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地面水域适用功能类别划分规定

重庆地面水域适用功能类别划分规定

重庆地面水域适用功能类别划分规定
重庆地面水域适用功能类别划分规定

重庆市地面水域适用功能类别划分规定

一、为了控制水污染,保护水资源,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的规定,结合重庆实际,制定本规定。

二、本市地面水域适用功能类别划分,坚持既满足国家对长江三峡库区总体水质执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的要求,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

三、本市各水域的适用功能类别划分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按水系划分的适用功能类别:

1.长江干流重庆段水域,按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管理,其总体水质适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重庆主城区、沿江区县(市)政府所在地城镇及市规划的工业区所在地水域,按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管理,其水质适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其功能类别适用附表1。

2.嘉陵江、乌江干流重庆段及其一级支流和特殊河流水域,按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管理(个别河流除外),其水质适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其功能类别适用附表2、附表3。

3.长江干流重庆段一级支流(嘉陵江、乌江干流重庆段除外)水域功能类别适用附表4。

4.长江干流重庆段二级支流中的源头水、集中式饮用水源、缺水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地的河流水域,其功能类别适用附表5。

5.长寿湖、大洪湖水域为一般鱼类保护区、其水质适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

(二)按使用功能划分的适用功能类别

1.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域

以江河(长江干流重庆段除外)、塘、库水域作为集中生活饮用水源的,其水质适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取水口适用功能类别按《重庆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执行。

2.渔业水域

(1)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所在水域,其水质适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

(2)从事渔业养殖的江河、塘、库水域,为一般鱼类保护区,其水质适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

3、景观水域

(1)经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水域,其水质适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

(2)经市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水域,其水质适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

(3)经区县(市)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水域,其水质适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

(4)流经城镇并具有一般景观要求的水域,其水质适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

4.农业用水水域

(1)农田水域和不从事渔业养殖的农业用江河、塘、库水域,其水质适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

(2)以上各条未划分到的江河(或溪河),主要流经农业生产区的水域,其水质适用地面

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

四、地面水域适用功能类别划分的权限及监督管理

(一)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地面水域适用功能类别进行划分及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

(二)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划分下列水域的适用功能类别:

1.长江干流重庆段水域;

2.长江干流重庆段一级、二级支流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水域;

3.嘉陵江、乌江干流重庆段水域及其一级支流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水域;

4.长寿湖、大洪湖水域及需要特殊保护的水域。

(三)其他河流、塘、库等水域的适用功能类别由区县(自治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会同水利、渔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拟定。

(四)区县(自治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拟定的地面水域适用功能类别划分,须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执行,并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五)区县(自治县、市)的地面水域适用功能类别划分可严于本规定。

(六)根据当地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状况,如确需对本划分的个别河流或河段水域适用功能类别作调整的,应由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商定,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七)区县(自治县、市)需对本划分进一步明确其范围的,应由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商定,不得与本划分相抵触。

(八)区县(自治区、市)地面水域适用功能类别划分,应注意以水域现状功能为主,兼顾水环境规划要求;重点保护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重庆段水域以及其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鱼类保护区水域、重要风景名胜区水域。

(九)区县(自治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在跨行政区域河流的出境处水域设置监测断面,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水质监测,并按水域功能进行管理。

(十)同一水域兼有多类功能的,按其中最高功能类别进行管理。

五、本规定所称主城区是指: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

六、本规定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七、本规定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原《重庆市地面水域适用功能类别划分的规定》(重府发[1989]63号)同时废止。

长江干流重庆段、主城区、沿江区县(市)政府所在地城镇及市规划的工业区所在地水域适用功能类别划分

注:长江干流入市境处为羊石镇,出市境处为培石镇。

嘉陵江干流重庆段及其支流水域功能类别划分

注:嘉陵江干流入市境处为古楼镇。

乌江干流重庆段及其一级支流水域功能类别划分

注:乌江干流入市境处为水田村

长江干流重庆段一级支流(嘉陵江、乌江干流重庆段除外)

水域功能类别划分

长江干流重庆段二级支流水域功能类别划分

上海市分乡镇行政区划组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上海市分乡镇行政区划组图 篇一:上海市行政区划图 目录 1课程设计的目的................................................. (1) 2实验环境及数据................................................. (1) 3实验要求................................................. (1) 3.1数据的符号化显示................................................. (1) 3.2注记标注................................................. .. (2)

3.3绘制格网................................................. .. (2) 3.4绘制环境污染专题层................................................. . (2) 3.5添加图幅整饰要素................................................. (2) 4实验主要步骤................................................. .. (2) 5上海市行政区划图制作的主要步骤................................................. ..5 5.1数据符号化................................................. (5) 5.1.1打开shanghai.mxd地图文档 (5) 5.1.2根据排序规则对图层进行排序 (5)

