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第三节

第一章第三节

第一章第三节
第一章第三节

第一单元主题三旅游的本质属性

学习目标:理解旅游的本质属性。

知识框架:

旅游主体具有社会特性

旅游的社会属性旅游客体的社会性

_______________

旅游的本质属性 _______________

旅游的文化属性旅游资源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化身 ________________

旅游的经济属性

旅游的消费属性

考题再现

(2019)关于旅游的叙述,正确的有()

A.自古至今人们通过旅游来愉悦身心目的是不变的

B.旅游的广泛性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C.工业旅游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后被世界各国所效仿

D.旅游发展史上不同的旅游特征主要源于各时代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和旅游供给条件的差异

典型例题

下列属于旅游的文化属性的有( )。

A.社会的发展进步促使人们的旅游观念发生变化

B.旅游者是依赖于- - 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C.自然风景一经装饰,带有民族色彩,就具有文化内涵

D.旅游设施必须要有相当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作后盾

关于旅游本质属性说法正确的有( )。

A.旅游是以获得身心愉悦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特殊的生活经历

B.旅游者所进行白的的一切活动以及社会为广大旅游者提供的各种条件和服务,都无文化相联系

C.旅游是以“游”为主的,集食、住、行、游、购、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活动

D.按旅游目的,旅游可以划分为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

练一练

一、选择题

1.旅游资源以及社会对旅游活动所能提供的各种条件,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变化,说明( )

A.旅游者具有社会特性

B.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使人们旅游观念发生变化

C.旅游设施和管理服务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自我表现形式

D.旅游客体的社会性

2.旅游的灵魂是( )。

A.审美

B.流动

C.旅游者

D.文化

3.( )的言谈举止都会表现出一国居民的文化素养,说明管理服务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自我表现形式。

A.旅游者

B.旅游从业人员

C.旅游管理人员

D.旅游服务人员

4“山水无绿不成景,风景无文没有情”说明( )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化身、

A.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旅游设施

D.管理服务

5.“文以地生辉,山以文益秀”这句话反映了旅游的( )属性。

A.社会

B.文化

C.经济

D.消费

二、多项选择题

6.旅游是人类生活需求层次提高的表现,它能满足人类生活的( )

A.生存需要

B.享受需要

C.发展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7.由于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因此,旅游具有( )

A.社会属性

B.经济属性

C.文化属性

D.消费属性

二、名词解释

8.旅游

三填空题

9.旅游在本质上是以获得______感、________感和________感------______________感受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生活经历。

10.__________是旅游的吸引力因素。

11.旅游行为是________,而非生产行为。

12.消费就是人类对自己的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耗用。

13.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的需要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方面,说明了旅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的表现。

14.所谓高级消费,主要是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15.旅游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超出__________需要的一种__________消费形式,这种消费形式是将_______消费和________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16.旅游者是具有社会意识、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变革能力的社会人,说明旅游具有_______属性。

17旅游的文化属性表现在:___________是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__________ 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化身;___________和管理服务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自我表现形式。

四、辨析题(辨别对错并说明理由)

18.旅游是生产行为,而非消费行为。( )

19.经济因素对旅游者的产生和各国旅游活动的发展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20.旅游的消费是比一.般的生活更高级的消费形式。()

21.最早的旅游者是自然人,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旅游者才逐渐社会化()

22.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力的提升和广大人民越来越富裕.经济因素对旅游的物约作用将从主导地位降为从属或次要地位,直至消失。( )

23.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而如今的中国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已乐于将旅营作为业余生活的首选。这种现象说明旅游具有文化属性。( )

五、简答题

24.旅游在本质上有何规定?

25.你如何理解旅游是一种社会行为? (你对旅游的社会属性有何认识?)

26.在泰国曼谷皇恩大酒店的大厅中供奉着象面菩萨(泰国佛教中的菩萨),说明旅游具有f么属性?你是如何理解的?

27.为什么说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28,试举例说明旅游资源是-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化身。

六、综合分析题

29.你是如何理解旅游的文化属性的?

