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第3节

第一章 第3节

第一章 第3节
第一章 第3节

第3节电场电场强度和电场线

1.电场

(1)概念:存在于电荷周围的一种特殊的物质,由电荷产生。场和实物是物质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

(2)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电荷之间通过电场相互作用。

图1

(3)电场力: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

(4)静电场:静止电荷周围产生的电场。

2.电场强度

(1)场源电荷和检验电荷

场源电荷是激发或产生我们研究的电场的电荷。检验电荷是用来检验电场是否存在及其强弱分布情况的电荷。

(2)电场强度

①定义: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点电荷所受电场力与电荷量的比值叫做该处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

②物理意义:表示电场的强弱和方向。

③定义式:E=F

q,单位为牛(顿)每库(仑),符号为N/C。

④方向:电场强度的方向与正电荷所受静电力的方向相同,与负电荷所受静电力的方向相反。

二、点电荷的电场、电场强度的叠加

1.真空中点电荷的电场强度

(1)计算公式:E=k Q

r(Q为场源电荷)。

(2)方向:当Q为正电荷时,E的方向沿Q与该点的连线向外;当Q为负电荷时,E的方向沿Q与该点的连线向里。

2.电场强度的叠加:如果场源是多个点电荷,则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为各个点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

三、电场线和匀强电场

1.电场线:电场线是画在电场中的一条条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电场强度方向。电场线不是实际存在的线,而是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而假想的线。

2.电场线的特点

(1)电场线起始于正电荷或无穷远处,终止于负电荷或无穷远处。

(2)任何两条电场线都不会相交。

(3)在同一电场里,电场线较密的地方电场强度较大,电场线越疏的地方电场强度越小。

3.匀强电场

(1)定义:各点电场强度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电场。

(2)电场线是间距相等的平行直线。

思考判断

1.由于E=F

q

,所以有人说电场强度的大小与放入的试探电荷受到的力F成正比,

与电荷量q的大小成反比。(×)

2.电场线是电场中实际存在的线。(×)

3.电场中的任意两条电场线都不可能相交。(√)

4.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场强度一定越来越小。(×)

5.电场线与电荷的运动轨迹一定重合。(×)

对电场强度的理解

[要点归纳]

电场强度的性质

[例1] 电场中有一点P,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放在P点的电荷量减半,则P点的场强减半

B.若P点没有检验电荷,则P点场强为零

C.P点的场强越大,则同一电荷在P点受到的电场力越大

D.P点的场强方向为放在该点的电荷的受力方向

解析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由电场自身因素决定,与放不放电荷、放什么样的电荷无关,故A、B错误;由F=qE知电场力是由电场强度与电荷量共同决定的,

当P 点的场强越大,则同一电荷在P 点受到的电场力一定越大,故C 正确;P 点的场强方向为放在该点的正电荷所受的电场力的方向,故D 错误。 答案 C

[例2] 真空中O 点放一个点电荷Q =+1.0×10-9 C ,直线

MN 通过O 点,OM 的距离r =30 cm ,M 点放一个点电荷q =-1.0×10-10 C ,如图2所示。求:

图2

(1)q 在M 点受到的作用力; (2)M 点的场强;

(3)拿走q 后M 点的场强; (4)M 、N 两点的场强哪点大。 解析 (1)根据库仑定律,得

F M =k Qq r 2=9.0×109×1.0×10-9×1.0×10-100.32

N

=1.0×10-8 N 。因为Q 为正电,q 为负电,库仑力是吸引力,所以力的方向沿MO 指向Q 。

(2)M 点的场强E M =F M q =1.0×10-81.0×10

-10 N/C =100 N/C , 其方向沿OM 连线背离Q ,因为它的方向跟正电荷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同。 (3)场强是反映电场的力的性质的物理量,它是由形成电场的电荷Q 及场中位置决定的,与试探电荷q 是否存在无关。故M 点的场强仍为100 N/C ,方向沿OM 连线背离Q 。

(4)由E ∝1

r 2知M 点场强大。

答案 (1)1.0×10-8 N ,方向沿MO 指向Q (2)100 N/C ,方向沿OM 连线背离Q (3)100 N/C ,方向沿OM 连线背离Q

(4)M点场强大

电场中某处的电场强度不会因试探电荷的改变而改变,而是由场源电荷及相对位置决定的。

点电荷的电场和电场强度的叠加[要点归纳]

1.场强公式E=F

q与E=

kQ

r2的对比理解

(1)有几个场源点电荷,就产生几个电场,各场源点电荷在某处产生的电场强度可

用E =k Q

r 2来求得。

(2)电场强度是矢量,故当某处同时存在几个电场时,该处的总电场强度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来运算。 [精典示例]

[例3] 如图3所示,真空中,带电荷量分别为+Q 和-Q 的点电荷A 、B 相距r ,则:

图3

(1)点电荷A 、B 在中点O 产生的场强分别为多大?方向如何? (2)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O 的场强为多大?

