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虫类药分类

中药虫类药分类

中药虫类药分类

中药虫类药是指以虫类为主要药材的中药材。根据虫类药物的来源和药性,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一、昆虫类药物

昆虫类药物是指以昆虫为主要药材的中药材。常见的昆虫类药物有蜂胶、蚕蛹、蚕蛾、蚕茧、蚕丝、蜜蜂、蜜蜂蜜等。这些昆虫类药物具有滋补养颜、润肺止咳、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等功效。

二、蛇类药物

蛇类药物是指以蛇为主要药材的中药材。常见的蛇类药物有蝮蛇、竹叶青蛇、五步蛇、银环蛇、眼镜蛇、赤练蛇等。这些蛇类药物具有温阳散寒、活血化瘀、解毒消肿等功效。

三、蜘蛛类药物

蜘蛛类药物是指以蜘蛛为主要药材的中药材。常见的蜘蛛类药物有蜘蛛、蝎子、蜈蚣等。这些蜘蛛类药物具有镇痛止痒、活血化瘀、解毒消肿等功效。

四、蚂蚁类药物

蚂蚁类药物是指以蚂蚁为主要药材的中药材。常见的蚂蚁类药物有蚂蚁、蚂蚁卵、蚂蚁巢等。这些蚂蚁类药物具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解毒等功效。

五、蜈蚣类药物

蜈蚣类药物是指以蜈蚣为主要药材的中药材。常见的蜈蚣类药物有蜈蚣、蜈蚣粉等。这些蜈蚣类药物具有镇痛止痒、活血化瘀、解毒等功效。

总之,中药虫类药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丰富的药理作用。但是,由于虫类药物的来源和制备方式的特殊性,使用时需要注意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避免因使用不当而产生不良反应。

中药虫类药分类

中药虫类药分类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动物、植物和矿物三大类。其中,动物类中的虫类药作为珍贵而独特的药材,在中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虫类药是指以昆虫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药物,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药用价值。在中医理论中,虫类药被归为中药药名分类中的“虫药”。本文将对常见的中药虫类药进行分类介绍。 一、蜂类药 1. 蜂蜜 •概述:蜂蜜是蜜蜂从花上采集的花蜜经过酵素作用和水分蒸发而形成的一种黄色或棕黄色液体。 •功效:蜂蜜具有润肺止咳、健脾益肠、滋补养颜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咳嗽、便秘和养颜美容。 2. 麝香 •概述:麝香是雄性麝香腺囊的干燥分泌物,具有特殊的香气和药用价值。•功效:麝香具有舒心安神、化痰开窍、活血化瘀等作用,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中风偏瘫和心痛等症状。 二、蜘蛛类药 1. 蜘蛛网 •概述:蜘蛛网是蜘蛛用丝腺分泌的丝线编织而成的结构,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功效:蜘蛛网具有止血、散瘀、解毒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跌打损伤和疮疡肿毒等症状。 2. 蜘蛛 •概述:蜘蛛是具有八条腿的节肢动物,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

•功效:不同种类的蜘蛛具有不同的药用价值,例如草蛛、马陆蛛可用于治疗疼痛和风湿病,而十字蜘蛛则可用于治疗痉孪风和癫痫等症状。 三、蜣螂类药 1. 蜣螂 •概述:蜣螂是一种具有翅膀的昆虫,体形扁平,被用于制作中药药材。•功效:蜣螂具有清热解毒、利咽开音、杀虫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白喉和跌打损伤等症状。 2. 蜣螂卵 •概述:蜣螂卵是蜣螂产的幼虫卵,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功效:蜣螂卵具有消肿利尿、解毒润燥等作用,常用于治疗水肿、黄疸和痈肿等症状。 四、地龙类药 1. 地龙 •概述:地龙是蜥蜴纲中的一种爬行动物,是中药材中的常见虫类药物。•功效:地龙具有活血祛瘀、解毒利水、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治疗中风偏瘫、瘀血痛经和痈肿疮疡等症状。 2. 石龙子 •概述:石龙子是一种益虫,生活在山地岩石石缝中,具有药用价值。 •功效:石龙子具有祛风化湿、消肿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和跌打损伤等症状。 五、其它虫类药 1. 蚕蛹 •概述:蚕蛹是蚕蛾幼虫的干燥蛹体,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虫类中药】虫药总动员

【虫类中药】虫药总动员 《养生堂》虫药总动员2011-11-26 23:15:38| 分类:养生堂|字号订阅北京台又播放了后三集,共六集,现在补齐了,请朋友们观阅。《虫药总动员》1 --以毒攻毒 有类中药很传奇,很多影视作品尤其是武侠电影中都出现过它们的名字,而在现实生活中,它们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一些非常顽固的疾病,比如痛风、关节炎、湿疹、结核、肿瘤等等,就是虫类药物。其实虫类药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多数人可能不由自主地会想到蜈蚣、蛇、蝎子、蚂蚁等,其实,虫类药物远远不止这些。其实古代的“虫”泛指所有动物药,比如牡蛎、珍珠、麝香这些都算虫药的范畴,不仅仅是指虫子。当然现在有一些是保护动物,不允许使用了,所以今天我就跟大家说说狭义的虫药,也就是蝎子、蜈蚣这一类虫药。中医是一门自然科学,利用药物的寒热温凉来平衡人体阴阳,达到治病的效果,所用的药物也都来自然界,对虫类药的认识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谋求生存而与自然斗争,曾经“饮血茹毛”,“山居则食鸟兽”,“近水则食鱼鳖螺蛤”,逐步发现了一些有治疗作用的虫类,认识了虫类药物,奠定了虫类药学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中医

