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三角房地产的产业地位及培育

长三角房地产的产业地位及培育

长三角房地产的产业地位及培育
长三角房地产的产业地位及培育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3期

双月刊2008年5月出版

收稿日期:2008-03-03

作者简介:林素钢(1973-),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

国务院2003年8月12日《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指出,我国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由于我国各地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平衡,房地产业能否成为各地区经济中的支柱产业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区域,房地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本文试以该区域为例,对我国房地产当前在地区产业体系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作一番探讨。

一、长三角房地产业发展简况

本世纪初以来,长三角房地产市场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房地产开发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同步增长,开发投资额从2001年的1348.84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4076.13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成为长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迅速增长的主动力。2003年房地产的投资额对于地区GDP的贡献率达到2.9%,接近全国房地产投资额对GDP贡献率1.5%的两倍,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地方政府收入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性不断增强,据测算,目前长三角政府地方财政收入40%来源于房地产业、建筑业及出让土地收益。[1]

二、目前长三角各城市对房地产业

“支柱地位”

的认识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它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有利于促进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增加就业和增长地方财税收入。目前,长三角各城市对房地产业都非常重视,纷纷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发展。其中,不少城市将房地产业定位为地方产业体系中的支柱产业,有些城市明确提出将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早在2001年,

长三角房地产的产业地位及培育

林素钢

(南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摘要:我国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否成为某个具体城市的支柱产业还值得研

究。从长三角地区来看,根据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这一代表性的指标判断,不少城市房地产业已经步入支柱产业的门槛,但仍有部分城市尚未达到这一程度。由于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向好,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房地产业能够成为长三角各城市的支柱产业,但还需正确认识房地产业支柱产业地位,通过采取发展存量房市场和房地产中介服务等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房地产;支柱产业中图分类号:F299.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59(2008)03-0035-05

35

上海市就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将房地产业确定为其经济发展的6大支柱产业之一,这是房地产业在我国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于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对上海的房地产业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而且对整个上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目前,长三角城市中明确将房地产业列为支柱产业或欲将其发展为支柱产业的情况统计如下: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长三角16城市中有10个城市明确或间接提出过将房地产业打造成为地区产业体系中的支柱产业,另外一些城市尽管未明确提出将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但在地区产业发展规划中都对房地产业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倾斜政策。

三、房地产业能否成为长三角各城市的支柱产业

尽管长三角地区超过半数以上的城市都将或曾经将房地产列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但撇开主观意愿,从支柱产业的科学含义角度看,房地产业能否作为长三角各城市的支柱产业呢?支柱产业,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在某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对整个国民经济起到具有决定意义的支撑性产业或产业群①。在我国,关于支柱产业的判断还没有权威的标准,大部分学者认为认定支柱产业的标准主要依据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大小,具体来说,可以从该产业资本占社会总资本的比例、从业人员占社会总劳力的比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税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等角度反映,一般情况下可以用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替代。[2]从国内外的经验数据来看,当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左右时,大体可以认定该产业进入了支柱产业的门槛。例如,20世纪中叶的美国把钢铁、汽车、房屋建筑业称为三大支柱产业时,其钢铁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汽车业为6.7%,房屋建筑业为5.4%(1960年数据)。[3]

根据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这一代表性的数据看,上海作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房地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发展环境较为优越,早在1999年时,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5.2%,先于长三角其他城市一步跨入了支柱产业的行列。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5年杭州、宁波、湖州、台州、南京、泰州、南通、镇江等八城市房地产业增加值都接近于5%,而绍兴、嘉兴、舟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等城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3%左右,距离支柱产业的条件尚存在差距。因此,可以据此将长三角各城市房

表1长三角各城市对房地产业“支柱地位”的认识

城市是否列为

支柱产业

出处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南京市是《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纲要》《南京市“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纲要》

扬州市是《扬州市房地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苏州市间接提出苏州市统计局《苏州房地产投资居全国第七》

常州市间接提出常州市统计局《05年常州房地产开发速度逐步趋缓市场行为更趋理性》

无锡市未见明确提出镇江市未见明确提出泰州市未见明确提出南通市未见明确提出

浙江省杭州市是

2007年度杭州市房地产业

工作会议中市长报告

绍兴市是

绍兴市房地产业协会《绍兴

市房地产业的发展促进经

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台州市是

《台州市住房建设规划

(2006-2010)》

嘉兴市是

《嘉兴市房地产业发展规

划》

湖州市间接提出

湖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

员会《湖州市房地产市场情

况的消费调查报告》

宁波市未见明确提出

舟山市未见明确提出

上海市

江苏省

①刘树成主编《现代经济辞典》,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林素钢

36

城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城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20032004200520062003200420052006上海市7.4%8.4%7.33%6.5%南京市4.35%

杭州市5.6%苏州市3.46%

宁波市5.09%无锡市3.6%3.27%绍兴市3.5%常州市3.27%

嘉兴市3.62%镇江市4.05%

湖州市5.29%5.48%南通市4.41%4.58%

台州市4.34%扬州市3.71%

舟山市2.36%泰州市4.79%4.63%

地产支柱产业地位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上海市房地产业早已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第二层次,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台州和江苏省的南京、泰州、南通、镇江等八城市房地产业可以看作是基本步入了支柱产业的门槛;第三层次,浙江省的绍兴、嘉兴、舟山和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扬州等七城市房地产业还在朝支柱产业的方向发展。

四、房地产业作为长三角的支柱产业

是否可行、是否可持续

作为上述第一、第二层次的城市,其房地产业目前支柱产业的地位是否会昙花一现?作为第三层次的城市,其房地产业能否在今后发展壮大为支柱产业?