(3)在两点电荷连线的中垂线上,距A 、B 两点都为r 的O ′点的场强如何? 解析 分别求+Q 和-Q 在某点的场强大小和方向,然后根据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求出该点的合场强。

(1)如图甲所示,A 、B 两点电荷在O 点产生的场强方向相同,均由A →B 。A 、B 两点电荷在O 点产生的电场强度大小E A =E B =

kQ ? ??

??r 22=4kQ r 2。 (2)O 点的场强为E O =E A +E B =8kQ

r 2,方向由A →B 。

(3)如图乙所示,E A ′=E B ′=kQ

r 2,由矢量图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可知,O ′点的场强E O ′=E A ′=E B ′=kQ

r 2,方向由A →B 。

答案 (1)4kQ r 2,方向由A →B 4kQ

r 2,方向由A →B (2)8kQ r 2,方向由A →B (3)kQ

r 2,方向由A →B

[针对训练1] 如图4所示,一半径为R 的圆盘上均匀分布着电荷量为Q 的电荷,在垂直于圆盘且过圆心c 的轴线上有a 、b 、d 三个点,a 和b 、b 和c 、c 和d 间的距离均为R ,在a 点处有一电荷量为q (q >0)的固定点电荷。已知b 点处的场强为零,则d 点处场强的大小为(k 为静电力常量)( )

图4

A.k 3q R 2

B.k 10q 9R 2

C.k Q +q R 2

D.k 9Q +q 9R 2

解析 b 点处的场强为零,说明q 与Q 在b 点处产生的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k q

R 2=E b 。由于d 点和b 点相对于圆盘是对称的,因此Q 在d 点产生的场强E d =k q R 2。d 点处的合电场强度E 合=k q (3R )2+k q R 2=k 10q 9R 2,故B 正确。 答案 B

电场线的理解和应用

[要点归纳] 1.电场线的应用

(1)电场线疏密:电场强度大处电场线密,电场强度小处电场线疏,故根据电场线的疏密可以比较电场强度的大小。

(2)电场线方向:电场线上每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电场强度的方向。 2.几种常见电场线的画法

[例4] 某电场的电场线分布如图5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5

A.c点的电场强度大于b点的电场强度

B.若将一试探电荷+q由a点静止释放,它将沿电场线运动到b点

C.b点的电场强度大于d点的电场强度

D.a点和b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相同

解析电场线的疏密表征了电场强度的大小,由题图可知E aE c,E b>E d,E a>E c,故选项C正确,选项A错误;由于电场线是曲线,由a点静止释放的正电荷不可能沿电场线运动,故选项B错误;电场线的切线方向为该点电场强度的方向,a点和b点的切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故选项D错误。

答案 C

[针对训练2] 如图6所示是某静电场的一部分电场线分布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6

A.这个电场可能是负点电荷的电场

B.点电荷q在A点处受到的电场力比在B点处受到的电场力大

C.正电荷可以沿电场线由B点运动到C点

D.点电荷q在A点处的瞬时加速度比在B点处的瞬时加速度小(不计重力)

解析负点电荷的电场线是从四周无限远处不同方向指向负点电荷的直线,故A 错误;电场线越密的地方场强越大,由题图知E A>E B,又因F=qE,得F A>F B,

故B正确;由a=F

m

知,a∝F,而F∝E,E A>E B,所以a A>a B,故D错误;正电荷在B点受到的电场力的方向沿切线方向,故其轨迹不可能沿曲线由B到C,故C错误。

答案 B

1.(对电场强度的理解)(多选)在电场中某点放入正点电荷q,它受到的电场力F方向向右。当放入负点电荷q时,它受到的电场力F方向向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点放入正电荷时,电场强度方向向右;放入负电荷时,电场强度方向向左

