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2019年教材新增知识点汇总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2019年教材新增知识点汇总

高中思想政治2019版新教材修订新增知识点汇总

一、必修1《经济生活》

1、p7: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出现了依托信息技术与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涌现出各种新的支付方式,如刷卡机刷卡、手机扫描支付、银行柜员机转账支付等。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便捷地完成结算业务,纸币使用明显减少。

2、p28: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p29: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4、p30: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5、p32:怎样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②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③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6、p42: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7、p43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破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8、p54: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9、p55今天,要适应自主选择职业、市场调节就业、国家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形势,我们要转变就业观念。

10、p6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坚持按劳分配,还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

11、p61:怎样促进分配公平: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制度保证”)

(2)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两个同步”)

(3)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再分配)

(4)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解决公平问题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效率)

12、p8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既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13、p8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表现:A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B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就业持续改善;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C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生态文明治理明显加强;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2)主要矛盾转变: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4)基本国情不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14、p88: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阶段: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5、p89:坚持新发展理念:

(1)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3)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4)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

(5)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6)共享发展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16、p92:建设现代经济体系:

(1)现代经济体系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以上七个体系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2)怎样建设现代经济体系:

①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②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③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深化改革加快东北振兴,推动中部崛起、引领东部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17、p92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

(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的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美好生活需要。

18、p96: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①优点: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②缺点:A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同时也存在着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③正确态度:我国将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等、共赢的方向发展。

19、p99:怎样扩大对外开放?

(1)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2)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3)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4)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5)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6)只有把坚持独立自主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加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世界经济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7)我们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

二、必修2《政治生活》

1、p5: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②最广泛的民主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③最真实的民主,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也表现在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④最管用的民主,表现在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⑤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2、p31:参加民主协商是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我国的基层民主协商主要包括乡镇、街道协商;行政村、社区的协商、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协商。

3、p31: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4、p37:加强社会建设。政府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证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5、P37:我国政府正在深化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6、p46: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它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

的根本制度安排。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内容。

8、p59:国家机构——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总称国家机构。我国的行政机关负责执行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行政工作的部分。我国的监察机关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依法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履行监督、调查、处置的职责。我国的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9、p6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宪法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的领导力量。党是领导一切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

10、p63: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监察委员会、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

11、p68:民主党派的性质:在我国,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12、p71: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的渠道主要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

13、p72:多党合作制是新型的政党制度,新在哪里?

①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

②新就新在它把各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

③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14、p81: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①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④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5、p82: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

16、p8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的根本制度安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履行职权的程序和内容,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以下案例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程序包括:推荐候选人、讨论确定正式候选人、投票选举等几个步骤。

2016年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十三五规划》的程序包括:①党中央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并提出制定规划的建议;②党中央向社会公众和专家委员会征求意见,形成专家论证报告;③国务院编制草案并将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再交中共中央讨论;④规划草案由党中央报送全国人大审查并表决通过。

18、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19、p99: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20、p102: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中国主张:在国际事务中,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1、p109:中国外交新篇章: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征程。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22、p111: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23、p111:中国为什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①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和平的坚定力量。

②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③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正确道路。

⑦建立了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⑧锻造了一支在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巩固的国防。

24、p112: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我们要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②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③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④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⑤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三、必修3《文化生活》

1、p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

2、p7: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3、p7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的结晶。

4、p73: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与爱国主义息息相关。

5、p74: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6、p98: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7、p99: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

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8、p100: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9、p102:文化自信:

(1)表现: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2)为什么要坚持文化自信:

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文化自信的来源: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4)怎样增强文化自信:

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把握时代发展潮流;

②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激发文化创造的热情;

③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0、p103:怎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1、p104:党怎样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①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②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凝聚民族复兴的坚定意志和磅礴力量;

③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的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12、p10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什么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4)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

②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③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5)广大青年怎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②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

③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

④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知行合一,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3、p110:理想信念:

(1)内容:共产主义是我们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

(2)作用:邓小平说:我们提出四有,最强调的是有理想。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3)怎样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①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

14、p111: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落后腐朽文化侵袭。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培育现代诚信文化,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增加守信红利,提高失信代价;大力倡导雷锋精神,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15、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创举,是提升国民素养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有效途径,是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

四、必修4《生活与哲学》

1、p22: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p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3、p2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4)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

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4、p25: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

5、p40:习近平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和掌握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

6、p49:“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

7、p80:创新的作用: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8、p82:新发展理念的哲学依据:

习近平说: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

习近平说: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既求真务实、稳扎稳打,又与时具进、敢闯敢拼。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善于进行交换、比较反复,善于把握工作的实效度。

总结: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哲学依据有:

①联系的观点:五大发展理念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②系统要素联系: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

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在兼顾一般的同时抓住主要,重点突破带动整体。

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⑤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⑥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善于把握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

⑦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把握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9、p92: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指导。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蹰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10、p95: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11、p108:习近平说,理想信念是事业和人生的灯塔,决定我们的方向和立场,也决定我们的议论和行动。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2、p10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不断为人民造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