程性方面巨额的投入,豪华性、娱乐性投入动不动就是几千亿,几个项目下去几万亿就没有了。

每年的行政成本很高,而用于民生改善的资金微乎其微,城市低保每年就是200亿,这已经比以前增加好几倍了,才200来亿。廉租房保障基金一年才一百几十个亿,微乎其微。国家公共投入,特别是用到真正的地方的,应当取之与民,从民众当中征收的这些收税应当用于民生的改善,取之与民、用之与民。而我们这方面投入还真是不够,用于民生改善方面的投入跟别的国家相比,我们国家投入的比例占GDP的比例在世界上几乎是倒数第一。

第三节

形成橄榄形的社会结构

最后一点,我们现在应当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的社会结构。两头小中间大指什么呢?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都是少数,而中等收入者是大头。中等收入者比例占到80%左右,这样社会才是一个稳定结构,我们恰好相反,中等收入者比例很小,有人测算是23%。中等收入者比例占全部成员比例大致是20%左右,在正常的发达国家中应当是占到70%、80%比例。应当把这块做大,让大量的工人、农民进入中等收入者人群当中。

实际上橄榄形的社会结构才是安全稳定的,问题很简单,因为大部分人都是中产者的话,他们有一个体面的工作、稳定的职业,都希望社会稳定。假如一个社会大部分人都是非常贫困的人组成的话,他们对社会肯定是不满的。他们很有可能希望让这个社会垮台,重新建立新的社会,就会产生这种心理,形成新的财富分配结构。中等收入者占据压倒优势的一个社会,它必然是稳定的。再看别的国家,任何一个工业社会稳定都有一个前提——中等收入者占主导,而这点将成为我们今后工作、努力的很重要的一个目标。

化解矛盾,构建和谐——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有益探索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 正、更加和谐。”这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的。在我们xx 区建设东部新城区的进程中,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没有稳定和谐的秩序,就谈不上发展。作为区政府的直属部门,在履行职责时,必然也必须以大局工作为重,紧紧结合党的大政方针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而恰当、合理、合法地处理化解这些矛盾纠纷,毫无疑问将赢得群众的尊重与信任,树立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如何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谈以下粗浅认识 一、从根源着手,认清引发矛盾纠纷的主要原因 当前,矛盾纠纷呈现出面广量大、触发点多、突发性强、升级快、主体多元 化、内容复杂化等特征,深刻分析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区性政策因素引发了不少矛盾纠纷。一是个别政策的制订脱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造成了群众的不满,引发矛盾纠纷,同时也给当地政府的相关工作增加了难度。二是对新政策、决策出台后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见不够、准备不足,以致引发矛盾纠纷。三是执行政策或履行职责不及时、不到位,损害了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群众思想观念上存在较大偏差和误区。有问题不找基层政府和具体部门,认为只有找上面的大部门、大领导才能解决问题。认为不论什么事,多找几个部门和领导反映总不会错,多多益善。不管有理无理,先闹再说,认为“大闹

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也有个别群众因此而得到实惠 (三)改革进程中因配套措施不到位引发矛盾纠纷。当前,经济社会正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尤其是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等矛盾纠纷多发。 (四)个别领导干部作风不实、工作责任心不强引发或激化矛盾纠纷。少数基层领导干部只重视抓经济效益,不注重社会效益,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未引起足够重视,甚至置若罔闻,引发矛盾纠纷。 (五)群众法律意识不高,激化矛盾纠纷或引发连环矛盾纠纷。随着教育工 作的不断深入,群众的素质教育得到不断提高,维权意识增强,但法律意识不高,依法维权能力较弱,一些矛盾纠纷发生后不能理智、依法解决,而是激化矛盾,甚至发展演化为多起矛盾纠纷。 二、从预防着手,将矛盾消灭于萌芽。 在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过程中,坚持预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事前预防”就是为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矛盾和问题,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一要加强政策宣传。要向群众反复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使

