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题临安邸》优秀教案1

《题临安邸》优秀教案1

《题临安邸》优秀教案1
《题临安邸》优秀教案1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人教部编版

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临安邸》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南宋诗人林升看到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偷生,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一首诗。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诵、悟诗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没有盼到,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做了很好的回答。生齐读课题。理解“邸”。

二、品悟:走进诗文。

(一)由题入手,读懂古诗。

1、课题是什么意思,谁知道?(题写在临安旅店的诗)对。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能说说吗?(看注释)结合注释来理解诗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大家再看看注释,临安是什么地方?

诗人林升就是在临安客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出示《题临安邸》)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看看是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2、交流反馈,介绍背景。

①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象?

②诗中还出现了哪个地名?汴州又是什么地方?

③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你们知道吗?(简介历史背景)

3、品析诗句

师:是的,在我国历史上,南宋王朝是一个非常黑暗、非常腐败的朝代。人们在战乱中痛苦生活,而当朝权贵们却不闻不问,不理朝政。诗人林升就是在悲愤中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他究竟在临安城看到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这首诗,对照注释好好想一想。[

①学生自读自悟。

②交流。(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止?温暖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都陶醉了,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③在学生交流中随机点拨:

你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看到了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观水、饮酒作乐……)你从诗句“几时休?”中体会到诗人是什么心情?(生充分讨论后交流,师随机引导)

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愤怒)是的,“西湖歌舞几时休?”这是林升对权贵们愤怒的质问!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问?

同学们,这些贪图享乐的南宋统治者就在你们面前,请大家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问一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此刻的权贵们又是一幅怎样的神态?(“暖风熏得游人醉”)这里的“暖风”指什么?仅仅指自然界的春风吗?这里的“游人”是些什么人?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权贵醉”而称他们为“游人”呢?。

透过这个“醉”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时啊,这真是一群烂醉如泥的家伙;他们真是纸醉金迷啊!他们简直是醉生梦死!(板书“醉生梦死”)在这些权贵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已经沦陷的北宋都城——汴州了。

(二)资源整合,深刻领悟。

1、了解汴州。

同学们,昔日的汴州又是什么样子呢? 想知道吗?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大家请看:出示《清明上河图》

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昔日的汴州?(生说)就是这样一个繁华的汴州,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被葬送了,此时,你心情如何?

祖国的锦绣河山被葬送,怎不叫人悲痛呢?让我们带着悲痛,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古诗)

2、拓展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同学们,汴州沦陷了,权贵们可以逃离战乱,来到南方的杭州,继续寻欢作乐,可是,汴州的老百姓呢?他们的境况又如何?爱国诗人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中是这样描写的:(课件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①理解“遗民”、“胡尘”,体会百姓生活之苦。

汴州的老百姓生活怎样,你们听出来了吗?是从哪一句听出来的?这里的“遗民”指什么? “胡尘”又是指什么?

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汴州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眼泪都哭干了。请你们再用心听听——(课件出示古代战争画面)

透过这漫天飞扬的“胡尘”,你好像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想象)

②理解“又一年”,体会等待时间之长。

汴州的老百姓痛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南望王师又一年”,你们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你们知道吗?据资料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65年啊同学们,整整23739个日日夜夜呀!同学们,破碎的山河在盼,流泪的遗民在盼,陆游在盼,林升在盼,他们盼到了吗?(没有)你的心情怎样?谁来读一读。(生读)他读得怎么样?你们听出了什么?(悲愤,愤怒)你想读吗?(生读)他读得怎么样?让我们带着无比的愤怒的心情,齐读《题临安邸》

三、拓展:升华诗情。

1.读着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爱国)他的爱国之心体现在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老百姓痛苦生活的担忧。(板书:忧国忧民)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2.面对国土的沦陷,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个又一个爱国志士站出来了:林升愤怒的质问着;陆游悲伤的呼喊着;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更是为实现他精忠报国的志向,带领将士们浴血奋战着……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长空、光照千秋。(课件)来,让我们一起高声诵读《满江红》!(师生齐声诵读)

附: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权贵醉生梦死

林升忧国忧民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人教部编版

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临安邸》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南宋诗人林升看到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偷生,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一首诗。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诵、悟诗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没有盼到,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做了很好的回答。生齐读课题。理解“邸”。

二、品悟:走进诗文。

(一)由题入手,读懂古诗。

1、课题是什么意思,谁知道?(题写在临安旅店的诗)对。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能说说吗?(看注释)结合注释来理解诗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大家再看看注释,临安是什么地方?