使用虫类药治病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中草药学的经典之作。《神农本草经》中,共载录了365种中药,其中动物药67种,包括水蛭、僵蚕、地龙等虫类药28种,对其应用及功效都有明确的叙述。如水蛭,书中认为其有“治恶血、瘀血、经闭”的作用。虫类药的种类很多,所以作用不尽相同,因其配伍不同而异,一般可概括为如下8个方面:1.攻坚破积2.活血祛瘀3.熄风定惊4.宣风泄热5.搜风解毒6.行气和血7.壮阳益肾8、消痈散肿。谈起“五毒”,可能大家都能说出一、二,所谓“五毒”就是我们常说的全蝎、蜈蚣、守宫、蟾蜍、蛇等5种虫类药物。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以毒攻毒”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出于《辍耕录》,最早是一个医学术语。“以毒攻毒”是指某些毒性较大的药物有着显著的治疗作用。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可用适量的有毒药物来治疗恶疮肿毒、疥癣、瘰疬瘿瘤、癌肿症瘕等病情较重、顽固难愈的疾病,也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免疫”治疗。以抗肿瘤中药为例,抗肿瘤中药中有一类药性峻猛、毒性剧烈,用以治疗肿瘤邪毒壅盛的药物。邪毒瘀结病体是肿瘤病的共同病理特征。历代医家及民间流传治疗癌症的方药大多属于这一类。毒陷邪深,非攻不克,以药物治之,可直达病所,起到攻坚蚀疮、破瘀散结、消肿除块之效。我国医学历史上,很早就有“免疫”的思想,这就是“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最早把

药用昆虫

药用昆虫搜集 药用昆虫是指具有药用作用、可以治疗或辅助治疗某种疾病、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昆虫,如冬虫夏草、斑蝥、九香虫、蝎子、土元、螳螂等。昆虫作为药物治病,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最早的文字《周礼》记载,“五药,草木虫石谷也”。可见古代人们已认识到“虫”是药材之一。《神农本草经》列出的虫药就有29种,明代名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将虫药扩充到106种。到目前为止,我国中医的药用昆虫达300种之多,如蚂蚁、蜜蜂、蟑螂(卵荚)、蝉壳、斑蝥、螳螂、家蚕和苍蝇等昆虫。目前已有很多药用昆虫进行了人工养殖,在医药、食品、工艺美术等诸多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1】百度百科 一、蜣螂 【简介】 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亚科(Scarabaeinae或Coprinae)昆虫。用铲状的头和桨状的触角把粪便滚成一个球,有时可大如苹果。初夏时蜣螂把自己和粪球埋在地下土室内,并以之为食。稍后,雌体在粪球中产卵,孵出的幼虫也以此为食。虫体一般呈圆形,鞘翅短,腹部末端露出。5~30公釐(0.2~1吋多)长。色深,有的具金属光泽。雄虫头顶有一长而弯曲的角状突。在24小时内吃的食物可超过本身的体重。因为能加速使粪便转变为其他生物能利用的物质的过程,所以对人类有益。 【名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蜣螂,治小儿惊痫瘛疭,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走,皆肝、胃、大肠三经风热壅盛所致,咸寒除三经之邪热,则诸症自瘳。《别录》主手足端寒、支满者,以脾胃主四肢而治中焦,肺气结滞则血液不能通行灌溉于手足,胃家热壅及大肠结实,则中焦不治而气逆支满,行三焦之壅滞则所苦减除矣。咸能软坚入肾,故又主奔豚也。 ②《长沙药解》:蜣螂,善破症瘕,能开燥结,《金匮》鳖甲煎丸用之,治病疟日久结为疟瘕,以其破症而开结也。 【功能药效】 1、小儿惊风(不拘急、慢均适用)。用蜣螂一枚捣烂,加水一小碗,于百沸汤中烫热,去渣,饮服。 2、小儿疳疾。用土裹蜣螂煨熟。吃下。 3、小儿重舌。有蜣螂烧成末,唾液和匀敷舌上。 4、赤白痢(包括噤口痢及泄泻)。有蜣螂烧研为末。每用半钱或一钱,烧酒调服,小儿用黄酒调服。立效。此方名“黑牛散”。

小虫子,大作为:9种虫药,7个案例,彰显虫类中药的神奇作用

小虫子,大作为:9种虫药,7个案例,彰显虫类中药的神奇 作用 过去应用虫类药的记载,首先见于《神农本草经》,其次是《伤寒论》中的抵当汤内有水蛭、虻虫,《金匮》鳖甲煎丸内有蜣螂、地鳖虫,《葛洪肘后方》应用了蚯蚓、蜘蛛等。唐《外台秘要》也有虫类药的记载,特别是孙真人的《千金要方》广泛地运用了虫类药,其书有三大特点:(1)不用矿物药;(2)倡用虫类药;(3)寒热并用。 我最感兴趣的是孙真人应用虫类药(多来自民间单方)于内、外、妇、儿各科,而其最常用的是蜈蚣、全蝎等。到了明末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收集虫类药物有多种,清代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亦载有多种虫类药,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则善用虫类药,吴鞠通的化癥回生丹列药34种,内有虫类药三种。解放前的二张(张锡纯、张山雷)一恽(恽铁樵),也惯用虫类药治疗小儿惊风甚效。 我在学习历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对一些常用虫类药有如下体会: (1)全蝎 软坚活络,消淋巴结肿大,对血丝虫形成的粗腿配合大量柴胡有卓效。 (2)蜈蚣