B.该点电场强度大小为E=F q

C.该点放入2q的正点电荷时,电场强度变为原来的2倍

D.该点电场强度的方向向右

第三节提升设备运动学计算

三节 提升设备的运动学计算 提升设备运动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和确定提升过程中提升容器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以求得合理的运转方式。 提升设备运动学的基本任务是确定合理的加速度与减速度、各运动阶段的延续时间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容器行程 , 并绘制速度图和加速度图。 由基本动力方程式 (8-5) 可知 , 拖动力是容器行程 Z 和加速度 a 的函数 , 而 Z 又是时间 t 的函数 , 因此拖动力 F 是 t 和α的函数。由此可见 , 研究和确定滚筒圆周上拖动力的变化规律 , 必须以提升运动学为基础。 本节以我国煤矿目前广泛采用的无尾绳静力不平衡提升系统为例 , 介绍提升设备的运动学计算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提升设备的运行规律 提升设备的运行状态 , 主要取决于提升容器在井筒中的运行规律。而容器的运行规律与容器的类型及控制方法等有密切关系。 提升设备在一个提升循环内的运行规律是用速度图来表示的 , 表示提升速度随提升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形 , 叫做提升速度图。 对于底卸式宾斗 , 为保证宾斗离开卸载曲轨时速度不能过高 , 需要有初加速阶段 。 为使重集斗上升到井口而进入卸载曲轨内运行时 , 减少对井架、曲轨的冲击 , 提高停车的准确性 , 应有一个低速爬 行阶段 ( 爬行速度一般限制在不大于 0.5m/s), 故应采用如图 8-5(b) 所示的六阶段速度图。现分析如 下 : 图8-5 五阶段和六阶段速度图 t 。一一初加速阶段运行时间 , 由于这时井上空宾斗在卸载曲轨内运行 , 故加速度不可过高 , 以免对设 备产生过大冲击。《煤炭工业设计规范》规定 , 集斗滑轮离开曲轨时的速度m v 5.10≤/s 。 tl 一一主加速阶段运行时间 , 此时加速度1a 较大 , 速度一直从0v 加速到最大提升速度m v 。 t2 一一等速阶段运行时间 , 即容器以最大提升速度m v 飞等速运行的时间。 t3 一一主减速阶段运行时间 , 即容器以最大速度m v 减速到爬行速度叫的时间。 t4 一一爬行阶段运行时间 , 此时重集斗上升到井口以上进入卸载曲轨运行 , 为减少对井架及曲轨的冲 击 , 爬行速度一般控制在叫s m v /5.04≤。 t5 一一抱闸停车阶段时间 , 即宾斗到达停车位置 , 提升机抱闸停车用的时间。 θ一一休止时间, 即装卸载时间。 对于罐笼提升 , 因元卸载曲轨的限制 , 故无需初加速阶段 , 开始就以较大的主加速度加速 , 但是为了准确停车 ( 使罐笼内的轨道与车场轨道对齐 ), 也需要有一爬行阶段 , 因此 , 普通罐笼提升采用如图

中级财务管理_第一章第三节第四节_2012年版

1、企业财务管理最理想的目标是()。 A:利润最大化 B:股东财富最大化 C:企业价值最大化 D: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E: 答案:D 解析: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最理想的目标。 2、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 A:财务管理 B:如何配置财务管理权限 C:财务制度 D:产权管理 E: 答案:B 解析: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配置财务管理权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必须以产权管理为核心,以财务管理为主线,以财务制度为依据。所以,选项B的说法正确。 3、下列应对通货膨胀风险的各种策略中,错误的是()。 A:进行长期投资 B:签订长期购货合同

C:取得长期借款

D:签订长期销货合同 E: 答案:D 解析: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企业应当采取措施予以防范。在通货 膨胀初期,货币面临着贬值的风险,这时企业进行投资可以避免风险,实现资本保值 (所以选项A正确);与客户应签订长期购货合同,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所以选项B正确);取得长期负债,保持资本成本的稳定(所以选项C正确);签订长期销货合同,会降低在通货膨胀时期的现金流入,所以选项D错误. 4、以下各项中,不属于财务决策中经验判断法的是()。 A:淘汰法 B:排队法 C:数学微分法 D:归类法 答案:C 解析:财务决策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经验判断法,另一类是定量分析法。经验判 断法是根据决策者的经验来判断选择,常用的有淘汰法、排队法、归类法等。数学微 分法属于定量分析法。(参见教材第6页内容) 5、实质上是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分公司则是相对独立的利 润中心的企业组织体制是()。 A:U型组织 B:H型组织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修3提纲(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 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

