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民族乐器表现力之王——琵琶

浅谈民族乐器表现力之王——琵琶

浅谈民族乐器表现力之王——琵琶
浅谈民族乐器表现力之王——琵琶

浅谈民族乐器表现力之王——琵琶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无数的文化瑰宝渊源流传,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储蓄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而素有单个民族乐器表现力之"王"美称的琵琶,更是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技法,宽广的音域,清脆明亮的音色成为瑰宝中的精品,流传至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琵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琵琶演奏家、作曲家和制作工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使其音响富有金石之声,铿锵美妙;其演奏指法表现力强且丰富繁多。由于许多优秀传统乐曲的积累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生活风貌,它便成了一件能文能武、能古能今、能中能西的乐器。尤其是它典雅而又大气的一面,更能使人产生共鸣,倍感亲切。

关键词:琵琶起源功能中和之美《琵琶语》

(一)琵琶的起源

有文字记载,琵琶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代。到了唐代,琵琶已成为一件主要的民族乐器。唐代诗人白居易、顾况、元稹等,都有专门歌咏琵琶的诗篇。像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一篇歌咏琵琶的著名诗篇。到明代,琵琶更加普及,著名剧作家高明写出剧作《琵琶记》。明末清初,在《四照堂·汤琵琶传》中记载了当时琵琶演奏家汤应曾的高超技艺:“……使闻者始而备,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到了近代,琵琶演奏家层出不穷,不胜枚举。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琵琶的演奏艺术进一步发展,更趋完善。

(二)琵琶的功能

琵琶的音域宽广,高音清脆明亮,最高几个音发音比较纤细。中音圆润饱满,柔和甜美。低音浑厚深沉。琵琶既可演奏抒情婉转,犹如高山流水的乐章;又可表现激昂奋进、万马奔腾的战争场面,这是任何民族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其功能如下:

1、担当独奏乐器。

琵琶的表现力十分丰富,演奏技巧十分复杂,十指全都派上用场,在演奏上可分左、右手两大类。左手五指按弦,可快速换把,演奏各种速度的乐曲,并可演奏泛音、打音、揉弦、推拉弦、绞弦等;右手扫、弹、挑、滚、分挑、轮指(又分五指轮、四指轮、扣轮)等,两手分工明确。可以说它犹如十指弹钢琴,各部协调运作,十分讲究。所以它是一件难得的、完全称职的独奏乐器。古往今来,无数演奏家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琵琶独奏曲。从《十面埋伏》、《霸王别姬》对古战场刀光剑影的描写,到《月儿高》、《春江花月夜》对月夜温馨的描写;从《塞上曲》

哀怨缠绵的倾诉,到《阳春白雪》春回大地的景象;从《飞花点翠》清高纯洁的意境,到《大浪淘沙》对黑暗社会的控诉,琵琶都以其独特的表现力与民族风格赢得了“天下第一弹”的美誉。中央乐团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创作和演奏的乐曲《草原小姊妹》,以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草原小姊妹,顶风冒雪,不惧艰辛抢救羊群的英雄事迹。在演奏技巧上,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特别是换了钢丝弦后(过去琵琶使用的是丝弦),音色更加明亮、清脆。

2、担当主旋律和伴奏部分。

琵琶的音色属颗粒状,在音色上有别于其他乐器,又由于它是四弦乐器,可演奏和弦,所以作曲家常用它担当主旋律和内声部的伴奏部分。在乐曲中琵琶既可以独奏的形式出现,也可以群奏的形式出现。例如,龚耀年创作的歌曲《心中的明珠》引子的主旋律就是由琵琶和长笛担当的。而由于琵琶的演奏技巧十分复杂,扫弦、弹、挑、轮指的速度在群奏时很难掌握一致,这样很容易造成杂乱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在乐谱上要注明符号,标明速度。二是演奏员要加强集体练习,力求和谐同步。民乐《瑶族舞曲》、《紫竹调》、《夜深沉》等大量民乐曲都使用琵琶担当主旋律和伴奏,可以说应用十分广泛。

3、在戏曲和曲艺伴奏中担当主要乐器。

在戏曲和曲艺伴奏中,琵琶经常担当主奏乐器,如福建的竹马戏、黑龙江的龙江戏、山东的吕剧、评剧、浙江的姚剧、海南的雷剧、豫剧、锡剧、淮剧等等。琵琶和板胡或唢呐、雷胡、二胡、三弦等构成三大件、四大件、五大件。可见琵琶在戏曲中的重要地位。在现代京剧中,琵琶加入了管弦乐队,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它经常和京胡、月琴、二胡组成四大件,托腔保调,演奏主旋律;又在乐曲中担当伴奏和独奏,烘托和渲染情绪。现在京剧乐队已普遍使用琵琶,无论大型乐队或小型乐队都离不开它。在曲艺节目中,琵琶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例如,江浙一带的评弹,琵琶就是主奏乐器。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山东琴书、京东大鼓、东北大鼓等等,也都使用了琵琶,而且占据重要位置。

(三)琵琶中的中和之美。

1、中和思想

中国人自古就推崇阴阳、天地、自然的和谐之美,音乐当然也不例外。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根本思想之一“和”是中国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重要体现,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尚书》中曾记载说:“……诗、歌、声、律、音的和

谐是一种自然的和谐,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神人以和的境界……”。以和为美,以和为贵,推崇阴阳之和、天地之和、自然之和的和谐之美在中国音乐作品中处处透露。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正是秉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并把中和的思想在琵琶演奏的二度创作中加以运用及发展。他曾经说过“当前,有些演奏家较多机会接触‘前卫’新潮音乐,演奏不谐和的噪音和稀奇古怪的音响,因过分‘热衷’而有可能疏远甚至丢掉了乐器最美的‘中和’之声,导致耳朵失灵美感失聪。在二级撞击中不能回归到‘中和’状态而走偏走斜,这是非常可惜的。”他主张琵琶演奏应追求“天、地、人”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他提出:“万物对立、统一的‘中和思想’取两极之中,以中为立足点,一分为三,合三为一,在矛盾冲突和缓解的三向(左-中-右)互动中,频繁的回馈信息,从差异中寻找新的美,寻找新的行动。这就是以中为归宿,以中平衡两极的‘中和思想’。但同时他也认为:“以忠君顺王为归属的‘孔孟之道’在二度创作中应修正缺乏个性的‘完美’,无疑对艺术是一种抹杀。”“‘中和’不同于甘居中,避免冲突的静态式的传统中庸观。现代意义上的‘中和’以共存、共荣的宽容姿态纵观全局,别立新宗,抗争求存。

