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崧舟《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王崧舟《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王崧舟《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王崧舟《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整合课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擞枪 敲竦那榛场?

「三大目标,层层设置、步步晋阶。目标一,旨在疏通古诗之意思,此为表层解读;目标二,旨在体悟古诗之意味,此为中层解读;目标三,旨在挖掘古诗之意蕴,此为深层解读。由“意思”而“意味”而“意蕴”,方得古诗学习之“三昧”。又值一提的是,三大目标,个个融合了三维之要诀。每一目标之表述,亦知能、亦方法、亦情感,总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②都有景物描写。随机设疑:写景只为写景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③都写到了人。随机追问:此处的“游人”指哪些人?(南宋权贵)此处的“遗民”又指哪些人?(北宋遗民)“遗民”的“遗”在这里当什么讲?(遗留)

「知人论诗、整体观照,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本案设计,巧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此为整合策略之小试牛刀。借助注释、初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础,聚焦同质、求同存异则是整合的关键。此处整合,意在铺垫史实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实乃教学模式之一大突破也,妙!」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过渡:一边是南宋的权贵,一边是北宋的遗民。当他们如此鲜明地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有何种感受呢?我们该做何种感想呢?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疏通诗义后追问: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②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学生想象后言说。)

③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痛失亲人的泪、家破人亡的泪、流离失所的泪、充满仇恨的泪、苦苦期盼的泪……)

④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

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⑤国家破碎,山河依旧,不同的是,奔腾咆哮的黄河已经成了金兵的饮马之槽,巍峨高耸的华山已经成了金兵的牧马之地。黄河向大海悲泣,华山向苍天哭诉。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读出凄凉、读出悲愤。

4、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①“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

1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0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补充陆游《示儿》,齐读,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③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

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该诗的解读,紧扣一个“泪”字。遗民之泪,如瑟瑟秋雨,裹挟着满腔的凄凉、悲惨和绝望,洒向了三万里河、五千仞岳,洒向了满目疮痍、遍地废墟的中原大地,冷冷地滴落在诗人的心头。一个“泪”字,上承金兵蹂躏百姓之残暴、下启遗民苦盼王师之悲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也。教材透则教法秀,此例即为一典型,高!」

(二)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

2、讨论: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相机做以下引导和点拨: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说话,教师相机点拨: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一个个酒囊饭袋之中,倾倒在一具具行尸走肉的体内。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②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解读该诗之难,难在一个“情”字。感悟诗人之情,要在一个“愤”字。这其中,有面对中原破碎萧条之悲愤,有面对权贵醉生梦死之激愤,有面对故土无人收拾之义愤。此情此愤,宜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然诗人彼时之情与学生当下之情,实为落差过大、间距过远。因此,缩小情感落差、拉近情感间距就成了该诗教学的全部枢纽。对此,本案共设三招:第一招,抓住“醉”字,融情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第二招,抓住“作”字,含情解说,让学生触目惊心;第三招,抓住“问”字,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难点破,则解读成矣,神!」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当权贵寻欢和遗民泪尽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何感受?做何感想?(自由畅谈。)

2、交替互读两首古诗。

①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②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③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情绪不同,但现在,我们却再次发现了它们的相同之处。(板书:忧国忧民)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

3、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4、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课件播放MTV《满江红》,随着悲壮的歌曲响起,老师动情言说)面对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长空、光照千秋。

「整合之精髓,在索解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也。林升诗,以愤起首;陆游诗,以悲作结。表面视之,情感各异,但深层探之,则诗心昭昭,可谓“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此处整合,用对比参读的策略。对比之意,非为求异,实为探求内在精神之一致也。“忧国忧民”四个血字,当让学生铭记在心。纵观两首古诗的解读过程,总有“长夜难明赤县天”之感,让人喘不过气儿来。然史实终归是史实,本案教学压台于岳飞的《满江红》,课堂氛围顿时豪气冲天、壮怀激烈,此举用时虽短、用意颇深,大有“一唱雄鸡天下白”的痛快,爽!」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醉泪

