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级道路设计说明.doc

四级道路设计说明.doc

四级道路设计说明.doc
四级道路设计说明.doc

第一篇设计总说明

一、概论

1、项目名称:太平镇团碾村团鹅路B段延伸段改造工程

2、测设依据及主要技术指标:

测设依据:

(1)《公路线形设计规范》JTJ001-2003

(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6)《重庆市农村公路施工简易手册》

(7)《铜梁县农村公路建设资料汇编》相关条文

(8)太平镇人民政府指导意见。

主要技术指标:

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

最大纵坡11.98%;

路基宽5米

水泥混凝土路面宽 3.5米

水泥混凝土路肩2×0.75米

3、测设简况、设计方案拟定

(1)测设简况:测设人员对现场进行了多次实地踏勘,详细了解道路所经地带的地形现状,用全站仪实地确定JD桩和平曲线半径以及曲线各要素。本次测设所采用的坐标及高程均为假定。

⑵设计方案的拟定

该项目为铜梁县太平镇农村公路2011年建设任务。设计方案主要是极大限度的依托原土路面,局部地段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有几处地方因弯道较急且调整路线会使工程量大增,根据太平镇人民政府指导意见,道路设计时使用最小极限半径。

1、路线起点、中间控制点、全长及工程概况。

路线全长845.536米,线名太平镇团碾村团鹅路B段延伸段,为太平镇2011年农村公路改造项目之一。

2、主要工程数量

该工程路基挖方4148立方米,填方6378立方米,路基土石方量已包括水沟开挖量;水泥混凝土路面2959.376平方米,水泥混凝土路肩1 268.374平方米。

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与道路建设的关系

1、地形、地貌

该路线地貌纵、横向起伏较大,展线较为困难,设计时基本上维持老路基为主要路基进行扩宽。

2、区域地质

沿线工程地质为表层1.0—2.0米粘土,下为砂泥岩和叶岩互层,挖方边坡采用1:0.5,填方边坡1:1.5。

3、地震

铜梁地区地震烈度VI度,地震对道路建设无影响。

4、气候

铜梁县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年最高气温40.6℃,年平均气温17.9℃,最低气温-2.5℃,无霜期325天,为不冻区,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063.8mm,夏季最大降雨量可达150mm以上,雨季一般在5~9月,24小时最大降雨量80~12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2%。

5、水文

路线所经地带地表水非常丰富,路基应注意排水,为排水通畅,在充分运用原涵洞的基础上,应根据现场增设涵洞(管)。旧涵洞在施工前,应作详细调查,该返修的必须返修,确保质量。

6、沿线筑路材料、水、电等建设条件与道路建设的关系。

(1)筑路材料

沿途只有少数可利用的材料,其余大多筑路材料需外运。

(2)水、电

道路沿线施工用水用电方便。

7、道路功能、服务水平的确定

该项目为太平镇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范畴,道路功能主要是满足农村广大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需要。路面采用C30水泥混凝土路面宽3.5米,砼路面设计厚度20厘米。采用双层水稳层,每层厚0.15米,两侧各0. 75米水泥混凝土路肩,厚20厘米。

8、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情况

路线最大限度依托原路,无大挖大填,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好。

9、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和计算机应用情况

本次测量采用全站仪测角、测距,放JD桩和中线桩;并全部由计算机出图。

第二篇总体设计

(略)

第三篇路线

一、路线平面、纵断面线形设计说明

1、路线平面线形设计

路线位于太平镇,为原路面扩宽,平面线形较复杂,工程量一般,路线全长845.536米。

2、路线纵面形设计

纵面根据现场实际条件,极大限度不破坏原路基,最大坡度为11. 98%,个别纵坡较大,平缓路段特别注意路基排水。

第四篇路基、路面、排水

一、路基及排水说明

1、路基横断面布置说明

路基宽5米,其中车行道宽度3.5米、路肩2×0.75米硬路肩,因受其现场条件限制,不考虑弯道加宽并不设缓和曲线,只在弯道部分设置超高。公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每300m的距离内设置有利地点设置错车道。错车道处的路基宽度≥6.5米,有效长度≥20米,两端渐变段为10米,错车道处保持路肩宽度不变,增加路面宽度,具体参照路基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2、路基设计说明

工程地质现场观测主要为表层1.0~2.0米为粘土,下为泥岩、砂岩层,根据沿线的土壤地质情况,并参照原地貌自然边坡确定设计的挖方边坡率采用1:0.5。

填方材料以开挖后的页岩为主,填方边坡采用1:1.5,地面横坡陡于1:5的填方地段,应将原地面挖成宽度不小于2米的台阶,台阶横坡2% ~4%,挖台阶前清除草皮和树根。

3、路基压实标准和压实度说明

路堤、路堑和路堤基底均应进行压实。填方路基应分层填筑,下路堤的压实度不小于92%,上路堤压实度不小于94%,路堤基底应在填筑前进行压实,压实度不小于95%,当填方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压实度不小于95%。挖方路基的压实度应不小于95%,路基顶面弯沉值应不大于330×10-2mm。

对天然地基的密实度不够,施工时对路槽应进行压实,压实度同路基的要求,对土基强度软弱地段可采用换土或加生石灰处治,石灰用量视土壤含水量而定,但不得小于5%,或换填30~50厘米碎石、块、片石层,以提高路基的整体强度,对挖方为土质路基段,需对路面底面下0~30厘米进行处理,处理措施及压实度要求同零填挖路基。

路基施工前需清除占地范围内的植被,挖除树根、耕植土及含有机质等不适宜作填料的土层。路基挖方施工时,对顺层地段须沿层面开挖,如设计坡比与岩层倾角不符,应视实际顺层情况调整挖方坡比。

当采用原路基作基层时,原路基强度和弯层必须符合要求。

路基压实度见下表

路基压实度(重型)