中级财务管理_第一章第三节第四节_2012年版

1、企业财务管理最理想的目标是()。 A:利润最大化 B:股东财富最大化 C:企业价值最大化 D: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E: 答案:D 解析: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最理想的目标。 2、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 A:财务管理 B:如何配置财务管理权限 C:财务制度 D:产权管理 E: 答案:B 解析: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配置财务管理权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必须以产权管理为核心,以财务管理为主线,以财务制度为依据。所以,选项B的说法正确。 3、下列应对通货膨胀风险的各种策略中,错误的是()。 A:进行长期投资 B:签订长期购货合同

C:取得长期借款

D:签订长期销货合同 E: 答案:D 解析: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企业应当采取措施予以防范。在通货 膨胀初期,货币面临着贬值的风险,这时企业进行投资可以避免风险,实现资本保值 (所以选项A正确);与客户应签订长期购货合同,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所以选项B正确);取得长期负债,保持资本成本的稳定(所以选项C正确);签订长期销货合同,会降低在通货膨胀时期的现金流入,所以选项D错误. 4、以下各项中,不属于财务决策中经验判断法的是()。 A:淘汰法 B:排队法 C:数学微分法 D:归类法 答案:C 解析:财务决策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经验判断法,另一类是定量分析法。经验判 断法是根据决策者的经验来判断选择,常用的有淘汰法、排队法、归类法等。数学微 分法属于定量分析法。(参见教材第6页内容) 5、实质上是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分公司则是相对独立的利 润中心的企业组织体制是()。 A:U型组织 B:H型组织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修3提纲(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 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

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理想 第三节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3)勇于实践和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2、素质目标 (1)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 (2)提高各方面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难点重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2、引导学生明白勇于实践、艰苦奋斗的重要意义 3、掌握实现理想的方法与途径 4、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活动教学法 五、教学内容过程 提出问题→师生探究→生成知识→明理践行

六、思考题 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答: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理想与现实之间具有对立性。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超越现实而幻想未来,也无法将现实的一切包罗无遗,它只能近似地反映现实发展的总趋势。理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也要受到社会、主体等条件的制约,存在复杂激烈的斗争。因此,理想与现实之间必

然会发生冲突,发生矛盾,正是在这种冲突和矛盾的斗争中,理想才得到不断完善,才可能变为现实。理想是对现实的一种理性超越,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现实中孕育着理想,但现实又不同于理想。现实是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对立统一,而理想则是真善美的集中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有”和“实有”的矛盾。 另一方面,理想与现实又具有统一性。理想是现实的反映,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不但包含着现实中应该发展的因素,也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幻想和梦想。 要把理想化为现实,最根本的途径是靠实践。在实践中把理想化为现实,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实践中树立理想。 第一,在实践中确立理想。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实践,也需要在实践中确立理想。离开实践,人的任何向往和追求都无从谈起。只有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确立科学的、有价值的理想。立志当高远,大学生应该树雄心,立大志,做大事,积极主动立志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在确立理想时,切忌脱离实际和空谈,应该积极投身到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确立伟大的理想。 第二,在实践中检验理想。一种理想或一个人的理想是否科学,不是以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的,而要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看其结果如何而定。人们在实践中确立理想,只是表明具有某种目标导向,而这种目标是否正确、是否有价值、有意义,还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第三,在实践中完善理想。理想是社会和时代的产物,这就决定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深化和主客体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作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应该按照党和人民的愿望,按照成才目标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学校:百灵庙中学学科:高一物理编写人:史殿斌审稿人: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探究式导学类教学设计 预习目标 1.通过预习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 2、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4、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预习内容 (一)坐标及坐标变化量 位移是描述变化的物理量 一个人从A点出发沿直线到达C点后再返回到B点静止,如图,已知AC=80m,BC=30m,则他走完全程所通过的路程为_____,人的位移为_______,位移的方向为________. 提出疑惑 【学习目标】 (1) 理解坐标变化量的物理意义,能用坐标变化量表示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 (2) 通过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认识瞬时速度。通过瞬时速度,初步了解极限的思想 (3)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速度的实例的分析,体会变化率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4) 理解速度和速率的物理意义,知道速度是矢量 【学习重点】比值法定义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学习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速度 定义:物理学中用的比值称为物体的速度,通常用字母表示,如果在时间△t内物体的位移是△x,它的速度就可以表示为:。 速度是表示物理量,也就是描述物体的物理量,也表示单位时间物体发生的。速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越快,其位置变化也越快,其单位时间物体发生的位移越大。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符号是,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厘米每秒(cm/s),1 m/s= km/h,1 m/s 1km/h (填大于、等于或少于)。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度的方向就是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阅读课本16页“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并思考: 1、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造价-技术与计量(土建)讲义08第一章:工程地质-第三节:常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处理方法(二)及第四节