(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为整个长三角房地产市场创造持续良好的外部环境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板块,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2006年该区域GDP达39525.73亿元,占全国GDP的19%;各城市GDP增速均值达到14.7%,高于全国GDP增速4个百分点,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预计在未来的时间里,伴随产业调整、升级,这些城市经济仍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和外来人口向长三角地区集聚,对房地产的需求不断增加,为长三角房地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长三角第一、二层次城市的房地产业还有提升的巨大空间

从国外房地产发展状况看,发达国家房地产业占GDP比重普遍在10%左右,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房地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11.2%、12.8%、16%、22.4%。美国部分经济发达的州,房地产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14%~15%,如2000年加里福尼州房地产增加值高达2090亿美元,占GDP比重15.5%。亚洲的韩国、泰国和印度也达到11%、5%和4%,相比之下,长三角第一、第二层次城市的房地产增加值占GDP比率仍较低,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今后仍然还有很大上涨空间。[4]

另一方面,尽管这些城市房地产业已经得到一定发展,但目前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0平方米,离全面小康人均30平方米的要求还有差距。而发达国家如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人均住房面积就达到了40平方米,西欧国家为35平方米,更大的差距还体现在两者住房的质量、功能、环境等各个综合层面。长三角不少城市计划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目标要达到35平方米,因此,相当一部分居民有改善住房条件的消费需要,一旦购房时机成熟,将会形成今后几年对商品房的需求主体,从而促进房地产业的繁荣。

(三)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和城市化的加快将促进第三层次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收入达到1000~4000美元这个阶段,中等收入阶层比重逐步扩大,随着

表2长三角各城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

长三角房地产的产业地位及培育

37

居民收入平均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消费问题得到解决,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低,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改善居住条件的比重会明显上升,房地产业会不断凸显其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目前,长三角第三层次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最低为扬州1659.6美元,最高为绍兴2498.2美元,正处于1000~4000美元这一跨越阶段,居民用于改善居住条件的支出将会越来越大。另外,大多数第三层次的城市正处于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时期,“十一五”末期的预计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80%,城市人口的增加,中心城区的扩大,城镇建设的加快等利好因素也给房地产业带来巨大市场需求和商机,促进其发展。

五、长三角各城市如何培育健康的

房地产支柱产业

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的聚集效应,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同时房地产业能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中高附加值的产业,可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房地产业由于自身的特性,更易产生“市场失灵”,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其地位并采取适宜的发展政策,反而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目前,部分学者和群众对房地产业支柱产业地位颇有微辞,将部分城市房价持续上涨归结于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支柱产业的树立。如何正确对待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和采取相应措施培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房地产业已成为摆在这些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要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减少负面影响,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区域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地方政府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地区经济发展规律,找到一条适合本地情况的有地区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进而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如果过分强调房地产业支柱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将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收的重任过多地依赖于房地产经济,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过热的形势下,往往会出现地方政府加大拆迁力度,推高城市土地价格,进而抬高房价,引发群众怨言纷纷的情况。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能持续的,也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相符合。

(二)因地制宜地对待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长三角各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路径也不同,因此,对房地产业也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措施,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城市,如上文所提及的第二、三层次的城市,可以实施政策倾斜确立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通过发展房地产业带动其他产业。而上海等已经成功起飞的城市,为了避免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过度地追逐房地产,使制造业升级缺乏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妨碍经济结构升级,影响长期竞争力。因此,上海等城市不要刻意宣传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相反应转变区域经济发展途径,引导资金和资源更多地去发展航运、金融等现代服务业。

(三)转变房地产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有些长三角城市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大,地方政府试图通过增加房地产投资来拉动房地产经济,进而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实际上房地产投资不可能脱离当前总体经济水平而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它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是有极限的,有可能会导致投资过度,引发未来的供给过剩。今后应转变房地产经济增长方式,房地产企业要从目前的粗放型数量扩张为主,逐步转到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增加科技含量上来,向集约型、效益型企业方向发展。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发展自有产权核心技术,大量采用先进设计、新型建筑材料和新工艺;大力发展部品部件工厂化、标准化生产,促进住宅建设产业化;发展智能化建筑、智能化住宅。

(四)多渠道拓宽房地产业增加值

房地产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经营、管理和服务诸多经营环节。其增加值的增长,不应该仅仅来源于投资开发环节,还应当充分关注房地产业的其他部分,如住房二级、三级市场的房地产服务业和物业管理。房地产业发展成熟的国家其房地产业的增加值更多地来自代理、经营、管理和房屋出租环节,通过扩大存

林素钢

38

量房交易,手续费、中介费和交易税将贡献可观的增加值。近年来,长三角用地紧张的态势凸显,通过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来提高房地产业增加值的道路将会越走越窄,只有大力发展行业的新的增长点,重视发展存量房市场、房地产中介服务和物业管理,全方位进行拓宽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的途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五)做大做强地区房地产企业