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理想 第三节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3)勇于实践和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2、素质目标 (1)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 (2)提高各方面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难点重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2、引导学生明白勇于实践、艰苦奋斗的重要意义 3、掌握实现理想的方法与途径 4、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活动教学法 五、教学内容过程 提出问题→师生探究→生成知识→明理践行

六、思考题 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答: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理想与现实之间具有对立性。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超越现实而幻想未来,也无法将现实的一切包罗无遗,它只能近似地反映现实发展的总趋势。理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也要受到社会、主体等条件的制约,存在复杂激烈的斗争。因此,理想与现实之间必

然会发生冲突,发生矛盾,正是在这种冲突和矛盾的斗争中,理想才得到不断完善,才可能变为现实。理想是对现实的一种理性超越,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现实中孕育着理想,但现实又不同于理想。现实是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对立统一,而理想则是真善美的集中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有”和“实有”的矛盾。 另一方面,理想与现实又具有统一性。理想是现实的反映,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不但包含着现实中应该发展的因素,也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幻想和梦想。 要把理想化为现实,最根本的途径是靠实践。在实践中把理想化为现实,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实践中树立理想。 第一,在实践中确立理想。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实践,也需要在实践中确立理想。离开实践,人的任何向往和追求都无从谈起。只有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确立科学的、有价值的理想。立志当高远,大学生应该树雄心,立大志,做大事,积极主动立志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在确立理想时,切忌脱离实际和空谈,应该积极投身到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确立伟大的理想。 第二,在实践中检验理想。一种理想或一个人的理想是否科学,不是以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的,而要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看其结果如何而定。人们在实践中确立理想,只是表明具有某种目标导向,而这种目标是否正确、是否有价值、有意义,还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第三,在实践中完善理想。理想是社会和时代的产物,这就决定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深化和主客体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作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应该按照党和人民的愿望,按照成才目标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用速度公式v=s/t及其变形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及平均速度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疑】运动的物体,有的运动的快,有的运动 的慢,在物理学中,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呢? 【板书】§1-2运动的快慢

刘翔和其他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谁跑的快?你们小组是根据什么方法来比较的呢?

一、案例的亮点 1、利用视频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入手,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引出物理学中速度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3.教学过程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测量速度的仪表:速度表以及“一些物体的速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真实感受到物理就在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是有用的。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 1.整个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还是少 2.对平均速度的处理有些仓促 平均速度的计算本身就是一种近似、平均的思想,所以应通过让学生练习,体会这种思想,但由于时间有限导致对本部分知识的处理显得仓促,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 附件1 教学内容流程

造价-技术与计量(土建)讲义08第一章:工程地质-第三节:常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处理方法(二)及第四节

(三)地下工程围岩的稳定性 1.地下工程位置选择的影响因素 地下工程位置的选择,除取决于工程目的要求外,还需要考虑区域稳定、山体稳定及地形、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地应力等因素的影响。 【例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一般在坚硬完整岩层中开挖,围岩稳定、进度快、造价低 B.凝灰岩、页岩,稳定性差,不宜建大型地下工程 C.若地下工程必须切穿软硬不同的岩层组合时,应将坚硬岩层作为地板 D.避免将坚硬岩层置于顶部,易于造成顶板悬垂或坍塌 E.软弱岩层位于地下工程两侧较为有利,不容易引起边墙或底板鼓胀变形

【答案】AB 【解析】C错误,若地下工程必须切穿软硬不同的岩层组合时,应将坚硬岩层作为顶板;D错误,避免将软弱岩层或软弱夹层置于顶部,后者易于造成顶板悬垂或坍塌。E错误,软弱岩层位于地下工程两侧或底部也不利,容易引起边墙或底板鼓胀变形或被挤出。 2.围岩的工程地质分析 (1)围岩稳定性分析。 围岩在压应力、拉应力作用下能否破坏,一般可采用如下判据:一是围岩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是否适应围岩应力;二是围岩的抗剪强度是否适应围岩的剪应力。由于岩体变形与破坏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五种: (2)围岩的分类。主要是鉴于围岩的稳定性对围岩进行分类,不同建设行业对围岩的分类尚不尽相同。 3.提高围岩稳定性的措施 目前,用以提高围岩稳定性的工程措施主要有传统的支撑或衬砌、喷锚支护两大类。