权贵寻欢遗民苦盼

└┘

忧国忧民

最新版五年级上语文 题临安邸 教案

题临安邸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

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这节课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 注意生字的音、形、义;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情况。 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 “邸、熏、杭、汴四个生字)响亮地喊出它们名字! ①学生齐读。 ②个别汇报。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学生讲解字结构、意思、组 词、书写时注意、形近字。) ③全班齐读。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你们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扫除了这四个拦路虎。接下来,我要看 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 (课件出示古诗) (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鲸教学设计1

下面用我们前面批注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鲸的生活习性部分,并探讨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学生汇报时,播放课件) 师:说明性文章,不仅要有到一些说明方法,还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老师这有一组句子,请大家看看带点的词用的好在哪里?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说的很好。 3、学习第4小节: 你还想了解鲸的哪些生活习性呢? ⑴介绍吃食: 请学生自由读读课文第4小节,思考:须鲸吃什么?齿鲸吃什么? ⑵学习须鲸吃食: ①须鲸吃什么呢? ②它是这样吃虾和小鱼的? ③想象一下,鲸吃食的样子,自己读读做做。 ④范读,生表演。 ⑤你觉得你把鲸吃食时候的那些动作表演出来了吗? (在“张开、吸进、滤出来、吞进”下加着重号。) 试着把这些词读好,自己练读。 ⑥指名读。 ⑦填上表示须鲸吃食动作的词。 ⑶学习齿鲸吃食: ①齿鲸吃什么呢?它又是怎么吃的?同桌两人一起来读读、做做。 ②读了这段话,你觉得哪些词用的特别好?为什么? ③比较词语“游过去、扑上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⑷块头这么大的鲸一顿要吃多少呢?比如说须鲸要吃多少? ⑸我们来回顾一下鲸的吃食,能读好吗?能表演出来吗?

(学生部分读,部分表演。) 4、学习5、6、7小节: ⑴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阅读提示,分组自学5、6、7自然段: ①讨论: 三个自然段分别描写鲸哪方面的特点? ②动嘴讲讲、动笔画画、动手摆摆这三个特点。 ⑵交流: ①第5小节主要讲鲸的什么呢? ②第6小节讲了什么呢? 老师这儿有几头鲸,这是它的头,这是它的尾巴,现在到了睡觉的时间了,谁来指挥一下这群鲸呢? ③那第7小节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呢? 鲸的生长速度怎么样呢?从哪儿看出来呢? 三、总结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抓住了鲸的种类、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来介绍鲸,用词非常准确、生动,同时还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今后介绍动物的文章中,我们也要学会像作者这样描写。 三、自学3~7自然段,体会说明方法 1、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第3~7自然段,提取重点内容填表。 种类进食呼吸睡觉生长 ()鲸 ()鲸 说明方法 (2)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小组同学交流体会。 2、汇报交流

王崧舟教学设计——《草船借箭》

【设计理念】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设计特色】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学流派及设计意图】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回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 (组织学生讨论。)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1)“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学生交流例示: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过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播放《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南宋诗人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被金国占领的中原失地) 3.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宋的对照图,同学们对比一下,就知道宋朝的土地被金兵占领了多少。(出示地图)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 4.自己的国家被别人占领,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板书:权贵)南宋的皇帝都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板书诗题)生齐读。 二、品悟:走进诗文 1.出示《题临安邸》,师介绍当时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2.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指名答。 师:那么我们就用愤怒、责问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自由读诗。