目前长三角各地区房地产业集中度低,开发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有实力的开发公司不多,一、二级企业仅占总数的10%左右,绝大多数是三、四级开发资质企业,单个企业的开发量较小,而香港以长江实业为首的十大集团占香港供应量的80%,最大的三家企业占了50%。[5]房地产经纪中介企业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企业众多,良莠不齐,恶性竞争。由此而带来的问题是,企业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企业缺乏规模效应而导致资本成本、人力成本过高。房地产企业是房地产市场主体,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今后,应采取措施,通过竞争、淘汰、重组、兼并、整顿使房地产开发和中介企业得到整合,努力形成跨地区、跨行业经营、适应现代房地产业发展潮流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带动行业发展和升级。

总之,只要我们正确认识房地产业支柱产业地位,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旨,以促进市民居住条件的提高和改善为根本,从房地产开发投资、流通、消费、服务多领域促进房地产增加值的增长,定能使长三角房地产业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2000-2006年长三角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Z].[2]杨公朴.产业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陈伯庚.上海房地产支柱产业地位的研究[J].上海农村经济,2001(4).

[4]印堃华,赵传葆,胡彬.房地产业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研究[J].财经研究,2000(12).

[5]甄明霞,等.对房地产业作为上海十五支柱产业的分析研究及发展对策[J].上海综合经济,2001(8).

责任编校钱荣贵

TheStatusandApproachestoCultivateReal-EstateasaPillarIndustryinthe

YangtzeRiverDelta

LINSu-gang

(SchoolofPublicManagement,NantongUniversity,Nantong226019,China)Abstract:RealestateindustryhasbecomethepillarindustryofChina'seconomy,butfurtherresearchshouldbecon-ductedtoseewhetherithasbecomethepillarindustryofacertaincity.IftakingtheYangtzeRiverDeltaasanexample,judgingfromtheproportionoftheaddedvalueofrealestatetoGDP,wemayfindthatrealestatehasbecomethepillarindustryinmanycities.However,therearestillsomecitiesthathavenotreachedthestandardproportion.Alongwiththeboomingmacro-economyandthepromotionofurbanization,realestateindustrycanbeabletobecomepillarindustryoftheYangtzeRiverDelta.Butsomemeasuresshouldbetakentopromotethehealthydevelopmentofrealestate.Keywords:theYangtzeRiverDelta;realestate;pillarindustry

长三角房地产的产业地位及培育

39

长三角房地产市场分析2012

2012年长三角房地产 市场分析 2012年9月

目录 一、人口、收入和经济发展模式使长三角自住和投资需求都较为旺盛 (3) 1、我国主要的人口输入区 (3) 2、区域内财富总量居全国前列 (4) 3、民营经济活跃,资本的逐利属性使得房地产作为投资品的属性非常突出 (5) 二、区域内房地产企业高杠杆运作,经济下行周期中风险加剧 (5) 1、区域内开发商自筹资金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 2、实体困境+银根收紧,冲击高杠杆开发模式 (6) 三、投资需求率先撤出导致长三角区域成交量下滑早于其他区域 (7) 四、率先以价换量赢得先机 (7) 五、长三角区域表现或将成为全国的先行指标 (10)

一、人口、收入和经济发展模式使长三角自住和投资需求都较为旺盛 长三角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二省一市,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劲地区之一,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城市之间共性颇多: 1、我国主要的人口输入区 以上海为例,过去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24%。其中,外省来沪人口年均增速9.99%。大量劳动力的流入使得该区域总抚养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数据显示,我国总抚养比为36.21%,而上海的抚养比仅为23%。江苏、浙江的抚养比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比例的适龄人口提供了潜在的购房需求。而从结婚人数上看,上海、杭州近年来的结婚对数同比增速一直保持平稳波动。上海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购买商品房占居民住房来源的比例仅有25.1%。外来人口带来的自住需求对商品房市场的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2、区域内财富总量居全国前列 江浙一带是主要的我国财富聚集地。2011年城市GDP前20名中,长三角区域城市占据6席。根据福布斯2010年的统计,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5个省(市)占中国高净值人士(净资产1000万以上)总量近53%,占中国超高净值(净资产1亿以上)总量的70%,而房地产是最受高净值人士亲睐的投资工具之一。

长三角发展现状论文word版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以下是本站分享的长三角发展现状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长三角发展现状论文 【摘要】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三十多年的发展,使得长三角区域从一个不起眼的区域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区域之一。但是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如今的增速有所放缓,经济发展中一些问题以及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发展遇到了瓶颈。只有深刻剖析长三角区域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的动力,才能真正提出相应的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问题;对策 一、长三角区域的基本概况 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长三角区域是指我国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一片平原区域,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滨,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之一。2008年后,为了适应国家区域发

