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十一讲、诗贵比兴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十一讲、诗贵比兴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十一讲、诗贵比兴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十一讲、诗贵比兴

第十一讲诗贵比兴

读中国古诗,不能不懂得赋、比、兴。赋、比、兴是古代诗歌最为渊远和重要的表现方法。早在先秦《周礼·春官·大师》篇就将赋、比、兴和风、雅、颂并列为“六诗”,后代称为“六义”。赋、比、兴,是《诗》之用,也就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方法。

何谓赋、比、兴?赋的解释比较简单,就是直陈其事,不作譬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直接叙写。比,是比方于物,借助外物来譬喻自己的情志。兴的本义是“起”,诗人见草木鸟兽,而兴起自己的情思,取譬引类以见意。

古代国人对待自然的观念,是万物一体,天人相感,认为外物和人类都是由气运化而成,人与物是异质而同构的,因此也能相互感应。人们在表达意志时通常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如“天”字,本是指人的额头,又引申至高高在上的天空,这可谓“近取诸身”;用自然草木虫鱼鸟兽等外物来启发、比譬人类的情意,这可谓“远取诸物”。《诗经》中的自然物象,一般都是作为“比”“兴”而存在的。如: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②。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③。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④。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⑤。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⑥。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①关关,拟声词,鸟相和而鸣。洲,水中陆地。

②窈窕,贤慧姣好。逑,匹配。

③荇菜,生活在水中的一种植物。流,求,寻求。

④寤寐,犹时时刻刻。寤,睡醒。寐,睡着。

⑤思服,思念。服,思。

⑥芼,择取。

这首诗是歌咏“后妃之德”,还是一般的男女爱情,后世有不同的看法。就其字面意思来说,是叙写一位男子思念淑女,起先因求之不得而苦恼,最后终于可以准备钟鼓礼乐以迎娶淑女,获得成功而喜悦。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情感曲折,但“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在表现手法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比兴手法。不识草木鱼虫鸟兽,读《诗经》就读不透,因为这些自然物象,多是意义符号,有其深隐的内涵。首二句的“雎鸠”,是一种水鸟,据说这种水鸟不独宿,有固定的配偶,并游而不相狎。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诗集传》卷一)诗里写君子与淑女相与和乐,正如雎鸠这种水鸟雄雌相守,情挚而常偶。这就是“比”。这首诗,本是写男女相悦,但不是一开篇就直入本事,而是先写水鸟。这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是“兴”。因此首二句是“兴而兼比”。后面又就眼前的河中水草“荇菜”以起兴,用“流之”、“采之”、“芼之”来譬喻君子对淑女的思念和追求,这也是“兴而兼比”。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句的直接铺陈,则是赋。

兴而兼比,在《诗经》中较为常见,但有时“兴”,是一种单纯的“兴”,仅仅具有“兴起其义”的作用,没有实在的意义,如:

诗经·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①。嗟我怀人,置彼周行②。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③。我姑酌彼金罍④,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⑤。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⑥,我仆痡矣,云何吁矣⑦。

①采采,茂盛的样子。一说,采采,不断地采。卷耳,即苓耳,叶如鼠耳,丛生如盘。顷筐,浅筐。

②周行,周的军队中。行,行伍,军队。一说,周行,大路。

③陟,登高。崔嵬,土山。虺(hu?)隤(tu?),生病。

④我,妇人想象中的丈夫自称。

⑤玄黄,疾病。

⑥砠,土山。瘏(tú),和下文痡(pū),均是生病的意思。

⑦云何吁矣,犹“多么忧伤啊”。吁,忧叹。

这是《诗经·国风》的第三篇,以一个女子的口气,抒写对在外行役的丈夫的思念。它最大的特点是对面著笔,摩空虚写,而情意更为殷厚。诗中不写女子如何如何思念丈夫,而是于二、三、四章中,由女子揣想行役之人在外马疲仆病,艰辛跋涉,一直深陷于对怀人(女子)的思念之中。诗中的三个“我”,是“怀人者设想所怀之行人自我也”,作者之怀人,更不自道一语,却远较自道者意味深长(陈子展语)。这首诗前二句的“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是就眼前景物而起兴,并没有“比”的意义。

比,譬喻,是汉语中最重要的修辞手段,在先秦的散文中,随处可见取譬设喻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比”真可谓比比皆是。《召南·野有死麕》“有女如玉”,赞美女子品德之温厚。《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用温润的玉来赞美所思之君子。《卫风·硕人》形容庄姜的美貌连用五个整齐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两手如软而白的嫩茅,皮肤光滑如凝结的膏脂,颈项又长又白如蝤蛴虫儿,牙齿整齐如瓠瓜子儿,

额头方方似蝉儿,眉毛修长如蛾儿。这种修辞方法在后代很有影响,如苏轼的《百步洪》中也连用多个比喻来描写洪水。《诗经》中还有通篇用“比”的,如我们熟悉的《硕鼠》,以物比拟人,成为民族文化心理中较为稳定的意象。有时“比”又蕴涵于“兴”之中。如: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①。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③。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④。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①夭夭,形容桃花的艳盛。灼灼,光彩鲜艳明丽。华,同“花”。

②之子,这个女子。归,出嫁。

③蕡,果实很大。

④蓁蓁,茂盛。

这是一首颇具民俗色彩的民间歌谣,可能是婚庆时的欢乐歌舞。诗歌赞美新娘嫁来后,会给新郎家带来幸福和吉祥。首二句分别描写桃的花、实、叶,主要是起兴,过去的婚礼,常常在桃花盛开的春天举行。同时也是“比”,描写桃花的艳丽、多实和枝叶繁茂,蕴涵着对新娘娇美的称赞,对日后多子多孙、幸福美满的祝愿。

赋比兴三者,赋直而比兴曲,比显而近,兴隐而远,一般需要酌而兼用。正如钟嵘说:“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只用比兴而无赋,则过于隐晦,诗意不明;专用赋体,则意浮于词,过于直白,没有余味。《诗经》中《大雅》和三《颂》较多用“赋”直接铺写,近乎历史叙事,《国风》和《小雅》,则多兼赋比兴,文学性更为浓郁。当然其中也有专用赋的,如:

诗经·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②。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③,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④。

①蔽芾,茂盛的样子。甘棠,杜梨树。

②茇,建草舍。

③败,折断。

④拜,屈曲。说,同“悦”。

《诗经》的“召南”,多是赞美召公的诗篇。召公,又称召伯,曾助武王灭纣,于周有开国之功。周朝建立后,召伯又是老百姓的父母官,曾循行南国,颁布文王的惠政,有时就住在甘棠树下的草房中,老百姓感念召伯的恩德,爱屋及乌,连那棵甘棠树也不忍心伤害。老百姓的感情是最真实、最淳朴的。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他们一直处在社会下层,是受损害者,却一直传唱着这首《甘棠》诗,表达对青天大老爷的热切期盼和敬爱。这首诗的手法是用“赋”的铺陈,不用比、兴,但又不觉得平直。因为诗歌没有直接取赞美召伯的德政,而是侧笔写百姓对甘棠树的爱护,用笔曲折有致。