诗人林升就是在临安客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出示《题临安邸》)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看看是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2、交流反馈,介绍背景。

①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象?

②诗中还出现了哪个地名?汴州又是什么地方?

③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你们知道吗?(简介历史背景)

3、品析诗句

师:是的,在我国历史上,南宋王朝是一个非常黑暗、非常腐败的朝代。人们在战乱中痛苦生活,而当朝权贵们却不闻不问,不理朝政。诗人林升就是在悲愤中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他究竟在临安城看到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这首诗,对照注释好好想一想。[

①学生自读自悟。

②交流。(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止?温暖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都陶醉了,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③在学生交流中随机点拨:

你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看到了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观水、饮酒作乐……)你从诗句“几时休?”中体会到诗人是什么心情?(生充分讨论后交流,师随机引导)

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愤怒)是的,“西湖歌舞几时休?”这是林升对权贵们愤怒的质问!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问?

同学们,这些贪图享乐的南宋统治者就在你们面前,请大家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问一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此刻的权贵们又是一幅怎样的神态?(“暖风熏得游人醉”)这里的“暖风”指什么?仅仅指自然界的春风吗?这里的“游人”是些什么人?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权贵醉”而称他们为“游人”呢?。

透过这个“醉”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时啊,这真是一群烂醉如泥的家伙;他们真是纸醉金迷啊!他们简直是醉生梦死!(板书“醉生梦死”)在这些权贵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已经沦陷的北宋都城——汴州了。

(二)资源整合,深刻领悟。

1、了解汴州。

同学们,昔日的汴州又是什么样子呢? 想知道吗?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大家请看:出示《清明上河图》

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昔日的汴州?(生说)就是这样一个繁华的汴州,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被葬送了,此时,你心情如何?

祖国的锦绣河山被葬送,怎不叫人悲痛呢?让我们带着悲痛,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古诗)

2、拓展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同学们,汴州沦陷了,权贵们可以逃离战乱,来到南方的杭州,继续寻欢作乐,可是,汴州的老百姓呢?他们的境况又如何?爱国诗人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中是这样描写的:(课件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①理解“遗民”、“胡尘”,体会百姓生活之苦。

汴州的老百姓生活怎样,你们听出来了吗?是从哪一句听出来的?这里的“遗民”指什么? “胡尘”又是指什么?

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汴州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眼泪都哭干了。请你们再用心听听——(课件出示古代战争画面)

透过这漫天飞扬的“胡尘”,你好像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想象)

②理解“又一年”,体会等待时间之长。

汴州的老百姓痛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南望王师又一年”,你们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你们知道吗?据资料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65年啊同学们,整整23739个日日夜夜呀!同学们,破碎的山河在盼,流泪的遗民在盼,陆游在盼,林升在盼,他们盼到了吗?(没有)你的心情怎样?谁来读一读。(生读)他读得怎么样?你们听出了什么?(悲愤,愤怒)你想读吗?(生读)他读得怎么样?让我们带着无比的愤怒的心情,齐读《题临安邸》

三、拓展:升华诗情。

1.读着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爱国)他的爱国之心体现在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老百姓痛苦生活的担忧。(板书:忧国忧民)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2.面对国土的沦陷,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个又一个爱国志士站出来了:林升愤怒的质问着;陆游悲伤的呼喊着;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更是为实现他精忠报国的志向,带领将士们浴血奋战着……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长空、光照千秋。(课件)来,让我们一起高声诵读《满江红》!(师生齐声诵读)