2、美的享受是“中和之本”

音乐演奏如果要感染别人,首先要感染自己。琵琶乐曲创作中的“美”也是数不胜数,比如:《十面埋伏》中的大气之美,《霸王卸甲》中的悲壮之美,《塞上曲》的柔韧之美,《天鹅》的高雅之美,《童年》的无忧之美,《天池》的田园之美,《大浪淘沙》中的凄凉之美等。正是由于琵琶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能把这些不同风格,不同意境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它才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日常的长轮练习中,我们首先要理解和掌握正确的轮指方法,之后我们可以想象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五颗相同的珍珠,而轮指就是把五颗相同珍珠连成一条平滑曲线的过程,其中“珍珠”表示每根手指发出的声音要圆润饱满强调颗粒性,而“平滑曲线”则代表轮指的连贯性。通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之后,我们就会从心理上追求发音流动、线性的美感,逐步加强其均匀度、颗粒性、连续性等局部技术的深化联系,达到声音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点线结合,寓于其中。同时也摆脱了技术训练的艰难性和枯燥性。然而,技术训练最根本是为了在乐曲中的运用,比如《春雨》第二段的轮指处理,为表现出音乐抒情、柔美、线性的特点,要求采用自然流畅、声音通透、圆润的轮指。这时可以采用技、气、情同步思考,

当音乐感觉获得后,再控制轮指,避免单纯强调技巧,结合音乐的歌唱性,从而把乐曲更好的表现出来。

(四)美的展现——林海《琵琶语》

《琵琶语》出自林海2003年的专辑《琵琵相》,林海和朋友在江南水乡茶馆中听评弹,被琵琶的单色打动,想将平时听惯的“武戏”成分较重的琵琶曲,以一种更动人的“文曲”表现出来,于是有了《琵琶相》。在创作时,林海根据演奏者蒋彦弹奏琵琶可能发出的各种音色,运用古典音乐、爵士乐、纯音乐的作曲、编曲手法,将钢琴、吉它、贝司鼓、弦乐等西洋乐器,混合笛子、箫、二胡、三弦等中国传统乐器,加上民族唱腔和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为传统的琵琶赋予了不一样的音韵。

林海创作的《琵琶语》是一幅唯美的音乐画卷,蕴含一种凄清婉转的情绪。反复的前奏,将人带入一种缠绵悱恻、欲说还休的境界,淡淡忧伤的琴键声,加上琵琶所独有的“泣泣私语诉衷肠”特点,让感情一步一步被牵引,最终沉醉在音乐意境里。其间提琴、钢琴、洞箫时隐时现,很好地完成了和声的作用,既突出了琵琶如歌如泣的特点,又进一步丰富了曲目的表现力和思想感情。曲子中间那一段钢琴突然变成主奏,琵琶变成伴奏,令人感到新奇、精彩。配上一段有如天籁般吟唱的女声,在琵琶声泣泣的背景下,将琵琶欲表之情展露得淋漓尽致。曲尾再度重复的起始旋律,悠悠的琴声过后,私语的夜幕就随着水乡的日落诗意般降下,音乐画卷呈现出一个完美的结局。

(五)结束语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拥有民族乐器之“王”的琵琶,流传至此已经两千多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的不断制作,和完善琵琶曲,使其音响富有金石之声,铿锵美妙。让琵琶的音色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刘德海琵琶艺术研讨会文集》李光华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 《琵琶记》高明著李方民改编陕西人民出版社

[3]《琵琶演奏基础教程》吴玉霞编著安徽文艺出版社

[4]《民族音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所编撰音乐出版社1964.3

[5]《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第八辑》(琵琶专辑)中国音乐研究所所编撰音乐出版社1957.9

[6]《中国古代史料辑要》(第一辑)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撰中华书局1962.11

[7]《怎样弹琵琶》凌飞云、周润华论著音乐出版社1958.6

[8]《琵琶手册》庄永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9]《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 1980重版

[10]《琵琶演奏法》林石城编音乐出版社1959.8

评语:

民族乐器教案

民族乐器教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民族乐器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各种民族乐器,了解各类乐器的音色特征; 2、认识听赏民族乐器演奏形式:独奏、齐奏、合奏、重奏; 3、听赏民族乐器演奏,感受各种乐器的表现特征。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中国民族乐器及音色特征。 教学过程: 一、中国民族乐器简介 1、乐器是人类用来演奏音乐、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全世界的古今乐器达一万多种,中国记载的乐器达千余种。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芋、鼓瑟、弹琴等演奏形式;秦汉时的鼓吹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鼓乐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刘天华、聂耳等对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产生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新的发展。 2、常见乐器演奏形式:独奏、齐奏、合奏、重奏。 二、初步了解中国民族乐器 观看民乐合奏《光明行》片段 提问:你认识哪些乐器?你会演奏哪些乐器? 学生举手回答: 三、常见中国民族乐器分类 拉弦乐器:二胡、京胡、高胡、低胡

弹拨乐器:古筝、琵琶、三弦、柳琴 吹管乐器:笛子、唢呐、箫 打击乐器:锣、鼓、钹 四、中国民族乐器认识(课件显示) 分类认识各种乐器,听辨乐器音色特征(图片与音乐一一显示) 五、民族乐器演奏 要求:了解乐器的演奏形式,感受各种乐器的表现特征。作品欣赏:1、二胡齐奏《战马奔腾》 感受音乐的热烈与激昂,体会二胡的表现力和音色。 2、笛子独奏《扬鞭催马送粮忙》 感受音乐欢快热闹的场面,听辨竹笛的音色与表现力。 3、琵琶独奏《十面埋伏》 体会音乐的深刻内涵,听辨琵琶的音色。 4、古筝独奏《战台风》 感受听辨古筝的音色与表现力,感受工人与台风搏斗的情景。 5、打击乐合奏《迎春锣鼓》 感受热闹欢快的锣鼓乐及锣鼓丰富的表现力。 六、学生互动 1、学生交流讨论对中国乐器民族乐器的认识体会。 2、听辨练习:播放乐器演奏音乐,让学生找出对应的乐器名称。 音乐01 音乐02 音乐03 音乐04 音乐05 二胡 古筝