4、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说明

排水系统主要由路面、边沟及涵洞构成。路面排水以2.0%双向路拱横坡汇入土边沟,由边沟通过涵洞排除。

5、取土、弃土设计方案,环保及节约用地措施

本工程路基施工时注意环保和节约用地。

6、防护工程

对局部无法回填而必须设置挡墙的填方地段,建议设置条石挡土墙;对易塌落的上边坡,需设置护面墙的挖方地段,建议设置必要的护面墙。具体详见铜梁县交通局编制的《铜梁县农村公路改建工程施工设计标准图》。

7、施工注意事项

挖方路基应从上至下开挖,严禁挖倒坡。防止发生坍塌事故,对砂泥岩交互层应清除孤立悬出的岩石;注意路基排水。

二、路面设计说明

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考虑沿线群众需要,其结构组成为C30水泥混凝土面层厚20cm, 6%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15cm,6%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厚15cm。

挖填厚度较小的区域,在满足路面设计高程和混凝土路面与水稳层厚度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可不进行挖填;采用嵌铺片石的办法进行调整。

设计参数:采用BZZ-100KN的轴载作为标准轴载,混凝土弯拉强度4.5Mpa。水泥稳定基层设计弯沉L≤80*10-2mm,土基回弹模量30M pa,设计弯沉L≤330*10-2mm。

1、混凝土路面宽5米,应设纵缝,在施工时,注意设置顺直的路拱,以利排水。

胀缝应少设或不设,但在邻近涵洞或其他构造物处,小半径平曲线和凹型竖曲线纵坡交换处,应尽量设置胀缝。缩缝、胀缝和施工缝用的接缝料应能适应混凝土面板膨胀收缩、施工时不变形,耐久性良好的材料。

混凝土采用32.5级水泥,其粗集料(碎石或砾石),细集料(天然砂或石屑)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符合规定级配。粗集料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强度大于3级;细集料细度模数应在2.5以上,含泥量小于3%。

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最小水泥剂量为6%。

3、块石、片石抗压强度不小于MU30。

第五篇桥梁、涵洞

一、说明

1、涵洞设计说明

沿线涵洞钢筋混凝土涵管,在施工时,视现场情况设定。做法参见《04S516混凝土管道基础及接口标准图集》,并结合铜梁县交通局编制的《铜梁县农村公路改建工程施工设计标准图》相关内容。

涵洞基础的承载力应符合有关规定,现场未钻探,施工时应根据地质条件进行调整。当采用原有的旧涵洞时,需对旧涵洞进行详细的勘察,若旧涵洞质量及孔径达不到要求,必须进行翻修,以满足质量和排水需要。

2、桥梁

该路线沿线无桥梁。

第六篇隧道

(略)

第七篇路线交叉

一、说明

一、路线平面交叉说明

路线与沿线各道口的交叉形式为平交,将本线路与各道口的平纵横顺接即可。

第八篇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一、道路建成后在路口处设立道路永久性公示牌,公示牌应包括:工程名称、建设性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使用管理单位、竣工日期等。

二、该路个别弯道,视线不良,影响行车安全;个别地段坡度较陡,应设置限速、护栏等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安全标志,确保安全。详见钢筋混凝土护栏柱构造图。

三、公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每300m的距离内设置有利地点设置

错车道。错车道处的路基宽度≥6.5米,有效长度≥20米,两端渐变段为10米,错车道处保持路肩宽度不变,增加路面宽度,具体参照路基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第九篇环境保护

一、说明

1、道路工程及设施与沿线自然环境的协调情况及采取的措施等。

本工程为道路改建设项目,设计方案路线平面按照当地政府要求进行布线。

本设计施工时要求对借方、废方妥善处理,不能新产生损害环境的情况。

第十篇渡口码头及其它工程

(略)

第十一篇筑路材料说明

1、沿线筑路材料质量储量及采运条件的说明

砂卵石料:可采用河砂或机制砂。

碎石、片、块石:需远运。

水泥:应购买通过质量检测认证厂家的水泥。

第十二篇施工组织计划一、说明

1、施工组织,施工期限,主要工程的施工方法,工程进度及措施。

上边坡开挖后,应清除边坡上的孤石和危石,防止边坡失稳而产生滑坡

病害。

全线施工工期预计为6个月。

2、施工准备工作的意见

尽快完成征地、拆迁、青苗等与施工有关的补偿工作,为施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十三篇施工图预算

(见附件)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006_条文说明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 (条文说明) 2006-07-07发布2006-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发布