舒筋软坚、活络、镇痉,可用于颜面神经麻痹(口角歪斜)、雷诺氏病(脱疽)及一切神经系统病。 (3)僵蚕 舒肝和胃气,合旋复花可治胃气上逆。 (4)地鳖虫: 化癖活络,对肝脾肿大、肝硬化腹水有效。 (5)水蛭 破瘀通络,用于消癥瘕。 (6)乌梢蛇 祛风通络,用于定惊及皮肤麻木不仁。 (7)九香虫

通气滞,止胃痛。 (8)蟑螳 破癥结行水。据《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治肝硬化腹水,试用数例有效。其他资料说有缓癌作用,试之信然。 (9)地龙 清热化痰,镇惊软坚通络,用于半身不遂,治胸部风湿痞痛亦有效。

《伤寒杂病论》的虫类药

《伤寒杂病论》中的虫类药 目录 《伤寒杂病论》中的虫类药1土鳖虫 《伤寒杂病论》中的虫类药2水蛭 《伤寒杂病论》中的虫类药3虻虫 《伤寒杂病论》中的虫类药4蜣螂 《伤寒杂病论》中的虫类药5蜘蛛 《伤寒杂病论》中的虫类药6蛴螬 《伤寒杂病论》中的虫类药7蜂窠 《伤寒杂病论》中的虫类药8鼠妇 《伤寒杂病论》中的虫类药9白鱼 正文 《伤寒杂病论》中的虫类药1 土鳖虫 □吴立明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编者按《伤寒杂病论》在其300余首方剂中用土鳖虫、水蛭、虻虫、蜣螂、蛴螬、蜘蛛、蜂窠、鼠妇、白鱼9味虫类药,散在于抵当汤、抵当丸、鳖甲煎丸、大黄zhe虫丸、下瘀血汤、蜘蛛散、土瓜根散等7个方剂中,主要用治蓄血证,瘀血内闭的经闭、腹痛、癥积、疟母,寒气凝结肝脉之

阴狐疝气等,以达破血逐瘀、活血通经止痛、消积化癥、破结通利除疝等多重治疗目的,显示了虫类药独特的功效和应用。今起本版将这9味虫类药的性味、功效,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及其现代研究陆续刊出,敬请关注。 为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冀地鳖雌虫的干燥体,又名zhe虫、土元。药性咸寒,有小毒,归肝经。具有破血逐瘀,续筋接骨功效,主治跌打损伤,筋伤骨折,瘀肿疼痛及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积聚痞块等。 仲景用本品共有4方,即治“癥瘕”、“疟母”的鳖甲煎丸,治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的大黄zhe虫丸,治产后腹痛的下瘀血汤及疗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的土瓜根散。其功用,《长沙药解》云其“消癥而破瘀也”,《本草通玄》谓其“破一切血积”,《药性论》言其“破留血积聚”,《本草纲目》称其“行产后血积,折伤瘀血”。《本草经疏》则作进一步阐述,曰:“咸寒入血软坚,故主心腹血积,癥瘕血闭诸证……又治疟母为必用之药。” 综合上述,足以证明土鳖虫能动其瘀,祛其闭,为破血通经,攻瘀消癥之峻品,现代临床常单用或配入复方治疗筋骨折伤、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及冠心病、高血压、晚期肿瘤等。 研究表明,土鳖虫主含谷氨酸等17种氨基酸和砷等多

中药学药物分类

中药学药物分类 每类药物的性味,功效,适应症 1.利水渗湿药 (1)利水消肿药:甘淡,平或微寒,适应于水肿,小便不利,腹水,及痰饮等证。药如茯苓、泽泻。 (2)利尿通淋药:苦寒或甘寒,用治小便短赤,淋漓涩痛,血淋等证。药如车前子、滑石。 (3)利湿退黄药:多苦寒,用于湿热黄疸以及湿疮、湿疹等。药如茵陈蒿、金钱草。 2.泻下药 由于泻下作用的强弱不同,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逐水药三类 攻下药:苦寒沉降,既有较强的攻下通便作用,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燥屎坚结及实热积滞之证,如大黄、芒硝。 润下药:为植物种子和种仁,富含油脂,味甘质润,适用于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及失血等所致的肠燥津枯便秘。如火麻仁、郁李仁。 峻下逐水药:苦寒有毒,药力峻猛,服药后能引起剧烈腹泻,有的兼能利尿,能使体内潴留的水饮通过二便排出体外,消除肿胀-适用于全身水肿,大腹胀满,以及停饮等正气未衰之证。如甘遂、大戟。 3.补虚药 补气药:用于元气虚证及脾肺心肾等脏腑气虚证,药如人参,黄芪。 补阳药:主要用于肾阳虚证,药如鹿茸,淫羊藿。 补血药:用于心肝血虚证,药如当归,熟地。 补阴药:用于肺、脾、肝、肾、胃等脏腑阴虚证,药如北沙参,麦冬。 4.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苦寒或甘寒,清泄气分,脏腑实热,用于气分实热证,如石膏,知母。 清热燥湿药:苦寒,清热燥湿,清热泻火,用于湿热病证,如黄芩,黄连,黄柏。 清热凉血药:甘寒或苦寒,清解营血分热,用于血分实热证,如生地黄,玄参。 清热解毒药:大多苦寒,清热解毒,常用于瘟疫、毒痢及痈肿、疮毒等热毒病证,如金银花。清虚热药:甘寒或苦寒,清虚热,用于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虚内热证,如青蒿,地骨皮。5.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苦寒或甘寒;凉血止血,适应于热性出血。药如大蓟、地榆。 化瘀止血药:多辛温;化瘀止血,用于各类出血,尤出血挟瘀滞。药如三七、蒲黄。 收敛止血药:多平涩;收敛止血,多用于无瘀之出血,药如白及、棕榈炭。 温经止血药:多辛温;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药如艾叶、炮姜。 6.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辛温,风寒表证,如麻黄、桂枝。 发散风热药:辛凉,风热表证,如薄荷、牛蒡子。 7.祛风湿药 祛风寒湿药:药性辛苦温,以祛风湿散寒通络为主,宜用于风寒湿痹,药如独活、蕲蛇等。祛风湿热药:药性辛苦寒,以祛风湿清热为主,宜用于风湿热痹,药如秦艽、防己等。 祛风湿强筋骨药:入肝肾经,以祛风湿为主,且能补肝肾,强筋骨,用于风湿日久肝肾虚损者,药如五加皮、桑寄生等。 8.化痰止咳平喘药 温化寒痰药:辛温而燥,可温化寒痰,燥湿化痰,用于寒痰,湿痰,如半夏、天南星。 清化热痰药:寒凉而润,可清热化痰,润燥化痰,用于热痰,燥痰,如贝母、瓜蒌。