(三)地下工程围岩的稳定性 1.地下工程位置选择的影响因素 地下工程位置的选择,除取决于工程目的要求外,还需要考虑区域稳定、山体稳定及地形、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地应力等因素的影响。 【例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一般在坚硬完整岩层中开挖,围岩稳定、进度快、造价低 B.凝灰岩、页岩,稳定性差,不宜建大型地下工程 C.若地下工程必须切穿软硬不同的岩层组合时,应将坚硬岩层作为地板 D.避免将坚硬岩层置于顶部,易于造成顶板悬垂或坍塌 E.软弱岩层位于地下工程两侧较为有利,不容易引起边墙或底板鼓胀变形

【答案】AB 【解析】C错误,若地下工程必须切穿软硬不同的岩层组合时,应将坚硬岩层作为顶板;D错误,避免将软弱岩层或软弱夹层置于顶部,后者易于造成顶板悬垂或坍塌。E错误,软弱岩层位于地下工程两侧或底部也不利,容易引起边墙或底板鼓胀变形或被挤出。 2.围岩的工程地质分析 (1)围岩稳定性分析。 围岩在压应力、拉应力作用下能否破坏,一般可采用如下判据:一是围岩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是否适应围岩应力;二是围岩的抗剪强度是否适应围岩的剪应力。由于岩体变形与破坏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五种: (2)围岩的分类。主要是鉴于围岩的稳定性对围岩进行分类,不同建设行业对围岩的分类尚不尽相同。 3.提高围岩稳定性的措施 目前,用以提高围岩稳定性的工程措施主要有传统的支撑或衬砌、喷锚支护两大类。

【例题】用以提高围岩稳定性的工程措施主要有传统的支护或衬砌和喷锚支护两大类。喷混凝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A.不能紧跟工作面,速度快。 B.不能使围岩的应力状态得到改善 C.不能提高岩体的强度和整体性 D.可以起到承载拱的作用 【答案】D 【解析】喷混凝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①能紧跟工作面,速度快,因而缩短了开挖与支护的间隔时间,及时地填补了围岩表面的裂缝和缺损,阻止裂隙切割的碎块脱落松动,使围岩的应力状态得到改善。 ②由于有较高的喷射速度和压力,浆液能充填张开的裂隙,起着加固岩体的作用,提高了岩体的强度和整体性。 ③喷层与围岩紧密结合,有较高的粘结力和抗剪强度,能在结合面上传递各种应力,可以起到承载拱的作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 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 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 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 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时训练 第一章第3节地图的阅读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时训练:第一章第3节地图的阅读 一、单项选择题 图为某同学读《海底两万里》时,在插图上绘制的“鹦鹉螺号”航行路线。读图,完成1-2题。 1.插图属于 A.国家图B.亚洲图C.世界图D.半球图 2.从航行路线图中可以看出“鹦鹉螺号” ①经过的海洋②航行的方向③潜行的深度④经过的海底地形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图例是地图的语言,下列图例中表示城市的是 下图为某村附近地图,一辆汽车正在图中从A到B沿着公路行驶。据此完成4-5题。

4.汽车的前进方向是 A.向北B.向南C.向西南D.向东北 5.AB段公路的长度约为 A.5千米B.8千米C.2千米D.1千米 6.图幅相同的①世界地图②中国地图③海南省地图④海口市地图,叙述正确的() A.从①→②→③→④表示实地范围由小到大 B.从①→②→③→④图上比例尺由大到小 C.①表示的实地范围最大,内容最详细D.④表示的实地范围最小,内容最详细 7.关于地图的阅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阅读地图的一般步骤是:看清图名﹣﹣熟悉图例﹣﹣阅读地图主题内容B.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山地 C.阅读地图时,均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来确定方向 D.某地图左下角印有“”,意思是该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0米 8.下列比例尺最大的是() A.1:500000 B.1/5000000 C.五千万分之一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0千米