和谐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

和谐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妥善处理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从矛盾性质上来说这些矛盾是我国社会蓬勃发展中的人民内部矛盾。具体来讲主要有: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这些矛盾涉及的方面多种多样,从经济建设中人民的民生保障到法制建设中健全法制,从道德建设中的防腐倡廉到敌对势力的冲突破坏。这些冲突和矛盾是难以避免的,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看待它。冲突和矛盾有它利于社会发展的一方面,它可以转化为社会动力,揭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但也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高社会发展的代价和成本。 我们应认识到,真正绝对的和谐是不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冲突时难以避免的,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冲突。关键是我们如何解决和面对,化冲突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控制社会冲突的强度和烈度,保证社会相对和谐。 准确定位冲突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往往会讲冲突与矛盾人为地政治化,其实,现阶段我国社会中许多矛盾和冲突的内容本质是很简单的,就是利益的问题,例如农民工讨要工资等等。同时也有一些敌对势力制造动乱事件的冲突,例如7·5事件,拉萨事件等等。 我们要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 第一,学会做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 要做好群众工作,首要的是要解决好把群众摆在什么位置上的大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反复强调党员的宗旨意识。对群众的评价,就是检验宗旨意识的试金石。 要做好群众工作,要“理顺社会情绪”,必须先要了解社会情绪。调查要深入,要沉到底。有时甚至要与群众同劳动,群众才会跟你掏出心里话。要做好群众工作,跟群众交流,一定要运用群众语言,千万不能打官腔。 要做好群众工作,需要运用群众组织。群众在想什么,群众组织,即社会组织最先知道。最先知道,因此更容易最先到达,才更容易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也只有“最先到达”,才不会把局部矛盾扩大为全局性的矛盾。因此,遇到棘手难题时,有时借助群众组织的力量更容易在第一时间找到矛盾焦点、化解矛盾。 第二,学会用“问计于民”来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

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从法学角度看,虽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但其中最关键、最根本的事情,是要切实提升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水平。 为了这个目的,首先需要充分认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提升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水平的地位和意义。 1、保障基本权利就是发展生产力。保障基本权利与发展生产力是统一的。《共产党宣言》有这样一段话:“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从政治经济学上,马克思、恩格斯把它归结为生产关系的变革,但在法律上,他们却是将其与“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

度”联系起来展开讨论的。换句话说,从法学角度看,那个时代生产力突飞猛进发展的原因在于人的基本权利,其中首先是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随后是政治权利,得到了此前从来没有过的尊重和保障。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解放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解放——人的人身的解放,人的思想的解放,即人身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事实上,在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就是因为给了人们以较多的人身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经济生活领域的自由,财产权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保障,经济才得到了与日俱增的发展。经验的事实表明,基本权利的保障水平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2、基本权利应该是法治、法制的首要价值;提升基本权利保障水平应该是法治、法制的基础性内容。过去这个问题我们谈得不清楚。确认法治、法制的价值涉及到对它们的使命、任务的认识。我国的主流法意识,过去在这方面的失

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

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打击预防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政法机关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责任。 化解社会矛盾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矛盾化解不了,社会就难以稳定,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加重视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否则,就会因矛盾的积累甚至激化,影响和干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努力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一切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既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化解社会矛盾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在新的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案件高发、对敌斗争复杂,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将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好了,和谐稳定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犯罪分子和敌对势力就没有可乘之机。只有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我们在维护稳定工作中才能

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同,才能牢牢掌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主动权。 化解社会矛盾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当前的一些社会矛盾,表面上看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但最终往往会发展演化到群众对党和政府公平协调利益关系的诉求上来。我国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关键看如何对待和处理矛盾。处理得当,社会矛盾就会成为我们党改进工作、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契机和动力;处理不当,社会矛盾就会成为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削弱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缺口,甚至造成群众与党和政府的对立。 二当前的人民内部矛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呈现出以下值得注意的新趋势、新动向、新特点:利益矛盾是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原因。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由经济物质利益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涌现。群众各类诉求的现状表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表现出来的各种矛盾,往往是不同利益主体、不同利益诉求引起的利益矛盾。利益矛盾已经成为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

浅议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议及对策word版本

浅议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议及对策 防范和减少社会矛盾发生是新形势下我们党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权巩固,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基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社会矛盾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了一些探讨和思考。 一、当前社会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从总体上说,目前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但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各类社会矛盾纠纷频发,尤其是一些地方发生了由社会矛盾纠纷引发的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遗留问题浮现。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因素。以双牌县为例,双牌县位于湘南边陲,永州中部,1969年从周边零陵、道县、宁远的"边角废料"拼凑而成。西还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州县接壤,全县总