1 总则 1.0.1 制定规范的目的。 1.0.2 制定规范的依据。 遵照交通部要求,本次修订《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 011—94)[以下简称《路规》(94)]工作与修订《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01—97)[以下简称《标准》(97)]同步进行,故本稿是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以下简称《标准》(2003)]所规定的公路分级、控制要素、路线和路线交叉基本要求及其主要技术指标而编制的。 在2004年召开的全国公路勘察设计工作会上确立了公路设计六点新理念,本稿遵照会议精神进行了补充、完善。其后按部公路司关于设计规范与设计细则分别编制以及交公便字[2006]162号“关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修改意见的函”等的要求,重新进行了调整与修改,删除了本设计规范中有关“如何做”等方面的内容。 1.0.3 规范的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旅游、厂矿等专用道路可参照执行。 1.0.4 路线走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应遵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近远结合、综合利用的原则予以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慎重研究并确定公路路线走向和走廊带。路线设计应综合考虑各种相关线性工程的关系,尽早做出规划,处理好已建工程和新建工程的关系和布局。在确定公路等级时应根据公路功能,并遵循照顾发展与适度超前的原则,处理好同其他工程的关系,以合理确定公路走廊。 1.0.5 设计方案是路线设计的核心。在进行总体设计过程中,应对采用不同设计速度及其对自然环境等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证。当有多种方案时,应作同等深度的技术经济比较。 1.0.6 路线选定应特别强调对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路线线位及主要平、纵面技术指标的选定。 “沿线小区域气候”是指公路沿线由于区域地形所形成的雾区、风口、暴雨中心等。 1.0.7 加强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重要的国策,应减少因修建公路而带来的对环境、自然景观的影响,提高公路环境质量。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特别注重线形的视觉诱导和线形的连续性,以及同沿线环境相协调,以增进舒适和安全感。 1.0.8 路线线形设计的各单项技术指标是按相应公路等级的设计速度规定的最小值。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所进行的组合设计必须符合第9章线形设计的有关规定。线形设计中应根据地形、地质、技术难度及其工程量大小等具体情况进行优化。一项设计并不是各项技术指标都符合规定就是好设计;也不是各项技术指标都符合最低限度要求其工程造价就最省。因之其关键就在于设计者将各种因素综合地进行考虑,创造性地进行“各种技术指标的组合(即设计)”。设计质量与水平的高低,就在于是否能结合工程实际在高限与低限之间科学合理地选择技术指标,以及遇有特殊问题时能否作出特殊处理。 公路透视图可以是某点的路线透视图,或某路段的连续路线透视图,或采用三维模型技术制作的虚拟公路透视图等。对路线线形设计的评价与检验,可采用公路透视图以检查线形设计同沿线景观的配合与协调。 公路透视图是一种最有效、最丰富的表达语言。运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模型透视图及其图像处理技术,不仅可以更为形象地进行工程评价,同时亦可用于向公众展示项目建成后的情况,征询意见,进行沟通,帮助公众直观地理解意图并作出反应。 1.0.9 《标准》(2003)在设计上引入了运行速度的概念,要求对线形设计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的地段,采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以改善技术指标或采用必要的交通安全技术、管理措施。因为运行速度考虑了公路上绝大多数驾驶者的交通心理需求,以车辆的实际运行速度作为线形设计速度,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路线所有相关要素,如视距、超高、纵坡、竖曲

道路勘测设计重点

道路勘测设计 名词解释 1、设计速度:又称计算行车速度,是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 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P12) 2、爬坡车道:指设置在陡坡路段上坡方向右侧供慢速车行驶的附加车道。(P72) 3、避险车道:是指在长陡下坡路段行车道外侧增设的供速度失控车辆驶离正线安全减速的专用车道。 4、运行速度:是指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良好的气候条件,实际道路状况和交通条件下所能保持的 安全速度。 5、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的分界控制线。 6、横向超高:为减小或抵消离心力的作用,保证汽车在圆曲线上稳定行驶,必须使圆曲线上路面做成 外侧高、内侧低呈单向横坡的形式。 7、缓和曲线: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间或半径相差较大、转向相同的两圆曲线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 的曲线。 8、最小纵坡:是为纵向排水的需要,对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所规定的纵坡最小值。 9、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路段两端点的高差与该路段长度的比值,它是衡量纵断面线形质量的一个 重要指标。 10、合成坡度:是指道路纵坡和横坡的矢量和。 11、路肩:位于行车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 12、行车视距:为行车安全,驾驶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方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前方路面上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这一必需的最短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13、垭口:是山脊上呈马鞍状的明显下凹地形。 14、展线:是为使山岭区路线纵坡能符合技术标准,利用地形延伸路线长度用以克服高差的布线方法。 15、平面交叉:道路与道路(或其他线形工程)在同一平面上的相互交叉。 16、渠化交通:在交叉口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等,引导车流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措施。 简答题(选择题) 1、公路按功能和行政管理属性的分类? 答:(1)功能: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和地方公路。(2)行政:国道、省道、县道、乡道。 2、公路分级?答: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3、城市道路网的结构形式有哪些? 答: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4、道路建筑限界的组成? 答:净高和净宽。净高是指道路在横断面范围内保证安全通行所必须满足的竖向高度,我国一般采用不小于4.5米的净高。净宽是指道路在横断面范围内保证安全通行所必须满足的横向宽度。

道路设计说明书模板

说明书一、概述 1.1 项目概况 务川县大坪镇电厂至官学撤并建制村硬化路是电厂至官学之间重要的通村公路。本项目的建设,对改善沿线居民日常出行和生产生活物资运输条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务川县公路网结构,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该公路路路线平、纵标准按农村公路,路基宽度4.5米(路基横断面布置为:左侧0.5米土路肩+3.5米(路面铺筑宽度)+右侧0.5米土路肩)。本次测量起点里程K0+000,位于务川县大坪镇黄洋村,起点电厂,经陈家山,终点至官学,里程为K7+840.761,共计7.840公里。 1.2 设计依据 1.我公司与务川县交通运输局签订的《务川县大坪镇“十三五”撤并建制村硬化路施工图设计设计合同》; 2.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行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制度的意见及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交公路发【2015】73号; 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部分); 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以及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等; 5. 有关规划、地方人民政府的要求和意见。 6. 交通部《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372号)。 7.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文件《贵州省通村油路改造工程管理办法(试行)》黔交建设【2011】49号; 8.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文件《关于落实农村公路建设六个同步实施要求的通知》黔交建设【2014】69号; 9.贵州省交通运输厅《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工程技术导则(试行)》; 10. 贵州省公路局文件《贵州省“十三五”农村公路前期工作及设计要求》(征求意见稿); 11.遵义市交通运输局文件《关于遵义市“十三五”撤并建制村硬化路施工图简化设计标准格式的通知》(遵义市发交【2015】141号)。 1.3 设计采用的技术规范 1)道路部分 (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2)《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G 17 D13-02-2013); (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4)《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5)《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86-2009); (6)《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 2)桥梁工程 (1)《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D62-2004);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 (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5)《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 B02-01-2008)。 1.4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1)《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372号); (2)《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06年第3号); (3)《贵州省公路条列》和《贵州省通村油路改造工程管理办法(试行)》(黔交建设〔2011〕49号); (4)贵州省交通运输厅《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工程技术导则(试行)》; (5)遵义市交通运输局文件《关于遵义市“十三五”撤并建制村硬化路施工图简化设计标准格式的通知》(遵义市发交【2015】141号)。 1.5测设经过 铁二院成都分院公司承接勘察设计任务之后,立即成立了项目处,制定了施工图测设《勘察设计作业指导书》,同时按规范、合同要求进行各项测设工作。本项目为务川县大坪镇电厂至官学撤并建制村硬化路,全长7.840Km。于2016年3月上旬完成外业测量工作,同时对施工图