9.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手机打车软件中司机能准确将乘客由出发地送往目的地使用的是() A.电子地图B.人口分布图 C.地形图D.气候分布图 10.下列地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图中表示的内容最详细的是() A.世界地图B.中国地图C.广东省地图 D.韶关市地图 11.玲玲想知道武汉在我国的具体位置,应该查看() A.世界政区图B.世界气候分布图 C.中国政区图D.中国地形图 12.查找哈尔滨在黑龙江省的位置,最合适的地图是() A.黑龙江省地形图B.黑龙江省气候图C.黑龙江省政区图D.黑龙江省人口分布图 13.五指山是海南岛上最高山脉,是海南岛的象征,也是中国名山之一,被国际旅游组织列为A级旅游点。下列可以帮助游客最为直观地了解五指山地势高低起伏状况的是() A.地形剖面图B.分层设色地形图 C.等高线地形图D.政区图 14.现在,人们出行时往往会使用百度地图或高德地图等手机软件,只要在该软件上输入起止地点名称,就可以查询并规划最佳出行线路。手机上的这类电子地图属于() A.地形图B.气候图C.政区图D.交通地图 15.海口市境内最高点在马鞍岭火山口,海拔约222.8米,海南中学海拔约为20米,二者相对高度为() A.242.8米B.242.2米C.200.8米D.202.8米 16.小明想查找俄罗斯的位置,应选择() A.世界地形图B.世界政区图C.世界气候图D.世界人口分布图 17.下列确定方向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B.不论什么样的地图,均用经纬网确定 C.有指向标的地图,按照指向标判读 D.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8.某地图上甲乙两地的距离是25厘米,实际距离是2500千米,比例尺是()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第三节化学键 第1课时离子键 [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NaCl的形成过程,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与形成条件。2.知道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3.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一离子键及离子化合物 1.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以NaCl为例) Na原子和Cl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和7,均不稳定。 即它们通过得失电子后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分别形成Na+和Cl-,两种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物质NaCl。 2.离子键 (1)离子键的概念是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构成离子键的粒子是阳离子和阴离子。 (2)离子键的实质是静电作用。这种静电作用不只是静电引力,而是指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与电子之间、原子核之间斥力处于平衡时的总效应。 (3)成键条件 (4)离子键成键的原因是原子间相互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体系的总能量降低。 3.离子化合物 (1)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是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 (2)请举例说明常见的离子化合物的类型:活泼金属氧化物(如Na2O、MgO等);绝大多数盐

(如NaCl、K2SO4、CaCO3等);强碱[如NaOH、Ba(OH)2等]。 [归纳总结] 离子键的三个“一定”和两个“不一定” (1)三个“一定” ①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②含有离子键的物质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③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阴离子和阳离子。 (2)两个“不一定” ①离子化合物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如NH4Cl、NH4NO3等; ②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AlCl3。 [活学活用]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键就是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引力 B.所有金属与所有非金属原子之间都能形成离子键 C.因为离子键是一种强相互作用,所以离子化合物均很难分解 D.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答案D 理解感悟离子键存在的前提是必须有阴、阳离子。若没有阴、阳离子则没有离子键,若有离子键则一定有阴、阳离子。 2 A.a和c B.a和f C.d和g D.c和g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离子键的成键实质、成键条件,同时还考查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由原子a~g的M层电子数可知,M层即为原子的最外层,元素a~g均为第三周期元素,a为活泼的金属元素,f为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所以a与f形成的化学键为离子键。 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 1.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周