展的需要,再考虑到行政区划整体性的内在要求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广义的长江三角洲进一步扩大到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全部,简称“江浙沪二省一市”或“大长三角区域”,其地域面积将超过20万平方公里。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以及后期2014年12月28日上海自贸区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则更加促进了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使之制度上的优势更加明显。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区域规划出现端倪,经济实力稳步增强 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无论是从经济的整体规模、人口数量和质量、城市化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和国际化等等方面来分析,长三角区域已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 30年来,在上海的带动下,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大中小城市体系齐全,城乡比较协调发展,经济实力强,社会、文化发展水平高的城市群。城市群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 (二)科教水平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2011-2015年长三角经济区产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能得到多大程度的释放。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市场的、产业的和制度的一体化,三个一体化必须同时推进才能切实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创新一体化机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所承认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它以全国1/50的土地、1/1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5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4的财政收入和进出口额,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的都市圈相比,长三角都市圈的经济实力还有较大的差距,经济一体化程度低,区域城市间经济联系不紧密,还没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合理布局。 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能得到多大程度的释放。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市场、产业和制度的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产业一体化是核心,制度一体化是保障。三个一体化必须同时推进才能切实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有序、高效地发展。没有区域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没有区域城市间合理的产业链条,没有区域经济一体化运行的制度保障,区域城市就只能是群而散布,无法发挥集聚性的经济能量。 二、现阶段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挑战 1、地方本位主义和不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 经济体制转轨以来,对地方干部的政绩考核,经历了一个由“政治挂帅”到“经济增长”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成了政府绩效、官员政绩评价和奖惩的直接依据,这导致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只顾辖区利益,对经济的运行进行不正当的行政干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设置区域贸易壁垒,不允许其他区域的同类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或提高其进入成本,并限制本地企业把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向外转移,造成区域市场的行政分割。二是在经济管理和执法方面,地方政府在发生跨区域纠纷时偏袒本区域的企业。三是为招商引资而恶性竞争,最突出地表现在对土地进行甩卖式“杀价竞争”,“以土地换GDP、以优惠换外资”,各地区不仅用足国家允许的政策,还不断创新各种优惠政策,大打“政策倾销”战。 2、基础设施重复低效建设 机场、港口、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正由于此,在长三角都市圈范围内,各城市往往只着眼于本地行政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区域内高等级基础设施尚未形成网络;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港群内部竞争十分激烈;航空运输市场空间不平衡,缺乏高质量的国际空港和机场群;各级物流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不明确,这些中心大多自成体系,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方封锁。例如,嘉湖高速公路全长102公里,宽阔的6车道横贯湖州、嘉兴两市,是浙北地区连接上海的主要高速通道,然而,由于交通发展布局等方面的客观原因,申嘉湖高速在沪浙交界的上海市枫泾镇停止延伸,“断头”处距离上海高速公路网仅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 3、各城市产业结构趋同

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分析

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分析 摘要:现如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展不平衡。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都在转变,所以在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各个区域的经济进行协调发展,使区域经济趋于平衡。一方面要强化各个区域经济,另一方面要提高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关键字:区域经济;现状;发展分析; 国务院在2005年,将我国的经济划分为“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其中在全国范围内按各个省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东部是由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这些省份共同组成;中部是由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这些省份共同组成;西部是由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这些省份共同组成;东北是由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这些省份共同组成。在这样一种划分的前提下,我国的区域经济就很自然的凸显出来了。本文就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现状,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一番分析。 一、我国各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东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东部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6%,为全国创造了56%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698元,这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平均水平的1.6倍,在我国四大经济板块中排名第一。 东部经济实力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带动了东部沿海的整体经济发展,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的2倍;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总比例的1/5;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珠三角地区,其人均生产总值为全国的1.6倍; 众所周之,上海是我们国家的经济中心,它也是东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第一。今年,我们国家在上海举办了万人瞩目的上海世界博览会,更加是快速的带动了上海地区以及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加的超过其它各个地区,成为我们国家当之无愧的经济中心。 2.中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很明显,我们国家中部的经济实力相对于东部而言要弱些,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2%,为全国创造了23%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223元,还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仅是平均水平的0.78倍。 3.西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于中部而言要弱些,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23%,为全国创造了21%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565元,还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仅是平均水平的0.61倍。贵州省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100元,在全国最低。只看西部地区的经济,其大西部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要高于大西南经济区,也就是说大西北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大西南地区要稍高。 4.东北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东北是我国的老的革命根据地,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8.4%,为全国创造了9%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200元,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稍高一些,在四大板块中排名第二。

长三角房地产市场比较分析结果

长三角房地产市场比较分析 摘要: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有专家指出,长三角有望继巴黎、伦敦、纽约、东京、芝加哥五个国际级大都市圈之后,成为“第六个国际级都市圈”。而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必将为长三角的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代表城市,上海,浙江,江苏的房地产的发展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字:长三角房地产比较上海浙江苏州 1.引言 长江三角洲是由江、浙、沪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性区域,现已形成北起扬州、镇江、南京、泰州,中经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东抵上海,南达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以上海为核心的庞大城市群。未来经济一体化的长三角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打造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已成为江浙沪的共同目标。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的重心。该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富庶之地。自上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苏州工业园开发以来,近十余年来该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从2001年起,该地区在吸收外资总量、对外贸易额、经济总量等方面均居全国首位。2007年,长三角GDP占全国GDP比重接近22%,GDP 总和超接近8000亿美元。 于此同时,长三角房地产开发投资也一直在高位运行,根据近几年的数据显示,长三角区域房地产开发投资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到2011年更是超过7500亿元,达到了7662亿,累计增加了近160%,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2.7%,可以预见,未来长三角城市的房地产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以上海、浙江、江苏为例,对长三角房地产市场进行比较分析。 2.上海、浙江、江苏房地产市场规模分析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区域。长三角房地产市场规模庞大。长三角地区投资额占全国的份额均值为21.6%,高于长三角GDP占全国的份额均值17.7%,由此可见,长三角区域的房地产业发展对当地经