人口18万人,系"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林区县。一是边界线长,山林权属纠纷多。该县地域广阔,历史遗留的县际林地勘界不明,加之山区权属纠纷证据固定难、时间跨度久等,此类问题的处理难度非常大,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甚至群体性械斗时有发生,轰动全省,震惊全国的林业恶性案件也曾在此发生。1979年该县打鼓坪林场双丰村村民闹事,打伤公安干警和保安人员20多人,抢走枪支24支,一万米木材被哄抢一空,一个不足16万人的小县,发案率坐上了全市头把交椅;二是水淹区移民遗留问题多。双牌水库1961年建成,库区涉及5个乡镇3万多人口,水淹区群众目前生产生活条件差,群众致富的先天条件不足。因此,涉及移民安置、就医、入学、生产生活、养老等民生问题诸多,此类矛盾纠纷引发的信访问题层出不穷。 2、群众利益受损。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目前还处于经济转型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各类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涉及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增多,引发个体、群体矛盾纠纷不断增多。如双牌县富宁公司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使县乡两级政府症结难解,该公司系高污染企业,自投产以来,当地群众强烈不满,先是部分群众到县调处中心、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 设 2011-08-12 08:29:47 陆学艺 【作者简介】陆学艺,(1933-),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取得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生活新的主要矛盾,这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加强社会建设,调整社会结构,是进入发展新时期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建设主要矛盾和谐社会 一、对中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分析 当前中国的总体形势,可以概括为: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基本稳定,社会矛盾凸显,文化繁而未荣。总的形势很好,2002年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进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就经济和社会发展来看,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经济总量增长15倍,年均递增9.8%,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2倍,年均增长8.6%,2009年,人均GDP达到3268美元,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普遍改善,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这是巨大的成就,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在经济方面捷报频传的同时,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大量增加。1978年,全国刑事犯罪55.7万件,2008年为488.5万件,增长8.77倍;1978年社会治安事件123.5万件,2008年为741.2万件,增长6倍。群体事件

1994年开始统计,有1万多起,2008年9万多起。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冲突此起彼伏,负面的消息也是频传。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这种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采取有效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又好又快地前进,这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我们已经习惯用经济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用经济手段和政策来解决问题,这在一定阶段是必要的,而且也确有实效,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当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出现了经济报喜、社会报忧的矛盾和问题时,就有必要同时运用社会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采取必要的社会政策来解决问题。 二、对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主要矛盾的认识与定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大潮中,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当今中国,活力四射,光彩夺目,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农业连续六年丰收,经济坐三望二,改革发展成就辉煌;在另一方面,群体事件、民工跳楼等负面消息很多。国内主流媒体一片光明,大会小会齐声颂扬,但网络、短信、私家聚会、民间谚语多半消极,令人担忧。上月某文摘报头版载两个消息,一则是福建偷渡民工,在欧洲被截;另一则是富豪们到北美买豪宅定居。为什么国家发展得这样好,不少人赞扬为盛世的时候,还有这么多人要向国外跑? 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是许多人没有预料到的。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也是许多人没有预料到的。如何认识和分析这种复杂而又相互矛盾的形势?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居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不管任何过程,

在改善民生中促进社会和谐

在改善民生中促进社会和谐 注重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 迫任务。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影响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这一情况,济南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改善民生摆到重要位置,努力做好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为民、富民、惠民、安民中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民意为先,切实转变工作理念和作风 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作为谋划工作的立足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 们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济南市委、市政府在每年年初研究 全年工作之时,首先进行民意调查,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在 此基础上提出思路和措施。同时,通过召开全市群众工作会议等方式,对广大党员干部进 行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教育,强化其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 把解决群众的所想、所急、所需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办群众所需,是我们推动工作和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坚持从群众的所想、所急、所 需入手,解决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才能更有实效性。济南市委、市政府坚持通 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所想、所急、所需,并把它们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组织党员干 部定期到基层特别是到贫困农村和困难企业调查研究、蹲点挂职;实行工作联系点制度, 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市直部门都负责联系一个社区、村庄或企业;推行信访代理制,建立 领导公开接访、网上信访等制度,拓宽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 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推进工作的着力点。人民群众是 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济南市委、市政 府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注重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努力调动人民群众的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搭建群众参与平台,推行民主恳谈会、领导干部联系群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等制度,凡重大事项都向社会公示、进行社会听证;在政府 网站设立“市长专页”、“市长信箱”、“群众之声”网页,在市属媒体开办“阳光政务”频道、“政务监督热线”栏目,在全市范围开展“泉城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讨论,广 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坚持民生为重,认真解决各种民生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 重点。为了促进社会和谐,济南市委、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解决就业、教育、社会 保障、医疗、住房、社会治安等各种民生问题。 努力扩大就业。通过实施有利于就业的产业、财税、金融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供创业项目扶持等措施,改善就业创业环境;以金融、物流、旅游、会展为重点,着力