诗和文相比,诗贵曲贵隐,要意余象外,有余味可咀嚼;文则警悟人思,叙事说理贵透辟明白。清代吴乔有一个形象而贴切的比喻;作家主体的情意好比是米,文章则如“炊而为饭”,词必副乎意,就像饭不变米的形状一样;诗歌则如“酿而为酒”,词不必副乎意,就像从酒看不出米的形状。读者欣赏也一样。读文章如吃饭,可以填饱肚子,饱了就不想再吃一口;读诗歌如饮酒,填不了肚子,不能靠酒过活,但喝出味来,就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围炉诗话》卷一)。酒之隐去米形,靠的是酿造工夫;诗之隐遮情意,靠的是比兴。比兴,对于诗歌尤为重要。方东树说:“兴,最诗之要用也。”(《昭昧詹言》卷十八)因为诗人的情意正言直述,容易穷尽,直白地告诉,难于感发人意;需要托物寓情,形容摹写,反复咏叹,让读者如品酒一样去自己品味咀嚼,自得其趣,所以诗歌以比兴为贵。

《诗经》的比兴手法,作为一种传统,为后代诗人所接受和发扬。《楚辞》中也较多运用比兴的方法,寓情草木,托意男女。《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前面一句托物兴词,芷和兰,正是以香花美草以比君子,此处是比“公子”,兴而兼比。《九章·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云云,看似颂橘,其深意是屈原借橘来比喻自己忠贞独立的志节。刘勰谓“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文心雕龙·颂赞》)这种托物寓志的方法,是对《诗经》比兴传统的发展。

汉代古诗之所以能具有“文温以丽,意悲而远”(钟嵘《诗品》)的审美效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古诗十九首》之“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这首诗的作者,是汉末文人。在末世中感叹人生的无常,聊借酒浇愁,乐以忘忧。又驱车来到当时的都城洛阳,所见王侯宅邸鳞次栉比,达官贵人相互攀连。这些贵人虽穷极宴乐,可内心也是戚戚忧惧,惶恐不可终日,最终逃脱不了“忽如远行客”的运数!诗中灌注了较为沉郁的忧患意识,人生短暂,不论是穷困,还是腾达,都不能拯救自己,延长时日。表面的娱乐,只是消弭内心的忧苦而已。首二句“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是起兴,兴物起意,有生命的柏,能够青春长驻;无生命的众石,能永恒不变;兴起人不如物的感慨。不过与前面数诗“雎鸠”、“桃花”的起兴还不太一样,这里的物态与人情是逆向相对的关系。再看《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

守。

这首诗《玉台新咏》置于枚乘名下,现在一般还是依从《文选》,列为汉末无名文人的作品。和上首诗作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怀不同,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个旁观者,在旁边静静观看一幕场景,当然或许是揣拟之词,不可过于坐实。首二句,是即物发兴,园中柳、河畔草,是诗人即目所见,是诗人从远处看到的“荡子妇”的生活环境。芳草和柳,在中国文化中是染上离别情绪的意象。《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西汉时就有灞桥折柳赠别的习俗。这二句写“草”和“柳”,既是春天的景象,也渲染了一种离别的伤感。次二句将视野拉近,看到阁楼上一位少妇当窗玉立。中二句再进一步,更为真切地描摹少妇的容貌妆束。前六句,层次很清楚,将一位美丽而孤独的少妇展现在眼前。在春光明艳的日子里,为什么这位美少妇伫立楼头呢?后四句作了回答。“倡家女”,也就是歌伎,过去习惯于热闹繁华的生活;现在嫁给了游子。游子四处漂泊,自家寡居闺阁,冷冷清清,在这盛艳的春色里,怎能奈得了内心的寂寞?故而有“空床难独守”的慨叹。恰恰是这“空床难独守”的慨叹,招致了后代的批评或曲解。其实,在唐代以前,人们对此并没有多少忌讳。如孟浩然有一诗《赋得盈盈楼上女》,末二句即为“空床难独守,谁为解金徽”。但是,自宋代始,对于男女之大妨要求得更为严格,对情欲的描写较为忌讳。元人刘履在《风雅翼》中谓“此诗刺轻于仕进而不能守节者”,不承认它是写闺阁恋情的。对于最后一句,刘履几经曲折,将之解释为“世俗轻进之人……素无学识,不知自修之道,一遭困穷,则放滥无耻,而欲其固守也难矣”。俨然成了一首道学诗了。王国维《人间词话》承认它是写男女恋情,但斥为“淫鄙之尤”。的确,“空床难独守”这种情感是不

宜过于正面、直接去描摹的,但是正如俞平伯所说:“夫昔日之倡女,今日之荡妇,其不足道审矣。然一入诗中,便不省其为淫鄙之尤,而反觉其宛转可怜者。此无它,情理主之也。”此诗毫不遮掩,直率明朗地抒写这种情感。这种孤单寂寞的感情,是所有经历过离别之苦的人都曾有的感情,是人人欲说而难说,又不能不说的一段情感。一方面不采取直接抒写的方式,而以旁观者口气揣度此情;另一方面,用青青、郁郁、盈盈、皎皎等叠词,作形象描摹,并疏宕文气,使音节更舒缓。因此诗意直率强烈,而不失诗之意趣。

《诗经》中的“兴”,“他物”与“所咏之词”之间距离有时较远。而汉魏诗歌,在物候和情思的融会上,更为自然贴切一些。这从《古诗十九首》可见一般。再如曹丕的《杂诗》,“兴”转化为对景的细致描写,景与情是相互融贯的:

杂诗(其一)

曹丕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这首诗直接点明是抒写“思故乡”的感情,一般认为,这就是诗的主题。但清人张玉榖,认为诗作于曹操欲废太子时,曹丕对离间的恐惧,对群小惑君的忧虑,寄托在诗中,“非专指思乡也”(《古诗赏析》卷八)。这且不去管它。这首诗中抒写胸臆和描写秋夜清景相互交融,情景为一。首二句,写秋夜北风,已不是单纯的起兴,而是直接铺写诗人所处的环境。“俯视”下六句,也是描写秋夜的凄凉景物,以渲染气氛。其中的草虫和孤雁,还具有“比”的意义,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和深秋的草虫、孤雁一样,都有岌岌可危之感。诗歌化情思入景物,故而无穷悲感留于言外。

当然像曹丕《燕歌行》这样的诗歌,还不是纯粹为了铺写景物。自西晋陆机开始,诗歌变得越来越繁缛,景物的描写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景物不再只是情思的由头,而直接成为诗歌细致描写的对象,陆机《文赋》所谓“期穷形而尽相”,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评谢灵运诗歌“辞必极貎以写物”,都体现出古人物色的重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的自觉。

对于齐梁“彩丽竞繁”的诗歌,初唐的陈子昂斥责其“兴寄都绝”。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旨在自觉恢复比兴传统。我们看他的《感遇诗》第二首: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①。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②。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①兰,兰草;若,杜若,都是香草。芊蔚,茂密的样子。

②朱蕤,红色的花。冒,覆盖,笼罩。曹植《公宴诗》:“朱华冒绿池。”

这首诗发挥了《楚辞》取香花美草以比譬的传统,以兰草、杜若为比,春夏间兰若生当其时,丽秀空林,殆至秋风生时,尽为飘零。诗人借兰若的意象,怜惜自己空有忠贞节操、旷世才华,但不得用于时,岁月奄忽,空老无成。

陈子昂恢复风雅比兴创作精神,端正了诗歌创作的方向,对于唐代诗歌的兴盛有直接的影响。杜甫称赞他“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陈拾遗故宅》),推崇至高。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唐代重要诗人都受到陈子昂的影响。朱熹就说过,李白的《古风》“多效陈子昂”(《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试看李白的《古风》其十:

古风(其十)