【例题】用以提高围岩稳定性的工程措施主要有传统的支护或衬砌和喷锚支护两大类。喷混凝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A.不能紧跟工作面,速度快。 B.不能使围岩的应力状态得到改善 C.不能提高岩体的强度和整体性 D.可以起到承载拱的作用 【答案】D 【解析】喷混凝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①能紧跟工作面,速度快,因而缩短了开挖与支护的间隔时间,及时地填补了围岩表面的裂缝和缺损,阻止裂隙切割的碎块脱落松动,使围岩的应力状态得到改善。 ②由于有较高的喷射速度和压力,浆液能充填张开的裂隙,起着加固岩体的作用,提高了岩体的强度和整体性。 ③喷层与围岩紧密结合,有较高的粘结力和抗剪强度,能在结合面上传递各种应力,可以起到承载拱的作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 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 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 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 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第三节化学键 第1课时离子键 [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NaCl的形成过程,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与形成条件。2.知道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3.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一离子键及离子化合物 1.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以NaCl为例) Na原子和Cl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和7,均不稳定。 即它们通过得失电子后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分别形成Na+和Cl-,两种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物质NaCl。 2.离子键 (1)离子键的概念是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构成离子键的粒子是阳离子和阴离子。 (2)离子键的实质是静电作用。这种静电作用不只是静电引力,而是指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与电子之间、原子核之间斥力处于平衡时的总效应。 (3)成键条件 (4)离子键成键的原因是原子间相互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体系的总能量降低。 3.离子化合物 (1)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是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 (2)请举例说明常见的离子化合物的类型:活泼金属氧化物(如Na2O、MgO等);绝大多数盐

(如NaCl、K2SO4、CaCO3等);强碱[如NaOH、Ba(OH)2等]。 [归纳总结] 离子键的三个“一定”和两个“不一定” (1)三个“一定” ①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②含有离子键的物质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③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阴离子和阳离子。 (2)两个“不一定” ①离子化合物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如NH4Cl、NH4NO3等; ②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AlCl3。 [活学活用]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键就是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引力 B.所有金属与所有非金属原子之间都能形成离子键 C.因为离子键是一种强相互作用,所以离子化合物均很难分解 D.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答案D 理解感悟离子键存在的前提是必须有阴、阳离子。若没有阴、阳离子则没有离子键,若有离子键则一定有阴、阳离子。 2 A.a和c B.a和f C.d和g D.c和g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离子键的成键实质、成键条件,同时还考查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由原子a~g的M层电子数可知,M层即为原子的最外层,元素a~g均为第三周期元素,a为活泼的金属元素,f为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所以a与f形成的化学键为离子键。 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 1.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 教案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

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第一章 第三节 硝酸 & 第四节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第一章第三节硝酸&第四节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学习目标】 1、掌握浓硝酸、稀硝酸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硝酸与金属反应时所表现的性质及有关计算。 3、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4、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重点难点】 1、硝酸的特性——不稳定性,强氧化性。 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预习要求】 阅读课本及相关资料,将课前预习案中基础知识的填空部分填写完整 【课前预习案】 一、硝酸 1.硝酸的主要物理性质: (1)纯硝酸是色、挥发、有气味的体。 (2)发烟硝酸是在空气中挥发出而产生的现象。 【比较】①发烟硝酸和发烟硫酸有何不同 ②比较硝酸、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色态味、挥发性和溶解性等)。 2.硝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1)具有酸的通性(学生回忆) 【注意】活动金属与稀硝酸反应,一般不产生氢气。 【练习】写出硝酸与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还要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①氧化铜- ②氢氧化镁- ③碳酸钙- (2)不稳定性,方程式 浓硝酸为什么有时呈黄色纯净的浓硝酸在常温下或就会分解。硝酸越浓就越分解 (3)强氧化性,①实验1-7,比较浓硝酸和稀硝酸氧化性的强弱 反应开始后,两支试管中都有产生,其中加浓硝酸的试管中反应,放出色气体;加稀硝酸的试管中反应较,放出色气体,当空气进入已充满气体的塑料袋后,就变成色气体。同时试管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色。方程式: 比较:Cu+H2S04(浓)—— 由此可得氧化性:浓硝酸稀硝酸;浓硝酸浓硫酸(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判断)。 【小结】①除铂、金等少数金属外,硝酸能使大多数金属反应,但不生成氢气。 硝酸(浓)+金属一硝酸盐+ + ; 硝酸(稀)+金属一硝酸盐+ + 以上反应中,硝酸具有性和性。 ②铝、铁等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现象。 王水的成分:浓硝酸和浓盐酸按体积比为的混合物,王水的氧化性比硝酸更强,能溶解铂、金等金属。 【小结】硝酸(浓)+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 + 。如C+ HNO3——以上反应中硝酸具有性。 (3)跟某些化合物反应 FeO+ HNO3 (浓)—— (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4)腐蚀性 因为硝酸具有,能够腐蚀皮肤、衣物等,不慎将浓HNO3弄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再用洗涤。 【课中探究案】 【例1】在下列变化中,能表明硝酸具有氧化性的是( ) A.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人教课标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 运动的快慢