和谐促发展(和谐社会演讲)

和谐促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和谐促发展. 不知大家是否听过有这样一则寓言:雨过天晴,一株牵牛花,攀附着壮健的松树旺盛地生长起来,开出了美丽的花朵.牵牛花看到自己美丽的颜色,就整天夸耀自己,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娇艳,最高贵的名花.有一天,松树实在无法忍受,就对牵牛花说:"朋友,请不要炫耀了,看看你是依靠什么才长大的吧!你既不能独立生活,又经不起风吹雨打,即使衣服穿得再漂亮,也掩盖不住你的软弱." 我想,如果说烟草行业是一株"牵牛花"的话,那么,国家烟草政策和专卖制度就是一棵"大松树",烟草行业这株"牵牛花"再漂亮,也离不开这棵"大松树"的扶持. 国家局姜成康局长近年来反复强调:"烟草实行专卖,其目的就是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除此以外,没有烟草行业自身的特殊利益,更不能以烟谋私,非法牟取个人利益.","对于烟草行业来说,切实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我们不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那么,迟早会导致社会的谴责,群众的不满和消费者的抛弃!在烟草行业走向联合重组的大势下,我们不应该只看到眼前的一点成绩和利益,更不能像牵牛花那样,认为成绩是自己的,而应该顺应潮流,集中力量,依靠国家专卖这棵大松树,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其实,任何行业都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开国家,离开社会,离开广大消费者,任何行业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们只有融入到社会这个活生生的有机体之中才能生生不息,繁衍壮大.对烟草行业来说,其生存,发展比一般行业更要紧紧地依靠国家,依靠社会,依靠广大消费者.如果说国家利益,消费者的

第三课 二、引领人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案 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二、引领人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教案作者:李少华 职称:中学政治二级教师 工作单位:广东省南海信息技术学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良好道德的作用,理解良好道德在促进人生发展、推动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理解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 认同良好道德的重要作用,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对人生与社会的重要意义。 3.运用 自觉进行道德修养,推动个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良好道德的作用表现为几个方面: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良好道德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自身和事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促进人生的发展是道德最重要的作用,也是离学生的自身需求最近的作用,理解好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它几个方面。因此理解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 (2)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高尚道德通过影响先进生产力发展、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调整人际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和谐,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道德能够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但学生由于年龄较轻、阅历较浅,无法深刻理解各种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不利影响,让学生掌握高尚道德对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道德能够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确定为

教学难点。 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要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识形态,各种意识形态的对社会的不利影响。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感悟道理,避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 3.结构线索 按照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的线索,从良好道德对人生发展的作用谈起,过渡到高尚道德对于推进社会和谐(对先进生产力、其他意识形态、人际关系的影响)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一些经历关系到道德教育的成效,如社会一些不良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生的判断能力弱,道德意识薄弱等。因此,老师不能将内容简单灌输给学生。必须在教学中引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事例,从实际入手,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并变成自觉行动,才能达到德育课的学习目的。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 用投影仪投影道德模范的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投影:孔子、雷锋、王进喜的图片 讨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他们都具有良好的道德。这说明良好道德对他们人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良好道德是怎样促进人生的发展的呢? 一、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教师讲述案例:

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只有深刻理解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社会矛盾;社会和谐 和谐与矛盾是哲学的一对范畴,因此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也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二者互相依存、相互斗争。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中包含了若干个子系统。社会和谐就是要使整个社会系统达到全面的和谐,而社会和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社会内部诸矛盾的融洽整合和协调发展。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体现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因此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党十八大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1]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仅要深刻理解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深刻内涵,还要进一步认识和处理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统一于社会这个总体中。 首先,社会矛盾包含着社会和谐的因素。矛盾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指的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推动事物发展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和谐是矛盾的特殊形式,所以社会矛盾包含社会和谐。但是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其次,社会矛盾是绝对的,社会和谐是相对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社会矛盾也是存在于任何社会之中,并且每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自始至终存在着社会矛盾。即使旧的社会矛盾得到了暂时地解决,还会有新的社会矛盾出现。因此说,社会矛盾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社会和谐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社会要发展进步,就意味着不断打破原有的和谐,在更高一级上形