李白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

这首诗前四句,用黄河东逝、白日西沉起兴,感慨时光流逝,青春不在,抒写人生无常的哀感。在立意上,与《古诗十九首》中“人生非金石,焉能长寿考”相近。不同的是,东汉文人对炼丹食药等长生术已觉失望,只能以美酒丽服聊且度此残生。“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人生如寄的苦闷还没有找着支撑点。而李白信奉道家,超越了人生有限性的问题,所以末二句表达炼仙丹以驾云螭,吸纳日月精华,留驻容颜而成仙的超世情怀。

在后人看来,李白和杜甫之间,是中国诗歌的一道分水岭。李白诗歌多用比兴,杜甫诗歌则多用赋。这种说法,大体可信,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和《北征》等诗多铺陈叙写,较为征实;李白长篇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多比兴托寓,显得虚灵。但是又不可过于拘泥这种分别。杜甫诗歌也有较多的写景比兴。甚至杜甫也有纯用比兴而空灵缥缈的诗篇:

萤火

杜甫

幸因腐草出①,敢近太阳飞。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

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①《礼记·月令》:“腐草化为萤。”《尔雅释》:“腐草得暑湿之气为萤。”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过去有多种说法,有解释者谓“喻小有才而侵侮大德者”,有人谓“似讥当时阉人用事于人君之前”,有人谓“腐草”“太阳”之句以讥当权者李辅国:似乎非得求深求实,才不埋没诗人的良苦用心。其实,杜甫也不会时时绷紧忠君爱国的心弦,处处关切政治。这首诗更近乎即物起兴,眼前所见的萤火虫触动诗人的情兴,联想到自己虽出身低微,而有“葵藿倾太阳”的壮心;可是毕竟太微小,微光不足照亮书卷,只能点染衣衫,在夏雨夜风中忽明忽灭。如此微弱的生命,也不能长久,待到秋深霜中,小生灵也就随处飘零了。诗人赋物托兴,在对萤火的歌咏中寄寓了自己的人生感慨。我们每个人,在宇宙大化中,不也像这萤火虫一样,光亮微弱,生命短暂吗?清初黄生解释这首诗说:“前半代物语,后半怜之之辞”。这是一种更有兴味的读法。何必非要从中读出微言大义,泥实以求呢?再看杜甫的《佳人》:

佳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婚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佳人是一位弃妇。老杜笔墨灵变,先用“绝代”、“幽居”、“良家子”重笔渲染造势,后“零落依草木”陡然急转,用笔顿挫。为什么零落?原来遭遇乱世,娘家遇着了变故。若平平铺叙,则显得过于僵直庸凡,故而“官高”二句,以议论一顿。佳人真是祸不单行,娘家兄弟刚刚物故,这边的轻薄丈夫就变心了。“鸳鸯”句是比兴,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往往能起到疏宕文气的作用,避免行文过于迅直

匆忙。哭和笑相对照,增加了弃妇悲惨命运的沉重。第三段又轻轻宕开,出以比兴。“出山泉水清”二句,或以为“佳人怨其夫之辞”,或谓佳人以山泉比守洁不污。我觉得也不可过于拘执,黄生说:“‘在山’二句,似喻非喻,最是乐府妙境。”(《杜诗说》卷一)卖珠补茅屋,可见屋之破陋,发不插花,可见容貌之憔悴。“天寒”和“日暮”,写景,气氛凄清。而“采柏”和“倚修竹”,映衬佳人,言外有贞心不改、正直拔俗之意,嫣然有韵。刘辰翁称赞末数句“似悲似诉,自言自誓,矜持慷慨,修洁端丽,画所不能如,论所不能及”。这首诗本是赞美佳人幽闲贞静的意态,却毫无道学气,因为诗歌叙写佳人的不幸遭际,参以比兴,叙事、写景、议论相结合,气局紧而舒,造意刻而缓。关于这首诗,过去认为是杜甫凭空杜撰,托弃妇以比逐臣。但是这首诗写弃妇的遭际,逼真切实,似非摩空虚写,可能有现实人物原形的触发。黄生说:“偶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仇兆鳌说:“天宝乱后,当是实有是人,故形容曲尽其情。”(《杜诗详注》卷七)

古代诗歌中的比兴,反映了古人与自然物事之间相通相感的亲近关系。但是,在后代的创作中,自然物事和人类情感之间的对应关系逐渐趋于定型、程式化,成为稳固的心理结构。中晚唐的一些“诗格”著作就着意于归纳自然物事与人情的这种对应关系。如传为白居易著的《金针诗格》列举日月比君臣、龙比君位、雨露比君恩泽、雷霆比君威刑、鸾凤比君子、燕雀比小人等等一一对应。元人范德机《木天禁语》也说:“咏妇人者,必借花为喻;咏花者,必借妇人为喻。”当本体与喻体这种关系定型了以后,成为人心不思而得的一种深层意识,也就失去了它的审美价值。没有新鲜感,没有新颖的审美激活力,也就没有诗了。宋代的诗歌赋多而比兴少,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宋人努力要摆脱过去比兴的程式化,求新求奇求巧,即使是用比兴,也翻以新意。相较而言,宋代的词,因为原本流传于歌儿舞伎之中,只求上口圆转,婉曲隐约,不求艰深拗折,故而还大量运用比兴手法。甚至有人认为,词与诗相较,更须倚重于比兴。蒋兆兰《词说》云:至词与诗之不同,虽非一端,而大较诗则有赋、比、兴三义,词则以比、兴为高,才入赋体,便非超诣矣。

沈祥龙《论词随笔》云:

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或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寓其意,比也。盖心中幽约怨悱,不能直言,必低回要眇以出之,而后可感动人。

当然这话也不能说得太绝对,柳永的词就大量用“赋”,也不失婉约之旨。但总体上说,诗歌可以容纳大规模的铺叙,如杜甫的《北征》;而词特别是小令,格局狭小,一般多以比兴,托意于景物,侧笔烘染,较少正面的直叙。诗歌风格可以洪钟巨响,粗率豪迈;而词窈缈宜修,婉约含意,忌率忌直,因此也常诉诸比

兴。看苏轼的【卜算子】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

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关于这首词,有一则《聊斋》式的凄美故事。宋人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四载:“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毎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吾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如此看来,苏轼此词乃怀念一位妙龄女子。但实在是牵强附会,看似征实有据,实则歪曲词的原意。失了官场意,赢得美人心,也是一种凯旋。但这只能是后人因仰慕苏轼文采而附会的佳话而已。

黄庭坚《跋东坡乐府》谓苏轼在黄州作此词。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谪居黄州,过了四年的贬谪生活。这首词就作于此时。首二句,写深秋的夜景,月曰“缺月”,桐是“疏桐”,漏曰“断”,都给人一种缺损感,不完美感。“幽人”即谓下句的“孤鸿”,曰“幽”,曰“独”,曰“孤”,看似重复,作者本是要强化这一“孤独”的意象。下片前二句,摹写鸿的神情,也是着意于鸿的“孤独”。最后二句则写鸿的孤高拔俗,“拣尽寒枝”,一个“尽”字,足见孤鸿盘旋的艰辛,而“不肯栖”三字,则点明其清高超逸的情趣,非苟且求安的俗物。这首词里幽独孤高的鸿雁意象,显然有作者的影子在。或许作者徘徊于旷野,由眼前的孤鸿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处境和志趣,借孤鸿以托意,表达自己清高自赏,不合流俗的志趣。黄庭坚说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人语。自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跋东坡乐府》)他是体味到词人心境的。《草堂诗余》卷一引鲖阳居士云:“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首,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偷安于髙位也;寂寞吴江冷,非所安也。”如此句句为比,以求深意,诗词便是杂凑而成,几无景物可言。诗词定不可如此读。再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