重庆市岩石地质说明书

绪言 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部,东与湖北省、湖南省接壤,南接贵州黔北,西与四川省毗邻,北抵大巴山在城口—巫溪北侧与陕西省分界。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面积8.2万平方公里。 根据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地层区划标准和区划方案,结合重庆市地层发育总的面貌及分布情况、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岩性组合及厚度变化、区域变质及剥蚀、古生物组合及发育情况等地层标志,地层区划可划分为三级地层区,其标准如下: Ⅰ级地层区(区):主要根据自前震旦纪以来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一般要求“系”以上地层单元在岩相上可以对比,“统”可以对比或分区对比。 Ⅱ级地层区(分区):主要根据某个大的断代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一般要求“统”在岩相上可以对比,“组”基本可以对比或分区对比。 Ⅲ级地层区(小区):是地层区划的基本单位。主要根据某些时代地层发育的特征,一般要求“组”一级单元可以对比。在同一个Ⅲ级地层区内,地层层序、组(群)岩性特征、古生物群及含矿性等应基本一致。 根据以上标准,重庆市地层区划分了两个Ⅰ级地层区,五个Ⅱ级地层分区及八个Ⅲ级地层小区(图1),现将Ⅱ级地层分区的基本情况简述如下:Ⅰ1、扬子区(台区) Ⅱ1、大巴山分区(仅包括渝、陕、鄂接壤附近的一个巫溪小区):其特点是 1、为前震系至三叠系分布;2、震旦系及下古生界较发育,缺失志留系上统、顶统;3、上古生界缺失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

图1 重庆市地层区划图

缺失下统,上统含煤;4、三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上统夹碎屑岩。 Ⅱ2、四川盆地分区(包括万州和荣昌两个小区):基特点是 1、侏罗系发育完整,白垩系亦有零星分布;2、二叠系(下统缺失),三叠系发育完整,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山麓或背斜核部,上二叠统、三叠系均呈显著的东西相变;3、大部分地区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4、古近系、新近系缺失; 5、第四纪河流沉积相发育。 Ⅱ3、八面山分区(仅包括渝、鄂接壤附近的一个巫山小区):其特点是 1、出露地层最老为下志留统;2、缺失上、顶志留统及下、中泥盆统,上泥盆统为碎屑岩;缺失石炭系;二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3、中生界三叠系下统以碳酸盐岩为主,中三叠统为紫红色碎屑岩及泥质灰岩,上三叠统为碎屑岩; 4、无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分布。 Ⅱ4、黔北川南分区(包括酉阳、南川、秀山三个小区):其特点是1、古生界发育良好,广泛分布,缺失上、顶志留统;2、前震旦系为巨厚的浅变质碎屑岩及火山岩(板溪群)。下震旦统和上震旦统底部为冰川或冰水沉积;3、泥盆系、石炭系有零星出露,泥盆系下统缺失,石炭系上统、下统及部分中统缺失;4、古生代及三叠系存在相变,二叠系下统缺失;5、侏罗系、白垩系部分地区残缺。 Ⅰ2、巴颜喀拉秦岭区(槽区) Ⅱ5、东秦岭分区(仅包括渝、陕接壤的城口小区):其特点是 1、最老地层前震旦系上统;最新地层为寒武系上统;2、震旦系下统为沉火山碎屑岩;上统以硅质岩、板岩为主,夹白云岩质灰岩;3、寒武系下统下部以炭质、硅质板岩为主;上部以灰岩为主夹硅质岩、板岩及石煤;中、上统为碳酸盐岩偶夹炭质板岩及石煤;4、有少量基—超基性岩浆岩分布。

成渝两市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

成渝两市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 【摘要】成都、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两个城市,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着示范作用。两市在产业结构上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又有较大的差异性。本文主要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对成渝两市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分别从三次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及工业结构、第三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两市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和专业化,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 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三次产业的分类分别为:第一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第二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程度。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发展的过程。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由较低水准向较高水准发展的过程,可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及中间和最终产品产业的比重来反映;合理化是指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可用产业之间的关系均衡程度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程度来反映。产业结构优化体现为产业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化、高集约化和高加工度化,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以及各产业之间按比例协调发展程度。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反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最基本的指标,同时三次产业比例大小也反映了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成渝两市第一产业比重都较低,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与它们分别作为国家直辖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有直接的关系。重庆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成都,这是因为重庆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基本市情,农业人口和农业地区比重还较大。因此,第一产业比重相比成都明显偏大。从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来看,成渝两市也有明显的不同。其中,成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而重庆则仍以第二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且比重逐年上升,产业比重明显高于第三产业。 从表1的数据比较来看,成渝两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二、三产业的比重变化有所不同。其中,成都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递减,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趋于稳定的态势,产业结构高度化特征较为明显。而重庆在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的情况下,第二产业比重增加明显,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略有下降,甚至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总的来看,两市产业结构均呈现出高度化趋势。成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明显,