道路勘测设计

第一章绪论 公路分为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主要差别在于是否需要控制出入。 划分等级目的:按需求建设公路依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远景设计) 按照道路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除快速路外,各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按使用目的、结构或发动机的不同分成各种类型,而作为道路设计依据的汽车可分为三类,即: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 汽车最大外廓尺寸应不超过如下限制规定:1.总高:4.0m;2.总宽(不包括后视镜):2.5m; 3.总长:16m。 设计速度是当气候条件良好、车辆行驶只受公路本身的道路条件的影响时,具有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人员能安全顺适地驾驶车辆的速度。计算行车速度的最大值:120km/h。计算行车速度的最低值:20km/h。 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断面的交通流量(即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断面的车辆数目)。分为:日交通量(单向/双向,汽车/混合交通);小时交通量;年累计交通量。 小时交通量(辆/小时)是以小时为计算时段的交通量,是确定车道数和车道宽度或评价服务水平时的依据。设计小时交通量一般采用第30位小时交通量。《标准》规定交通量换算采用小客车为标准车型。 道路通行能力是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适应车流的能力,以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最大车辆数表示。 第二章汽车行驶理论 车速V与发电机转速关系:V=0.377nr/γ。 汽车的行驶阻力:1.空气阻力;2.滚动阻力;3.坡度阻力;4.惯性阻力。 汽车在行驶中,由于迎面空气质点的压力,车后的真空吸力及空气质点与车身表面的摩擦力阻碍汽车前进,总称为空气阻力。滚动阻力与汽车的总重力成正比,若坡道倾角为α时,其值可用下式计算。Rf=Gfcosα。f——滚动阻力系数,它与路面类型、轮胎结构和行驶速度等有关,一般应由试验确定,在一定类型的轮胎和一定车速范围内,可视为只和路面状况有关的常数。汽车在坡道上行驶时,汽车重力在平行路面方向上的分力,称为坡度阻力。与坡角大小有关。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质量变速运动时产生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称为惯性阻力,用RI表示。 汽车行驶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是什么? 答:必要条件是:具备足够大的驱动力来克服各种行驶阻力。 充分条件是:驱动力小于或等于轮胎与路面之间的附着力。 临界速度:对某一排挡的动力特性图,最大动力因数D所对应的速度称为临界速度Vk。当汽车采用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汽车的行驶状态有以下三种情况:当:V> Vk时稳定行驶;当V=Vk时临街速度;当V

四级公路总说明

说明书 一、概述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交通运输局《工程建设勘察设计委托书》及温宿县2017年度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建养一体化”中标通知书,我院对恰格拉克乡三大队六小队-恰乌热克买里村(一大队)道路进行了勘察设计工作。 本项目包含18条路,测设总里程。 本项目的建设将对该自然村产生重大作用和积极的影响,项目的实施完善了区域公路网,提高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促进当地农、林、畜牧业等迅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任务依据 《项目中标通知书》; 测设经过 我公司收到项目中标通知书后,于2017年2月19日,迅速安排平面地形测量人员进驻现场,进行平面、纵断面、高程控制测量,并展开控制点布控、地形图测量等工作。对沿线采用GPS、全站仪配合水准仪等进行了高精度测量采集数据,并对跨路杆线净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并对沿线路面类型、路基干湿状况、居民房、杆线、桥涵、不良地质、筑路材料及水电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于2017年3月18日完成本项目外业勘测。 三、技术标准 主要标准及规范 (1)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2)交通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3)交通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4)交通部《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2012); (5)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6)交通部《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 (7)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8)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 (9)交通部《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 (10)交通部《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 D32-2012); (11)交通部《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 B04-2010); (12)交通部《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13)交通部《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 (14)交通部《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15)交通部《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16)交通部《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17)交通部《公路桥涵养护技术规范》(JTG H11-2004); (18)交通部《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19)交通部《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 J22-2008); (20)交通部《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JTG/T J23-2008);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2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 (2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交通标志板技术条件》(JT/T 279-2004);(2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路面标线涂料》(JT/T 280-2004); (2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轮廓标技术条件》(JT/T 388-1999); (26)交通部《》; (27)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

一般四级公路设计流程

设计步骤 先创建一个工程文件夹,以后的步骤产生的文件将全部保存在此文件夹。 ●打开91卫图助手,矢量、坐标定位、拉框选择、影像设置文件选 择国家2000坐标系高斯投影下载、高程下载选择南方CASS(.dat)格式文件、国家2000坐标系高斯投影保存下载(保存至创建好的文件夹内)。 (91卫图操作完毕) ●打开南方CASS 命令:appload找到插件加载,命令:insg找到 高程影像。建立DTM绘制等高线(2m)、删除三角网。点击数据——坐标数据格式转换——南方RTK格式——选择现场测量数据(Data文件下的工程名称.dat文件)——点击CASS坐标数据文件自命名文件。 ●点击绘图处理——展野外测点点号——DATA打开CASS坐标数据文 件的新建文件夹——展高程点。 ●参照实地测量点号绘制地形图。 绘制完成后将地形图保存至项目开始创建的文件夹内 (南方软件操作完毕) ●海地道路新建项目:(注意文件路径)