§1.3 运动的快慢 教学设计思路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八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地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教学梯度,分课时开展精讲,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运用“运动的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运动的快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运动的快慢及体育精神; 速度及社会环境中的公共安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概念的建立。 难点:能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引导和探究。 教具与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图片,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有多种形式,运动的快慢也各不相同。其实物体运动的快慢,一直是实际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之一。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快速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战斗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物体运动有快有慢,我们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1、生活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播放视频:2019年仁川亚运会-孙杨勇夺男子400米自由泳冠军。 【问题】结合我们观看的视频,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和裁判分别用什么方法判断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过程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板书】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2、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问题】在炳辉中学第三届体育节暨第十四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初二(12)班的曹博根同学百米跑用了12s,目前男子万米世界纪录是埃塞俄比亚长跑名将贝克勒2019年8月26日在布鲁塞尔创造的,成绩是26min(26分17秒53)。试问,两人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人为地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3、速度及其计算公式 〖教师〗物理学中也是用第一种单位时间内路程大小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时间?不方便),这个物理量叫速度。 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时间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

必背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复习时看书看图懂原理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 、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划分依据: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

.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 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2、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 3、方向:发达地区 不发达地区 4、举例: 第一次 第二次 珠三角:香港 珠三角 欠发达的相邻地区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原因 自然:(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的易侵蚀性强:地貌、黄土状况看书P35 (2) 降水集中多暴雨(3)黄土疏松 垂直节理分布 (4)植被稀少 人为:过渡开垦、放牧、樵采、开矿、修路、采石修建窑洞群等。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 经济损失 (1)土壤肥力下降 农业减少 (2)沟壑发展、泥石流 破坏工矿交通设施 危害 (3)水、土、肥的损失 干旱 生态破坏 (4)淤积江河湖库 ) (5 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措施 生物: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工程: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治理 小流域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等与工程措施结合 (根本措施) 案例: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湿地 范畴: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树林、河流、水稻田等 功能:经济、生态(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1课时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1课时 环 5 2 5 5

(提问)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 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提问)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 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 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 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1:500000 2)读“台湾岛”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台北到高雄大致有多远能不 能知道?从高雄到台北往哪边走?(小组同学可以一起做) (提问)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 不仅会读比例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 (演示)“日本图”指导学生读图、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标出图中X、Y、Z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3)图中的X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Z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 学生: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X点在Y点的西南方向,Z点在Y点的东北方向 (提问)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板书)1.经纬网定方向 (提问)同学们打开书,看图“某地区平面图”,谁发现了这张图与“日本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张图没有经纬网,有一个标志。 (讲解)这个标志叫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要注意:指向标指向北方。 (板书)2.指向标定方向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 2)1、2、3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4、5、6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 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 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 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 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 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 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 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内容: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1. 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在一定时期内可看作是不变的) 2. 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 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比较 经线与纬线的比较表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检测: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第1课时 Word版含解析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B.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 C.都是根据自然要素来划分的 D.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以是综合指标 解析: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社会、经济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区域内部性质相对一致,而不同区域之间则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区域界线可能是明确,也可能是过渡性的。 答案: D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布简图,判断2~3题。 2.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①地形②气候③水文④植被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3.下列关于各区域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A.B区域人口和城市集中于河谷地带 B.A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只能发展畜牧业 C.B区域地势高、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烈 D.C区域气候湿润,平原面积最大 解析:第2题,地形和气候是三大自然区划分的最主要依据。第3题,A区域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因气候干旱,牧草生长较好,畜牧业分布较为广泛,但在有河流或冰雪融水灌溉的绿洲上,也发展种植业。B为青藏高寒区,C为东部季风区。 答案: 2.A 3.B