最新2地层特征及储层精细对比汇总

2地层特征及储层精 细对比

2 地层特征及储层精细对比 2.1 地层划分及对比 2.1.1 地层划分依据 根据收集到研究区及其邻区100口井地质录井、测井、井位和海拔资料,在对前人的岩芯观察、描述成果进行分析后,参考前人的地层对比成果,以层序地层学、沉积旋回及测井岩电关系为指导,确立以区域性标志层控制为主,利用沉积旋回,适当地考虑厚度及水下河道砂体的空间切割叠置关系的对比原则,对研究区内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 在地层、油层组的划分对比过程中,本文借鉴了原地矿系统及长庆油田对陕北地区三叠系地层及油层组的划分标准,并力求与延长油矿管理局其它勘探开发单位的划分标准统一。 甘谷驿油田延长组油层的划分与对比经过多次修改,现已建立了特征明显,区域上易识别对比的良好标志层,在本次工作中,重点沿用前人建立的标志层,同时建立部分辅助标志层,对唐157井区长4+5、长6油层进行了标志层厘定及油层划分对比(图2-1、表2-1、附图2-1~2-11)。 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钻遇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和三叠系延长组,缺失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其中第四系主要为浅黄色粉砂质黄土及黄土状亚砂土,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0~200m。长1油层组及部分长2油层组剥蚀,绝大部分井完钻于长64砂岩组,唐86井井钻至长7油层组。本次地层划分对比研究以长4+5、6油层组为重点。 2.1.1.1标志层及其特征 1)张家滩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地层对比的传统标志层为延长组第二段(T3y2)上部(长72)的黑色油页岩,即张家滩页岩。地表剖面将其定为KT标志层,该层段在盆地南部分布稳定,厚度10~30m,电性特征具有高伽玛、高时差、自然电位平直的特点(图2-2)。本区仅少数油井钻穿该层,厚10-15m。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思路研究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思路研究 摘要:文章以费希尔的三次产业划分标准为前提,运用产出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分析了重庆市产业结构,得出重庆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二元经济结构突出,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文章的核心观点是用工业化思路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要因地制宜培育产业集群和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拉动转变。 关键词:重庆市;产业结构;二元经济;优化思路 一、重庆市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实证分析 (一)产值结构分析 从重庆市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来看,产业结构布局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变化。如表1所示。首先,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市基本上没有现代服务业,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体,比重高达70.1%。到20世纪60年代末,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明显被第二产业取代。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下降37.8个百分点,比重仍高于第三产业,形成了“二、一、三”的产业结构,且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后的20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更加明显,第三产业突飞猛进,比重逐渐超过第一产业,截止1999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17.2:42:40.8。重庆市直辖之后,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2007年有所回升,2009年又一次回落创历史最低9.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07

年第二产业比重过半达50.7%,且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仍居后于第二产业,呈下降趋势。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 9.3:52.8:37.9,基本上形成了“二三一”的局面。 (二)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评价产业结构整体效益水平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某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该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该产业的劳动力的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愈高,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愈高,经济效益愈好。重庆市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如表3所示。第一产业较低,1999年达到0.3之后持续下降,直至2009年基本稳定在0.21左右,这表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增长潜力释放殆尽,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向现代农业转变。第二产业比较高,发挥了经济增长主力军的作用,这与重庆实施“工业第一方略”的发展战略相符。第三产业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并呈下降趋势,说明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很大。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明显,第一、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可见重庆市产业结构的效益比较低。 国民经济中农业与非农业两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越大,经济的二元性越强。从表3可以看到,农业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大,在3.5上下徘徊,说明重庆市的二元经济结构非常明显。这与重庆是国内二元经济非常典型的区域的事实相符。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难题 (一)三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地表水水域分类及相应的水质指标

地表水水域分类及相应的水质指标

————————————————————————————————作者: ————————————————————————————————日期: ?

地表水水域分类及相应的水质指标 1.水域分类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对应地表水上述五类水域功能,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分为五类,不同功能类别分别执行相应类别的标准值。水域功能类别高的标准值严于水域功能类别低的标准值。同一水域兼有多类使用功能的,执行最高功能类别对应的标准值。实现水域功能与达功能类别标准为同一含义。2.水质标准 表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单位:mg/L 序号 分类 Ⅰ类 Ⅱ类?Ⅲ类Ⅳ类Ⅴ类标准值 项目 1水温 (℃) 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限制在:?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 均最大温降≤2 2 pH值(无量纲) 6~9 3溶解氧≥饱和率90% (或7.5) 6 5 3 2 4 高锰酸盐指数≤ 2 4 6 10 15 5 化学需氧量(CO D) ≤15 15 20 30 40

6 五日生化需氧量 (BOD5) ≤ 3 3 4610 7 氨氮(NH3-N) ≤0.15 0.5 1.0 1.5 2.0 8 总磷(以 P 计)≤0.02 (湖、库 O.01) 0.1? (湖、 库O.025) 0.2 (湖、库 O.05) 0.3 (湖、库 O.1) 0.4 ? (湖、库 O.2) 9 总氮(湖、库.以N 计) ≤0.2 0.5 1.0 1.5 2.0 10铜≤0.01 1.0 1.0 1.0 1.011锌≤0.05 1.0 1.0 2.0 2.0 12 氟化物(以 F-计) ≤ 1.01.0 1.0 1.5 1.5 13 硒≤0.01 0.01 0.01 0.02 0.02 14砷≤0.050.05 0.05 0.1 0.1 15 汞≤0.00005 0.00005 0.0001 0.001 0.001 16 镉≤0.001 0.005 0.005 0.005 0.01 17铬(六价) ≤0.010.05 0.05 0.050.1 18 铅≤0.01 0.010.05 0.05 0.1 19 氰化物≤0.005 0.050.02 0.20.220挥发酚≤0.002 0.0020.0050.01 0.1 21 石油类≤0.05 0.05 0.050.5 1.0 22 阴离子表面活性 剂 ≤0.2 0.2 0.2 0.3 0.3 23 硫化物≤0.05 0.10.2 0.5 1.0