如何诚信经营并促进社会和谐

诚信经营和谐社会 08年,是中国精彩的一年,无可伦比的奥运会带给中国无限欢乐,但08年的中国也祸不单行,大家还沉浸在512地震死去的人们的悲痛中,尤其是整座学校垮塌而失去生命的成千上万可爱的学生们,人们还没有忘记之前的菌甲素案致人死亡事件,以及之前轰动全国的奶粉致婴幼儿大头娃娃事件,金华火腿敌敌畏事件······事件尚未平息之际,三鹿奶粉事件又惊现出来了。 三鹿奶粉被测出含大量三聚氰胺,就为了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多,为了提高自己产品的所谓“质量”以及企业个人的利益。可他们却不曾想过,这一切带来的影响会有多大多大。“三鹿”乃是中国最大的奶粉品牌之一,亦是广大国人最信赖的奶产品,于是广大家长都购买这三鹿奶粉。因为产品质量问题,造成30多万婴幼儿不同程度患上结石病,还有少数因此夭亡。三鹿集团称,三鹿奶粉中存在三聚氰胺,是由于不法奶农向鲜牛奶中掺入了三聚氰胺。三鹿集团品牌管理部部长苏长生表示,生产的奶粉中出现三聚氰胺,并不是在生产环节发生。由于目前对三聚氰胺的监测没有标准,因此三鹿集团也没有监测。从去年9月份开始,全国原奶因为被大量抢购导致价格上涨,这使得许多厂商放松对原奶质量的把控,同时也给这些少数不法分子有可趁之机。是三鹿集团问题,是奶农问题,还是监管部门问题?这,并不确切,还有待查实。 我国近几年奶粉增长较平稳,因为经济水平提升以及家长对子女投入加大,使得婴幼儿等配方奶粉增长较快。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然而,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以及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在市场经济中,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不法经营者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在奶粉这事至关重要环节上添加三聚氰胺。不法经营者因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

和谐社会心得体会

和谐社会心得体会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切实有效地处理当前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着力化解一些不和谐因素。中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对此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当前,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确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和矛盾,由此引发的议论也比较多。这些问题都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以一定要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处理。为此,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诸多现实矛盾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在这方面,经济与社会问题的研究者、理论宣传工作者及媒体工作者尤其应当以真正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态度,正确地提出并分析问题,从而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否则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会从消极方面影响社会和谐。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首先是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现状。例如收入分配,需要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但对这种差距的实际状况,包括群体、行业、地区、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及其趋势,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作出合乎实际的分析评估,正如不少经济学家所做的那样。相反,如果笼统地以“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词语和其实对之不甚了了的“基尼系数”、“国际警戒线”等等,在大众传媒上作声调高亢的空泛议论,则是颇为不妥的,是

对社会情绪的一种误导。再如对与此有联系的社会阶层状况的评价。十*大提出了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以及社会各个新阶层在 内的“****建设者”的概念,但目前在许多“专家学者”和“媒体写作者”那里,已几乎不提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是用一种简单化的两分法来概括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的状况,所谓“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穷人”与“富人”,并将二者对立起来,甚至以此作为对人划线的善恶标准。应当严肃思考的问题在于:真实而不是歪曲地反映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动发展的状况,有利于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而不是起相反作用的,究竟是哪一种看法?是关于****建设者的分析判断,还是那种简单化的两极对立的看法?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还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造成问题的原因。中国的改革很难,进入必须对旧体制的基础和核心真正进行攻坚的阶段以后,中国的改革尤其难。由于缺乏市场经济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很难,当要素市场上积累、集中了几乎一切深层次体制障碍时,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尤其难。当前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都与这种困难有关。在这样的情况下,把问题归咎于改革和市场化,进而怀疑、否定中国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的那些议论会再次多起来,有些来自境内,有的来自境外,同声相应。随之而来的,是在意识形态上会再次引起一些复杂的情况。不是说改革不能批评,市场经济不能批评,而是说有许多问题——突出地存在于要素市场、收入分配、企业改革以及医疗、教育等等方面——实际上是由于一些具有根本意义的改革受到阻