长三角区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116098348.html, 长三角区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作者:盛捷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6期 摘要: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增长最有活力、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一极。多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造成了长三角区域内生态环境被破坏,土地资源紧张,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问题凸显。相信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加强区域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确立共建共治的体制机制,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将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趋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131-02 加强地区内部整合,形成紧密合作、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对于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三角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缺陷,正视这类问题,找到解决它们的切入点,有利于扬长避短,达到更好发展的目标。 一、长三角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地方本位主义和不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经济体制转轨以来,对地方干部的政绩考核,经历了由“政治挂帅”转为“经济增长”的过程,经济指标的高下成了政府、官员优劣评价的直接依据,由此导致不少地方政府只顾辖区利益,对经济运行加以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其主要表现大致如下:一是设置区域贸易壁垒,阻滞其他区域的同类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或提高其进入成本,并限制本地企业的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外移,造成区域市场的行政分割。二是地方政府在发生跨区域经济纠纷时往往偏袒本地的企业。三是为招商引资而恶性竞争,突出表现为对土地进行甩卖式“杀价竞争”,“以土地换GDP、以优惠换外资”,不少地区在用足国家允许的政策之外,还不断创新各种优惠政策,大打“政策倾销”战。 2.基础设施重复低效建设。机场、港口、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但是,在长三角都市圈内,不少城市往往只着眼于本行政区域,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相当严重。区域内高等级基础设施尚未形成网络,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港口之间竞争激烈;航空运输市场空间布置不平衡,缺乏高质量的国际空港和机场群;各级物流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确,大多自成体系,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方封锁。例如,嘉湖高速公路全长102公里,宽阔的6车道横贯湖州、嘉兴两市,是浙北地区连接上海的主要高速通道,然而,由于交通发展布局等方面的客观原因,申嘉湖高速在沪浙交界的上海市枫泾镇停止延伸,“断头”处距离上海高速公路网仅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 3.城市产业结构趋同。许多地方政府在规划产业发展时不顾自身客观条件,争相发展高科技产业。产业同构是长三角一直走不出的误区,无论是过去的16城市中12个城市上电信、11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 引言 1.1长三角概况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共计16个城市。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经济地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该区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总体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根据中科院发布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综合排名评价显示,位于长三角的上海、浙江、江苏分别名列一、五、六位;从GDP总量来看,长三角地区以仅占全国2%的土地面积、10%的人口,产生了全国GDP总量的近30%;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长三角占了一半;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在此落户。 1.2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99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以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上海、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发展的战略构想,从此拉开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序幕。 然而长三角区域江、浙、沪三部分分属三个独立的省市,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该地区分别形成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上海模式”等不同的经济格局,其中上海是当之无愧的“国营龙头老大”。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各地各级政府确立新的发展模式,谋求长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这必将促进苏浙沪三地范围内资源要素得到充分和合理配置,同时充分利用外部及国际资源要素、市场,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形成长三角地区新的竞争优势,提高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看到,政府经济行政行为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改革开放使得江、浙、沪根据自己的特色,各自在不同的经济领域取得了重大发展。正是由于此,三省市政府对各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偏爱有加,对自己区域形成的产业结构也是衷心耿耿、不愿释怀。到目前为止,江、浙、沪三地的分工与合作仍然相对封闭,甚至有所排斥。

(完整版)当前房地产市场面临的挑战分析

当前房地产市场面临的挑战分析 2003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从调控政策的方向看,2003年以来房地产调控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3季度至2008年3季度,调控政策方向是控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和房价过快上涨;第二阶段是2008年4季度至2009年4季度,调控政策方向是鼓励住房消费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第三阶段是2010年1季度至今,调控政策的目标是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现在是房市调控的第三阶段,调控政策的目标是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价合理回归。资金紧张将使银行收紧房地产开发贷款,也会影响非银行贷款类融资。因此,房地产开发商将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中小房企对比资本雄厚的大型开发企业而言,其受到的影响短期内就可以显现。此种情况下,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便可以借助其资本优势在较长时间内实现对其他小房企的并购重组。这在中长期时间内是有利于大型房企的发展,便于房地产行业整体的重新洗牌。 笔者认为,当前房地产市场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点: 一、金融的生态环境,主要是融资的挑战 资金、土地作为大的命脉来讲,房地产企业从银行到资本市场的各种融资途径都出现了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之外的直接融资比重虽然有所提高,但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基本上来讲,政策现在没有怎么松口,下一步会不会松?会有什么样的金融环境?对每个企业肯定还是一个大的挑战。 如果从调整层面来讲,发达国家的开发商与投资商实际上是分开的,有长期的养老金等资金支撑,银行间间接融资的比重可能只有20%多一点,我们正好倒过来了。 那么我们怎么办?我们会遇到一个什么样的金融环境? 首先,我们需要核心型的基金,这种基金可能区别于机会型基金、投资型基金,是以长期回报为目的的。在未来五年中,房地产企业的预售、贷款、证券、信托、债券、基金、保险资金、租赁等渠道,可能还要打组合牌,私募股权资金也是一种大的方向。 以越秀地产为例,其通过“地产+基金”的新方式,以最小的投入获得项目。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困境与路径选择概要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困境与路径选择 [摘要]长三角区域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进行得如火如荼,这是我国地方政府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举措与行为。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政府合作机制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开始逐步生成。文章以长三角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行为为研究对象,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入手,分析当前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困境,提出构建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措施。[关键词]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路径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深,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发展问题凸显出来。各地方政府深刻意识到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消除行政壁垒,充分发挥区域整体优势,才能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从而形成整体竞争力达到共赢的局面。正是在这种潜在利益的刺激下,一种由地方政府自发倡导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正在逐步形成。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形成是区域内各政府在长期的经济交往中所达成的一种共识,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来看,这种合作的生成是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即各地方政府在长期的经济来往中逐渐意识到,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已无法实现区域利益的帕累托改进,而区域合作的潜在预期收益大于成本,因此彼此都意识到必须打破现有的制度均衡,进行制度创新以获得潜在的制度收益。在这种条件下,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无疑是一种适应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而生成的新的制度安排。 一、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现状长三角由于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均质化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的产业集群等众多因素,近年来经济增长迅猛,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区。无论是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领航者,甚至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已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从企业层面发展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部门及个人等各个层面;从单向往来提升到双向、多向的互动合作,初步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局面,并确立了高层领导的会晤机制,就一些政府间的合作进行磋商。目前,长三角各城市已基本完成各自的市场体系建设,并且在交通连接、旅游联动、生态环境治理协调、信息资源共享、人力资源流动等领域的合作正在逐步深入。长三角各城市在区域政府合作背景下进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区域经济协作,将为长三角未来的长期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一个新的、更为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地方政府应基于互利共赢的理念,积极开展区域政府合作,长三角地区则顺应了这一趋势。长三角地区的各城市间,虽然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但由于地域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各城市通过紧密合作,整合区域优势,互利共赢,加快经济互动发展,特别是政府间合作的内容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种种迹象表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步伐明显提速,政府间的合作更加密切。期望通过行政区划的政府合作、经济协作和互动关系,来共同分享合作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促进长三角地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二、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困境 长三角各地方政府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所推行的一系列政府合作行为,实质性地推动了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建立,从而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但必