●打开地形图 ●平面二维交点线选线 ●交点线设计:Ls1(不设缓曲时为Lc1)为缓和曲线(四级公路缓和 曲线一般值20,三级公路缓和曲线一般值25-40);R为半径(R 低于150设缓曲);Ly平曲线;Lz直线长(同曲大于120米,反曲大于40米);Ls:Ly:Ls应接近为1:1:1; ●路线超高加宽计算:行车道小于6米(不等于6米)时,应点选 单车道加宽值取半,及点选四级路自动进行超高加宽缓和段计算。 ●电子地形图数字化、构造DTM、输出DTM、由DTM切纵断面值。 ●纵断面设计控制资料、取消画网格、纵断面设计:命令:jhlp、坡 度不超过9°(拉线最好为7/3、7/3)、竖曲线半径设计(纵断面切线长为21-22)、半径取整、纵断面参数、输出文件、纵断面检查。 ●纵坡挖填高应设置在挖0.35-0.5m范围内。(可依据设计标高修改 原始地面高) ●横断面设计基本资料:左右加宽1M; ●帽子定制:扣路槽定制,设置H2:0.53 ; H3:0.53或LW2:-0.3 ; RW3:-0.3 ; H2:0.5 ; H3:0.5 边坡定制:填方坡高8,坡度1.5递增0.25,宽度默认1;

道路勘测设计知识梳理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知识梳理 第一章绪论 1.交通运输系统(五种运输方式),道路运输的作用(5点)。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 公路:机动灵活、点对点 2.道路功能与分级 (1)公路按功能分类: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和地方公路。 按行政管理属性分类: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 (2)道路分级 公路分级分类标准——适应交通量(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高速、一级、二、三、四级(车速:最高120km/h,最低20km/h、路面宽度:3.75m,3m)城市道路分类:快速、主干、次干、支路 设计年限:20年(快速、主干)、15年(次干)、10年~15年(支路) 3.道路设计控制 (1)自然条件(地形决定选线条件):地形、气候、水文、地质、土壤及植被。 地形条件:平原地形指自然坡度在30以内,微丘地形指地面自然坡度在200以下,相对高差在100m 以下;山岭重丘地面自然坡度在200以上。 (2)交通特性 设计车辆分类:[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铰接车] 设计车速:是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技术标准最重要的指标——设计车速 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大小关系:不一定 交通量:定义 设计小时交通量:将一年中所有8760个小时交通量按其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百分数大小顺序排列,全年第30位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的依据。 通行能力:基本(理想)〉,可能(实际)、设计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相关] (3)道路网与红线规划 公路网系统特性:1)集合性;2)关联性;3)目标性;4)适应性 公路网的典型结构形势:a)三角形;b)棋网形;c)并列形;d)放射形;e)扇形; f)树杈性;g)条形 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a)方格网式;b)环形放射式;c)自由式;d)混合式 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的分界控制线,红线之间的宽度即道路用地范围,称之为道路建筑红线或路幅宽度。 道路红线规划主要内容:1)确定道路红线宽度;2)确定道路红线位置;

9-16公路工程设计收费标准说明

公路工程设计收费标准说明 一、本标准包括公路路线、大中桥梁、隧道、交通工程设计收费定 额。 二、四级公路设计收费,按三级公路收费标准的75%计取。 三、公路、独立大中桥梁和隧道的可行性研究费用,按相应勘察设 计费用的18%计收,其中;予可行性研究为8%,工程可行性研究为10%。 四、交通工程设计费,按相应部分审定概算的19%计取。 五、应委托单位要求,编制国际、国内招标文件,分别按施工图设 计费用的40%和10%计取。 六、本标准未包括的项目,按有关行业规定办理。 公路工程设计收费标准 一、公路设计 1、工作内容: 初步设计阶段,选定路线方案(含有30%的比较线),进行纸上定线,确定小桥、涵洞、过水路面、渡口码头、路线交叉等的结构类型的基本尺寸,选定大中桥、隧道的设计方案,确定路面设计方案及其结构类型,计算各项工程数量和用地数量,拟定施工方案、工期、编制概算及设计文件。 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路线平、纵、横断面的设计,路基防护、排水设施,路面分段的结构组合,中小桥涵结构类型及各部尺寸,大桥、隧道的结构设计各部分详细尺寸;回执沿线设施各项工程的设计详图;计算各项工程数量、用地数量;拟定施工组织;编制预算及设计文件等。

2、困难类别: 同《工程勘察收费标准》第二节地形测量一般地区地形测量困难类别因素表05-1、05-2、06、07规定。 3、收费标准: 公路路线设计收费定额 表一单位:元/公里 注:1.与正线同等深度的比较线,超过30%部分的初步设计,按表列标准的60%收费。 2.大中桥梁、隧道、交通工程和沿线设施的设计收费按相应标准计取,其长度应从路线里程中扣除。 3.一阶段施工图设计与两阶段施工图设计收费相同。 工程设计收费标准

道路勘测设计 复习资料

《道路勘测课程》练习套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某转坡点处坡度角为ω,要求竖曲线外距为E,则竖曲线半径R= 8E/ω2 。 2.竖曲线最小长度是以汽车按设计车速行驶 3 秒的时间来进行计算的。 3.关于土石方调配的复核检查公式有横向调运方+纵向调运方+借方=填方、横向调运方+纵向调运方+弃方=挖方、挖方+借方=填方+弃方。 4.定线就是在选线布局之后,具体标定出道路中线位臵的作业过程。 5.实地定线的方式有穿线交点法、直接定交点法、坐标法、拨角法。 6.评价汽车制动性能的指标主要有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7.选线的三个步骤是路线方案选择、路线带选择和具体定线。 8.纵断面图上俩条主要的线是地面线、设计线。 9.越岭线的展线形式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和螺旋式展线三种。 1.现代交通运输系统是由铁路,道路,水运,航空及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 2.汽车行驶时需要克服的阻力为空气阻力,道路阻力,惯性阻力。 3.平面线性要素的六种组合类型基本型,S型,卵型,凸型,复合型,C型。 4.道路纵断面上的两条主要的线地面线,设计线。 5.行车视距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 6.垭口的选择包括:垭口位臵的选择,垭口标高的选择,垭口展线条件的选择,垭口地质条件的选择。 1、道路平面现行三要素是指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2、汽车在运动过程中所需克服的阻力有空气阻力、道路阻力、惯性阻力。 3、路线平面设计的主要成果有图纸和表格。 4、路线纵断面设计主要是指纵坡设计和竖曲线设计。 5、路肩从构造上可分为硬路肩和土路肩。 6、分隔带上的路缘石主要起导向、连接和便于排水的作用。 7、行车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 8、沿分水岭布设的路线称为山脊线。 1:高速公路应符合的条件:必须有四条或四条以上车道,必须设臵中间带,必须设臵禁入栅栏,必须设臵立体交叉。 2:横向力系数μ与行车速度V,平曲线半径R,横向超高坡度i h的关系:μ=V2/127R-i h。4:当设计速度大于60km/h的时候,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不小于设计速度的6倍;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不小于设计速度的2倍; 5:整体式断面包括:行车道、中间带、路肩以及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避险车道等部分。6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方式有三种,分别是绕内边线旋转、绕外边线旋转、绕中线旋转。7:实地放线的方法有:穿线交点法、直接定交点法、坐标法、拨角法。 1、公路等级的选用应根据公路网的规划,从全局出发,按照公路的------ 、------ 、和--------------综合确定,答案:使用任务,功能,远景交通量。 3、根据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力的平衡式计算曲线半径为(设臵超高时)答案:R=V2 127( +i h ) 4、规范》规定圆曲线的最大半在不宜超过----------;答案:10000m 5、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类型包括答案:基本型;S型;卵型;凸型;复合型;C型 7、路线纵断面图构成答案:地面线、设计线、变坡导线 5.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及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 6.平面交叉的布臵类型:加铺转角式,分道转弯式,扩宽路口式,环形交叉