中药青草药分类

中药青草药分类 中药青草药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止咳化痰、平喘理气、消食化积、安神养心、补益气血、泻下通便、利水渗湿、祛风止痛、止血活血、理气疏肝、驱虫杀虫等功效。根据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特点,中药青草药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清热解毒类:此类青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等作用,如金银花、连 翘、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等,常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疾病,如感冒、扁桃体炎等。 2.活血化瘀类:此类青草药具有活血化瘀、散瘀止痛等作用,如红花、当归、 川芎、桃仁等,常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疾病,如痛经、跌打损伤等。 3.祛风除湿类:此类青草药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等作用,如独活、威灵 仙、秦艽等,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引起的疾病,如关节炎、痛风等。 4.止咳化痰类:此类青草药具有止咳化痰、平喘止咳等作用,如桔梗、半夏、 陈皮等,常用于治疗咳嗽痰多引起的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 5.平喘理气类:此类青草药具有平喘理气、舒肝解郁等作用,如旋覆花、佛 手、香附等,常用于治疗喘息气滞引起的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等。 6.消食化积类:此类青草药具有消食化积、健脾开胃等作用,如山楂、神曲、 麦芽等,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引起的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 7.安神养心类:此类青草药具有安神养心、镇静催眠等作用,如酸枣仁、夜 交藤、合欢皮等,常用于治疗失眠多梦引起的疾病,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等。 8.补益气血类:此类青草药具有补益气血、增强体质等作用,如黄芪、人参、 白术等,常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引起的疾病,如贫血、体质虚弱等。 9.泻下通便类:此类青草药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消肿等作用,如大黄、芒硝、 番泻叶等,常用于治疗便秘引起的疾病,如肠梗阻、痔疮等。 10.利水渗湿类:此类青草药具有利水渗湿、消肿排脓等作用,如茯苓、猪苓、 泽泻等,常用于治疗水湿内停引起的疾病,如肾炎、肾盂肾炎等。

伤寒论用药总结

伤寒论用药总结 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张仲景所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 理论和治病原则。作为中医学的瑰宝,伤寒论在中医药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将对伤寒论的用药总结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药学者提供参考。 一、药物分类 伤寒论对药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草木药:包括麻、桂、辛夷、防风等。这些药物具有辛散、甘甜、温 和平和的作用,属于平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病证。 2.虫类药:包括蜂蜡、寸啄石、鬼箭羽等。这些药物具有甘寒、粘滞、 清热的性质,属于清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阴病证。 3.介类药:包括介壳、猪肤、犬骨等。这些药物具有甘平、辛涩、温厚 的特点,属于平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证。 4.鱼类药:包括鲈子、鲤鱼子、狗宝等。这些药物具有甘平、咸寒的性质,属于平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少阴病证。 5.矿物药:包括礞石、皂矾、禹余粮等。这些药物具有咸寒、苦燥的特点,属于清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证。 6.皮类药:包括蝉蜕、胡麻、蛇蜕等。这些药物具有甘寒、辛平的特点,属于清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病证。 二、药物性能特点 伤寒论对药物的性能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为中医药学者提供了很好 的理论指导。以下是一些药物性能特点: 1.辛夷:辛夷苦温,具有发散风寒、祛除外感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牙痛等病症。 2.桂枝:桂枝甘温,具有温通经脉、活血祛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 寒病证、关节痛、供血不足等病症。