重庆市万州区产业结构分析和主导产业确定及优化-甘小冬1112060072

重庆市万州区产业结构分析和主导产业确定及优化 万州2010年经济发展概况 2010年实现万州生产总值500.13亿元,经济总量列重庆市第4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3.87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73.73亿元,增长25.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2.53亿元,增长16.4%。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去年的7.7:51.2:41.1调整为6.8:54.7:38.5,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地区经济增长平稳快速。 一、万州区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一)农业 2010年万州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88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种植业26.42亿元,增长5.9%;畜牧业18.1亿元,增长7.9%。 表1 2010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产量比上年±% 粮食(吨) 517889 1.5 油料(吨) 15287 9.7 鲜蛋(吨) 9435 4.0 牛奶(吨) 8812 0.9 生猪出栏(万头) 85.52 0.4 牛出栏(万头) 1.25 4.5 羊出栏(万只) 2.67 15.0 肉类总产量(万吨) 7.36 2.5 #猪肉(万吨) 6.28 1.2 (二)工业 工业是万州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2010年,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5.22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其中,重点企业总产值228.94亿元,增长29.7%;大中型企业总产值251.79亿元,增长22.0%。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35.14亿元, 同比增长25.6%,工业经济总量列全市第3位。 表2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指标绝对额(万元)比上年±%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52244 40.6

关于重庆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

重庆科技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关于重庆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院(系)法政与经贸学院 专业班级国商专2008-01 学生姓名滕杨学号2008631616 指导教师胡琳祝职称讲师 评阅教师职称 2011年6月15日

注意事项 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 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 2)原创性声明 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 4)外文摘要、关键词 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 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 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 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 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 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 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 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 5.装订顺序 1)设计(论文) 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 3)其它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以信誉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设计(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设计(论文)中引用他(她)人的文献、数据、图件、资料均已明确标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为获得重庆科技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其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设计(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字): 年月日

中国分省行政区划及区划地图(图形版)

北京市行政区划及区划地图 北京简称京。面积1.68万平方千米,人口1382万(2000年)。总计16市辖区2县 市辖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区平谷区 县密云县(密云镇) 延庆县(延庆镇) 天津市行政区划及区划地图

天津,简称津。面积1.1万多平方千米,人口1001万(2000年)。总计15个市辖区3个县 市辖区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东丽区西青区北辰区津南区武清区(杨村镇) 宝坻区(城关镇) 县静海县(静海镇) 宁河县(芦台镇) 蓟县(城关镇) 河北省行政区划及区划地图

河北,简称冀,省会石家庄市。面积19万多平方千米,人口6744万(2000年)。总计11个地级市36市辖区 22县级市 108县 6自治县 石家庄市 长安区桥东区桥西区新华区 裕华区井陉矿区 辛集市藁城市晋州市新乐市 鹿泉市 平山县(平山镇) 井陉县(微水镇) 栾城县(栾城镇) 正定县(正定镇) 行唐县(龙州镇) 灵寿县(灵寿镇) 高邑县(高邑镇) 赵县(赵州镇) 赞皇县(赞皇镇) 深泽县(深泽镇) 无极县(无极镇) 元氏县(槐阳镇) 唐山市 路北区路南区古冶区开平区 丰润区丰南区(胥各庄镇) 遵化市迁安市 迁西县(兴城镇) 滦南县(倴城镇) 玉田县(玉田镇) 唐海县(唐海镇) 乐亭县(乐亭镇) 滦县(滦州镇) 秦皇岛市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 昌黎县(昌黎镇) 卢龙县(卢龙镇) 抚宁县(抚宁镇) 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 邯郸市从台区复兴区邯山区峰峰矿区