对《琵琶行》的赏析

对《琵琶行》的赏析 琵琶行 赏析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深秋。白居易 时年四十五岁,在江州任司马。州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掌管军事,但白居 易此时是有虚职而无实权。白居易无辜遭贬江州司马后,开始还恬然自安,与三 五知己登山游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浔阳江头,他遇到一位来自京都、漂泊江 湖的琵琶女,往还之际,顿生强烈的天涯沦落之感。这首长篇叙事诗,正是有感 而发。正如《唐宋诗醇》所说:“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 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情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读这首叙事诗,不能忽略序言。序言不仅交代了时间、背景和写作原因,而 且巧妙地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为我们准确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提示作用。 序云:“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船中夜弹琵 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 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 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 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实际 上,这首长诗共六百一十六个字,“二”当为“六”字的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 在《石屏詩集》卷一《琵琶行》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诗题又作《琵琶引》。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 传入中国。 发展到隋唐, 已成为非常流行的乐器, 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 都常有它。作为文化范畴内的琵琶,从它问世之日起,就往往与伤悲事件相联。 “行”和“引”,都是古乐府的诗体,与“歌”体相近,故常称歌行体。 句解: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夜晚在浔阳江头送客人,秋风吹着枫叶和荻花,传来瑟瑟之声。开篇首句, 只寥寥七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事件 (送客)全部概括其中,言简而意明。后一句作秋夜送客的环境烘染和渲染,使 诗一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在这里,秋夜 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从景中委婉传出。“浔阳江”,是长江流经江西九江的一
1 / 12

浅谈幼儿琵琶教学

浅谈幼儿琵琶教学 琵琶是我国古典的民族乐器,它古朴、典雅,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群众性。琵琶教学目前在幼儿园还是一个新课题。在近几年的琵琶教学中,我经过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幼儿的琵琶教学法,促进了幼儿音乐素质的培养和琴艺水平的提高。 一、创设意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学习琵琶对幼儿益处很多,不仅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而且能使他们手指灵巧,胆大心细。但幼儿学习琵琶并不那么简单,要使他们持之以恒就更不容易了。每次上课前,我演奏一段幼儿熟悉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曲子让他们欣赏,从中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其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乐曲的意境之中。如每次给新生上第一课,我都演奏《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这首曲子。小朋友们听到熟悉的曲调后,都和着拍子轻轻地哼唱。弹完后,我就启发他们:要是这么美妙的乐曲,能由你们自己的小手弹出来,该多好!一下子,幼儿对琵琶就产生了兴趣。我又带着幼儿从玩开始,了解琵琶。如认识四根弦的高低音时,我模仿鸟鸣、牛叫声,让幼儿辨别。“鸟叫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是细细的、高高的。”“牛叫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是粗粗的、低低的。”幼儿从玩中记住了四根弦的音高和位置。学习音阶练习时,我又跟他们玩上楼梯游戏。这样从玩开始,幼儿就不会把学琵琶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于接受的游戏。当他们在游戏中发现自己也能弹出好听的乐曲后,兴趣就会巩固并增强。 二、情感交融,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音乐感受力,是指幼儿在听音乐时,不仅能感受音的高低长短,还能体验到音乐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情感,并由此产生共鸣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情感交融,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让幼儿体验音乐,从而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琵琶弹奏技能。如我在示范演奏《小放牛》这首曲子时,就将放牛娃的童稚、顽皮,尽情地表现在脸上。演奏完后,我把乐曲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然后对照乐曲,告诉他们哪段是表现放牛娃可爱的,哪段是表现放牛娃顽皮的,让幼儿真正地理解曲子,并将这些感情融入到他们的演奏中。在《小猫钓鱼》的演奏中,我还因势利导,启发幼儿:学琵琶也跟钓鱼一样,如果三心二意,就永远没有收获。这样,幼儿不仅从演奏中了解了音乐,也学会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因人制宜,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 幼儿在学习琵琶的过程中,由于各自的天赋不同,对琵琶技能技巧的掌握也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进步很快,有的感到吃力。为了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我把他们按学习情况分成三个组,因人施教,并与家长密切配合,给每个幼儿制定了总的培养目标和各阶段具体目标。为了配合教学,我还编写了一本《少儿琵琶入门》教材,选编的练习曲目都是幼儿常听易记的,还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编配了难易程度不同的曲目,使弹得好的幼儿能“吃得饱”,因而进步更快;对中下水平的幼儿,布置适当、适量的作业,使他们既消化得了,又有新长进。 此外,我还注意培养幼儿的舞台实践经验,定时召集家长举办一些小型的学习汇报演奏会,增强幼儿的表演意识,并让他们在表演中给自己找差距,从而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同时,在幼儿园和其他一些单位举办文艺演出会之际,我也要求幼儿积极报名,使他们从小树立竞争意识。 通过学习琵琶,不仅提高了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质,而且陶冶了他们的性情,使其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2019-2020学年

民族乐器论文

浅谈琵琶之史文、构造、种类、流派和乐曲 【摘要】琵琶属于弹拨类的民族弦乐器,是演奏者坐着将乐器竖抱在腿上,由右手弹拨琴弦、左手按琴定音来演奏。本文主要通过对琵琶之史文、构造、种类、流派和乐曲来对琵琶进行介绍,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乐器的“民乐之王”。 关键词:琵琶民乐之王 一、琵琶之史文 琵琶(pí pá)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拨弦类弦鸣乐器。它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由此来看,琵琶是从象声字而得。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到了唐代(公元7-9世纪)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

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遂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二、琵琶之构造 琵琶是由“头”与“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琵琶的头部,由“弦槽”、四只“轸子(弦轴)” “山口”等组成。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称“颈”部,即“相位”之处,颈的上端叠出部称“枕”中与中下部是“品位”,相与品古代都称作“柱”,是一种音位装置。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狭下阔,底呈半圆,中空,即音箱;品位粘在用梧桐板制成的“面板”上,四条弦系在下端“覆手”的四个小孔内,在覆手中央处的面板上,开有一个小孔,称作“纳音”或“出音孔”。身部背面,称作“琵琶背”,背的上端与头相接,背的中下部与面板相粘接,腹内另有二条横档和几个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处; 背料用紫檀、黑料、老红木、花梨木、香红木等制成的是上品,用白木制成的是普及品,因为紫檀、红木等木料善于在弹奏中发出自然泛音来。琵琶由六个相、二十四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其一弦为钢丝,二三、四弦为钢绳尼龙缠弦。 三、琵琶之种类