3.防风:防风辛甘,具有祛风胜湿、止痛止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 感风寒、头痛、风湿痹痛、皮肤瘙痒等病症。 4.甘草:甘草甘平,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的功效。主要 用于治疗咳嗽、喉痹、疮疡等病症。 5.大枣:大枣甘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气 血两虚、心悸失眠、虚寒痢疾等病症。 6.生姜:生姜辛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 寒感冒、呕吐、泄泻等病症。 7.附子:附子辛热,具有温肾壮阳、祛寒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阳痿、早泄、肾虚腰痛、寒湿痹痛等病症。 8.石膏:石膏甘寒,具有清胃泻火、生津止渴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胃 火牙痛、口舌生疮、肺热咳嗽等病症。 三、药物的配伍应用 伤寒论提倡药物的配伍应用,认为合理搭配药物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药物 的疗效,提高治疗疾病的效率。以下是一些药物的配伍应用: 1.麻黄:麻黄辛散,苦燥,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的功效。与桂枝相 须为用,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感冒、气喘等病症。 2.桂枝:桂枝甘温,具有温通经脉、活血祛寒的功效。与麻黄相须为用,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感冒、气喘等病症。 3.防风:防风辛甘,具有祛风胜湿、止痛止痒的功效。与桂枝相须为用,用于治疗外感风寒、皮肤瘙痒等病症。 4.甘草:甘草甘平,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的功效。与大枣、生姜、附子等药物相须为用,用于治疗咳嗽、痰多、疮疡等病症。 5.大枣:大枣甘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与生姜、甘草、 附子等药物相须为用,用于治疗气虚乏力、心悸失眠、血虚萎黄等病症。

“虫”整旗鼓——带你看看中药里的虫类药

“虫”整旗鼓——带你看看中药里的虫类药 中药的组成品类繁多,除了我们最常见的花草类药物,虫类药也是中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全蝎 全蝎即东亚全蝎的干燥品。很多人都听说过蝎子,认为是“五毒”之一,避之唯恐不及。但其实尽管蝎的尾部确有毒腺,但主要对于小型生物才能起到致命作用,对于人类作用较差。尤其经炮制后毒性更加减弱,内服外用一般较为安全。全蝎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用量过大,或者过敏体质者出现过敏反应。 图片来源: 《本草纲目》有云:“小儿惊痫风搐,薄荷包炙研服;胎惊天吊,入朱砂、麝香,或丸服;风痫及慢惊,用石榴过末服;慢惊,同白术、麻黄末服;脐风,同麝服。”《本草求真》:“全蝎色青属木。故专入肝祛风。” 全蝎味辛、性平,走窜之力极强,能透骨搜风,祛瘀通络。 •治疗风湿顽痹,筋节挛急疼痛,可配伍少量麝香细末,以温酒调服; •又归肝经,专主肝风,能搜一身之风邪,治疗小儿急慢惊风之抽搐痉挛等,可配伍蜈蚣、蕲蛇、天南星; •还可走窜四肢,搜剔风邪,亦可攻毒散结,治疗湿热蕴结肌肤所

致紫癜风,可配伍防风、蕲蛇。 蜈蚣 图片来源:https://https://www.doczj.com/doc/c219058503.html, 蜈蚣与蝎同属“五毒”,也是一味常用的药材,常与全蝎同用。蜈蚣性温,味辛,有毒。归肝经。能息风镇痉,功毒散结,通络止痛。可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治痔疮疼痛,可用赤足蜈蚣(焙为末),入片脑少许,调敷。(《仁斋直指方》)。 •治中风抽掣及破伤后受风抽掣者,可用生箭芪六钱,当归四钱,羌活二钱,独活二钱,全蝎二钱,全蜈蚣大者两条。煎汤服。(《医学衷中参西录》逐风汤)。 白僵蚕

虫类中药临床应用

虫类中药临床应用 中药虫类药(动物药)如下:全虫蜈蚣僵虫蝉衣蛇蜕地龙乌蛇蕲蛇土元水蛭壁虎五倍子胎盘蜂房海马蝼蛄蜒蚰蟋蟀蜣螂桑螵蛸穿山甲九香虫等。 蜂房蜈蚣兴奋阳治疗阳痿效果好。研末冲服。蜂房主治1关节肿痛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蜂房有强心利尿止血驱虫之功。2.治疗恶核癌肿3.阳痿遗尿,可以合缩泉丸。4.痈疽瘰歴。配伍1合细辛煎汤漱口治疗牙痛2.合半支莲治疗疔肿恶核3.合蝉衣脱敏治疗荨麻疹4.合土元全虫僵虫治疗痹证5.合乌蛇土元治疗腰痛6.合两头尖抗癌,消瘤丸全虫蜂房守宫僵虫。 乳癌方:蜂房苦楝子雄鼠粪各等分或家山羊角二倍为丸,内服。看来验方乳腺增生方(瓜楼全虫蜈蚣猫爪草蜈蚣)可以加蜂房更好。 蜂房止清水样带下。 骨结核骨髓炎关节四味方:蜂房土元全虫蜈蚣。 胃火牙痛方:蜂房元参骨碎补,内服含漱口均可以。 朱良春益肾蠲痹丸方:熟地当归蜂房仙灵脾鹿衔草肉苁蓉僵虫乌蛇土元蜈蚣全虫为丸。寒湿甚加川乌草乌;阳虚加附子黄芪,阴虚加石斛麦冬;关节变形加山甲。 蜂房与鸡蛋炒食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地龙治疗哮喘如姜春华治疗哮喘当:地龙乌贼骨天竺黄研末冲服或者加胎盘,寒加鹿角,痰多加川贝母;热加海蛤壳青黛(黛蛤散)。地龙能治癫狂,历节风。 1.脑震荡后遗症:红参制马钱子川芎各十五克土元当归枸杞子地龙制乳香制没药琥珀全虫各十二克胎盘鸡内金各二十四克血竭甘草各九克,用法:研末冲服,每次五克,一天三次。 2.中风偏瘫后遗症:黄芪三十克地龙十五克当归川芎赤芍桃仁各九克红花六克水蛭四克(冲服),口眼歪斜合牵正散;语言蹇塞加石菖蒲女贞子各十克;肢体痿软加桑寄生制首乌各十五克乌蛇十克;血压高加紫贝齿三十克怀牛膝十二克。或者用:地龙蜈蚣水蛭川芎等分研末