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与苏轼【卜算子】有近似之处,都是托意于物,既是写物,也是写人,隐隐约约,一笔双写,如苏词中之“有恨”、“拣尽”、“不肯”,都是亦物亦人。陆游这首词既不离梅花的物态特征,更赋予梅花以精神意态。“驿外断桥边”,梅生存于此,故而“寂寞”;黄昏且更遭风雨,故而“独自愁”。无意争春,任凭妒忌,绘影而得神,既是春天里梅花的写照,也寄寓词人不慕荣利、超然世外的豁达。这都为末二句蓄势。“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抑得坚沉,后句扬得高亢,顿挫有力。任凭遭遇多么深重的摧残,梅花的品格不改,象征着词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任凭遭遇到多么深重的打击,也保持自己孤高劲节,不向恶势力屈服。我们不必去句句附会,只要了解在南宋主和派势力压制下陆游报国无门的痛苦,就可以体会“更著风和雨”的意味;只要认识到陆游虽屡遭挫折而至老依然“但悲不见九洲同”矢志不渝的壮志和决心,就不难理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内在力量。

比兴,是古诗的重要表现方法,作诗不可不懂得比兴,读诗也不能不懂得比兴。有些诗歌,诗人寄托深思,读者不能正确领会,则枉费诗人一番苦心;有些诗歌,本身没有什么寄托,不过是诗人即景兴情的瞬间兴感,若过于求深求凿,强人就己,同样是冤枉了诗人。在古代,用比兴说诗历史很久远,汉代人解释《诗经》,就多以比兴说诗,后人解释杜甫诗也多附会以微言大义。杜甫的《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这是一首合乎奉和应制规格的伟丽的七律。其中颔联二句“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髙”,写早朝所见之景。但是,传为宋初梅尧臣撰的《续金针诗格》解释说:“旌旗,喻号令;日暖,喻明时;龙蛇,喻君臣:言号令当明时,君所出,臣奉行也。宫殿,喻朝廷;风微,喻政教;燕雀,喻小人:言朝廷政教才出而小人向化各得其所也。”每景每物、每字每句都求其深意。如此比兴说诗,真是诗家无景物、无字句矣。像这种现象,在杜诗阐释史上,比比皆是。自宋代就有人视杜甫为圣贤,以为杜甫诗歌语语都是圣贤宝训,都含有深意,似乎索求得越深,解释者见解越精辟,杜甫越伟大。如此说诗,离诗人本意可能越来越远,活生生的诗人。面目可能愈加模糊,诗歌可能成为被某些圣贤经训所抽空了的符号。

宋人常常犯这个毛病。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赞誉为千古名句,传达出诗人久病初愈、感受到融融春意时的喜悦之情。

登池上楼

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①。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②。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③。徇禄及穷海,卧疴对空林④。衾枕昧节候,褰开

暂窥临⑤。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⑥。池

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⑦。索居易永久,离

群难处心⑧。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⑨。

①虬,有角的龙。二句谓龙可潜遁,鸿可高飞。

②“薄霄”二句,分承首二句,谓不能像飞鸿那样迫近云霄;不能像潜虬那样沉遁深渊,感到惭愧。

③“进德”二句,谓想增进德业,但智力不足;退耕田园,体力不支。

④“徇禄”二句,追求禄位,到了永嘉这个荒僻的海边。卧病在床,对着枝叶落光的空林。

⑤“衾枕”二句,困顿在床,不知道节候的变化;打开房帷,暂时临窗远眺。

⑥初景,初春的太阳。景,日光。革,消除。新阳,与“初景”同。

⑦“祁祁”句,《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我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萋萋”句,《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⑧索句,独居。易永久,觉得日子长。难处心,难以安心。

⑨持操,保持高尚操守。无闷,没有烦闷。《周易·乾卦》:“遁世无闷。”

谢灵运和其族弟谢惠连都是当时著名的文人,感情很好。灵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来,谢灵运到浙江永嘉作太守后,一直没有诗思,又染沉疴。一天,在寤寐间忽梦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二句,所以常常自称“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但是,王安石是如何解释这二句的呢?据《吟窗杂录》载,王安石解释说:“池塘者,泉州潴溉之地,今曰‘生春草’,是王泽竭也。《豳诗》所纪一虫鸣则一候变,今曰‘变鸣禽’者,候将变也。”甚至有人敷衍说,谢灵运因此诗而得罪,更为无稽。据说,当时的士大夫听了王安石的解释后,都称赞他知识渊博,但是,在明清人看来,实为不通,觉得王安石迂腐得很。明人陈祚明纠正王安石的错误,说:“宋人论诗,不谙兴比之分,凡留连景物,咸谓托讽时事”(《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七)。清人吴旦生也慨叹:“此等附会恶劣,胜致顿削。”(《历代诗话》卷三十二)其实,谢灵运的这两句,是寓目辄书的“兴”,而不是“比”。谢灵运的这首诗,前四句运用工整的对仗,一、四句说潜龙勿用,二、三句说飞鸿远遁,兴起诗人隐退守拙的志趣。但是诗人不得不为了俸禄而到这偏僻的滨海来做官。——晋、宋时期的江浙一代还是很荒芜的,不像今日那么繁华。做官不久,又染病卧床。终于在阳气初升的早春,诗人病情有了起色,临窗眺远,感受这盎然春意。“初景”四句,就是写长久卧病不知季节变化的诗人忽然看到的春天景象,是一派生机,欣欣向荣。但是目睹春景,离怀别绪又油然而生,毕竟诗人远离故土和亲人,离群独居,在这大好春光中,怎能不产生别离的伤感呢?好在谢灵运能以理抑情,末二句谓保持高尚的节操,即使幽独,而能“无闷”,合乎古人“哀而不伤”的标准。

我们在小学时就读过的韦应物诗《滁州西涧》,宋人就解释得很死板。原诗是这样的: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我们读此诗的感觉是境界很清幽雅淡,古人说多读韦应物诗,使人忭躁之气尽消,也是指这样的诗篇。但是,欧阳永叔喜欢吹毛求疵,他因为作过滁州太守,对滁州的环境很熟悉,因此对260年前作滁州刺史的韦应物很不以为然,特地作了一篇《书韦应物西涧诗后》说:

今州城之西,乃是丰山,无所谓西涧者。独城之北有一涧水,极浅,遇夏潦涨溢,但为州人之患,其水亦不胜舟。又江潮不至此。岂诗家务作佳句,而实无此景耶?