中国民族乐器分类介绍

一、吹管乐器典型乐器: 笛子、箫、排箫、埙、笙、芦笙、巴乌、管子、唢呐。我国吹管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振动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管子、双管等。 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排箫、巴乌等。 二、弹拨乐器典型乐器: 柳琴、琵琶、阮、月琴、古琴、筝、杨琴、三弦、东不拉、热瓦甫。我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等。弹奏乐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与拨子两种弹奏方法。 三、打击乐器典型乐器: 堂鼓(大鼓)、碰铃、定音缸鼓、铜鼓、大小锣、小鼓、排鼓、大钹。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多,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 1、响铜,如:大/小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 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 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等。我国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四、拉弦乐器典型乐器:

二胡、板胡、革胡、马头琴、京胡、中胡、高胡。拉弦乐器主要指胡琴类乐器。拉弦乐器被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与伴奏。 古琴 阮 笛子 埙 扬琴 中国民族乐器概述 作者:舒泽池 一、八音分类法 中国乐器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从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的河南舞阳骨笛与浙江河姆渡骨笛和埙来看,至少都可以上溯到七千至八千年之前。夏商之后直到周代,现有记载存留的乐器即已达七十多种,因而产生了主要以乐器材质分类的“八音分类法”,将乐器分为金(如钟、铎)、石(如磬)、丝(如琴、瑟)、竹(如箫、篪①)、匏②(如笙、竽)、

琵琶行鉴赏 论文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白居易尤为著名的是属于感伤诗的两篇长篇歌行,即《长恨歌》和《琵琶行》,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琵琶行》写于元和十一年秋,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的第二年。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的“国辱”,首先上书请求捕贼。当时他的官职是赞善大夫,权贵们便指责他不应越职奏事。又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名教。白居易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其实他得罪的真正原因,还是在于他写的那些针砭时政的讽谕诗,早已引起权贵们的忌恨。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这次打击给白居易的心灵留下很深的创伤,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体验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正无处倾诉,恰巧遇到这原为歌妓的商人妇,听到她的富有感情的弹奏,知道了她的悲凉的身世,诗人那压抑已久的感情便像开了闸的河水,一起倾泻而出。琵琶女和诗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相同,两人的遭遇也各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属于不同的社会问题,但诗人还是把她引为同调,引为知己,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深挚的话来,这说明诗人对被侮辱的女性抱着同情与尊重的态度,一个封建官僚能够这样是很不容易了。 全篇是写诗人在寻阳江边送客时,遇到一个从京城流落此处的善弹琵琶的倡女。诗人听她弹琵琶感伤身世,也引起自身的贬谪之感。诗人与琵琶女虽有官、妓的悬别,遭遇却有类似点。他们都曾在京师,都曾有过盛时,又都经历了天涯沦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写来楚楚动人。 诗分为四段: 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为第一段,写江边送客而遇倡女,邀请过船弹奏琵琶。 “寻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寻阳”是当时江州的治所,今江西九江市。“寻阳江”即称寻阳北的一段长江。首句单刀直入,点明江边夜中送客,妙在次句环境的烘托。夜里,又是一片瑟瑟秋风,枫叶和荻花在风中摇曳,沙沙作响,色调黯淡,气象萧索,是主客凄凉伤别情绪的最好的衬托。“荻”是生长在水边的一种植物。“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当主人下了马,客人登上船,举杯饯别时,却连助兴的音乐也没有。“管”指管乐器,“弦”指弦乐器,“管弦”即泛指音乐。“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因为无乐,所以醉不成欢,分别本来触人愁怀,无乐就更使人感到心境悲惨。展现在面前的,只有那茫茫的江水,和水中那一轮孤独的明月倒影。这里把缺乏音乐点染得非常突出,为下文闻乐追寻做好了铺垫。“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正在感到无乐的孤寂时,忽然水面上传来琵琶的声音,真不啻空谷足音,于是主人不再上马归去,客人也不开船启行了,都为音乐所吸引,共同向那乐声追去。“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暗问”是黑暗中问询,因为是在夜里,弹者听到问声,把琵琶停下来,却欲答末答。“欲语迟”,人还没有出场,人物的身分、情态、心境已在这三个字中隐隐透露出来。“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将船靠近,邀弹者过船相贝,添洒张灯,重新整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到这里为止,我们看到的琵琶女,是她夜里在江船中独弹琵琶,听到询问声之欲应还休,受到邀请后千呼万唤才出来,出来之后还用琵琶半遮起面孔。她本是“长安倡女”,为什么如此忸怩作态起来了呢?原来今非昔比了。过去在长安是“妆成每被秋娘妒”,如今是“年长色衰”,委身为商人妇,漂泊于江湖间,不愿再在人前抛头露面了。在这些情态背后,隐藏着琵琶女盛衰升沉的复杂心绪,耐人寻味。至此,我们也就可以明白,诗人为什么无一语及其衣着相貌,专着意在情态上,正是为写琵琶女的沦落身世酿造气氛。 这一段笔墨藏头露尾,引人入胜。从“夜送客”引到“无管弦”,从“无管弦”引到“琵琶声”,