最新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

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一打击预防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政法机关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责任。化解社会矛盾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矛盾化解不了,社会就难以稳定,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加重视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否则,就会因矛盾的积累甚至激化,影响和干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努力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一切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既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化解社会矛盾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在新的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案件高发、对敌斗争复杂,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将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好了,和谐稳定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犯罪分子和敌对势力就没有可乘之机。只有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我们在维护稳定工作中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同,才能牢牢掌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主动权。化解社会矛盾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当前的一些社会矛盾,表面上看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但最终往往会发展演化到群众对党和政府公平协调利益关系的诉求上来。我国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关键看如何对待和处理矛盾。处理

得当,社会矛盾就会成为我们党改进工作、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契机和动力;处理不当,社会矛盾就会成为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削弱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缺口,甚至造成群众与党和政府的对立。二当前的人民内部矛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呈现出以下值得注意的新趋势、新动向、新特点:利益矛盾是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原因。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由经济物质利益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涌现。群众各类诉求的现状表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表现出来的各种矛盾,往往是不同利益主体、不同利益诉求引起的利益矛盾。利益矛盾已经成为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极端表现形式。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到激烈程度的一种极端表现,虽然仍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但其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扩散性较强,对经济社会会产生连锁性的负面影响。从近年来的情况看,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多、涉及面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发生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因为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直接原因主要是企业改制、城市拆迁、农村征地等工作中存在的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以及司法不公、干部腐败等。政策因素也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某些地方和单位的个别政策不稳定、不连续、不合理,导致特定群体利益受损。部分群众为了引起重视、尽快解决问题,以极端方式上访请愿,以过激行为制造

政治社会和谐与矛盾的关系

政治社会和谐与矛盾的 关系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1、一。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1)社会科学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对问题意识的自觉,也就体现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承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沉思和分析,它是一种面向本体的思和面向前提的思,也是一种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思。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因此它是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突破口,也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2)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的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2、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只是一个数学上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的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强烈的问题意思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3、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思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真呢更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 2.二、社会系统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 3三、谈谈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1)要在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建设和谐社会。具体方法P42-44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社会主义从 本质上讲应当是和谐的社会,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社会矛盾。如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同样是不存 在的。一是要善于分清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我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出解 决矛盾的方法,其中内因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内因就是我们内部的矛盾。二是依据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 对立和统一是事物矛盾所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和谐与不和谐就是社会 矛盾运动的两个对立面。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矛盾的斗 争性与统一性辩证关系原理的辩证把握和运用,对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 素在量上变化的激励与控制,把不和谐因素控制在一个社会矛盾可以接 受的限度和范围内,在矛盾运动中寻求积极的动态平衡,在相对平衡中 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使整个社会始终处于一种健康、良好的发展状 态。科学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素之间相互 依存又相互斗争的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三是依 据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唯物辩证法 认为,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占有不同的地位和起着不同的作用。构建和谐 社会理论,通过对我国社会复杂矛盾的科学分析,进一步强调,在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把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注重发展 社会事业,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区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次矛

提升国民文明素质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提升国民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但与我国国际地位和世界经济影响力不相称的是:一些国人文明素质亟待提高,少数游客不文明的行为,几乎使“中国人”成为“海外旅游不文明行为”的代名词,严重损害国家形象。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提高国民文明素质成为一项迫切而持久的课题。 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国民文明素质高低、公共行为规范与否,不再是国民个人的小事,而是折射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水准,关系到国家形象、民族声望的大事。纠正少数人不文明行为,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对于端正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维护国家形象,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民文明素质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复杂原因,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社会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国人在国内外公共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陋习,仅仅依靠法律或制度的强制矫正,或是单纯采取正面的宣传教育都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纠治不文明行为,应内外兼修,坚持道德教育与依法管理双管齐下,在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同时强化外部约束。 提升国民文明素质,在群众参与中养成。国民文明素质水平的高低不单纯是个人素质高低的问题,它取决于国民素质整体水平。因此,作为中国国民,应积极主动践行文明主导先行精神,争做“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的“五讲”公民。自觉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道德观念新发展新需求紧密融合,逐步改变自己与现代文明生活不适应的不良习惯,崇尚文明、道德、礼貌、卫生、秩序的生活理念与精神追求。 提升国民文明素质,在宣传教育中促进。充分利用手机信息、网络、报纸、电视新闻等媒体强化国民文明素质宣传教育,通过集中座谈、培训讲座、主题活动开展、典型树立等方式深化国民文明素质培养理念。紧紧抓住影响