设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四级公路版本)

舒城经济开发区韩家山公墓道路工程 施工图设计说明 第一章工程概况 1.1 工程规模及建设范围 舒城经济开发区韩家山公墓地处舒城县春秋塘,220KV变电所东北侧,规划用地面积约100亩。 本次设计的是公墓区主要道路,东起始于村道,道路全长486.31m,为公路四级,混凝土路面宽度5m,两侧人行道为0-3米,设计车速为20km/h。 1.2 设计内容 本次施工图设计包含道路、管道排水、路边沟及路灯基础工程,共一册。 第二章设计依据 2.1 设计依据 ⊙《舒城经济开发区韩家山公墓详细规划》 ⊙该道路区域1:1000地形图 2.2 设计采用的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04.01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第三章工程建设条件 3.1 建设区域自然条件 (1)拟建区属西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季风显著。年平均温度在12.915.6度,无霜期224天年平均降水量在1033.51596mm之间。灾害性天气较多,旱涝均有。拟建处原有路基和冲田。 (2)工程东侧为村村通水泥路,便于接入,利于道路建设。 3.2 地形地貌 拟建道路原地面高程30~32m。总体地势起伏不大。 第四章道路工程 4.1 设计标准

四级乡村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乡村公路水泥砼路面工程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xxxx年xx月

一·编制依据及原则 (一)编制依据 1、乡村公路水泥砼路面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第一册) 2、现行城市道路设计规,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程及相应的质量检验评标准。 3、本单位拥有的科技成果、管理水平、技术设备力量,多年积累的公路施 工经验用施工现场及周围环境的调查所掌握有关资料。 (二)编制原则 1、单位工程合格率100%。 2、遵循招标文件各项条款要求,严格按照设计标准,现行施工规和质量检 验评定标准,正确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合格。 3、根据工期要求,抓住关键线路,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搞好工序衔接,达 到均衡生产,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工期。 4、坚持实事的原则,在制定施工方案中,充分发挥我队专业化、机械化的 施工优势,借鉴以往类似工程施工经验,坚持科学管理、精心施工,确保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本合同段的建设。 5、科学合理配置资源,做到机械化作业、流水作业和标准化作业,合理配 备劳动力资源,加强部管理,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6、在满足业主各种要求的前提下,确保实现进度、质量、安全的预期目标。二·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数量

(一)工程简介: 本合同项目为乡村水泥砼路面工程,工程地点位于白廷线公路段(39K +800――48K+100)。工程围:全长8.3KM,设计技术标准为山岭重丘四级公路,路基宽5.5M,路面宽4.5M,水泥砼路面。。 本工程的设计指标为:公路路线等级采用部颁四级公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20 公里/小时,桥涵设计荷载为汽-15,挂-80。设计交通等级为轻型,设计年限为20 年。 (二)场地工程地质、水文条件: 本合同段工程位于乡村公路段,为原村X143道泥结路面。 (三)气候条件 本合同段施工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潮湿,每年4-9月为汛期,降水量占全年的70∽77%。台风影响发生在5月中旬到11月中旬,7月中旬到9月中旬为盛行期。 (四)设计标准 1、道路等级:公路路线等级采用部颁四级公路标准 2、计算行车速度:V=20km/h;桥涵设计荷载为汽-15,挂-80。 3、最大纵坡≤10%,最小纵坡0.3%; 4、路面交叉:平面交叉; 5、路面类型:混凝土水泥路面 (五)工程承包围及主要工程数量 本项目承包围为公路道路工程,包括平整场地、临时电力线路、路基挖方、路基填方、挡土墙、C30水泥砼面板、培土路肩、手摆片石层、石盖板