鲸的教案设计

《鲸》的教案设计 迪口中心小学游金姬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了一个意思:第1自然段讲鲸特别大;第2自然段讲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第3自然段讲鲸的种类;第4自然段讲鲸怎样进食;第5自然段讲鲸用肺呼吸;第6自然段讲鲸如何睡觉;第7自然段讲鲸的生长特点。概括起来说,4至7自然段分别是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做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科学知识;二是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三是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胎生、特征、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鲸的文字、图片资料,使学生走近鲸的世界,对鲸有所了解。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教师讲故事: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式各样的鱼游到了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赛场大门。当鲸到达赛场大门口时,却被虾将军挡在门外。于是鲸和虾将军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为什么虾会不让鲸进去呢?相信大家学了《鲸》这一课一定会用充分的理由平息这场争吵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写了鲸的哪些方面?分别是文中的哪些段落? 2:提问以上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课文。 1、过渡:文章向我们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分类、吃食、呼吸、睡觉及生长,我们可以把吃食、呼吸、睡觉及生长归结为它的生活习性。 2、问你对鲸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3、汇报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鲸的体形特点 (1)是什么引起你的兴趣,从哪儿看出?你还可以从哪儿感受鲸的大?(出示课件感受鲸的大)这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说明? (2)小结写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举例和例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 (3)齐读:感受鲸的大。 鲸的进化 (1)鲸是怎样进化的,把自己当作鲸,给同学们说说“你”的进化过程。 (2)理解哺乳动物的含义。 (3)从鲸的进化过程中说明了什么?(出示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 鲸的分类 快速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是根据什么来分的?(出示课件比较不同)鲸的生活习性 (1)过渡: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 (2)自由读4、5自然段,用横线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波浪线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 (3)鲸在睡觉时又是怎样的呢?动手画一画。(出示课件)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docx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 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 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资料,正确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语,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对南宋统治者的讽刺与警告。 3、了解题壁诗是古代诗文发表的一种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对南宋统治者的讽刺与警告。 了解题壁诗是古代诗文发表的一种形式。 【教学过程】 一、引诗题 1.出示西湖美景图,古诗引入。 2.揭题板书,解释诗题. 3.介绍题壁诗:它是古代一种“发表”诗作的方式。 二、读准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谁来准确的读出这几个词?临安邸熏染汴州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3.请你认真观察,这个熏字怎么能写美观呢?师强调要点注意书写笔顺,生书空、练写。 4.指名读诗。读正确,读流利。 5.指名有节奏地读,全班有节奏地读。 过渡语:孩子们,读诗我们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我们还要读出诗的味道,怎样能读出味道呢,我们就要先来了解它的意思。

三、懂诗意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运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指名汇报) 2.对于这首诗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么? 3. 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4. 出示图片,师介绍汴州曾经的景象。 5.听了背景介绍和看了图片,谁能再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指名汇报) 6.从诗人说直把杭州作汴州,你体会到他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预设: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和不满) 7.你从文中的哪些词语感受到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和不满呢? 指名读学习提示。 四、入诗境,悟诗情。 (一)预设:休 1.指名汇报(2-3生)。谁还找这个休字,你来说说你的理解。 2.引读: 面对这样的情况,所以诗人生气地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面对王师权贵的休战言和,吃喝玩乐,所以诗人指责地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面对国家被侵占,百姓生不如死,所以诗人愤怒地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预设:醉 1.指名汇报(2-3人),谁还找这个醉字,你来说说你的理解。 2.那么诗人说的醉怎么理解呢?(预设:这是诗人对王师权贵深深地讽刺。)

五年级语文:《题临安邸》教案

五年级语文:《题临安邸》教案 《题临安邸》是义务教育语文版五年级上册第11课《古诗二首》中的内容。是南宋诗人林升看到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偷生,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一首诗。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

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诵、悟诗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没有盼到,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做了很好的回答。生齐读课题。理解“邸”。 二、品悟:走进诗文。