欧阳修意谓滁州没有西涧,即使有一小水沟,也谈不上“春潮”,也没见过荡舟。他甚至还要再去问问,作实地调查。其实诗歌不是地理志,是经不起实地考察的。欧阳修对于“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非议,也是以读科学文章的态度来读诗,没想到大文章家也如此迂拙可爱。韦应物的这首《滁州西涧》,宋代理学家谢枋得的解读更为迂腐,乃至诗意全无。他说:

幽草、黄鹂,比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春潮带雨晚来急,乃季世危难多,如日之已晚、不复光明也。末句谓宽闲寂寞之滨,必有贤人如孤舟之横渡者,特君不能用耳。此诗人感时多故而作,又何必滁之果如是也。(《注解选唐诗》)如此一来,韦应物不是在赋景,而是在说道。唐人大约没有宋人这么呆头呆脑。宋人读诗,很多都是这样正襟危坐,以读经的态度读诗。朱熹就说过,看李白、杜甫诗,应该“如士人治本经”,表明看来是推崇唐诗,实则吓煞唐人。——当然朱熹自己说诗并不迂腐。唐人若遇着谢枋得这样的批评家,或许会乐意拿出诗卷来,充当一回圣贤的;若遇着欧阳修如此较真儿,诗卷都不敢拿出来。

宋人中说诗说得比较通达的,是黄庭坚。针对宋人拿着放大镜从杜诗中找圣贤微言大义,黄庭坚《大雅堂记》说,“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鱼虫,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把杜诗当成黑社会的隐语暗号,一一去作解码,哪还有诗存在呢?这类问题,明清人还存在,不过已经有人在理论上给予纠正了。明人说诗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谢榛《四溟诗话》)。指事陈情,意含风喻,这是可解的;托物假象,兴会适然,这是不可解的。可解而后人解释不出,囫囵过去了,不免遗憾。不可解、不必解的,非得苛求其深意,则是越俎代庖,强暴古人了。若起作者于九泉,也是不会答应的。王夫之也说,“诗有必有影射而作者”,“亦有无为而作者”(《唐诗评选》卷三,评杜甫《野望》)。但是哪些是有影射而作的,哪些是无为而作的,怎么能知道呢?像《红楼梦》这样的叙事作品,有没有影射,后人都难搞清楚,更何况文约意丰的诗词!好在古人已逝,无法对证,阐释者因此也就敢于乱施阐释暴力。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 练习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练习题 命题人:侯小斌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C.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 ..兮秋风(微风吹拂的样子)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 B.目眇眇兮愁予 ..(使我发愁)与佳期.兮夕张(日子) C.夕济.兮西澨(渡水)遗.余褋兮澧浦(遗弃) D.时不可兮骤.得(很快)登白兮骋望 ..(纵目远望)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映阶碧草自.春色三顾.频烦天下计 天生丽质难自.弃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

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与尔.同销万古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但.愿长醉不愿醒但.见悲鸟号古木 C.主人何为.言少钱烹羊宰牛且为.乐 D.将进酒,杯莫.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下列各句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 / 黄河之水 / 天上 / 来,奔流到海 / 不复 / 回。 B.五更 / 鼓角 / 声 / 悲壮,三峡 / 星河 / 影 / 动摇。 C.与 / 君歌 / 一曲,请 / 君为我 / 倾耳 / 听。 D.家住 / 吴门,久作 / 长安旅。五月 / 渔郎 / 相忆否 6、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斯。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7、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具艺术辨证法。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鹤鸣楚山静,霜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七讲、诗歌与战争

第七讲、诗歌捍卫和平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也是团结御辱、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国又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片土地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相互冲突,也相互渗透和融合,最终汇合成现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古代的战争,一般是在华夏不同民族之间发生;近代的战争,是华夏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者的入侵。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曲折发展,中华文化博大深沉的忧患意识、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在不断的延续、丰富和发展,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古今诗歌一脉贯穿的重要精神传统。 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战争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我们前面提到的《秦风·无衣》就是有关战争的重要篇章,表达同仇敌忾的意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正如《左传》一再主张“以德绥戎”,“怀远以德”那样,《诗经》写战争,没有描写血腥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铺排军容声威,注重文德教化。 《楚辞·九歌·国殇》,则是一篇把战争写得非常惨烈的作品。 国殇① 操吴戈兮被犀甲②,车错毂兮短兵接③。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④,左骖殪兮右刃伤⑤。 霾两轮兮絷四马⑥,援玉枹兮击鸣鼓⑦。 天时坠兮威灵怒⑧,严杀尽兮弃原野⑨。 ①国殇,为国而死,死于国事者。 ②吴戈,吴粤之剑,这里形容武器的精良。 ③毂,车轴的两端。错,交错。短兵,刀剑。 ④凌,侵犯。躐,践踏。此句谓敌军侵凌我方阵地,践躐我军行伍。 ⑤左骖,车辕左边的马。殪,死。右刃伤,指右騑马被刃刺伤。 ⑥霾,一作“埋”,车轮陷入泥土中。絷,绊住。四马,古代战车,四马拉一车。 ⑦援,引,拿着。玉枹,镶嵌玉石的鼓槌。此句言我方军队愈加厉怒。 ⑧坠,落。此句,王逸注:“言已战鬬,适遭天时,命当堕落,虽身死亡而威神怒健,不畏惮也。” ⑨严,悲壮。弃原野,死于战场,不获埋葬,成为无主之鬼,故曰“殇”。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①。 带长剑兮挟秦弓②,首身离兮心不惩③。

文学院毕业论文格式规范

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及打印规范 1、毕业论文基本格式: (1)标题(居中,小二号、黑体;副标题小三号、黑体,另起一行) (2)作者署名(文学院X X专业X X届X班X X X)(居中,之间空一字距离,与标题之间空一行;小四、宋体、加粗。) (3)摘要(200字以内,与署名之间空一行,起首文字空两隔;“摘”和“要”之间空一字,五号、楷体,其中“摘要”两字加粗) (4)关键词(3—5个)(以“;”隔开各个关键词;起首文字空两隔;其中“关键词”三字加粗) (5)正文(以4000—6000字为宜)(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 正文中小标题格式: 第一级标题:用一、二、三等数字,有文字内容则序号后加顿号,居中排版,黑体,四号。若全文不使用第一级标题也可以,则将第一级标题不居中排版,采用下列第二、第三级标题的格式规范。 第二级标题:(一)、(二)、(三)等,此序号后不加标点符号,如:“(一)”。起首空两格,将标题后的文字和数字序号一起单独排版为一行。 第三级标题: 1.2.3等,此序号后加右下实心黑点,如:“1.”。起首空两格,将标题后的文字和数字序号一起单独排版为一行。 (6)注释(注释是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做出说明或阐述,平常所引用的资料的出处,一般列入参考文献。详见范例;一般不建议使用注释。)(注释或参考文献与正文空一行,有注释者与参考文献空一行。“注”和“释”之间空一字)(7)参考文献(正文中的引用采用上标形式:[1](P1)。论文后的参考文献数字不采用上标形式)(凡引用的资料属于同一文献的,正文中标注同一序列数字,而只变化页码)(“参考文献”:五号、黑体、加粗;内容:宋体、五号,1.5倍行距。) (8)指导教师(在论文参考文献后空三行、右对齐,在圆括号内注明:指导教师及姓名。字体为宋体、小四号、加粗) (9)论文打印格式: A4纸,页码居中设置;页面设置中上下设置为2.5厘米,左3.0厘米,右2.5厘米;左侧装订。 2、毕业论文格式范例: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一讲、诗以言志