实行“六前”工作法,积极预防和妥善化解社会矛盾

实行“六前”工作法,积极预防和妥善化解 社会矛盾 xx区地处南京城南老城区,近年来全区市政建设、老城改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任务很重,矛盾纠纷错综复杂,处置稍有不当,矛盾极易激化。为切实抓好这项工作,我们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抓调处、保稳定、促发展”这一主题,立足本区实际,实行“六前”工作法,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委统一协调、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调解机制。去年以来,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起,调结起,调结率达%,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为创建“平安xx”创造了良好环境。XX年,我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首批“社会治安安全区”。一、领导指挥靠前,努力做到责任体系早健全一是责任落实到领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调处工作,牢固树立抓稳定也是抓发展的理念,明确提出抓经济促发展是政绩,抓调处保稳定同样也是政绩。建立健全调处、稳定工作责任制,要求党政领导干部既是本职工作的责任人,也是所管领域调处工作的责任人,切实做到调处工作与经济工作、综治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二是任务分工给领导。明确书记、区长负总责,分管书记、区长负直接责任,其他常委、区长分片负责,切实做到主要领导带头抓调处,分管领导全力以赴抓调处,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抓调处。对重大信访问题,实行区领导包案负责制。定期召开领导包案工作汇报会,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包案区领导汇报情况,分析症结,提出方案,负责办结。今年1-3月份,已调结集体访28起,个

人访23起。三是现场指挥有领导。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后,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靠前指挥,亲自督办,切实做到哪里有突发事件,哪里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哪里就有区领导的身影。去年我区江宁路一工地出现拆迁户爬上塔吊、扬言自杀的事件。该起纠纷的另一方是家省属开发公司。接到汇报后,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置,协调区司法局无偿为该拆迁户提供法律援助,妥善处置了这一突发事件。去年,夫子庙地区贡院街夜市搬迁、龙门街摊点搬迁,获悉部分摊主准备集体上访信息后,区领导高度重视,迅即赶赴现场,协调相关部门,通宵处置,成功化解了这一事件。“两街”的顺利搬迁,为夫子庙地区“提档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二、信息预警超前,努力做到苗头问题早发现一是以《不稳定因素每日动态》为载体,实现信息预警工作日常化。从去年10月1日起,区综治办专人收集信息,编写《不稳定因素每日动态》,供领导决策时参考,切实做到情况随时掌握、信息随时报送、问题随时处理。去年国庆期间,夫子庙美食节部分摊主因生意不够理想,准备集体上访。获知这一信息后,我们连夜向区委、区政府报告,做好相应工作,成功化解了这一可能发生的大规模集访事件。二是以联席会议为载体,实现信息预警工作制度化。建立健全定期排查、台账、零报告、情况通报、考核督察等多项制度,做到每月必须排查,敏感时期必须排查,突出性矛盾必须排查,普遍性问题必须排查。区综治委、信访局和司法局牵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掌握动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工作预案,实行主动调解,避免矛盾激化。三

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 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黄河出现断流、淮河遭污染、云南丽江自然景观遭破坏等等问题,虽然投入了巨额经费进行治理,但收效仍然不大。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表明了中央政府解决好生态环境的决心。 第二,要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实现社会环境和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越来越强,对我们党和政府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否维护和实现好社会公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重要。 一是要坚持兼顾公平促进和谐。不公平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受到不公平待遇,大都是要抗争的。如(作者注:此处为一集中上访的例子,集中反映的问题分类及分析)现在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差别扩大,分配不公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不解决收入分配差别过分悬殊的问题,社会矛盾也会越积越多,社会冲突就不可避免。因此,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解决好分配收入不公的问题,创立较为完善合理的三次分配体制。一次分配主要考虑效率,二次分配重点兼顾公平,三次分配进行社会救济。运用体制、机制、政策、税收多种手段,依法保

护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形成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分配机制。 二是要努力创造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现象中,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出在法治上,有些地方执法人员不能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办案,有的漠视法治,法律意识淡薄。因此,要实现和谐,必须加强法治建设。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要不断加强法制宣传,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三是要实现和谐相处,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当前,我国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有其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会存在各种形式的利益纠纷和矛盾,这是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冲突,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由于当前社会上利益差距引起的不满增多,矛盾的冲突时有发生,(作者注:此处为一起成功化解矛盾的例子)由此可见,要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建立健全疏导、协调、分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的体制机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政治环境和谐 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及时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让群众安定和谐地享受发展的成果。不要让人民内部矛盾“滚成雪球”、“聚成火山”,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影响到执政党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