武安市 邯郸县(南堡乡东小屯村) 永年县(临洺关镇) 曲周县(曲周镇) 馆陶县(馆陶镇) 魏县(魏城镇) 成安县(成安镇) 大名县(大名镇) 涉县(涉城镇) 鸡泽县(鸡泽镇) 邱县(新马头镇) 广平县(广平镇) 肥乡县(肥乡镇) 临漳县(临漳镇) 磁县(磁州镇) 邢台市 桥东区桥西区 南宫市沙河市 邢台县(邢台市桥东区) 柏乡县(柏乡镇) 任县(任城镇) 清河县(葛仙庄镇) 宁晋县(凤凰镇) 威县(洺州镇) 隆尧县(隆尧镇) 临城县(临城镇) 广宗县(广宗镇) 临西县(临西镇) 内丘县(内丘镇) 平乡县(丰州镇) 巨鹿县(巨鹿镇) 新河县(新河镇) 南和县(和阳镇) 保定市 新市区南市区北市区 涿州市定州市安国市高碑店市满城县(满城镇) 清苑县(清苑镇) 涞水县(涞水镇) 阜平县(阜平镇) 徐水县(安肃镇) 定兴县(定兴镇) 唐县(仁厚镇) 高阳县(高阳镇) 容城县(容城镇) 涞源县(涞源镇) 望都县(望都镇) 安新县(安新镇) 易县(易州镇) 曲阳县(恒州镇) 蠡县(蠡吴镇) 顺平县(蒲阳镇) 博野县(博陵镇) 雄县(雄州镇) 张家口市 桥西区桥东区宣化区下花园区宣化县(张家口市宣化区) 康保县(康保镇) 张北县(张北镇) 阳原县(西城镇) 赤城县(赤城镇) 沽源县(平定堡镇) 怀安县(柴沟堡镇) 怀来县(沙城镇) 崇礼县(西湾子镇) 尚义县(南壕堑镇) 蔚县(蔚州镇) 涿鹿县(涿鹿镇) 万全县(孔家庄镇) 承德市 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 承德县(下板城镇) 兴隆县(兴隆镇) 隆化县(隆化镇) 平泉县(平泉镇) 滦平县(滦平镇) 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阁镇)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围场镇) 宽城满族自治县(宽城镇)

重庆市主导产业的灰色聚类分析

重庆市主导产业的灰色聚类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12T10:50:47.687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年12月(上)供稿作者:刘军胜[导读] 数据来源:1999—2008年统计年鉴及2005年重庆市产业投入与产出表。 刘军胜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4001)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12-0000-01 摘要: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出发,确定了重庆市主导产业的指标体系,用灰色聚类法对现有的主要工业进行了聚类,从而得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重庆市的主导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等是重庆市的一般产业的结论。 关键词:灰色聚类;主导产业;生态型;产业结构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特殊性 解放初期,中国经济主要是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从而打破了产业演变的自然规律,使得中国的三大产业在不平衡发展。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客观过程。按照国际标准模式(配第—克拉克定理和钱纳里阶段理论)我国的产业结构与之偏离。按人均GDP划分,2008年中国人均3263美元,中国应处于重化工后期阶段。按2008年三次产业比重11.3:48.6:40.1划分,我国应处于重工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而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某一阶段,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起到导向性和带动性的产业。并且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该过程通常是有主导产业来牵动并以主导产业的更替为特征,因此,正确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就成为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关键环节。然而,我国产业成长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的主导产业选择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主导产业的界定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成果,结合中国特殊国情以及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认为:“主导产业一般是指在一经济体中在某一阶段,能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到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具有最大的产业需求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和向后关联、向前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并且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有低耗能、高产出的环保产业。” 三、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 关于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中外经济学者曾提出过多种见解。但是正如前文阐述的一样,在某一区域选择其主导产业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当今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产业的战略性和产业可持续性被提上日程。因此,本文在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和从国家和地区的全局、长远利益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以下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1.优势原则

重庆市支柱产业成型和发展

重庆市支柱产业成型和发展 摘要:重庆市是中国最大(人口最多)、最年轻(直辖10年)、经济最落后(与京、津、沪相比),同时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潜力最大的直辖市。西部大开发战略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志,就在于重庆能否实现跨越式的超常规高速健康发展。研究或制订重庆市的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两个务必:一是务必要跳出重庆看重庆,把重庆的发展思路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环境中去比较定位,切忌封建落后的行政或地域割据心态;二是务必要打破“城、乡”界限看城乡,统筹考虑城乡的产业发展战略和积极培育国际比较优势,切忌愚昧的行业、产业或“城、乡”保护心态。只要重庆能够真正明白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找准实现超速健康发展的切入点,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那么重庆市在未来的10-20年中领跑全中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民生等方面的科学、可持续、健康发展速度,将必然从梦想变为现实(就像80年代的珠江三角洲和90年代的长江三角洲那样)。下面简单论述一下本人对重庆整体发展战略的一些思考、看法和建议。 一、区位优势概论 从沿海、沿边的角度来看,重庆的确谈不上有什么区位优势;从第一产业的角度来看,重庆也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缺乏大宗农牧业支柱产业);从能源、交通、工业、服务业等基础产业方面来看,重庆的区位优势也不突出。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重庆市除了没有海洋产业外,几乎所有的产业项目都能够在重庆找到适当的发展空间。 由于重庆市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粮、棉、油、畜、禽、渔、果、林等产业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没有什么比较优势可言。因此,绝对不能把解决重庆三农问题的希望,不切实际的寄托在依靠重庆本地资源发展“三高”农业方面。只有全力恢复和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永久保持山城及周遍地区的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才是重庆市最大的资源、财富和吸引力之所在。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东施效颦”心态乃是制订重庆发展战略的大忌,低水平模仿和重复建设现象,是拖累重庆市过去以及直辖最初几年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原因。 二、产业格局分析 常常被宏观经济学家和某些政府官员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二、三产业在地方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其实对指导制订科学合理的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意义并不太大。不同的地区必然有不同的一、二、三产业比重,强求形成某个所谓合理的产业比重,肯定会引导地方经济走上歧途。 重庆市的产业门类比较齐全,但优势并不突出,几乎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什么都能搞、什么都搞不大,是重庆市各类产业和企业的典型特征。问题出现在企业,但责任和根源肯定在政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关注的只有某个行业的世界前几强,至少也是国内前几强,所谓的地区领先早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重庆经济的最大不足就是缺乏龙头产业和航母型企业,虽然造成这种结局并非那一个人的过失,但现实状况的确就是如此。 面对这样一个无法否认的严酷现实,我们不能不承认:重庆这些年经济的相对高速发展,其实首先是得益于三峡工程的带动和大量基本建设投资的拉动,其