如何掌握琵琶快速弹挑技巧

如何掌握琵琶快速弹挑技巧 琵琶演奏中快速弹挑技巧的优劣,决定了演奏者对弹挑技术轻重缓急的控制与把握能力,而其中快速弹挑往往直接影响到琵琶演奏的音乐表现力与舞台效果,这是由于琵琶乐曲中许多重要的快速且富有激情的乐段一般都是由快速弹挑技巧来完成的。所以说,琵琶快速弹挑技巧不仅是琵琶演奏中最重要的技法,同时也是琵琶演奏中最难以掌握的重要技巧之一。 那么。演奏者如何掌握和提高琵琶快速弹挑的技巧和能力呢?实践证明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琵琶学习者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更不能拔苗助长,绕道速成,一就而就可以奏效的。这就必须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在经过长期循序渐进的刻苦练习,琵琶快速弹挑技巧才能够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笔者认为,要想很好的掌握琵琶快速弹挑的技巧,需要度过以下五个难关,供琵琶学习者与教学者共同探讨。 1、手型关。 据笔者多年的琵琶教学实践证明:手型的正确如否,对琵琶演奏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的讲,手型对了,对学习琵琶来说就完成了一半。那么正确的手形应该怎样掌握呢?左右两手要呈半握拳状,手心是空的,右手背的角度与琵琶面板形成平面,演奏时眼睛看不见手心为宜。两只手的中、小关节都呈弯曲状。右手的大指、食指都要弯曲成半圆形,两个手指尖捏在一起,如同中间拈一粒黄豆,手户口呈圆形,也就是龙眼指法的形状。为什么要采取龙眼指法呢?因为龙眼指法两个指尖端距离近,运动行程小,弹挑动作快,转换时间短,对快速弹挑能构成有利条件,右手臂保持在稳定的紧张与放松状态。这样,只要大指和食指积极运动,紧密配合,弹挑的速度就会自然加快。快速弹挑为什么不可以采取鸡眼、凤眼指法呢?因为这两种指法的大指与食指的指尖距离较宽,,运动行程较大,弹挑动作转换较慢,明显影响快速弹挑的质量和速度,所以不适应快速弹挑的技法需要。 2、力度关。 所谓力度,从力学上讲,就是用来抨击对方的重力。从客观上讲,人的手指处于人体构成的神经末梢,这就决定了两手指尖的无力状态,加之琵琶弹奏是反弹方向,不是往里抓弦,而是往外弹弦,因此手指的劲儿就更加软弱无力。所以,手指无力,速度就无从谈起。那么怎样增强两只手指的潜在力量呢?笔者认为,一般要从慢节奏的乐曲练习开始。因为放慢速度练习弹挑,手指准备时间充分,两手运筹力量充足,手指的松弛和紧张的转换得到有机的配合,指尖的力量能够得到有效的充电,两指的潜能和活力能够从根本上得到锻炼和提高。二是要坚持经常练功。常言说得好,练琴练琴。顾名思义,琴是靠练出来的,不是靠耍小聪明能解决的。经验表明,学习琵琶演奏艺术,老师的指导仅占成功率的30%,而自己的勤学苦练却占成功率的70%。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深有感触的说: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京剧大师梅兰芳说得好:成功就在于重复。所以学习琵琶快速弹挑更离不开辛勤的汗水和重复。一般的讲,初级阶段的学生每天练琴时间不少于2个小时,中级阶段的学生每天练琴要保证3个小时,高级阶段的学生每天练琴时间不得少于4小时。只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做到勤听、勤看、勤思、勤练,不惜付出汗水和心血,弹挑的力度和速度就会日渐提高。三是要运用好速度和力度的辩证关系。速度和力度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力度就没有速度。这是因为手指甲在琴弦上停留的时间长短决定的,停留时间长,冲击力就小,速度就慢;手指甲在琴弦上停留的时间越短,冲击力就越大,速度就越快。我们在演奏过程中的用力与放松,实际运作方式就是:用力—放松—再用力—再放松的交替过程。但是,用力与放松又是相对的。只强调放松,手指就会松懈无力;只强用力,手指就会生硬紧张。所以,手指必须在触弦的一刹那间用力击弦,产生连续的爆发力,才能集中体现手指潜在的力度和速度。因此,缺乏应有力度的手指,就不可能产生刚劲快速的弹挑质量和效果。 3、过弦关。 过弦是一个难度较大的演奏技术问题,它是由左右两手对弦数变化操作能力的挑战。其标准是,右手弹挑多条弦时就像弹挑一条弦的速度一样快捷。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一是右手的手虎口要保持规范的龙眼形状,形成驾驭弹挑四条弦的准备动作,为快速过弦弹挑创造充分的交替转换条件。二是要区分好顺向转换和反向转换的过弦走向关系。所谓顺向转换就是从第一弦向第四线运行排列;反向转换就是是从第四弦向第一弦运行排列;还有跨弦循环转换,即横向从第一弦跳到第三弦,或从四弦跳到第二弦等等,因此,跨弦转换指法是过弦难度较大的技巧,需要大脑指挥的快速反映能力和应变能力。三是手指和手臂的伸展和收缩。我强调的是,弹和挑起板的运动变化都要顺应快速过弦的需要。但一般的快速过弦弹挑,都是以弹弦在前,挑弦在后,无论是顺向过弦、反向过弦和跨弦过弦都要遵循这个规律,挑弦起板只适应个别音型。四是左手指按弦运动要有较强的独立性。尤其第三指

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赏析

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赏析 年级六年级第一学期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我国民族弹拨乐器琵琶,感受琵琶的音色特点及其丰富的表现力,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喜爱 二.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了解楚汉垓下之战的故事,了解琵琶各种演奏技法,熟悉乐曲各主题,感受乐曲描绘的各种战争场面。教学重点 乐曲《十面埋伏》的赏析,了解琵琶音色并熟悉乐曲各主题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欣赏分析法、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体会其音乐形象 教学思想 对于思维能力活跃、有一定想象力的六年级学生来说,最新颖的欣赏方法是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激发兴趣去感受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和高超演奏技巧。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约5分钟) (课前请同学上网搜索有关于《十面埋伏》的资料)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于《十面埋伏》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生:。。。。。 师:同学们都非常厉害,搜集了很多的资料来分享给大家,谢谢你们。没错,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正是这一历史事件。公元前202年的“垓下大战”。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秀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二、新课教学 (一)简介乐器-——--琵琶(约5分钟) (出示图片、实物)师:在欣赏乐曲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琵琶这个乐器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乐器之一,半梨形音箱,琴颈向后弯曲, 钢丝尼龙弦,用人工指甲弹奏,空弦为A d e a 琵琶曲根据乐曲内容和风格分为文曲、武曲 文曲:节奏轻缓、抒情优美以描绘自然风光和内心情感见长。 武曲:节奏复杂多变。情绪激烈雄壮富于戏剧性。 三、乐曲赏析: (一)初步欣赏(约10分钟)

琵琶弹挑指法

琵琶弹挑指法 琵琶弹挑指是字母学习的,有很多的人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面整理了琵琶弹挑指法,供你阅读参考。 初练弹挑时,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弹出时前臂向下移动,挑进时前臂向上移动。一弹一挑前臂的活动,一上一下形如切菜,既难看又弹不好,对弹挑在演奏中的运用和发挥局限极大。另外对弹挑的派生指法会产生联锁反应,后患无穷。 练习弹挑指法时要注意手形姿势:手腕背面呈小量外突,手背面与面板呈斜状即小指侧处的腕关节作向外前方稍稍抬出(这时为了使拇、食指甲与弦身接触时,在横的角度方面易于相仿之故);拇、食两指的指甲尖端要一般齐(拇指短而食指长,要使两指一般齐,食指须呈微弯);不要把食指放在下面作左下方弹、拇指放在上面作向右上方挑(这种姿势叫“鸡眼”,两指发音量与音色差异很大),而要把拇、食指端捏成“凤眼”,因为用凤眼姿势演奏弹挑时,易于使拇、食两指指甲端在弦身的同一点上触弹,发音量及音色易于一致。 练习弹挑时,保持手形基本不动。初练时,尤其不要用前臂及腕部运力,而仅靠拇指和食的指关节运动。所以弹挑时必须首先练好拇、食指的指关节的运动与用力。因为弹挑时是用指甲尖端来触弹弦身,指关节离指甲尖端较近,手指的运动幅度较小,每作一次弹或挑所耗费的时间可以缩短,易于作快速的弹挑。同时,在练好指关节的用力