第一章 第三节 硝酸 & 第四节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第一章第三节硝酸&第四节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学习目标】 1、掌握浓硝酸、稀硝酸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硝酸与金属反应时所表现的性质及有关计算。 3、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4、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重点难点】 1、硝酸的特性——不稳定性,强氧化性。 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预习要求】 阅读课本及相关资料,将课前预习案中基础知识的填空部分填写完整 【课前预习案】 一、硝酸 1.硝酸的主要物理性质: (1)纯硝酸是色、挥发、有气味的体。 (2)发烟硝酸是在空气中挥发出而产生的现象。 【比较】①发烟硝酸和发烟硫酸有何不同 ②比较硝酸、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色态味、挥发性和溶解性等)。 2.硝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1)具有酸的通性(学生回忆) 【注意】活动金属与稀硝酸反应,一般不产生氢气。 【练习】写出硝酸与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还要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①氧化铜- ②氢氧化镁- ③碳酸钙- (2)不稳定性,方程式 浓硝酸为什么有时呈黄色纯净的浓硝酸在常温下或就会分解。硝酸越浓就越分解 (3)强氧化性,①实验1-7,比较浓硝酸和稀硝酸氧化性的强弱 反应开始后,两支试管中都有产生,其中加浓硝酸的试管中反应,放出色气体;加稀硝酸的试管中反应较,放出色气体,当空气进入已充满气体的塑料袋后,就变成色气体。同时试管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色。方程式: 比较:Cu+H2S04(浓)—— 由此可得氧化性:浓硝酸稀硝酸;浓硝酸浓硫酸(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判断)。 【小结】①除铂、金等少数金属外,硝酸能使大多数金属反应,但不生成氢气。 硝酸(浓)+金属一硝酸盐+ + ; 硝酸(稀)+金属一硝酸盐+ + 以上反应中,硝酸具有性和性。 ②铝、铁等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现象。 王水的成分:浓硝酸和浓盐酸按体积比为的混合物,王水的氧化性比硝酸更强,能溶解铂、金等金属。 【小结】硝酸(浓)+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 + 。如C+ HNO3——以上反应中硝酸具有性。 (3)跟某些化合物反应 FeO+ HNO3 (浓)—— (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4)腐蚀性 因为硝酸具有,能够腐蚀皮肤、衣物等,不慎将浓HNO3弄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再用洗涤。 【课中探究案】 【例1】在下列变化中,能表明硝酸具有氧化性的是( ) A.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必背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复习时看书看图懂原理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 、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划分依据: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

.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 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2、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 3、方向:发达地区 不发达地区 4、举例: 第一次 第二次 珠三角:香港 珠三角 欠发达的相邻地区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原因 自然:(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的易侵蚀性强:地貌、黄土状况看书P35 (2) 降水集中多暴雨(3)黄土疏松 垂直节理分布 (4)植被稀少 人为:过渡开垦、放牧、樵采、开矿、修路、采石修建窑洞群等。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 经济损失 (1)土壤肥力下降 农业减少 (2)沟壑发展、泥石流 破坏工矿交通设施 危害 (3)水、土、肥的损失 干旱 生态破坏 (4)淤积江河湖库 ) (5 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措施 生物: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工程: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治理 小流域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等与工程措施结合 (根本措施) 案例: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湿地 范畴: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树林、河流、水稻田等 功能:经济、生态(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1课时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1课时 环 5 2 5 5

(提问)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 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提问)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 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 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 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1:500000 2)读“台湾岛”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台北到高雄大致有多远能不 能知道?从高雄到台北往哪边走?(小组同学可以一起做) (提问)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 不仅会读比例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 (演示)“日本图”指导学生读图、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标出图中X、Y、Z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3)图中的X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Z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 学生: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X点在Y点的西南方向,Z点在Y点的东北方向 (提问)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板书)1.经纬网定方向 (提问)同学们打开书,看图“某地区平面图”,谁发现了这张图与“日本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张图没有经纬网,有一个标志。 (讲解)这个标志叫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要注意:指向标指向北方。 (板书)2.指向标定方向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 2)1、2、3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4、5、6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检测: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第1课时 Word版含解析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B.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 C.都是根据自然要素来划分的 D.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以是综合指标 解析: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社会、经济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区域内部性质相对一致,而不同区域之间则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区域界线可能是明确,也可能是过渡性的。 答案: D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布简图,判断2~3题。 2.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①地形②气候③水文④植被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3.下列关于各区域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A.B区域人口和城市集中于河谷地带 B.A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只能发展畜牧业 C.B区域地势高、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烈 D.C区域气候湿润,平原面积最大 解析:第2题,地形和气候是三大自然区划分的最主要依据。第3题,A区域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因气候干旱,牧草生长较好,畜牧业分布较为广泛,但在有河流或冰雪融水灌溉的绿洲上,也发展种植业。B为青藏高寒区,C为东部季风区。 答案: 2.A 3.B