附: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权贵醉生梦死

林升忧国忧民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人教部编版

《题临安邸》教学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我总是讲究字字落实,丝毫不敢怠慢,先从诗人,题目入手,然后是逐字逐句讲解,再是领悟诗人的情感,最后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学生早已习惯于这样的教学形式,但长此以往,对学习古诗也就慢慢失去了兴趣。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我一直都在寻求创新的方法,通过我们年组教研、集体备课,我开始了新的尝试,如果说,今天的这节课存在一些亮点,都要归功于我们五年组语文老师集体的智慧。下面就说说我对这节课在备课和上课中的一些感悟,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前逐字逐句讲解的旧模式,通过图片、音乐、文字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领悟情感。如在理解诗中的“醉”和我们平时喝醉酒的“醉”有什么不一样的基础上,配以史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想象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在充分想象中,体会到当时的南宋统治者们整天沉迷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哪还记得被金兵占领的土地,哪还记得遗留在汴州的老百姓。学生对文本丰富和建构中,逐渐走近了那段历史,投身其中,恨朝廷之腐,怜百姓之苦,痛诗人所痛,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一涌而出,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还有,在理解“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诗的时候,我出示了《清明上河图》,图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汴州的繁华,学生在惊叹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之时流露出繁华已逝的惋惜,更深刻领会了诗人一针见血的嘲讽:汴州的今日就是杭州的明天啊!诗人那份忧国忧民的赤诚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得以宣泄。

此时,我想说,古诗短短的几个句子所包含的情感却是沉甸甸的。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是真正读懂古诗的关键,而创设情境是感悟诗情的重要途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核心手段,依靠充分诵读,能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以至心领神会,通达“悟”的境界。在教学本课时,我把对古诗的朗读指导落到了实处。我采用层层拔高的方法,大体分了五个步骤开展朗读: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好节奏;三读,读懂诗意;四读,读出情感;五读,学会诵读。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步步引导,学生朗读的水平在逐层提高。

一首古诗短短几十个字,却反映出一个时代的背景,时隔数百年、上千年,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参透诗中的意境确实很难,所以收集资料尤为重要,课前我自己就搜集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背景资料,去了解历史。课上,学生通过阅读背景资料,感知古诗的写作背景,为感受古诗的深刻内涵奠定了基础。

同时,语文课堂要体现“大语文”观,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的教学,我适当地对古诗

教学进行了拓展。上课伊始,我引导孩子们背诵了许多爱国诗篇,接着我又组织学生一起背诵了陆游的爱国诗《示儿》,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所反映的场景,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在金人欺压下,老百姓度日如年的凄凉,和他们无日不在盼望南宋王朝收复失地的迫切。正在学生移情于北方百姓那无助的“悲凉”之时,随即引导他们质疑:“南宋王朝的统治者们到底在干什么?”此时,再来品读《题临安邸》,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结尾处我带领学生从不同描写对象的角度选读了范成大的“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不同体裁的角度选读了《满江红》这首词,……这些诗词虽有不同,但都表达出对南宋王朝的担忧,都表达出满怀壮志的爱国热情。这些爱国诗篇的拓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网状”的积累模式,达到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说这节课是经过几次打磨,但终有不妥之处。比如在创设“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时我没能让学生去展开,只是如蜻蜓点水般请个别学生说,虽然学生也说了出来,但我感觉还没有真正地深入地领会透彻。如何在遵循学生阅读规律下,有效开展古诗阅读,这次“集体教研课”给了我尝试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和我的队友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古诗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将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总之,古诗文是一种芬芳的精神食粮,古诗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如何高效进行古诗文教学,还有很多待于我们努力努力学习和探索。

最新版五年级上语文 题临安邸 教案

题临安邸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

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这节课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 注意生字的音、形、义;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情况。 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 “邸、熏、杭、汴四个生字)响亮地喊出它们名字! ①学生齐读。 ②个别汇报。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学生讲解字结构、意思、组 词、书写时注意、形近字。) ③全班齐读。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你们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扫除了这四个拦路虎。接下来,我要看 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 (课件出示古诗) (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观潮》优秀教案