武汉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类别

武汉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类别 字体显示:【大】【中】【小】 武汉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类别 为保护和改善武汉市地表水环境,确保全市地表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武汉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类别进行合理的划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进一步做好地表水环境保护工作,结合我市地表水环境的实际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特制定《武汉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类别》(以下简称功能区类别)。 1 适用范围 1.1本功能区类别划分范围包括武汉市市域内的主要江河、湖泊(水库)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 1.2水环境状况受季节影响大的河流、湖泊(水库),不列入本功能区类别。 1.3其它小型的地表水水域因其水量少、面积小,不便于集中管理,其功能区类别由各区环境保护局会同有关部门划定,报当地政府批准后执行,同时报市人民政府及市环境保护局备案。 2 引用法规及标准 下列法规及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功能区类别中引用而构成功能区类别的条文。在本功能区类别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不有效。当所示法规和标准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2.1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5日通过) 《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纲要》(国家环保局[90]环管水字第104号) 2.2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ZB1-1999)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3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分类 依据地表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其划分为五类: 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I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重庆市主导产业的分析

重庆主导产业的判断 主导产业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更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其较小的发展变化足以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化,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的产业部门。因此,对主导产业的分析和判断显得非常重要。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 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其较小的发展变化足以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化,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的产业部门。 二.主导产业判断方法 1、产业的比较优势度 衡量一个产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可以选用以下两个指标: (1)比较成本=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产品的销售成本/较研究区域层次更高的区域同产品的销售成本。 比较成本小于1,这个行业的这个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比较成本大于1,不具备比较优势。 (2)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率=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一时间内的劳动率的年增长率/较高层次区域同行业同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率小于1,这个行业的这个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率大于1,不具备比较优势。 2、工业化结构比重数 工业化结构比重数=研究区域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劳动者数/研究区域的社会总产值?社会劳动者数。 其值越大说明该区域工业化水平越高。 3、产业专门化率=研究区域某产业净产值/较高层次区域同产业的净产值÷研究区域全部产业净产值/较高层次区域全部产业净产值。 专门化率越大,说明这个产业是研究区域的专门化部门。其值越大,说明这个产业在研究区域中专门化程度越高,这个产业产品输出规模越大。小于1则说明这个产业不是研究区域的专门化部门,专业化程度较低。如果产业专门化率大于1.5,则该产业在当地就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三.重庆主导产业的确定 1. 2007年重庆主导产业的确定 重庆工业化结构比重数=(1572.26*325.99)/(4122.51*1620.86)=0.077 中国工业化结构比重数=(121381.3*20629.0)/(249529.9*76990.0)=0.13 由以上数据可知,在2007年,重庆工业化水平略低于中国平均水平。 根据重庆2008年统计年鉴,2007年地区总产值为4122.5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482.39亿元,第二产业为1892.10亿元,第三产业为1748.02亿元。可见2010年同样第二和第三产业占的比重较高。从两个产业中选取几个产值高的行业来比较。