长三角经济区域分析报告

长三角经济区域分析报告 学院名称: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章辉 姓名:国贸112 学号:11408070221 完成日期:2014年5月23日

长三角经济区域分析报告 1.概况 长三角地区地处我国东部,面积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5.8%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入海口的周边地区,共16个城市,包括上海;江苏省沿江8个城市: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和南通;浙江东北部环杭州湾7个城市:杭州、湖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和台州。这16个城市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几大都市圈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2.经济发展条件 2.1. 有利的国家政策 1982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国家领导人就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南京、宁波、苏州、杭州建立长三角经济圈”。1986年,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进一步扩大到五省一市,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在以后的各次讨论会上,逐渐深入,直至今日的“十一五”计划。 2.2. 基础设施完善 机场、港口、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正由于此,在长三角都市圈范围内,各城市往往只着眼于本地行政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区域内高等级基础设施尚未形成网络;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港群内部竞争十分激烈;航空运输市场空间不平衡,缺乏高质量的国际空港和机场群;各级物流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不明确,这些中心大多自成体系,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方封锁。例如,嘉湖高速公路全长102公里,宽阔的6车道横贯湖州、嘉兴两市,是浙北地区连接上海的主要高速通道,然而,由于交通发展布局等方面的客观原因,申嘉湖高速在沪浙交界的上海市枫泾镇停止延伸,“断头”处距离上海高速公路网仅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

中国房地产发展史

第一阶段: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5年)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1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高增幅曾高达146.9%。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1993年底宏观经济调控后,房地产业投资增长率普遍大幅回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5至2002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四阶段:价格持续上扬,多项调控措施出台的新阶段(2003年以来) 2003年以来,房屋价格持续上扬,大部分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明显。随之而来出台了多项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 详细: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历史大致这样:首先从1981年开始,在深圳和广州开始搞商品房开发的试点,在这以前,国内只有房地产开发,没有商品房开发,事业单位或者企业单位造房子主要是用于内部职工福利分配的,包括政府造房子也是用于福利分配,没有房地产市场。由于当时搞试点比较成功,后来就小范围的开始试点开发。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深圳视察后发现特区搞市场经济建设之后城市的面貌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房地产开发非常成功,认为开发区的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于是他就吹响了中国房地产开发的号角,由沿海城市一带开始展开,特别是在海南、北海、广州、深圳等这些大城市,但时间不长,由于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形成了严重的泡沫。 1993年朱镕基总理到海南视察,发现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失控,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1(1)论文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1(1) 论文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能得到多大程度的释放。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市场的、产业的和制度的一体化,三个一体化必须同时推进才能切实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创新一体化机制的政策建议。【论文关键词】经济一体化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所承认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它以全国1/50的土地、1/1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5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4的财政收入和进出口额,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的都市圈相比,长三角都市圈的经济实力还有较大的差距,经济一体化程度低,区域城市间经济联系不紧密,还没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合理布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能得到多大程度的释放。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市场、产业和制度的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产业一体化是核心,制度一体化是保障。三个一体化必须同时推进才能切实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有序、高效地发展。没有区域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没有区域城市间合理的产业链条,没有区域经济一体化运行的制度保障,区域城市就只能是群而散布,无法发挥集聚性的经济能量。二、现阶段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挑战1、地方本位主义和不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经济体制转轨以来,对地方干部的政绩考核,经历了一个由“政治挂帅”到“经济增长”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成了政府绩效、官员政绩评价和奖惩的直接依据,这导致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只顾辖区利益,对经济的运行进行不正当的行政干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设置区域贸易壁垒,不允许其他区域的同类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或提高其进入成本,并限制本地企业把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向外转移,造成区域市场的行政分割。二是在经济管理和执法方面,地方政府在发生跨区域纠纷时偏袒本区域的企业。三是为招商引资而恶性竞争,最突出地表现在对土地进行甩卖式“杀价竞争”,“以土地换GDP、以优惠换外资”,各地区不仅用足国家允许的政策,还不断创新各种优惠政策,大打“政策倾销”战。2、基础设施重复低效建设机场、港口、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正由于此,在长三角都市圈范围内,各城市往往只着眼于本地行政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区域内高等级基础设施尚未形成网络;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港群内部竞争十分激烈;航空运输市场空间不平衡,缺乏高质量的国际空港和机场群;各级物流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不明确,这些中心大多自成体系,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方封锁。例如,嘉湖高速公路全长102公里,宽阔的6车道横贯湖州、嘉兴两市,是浙北地区连接上海的主要高速通道,然而,由于交通发展布局等方面的客观原因,申嘉湖高速在沪浙交界的上海市枫泾镇停止延伸,“断头”处距离上海高速公路网仅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3、各城市产业结构趋同许多地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摘要: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最有活力、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一极。“十一五”期间长三角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特点:区域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内的分工更加完善合理;苏浙两地的经济增长速度仍快于上海,上海在长三角的经济比重会进一步弱化;世博会对长三角的经济产生明显的拉动效应等。 关键词:“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区域经济;趋势 一、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长三角及其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长三角 1.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全球化作为生产社会化和分工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并最终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长三角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较为雄厚的综合科技实力、较好的投资环境,成为近年来中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战略区域。根据这一总体趋势,未来长三角将继续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并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指按照自然地域经济内在联系、商品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形成的经济联合体。全球化是必然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接轨全球化的必由之路。从自身发展需求看,以构筑现代化大城市群实现经济一体化,是长三角区域各方的客观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上海构筑国际大都市的必由之路,是江浙融入全球化的不二选择。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对我国的战略意义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对我国的战略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这一区域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定会对国内其它地区产生示范作用,对国家现代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第二,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过