观潮》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能力目标:感受钱塘江潮宏伟壮观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章所描写的自然之美和风俗人情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 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潮宏伟壮观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所描写的自然之美和风俗人情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 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探究法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 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吧!(看视频:看图听声说感受) 二、成因、背景、作者简介:同学们看完视频,感受颇深,那么你一定很好奇这样的奇观 是如何形成的,请一位同学来告诉你吧。(请生看课件,一人大声朗读)天下奇观——钱江涌潮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它又有何渊源呢?(请另一生接着介绍)南宋观潮盛事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是谁把这壮观的景象记录了下来呢?对,周密,简介作者。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词人, 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有《武林旧事》、《草窗词》等。《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过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播放《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南宋诗人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被金国占领的中原失地) 3.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宋的对照图,同学们对比一下,就知道宋朝的土地被金兵占领了多少。(出示地图)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 4.自己的国家被别人占领,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板书:权贵)南宋的皇帝都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板书诗题)生齐读。 二、品悟:走进诗文 1.出示《题临安邸》,师介绍当时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2.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指名答。 师:那么我们就用愤怒、责问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自由读诗。

小学生观潮教案(优秀教案)

小学生观潮教案(优秀教案) 观潮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观潮》教案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3、4自然段 3、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4、边读书边想象画面体会词句的含义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与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媒体资源(PPT、动画、视频)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潮汐与钱塘江的有关情况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涨潮?海水每天有规律地涨落两次涨潮时波涛汹涌很壮观海水涨潮时顺着出海口涌进江河那么多的海水涌进来 如果出海口很窄那会样?就会激起更高的浪潮钱塘江潮以其汹涌的浪 潮和陡立的水墙闻名于世自古代以来吸引了很多游人前来观潮(板书:观潮) 出示钱塘江出海口图片结合图片介绍钱塘江潮的情况 师: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的出海口所处杭州湾是喇叭 状越往里越窄涨潮时大量的海水从宽达百公里的江口涌入受越来越 窄的河岸约束形成涌潮涨潮时带进的泥沙年长日久淤积在江底形成 沙坎潮水又受到进一步阻拦后浪推前浪波涛汹涌加上春秋之交海风 推波助澜因此钱塘江出海口激起巨大的波涛形成高高的水墙潮位最 高达9米多这就是有名的钱塘江潮 播放钱塘江视频让学生感受钱塘江潮 涨潮退潮很有规律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代时已成为一种风气涨 潮退潮很有规律同学们已经查询过与潮汐相关的资料位同学来说说? 学生说老师补充:由于潮汐的大小受到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的 影响潮汐很有规律从一天来看涨潮和落潮一般一天有两次间隔时间 为12小时25分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地球、月球和太阳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引潮力比其他各月都大造成一年中春、秋两次高潮八月十八日地球和月亮在同一条线上引潮力最大潮来得也最猛烈被认为是 观潮日苏轼在《观浙江涛》中写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关于

《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资料,正确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语,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对南宋统治者的讽刺与警告。 3、了解题壁诗是古代诗文发表的一种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对南宋统治者的讽刺与警告。 了解题壁诗是古代诗文发表的一种形式。 【教学过程】 一、引诗题 1.出示西湖美景图,古诗引入。 2.揭题板书,解释诗题. 3.介绍题壁诗:它是古代一种“发表”诗作的方式。 二、读准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谁来准确的读出这几个词?临安邸熏染汴州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3.请你认真观察,这个熏字怎么能写美观呢?师强调要点注意书写笔顺,生书空、练写。 4.指名读诗。读正确,读流利。 5.指名有节奏地读,全班有节奏地读。 过渡语:孩子们,读诗我们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我们还要读出诗的味道,怎样能读出味道呢,我们就要先来了解它的意思。

三、懂诗意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运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指名汇报) 2.对于这首诗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么? 3. 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4. 出示图片,师介绍汴州曾经的景象。 5.听了背景介绍和看了图片,谁能再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指名汇报) 6.从诗人说直把杭州作汴州,你体会到他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预设: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和不满) 7.你从文中的哪些词语感受到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和不满呢? 指名读学习提示。 四、入诗境,悟诗情。 (一)预设:休 1.指名汇报(2-3生)。谁还找这个休字,你来说说你的理解。 2.引读: 面对这样的情况,所以诗人生气地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面对王师权贵的休战言和,吃喝玩乐,所以诗人指责地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面对国家被侵占,百姓生不如死,所以诗人愤怒地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预设:醉 1.指名汇报(2-3人),谁还找这个醉字,你来说说你的理解。 2.那么诗人说的醉怎么理解呢?(预设:这是诗人对王师权贵深深地讽刺。)