十大虫类药临床运用

十大虫类药临床运用 桂枝中医堂 (一)全蝎又名全虫,甘、辛、平,有毒,归肝经。全蝎走而不守。《本草纲目》:治风——诸风掉眩、搐掣。《药鉴》:解毒——全蝎疗风疳,最能解毒。《本经逢原》:通郁结——胡桃肉同贝母、全蝎为蜜丸治鼠瘘痰核,总取以通郁结也。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蝎毒有明显毒性。全蝎是一个有毒的,同样它还是归肝经的,它主要在治风、解毒、通郁结这方面的作用是比较好的。 1、全蝎的适应症朱老指出:全蝎乃治风要药,惊风、搐搦,必不可少;善窜筋透骨,对风湿痹痛,久治不愈者佳效;开气血之凝滞,解毒医疮,治肿瘤、结核、闭塞性脉管炎等。朱老一般认为:全蝎是祛风要药,所以惊风、抽搐都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它在治疗一些风湿病里面,他有时经常使用;在皮肤科里面主要应用于全身一个解毒和对于气血凝滞这种解郁方面使用的比较多。 2、全蝎的毒性释疑朱老指出:炮制的全蝎毒素已破坏,仅有小毒,少数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皮肤过敏。蝎毒直接注射属于高毒范围。蝎毒最小致死量0.07㎎/㎏(兔,静注)。体重为50公斤的成人,蝎毒最小致死量为3.5㎎。蝎毒半数致死量1.4㎎/㎏(小鼠,静注)。体重为50公斤的成人,半数致死量70㎎/㎏,相当于14只活蝎子产生的蝎毒。如何减毒?蝎毒加热后可减低毒性,但是蝎毒汁比较耐热,常压下煮沸毒性不易完全破坏,煮沸2~3小时后仍有一定的毒性。蝎口服的毒性较小。新鲜蝎毒汁100㎎/㎏经口摄入,对小鼠无任何毒性,其剂量相当于成人一次摄入5~6g新鲜蝎毒汁而不至于中毒(相当于1000只蝎子的毒液)。新鲜蝎毒汁经口摄入的毒性较小,一般不致于引起中毒。可能是毒素在胃肠道遭到破坏。因为全蝎是有毒性的,但这个毒性我们处理的比较恰当,它引起的毒性或过敏反应还是比较少的。 3、全蝎的用量《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全蝎的用药剂量范围3~6g;《中国药典》未注明以上计量是研末吞服或者是入

中药药引(引药)归类

中药药引(引药)归类 中药药引(引药)归类 知了医学考试中心 2020-06-07 (一)蔬菜类引药 1、生姜:辛,微温;入胃、脾、肺、肝经,其性走而不守。作引药其效有三:宣散表寒,降逆止呕;化痰涤饮,通络利窍;调理肝胃,畅达气机。但阴虚及上、中焦有热者忌用、引药用量1~3片。[Tz$ 2、生姜皮:辛,凉;入脾、肺经。作引药是取其以皮走脾之意,引诸药入脾,有和脾行水之功效。但阴虚及上、中焦有热者忌用。引药用量,1~3片。 三、煨姜:辛,微温;入胃、脾、肺经。作引药是取其性平和,既无干姜之燥,又无生姜之散,有和中止呕,固护胃气的作用。但阴虚及上、中焦有热者忌用。引药用量1~3片。 3、葱白:辛,甘,温;入肺、胃经。作引药能领诸药达表入里,其效有三:和调阴阳,通阳散寒,疏散表寒。但表虚多汗者忌用。引药用量,1~2寸。 4、葱尖:辛,甘,温;入肺、胃经。作引药意在以葱尖通关利窍,可开通膀胱关窍。但表虚多汗者忌用。引药用量,1~2寸。 5、胡荽:辛,温;入脾、胃、肺经。作引药是取其辛温香窜之性,领诸药外达皮肤,有疏风解表,发汗透疹的作用。但疹已透出或非风寒外束而是热毒壅盛所致的疹出不透者忌用。引药用量,1~2棵。?, 6、香菇:甘,平;入肝、胃经。作引药能助诸药托痘排毒,疏风透疹。但有中寒者不宜用。引药用量,1~3片 (二)谷物类引药 1、粳米:甘,平;入脾、胃经。作引药是取其甘缓之性,调护胃气,以防大凉之剂伤中。引药用量,3~15克。 2、陈仓米:甘、淡、平;入脾、胃经。作引药其效有二:调中益气,涩肠止泻;顾护胃气,化湿止痢。引药用量,3~15克。