道路勘测设计 期末试题及答案_

《道路勘测设计》期末考试答卷及详解 一.填空题:21分 1. 高速公路为 全封闭 、全立交 并 全部控制出入 的干线公路,高速公路分为四车道 、六车道 和 八车道 三种。 2. 城市道路网的结构形式可归纳为 方格网式 、放射式 、自由式 和 混合式 四种基本类型。 3. 我国现行的《公路工程标准》将设计车辆分为 小客车 、载重车 、鞍式车 三类。 4. 道路平面线形是由 直线 、圆曲线 和 缓和曲线 组成,称之为“平面线形三要素”。 5. 越岭线的展线方式主要有 自然展线 、回头展线 和 螺旋展线 三种。 6. 道路建筑限界由 净空 和 净高 两部分组成。 二、名词解释:16分 1.S 型曲线:相邻两反向曲线通过缓和曲线直接相连的线形 2.城市道路:在城市范围内,主要供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具有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 3.回旋参数 :、回旋线中表征回旋线缓急程度的一个参数 4.计价土石方:所有的挖方和借方之和 5.行车视距: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驾驶员应能看到前方一定距离的公路以及公路上的障碍物或迎面来车,以便及时刹车或绕过,汽车在这段时间里沿公路路面行驶的必要的安全距离。 6.缓和坡段:当连续陡坡长度大于最大坡长限制的规定值时,应在不大于最大坡长所规定的长度处设置纵坡不大于3%的坡段,称为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坡长应满足最小坡长的规定。 7.通行能力:道路通行能力是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适应车流的能力,以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最大车辆数表示。 8.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 三、判断题:12分 1. 路线转角的大小反应了路线的舒顺程度,转角越大越有利于行车。( × ) 2. 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所要求的行车视距要长,应不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 × ) 3. 路拱对排水有利,但对行车不利。 ( √ ) 4. 对于半径大于250m 的圆曲线,可以不设加宽。( √ ) 5. 超高的过渡可在缓和曲线全长可某一区段内进行。( √ ) 6. 在路基土石方调配中,所有挖方均应计价。( √ ) 7. 在计算横断面图中填挖面积时,填与挖应分别计算,而不能抵消。( √ ) 8. 为保持技术指标的连续性,一条公路只能采用同一公路等级。( × ) 9. 纵断面上的坡长是指该坡在水平面上投影的长度。( √ ) 10. 纵断面线形和平面线形一样,设计不当时,也会出现断背曲线。( √ ) 11. 路线偏角小于7。时,应对平曲线长度严格控制。( √ ) 12. 平曲线半径越大,要求缓和曲线长度越长。( √ ) 四.问答题:15分 1.公路如何分级、 公路的分级:根据现行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的规定: 公路按其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 2.我国《规范》对公路路基设计标高有何规定 纵断面上的设计标高,即路基(包括路面厚度)的设计标高,规定如下: ①对于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地段,指设超高加宽前该处原路基边缘的标高。 ②对于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也可视具体情况而采用中央分隔带中线或行车道中线标高。 3.公路的超高设置有哪些方式 双车道公路:1.绕边轴旋转; 2. 绕中轴旋转 3.绕边轴旋转 有中央分隔带公路:1.绕中央分隔带中心线旋转 2.绕中央分隔带两侧分别旋转 3.绕两侧路面中心旋转。 4.什么叫沿溪线沿溪线布线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沿着河(溪)岸布置的路线。 主要问题:择岸、路线高度、跨河地点 5.道路设置加宽的作用是什么怎样设置制订加宽值标准的原理是什么 由于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每一个车轮都以不同的半径绕园心运动,汽车前后轮的轨迹不重合,因此,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所占路面宽度就比直线上宽。另外,由于曲线行车受横向力的影响,汽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摆动(其值与实行行驶速度有关),因此,为保证行车的安全,曲线段的路面应做适当的加宽。 《标准》规定,当平曲线半径小于等于250m 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加宽值与平曲线半径,设计车辆的轴距有关,轴距越大,加宽值就越大。加宽值还与车速有关。 五.计算题:36分 1.(9‘)山岭区某四级公路上有一平曲线,R=15m 。路拱横坡3 %。⑴如要求保证横向力系数≯,试求超高横坡度i 超应为多少⑵如最大超高取i 超=,试问汽车通过此弯道时需要限制的车速多少 ⑶该弯道处的超高缓和长度应为多少 1) 06.015.015 127201272 2=-?=-=u R V i 2) 9.20)08.015.0(15127)(127=+??=+= i u R V 3) P B L i c ??= 2.(10‘)某桥头变坡点处桩号为K4十950,设计标高为120.78m ,i 1= %,桥上为平坡,桥头端点的桩号为K5十043,要求竖曲线不上桥.并保证有15m 的直坡段,试问竖曲线半径选在什么范围内试设计一竖曲线半径,计算竖曲线要素,并计算K5+030处设计标高. 解:由题意得:T = 93-15=78 w= 竖曲线为凸曲线 则L=156 反算得 R=156/=4457m 取R=4000 m 则T=Rw/2=70 m E =T 2 /2R =0.6125m 则K4+930的设计高程为:H=× – 502/8000 = = 119.77 m 3.(6‘)某平原区三级公路,路基宽为8.5m,路线交点受一建筑物限制,已定转角为α=47°24′,交点至建筑物距离实测为16.5m,初定该处填挖为0,边沟顶宽为1.75m,加宽暂定为1.0m,试问:不拆除建筑物的条件下能设多大的平曲线半径(假设不考虑设置缓和曲线) 解:10312447sec 175.12/5.85.161sec '0≈----=-=αE R