《鲸》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象. 2.有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鲸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请和同桌谈一谈,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的了解. 学习生字,读顺课文 ◆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 出示要求写的字11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肺”字右边不是“市”,而是“市”,右半边的笔顺是一、广、斤、市. ◆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自由读第l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很大,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 ◆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 ◆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举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举数字的方法. ◆全班交流,试着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物. 第二课时 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王崧舟《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王崧舟《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 ⒈《时代周刊》1998年评选的新闻人物——地球 吃惊吗?为什么吃惊?(不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的家园,是我们唯一的生活环境;没有出现什么状况。)——[经典的引入,可以作整理,作为资料] ⒉为什么地球会被评为新闻人物?答案在课文中。 二、自学课文 ⒈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完之后,你心里有什么感想? ⒉沉痛、有点可惜;非常可惜;难过;讨厌破坏资源的人;伤心;可怕——心情很沉重,很复杂。 ⒊课文中哪几行文字给了你这样的心情,用“~”划下来,轻轻读,静静问,为什么课文中的这几句话会给我这样的心情? ⒋把你的心情搞得复杂的句子给揪出来。 ⒌第一个学生讲后的教师评语:我特别注意你的第一点,你说地球本来就很渺小,人类可以生存的环境有多少?我注意你讲的第二点,人数在膨胀,到2080年人类会达到多少?(120亿) ⒍第二个学生:难受、没有第二个星球。——还有谁也有同感?——人类会灭亡——40万亿里公里是一个什么概念?航天飞机速度最快,每小时2000公里你估算要多少年?(20万年) 你想去吗?(太长了,都死了。) 读书:“科学家已经证明” ⒎讲同一意思还有一段话,读读。 即使找到第二个地球,也会有同样的悲剧产生。 板书:(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谁来读这句话。——学生朗读——语调沉稳,但是背后是一颗焦虑的心——教师范读——齐读 ⒏第四自然段——憎恨那些人——读,让大家感受你对他们的憎恨——你憎恨时会这样温柔地跟大家说——学生朗读——你的感情我体会到了,可能你平时不太会发火,谁再来读——女生读——这是那些贪婪的人在不加节制的地开采,使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同样的意思还有一段话,谁来读。 ⒐读,表明资源不是无限的,地球上的资源会被开采完的。——体会得多么细腻,特别强调资源要多少年才能重新形成——几百万年——如果人们乱砍乱伐,地球上的资源必将枯竭,如果资源都开采完了,人们还能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吗?(板书: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把你复杂的心情朗读出来。 学生朗读——“都”强调、停顿为什么————学生再读 学生二读——齐读 ⒑板书: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⒒把四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王老师相信你肯定会有许多了不起的发现。 ⑴地球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那不是你的发现,是这几句话已经告诉你了 ⑵作者是很感慨,抒发自己的感情,告诉大家保护地球——发现写作的用意眼光犀利。 ⑶我们要对地球负责任——联想丰富,但那还不叫发现

【一线教研】《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 21、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州的墙壁上题写的一首诗。当时南宋统治集团在临安苟且偷安,花天酒地,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大片土地。林升眼见这种情况,内心既痛苦又愤慨,在诗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3.通过反复诵读,从“试读——仿读——悟读”过程中层层推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诗能力,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正确、规范书写诗中生字“邸、熏、杭、汴”,并在在欣赏、实践、评价中感悟和积累写字与评析方法。 5、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借助教材注释,正确理解古诗大意,通过重点诗句和字词的感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是在领悟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古诗《出塞》,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背诵学过的爱国诗歌,体会到“言为志,歌为咏”,诗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独特反映。使学生容易进入到诗人林升的内心世界。二、解释诗题,简介作者 师生合作理解诗题,交流对林升的认识。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林升诗歌的热情。 三、熟读古诗,初步感知 1.复习学诗方法:(1)读古诗,初感知;(2)看注释,知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使学生对学诗方法重新认识。 2、学生试读古诗,并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正音。再齐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因为南宋距离现在久远,学生难于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我首先先通过地图引导学生对比,让学生理解当时的宋朝大片土地已经被金兵占领(包括北宋都城汴州)。 通过默读“时代背景”,让学生对当时诗人的写作背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方法和能力,我让学生根据注释并运用工具书等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时学生汇报诗意,检查自觉效果。) 五、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1.第一句:通过“山外青山”是怎样的山,“楼外楼”是怎样的楼,锻炼