方法后,也能在动作非常快速、运动幅度极小的情况下作出强弱的变化来。特别是“滚”指,是在弦上作连续而均匀、迅速的弹挑,产生一种类似长音的效果,对弹挑音色、音量的一致性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在初练弹挑时,一定要做到音量一致,节奏均匀。 琵琶弹挑指法:弹挑指法技巧所以要先要第一步练好指关节的运动和灵活,这是很重要,假如说指关节没练好的话,是不行的,还有一个我们要听声音,我们学每一个指法都要听声音音响效果.因为每一个指法的音响效果都有要求的,比如:弹、挑弹挑的音量要求是一样,不要一个响一个轻,音色也要一样,不要一个柔和一个结实,这是说,我们一定要听音响效果,这个音响效果能够听得出来,要学的,听音响效果是要学的,没学过的,老师没教你听音响效果的话你就就不会听,不会听的话你蒙练,光练弹挑、轮指、结果音响效果不对的你还不知道,练得不对的以后要改,就麻烦了.所以一定要第一步学会听音响效果,第二步在听音响效果中间练弹挑,是不是听音响对了,音响不对为什么不对那么找出原因,更正。这是要注意的,不要盲目的练, 还有我们经常初学琵琶弹挑的弊病最多的.最多的弊病就是弹的时候音量很大, 挑的时候用量很小. 为什么? 就是我们手的生理条件造成的. 因为手的生理条件是食指长, 大指短. 食指容易往下, 大指容易往上, 那么我们知道往上往下一弹, 食指长,跟弦接触的时候角度比较小,指甲面和面板的角度比

浅谈民族乐器的传承

浅谈民族音乐的传承 常熟锡剧团蒋丽芳 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把我国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要保护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我们必须从学校教育入手,大力加强各级学校中的民族音乐教育,使它成为传承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还必须重视后继教育和民族音乐的研究工作,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学习和各种层次的研究,加强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和理论研究,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和民族音乐基础理论薄弱的问题。例如举办民族音乐基础知识的培训学习、民间音乐的采风学习、开展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研讨活动等。 我们民族的音乐是极其丰富的,它有赖以自豪的音色特质、混响特质、语言特质和结构特质。要使国人普遍了解民间音乐丰厚的文化底蕴,提高民族文化素质,除了通过媒体的宣传和导向外,还需要大家共同参与的大环境的支撑。我们可以通过由上而下、由普及到提高、由专业到非专业、由学校到社会团体开展民族音乐的推广普及活动,通过普及达到提高。通过媒体和文体活动传播民族音乐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社区和学校都可以开展。例如校园的广播、文艺汇演等活动,目的是让接受民族音乐熏陶的人数更多,参与的面更广,教育更深入。时间长了,机会多了,孩子们、老师们的兴趣、能力就培养起来了。在低龄儿童和中小学教育中普及艺术教育,这是从根本上提高国人修养的办法。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现在的教育系统中,这种没有直接功利性的改变是不可能实现的——看看那些教育部、教育厅的

官员们所制造的越来越糟、越来越不公平的高考和中考我们就可以知道,以他们的智商和道德水平,是绝对不可能去动脑筋思考这样的百年大计的。然而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家庭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长们都不再把艺术教育当成进学的台阶,而是把艺术当成是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必要营养,那一切都会有希望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这样的家长正越来越多。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只是注意到民间音乐这一本体,而没有重视它的重要载体——民间乐器。除了人声,音乐的重要表达方式都是通过乐器传达的,乐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乐器本身所特有的音乐物理信息,可以更快地让学生进入声音与音乐本体,激发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兴趣。我国民族民间乐器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同时又大多制作简易、演奏容易,这些都非常适合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普及要求。 目前流行的笛子和箫,需要演奏者较好地控制气息才能吹出声音,在中小学教学中大面积普及有一定难度。现在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大量使用竖笛,正是利用它容易吹奏的特点。但这一乐器既没有我们的民族音乐元素,也不能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来调动学生学习、了解民族文化和音乐的积极性,只是一种音乐学习的简单工具。如果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吹管乐器,既可以充分了解民族音乐所使用的音阶、音域,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使其充分了解乐器的发音原理与不同音高之间的关系,认识到音高与管长、开孔之间的关系,明白基音与泛音之间的关系,在兴趣中进入民族音乐,打破音乐的神秘

琵琶演奏中快速弹挑的技巧

琵琶演奏中快速弹挑的技巧 演奏者如何掌握和提高琵琶快速弹挑的技巧和能力呢?今天为大家带来琵琶演奏中快速弹挑的技巧,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1、手型一般的讲,手型对了,对学习琵琶来说就完成了一半。 左右两手要呈半握拳状,手心是空的,右手背的角度与琵琶面板形成平面,演奏时眼睛看不见手心为宜。 2、力度关、客观的讲,人的手指处于人体构成的神经末梢,这就决定了两手指尖的无力状态,加之琵琶弹奏是反弹方向,不是往里抓弦,而是往外弹弦,因此手指的劲儿就更加软弱无力。 所以,手指无力,速度就无从谈起,缺乏应有力度的手指,就不可能产生刚劲快速的弹挑质量和效果。 3、过弦关标准是,右手弹挑多条弦时就像弹挑一条弦的速度一样快捷。 一是右手的手虎口要保持规范的龙眼形状,形成驾驭弹挑四条弦的准备动作,为快速过弦弹挑创造充分的交替转换条件。 二是要区分好顺向转换和反向转换的过弦走向关系。 4、换把换把是因为琵琶音位按照十二平均律设置排列所决定的,也是琵琶演奏变换幅度较大的连接动作。 换把指法是由左手指、腕、臂垂直变换在相把位和四个品位之间的动作,它的音域上下与大提琴的音域一般宽。 5、耐力关耐力大小是胜任琵琶快速弹挑的关键因素。