读下表,表中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部分特征。据此回答4~6题。 A.盆地、丘陵B.平原、丘陵、高原 C.高原、盆地D.高原、盆地、山地 5.②表示的气候主要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D.高山气候 6.有关表中③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我国重要的草原牧场和山地牧场分布区,畜牧业发达②种植业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③借助高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是我国高品质果、棉生产基地④由于干旱严重,作物种植区的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问题突出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根据表中提供材料判断(1)区为青藏高寒区,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形成高山气候。(2)区为东部季风区,①指东部的地形,以三大平原、三大丘陵、两大高原为主。由相关特征可判断出(3)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干旱特征突出,水源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内蒙古高原有优良的草原牧场,新疆以山地牧场为主,新疆也是我国特种果、棉生产基地,但在种植区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问题突出。 答案: 4.B 5.D 6.C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地方。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凳子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唱戏吼起来。据此回答7~8题。 7.由于陕西关中地区以种植________为主,才形成了“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习惯() A.玉米B.小麦 C.大豆D.高粱 8.“帕帕头上戴”的主要原因是这里风沙大,在陕西冬春季常刮()

第一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第1课时碳化合物、糖类和脂质 脂肪肝、糖尿病等。因此,在日常饮食中,不少人对糖类和脂质是唯恐避之不及,更有一些爱美人士因害怕变胖,而把糖类和脂质视为大敌。 糖类和脂质有哪些种类?它们在生命活动中有哪些作用呢? 方式二一头猪在“5·12”大地震中被埋36天后获救,创造了一个生命奇迹,网友们为它命名“猪坚强”,这头猪被困期间体重减轻了2/3。这头猪减轻的2/3体重主要是什么物质?能为它提供能量的又有哪些物质? 一、碳化合物、糖类 1.碳化合物 (1)有机化合物 ①定义: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以外的几乎所有含碳化合物。 ②作用:是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 (2)生物体的核心元素——碳元素 ①碳原子的结构: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可形成4个共价键。 ②碳原子的特点:碳原子可以通过共价键形成长链,也可以形成环状结构。并且还可以与其他原子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 (3)生物大分子:指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这些有机物都可以用专门的指示剂检测出来。2.糖类 (1)元素组成: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 (2)主要功能: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3)分类

①单糖????? a.不能水解的糖b.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 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 的主要能源物质 ②二糖????? a.蔗糖――→水解葡萄糖+果糖b.麦芽糖――→水解葡萄糖+葡萄糖 c.乳糖――→水解葡萄糖+半乳糖 ③多糖????? a.淀粉是植物细胞中重要的贮能物质b.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c.糖元是人和动物细胞中重要的贮能物质 归纳总结 (1)糖的化学组成、种类及分布 (2)糖类的功能 ①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如葡萄糖。 ②部分多糖贮存能量,如淀粉和糖元。 ③参与植物细胞壁的构成,如纤维素。 ④有润滑作用,如粘多糖。 ⑤有细胞之间识别作用,如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 例1 (2019·绍兴高一期中)若“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元”表示某生物体内糖类的某些转化过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此生物一定是植物,因为它含有淀粉和麦芽糖 ②上述关于糖的转化不可能发生在同一生物体内,因为淀粉和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糖,而糖元是动物特有的糖 ③此生物是动物,因为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元 ④淀粉和糖元都是贮存能量的多糖,麦芽糖是二糖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此生物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元,所以是动物;关于糖的转化可能发生在同一生物体内,淀粉→麦芽糖→葡萄糖可以发生于动物的消化道中,葡萄糖→糖元可发生于该动物的细胞中。 方法技巧 根据糖的种类判断生物种类的技巧