《鲸》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鲸》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鲸》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介绍去认识一种动物。请看录像,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鲸”。) 3、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呢?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这个谜。 二、自由朗读,自主学习 1、按要求自读、自学: 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生字会读、会认、会写;理解字义、词义,不会的;想一想课文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 2、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有待探讨。 (教师巡视点拨,根据需要可出示学生所需资料。各小组归纳整合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自学所得:

⑴生字的读音及书写: (“肺”的右半部不要写成“市”) ⑵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 垂直、捕获、宽敞、倾斜、适应、比较、胎生哺乳动物、鳍、吞进。 ⑶朗读课文: (师生探讨某些句段的读法。) ⑷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 (可以用词语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各小组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教师小结,完成作业 自主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词,同桌互相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2、指名说一说本课大意后,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用自学的方式来了解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 二、自学、小组交流、全班探讨,突破重难点 1、自学,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学提示:

⑴课文从哪几方面讲鲸的特点的?具体说说每一方面的内容,可用结构图表示。 ⑵作者为了说明鲸的某一特点,用了怎样的方法,用什么好处? ①鲸的特点:形体大:两千──十六万公斤。 ②进化过程:“陆地”──“浅海”──“海洋”。 ③种类:须鲸、齿鲸。 ④生活习性:食物、呼吸、睡觉、繁殖。 2、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和小组同学交流。 3、全班探讨,突破重难点: ⑴探讨一:鲸的形体很大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鲸的大? ②作者用怎样的方法说明鲸的形体很大?有什么好处? 用了举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特点,具体清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③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 ⑵探讨二:鲸为什么不是鱼 ①鲸是哺乳动物。 ②为什么形体像鱼? 进化过程:“陆地”──“浅海”──“海洋”。 ③鲸是怎样由陆地生活逐渐适应了在海洋生活的? ④从鲸的进化过程可以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鲸的进化过程与人类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一样需要了很长时间,找

王崧舟穷人教学设计(共3篇)

篇一:王崧舟《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王崧舟《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 ⒈《时代周刊》1998年评选的新闻人物——地球 二、自学课文 ⒈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完之后,你心里有什么感想? ⒊课文中哪几行文字给了你这样的心情,用“~”划下来,轻轻读,静静问,为什么课文中的这几句话会给我这样的心情? ⒌第一个学生讲后的教师评语:我特别注意你的第一点,你说地球本来就很渺小,人类可以生存的环境有多少?我注意你讲的第二点,人数在膨胀,到2080年人类会达到多少?(120亿) 读书:“科学家已经证明” 板书:(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⒏第四自然段——憎恨那些人——读,让大家感受你对他们的憎恨——你憎恨时会这样温柔地跟大家说——学生朗读——你的感情我体会到了,可能你平时不太会发火,谁再来读——女生读——这是那些贪婪的人在不加节制的地开采,使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⒐读,表明资源不是无限的,地球上的资源会被开采完的。——体会得多么细腻,特别强调资源要多少年才能重新形成——几百万年——如果人们乱砍乱伐,地球上的资源必将枯竭,如果资源都开采完了,人们还能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吗?(板书: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朗读——“都”强调、停顿为什么————学生再读 学生二读——齐读 ⒑板书: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⑹看到了希望,破坏了就要移居到别的地方去,等几十年、几万年也不要紧——前提是人类只有觉醒了,才有可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第二课时 一、出示地球图片 二、学习第

部编(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学语文教案(教学设计)《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注意生字的音、形、义;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情况。 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邸、熏、杭、汴四个生字)响亮地喊出它们名字! ①学生齐读。 ②个别汇报。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学生讲解字结构、意思、组词、书写时注意、形近字。) ③全班齐读。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你们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扫除了这四个拦路虎。接下来,我要 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