杭州十大房地产公司排行榜杭州知名的房地产公司有哪些

杭州十大房地产公司排行榜杭州知名的房地产公司有哪些房地产公司是指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并以营利为目的进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一个值得信赖的房地产公司开发出来的房地产公司在质量和服务上都更值得购买,所以人们在选购房产时对房地产公司的考量也是很有必要的。杭州的朋友们看过来,下面高端营销推广平台鹿豹座(广告)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杭州的房地产公司,。如果您有更好的房地产公司推荐,请联系鹿豹座。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 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以优秀的房产品质量占据行业内的领先地位。绿城房地产集团已辖有100多家成员企业,拥有员工近5000人,房产开发足迹已遍及中国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重要城市、北京及其他省会城市在内的50多个城市,并取得了持续增长的经营业绩。绿城已成功出品别墅、平层官邸、多层公寓和高层公寓等系列精品住宅,在此基础上还开发大型社区和城市综合体项目,肩负起更多人群对品质生活的理想。 2. 杭州滨江房产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滨江房产集团有限公司是建设部一级资质房地产开发企业,总资产规模近20亿元,是杭州十大城市运营商之一。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房地产企业50强,浙江省房地产品牌企业十强。经过十多年的大力拓展市场,业已在杭州、石家庄、淳安等地储备土地3000余亩,规划建筑面积近280万平方米。开发的项目先后获得“国际花园社区人文类金奖”、“中国国际花园社区”、“中国名盘50强”、“浙江省健康住宅”、“中国名盘水景规划设计大奖”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3.世茂房地产控股有限公司 世茂房地产控股有限公司于2006年7月5 日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集团业务重点为在中国大陆经济发达或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发展大型及高质素的综合房地产项目,包括住宅、酒店、零售及商用物业。集团在中国正在开发的项目逾50个,分布于几十个大、中城市。本着“缔造生活品位”的理念,世茂品牌在中国大陆首创了房地产

长三角重点城市产业地产用地政策(2020年5月)

长三角重点城市工业地产用地政策汇编 一、上海 1.“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 严格约束低效工业类型 ·(一)《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2018版)》规定的“淘汰类”产业使用的工业用地,以及各级政府实行专项整治列入“关停并转”范围的企业使用的工业用地。 ·(二)闲置工业用地,即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超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约定、规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国有建设用地;或已动工开发但开发建设用地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用地总面积不足三分一或者已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百分之二十五,终止开发建设满一年的国有建设用地。 ·(三)开发效率低下的工业用地。即以当前测算年度的1月1日为基准日,基准日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达产日一年以上仍未投产的工业项目用地。·(四)土地综合产出效率低下的工业用地。一是以当前测算年度1月1日为基准日,基准日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达产日三年以上,其中最近三年(不含当前测算年)统计年度内的土地税收产出率、以主营业务收入计算的土地产出率两项指标的三年均值均低于《上海产业用地指南(2019版)》中相应调整值的工业项目用地。二是各区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为D的工业项目用地。 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3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项目原则上不予单独供地 ·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要求一般不低于《上海产业用地指南》(2019年)规