五年级语文:《题临安邸》教案

五年级语文:《题临安邸》教案 《题临安邸》是义务教育语文版五年级上册第11课《古诗二首》中的内容。是南宋诗人林升看到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偷生,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一首诗。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

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诵、悟诗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没有盼到,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做了很好的回答。生齐读课题。理解“邸”。 二、品悟:走进诗文。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感受自然之美”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由《观潮》《走月亮》两篇精读课文和《现代诗二首》《繁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观潮》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走月亮》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现代诗二首》中,《秋晚的江上》描绘出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花牛哥》全诗写出了花牛的四种形态;《繁星》描写作者三次看繁星的经历和感受,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中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单元重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学习《观潮》一文,要鼓励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大潮壮丽景观的句子,反这复朗读,与画面相结合感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走月亮》一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边读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让学生在多种形式朗读的同时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的情境,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去读书,想想怎样读,才能读出画面的境界,读出画面的情感;学习《现代诗二首》时,引导学生感受晚秋的美和小花牛的可爱;充满童真、童趣的繁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通过写景抒发淡淡的离情,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景物引发的联想以及“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 (2)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让学生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能够清楚明白地把这个地方的特点介绍给他人,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写出自然景观的奇特之处。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条理性。通过交流,感受身边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自己推荐的地方和推荐理由。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生字词的教学应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也学过大量的写景文章,知道一些写景的常用方法,如移步换景法、定点观察法。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再通过本单元几篇写景

【一线教研】《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 21、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州的墙壁上题写的一首诗。当时南宋统治集团在临安苟且偷安,花天酒地,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大片土地。林升眼见这种情况,内心既痛苦又愤慨,在诗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3.通过反复诵读,从“试读——仿读——悟读”过程中层层推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诗能力,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正确、规范书写诗中生字“邸、熏、杭、汴”,并在在欣赏、实践、评价中感悟和积累写字与评析方法。 5、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借助教材注释,正确理解古诗大意,通过重点诗句和字词的感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是在领悟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古诗《出塞》,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背诵学过的爱国诗歌,体会到“言为志,歌为咏”,诗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独特反映。使学生容易进入到诗人林升的内心世界。二、解释诗题,简介作者 师生合作理解诗题,交流对林升的认识。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林升诗歌的热情。 三、熟读古诗,初步感知 1.复习学诗方法:(1)读古诗,初感知;(2)看注释,知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使学生对学诗方法重新认识。 2、学生试读古诗,并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正音。再齐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因为南宋距离现在久远,学生难于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我首先先通过地图引导学生对比,让学生理解当时的宋朝大片土地已经被金兵占领(包括北宋都城汴州)。 通过默读“时代背景”,让学生对当时诗人的写作背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方法和能力,我让学生根据注释并运用工具书等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时学生汇报诗意,检查自觉效果。) 五、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1.第一句:通过“山外青山”是怎样的山,“楼外楼”是怎样的楼,锻炼