第一节、诗以言志 如果要比较中国古代诗歌与西洋诗歌的基本差异的话,那么最概括地说,中国古代诗歌没有西方发达的史诗和叙事诗,而是以抒情诗为主,抒情诗在中国古代占绝对优势,即使是叙事诗也染上大量抒情成分。从文化分工上说,古代史官文化很发达,在春秋时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外界自然变异、社会人事、政治生活都由史官作详细的记载;而诗歌,从传说中尧时的《击壤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起,就表现出咏叹人生、讴歌生命情怀的取向。这种主体性指向,在最早的诗学命题“诗言志”中就已鲜明昭揭了。《今文尚书·尧典》曰: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言志的“志”,即思想怀抱,指主体的内心世界。“诗言志”,过去被称为“千古诗教之源”(刘毓崧《杜观察古谣谚序》),朱自清《诗言志辨》称之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在宇宙的道、外界的事、内在的志三者中,“诗言志”指向人类主体内在的情志,它指引着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不断地向人类心灵深处开掘,探索和表现人类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 到了西晋,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更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和审美特征。“缘情”说把汉人附加在“情”上的种种限制撇在一边,肯定诗歌的抒情性特征,甚至侧重于抒写悲怨之情、个人的切己之情,扩大了诗歌表现人心、人性的广度、深度,是有意义的。若联系先秦整个诗歌活动来来看,“诗言志”的“志”,还是偏向于社会性的情感,即个人关乎社会的情感。即使是纯粹的私情,也是合乎理性,与当时的社会礼法并不相违背的。唐代孔颖达视情志为一,清代纪昀则尚“言志”而斥“缘情”,各有所偏。 鉴于后文“咏物诗”、“山水诗”、“爱情诗”等专讲所论,都是情志不分的,甚至偏于“缘情”的,这一讲还是依从宋明以降关于“诗言志”的理解,着重谈表现思想抱负、人生志向的诗歌。 《左传·鲁定公四年》载,吴伐楚,逐楚王于草莽中,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国请求兵援,立于庭墙痛哭不绝,绝食七天,终于感动了秦哀公,“秦哀公为之赋《无衣》,(申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①。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②。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文本解读的“创造性背离”

文本解读的“创造性背离”-中学语文论文 文本解读的“创造性背离” 肖元凯 一、王国维的“创造性背离”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按:应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初刊稿第二十六则)这就是广为人知的“人生三境说”。 在这一则词话中,王国维引用了三个词句来表达“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这三句词分别出自晏殊《蝶恋花》、柳永《凤栖梧》和辛弃疾《青玉案》。 晏殊的《蝶恋花》是一首伤离怀远的婉约词:“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描写了主人公昨夜彻夜未眠,今晨登高望远,却不见所思的情形。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 和晏殊的《蝶恋花》一样,柳永的《凤栖梧》也是一首登高怀人之作:“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主人公的钟情与执著。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青玉案》写了上元灯节时的回首一望,周汝昌先生说:“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都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王国维所引的三句词在原词中各有所指,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并无直接关联。想必,晏殊、柳永和辛弃疾在写词的时候,也没有“人生三境”的念想。所以,王国维的理解无疑是背离作者原意的。对此,王国维自己也说:“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那么,如何看待这种阅读现象呢? 叶嘉莹先生认为:“王国维这样的解释方法,也是有一个由来的。从中国的传统来说,那叫做‘断章取义’”“对于这种读诗的方法,其实在西方有一个意大利的学者墨尔加利(Franco Meregalli)也说过,他说这叫作‘creative betrayal’,就是‘创造性的背离’,他说读诗的时候你可以背离作者的原意,有你自己的更丰富的联想。德国的美学家沃夫岗·伊塞尔(Wolfgang Iser)也说,读书就是要从你读的书本里面有你自己的一种创造性的联想。你可以背离他的原意,有更丰富的联想。而中国古代从孔子,从《左传》里面使臣的问答,就培养出来了我们中国人带着丰富的联想读诗的传统。” 二、叶嘉莹、周兴陆等人的“创造性背离” 有趣的是,后人对于王国维的“人生三境说”的理解,也常常是众义歧出,难以归一,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现选录两位学者的解读如下: 复旦大学周兴陆教授认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3)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一、对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水仙子 渡瓜洲 赵善庆 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这首曲子的前三句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剪梅 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上片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年行 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①,不拟回头望故乡。 :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一带地区,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本诗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睡燕

谢宗可 补巢衔罢落花泥,困顿东风倦翼低。 金屋昼长随蝶化,雕梁春尽怕莺啼。 魂飞汉殿人应老,梦入乌衣路转迷。 却怪卷帘人唤醒,小桥深巷夕阳西。 本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举两例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俊公道人 [南朝·梁]范云 秋蓬飘秋甸,寒藻泛寒池。 风条振风响,霜叶断霜枝。 幸及清江满,无使明月亏。 月亏君不来,相期竟悠哉! 诗歌前四句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一种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好事近 蒋元龙 叶暗乳鸦啼,风定老红犹落。蝴蝶不随春去,入薰风池阁。休歌金缕①劝金卮,酒病煞如昨。帘卷日长人静,任杨花飘泊。 :即《金缕衣》,唐时人所作。其诗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清代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女性批评和批评女性

女性批评与批评女性——清代闺秀的诗论 周兴陆 【内容提要】清代闺秀的诗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一个盲点。本文以男性论者对女性诗歌的批评为参照系,考察清代女性的诗歌批评。主要阐述三个问题:一、女性如何采用重释儒家文化的策略,突破“女人无才便是德”观念的束缚,确证闺秀诗歌的合法性。二、清代才女依然羁縻于“四德”之下,以“德”正“才”,敛“才”以合“德”。论诗高标合乎“风人之旨”、“温柔敦厚”等原则,尊奉儒家诗教。三、女性诗学参与主流诗学关于“性灵”和“学问”的讨论。对“脂粉气”的规避,体现出在主流诗学中,女性的身份特征是遭否定的,女性论者的意识中也存在自我身份否定的现象。而在晚近时期,这种现象出现转机。 【关键词】闺秀诗学性灵脂粉气 近些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显著发展,是传统女性的文学创作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①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轨迹和特征愈益明晰,女性文学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中的地位愈益得到确证。然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除了一篇尚生疑窦的李清照<词论>之外,各种“批评史”、“文论选”之类著述中,尚难寻觅女性论者的身影。是否闺秀女性对于文学理论问题集体噤声?是否文学批评史上本来就没有女性的思想言说?非也。若认真翻阅清代女性诗文别集、总集,其中不乏女性的文学批评文字,且时有深刻睿智的见解。本文立足于诗歌理论,以男性论者对女性诗歌的批评为参照系,考察清代女性的诗歌批评。 女性诗歌创作,代有其人。然其进入文学批评论域,是有一个过程的。宋代的诗话如《浩然斋雅谈》、《临汉隐居诗话》,仅有若干条论及女诗人;明初高棅的《唐诗品汇》,将“闺秀”、“女冠”列于“衲子”、“外夷”之后,备体而已,聊胜于无。直到 ①出版著作如张宏生:《古代女诗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鲍震培:《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胡晓真:《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麦田出版社,2003;华纬:《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Wilt Idema and Beata Grant,The Red Brush: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Cambridge: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2004;舒红霞:《宋代女性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王绯:《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商务印书馆,2004;薛海燕:《近代女性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王力坚:《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文津出版社,2006;赵雪沛:《明末清初女词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李绍先:《古代巴蜀妇女的文学生活》,巴蜀书社,2009;傅瑛:《明清安徽妇女文学著述辑考》,黄山书社,2010;毕新伟《晚清至民国的女性解放与文学精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参考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参考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复旦大学教务处文件 