这是因为有些琵琶独奏曲和练习曲篇幅比较长,尤其是演奏那些速度快、段落长的音乐片段,两手指没有足够的耐力和潜在的能力是很难适应的本篇文章来自厚学网。 琵琶最最基本的指法主要有三种:按弦,弹挑和轮。 为大家介绍一下在琵琶初学阶段需要掌握的一些演奏技巧。 初练时,不要用前臂及腕部运力,仅靠拇指和食的指关节运动,所以弹挑时必须首先练好拇、食指的指关节的运动与用力。 2、扫拂运用“拂的技法时,先由双挑开始,依次变为三根弦、四根弦,在进行到四根弦时,右手要达到一定的力度和速度,往回拂时犹如“铁针刺手触痛般自然把手缩回,弹奏出的声音才会整齐、刚劲、有力。 在练习和运用此技法时千万不要把右手小手臂往前送出,这样会导致扫音不整齐,失去扫拂技法刚强的音响效果。 3、轮指在琵琶常用指法中是较难练习的一种,也是琵琶的特色技法,在初学者中往往较难达到5个手指力度和速度的平均。 4、摇指用小手臂的三分之一处压在琴右下方的圆角处,用以进行支撑和固定,手腕立起,右手自然下垂,右肩稍做往外倾斜的调整,福莱多食指稍用力顶起,靠手腕灵活的转动产生速度,着力点同样在手指上。 5、滚奏即快速弹挑,首先手腕不能扁平,要稍稍立起来,转动动作不宜过大;其次手指需要“站立起来进行弹奏,指甲触弦面积不宜过大,

浅谈少儿琵琶教学心得

浅谈少儿琵琶教学心得 琵琶,是我国极其富有表现力的优秀民族乐器之一,据文字记载,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琵琶演奏艺术有过黄金般的时代,现代琵琶演奏艺术更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而饮誉世界乐坛。近几年,琵琶的普及教育蓬勃发展,我作为一名从事琵琶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的教学中,结合自身演奏学习与教学实践,总结以下经验供大家参考,并希望批评指正。 一、培养学习兴趣,增进学琴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给予学生鼓励,使他们产生成就感、自豪感,从而提高学生学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琵琶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锻炼学生手指的灵巧性。但要使学生对琵琶的学习达到持之以恒,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针对初学的孩子,我会弹奏一些他们熟悉的、欢快的、活泼的儿歌与他们一起欣赏,让他们不知不觉进入乐曲的意境中,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然后用启发性语言对他们说:“要是这么优美的乐曲能由你们自己的小手之间“飞”出来,该多好呀!”对于部分学生,他们往往会在学习中出现一些小毛病,我不

会一味的批评了事,而是对他们说:“如果这个曲子,你能够把几个不足的地方再加强一下就很好了,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够做到的。”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学琴当成负担,也不会产生学琴恐惧感,从而就会坚持不懈的一往直前。 二、循序渐进、掌握科学的学琴方法 在中国传统乐器中,琵琶是比较难学的一种,要用琵琶演奏出优美的乐曲,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不同的手型、指法、技巧等。而这些指法、手型、技巧等也是学习琵琶的要点和难点,对初学者来说这些都是要必须掌握好基础。作为教师先让学生从手型、基本技法入门,让他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要领,做到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同时,科学的学琴与练琴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要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让学生的琴艺不断进步。如《欢乐的日子》(快板)、《彝族舞曲》(六)都是快速段落,许多学生在慢速按弹中动作完成较为顺畅,可稍一加快速度就很难完成,音不清楚,停滞等现象马上接踵而来,左右手的配合就出现了问题。先让学生慢练,双手指端找到动作的同时感与同步感,动作与心理相互感觉,形成信号对位,动作形成与内心听觉和歌唱的统一,音的清晰程度就有所提高。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就可以在学琴过程当中体会音乐、感悟音乐、热爱音乐。 三、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浅谈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认识 中国民族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中国民族器乐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到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 中国民族音乐一般分为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五大类。歌曲分为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民族乐器了。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重奏与合奏。如独奏有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合奏有多种组合:纯粹用锣鼓等打击乐器合奏的清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烈红火、活泼轻巧等生活情趣。如《八仙序》(浙东锣鼓)、《十八六四二》(苏南吹打)、《鹞子翻身》(陕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由各种弦乐器合奏的弦索乐,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宜于室内演奏。如《十六板》(弦索十三套)、《高山》、《流水》等;用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的丝竹乐,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如《三六》、《行街》(江南丝竹),《雨打芭蕉》、《走马》(广东音乐),《八骏马》、《梅花操》等;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吹打乐,演奏风格粗犷,适宜于室外演奏,擅长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如《将军令》(苏南吹打)、《大辕门》(浙东锣鼓)、《普天乐》(山东鼓吹)、《双咬鹅》(潮州锣鼓)。有不少吹打乐种,在乐队中兼用弦乐器,因而音乐兼具丝竹乐的特点,如《满庭芳》(苏南吹打)、《五凤吟》(福州十番)等。 二.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三个时期 1.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 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民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自学说的理论端点。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2.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生期 中国民族音乐新生期约在公元4世纪至10世纪,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其结果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之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

琵琶曲《十面埋伏》研究综述

琵琶曲《十面埋伏》研究综述 摘要: 作为一部经典的反映楚汉相争的历史题材作品,琵琶武曲《十面埋伏》在拥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同时也成为了音乐学家们争先恐后研究的对象。在这里,笔者从各种渠道大量查阅资料并归纳整理,从创作、流派、审美、演奏技法及与其“姊妹”作品《霸王卸甲》的比较五个方面对《十面埋伏》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解读。 关键词:《十面埋伏》;琵琶流派;琵琶演奏;《霸王卸甲》;比较音乐学; 一、引言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琵琶大套武曲,主要讲述了秦朝末期楚汉争雄的故事。由于该曲的创作可追溯到明代,所以也已拥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下了无数优秀的演奏家、研究家和兴趣盎然的欣赏者们。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找到相关文献共五十九篇,精心筛选后还剩二十五篇,仔细阅读后从创作者、演奏风格、段落分析、演奏技法、与姊妹曲《霸王卸甲》的比较以及研究空白等方面总结出此文,虽较为详细却略显愚拙,还望多多海涵。 二、作者 关于琵琶武曲《十面埋伏》的作者,历史上一直没有定论。其中,在很早就有学者关注过明代琵琶家汤应曾,认为他才是《十面埋伏》的真正作者,比如齐从荣在多年前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汤应曾与琵琶曲<十面埋伏>》中就对此作出了简单的分析,认为“从汤的一生经历、《十面埋伏》的作品特点及所用音乐语言来看,此曲出于汤氏之手还是可信的”。 对此,笔者还找到了南京艺术学院教师赵后起的文章《<十面埋伏>作者辨析》。在此文章中,赵后起先生提到了汤应曾擅弹的琵琶曲《楚汉》,认为“从段落标题比较,可以看出《十面》、《卸甲》两曲都与《楚汉》的内容、情节相符。换言之,《楚汉》或即《十面》,或即《卸甲》,二者必居其一。究竟谁是谁不是?还应当从《十面》和《卸甲》的音乐本身及有关联的方面去寻找线索”。接着,赵便展开了分析,把不同版本的琵琶谱进行对比,从史学和音乐形态学两方面进行了严密推理,“种种迹象和事实表明,《十面》和汤应曾演奏的《楚汉》是同一乐曲的异名,正如后来有人将《十面))又称之为《淮阴平楚》是一样的道理”,“非但如此,它还向人们披露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楚汉》一曲应是出自汤应曾之手”。这也间接地证明了《十面埋伏》的作者就是汤应曾。当然,也有学者持保留意见,认为两者只是相似,不敢妄下定论,如陈艳发表的文章《<十面埋