读下表,表中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部分特征。据此回答4~6题。 A.盆地、丘陵B.平原、丘陵、高原 C.高原、盆地D.高原、盆地、山地 5.②表示的气候主要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D.高山气候 6.有关表中③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我国重要的草原牧场和山地牧场分布区,畜牧业发达②种植业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③借助高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是我国高品质果、棉生产基地④由于干旱严重,作物种植区的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问题突出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根据表中提供材料判断(1)区为青藏高寒区,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形成高山气候。(2)区为东部季风区,①指东部的地形,以三大平原、三大丘陵、两大高原为主。由相关特征可判断出(3)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干旱特征突出,水源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内蒙古高原有优良的草原牧场,新疆以山地牧场为主,新疆也是我国特种果、棉生产基地,但在种植区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问题突出。 答案: 4.B 5.D 6.C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地方。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凳子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唱戏吼起来。据此回答7~8题。 7.由于陕西关中地区以种植________为主,才形成了“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习惯() A.玉米B.小麦 C.大豆D.高粱 8.“帕帕头上戴”的主要原因是这里风沙大,在陕西冬春季常刮()

第一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第1课时碳化合物、糖类和脂质 脂肪肝、糖尿病等。因此,在日常饮食中,不少人对糖类和脂质是唯恐避之不及,更有一些爱美人士因害怕变胖,而把糖类和脂质视为大敌。 糖类和脂质有哪些种类?它们在生命活动中有哪些作用呢? 方式二一头猪在“5·12”大地震中被埋36天后获救,创造了一个生命奇迹,网友们为它命名“猪坚强”,这头猪被困期间体重减轻了2/3。这头猪减轻的2/3体重主要是什么物质?能为它提供能量的又有哪些物质? 一、碳化合物、糖类 1.碳化合物 (1)有机化合物 ①定义: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以外的几乎所有含碳化合物。 ②作用:是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 (2)生物体的核心元素——碳元素 ①碳原子的结构: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可形成4个共价键。 ②碳原子的特点:碳原子可以通过共价键形成长链,也可以形成环状结构。并且还可以与其他原子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 (3)生物大分子:指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这些有机物都可以用专门的指示剂检测出来。2.糖类 (1)元素组成: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 (2)主要功能: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3)分类

①单糖????? a.不能水解的糖b.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 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 的主要能源物质 ②二糖????? a.蔗糖――→水解葡萄糖+果糖b.麦芽糖――→水解葡萄糖+葡萄糖 c.乳糖――→水解葡萄糖+半乳糖 ③多糖????? a.淀粉是植物细胞中重要的贮能物质b.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c.糖元是人和动物细胞中重要的贮能物质 归纳总结 (1)糖的化学组成、种类及分布 (2)糖类的功能 ①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如葡萄糖。 ②部分多糖贮存能量,如淀粉和糖元。 ③参与植物细胞壁的构成,如纤维素。 ④有润滑作用,如粘多糖。 ⑤有细胞之间识别作用,如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 例1 (2019·绍兴高一期中)若“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元”表示某生物体内糖类的某些转化过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此生物一定是植物,因为它含有淀粉和麦芽糖 ②上述关于糖的转化不可能发生在同一生物体内,因为淀粉和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糖,而糖元是动物特有的糖 ③此生物是动物,因为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元 ④淀粉和糖元都是贮存能量的多糖,麦芽糖是二糖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此生物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元,所以是动物;关于糖的转化可能发生在同一生物体内,淀粉→麦芽糖→葡萄糖可以发生于动物的消化道中,葡萄糖→糖元可发生于该动物的细胞中。 方法技巧 根据糖的种类判断生物种类的技巧