复旦大学教务处文件 复旦教通字[2013]76号 关于2013年度本科教学研究及教改激励项目立项的通知 各院系及公共教学部门: 根据学校教务处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关于申报复旦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研究及教改激励项目的通知》(复旦教通字[2013]62号),各单位动员教师积极申报教学研究及教改激励项目,共有153个项目有效申报。经教务处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初审、部分项目现场汇报评审和项目改进意见恳谈等程序,决定立项资助哲学学院郁喆隽老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慕课建设与课堂翻转”等107个项目。 一、立项分类与启动经费 项目立项分为三类;重点项目22项、一般项目45项、激励项目40项;每个项目的启动经费分别为2万元、1万元和0.5万元。项目经费实行预决算制,项目结束后进行决算,结余经费返回学校。 二、项目考核与动态管理 根据前期评审,每一个申请项目将得到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将通过项目负责人申请立项时提供的电子邮箱予以反馈,请注意查收。 1、未立项项目的后续机会:特别鼓励未批准立项的项目申请者在修改和调整项目设计的基础上,再次申请。2014年春季学期拟启动追加立项程序,请做好准备,具体另行通知。 2、立项项目的动态管理:教务处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组织跟踪考核,根据项目后续实际执行情况,动态调整项目类别及其相应支持经费。请项目负责人和团队结合相关建议,完善项目设计进行后认真执行。第一次阶段性考核拟于2014年5月下旬进行,根据考核结果确定是否调整项目类别、是否增加资助额度等;

具体另行通知。 三、项目分享与成果培育 各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请注意项目的经验分享与成果培育: 1、经验分享交流:收集教学档案,积极参加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活动,分享项目成果与经验,尤其是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相关项目将被选择性地开发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2014-2015年的观摩交流课; 2、成果发表出版:在教学改革实践的同时,加强教学研究。如果发表教学论文或出版教学专著等,请标注“复旦大学本科教学研究及教改激励项目资助”字样; 3、教学成果培育:注意参考上海市教委和教育部关于教学成果的申报标准和要求,积极培育项目、提高教学质量,争取申报下一轮教学成果。 请各教学单位支持各项目实施。 咨询电话:65642274、65642275;Email: jxcj@https://www.doczj.com/doc/c17626004.html, 附件:复旦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研究及教改激励项目立项名单 复旦大学教务处 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2013年12月25日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汇总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汇总 (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新课标卷II)(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 8.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9.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浙江卷)(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尔雅古典诗词鉴赏答案

1.1 《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出自()时代的作品。 A、 夏代 B、 商代 C、 战国 D、 西汉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 分 2 【多选题】下列关于《诗经》的介绍,描述正确的是()。 A、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主要产生于今长江流域地区 C、是儒家的经典之作 D、是中国文化的元典 我的答案:ACD 得分: 33.3 分 3 【判断题】汉代儒生对《诗经》的解释是既有赞美的部分,又有批评的部分。()我的答案:√得分: 33.4 分 1.2 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多选题】周代时期形成了很多重要的典籍,包括()。 A、《诗经》 B、《周易》 C、《尚书》 D、《仪礼》 我的答案:ABCD 得分: 33.3 分 2 【判断题】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我的答案:×得分: 33.3 分 3 【判断题】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可以确认的朝代。() 我的答案:√得分: 33.4 分 1.3 《诗经》的用途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中“迩”的意思是()。 A、 浅 B、

C、 亲 D、 疏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 分 2 【多选题】以下属于《诗经》中《雅》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祭祀乐歌 B、重要政治场合使用的乐歌 C、地域性的歌谣 D、贵族对时政的批评 我的答案:ABD 得分: 33.3 分 3 【判断题】《诗经》形成早期,被看作是古代贵族的教科书。() 我的答案:√得分: 33.4 分 1.4 郑风·萚兮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 《郑风·箨兮》一诗叙述的背景时间是()。 A、 初春 B、 冬日 C、 秋日 D、 夏末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 分 2 【判断题】 中国文化是一种宗教影响力相对薄弱的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 33.3 分 3 【判断题】 《郑风·箨兮》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整首诗看起来很有活力。()我的答案:√得分: 33.4 分 1.4 郑风·萚兮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 《郑风·箨兮》一诗叙述的背景时间是()。 A、 初春 B、

论文格式要求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论文格式规范 (1)标题(居中,二号、黑体);副标题(小三号、黑体,另起一行) (2)作者署名(人文学院 X X专业 X X级X班学号X X X) (注意,不能写成X X届)(居中,之间空一字距离,与标题之间空一行;小四、宋体、加粗。)(学号一定要写全,不要只写一到两位数,如“201001110201”) (3)摘要(200字以内,与署名之间空一行,起首文字空两隔;“摘”和“要” 之间空一字,五号、楷体、单倍行距,其中“摘要”两字加粗)(摘要 和关键词置于正文前面、署名之下,与正文空一行,不需排版为单独的一页) (4)关键词(3—5个) (以“;”隔开各个关键词;起首文字空两隔;其中“关键词”三字加粗,五号、楷体、单倍行距) (5)正文(以3000字以上为宜)(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 正文中小标题格式: 第一级标题:用一、二、三等数字,有文字内容则序号后加顿号,居中排版,黑体,四号。若全文不使用第一级标题也可以,则将第一级标题不居中排版,采用下列第二、第三级标题的格式规范。 第二级标题:(一)、(二)、(三)等,此序号后不加标点符号,如:“(一)”。起首空两格,将标题后的文字和数字序号一起单独排版为一行。 第三级标题: 1. 2. 3等,此序号后加右下实心黑点,如:“1.”。起首空两格,将标题后的文字和数字序号一起单独排版为一行。 (6)注释(注释是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做出说明或阐述,平常所引用的资料的出处,一般列入参考文献。详见范例;一般不建议使用注释。)(注释或参考文献与正文空一行,有注释者与参考文献空一行。“注”和“释”之间空一字) (7)参考文献(正文中的引用采用上标形式:[1]( P1)——出现在正文中时,所引文字后引号后为逗号的,将上标内容放在逗号前,即如:“……”[1]( P1),若引文为完整的一句或几句,最后用句号的,则上标放在后引号之后,即如“……。”[1]

(完整版)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 一、诗词体裁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②近体诗(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七律,七绝,五律,五绝)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④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二、诗歌题材、情感分类 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1.写景抒情: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6.羁旅诗: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7.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8.山水田园诗: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9.讽喻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直人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如《硕 鼠》《伐檀》、罗隐的《蜂》。 10.闺怨诗:描写闺中妇女的情思,表现离情思念、感时伤怀或有所寄托11.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 等。 12.游仙诗:通过描写游仙访道来表现诗人的人生追求或人生境遇。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13.饮酒诗:通过描写饮酒歌吟来表现诗人的人生乐趣和感慨。如李白的《将进酒》《月下独酌四首》。 14.其他:题画诗、无题诗、悼亡诗等 三、诗歌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一)、人物形象

穿井得一人教案范文

穿井得一人教案范文 四年级下期课外习作指导课教案 传话游戏 [教学目标] 1.能够仔细观察游戏者的神态动作表现,并用通顺的比较形象的话语表达出来。 2.把游戏的情况比较具体的写成习作。 3.通过传话的游戏明白“眼见为真,耳听为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注意观察同学们的动作、神态、语言。 [课前积累] 教学课件、范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 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不(甘)示弱(恍)然大悟迫不及(待) 2. 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全场都发出了巨大的笑声:(哄堂大笑) 高潮一个接一个:(高潮迭起) 二、导入 故事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师接:原来传话如果没有传准确,就会闹出笑话来。 三、解释游戏:《传话游戏》 师:今天我要玩的游戏叫做“传话游戏”。游戏规则如下: 将学生分组,每组的第一位同学到讲台上领取传话内容。游戏开始时,学生将传话的内容依次小声地在下一位同学耳边轻声传下去。要求不能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听见传话的内容。最后看哪一组所用时间最短、传话内容最正确。