小学语文《观潮》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观潮》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观潮》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平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平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 观潮。 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部编(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学语文教案(教学设计)《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注意生字的音、形、义;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情况。 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邸、熏、杭、汴四个生字)响亮地喊出它们名字! ①学生齐读。 ②个别汇报。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学生讲解字结构、意思、组词、书写时注意、形近字。) ③全班齐读。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你们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扫除了这四个拦路虎。接下来,我要 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小学古诗赏析之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韵译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散译 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注释 临安:现在浙江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邸(dǐ):旅店。 西湖:杭州的著名风景区。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 熏(xūn):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直:简直。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当政者只求苟且偏安,大肆歌舞享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这首诗就是作者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 《题临安邸》一诗辛辣地讽刺了时政,对醉生梦死者作了嘲讽。由于引起了很多人强烈的共鸣,成为广泛传诵的一首咏西湖的名诗。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诵、悟诗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没有盼到,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做了很好的回答。生齐读课题。理解“邸”。 二、品悟:走进诗文。 (一)由题入手,读懂古诗。 1、课题是什么意思,谁知道?(题写在临安旅店的诗)对。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能说说吗?(看注释)结合注释来理解诗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大家再看看注释,临安是什么地方? 诗人林升就是在临安客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出示《题临安邸》)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看看是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2、交流反馈,介绍背景。 ①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象? ②诗中还出现了哪个地名?汴州又是什么地方? ③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你们知道吗?(简介历史背景) 3、品析诗句 师:是的,在我国历史上,南宋王朝是一个非常黑暗、非常腐败的朝代。人们在战乱中痛苦生活,而当朝权贵们却不闻不问,不理朝政。诗人林升就是在悲愤中写下了这首《题临

最新完整版观潮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潮来时的描写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步骤:播放潮水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询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那在作者的眼里,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形式:歌曲、音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字词关: (1)引导思考:多义字:“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自主发言,字典验证。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四字词语:结合图片,理解——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平浪静。 (4)朗读练习:同桌互读,朗读竞赛 内容关: (1)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

么顺序写的。 (2)总结交流:总(天下奇观)——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初步交流: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潮来前 (1)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2)发表感受:你觉得平静的江面怎么样?怎么感受到的?结合图片,理解关键词”横卧”联系实际,体会“若隐若现” (3)除了涨潮前的江面,还有什么景象? 潮来时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隆隆的响声”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轰隆隆) (2)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写的?(闷雷滚动) (3)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么形象

题临安邸教案及反思

题临安邸教案及反思 一、播放《示儿》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中原失地) 3、有谁知道,中原失地是被谁占领了吗?(金国) 师述:是啊,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在陆游临死的时候,中原已被金兵占领了整整83年,而且 北宋的两个皇帝徽宗、钦宗也被金兵抓起走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北宋和南宁的对照图。 二、出示地图 师述:这就是被金兵占领的土地,占去了宋朝的一半,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 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同学们,你们说这大片的被 占领的土地,该不该收回来? 师述:然而陆游在《示儿》中所说的“王师北定中原日”,那些“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来,看一看,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看一看,南 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还有南宋的皇帝都必须干什么去了? 三、出示《题临安邸》 1、师读书中⑴介绍诗人及背景。 2、同学们,看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 读这首诗?

3、听课件朗读。 4、男生读,女生读。 5、教师范读 6、全班齐读。 7、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 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 (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 8、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 9、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 的画面?(想象说话) 10、你怎样理解这一句话? 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11、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同学公益事业看两幅图画。(课件出示寻欢作乐图) 12、在这帮酒囊饭袋人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吧?(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13、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当汴州” 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师:也就是说他们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 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观潮》是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恢复平静。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重点是理解字、词、句。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上还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和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境,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教学建议 1.课前学生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2.分层次读课文,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特。 3.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江潮的变化,体会观潮者心情的变化,可以以“天下奇观”的“奇”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研读。教师可以从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两方面进行引导: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词语中感受江潮的声威及其变化过程;通过“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等词语体会江潮的形状和气势。第3、4自然段中,对潮来时的景象描写得非常精彩,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朗读这一部分。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教师随即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这些写得具体形象的语句。 4.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的第3、4自然段背诵下来。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重点难点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潮》教学设 计与反思 《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题临安邸》优秀教案4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2题临安邸|人教(部编版) 题临安邸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 题:题写。西林:西林寺。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同是什么意思?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同的景哲。(3)“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图片) (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小组合作讨论) (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 汇报本节课收获,可以是手法上,可以是情感上的,可以是内容上的。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 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1 .本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作者有 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2 .学习本篇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情分析 1 .这是四年级的第一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更近了一步。 2 .之前学生也读过一些写景的课文,但是体会都不是很深刻 3 .作者通过课文所要抒发的感情可能学生都能体会到,但要

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使学 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 大好河山的感情。 3. 学习 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 事物的习惯。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 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 二、划分课文段落。 三、讲读第一段。 四、讲读第二段