琵琶快速弹挑的技巧

琵琶快速弹挑的技巧 琵琶快速弹挑的技巧1、手型关。 据笔者多年的琵琶教学实践证明:手型的正确如否,对琵琶演奏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般的讲,手型对了,对学习琵琶来说就完成了一半。 那么正确的手形应该怎样掌握呢?左右两手要呈半握拳状,手心是空的,右手背的角度与琵琶面板形成平面,演奏时眼睛看不见手心为宜。 两只手的中、小关节都呈弯曲状。 右手的大指、食指都要弯曲成半圆形,两个手指尖捏在一起,如同中间拈一粒黄豆,手户口呈圆形,也就是龙眼指法的形状。 为什么要采取龙眼指法呢?因为龙眼指法两个指尖端距离近,运动行程小,弹挑动作快,转换时间短,对快速弹挑能构成有利条件,右手臂保持在稳定的紧张与放松状态。 这样,只要大指和食指积极运动,紧密配合,弹挑的速度就会自然加快。 快速弹挑为什么不可以采取鸡眼、凤眼指法呢?因为这两种指法的大指与食指的指尖距离较宽,运动行程较大,弹挑动作转换较慢,明显影响快速弹挑的质量和速度,所以不适应快速弹挑的技法需要。 琵琶快速弹挑的技巧2、力度关。 所谓力度,从力学上讲,就是用来抨击对方的重力。

从客观上讲,人的手指处于人体构成的神经末梢,这就决定了两手指尖的无力状态,加之琵琶弹奏是反弹方向,不是往里抓弦,而是往外弹弦,因此手指的劲儿就更加软弱无力。 所以,手指无力,速度就无从谈起。 那么怎样增强两只手指的潜在力量呢?一要从慢节奏的乐曲练习开始。 因为放慢速度练习弹挑,手指准备时间充分,两手运筹力量充足,手指的松弛和紧张的转换得到有机的配合,指尖的力量能够得到有效的充电,两指的潜能和活力能够从根本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是要坚持经常练功。 常言说得好,练琴练琴。 顾名思义,琴是靠练出来的,不是靠耍小聪明能解决的。 经验表明,学习琵琶演奏艺术,老师的指导仅占成功率的30%,而自己的勤学苦练却占成功率的70%。 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深有感触的说: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京剧大师梅兰芳说得好:成功就在于重复。 所以学习琵琶快速弹挑更离不开辛勤的汗水和重复。 一般的讲,初级阶段的学生每天练琴时间不少于2个小时,中级阶段的学生每天练琴要保证3个小时,高级阶段的学生每天练琴时间不得少于4小时。 只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做到勤听、勤看、勤

浅谈琵琶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浅谈琵琶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琵琶演奏技巧丰富。适合表现各种音乐内涵,随着人们对琵琶和琵琶音乐喜爱的增加,对音乐的鉴赏和感悟能力的提高,面对越来越“专业”的观众群体,更加需要打动人心,贴近情感的演奏。本文为大家介绍的是。在教学中建立有关技巧的审美观念,从演奏状态、音色处理、听觉训练等方面入手加以培养与训练,把技巧中的美感培养与技巧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标签:琵琶教学;基本功训练;美感培养;培养基础;培养方法 近年来在琵琶演奏家与作曲家们的共同努力下,琵琶作品不断出新,这些新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积累,阐释了作者的审美追求,展示了新时代的脉搏气息。新音乐、新思想、新追求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对演奏技巧的更高要求。例如,中国香港作曲家罗永辉先生创作的《千章扫》,对扫弦技术而言是一次全新的突破,乐曲所要求的力度、耐力以及爆发力在以往的扫弦运用中是很少见的。演奏这首作品要求演奏者在扫弦技术上无障碍、无负担,才能较为自如的驾驭这首作品。因此,基本功的训练是琵琶演奏者的每日之功,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为日后的乐曲学习作准备。 面对琵琶丰富复杂的演奏技巧,在基础功训练中既注重技巧训练又兼顾美感培养,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当然过分强调美感也会使弹奏流于形式,演奏技术上不去,美感的表现也就无从谈起。另外美感的培养可能由于不同个体对美的不同理解而效果迥异。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出而神现”的境界,琵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全面的技术手段与高尚的艺术情操,通过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把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容与情感生动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在琵琶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对于弹奏琵琶出现了一个误区,一味的追求速度,而忽视了对乐曲的情感把握。例如《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中的快板主题,犹如大曲的人破,激情果断的轮扫和16分音符的快速弹奏,正如“银瓶乍破水浆进”,将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轮扫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快而准的弹奏,再加入自己对《琵琶行》这首诗的感情,这样才会赋予《诉》这首琵琶曲的生命感。 在弹奏一首琵琶曲作品时,我们要认真地对其细节进行处理,例如《十面埋伏》中很多细节的处理,会使整个作品充满活力。有力度的弹奏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对于演奏者来说,更好的处理感情、思想等等才是对这首作品的完美诠释。《十面埋伏》的第二部分写楚汉短兵相接、刀光剑影的交战场面。它是乐曲的主体部分,音乐多变,节奏急促,在演奏上连续运用了弹、扫、轮、绞、滚、煞等手法,以描写激烈的撕杀、拼搏,惊天动地、动人心弦。当手指的力感和动作的连贯性熟练之后,手指动作依然要保持快速敏捷,富有爆发力。触弦时,手指动作依然保持强劲的力感,并能体会到琴弦对指尖的阻力感觉,有了阻力的感觉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