中国古诗词美文欣赏 (中英文版)

中国古诗词美文欣赏(中英文版) 01、Thinking of You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 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 blue sky. I don't know what season it would be in the heavens on this night. 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to fly home. Yet I fear the crystal and jade1 mansions are much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It does not seem like the human world. The moon rounds the red mansion Stoops to silk-pad doors, Shines upon the sleepless Bearing no grudge,Why does the moon tend to be full when people are apart? People may have sorrow or joy, be near or far apart,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wax or wane,This has been going on since the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诗歌》论文综述 中国古代诗词的鉴赏 78kXXX班学号:XXXXXXX 姓名:XXX 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古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修养,下面我从两个部分来谈谈如何鉴赏诗歌。 一.抓住意象,把握意境,弄清基调,分清类型。 鉴赏古诗词,首先应当明确,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意象,即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事物,如杜鹃,往往代表着思乡;柳与留谐音,与留恋有关;月亮与思乡念家、思念亲人、盼望团圆有关;雁与乡愁有关……了解通过这些意象所创设的生活图景;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相融合的,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明快高亢还是阴暗低沉,是喜悦欢愉还是凄苦悲凉,是豪迈壮观还是闲适淡雅……最后根据诗词内容将其大致分为五类: 1.咏物言志诗 这类诗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景物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一种是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如唐·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这就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诗中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艺术形象——瀑布,作者就是借瀑布的形象,表达出自己一往无前的豪情壮怀。又如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其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要香如故”,也是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高洁的品格。还有,如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也是借苔不为环境所限依然青春焕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苔不为自己弱小而自暴自弃、敢于争先的品格,寄托了自己自适其乐、不甘示弱,高雅俊洁的人格精神的。 2.送别诗 送别诗或是叮咛对方、劝慰对方,或是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是表达别后的思念等等。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知道,“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本诗中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即“折柳曲”的省称)诗所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仔

中国古诗词鉴赏

中国古诗词鉴赏 自古逢秋悲寂寥 ——浅谈中国古诗词中的“悲秋”情结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憟兮若在远“ 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最早见于宋玉的《九辩》。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悲秋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不自觉地继承着某种共同的哲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被一种持久而坚韧的文化气质所笼罩,尽管在这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有过战国百家争鸣的活跃、魏晋任性适意的通脱、唐宋的繁盛蓬勃、明清的局促衰落,但时代风气的转换,似乎没有改变古代文人一些代代相沿叙的精神追求,没有改变伴随着这种精神追求而来的种种矛盾心态。相反,这些精神追求在继承中踵事增华,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仿佛在中国的古文人们眼中“秋”就是“悲”的代名词,虽说都是悲秋,但“悲”的各有各的不同。 大诗人杜甫就写道:“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因为这首诗,“宋玉悲”竟也成了一个脍炙人口的典故了。宋玉之后,对秋的感伤咏叹之辞绵延不绝。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就有一首 《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这诗吸取楚辞的特点,以秋风起兴,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音节流美,情意曲折,富有哲理意味,是帝王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无独有偶,同是帝王而又堪称文豪的魏文帝曹丕,在其名篇《燕歌行》里写思妇怀远,也用了这样的句子开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

,“摇落”,不都是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你看,“萧瑟” 宋玉悲秋的隔代回声吗,以“悲秋”为主题的诗歌,常常借秋色、秋景、秋声、秋叶、秋风这些具体的意象,表达羁旅之思,老病之哀,黍离之悲,家国之痛,字里行间流贯着一种悲天悯人、忧世伤生的大感喟,大悲哀。 “诗圣”杜甫善为“沉郁顿挫”之辞,在他的名篇《登高》里,诗人对着苍茫宇宙和滚滚江水悲情咏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阳诗人在夔州登高感怀所作,四联八句,联联精工,句句深情,将羁旅、衰老、愁病悉数纳入秋江秋景之中,回环往复,大气磅礴,既是杜甫七律的压卷之作,也使“悲秋”主题平添一道荡气回肠的绝佳风景。杜甫还有一首题为《悲秋》的五律: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中,“悲秋”与“忧国”互为表里,感人至深。 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李益,在《上汝州郡楼》中写道: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好一个“伤心不独为悲秋”,真把古今“悲秋”诗的机关密钥一语道破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果说春天是丰满的,夏天是健壮的,那么在诗人的笔下,秋天则是枯硬寒瘦的,不为别的,只为“高树多悲风”,只为“零落从此始”。王昌龄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孟浩然的“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李白的“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等名句,给人以“寒流来袭”之感。宋元的诗人词家下笔更“辣”,苏轼说:“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让人感叹秋菊枯萎,蝴蝶倦飞之“愁”。而辛弃疾“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之咏叹,更泄露了秋天严重的“营养不良”,真是让人“情何以堪”~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大全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大纲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诗歌的形象的鉴赏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二、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抒情诗。 1.抓物象的特点。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发乎情止乎礼

发乎情止乎礼义 ——创作之必然读者之需要 周默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2010300000013 ) [摘要] 发乎情要不要止乎礼从古至今就是文学批评家们争论的话题。至今,或许永远都不会有一个恒定的结论,从中国文学长河来看,畅情性似乎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历来,畅情之作传为佳作,但畅情唯有在礼义的规范之下才能合理的抒发而不成为痛快一时的宣泄之作。本文从阐述畅情之必然和必然作者止乎礼之必然出发,具体从对于读者的影响和读者的自身的接受感受入手,以唐诗和明清小说为例阐释发乎情止乎礼在文学创作中的合理内涵。 [关键字] 毛诗序礼读者作者诗教小说 一.情要发而礼要止 文学作品需要一个礼的尺度来使其得以合理的抒发情感,形成读者所能接受的有价值的作品,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但是止乎礼义,并不代表情感专制,更不是禁思禁欲,发乎情是创作之源泉,有其必然的合理性。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踏之也。 这里是说,诗是意志的表达,这种意志是从心里发出来的。①文学创作本身就是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是来自于人类内心文化思想积淀.饱含情感的文学作品才会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才会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发乎情,民之性也。”创作者心中的无限情感乃是创作的最初最新鲜的动力。文艺总是要抒情的,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就有非常鲜明的抒情特征,不仅是因为作者个人才情性情的共同民族特性所表现,更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洗刷证明,畅情文学更为读者所接受,更具有反复阅读性。所以作者的真实情感必须得以表达。但是,作者创作的畅情之表达必须在“礼”的规范下自由抒发。 《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② 《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③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礼的中心是社会关系,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是从礼这里出发衍生出来的。孔学的礼不是仅指一般的礼仪,礼仪只是遵循礼(社会关系)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已。这就是完整清晰的知道了孔学礼教和现代社会学说联系起来了。礼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礼,礼也是与时俱进的。所以说无论论把礼当做某一社会时代的道德礼法,还是法律制度,都是片面的。礼的意义本身是直指其内涵的,即人们普遍认同的道德准则,或者说是一种道德感,是一种做人的规则。人是有复杂且无限欲望的动物,唯有用理智的道德感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才能使人在自己所形成的社会中和谐生存。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定规则的,而止乎礼义可以说是文学创作自由畅情的最根本底线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作的主 ①周振甫:《周振甫讲古代文论》,《文论漫笔二十一则》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198页。 ②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27页 ③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