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教案

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教案 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因此,各位老师要特别重视,为了能够很好的帮助各位老师备课,精品小编特别准备了这篇初一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以供参考! ◆教学分析 (一)课标解读 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是地图学习必须掌握的两项技能,这两项技能,学生在小学数学课本上有过接触。本节教学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系统的学习,提高对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基础知识。 2.通过计算、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地图的空间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总结、概括、归纳。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加以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图方向的辨别等知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辨别。 难点: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教学方法 启发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 地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感受地图之美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如果要去旅游,需要带哪些东西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些地图,一同感受地图的实用和美丽吧!学生回答:地图等。 学生通过课件浏览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临沂市地图、景点旅游地图等地图图片。用一些地图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地图之美”,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讨地图之用交流探讨 师:刚才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图,那地图有哪些用途呢?组内交流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1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熟记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2 识别出最常见的一些图例。 (2)能力目标 1 掌握并熟练的将三种不同形式的比例尺之间进行相互转换并比较大小 2 学会根据比例尺量算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3 掌握不同类型地图的方向判别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的使用地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判读、图例。 难点:地图上方向的判别。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本 四、教学方法 讲述、讨论、活动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不久我们刚放了国庆长假,同学们都去哪些地方旅游了,谁来告诉我你都去了那些地方?

假如你有机会,一个人独自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例如北京或者上海,你怎么样才能顺利的到达呢?你需要带上什么东西? 学生:地图 师:是地图,那么我们是不是随便的拿着一张地图就可以呢?我们得到地图之后又怎么样从中提取信息呢?好今天我们就来看怎么样从地图中获得信息,和怎么样选择合适的地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章第二节地图的阅读。 师:现在我给同学们看两幅图,(旅游图和世界地图)你们从中看到些什么呢?是不是有一些字和一些符号,以及1厘米的线段表示2000千米,那么我们接下来一起来看着些是什么。请你们打开书第16页,看一下上面的文字,和图1.21图1.22找出地图的概念和地图的三要素是什么? 学生:地图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后上的图像。 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图例方向 (一)比例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地图就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的图上。三要素就是比例尺、图例、方向。现在我们就首先来讲比例 尺,(PPT第四张)比例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就等于图 上距离比上实地距离。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下练习。 1、图上5厘米,实地距离50千米,那么这幅图的比例尺是?(比例尺是等于图上距

第一章第三节(课时1)

第一章 关注营养平衡 第三节 生命的基础――蛋白质(课时1)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 2、使学生了解肽键及多肽的初步知识。 【教学重点】蛋白质的组成、结构 【教学难点】肽键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由中国“两院”院士在1998年评出的十大科技进展。其中的第三位:我国转基因羊研究获重大突破;第七位:我国的人类基因研究获重大突破;第九位:我国研制成功基因重组人胰岛素。这些都与蛋白质有关,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蛋白质的知识。 一、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 蛋白质是由C 、H 、O 、N 及少量的S 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存在:动物的肌肉、皮肤、血液、乳汁及毛、发、蹄、角等,或存在于植物的种子里。 其相对分子质量很大,通常从几万到几十万,属于天然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蛋白质的特征遇硝酸变 ,点燃有 的气味! 1、氨基酸组成了蛋白质 (1)几种简单的氨基酸: 甘氨酸: 丙氨酸: 谷氨酸: 【设问】看以上氨基酸的结构式指出哪些官能团? 氨基酸有 ( ),有 ( ) ★氨基酸是一种至少包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的化合物 (2)氨基酸的性质 蛋白质 氨基酸 酶、酸、碱 水解 CH 2—COOH NH 2 CH 3—CH —COOH NH 2 HOOC —(CH 2)2—CH —COOH NH 2