3、糯米:甘,温;入脾、胃、肺、肾经。作引药能助诸药行营卫,有益气行血、透痘助浆的作用。但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运化者忌用。引药用量,3~5克。1 4、薏苡仁:甘,淡,平,微寒;如脾、胃、肺经。作引药能助药健脾益气,除湿散满。但大便干燥及妊娠期慎用。引药用量,10~15克。 (三)虫介类引药 1、蜂蜜:甘,平;入心、脾、肺、大肠经。作引药能助诸药解毒调中或润肠通便。但痰湿内蕴,中满痞胀及便溏者忌用。引药用量,10~15克。 2、蚕茧:甘,温。作引药能助诸药泻膀胱中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有生津止渴之的作用。引药用2~10克。 3、珍珠:甘,咸,寒;入心、肝经。作引药能领诸药入心,有镇心安神、养阴熄风的作用。但阴寒证忌用。引药用量,0.5克~1克。 4、桑虫:甘,平;入肝、脾、肺经。作引药能助诸药散风透疹,托痘发浆,活血解毒,祛瘀通经。本品有毒易伤脾胃,故凡痘毒脾败、皮薄脚散、泄泻不止者忌用。引药用量1~5条。 (四)果实类引药 1、梨:甘,微酸;入肺、胃、心、肝经。作引药能助诸药清热润肺,消痰止嗽;又可助诸药清滋肝肺,退潮热止咳嗽。但虚寒咳嗽、脾胃有寒者忌用。引药用量,3~5片或汁液半杯。 2、胡桃肉:甘,温;入肺、脾、胃经。作引药能佐诸药补命门元阳,通经脉郁滞;又可助诸药补肾以运脾阳,调中以行滞气。但阴虚火旺及痰火积热者忌用。引药用量,1~3枚。 3、大枣:甘,温;入心、脾、胃经。作引药能导诸药入脾胃,和中助运;又可助诸药补益心脾,滋补气血。但心下痞满、中满呕吐者忌用。引药用量,2~5枚。 4、龙眼肉:甘,温;入心、脾经。作引药能领诸药入心脾,补益气血;又可领诸药直达心经,养心安神而增寐。但内有痰火及湿痰者忌用。引药用量,3~7枚或3~6克。

中药学驱虫药

中药学驱虫药 凡能将肠道寄生虫能杀死或驱出体外的药物,称为驱虫药。本类药物主要用于肠内寄生虫(蛔虫、绦虫、钩虫、蛲虫等)所引起的疾患,病人常见腹痛、腹胀、厌食或善饥多食、面黄、消瘦等。可以根据寄生虫的种类,选择药物。服用驱虫药可麻痹或杀死虫体,使虫排出体外,能得到根本治愈。对于体虚患者,应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驱虫时一般在空腹时服用,以便使药物与虫体易于接触,更好的发挥驱虫效果。常配伍泻下药,促虫排出。部分驱虫药毒性较大,孕妇慎用。常用的驱虫药有苦楝皮、使君子、槟榔、南瓜子和

雷丸等。 药理 (1)驱蛔虫作用: 苦楝皮的乙醇提取物在体外对猪蛔虫,特别是猪蛔首有麻痹作用,其有效成分川楝素的作用比苦楝皮浸膏强。不同浓度的川楝素对猎蛔首的作用随浓度递增而呈轻度、中度至完全抑制,然后可逐渐恢复活动。对整体猪蛔,川楝素在高浓度时呈现麻痹,低浓度对猪蛔虫有明显兴奋作用,出现剧烈收缩,能扰乱虫体能量代谢,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排出体外。川楝素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蛔虫头部神经环。川楝素给猴口服后,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较快,分布广,消除慢,组织中药物浓

度以胆、肝和十二指肠最高,脾、肾次之,在脑内各部分呈均匀分布,但浓度低。多次重复给药有蓄积性。使君子煎剂、乙醇提取物能抑制猪蛔虫。使君子仁提取物水溶部分对猪蛔首有麻痹作用。使君子驱虫作用与其浸膏经发酵除去糖质、灰分、草酸钾无关,其有效成分为使君子酸钾,具较高的驱虫效力。使君子高浓度对蛔虫先兴奋后麻痹,此种兴奋作用亦为驱虫效果的原因之一。 (2)驱绦虫作用: 槟榔碱为槟榔驱绦虫的有效成分,对猪肉绦虫全虫各部都有较强的麻痹作用,对牛肉绦虫的作用则仅使头部和未成熟节片麻痹,孕卵节片(中后段)也受影响变

蜈蚣、全蝎、僵蚕、水蛭、地龙各种虫药

蜈蚣、全蝎、僵蚕、水蛭、地龙各种虫药 1 蜈蚣为蜈蚣科蜈蚣的全虫。辛温有毒,入肝经。性善走窜,辛能发散,温能疗结,故功善搜风解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其性最猛,止痛作用强于其他虫类药。《中药大辞典》谓:“蜈蚣,辛、温、有毒,有祛风、定惊、攻毒、散结之功,治中风,惊痫,破伤风,癥积瘤块,疮疡肿毒等。能治下肢慢性溃疡。”《儒门事亲》:“蜈蚣散,以蜈蚣配全蝎、乌头、附子,攻毒拔毒,息风止痉。用治感染破伤风所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抽搐痉挛重症。”张锡纯认为,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瘛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逐风汤,方药以蜈蚣、全蝎配伍黄芪、当归、羌活、独活,用治中风抽搐重症患者,蜈蚣、全蝎合用,息风止痉、通痹活络效果更著。陈宝贵教授用蜈蚣治疗脑梗死后遗症、颈椎腰椎病、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等伴有肢体麻木、舌尖麻木、关节痛、偏头痛等有风痰瘀阻经络者,收效颇丰。取“结者散之,留者攻之”之意。常用剂量:1〜 3 条,入煎剂。2 全蝎又名全虫,为节肢动物门蛛形纲钳蝎科动物东亚全蝎的全体。《神农本草经》曰:“味甘辛,有毒,然察其用,应是辛多甘少,气温,入足厥阴经。”《本草求真》云:“全蝎专入肝祛风,凡小儿胎风发搐,大人半身不遂, 口角咽斜,语言骞涩,手足搐掣……皆为外风内客,无不用之。”《玉