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

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 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对领土进行分级分区域划分,进行有效的分级管理,把国家疆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区域。古往今来,我国各个朝代都有不同层次,不同区域范围和不同行政区划的名称。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郡(后增至郡),郡下设县。汉时设州,唐时初设州、县,后又在州上加设道,全国分道(后增至道)。宋时改道为路,全国分路(后增至路)。元朝是建省的开始,直隶中央的一级政区称中书省,其他地区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以下设路、府、州、县。明时行省又称布政使司。清时沿用了省级行政区划,并简称为省,年新设新疆省,年将福建省的台湾府改设为台湾省。民国时期沿袭清代省制,区划数量多次调整,并增设直辖市建制。年抗战胜利后,台湾省回归祖国版图,东北三省改划省。至民国末期,全国共个省,个院辖市,地方。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曾按不同方位,设立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大行政区,代表中央管辖所属的省级行政单位。年撤销大行政区。多年来,在沿袭民国时期省级行政单位基础上,也有不少调整变化。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等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年设立海南省,年设立重庆直辖市,年和年分别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国现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目前我国行政区划分为省级、地级、县级、乡级四级,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和盟。 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年设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年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划单位,也是与邻国陆地边界最长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年设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僮族自治区(年僮更名为壮);年成立了西藏自治区,西藏通往尼泊尔的樟木口岸是我国著名的一级边境口岸。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对原英国占领的香港和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后,设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但仍然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一级行政区,是国家版图的一部分。 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珠江口东侧,与广东省深圳市相邻。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及多个岛屿和附近海域,陆地总面积平方千米,人口多万。使用汉语和英语,通行广东话和客家话。香港在秦朝时已纳入中国版图。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以五个不平等条约逐步占领香港。年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年月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珠江口西岸,北与广东省珠海市接壤,东与香港隔海相望。澳门由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及附近海域组成。陆地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使用汉语和葡萄牙语。年在澳门海域活动的葡萄牙人以货物受潮需要晾晒为由,贿赂当地官员,登陆取得居住权。年葡萄牙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葡友好通商条约》,占领了澳门地区。年中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一)地层的划分依据 所谓地层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地层和岩层这两个名词相似,但岩层一般是泛指各种成层岩石,而不必具有时代的概念。 地层既然具有时代的概念,所以地层就有所谓上下或新老关系,这叫做地层层序,也就是相当于一本书的页次。如果地层没有受过扰动,愈处于下部的地层时代愈老,愈处于上部的地层时代愈新,叫做正常层位。前面已经讲过,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叫地层层序律。但是,组成地壳的地层是十分错综复杂的,或者由于地壳运动造成地层缺失,或者由于构造变动弄得层序颠倒,或者由于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改变了地层的产状和面貌。这就如同一本年代久远并保存不好的古书一样,已经变成残篇断简,字迹模糊,必须进行一番校订考证工作,分章划段,才能读懂其内容;地层也是如此,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的划分。划分地层的主要根据如下: 1.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划分时,一般是先建立一个标准剖面。凡是地层出露完全、顺序正常、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保存良好的剖面就可以做为标准剖面。如果是海相地层,往往表现出岩相由粗到细又由细到粗的重复变化,这样一次变化称一个沉积旋回,也就是每一套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例如,在剖面中共包括三个大的沉积旋回,那末就可以据此把地层划分为三个单位。根据沉积旋回划分地层应当注意这样几点:第一,因为地壳升降运动是波动性的,所以沉积旋回的级别有大有小,即一个大旋回中可以有几个小旋回,而一个小旋回中又可以包括几个更小的旋回,根据具体情况,划分的地层单位也有大有小。第二,每一旋回中的海侵层位容易保存,而海退层位则不易全部保存或者根本不保存,因此一个沉积旋回不一定是完整的。第三,每一沉积旋回一般总是由粗碎屑岩(通常是砾岩)开始,称底砾岩,因此,底砾岩的下部层面往往是两个地层单位的分界面。 地层中的沉积旋回特别是陆相地层,不一定都是很清楚的。这时,就可以根据岩性来划分地层。岩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而沉积环境的变化又往往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因此,根据岩性把地层划分成许多单位,基本上可以代表地方性的地史发展阶段。例如,在一个剖面中,下部是砂页岩含煤层,上部是火山碎屑岩,它们代表两个不同的环境和时代,一个是还原环境和成煤时代,一个是地壳运动强烈和火山活动时代。这样,就可以根据岩性把地层划分成两个单位,代表两个发展阶段。 2.岩层接触关系岩层之间的不整合面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任何类型的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都代表岩层的不连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其实,两大沉积旋回之间往往存在一个不整合面,所以,根据不整合面和沉积旋回所划分出来的地层界限在一定范围内常是一致的。

水功能区划类别及执行标准

水功能区划类别及执行标准 水功能区划是通过对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与江河流域综合规划的要求,将江河湖库划分为不同使用目的的水功能区,并提出保护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在整体功能布局确定的前提下,对重点开发利用水域详细划分多种用途的水域界限,以便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依据。 水功能区划采用两级体系,即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一级功能区分4类,即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和缓冲区;二级功能区划是在一级功能区中的开发利用区进行,分7类,包括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和排污控制区。 1、保护区(一级功能区):指对水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及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有重要意义的水域。该区内严格禁止进行其他开发活动。根据需要分别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Ⅱ类标准或维持水质现状。 2、保留区(一级功能区):指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为今后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而预留的水域。该区内水质应维持现状,未经有相应管理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在区内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活动。 按现状水质类别控制。 3、开发利用区(一级功能区):指具有满足工农业生产、城镇生活、景观娱乐等需水要求的水域,如主要城镇河段、受工业废水污染明显的河段等。该水域应根据开发利用要求进行二级功能区划。按二级区划分类分别执行相应的水质标准。 4、缓冲区(一级功能区):指为协调省际间、矛盾突出的地区间用水关系,以及在保护区与开发利用区相接时,为满足保护区水质要求而划定的水域。未经有相应管理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在该区域进行对水质有影响的开发利用活动。按实际需要执行相关水质标准或按现状控制。 5、饮用水源区(二级功能区):指满足城镇生活用水需要的水域,如已有城镇生活用水取水口分布的水域,或在规划水平年内城镇发展需设置取水口,