五、讲读第三段 六、讲读第四段 七、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 观潮潮来前潮来时天下奇观潮过后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基本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了解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学习这篇课文,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习课文重点在读上。教学中教学中让学生多读课文,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中体会通过情绪的变化体会“天下奇观”。如潮来前引导学生抓住“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等词语,说明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自然是想一睹“天下奇观”的风采。又如潮来时, 抓住“人声鼎沸”、“人群沸腾”来深层理解,所以出现这种令人激动的场面,是因为“天下奇观”即将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大潮到眼前了,这时作者并没有写人们情绪的变化,而是引导学生体会出了“天下奇观”令人惊呆了,有人说话但不闻其声也正是“天下奇观”的一个方面的原因。 此外,还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解作者的观察 顺序。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

《观潮》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提升文言文阅读素养。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观潮的图片及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导课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的创造。 二、新授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播放学乐师生典型的导学成果。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

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2.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3.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4.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5.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6.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 7.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三、练习 读一读下面的段落,按要求完成练习。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找出这段话中意思相近的三个词语写下来。

【教育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评析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评析 21、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州的墙壁上题写的一首诗。当时南宋统治集团在临安苟且偷安,花天酒地,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大片土地。林升眼见这种情况,内心既痛苦又愤慨,在诗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3.通过反复诵读,从“试读——仿读——悟读”过程中层层推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诗能力,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正确、规范书写诗中生字“邸、熏、杭、汴”,并在在欣赏、实践、评价中感悟和积累写字与评析方法。 5、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借助教材注释,正确理解古诗大意,通过重点诗句和字词的感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是在领悟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古诗《出塞》,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背诵学过的爱国诗歌,体会到“言为志,歌为咏”,诗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独特反映。使学生容易进入到诗人林升的内心世界。 二、解释诗题,简介作者 师生合作理解诗题,交流对林升的认识。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林升诗歌的热情。 三、熟读古诗,初步感知 1.复习学诗方法:(1)读古诗,初感知;(2)看注释,知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使学生对学诗方法重新认识。 2、学生试读古诗,并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正音。再齐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因为南宋距离现在久远,学生难于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我首先先通过地图引导学生对比,让学生理解当时的宋朝大片土地已经被金兵占领(包括北宋都城汴州)。 通过默读“时代背景”,让学生对当时诗人的写作背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方法和能力,我让学生根据注释并运用工具书等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时学生汇报诗意,检查自觉效果。) 五、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1.第一句:通过“山外青山”是怎样的山,“楼外楼”是怎样的楼,锻炼学生语感,体会杭州城的繁华、美丽,并指导学生读出赞叹的语气。 2、第二句:这么美丽,繁华的地方,权贵们在干什么呢? 诗人为什么说:“西湖的轻歌曼舞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第三句:先让学生理解“暖风”和“游人”的意思,同时我设计了通过“暖风熏得游人醉”和“暖风吹得游人醉”这两句的比较,和深刻理解“醉”(指导“酒醉”和“沉醉”两种形态读诗及用“醉”写四字词),使学生体会到权贵们纵情声色,不顾国家及百姓死活写得维妙维肖。 4、第四句诗我通过介绍杭州及通过《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杭州和汴州一样的繁华,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诗人的担心,气愤、怨恨。 (我紧紧扣住这首诗中“西湖歌舞几时休?”指导学生朗读,领悟诗人所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同时进行小结: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人借景抒情,抒发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回答后,再次提出你想对权贵们说些什么?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六、吟诵全诗,再现诗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我用了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和背诵环节,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感悟。 七、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写好的生字“邸、熏、杭、汴”问:书写这四个字,应注意什么? 2、教师结合名家(米芾)的话小结:(1)笔画到位,字在中间。(2)结构匀称,大小适中。(3)描练结合,形神合一。 3、学生练习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1写前明确写字要求:写字时的正确坐姿足安,身直,头正,臂开。执笔姿势:握笔“四个点”,握笔要松,落笔要轻,行笔要慢、沉稳有力。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在巡视指导时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书写习惯,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4、小组互评,取长补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