【思考】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氨基酸结构中均含有-COOH 和-NH 2,应具有什么性质? ★所以氨基酸与酸或碱都能反应生成盐,他们具有两性 【过渡】氨基酸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氨基酸分子间也能相互反应 2、肽键和多肽 肽:一个分子中的 跟另一个分子中的 之间消去 分子 其中的 结构(-CO -NH -)叫肽键 二肽:由 氨基酸分子消去水分子而形成含有 肽键的化合物。 多肽:由 氨基酸分子消去水分子形成的含有 肽键的化合物。 多肽常呈链状,因此也叫肽链 【讲解】多肽与蛋白质没有本质的区别,一般把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叫多肽。蛋白质水解得到多肽,多肽进一步水解,最后得到氨基酸。 水解生成的氨基酸 主要是蛋白质,蛋白质在人体中不断的分解,最后 形成尿素排出体外。 【阅读】P15 【讲解】一个蛋白质分子可以含有一条或多条肽链,肽链中有很多肽键,一个肽键中的氧原子与另一个肽键中的氨基的氢原子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类似于螺旋状的结构,最后形成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 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重要功能。 【课堂练习】 1、科学家模拟十亿年前地球的还原性大气环境进行紫外线辐射实验,认为生命首先起源于 ( ) A .氨基酸 B .蛋白质 C .糖类 D .羧酸 多肽 缩合

高中物理第一章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导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2) 【学习目标】: 1.知道质点在直线运动中,位移可以用坐标的变化来表示。 2.掌握速度的概念。 3.掌握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会求平均速度。 【思考与交流】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 B.平均速度即为速度的平均值 C.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D.瞬时速度可看作时间趋于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 2.质点在x轴上并只朝着x轴的正方向运动,各个时刻的位置坐标如下表,则质点开始运动后: (1)质点在前10 s内的位移、路程各为多大? (2)质点在8s末的瞬时速度为多大? (3)质点在0到18s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多大? 3.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从甲地运动到乙地,又以30m/s的速度从乙地运动到丙地。已知甲、乙两地间的距离与乙、丙两地间的距离相等,求汽车从甲地开往丙地的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4.一物体做同向直线运动,前一半时间以速度v1匀速运动,后一半时间以速度v2匀速 运动,则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另一物体也做同向直线运动,前一半路程以速 度v1匀速运动,后一半路程以速度v2匀速运动,则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 5、某人爬山,从山脚爬上山顶,然后又从原路返回到山脚,上山的平均速率为v1,下山的平均速率为v2,求:往返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和平均速率大小。

6.如图所示为A、B、C三个物体作直线运动的s-t图。由图可知:________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_________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三个物体位移大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分别为______ m/s, ______ m/s, ______ m/s, 三个物体运动的总路程分别是_____, _____, _____, 它们的平均速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节末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 B.平均速度即为速度的平均值 C.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D.瞬时速度可看作时间趋于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 2.关于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瞬时速度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速率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C.相同时间内平均速度相同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D.瞬时速度的方向始终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3.子弹以900m/s的速度从枪筒射出,汽车在北京长安街上行驶,时快时慢,20min行驶了 18k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则 [ ] A.900m/s是平均速度 B.900m/s是瞬时速度 C.54km/h是平均速度 D.54km/h是瞬时速度 4.物体通过两个连续相等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10m/s,v2=15m/s ,则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 A.12.5m/s B.12m/s C.12.75m/s D.11.75m/s 5.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4m/s,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8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

1.3 地图的阅读 一、课标要求 学会使用地图辨别方向和在地图上量算不同地点之间的实地距离;学会根据学习和生活的某些实际需要选择常用的地图,并能自主查找所需的各种地理信息,逐步养成用图的习惯。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地图的使用与选择几个方面。在地理学习中,地图是最基本的工具。本节内容对学生学习地理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对学生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实际价值。 (2)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升上来,很多仍以小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理性对待初中课程。从地理学科看,他们读图分析和总结能力非常有限。本节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不是抽象的陈述,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初一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可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和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地理乐趣又收获知识。教师应该适当的加以引导,增强学生读图分析、总结的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良好意识。学生呢,则在小组探究合作中一定要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根据使用目的、需要,合理选择地图类型和比例尺。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比例尺量算距离,举例说明如何在地图上识别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的兴趣和精神,逐步养成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地图的习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难点:比例尺大小的辨别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启发法、讲述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