楸药解》云:“蝎,穿筋透节,逐湿除风。”《医学衷中参西录》言:“蝎子……善入肝经……其性虽毒,专善解毒。”因其具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故临床常用于治疗惊风抽搐,中风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疮肿等疾病。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全蝎具有抗肿瘤、抗癫痫、镇痛、抗凝、抗血栓、促纤溶等多种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盐全蝎和淡全蝎两种。据不完全统计,含全蝎的中药成方超过300多个。中成药不少于70种,如“再造丸” “大活络丸” “七珍丹” “牵正散” “跌打丸” “救心丸”“止疼散” “中风回春丸”等均以全蝎为主要成分。以全蝎为君药的方剂中,其炮制方法变化较多,应用剂型以散剂为多用,还有汤剂、丸剂。用法、用量则因病、因人而异。 陈教授将其归为风药、动药,多入汤剂使用,用量一般在10g 左右,并常配伍僵蚕、水蛭等一同入药。除用于治疗肝风所致诸疾外,还扩展了全蝎的临床使用范围。如用全蝎止痛,陈宝贵教授曾用全蝎治疗数例患带状疱疹的患者,以其入汤剂或研成粉剂外敷患处,使用后患者疼痛均明显减轻,并能入睡,数日后皮疹红肿逐渐减退,水疮开始吸收。此外,对于偏头痛、坐骨神经痛、痛经、心痛亦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可以借鉴。《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蝎子……消除一切疮疡。” 说明全蝎是治疗痈疽恶疮的要药。陈宝贵教授将其推而广之:全蝎对某些恶性肿瘤亦有一定的缓解和顿挫作用,可用于治疗食道癌、胃癌等,取其以毒攻毒、消坚散结之功。中医学善用取象比类的方法解释生理、病理的诸多问题。对于全蝎,亦可用此理论浅释:全蝎为虫类药物,

药用昆虫简介

药用昆虫简介: 《神农本草经》(公元前100-200年)——21种; 《本草纲目》(1590年)——73种; 《中国药用动物志》——78种; 冬虫夏草、蚂蚁——鼎突多刺蚁、僵蚕、斑蝥地鳖虫、胡蜂、蜜蜂、牛虻、桑螵蛸(螳螂卵)、屎壳郎、黄粉虫、叩头甲等。 另外,其他节肢动物还有: 蝎子、蜈蚣、蜘蛛 冬虫夏草 概况: 冬虫夏草,又名中华虫草,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 主产于我国青海、西藏、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等生的高寒地带、雪山草原。 冬虫夏草,简称虫草。寄主:昆虫、蜘蛛及其它生物。全世界已报道的虫草有400多种,我国已记录68种。 广义的冬虫夏草:凡是由虫草属真菌寄生并能产生子实体的菌物复合体通称为冬虫夏草。 狭义的冬虫夏草:特指仅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区高山草甸中的中华虫草菌Cordyceps sinensis (Berk aley) Saecardo(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虫草菌属Cordyceps)寄生于高山草甸土中的蝙蝠蛾科蝠蛾属Hepialus幼虫,使幼虫僵化,在适宜条件下,夏季由僵虫头端抽生出长棒状的子座而形成,即冬虫夏草菌的子实体与僵虫菌核(幼虫尸体)构成的复合体。

传统上对将冬虫夏草依产地分为: 炉草:产于西康的巴塘和里塘(现属于四川省)一带,以打箭炉(现在的康定)为集散地,品质最好; 灌草:产于四川松番一带,以灌县为集散地,品质次之; 滇草:产于康南滇西一带,以昆明为集散地,品质较次。 现在药材市场多以产地分,如:青冬虫草、川冬虫草、藏冬虫草等。 寄主蝙蝠蛾种类及形态 蝙蝠蛾科Hepialidae幼虫。已报道的有28种。 蝠蛾属Hepialus有23种: 虫草蝙蝠蛾H. armoricanus Oberthur、 康定蝠蛾H. kangdinegnsis Chu et Wang、 斜脉蝠蛾H. oblifurcus Chu et Wang 类蝠蛾属Hepialiscus 3种: 丫纹类蝠蛾H.sylvinus Linnaeus、 尼泊尔类蝠蛾H.nepalensis Walker、 黄类蝠蛾H.flavus Chu et Wang。 二岔蝠蛾属Forkalus1种: 西藏二岔蝠蛾F.xizangensis Chu et Wang。 双栉蝠蛾属Bipectilus1种: 云南双栉蝠蛾B.yunnanensis Chu et Wang。 其中以虫草蝙蝠蛾为主要寄主,产生的冬虫夏草质量最优。 虫草蝙蝠蛾的形态特征 • 成虫雌虫体长14.6~15.4毫米,雄虫体长14.2~14.5毫米,全身密被金黄色细长毛,前翅灰褐色上有多条黑色横线和黑白斑。触角丝状,无下唇须,前足胫节有胫刺。 • 卵卵圆形,初为白色后转为黑色,具光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