《枫桥夜泊》经典教学片段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一层又一层地包围着——生:(齐读)愁眠 。 师:(在“愁眠”下画上波浪线)都一层又一层地伴随着—— 生:(齐读)愁眠 师:(在“愁眠”下再画波浪线)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 生:(齐读)愁眠 师:(在“愁眠”下再画波浪线)用张继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 生:对愁眠 师:(板书:对)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对”字吗?我查了一下字典,我发现这个“对”主要有四个义项。什么是“对”?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 对 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 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 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 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见《现代汉语小词典》(第4版)第156页 师:这是我从《现代汉语小词典》中摘录下来的一些义项。想一想,你选哪一个?

生:(看屏幕,思考) 、 师:选①的举手。 生:(无人举手) 师:没有。选②的举手。 生:(部分举手) 师:说说,为什么选第二个? 生:张继是面对着江枫和渔火才产生的愁眠。 师:“愁眠”是面向着江枫、渔火,还面向着——。 生:月落、乌啼、霜天、钟声 — 师:是的。选②完全说得通。有选③的吗? 生:(无人举手) 师:也没有。选④的呢? 生:(部分举手) 师:哦,有。为什么选第四个呢? 生:我觉得这些景色是配合张继忧愁的心情的。 师:在你看来,言下之意,似乎愁眠的不仅仅是张继一个人,还有谁也陪着张继一块儿忧愁? 生:月亮。 — 生:乌鸦。 生:江枫。 生:渔火。 师:是啊,似乎天地万物都跟着愁眠的诗人一块儿愁眠。那真是愁上加愁,愁不堪愁!这个“愁”的背后,这个“对”字的背后,恰恰对出了张继这样的一种寂寞、孤独、忧愁。 师: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音乐——邓伟标的《空》——响起,教师范读全诗)(掌声) 生:(随着音乐,学生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天地之间;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睡不着啊,睡不着,

小学古诗赏析之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韵译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散译 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注释 临安:现在浙江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邸(dǐ):旅店。 西湖:杭州的著名风景区。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 熏(xūn):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直:简直。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当政者只求苟且偏安,大肆歌舞享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这首诗就是作者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 《题临安邸》一诗辛辣地讽刺了时政,对醉生梦死者作了嘲讽。由于引起了很多人强烈的共鸣,成为广泛传诵的一首咏西湖的名诗。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诵、悟诗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没有盼到,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做了很好的回答。生齐读课题。理解“邸”。 二、品悟:走进诗文。 (一)由题入手,读懂古诗。 1、课题是什么意思,谁知道?(题写在临安旅店的诗)对。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能说说吗?(看注释)结合注释来理解诗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大家再看看注释,临安是什么地方? 诗人林升就是在临安客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出示《题临安邸》)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看看是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2、交流反馈,介绍背景。 ①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象? ②诗中还出现了哪个地名?汴州又是什么地方? ③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你们知道吗?(简介历史背景) 3、品析诗句 师:是的,在我国历史上,南宋王朝是一个非常黑暗、非常腐败的朝代。人们在战乱中痛苦生活,而当朝权贵们却不闻不问,不理朝政。诗人林升就是在悲愤中写下了这首《题临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切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自由朗读: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3、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4、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1)用不同的语气范读题目,让学生感知味道(2)学生试着读全词 5、感知词意: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6、品味词意: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山海关外、关内、路上、高山上、船上、营帐里)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故乡、故园) 7、小结: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8、读词: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配乐朗读,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画面。(身在征途的画面) 3、引导第二次想象: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4、品味“碎”字,读出词情: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5、导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扣住“碎”字,让学生借助想象走进了作者情感世界。按理说,课上得这一层面已很到位了,但王老师却并没就此收笔,继续引导学生品味文本。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