层序划分

第三章岩性地层单元与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 第一节层序边界和层序模式 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对地层划分时常采用不同的方案,到目前为止,生产单位仍习惯使用岩性地层单位(长庆油田、胜利油田、冀东油田、四川盆地等等),以组、段、亚段为基本岩性地层单位。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采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划分层序地层;造成了研究和生产之间的脱节和混乱。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做了大量的层序地层研究工作。翟爱军(1999)把山西组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郑荣才(2002)把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叶茂林(2005)把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梁积伟(2006)把山西组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5个短短期基准面旋回。看来人们对层序划分的级别和周期存在不同的认识。长庆油田的技术人员一般把山西组划分为2段,然后又划分为4个亚段。从以上几个典型剖面来看,两个岩性段是显而易见的,山2段又可分为2个亚段,山1段分为2亚段界限不易界定。山西组段的划分主要以砂体底部的冲刷界面为边界,与层序地层的划分方案相同。河流砂体和三角洲砂体的横向迁移,既有自旋回也有他旋回,二者如何区分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陆相沉积,受多物源,区域性构造的影响,河流和三角洲横行迁移十分频繁, (图梁积伟,2006,)叶茂林(2005)

翟爱军,1999 郑荣才 1.1层序界面特征和识别 由于陆相湖盆沉积具有多物源,多沉积中心,相带变化快,湖平面变化频繁的特点(李丕龙,2003),沉积旋回不对称是陆相,特别是河流沉积的重要特征(邓宏文,2002)。层序边界分析是划分不同级别层序和分析其沉积构成的关键,地表露头可以观测到不整合、侵蚀面、沉积间断面,根据侵蚀程度、范围、侵蚀间断时间的长短将划分以下级别层序界面。 Vail把 I级层序界面为不整合面,主要表现为古构造运动面,构造应力场转换面或大规模湖平面下降(或基准面下降造成的大规模不整合面)。它通常代表着盆地的基准面,

地层对比方法

地层对比方法 张纪易(2007-7-9) 1、意义 地层研究是一切地质工作最基础、最根本的研究工作。其任务是查明地质剖面上各类岩石的先后层序关系并确定它们的相对时代或绝对年代,从而进行地域间的对比。 对油气勘探而言,地层研究以野外露头、井下和地面的古生物资料、地震勘探成果以及测井曲线为主要资料,有条件时辅以绝对年龄测定资料。以界、系、统、组、段为研究对象。 油气开发区的地层研究以勘探阶段地层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测井曲线和少量取心资料为主要工具,结合地震、古生物等资料进行研究。目的是把开发层段中的砂体统一划分到实际可分的最小单元。这种单元各油田叫法不同,有称为“单元”、“小层”、“细层”者。每个最小单元的砂体在平面上形成一个或几个(当平面上被泥质岩分隔时)含油砂体,它是油田开发的最基本单元,称为“油砂体”。当上下相邻油砂体之间缺乏明显隔层的范围占其中任一油砂体面积的70%时,理论上就认为两者不能细分,应属统一的油水运动系统,需合并为一个油砂体。从宏观上讲,当开发工作做到了以油砂体为单元来研究注采关系、开发效果时,开发工作就算做到了相当细致的程度了。目前,还很少油田能这样做。 近年来油藏研究中出现了“流动单元”一词,它是根据油砂体内部客观存在的非均质性按物性和含油性的差异作进一步的细分,这种细分和油砂体内沉积微相的差异密切相关。 油藏评价研究是介于油气勘探和油田开发两个阶段之间的过度环节,它的地层研究往往要涵盖勘探和开发两个阶段的任务。既要了解勘探地层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又要遵从开发地层研究的方法和精度,在两者之间建立起的准确合理的过度关系。因此油藏评价阶段的地层研究直接牵涉到评价目标的选择、储量计算的质量以及今后开发方针的制定。 由此可见地层的详细划分和对比对于整个石油工业来说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 2. 方法 无论在教科书上或是在研究报告中,没有或者极少见到关于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介绍。而且不同的地质工种、不同的地区其地层划分对比的内容和侧重点也不相同。根据本人多年来的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在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的实际应用中较为得心应手。现将其流程图示如下并根据个人体会逐项作一简单介绍。2.1流程图 2.2 分项简述 2.2.1.流程图中首项为基础资料,其中岩心是根本,每口井都有的测井曲线是分层的主要工具和手段。探井分层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因为它是从区域宏观角度并充分应用生物地层资料建立的时代地层单元框架(由于探井井距大,有时会对比失当,应用时也要慎重)。地震资料因其分辨率的局限,只能在确定厚度变化趋势及不整合位置等关键问题时提供帮助。实验室资料(如古生物、粘土矿物、重矿物等)在勘探、评价阶段应当尽量收集应用,在油藏研究阶段用得很少。 2.2.2. 岩心观察是小层划分对比必须首先进行、绝不能或缺的工作。其目的首先是了解研究对象的岩性特征,因为不同时代的地层在不同地区有一定的岩石类型,只要是对本地区有一定了解的人,一看到岩心就可以大体确定它的大的时代归属。 其次是要形成岩性—电性相互关系的概念,即明了所划分地层的岩石类型及其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最终达到基本上能用测井曲线判断岩性的程度。同时根据岩性及其垂向变化,初步建立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