道路勘测设计

1.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区别:设计速度起决定道路几何形状的基本依据的作用;而运行速度则是针对设计速度的不足,避免产生速度突变,保证汽车行驶的连续性而引入的,主要用于根据设计速度初定道路线形,通过测算模型计算路段运行速度,用速度差控制标准检查和修正线形,以修正后的运行速度为依据确定线路其他设计指标。两者区别:设计速度是一个固定值,是控制极限指标,而运行速度是根据设计速度所得线形通过测算模型计算所得,用于控制非极限指标 2.交通量、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三者的关系: 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 通行能力是指在一定的道路、环境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某个断面上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是特定条件下道路能承担车辆数的极限值。 服务水平时车辆在道路上运行过程中驾驶员和乘客所感受的质量量度。 3.城市道路网的结构形式及其特点和适用性:四种基本形式: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方格网式:每隔一定间距设置接近平行的干道,在干道之间再布设次要道路,形成方格棋盘状道路网。特点是街坊整齐,有利于建筑布置和方向识别;简单交叉,多为十字形,个别为T形,交通组织简单便利;交通分散,不会造成市中心的交通压力过重;车流重新分配灵活性大,车辆绕行方便;但对角线方向交通不便,非直线系数高达1.2~1.41。适用于地形平坦的中、小城市或大城市的局部区域。 环形放射式:是由放射式道路和环状道路组成的道路网。特点是能使市中心区与郊区、外围相邻各区间交通联系方便;道路有直有曲,易与地形相适应;非直线系数小,一般在1.1左右;但市中心地区交通压力大,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式好,小范围使用会出现不规则街坊。适用于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干道系统。 自由式:道路弯曲自然、无一定规则几何形状的道路网。特点是能充分利用地形使线形自然顺适、工程造价降低,但因路线曲折而使非直线系数大、不规则街坊多、建筑用地分散。适用于地形起伏较大的中小城市或大城市的局部区域。 混合式:是结合城市用地条件,采用前三种形式组合而成的道路网。特点是能因地制宜,发扬前三种的优点,避免缺点,达到较好的效果。适用于大、中城市的道路系统。 4.道路红线及其规划内容: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的分界控制线。规划内容:(1)确定道路红线宽度;(2)确定道路红线位置;(3)确定交叉口形式;(4)确定控制点坐标和高程。 5.道路设计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内容: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初步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拟定修建原则、选定设计方案、计算工程数量和主要材料数量、提出施工方案、编制设计概算、提供文字说明及图表资料。 技术设计:主要内容包括通过科学试验、专题研究,加深勘探调查及分析比较,解决初步设计中未解决的问题,落实技术方案,计算工程数量,提出修正的施工方案,修正设计概算。施工图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对审定的修建原则、设计方案具体设计,确定各项工程数量,提出文字说明和图表资料以及施工组织计划,并编制施工图预算,满足施工需求。 6.汽车行驶轨迹特征:(1)轨迹是连续的;(2)轨迹的曲率是连续的;(3)轨迹的曲率变化率是连续的。 道路平面线形要素: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称之为平面线形三要素。 7.公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分别在何种情况下使用:(1)极限最小半径:在特殊困难条件下不得已才使用的,一般不轻易采用。(2)一般最小半径:在通常情况下推荐采用的最小半径。(3)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当圆曲线半径较大时,离心力的影响较小,路面摩阻力课保证汽车有足够的稳定性,这时可不设超高,设置与直线段上相同的双向横坡路拱形式。

道路设计说明书

说明书 第一篇总体设计 一、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一)概述 xx公路工程的修建对满足交通运输的需要及沿线镇区发展规划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在促进镇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任务依据 本项目勘察设计的主要依据有: 1、交通部发布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及相配套的有关规范、规程; 2、项目委托书及相关技术要求; 3、双方签订的勘察设计合同。 (三)测设经过 受业主委托,由我公司承担本项目的勘察设计任务,按一阶段施工图进行勘察设计,作业中严格遵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进行实地放线和资料收集工作,其主要测设经过如下: 1、控制测量 为满足本项目设计、施工的要求,沿线布设控制导线3.146公里。导线点采用RTK进行施测,导线点高程采用假设独立高程。坐标系统采西安80坐标系,测量成果经外业验收后进行了平差计算,各项精度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可作为本测区的基本平面、高程控制。 2、中线测量 中线全部采用全站仪实地放线,全线为20m一桩(特征点加桩),路线纵断面采用全站仪施测。 3、专业调查 外业测设期间,各专业组人员对拟定路线方案的水文地质情况、路基构造物、桥涵的相关资料及其它构造物的拆迁、当地材料价格等均进行了实地调查。 二、设计标准 根据xx政府的委托,本段路线以交通部颁发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设计速度为20Km/h的四级公路标准进行测设,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路基、路面宽度: 路基宽度4.5米,路面宽度3.5米,两侧土路肩各0.5米(横断面布置见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2、设计荷载:公路-II级; 3、设计洪水频率:路基:1/25; 4、路面类型:水泥砼路面; 5、一般最小圆曲线半径:30米;极限最小圆曲线半径:15米; 6、回头曲线最小半径:15米; 7、最大纵坡:9%,受限路段12%; 8、最小坡长:60米。 三、沿线自然自理特征及其与公路建设的关系 1、地形、地貌 该段路线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地区,沿线主要地质特征为:山岭重丘区第四系全新冲积粘土、亚粘土、填积土和淤泥,局部洪积软亚粘土和下伏亚粘土。全线间断可见外露的细砂岩和强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花岗闪长岩。 2、水文地质情况 拟建项目区域属于南亚热带性海洋性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区内地表水系发育,水资源比较丰富。

四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2. 1.1 (5)四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 双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辆一下。 单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00辆以下。 2.1.3四级公路设计速度20km/h。 2.2.1各级公路涉及交通量的预测 (1)四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为10年。 (2)设计交通量预测的起算年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计划通车年。 (3)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充分考虑走廊带范围内远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影响。 4.1.3总体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1)根据路线在路网中的位置、功能,综合考虑路线走廊带范围的远期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工矿企业的现状与规划,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的布局,自然资源状况等,确定本项目起点、主要控制带你以及与之相互平行、交叉等项目的衔接关系。 (2)科学确定技术标准,合理运用技术指标,注意地区特性与差异,精心做好路线设计,必要时宜进行安全性评价,以保障行车安全。因条件受限制而采用上限(或下限)技术指标值或对线形组合设计有难度的路段,应采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并采取相应技术对策。 (3)应在查明路线走廊带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质等条件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路线方案或工程建设同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的关系,采取工程防护与生态

防护相结合等技术措施,减少对生态的影响程度,加强恢复力度,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 (4)做好同综合运输体系、农田与水利建设、城市规划等的协调与配合,充分利用线位资源,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切实保护耕地,使走廊带的自然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公路建设得以可持续发展。 (5)总体协调公路工程各专业间、相邻行业间和社会公众间的关系,其设计界面、接口等应符合相关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或规定,并注意听取社会公众意见。 (6)路线方案比选应对设计、施工、养护、营运、管理的各阶段,从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进行论证,采用综合效益最佳、服务质量最好的设计方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