#第三节 提升设备的运动学计算

第三节 提升设备的运动学计算 提升设备运动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和确定提升过程中提升容器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 ,以求得合理的运转方式。 提升设备运动学的基本任务是确定合理的加速度与减速度、各运动阶段的延续时间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容器行程 , 并绘制速度图和加速度图。 由基本动力方程式 (8-5) 可知 , 拖动力是容器行程 Z 和加速度 a 的函数 , 而 Z 又是时间 t 的函数 , 因此拖动力 F 是 t 和α的函数。由此可见 , 研究和确定滚筒圆周上拖动力的变化 规律 , 必须以提升运动学为基础。 本节以我国煤矿目前广泛采用的无尾绳静力不平衡提升系统为例 , 介绍提升设备的运动学计算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提升设备的运行规律 提升设备的运行状态 , 主要取决于提升容器在井筒中的运行规律。而容器的运行规律与容器的类型及控制方法等有密切关系。 提升设备在一个提升循环内的运行规律是用速度图来表示的 , 表示提升速度随提升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形 , 叫做提升速度图。 对于底卸式宾斗 , 为保证宾斗离开卸载曲轨时速度不能过高 , 需要有初加速阶段 ; 为使 重集斗上升到井口而进入卸载曲轨内运行时 , 减少对井架、曲轨的冲击 , 提高停车的准确性 , 应有一个低速爬 行阶段 ( 爬行速度一般限制在不大于 0.5m/s), 故应采用如图 8-5(b) 所示 的六阶段速度图。现分析如 下 : 图8-5 五阶段和六阶段速度图 t 。一一初加速阶段运行时间 , 由于这时井上空宾斗在卸载曲轨内运行 , 故加速度不可过 高 , 以免对 设备产生过大冲击。《煤炭工业设计规范》规定 , 集斗滑轮离开曲轨时 的速度m v 5.10≤/s 。 tl 一一主加速阶段运行时间 , 此时加速度1a 较大 , 速度一直从 0v 加速到最大提升速度m v 。 t2 一一等速阶段运行时间 , 即容器以最大提升速度m v 飞等速运行的时间。 t3 一一主减速阶段运行时间 , 即容器以最大速度m v 减速到爬行速度叫的时间。 t4 一一爬行阶段运行时间 , 此时重集斗上升到井口以上进入卸载曲轨运行 , 为减少对井架及曲轨的冲 击 , 爬行速度一般控制在叫s m v /5.04≤。 t5 一一抱闸停车阶段时间 , 即宾斗到达停车位置 , 提升机抱闸停车用的时间。 θ一一休止时间 , 即装卸载时间。 对于罐笼提升 , 因元卸载曲轨的限制 , 故无需初加速阶段 , 开始就以较大的主加速度加速 , 但是为了准确停车 ( 使罐笼内的轨道与车场轨道对齐 ), 也需要有一爬行阶段 , 因此 , 普通罐笼提升采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1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熟记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2 识别出最常见的一些图例。 (2)能力目标 1 掌握并熟练的将三种不同形式的比例尺之间进行相互转换并比较大小 2 学会根据比例尺量算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3 掌握不同类型地图的方向判别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的使用地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判读、图例。 难点:地图上方向的判别。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本 四、教学方法 讲述、讨论、活动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不久我们刚放了国庆长假,同学们都去哪些地方旅游了,谁来告诉我你都去了那些地方?

假如你有机会,一个人独自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例如北京或者上海,你怎么样才能顺利的到达呢?你需要带上什么东西? 学生:地图 师:是地图,那么我们是不是随便的拿着一张地图就可以呢?我们得到地图之后又怎么样从中提取信息呢?好今天我们就来看怎么样从地图中获得信息,和怎么样选择合适的地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章第二节地图的阅读。 师:现在我给同学们看两幅图,(旅游图和世界地图)你们从中看到些什么呢?是不是有一些字和一些符号,以及1厘米的线段表示2000千米,那么我们接下来一起来看着些是什么。请你们打开书第16页,看一下上面的文字,和图1.21图1.22找出地图的概念和地图的三要素是什么? 学生:地图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后上的图像。 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图例方向 (一)比例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地图就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的图上。三要素就是比例尺、图例、方向。现在我们就首先来讲比例 尺,(PPT第四张)比例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就等于图 上距离比上实地距离。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下练习。 1、图上5厘米,实地距离50千米,那么这幅图的比例尺是?(比例尺是等于图上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