定的所属中类行业的控制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3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项目原则上不予单独供地,鼓励进入标准厂房和研发楼宇。 3.土地使用指标弹性调整 ·《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上海土地紧张,为支持科创建立完善土地混合利用机制,鼓励研发与工业、仓储、办公等用途混合布置、空间设施共享;在符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导向、地区规划控制以及环境保护要求,不影响相邻基地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对土地用途、容积率、建筑高度等实行弹性调整。 4.标准厂房项目的建筑系数一般不低于35% ·工业项目的建筑系数一般不低于35%;物流仓储项目的建筑系数一般不低于40%;标准厂房项目的建筑系数一般不低于35%。 5.配套设施比例一般不超过总用地的7%、总建筑面积的15% ·除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外,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一般不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针对产业转型发展、科技创新特点,允许产业类工业用地配套科技创新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一般不超过15%。严禁在工业项目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宾馆、招待所和与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 6.其他相关规定 ·容积率。项目容积率要求一般不低于本指南规定的所属中类行业的控制值。在已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区按批准的规划执行。对于特大、特重型机械生产,或化工、医药、部分食品加工等生产工艺特殊需要的项目,以相关工程施工、安全、环保、消防、交通等设计规范要求为准,并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经评

长三角地区经济现状及投资现状分析

长三角地区经济现状及投资现状分析 一、整体经济情况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长三角地区产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2011-2015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出现速度减缓的现象(安徽省除外),长期高速发展导致的各种矛盾开始显现。这其中,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路径依赖投资驱动,城市功能提升滞后;土地要素和资本等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 按照国际经验,作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0000美元的地区,服务经济应成为地区发展的主导业态。但实际上,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偏低,经济发展过于倚重制造业;2000年以来长三角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对经济增长贡献偏小,当前固定资产投资仍是拉动长三角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高投资和出口导向模式不可持续。 长三角区域不仅是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区,如钢铁、石化、重工、汽车、造船等,也是未来我国新兴产业培育成长和做大做强的重要区域,如航天航空产业、大飞机产业、城市快速交通运输产业、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机器人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快速成长。在发展转型方面,长三角区域也走在了全国前列。如长三角区域前期发展的典型样板苏州地区,从原来主要依靠引入外资实现快速增长已明显转向以集聚人才、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为主,明确提出了“从依靠外资转向依靠创新、从依靠工业转向依靠服务业”的转型路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长三角区域又是我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极,无论是消费者服务业还是生产者服务业,如金融产业、贸易服务、物流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以及电子商务等,都在长三角区域迅速地集聚发展,其产业基础和产业影响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长三角地区投资现状 2015年,长三角平均GDP为5597亿元,增速为%,经济规模仍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且保持旺盛的增长活力;东北地区人口流出严重,需求明显不足,房地产市场库存量大,经济增长乏力,GDP增速进一步明显回落至%,经济规模被中部和西南地区赶超,仅高于西北地区。 2015年长三角房地产投资规模仍领先全国;珠三角投资增速在各区域中最高;环渤海和中部地区投资规模增长相对较快;东北和西北地区多数城市存在过度开发、人口外流等问题,房地产需求不足,库存去化压力大,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均为负增长。 中投顾问《2016-2020年长三角地区产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在全国排名前50城中,长三角占据14个席位,领先于其他区域。上海凭借经济良好的势头,以及房地产市场热度高涨,本次投资吸引力仍居全国第一。南京、苏州、杭州在持续宽松的政策以及一线城市楼市火热带动下,房地产市场明显回暖,投资吸引力排名均上升,分列全国第5、6、7名。 图表长三角区域投资吸引力全国领先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长三角区域房地产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长三角区域房地产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与壮大 (7) 第二节上海房价短期有回调压力,长期有基本面支撑 (10) 一、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教育交通等区域优势将保证对当地房地产的需求 (10) 二、上半年土地供应逐渐增加,三季度以来为抑制房价过高过快上涨降低土地供应。 (21) 三、325 新政调控下上海楼市成交量价短期承压 (23) 四、政策短期以调控为主,规划长期仍利好房地产业 (26) 第三节合肥楼市长期有较大增长空间 (27) 一、产业结构升级,增长的人口,教育、交通等区域优势将带来置业的巨大需求 (27) 二、土地供给整体较平稳,但楼面均价屡创新高 (36) 三、近期销售同比环比回调,去化周期仅为2.0 个月 (38) 四、短期政策面临不确定性,长期规划下合肥市房地产业机会较大 (40) 第四节相比苏州,南京在人口经济增速等方面更有优势 (41) 一、南京GDP 总量不如苏州,其经济增速更快、产业结构更合理,教育资源上也更有优势 (41) 二、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升,苏州增速下滑 (45) 三、受政策影响两市住宅销售面积下滑、价格环比增速放缓,库存压力较小 (48) 四、限价政策短期内影响将持续,长期规划南京有望迎来大发展 (51) 第五节杭州、宁波——新活力,新引擎 (53) 一、杭州经济总量和增速高于宁波,产业结构更合理,教育资源具有优势 53 二、两市对土地供应面积主动调控,近期土地均价及溢价均有明显上涨 (57) 三、年初以来两市楼市基本面持续回暖,去化周期下降明显 (60) 四、政策短期仍将保持甜蜜期,规划下两市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63)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做了很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但是针对整个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在国家战略层面来实施战略规划的研究,应该说是一次十分重大的战略思路。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能得到多大程度的释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但是当前的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遇到了众多挑战,本文将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现状及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Abstract:Go up century since eighty time, the country made a lot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ning.But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Yangtze Delta region, in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to implement strategic planning research, should say that is a very significant strategy.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depends on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tential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limited resources to get much the extent of release.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has become China's economy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areas.But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encountered many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Changjiang Delta ,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一、绪论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